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十篇

时间:2024-01-02 17:44:33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篇1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民国时期,我国的实业界和教育界都认识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鉴于欧美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性,引进和借鉴其职业教育思想成为当时的一股思潮。介绍的内容涉及职业教育立法、课程、师资、经费、管理机构等诸多方面,其中的部分先进经验对于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民国时期;西方职业教育思想;美国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93-04

我国自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后,改造传统的旧式教育和仿照西方创办新教育就成为教育界一项重要的任务。周予同先生认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完全为外铄的而非内发的。”职业教育也概莫能外。伴随着“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职业教育更是面临着创新和转型的需要。纵观近代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的除旧立新过程,基本遵循了两项原则:一是借鉴和移植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二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探索和试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职业教育界对于职业教育的理念、目标、方法、保障措施乃至于学校的分类、课程的设置等等并未显示出很强的原创性,而对西方先进职业教育思想的学习和传播倒是使得带有传统痕迹的实业教育与世界职业教育逐步接轨。秉承着兼收并蓄的学习态度,当时的知识分子学习的对象可谓广博,这其中既有欧美老牌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也有后起之秀如苏联、日本,甚至于还有土耳其和菲律宾这种相对落后的国家。鉴于美国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职业教育制度,民国时期对于该国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介绍的论文相对较多,从实践情况来看,民国初期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基本来自近邻日本,但上世纪20年代后这种情况有了变化。1918年有部分职业教育家对菲律宾进行了考察,菲律宾是美国的殖民地,在这次考察后,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开始更多以美国为蓝本。1923年公布的“六三三制”新学制就基本全盘照搬美国,职业教育也概莫能外。因此,笔者拟以美国为研究视角,探讨民国时期西方职业教育思想在我国传播的情况。

一、美国职业教育思想传播的内容

(一)美国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

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对社会发展具有正外部性。职业教育的特性又使其花费超过普通教育,根据钟鲁斋1929年的统计,在我国中等教育中,中学生的经费支出为126元,师范生为110元,而职业教育学生达到155元,这是因为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撑是无法实现的。从这两点看,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美国的做法是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职业教育经费。职业学校的教员工资及师资机关之经费统由中央财政负责,且这一资助具有奖励性质。地方各州按照领取到的补助款进行同等数额的配套,且必须专款专用,如果所拨经费用作他途,款项将被追回。在地方设立委员会推广职业教育的同时,还指定经济稽核员稽核补助费用的使用情况,想申请补助的学校必须履行自己所提出的申请方案。到1918年,美国中央财政补助费用达到7472221美元,州政府及地方政府拨款达到19778370美元,这还不包括各个城市独立经营的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

(二)美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统筹协调和科学指导。钟鲁斋认为,民国中央政府虽然竭力提倡职业教育,但在行政系统上缺乏强有力的推进机关,导致大家要么互相推诿,要么只在表面上例行公事。反观美国,自1862年通过《莫利尔法案》后,规定每个州设立一所工业或农业专门学校,从而奠定了职业教育的基础。1906年后,从马萨诸塞州开始,全美各地的职业学校逐渐兴办,1917年,美国组建起联邦职业教育局,在州的层面则由教育委员会会同联邦职业教育局处理推行职业教育相关事宜。中央和地方层面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互相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此,钟道赞主张在我国设立职业教育司,因为专门管理机构的设立有利于吸收专门人才从事这项工作,尽管行政费用因此将有增加,但是与带来的收益相比较还是值得的。

(三)美国实施职业教育的机构

钱智修在其译文中有如是介绍:“(美国)小学校之生徒能再入中学完成其课程者,不过八分之一”,而其他八分之七的小学毕业生将成为“面向社会:竞佣金而谋生者”。因此,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美国职业学校是与中等学校平行的,一共分为三种类别:一是全日制学校,二是部分时间也即非全日制学校,三是夜学校。全日制职业学校有三种,一是预备职业者学校,普通修业期为两年,除星期六上课半天外,每天上课8小时,通常称为日间工业学校。第二种为设置农工商家事等职业科的学校,可以只设一科,也可并设至十几科,另外兼设普通科者,称为混成中学,如果只设农工商家事四科中之一科者,就以该科的名称命名,如波士顿工业中学等。半日制的职业学校或职业科的学习者为14岁以上、18岁以下已经有职业的人。学生半天读书,半天工作,全年用于教学授课的时间可以达到144小时。当时美国开设这种补习学校的州达27个之多。第三种是专门为年长并且已有工作的人补习知识而设置的夜校,学生年龄至少达到16岁,学校地点多设于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之内,开设的课程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而定,对于职业水平较高的工人,教学目的主要是增加他们职业的效率,因此开设的课程包括职业数学、职业绘图和科学原理之类;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仅有一点实际经验的工人,教学目的是使其掌握使用工具和建造方法的常识。美国分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使得文化程度不同、学习需求各异的职业者都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而当时我国国内尽管也有规定在初级小学修完后必须接受相当年限的补习教育,然而这些规定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即便是在补习学校中,也是以补习文字和常识居多,补习职业教育的学校少之又少。

(四)美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当时,我国学者一般认为职业学校的课程内容可分为职业学科和非职业学科两种,前者是未来从事职业应该具备的智识,后者为普通应有的常识。除此二者以外,还包括学生的实习。但在实践中,学生学非所用是饱受诟病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设置课程内容就成为能否培养合格职业人才的关键。钟鲁斋在其文中介绍了美国职业课程编制时的职务分析法,也就是把一个职业分为几种基本工作,每种工作又细化为一个机械的过程。例如,制银职业可以分为40种工作,司账可以分为46种工作,等等,每种工作要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制定出相对应的工作表,作为教学目标并且写出教案。

除了对专业技能课的强调之外,当时的我国学者也注意到了美国学校中对公民教育的重视。由此认为“一国之兴盛,必其男女国民,有健全之身体,及公民之道德而后可。故国民教育当与工业教育相辅行。”为达此目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技能课外,还应学习公民学、卫生学、道德学等等。钟鲁斋曾以慕尼克继续学校为例,对此加以介绍,即“每一儿童,每一星期必有一点钟习公民学、卫生学、修身学、社会法律等科。至四年而后毕业焉”。

(五)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

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专门学识和职业经验,而且必须通晓教育原理和方法,我国学者对照本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现状,认为大多均与普通中学无异,这种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只能照本宣科。如果延请职业界技术人员担任讲授,这些人士对于教学方法又不熟悉,以致完全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师资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缺乏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美国对于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则有严格的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职业学识与教学经验并重,甚至在工业学校中,如果缺乏特殊技能就不能担任教师。但仅有优良技能也不行,还必须参加专业训练。加利福尼亚州规定,教师必须有具备七年实际工作经验的证明,在通过严格的考试后,如果英文水平、公民及政治常识均合格,品行优良,体格健全,才能成为教师。

