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美食的结合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与美食的结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

篇1

在封面设计中,要做到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设计者不仅需要修炼“内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创造力,还要掌握好设计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要把握好“精”、“意”、“形”、“色”四大方面,达到“内外兼修”的艺术境界。

一、精:熟悉原著。精心构思

德国著名的装帧艺术家阿・卡帕尔指出:“凡负责书籍装帧的人,不管他担任绘图、制版、印刷或其他工种,最好先通读原文,对作者意图、可能的读者范围及作品的种类应该尽可能详尽地了解。”好的封面设计必然是建立在精心构思的基础之上的。在构思之前,设计者必须通读原著,把握原著的内在精神和文可能深远,定位才有可能贴切,设计才有可能有创新。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籍,设计时也应有不同的侧重。对于科技、科普类学术性较强的书籍,封面设计时最好“避实就虚”,尽量运用铺陈、联想、转借、变形、象征等手法,采用直观的符号作为表现形式,让读者一目了然。对于文艺类、休闲类书籍,封面设计时风格可以活泼些,色彩可以强烈些,尽量运用趣味性强、富有视觉冲击力,能让人产生无尽遐想的构图,达到“图”有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构思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原著的可能的阅读对象的文化水平和年龄层次。如少儿读物封面最好是色彩鲜艳,构图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中青年及老年人的读物,封面形象可以适当采用象征手法,由具象转向抽象。另外,在设计时,还应与责任编辑保持良好的沟通,听取责编的意见和建议,尽量把握原著的精神文化内涵,这样设计时才能有的放矢。如1995年山东教育出版社与山东友谊出版社联手推出的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大奖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的封面设计的构思非常精巧。每一卷的封面都选择了最具特色的民间美术品,或服饰(如穿戴篇选取的是民族服饰),或神像,或玩具,或脸谱(如游艺篇选取的是一个造型独特的面具2)等等。这些封面与原著的精神文化内涵非常契合。

二、意:切合主题,突出意象

在充分把握原著精神主旨的基础上,设计者最好提炼出一个能够概括原著主题的意象。好的意象不仅能够突出原著的文本主旨和文化内涵,还能够在读者心中产生相关联想,有助于加深对原著的理解与领悟。王朝闻先生在《神与物游》一书中提到:“艺术家凭感觉、知觉、想象、体验和揣测等形象思维而形成的特定意象,只有在它外化为形象之后才能引起读者的体验和意象创造,才能对读者引起知音般感人的效应。”意象的选定不可太随意、太牵强,也不可太实在,应以最大限度凸现原著的精神为原则。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纪念闻一多的“红烛”系列学术丛书,封面设计就别具一格:封面选取“Red Candle”(红烛)作为整体意象,在构图上突出了蜡烛在燃烧时的红色火焰的跳动,给人视觉上和心灵上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大面积的白与一小团蜡烛燃烧时的红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更是让读者心理上受到震撼(见图3)。“红烛”这一意象又与闻一多本人的诗集《红烛》相暗合,同时燃烧的蜡烛又是对中国古代诗人李商隐诗歌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的遥相照应。可见,好的意象不仅能够让读者记忆深刻,爱不释手,还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三、形:合理构图,图文并茂

封面设计包括书名、编著者名、出版社名称等文字和装饰形象、色彩及构图。书籍封面设计展现给人的是形式的美感,其设计必须遵循“形式”、“节奏”、“韵律”、“对比”、“调和”、“变化”、“统一”等形式美法则,充分运用各种形态要素,如“点”、“线”、“面”、“体”、“空间”、“肌理”等,展现书籍封面各视觉要素的有机联系,达到完美的视觉效果。

随着书籍设计观念的更新,新的编辑、绘图软件的开发及运用,封面设计越来越趋向精密化、国际化。作为封面构成因素的图文,在设计中仍是设计者首先要处理好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构图,如何将文字与图象完美地、有机地整合到一起,是设计者无法回避的问题。设计时,设计者必须遵循基本的艺术法则,合理构图,巧妙安排好图案、文字、标志等要素,做到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同时,各要素作为封面形式的构成部分,在处理时必须符合原著的内容与精神主旨,切忌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将一些精美的,与主题无关的形式进行毫无意义的堆砌,而应将形式与原著的内容相结合,收到“形式即内容”的功效。

四、色:协调配色,大胆创新

篇2

传统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往往被摆在首要位置。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目的地的饮食文化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要素之一,在旅游目的地品尝具有特色的菜肴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对于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综合性活动,食是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出发,餐饮是旅游产品的一个有机组成,是整体旅游产品中的一个单项产品,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结合,一方面使得传统的饮食文化在旅游中得到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饮食文化能提升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与艺术、哲学、宗教以及医药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深层次的挖掘饮食文化资源,才能更好的弘扬传统美食。

