经济博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0:5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博士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
Sheldon首次提出了企业所要履行的各类社会责任(包括道德因素)需要与企业经营服务范围内满足需求的责任联系在一起;Bowen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实现社会目标和责任所采取的行动和义务;Davis and Blomstrom提出企业追求利润同时有义务增进社会整体福利。
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研究:
温素彬和方苑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张兰霞等从股东、员工、供应商、债权人和政府五个方面研究企业社会责任。Carroll综合了学者们的观点,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一定时间内对企业的经济、法律和慈善等方面期望效益的总和,企业应当履行其社会责任,即在创造利润、提高财务绩效的同时承担起对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员工和国家的责任。
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研究有三类观点:一是正相关关系。Aupperle et al.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发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显着提高财务绩效。张兆国等采用系统GMM方法对中国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显着相关。徐光华和张瑞系统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进过程并建立了相关模型,证明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显着正相关。二是负相关关系。>>>>>评审专家吐槽博士毕业论文:作者应该回炉深造
Yuhei et al.以ROA和Tobin’s Q为财务绩效指标对四大旅游相关行业进行实证检验,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能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李正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否提高财务绩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负相关。三是无相关关系。Makni et al.以加拿大179家企业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不相关。Mcwilliams et al.用KID指数衡量企业的财务绩效,证实企业的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之间没有关联性。陈玉清等以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对16个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两者相关性不显着。张川等以ROA为财务绩效指标对2007-2011年中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发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不相关。
导致上述三类观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1) 企业社会责任范围的界定不同;
(2) 企业社会责任的量化方法不同;
篇2
摘要: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和播出手段主要有微波、卫星、光缆3种,本文简述了的广播电视移动接收的制式及技术。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随着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广播电视虽然有很长的历史,但移动接收的进展却不尽人意。即使是调频广播,在汽车高速行驶中的接收也往往遇到困难。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引起广电界的重视。
一、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制式
众所周知,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目前有多种制式,除了国外正在使用的几种标准外,还有我国自己提出的若干种制式。这些制式总体上可以分为单载波方式和多载波方式两类,美国用的ATSC是单载波的,欧洲的DVB-T是多载波的。国外主要有三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欧洲的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美国的ATSC(AdvancedTelevisionSystemsCommittee)和日本的ISDB-T(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BroadcastingTerrestrial)(综合业务数字广播)。
ATSC采用的是单载波调制方式(VSB),抗多径干扰和抗多谱勒效应能力差,难以建立单频网和进行移动接收。ISDB-T虽然支持单频网和移动接收的应用要求,但是该技术应用较少。从世界各地对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的采用情况来看,DVB-T标准较ATSC和ISDB-T更具优势。DVB-T是欧洲DVB系列标准中较新的一个标准(此外还有有线数字电视标准DVB-C,以及卫星数字电视标准DVB-S),也是最复杂的DVB传输系统。此标准是1998年2月批准通过的。DVB-T标准的核心是MPEG-2数字视音频压缩编码,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Coded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调制方式,适用于大范围多发射机的8k载波方式。为高清晰度电视(H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20Mbps的净荷码率,支持简单天线室内固定接收。为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5Mbps的净荷码率,并能在车速移动条件下支持移动接收。具有单频组网能力。目前采用DVB-T标准的国家和地区有德国、西班牙、挪威等欧洲国家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其它国家。其中新加坡和德国等国将移动接收和手持设备作为主要方向。欧洲的DVB-T标准最初是为便携和固定接收而设计,它采用的是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方式,其调制参数(如星座图、编码率、保护间隔等)可调,可提供120种常规模式和1200种分级模式。随后,针对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在移动接收中的不足,人们提出了一种DVB-H的制式专门用于移动接收,而原有的数字音频广播(DAB)也发展到播出多媒体。
DVB-H(Digitalvideobroadcastinghandheld),通过地面数字广播网络向便携/手持终端提供多媒体业务所制定的传输标准。该标准是欧洲的数字电视标准DVB-T的扩展应用。和DVB-T相比,DVB-H终端具有功耗更低、移动接收和抗干扰性更强的特点,因此该标准适用于移动电话、手持计算机等小型便携设备通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接收信号。也可以说DVB-H标准依托DVB-T传输系统,通过增加一定的附加功能和改进技术使手机等手持便携设备能够在固定和移动状态下稳定地接收广播电视信号。DVB-H采用时分数字多媒体广播带宽、以脉冲方式发送各频道的数据。一般情况下,除接收所需频道的数据外,调谐器电路在其它时间均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可有效减少耗电。DVB-H的基本商业要求是用电池供电的小的屏幕移动终端。它应该能够在手提式的,移动的和室内的环境中,使用单一天线接收多媒体业务。目前看来,数字移动电视非数字电视地面广播莫属。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于2006年8月18日颁布(GB20600-2006),并自2007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简称为DTMB-DigitalTerrestrialMultimediaBroadcasting。较早时也称为DMBTH)。DMB-TH采用了PN序列填充的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TDS-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这种独特的先进技术有机地将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传输结合起来,在频域传送有效载荷,在时域通过扩频技术传送控制信号以便进行同步、信道估计,实现快速码字捕获和稳健的同步跟踪性能。DMB-TH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较好地支持移动接收,高清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组网。
三、小结
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作为当前的技术热点,尽管它的市场前景和受众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它的技术还在发展中。它还有着信号衰落、多普勒效应、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所以要说哪一种制式最适合移动接收还为时尚早,因为每种制式都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改进其技术,从而改善其移动接收的性能。
参考文献:
[1]都研美,刘峰.浅谈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J].广西轻工业,2007(05).