二、美国职业教育思想在我国传播的特点

(一)全面性

从民国时期期刊刊发的文章来看,对美国职业教育的情况介绍是全面和系统的。其中既有宏观层面的,如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职业教育立法、职业教育分类等内容的涉猎,也有中观层面的,如对美国职业教育管理机构、资金来源、学校机构等内容的介绍,还有微观层面的,如对职业教育师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阐述。这些内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得国内教育界和实务界得以全面深入地了解美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二)针对性

民国时期的学者在介绍美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时,几乎都会进行中美对比,指出在相同领域内我国的种种不足,并期冀所介绍的内容能给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钟鲁斋在其文中说:“作者取将美国办理职业教育的制度或方法做一简要的介绍,以为改进吾国职业教育的参考”。刘湛恩在进行中美对比时说:“欧美各国各业,皆患人满,故急思发现新市场,并推广殖民地,竭力奖励南北极探险,并海外移民,如美国富甲天下,仍努力发展实业,反视我国各业,皆无振刷精神。”又如,在论述企业兴办学校时,他同样进行了中美对比:“所谓在职业内办职业教育,如美国汽车大王福特,于工厂内设立福特专门学校,以应其需要,我国上海银行近倡办银行业传习所,即是此意”。

(三)先进性

当时,国内学者充分意识到了我国职业教育各方面的相对滞后性,在引进美国职业教育思想时均择其精华,刘湛恩在谈及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时,曾说“欧美先进国职业平等之观念甚发达,注重发展个性以应社会需要,美前总统柯立芝之子,现在铁路服务,英国政治竞争,工党竞争胜利,皆其明证”。反观我国的青年则“做官欲念亦炽烈,大都看轻普通职业,倾向于政治工作,此种心理,急于纠正”。作者通过揭示职业教育在中美两国的不同地位,表达了希望我国尽快纠正错误观念的急迫心情。对于一些即使在当时的美国而言也是相当前沿的问题作者亦有论及,如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协调问题,他说:“欧美教育家,对于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之争辩,目前虽未止息,但有统一之趋势,职业学校应多添文化课程,普通学校亦应有实用学科,欧美教育家之进步教育派,主张头脑与手同时训练。”应该说,这些先进职业教育思想的引进对于指导我国当时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美国职业教育思想传播的借鉴与启示

(一)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

首先,要打破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各国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即使是前总统之子,也一样会从事铁路服务工作。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接受职业教育往往沦为学习能力较弱学生的选择,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我国发展实体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也有碍于促进全社会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全社会都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章之汶在演讲中说:“全美之职业类别,约有六百四十五种,每一种职业,都是需要一种专门的技能,同时,美国又是一个工业的国家,技能方面,更是需要专门才行。因为具有专门的技能以后,然后始能就专门的职业。”在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今天,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促进就业和普惠民生,以及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要构建完整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

应用技能型工作在一个国家工作种类中往往占据主体,根据美国当时的调查结果,八分之七的小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面对社会,因此需要掌握一定的谋生技能。鉴于此,美国从小学阶段就非常注重职业教育,“美国自职业教育大倡以后,即有无数小学循此主义努力进行。不及数年,而为效已大著。”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可以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要想接受职业教育,必须在初中毕业之后,而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又只是专科,专科层次的高职学生如果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就必须转入普通本科院校,但是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与职业教育相比区别很大,因此,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既没有像当年美国那样在小学就开展丰富的职业教育,也没有在本科或是研究生层面构建与高职教育前后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而使得职业教育形成一种“掐头去尾”的局面。鉴于此,在我国构建平行于普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

(三)职业教育课程应基于实际工作内容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内容的开发和讲授都必须参照职业资格的要求进行。正如钟鲁斋在其文中介绍的那样,美国教师在分析工作任务时采取五个步骤:第一,对任务困难或职责的分析;第二,将困难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第三,与专业人士交谈请教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第四,将交谈的结果一一记录;第五,将应付困难的方法编辑起来,作为讲授的资料。可以看出,这种讲授内容的开发完全植根于工作过程,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今天的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通过企业直接参与课程开发、设计和评价,不仅可以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前沿性,还可以提高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

(四)要重视职业教育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师在准入条件、资格标准、晋升要求等方面都应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教师的实践技能应该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20世纪上半叶,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曾经从职业学校毕业生当中选拔。例如,美国规定“高级职业学校得设师资培训班,毕业后经过职业界服务两年以上”或是“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服务职业界两年以上,并入师范专修科加修一年”,这两种情况下选拔出的合格人才可以担任职业教育教师。这个规定与我国当前的实践有两点不同:其一,我国现阶段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毕业于本科院校,即便是学历较高的研究生,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其二,从普通高校毕业即担任职业院校教师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如美国那样需要“服务职业界”若干年的强制性规定,所以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也无法得以实现。因此,未来在构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套并行不悖的教育体系时,如果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我国完全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从职业院校中挑选优秀学生,在加以师范训练和从业历练的双重培训后,使其充实到职业教师队伍中,这不失为解决职业教育教师理论有余、技能不足困境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予同.中国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89.

[2]钟鲁斋.参考美国职业教育来讨论吾国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J].福建教育周刊,1934(184/185):6-13.

[3]刘湛恩.参观欧美职业学校与其专家讨论职业教育问题后之感想[J].中华教育界,1929,5(20):1395-1399.

[4]章之汶.美国职业教育概况[J].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日刊,第172号:2-3.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篇2

关键词: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56―03

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教育研究历经艰难的复苏期、现实的诉求期和道德化时期,现处于精细化发展时期。公民教育是一个论域还是一个学科?如何处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现行学界主要有“转型说”、“融合说”等。这是一个学理研究不足的课题。本文认为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一个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属性的重要部分。这要从国民教育和国民思想政治教育说起。

一、国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部门

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部门,如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国民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所有部门,面向全体国民,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性部门。

1.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

以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标志,西方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形成了近代民族国家体系,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将主要采取和平的手段。国民教育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基本手段,各民族国家纷纷诉诸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在论述经济学说的同时细致地探讨了国民教育问题。他认为国家应当提供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他在阐述社会分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时,指出分工带来的弊端,论述了实施国民教育的必要性。其国民教育思想中较有特色的部分是主张国家强制性地开展国民教育,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他主张国家必须在各教区、各地方设立实施儿童教育的小学。斯密的国民教育说在一定程度上为受教育权,尤其是为义务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与英国国民教育理论发展同时,法国的国民教育理论也伴随其国民教育实践发展起来。拉夏洛泰、杜尔阁、米拉博等相继对国民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主张建立一个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为法兰西国家的强盛培养合格的国民。这些作者都主张学校由国家办理,对所有国民实行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按国家的智力和道德标准塑造国民。