无锡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

无锡历史悠久山水秀丽、人文景观众多,被誉为“太湖明珠”。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末年,周太子泰伯来到无锡,筑城于梅里。发展到明朝,无锡已有冶炼、螺丝、织布等发达的手工业。十六世纪前后无锡已是有名的“布码头”。十九世纪中期,又因粮食繁荣与芜湖、九江以及长沙一起被誉为“四大米市”。无锡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无锡的城市形象被定位为“太湖佳绝处、运河水弄堂、灵山吉祥地、百年工商城”。无锡饮食属于四大菜系帮的苏菜系中的苏锡帮,口味偏甜,素有“甜出头,咸收口,浓油赤酱”之说。与淮扬菜有同有异,名菜名点颇多,擅长烹调湖鲜。无锡的传统菜点“梁溪脆鳝”、“无锡酱排骨”、“镜箱豆腐”、“太湖船点”、“天下第一菜”、“太湖白虾”,创新菜“凤谷锦鸡”、“鱼米满仓”,无锡的名宴“西施宴”、“乾隆宴”外来菜“云塔风鹅”“砂锅鱼头”等等都非常有名。在制作工艺上,精细和谐的餐饮技艺反映了无锡饮食文化的内在个性。无锡菜点在制作工艺上特别精细,主要体现在选材精细、制作工艺精细、调味精细上面;无锡人的饮食习俗也反映了精细和谐,各个节气的饮食习俗安排非常精细,一年四季,什么时节吃什么很考究。正月初一吃汤圆,正月里吃元宝茶,清明节前后吃青团,中秋节早晨吃芋头,立夏吃咸蛋等等。

开发无锡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想

无锡饮食文化与古街古镇的岁令时节活动相结合。有着数千年文化底蕴的无锡,吴俗精雅,乡情永隽,其可供开发利用的民俗旅游资源潜力巨大。无锡城被吴文化的地理环境所环抱,处处有古迹,步步有文化。如江南第一古镇梅里,又如荣巷、惠山古镇、巡塘古镇、荡口古镇、清明桥沿河街区等,吴文化古街古镇游应结合无锡本地的q令时节食俗,让游客在体验古镇风情领略无锡风光的同时,感受“原汁原味”、神秘、悠久的“吴文化”历史。

篇3

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内涵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对社会发

展的作用文化与政

治、经济相互影响:在

经济的基础上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一定的文化给予一定的经济和政治以重大影响

相互交融:在时

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

对个人发

展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

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融会贯通】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与经济、政治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国家要运用市场和宏观调控两种手段合理配置文化资源①我国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①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②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化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化文化对人的影响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①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③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①意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文化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着人生。③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热点链接】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1)从文化的内涵角度,谈谈你对“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认识。

(2)从文化的社会作用角度,说明为什么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答案:

(1)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动力。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社会主义文化。③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要的反作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②文化对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创新试题】

2012年5月,第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高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荧幕带领全国观众“尝遍”全国地方美食。回答1~2题。

1.该纪录片展现了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大自然馈赠的食材,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展现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这说明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C.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D.美食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

2.同名书籍《舌尖上的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在当当网上的销量就突破了20万册。不仅如此,由此书引发的“吃货”效应将其他餐饮美食类书籍也带入了销售高峰。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③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④文化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②

3.右面的漫画反映的观点是

A.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C.知识力量就是文化力量

D.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4.人民网载文指出:“英雄司机”吴斌和“最美女教师”“最美妈妈”一样,都是当代中国的闪亮坐标。一个大国的崛起,不可能仅仅是经济奇迹和物质文明。没有足够强大的精神支撑,大国之路不可能一直延续下去,也不可能得到世界的理解和认同。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③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文化具有继承性,要不断推陈出新批判地继承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5.2012年11月25日,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同志不幸因公殉职,全国上下无不为之痛惜。互联网上众口一词“向罗阳致敬”“英雄一路走好”,深深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哀悼、敬佩之情,也体现了英雄对人们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这说明

①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③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积极的、有序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诗词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下列诗词与文化寓意对应正确的是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其特色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回答7~8题。

7.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激发了国民争看莫言作品的热潮,“莫言”成了畅销的代名词。市民抢购,书店断货,出现一书难求的局面。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文化市场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等弊端

B.说明消费者盲目跟风,没有坚持理性消费

C.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消费潜力巨大

D.表明我国文化市场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8.出生于山东高密的莫言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莫言的感言说明

①特定的文化环境影响甚至决定人的文化修养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③传统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④文学创作要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9.2012年7月18日,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召开“强素质・作表率”主题读书活动优秀图书推荐工作会议,来自全国50家重点出版单位的负责人共聚一堂,谋划书目推荐工作。举办主题读书活动的依据是

A.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B.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C.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品德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

10.在2012年8月25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十佳电视制片”表彰大会上,民族史诗大剧《木府风云》以其和谐大爱的主题、演员的精湛表演以及服装、道具方面的精良制作,一举荣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收视美誉双丰收。《木府风云》获得收视美誉双丰收是基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塑造着人生②优秀文化总能给人以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③优秀的影视剧作品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④影视剧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1.2012年7月5日,成都市政府了《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成都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以上,到2015年成都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7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着力提升文化要素聚集力、文化产业带动力和文化产品供给力,把成都建设成四川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

(1)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说明成都市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2)有人认为,只要政府规划合理、政策支持到位,就能直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1.B2.A3.B4.C5.B6.D7.C8.C9.B10.A

篇4

关键词: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民间文化;美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53-01收稿日期:2016-04-28

作者简介:赵成光(1979―),湖南株洲人,株洲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班主任,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班主任工作。

湖湘文化美不胜数,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是一块瑰宝。湖湘文化种类繁多,有湘西苗族的织染、现代园林式的神龙城、典雅的湘绣、酸辣的湘菜等,这些都是湖湘文化的象征。如何更好地让湖湘文化与中职美术教学相遇呢?

