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的专业价值十篇

时间:2024-01-08 17:45:18

服装设计的专业价值

服装设计的专业价值篇1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引进了西方基于标准化批量生产方式的服装设计教学理念和模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教育的序幕。发展至今,全国已拥有庞大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为产业发展培养出大量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然而,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在过去30年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从形式到形式”的教学模式,即国际时尚体系上游的服装形式本土化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诸如发展历史短,国际时尚体系的制约,产业设计人才的要求等。我们不能断言,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在过去的30年里,培养了一大批“买手型”设计师,但是,在当今服装产业中买手型设计师大有人在。显然,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相对称,但与中国创新型服装产业发展方向不对称。其对称性表现为:二者均存在设计实践结构的不完整,以及对设计理念的淡漠和摒弃。具体表现为“从形式到形式”,即对服装形态的杜撰和对国际时尚体系上游服装形式的修修改改。[1]出于国情考虑,这种被动务实的学习方式在当时社会亦有它的合理性。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这一务实的路径,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型产业建造,显然行不通,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二、人们认识与表现事物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需要转型,但其转型过程不是盲目的,需要根据人们对事物循序渐进的认识及表达规律来对症下药。认识的过程一般由表象到结构再到本质,设计、造物则由本质到结构到表象。设计、造物从本质(被造物)开始,即从概念(文本)开始。从本质上讲,概念(文本)即是事物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是设计对象的本质,也是设计的理想价值。中国服装产业和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对设计概念(文本)的淡漠或摒弃,其实质是对事物本质和价值的摒弃。毋庸置疑,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在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领域,的确没有创建多少有价值的本质,因为我们从西方人那里拿来了本质、形式和价值。我们必须根据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造物的基本规律,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理念,实现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型就是基于造物结构,健全课程体系,即创建新的、有价值的相关学科和知识,视觉化理念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生产营销的相关知识。升级就是提升学生文本(概念)创新的能力。

三、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基础,培养目标决定于社会的需求和教育思想,前者是实践的要求,后者是理论的要求。[2]培养目标需要满足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要求。从历史角度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当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当前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所培养的人才方能被社会所接受,为社会做出贡献。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性,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内容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理论与实践双重要求的满足是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

1.系统、科学、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服装设计是一门时尚的交叉性综合型应用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知识体系的综合性、课程内容设置的时尚前沿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当今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要以其专业特质为依据,建立以跨学科、多维度、宽领域为原则的专业知识系统,使其更加注重设计与社会、设计与人文、设计与科技,乃至与其他多种学科之间的横向关系。[3]服装设计专业的转型升级基础应该包括课程结构的优化,不同科目之间的横向渗透与纵向衔接,以及每一科目各单元之间、各项内容之间的协调。[4]首先,服装设计专业的时尚性要求其专业课程内容应当具有时代前沿性,其国际性要求该专业应融入先进的国际服装设计思想与理念,符合世界服装设计流行发展趋势的技术手段,使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研究与解决现实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除专业知识外,文学、美学、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材料学、环境学、经济学、市场学及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知识,不但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伦理、环境伦理乃至全球伦理的关注[5],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还可进一步充实服装设计专业的知识构架。其次,服装的文化属性要求提高学生对艺术、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的理解与学习。正如我国著名艺术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言:“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可见,要想实现中国服装设计教育转型升级,促使中国服装产业繁荣发展,在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观念以及中华人文精神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图1)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应当在保证专业知识体系具备国际化、时代性与前沿性的前提下,补充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引导其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结合现代审美方式,研究传统文化,增强人文修养,把握历史文脉,将人文内涵贯彻到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从而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方法在设计实践中产生符合新时代、新环境的“新思想”,创造新的“设计理念(文本)”和“切实之体(产品)”[6]。

2.高效、有用、先进的专业知识应用系统的建立。服装设计专业的特质决定了其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服装设计者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及思维方式后,还需要将这种新的设计理念付诸实践,通过实践将其转化成可视的作品,从而完成整个创造过程。通过实践,设计者既能得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又能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也是在学习者、社会与专业学科三者之间进行有机融合与统一,构建一个高效、有用、先进的专业知识应用系统的必然因素,用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社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新型专业能力。在实践课程内容上,增加与之相关的项目课程与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投身整个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亲身体验并实际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创造性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该类实践课程过程中,学习者还可有意无意间更多地接触他人与社会,通过融入社会,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能力意识与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从而提升其社会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夯实基础。隐形课程的开展亦是非常必要的。在完善丰富了服装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可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商品属性,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服装行业之中,进行市场调研,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了解服装市场,有意地使学生接触更多的隐性课程,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内在意识,培养其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设计头脑,促使其树立独特的专业设计理念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激发自身潜力,发现自身不同,实现自我教育,以此来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关键

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并不代表具备一定的创新力,概念(被造物本质)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因为设计概念作为被造物本质的文本形式,是被造物体现的精神内容,也是设计的本质。怎样实现概念的创新,中间必须经历一个研究环节,才能实现现有认识—研究—深入认识—新的概念—实践—视觉化概念的整个过程。首先,创建有价值概念的基础是认识,对客观对象的理性认识和概括,丰富的理论知识给我们提供了宽广的认识面。概念的创新源于认识的深化,没有认识不能形成概念,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概念的形成。概念随着认识的深入而产生变革,变革实现创新。所以,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在研究方面下功夫,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才能不断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认识的深化,进而形成有价值的概念。认识是基础,实践是推手,研究是关键,这也是理论、实践、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所在。其次,概念形成的基础是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挣脱原有认识与经验的束缚,实现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抽象、提炼、超越与升华,转化成新的、有价值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认识,形成新的有价值的概念,进而通过实践视觉化概念实现真正的设计创新。我们所创建的设计概念不仅指向被造物本质,同时,它对于自然、特定的社会环境、企业和消费者生活应具有价值和意义,这是设计的本质,也是设计的责任。如针对当今服装品牌高库存现象的研究,便于形成以降低库存为导向的设计理念,结合市场营销学和市场管理学,搜集资料并做深入的市场调研,对品牌市场进行认真分析,了解服装市场现状及管理模式。例如,研究日本服装品牌优衣库几乎“零库存”的现象,发现其有一套独特的管理与设计模式——基本款至上。(图2)简单的款式突破了年龄段细分的原则,适合任何年龄段的目标消费者,从而形成大的市场规模,且高比例的基本款降低了设计的犯错率,进而将设计师的精力放在基本款的设计及创新上,同时弥补了其他补充款式不足带来的销量问题。如此,有了设计的参照物,对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有的放矢,才能形成以降低库存、符合企业利益为导向的概念,完成设计的创新。又如图3,是国际时尚大师范思哲的印花作品。不难看出,作者将巴洛克、拜占庭、动物纹样等各种所能想象到的图案从它们各自的历史社会及图形的含义中抽取出来,摇身变成设计师自己的新的概念,应用于服装设计当中,将经典与艺术混搭,风格难辩,加之极简的线条、大胆的用色,使作品不仅成为静止的服装,更是流动的风景,给人们带来绝美的视觉盛宴。概念的形成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深入研究,实现认识的深化,透过事物的表面了解现象的本质,通过实践环节将新的概念视觉化,有助于实现设计从形式到思想的转变,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综合型创新性服装设计人才。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没有研究这一关键方法做桥梁,没有实践这一物化过程,我们的专业知识、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是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以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同时拓宽相关知识领域,通过深入研究深化认识并综合运用是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将学习者从他人知识框架的复制者转变为自我知识模式的构建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建立具有服装设计专业特质的新型意识与理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创新人才。

