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社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1:28:00

节约型社会

节约型社会范文篇1

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为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党中央提出了:“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资源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倡导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逐步形成节约之风深入人心,节约美德蔚蓝成风。

祖国的未来蓝图需要我们团员青年来描绘,民族的希望要靠我们来实现,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更应有我们的所作所为,让我们以实际行动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在此,特倡议如下:

一、增强时代责任感,树立三种意识

作为21世纪中国的建设者,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我国资源缺乏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出发,崇尚节俭、适度消费的理念,牢固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节约资源人人有责意识。

二、节约资源,从身边作起,从一点一滴作起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每一位公民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努力实践,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社会环境的净化需要从我作起,从身边作起,从一点一滴作起。请“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分钱、节约一寸土”,倡导使用循环用水、节能产品和再生材料,倡导俭朴的生活方式和适度消费,推广办公电子化和资源变废为宝。

三、积极实践,为建设节约型机关、校园和研究院所建言献策

节约型社会范文篇2

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污染现象较严重,成为一个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较少的国家,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作为国家栋梁、建设者的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用科学知识去合理利用宝贵的资源,以“振兴祖国,造福历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

一、提高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广大青年要认真了解国情、市情、区情,了解资源开发、利用等情况,从全局和战略出发,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科学、合理使用、开发、节约资源的观念,强化节约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从小事做起,树立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辛”广大青年要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张纸等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节约习惯,要认真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浪费现象,分析原因,研究节约措施和小窍门向身边的亲朋好友、邻里同事推广宣传节约资源的重大意识,宣传普及节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揭露和抵制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以身做责、身体厉行,不大吃大喝,不追求豪华,不贪大求洋,拒绝使用一次性产品,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

节约型社会范文篇3

一、马克思的节约理论

马克思认为,一切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用公式表述即“真正的节约(经济)二节约劳动时间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关于节约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不变资本或生产资料的节约。二是劳动时间的节约。三是财富的积累与节约的关系。马克思的这些思想是我们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理论指导。

(一)不变资本或生产资料的节约。首先,关于生产资料节约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由于分工、协作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这种由生产资料的集中及其大规模应用而产生的全部节约,是以工人的聚集和共同工作,即劳动的社会结合这一重要条件为前提的。”可见,大工业生产中工人的分工和协作是实现生产资料节约的必要条件。其次,关于生产资料节约的方式。马克思指出:“在不变资本的支出上产生的节约,但在这里,应该立即提到机器的不断改良所引起的节约。”可见,“凡是使机器从而全部固定资本在一定生产期间内的损耗减少的事情,不仅会使单个商品变得便宜(因为每个商品都在它的价格中再现归它负担的损耗部分),而且会使这个期间内相应的资本支出减少。”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节约生产资料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推动新机器的发明或改良这种方式实现生产资料的节约和产品成本降低。再者,关于生产资料节约的作用。“生产资料的节约要从两方面去考察。一方面,它使商品便宜,从而使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另一方面,它改变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也就是同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和可变组成部分的价值总额之间的比例。”所以,生产资料的节约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品销售,增加企业利润。最后,关于劳动条件的节约。“因为工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生产过程中度过的,所以,生产过程的条件大部分也就是工人的生活过程的条件,是工人的生活条件,这些生活条件的节约,是提高利润率的一种方法。”但劳动条件的节约不应建立在损害工人的利益基础之上,而应考虑工人自身的利益。

(二)劳动时间的节约。首先,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可见,决不是禁欲,而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马克思认为一切节约都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劳动时间的节约又是发展了生产力,发展了的生产力又促进商品供求的增加以及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可推动科技创新和进一步实现劳动时间的节约。以此类推,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其次,劳动生产率和节约劳动时间的关系。“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劳动生产率还随同劳动的节约而增长。这种节约不仅包括生产资料的节约,而且还包括一切无用劳动的免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迫使单个企业实行节约,但是它的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制度却造成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大的浪费,而且也产生了无数现在是必不可少的但就其本身来说是多余的职能。”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要证明自己实际上提高了生产率,就必须使固定资本由于损耗而转移到单个商品中的追加价值部分小于因活劳动的减少而节约下来的价值部分。总之,它必须减少商品的价值。……因此,加入商品的劳动总量的这种减少,好像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进行生产都一样。……但是,对资本来说,劳动生产力提高的规律不是无条件适用的。对资本来说,不是在活劳动一般地得到节约的时候,而是只有在活劳动中节约下来的有酬部分大于过去劳动的追加部分的时候,这种生产力才提高了。”叫在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过程中,应尽可能实现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和谐发展。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仅各个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要努力实现节约,而且政府要在宏观上调控全局,从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快速发展,以保证整体经济的节约。

