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集约用地措施十篇

时间:2023-12-28 17:40:05

节约集约用地措施

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篇1

关键词 :建设用地 节约 集约 利用 技术 管理

1. 在技术层面上

一种良好用地管理办法,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制度和可操作性的规程做保证。

研究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应用规划的手段,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用心捕捉能带动城市扩张,又能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的基本措施。把土地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作为一个因子,扩大研究成果,满足建设用地市场需求,有序实现集约。

1.1 坚持从规划入手,提高规划的功能和作用,力求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注重规划的前瞻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完整、长期的系统工程,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科学利用土地的前提,它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时序的规划所构成的交互网络系统。要建立健全逐级控制、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必须强化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和政策性,提高地(市)级以下土地利用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2 从产出入手,坚持土地利用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挂钩

土地是不能再生的稀缺资源,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加以控制,没有一个定量的经济标准,不仅是浪费资源,严重的说是通过毁灭资源。实施土地的综合利用,必须把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一并加以研究,力求低开发实现高产出。特别是工业项目的开发,不少地方圈地现象严重,几百亩的用地仅见一层的厂房,建筑密度不到25%,年产值也聊聊无几,给国家提供的税收也很少,这样的开发必须限制,考察土地利用是否集约、节约用地产出率是个基本要求,工业用地是这样,房地产开发用地,第三产业用地、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都必须坚持以产出率为基础,鼓励支持高产出的用地项目,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用地需求,做到用地节约、产出集约。

1.3 要从标准入手,城乡规划要把用地标准作为土地利用的强制性内容加以控制

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客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分别控制着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要求,合理制定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开展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用地指标、居住区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1.4 从空间入手,加大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程度

城乡用地空间的整合,不仅仅是城乡两种地域景观的物质空间整合,它还是包括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整合。因此,城乡空间规划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用地空间规划,应该是土地、经济、社会和生态规划的结合和统一。需要国土、规划、计划、经济、环保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建立横向联系机制,避免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然而要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还必须从建筑物用地的纵向来考虑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即开发土地上下空间布局的利用:一要坚持节地升空,出让土地时就要科学提出容积率的标准,让更多的建筑物升向空中,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二要节空伸地。空中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仅是节地的一个方面,同时要考虑向地下要资源,把建筑物能向地下延伸的部分都往地下延伸,开辟地下建筑空间,更多地满足建筑的配套需求。

2. 管理层面上

管理是一种制度与行为的统一体。城乡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当前土地资源严控,各地争相寻求建设用地,以实现城市扩张、项目落地而不顾土地在使用上的节约与集约的前提下,不顾影响环境和无序建设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体制和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为经济的发展找到双赢的路子,着力做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2.1 加强规划对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指导

土地管理部门要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城市建设和耕地保护、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城乡规划在用地规模及布局上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修订和实施中保持协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近期建设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近期各类、各级建设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通过合理制定土地供应计划,统筹安排规划期年限内各类、各级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比例和开发时序,确保节约和集约用地目标的实现。

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针对当前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下面三个方法。

(1)加强城镇体系和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大力度整合土地资源。

(2)加强村镇规划的编制。村镇规划要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迁村并点。统筹安排乡村工业用地,严禁零散布局。通过村镇规划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从而减少农村建设用地。

(3)加快城乡规划立法,在已编制完成的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工作间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性联系,从而使城乡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过程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2.2 制定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规划控制标准

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凡不符合节约和集约用地标准的规划,不得审查通过,必须按规定进行修改调整。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外延扩展,实行城乡规划和用地总量管理,即在建设用地规模上要受土地利用规划的制约,在城市用地上要依照城市规划组织实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建设用地从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的转变。

2.3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布局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要求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也应随之进行调整,特别是城市房地产业,工业用需求的加大,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实现建设用地的节约与集约。如可以用收取级差地价的方式允许企业用地的变更,达到充分、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同时应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用地实行土地置换。

2.4 建立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

全面掌握城镇和开发区存量土地面积、类型、用途、权属、分布等状况,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开展城市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制定盘活存量土地的实施方案和积极稳妥的政策措施,促进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

2.5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可以通过建立规划巡回执法检查制度,实行规划执法监察公开制度,建立纠正行政违法、不当行为制度,建立违法案件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完善规划动态监察制度来实施。

2.6 建立规划审查制度和规划调整管理制度

建立规划审查制度和规划调整管理制度可以通过下面四项措施来实施。

(1)强化建设用地项目的规划审查。(2)加强对城市和城镇规划的审查、审核。(3)加强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的审查。(4)完善规划调整的管理、规划调整和修改制度、违反规定随意调整修编规划的责任、规划的公众监督。