五、结语

服装设计的专业价值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1303

广西玉林市福绵纺织服装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发展于80年代、90年代。至近期,福绵纺织服装产业已基本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发展步伐显著提速。据统计,2013年年底福绵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共有服装生产企业1000多家,配套企业18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初步形成了一条以服装生产为核心,涵盖水洗、电脑绣花、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相关产业配套发展的服装产业链,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已出口到东南亚、澳洲、欧洲、非洲、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福绵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一个成功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协作体系的典型集群,呈现在世人面前。

1 福绵纺织服装企业所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组织构成

福绵纺织服装产品的销售,主要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其中,对于国际市场的销售,主要是通过境外采购商的订单采购实现。这使得福绵纺织服装企业得以嵌入服装全球价值链,而且这也意味着福绵服装企业所嵌入的全球价值链类型,属于典型的采购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图1反映了福绵纺织服装企业所嵌入采购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的组织构成。

从图1中可以看出,福绵纺织服装企业所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主要环节中,纺织服装原料生产主要由区外企业完成,然后福绵集群企业通过从广州等地外购解决;服装生产包括一些辅助生产环节,主要由福绵企业承担;面向海外市场的服装销售,主要由一些海外贸易公司、采购者完成;至于服装设计,目前尚未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价值生产环节,一方面主要通过模仿,另一方面也包括一些少量的自主设计,大都由福绵企业完成。由此可见,福绵纺织服装企业在服装全球价值链中,占据的主要是服装生产的各个环节,海外营销环节被国外贸易公司占据,这些采购者据此成为价值链的领导者。一般而言,服装全球价值链中价值增殖最高的是销售环节,制造环节的利润率最低。据日本的一份资料显示,服装业附加值的构成是加工19%、批发与零售占51%。因此,占据销售环节的采购者领导企业,攫取了大部分福绵服装的增加值,福绵企业只获得微薄的加工利润。上述状况,要求福绵纺织服装企业在价值链内实现升级予以改善。

2 福绵纺织服装企业升级的方式、战略与途径

对于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装产业升级,诸多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微观层面讨论升级问题的代表人物之一是Hobday。Hobday(Hobday.M.,1995)总结的后进企业发展路径模式“OEM――ODM――OBM/OIM”,为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Hobday认为,这种模式在亚洲的产业中最为常见。Mathews和Cho(Mathews.j.a.,Cho.D.S.,2000)认为,对于技术能力相对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般要从发展技术能力开始,从OEM逐渐发展到ODM,待自行设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再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最终实现OBM。Gereffi(Gray Gereffi,1991)总结了亚洲服装产业升级的典型轨迹:从OEA――OEM――OBM。总体上诸多学者对服装产业升级的研究,都是以OEM――ODM――OBM为主要升级路径和升级检验标准。上述结论,为福绵纺织服装企业的升级分析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2.1 升级方式

如前所言采购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的类型属性,决定福绵服装的价值增殖主要在营销环节实现,对营销环节的占据与否决定企业的价值链地位。因此,对于福绵纺织服装企业而言,企业在价值链内升级的方向,主要是努力培育自己的营销功能,将自己的生产活动组合重心放在营销环节上实现OBM――一方面培育自己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品牌运营能力,另一方面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掌控自身产品海外营销活动。这表明,福绵纺织服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方式,主要是功能升级――营销功能的升级。通过营销方面功能的培育、锻造,让企业逐步控制自身产品的海外营销以摆脱领导厂商的控制、压榨。

2.2 升级战略

对于我国大多数出口加工型企业而言,销售渠道被国外采购商控制已成为发展的阵痛、桎梏。然而,通过营销功能升级以摆脱这种不利状况,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又确实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福绵服装企业也是如此。并且,相较于沿海地区服装产业集群内企业,福绵服装企业无论是本身实力还是外部支持环境、条件都相对较差,实施营销功能升级的难度更大。为此,我们认为现阶段内,福绵服装生产企业适宜采取的升级战略,是有保留的进攻战略。这要求企业暂时不以颠覆既有价值链内部权力结构、全面摆脱采购者领导企业的控制为目的,而是在借助于领导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同时,全力提升自己的产品研发设计能力,通过国内市场营销以及尝试部分产品、少数市场的国际营销,逐步积累自己的营销经验,提升自己的营销功能。

2.3 升级途径

(1)技术努力。

技术努力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福绵纺织服装企业的价值创造水平,即提高企业的生产函数效能。尽管目前福绵服装企业的升级应着力于功能升级,但由于福绵纺织服装的生产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档次也不高,因此在实施功能升级的同时,通过技术努力提升生产工艺流程水平、提升产品档次也是福绵企业必不可少的工作。这是推动福绵服装企业形成自主研发能力乃至进行自主品牌经营与销售的基础性工作。具体而言,福绵纺织服装企业的技术努力活动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更新改造原有设备、引进先进的生产系统、运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加强信息化建设、培养技术人才等。

(2)从事非领导企业控制的非生产性环节活动。

从事非生产性环节活动,是企业功能升级的主要实现途径。发展中国家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内的升级,往往都是在成功实施OEM的基础上,首先进入产品的设计领域即升级为ODM,再在ODM成功的基础上进入研发、品牌经营和销售等环节,实现OBM。福绵服装企业要实现功能升级、实现对非生产性环节的跨升,也需要进入研发、设计、品牌经营和营销等直接的产品生产以外的价值创造活动(此时应注意不与领导企业发生直接冲突、不给领导企业造成太大的威胁,避免领导企业的封杀)。并且,福绵纺织服装企业培育非生产性环节的活动能力,也需要从培育研发设计能力着手。目前,福绵纺织服装企业一定要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出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品牌培育往往与服装研发、设计联系在一起。形成、提升自己的研发设计能力,是福绵服装企业培育品牌的基础、重要内容,构成福绵服装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所在。迄今为止,福绵服装企业的品牌培育已具有一定基础,现在的问题是应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出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知名度的服装品牌,以此为企业自主营销提供坚实的基础。对于自主营销能力的培育,福绵纺织服装企业具有较有利的条件。这是因为,与纯粹的服装出口加工企业相比,福绵服装有相当部分是销往国内市场,主要通过在广州、南宁等地的服装批发贸易市场实施。这样,企业可以通过内销逐步积累、培育、提升自己的营销能力。并且,福绵企业还可以从事非领导企业控制的其它海外市场中的销售活动,逐步积累国际市场营销经验。通过上述对于非生产性环节的价值实现活动能力的培育,有利于推动福绵企业升级,促使企业形成自主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减少领导企业的控制并获得更多的利润。