(三)节约与财富积累的关系。关于节约和财富积累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资本起源于节约的说法,也是荒唐的,因为那种人正是要求别人为他而节约。”其次,“资本家财富的增长,不像货币贮藏者那样同自己的个人劳动和个人消费的节约成比例,而是同他榨取别人的劳动力的多少和强使工人放弃一切生活享受的程度成比例的。”因此,节约能增加财富,但这并不是资本家积累财富的主要手段。我国要通过合理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如收入分配制度等,使我国能通过提倡节约而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以及社会和谐发展。二、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节约和节约型社会。什么是节约?在不减少产品产量,不加大劳动者负担,不降低消费者自身效用的同时,尽量削减产品成本,减少生产劳动时间,降低消费中无谓的浪费等做法就是节约。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就是要通过科学的发展模式,实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全部生产要素的节约,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经济周期中的节约。经济的运行总是处于一定的周期中,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在经济繁荣时期,一切欣欣向荣,人们收入普遍增加,生产和消费需求旺盛,在这种情形下很容易滋生浪费现象。因此,要提倡节约,防止浪费。但在经济衰退时期,经济一般处于投资乏力、消费需求不旺、出口减少等状态。那么,在经济衰退、需求不足时是否需要提倡节约?提倡节约是否会减少消费?答案是很明确的,节约和鼓励消费并不矛盾。在经济衰退时,国家鼓励和刺激消费并不是让消费者需要一件东西却买两件这种浪费行为,而是要通过增加正常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同时,提倡节约并不是限制消费,而是通过正常的消费来实现时间的节约和资源的节省,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处在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经济的发展也要靠需求的拉动。其中,消费需求的拉动是需求拉动中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在推动消费需求的同时提倡节约,能更好的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三)生产和消费中的节约。生产和消费是商品循环中的重要环节,理顺生产和消费中的节约问题,对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无论在消费还是生产过程中,都存在节约的空间,第一,应正确处理节约与消费的关系。消费是指为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购买和支付。节约不等于减少绝对消费量,节约和浪费是对立的,与消费并不矛盾。提倡节约并不是要减少正常的消费,而是要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浪费。第二,生产中的节约是实现节约的源头。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循环过程中,生产过程中的节约尤为重要。只有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节约,消费者在正常消费时才不会出现太多的浪费。否则,生产中的浪费通过消费过程得以完全实现,消费者消费时则相当于间接参与了浪费。因此,在生产阶段实现节约,就相当于控制了浪费的源头,有利于实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节约。第三,消费中的节约是实现节约的有效手段。商品在经过厂商采取节约措施生产出来后,能否节约就在于消费者是否正常的消费,而不是浪费。另外,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消费习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设计。因此,在消费过程中注意节约,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生产厂商生产节约型商品。第四,人的能动性在生产和消费的节约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如果能够发挥人的能动性,就能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时间。总之,能否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节约关键在人。

三、建议

节约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节约型社会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我国在构建节约型社会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让节约的理念贯穿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环节。一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创新和引进先进生产线,减少生产资料的耗费,最大限度的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节约,控制好节约的源头。二是我国目前需要增加消费需求,加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要注重消费过程的节约。三是严格控制交换和分配环节的节约,因为节约在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造成浪费。

节约型社会范文篇4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分析

一、实施节约型社会的意义

(一)节约型社会的定义。节约型社会是指社会资源在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管理机制、健全的结构调整机制、以及技术的进步,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高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以减少资源浪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二)实施节约型社会的社会意义。(1)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能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必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提高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资源能源约束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2)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护环境的有力措施。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依赖于环境,需要自然环境提供有限的资源来促进人类的生产与发展,是实现人类基本人权的根本保障,脱离环境的劳动生产力是不存在的,可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而绿色财政税收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促进了环境权利的有效推动,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是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尽快加以扭转;而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有利条件,节约能源资源,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创新节约型环保产品,才能在环保节能方面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为国家、为人民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节约型社会背景下实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重要性

