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的概念十篇

时间:2023-12-29 17:52:28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篇1

对表1的具体分析如下。

1)“方剂”和“中药”类数量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具体的方剂名称、中成药以及具体的单味药数量很多;

2)“中医文献”位居第二,是由于系统收录了大量的古代和现代医书、医案等名称,如“《经方要义》《南阳类案》”等,均属于中医文献类;

3)“医学人物”类,系统收录了古、近、现代中医医家,如“朱丹溪”“葛洪”等,这部分内容也很庞大;

4)“动植物”类实际指“药用动植物”,即单味中药的原植物和原动物,如“白斑角鲨”“黄凤仙花”等,有些概念词的中药名称与原植物、动物相同,既属于“中药”也属于“动植物”,如“黄柏”“蜈蚣”等;

5)“诊断的过程”这一语义类型是原来系统加工西医诊断学时设立的,目前暂时保留了这一部分数据,该部分的概念基本为西医诊断学术语;

6)“疾病或证候群”这一语义类型也是系统设立初期建立的一个语义类型,其内容包括了疾病、证候和症状,系统旧数据有大量的概念标为这一语义类型,还未修改;

7)“中药化学成分”类包含具体的化学成分名称,系统收集了中药涉及的化学成分名称;

8)“食疗-药膳”类包含可以用作食疗和药膳的具体名称,如“安神茶”“八宝粥”等;

9)“中医机构”类包含了全国所有中医药研究机构、行政机构、医院、制药企业等,如“安徽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安庆市中医医院”“安顺制药厂”等。综上所述,使用最多的10个的语义类型都属于实体类型,均有较多实例,故包含的概念较多,在语义类型的使用上属于正常现象。

2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

具体分析语义类型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有30个,它们的使用情况分析如下。

1)语义类型本身为大类,按照“能用具体类型的就不用上位类型”的语义类型归类原则,这类语义类型本身在分类中只起到分类节点的作用,而具体归类则归为其下的具体类型,如“事件”“物理实体”“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信息文献学”“中药性能与功能”“有机体”等;

2)语义类型本身定义范畴过窄,不能包含更多的概念,如“血”“血的功能”“津液功能”“精的功能”“腧穴功能”“五色”“五化”等;

3)在中医药学系统里不能或者不需要作为语义类型存在的,如“归经”“针灸处方”“中药功能”“方剂功用”等;

4)由于与其他语义类型定义分辨不清而归类错误或不完全的,如“针灸研究”“辅料”“中医预防”等;

5)由于中医药学语义类型也是在不断修改完善过程中,有部分数据还未完全修改为目前的语义类型,如“中药药理作用”“矿物”等;

6)语义类型分类过细,如“心理功能-中医心理”“神”“情志”“七情”。

3未用到的语义类型分析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现有语义类型128个,使用率为86.72%,未使用到的17个是:人工物质;中西医结合;医古文;自然物理学科;颜色;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中西医结合疗法;制药工艺、农业;脏象学说;药用设备;思想或概念;研究设备;升降沉浮;研究活动;中药研究;师承关系;症状或体征。该17个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如下。

1)语义类型本身为上位概念,其下还有更具体的语义分类,如“思想与概念”“人工物质”“中医学与古代哲学”“制药工艺、农业”“研究活动”“中药研究”等;

2)语义类型本身表示的是一种组合关系,而不是单一概念所能表达的,如“师承关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等;

3)语义类型设置过大,过于空泛,目前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未涉及其内容,如“自然物理学科”;

4)语义类型设置问题,不表示一种语义分类。如“医古文”表示的是一种语言形式,每个医古文形式的字、词、句都会表示具体的语义含义;

5)语义类型设置太过于狭小,仅表示特别具体的意思,如“升降沉浮”是具体指中药药性的一个方面,不应作为一个语义类型存在;

6)语言系统目前收词范围的局限导致未使用到该语义类型,如“研究设备”“药用设备”等;

7)语言系统数据问题,“症状或体征”是最近修改的语义类型,原有这部分数据均标为“疾病或症状群”,数据还未修改。

4小结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篇2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58-01

一、试题调研,建模分析

非选择题31 已知水稻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条。现用单倍体育种方法选育抗病、有芒水稻新品种。

(1)诱导单倍体所用的花药,应取自基因型为____的植株。

(2)为获得上述植株,应采用基因型为____和____的两亲本进行杂交。

(3)在培养过程中,单倍体有一部分能自然加倍成为二倍体植株,该二倍体植株花粉表现____(可育或不育),结实性为____(结实或不结实),体细胞染色体数为____。

(4)在培养过程中,一部分花药壁细胞能发育成为植株,该植株的花粉表现____(可育或不育),结实性为____(结实或不结实),体细胞染色体数为____。

(5)自然加倍植株和花药壁植株中都存在抗病、有芒的表现型。为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有芒新品种,本实验应选以上两种植株中的____植株,因为自然加倍植株____,花药壁植株____。

(6)鉴别上述自然加倍植株与花药壁植株的方法____。

建模评析:遗传学中的“表现型”、“可育、结实”都是一种事物模型,即都为生物体某性状的模式标本,而基因型的实质是“基因组成模型”,几倍体的实质则是“染色体组成模型”,因此,此题可用模型方法解决,即由二个模型联合解决。解题程序如下表:

二、感悟

生物建模是动态的、可操作的,简洁而实用,利于学生能力提高。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具体情况,不断精心地建构“生物教学建模”,则教学实施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应做到:

1.领会模型 领会生物模型及其类型。(1)生物教材模型随处可见。生物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生物探究技能和方法,并通过生物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生物结构。生物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应的生物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生物概念。(2)生物模型主要可分为事实模型、概念模型和规则模型。如:DNA分子结构、新陈代谢与酶、基因分离定律都为生物模型,它们分别属于事实模型、概念模型和规则模型,它们原型又分别为:DNA分子结构特点、酶概念内涵、外延、基因分离定律实质。领会模型,是生物建模的基础。只有领会生物模型,才能成功合理地建模、选模和用模。