一、服饰文化融入中职美术教学

早在5000年前,就有炎帝在株洲“治麻为布,制作衣裳”的传说,开创了华夏服饰之源。今天,居住在湘西地区的苗族人民其服饰色彩和纹样尤为独特,其还较完整地保留了织染技术,他们采集和种植蓝草作为染料,把布浸入大染缸用温火煮,染过的布料及时捞出,洗净晒干,让它呈现出深蓝色,印染之布,正反分明,光洁平整。在人物素描和速写的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地把湘西服饰融入教学中。模特穿上苗族服饰,佩戴银制头饰、项圈和胸挂,再加上自制的绣花鞋彰显民族服饰的精髓,体现了湘西人的聪明与智慧,还给作品增添了不少的文化底蕴。

二、建筑文化融入中职美术教学

在众多景观中,湖湘建筑就像一幅立体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中职美术教育紧密结合当地的建筑文化,让建筑、自然和人的认知天然合一。在《风景写生》教学中,我们选择株洲市政府打造的神农城为案例,它是神农像、神农广场、神农湖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和生态水系景观,又是神农文化展示和传播基地,还是中南地区优秀的旅游景点,是市民休闲、购物、健身、娱乐的首选。走进神农城,除了卓越的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还突出未来之城的低碳理念。设计者将每一个细节,小到一棵植物,大到整个水系统都鲜活地体现了低碳理念。城内采用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建筑构建上多采用隔热、保温等国家倡导的技术;在水资源利用上采用循环利用和污水处理相结合,实现新能源、新技术的有效融合。中职美术教师通过户外写生,让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民间文化融入中职美术教学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湖南长沙为中心,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馥郁芳香的湘楚文化气息。湘绣是用真丝在织物上绣制纹样,绣品主要有屏风、被面、枕套、床罩、桌布、手帕等,纹样有风景、花鸟、人物等。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学习湘绣,我将湘绣与绘画、书法融为一体,在配色上运用素雅的色彩,适当增强明暗对比,彰显立体感,结构上高低错落、虚实相生,空白处突出主题,形成水墨画般的典雅品质。我还教会了学生掺针掺色的技法“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线为色”,充分发挥针色的变化,巧妙地运用相近色、对比色、补色关系,将不同的色彩巧妙地搭配,生动地体现地域文化与艺术结合。湘绣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视野,增长了知识,更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美食文化融入中职美术教学

众所周知,一桌好菜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可见颜色的搭配、形状的摆设对菜是多么的重要。在中职“颜色的搭配与图形的运用”课程中,我把湖湘美食酸辣鱼头制作方法融入美术教学中。先将鱼头去鳞去鳃洗净,到劈开、撒盐、腌制,再将剁辣椒、野山椒涂抹在鱼头上。那一红一白的颜色对比真是精美绝伦,天然形成的一种无辣胜有辣,无醋胜有醋的风味,直击心扉,摄人心魄,这正是湘菜烹饪技法的至尚境界。酸辣鱼头制作的视频放映后,让学生们找出食物颜色搭配的奥妙,运用橡皮泥捏一盘食物。在制作中让我感触颇多,学生们用手“按一按”“压一压”一道道精美的荷包蛋、鸡腿、牛排、烤全羊等出现在面前,看着学生们一张张童真的笑脸,也感受到学生对美术的那份喜爱,也渐渐明白我的追求所在。

参考文献:

篇5

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情结

(一)饮食文化情结的定义。旅游饮食情结就是基于人们对异地饮食文化的认识及好奇,而产生的趋向他乡,品尝异地美味佳肴和欣赏异地饮食文化并借此满足或实现自己心境平衡的持续性愿望和情绪。

(二)旅游者饮食文化情结的具体表现

1.品尝异地风味饮食的欲望。中国人对待旅游饮食,不把它仅仅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重在品尝和欣赏,而且很多旅游者同时也是美食家,品尝异国他乡的美食是旅游中的一大享受。由于地理环境,物产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加上民族传统烹饪技艺的不同,产生了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正是这些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才产生了饮食方面的旅游吸引力。

2.了解异地特色烹饪技艺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尝和欣赏了美味佳肴的同时,为了增长自己的烹饪技艺,更好的介绍目的地的美味佳肴,他们常常对菜肴的制作流程很感兴趣,经常向服务员和烹调师询问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他们会感到特别愉悦。

3.感受异地奇特的就餐环境、进食方式的欲望。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吃什么,如何吃,和在哪里吃等多个方面。对于旅游者,这也是旅游饮食情结之所在。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高档次的审美活动,好奇心是人们求知的理解的基本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会驱使人们去探索周围的一切,并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

4.探求异地佳肴背景文化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如果能了解到渗透与于饮食中的人文历史典故,不但他高了旅游品位,而且让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心理满足。

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地方风味各异。 由于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华饮食就形成了许多各自不同的系。

(二)讲究美感,艺术性强。我国饮食讲究色泽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协调一致,而且还非常重视饮食器具的美,色、香、味、形、器是我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饿5个方面,美食和美器的统一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

(三)饮食体现文化,文化融于饮食。中国人赋予饮食的强烈文化意义,单从平平淡淡的菜名就可略见一斑。例如,游龙戏珠,阳春白雪,金玉围翠,玉手摘桃,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让人在进食的同时浮想联翩,精神愉悦。

三、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尽管目前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很理想,但长远看,中国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充分利用旅游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无疑会拉开一道别有情趣的风景线。

(一)注重产品文化内涵。文化是当今社会人们的一大追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灵魂,目前,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开发者往往忽视对中国几千年深厚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发扬,旅游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重文化内涵,要特别注意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在“文化”上做文章。

