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的特征十篇

时间:2024-01-04 17:46:12

公允价值的特征

公允价值的特征篇1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可靠性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91-04

一、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概念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次把公允价值的概念写入准则之中,但与之相关的具体规定分散在多项准则之中。公允价值在计量时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能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报价的,以该报价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第二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能获得类似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在非活跃市场上的报价的,以该报价为依据做必要调整确定公允价值;第三层次是企业无法获得相同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价格的,以其他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参数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公允价值密切相关的两个属性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与企业经营状况、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给投资者与决策使用者,能够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可靠性要求企业如实反映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公允价值能否达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是公允价值能否在国内持续应用并发展的关键,必须对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推动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和会计制度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规范与完善。

二、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一)选择模型

美国学者奥尔森在20世纪70、80年代提出投Y估值理论,90年代中期与Feltham合作,在已有的投资估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剩余收益定价模型,以“净盈余”为假设,以现金股利折现模型为基础,建立了股票价值与股东权益及未来盈余的关系,模型的表达形式如下:

PL=BVL+■EL■公式1

其中:

PL是L期末公司股票的价格;

BVL是(L-1,L)期间内公司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

XL+i是L期剩余收益,r是基于无风险利率下的贴现率,通常认为短期国库券的利率就是无风险贴现率;

EL■是根据L时刻所得信息计算的剩余收益的期望值。

通过模型可以得出:股票的价值等于权益账面价值加上预期未来剩余收益的现值,模型把账面价值和股票基本价值联系起来。后来经过不断的研究与修改,模型完善为符合现实情况的价格模型,即:

PLt=α0+α1BVLt+α2ELt+ε公式2

其中:

PLt表示第L家公司公布第t年年度财务报告月份的月末股票收盘价;

BVLt表示第L家公司第t年年末的股东权益账面价值;

ELt表示第L家公司第t年的每股利润。

价格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式,这个模型简单实用,综合反映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里的股东权益和利润这两大信息,并且价格模型把企业会计信息和股票的价格联系起来,有利于分析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系,故采用价格模型(公式2)。

(二)选择样本

选取2006年至2008年沪深两市共631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公司,见表1。选择样本时以2006年的数据为基准数据,将2006年与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另选择2008年的数据进行比较以保证准确性。将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样本观测值分别定义为样本A组、样本B组和样本C组。文中使用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和股票价格等数据都是从深沪两市证券交易所中的数据库选取出来,并采用Excel表格和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三)提出研究假设

公允价值真的与决策有用观有密切联系?真的能通过公允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提高可靠性吗?为了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四点假设:

假设1:新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显著提高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可靠性与相关性;

假设2:在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资产负债表中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净额与股票价格有显著的相关性;

假设3:在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价有显著的相关性;

假设4:使用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比使用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得到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都要显著。

(四)变量定义

公司内在价值的最佳替代变量就是股票价格,故选择股票价格作为因变量,统一采用公司年报披露当月月末的股票收盘价。在价格模型中,公司内在的基本价值是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加上未来会计收益的价值,所以选择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作为自变量。因变量和自变量列示如表2。

三、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样本631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Excel和Spss15.0分析,进行了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一)描述性统计

首先是三组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通过观测样本组A,即2006年财务报告数据,因为本年使用旧的会计准则,利用历史成本属性计量,所以没有反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信息。样本组B则是2007年的财务报告数据,本年开始采用公允价值反映财务信息,但本年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程度较小,资产负债表中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BVnt2)仅占剔除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后的每股净资产(BVnt1)的2.75%(0.0854÷3.1092),而利润表中每股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Ent21+Ent22+Ent23)平均占已实现的每股收益(Ent11)的比例为0.17%[(0.00087+0.000653-0.0001213)÷0.8437]。在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使用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所导致的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Ent21)则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个比重大于使用第二(Ent22)、第三层次(Ent23)的公允价值所产生的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比重。因此,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会计信息在整体的会计信息中占的比重是较小的,但使用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而得到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较第二第三层次要大。同理,观察样本C组,2008年的数据,BVnt2÷BVnt1=-0.0832÷2.3397=-3.56%,而(Ent21+Ent22+Ent23)÷Ent11=(0.000837+0.000765-0.0001429)÷0.7533=0.19%。Ent21>Ent22、Ent21>Ent23,Ent21显然也是最大的。

通过三组样本的观测,可以发现在资产负债表中计入资本公积的每股公允价值变动影响占公司其他资产每股账面净值的比重较低,利润表中每股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已实现的每股收益的比例也比较低,同时,使用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得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整个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占的比例却是十分显著重要的。这说明我国公允价值的初步引入是谨慎的,还没有大范围的扩展。而且大部分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由于使用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所导致的,使用第二、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时,产生的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整体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比重是很微弱的,主要原因是估值技术的不成熟。这就说明了假设中为什么使用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比使用第二层次、特别是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得到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都要显著。

从股价数据来看,三组样本股价Pnt的标准差分别为3.4355、4.0137、4.5552),都较大,这说明股价的波动性较大,可能与股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2007年是新准则实施的第一年,主要是技术使用的原因影响了会计信息。而2008年产生的经济危机,主要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方面影响了股票的价格。

(二)相关性分析

表4(见下页)是三个样本组的相关系数计算情况。

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表,我们可以看出样本组A中每股净资产(BVnt)、每股利润(Ent)与股价(Pn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43和0.102,且都在1%水平上显示着正相关。观测样本组B和样本组C,发现Pnt与BVnt2的相关系数为0.310和0.430,Pnt与Ent21的相关系数为-0.367和-0.486,Pnt与Ent22的相关系数为-0.235和-0.254,Pnt与Ent23的相关系数为-0.011和-0.022。从而得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每股价格与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正相关的,而每股股价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引起的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负相关的,并且每股股价与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系数大于每股价格与第二、第三层次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系数。

对比2007年与2008年的样本数据,可以看出Pnt与BVnt2的相关系数从2007年到2008年是处于上升的趋势,Pnt与Ent21的相关系数、Pnt与Ent22的相关系数、Pnt与Ent23的相关系数是逐渐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在逐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此同时,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的使用也充分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只是第二、三层次的公允价值的使用并没有显着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所以可靠性也显得相对不足。