国民教育理论是一系列教育思想和观点的总称,它包含了政体教育论、人的性格形成论、国家教育论、民族教育论等观点。从这诸方面的内容来看,国民教育的特征主要有普及性、民族性、世俗性、基础性、时代性。由于近代工商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国民教育的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既包括德育、智育、体育,还包括一定程度的美育和劳动教育。但这些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目的是培养资产阶级统治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和劳动工人。一开始的思想政治教育蕴含在国民教育其他内容之中,具有潜隐性,但随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成熟,思想政治教育从国民教育的其他内容中相对独立出来,进行单独实施、集中进行,这就是国民思想政治教育。

西方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形态是宗教教育、道德教育、政治社会化等。在有着基督教传统的英国,宗教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有特色的部分。1944年教育法规定,学校有义务实施集体礼拜和宗教教学,宗教课的时数在不同学校有不同要求,小学的宗教课时数比算术课时还多,比自然课的时数甚至多3倍。随着宗教影响的减弱,英国思想界和教育界中“由道德教育解决道德问题”的观点逐渐确立,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道德课程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德国的政治养成教育十分典型,受到德国社会的大力支持,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联邦德国从事政治养成工作机构的名册足有五百多页”。美国的政治社会化在西方政治教育方面独领。西方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分门别类的形式进行,与我国的整体性进行有别。

2.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归属

中国近代也有国民教育及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及实践,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揭开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一页。基于当时的国情以及党成立初期的情况,党不可能在全国展开面向全体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从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伴随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思想政治工作展开,我党有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在以后的岁月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军队中展开,形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我党在解放区还进行了动员农民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从建国开始,我党才有面向全体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学界对部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归类,张耀灿教授认为主要包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非公经济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等部门。这些部门还可继续拓展,但这种列举式的做法很难穷尽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这些部门之间关系也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如同法律的部门有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等部门一样,在这些部门之上有一个总揽所有部门法的母法――宪法一的存在,否则这些部门法很难构成一个内部和谐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有一个贯通所有部门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存在,国民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部门统一起来,并赋予新的精神。

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部门,这个部门的特点主要如下:第一,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所有国民,培养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一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对统治阶级的先进分子要求系统掌握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而对本阶级的普通成员则只要求形成基本的阶级意识,达到阶级自觉;对于被统治阶级则只要达到认同现有阶级统治即可,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第二,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用统一的思想政治观念整合所有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一国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部门存在,但统整这诸多部门的是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些教育内容对所有其他部门都是通用的。不论哪个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都是统一的要求,也正是这些基本内容为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第三,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弥补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列举式的不足。当代中国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党内、军队、学校、职工、农村等领域。而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则具有弥补这一漏洞的作用,它面向所有国民包括流动人口、留守儿童甚至乞丐等,把难以列举的领域涵容进去,确保思想

政治教育覆盖整个社会。

二、公民教育是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的确立是国民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成熟的标志。当今世界各民族国家普遍确立了公民教育目标模式,但这一目标模式的确立却经历了艰苦的探索。

1.西方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模式的确立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模式即培养目标的具体展开,它具有价值性和可操作性。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在确立其目标模式过程中做出了积极探索,也付出了惨重代价。英、法、美诸国还较顺利,其中“美国从建国之初就十分重视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支撑美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石,承载着培养美国民众国家精神、民主价值观念和公民意识的历史使命。”德、意、日三国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却走上了弯路。近代德国建立了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德意志帝国,民族主义教育得到推崇,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直到二战后,德国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重新确立为公民教育。日本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从明治维新始,1890年,明治政府以天皇的名义颁布《教育敕语》重申日本的教育是把培养忠顺天皇的臣民作为首要目标。昭和前期(1926-1945)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化,国民思想政治教育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日本政府和军部为加紧向外发动侵略战争,把国家置于军事控制下,其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培养“尽忠报国”的忠良国民。二战后,针对日本侵略战争的起因,美国和反法西斯盟国责令日本禁止军国主义教育,强令教改。1945年9月成立公民教育刷新委员会,以公民科代替修身科,从此日本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上培养公民的轨道。

2.公民教育的现代属性

各国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经过长期探索普遍把培养现代公民作为目标,这是由公民教育的价值属性决定的。这一目标确立的过程就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属性日益彰显。这种现代属性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人之主体性的张扬。公民概念产生于古希腊,但近代对公民概念的使用不是对希腊城邦国家那种“公民”称谓的简单重复,而是有了质的飞跃,体现了对人的发现、尊重,人之主体性得以觉醒。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是法律关系的主体,既是宏观主体又是微观主体。公民一出生就有了公民身份,这是一个法律事实。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公民教育,公民身份向公民意识转化,人成为能动地维护自己权利的主体。成熟的公民并非伴随公民身份自然诞生,要经过长期教育生成公民意识之后公民才真正生成。第二,权利意识的发展。所谓公民教育实质上就是为现代社会和国家培养现代公民的教育,权利观念与责任观念相比是首要的。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主要基于民族主义立场,是一种国家本位的公民教育,强调个体对于国家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随着人权意识的普遍兴起和现代国家职能的转变,公民教育观念由国家本位转向公民本位,从单纯强调义务,走向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现代公民教育就是要塑造现代社会的权利主体。第三,类意识的觉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如何培养适应全球化进程的具有国际观念和类意识的公民成为各国面对的重大课题。世界公民概念的提出要求现代公民教育不但要立足于本国而且要有全球意识。这种教育的实质是以“个人――社会――国家――世界”四者关系为中轴的教育,体现时间演进与空间扩大的一致性。

3.我国公民教育目标模式的确立

我国全面系统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从建国开始。其目标演进经历了几个阶段。在谈到教育方针时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表述实际上形成一个目标模式,提出了“二有”问题,即“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文化”,但这“二有”限定的是“劳动者”,而不是“公民”。“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建国后又一常用的提法。这里提出“红”和“专”的问题,但限定的是“接班人”,仍然不是“公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这一目标实质上构成新时期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目标模式。这里的“四有”是在前面的“二有”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从“新人”到“公民”的演化仍然需要一个过程。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是我国首次明确提出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目标模式。1995年2月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指出“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此乃“四有”公民目标模式在中学的具体化。2001年2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公民教育目标模式在公民道德教育领域进一步具体化。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使公民教育目标模式在公民意识教育方面得到深化。总体来讲,自1986年确立公民教育这一目标模式以来,这一模式伴随时展,逐步走向具体化,可操作性愈来愈强。