(二)突出当地特色。为迎合复杂多变的口味需要,各地纷纷引进外地菜肴,仿制其他地区的口味,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经济收入。由于家家仿照,就难以把握原汁原味,从而使各大菜系纷纷串味,失去了原来的风味特色,失去了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魅力。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立足于当地,保持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

篇6

以前京族民间大多数家庭都会制作风吹饼,从上面表格反映的数据来看,如今,仅5.2%的京族人家里的风吹饼是自己制作的,90%以上的京族人家里的风吹饼是从市场购买或依靠亲朋赠送而得。以前几乎家家户户的京家人都会在家里制作粽子,如今也只有60%左右的人选择自家制作粽子。笔者经过访谈还得知,懂得制作粽子的人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下的青壮年包括少年多数不懂得粽子的制作工艺。从表中获悉,只会制作一小部分京族传统饮食以及全部不会制作的人数居多,高达60%以上,全部会制作以及会制作其中大部分的人数偏少。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及调查发现,总体上,京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前景还是较为乐观的。由上表看到,有70%以上的京族人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学习制作京族传统饮食,70%以上的人表示非常重视以及比较重视京族传统饮食习俗的传承与发展,仅少部分人表现出漠视状态,这少部分人中京族青少年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在京族民众心中,接近80%的人认为京族饮食习俗有很好的前景。

二、京族饮食文化的开发利用

京族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对京族饮食文化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能够更好地引导京族地区乃至外来人员的消费倾向,促进京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并为外来投资商提供方向性指导,有效开发京族地区市场,同时促进京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维持京族文化的多样性。现今,京族民间及官方已经开始注重对京族饮食文化的开发,然而,除了其开发程度不够之外,还存在着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基于此,笔者认为,进一步促进京族饮食文化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挖掘京族饮食文化,以节日特别是哈节为契机,打开商品市场

“各民族的节日习俗为商品市场撞开了大门,捕捉节日周期,乃是倾销商品的便捷法门。”[2]141也就是说,民族的传统节日往往能够促进各种商品的销售。哈节是京族地区一年之中最隆重、最具民族特色、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哈节活动内容丰富,整个活动过程贯穿了京族传统歌舞、民间信仰、饮食习俗等文化要素,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2013年澫尾京族哈节期间,有关机构在澫尾金滩附近举办首届美食节。美食节引进内蒙古羊肉串、湖南湘西五谷杂粮香妃卷、爆烤山鸡、重庆酸辣粉、野生板栗、大连火爆鱿鱼等食品和罗汉果花天然花茶、藏族民间稀有单方草药山密草等凉茶原料以及多功能搅馅机、快速万能磨刀器、榨汁机、电磁炉、铁锅乃至餐桌等饮食器具。京族哈节首届美食节成为2013年澫尾京族哈节金滩附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由于举办方对京族传统节日习俗不甚了解,甚至在宣传横幅上将京族哈节写成京族哈尔节,最后在当地村委会书记苏明芳的指正下才得以改正,加之对当地饮食习俗缺乏深入的调查了解,以至于引进的饮食虽具有地域风味却很难迎合当地人的口味。另外,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所选地点较为偏僻,外来的游客多因不知情而没有前往。种种原因导致京族哈节首届美食节效果不佳,人们大多停留在围观层面,很少愿意出钱购买饮食产品及器具。笔者采访了几位商家,他们都表示生意不好做。其中一位电磁炉商家告诉笔者,他一天都卖不出一个电磁炉,但因为已经交了10天的摊位钱,不得不继续在这里摆摊。一个卖羊肉串小伙子戴着假面具随音乐跳舞以招揽顾客,不少人围观,但买的人并不多。可以说,京族哈节期间举办的首届美食节是失败的,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不能结合当地民俗引导消费。要知道,“一个民族的习俗,往往直接导向了市场的消费倾向”[2]141。首届美食节的失败经历给予我们启示:饮食市场的合理开发需建立在深入了解包括京族饮食文化在内的京族文化的基础上,借哈节之机以京族特色饮食为主打品牌,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打开京族消费市场。

(二)将京族饮食文化与影视传媒进一步结合起来,利用影视传媒实现对京族饮食文化的宣传

京族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然而,它不像回族的清真餐厅遍布全国,更不像肯德基、麦丹劳等快餐饮食已经走向世界,由于京族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并且主要聚居于广西境内,京族饮食的知名度仅仅停留于广西,又不像壮族五色糯米饭、侗族油茶等享誉广西各地。而影视传媒能够缩小时空差距,甚至使人、事、物一夜成名,《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例,它是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大型美食类记录片,展现了我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节目开播第一周,频道累计观众规模超过5000万。两个月后,观众数量就超过两亿。[3]记录片让人们看到具有地域风情美食的同时了解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内涵,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可见,借助影视传媒业的力量,加大对京族饮食文化的宣传,可以扩大京族饮食文化的知名度。关于这一点,台湾美食节目《美食大三通》做出了示范。2011年节目组到达广西东兴市江平镇,对京族饮食文化进行拍摄,展现了京族特色饮食风吹饼、鱼露等的制作过程,同时对高跷捕虾、拉大网等食材获取方式进行拍摄讲解,突出京族文化的海洋特色,使京族饮食文化进入大众的视野,提高了京族饮食文化的知名度。今后,影视传媒与京族饮食文化还需进一步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京族饮食文化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广的传播。