篇3
一、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与编辑的缺陷分析
自媒体时代是在传统的电视新闻时代逐渐演变过来的,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的一些特点,但更多的是现代元素在里面。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导致关注传统媒体的人越来越少。
(一)传统电视新闻无法第一时间传播信息
新闻最重要的是内容新,也就是能够在第一时间捕获到信息,并将它及时地传播出去,可以让人们及时地看到事情的真实情况。然而,传统的新闻电视需要先进行制作,再传播出去,制作过程有时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这样的新闻已经不是称之为新闻了,只能叫做消息。
(二)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步骤太固化
每天随时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然而电视新闻需要经信息整理好,到固定时间在固定的媒体平台,再将信息传播出去,在时间上太过于固化,传播步骤过于固化,不够灵活多变。
(三)传统电视新闻缺乏群众的积极参与
当人们被赋予某种责任的时候才会对一件事情更为关心,然而传统的电视新闻只是单向地通过屏幕向人们传达着某些信息,没有给人们评论提供交流的机会,缺乏与人们群众的交流与互动,与此同时也不能让社会舆论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信息反馈作用的充分发挥,降低了人们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二、自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传播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简要概括。
(一)自媒体让人们感觉到“生活在别处”
在自媒体时代,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必要的传播工具,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除了可以借助传统电视媒体传播信息,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借助手机等传播媒介传播信息。目前,手机是自媒体时代主要的传播交流媒介,人是使用手机的主要操作人,借助手机,人的精神可以在不同场合进行切换,也就出现了类似“生活在别处”的状态。
(二)自媒体时代实现了平民的狂欢
自媒体传播内容在选择上存在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网络恶搞,对电视节目的网络恶搞是对新闻的戏谑式传播,而网络恶搞本身是网民借助互联网炮制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网络恶作剧,这些恶搞本身存在戏虐和狂欢的性质,是对主流文化的颠覆,网络恶搞的主体也趋向于平民化,每个网民都可以借助手机等自媒体手段对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内容进行恶搞,当然,网络恶搞大多没有针对社会现实,大都是个人的无意之举,但是,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网络恶搞行为却经常成为风行一时的网络舆论。
(三)自媒体时代实现了思想的私享
与新媒体时代的博客等向所有受众开放的模式不同,自媒体时代的微信朋友圈在传播方式上更加关注受众的选择,传播者可以通过分组、屏蔽等多种方式实现思想的有选择的私享。以微信朋友圈为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微信用户,用户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将另一个微信用户加入微信朋友圈,有选择地分享自己的思想。
三、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编辑策略
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编辑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积极创新编辑理念
自媒体用户在信息的过程中,不会经过类似电视新闻严格的编辑把关过程,传播者自己拥有直接的权,这也使他们的信息更加及时,内容更加丰富,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因为没有经过严格的编辑把关,很多虚假、不规范的信息也呈现在网络上。为此,自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编辑应该创新自己的编辑理念,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质量。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不会导致网络编辑的消亡,反而会使其变得更为重要,“麦田”仍需“守望者”,要充分发挥其监督与规范作用。因此,在自媒体背景下,新闻编辑的工作重点转移变得尤为重要。
(二)充分重视舆论的引导
随着自媒体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尤其是信息的传播内容以及新闻评论内容方面,很多重要的新闻信息可能会被自媒体用户曲解,而那些缺乏媒介素养的人可能会偏信一些错误的评论信息,最终形成错误的网络舆论,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另外,在自媒体时代,新闻的者不经过编辑这一环节就直接传播信息,也使得新闻信息的假难辨,由此可见电视新闻编辑的重要性。为此,在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尤其应该发挥自身的价值,重视对新闻真实性的考察,并着重发现和传播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为了炒作而炒作。对重要的新闻事件还应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价值,通过深层次、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引导社会舆论走向,为社会大众提供真实的新闻信息,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编辑的角色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他应该从信息的“修补者”变为信息的“深加工者”,去发掘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涵义,通过这种深层次、全方位的新闻策划,创造出不同于一般网络消息的深度报道,从而引导舆论的走向。
(三)积极采用应用先进技术
在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素养,创新新闻信息渠道,积极采用应用先进技术,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之后,信息者和编辑就完成了“说”的环节,其对于受众的反应不大关注,但是在自媒体时代,仅仅借助传统的电视传播手段传播新闻信息,已无法满足受众的需要,为了改变被动的编辑地位,新闻编辑人员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借助新的互联网技术平台,设置属于电视新闻媒体的信息平台。比如,通过设置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让受众可以在手机上随时关注电视新闻的更新和情况,以权威及时的新闻信息推送吸引更多的受众,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然而,面对众多的新闻公众号,电视新闻如何在众多新闻公众号中吸引更多的关注,还需要新闻编辑依照受众的信息需要,创新新闻模式,借助电视媒体权威性和真实性较好的优势,不断拓展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以适应自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需要。
(四)增加电视新闻编辑与传播的互动性
改变电视新闻传播的单向性,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让有话要说的群众积极的参与到事情的讨论中来,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与讨论的平台,可以在无形中提高新闻的关注度和新闻对群众的影响力。这种互动体现在观众与媒体之间,观众与观众之间,讨论的过程就是对新闻内容的传播。与此同时,媒体可以对观众的意见进行分析和汇总,然后反馈给社会,让知道大多数人的对某件事的看法,媒体借此机会也可以开阔自己的思路,并且能及时地发现自己在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改正方向。
篇4
[论文关键词]旅游文化,震惊;心理;调适
旅游者外出到异地文化区域的旅行游览,是对另类文化的体验。旅游者异域文化的体验最明显的是文化震惊,就是说旅游者对他乡文化的不理解而大为震惊。文化震惊是指某人进入一种新文化环境时所经历的情感落差或创伤性经历。很多跨文化交流的著作中也称为“文化冲击”、“文化休克”和“文化震荡”等,我们在论述旅游文化传播中,称之为“文化震惊”。