(三)回归结果分析

表5是三个样本的价值相关性回归分析。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三组样本中,无论是R还是F值,样本组C均要远远大于样本组A,且F值都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样本组A采用的还是旧会计准则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而样本组B与样本组C都是采用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为计量属性的不同使得数据产生显著变化,财务会计数据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显著提高。这也就是说,新准则谨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显著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水平,证明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相关性比历史成本的相关性高,也支持了假设1的说法。但回归结果显示样本组A与样本组B并不存在明显差异,这说明2007年是新准则实施的第一年,企业对新准则的运用和掌握还不熟悉、不准确和不到位。

四、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实证结果分析提出的四个假设:

假设1是通过价值相关性回归结果分析,计算R值和F值进行实证研究,得出R和F值的抵刀荚谥鹉晏岣撸且都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提高,这就表明会计数据与股票价格存在相关性,且相关性显著。而可靠性是指假定会计数据的获取和估值技术都是在可靠的前提下进行的,只有获取具有可靠性的数据,才能得出具有显著相关性的结论。故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显著提高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可靠性与相关性。

假设2、假设3可以根据以下解释说明:

首先,从以上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表中可以看到,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与股价呈现正相关关系。从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公司的非流动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比,企业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是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利,而是为了在较长的时间内获得稳妥的回报。所以在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这向投资者传递的信号是,企业选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投资,是有十足的把握获得预期回报的。另外,企业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综合分析,投资者会认为公司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一件利好消息。所以说,两者是正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逐年上升,表明在具有可靠性数据的前提下,公允价值变动净额与股票价格具有显著相关性。

其次,同理可得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价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显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引发诱因主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衍生金融工具登,通过实证数据,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他项目引发比重很少。如,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目的是短期内出售或者短期内回购,或者作为组合金融工具中的一部分。说明企业短期获利占的比重很大,即企业的利润来源于投机行为,这样投资者会认为管理层并没有关注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所以,呈现负相关关系。同理表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价存在显著相关性。

假设4,主要以描述性分析作为论证基础,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三组分析数据中,使用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占比重远比使用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衍生金融工具要高得多,即使用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比使用第二层次、特别是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得到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都要显著。

通过本文实证性研究,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作用和范围在逐步扩大,主要原因在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旧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其本身就具有与会计信息相关和可靠的特征,对财务报告数据更具有深远意义。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是分有层次的,所以当使用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时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但这是会计学本身固有的特点。目前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还不成熟,再加上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和素质并不高,因此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势必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五、结束语

2014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核算单独进行了规范,这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指导更加的全面与具体。今后对于公允价值运用,还应该从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和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等方面加强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更好地掌握并自如地运用在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5)

[2] 谢诗芬,戴子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5)

[3] 赵春光.双重财务报告模式下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基于A股公司的实证研究及其政策建议[J].财经研究,2006(4)

[4] 张烨,胡倩.资产公允价值的信息含量及其计量――来自香港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证券市场导报,2007(12)

[5] 吕坤,李海宾.基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分析[J].财会通讯,2008(2)

[6] 王淑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关系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2

[7] 杨金蕊.公允价值三个层级的相关性.会计师,2013(5)

[8] 冯焱,秦文娇.2010年报编制解码.首席财务官,2011(3)

公允价值的特征篇2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的定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继1993年的会计改革之后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改革,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同时我国的财政部相继出台了新的准则以及具体的标准,这样就衍生出了一套完善健全的企业会计准则,同时还在17个具体的会计准则里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项计量属性。第一次把它作为一项计量属性正式的写入会计基本条例中。当新的会计准则颁布出来后,社会各界投入了很大的重视,被各个行业都广泛的采用,并且投入使用之后社会各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随着企业将公允价值运用到会计运作中,它将传统的单一计量模式,改变为多重计量模式以及公允价值模式来将之取代。这是我国市场经济想要良好发展的必然产物,从而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系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对我国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起着推动作用,还可以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企业的自身价值得到更好地良性发展。

1998年,我国在非货币易和债务重组的两个具体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但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并没有强制约束力。所以,将公允价值写入具体准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突破。

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公允价值在长久持续、可靠地情况下得到应用,不可以随便的轻易删改。但是还是会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能否真正的做到公允,是社会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极有可能被不法分子随便利用,获得非法利润;企业在出现发展问题时,最多的是利用债务重组来进行利益的调整,但是会被不法分子用来进行证劵投资,成为新的宠儿;新的会计准则颁布以后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公司上市以后管理者是否会弄虚造假,得到非法利益;从事审计的会计人员缺乏职业操守;证劵市场缺少监管。

在这种条件之下,就算是有完善的监控监管制度也还是会被不法分子来利用,找出漏洞来进行违法行为,所以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会计准则,来进行监督管理实施的情况是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

二、公允价值应用的深远意义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并颁布和实施了相应的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这对于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市场经济是一种市场机制,是我国能参与到全球化竞争的基本条件。一直以来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都是世界会计业内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会计是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应当服从和服务于资源的配置与经济的发展。而实际情况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扩大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在客观上就需要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积极运用。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对本国经济能否良好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地位看的都是很重要的,随着我国进入了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国有竞争能力得到了更为显著的提升,但是社会经济的地位却没有被世界发达国家所认同,我国企业频繁遭遇倾销与反倾销的阻碍、刁难,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特别是一些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一直以来都不想承认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实力和国有市场的经济地位。我国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纳入到具体基本准则当中,不但能够反映我国的会计准则实现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同时证明了我国对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充满了自信。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式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我国还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在运用公允价值时的必备条件。公允价值必须有活跃的市场,如果缺乏这种可以被运用的市场,就无法真正的将公允价值的属性体现出来。现在我国在新会计的准则中开始广泛运用这一公允价值,其事实上也是在向世人特别是世界的经济巨头们宣告:我国会计有关规定与国际惯例接轨已成为大势所趋,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经济体系,特别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会计准则来将公允价值加以运用,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样的会计体系,完全具备了国有市场经济在世界经济地位的重要条件。想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和提升,就一定要学习国外先进的会计体系,通过借鉴别国经验,并加以创新,研究出新的成果,这将会对我国现有的公允价值如何更好地运用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公允价值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完善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以及独立会计审计准则、加强财务报告的改进、降低会计信息的失真,都会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下去。现行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中绝大部分的都应用了公允价值,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一致,不仅促进现有企业的会计发展、完善现有的企业会计体系,还对将来探索新的会计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公允价值现有的一系列新领域的会计计量问题研究,公允价值有助于维护入世后我国的经济利益,促进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广泛的运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也证明了国际上对公允价值运用的一种认可,而且越是接近新准则,应用的比例越大。