三、考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意义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无论在实践领域还是在学术领域都还未理清。把二者关系梳理好,让二者各就其位,不但有利于教育实践运行,而且有利于学科建设。

1.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的实践运行

如何加强公民教育?这在实践上是一个难题。学界对此已有论述。第一,转型论。有论者在借鉴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的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向公民教育转型,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在公民教育上。论者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已显了其局限性。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转变理念,确立‘公民教育’的基本定位,实现向‘公民教育’的转轨。”本文认为,中小学德育的对象是没有职业定位的学生,培养“四有”公民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目标,但大学德育的对象是将要走出学校的准职业人员,把大学德育的目标定位在公民教育上就不妥,如军校学生的德育目标就是培养军人,公民教育不能涵盖。社会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很多,不是公民教育所能涵容,如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党员。故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在“公民教育”上,促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是不妥当的。第二,融合论。该论认为应该把公民教育内容融入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灌输为特征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遇到了挑战,因此,必须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新的方向发展。而现代化的公民教育构成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内容。”公民教育应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定的,但如何融入则是一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

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教育显然与这五项教育内容不能并列。

本文认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公民教育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基础性部门,与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等部门相同。但这是一个特殊的部门,公民教育的要求贯通所有部门,又是这些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的基础。也就是说,中小学德育应主要进行公民教育,目标就定位在公民教育上,但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处于学生与职业者的过渡阶段,公民教育仍然是基础,但应分学科、分专业进行职业定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法学专业的学生应接受司法职业道德教育,师范院校的学生应接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等)。社会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部门进行(如党内、军队、农民、企业等),同时还应以全社会为范围进行公民教育,向诸部门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公民教育精神。在部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覆盖的社会领域,公民教育应查漏补缺,覆盖全社会。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公民教育部门的基础性。

2.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支学科建设

按照张耀灿教授的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分为基础理论分支学科和应用理论分支学科,而应用理论分支学科又可按不同职业群体划分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非公经济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等等。按职业群体来划分的分支学科很难穷尽所有职业,且现代社会职业部门十分繁多,应用理论分支学科也不可能把每一个职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建设一个分支学科,需要一个统领这有限分支学科的学科,它就是公民教育学科。但公民教育的研究现状如何呢?它的学科归属是什么?学界仍未成定论。黄崴、黄晓婷认为我国学界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形成了哲学、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全球化视野的公民教育观。m哲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受其哲学思维影响,不同的哲学观形成不同的公民教育观;法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对公民提出的是基础性的要求,即作为个体的人成为公民的基本条件和底线要求;伦理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强调增强公民道德意识,成为积极意义上的好公民;政治学是最早开展研究公民教育问题的,其研究成果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社会学构成公民教育研究的一个现代视角,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公民社会;从心理学角度看,现代公民意识的产生体现了人们由传统性人格向现代性人格转变的过程;全球化的推进,要求培养适应全球化社会的公民,故全球化也是公民教育研究的现代视角。总体来讲,多学科领域展开公民教育研究,形成了多元的公民教育观。

本文认为,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学科,这个学科的名称可以命为“公民教育学”。这样的定位理由如下:第一,这种定位解决了公民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问题。我国的公民教育研究不同于西方的公民学,由于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必须寻找它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学科才有坚实的根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公民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公民教育的理论构成其直接理论依据。而当前中国学界关于公民教育的研究尽管形成了多学科视野,但由于理论基础的不自觉,造成公民教育很难作为一个学科而成长起来。第二,这种定位解决了公民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公民教育研究需要而且已经形成多学科视野,它的学科性质即综合性应用学科,这种学科性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样的。当前学界形成的多学科视野并不能说明公民教育没有自己的学科归属,而只能说明公民教育学科性质的综合性。第三,这种定位也解决了公民教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公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公民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公民教育规律。公民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一致的,即以阶级分析法为统领的社会科学方法与以人学辨证法为统领的人文科学方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争先.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科

学研究,2009(12):23―26.

[2][美]贾诺威茨等.军人的政治教育[M].北京:出版社,

1987:191.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学校党

建与思想教育,2007(5):9-12.

[4]陈正桂.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131―134.

[5]伍柳氏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定位[J].邵阳学院学

报,2009(2):27-30.

[6]李洁.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内容[J].教育研究,

2008(12):100-101.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篇3

 

一、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笔者选取政治、思想、道德、纪律四方面,对其基本观点进行历时分析。

 

(一)政治教育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教育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1927年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提出“党支部建在连上”原则,初步确立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从组织上解决党直接有效地掌握士兵和群众的重大问题,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部队中贯彻执行。1929年“古田会议”期间,毛泽东针对部队管理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七条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该条例指出:红军的战斗力,不仅靠军事技术,最主要靠政治觉悟和政治影响;政治工作的任务,是实施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指明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认为党员要在思想境界和政治水平上有所进步,必须加大基础理论与实证研究力度。

 

(二)思想教育

 

20世纪30年代末期,毛泽东曾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对世界观做出深刻阐述。他认为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任务。其中,自力更生的表达模式深刻解析了实践教育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全面界定。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并认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一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20世纪40年代初期,为深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毛泽东提出整风运动,加强党员队伍的批评与自我批评。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的八大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作为行动指南及党的执政纲领,为世界观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毛泽东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群众观,明确指出共产主义道德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道德。他认为道德教育也是一个人的改造问题,“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并特别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人都需要改造,既要改造社会,也要改造自己;通过改造,克服缺点和不足,使思想和道德不断进步。他将人的远大志向与哲学理论紧密联系,一生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道德教育;将中国传统德育标准与马克思主义道德原则紧密结合,在中国革命实践指导的基础上形成有针对性的道德修养方法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非常重视对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始终把道德教育贯通、整合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

 

(四)纪律教育

 

纪律教育是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得以深化。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纪律教育是军队建设的重中之重,毛泽东明确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求。抗战时期,他针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明确提出加强党风党纪建设,促使党员和领导干部共同遵守纪律。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内外部环境的最新变化,党的领导人着力加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造和建设,全力推进中央统一指挥,明确提出报告制度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全党、全军的纪律性和服从性,从根本上杜绝实际管理中的无政府状态。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毛泽东对民主集中制的深刻论述、对自由与纪律的辩证思想,特别是对完善法制环境的深刻探讨,均体现出对纪律教育的重视。然而由于其对法制功能的理解存在偏颇,未能充分尊重法律的职能作用,最终影响纪律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启示

 