(三)京族饮食文化进校园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得知,绝大多数京族青少年对京族特色饮食的制作方式不甚了解,只会制作其中一小部分或完全不会制作的人数占了较大的比例,并且大部分京族青少年还对京族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表现出漠视的态度,推进京族饮食文化进校园能有效改变这种现状。据了解,位于澫尾村的京族学校在推进饮食文化进校园这方面目前还未展开相关的活动。京族学校校长钟晓峰告诉笔者:“饮食文化进校园这块,学校目前还未采取相关措施。关于民族文化进校园目前为止主要集中在舞蹈、独弦琴等民族艺术方面。”①*对于“饮食文化进校园”这一民族文化传承途径,广西不少地方学校已经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活动,其中南宁市武鸣县庆乐小学是较好的范例。庆乐小学是一所实行汉壮双语教学的学校,是广西汉壮双语教学的试点,开发了“民族风情与校园文明”、“传统节日与活力校园”、“民族体育与健康校园”、“壮族山歌与艺术校园”、“民俗文化与责任教育”五大校本课程。该校于2013年9月5日举行第三届武鸣县太平镇壮族文化传承节活动,笔者亲身体验了此次活动。活动期间,校园内设有壮族特色饮食文化展示区,区内分不同摊点,由小学生及其父母一起负责展演驼背粽、五色糯米饭、馍馍、油炸糯米卷、血灌猪肠等壮族特色饮食制作过程,旁边还有小学生负责讲解,最后由父母、小孩及在场的每一个人一起品尝壮族传统饮食。当天到场的人除了学生、教师、家长之外,还包括专家、媒体。由武鸣县镇政府主办、庆乐小学协办的武鸣县太平镇壮族文化传承节活动将壮族饮食文化纳入重点传承项目,使壮族饮食文化进校园,这对培养新一代的饮食文化传承人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改善青少年对民族饮食制作方式不甚了解、对民族饮食传承发展不甚关心的现状。结合庆乐小学的经验,京族饮食文化进校园应将饮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编写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系列民族教育乡土教材,设置具有京族特色的课程内容。以校园文化节为契机,由学生与父母一起制作并展现自制的传统饮食,由学生当讲解员向外来参观人员介绍饮食习俗的制作方法。这不仅能够改变京族青少年对民族饮食制作工艺较生疏、对其传承与发展前景不够重视的现状,还能扩大京族饮食文化的传播范围,并且创造父母与孩子的共同回忆,使京族饮食文化起到搭建父母与孩子心灵沟通桥梁的作用。

(四)将饮食习俗融入旅游开发之中

京族地区特别是澫尾金滩附近除了主打生猛海鲜品牌之外,应把京族传统特色饮食纳入宣传范围。京族传统特色饮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蕴,如风吹饼代表团团圆圆,白糍粑表示白头到老,京族干米粉象征长长久久,游客在品尝食品的同时可以感受食品所传达出的意蕴,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干米粉、风吹饼便于储藏,游客还可以购买这些食品赠送亲朋好友以将这种浓浓的祝福加以传达。干米粉在京族本地还是恋人订婚、结婚时必吃的一种食品,以期恋人之间或夫妻之间感情能够长长久久,因此,京族地区可以打出这一饮食文化品牌,开侣套餐,以吸引情侣前往品尝。其次,强调游客的参与性,突出体验主题。“京族三岛”附近有广阔的沙滩,特别是澫尾金滩有长10公里,宽10-20米的沙滩,游客可以在当地渔民的指导下参与撒网捕鱼、挖沙虫、耙螺等海洋作业,渔民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所获得的食材归游客所有。游客可以将所获取的食材拿到附近饭店加工,饭店提供饮食场所并收取相应的加工费用,“来料加工”是如今澫尾地区多数饭店的主打功能之一。这样一方面能够让游客亲身经历海洋民族获取食材的过程,创造旅途过程中美好的回忆,另一方面还能带动京族地区服务业和餐饮业的发展。另外,游客的参与性还体现在让游客自己学习制作京族特色菜肴。特色菜肴包括炒粉、炒花蟹、凉拌海蜇皮、银鱼煎蛋、红螺炒萝卜樱、乙丝海味汤等等,京族地区特别是山心村可以发展以民居为旅店,让游客真真切切体验京族民众生活的农家乐,由当地居民提供住所与厨房,由旅客在居民指导下自己制作各种京族特色菜肴。这样能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烹饪本领,学习制作民族特色菜肴,同时游客学成之后还能将所学本领传播回归属地,使京族特色菜肴得到更广泛传播。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品牌化、民族化、特色化和带有乡土气息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7]同时,饮食文化借助旅游业得以进一步开发利用,使自身更好地传承与传播。

(五)以申报非遗为契机,加大资金投入

京族鱼露、风吹饼的制作工艺已分别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和东兴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应以此为机会,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除了给予传承人相应的精神鼓励之外还需增加资金投入,使其感受到申报非遗给自身带来的福利,从而更加积极投入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活动中。同时深入挖掘隐性传承人,培养新一代传承群体。政府可以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培养潜在的传承人,以防止传承断代的出现。根据笔者调查情况来看,熟知传统饮食制作工艺的大多集中在高年龄段人群,青少年群体不仅对其制作工艺较为生疏,还对其传承发展表现出漠视的态度。政府应有意识地吸引年轻群体加入到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定期举办培训班,并给予参加培训人员相应的误工补贴,提高年轻人的积极性。京族菜肴独具特色,味道鲜美,然而,本族的专业厨师却寥寥无几,少数厨师仅熟知京族部分菜肴,对京族传统菜肴的制作方法不甚了解,并且制作工艺也较为粗糙。政府可以投入部分资金用于专业厨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定期举行厨艺大赛的方式给予专业厨师相应的奖励,在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京族饮食的知名度。