三、结束语

公允价值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是国际会计的基本准则。公允价值在未来的会计计量中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向,历史成本计量已不再是会计实务中的唯一计量属性,但历史成本在公允价值的利用方面,是否会造成企业发展方面的不良影响,还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应用来检验,所以要时刻的关注公允价值引发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公允价值的特征篇3

关键词: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企业;融资决策;计量属性;特征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让公允价值这一理念重新进入人们视野,加深了人们对公允价值理论的研究。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衍生金融工具日益增多,历史成本失去了用武之地,公允价值成为了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势必会带来许多新问题。例如,如何构建与公允价值相匹配的市场环境,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益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企业在公允价值条件下进行融资决策选择,防止融资风险,提高经济利润,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1.公允价值及其特征

所谓的公允价值,亦称公允价格,是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它具有估计性、公允性、时空性,以及交易事项的虚拟性特征,具体如下。

1.1估计性

诸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大多数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基本是靠估计得来的,不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所以估计性被视为公允价值的重要特征之一。

1.2公允性

公允价值定义已经充分体现了公允性这一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公允价值的确定以公平交易为前提。

1.3时空性

从某种角度看,公允价值反映的是现行经济情况对资产、负债的影响在市场上的评价,受时空因素影响,当下的公允价值,过段时间肯能就不再公允了,这赋予了公允价值时空性特征。

1.4交易事项的虚拟性

交易事项的虚拟性,是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之间最显著的差别。在公允价值理论下,形成公允价值的交易双方及交易本身可以是虚定的,不一定是特定的、现实的,这与历史成本计量完全不同。

2.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因素

公允价值具有估计性、公允性、时空性,以及交易事项的虚拟性特征,必然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因素产生深刻影响,包括资本成本、资本结构、企业价值等。企业作为盈利性经济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亘古不变的目标,其进行融资的目的就是为了优化运营资金的资本结构,降低资金风险,增加总收入,扩大利润空间。企业资本结构、资本成本、企业价值恰恰是企业融资决策依据,故而影响着企业融资决策的选择。

2.1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包括股权资本、负债资本两部分,这一构成反映了企业相关利害关系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股权资本、负债资本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赋予了企业资本结构变动性特征。在采取融资手段前,融资方和出资方要就资金是否能达成预期收益、还付本息的保证程度、资本回收期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而企业资本构成、运营能力等是这些问题的分析依据。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能使企业避免面临较大财务风险,从某种程度上保证财产安全,是左右融资决策选择的重要因素。

2.2资本成本

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一种,是有成本的,包括筹资费用、用资费用等。筹资费用是企业为筹资所消耗的费用,用资费用是企业提供给出资方的报酬,关系着融资成本的高低。企业开始融资活动前往往要进行资本成本分析,以此为据,选择最优的融资方式、融资渠道及融资组成,拟定融资方案。从这一点看,资本成本是企业确定最恰当的融资组合的依据,影响着融资决策的选择。

2.3企业价值

企业价值,说的是企业资本的折现值,是动态的,受企业财务情况、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倘若企业价值相对而言较低的话,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企业财务、偿债及运营能力出现了问题,势必影响到企业融资渠道、融资组合方式的选择。

3.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影响企业融资的具体体现

3.1融资工具的账面价值不稳定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金融工具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最深入、最广泛,但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不稳定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现行的公允价值下,企业最常使用的金融工具是短期股票投资,进行会计实务处理时,“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市价与成本的差异均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股票市价与成本的差异均计入资本公积,对当期损失不产生影响。

3.2账面上未充分体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

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投资性房地产是重要资产构成。如果用公允价值来加量投资性房地产,一方面因不计提折旧使各期利润增加,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影响当期损益,从而难以在账面上体现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

3.3在债务重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应用势必影响重组当年业绩

根据新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时,支付的对价与债务的差额,所支付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都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势必会影响到债务重组当年业绩,企业价值也就得不到真实体现,进而影响到融资决策。

4.公允价值下企业融资决策

通过以上内容分析,我们得知公允价值的固有特征影响着企业资本结构、资本成本、企业价值,这就表示将从根本上影响企业融资决策。加之,考虑到企业融资决策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融资的影响,要求企业必须在新会计准则条件下进行融资决策,选择最恰当的融资渠道、融资组合方式,最优的融资方案、融资战略,做到全面而综合的考虑各方面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其高效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对此,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持续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及决策水平,这对企业未来长久而稳定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值得引起企业管理者足够,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铁路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敏.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回顾及启示[J].会计之友,2008,(3).

[2]何乃飞,陈艳.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月刊,2007,(10).

公允价值的特征篇4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9月正式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SFASNO.157)——公允价值计量,SFASNO.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报告实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betweenmarketparticipants)进行的有序交易(inanorderlytransaction)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bereceivedtosellanasset)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paidtotransferaliability)的价格。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FinancialReportingStandards,IFRSs)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于1998年的《债务重组》中,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2001年1月修订的前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准则中有公允价值的运用,但是在同年财政部又取消了公允价值在上述准则中的应用。直至2004年7月又回到了采用公允价值的轨道上来,特别是2006年2月15日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企业合并、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年金等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大量运用。

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从各国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范畴,并不仅仅是与其他计量属性相并列的一个概念,可以说它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基础,即需要反映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允的价格,并同时兼具可靠性、相关性的信息质量特征。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不妥

根据以上定义,可知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的市场交易中,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交易价格,其最大特征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但笔者认为,这一定义并未反映作为一个计量属性所应有的在时间界定、交易性质、交易类型等方面的特征。

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特征或方面。计量属性分别反映了被计量对象的不同特征或方面;在时间上,要分清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交易性质上,要分清实际交易、假设现时交易和预期交易;在交易类型上,要分清投入价值和产出价值。

前四种计量属性特征如图所示

特征

计量属性时间区间交易性质交易类型

历史成本过去实际投入

重置成本现在假设投入

可变现净值将来预期产出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将来预期产出

计量属性相比可知公允价值确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首先,它在时间界定上没有限定,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现在的和未来的交易,因此历史成本常被称为过去时点的公允价值,重置成本是现在时点的公允价值,而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根据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的公允价值(现值是折现后的结果,可实现净值不考虑折现);其次,它的交易性质可以是实际交易,也可以是假定交易和预期交易;再次,它的交易类型可以是投入价值也可以是产出价值。作为一个计量属性,它必须能够反映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在某一方面的特征,这一特征应是独特的,不能与被计量对象的其他特征有所重合。因此,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的特征相当模糊,它涵盖了前四种计量属性的各自具有的特征,即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表现为不同的计量属性。