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革命斗争指明方向,创造并建设适应国情的教育体系。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实际,形成贴近群众的指导纲领。当前,中国已进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助于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障,为党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取得胜利的法宝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繁荣的新中国,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领导革命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革命实践表明,制定的路线、方针正确,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就会顺利进行;一旦出现偏差,将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民主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思想理论启发广大工人和农民,使其认识到谁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谁才能够领导他们求解放,谁才是为他们谋幸福的“贴心人”。这一时期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信念,从思想上为民主革命胜利提供保障。建国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也随之转变。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理论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使他们意识到此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符合其利益的、是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以顺利完成三大改造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接下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可见,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都非常重视用思想统一头脑,激励人民群众以高昂的斗志投人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只有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才能稳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灌输给人民群众,使其认识到所处环境,保持思想意识与党中央一致,从而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可检验党员党性,判断其是否与党的纲领保持一致。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化学习,提升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

 

思想政治教育可增强党的凝聚力,密切党群关系。毛泽东明确指出,只有切实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凝聚力,才能在战争时期和建设时期取得根本性胜利,并提出“惩前毖后”和“治病救人”的革命性纲领,引导广大党员有效解决内在矛盾,全面提升团结性与凝聚力,提升党员党性与觉悟,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纲领,进而在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率先垂范,不断增强党内团结,实现密切党群关系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在党员选择和队伍建设过程中有明确的现实标准,特别是党风纪律。要想达到上述目标,单纯依靠法制手段无法完成,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使党员全面认同党风廉政建设,自觉遵守党风党纪。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决定党的兴衰成败,因此要常抓不懈。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紧张,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直接表现。青年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心理问题凸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取向,以乐观心态更好地服务社会。

 

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提出,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有两类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能否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对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决定只能用民主和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这就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耐心细致,以理服人;融人群众生活,了解其利益诉求和思想实际,以群众身边的事说服他们,逐渐消除心理隔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营造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形成有集中、有民主、有纪律、有自由,有统一意志、有个人心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四)紧密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毛泽东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群众的工作,确切说就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要求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革命战争,将革命发展到全中国去,将帝国主义赶走,那么,要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毛泽东说。关心群众生活,保障群众物质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从本质上说,我们现在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前我国频发食品安全事件,威胁人体健康。这与部分相关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水平低下有关。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道德规范体系,发动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将人民群众紧密团结起来。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曾明确指出:“红军不光要会打仗,还要学会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沟通,从而发动他们,武装他们,帮助他们,建立政权、建立党的组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团结人民群众,使其全身心地投人到现代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此外,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干部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必须反对官僚主义作风,紧密联系群众。

 

(五)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制度化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篇4

摘 要:隋唐是儒家继承的集大成者,研究隋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对春秋时期灿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如何在实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对继承的思想的运用能够为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依据。

关键词:隋唐时期,春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联系,深化

中国历史上的隋唐时期,是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最强盛富庶而又最文采斑谰的时代。她不仅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居当时世界各国首位,而且文化极其繁荣,为各国所仰慕。要追究这一时期的发展为何如此迅速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隋唐思想政治教育与春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了,隋唐是儒家继承的集大成者,对春秋时期灿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在实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对春秋思想的运用使得隋唐时期的发展有着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 隋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春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脉相承

在中国封建教育史上,隋唐时期是每一个将道德教育内容制度化的王朝。但是,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的理论并不是凭空新创造的,而是对春秋时期的儒学思想的集大成继承时期。两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致的,只是由于其社会现实状况的不同,隋唐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是在春秋时期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背景下看,中国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其实际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两条基本线索:一是以孔子为宗师的思想学说的发展,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大儒为标志的儒学发展之成就;二是以“六经”为法典的传注训释学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整个一部儒学史就是一部经学史。隋唐时期的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是来源于此。

2. 儒,道,佛三教思想贯穿于两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隋代与唐代思想界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儒费道三教分立,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三教中佛教对学术思想乃至世俗的影响力最大。从总体上讲隋唐的国家政权的精神力量基本上是以儒学为主,而对佛教则容纳与限制并举,对佛教或鼓励或打击的政策使佛教的扩张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道教在思想影响上虽远不如佛教,但由于唐代李姓皇帝把老子尊为远祖,对老子的祭祀被列入国家正式祀典,道教经籍成为科举考试的法定经典,道举是当时科举的组成部分,士人通过道经考试可以成为国家官吏。相比之下,儒学对士人的影响在极大程度上受制于传统的力量,由于缺乏理论上的创新,儒学失去了在学术与思想上的号召力。不过,在佛道二教的刺激下,特别在中唐以后儒学有了相当的振兴,并努力寻找一度失去的传统的精神与文化优势。儒学在隋唐的发展始终受制于与佛道二教及其它们相互之间的纷争。

3. 教育制度的继承

隋唐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在这个社会历史时期,中国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儒家传统的神圣教育领地被打破,佛教、玄学和道教进入了教育领域。对春秋文化制度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继承更是促使唐朝在面对民族大融合,经济新发展的时候,更加强调对教育的重视。在民族大融合的同时,文化教育也随之进行着大融合。

二. 隋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对春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

1. 儒学成为其主要统治思想

李唐王朝建立封建大一统后,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和教育上均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不仅要重新整理前面朝代的破败局面,同时还要开创自己朝代新的发展局面。因此,为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作指导。

唐太宗认为,儒学是政治之本,是行三代之教的有效手段。他说:“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1他认为,有了儒学,就如同鸟能够乘风飞翔,鱼能够于水自由游动,就可以治国理民。但反过来,如果失去了儒学这一重要的政治思想,国家就无法有效的治理,政治上就会呈现一潭死水的局面,甚至会危及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前途。

2. “以民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贯穿于统治过程中

唐代君主不仅喜欢在诏书中征引《论语》,而且在政治实践中也常常运用《论语》的思想行政。值得注意的是,在《论语》中有明显的“民本”思想,唐朝在继承春秋时期的文化理论的同时,贯穿于政治统治的最为重要的思想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对与“以人为本”理念的阐述,在《尧曰》篇有“所重:民、食、丧、祭”,把重民放在四重之首;《颜渊》篇有“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把富民与君主的安危联系在一起。唐太宗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贞观六年,他曾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2在这些话语里,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唐太宗对君与民之间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的深刻认识。

3. “以文兴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贯穿于统治过程中

所谓“以文兴国”的基本国策,实质上就是复兴儒学,复兴孔孟之道,把儒家的学说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正是隋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隋唐时期教育蓬勃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重视文教、“以文兴国”的基本国策,使儒家学说和孔孟之道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具有了国家法定的意义和保障。这一点也正是对儒学与教育关系的具体揭示。