(一)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始终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标准始终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基本准则,社会的公共利益即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环境资源的持续发展利益,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来调节市场经济的平衡,建立市场经济职能的标尺。从技术角度来看,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的不断枯竭会给人类的生活、甚至生存带来压力;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为减少资源匮乏和资源浪费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利用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可以更加明确政府的经济发展方向,体现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政策意图,这在促进资源的合理高效运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也是最为灵活、有效的调节市场的重要措施之一。(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是提高和完善环境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环境资源和生产力是相辅相成的,劳动者通过劳动来获取有限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一旦枯竭,生产力就失去意义,如何才能有效利用环境、提高生产力呢?只有加强节约资源意识,促进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才能保证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利用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来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促使企业加快转型,已提上了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新日程。通过绿色财政和税收对市场起到的杠杆调节作用,增加投资企业个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统一协调性,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在我国的宏观调控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政策的不健全性、政策实施标准不够具体、节能激励力度不足,致使绿色财政税收这一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体系仍有待完善。(一)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不够健全。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赶业绩、加快地方快速发展,盲目采用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忽略了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在财政税收政策上,没有与节约资源进行有效结合,也没有在社会上形成节约资源生产形态与消费意识,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一定的差距,不利于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也无法对环保节约意识形态形成约束。例如,个别地方政府为加快经济建设,引进高耗能产业,与国家提倡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初衷相违背。(二)绿色财政税收的政策标准不够具体。尽管我国在不断加快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步伐,但由于具体的政策标准不够具体,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诸多不合理的情况,这需要我们逐渐完善并改进。例如,税收政策不合理、征税难度大、财政税收执行力度不够等等,例如,高耗能产业的节约标准定义模糊,家用电器的节能标准不统一,办公设备的节能标准不够完善等等,都需要具体的对照标准,才能加快节能产业发展的脚步,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三)财税政策激励力度不够。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要激励各大中小型企业由高耗能向低耗能产业的转变,鼓励企业购买环保设备,并加大财政税收激励政策。以往由于财税政策对企业的激励政策不明显,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因此,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脚步,有关部门一定要做好税收政策激励宣传,并具体落实到税收工作中。

四、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完善我国现有的绿色财政税收制度。目前,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制度并不完善,很多具体的细则规定并不能满足现实要求,因此,一定要尽快完善绿色财政税收制度,确保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首先,在资源开采方面,合理征收资源使用税,目前除了对水、矿等资源进行税务征收,还应对其他开采资源完成从量的征收转变为对价的征收,以提升开采人员的节约意识;其次,是在生产环节,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排查力度,对污染企业征收污染税和垃圾税,提高节能减排意识,同时对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污染物有效处理的企业进行激励制度,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降低人们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增强人们保护节约资源的积极性。(二)引导群众合理消费。消费者是产品的使用者,产品的生产以消费者为目标,因此,只有合理引导群众消费,才能有效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此,税务部门可以对一次性产品提高税率,对于循环利用产品降低税率或者实现奖励政策,以减少消费者对一次性产品的购买,引导群众增加对再利用产品的消费;此外,还要加强对回收利用率的监管,提高节能技术,促进可回收利用产品的开发。(三)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背景下,政府一定要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开发的财政支持力度,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最好政府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定期划拨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同时细化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的具体发展方向和扶持细则,把节约资源和循环发展经济项目作为财政支出常规项。此外,地方政府也要结合当地情况,明确对于节约资源财政支出的具体细则,鼓励节能工程的开发,例如,节能技术研究与节能企业建设等等,对于高耗能产业采取淘汰机制,通过其他方式给予财政支持,也可用于企业转型;对于环境保护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随着世界自然资源的逐年减少,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大力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积极付诸行动。作为世界土地和人口大国,中国保护环境的责任义不容辞,通过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有效调节了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需求之间的平衡,有效地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对促进自然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全淅玉.我国财政税收政策定位研究[J].林业劳动安全,2012(3).