2.领悟建模 即领悟建构生物教学模式方法,就是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生物教学模式。如新陈代谢与酶一节,新陈代谢顺利迅速进行是生物具体的性状的表现,是一个事物模型,而酶的实质是“酶概念内涵和外延”,它可由实验来推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建构“指导发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通过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发现酶的特性,抽象概括酶的概念,最后选择典型例题,分析解决问题,强化概念,提高能力达到知识应用。

用上述教学建模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使学生探究、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得到发展。针对课程和学生实际,不断研究建构引领学生理解知识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教学模式的方法这是生物建模重中之重。

3.引领建模 正确引用生物教学建模,这是生物建模的结果。首先,注意建模选择多元化。不同教学问题,生物教学建模选择不同,同一教学问题,根据具体条件不同,选择的策略方法不同,教学建模选择也不同。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进行灵活选择。其次,注意模式的实践性。模式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学模式必然是开放的、发展的、进化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使自己教学活动遵循规律,回归本质。教师可根据自己积累的成功经验、个性特长以及对教育的理解,突破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具有个人艺术特色的教学风格。第三,应超越模式,回归自然。教学的最高境界必然是自由的,不能局限于一种或几种固定的模式。教师应不断地把现代教育理论融入教学建模中,把握教学的规律,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提高教学技能和方法,最终去超越模式。

参考文献: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篇3

中药学专科课程主要分为三类:中药学、化学、中医学。

具体课程有: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英语、形态学概论、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学概论、医学生物学、药理学、无机化学、定量分析、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物的波谱分析、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分析和药事管理学等。

补充资料: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等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篇4

1中药的新概念及其意义

1.1一些权威著作定义的中药概念与范畴

中药的定义已有十余个,但目前尚无一个完整的公认的概念。传统的中药概念,或囿于封闭,或拘于保守,或过于宽泛。一些权威著作的定义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中药是中医所用的药物,其中以植物为最多,也包括动物和矿物。似可涵盖传统中药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民间草药、民族药、现代中药、洋中药、植物药、甚至普通的西药(为中医所用)也可纳入其中。

《中药学》: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物质。可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草药、民族药、现代中药、洋中药、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甚至西药中用等。无确切中医依据的民族药、民间草药、引自国外传统药物、植物药、洋生药,难以包含于其中。

《中药学》: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似可总揽传统中药、民间草药、民族药,但现代中药、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洋中药、植物药似难以纳入。

1.2 笔者定义的中药概念与范畴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门传统学科,中医药学理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包括生物医学在内的现代科技成果,中医药学的理论、方法和概念不能拘泥于传统,应与时俱进,内要符合中国国情,外能接轨国际惯例。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中药的概念和内涵应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并与时俱进。

笔者认为,广义的中药(ChineSe Herbal DrugS)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疾病预防、治疗、诊断和康复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的总称。这里所说的“中医理论”是指广义的中医理论,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狭隘、抽象的中医理论。广义的中医理论应既包括高度抽象的基本理论,也包括丰富而具体的临床经验,同时浩如烟海的现代相关研究资料也应涵盖于其中。这里所说的“指导”既包括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指导,更应包括基于中医药理论、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各种提示、参考、借鉴和延伸等。

据上,传统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草药及其制品,民族药及其制品,中草药提取物,进口中药和植物药及其制品,中药和天然药物有效部位及其制品、有效成分结构修饰物及其制品、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药物等均可涵盖于广义的中药范畴之中。

也就是说,广义的中药范畴既包括汉族药,也包括少数民族药;既包括已上市的中药和天然药物,也包括未上市的中药和天然药物;既包括国内传统药物,也有引自国外的传统药物;既有天然产物,也有人工合成产物;既有混合物,也有单体化合物。也不论是洋人还是国人率先研发和使用的,也不论是西医药学人还是中医药学人率先研发和使用的,都可以算是中药。新近出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已将天然药物、进口中药和植物药纳入中药注册管理范畴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药与天然药物、中药与“洋中药”之间的界限已被打破,传统的中药概念和范畴已悄然在变。

所以,中药不应拒洋排外,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如西洋参、象牙、玳瑁、乳香、丁香、豆蔻、沉香、槟榔、砂仁、龙脑、苏木、番泻叶、胖大海、藏红花、儿茶、血竭等早已被我们的老祖宗“洋为中用”了。而今为何要将复方甘草片、莪术油注射液、黄连素类、青蒿素类、莨菪碱类、阿托品类、吗啡类、咖啡因类、水飞蓟素类、甘草酸类、斑蟊素类、七叶皂苷类、苦参素、秋水仙碱、三尖杉碱、喜树碱、鬼臼毒素、石松杉碱、延胡索乙素、芦丁、川芎嗪、穿心莲内酯、薏苡仁内酯、人参皂苷 Rg3、熊去氧胆酸、三氧化二砷(砒霜)等源于中草药的中药精华药物斥之为西药?

所以,中药不应拘于传统,应该“与时俱进”,岩白菜素、丁香罗勒油、鸦胆子油、八角茴香油、薄荷脑、西瓜霜、青黛、冰片、枯矾、苏合香、枫香脂、颠茄叶及其制剂、水飞蓟、洋地黄叶、罗布麻叶、长春花、萝芙木、黄花夹竹桃、毛果芸香叶、当归流浸膏、甘草流浸膏、大黄流浸膏、绞股蓝、红景天、贯叶金丝桃、紫锥菊等不已纳入中药管理了吗?