(六)开发利用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

篇7

美食;旅游;文化;

旅游活动是集食、宿、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饮食是旅游者六大消费要素中首要的基本要素,直接影响着旅游业兴衰及其可持续发展。从旅游文化视角来看,具有鲜明区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文化性的地方饮食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动机触发者,有着广阔的旅游市场和开发潜力。

宁波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浑厚文化、优越地理位置的城市。宁波传统的美食具有它独特的特色,同时作为中国发达城市,宁波市可以在美食这一文化元素上多加宣传,以带动宁波旅游文化的发展。

一、宁波本土特色美食

(一)宁波汤圆。宁波汤圆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宁波著名的小吃之一,更是中国代表小吃之一。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而在汤圆文化节中,市民和广大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宁波汤团的制作过程,品尝口味各异的宁波汤团,还能参与汤团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慈城年糕。如今在宁波,年末岁首人们仍保持着吃年糕的习俗。而说起宁波的本地年糕,慈城年糕的名气可是响当当的。据了解,慈城年糕有数百年的制作历史,以优质粳米为原料,取民间传统制作工艺精华。在慈城,还有很多名牌年糕产品,如“塔牌”年糕、“冯恒大”年糕、“如意牌”年糕等。深受远在国外的宁波帮的喜爱。慈城年糕节从2003年开始举办,期间,成功申报了年糕原产地标记、吉尼斯最大年糕、中国年糕之乡。

(三)余姚杨梅。杨梅是余姚传统名果,以果色艳丽、甜酸适口、营养丰富而闻名遐迩,在浙江省历次杨梅鲜果品评中,余姚杨梅均名列前茅,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每年6月杨梅成熟时,“杨梅之乡欢乐游”活动吸引省内外的游客云集余姚。游客们赏满山红果,品果中珍奇,体验中国杨梅之乡独特的风土人情。

二、宁波本土品牌

(一)缸鸭狗。“浆板园子缸鸭狗,吃了一碗还不够,再吃一碗钱欠够,脱下衣衫当押头。”缸鸭狗小吃有着与宁波菜同样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最能体现宁波饮食文化内涵和宁波民俗文化特点的品牌。

“缸鸭狗”这一宁波本土品牌由宁波人士江定法于上世纪20年代开创。1926年江定法在开明街摆了一个卖汤团的小摊,后来口口相传,江定法的汤团小摊生意就红火了起来。几年之后江定法在城隍庙看中一个店铺,并为其命名为“缸鸭狗”。“缸鸭狗”的由来是因为江定法不识字,所以最后决定以自己小名“江阿狗”之谐音“缸鸭狗”象形绘于牌匾之上。“缸鸭狗”以其镇店之宝猪油汤团而著名,但是作为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宁波本土品牌来说,与时俱进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现在的“缸鸭狗”不仅经营汤团等宁波传统小吃,还有原锅豆瓣饭、非常醉、话梅鸡翅、蟹粉豆腐砂锅等具有宁波特色的菜色。

“历史为佐,文化为料”,许多来宁波旅游的中外游客都会去“缸鸭狗”感受宁波本土美食,旅居他乡的宁波籍侨胞返乡时,更把品尝“缸鸭狗”的汤团视为一种家乡风味的特殊享受。

(二)贴阁碧。同样作为宁波本土品牌的“贴阁碧”不同于“缸鸭狗”,它主要经营宁波当地风格的家常小菜。宁波菜又叫“甬帮菜”,多为海鲜,口味咸鲜为主,以蒸、烤、炖等技法为主,讲究鲜嫩软滑、原汁原味,色泽较浓。

贴阁碧创始于1997年,旗下拥有四个子品牌:宁波味道、宁波小菜、农家小院、QQ香锅。四个子品牌的市场定位都不一样:宁波味道以传统宁波菜为主导,结合宁式茶点;宁波小菜以传统宁波小菜为主导,以一般的朋友聚会为主导;农家小院以传统宁波菜为主导,结合宁波土菜,更多使用原生态的野生的原料;QQ香锅以单个非常有特色菜香锅为主导,结合各式简单的小菜小点。

贴阁碧汇集甬菜饮食之精髓,融合各大菜系名菜特色,在宁波餐饮业中也已是声名鹊起,不仅受宁波本地人的欢迎,更为吸引了来自四海八方的游客。

三、宁波旅游美食的打造

十大传统名点之一的宁波汤圆,流传至今有着及其丰富的寓意。她寓意着团圆、美满、和谐、吉祥。正因为有这样的寓意一些海外侨胞每逢佳节,总爱吃汤圆来寄寓思乡情怀。自1982年起,宁波汤圆已成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个点心品种。“秘方务必是传统秘方,工艺务必是现代工艺”,将传统秘方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打造全新馈赠佳品促进宁波旅游副产品的发展。

自古以“四香”(米香、鱼香、书香、墨香)文明天下的宁波地处于长江入东海口。是咸水、淡水交汇处。海鲜种类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因此宁波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地理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新型品牌及于本土特色品牌如缸鸭狗、贴阁碧相结合。将本土品牌深入全国各地,当然也是极好的馈赠佳品。中国是个古老文明的大国,文化气息必不可少。以这种方式传播宁波的人文气息、介绍宁波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篇8