FASB的当前有效的6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告(SFAC)中,有四个与公允价值会计有关。其中,SFAC1和SFAC2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SFAC5和SFAC7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指南。SFAC5提出了5种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计量属性,它们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现值。在SFAC7中,FASB第一次将公允价值概念在概念框架中进行明确界定,并对公允价值的核心问题——现值进行全面深入的阐述。SFAC7指出,SFAC5提到的5种计量属性中,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可变现净值主要用于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的新起点计量;历史成本主要用于初始确认和以后各期的摊销;现值主要是一种摊销方法。SFAC7又指出,SFAC5所界定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三种计量属性实质上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但是,可变现净值是未折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不是公允价值;现值也不是公允价值,因为现值包括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现值和以特定个体价值为计量目的的现值。FASB的上述说法已经被一些研究成果所修正。Scott和谢诗芬认为,对于短期应收应付款项目,由于其货币的时间价值可以忽略不计,故可变现净值可以近似地代表这些项目的公允价值。而特定个体价值的现值与公允价值概念是冲突的,的确应该排除在公允价值之外。综上所述,公允价值涵盖下列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短期)、现值(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

FASB于2006年9月正式颁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是作为单独的计量属性,它的出台将对国际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将产生深远影响,对推动财务会计计量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对公允价值定义进行了修订,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交易价格、有序交易中的脱手价值,同时该定义还强调了主市场和最有利市场在公允价值确定中的作用。其次,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进行阐述:在非实际交易情况下,对资产或负债的交换价格进行估计(对负债的公允价值估计要考虑企业的信用等级),这种估计是参照当前模拟市场交易信息确定的。另外,还将公允价值根据其估价所依据的信息不同分为三个等级,建立了公允价值估价的层级(FairValueHierarchy)。FASB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依据活跃市场信息,最小限度地参照企业自己的判断。估价层级系统对减少企业操纵,增强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还提出了估价前提(ValuationPremise)理论,认为“持续经营”(Going2concern)和“在用”(In-use)是公允价值估价的一般前提。估价前提对推动资产的公允价值更接近其真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我国的启示及对策

通过以上认识,笔者认为SFASNO.157的正式将对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在增强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缩小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提高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首次明确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做出了合理的修订;建立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评估等级系统,包括对估价技术及参照信息的详细规范;建立了公允价值计量披露等级系统等。

鉴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应积极与国际接轨,特别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虽然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已将公允价值纳入规范体系,但是在很多地方也存在不足,应借鉴SFASNO.157的经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借鉴F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模式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FASB)在为期两年多的时间里,召开了2O多次会议进行讨论研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于2004年6月23日了“公允价值计量”(FairValueMeasurements)征求意见稿,并在之后经过十几次会议讨论,又于2005年11月21日正式向外界“公允价值计量公告工作草案”(FairValueMeasurementsStatementworkingDraft),并最终于2006年9月正式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SFASNO.157)——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还制订了详实的计量指南对其进行补充和说明。无论在制定的程序上,还是在时间的安排上等,FASB对SFASNO.157的出台都作了较为详实的计划。因此,我国会计准则要真正实现与国际趋同,必须要在制定的模式上与国际趋同,特别是与会计理论与实物发达的美国趋同。如成立由专家和实物界人士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将公允价值的定义、应用、确认、估值技术和披露等层面可以简略地规范,待在应用指南中对其予以具体地补充与说明,如具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何种估值技术及参照信息应进行详细讨论等。

(二)参考F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框架体系

FASB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SFASNO.157)提供了一个统一指导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框架(Framework),阐明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确认、目标、范围、计量、披露、生效期及过渡期等,并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资产、负债及其运用、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初始确认和后续确认、估价技术(ValuationTechnique)、估价技术参数(ValuationTechniqueinputs)、公允价值等级(FairValueHierarchy)做了详细的规范,为实现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较为全面、清晰的阐述。我国可以借鉴FASB的经验,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不尽要经过理论界严密地逻辑论证,而且更要积极听取实物界的意见和建议。不尽要对公允价值定义、目标、确认与计量范围等要进行规范,而且更要在技术层面上,如估价技术、参数信息、公允价值等级和披露制度等进行更为详实的规范。

(三)积极地建立一个与公允价值计量相适应的市场经济环境

美国之所以能够单独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源于美国有着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制度规范。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地不断涌现,以及对信息相关性的关注,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日益高涨,因此各界对美国会计理论界公允价值的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由此而诞生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SFASNO.157)——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在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不完善,制度规范不健全,信息不透名等等严重影响了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性”,因此,要在我国要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必须要从完善产权资本市场,健全制度规范入手,建立健全专业评估机构,加强市场监管等等,从而阻断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来操纵企业利润,粉饰财务信息的后路。

(四)正视SFASNO.157,结合自身,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公允价值的特征篇5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者根据财务报告,利用财务分析方法了解、评价和预测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营状况,并据此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来源于经济活动的实践,是对经济活动进行计量和记录的结果。公允价值是一种相对科学可靠的计量方式,财务信息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和使用,将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用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及其特征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长期以来,对公允价值进行解释和界定的概念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并被会计界广为接受的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简称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简称IASB)的定义。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就是“在计量日当天,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FASB的定义重点强调了包括正常交易、脱手价格、市场参与者、参考市场等在内的几个方面。而IASB对公允价值的界定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主要参考了IASB的内容,即公允价值指的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二)公允价值的特征

目前,虽然不同的流派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表述的不尽相同,但所有的表述都公开或隐含着公允性、现时性和假设性这三个共同的特征。其中公允性特别强调市场信息必须公开透明,交易行为必须自主自愿;现时性强调公允价格的动态性,指出它是反映某个特定计量日的公允实价,或者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期值;假设性是指公允价值往往都不是实际的交易价格,除非计量日与实际交易日重叠。它主要是根据或参考同一类资产的市场价格定价,或者通过一定的估算模型估算出潜在的价格,这种情况下公允价格具有高度的虚拟性。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