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国药典》中,一部收载的不一定都是中药,二部收载的不一定都是西药;在新药审批注册中,按中药办法审批注册的是中药,但是按化学药办法审批注册的不一定就是西药。如中药新有效成分可以按中药一类新药申报,也可以按化学药一类新药申报。虽然绝大部分中药有效成分新药是按化学药一类新药途径申报注册,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拒绝这些本属于中药创新与现代化的高精尖产品和成果。如青蒿素实质上是按化学一类新药申报注册的,《中国药典》是将它收录在二部而不是一部!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拟将不经化学修饰的天然药物纳入中药管理范畴,是一个进步,但还不够。笔者认为,天然有效成分经化学修饰,毒性降低,疗效增加,或采取成本更低、符合环保,更利于工业化生产的合成和半合成方式制备的“天然有效成分”,也应可以纳入中药注册管理范畴。

1.3 现代中药的概念和内涵

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中药”已成为中医药人的口头禅和研发目标。但什么是现代中药?现代中药是否等于现代化中药?这些至今亦尚无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和界定。笔者认为,现代中药是相当传统中药而言,它包含现代化中药,但不等于现代化中药。根据现代化程度,中药可分为以下传统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Drug)和现代中药(Contemporary Chinese Herbal Drug),现代中药又可再分为近现代中药、现代化中药、后现代中药(亦称创新中药)。

1.3.1 传统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Drug)包括中药材、草药、饮片和一些古方经典制剂等。这些制剂主要以生药粉人药,剂型古老,主要为药膏、丹、丸、散等。

1.3.2 近现代中药(Near-Modern Chinese Herbal Drug)主要指1960年以来的中成药制剂,多以粗提物入药,以片剂、胶囊、冲剂、口服液等剂型为主。

1.3.3 现代化中药(Modem Chinese Herbal Drug)严格说目前尚无一个“狭义”的现代化中药。近年来成功开发的个别一类、二类和四类中药基本接近现代化中药水平。主要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入药,药效物质基础基本明确。部分洋中药、植物药、天然活性单体药物,均可纳入现代化中药的范畴。如德国的银杏叶制剂、水飞蓟制剂,优秀的日本汉方制剂,国内的复方丹参滴丸、康莱特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杏灵颗粒、青蒿素、靛玉红、川芎嗪、亚砷酸、薏苡仁内酯、人参皂苷Rg3、小檗碱、麻黄素、三尖杉酯碱、长春花减、紫杉醇、石杉碱、芦丁、延胡索乙素、斑蝥素、五味子素、葛根素、雷公藤甲素、山莨菪碱、灯盏花素、天麻素、士的宁、水蛭素、熊去氧胆酸、齐墩果酸、甘草甜素、葫芦素、黄芩苷、绞股蓝总皂苷等。

1.3.4 后现代中药(Post-Modern Chinese Herbal Drug)亦称创新中药(Innovative Chinese Herbal Drug),由于非自然因素的作用,属性(形态、结构、性质、成分和作用等)发生明显改变的中药。它可包括:①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化学药物以及成盐衍生物:如二氢青蒿素和蒿甲醚(均以青蒿素为基础的结构改造产品)、联苯双酯(以五味子丙素为先导物的半合成品)、双环醇(联苯双酯的换代改进产品),甲基斑蝥胺、羟基芦丁、盐酸小檗碱、盐酸麻黄素等;②以生物技术生产的天然活性物质和生物制品(如组培人参毛状根及其制品、黄芪毛状根及其制品、虫草发酵菌丝及其制品、重组水蛭素等);③人工化学调配药材(如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④药材代用品:塞龙骨(代虎骨)、水牛角(代犀角)、虫草菌丝粉(代冬虫夏草)等;⑤转基因药用动植物:在转基因烟草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在转基因奶牛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

鉴于中药现代化程度的不同,笔者认为,中药的概念和范畴不仅包括“粗、大、黑”的传统中药,也包括“半粗、半黑”的所谓现代中药(如中药有效部位制剂,也仅有50%的大类成分清楚,还有50%的大类成分不清楚。即使50%的大类成分清楚,但究竟含有哪些单体成分、它们之间组成关系如何、作用机理如何等问题都不清楚),更应包括“不粗、不黑”的基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化学药(既包括未经修饰中草药有效成分及其制剂,也包括经过修饰中草药有效成分及其制剂,甚至以中草药有效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药物也不应被拒之门外)。“不粗、不黑”的中药是中药创新与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新境界。正如基因、基因组学等新概念、新知识,传统西医学教科书中是没有的,现在很自然地被纳人现代医学(西医)范畴之中。同样,中医药学也不应拒绝新的东西,要及时吸纳新的东西,否则中医药学永远停留于传统,难有真正的出路。

2 关于中药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

2.1 中药现代化的基本概念

目前中药现代化的定义不多,有称中药科学化的,也有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目前比较权威的定义当属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在联合制定的《中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定义:即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但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究竟是什么?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能否与现代科技结合?如何结合?这是很难明确回答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药。同样,这里的中医药理论和经验是指广义的中医理论,中医药理论和经验在中药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既包括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指导,也包括基于中医药理论和经验的各种启示、提示、借鉴和参考。相关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包括GAP,GEP,GLP,GCP,GMP. GUP,GSP,贯穿于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药现代化既包括行为、过程,也包括结果。2.2 中药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目前中药现代化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现代中药模式;二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化学药模式(包括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结构修饰);三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植物药(洋中药)模式。在中医药界,普遍认为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并具备有传统中医药内涵的现代中药模式才是真正的中药现代化模式,化学药模式和植物药模式都不是中药现代化。人们不禁要问,中药现代化的内涵和核心是什么?是医学理论体系还是物质基础?是科技含量还是临床疗效?笔者认为也许都应包括,但首先应是临床疗效。因此,中药现代化的模式并不十分重要,临床疗效是检验中药现代化成功与否的最好标准。将中药现代化模式分为现代中药模式、化学药模式和植物药模式,实质上是“惟医学体系论”,夸大了中西医对立性,对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的多元化发展、跳跃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很不利的。

笔者认为,实现中药现代化,首先要作到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发展就是硬道理”、“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等这些适合国情国是的宏论,也应该同样适合我们抉择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也许,化学药模式、植物药模式可能对中医理论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不大,但其工艺先进、质量稳定可控,疗效可靠,有市场竞争力,并成为国外发展传统医药和现代医药的成功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医药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整个中医药事业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推进作用。因此,对于中药现代化模式的抉择,我们不仅要“古为今用”,而且要“洋为中用”,化学药和植物药模式不应拒绝,应该积极地吸纳进来。中药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但也离不开包括西医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持。