3 打造良好环境,促进企业顺利升级

福绵纺织服装企业的升级,需要为其打造良好的升级外部环境,推动其按照既定的升级战略、通过一定的升级途径,实现营销功能升级。具体而言,各级政府部门应努力提供高效的服务,重点打造以下三方面环境:

3.1 销售环境

销售环境主要服务于加强福绵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应积极筹资、合理规划,建设完整、现代、高效的专业市场体系,使专业市场成为联系福绵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与国内外纺织消费市场和各生产要素的扭带。要努力加强福绵集群的物流运输、信息集散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建设,为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支撑。并且,在加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中,要注重诚信与法制建设,推进交易结构多样化和交易方式的现代化,发挥专业市场对福绵纺织服装企业升级的推动作用。

3.2 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主要服务于引导和支持福绵集群建立纺织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以此提高福绵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企业的服装开发设计能力。第一,要加大投入力度,财政酌情给予补助,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第二,要重点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对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能力强的、辐射范围大的企业技术中心要特别给予重点扶持;第三,要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文化和品牌效应,充分显现区域创新特色,改变以往低质跑步为主的集群形象,充分提高产业层次和集聚竞争力。

服装设计的专业价值篇3

【关键词】服装表演 艺术 创新发展

一、服装与表演是一门综合的新型艺术

服装表演是一种美丽的事业。在聚光灯下,在舞台的中央和人们的目光聚焦下,轻巧地转身、展现美丽的身姿和衣裳,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场景。自1977年皮尔卡丹带领国外模特来到中国的30年后,在我国与纺织、服装相关的高等院校中,相续开设“服装表演”专业方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培养层次逐渐提高到本科。服装表演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很多综合性的院校里。目前,国内拥有该专业的高校多至上百所,且已有相当的培养规模。作为国内服装表演专业方向最高级别的教学机构,专业方向的准确合理定位、它的市场价值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这些都成为高等院校专业发展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服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开始有简单的纺织生产,人们把身边能找到的各种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用以护身。随着农牧业的发展,人工培育的纺织原料渐渐增多,制作服装的工具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服装用料品种也日益增加。至今,服装已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也反映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貌,成为一个重要标志。而表演也离不开服装。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喜爱载歌载舞。我们可以从出土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彩陶盆上看出最早的舞蹈图画,画中舞蹈着的人头上有斜着下垂的发辫或饰物,身后拖着类似尾巴的装饰。这就是原始人扮演鸟兽跳舞时的服饰装扮,反映了人们从早期的表演中就开始运用服饰元素。

服装表演的起源具有商业性,最初仅仅是为服装的销售和广告服务,然而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如今的服装表演承载着服装文化更深刻的内涵。服装表演的形式和目的越来越多样化,既有为弘扬民族服饰文化而推出的表演,又有服装设计师或服装厂商为服装产品而做的“包装”,还有为提高服饰文化修养而进行的娱乐展示等。服装表演已不单纯只是一种商业性质的表演,更多的是和艺术、文化结合在一起,以模特作为载体,形成的一个综合性的、新型的表演艺术。

二、我国服装表演艺术概况

中国的服装表演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纺织工业较为发达的上海。1980年,上海时装公司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由此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批专业时装模特。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们对时装表演的不断认识,中国的服装表演获得迅速发展,出现了四个显著的变化:一是时装表演队由行政管理渠道纳入法人经营负责机制;二是模特水平明显提高;三是模特表演竞赛机制建立为名模出现提供了条件;四是各地的时装表演队涌现。进入90年代后,中国的时装表演经过长期的摸索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1992年我国第一家模特机构—新丝路模特经济公司在北京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时装表演业开始与国际接轨,随后,有关服装的各类型活动数不胜数。这些都预示着我国服装表演艺术已形成了强大的氛围。

三、我国高校的服装表演艺术的发展

随着我国服装表演艺术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模特的需求迫切。我国也涌现出一批优秀模特,他们为服装表演艺术做出了不朽贡献。而我国对于服装模特的培训也走向正规化、行业化,服装表演逐步开始溶入更高层次的社会舞台。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一些高等院校纷纷设立服装表演专业。1989年,苏州丝绸工学院(现更名“苏州大学”)率先开办了服装表演大专班。1990年,中国纺织大学(现更名“东华大学”)在全世界首开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本科教育。随后,北京服装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及各类美术专业院校和综合类大学也纷纷开设服装表演专业。到2005年,我国共有5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服装表演专业。这类学历制的服装表演类培训学校,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正规学历的高层次的复合型服装专门人才,也标志着我国服装表演艺术开始进入学术领域,服装表演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已进入专业化成熟发展时期。服装表演也随着现代化、服装文化、生活文化等的结合而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服装艺术与人体艺术完美结合的最具魅力、最具市场、最具潜质的新型表演艺术。

四、对高校的服装表演艺术的展望

高校的服装表演艺术,既要体现多层次艺术价值,也要体现学术价值。而服装表演艺术在我国既能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能提高人们对服饰文化的艺术修养。因此它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艺术特点。

艺术价值之一:服装表演艺术的多功能化。

服装表演艺术是服装与表演两个艺术角度的完美结合。既具备商业宣传功能,又具备传播文化艺术功能。既能体现经济化功能,又能体现文化价值功能。许多厂商、设计师都非常重视新品的时装会,都会高薪聘请著名模特,精心策划服装表演,以达到对新产品的最佳宣传效果。我国模特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也经常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传统风格服饰。这些都提高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服饰文化和表演文化的欣赏水平,将民族文化广泛的进行了传播。