参考文献:

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篇2

【关键词】节约集约用地;责任落实;监督

人多地少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再加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加快,很多地区还存在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加上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更是加剧了土地供需方面的矛盾。因此,切实保护耕地,加快土地的节约集约化,从而走出一条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路子是关系国家利益以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以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需求。

1 集约节约用地责任的落实与监管的必要性

土地集约节约的实施经过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尖锐,如何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监管,从而更有效地实施土地的集约节约方针,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的努力方向。

1.1 集约节约用地责任的落实与监管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条件

从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出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因此,要建立有效的责任与监管机制。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加快,又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因此,如何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更好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节约集约用地的落实,需要各级部门的努力,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这一政策,从而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创造条件,加强监管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1.2 集约节约用地责任的落实与监管是解决工作中问题的有效手段

土地管理法的贯彻实施,以及在日常的清理整顿工作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证明了加强集约节约用地责任的落实与监管是很必要的。从2003年之后,各级政府开始进行了各种清理整顿工作,加大力度对不合理的行为进行整治,有效地避免了很多的滥用土地现象,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据此可以看出,在有法可依的条件下,仍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那么加强责任的落实以及监督与管理势在必行。

1.3 集约节约用地责任的落实与监管是保证政府责任的有效方式

从政府部门的执行力度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就土地利用的规划、计划、指标、价格等作出管理规定外,还必须依靠严格的责任与监管制度作为保障。现有的规定看出,政府部门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的各级部门的职责、考核以及监督等缺少具体明确的规定,缺乏有力的执行力度,很容易出现责任主体不清、执行力度不够的情况,因此,土地集约节约政策的实行,需要责任的落实以及监管。

2 集约节约用地应坚持的原则

2.1 明确责任划分

集约节约用地责任要坚持明确的责任以及职责的划分,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全过程进行规划,这项个工作涉及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土地的规划、计划、农地转征用和供地审批、价格等工作环节,其中起作用的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因此,要根据政府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与措施。

2.2 严格监管制度

以严格的监管制度对土地管理工作进行落实,监管制度要根据国情并且要在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对土地管理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管。土地节约集约政策的实行,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监管工作,保证政策的科学化、权威化的实施。

2.3 科学评价体系

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且经过科学的测算论证,从而形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作为有效监管的具体标准与衡量指标。

3 集约节约用地责任的落实与监管措施

3.1 严格规范土地的出让制度

为了更好地保证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国的土地利用一般是采用出让、划拨的方式的来进行。并且为了更好地对土地的流转就行监管,建立节约集约的用地机制,还需要对土地的转让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监管。对经营性用地,要求严格的按照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的出让制度,对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在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土地使用权划拨的方式转让。首先,国土资源部要定期的对土地的开发以及了利用情况进行定期的评价,以严格完善土地的利用以及调控制度,更好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其次,可以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对土地的转让方式以及利用情况进行社会的监督,以更好地监督土地的使用,保证集约节约用地政策的实施。

3.2 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制度

为贯彻土地节约集约政策的实施,各省市要对土地的规划、计划、指标以及价格管理等作出政策性的规定,实行严格的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做到责任清楚、职责明确。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节约集约用地的紧迫性,转变传统的用地观念,增强责任感,从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将节约节约用地政策落实到各项决策中。政府要从依法监督检查、完善监管机制以及健全政府责任多个方面进行部署以及制度方面的创新,通过严格的责任制贯彻落实节约节约用地政策。

3.3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土地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应该形成上级对下级、监管部门参与的行政体系。政府的各项政策要想落到实处,就要实行严格的监管措施,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国土资源部要定期的对节约集约用地措施进行考核,及时的掌握土地的开发利用情况,对那些闲置的土地以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进行严厉的惩罚,以增强监管力度,对土地集约利用成绩优异、工作突出的部门,可以进行表彰。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与社会监管结合在一起,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及时的对集约节约用地的信息进行公开,对地区性的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指标以及具体的项目指标,定期进行,便于公开的查询,从而实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透明性,接受社会的监督,以更好地完善监管体系。

4 结语:

明确的责任,严格的监管,将形成一道有力的屏障,保证集约节约工作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以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劲松.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J].国土资源导刊,2006(02)

[2]尹胜哲,何军,刘旭伟.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J].科技致富向导,2011(13)

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篇3

[关键词]节约集约用地 影响因素 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59-0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水平,缓解土地供需之间的矛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长远发展。

一、节约集约用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实行的依然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等特点,而附加价值高、占地规模小的服务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还很不成熟。同时,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大量经济开发区以及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使得土地需求量急剧增加,再加上资金和资本的限制,使得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面临重重困难。