转贴于 2.3 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就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内涵建设)和现代化中药(医药产业开发)。也就是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全面提升我国民族医药产业,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不少人士认为,中药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国际化。笔者认为中药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若作为近期目标,尚不现实。中国国内的医药市场如此巨大,面对人世的挑战,中药产品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能牢牢把握国内医药市场并辐射到海外华人市场,这就是了不起的胜利和成功。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不可能完全接受中医药,中医药不太可能驰骋于国际主流医药市场。即使有一天,中药产品真的在美国 FDA完全通过了,但在浩瀚的、波涛汹涌的国际医药市场搏击,很可能是沧海一黍或昙花一现,缺少真正的国际竞争力。

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现实目标应定位在:能与“洋中药”抗衡,敢与国产化学合成药媲美,能与生物制剂比肩;巩固和扩大中药作为食品补充剂或保健品在海外非主流医药市场的占有率,同时逐步闻摸一条出击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通道。

再者,美国FDA对化学药和生物制药是有很成熟的审批制度和很丰富的审评经验,但对植物药和中药则不然,美国《植物药新药研究指南》刚刚出笼,他们对植物药和中药新药的审评经验尚不及我国SDA。所以,既不能把能否被 FDA批准作为检验中药科学化现代化的标准,也不能把能否打入美国市场作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志。

2.4 中药现代化的主要措施

针对不同的环节,中药现代化可采取不同的途径和对策。最主要的应该是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推进中药产业化国际化。下面,笔者仅就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常常面临或常常忽视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2.4.1 关于中药现代科学化

2.4.1.1 中药药效物质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也一直是中药科研的热点和难点。任何一种中草药所含成分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更不用说中药复方成分的复杂性了。要想从中获取微量乃至微微量级的有效物质,无异于大海捞针。虽然可采用活性示踪的化学分离方式,但工作量浩繁,并且假阳性、假阴性、亦彼亦此等试验结果’止人难以定论有效物质。可否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多快好省地验证中药药效作用或筛选中药活性物质?一是“去伪存真”法筛选中药活性物质:在肯定其药效的情况下,可先分离除去较易确定的无效(无活性)物质,然后确定和除去可能的有害(毒性)物质,剩下的可能就是药效物质。这与传统的大海捞针式分离筛选活性物质的方式有所不同。一是“无心插柳”法筛选或验证中药药效作用:对正常健康动物进行阶段性或长期给药,即主要采取一般药理学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观测动物有无异常反应,一些重要的或特殊的异常反应可能是该中药的主要药效作用,也是研究者可以深入研究开发的药效作用。近年来我们在开展一个二类新药(有效部位入药)的长期毒性试验时,发现该药的新作用新适应症,且疗效颇佳。“无心插柳”在国际医药研发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这对多成分、多作用、多靶点的中药药效药理研究是值得考虑和借鉴的。

2.4.1.2 中药提取、分离、分析共性技术平台 建立规范化的中药提取、分离、分析共性技术平台,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立技术平台,要防止片面求新求异,要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要清楚地认识到,高科技不一定带来高品质,高品质不一定产生高疗效,高品质也不一定产生高效益。

囿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技术平台本身的成熟性,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提取、分离和分析的实际应用中进展缓慢。笔者认为,在中药现代化中,一方面不仅要积极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而且要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对简单易行的中药传统提取分离分析技术实现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和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以保证制剂质量和临床疗效的稳定性。

2.4.1.3 新药开发的临床试验在中药研制和审评中,重基础(药学、药理、毒理)轻临床的现象较普遍,新药临床试验的中心地位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药上市后的临床再评价更是稀有。鉴于中医药的优势与劣势,目前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普遍采用与西药并无二致的临床试验策略,可能会抹杀中医药治病的特色和优势,损害中医药医疗地位和作用。为了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临床适应症定位及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显得非常重要。中医药长于对证治疗,亦可对症治疗,但全能型的对病治疗已是不可能的了。中药临床试验治疗方案既可采取单独治疗,更应考虑联合治疗(特别是与西药联合);既可重在对抗治疗,也可强化辅助治疗;既可采取序贯治疗,也可考虑替代治疗(中药替代西药)。中医药治疗指数既要重视有效性,也要重视安全性;既要考察近期效果,更应考察远期效果。

中西复方新药研发应是中西医药结合最佳有效切合点之一,也可作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新药审批办法对中西复方新药要求较高,许多人望而却步,近年来中西复方新药的研发几乎是一个空白。

2.4.2 关于中药现代产业化

近年来国家对中药产业化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设立一批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对中药现代化、全面提升中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存在着重产业化轻示范性、重硬件轻软件、重市场轻生产、重广告营销轻科研支持等倾向,甚至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

笔者认为,中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一是要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二是要突出示范性、前瞻性,二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一是要通过中药生产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工艺、质量和药效的稳定性;二是要开展并加强药品上市后的再研究,以进一步夯实临床基础,突出特色和优势,阐明作用机理,了解不良反应,建立和优化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中药一中药;中药一化学药;中药一生物制剂);三是要加强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与技术装备,实现工艺再优化、质量再提高、剂型系列化。四是在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要全面制定和实施GAP,GEP,GLP,GCP,GMP,GUP,GSP等各种标准和规程。

2.4.3 关于中药国际化

我国加入WTO后,中医药国际化将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二是如何有效地应对“洋中药”的冲击?当今,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的前景可谓喜忧参半。近年来美国FDA颁发的《植物药研究指南》为中药(植物药)开绿灯,欧盟新近修订出台的《欧洲传统药法论》却为中药(植物药)亮黄灯、红灯。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抵御“洋中药”对我国医药市场的“入侵”甚至比让中药走向世界更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如何保护民族医药工业、实现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课题,目前国内尚未找到特别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笔者认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模式和目标多种多样,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的途径和策略也是多种多样。一个中药作为药品,得到美国FDA的认证,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流医药市场,当然应是我们始终努力追求的目标;但同时不要忘记中药作为食品补充剂进人全球市场特别是海外华人市场可能是中药国际化的最便捷、最有利的途径:更不能忽视的是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广大东南亚地区,将可能是中医药走向世界主流医药市场的最佳的起跳板。