4. “以古为鉴”与“大阐文教”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文化体系

唐代开馆修史的主导思想是“以古为鉴”,即以历史上的政治得失作为现代政治的参照,善者为法,恶者为戒。大唐王朝采取的一系列“大阐文教”的措施,复兴儒学,兴办教育,发展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项“大阐文教”的工程,其具体内容是复兴儒学,发展文化,其基本手段是发展教育。初唐多以重臣领衔,荟萃妙选以修书。初唐统治者相当关注史学,政府正式设置史馆,大抓修史工作。

5. 思想政治素质成为人才选拔机制的重要考核内容

首先,从人才选拔的思想上,“举贤才”是孔子的为政之举,“无求备于一人”体现了孔子对人才的要求。也就是说,要想治理国家,必须识拔大量的人才辅佐;对这些人才不要求全责备,只要有一技之长即可。唐玄宗曾颁布诏书表示过对人才的渴望,只要是“才有王霸之略”,“学究天人之际”,“智勇堪将帅之选”,“政能当牧宰之举”之人,均要具名上闻;务求实用,不求全责备。

其次,从人才选拔的制度上,隋唐教育建立了一种较为客观、公正、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和人才考察制度,将社会的人才选拔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学校育人社会选人有了一个良好的循环机制,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学的风气。(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资料:

[1] 吴文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 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 董浩.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孔令纪.中国历代官制[M].中华书局,2004.

[5] 旧唐书•儒学(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

注解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篇5

关键词:公民教育;思政教育;教育改革

公民教育的历史悠久,其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公民教育在西方发达的国家里有着坚实的根基,为西方国家培养出了一代代的高素质和强责任感的公民。公民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小、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在结合其实际情况实施公民教育之后,其经济和科技得到迅速的发展,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地提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公民教育对提升公民的素养和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公民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

国家领导人早早地就认识到公民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积极地组织人民依法管理社会事物、文化和经济。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学者对公民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从现阶段来讲,我国的教育领域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的公民教育体系。我国的现在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仔细看来两种教育模式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教学的目的和效果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区别。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国内的学者各持所见。第一种说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公民教育的范围之内;第二种说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并不相互排斥,两者相互补充。

从理论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从改革开放到现在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步。随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写进课本走进课堂中,为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积极地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社会主义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和公民的角色逐渐的发生着变化,为适应时展的需求,我国急需一批政治意识、民主意识、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公民,由此我国的公民教育可以说是迫在眉睫。我国学者先前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时,虽然研究的建设性不强但是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由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刻进而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研究,并且还有可能影响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转型工作。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是包含的关系,不能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就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否定。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现代文化和意识冲击的时候,我们应当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来加强公民教育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入新鲜的血液。公民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基础性部门又是一个特殊的部门。所谓基础性部门就是其与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各部门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同;所谓特殊部门就是公民教育不仅要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个环节之中,同时又要对其进行创新和扩展。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的研究主要从公民教育的特殊性角度进行探析,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公民的综合素质。将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水平的提,同时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的建设。

怎样将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开展公民教育工作中的一重要难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开展教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这在为解决公民教育的学科性问题上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公民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而两者皆依靠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开展而来。公民教育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可以以“公民教育学”的身份走入到人们的视线之中。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开放,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和解决社会带来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的交叉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中的优势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加的丰富多样,进而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课程中开设公民教育课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素养。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中,教师只重视教学的过程,忽视了教学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只是机械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却对其冷漠、厌倦。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一般与现实生活差距较大,这种毫无“营养”的教学模式致使本该学生主动接受的知识变的被动去学习,既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又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消极的影响。

对于以上问题的分析,高校必须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将公民教育由虚变实,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具体来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法制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的一重要基石。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使他们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融入到社会中,逐渐成为一个精神自由、行为得体的合格公民。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的组成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逐渐走向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多元性和多变性也逐渐增强。在这种思想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有时还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而公民教育不仅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且具有更高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活力。总而言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呼唤着中国公民教育制度的出现。(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何贵英.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分析[J].《理论观察》,2010年第03期.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篇6

【关键词】农民 思想政治教育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研究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搞好农民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在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育内容和方式都要符合农民的实际和特点,要处理好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党在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充分认识到农民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和道德觉悟的层次性。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分层次进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革命发展的不平衡、几千年来小农意识的束缚、文化水平和社会意识低下等原因,农民群众思想道德观念、政治觉悟的差异性就更加明显。面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执行了从农民实际出发的正确方针,特别是充分阐明各项重大政治任务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联系,从而使他们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也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之所在。

保障农民利益是做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利益原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农民一直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不能忽视农民,不能对农民的利益诉求不闻不问。从这个角度看,党的的方针政策是以保障农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使农民获得了莫大的满足,也使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心。正是因为农民群众通过民主革命的实践亲身感受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奋斗目标是他们切身利益的来源和保证,他们才会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50年代后期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生活的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具体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重视农民群众的利益的主要体现就是使他们从中获得实惠,并且明了和拥护这种实惠的来源和保证,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就会疲软。

认清长期性和艰巨性是做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教育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保持清醒和足够的认识,而不能“急急忙忙向前闯”,尤其不能过分依赖阶级斗争的手段和方法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农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群体,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农民养成了自身独特的小农意识,如自私、保守、涣散、封闭等等。要改变它,比改变小农的经济成分和小农的身份困难得多。换言之,改造小生产者的思想和习惯,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尊重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因势利导,而不能仅凭理想、热情和干劲,一味求快和拔高。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做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证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篇7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革命;伟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伟大的思想教育构成了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品格与纽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得以不断延续和传承的源泉。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时,思想政治教育就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发展和壮大紧密相连,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全过程,并始终发挥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提高素质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三个时期论述思想政治工作的伟大成就。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行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马列主义开始成为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指导,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不同的时期,针对的群体有所不同。正是这样在不同的时期重心不同,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才取得伟大的成就。 