(二)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

我国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无法有效培养用地主体的节约集约意识。一般,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以及出让转让由政府实施,而土地收益也是归政府所有,这就导致政府对土地的利用缺乏一定的责任感。而农村土地虽然规定的是集体所有,却没有明确归哪一集体所有,因此容易导致土地不法利用情况的出现。

(三)工业用地的出让价格机制不合理

在市场经济环境和条件下,各个地区为了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而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得工业用地产生恶性竞争,工业用地价格往往低于征地的开发成本,造成企业对节约集约用地无法产生紧迫感,直接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产生不利影响,扰乱了土地市场秩序。

(四)空间规划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空间规划体系不健全,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没有一个能够协调和领导各空间规划的区域规划,导致节约集约用地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落实。具体来说就是由于各空间规划的方法、目的、管理主体以及编制时限有所不同,容易造成规划内容重叠交叉,再加上管理上各自为政,使得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

二、政府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严格落实基本国策

人多地少决定了我国土地供需之间的矛盾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政府从节约集约用地的角度出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做到两个集中,即农民住宅向中心村的集中以及工业向园区的集中;其次,要坚持开源和节流工作的并举,在允许开发土地资源的同时,加大对土地的整理和复垦工作,增加耕地资源的面积;此外,要强化对用地审批过程的管理,对土地使用进行严格管制,减少违法用地情况的发生。

(二)积极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土地是自然资源的一种,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必须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控制土地市场并放开房产市场。同时,还要协助建立公正规范的市场运作机制,充分了解和掌握土地市场运作规律,使征地商实现要土地找政府向要土地找市场的转变。

(三)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土地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民最为关心的基本问题,因此在征地的过程中以及土地使用的各个环节,政府要着力解决好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以及以后的养老保障问题,并且要处理好农业生产发展问题,保证不会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同时,在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要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避免危害群众利益的情况发生,做好征地补偿工作,维护社会的稳定。

(四)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

在深化节约集约用地的过程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一项有力措施就是要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现象的发生,为此政府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严格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原则编制土地控制标准,实现土地利用、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其次,要根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尽可能地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进行正确的城市定位。此外,要重视对农村建设用地的管理,对土地利用不合理状况进行优化和调整。

(五)创新国土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

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篇4

今天是第2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这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要求,也深刻彰显了中央资源节约的思想。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大力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倒逼__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须做到四个认清:

一是必须认清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关乎全市发展全局,应当高度统筹增量和存量。在增量上,我们要通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来控总量、优布局、调结构,要通过规模预核来堵住闲置低效源头,要通过指标预算来发挥用地指标调控作用,坚决防止盲目铺摊子、摊大饼。在存量上,要将土地清理推向纵深,研究存量盘活政策,坚决杜绝土地“睡大觉、晒太阳”。在矿产资源管理上,要严格执行矿山开采回采率等标准,严格落实年检年报制度,严格开展矿山土地复垦审查,制定奖惩措施推进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绿色矿山建设。与之相对应,我们不仅要对各地的节约集约新模式、新技术及模范县(市)创建活动给予激励,更要对粗放浪费行为拿出重典问责的硬措施。

二是必须认清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既是资源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应当综合施策。全面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必须跳出国土行业局限,善于调动各类经济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决定作用。要大力推行“阳光地产”制度,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之手,将有限资源尽可能多地交给实力名企来干,筑牢节地市场主体基础。要完善落实划拨用地最低价款制度,既要扩大有偿使用范围,又要确保供地率稳步提升。要在守住新建工业项目容积率不低于1.0底线基础上,用规模预核逐步拉高容积率。要适应收费清单执行制度,推进开竣工由资金管理向合同管理、部门联动管理转变。要完善落实建设审批“两个流程”,帮助企业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快建快产。要总结推广以地控税、以税节地等经验,探索价格、税收、租金和规费等多种经济手段联动的市场配置体系。

三是必须认清国土资源节约集约不是城区集约而是全市集约,应当市县并轨。要推进节地政策市县并轨,出让合同履约部门要联合监管,土地批(供)后要实现流程化管理,工业项目用地规模预核要作为项目指标安排、供地的前置,鼓励企业利用闲置低效用地自建标准化厂房、有偿收回闲置土地等政策要成为县域闲置土地处置的关键之招,土地管理重点监管乡镇制度要成为乡镇土地管理的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要成为全国审计举一反三的重中之重。要推进节地制度市县并轨,县域要切实完善集体决策、节地考核、阳光地产、指标预算、规模预核、最低价款、履约保证、厂房多层、双向约束、批供监管等制度机制。要以土地“三项清理”为抓手,进一步解决“三类土地”问题;以国土资源创模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节约集约能力和水平。