(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可靠性指的是对某一事物的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存在的差距,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距离。可靠性反映在会计信息这一特定事物上指的是,不存在过大的误差,信息使用者能够用它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能够依靠它来充当可信的依据,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认为会计信息具备了可靠性。可靠性是公认的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之一,可靠性的内在规定性要求企业在计量会计信息时必须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必须如实记录记载和真实准确反映那些符合确认条件和计量要求会计要素,杜绝虚假会计信息的干扰,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具有使用价值的前提,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才能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信息相关性指的是它相对于使用者的的有用性,也就是说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必须要和使用者的需要相关联,使用者可以依据这些信息及时了解、全面分析和准确预测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会计信息是否有价值及其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其是否有助于使用者的正确判断和科学决策。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就是符合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信息,使用这样的信息不仅能够准确反馈企业的历史经营情况,而且因为其具有预测价值,使用者还可以根据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预测预警,前瞻性地把握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的财务状况,提前预知企业可能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当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到高级阶段后,出现了许多新的资产表现形式,这些资产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用传统的计量工具很难对其进行令人信服的计算,无法准确反映其合理的价值。公允价值和传统的计量方法不同,它反映的是市场不同的参与方在特定时期对某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期望值。公允价值包容了全部的可能会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信息,使用公允价值,可以较好地计量上述多种无形资产的价值。另外,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要广泛得多。例如,我国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法来评估某项固定资产的价值,但这种做法并不符合国际惯例。按照国际会计通用惯例,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和用于投资或偿债的固定资产,其价值的评估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前者适用于历史成本计量法,而后者则应按公允价值计量。

(二)更大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1、公允价值并不否定历史成本会计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价值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对某些资产进行表内确认和计量仅仅是依据时间和价格的推移和变化进行调整,并不是否定历史成本会计,按照历史成本会计法计算出的账面价值依然在被使用。另外,公允价值法确认、计量所依据的会计信息主要还是以历史成本法计量所得的相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虽然如此,由于这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的法律制度非常健全,诚实守信的原则被社会广泛认可,这些资产的市场价格可靠性较高。目前,我国在制度建设是市场监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市场信息的可靠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接受,公允价值在我国已经具备了生存的土壤。2、公允价值可以更好地满足现实需要公允价值会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未来交易结果的预测,这种交易看起来虽然有违现行的会计原则,但由于一些交易涉及的金额巨大,不在表内及时反映它们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会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风险。此外,还有一些类似美式期权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交易速度很快,如果不能及时反映其价值及其变化,将不可避免发生传统的利得交易,最终导致会计信息既丧失相关性也缺乏可靠性。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会计则可以提供相对可靠的信息。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随着市场机制日臻健全完善,随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日益提高,公允价值将会变得更加可信可靠,必将进一步使得会计信息质量更加可靠和相关。

参考文献:

[1]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0

公允价值的特征篇6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分散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多项会计准则中,但却没有专门的公允价值准则,而征求意见稿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定义,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级次,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做出具体要求,对散见于多项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作出了实质性的修订,意义重大。

起草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背景

“公允价值计量”是一个国际性的财务报告难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更是受到各方广泛非议,不少人将金融危机的爆发归咎于公允价值计量,或者是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助推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会计界坚决捍卫公允价值。会计界认为,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揭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风险。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

但是,必须要承认金融危机的爆发的确暴露了现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的缺陷,比如美国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定义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活跃的交易市场,然而,次贷危机表明该假设并非永远成立,在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的客观环境下,抵押债务债权(CDO)的市场已经名存实亡。而且,该准则也没有考虑流动性缺失的资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对于如何利用数学模型估值确定第三层次公允价值,可靠性缺乏说服力。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就是与国际金融危机密切相关的重要准则之一。为响应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的倡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加快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项目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并于2011年5月12日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重新定义了公允价值,制定了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规范了公允价值的披露要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为其他国家或地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有益参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国内的广泛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经济运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98年,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并在其后颁布的《投资》和1999年颁布的《非货币易》中也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2001年,为了防止滥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财政部修订了上述准则,并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尽量回避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2006年,财政部正式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我国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存在很多不足,所采用的定义“在公平交易中,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该定义对公允价值的描述宽泛不明,导致给实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在多个准则中直接或者间接地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只有资产减值、企业年金基金以及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三项提供了相关的应用指南,而且指南之间还不一致,给公允价值的实务应用造成了障碍和困难。因此,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更加有效、统一地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财政部制定统一规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十分必要。

公允价值的定义

征求意见稿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即退出价格。

该定义是直接引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的定义,该定义强调了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的计量,不是特定主体的计量,需要考虑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特征。在计量公允价值时,企业应当使用市场参与者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对相关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并以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中发生的有序交易中的价格计量公允价值。因此,在计量公允价值时,主体持有一项资产或者结算或履行一项负债的意图是不相关的。

“市场参与者”一词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首先提出的,指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上的买方和卖方,他们独立于报告主体、了解情况、有能力并且自愿进行交易。征求意见稿定义了市场参与者,是指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中,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买方和卖方:(一)市场参与者应当相互独立,不存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所述的关联方关系。(二)市场参与者应当熟悉情况,能够根据可取得的信息对相关资产或负债具备合理认知。(三)市场参与者应当有能力并自愿进行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

公允价值的特征篇7

【关键词】 公允价值;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反思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2-0028-03

一、引言

公允价值是当前财务会计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并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实现了我国公允价值单一计量准则的国际趋同。公允价值首先是一个会计计量问题,但是它的影响又不仅仅局限在会计计量领域,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广泛运用引发了人们对财务会计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反思。与此同时,IASB于2011年重启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和修订工作。2013年7月18日,IASB了一份内容广泛的概念框架讨论稿(Discussion Paper),计划在2014年底征求意见稿(Exposure Draft),并于2015年完成概念框架的修订工作。本文初步分析公允价值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带来的反思,以期为概念框架的持续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公允价值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带来的反思

公允价值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按照当前概念框架的逻辑,分别从财务报告目标、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确认与计量、列报与披露五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讨论公允价值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一)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当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实际上都是“信息观”的产物,即首先认为财务会计是一个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的系统,在此基础上再来论述其所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概念框架名为“目标导向”,实际上仍是“本质导向”(任世驰和李继阳,2010)。