文化震惊是1960年首先由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Oberg)提出的,他认为文化震惊是“由于失去了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和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日本学者星野命认为“文化震惊一般来说指的是一个人在接触与自己的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人际关系、价值观或多或少不相同的文化时,最初所产生的情感上的冲击和认知上的不一致”。托夫勒(A.Toffler)说“文化震惊是某人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是’的意思变成了‘否’,‘固定的公价’变为可以讨价还价,微笑可以表示气愤”。人们发现自己处于陌生的环境,无法对信息作出相应的反应,不能问路,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他人的问题,气候与自己家乡的气候完全不同,食物几乎不认识等等,这些给人们带来的震惊犹如经历一种动乱,一场内在文化积累或文化构成上的动乱。文化震惊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旅游者的文化身份(指旅游者的所附带的客源地的文化)与目的地的文化不一致造成的,但是这只是外在的因素。从旅游者的内在心理运行来看,文化震惊表现为旅游者认知机制的变动,是由于旅游者的认知心理平衡被破坏导致的。
一、旅游者文化传播中震惊产生的心理机制
旅游者对世俗生活表现以及对生存世界的认识、价值观有自己的观念,这是旅游者在旅游中的文化背景,也成为他们作为主体心理反应和行为的根据,和作为旅游观赏对象的目的地人们的世俗生活以及生存世界的认识、价值观念有根本上的不同。其实,这种不同就打破了旅游者认知心理平衡结构。
对人的认知平衡研究比较重要的心理学家是弗里茨·海德,他研究人的认知结构平衡主要目的是让人对事物的认识如何与外界保持和谐一致,因此他在1958年所写的《平衡理论》中认为:人的认知结构是平衡的、和谐的,一旦出现不平衡、不和谐,就会产生一种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去改变这种状态,重新恢复认知系统的平衡状态。海德还提出了体现这种思想的“P—O—X”模型,体现了一种简单的交往关系,其中P是认知主体,O是作为P认知对象的另一个人,X则是与P、O有着某种关系的某种情境、事件、观念。
“P—O—X”模型存在两种关系:单元关系和情感关系。人的认知对象之间,有的是分离的,有的则是由于存在接近、类似、相属等关系而结成一个整体,被人们所认知,这种联结成一体的认知对象,海德称之为单元关系。人对认知对象都有特定的情感与评价,如喜欢、讨厌、赞成、反对等,对认知对象的这种情感、评价称之为情感关系。海德认为人对认知单元内的两个对象,一般是保持同一方向的态度,如对不喜欢的人的衣着也不喜欢。海德认为人们在对认知对象的整体情感一般是同一的。情感关系有正负之分,爱、喜欢、赞成、尊重、认可、崇拜为正向情感关系;恨、讨厌、反对、排斥为负向情感关系。
海德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否平衡,取决于情感关系是否一致。在“P—O—X”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平衡的,也可能是不平衡的。三者关系的直观表现是:
P与O对x认知和情感处于不平衡状态有4种状况:
1.P与0的关系和谐,二者在情感上是认可的。
P赞成x,O也赞成X;
P反对X,O也反对X;
2.P与O的关系不和谐,二者在情感上是不认可的。
P赞成X,O反对X;
P反对X,0赞成X;
1957年利昂·费斯廷格在《认知失调理论》中提出了认知失调论。他相对海德来说,更加强调认知要素引起的矛盾冲突即失调或不协调。费斯廷格说过,如果用“协调”来代替“平衡”这个词,用“不协调”代替“不平衡”,那么海德的陈述和失调理论所讨论的是同一“过程”。当然,费斯廷格的失调理论和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费斯廷格所指的认知是一个相对比较宽泛的概念,是指认识体系的因素,即一个人意识到的一切有关环境、个人的任何认识,如事实、信念、意见、情感等。他认为人的认知因素是无穷尽的,各种认知因素间存在着3种关系:协调、不协调、不相关,人总是使不协调的认知协调起来,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到这一点。他认为,不协调有各种表现,如获得的认知与先前的认知,原先所抱的希望未实现,做出的决定还有某种遗憾。
费斯廷格认为不协调存在程度的差异,有的严重一些,有些轻一些,主要由两个因素来决定的:
(1)认知对个人的重要性,如果认知的对象与个人关系重大,不协调的程度就要高;如果认知对象对个人不重要,不协调的影响程度就要轻。
(2)不协调因素在全部认知中所占的比重,如果不协调认知在全部认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不协调的程度就越高。
费斯廷格认为,通常有3种途径来减少不协调:
一是改变行为,使认知主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二是改变态度,使主体的态度符合他的行为三是引进新的认知元素,使之与原有的认知成分保持一致,如寻找一种能够解释认知和行为的理由,像阿Q的精神胜利法。
海德的平衡理论和费斯廷格的失调理论,主要研究人的认知和人的行为态度的变化。我们把他们的研究引入旅游文化传播中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从人的认知角度来观察旅游者在游览旅游对象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旅游者以客源地的文化身份旅游,其动机就是体验旅游目的地的差异化的文化。客源地的文化与目的地的文化距离落差越大,越能够提起旅游者的好奇心,对旅游者产生的吸引力也越大,也因此产生的文化震惊也越大。旅游者的不平衡会越严重,心理上的失调会越严重,也就是震惊程度也越大;如果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对旅游者是非常重要的,或者二者密切程度很高,或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文化关注度很高,对二者的文化差异非常感兴趣,那么对旅游者的心理震惊程度也会越大,反之,就越小。用一个比较形象的公式表示就是:
旅游者的心理震惊=文化差异性(客源地的旅游文化与目的地之间的文化差异)×目的地文化对旅游者相关的程度(重要性、密切性、关注度等).旅游者在旅游异域文化中出现的心理不平衡或失调正是旅游目的地经营者所追求的,这种不平衡越明显,旅游者感受的心理压力越大,他受到的刺激越大,震惊程度越高,留下的印象越深刻,目的地的旅游文化特色也就越鲜明,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会越大。当然,目的地的文化特色越鲜明,对旅游者的针对性也就越强,对旅游者细分度会越高,会排斥一些对这种文化不感兴趣的旅游者。
学者们对旅游者进入异质文化中产生的文化震惊,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1)经历异文化过程中的文化震惊;(2)经历异文化回到自己文化群体之后的文化震惊。旅游者到外地异域文化旅游之后又回到本文化中时,还会经历一次文化震惊,其强度有时不亚于进入新的异质文化。当旅游者在外地旅游完后,回到家乡吃惊地发现家乡的文化与自己所想的不一样。这种感觉被称为反向文化震惊。这种经历一般要持续一段时间,旅游者才能再次适应家乡的文化环境。正如位和平组织的志愿援外人员回到美国后,这样说道:“当我回到俄亥俄家乡后,我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晚上像从前一样与老朋友们在房前花园里聊天。但两个星期以后,我就不去花园那里了,他们并不关心我讲的秘鲁的印度人的问题,我也不关心他们所讲的克里夫兰印度人问题。”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文化震惊的强度变化如下图1:
文化震惊和反向文化震惊都是旅游者心理平衡被破坏和认知失调的结果,寻求心理平衡和协调是每一个人心理的自然趋向,旅游者在这种心理压力下会寻求调适的方法。
二、旅游者文化震惊的作用以及对负向作用调适的策略
文化震惊对旅游者可以产生两种作用,即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正向作用是:适度的文化震惊可以给旅游者带来心理上的期待,刺激他们的好奇心理,让他们对旅游过程产生兴趣。负向作用是文化震惊也可能带来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旅游者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障碍,瑞辛格(Y.Reisinger)与特纳(L.W.Turner指出:人们已经指出了文化休克的大量症状,如:紧张、源于脱离自己所熟悉的环境而产生的失落感、由于在新环境中不能应对自如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尴尬、屈辱、沮丧、被新环境中的成员所拒绝的感觉,对其本身的价值观与身份的迷茫、缺乏竞争力、挫折感、对东道主的消极情感、拒绝学习新的语言、烦躁增加、疲惫、挑剔、主动性降低,甚至对清洁状况的过度关注与担忧。詹特(Jandt)识别出了文化休克的2类症状。生理症状包括对健康与安全的紧张、惧怕与新国家中的任何人有身体交往、渴望感、酗酒与吸毒过度关注清洁状况、工作质量下降。心理症状则包括失眠、倦怠、孤立、孤独、方向感错乱、挫折感、对新国家持批评态度、神经紧张、自我怀疑、易怒沮丧、气恼以及情感与智力上的衰退。严重的甚至是旅游者到一个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去旅游,个人长期建立起来的信念和价值观根本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以致于发生了混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遇到的问题。一些人甚至丧失自己原本应有的原则,而随波逐流。如一些政府官员到我国的澳门旅游的时候,看到当地的赌博很兴盛,认为别人赌了,自己也想参与赌一把,最后把赌博还当成了一门爱好,不惜贪污受贿参加赌博,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文化震惊中产生的正向作用,会激起旅游者的兴趣,进一步去探索旅游文化产生的原因,寻找到解释理由之后,能够对旅游中所发现的文化差异进行理解,寻求两种文化的共同点,从而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和阅历。