四是必须认清国土资源节约集约需要全民共建,应当形成整体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起领导之责,对国土部门的工作要多指导协调,努力为其创造更加有效的工作环境,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学习研究用地政策,把握依法合规、节约集约用地的方向;分管负责同志要组织国土等部门,针对当地实际,学习先进经验,细化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要定期分析用地形势和节地空间的动态变化情况,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国土部门要切实担起落实之责,抓好政策落实以及土地“三项清理”、国土资源创模等核心工作,加强国土资源政策尤其是节约集约用地、依法合规用地的培训,提高各级领导意识和能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起联动之责,特别是规划、住建等相关部门更要与国土部门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在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上形成合力。

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篇5

关键词:城市园林 景观设计 节约理念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143-01

1 节约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1 经济性

建设节约模式下的园林景观的核心内涵是经济性原则,也是节约设计中的首要原则。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求我们运用节约性的方式来设计、建设园林景观能够以经济性原则为第一准则。在一些“漂亮”的城市园林景观建成的同时,严峻的社会形势需要我们去重视,“大树进城”这些活动造成了无形的经济资源损失,一个个良好的生态系统被无情地破坏掉,不良的建设方式需要我们去改变,是无法用财政投入来弥补的。

1.2 生态性

园林景观不求大求洋,不是门面工程,不能大搞硬质铺装和构筑物造景、灯光树、礼花灯,高造价求奢华,建设节约型园林,必须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园林景观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园林建设最本质的任务,是一项综合工程,是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前提,包含生态、景观、文化等综功能,只有存在生态作用,才能体现优美景观,才能体现文化功能,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功能。

1.3 功能性

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性越来越强,实现城市园林景观生态、景观、游憩、科教等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功能性的要求。通过园林景观与历史、文化、美学、科技的融合,使人们生活在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提供户外交流、休闲活动的场所和各种活动空间,使园林景观更好地为城市服务。

1.4 个性化

人文景观是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在设计中要注重景观特色和个性的挖掘保护,是场所的个性和灵魂。在园林建设中要避免出现忽视传统文化,以至于丧失个性、千城一面的现象。人文资源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分配,在于精心挖掘、选择和梳理,处处都做大文章,求大求全。

1.5 美观性

园林景观的节约性建设对于景观质量的要求也很高。视觉是最为主要的,在判断景观是否美丽的过程中,这是因为景物的形式特征如形状、色彩、质感、布局等十分鲜明。人们以各种方式感受景观,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自然的形式美原理,在景物的整体内各组分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各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比例与尺度、多样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整齐与均衡、对比与调和等等。这样,园林景观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6 高效性

建设节约模式下的园林景观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能源,争取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并不是一味地省钱、省物。合理降低建设成本和养护成本,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积极投入、精心管理等措施,坚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采纳和推广生态环保材料的应用。必须坚持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原则,通过增加乔木种植量改善植物配置等措施,努力增加单位绿地生物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2 节约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的技术措施

2.1 节能措施

由于园林建设与城市电能、水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节约水、电等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应该在园林设计、施工、养护、后期管理等各个环节,同时节能型园林以实现安全清洁的城市绿地建设养护和日常管理,应提倡并鼓励利用当地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等。

2.2 节材措施

园林材料既包括木材、花卉等软质材料,包括铺装、玻璃、陶瓷等硬质材料。营造节约型园林,应尽量应用“碳友好”型园林材料,对当地乡土材料进行合理利用,而减少对新型、人工、“高碳”材料的使用。需经高温、煅烧等过程才能形成透水砖、陶瓷、玻璃等人工材料,间接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碳友好”型材料碳成本少,而耐用性高,可重复使用,减少大量运输而产生的碳排放量。只要用心设计,每个地区终归有属于自己“碳友好”型材料和景观特色,这样既可适应性强、成本低、便于使用,也可充分体现出历史地域特色,从而达到节约型园林的营造效果。

2.3 节水措施

(1)推广使用节水器具。

园林维护管理中利用一些喷灌系统的不合理现象目前也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在同等条件下,要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比如采用喷灌、微喷、滴喷等节水设备,喷灌比地面灌溉可省水约30%~50%,提高整个工作效率,还可节约劳力。最具科学的灌溉方法是微灌,也是目前最新颖,水分蒸发损失小,它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还是园林绿地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配套地下灌溉体系,同时不影响地面景观。

(2)掌握并应用中水回收技术。

将居住区或者其他单位人们的生活污水、废水、日常用水进行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后,又将回收的水用于景观灌溉、道路冲洗、工地施工、喷水池等,达到节约用水之目的就是中水回用技术。