作为祖国医药宝库的精髓,在应对“洋中药”大肆进口的反击战中,中医药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起到桥头堡、护身符和杀手锏的作用,可用以制定中医药、植物药国际技术贸易措施,营造一个缓冲地带,为民族医药工业发展赢得宝贵时间和空间。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一个标准、一个法规、一个专利”。具体来说:

一是制定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国际规范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一是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不违反国际惯例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一定的“外严内松”的倾向;

一是申报好中医药及其相关产品的专利,保护我国民族医药知识产权。

在制定相关标准和法规时,可以通过突出中医药理论指导或强化中医药学的科技文化内涵建设(包括处方依据、用药历史习惯和经验、复方配伍关系、药物相互作用、中草药来源道地性及其安全质量标准等),这样做一方面将是基于保护我国国民、动植物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同时将有效地缓冲洋中药的长驱直入;此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洋人对中医药的偏见,使洋人对中医药理论变歧视为正视,变被动适应为主动适应,有助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

3 结语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篇5

化妆品精细化格局

化妆品品类和渠道的细分化、价格阶梯化明显,各种化妆品新概念使产品在同质化的市场上杀出重围。

本草植物表里如一

此次美博会上,本草、植物和绿色概念频频出现,无论中外,本草护肤、植物美容与天然无污染理念倍受欢迎。随着本国消费者对西方文化最狂热的追逐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对本土文化使命与尊崇感的强烈认同。不仅产品品质、成分,品牌内在和外在的形象、理念的统一,从产品包装到各个展馆的布置造型、着绿色演出服的模特等方面,各个品牌都开始从细节着眼诠释本草、植物与环保的涵义。本草与植物概念的复苏和兴起,也印证了我国传统文化价值不可小觑的力量。

精油与护肤品营魄相抱

科学家一直研究不同的精油如何改变神经传导物质的浓度和它的作用,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便是以研究嗅觉受体闻名的理查・艾克索。某些护肤品牌便利用了最新的科研成果让精油在化妆品上绽放费洛蒙效应,让我们熟悉的两种物质合一,共同传达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美丽讯息。精油是近几年的热门,此次美博会上产品的精油添加概念成了许多展品的宣传标志之一。科技是信奉理性主义的消费者最踏实的选项,概念的炒作终归受用一时,相形之下,科学地运用新概念并非一味地吹捧概念反而显得比较睿智、诚实。

药妆血统栽种专业之作

将药物成分加至化妆品中,迎合了现代人对美容产品的专业需求。新派药妆主打生物科技牌,其专业源自取材于最上层的生化活性物、草药和其它天然资源;神奇体现在产品的功效上;智慧则体现在拥有先进的配方和独特的研发技术上。生物科技融入传统药妆是本届美博会上的新鲜点,但是产品的品质定位、包装与营销策略则勒住了药妆老牌喉结,是他们与新派药妆相抗衡的却步点,也是他们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药妆的渠道也打破了原有的药房、专营店、百货商超等渠道,医院皮肤科与医学美容机构成为药妆的新通路。

医学美容护肤正磨刀

一些展位打出了医学美容护肤品的标签,声称其产品的有机成分来自各种天然植物及矿物质,经过精确配比而成,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国际医学学会承认和政府认可的研究所实验室进行。一些品牌推出基因美容类产品,通过基因技术将健康细胞进行复制,同种概念在一些日化国际大牌中都有所体现。医学美容概念无论是从仪器还是产品的添加,将人们对医院的专业信赖与美容结合,让消费者甘愿忍受价格的悬殊。总的来说,医学美容护肤仍处在磨刀的阶段,不规范和难以把控的医学标准仍会影响一部分理性消费者的认同度,成为医学美容发展的险阻。而一些医学美容护肤品除了普通的原料,技术过程丝毫不加叙述,认证、试验更是无从谈起,这样的医学美容系列从何而来?概念的夸大行为虽然在上海美博会上少之又少,一些企业仍不死心,扬起宽大的裙摆,在美博会里自转,晃动的光影成为本次美博会上所见所遇的最大朵的泡沫和漩涡。

美容+创意照亮前途光

美博会上唤起人们好奇感的还有表面带有细孔、用来擦拭皮肤、上妆或卸妆用的深海海绵和法国展团带来的将护肤成分浸入内衣的美容衣。目前,创意与美容结合的领域仅限于广告、产品包装设计以及展位设计等。创意是一门独立的产业,除了将科技与美容结合,创意未尝不可参与进化妆品创意研发、生产、包装设计以及推广的各个环节中。

外同原料与中国牛产

本次美博会法国参展团中近半数为原料供应商,原料的产品品质毋庸置疑,但是原料供应商基本上一经签单就放手不管,对后续国内生产厂商的技术要求以及原料生产监管不做参与。此时,只有严格按照精细化质量控制体系,从产品设计、研发小试、生产用水、原料检测、生产制程、产品储运、市场跟踪全过程都有质量文件跟踪控制的生产厂家才能将优质的原料精髓安全稳定地发挥出来。

医学与3D激活荚容仪器

在专业美容展馆,声、光、射频、脉>中等各种技术齐声吆喝,仪器的智能系统、轻触式荧幕的现场演示,直接提升体验式美容消费的层次。不仅皮肤测试仪玩起3D概念,纳米光疗仪器也以其全方位的作用于人体打起了3D的招牌。微晶与微雕倡导从最细微处解决和微创面积小等方案,成为一个独特的美容美体路径。还有一种仪器可以让消费者在健身房或是家中自行操作,功效以模拟运动的健身方式和减压为主。而一些集科研投入、产品开发、产品销售、医疗投资于一体的企业推出医疗美容仪器,服务于整形医院、皮肤治疗中心、医院皮肤科和美容院等。还有些仪器厂商不仅卖仪器,还配套输出与之相配的美疗房设计,透过优雅的陈设、柔和的灯光和细致的装修,让消费者从容享受美容仪器的美颜美体享受。