艺术价值之二:服装表演艺术的多层次化。

在我国,服装表演艺术举办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社会上经常有爱好服饰文化艺术和表演艺术的群众自发举办自娱自乐的时装表演队、时装表演比赛,以提高人们对服饰文化和表演艺术的修养,对服装行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进入21世纪,中国模特业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需要更多的理性思维,经济学家指出,模特多元化之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经历20年的发展,我们更加意识到中国服装表演业在突出本土文化,运作路线上仍处在一种欠规范和不成熟的状态。为了顺应我国服装教育行业的发展形势,我国高校服装表演艺术专业逐渐建立了完善的产业结构和配套设施,专业群的开发也逐渐走向了深化。对人才的培养注重细分化、多层次、多类型,把时尚产业和教学有机结合。结合市场培养出“复合型传媒模特”、“复合型企业模特”人才,使他们成为能设计、能表演、能陈列、能营销、能策划的知识型多元化人才,在体现服装表演艺术学术价值的同时,也为各行各业开创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包銘新.时装表演艺术[M].上海: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

[2]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史话.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3]史林.高级时装概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服装设计的专业价值篇4

关键词:HIROSE模型;品牌价值;价值评估;服装企业

一、 引言

目前世界100强和500强品牌等许多评估机制大多是西方国家开拓的,西方的评估体系为我们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西方的评价范围不够全面,排行榜里面大部分品牌是西方企业,不利于引导我国企业的品牌建设。因此,有必要通过各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我国服装品牌价值评估方法,将有利于我国广大服装企业的品牌建设与管理,有利于我国服装企业做大做强。

二、 理论及应用研究与主要评估模型的综述

1. 近年对我国服装品牌价值的评估与研究。

(1)WBL“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对纺织服装行业评估。WBL(世界品牌实验室)是一家国际性品牌价值研究机构,是唯一较大规模研究中国品牌的国际性品牌研究机构。2004年起,WBL每年均推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至今已连续十届,揭示了中国本土品牌的价值及在行业中的地位,对中国品牌价值研究和推动企业重视自主品牌建设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纺织服装行业的上榜品牌数近四年一直位居第二名,2010年~2013年的上榜数分别为53家、51家、50家、44家。

(2)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研究。2012年,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完成了“纺织行业区域品牌和品牌价值评估体系研究课题”报告,该课题以区域品牌基本理论和行业发展实际为基础,结合多次实地调研考察,对区域品牌的种类和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也以品牌价值评估国际标准为参照,在调研和企业样本数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品牌价值评估的行业标准通则初稿《纺织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通用要求》,将为区域品牌发展和企业进行品牌价值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要素指导。

(3)学术机构的研究。杨以雄等(2002)探讨了Interbrand评估模型和品牌收益模型在我国服装品牌资产评估中的应用和可操作性。徐有智等(2003)建议从产品构成、生产主体、市场、服务、发展五个方面17个指标进行服装品牌认证评价。余建春(2007)使用AHP法确定“服装品牌的强度因子”指标的权重,建立了服装品牌评估的系统模型。东华大学沈蕾等(2009)通过消费者和专家对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的评价,构建了“中国市场服装品牌价值评定指标体系”,还选定了153个国际国内服装品牌在进行了首次中国市场的评价。姜超(2009)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基于消费者的服装品牌价值评估模型。李雪枫等(2010)对服装品牌价值评估的忠诚因子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2. 对服装行业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的评价。从上述服装行业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来看,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在服装行业品牌价值评估的理论或应用研究上均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理论研究在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权重设定上的研究较为充分,应用研究在基于消费者维度、市场维度、财务维度几个方面均有涉及,具体的评估方面,世界品牌实验室每年评估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纺织服装企业在50家左右,数量有限。

3. 主要的品牌价值评估模型。

(1)Interbrand评估方法。是英国品牌资产评估公司提出的,它基于品牌的未来收益对品牌进行评估,结合了财务要素和市场要素共同评定品牌价值。品牌价值取决于两大因素:品牌价值=品牌收益×品牌强度。品牌收益的计算需要把企业的利润进行分离,计算由品牌带给企业的利润。品牌强度需要对市场特性、领导者地位、国际性、稳定度、品牌支持、品牌趋势、品牌保护七个因素评分后推算出来。

(2)美国《金融世界》评估法。《金融世界》杂志自1992年创立了世界最有价值品牌评价体系,对世界著名品牌进行每年一次的跟踪评估,其方法建立在Interbrand模型基础上,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将商标(产品品牌的名称与标识)所带来的收益与公司商号(公司品牌的名称与标识)所带来的收益相分离。两者的重要区别在于公司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使用不同商标的相关产品,并且能够通过许可使用带来使用费收入,所以对公司产品商标进行评估时需将使用该商标的产品与非该商标产品区分开来。其计算公式为:品牌资产=纯利润×品牌强度系数。

(3)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估法。WBL采用的品牌评估方法通过对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等数据的综合分析,判断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运用经济附加值法确定企业的盈利水平,其品牌价值的计算受利润、品牌实力和品牌状况三个因素的影响。WBL运用“品牌附加值工具箱”计算出品牌对收益的贡献程度,通过数理分析方法预测企业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盈利趋势以及品牌贡献在未来收益中的比例,最后通过对市场、行业竞争环境的风险分析,计算出品牌的当前价值。

(4)HIROSE模型。是日本政府部门成立的由Yoshikuni Hirose博士领衔主导、成员包括大学教授、会计师、企业、金融机构共28人的品牌价值委员会于2002年6月提出并公布的。指出“企业的品牌”应被区分为企业品牌(CB)和产品品牌(PB)两个部分,而企业的品牌价值,则表现为CB价值和PB价值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即企业的品牌价值=f(CB价值,PB价值),具体用价格优势(PD)、忠诚度(LD)以及扩张力(ED)者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BV=f(PD,LD,ED,折现率r)。

4. 对主要的品牌价值评估模型在服装行业应用的评价。服装企业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难以进入第三方机构的评估视野,目前大多数可知的评估模型多为财务维度、市场维度、消费者维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因此,大多数可知的评估模型均需要人力和时间进行市场调查、专家估算分析等来获取评估数据,数据获取较为困难。因此,受到人力限制、时间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服装企业很难运用其评估体系进行自我评估,来服务于企业内部的品牌管理活动。

HIROSE模型在设计理念上是期望通过公开的财务报表数据去计算品牌价值,其优点是只要利用企业近五年的年度财务报告和公开的财务信息,即可计算出品牌价值,该方法符合会计准则,数据客观、可靠,计价方法透明清楚,可检验。因此,站在服务于企业内部品牌管理的角度,研究HIROSE模型在服装行业中的应用,找到一种适合于企业自身品牌价值评估的方法,能够满足企业自身内部管理动机的品牌价值评估需求,有利于为服装品牌持有企业在兼并、收购计划时找到一种客观的参考数据作为决策依据。