(3)雨水收集,循环用水。

雨水是很好的资源,但在当今景观中却很少得到利用,对景观用水进行补给,应该合理收集雨水,达到循环用水的目的。利用居住区或其他单位的建筑物屋顶、车道、人行道、广场等硬质地表汇集的雨水,可为绿化灌溉、景观水体、喷泉等提供补给,并将其运输、净化再储存等,利用雨水这一优良资源,被称为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不但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而且对缓解城市洪涝、控制雨水污染、降低城市地下水位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都具有广泛的意义。

2.4 节地措施

(1)做好土地规划。

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合理规划各地的功能分区,做到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有合理规划用地,才能满足节约型城市的建设要求,这一步骤是进行节地设计的基本程序和首要步骤,只充分挖掘土地资源和绿化空间。

(2)合理利用空间。

合理利用空间首先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合理利用,综合利用”,是节约模式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不能“见缝插针”,不合理地进行绿化,不但破坏了植物的生长环境,损坏了原有的景观效果,建设绿茵停车场等措施进行节地绿化。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利用台地及地下人防设施作为停车场。

(3)提倡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

城市绿地中往往有很多如护坡、建筑墙体、围墙等的着混凝土墙面,可达到节约土地,在这些地方种植爬藤类植物进行立体绿化,增加环境湿度,并防止水土流失,美化城市的效果。

3 结语

节约模式下的园林景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节约模式下的园林景观研究也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需要先进理论的补充和实践项目的检验,需要反映出社会各个时代的经济、文化等特征,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去探索研究这门学问,创造出生态、和谐、可持续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篇6

关键词:建设用地 节约 集约 利用 技术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140-02

1 在技术层面上

一种良好用地管理办法,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制度和可操作性的规程做保证。研究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应用规划的手段,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用心捕捉能带动城市扩张,又能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的基本措施。把土地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作为一个因子,扩大研究成果,满足建设用地市场需求,有序实现集约。

1.1 坚持从规划入手,提高规划的功能和作用,力求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注重规划的前瞻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完整、长期的系统工程,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科学利用土地的前提,它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时序的规划所构成的交互网络系统。要建立健全逐级控制、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必须强化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和政策性,提高地(市)级以下土地利用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不论大小,但都不能偏离有理、有据、有序、有效的基本原则。有理就是说编制或修编规划必须从长计议、理由充分、观点鲜明,发展方向清晰,理得清、挑得明、有说服力,可操作性强。有理有据就是说土地利用规划在编制期间必须分析过去发展中的利弊,着眼编制后的发展前景,从战略的高度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度提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数据、指导规划编制,体现规划的实用性。有序就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短、中、长规划结合,体现规划的阶段性和实现规划的长效性的有机统一。有效就是说规划不是一纸空文,是付诸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编制过程必须把有效性作为发展方向,在编制中注重其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的基本要求,规划在实施过程必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1.2 从产出入手,坚持土地利用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挂钩

土地是不能再生的稀缺资源,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加以控制,没有一个定量的经济标准,不仅是浪费资源,严重的说是通过毁灭资源。实施土地的综合利用,必须把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一并加以研究,力求低开发实现高产出。特别是工业项目的开发,不少地方圈地现象严重,几百亩的用地仅见一层的厂房,建筑密度不到25%,年产值也聊聊无几,给国家提供的税收也很少,这样的开发必须限制,考察土地利用是否集约、节约用地产出率是个基本要求,工业用地是这样,房地产开发用地,第三产业用地、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都必须坚持以产出率为基础,鼓励支持高产出的用地项目,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用地需求,做到用地节约、产出集约。

1.3 要从标准入手,城乡规划要把用地标准作为土地利用的强制性内容加以控制

以人口总量、建设用地的规模为基础,制定规划利用土地标准,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对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进行科学安排,确定合理的城镇用地规模,加强与土地利用相关行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制定出土地利用的标准化文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客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分别控制着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要求,合理制定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开展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用地指标、居住区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1.4 从空间入手,加大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程度

城乡用地空间的整合,不仅仅是城乡两种地域景观的物质空间整合,它还是包括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整合。因此,城乡空间规划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用地空间规划,应该是土地、经济、社会和生态规划的结合和统一。需要国土、规划、计划、经济、环保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建立横向联系机制,避免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然而要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还必须从建筑物用地的纵向来考虑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即开发土地上下空间布局的利用:一要坚持节地升空,出让土地时就要科学提出容积率的标准,让更多的建筑物升向空中,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二要节空伸地。空中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仅是节地的一个方面,同时要考虑向地下要资源,把建筑物能向地下延伸的部分都往地下延伸,开辟地下建筑空间,更多地满足建筑的配套需求。