旅游文化震惊的负向作用破坏了旅游者旅游行为的本来目的,所以只有积极消除负向作用,或者把负向作用转化为正向作用,才能够让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成为一个增长见识和阅历的非常有意义的过程。这样,对旅游者、作为旅游中介的导游以及旅游目的地都提出了要求:
其一,旅游者要不断调适自己,以适应目的地文化,否则文化交流无法进行下去,导致旅游文化传播过程停止。旅游者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注意克服心理障碍,把旅游当成是一种体验和交流的他乡文化的过程,不带有文化成见,充分理解他乡文化的存在价值尊重他乡文化,旅游中既不因为异域国家或民族经济、文化先进而产生自卑情绪,也不因为异域国家或民族经济、文化的落后而产生自傲。同时在旅游中充分学习文化交流技巧,提高自己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保持自己文化心理适度的平衡,有效地适应异域文化,促使旅游文化交往中的震惊转变为正向作用。
篇5
拜罗伊特大学法学和经济学系博士学位授予委员会是在当天的会议上做出这一决定的。校长吕迪格·博尔曼会后对媒体说,古滕贝格“没有客观地遵守”科学标准,逐字或者按照原意引用他人文本段落,同时没有充分注明出处,这是不允许的。
博尔曼说,委员会没有就古滕贝格在论文撰写中是否存在有意欺骗行为展开调查,因为这一调查过程耗时过长,而且古滕贝格此前已经请求校方退回他的博士论文。
古滕贝格当天在德国联邦议院就“论文抄袭”风波接受议员质询时再次承认错误,但否认存在有意欺骗行为。反对党议员纷纷指责古滕贝格是“说谎者”“伪君子”,要求总理默克尔解除其职务。
古滕贝格21日承认,在博士论文撰写中犯有“严重错误”,他向因此受到伤害的所有人道歉。他表示,“不再使用博士头衔”,但拒绝辞职。
近日,德国不来梅大学法学教授菲舍尔-莱斯卡诺和法兰克福大学法学专家费利克斯·汉施曼说,古滕贝格的博士论文《宪法与宪法条约:美国和欧洲的宪法发展》有多处抄袭,有些段落与其他文章一模一样,却没有写相应的注脚和出处。
篇6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自由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222-01
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题目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篇论文比较了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一些差别。肯定了伊壁鸠鲁对原子偏斜运动和人的主观自由的论述。
马克思在论文中反驳了认为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相同的观点。这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原子是否做偏斜运动。结论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者对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所采取的态度不同。德谟克利特认为人对自然现象的判断是不可靠的,而伊壁鸠鲁则认为感性世界是可靠的。正如马克思在文中所说,“当德谟克利特把感性世界变成主观假象时,伊壁鸠鲁却把它变成客观现象”[1]。这种对自然哲学的态度还可以从伊壁鸠鲁遗存下来的基本要道中看出:
“如果天空中的怪异景象不会使我们惊恐,死亡不令我们烦恼,而且我们能够认识到痛苦和欲望是有界限的,我们就根本不需要自然科学了。
如果不清楚地认识整个自然,一个人就不能在最关键的事情上消除恐惧,就会生活在神话造成的恐惧中。所以,如果没有自然科学的话,就不会获得纯净的快乐。”[2]
德谟克利特试图获得对客观自然现象的认识,而伊壁鸠鲁的研究更多地服从其伦理学目的,使人克服对未知的恐惧,进而使人得到内心的平静。不仅其自然哲学的观点,他的反宗教的思想也是基于这种目的。伊壁鸠鲁认为人要取得幸福应该更多地借助自身的力量,人需要的外部的东西并不多,只要人克服了恐惧、欺骗、就能实现自由。
这种靠人的观意志达到自由幸福得到了马克思的认同。与斯多葛伦理学更多强调宿命不同,这种伊壁鸠鲁的观点更多地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在实现自由方面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不断探索很快放弃了用伦理学方法去探讨人的自由。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论,作出了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号召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剥削阶级,建立工人阶级执政的政府。从而从根本上保障更广大人民的自由。而只有这种阶级性质的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民主。在剥削阶级社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马克思所在的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往往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要争取自由首先应该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只有无产阶级掌握了生产资料,自由的实现才有可能。
经济社会在不断变化,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为实现每个人自由的客观条件相较以前已有了重要的改观。一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善民生,使实现自由的客观条件更加有利。另一方面,也许是当今社会更需要解决的是人的主观自由的问题。自由从来不是被人赐予的,而是一种被人的主观意识感受到的。这样就回到了伊壁鸠鲁与马克思所思考过的命题,在唯物主义条件下人的自我意识自由的问题。如果没有了神佛我们该如何克服似乎与生俱来的恐惧、不安与。
终极关怀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探讨的主题。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的存在在于人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外部的身体感觉似乎总给人带来痛苦,这样人只有借助于自己的思维能力来获得存在的愉悦。于是亚里士多德把幸福定义为一种理性的沉思活动。认为人应该过一种与获取知识相关的活动。也即是与人的思维相关的科学、艺术等的创造。更多的人过这样的一种生活的社会,才能是一个文明发达的社会,才是每个人自由自足的社会。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实现每个人的客观自由的条件在迅速改变。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我们更应该思考人的主观自由的问题。也正如其在博士论文的出版序言中所说的,“他们是自我意识的哲学家。这篇论文至少将表明,迄今为止这项任务解决得多么不够”[3]。
通过以上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分析,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结论:1、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马克思探讨人的自由的开始,并从伊壁鸠鲁的哲学开始思考在唯物主义条件下人的主观自由的问题。2、可以把马克思早期对自由的探讨称为自我意识自由的探讨。把后期借助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论思考自由称为外在自由的探讨。3、当实现自由的客观条件逐渐实现的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寻找实现人的主观自由的条件。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文化的发展繁荣,并让更多的人享有文化发展繁荣的成果。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法学院
作者简介:郭随磊,汕头大学法学院2009级行政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2页.
篇7
环球网记者李宗泽报道 此前英国媒体曾经报道,英国驻美国华盛顿大使斯恩瓦德曾帮助卡扎菲之子赛义夫撰写博士毕业论文。斯恩瓦德方面于4月2日对此正式予以否认。
据法新社4月2日消息,英国外交部确认斯恩瓦德确实在赛义夫留学伦敦经济学院(LSE)期间与其见过面,但坚称他并没有参与撰写赛义夫的博士论文。
英国《每日邮报》此前援引LSE消息人士的话称,斯恩瓦德对赛义夫的研究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并对赛义夫的作品提供过“积极的协助”。不过,该消息人士也表示,这种协助是非正式的,而且是合法的。
赛义夫在2003年获得LSE的哲学、政治和社会价值的硕士学位,2008年又获该校的哲学博士学位。
据报道,受到此次“论文风波”的影响,LSE正展开相关调查,该校已成立独立调查部门,调查该校与卡扎菲政府之间的关系。而就在上月,校长霍华德戴维斯因与卡扎菲的特殊关系而被迫辞职,他承认接受了赛义夫提供的30万英镑资金。