1.1 工农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同志曾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在共产党成立之初,这一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围绕党的创建与工农运动两大中心任务而展开,具体的内容包含: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着述的翻译与学习,划清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界限,为建党扫清思想障碍;通过报刊杂志,阐明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中国革命的共产主义方向;通过创办工会与工人补习学校,加强对工人的宣传教育,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通过创办农民补习学校和农讲所,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激发他们的革命兴趣;通过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向知识青年灌输新的思想和信念,提高他们的社会觉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人民群众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毛泽东在《关心人民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毛泽东指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毛泽东1934年1月27日)在这方面,毛泽东等领导人是率先垂范的,关心群众生活,使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民心,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1.2 军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强调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1927年8月7日)因此军队是革命得以顺利进行和取得胜利的保证,只有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鼓舞士气,坚定革命的信心。因此,我党始终把“军事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坚持对部队进行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通过三湾改编,采用大会演讲、小会座谈、个别谈心等方式,对部队全体官兵进行部队纪律、军民关系等的宣传教育,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通过对边界农民进行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的政治热情,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通过遵义会议,向红军指战员宣传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原则,清除王明“左”倾错误在军事上的影响;广泛开展长征沿途的群众教育工作,认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动员少数民族的人民群众支持和参加红军;灵活有效地开展对敌军士兵和被俘人员的宣传教育。广大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借阅书刊报纸,部队培训具有政治认识的干部,组织学习班,举办连队小报,教唱革命歌曲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做法宣传了革命思想,教育了广大官兵,树立官兵的革命精神。正如“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等一批领导同志英明地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么这支部队就不会有政治灵魂,不会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旧式军队的习气不可能得到改选,其结果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的评价一样。 

1.3 干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党重视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成为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和有效法宝。 

为了从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上分清是非,教育全党学会和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1941年5月,我们党开展了整风运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提出“实事求是”的科学命题,强调学习理论必须“有的放失”。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与作风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标志着党的党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成熟。在优良作风的保障下,抗战取得了全面胜利。1949年1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作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战争时期的延安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在当时的有志青年中产生了极强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2.1 建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在战争的废墟下,怎么建设一个新的国家就成了首要任务,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成功的基本保证。新中国从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到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实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期间,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后的第一次党内整风运动,主要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居功自傲, 滋生旧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问题。在持续近一年的党内整风,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整训党员和党员干部,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两个务必”,克服命令主义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两步走理论中早已深刻论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公报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要“创造条件使中国有可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昭示世人。 

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就是过渡时期的理论阐述,不仅是对原来设想的先搞一段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突破,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向宣传社会主义的全面提升。 

2.2 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是这一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亮点,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形成发自内心的效仿愿望,进而努力培养自我与榜样一致的优良品质。中国古代的教化思想就十分推崇榜榜样教育方式,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了榜样教育在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使广大青年从榜样人物身上汲取政治营养和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对这一新的历史任务,毛泽东树立了“甘做革命螺丝钉”的雷锋,“铁人”王进喜,“心中装着别人,惟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等众多优秀典型,对振奋民族精神,激励群众斗志,特别是感召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毛泽东发挥榜样作用教育青年的实践活动,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榜样教育理念,既体现了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特色,又继承了中国革命道德的光荣传统,为广大青年接受理性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宽阔的平台。 

2.3 文学艺术活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开展学先进、树新风活动,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文学艺术活动,如话剧《关汉卿》、歌剧《洪湖赤卫队》、汉剧《借牛》等等。这些作品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们源于生活,因而在读者、听众中产生了广泛又深刻的影响,在塑造整整一代人的崇高灵魂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3 改革开放时期有思想政治工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国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思想政治工作重新得到了领导人的重视。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的中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过程。在这一历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以自身的不断解放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解放的伟大进程。 

3.1 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 

青年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青年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题。青年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也是踏入社会开始工作最具创新精神的黄金时期。因此,青年对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凭说教,而是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我党承接优良的历史传统,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民族精神来指引青年。通过这些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繁荣富强而进行英勇奋斗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进而树立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牢固信念。 

3.2 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干部队伍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比如不思进取、好逸恶劳、以权谋私等。因此,中国共产党只有努力保持干部队伍的先进性,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998年开始的“三讲”教育,强调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用整风精神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2005年开展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体现了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党勇于开拓创新,卓有成效地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再一次成功探索。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在一定时期,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集中开展学习教育,着力解决某些突出的问题,使党员的先进性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同时在集中教育的过程中,也注意建立长效机制,把经常性教育与适当的集中教育结合起来,这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经验。 

3.3 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篇8

1.大学生公民教育概述

公民教育最早起源于西方,发展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其荫生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经过中世纪初期中期的沉寂重生于中世纪末期。公民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为西方社会培育了大量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自觉意识的公民,他们主动投身于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之中。就西方社会而言,公民教育不仅仅表现为严格的学科化教育,也表现为某一种单一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如法学意义上的公民教育,着重培养公民的遵法、守法意识,这与我国建立法治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西方著名的教育学者凯姆利卡曾言,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为每一代新人履行其“公民职责”做准备,建立公共学校教育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见地、有责任感的公民。从以上所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与公民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教育包含公民教育,但是不仅仅局限公民教育,其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公民”课程,学校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外还教授学生有关政治生活制度、程序的知识和事实,即培养学生的美德、忠诚意识,有着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色彩。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如前所述,西方社会的公民教育同样有着是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色彩,这与我国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正式形成与确立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可以说其同样源于西方,只不过是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着上了中国特色。就我国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首先,其作为一个概念或者一门独立学科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基于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旨在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形塑功能,能够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特别是社会成员主体意识、独立人格和公共理性的功能塑造,有着巨大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培育作用。第四,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显的规范性、发展性特点,规范性体现在其规范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发展性体现在其是随着时代变化内容、体系不断完善的,是与时俱进的;如公民教育、生态教育、人文关怀教育等,就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二、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1.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

1.1目标的高度相似性

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个体达到完善,即人格上的完善;简言之,公民教育就是使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个体拥有与展示良善、美德的过程。一个好的社会公民应该能够思考、追求一种值得付出的美好生活,公民就是手段、公民就是目的,每个公民有美好生活的追求,都在“快乐美好的生活”。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在遵循大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基础上,以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或者观点及相应道德规范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大学生具备符合社会、阶级所需要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可以说,二者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2内容相互交叉、补充

分析西方社会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世界各国大学生公民教育实施过程,我们会发现在内容上都会有所侧重中的侧重,但总结归纳起来公民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爱国、法制、公民意识、道德品质、权利与义务、价值观、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教育;而我国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核心价值观、思想、民主与法制、政策方针、道德、心理、生命、交往、诚实守信、国际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新要求、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在不充实、完善,如心理、生态、人文关怀、人权等内容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在内容上相互交叉且相互补充。

2.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区别

2.1教育目的各有侧重

公民教育基于大学生个体成熟的自我发展,强调主体自识、主体间互识和主体间共识,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个体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品质和参与政治生活所需的公共品质,强调大学生个体对社会成员权利的认可,强调大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公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大学生社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自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由于受到统治阶级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等的影响,大学生是按照预定的要求、期望成长、发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

2.2教育内容各有千秋

如前所述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相互交叉和补充,二者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是有一定区别的,可谓各有千秋。大学生公民教育强调以公民权利、义务的统一为基础来理解个体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应承担的责任,简言之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公民实践权利与义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使之在社会活动中成为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个体;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是围绕着公民的基本需求、要求来设定的;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是与意识形态有关,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基础性内容,更加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集体的服从和责任,强调个体要为国家、社会承担责任、义务,个体是国家、社会建设发展的接班人。