1.5 从墙体改革入手,突出节地、节能、限制粘土墙体材料的使用

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应用,在于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节能利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筑功能改善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必须鼓励和支持新型墙体材料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工作,对在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宣传教育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应给予奖励。要鼓励利用矿产尾砂、工业废渣和废弃物、建筑垃圾及江、河、湖、海的淤泥等替代资源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要采取措施限制生产,使用空心粘土制品,逐步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瓦)。对违令使用粘土制品的要给予严惩。禁实工作要从城市逐步向农村拓展。确保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都能用上新型墙体材料。

2 管理层面上

管理是一种制度与行为的统一体。城乡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当前土地资源严控,各地争相寻求建设用地,以实现城市扩张、项目落地而不顾土地在使用上的节约与集约的前提下,不顾影响环境和无序建设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体制和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为经济的发展找到双赢的路子,着力做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2.1 加强规划对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指导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新土地管理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加强对土地清查、实施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以节约和集约用地求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合理、节地挖潜、集约利用土地为原则,合理地编制、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真正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上的龙头作用。

加强各规划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工作。土地管理部门要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城市建设和耕地保护、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城乡规划在用地规模及布局上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修订和实施中保持协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近期建设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近期各类、各级建设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通过合理制定土地供应计划,统筹安排规划期年限内各类、各级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比例和开发时序,确保节约和集约用地目标的实现。

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针对当前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下面三个方法:(1)加强城镇体系和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大力度整合土地资源;(2)加强村镇规划的编制。村镇规划要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迁村并点。统筹安排乡村工业用地,严禁零散布局。通过村镇规划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从而减少农村建设用地;(3)加快城乡规划立法,在已编制完成的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工作间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性联系,从而使城乡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过程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2.2 制定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规划控制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加快制定建设用地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要根据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的要求,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从而合理制定出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要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建设用地指标、居住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2.3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布局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要求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也应随之进行调整,特别是城市房地产业,工业用需求的加大,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实现建设用地的节约与集约。如可以用收取级差地价的方式允许企业用地的变更,达到充分、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同时应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用地实行土地置换。

2.4 建立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

全面掌握城镇和开发区存量土地面积、类型、用途、权属、分布等状况,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开展城市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制定盘活存量土地的实施方案和积极稳妥的政策措施,促进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

2.5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可以通过建立规划巡回执法检查制度,实行规划执法监察公开制度,建立纠正行政违法、不当行为制度,建立违法案件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完善规划动态监察制度来实施。

3 结论

土地节约利用是当前土地利用的主要趋势,只有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一起抓,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篇7

一、基本情况

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全市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辖21个镇街,1246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70万,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对于国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由于资本相对短缺、产业结构模式不合理、土地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造成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低。二是批后监管不到位。虽然在供地环节上对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进行了审查,但企业取得土地后,达不到报批时的标准,国土、规划等部门往往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三是耕地保护形势严峻。滕州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众多,用地需求量较大,受用地指标和耕地后备资源制约,保障土地供应的难度越来越大,耕地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

二、工作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大节约集约工作力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大政方针,明确相关部门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中的职责和各级政府以及村民委员会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责任,强化干部群众的大局观念,树立“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的责任意识。

(二)以创新管理为抓手,构建节约集约新机制。总体而言,就是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集成各部门优势,动员各方面力量,不断优化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条件和环境,形成整体合力,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摸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全新机制体系。

一是建立节约集约资源激励、约束、共同责任等相关制度,健全和完善节约集约国土资源总体规划、计划、管理办法,形成一套有效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二是严格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发挥联动作用,建立健全及时发现和有效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机制,完善案件查处机制,切实提高查处效果,切实增强执行力,保证节约集约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通过全面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全面落实工业用地、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提高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比例,通过市场发现和显化土地资产价值,增强用地者的用地成本意识,自觉珍惜土地、集约用地。

四是着力构建项目准入审查、项目用地非饱和供应、园区低效用地退出等机制,健全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考量体系,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激励企业建立多层厂房,提升产能,促进产业升级。

五是积极盘活废旧厂房、低效利用等存量土地,抓好开发区整合,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提高利用效率,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以严守红线为保障,进一步拓宽节约集约用地领地。

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

二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搞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是推进土地开发整理,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开发“中心村”、治理“空心村”,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土地。