篇8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关乎祖国未来的大事,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要求。为促进全校师生形成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云南师大附小自2001年开展了“少儿小博士评审”等一系列特色教育活动。
一、“少儿小博士评审”活动介绍
1、活动对象
学校五六年级学生
2、活动目的
“少儿小博士”评审活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断探究、求异求真,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基本方法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实践创新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思考、乐于动手、团结合作、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和启发学生的心智,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并以“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成长”作为活动的宗旨。
3、活动内容
“少儿小博士”评审活动的研究和评审范围涵盖科学、社会、理想、学习、校园、健康、文化、生活八类,分社会科学类,小发明类,自然科学类进行评审,选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普通事物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小博士论文可以是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观测报告、观察报告、发现报告、研究报告等。
4、活动的评审委员
学校成立了“少儿小博士”论文评审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委员,其他校领导担任副主任委员,教师代表、家长委员会委员和聘任的专家学者担任评审委员,负责论文的评审和答辩工作。
二、评价方案
1、评审程序(评审的步骤方法)
(1)初评:每年在指定的时间内将论文交给班级的评审委员进行初评,初评以审阅申报的材料为主,评委对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和科学性审查。并在对所有项目申报进行全面审查的基础上,选拔一定比例的项目入围参加终评决赛。
(2)终评:评审委员会集中对网上提交的入围论文进行评审,评委评审主要遵从“三自”和“三性”的原则。三分之二的委员通过即可参加论文答辩。
(3)答辩::学生自我介绍、陈述论文的核心内容、交流写作体会、回答评委提问,并进行答辩,综合考察学生的表现后,现场打分,现场公布评审结果,颁发小博士荣誉证书。
具体安排如下:1 3月:在全校范围以班级为单位,科学老师为主,对自愿参加“少儿小博士”评审活动的学生和家长进行论文写作方法培训。24-5月:学生根据课题及研究计划做调查、进行研究,收集实验数据,并完成论文初稿。36月:科学老师审查论文,对论文提出整改建议。47-8月:根据指导老师的建议进一步完善科学实验、研究、完善论文初稿。510月:学生网上提交论文,评审委员对论文进行网上评分,评选出优秀论文。612月:从优秀论文中按网上评分遴选二分之一的论文参加少儿小博士答辩会,评出小博士论文,颁发小博士荣誉证书。
2、评审标准:活动的评价以“三自”和“三性”原则为标准:
(1)自己选题:选题必须是作者自己本人提出、选择或发现的。
(2)自己设计和研究: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的。
(3)自己制作和撰写:作者本人必须亲自参与作品的制作。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
(4)科学性:包括选题与成果的科学技术意义、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理论的可靠性。
(5)创新性:包括新颖程度、先进程度与技术水平。
(6)实用性: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可预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课题研究的影响范围、应用意义与推广前景。
3、评价案例:
2004级金安六(4)班蔡嵩同学写的《玫瑰插花保鲜技术》的自然科学论文,他因为自己喜欢玫瑰花,但花期较短,那么能不能想办法将他的花期延长呢?从而决定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整篇论文认真准备了实验材料,制定了实验计划和方法,并详细记录了10个样本、四天中每天的实验情况和现象。最后得出了插在盐水中的玫瑰花保鲜时间比较长的结论,并找到了这一结论的科学依据。
案例充分体现了评审标准中的“三自”和“三性”原则,并收录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博士论文集》里。
4、“少儿小博士”答辩评审细则
三、“少儿小博士”评审活动的实施成效
仅从2008年至今已有895名学生参与该项活动,372名学生获评“小博士”称号。参与小博士评审活动的学生数逐年上升。“少儿小博士”评审活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观察实验能力、探究能力等均得到明显提高,科学知识的掌握以及科学意识、态度、兴趣的养成得以强化,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我校有多名学生在全省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重要奖项。
四、少儿小博士活动实施的意义
篇9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环境评价,清洁生产
1 引言
近年来,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1],房地产开发项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引发的环境污染纠纷也时有发生。作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制度,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显得越来越重要。与传统建设项目相比,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开展较晚,技术尚未成熟,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完整的技术规范。因此,积极开展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探索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一般包括总论、工程概况及工程污染源分析、区域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保措施、环境经济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景观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环境管理与监控计划、公众参与、结论与建议等[2],一般很少进行清洁生产分析。
清洁生产是国际社会在总结了工业污染治理的经验教训后提出的一种新型污染预防和控制战略,以后又将清洁生产的要求逐步扩展到服务领域和产品,并开始探索建立“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清洁生产的实质[3],是贯彻污染预防原则,从生产设计、能源与材料选用、工艺技术与设备维护管理等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控制污染的产生,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建筑业能耗为世界总能耗的25~40%,建筑垃圾占城市垃圾的30~40%[4],建筑工地噪音占城市噪音约1/3,水泥工业CO2排放量约占全球的7%。因此,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清洁生产分析非常必要。
房屋的建设也是一种产品的生产,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审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应以“清洁生产”为理念,从生态层来获得对居住环境的重新认识,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清洁生产应贯穿于建筑整个生命周期——选址、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过程中,以最节约能源、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建造最低环境负荷情况下最安全、健康、高效及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筑的规划、设计