三、 基于HIROSE模型的服装上市公司品牌价值评估

1. HIROSE模型在我国服装行业的应用探讨。

(1)HIROSE模型的计算方法。HIROSE模型的研究主体是由28个各方面专业人士组成的品牌价值委员会,星亮(2008)在比较日本四种主要的品牌价值评价模型时指出,HIROSE模型的开发过程历经2年之久,无论是在理论假说的形成和基础理论的建构方面,还是在指标体系的设定方面,抑或是在运算公式的推演方面,每一步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分析、研讨、验证和论证,整个模型的开发非常严肃。其完整形态图如下,其中,图1中的BV表示公司品牌价值,PD表示价格优势、LD表示忠诚度、ED表示扩张力,图中的PD值的计算中,“基准企业”指的是以行业内的最差企业,“过去5年平均的”指每年“超额利润率×品牌影响率”分别计算出结果之后再算5年平均值。

(2)HIROSE模型在我国服装行业的应用探讨。HIROSE模型中,企业近5年的销售收入Si、销售成本Ci、广告宣传费Ai、销售费用OEi均可以直接从服装企业近5年的财务报告中获取。μc与δc根据近5年的销售成本Ci计算,这些数据来源的规定可直接应用于我国服装行业。

基准企业的Si*/Ci*应以行业内最差企业的值计算,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选取近5年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的同行业中最低一档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S-C)/C)为基础进行计算。

HIROSE模型中扩张力ED的值为近3年海外营业收入平均成长率和部分非主业营业收入平均成长率的平均值。但是日本是外向型经济,日本企业的海外收入占很大部分,而我国的服装企业的情况却不同,笔者查阅了A股上市服装企业的分部财务报告及主营业务收入附注中的分地区数据,发现除了以OEM为主营业务的厂家外,以本土自主品牌为主营业务的A股上市服装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很少来自于海外,本土自主品牌服装在国内市场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同时,笔者还查阅了这些上市服装企业的分部财务报告及主营业务收入附注中的分行业数据,发现除了个别大型多元化企业外,大多数以本土自主品牌为主营业务的A股上市服装企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基本上来自于服装行业。因此,HIROSE模型中ED的计算公式不能直接用于我国服装企业的公司品牌价值评估。笔者使用服装企业近三年的平均销售增长率来表示ED,其计算公式如下:

ED=×+×

HIROSE模型中的折现率r为无风险利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选取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作为r的值。

2. 基于HIROSE模型的服装上市公司品牌价值评估结果。为检验该模型在服装企业的适用性,笔者选取A股上市服装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是选择评估对象,由于HIROSE模型需要近5年的财务报告,因此,确定本次评估对象的三个条件为: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信息披露平台至少已经披露过2008至2012共5年年报的A股上市服装企业,公司品牌名称与该公司主导服装品牌名称一致,并排除以OEM为主营业务的服装企业。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A股上市服装企业有7家:七匹狼、报喜鸟、美邦服饰、美尔雅、浪莎股份、雅戈尔、红豆股份。

第二步,笔者收集了这7家上市服装企业的2008至2012年近5年年报,在收集的过程中,发现7家均披露了2007年年报或能找到2007年的对比数,笔者也收集了2007年的年报或2007年的对比数,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基于HIROSE模型计算连续两个年度的公司品牌价值(2013年度、2012年度)。

第三步,笔者查阅了2008至2013年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服装行业最低一档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依次为:-1.60%、-3.00%、-3.00%、-3.00%、-3.20%、-3.5%。

第四步,确定折现率r的值,取3.5%的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第五步,计算PD、LD、ED与BV,结果如下表所示。

四、 评估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1. BV与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结果的比较。为了判断不同模型下公司品牌价值评价结果的差异程度,笔者比较了2013年与2012年度基于HIROSE模型与世界品牌实验基于经济适用法计算的BV值,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的比较可以看出,两种方法下各上市公司品牌价值的排序基本一致,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区间保持一致。对于服装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近100%的企业(即专业化经营的服装企业:七匹狼、报喜鸟、美邦)而言,两种方法下的BV差额占BV的比率一般不超过10%,差异很小。对于其他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大的企业(即多元化经营的服装企业:雅戈尔与红豆均有近5成的房地产开发业务)而言,两种方法的差额占价值额的比率较大,有一定差异,但排序基本一致、价值区间保持一致。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世界品牌实验室计算方法中的收益数据是未来经营预测数据,是基于风险分析和专家估算的结果,而HIROSE模型完全基于历史会计数据计算,没有预测未来的经营数据,没有考虑未来的风险因素。

2. BV与中国市场服装产品品牌综合指数的比较。为了判断基于HIROSE模型计算的服装企业公司品牌价值评估结果与其他服装产品品牌价值评价结果的差异程度,笔者选取了2009年东华大学“中国市场服装品牌价值评价研究”课题组对选定的153个国际和国内服装品牌进行评价的中国市场综合指数。其中与本项评估对象相同的有四个品牌:雅戈尔、七匹狼、报喜鸟、美邦,其中,雅戈尔的房地产业务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近一半,(下转第117页)但中国市场服装产品品牌综合指数是服装产品品牌价值,并不包含房地产业务,因此,笔者只比较服装业务几乎占了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七匹狼、报喜鸟、美邦。

中国市场服装产品品牌综合指数是基于2009年的广泛市场调查数据得来的,基于HIROSE模型的2012年度BV值的数据使用的是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的五年财务报告,即2009年及其前两年与后两年的数据,因此,两者的值具有一定可比性。

针对两者结果值的单位(亿元、分值)不一致的情况,笔者采用Z-score标准化法对两者的结果值进行了标准化,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的标准化值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的结果差异较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HIROSE模型对专业化服装企业的主导产品品牌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宇.以交易为目的的品牌价值评估探讨,中国资产评估,2013,(2).

2. 胡晓明,李明旭,刘春联.基于HIROSE模型的品牌价值评估实证分析——以我国电子行业为例.经济管理, 2007,(22).

3. 星亮.日本的品牌价值评价模型评介.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 东华大学“中国市场服装品牌价值评价研究”课题组.中国市场服装品牌价值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9).

5. 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2013、2012).