设计,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餐饮空间设计是属于商业文化类型,通过设计师对空间进行严密的计划、合理的安排,给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一个产品交换的良好平台,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方便和精神享受。现代餐饮空间需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人们可以在空间中传达情绪,但目前,不少餐饮空间设计者还没有真正把握现代餐饮空间设计的内涵,在设计过程中,存在设计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1现代餐饮空间设计定位不明确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现代餐饮空间同样也要以顾客的需求为先导,但是,目前不少餐饮空间存在设计定位不明确问题,在表现手法上采取了单纯堆砌昂贵的新材料元素进行设计,忽视了设计的初衷,表达不出消费者所需要的空间氛围。事实上,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中仍然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把握目标消费群的审美需求,应用与消费者相适应的形式语言来表现室内空间,通过明确餐饮空间设计定位,准确把握顾客的心理需求,从而提升设计质量,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1.2现代餐饮空间设计缺乏地方文化特色

不同地域环境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现如今全国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动餐饮业的发展,这就要求餐饮经营具有地方特色,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与地方文化特色的空间设计形式来吸引消费者,提高企业竞争力。然而,在现代餐饮空间设中缺乏特色鲜明、有地方艺术特色的素材来装饰烘托空间,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从地域文化与历史文脉中寻求鲜明而典型的切入点,加入现代设计语言表达出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1.3现代餐饮空间设计缺乏文化主题设计

餐饮空间作为一种特定的环境空间,需要通过传达某种主题信息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鲜明的主题是餐饮经营者表达其理念与使命的载体,也是餐饮文化空间环境向目标顾客群体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经营理念。就餐的过程总是与人的观念文化相关联,消费者总是希望能够在符合自己心理和情感的餐饮环境中用餐,而带有主题的设计有助于提升精神境界高度。但就目前来看,不少餐饮空间还缺乏文化主题设计,缺乏餐饮环境的文化主题氛围。因此,设计师在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中,要体现餐饮主题文化,通过设计主题形象,从而塑造餐厅文化空间的灵魂。

2传统文化在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现如今的餐饮空间早已不是仅为人们提供美食的场所,它体现着一种新的文化,餐饮空间的设计是承载文化的载体。从过去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设计师的作品中,我们依稀可见如影随形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或直接、或间接都影响着现代设计,而如何在餐饮空间中体现传统文化更是设计师追求的目标。

2.1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中传统图案的融入

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其中寓意着吉祥的装饰纹样不仅占据过去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现代设计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例如,把火红对联、桃符年画取其形,延其意,应用在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中,其中美好的寓意,深层的装饰动机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祈盼,而这种美好的祈盼不分年代延续着,使空间多了些许亲和力。

2.2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中传统文化思想的表达

现代餐饮空间设计要尽量满足就餐者对于文化氛围的需求,设计要体现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受儒、佛、道3种思想的影响,那在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中要有所体现,比如,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可以模仿自然山水,再造天然之美;在装饰上则应该不过分雕琢修饰,使景与情自然交融,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与现代的科技手段结合,提升餐饮空间的文化意境。

2.3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相互融合

传统文化为现代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在空间的表达只是把某一符号、某种形式或某些传统材料单纯借鉴,而设计是需要不断地创新,创新的设计要有强烈的时代感,符合时代特征,但又要不失个性,那么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个性招牌。设计师在研究传统与创新这个设计界永恒的课题时,要不断扩展、延续传统文化,并且要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打散重构,重新演绎,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转化、糅合、提升,使不同消费者接受文化熏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启迪。

3结束语

篇9

过去,人们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来认识汕头,于是总结出“海、侨、特、新”的特点。其实,如果从外部的角度看,这些都算不上是汕头的“特”点。道理不言自明。即如汕头市的旅游口号“海滨邹鲁,美食之乡”,历史上称为“海滨邹鲁”的地方不下七八处,揭阳、潮州不说,光福建就有莆田、泉州、东山等地。“美食之乡”更是遍地皆是,祖国大地,无论是名城巨埠,还是乡间小镇,无不说自己是“美食之乡”。至于汕头市的口号“海纳百川,自强不息”,更是放诸四海而皆准。

寻找汕头的“唯一”特点,就必须站在世界的角度,从地球村的整体出发,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出发,从人类文化方式的对比出发。这样总结出来的特点,才能真正指导我们的工作,而不是只图口号的响亮、好听。

按照这个思路,近年来我提出的一系列对汕头特点的探索,可供思索的参考。

一、汕头是世界上北回归线与大陆海岸线相交的最大城市。

这不仅是对汕头地理位置的定位,其中蕴涵着它的优势特点:南北看,地处北回归线上,气候最好,物产最丰;东西比,地处海滨,占有对外交通与贸易的优势。具有同等条件的是阿曼首都马斯特克和孟加拉的达卡,都没有汕头大。台湾的嘉义则不在“大陆海岸线”上。