房地产项目在规划、设计时必须结合当地生态、气候、经济、人文环境特性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绿色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如热带地区使用保温材料和蓄热墙体就毫无意义,而对于寒冷地区,如果窗户的热工性能很差,使用再昂贵的墙体保温材料也不会达到节能的效果,因为热量会通过窗户迅速散失。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将有限的保温材料安置在关键部位,而不是均匀分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有些类型的建筑如内部发热量大的商场或实验室,没有保温材料利于降低空调能耗,也会更利于节能。
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考虑建筑朝向和楼距,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使用空调和人工照明,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日照时间是衡量日照效果最常用的指标,在冬季要求日照时间越长越好,而夏季则越短越好。居住区设计时日照时间应满足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3 施工期清洁生产
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清洁生产,体现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施工阶段是需要更加重视的一个阶段。建筑施工具有周期长,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废弃物产生多等特点,项目施工过程会对环境、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提倡以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为基本宗旨的清洁生产,对于实现房地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1改进施工方式
(1)采用机械化、现代化、程序化、技术化的拆除方式,以尽量缩短拆除时间,并采取各种措施(如洒水抑尘、设置围栏等)减少拆除中粉尘的排放量;妥善处理处置拆除后期建筑垃圾的存放和综合利用问题。博士论文,环境评价。
(2)施工现场积极推行文明施工,大力开展“5S”(指对施工现场各生产要素所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和修养)活动,实施合理定置和目视管理,使施工现场秩序化、标准化、规范化。
(3)积极推广应用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方法,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尽可能地集中设置现代化搅拌站,或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构件,钢木加工等,尽量采用工厂化生产;改革施工工艺,减少现场湿作业、手工作业和劳动强度;并应用电子计算机和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工厂化生产比重;努力实现施工现代化,使文明施工达到新的更高水平。
3.2施工结合气候
在选择施工方法,安排施工顺序,布置施工场地时应结合气候特征。这可以减少因为气候原因而带来施工措施的增加,资源和能源用量的增加,有效地降低施工成本;可以减少因为额外措施对施工现场及环境的干扰;可以有利于施工现场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工程质量的提高。博士论文,环境评价。为了能做到施工结合气候,需了解现场所在地区的气象资料及特征,主要包括:降雨、降雪资料,气温资料,风的资料。
施工结合气候的主要体现有:(1)尽可能合理的安排施工顺序,使会受到不利气候影响的施工工序能够在不利气候来临前完成。如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的施工,以减少其它需要增加的额外雨季施工保证措施;(2)安排好全场性排水、防洪,减少对现场及周边环境的影响;(3)施工场地布置应结合气候,符合劳动保护、安全、防火的要求。产生有害气体和污染环境的加工场(如沥青熬制、石灰熟化)及易燃的设施(如木工棚、易燃物品仓库)应布置在下风向,且不危害当地居民;起重设施的布置应考虑风、雷电的影响。(4)在冬季、雨季、风季、炎热夏季施工时,应针对工程特点,尤其是对混凝土工程、土方工程、深基础工程、水下工程和高空作业等,选择适合的季节性施工方法或有效措施。
3.3施工节能
我国城乡现有建筑总面积约400亿m2,预计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300亿m2 [5]。如果不做好建筑节能,如此庞大的耗能建筑空间,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承重负担。减少资源的消耗,节约能源,提高效益,保护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施工资源(能源)的节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博士论文,环境评价。通过监测水资源的使用,安装小流量的设备和器具,在可能的场所重新利用雨水或施工废水等措施来减少施工期间的用水量,降低用水费用;
(2)节约电能。博士论文,环境评价。通过监测利用率,安装节能灯具和设备,利用声光传感器控制照明灯具,采用节电型施工机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降低用电量,节约电能;
(3)减少材料的损耗。博士论文,环境评价。通过更仔细的采购、合理的现场保管,减少材料的搬运次数,减少包装,完善操作工艺,增加摊销材料的周转次数等以降低材料在使用中的消耗,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
(4)可回收资源的利用。博士论文,环境评价。可回收资源的利用是节约资源的主要手段,也是当前应加强的重点工作之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可再生的或含有可再生成分的产品和材料,这有助于将可回收部分从废弃物中分离出来,同时减少了原始材料的使用即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加大资源和材料的回收利用、循环利用,如在施工现场建立废物回收系统,再回收或重复利用在拆除时得到的材料,这可减少施工中材料的消耗量或通过销售来增加企业的收入,也可降低企业运输或填埋垃圾的费用。
4 运营期清洁生产
4.1绿色室内装修
建设单位装修过程应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并采用环保型室内装修材料和建筑材料。为了从源头上杜绝对室内环境的污染,物业管理部门要做好防治室内污染的宣传,引导居民使用“绿色家具”,即要使用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规定的10项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强制标准[6](包括: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溶剂型木器涂料、内墙涂料、胶粘剂、木家具、壁纸、聚氯乙烯卷材地板、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粘剂等有害物质释放限量,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等)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以减少室内有害气体的释放量,真正达到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目的。
项目工程竣工时,建设单位要按照GB50325-2001要求对室内环境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建筑工程室内氡、甲醛、苯、氨、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含量指标进行检测。建筑工程室内有害物质含量指标不符合GB50325-2001规定的,不得投入使用。
4.2 提倡中水回用
1996年建设部颁发了《城市中水设施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建筑面积超过2万m2的旅馆、饭店、公寓,超过3万m2的机关、科研、大专院校、大型文化体育设施,规划人口在3万人以上(或中水回用量在750 m3/d以上)的住宅小区必须修建中水设施。采用建筑中水系统,使污水处理后回用,有着双重意义:既可减少污染,又可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可解决大量的水景景观用水和大面积绿地用水,有明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 绿色物业管理
在环保方面,“绿色房产”的物业管理主要体现在对项目生活垃圾的控制。具体为:控制生活垃圾分布面积,减少垃圾在堆放、运输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收集应体现“谁污染谁治理,谁堆放谁付费”,处置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提倡垃圾袋装化,实行分类收集(分有害类、可回收类和不可回收三类),尽量回收利用,其余的集中无害处理后回填大自然。
6 结语
对房地产项目实施清洁生产,使房产符合“住健康、可回收、低污染、省资源”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琦,刘绍任.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思考.江西化工,2006,3:99-102
[2]宋世伟.浅议房地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6,26(2):19-21