6. 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3、2012、2011、2010、2009、2008).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2008.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北京市企业的自主创新研究”(项目号:Z121110001912029);北京服装学院科研基金重点项目“服装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研究及系统构建”(项目号:2013A-03)。

服装设计的专业价值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

一、目前对服装设计师创造力认识的误区

(一)“创造力”与消费者无关,重要的是设计师的“才华”和“个性”

中国目前每年举办的各种服装节、服装博览会、服装设计大赛此起彼伏。在接二连三的流行趋势会和T台秀上,似乎具有“创造力”的设计师大有人在,奇特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夸张的饰品、古怪的材料,尽显自己的艺术才华,一副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做派。这些年下来,做秀成名者不少,甚至出现了做秀大师,但其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几乎没有,于是时隔不久,许多品牌、设计师由于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在热闹几年之后便无声无息,甚至无奈地退出了服装界,T台表演的辉煌与市场产品的黯淡同时存在的现象屡见不鲜。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就是由于设计师没能很好地理解创造力的本质,不尊重生活,曲解服装设计的本质。设计师们没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进行艰苦的积累,研究如何真正提高品牌的附加值,真正得到市场的认可。而是本末倒置,轻本质而重形式,轻为市场和消费者创造价值而重个人功利。这种对创造力的浅薄认识,不尊重市场规律的后果,必然是被市场所抛弃。

诚然,为创建和推广品牌,宣传企业理念、展示设计师的创造力而进行T台表演是必要的,甚至T台表演可以更夸张、更艺术化,但这种创造力,其传达的理念和定位必须与其市场产品设计思想和市场定位相一致,否则这种创造力的表现是无助于产品的市场推广,无助于品牌的树立,甚至有害。因为服装首先是具有设计意味的商品,而不是完全摆脱实用功能的束缚来追求精神人格自由的艺术品。只能做秀,没有市场份额的创造力,不是真正的创造力。

(二)会模仿和抄袭,就是“创造力”

当以哗众取宠之态冠以个性创造之名的“创造力”遭到市场否定后,似乎又有另一种论调:现在资讯如此发达,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品牌的最新流行趋势,马上就能掌握到,何须标新立异,什么服装好卖就跟着设计什么服装,只管模仿和抄袭就是,只要能赚到钱,就是最好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目前市场上服装品牌目不暇接,但风格、设计都似曾相识,大同小异,缺乏个性,毫无新意。市场一流行什么,就一哄而上,定位摇摆混乱,品牌个性更是荡然无存。正是由于对创造力的另一种歪曲理解,从而在设计中容易表现出盲从和幼稚,表现出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和引进以后的不吸收、不消化。视巴黎、米兰等地为服装业的圣地,奉行彻底的拿来主义,甚至全盘照搬照抄,缺乏对国内外服装市场的宏观把控和全盘考虑,丧失了对自身品牌如何走出特色的深度思考和研究。这不仅造成市场竞争的无序混乱,而且很难在竞争中形成强势品牌。

二、服装设计师创造力的真正内涵

(一)服装设计师创造力的根基是消费者的核心价值诉求。创造的确切定义众说纷纭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创造的定义侧重点有所差异,但是基本涵义是一致的。我们可以确认,站在服装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服装设计师的创造力,创造力应该包括设计的独特性、新颖性和设计对社会创造的整体价值和利益这两部分。其中对社会创造的整体价值和利益更为重要,其直接的体现就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被消费者认同和接受,价值的判断权掌握在消费者手中。也就是说,服装设计师创造力的根基和源泉是消费者,是源于消费者的核心价值诉求。

目前,中国高职服装设计教育中有一部分人对服装设计师创造力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一些学校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设计的新颖性、独特性,认为这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重要的,误把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创造力理解为设计师个人的自我表达和发挥,我行我素,不知道为谁而创造,自然更关注的是设计师自我个性的张扬,那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其设计的服装显然难以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因此也不可能被消费者接受,为社会创造整体价值和利益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力。一些学校在教学中又走入另一极端,片面理解设计与市场相结合的关系,反对学生适当的个性表达,而鼓励学生“勇敢”地、肆意地、不解其意、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一些世界著名品牌的设计抄袭模仿,使得对国外设计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模仿、借鉴只能停留在形式上和表面上的。

世界著名品牌设计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之所以被接受,恰恰是因为这些新颖性和独特性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更主要的抓住了消费者内在核心价值诉求。是在认真研究消费者需求、研究市场的基础上的完美表现。

服装设计的专业价值篇6

关键词:服装行业;专业人才;人才培养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我国的服装业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服装业成衣生产的制造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品牌缺乏国际认知度,产品的竞争力较弱,品牌的附加值极低。市场经济证明,要在激烈的服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品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树立、把握、运作服装品牌的形象效应,不单是款式设计方面的问题。

一、服装行业现状

我国现今的服装行业可分为订单生产、品牌经营、批发加工等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从管理手段、技术设备到品牌价值含量差别都很大,企业的岗位按产品运作流程可分为产品企划、信息分析、面辅料供应、产品设计(款式设计、版型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策划、广告宣传、店面陈列等环节,就来样加工型企业而言,产品报价、成本核算的高低是能否抓住客户的首要关键,而成本核算与主辅料成本(供应渠道价格的差别)、加工成本,管理费用又是密切相关的,这些都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必然存在的。所以,企业要求专业毕业生不光是理论中的纸上谈兵,必须是具有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又能在产品运作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及培养目标

我国在近20年的服装专业教育中,办学层次与特点较为模糊,毕业的专业人才能力单一,在专业实践中先天不足,专业上缺乏现代化的操作理念及品牌运作意识。通过社会调研与企业实践,我们不难看到现在国内的服装企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开始从被动的模仿加工型企业向品牌经营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企业中急需懂技本、动手能力强、把握流行信息、了解市场动态,并能准确表达品牌定位风格的高级专业人才。

就服装院校而言,学生应该在业务上既具备准确地解决专业岗位要求的能力、掌握处理时尚流行信息和市场情报的分析能力,又能在企业的变革中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格及专业素质。突出模仿与创新的能力培养,将培养目标定为艺术与设计,设计与技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服装专业教育是对人才的培养,走的是实用型路线,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培养供应什么样的人才。当今企业对服装设计工作人员不仅仅是只会在纸上画一张漂亮的效果图,或者空有一个美妙的构思创意而不能使其变成现实服务于服装市场。当今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发展,使企业、产品、人才和市场出现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快速的变化。

三、培养手段

服装专业是产业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在多年的教学中越来越感受到本专业的设计课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教学活动没有走向社会,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学生的设计是准理念型的,思维无法拓展,市场应变能力差,不少学生毕业后都感受到自身所学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磨合。为此,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缩短或提前结束学生的这一磨合期,使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能很快地适应和理顺设计与生产和市场。

目前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作为设计类基础课程。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

设计基础、效果图、服装材料学、时装画技法、服饰配件设计、时装设计、成衣设计课程等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设计的法则和形式规律,以及形式美、材料美、技术美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服装设计意识和较高的综合设计技能,建立完整的服装设计体系概念。一般中小企业生产流程是设计稿――设计总监定稿――打样版――车样版――试衣――设计师修正――修版至符合设计意念――样衣编号――根据市场确定生产数量――采购面料大货――下单――销售――售后反馈,基本的这样一个流程进行着由一个理念转化成成品的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重点强调时装画的技法,怎么样画出漂亮的时装效果图的,忽略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可生产性。作品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一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服装设计的专业价值篇7