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篇8

福建省一手抓节约型社会建设,一手抓减排潜力挖掘,推进全省节能减排工作。今年,福建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为:二氧化硫较去年减排1.6%,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减排1%。目前,福建省各地已经完成辖区内的总量分解任务,把总量削减责任分解落实到区域和企业。节约型社会建设,从节水、节能、节材、节地等方面入手。节水:优化配置推进节水建设。积极开展中水回用和循环利用,鼓励发展海水综合利用。工业和城镇节水方面,重点抓好火力发电、纺织、石化、造纸、钢铁、啤酒等六大高耗水行业的节水管理。推广应用城市居住小区再生水利用技术和建筑中水处理回用技术。形成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价,全面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节能:多项措施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加强能源科学管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技术进步等多项措施,加大节能工作力度。建立工业节能目标责任制,淘汰一批规模小、技术落后的高耗能企业,开展以节煤、节电为重点的节能技术改造,大力推广绿色照明技术和民用节能产品,组织实施重大节能示范工程,积极开展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研究,加大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研发、推广力度。节材:运用新技术助推新发展。加强对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大力倡导节约建材,加强木材节约代用,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的建筑体系,节地: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制定并实施《福建省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试行)》和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办法等,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工业项目和城市建设用地的管理水平。多管齐下,突出重点,挖掘减排潜力。为了让“减排”工作取得实效,福建采取了“多管齐下,突出重点”的方法,通过采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新建项目管理、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二氧化硫重点治理项目进度、实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流域污染整治及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全省环境自动化监测监控系统、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等措施着力加以推进,并出台了《福建省“十一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为了充分挖掘减排潜力,福建采取4大措施来协调发展。1.关闭一批煤耗大、污染严重的小火电机组。2.各重点企业与当地政府签下污染物减排“军令状”,明确减排时间表。3.把火电厂、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占全省工业污染负荷65%的工业污染源列为省控重点污染源,向社会公布,并在2008年底前安装在线自动监测装置。4.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闽江、九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投入资金重点解决污水管网与生活垃圾收运设施配套和完善;加大农村沼气示范工程建设;加强违规水电站清理整顿,推进矿山整顿、生态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

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篇9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一当好、三争创”战略目标,以节约集约用地为主方向,以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为主抓手,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目标,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土地调控政策,强化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实现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对策措施1、落实规划对建设用地规模的引导控制措施。城乡规划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科学确定建设用地发展规模、用地结构和开发强度。强化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的引导控制作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明确各区建设用地总量。城乡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保证基本农田规模。在确保环境质量和容量的前提下,实行土地开发强度上限与下限“双向综合调控”机制。合理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防止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调整修改各类用地标准,合理确定各项建设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

2、落实优化产业结构的供地措施。增量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列入省市年度重大、重点项目计划的基础设施工程和协议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超10亿元内资重大项目建设,优先满足现代服务业、“三创”载体和高新技术等项目建设,优先满足高产出、高效益、产业链高端项目建设。存量建设用地和挂钩指标优先用于农民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普通商品房、定销商品房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禁止引进高污染、高能耗、高危险、低效益、低产出的工业性项目。限制类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得供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得供地。总投资3000万元以下,国家、省级工业园区亩均投资强度达不到360万元以上,一般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达不到250万元以上的工业性项目不再单独供地,能进标准厂房的一律安排进标准厂房。

3、落实高水平节约集约用地措施。城乡所有工业用地都要坚持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原则,新建厂区容积率不得小于0.8,多层标准厂房容积率应大于1.2,所有工业用地建筑密度不得小于50%。加强工业用地、物流用地等建设标准的研究和制定,适度提高容积率,控制绿地率,集中布局配套设施,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将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使用调整相结合,把土地供应给用地集约化程度高、效益好的项目。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电子、医药、生物、动漫、创意产业等凡适合进多层标准厂房的行业或企业,必须全部入驻多层标准厂房。引导企业在新建厂房、新增建筑面积或配套设施时,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空闲地、旧厂区,推进“零增地”技改,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合理安排住宅用地,严格控制低密度高档住房建设,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住宅用地供应要明确住宅用地的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确保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防止大套型商品房多占土地。普通商品房、定销商品房和拆迁安置房建设必须以建设小高层、高层为主。