[3]化勇鹏,程胜高.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清洁生产分析.安全与环境工程,2009,16(3):6-8
[4]王燕飞.对中国绿色建筑的几点思考.陕西建筑,2005,9(123):3-6
[5]张黎军.绿色建筑-中国建筑设计业新的挑战.住宅科技,2006,8:36-40
[6]申琪玉,李惠强.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5,(21):1634-1637
篇10
【关键词】在职博士生 工程实践 生源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147-02
接收在职工作者攻读博士学位能够有效地促进多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成长,进一步提高教育和科技队伍的素质,同时也能促进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理工科院校的在职博士生主要来源于从事工程实践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这些在职博士生在学位论文阶段,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可以为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科研水平做出较大贡献。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81年开始接收在职博士生,目前已经历了27年。作为一所以工科为背景的重点院校,所培养的在职博士生,在导师的有效指导下,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以及科研条件,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将理论知识创新性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进而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收益。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接收在职博士生,为国防科技工业培养大量工程师,同时也为其他高校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
1 对在职博士研究生生源结构的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面向在职人员设立的旨在提高学位层次的教育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渠道不断拓宽,在职博士生的生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总体上,工科院校的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其中高等院校教师所占的比例最大。由于高等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在获得硕士学位后,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已经在本领域内做出比较优异的成绩[1]。他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希望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积极地开展科学研究,更多地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知识,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同时将前沿的知识应用到教学、科研中,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对近四年来在职博士生的生源情况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比例较高,这部分以高等院校教师为主,约占在职博士生总数的85%。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国内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的人事制度也以适应经济基础出发点,开始施行人事制度。人事制度的施行使人才流动的频率和数量加大,人事高校教师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为了降低风险,高校管理层在考虑资助人事教师再发展的时候,对在职教师申请博士学位的资助采取先发展后偿还的原则,同时也降低了资助的力度,因此,近几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职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但随着高校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在职教师继续深造的需求不断增大,2007年在职博士生招生规模也随之增大。
2 理工科在职博士生培养的特点
绝大多数在职博士生都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形式完成学业。由于与原工作单位存在着人事关系,所以入学时一般录取成委托培养。他们大多是原单位的教学与科研骨干,其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与原单位紧密挂钩。他们在完成单位科研任务的同时,与全日制学生采取同样的授课方式与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学习,执行同样的学分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学位论文要求也与全日制在校生执行同样的标准。在职博士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5年。
在职博士生在进行博士课题研究阶段,由于特点各异,他们进行博士课题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部分在职博士生所在工作单位科研实力雄厚,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如表2所示。这部分在职博士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开发能力的博士生导师指导,首先对博士课题制定合理的实验技术方案,做好前期准备;然后回原单位进行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强大的技术开发和协作能力的副导师指导,在职博士生能够有效的把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加快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进度。与此同时,学生需定期到学校与导师进行讨论、交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活动,在学校进行开题、预答辩、答辩等环节。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大学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把二者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科研资源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这对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另一部分在职博士生由于所在工作单位不具备开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条件。完成课程学习后,在职博士生在学校参加导师的在研课题,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参加学术研讨,报告博士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并定期与导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同时制定下一步研究工作计划。
我校在职博士生的生源结构和培养方式决定了其培养特点:入学起点高,博士学位论文标准高,学生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历,学风严谨。
3 提高理工科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接收在职博士研究生可以促进高级专门人才的成长,但是如果对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能严格把关,则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3.1 加强对在职博士生培养过程的管理
哈尔滨工业大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对其培养培养过程的各个阶段制定并严格执行一系列规范,其中包括入学选拔、课程学习、开题、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撰写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博士论文评议、博士论文答辩和学位委员会评议。这样一来,不仅加强出口审查,而且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严格加强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管理。