与“信息观”相对应的是“计量观”,“计量观”认为会计信息可以直接反映报告主体的价值。理论上,如果报告主体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以公允价值计量,那么财务报表基本上就反映了报告主体的价值。从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来看,在财务报表内越来越多地确认公允价值信息已是大势所趋。然而“信息观”并不必然要求公允价值在表内确认,表外披露公允价值同样能够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可以说,公允价值更加符合“计量观”的要求(谢诗芬,2004)。

那么,如果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财务报告的目标又将如何定位呢?在IASB和FASB联合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一章“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中,两个准则制定机构依然坚持“信息观”,而不认可“计量观”:“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不是用来反映报告主体的价值,然而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能够帮助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借款人和其他债权人估计报告主体的价值”(SFAC No. 8 OB7)。就目前的应用范围看,公允价值尚不足以动摇“信息观”的主导地位,但如果公允价值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将受到挑战。是继续坚持“信息观”,还是转而采用公允价值所代表的“计量观”,是财务报告目标研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二)信息质量特征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诟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反映的是“过去”的信息,从而缺乏与当前和未来决策的相关性。公允价值被认为反映了“当前”的信息,因此比历史成本更具有相关性。然而,公允价值所谓“反映当前”的特征,也引起了人们对相关性这一会计信息最重要质量特征的反思。

什么叫相关性?“相关的财务信息能够让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差异”(SFAC No.8 QC7)。从这一界定可以看出,相关性是通过信息使用者使用会计信息之后的决策所体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如果使用者没有做出决策,就观察不到所谓的相关性。然而,因为目前的财务报告尚无法做到实时提供,使用者在做出决策时,他看到的无论是会计上的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实际上都是“过去”的信息。比如,假设某企业2015年3月31日披露了2014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不管这张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是采用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都是过去的信息。因此,说公允价值能够反映“当前”从而更相关,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论断。正如葛家澍(2009)所说:“如果说,报告日是当前,那么,过了报告日岂不是过去?……过去能够成为一个时间段(即时间的积累)。未来也是一个时间段。……当前则不同。它总是指某一时日,是一个瞬间,一过即逝。公允价值(假定属于一级估计)是当前资产的市场价格,……这个市场价格不过是其假想(估计)的价值而已!”因此,从相关性角度来说,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没有本质差别。公允价值的意义可能并不在于能够反映“当前”,更重要的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反映了一段期间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增减变化,这才是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的优势所在。

另一个争论是“如实反映”,以前的概念框架将其称为“可靠性”。很多研究指出,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更可靠。然而,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谁更“如实反映”(或者说“可靠”),取决于“实”到底是什么。历史是一面镜子,人们在做出当前的决策时,总是要了解过去。历史成本反映的是既成事实,当然符合“如实反映”的要求。但是对后续计量来说,历史成本保持不变或者只反映减值而不反映增值,对于价值变动这一“事实”来说,显然没有做到“如实反映”。而公允价值计量通过动态反映,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如实反映”(任世驰和李继阳,2010)。

以前人们通常认为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相关,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更可靠。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仔细思考相关性和如实反映(或可靠性)的内涵,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透过公允价值来进一步反思概念框架中信息质量特征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概念框架的理解。

(三)财务报表要素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我国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的这一定义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一致的。这一定义将公允价值界定为“脱手价格”或称“退出价格”。陈美华(2014)指出,退出价格与初始计量中大量使用的进入价格相矛盾,与估值技术中成本法相矛盾,与非金融资产最佳用途判断相矛盾。既然退出价格带来了这么多矛盾,为什么准则还坚持如此界定公允价值呢?答案在于退出价格符合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

在概念框架的逻辑中,需先确定财务报表的要素,然后才是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因此,作为下游概念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逻辑上应当与作为上游概念的财务报表要素保持一致。概念框架中最重要的财务报表要素是资产(其他要素可以从资产推导出来),当前资产的定义仍然是:“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最重要的特征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能够产生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一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就应当是“出售该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从而体现了计量属性与要素的概念一致性。

然而,即便公允价值定义与要素定义保持了一致,仍然不能说它们都是完善的。完全有可能是当前资产等要素的定义存在缺陷,进而导致了公允价值的定义也不够科学。IASB在2013年7月的概念框架讨论稿中,建议把资产定义修改为“过去事项导致的,由主体控制的现实经济资源”,“经济资源”是指“一项权利或其他有价值的资源,其具有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IASB后来又考虑将“或其他有价值的资源”删掉,仅保留“权利”的界定)。如果资产等要素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公允价值的定义也应该随之变化,那么将公允价值界定为退出价格所带来的矛盾也可能会随之消除。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于2014年1月26日《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之后于2014年7月23日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基本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修改为与具体准则保持一致。这种做法颠倒了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不利于体现基本准则在准则体系中的统驭地位。

(四)确认与计量

确认是指把一个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确认一定要同可用货币定量的属性相结合。……计量虽很重要,但某一属性的计量,不应等同于某一种属性的会计。只有某种可用货币计量的属性同确认结合起来,这时我们才称它为历史成本会计或公允价值会计”(葛家澍,2009)。简单地说,计量仅指某一项目的金额是多少,而不论这一金额是体现在财务报表内还是表外;而确认则意味着要在财务报表内列示这一项目及其金额。当前IASB概念框架中的确认标准有三条:一是符合要素的定义,二是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三是该项目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FASB提出的确认标准有四条,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公允价值对确认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未实现损益的处理上。历史成本会计通常不确认未实现收益,但会确认未实现损失(如资产减值)。而公允价值会计则同时确认未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损失。这一变化给如何利用会计数据评价企业业绩这一重要问题带来了挑战。比如:未实现损益算不算企业及其管理者的业绩?在确定管理者薪酬时,未实现损益和已实现损益的作用有什么差别?这些问题迫使概念框架发展出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什么项目确认为净利润,什么项目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之间的转换问题,是当前概念框架研究中的难点。

公允价值对确认的另一个潜在影响是它可能会拓展确认的范围。当前很多项目无法确认的主要原因是难以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则大量使用估值技术,甚至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本质上就是估值。如果认可运用估值技术获取的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那么估值的对象可能就不限于当前财务报表确认的项目。比如,曾经被广泛研究的人力资源,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是否可以被恰当估值并加以确认?当然,公允价值最被质疑的也是它广泛运用估值技术的可靠性问题。但是,如果估值技术取得突破和认可,它所影响的就不仅仅是公允价值计量问题,而是整个财务会计的边界问题。