1993年5月14日,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幕,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瓦伦蒂诺、费雷、皮尔•卡丹和海内外400家服装服饰企业见证了这一历史。随后,CHIC每年在北京举办一届,创造了中国服装业界的重要历史。

时至今日,历经17载,展览地点从国贸到老国展,再从老国展到新国展,展览规模从最初的11000平米到如今的100000平米,展览形式从静态到动态,从一期到分期而后再合并成一期,辅助的文化及商贸活动不断创新变革,大赛、评选、大奖、晚会、研讨、论坛……

CHIC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适时把脉并推动着中国服装业的成长。

2009年3月26日~29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这个由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三家主办单位,以及千万服装同仁共同创造的行业盛会,将迎来它第十七次隆重而光辉的历程。

变革从“新”开始

据组委会介绍,CHIC2009将进入由基础的“商贸型”向“高端时尚型”、“精英商贸型”、“跨界融合型”立体整合方式转变的新时期。走在中国服装产业战略机遇期的CHIC,将坚持以“高端化服务、专业化服务、资源型服务”为策略,突破和创新,转型与升级,进一步把CHIC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端时尚商贸平台,一个代表当今时尚领域最具前瞻性的资讯情报、商业机会、交换与共享的时尚品牌,推动中外服装产业与时尚关联产业的深层次发展与全方位融合。

“新思维、新面孔”,CHIC2009将在组织形式和呈现形态上全面创新,加大品牌传播,强化专业商贸型服务,丰富关联功能性活动,引入跨界融合概念,营造时尚视觉氛围。

在展馆规划上,CHIC2009将引入生活方式和流行趋势的概念,以Do Good“乐之舞”、“蝶舞”为主题,并按产品风格划分展区,分别是男正装、商务装,时尚休闲、运动、牛仔、街头装,皮革、皮草装,童装、孕装,女装、羊绒、婚纱、礼服、内衣,高级职业女装、成熟女装、青春女装,设计廊,海外展团八个展区,总共10万平方米,烘托品牌文化内涵和时尚度。

在相关活动的举办上,除了继续让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逾千家优秀品牌展商、十多万专业精英,在“中国服装流行趋势”、“中国服装高级成衣品牌”、“中国服装经销零售商联席会议”、“中国服装论坛”以及“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等多项活动中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分享价值外,还拟将举办“千人经销商大会”、“高尔夫精英赛”、“国际商业峰会”、“设计论坛”及系列“专题培训”等活动,提升CHIC的终端价值,进一步拓宽时尚和商贸的范畴。

服装设计的专业价值篇8

如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融合以体现高职特色,是高职院校“服装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全面、客观、科学考察课程体系内外各种要素及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立足现实环境,努力创造条件,科学合理地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资源,制定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及其实施方案,加强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并建立健全符合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与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按照现代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理念,结合南通职业大学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实践,笔者认为,高职“服装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服装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坚持职业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既包括“做什么、怎么做”的认知能力,又涵盖“为什么这样做”的理解能力和“怎样做得更好”的动手能力。南通职业大学在“服装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中,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分解落实到单项实验、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改变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分离的传统教学方法。二是以社会需求为引领。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既是高职教育价值所在,也是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高职“服装设计”课程体系的设计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应当持续创新、动态发展。因此,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要立足于当前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又要有适度的超前性。三是以学生职业生涯的可待续发展为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体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价值关系的客体承担者。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高职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满足学生个体职业生涯持续发展需要是高职教育的本体性价值“,这‘两个需要’又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而高职院校自身的价值正是在二者的相互交融中实现的。因此“,服装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既要重视与学生未来就业的特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对接”,又要关注在一定领域内的职业岗位群中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终身学习等职业态度的养成和快乐工作的职业情感培育,为学生全面、个性化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四是以项目(订单、任务)为载体。“服装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应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典型项目(订单、任务)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谋划课程体系的结构、确定课程类别和课程排序。项目(订单、任务)教学的过程应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于一体,让学生手脑并用;教学内容应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于一体,既“教书”又“育人”;教学方法则要充分考虑工作和教学两个过程各自不同的特点,以工作过程为引导组织教学过程,突出工作任务和情境,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接轨”。

2课程体系设计的路径

2.1课程体系设计的步骤

(1)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形成服装设计岗位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梳理,确定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内容。

(2)根据专项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项目、订单)为载体划分教学课程模块。

(3)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环境,从而形成课程标准。

(4)根据模块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指标。

2.2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划分和人才培养模式

在“服装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中,我们遵循认知规律,将实践课程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实践课程(单项技能实训),第二层次是专业实践课程(项目化-订单教学),第三层次是综合实践课程(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要内容的理实一体化综合实训),第四层次是顶岗实习课程(企业管理文化下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实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深化不同层次的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校企合作,努力拓宽工学结合的渠道。“服装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2.3“服装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技术路径“服装设计”实践课程体系设计的技术路径如。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遵循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到专业核心课程、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能力训练、从“做产品”到“做事”的逻辑顺序安排课程时序。“做人”的教育则要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

(2)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既要着眼于现实应用性,又要具有前瞻性。经济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求。

(3)要统筹安排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及其课内教学时间,注重专业基础实践课与专业核心实践课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要协调好专业实践课程与公共基础实践课程之间的联系,切忌顾此失彼。

服装设计的专业价值篇9

目前,中国的高级定制还属于起步阶段,中国的设计师也在日渐成熟。在巴黎和米兰,参加时装周的时尚人士绝大部分是某位设计师的客户,而在国内,这种设计师的客户还没有形成群体规模。随着中国国际时装周国际性的进一步凸显,中国高级时装产业将逐渐成熟,中国设计师的作品也将更具吸引力,中国高级定制市场一定能火起来。

可以说,高级定制是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每件高级时装都融合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高级定制需要具备独有的设计精髓,具备创造性和精准的工艺,具备自我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体现。从某种层面来说,高级定制就是艺术品,它是唯一的,包含了先进的技术以及个性化、人性化的品质与内涵。

当然,高级定制不等于奢侈品。奢侈品强调文化沉淀、品牌诉求和灵魂设计,其中灵魂设计是奢侈品的精髓。而且奢侈品的品牌文化不是单纯的品牌文化,奢侈品品牌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高级定制更多是强调专属感和个性化。