品牌实力跨线

今年上海美博会上的重头戏还有专业线与日化线的交叉共融。跨线已经成为企业扩大经营的手段之一,有了在本身领域内的成长优势如品牌基础、规模化系统以及经营者的思维等,完全构成了品牌进入新领域的能力。日化、专业两线的市场环境在那些成功者面前愈来愈得心应手,跨线产品的定位、研发以及有别于原线的市场化操作,使跨线的难度逐渐缩小。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篇6

方法一:剖析概念内涵,确定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既要揭示其实质,更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出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剖析概念的内涵,深入理解《课标》中的具体内容和活动建议,并由此得到符合学生的教学深度和广度。

例如,在“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要求学生画出细胞分裂图(包括前、中、后、末期),每个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染色体变化的坐标曲线。由于学生受空间想象思维的限制和数学知识储备的不足,根本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学起来非常痛苦。对此,在课后研讨过程中,我跟老师们分析:在教学“细胞分裂”这个概念性知识时,《课标》中的具体内容是“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活动建议是“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注意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的变化)”;通过剖析得出让初中学生掌握的内容有:通过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细胞,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的变化,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注意:是有染色体的变化,并不是要搞清楚各时期的染色体数,只要让学生知道是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就行;而以下内容应该不包括在初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要求中:染色体数目、DNA分子数的具体变化(2N―4N―2N),画细胞分裂图,这种分裂方式属于有丝分裂。经过分析、调整教学方案后,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大家都有成就感。

方法二:研究前概念,提高形成科学概念的效率

在学习新概念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它的前概念有哪些,哪些是新概念形成的最大障碍,如何帮助学生消除这些错误概念。例如,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提到:如果你每次感冒都用同一种药,药效会降低,每年用同一种农药也会杀不死害虫。所以学生就很容易认为:“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因为农药使害虫产生了变异。”类似的错误前概念还有很多,如:“呼吸作用就是指呼气和吸气”“所有带藻字的都是藻类植物”“酵母菌是细菌”“植物在白天发生光合作用晚上发生呼吸作用”等。不同的前概念在人的脑海中形成的认知规律不同,教师可以利用前概念的认知规律来思考如何运用相应的策略来解决。例如可以通过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探究法、演示实验法重新建构概念等。例如,针对“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因为农药使害虫产生了变异”这一错误前概念,老师们可以通过下列“问题串”用谈话法来解决:1.“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因为农药使害虫产生了变异”是不是指害虫产生了变异?2. 变异是定向的还是不定向的?3.是不是用农药害虫就产生变异,不用农药害虫就不产生变异?4. 用了农药后是不是全部害虫都会死亡?5. 用了农药后为什么有的害虫不死亡?这些不死的害虫有什么特点?6. 每一年用同一种农药,后果会怎样?为什么?以谈话的方式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串后,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因为有农药的环境对害虫长期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的结果)。”

方法三:围绕重要概念,精选教学活动内容

我们应该运用各种合适的教学策略围绕重要概念来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还要有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篇7

别拿方舟子那一套调调来说事,掰着手指头数一数,我们生活中跟中医沾上边的地方,还少吗?上火了喝杯凉茶,哪怕它是王老吉;天冷了炖个乌鸡汤,这算得上药膳吧……更别说吃的那些中成药、汤剂等等。

这里,我们就给不认可中医、不了解中药的人士普及一下,何谓中药。别笑!你一准真没搞明白。

中药的意义

中药,两个字,看起来简简单单,实则博大精深。其实,在古代的医药典籍中,它一般被称为:药、毒药等。被称为“药”很好理解,因为过去我们没有西药的概念,不可能平白无故地称自己的药为中药;被称为“毒药”,原因就比较复杂了,可能跟中医医理中的相生相克有关。

据古代典籍所记载,中药已经超过3000种,现在的整理归纳则发掘出12800种药材。“药”这个词,《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

那么,从现代语的角度,怎么来解释“中药”二字?

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它具有以下特征:

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以及其加工品;

需要用中医药特殊的语言来进行解说;

除了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之外,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病后康复治疗等。

说文解字

围绕在“中药”这个词的周围,还有一大堆模棱两可、语焉不详的词。它们跟“中药”这个词接近,又不完全等同。它们看上去大同小异,却有着细枝末节的区别。让我们来辨析一二。

1.草药、中草药

草药这个名字,是从宋代开始流传的。当时主要是相对于国家药监局专卖的“官药”而言的。官药大概相当于“国营”的意思。所以,草药的意思,是指流传于民间,官方没有记载,但是多为民间所用的部分药物。因为是民间所用,所以加工炮制方面也就没有那么规范讲究。此为草药。

实际上,草药与中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中药源于草药,草药是中药的补充,也是中药的初级形式——这是过去的情形。如今,经过时代变迁,历史更迭,草药逐渐从经验方转为理论指导,最终形成中药。

中草药是中药与草药的合成,而如今为了避免混淆,中药、草药、中草药统称为中药。

2.天然药物

天然药物,是相对于西医的“化学药物”而言的。天然药物泛指一切具有药用价值,可直接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以及这些天然产品的简单加工品,比如提取出的有效部分或者成分。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但天然药物并不一定都是中药,部分天然药物还是制取西药的原料,或者作为其他医学的药物使用。所以,中药与天然药物这两个概念存在区别,不能混称为一体。

3.民族药

民族药是我国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天然药物,如藏药、蒙药、苗药、壮药、傣药等等。

4.中药材与饮片

中药材是指可作为中药使用,但还未经加工炮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天然产物。饮片则是由中药材制作而成的片状、块状、丝状或者段节状的加工炮制品。饮片由于便于煎汤饮服而得名。