4、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措施。我市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城市,要充分运用挂钩试点政策,减少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全市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挂钩工作:(1)与太湖保护区内搬迁村庄、企业搬迁整理成新增耕地相挂钩。按照市委、市政府治理太湖的决策部署,把沿湖、沿江、沿河地区污染企业关闭和村庄搬迁纳入挂钩计划,加大推进力度,逐年降低保护区内建设用地比例,增加上述地区的生态绿地总量,挂钩指标用于满足重点发展区建设。(2)与农业示范区内村庄、企业搬迁整理成新增耕地相挂钩。着眼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集中建设上千亩、上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示范区内的零星企业和散落村庄要纳入挂钩计划,有计划地安排搬迁并复垦成耕地。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外、建设用地预留区内可优先使用挂钩指标,现代都市农业相配套的相关设施建设用地应规划在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外。(3)与农村住宅用地整理成耕地和基本农田相挂钩。尽快制定出台财政补贴、奖励政策,建立挂钩置换指标市场配置机制,按照谁复垦谁得益的原则,鼓励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推进农村住宅用地挂钩置换。积极制定宅基地自愿腾退安置补偿办法和生活保障措施,鼓励已入城农民和城郊结合部农民自愿腾退宅基地。腾退后的宅基地可整理为耕地产生挂钩指标,也可以按照城乡建设规划直接置换为建设用地。到2010年,全市要完成1/3以上的自然村居民并入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的目标任务。今后各镇房地产开发用地都要通过农村住宅用地置换解决用地指标,一般不再单独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4)与关闭矿山宕口、砖瓦窑厂整理成新增耕地相挂钩。全市除宜兴保留个别有取土来源的窑厂外,其余地区要于年内全部关闭整理到位。市区关闭矿山宕口已经基本整理到位,江阴、宜兴市还有一定数量的矿山宕口,要进一步加大关闭力度,每年给相关镇(街道)下达整理挂钩任务,用3年时间完成复垦复绿。

5、落实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措施。主动打破原有政策的限制,通过减免廉租房基金、土地收益金等相关规费,加大对企业用而不足的土地和经济效益不佳企业的土地的收购储备力度,切实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将收购储备的土地和厂房供给急需用地的企业。要提高存量土地的保有成本,科学划分不同区域,适时提高我市城镇土地使用税标准,并研究制定激励机制,让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高的企业真正得到实惠,迫使低效用地单位主动退出土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组织各地对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中的闲置土地进行全面清理,对外资、民资、混合所有制等企业批多用少、批而未用的土地,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制定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对原用地单位有能力增资扩股的限期增资扩股,对超过两年闲置不用的地块要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调整给急需用地的单位使用。

三、领导与考核1、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工作,将其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采取扎实措施抓出成效。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全力推进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工作。发改、经贸、外经、规划、国土、地税、财政、统计、审计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千方百计落实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各项措施。市投资主管部门要严把建设项目审核(审批、核准、备案)关,确保重点、重大项目建设,控制非重点工程和一般性工业项目立项;市规划部门要严把城乡规划关,控制建设项目开发建设强度;国土部门要严把建设项目供地关,按照节约集约用地要求核定供地量;地税部门要把好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关,确保应征尽征;财政部门要落实好税收返还奖励措施;统计、审计部门要配合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考核、评估及认定工作。

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篇10

“十一五”期间,兖矿集团建设节约型企业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围绕兖矿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强化节约意识和节约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化方向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企业,构建和谐兖矿。

(二)主要目标

到2010年末,万元工业产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降至12.52立方米,初步建成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内容,产业结构优化,增长方式集约,消费方式科学,工业污染状况显著减轻,矿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各类能耗持续降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十一五”时期,兖矿集团建设节约型企业的工作重点:

建设节约型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一项重要事业。

(一)围绕集团战略规划,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十一五”期间,是兖矿集团发展战略机遇期,要围绕兖矿集团战略规划目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三大基地、三个化工园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构建循环经济模式,从而构建起兖矿集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健全资源节约目标责任体系和管理考核体系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的要求,依据规划目标,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目标责任体系和管理考核体系,将资源节约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岗位和每个人员身上,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保证资源节约目标的实现。

(三)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和生产中的节能工作,实施节能工程

兖矿集团未来发展中的重大项目,都是以煤炭综合开发利用为基础的,资源投入量大,排放量也大。如果从项目的立项即着手考虑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在项目设计中充分体现这一思想,优化工艺、优化设计,精选节能设备,施工中加强环保节能措施,就能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实现节能增效的目的。

(四)继续加大节能科技创新力度

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方法,开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优化产业结构,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实施多联产技术,可极大地提高企业节约水平,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推进煤炭转化深加工、矿产资源利用、“三废”综合利用三项技术研发创新,实施供水系统优化、高耗能设备改造、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五项节能工程,形成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

(五)继续抓好节能基础工作

继续抓好节能基础工作,集中力量开展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摸底工作,对照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科学制定节能降耗考核管理办法,编制和完善环保节能具体标准与消耗定额,加强计量统计监测工作,搞好仪器仪表的校定,抓好节能专业队伍建设,为搞好节能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