申请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在职人员,虽然其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科研能力比较突出,但是与应届硕士相比较,其外国语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在职博士生的入学选拔,严格遵循《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录取办法》,在入学考试的初试、复试阶段,与报考全日制的博士生一样进行同堂考试,划定统一录取分数线。为最大程度地考查研究生分析判断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在复试阶段,加强学科与导师对研究生的面试环节,确保博士生的入学质量。
在课程学习阶段,由于部分在职博士生因工作需要不能按时上课,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淘汰机制。由于在职博士生在课程学习、资格考试、论文研究等环节中都有被淘汰的危险,这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基础,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从而保证在职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的数量和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为鼓励博士研究生多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客观、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我校各博士学科根据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适合于本学科建设和博士生培养的制度。基于学校对博士生的要求,需要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因此在选题阶段,在导师指导下所选课题多为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职博士研究生利用从课堂、图书资源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搭建一个有利平台,并通过不断的实验论证,从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同时将创造性成果转化为先进产品。
博士学位论文是检验博士生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的一块“试金石”。为提高在职博士生教育质量及其论文的含金量,哈尔滨工业大学制定一系列措施实时跟踪博士开题,对在职博士生一年来对本学科基础理论掌握以及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科研活动的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在职博士生提出答辩申请后,学位论文需经过导师、预答辩委员会、学位分委员会审查,同行专家评审、校学位办审查等多个环节,对博士研究生的正式答辩资格进行审核。为了加强论文评议工作,我校对博士论文实行抽签匿名评审制,对评审结果达不到要求的博士论文不予组织答辩。
3.2 培养在职博士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生命,也是博士研究生必备的科学素质。广阔的科研教学平台、先进的办学理念、良好的育人环境、优秀的生源质量、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管理都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哈尔滨工业大学还采取促进学术交流、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等一系列举措,来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浓厚的科研兴趣,提高他们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以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为基础。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是国防科工委为建立新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科学研究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产、学、研培养基地。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已有的基地和中心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项目验收过程中得到国防科工委的高度评价。
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以建立产学研结合研究基地为重点。产学研研究基地是大学通过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践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建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并紧密与教学结合开展产学研工作,形成一条高效、快捷、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在职博士研究生在产学研研究基地中,依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优势,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项目中,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在产学研结合中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以营造开放的学术交流氛围为关键。研究生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培养中的必修环节,是促进学术创新,拓宽学术视野,营造学术氛围的重要举措。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激励在职博士研究生踊跃参加学术活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学术讲座选听1学分、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2学分为必修环节。在校内,加大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交叉学科学术论坛的组织力度,积极组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搭建研究生学术实践交流平台,学校每年举行的公开学术报告大于300场,为在职博士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学术交流空间。在对外交流上,设立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等,积极支持并试行博士生双边(多边)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在职博士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论坛和科技创新大赛,拓展学术视野,推动创新思维[4]。
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研究生培养部门和研究生工作部门协作,加强在职博士生课程、开题、答辩等环节的过程管理,同时鼓励在职博士生参加学术交流、学术报告等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4 结语
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由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及科研院所的技术骨干组成,他们的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对培养单位的科学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培养单位也加强对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鼓励他们进行科研创新,以保证在职博士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学位办公室.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学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好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6(4):74-77.
[2] 李亚青.徐宏韬.高校施行人事所带来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4):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