事实上,高级定制在服装业中算是一个最古老的制作方法。从开始有裁缝起,服装就是根据个人量体裁衣。现在,高级定制主要服务于都市白领、城市新贵、讲究品位和个性的人物,定制已经变成提升自身形象的一种方法,也成为区别于他人的一种标志和新富阶层的一种时尚。

高级定制是繁杂的,从面料选择到手工制作、工序处理、细节完善,直至版型的最终确定,这一过程不仅是设计师智慧的结晶,更是品牌设计创新的升华。高级时装定制代表了一种奢华的生活方式,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从设计师、制版师、制衣师到质检师,针对每一个客人都是一个团队在为其服务。

服装设计的专业价值篇10

关键词 服装与服饰 创新创业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12

经过不断的发展,我国服装教育体系日趋成熟,将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来,对于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服装这类产品需要创造性设计,对其形式不断革新,只有这样,方可以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激发出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就需要大力创新与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将创业教育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学生就业观念积极革新,增强其创业意识和创业兴趣,提升其综合能力素质。

1创业教育、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讲,创业教育是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变得具体化;素质教育体现的为教育观念和思想,主要宗旨是提升大学生素质,选择科学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采取理论实际相结合的教育途径;在评价考核方面,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养成基本品质,提升基本技能。因此,创业教育的核心为提升素质。

创新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创新教育比素质教育高出一个层次。结合某一个创造结果,再认识与发现某一具体认识领域,获得突破和提升。而创业则是在技术、制度以及管理等方面应用创新,其基础微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着基本相同的内容与方向。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有效提升,对学生白手起家意识和能力科学培养。相较于传统就业教育,其不单单帮助学生寻找工作岗位,还培养学生掌握工作岗位的创造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其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价值和意义

2.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国际竞争趋势增强,为了促使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就需要对高素质人才大力培养。高校的党务之急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以便能够对未来社会发展挑战有效适应。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内创新型人才比较缺乏,服装创业人员的系统知识及创新能力不够,需要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大力培养。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强化,可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2可以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

在时代飞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大学生有越来越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需求。而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可以帮助大学生这一需求得到满足。通过创新创业,大学生能够选择自己优势领域,发挥创新思维能力,获得成长与进步。而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将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提供了平台让大学生发挥个性,激发潜能,具备相应能力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促使其自我价值得到良好实现,促进现代化建设。

2.3社会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转型升级经济产业结构,服装行业对人才要求也处于不断变化态势,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到大学生就业,为了应对这个严峻问题,需要部分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创业。而创新创业教育为自主创业的基础,高校需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有机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对学生创新能力大力培养。通过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就业岗位得到节约,新的就业岗位得到创造,对就业起到有效带动作用。

3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思考

3.1有机融合服装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进入新时期之后,要想更好地发展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就需要对创业教育的发展充分重视。要结合时展要求,对创业教育观念积极革新,过去人们将服装企业的创建理解为创业,比较片面。其实在各种经营活动与组织中都存在着创业行为,不管是新企业的创办,还是将创新活动开展于现有服装企业中,都属于创业范畴。在目前的服装教育中,对学生自主择业观与就业观的树立十分注重,而没有对学生自主创业的观念大力培养。需要对这种落后传统的创业教育观念积极革新,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的基础为专业教育,要将创业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到服装专业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合理把握创业教育,培养出全面人才,既具备较高的设计、工艺水平,又具有一定的管理营销能力。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将创业学选修课开设下去,互相渗透专业课程,对学生创业理论与创业技能大力培养。

3.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通过课程教学来实施,那么就需要大力建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具体来讲,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首先,开设创业学课程,我国现阶段全面展开创业教育试点,各个高校也深入研究,对创业学教材积极编写,以葛建新的《创业学》为例,将创业过程划分三个阶段,分别为创业理论、创业准备以及创业管理等,分阶段开展;而武汉大学所出版的《创业学》则对创业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比较完善,且具有全面新颖的内容和较强的可读性。为了将创业本质及创业活动规律性揭示出来,创业学课程需要具备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完整的体系结构等。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将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研究成果综合起来,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合渗透,丰富创业学的理论知识。创业过程深化中,需要结合创业者知识技能的提升目的,完善内在体系,有机结合学科内容与创业活动,促使其可操作性得到增强。

其次,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是创业教育的一大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科学利用,促使自身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创业教育实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实践活动。有著名时装设计大师曾经讲过,实用价值集中体现了服装的功效性,而服装使用价值又通过市场来衡量,那么也需要这个规则来开展服装专业教育。服装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时展要求,将产学研一体化方法实施下去。教师课程教育实践中,丰富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实地参观等一系列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对创业全过程加以科学了解,且此种方式比较直观,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得到显著增强。此外,辅助开展其他的实践性活动,包括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将创业协会活动开展下去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机结合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创业企业工业园,以切实感受服装企业集群氛围,更加深刻地了解企业发展历程,掌握初创企业运营管理知识。这样学生的创业兴趣能够得到培养,学生的创业体验也可以得到增强,同时,还能够对学生创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创业技能情况有效检验。

3.3大力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一个必备基础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体系,其对于课程教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对个人业务水平大力提升。创业体验、创业知识以及创业能力等都是教师必须要具备的内容,只有这样,方可以将相应的案例分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切身体验,将其创新创业思维激发出来。首先,要大力培训创业教师,完善配套的激励体系,定期委派一些教师参与到创业实践中;此外,也可以将一些外界资深人士、创业人员等聘请过来,兼职开展授课工作。同时,对创新创业实践大力创新与丰富,与其他学校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工作。只有将师资队伍体系良好构建起来,方可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3.4校企合作课程模式的运行

为了提升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效果,大学需要积极联合企业,构建相应的合作关系,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开展下去,包括模拟创业、企业家座谈会等,将校企合作课程模式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本课程模式运行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企业运作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企业精神切实感悟,包括企业构建的企业文化、树立的经营理念以及风险与防范等,大学生实践机会得到了增加,又提供了创业教育的平台。企业将多种类的教学形式配备过来,教师提供多媒体计算机、录像机等;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多媒体计算机得到了广泛运用,其发挥辅助教学作用,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知识视野得到开阔,又可以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个性与学习动机等等,促进了服装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产学结合的实施,又可以产生较大收益,学校获得一定经费,对企业环境有机改善等,起到互赢的效果。这样学校课程设置能够更加密切地联系企业工作实际,提升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成效。

3.5外部保障措施的完善

外部环境及保障措施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那么就需要积极完善外部保障措施。服装本行业需要较高的投入成本,那么必然存在着一定风险,那么就出现了风险投资。高校服装专业需要将风险投资专业课程开设下来,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方法与管理经验。同时,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减轻税务负担,严格落实创业政策,积极完善创业教育实施内容、师资及投入方面的规定,以便从制度上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