5.中成药

中成药这个概念我们最熟悉不过了,总的来说,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中药方剂的基础上,按照处方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现成中药。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篇8

增强独立自主意识。中药学要跻身于现代科学行列,学术上的独立自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就现状而言,中药学独立自主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仅以有错不纠(当然很难纠)和含“冤”不申,两种现象加以说明。有错不纠的例子很多:《中国植物志》把枸橘Poncirustrifoliata(L.)Raf.当成枳。实际上中药枳实、枳壳和“橘窬淮而北为枳”的枳应为同科植物酸橙CitrusaurantiumL.[1];侯宽昭的《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1958)曾误将Liriope称为麦门冬属,《中国植物志》虽改称山麦冬属,但将Liriopespicatavar.prolifera称为“湖北麦冬”就极端错误,应该称“湖北山麦冬”,以免误导医患;《中国植物志》的荆芥Nepetacataria从来就不作荆芥入药、葶苈Drabanemorosa从来就不作葶苈入药,草本威灵仙Veronicastrumsibiricum从来就不作威灵仙入药,所谓骨碎补科(Davalliaceae)骨碎补属(Davallia)骨碎补Davalliamariesii从来就不是正品中药骨碎补,科属种的中文名都不恰当。中药植物来源的中名错误是可以更改的,例如《中国植物志》将Pinelliapedatisecta的中名由掌叶半夏改为虎掌;将Seseli由邪蒿属改为西风芹属。问题是在《中国植物志》错了而不改或未改时,我们是不能照搬的,坚持真理的权利在我们手中,用与不用事关中药学自主意识,不宜小看。谢宗万从20世纪60年代就呼吁把透骨草科(Phrymaceae)改为毒蛆草科,相应地把透骨草PhrymaleptostachyaL.var.asiatica改为毒蛆草[2],强调独行菜属(Lepidium)必须改为葶苈属以符合中药葶苈来源的实际情况,这种精神应该提倡。含“冤”不申的典型例证之一是,当面对甲骨学和考古学方面的院士和权威提出“人吞商史”(破坏甲骨文)和“糟蹋化石”的指控时,没有申辩就把《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和1977年版一部正文收载的龙骨、龙齿给删除了,从1985年版开始《中国药典》只是在附录中将龙骨一带而过,而龙齿则彻底消失了。其实“人吞商史”的指控是站不住脚的,历代本草和现代《中国药典》认定的中药龙骨,是距现在几万年到几百万年前古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化石,其形状很不规则,硬度大,有裂隙,几乎没有刻写文字的平整表面。殷人真正用来刻写文字的材料根本就不是龙骨,而是龟甲和牛骨[3],时间距今不过三千多年,完全没有石化,化石与非化石,数万年和三五千年差别如此之大,混为一谈,实在是不科学!“糟蹋化石”指的是在中药铺售的“龙骨”中发现了巨猿、板齿犀、铲齿象、三趾马等考古需要的珍贵化石。西方学者李约瑟的评价比较客观:“龙骨因为可以作为药物而为人们重视这一事实,曾经帮助现代古生物学家在中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北京人,Sinanthropuspekinennsis)……中国动物化石的知识在2~15世纪的这段时间遥遥领先于西方”[4]。很多古脊椎动物学者、古人类学家寻着“龙骨坡”、“龙骨洞”等地名的指引,或者在常年挖龙骨的村民的向导下,由此种捷径(包括逛中药铺)获得许多重要考古新发现(如北京人和巫山人)。如果不是历代医药学家发现和运用龙骨治病,以及群众性采挖龙骨的实践,光靠考古学家个人的力量,恐怕难有作为。龙骨、龙齿是《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上品药物,具有镇惊安神、收敛精气、止血疗疮的卓越功效,清宫御医用白龙骨等药治愈光绪年间太监总管崔玉贵(地位仅次于李莲英)迁延数年的鼻衄,民众内外伤出血更是累用累效。龙牡壮骨颗粒(国药准字Z42021662)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多汗夜惊等有近20年连续使用历史,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可观(年产值逾亿)。由此可见,古代医药学家发明龙骨治病是了不起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与龙骨有关的化石虽然不可再生,但地球上这类远古哺乳动物遗骨的药用资源是丰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不用,而且绝大多数是没有考古价值或考古价值很低的,值得开发利用。通过对遍布全国的龙骨收购点和销售店的巡查监测,请化石专家对采挖、销售人员进行培训,增强识别有考古价值的化石的识别能力,实现既增加考古新发现的机会和成就,又保证了医疗需求的“双赢”。过去那种“过河撤桥”、置于“死地”,至今仍不得翻身,用含碳酸钙一类物质代用龙骨的建议是对龙骨治病科学性的蔑视。事实上,一味禁止,但龙骨采挖和应用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虽取不承认主义的效果甚微,恢复龙骨合法使用的国标地位刻不容缓。鉴于五花龙骨被历代医药学家推崇,与考古的矛盾不大,建议新版《中国药典》加以收载。

完善知识体系。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药学虽然上升为一级学科,但注明“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在国标《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中药学仍然处于二级学科的地位,这表明中药学尚未完全构成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急待完善,二级学科的建设十分紧迫,中药学其他学科(360.4099)留下了很大的增加空间,已经分设的数目太少,很不适应中药学复杂性的需要,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药剂学等多是建立在植物化学、药理学、植物学、生药学、药剂学的基础上,“特有”不足,这些都有待教研、临床和生产实践来解决。中药学名词术语不统一的现象比比皆是,急待统一和确定,只有统一才有可能达到严密的、逻辑化的要求。统一的方法途径参照国际上成功经验,即在提出原则并能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解决分歧或纷争,例如为什么使用“道地药材”而不使用“地道药材”是因为“道地药材”出现于16世纪初明朝政府官方颁布的《本草品汇精要》,既具有合法性,更符合科学名词术语厘定的“优先律”原则。“道地药材”的概念或定义应该符合优良性、时空性、全面性、准确性、防伪性、概括性等六项原则,“道地药材”是物质性概念,而“药材道地性”是理论性概念,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英文翻译应符合简洁明了、便于英文行文(单词性而非解释性)的原则,故似以geoherbals和geoherbalism来表示相对较好。