二、汕头是世界大城市中心唯一以大面积自然生态为中心的。

汕头市中心的牛田洋、礐石山、内海总共面积达80平方公里。汕头市就是围绕这片自然绿

化地发展的,其中包括可贵的滨海湿地。要改变以海北中心区为汕头的老概念。

三、汕头是中国唯一既有内海又有外海的大城市。

四、汕头是中国唯一按市场需要而建立的城市。

中国的城市都是从农业社会脱胎而出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按政治需要规划的,如北京、西安、长春等;一种是根据山川形势自然发展的,如上海沿黄浦江,天津沿海河,重庆、武汉、南京沿长江,杭州沿之江,等等。唯有汕头是“无”中生有的,它是根据“”的规定,在内海两侧开始建设城市的雏形。其根本区别是:农业社会的城市以私人空间为主,私家祠堂、私家住宅、私家园林,至还有私家道路。汕头早期建筑则以市场需要的公共空间为主,市场、码头、海关、领事馆、电报局、教堂、税务所、小公园、大同医院、自来水公司、中山公园,没有一处是传统的潮汕民居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因此,革命导师恩格斯才说:汕头这个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篇10

吉林市地区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其中包括了满族文化、乌拉文化等,也包括长白山、松花湖以及雾凇岛等。除了具有上述中的多种优势,旅游产业发展也开始涉及到了各个方面。力图从吃住行等多个方面进行发展。多元文化需求是当代旅游行业发展的重点,因此,满足多种需求,发展资源优势,建立多元文化网成为了关键。实现上述中内容的结合很好的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的需求,促使旅客能够在消费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如何对多元文化与旅游产生相结合,实现吉林市旅游文化产业链建设是本文当中主要研究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基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对当前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有助于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增长。并对更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更是实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提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管家玩。在我国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等相关行业之间的有效融合,促进形成全新旅游开发增长点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对多元文化与资源优势的合理利用。但是这个过程中旅游行业本身受到资源约束条件的影响,同时内外环境压力较大,旅游形式相对单一等因素制约,造成了旅游行业发展受到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充分结合时代特征,充分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二、吉林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吉林目前拥有满族人人口数量超过百万人,并设有满族自治县乡、村众多。满族文化也是其先人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包括了语言、服饰、民俗以及宗教等。其中包括了四平的伊通县、吉林市乌拉街等均具有鲜明代表性。

作为吉林市地区的天然优势产业,旅游产业成为了吉林市的支柱性产业。该地区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包括长白山、雾凇岛以及松花湖等旅游产业的开发,能够在区位优势以及经济开发方面享受到许多先天优势。

结合对吉林地区旅游景点发展情况的了解,本文对典型景点的旅游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对100位旅游者的调查了解情况如下。

基于对上述中数据了解可以发现,2015年在雾凇岛等四个旅游地区当中旅游的人数相对2014年出现明显增多。这项数据表现出了现代人们在旅游出行方面的需求开始增加,人们希望到户外参加活动,并缓解来自生活与工作方面的压力。前往长白山以及松花湖两个旅游景点的人数最多,前往乌拉街旅游的人数相对最少,从这项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因为在实际宣传的过程中吉林地区侧重对长白山以及松花湖等的旅游景点进行宣传,乌拉街等的旅游宣传相对较少,且并没有能够充分结合乌拉街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了乌拉街这样的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未能够得到良好开发。吉林地区开发的特色旅游资源与产业就是以长白山为主,并通过结合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产业相结合建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旅游产业链条,能够有效提升游客比重。

乌拉古镇属于满族文化遗产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乌拉的满语含义是“江”,明朝中期海西女贞崛起,扈伦四部中的乌拉部建立了乌拉王国,并在乌拉街建立了都城。顺治皇帝定都北京之后,将此地奉为“本朝发祥之圣地”。

三、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有效建议

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链,是推进旅游产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力度与建设力度都不足,西方诸多发达国家都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重要产业,其生产总值高于国内生产总值10%,而我国文化产业生产总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左右。在“十二五”战略规划下,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发展,成为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一)创建旅游产业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实现横纵融合的旅游文化产业链

建立复合型特征的旅游文化产业链,也就是实现多元文化特征的内部链,这就更加需要各项要素都能够共同服务于旅游产业,是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各项要素之间的相辅相成。通过建立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的旅游文化产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乃至环境与文化效益上的和谐统一。

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形成合作,满足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支持。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好的实现可持续。生态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属于两大产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主要条件,文化上的可持续发展则是灵魂与关键。产业联动发展,实现多元文化联动建设,更加应当避免造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

(二)以文化为载体,实现对资源的高附加值开发

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是对文化的开发,旅游作为文化的重要形式,文化产业需要转变思路,并改进对传统产品开发上的模式,积极引入全新意识下的产品与模式。根据市场导向与需求情况确定开发的策略与模式。文化发展也应当随之进行调整。例如在推广人参、鹿茸等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对产品的药用价值进行国际化的推广,例如需要进行翻译,并将产品翻译成为英文、日文等语言,让产品能够进入到国际市场当中。

针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并合理开发,例如对古城、房舍、祭祀场地以及服饰等。确定满足文化传承人,形成满足民俗村,开发满足饮食,开发美食街,通过最大限度开发与保留民族文化的方式使各种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能够得到开展。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两大产业之间的结合,窥探到市场的竞争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的需求特征,促进文化产业可以更加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形成人才储备

满足文化旅游想要能够上线则需要引进与培养专业性人才,并从文化学、民俗学以及满族文化角度进行建设。

我国在努力开发旅游产业与多元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对专门性人才的培养,为此,就需要能够更进一步的提升对文化旅游人才方面的建设。提升旅游产业的持续性发展。这样可以促使吉林地区的旅游文化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并能够开辟出具有全新价值的旅游发展道路。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