(五)列报与披露

列报(presentation)是指在财务报表内的披露,实际上就是确认的结果。而披露(disclosure)的含义要广泛得多,表内和表外的信息提供都可以称为披露。自从1978年FASB的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财务报表(financial statements)拓展为财务报告(financial reporting)之后,列报和披露的区分就成为一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FASB当时的这种拓展也反映了财务会计的无奈:财务报表已经不足以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表外披露可以补充财务报表的不足,为使用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同时,为了维护财务会计的地位,FASB又特意强调“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这种说法看上去是在强调财务报表的重要性,实际上恰恰强调了表外披露信息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已经意识到财务报表的局限性,通过表外披露弥补表内列报的不足,是准则制定机构已经掌握的技术手段。

然而,与上述描述相反,IASB和FASB煞费苦心制定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其意图并不仅限于提供一个计量的金额,而是希望在表内确认这一金额。这一点从公允价值的三个层次中可以得到体现。如果仅满足于表外披露,至少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没有必要的。在市场上既没有相同资产或负债又没有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情况下,此时只要在表外披露相关信息帮助使用者决策即可,为什么还要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去估计一个可靠性风险极高的公允价值金额呢?显然,确认和表内列报才是准则制定机构的真实意图。这种做法一方面违背了当初将财务报表拓展为财务报告的初衷,而且与财务报告目标的论述相悖。前文已经分析,当前财务报告的目标仍然定位于“信息观”,而“信息观”并不要求表内列报公允价值金额。对表内确认和列报公允价值的追求反倒体现的是“计量观”的要求。从这些方面也可以看出,当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晰。

(六)会计假设

目前IASB和FASB的概念框架都没有单独对会计假设的论述,会计假设体现在概念框架的行文当中。我国会计理论界通常认可四大会计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里主要讨论公允价值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引发本文对这一问题思考的是现实案例:国内某银行2008年第三季度报告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按北京时间还是按纽约时间计量,其结果相差70亿元人民币,占利润的1%。这个问题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可能也会存在,但出现的概率较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类似的问题就很可能发生。这使我们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一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这一规定也需要推敲。法律中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是指北京时间,还是上市地时间,还是购买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发行地的时间?如果任由企业自行判断的话,中国企业的会计分期将五花八门。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动态调整特征,使得原本相对固定的会计分期也变得多元化起来。传统的会计假设面临着公允价值下的重新思考。

三、结论

公允价值不仅仅是一个会计计量问题,它对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给财务报告目标、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确认与计量、列报与披露以及会计假设带来的反思。可以预见,公允价值可能会引发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财务会计理论的调整和重构。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将极具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FASB.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 1:Objectiv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by Business Enterprises[S].1978.

[2] FASB.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 8: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Chapter 1 “The Objective of General Purpose Financial Reporting”[S]. 2010.

[3] IASB. Discussion Paper:A Review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S]. 2013.

[4] IASB.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No. 13 “Fair Value Measurement”[S].2011.

[5]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S].2014.

[6] 陈美华.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会计之友,2014(13):17-20.

[7] 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2009(5):6-13.

公允价值的特征篇8

我国在市场经济还没发展的时期,学术界认为会计是一种用来反应生产情况和管理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该时期,会计在经济活动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大,因而没有得到国家和企业的重视,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不高。改革开放以后,会计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其在经济活动中所起到的反映和监督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从理论和实际上都确定会计为一种管理手段,是一种管理活动。

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

1.如实反映

同其他事物的本质一样,会计的本质也是会计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根本属性。会计的本质我们可以通过对现象的解读来得到。会计的本质特征可以简单归纳为四个字:如实反映。会计的主要目标是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反馈,随着资本市场和公司两权分离的发展而发展。会计对其他的理论和观点的借鉴和自身不断的发展创新,必然会导致会计本质的不断变化发展。为此,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研究也需要运用到新兴的理论和知识。虽然会计的本质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是开放式的,但原则是不会改变的,仍能够如实地反映各种信息结果和各种复杂的生产关系。

2.历史性

财务报表是财务会计的重要表现。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是历史性性的,无法反映出经营成果的未来发展过程和方向,也无法对未来外界环境对公司的影响进行预测。财务会计反映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的结果,是是这个企业的历史信息。因此,财务会计具有历史性的本质特征。

公允价值与财务会计本质特征之间的冲突

公允价值所存在的盯住市场和调到市价这两大特征对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来说,产生了一个最重要的影响。这个影响就是把估价和重新估价或者后续计量这两个在财务会计当中总是要尽量避免的步骤带进了会计当中,因而与财务会计产生了冲突。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的重要反映,它继承了财务报告的本质特征。财务会计是历史性的,不受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财务报表充分如实反映了历史的真实的经济情况。但是在公允价值当中,公允价值的计量反映的是市价,也就是当日当前的市场价格或者市场的估算价格,两者这就发生了最主要的冲突了。历史性所反映的情况是不能即时变化和改变的,而不依据市场的即时变化,则就不能发挥出公允价值应有的作用的使用价值。

离开了会计主体的计量不没办法真实反映出经济的情况。财务报告所能够进行的空间是以会计主体作为实行计量的前提的。财务报告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反映出该主体所进行的各项交易、价值及其变化的情况。而公允价值的计量则不规定主体,它关注市场和市场变化,以市场和市场变化为基准进行计量,这也就与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冲突了。

公允价值对市场进行变化的计量,是某时点所达到的估量值,含有多种风险和对于未来情况的不确定性,用当时点的结果反映的是金融资产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公允价值对所进行的金融资产,认为其在持有期间基于变化情况所取得的收益是属于持有期间的,这会使财务报表间出现混乱的情况,干扰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所以,在资产的持有期间里,由于市场变化而产生的公允价值的变动收益不应该得到确认。

结语

公允价值的特征篇9

关键词: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企业损益 影响

1 公允价值的含义及特征

公允价值也被称作公允市价或者公允价值,其基本概念的确认通常有以下三种:第一,如果现行的市场状态比较活跃,公允价值则以该活跃市场中基本的货物交换为主;第二,假如市场状态处于比较稳定的时期,但是,与之相关的资产仍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交易价格以市场上的活跃资产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第三,假如不存在活跃的资产市场,那么,公允价值的确定法则以所用资产在未来现金流量的限值为主,或者由专业人员的评估数据为主。