2.3功能特点各有所长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篇9

关键词:韩国;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26-02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研究较多,而对我们的毗邻国韩国的研究较少,至于韩国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就更少了。中韩由于历史原因,直到1992年8月14日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韩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她位于朝鲜半岛南部,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人口稠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是日本的殖民地。在长达36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中,韩国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粮食、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与资本投资的市场。二战后日本技术人员大批撤走,工矿企业设备陷入瘫痪,加之南北分裂和朝鲜战争的破环,致使本来就濒临崩溃的韩国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韩国与中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经济发展起点都是农业手工业,都有追赶发达国家的迫切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两国都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研究韩国的思想文化道德教育对于我们会有一些启示。

一、节韩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韩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道德教育,古代被称为“东方君子国”、“礼仪之邦”。二战结束后韩国十分重视发展和改革教育,尤其实施外向型经济开放战略,培养出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竞争意识较强的人才。成功培养出这些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十分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国民精神”教育。

(一)战前的韩国思想道德教育。(1)韩国是单一民族国家,整个朝鲜半岛在二战前是一个整体,战后才分为南北两部分。儒家文化和道德伦理等中国传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很深,到现在仍然是他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朝鲜早在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时就盛行儒家道德教育,到李朝时代的一千年间朝鲜也基本上实行儒家伦理的道德教育。从教育的形式到教育内容都模仿中国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辅相承进行的。(2)近代开化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李朝末期,由于统治阶层的矛盾,韩国不得不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继日本逼迫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后,韩国进入开化时期。但是民族先觉者们看到官立学校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干涉,于是他们为了民族教育创立了许多私学。(3)日本殖民时期的奴化教育。日本在1910年吞并了朝鲜后,开始进行奴化教育。办日本式学校,安插日本老师,推行日本校规,甚至取消朝鲜地理和历史课,代之的是日本历史、东亚共荣圈等教育。但是朝鲜的有识之士以各种教育形式对朝鲜人民进行爱国独立教育,私立学校也千方百计开设朝鲜国语、地理、历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反日爱国思想。

(二)战后的韩国思想道德教育。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一分为二。虽然韩国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但仍十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其思想教育可分为反日教育、政治及道义教育、政治及道德教育、国民理论教育、国民精神教育、世界化教育六个阶段。反日教育时期(1945~1950年):废除了日本奴化教育制度,颁布了《教育法》,确定了韩国教育观念是“弘益人间”和“人类共荣”。强调“爱祖国爱民族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在中小学废止了日本的“修身”课,开展反日教育,树立民族独立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政治及道义教育期(1950~1960年):自40年代晚期,美试图把韩国变成“冷战时期”的反华的亚洲桥头堡,大肆进行“”教育。同时,在大学还进行充满封建的社会的“三纲五常”道德思想的“道义教育”。政治及道德教育期(1960~1968年):朴正熙的军人政权时期,宣布了“六点政纲”,表明了亲美的立场。在第二次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中,他们从其政治控制目的出发,认为“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样一来就加剧了南北方的对立情绪。国民伦理教育期(1968~1980年):这一时期的着眼点是“培养主体的韩国人”。在第三次改革中,调整教育课程,重点放在如何加强学生的“国民伦理教育”。1954年至1978年是照搬国外德育理论、以科学知识为中心时期。由于注重传授科技知识,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开课以外,对个体的品格培养相对薄弱,出现了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不重视、对学校教育不信任等问题。国民精神教育时期(1980~1992年):这一时期韩国的“国民理论教育”更加体系化,并向“国民精神教育”阶段发展。在第四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强调把“国民精神教育”贯穿在所有课程之中。1987年又进行了第五次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国民精神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世界化教育(1992~今)。进入90年代,冷战结束,韩国提出,把韩国建设成“统一的世界中心国家”并把“世界化”精神作为新时代的精神。世界化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并将其作为新时期“国民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篇10

关键词:新时期;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考

加强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的发展所需,也是对中专生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中专生,作为时代建设人才和民族的未来,承载着文化传承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提高中专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只有加强中专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推进国家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早日实现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以哲学思维和哲学方法,加强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确保中专生不断提升自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前,深入剖析大专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条件,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的优秀人才,推动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1从客观现实出发,把握新时期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新时期中专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行客观现实出发,以更准确地把握中专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哲学上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加强新时期中专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以市场经济为条件,基本经济制度为标准,全球化发展为准则,网络时展为依据,为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极大影响了现代人的意识,中专生也不例外。在政治教育中,要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深入落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让中专生养成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的良好品质,完善道德建设。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改变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倡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此,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规范中专生思想政治观念。此外,全球化发展态势势不可挡,网络时代势如破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定要趋利避害,引导中专生坚持正确的思想道路,避免腐朽思想和不良观念的影响。

2坚持唯物辩证法,深入落实新时期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

唯物辩证法坚持对立统一的原则,涉及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统一的原则。加强新时期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基于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提高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以有效强化中专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原则,认识到每个中专生所认识到的、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会有不同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素质,在教育过程中,要深入源头,了解中专生政治素养产生的原因,并结合中专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条件,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和方法,以规范中专生的政治教育方法。此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文化交互激烈,中专生面临着不同思想观念和价值原则的取舍问题,在政治教育中,要坚持普遍性原则,积极弘扬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和纲领,推动民族精神的普及和推广,以培养中专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个性,无私奉献的民族操守,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基于普遍性原则的基础上,要从大专生的个性出发,以层次性的教育原则,充实大专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3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完善新时期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代,中专生作为时展的新生势力,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强化新时期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提高新时期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转化为强大的创造力量,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动力。提高新时期中专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政治教育内容,老师对中专生的教育和培养,要规范化每一节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对于课堂内容要结合社会实践,并以历史事件和社会事迹为参考标准,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并在社会生活中规范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勇于奉献、敢于挑战,遵循民族精神的基本要求,秉承为国、为民、为家的基本理念,夯实国家建设的基础,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充足的条件,为国家的繁盛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结语

总之,加强新时期大专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国家稳定的必然之路,任重而道远,在哲学意义上来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提高中专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从党和国家的政策和发展方向出发,对于可能出现的挫折和问题及时排除,坚持百折不饶的信心和勇气,从细节入手,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目标的稳定性,并以坚持、坚韧的精神,提高新时期中专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和谐统一的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蔡祝莲.新时期中专生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调整策略浅析[J].时代教育,2013(08).

[2]唐固涛.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J].福建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版,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