提高中药队伍学术和业务水平。中药学的高、中等教育搞了50多年,培养了数以千计专业人才,但是基本上主宰不了中药的命运,龙骨只不过是若干典型例证之一,今后应重视培养把握方向、解决关键问题的权威和将帅人才。另一方面,中药学师资队伍肩负着培养中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的重任,包括作者在内所有高、中、初从业人员都需要学习,进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更新和充实中药学专业知识,这是关系到中药学发展的百年大计,是实现中药学自强的根本保证,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落到实处。从管理的层面上说,应尽快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学术民主机构和裁决程序。仍以龙骨为例,前述指控用龙骨“人吞商史”根据的是一个离奇传说,在王懿荣死后31年、刘鹗死后22年的1931年,一个记者以“汐翁”的笔名在《华北日报·华北画刊》上发表“龟甲文”一文,杜撰了一个后来2009年还被媒体反复宣传的故事,大意是说,晚清学者王懿荣因病服药,见方中有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有类似文字的痕迹,导致甲骨文的发现和甲骨学的诞生,文史专家多次指出其时间、地点、名称、情节都漏洞百出,仅视为传说,但某些中药界的资深专家至今还在宣传这个故事,并误以为是给龙骨“增光添彩”,可见他们对取消龙骨标准已20多年不知情(不应是麻木不仁吧)。如果信息透明,列为重大学术问题,对全国具有中药本科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也在网上征询意见,取得的结果再召开类似听证会形式(足够的专家人数和专业代表性),充分讨论龙骨问题,恢复龙骨标准应该是指日可待的。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全社会对中药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达到业内外再学习,提高学术和业务水平的效果。“万马齐喑”、少数人独断,对中药和中药学发展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中药学要成为可以与其他学科相当的、真正的、完全的一级学科,任重而道远,以人为本,唯物求实,直面药材危机、理论危机和人材危机而不是回避,为中医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药材和成药,是中药学自强的战略目标所系,切不可等闲视之。

【参考文献】

1]胡世林,王国荣.商州枳壳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3):137138.

[2]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337.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篇9

1、杂交育种

概念: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原理:基因重组,能将两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个个体,或者将两亲本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起来,产生在该性状上超过亲本的类型。正确选择亲本并合理组配是杂交育种成败的关键。

方法:用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作为亲本杂交获得子一代,子一代自交获得子二代,从子二代中选择符合要求的表现型个体。如果需要的表现型是隐性性状育种就此结束,如果需要的表现型是显性性状则用子二代中选出的个体进行连续自交,直至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类型为止。

优缺点:①优点:使双亲的基因重新组合,将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个个体,还能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为选择提供丰富的材料。

②缺点: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育种年限长,且需年年制种。

举例:高产不抗病小麦与低产抗病小麦培育出高产抗病小麦。

2、诱变育种

概念:用人工方法诱发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性状,创造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原理:基因突变。用物理、化学方法诱发基因发生突变。

方法:利用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化学因素(硫酸二乙脂、亚硝酸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再筛选。

优缺点:①优点:提高变异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快育种进程;②缺点:有利变异个体少,需处理大量的实验材料(有很大盲目性)。

举例:①黑龙江省农科院用辐射方法处理培育成的“黑农五号”大豆品种;②高产量青霉菌的形成。

3、单倍体育种

概念: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其染色体加倍,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纯系植株的育种方法。

原理:染色体变异。诱导配子直接发育成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加倍成纯合体。过程:先将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幼苗,再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纯合子,然后从中选择优良植株。

优缺点:①优点是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子代均为纯合子,加速育种进程;②缺点是技术复杂且需与杂交育种配合,成活率较低。

举例:抗病植株的育成。

4、多倍体育种

概念: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形成多倍体植株。

原理:染色体变异。秋水仙素能抑制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方法: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幼苗。

优缺点:①优点是操作简单,能较快获得器官大、营养高的品种;②缺点是所获品种发育延迟,结实率低,一般只适用于植物。

举例:三倍体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5、基因工程育种

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从而获得高产、稳产、具有各种抗逆性的作物新品种。

原理:基因重组。

方法: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优缺点:①优点是目的性强、育种周期短,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②缺点是技术复杂、安全性问题多,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举例:转基因抗虫棉

6、细胞工程育种

原理:细胞的全能性

方法:(1)植物:去细胞壁细胞融合组织培养

(2)动物克隆:核移植胚胎移植

优点:能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有目的地培育优良品种。动物体细胞克隆,可用于保存濒危物种、保持优良品种、挽救濒危动物、利用克隆动物相同的基因背景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等。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篇10

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控制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农业工作者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而改变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念,则为更好地解决植保问题创造了条件。人们曾想寻找一种单一手段以达到控制和消灭害虫的目的,但如今单靠一项技术措施也无法令人满意。所以在今天综合防治的概念已经更加丰富了。

综合防治是通过有机地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措施,相辅相成,把病虫压低到经济危害水平下,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对农业生态系内外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所以说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

笔者认为综合防治的新概念,它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和周边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这里面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使天敌能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抑制虫害中发挥作用,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如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限制,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将其有机联系,互相协调补充,才能起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所以必须全面考虑,使其对于生态系内外的副作用减至最低。不但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到和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综合防治的配套技术是:根据综合防治的原则和当地生态的特点,以作物及新的防治技术进行组装和协调运用。其内容包括:

1.保护利用有益生物,结合农事操作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注意合理用药,减少天敌杀伤,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

2.以农业防治为主的预防系统,如有利控制的高产耕种、轮作制度,种植抗(耐)性强的优良品种及其合理的品种布局;培育无病虫的种苗,针对性的种子消毒、土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