公允价值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交易双方之间对基本的交易状况有清楚地了解;第二,公允价值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交易双方非常平等,交易的公平和秩序是公允价值交易过程中的重点内容;第三,交易主体始终保持着自愿的态度,要想确保公允价值交易的成功,交易过程必须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的;第四,交易时态观变化较大。利用公允价值可以使企业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最新的会计信息。

2 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2.1 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国家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有明确规定,通常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主要包括出租的建筑物、土地以及准备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等,这些财产均可以单独计量和出售,从而满足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是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资产计量的主要选择,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该模式通常运用于企业有充足的依据表明可以持续得到有效的公允价值。假如投资性房地产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那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房地产企业的损益状况主要体现在该模式与企业面账价值存在的差额。通过会计准则可以指导,企业对计量方式具有选择权。如果房地产明显处于增值的状态,那么,公允价值明显比账面净值高,为了保证股东投资价值的稳定,投资性房地产在处置之前,企业的现金流量不会受到影响,企业通常不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如果采用这种计量模式,通常会有以下做法:第一,面对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的现状,为了保证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使公允价值计量取得好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拥有出租建筑物使用权的企业会选择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第二,如果房地产价值处于降低状态,拥有出租建筑物使用权的企业通常会放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选择成本计量模式,从而减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其会计处理如下:

公允价值上升(下降时作相反分录)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否则,该模式对企业损益将会产生严重影响,但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将计量模式变更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期初留存收益。

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得转为成本模式。因此企业的自仅在于自用与投资用途的转换。

2.2 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对企业损益的影响。金融资产的种类有多种,如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几种典型方式。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后对企业经济效益应该能够与套期保值有直接关系,企业当期损益状态应该综合考虑公允价值的变动状况。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变动应该计入所有者权益范围,金融资产确认之前将其转出,转出效益及时计入当期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也应该计入企业损益,对企业当期损益将会产生严重影响。总之,如果企业对市场基本状况有准确了解,其经济效益便会随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增加而增加,相反,如果企业对市场行情和动向不太了解,那么,企业的业绩将会随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增加而减少。

2.3 其他业务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影响。在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下,已经有过半的准则体系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的损益影响除了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两方面外,还包含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交易。新会计准则之所以强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因为该模式更加重视企业的资产效益。例如,面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换出和换入的资产进行计量,实际上是对企业的售出和购入状况进行确定,售出的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之间的差距是企业实际获得的经济效益,如果采用传统的会计准则方案,则很难确定公允价值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3 结束语

总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不仅可以合理反映资产价值、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还有利于企业资本保全。因此,企业建设者应该在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了解公允价值的含义及特征,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以及其他业务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影响做出具体分析,为企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成全.浅析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J].财政监督,2012.

公允价值的特征篇10

【关键词】公允价值融资决策影响因素

2007年以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逐渐在我国公司中推广,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这种计量模式的应用必将对我国上市公司产生融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

1.估计性。公允价值一般都不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而是根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采用某种估价技术估计得出的。从会计报告日这一特定计量日来看,大多数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都是靠估计得出的,因此,估计性往往被认为是公允价值的一个重要特征。

2.公允性。公允价值是由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自愿形成的交易价格,以这样的价格进行会计计量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对企业各利害相关人都是最为公允和可接受的,公平交易是公允价值取得的一个前提条件。

3.时空性。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在于满足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要。能够满足决策需要的信息,必须是与决策相关的、及时的信息。它反映现行经济情况对资产或负债的影响在市场上的评价,今天的公允价值可能在时空和经济情况的变化下变得不再公允了,在新的时点上又会产生新的公允价值。

4.交易事项的虚拟性。形成公允价值的交易及交易双方,并不一定是特定的或现实的交易及交易双方,而可以是假定的或虚拟的交易及交易双方。而在历史成本会计中,对资产或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是在交易真实发生时进行的。

二、上市公司融资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财务融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在融通资金过程中,使筹集资金的资本成本最低、营运资金的资本结构最佳、财务风险最低企业实现的价值最大。影响上市公司融资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成本因素。所谓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资本成本包括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两部分。资金筹集费是指企业为筹集资金过程中支付的各项费用。而资金占用费是企业使用资金提供者,支付的报酬。分析资本成本的重要性在于:一是企业选择筹资渠道和方式等融资决策分析的重要因素;二是企业拟定筹资方案的依据;三是企业评价投资项目可性行的衡量标准。当企业筹资数额很大,资本结构又有既定目标时,可以通过边际资本成本的计算,确定最优的筹资方式组合。

2.资本结构因素。资本结构包括企业权益资本和长期债券资本两个部分,企业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必然会引起其资本结构的变化,从而改变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资本结构理论是解决企业能否通过筹资来源组合比例的变动来影响企业的总价值和总成本的问题。不同的资本结构在企业财务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从筹资角度分析主要有单纯普通股结构、普通股加优先股的资本结构和普通股加优先股加负债的资本结构三方面。稳定、健康的资本结构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而脆弱、病态的资本结构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3.企业价值因素。企业投资分散,经营风险大幅度提高,最终将会导致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企业资本及股东权益实际上已经贬值,即企业价值下降。相反,另一个经营多种业务企业销售收入未必作到第一,但经过资产与业务重组,减少了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从而,增加了企业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使企业价值上升。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

基于以上对公允价值特征的描述和上市公司融资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新会计制度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对上市公司融资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不稳定。新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最为广泛而深入。表使用者常见的金融工具是短期股票投资,新准则下,对于“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市价与成本的差异均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市价与成本的差异均计入资本公积,不影响当期损益,影响净资产。

2.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尚未在账面充分体现。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它是一下上市公司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一方面,由于不计提折旧或摊销,将使费用减少,各期利润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公允价值的波动将会直接影响到当期损益,报表使用者就要结合宏观环境、行业政策、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超级秘书网

3.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应用影响重组当年业绩。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司进行债务重组时不仅支付的对价与债务的差额可以计入当期损益,而且所支付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也计入损益。这样,绩差公司或债务重组负担严重的公司可能通过债务重组行为增加当期利润。这使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得不到体现,可能会夸大其内在融资内力。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固有特征使得上市公司资本成本、资本结构和价值都收到影响,从而从根本上影响其融资决策。因此,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条件下进行融资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4.

[2]杨敏.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回顾及启示[J].会计之友,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