节约型社会范文篇5

结合我区实际,依照《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通知》豫政〔〕55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郑政文〔〕164号)要求.现就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问题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实施。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三大理念。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促进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

以铝及铝相关产业、阀门及相关装备制造业、能源等链条为主要构成的循环经济系统。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制度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十一五”时期,基本建立起以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为主体、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废物资源化、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特征。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显著增强,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水耗、物耗大幅度降低,形成一批循环经济型的示范企业、产业园区,一批资源节约型机关、企业、社区和学校,使建设节约型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力争到2010年,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30%左右。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

(一)切实推进能源节约

1.认真实施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8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发改环资〔〕1457号)切实抓好资源节约、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的落实。

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规范煤以上企业节能,2.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依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目录》.明确氧化铝、电解铝等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和指导。加强节能监测,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计量基础管理工作。提出促进全区高耗能企业节约资源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企业的治理工作方案。

新建建筑严格实行节能50%以上的设计规范,3.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认真贯彻实施建设部《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建科〔〕78号)和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推广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推动现有住宅、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启动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努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工程中的推广应用。今后。年底前要过渡到全面、严格实施节能65%设计规范。

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老旧汽车。推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规范的实施,4.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推广使用高效、低耗、环保、节能的运输车辆.禁止超标准排污车辆上路。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国办发〔〕61号),对更新出租汽车车辆时,积极鼓励选用节能环保型汽车。研究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的具体措施,对更新和新增公交车辆达到欧III以上排放规范的,要给予财政补贴。加快淘汰落后农业机械,开发和推广节能农业机械。

监督检查生产和市场环节能效标识执行情况,5.商业和民用节能。积极宣传贯彻国家《能源效率标识管理方法》.促进高效节能、节水、环保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加快淘汰落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规范,全社会建议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不低于26℃。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

根据《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6.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认真贯彻国家发展改革委《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发改能源〔〕13号).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不时推进生物质能源项目建设。农村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年,全区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0%

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7.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强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需求侧管理.加大推行力度,鼓励节约用电。

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8.合同能源管理(EMC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二)积极做好节约用水

组织实施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工程。提出宏观水资源分配和微观取、用水定额规范的指导性意见。1.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提出我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有关政策。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

降低管网漏失率。推进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置、再生利用和分质供水,2.乡村节水。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加快乡村供水和污水处置市场化进程。乡村绿化养护鼓励使用雨水和再生水,实现喷灌、滴灌和微灌。整顿规范洗车行业,大力推广无水洗车、循环用水等节水技术,严禁使用高压清洁水冲洗车辆。

推广使用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3.农业节水。进一步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渠系配套工程,修复改造防渗渠道。积极开展雨水积蓄利用,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

提高水利用效率。大力推进清洁生产,4.节水技术改造。高耗水行业中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循环水利用能力。加大节水治污、兴建一批节水技术改造示范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制定限期更新使用节水设施、器具的具体方法,5.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根据《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加快淘汰更换单位和家庭已经投入使用的非节水设施、器具,禁止销售和新安装使用明令淘汰的产品。

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6.地下水资源管理。完成乡村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和水资源管理公共信息查询系统建设.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质性缺水。

利用价格手段,7.计划用水。做好各行业的取水量、用水量、用水效率和效益的统计工作。合理确定年度供用水指标.实行计划用水调控。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全区实行计划用水管理。

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8.节水“三同时”制度。根据《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规定.实行用水、节水评估和水资源论证制度。

(三)促进原材料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

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资料,1.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规范和资料消耗核算制度.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提高资料强度和使用寿命。推进木材节约代用工作,2.延长建筑资料使用寿命。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资料.建筑行业推广使用钢模型板、架板,鼓励建筑、木材加工等行业利用木材代用品,减少木材消耗量。

做好铝、纸板和塑料等的回收工作。3.节约包装资料的应用。落实国家关于禁止过度包装的政策措施及生产者的包装回收义务.

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运用循环经济理念,4.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着力推进矿产资源开采的规模化和产品加工的精深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

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5.废物综合利用。综合开发利用铝土矿等共伴生矿资源。以赤泥、粉煤灰、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

以再生铝为重点,6.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网络体系.积极推进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轮胎、废家电、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重点推进乡村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

开展秸杆和粪便还田的农田保育示范工程。推广节肥、节药技术,7.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及秸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研究提出农户秸秆综合利用弥补政策.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

(四)切实加强集约利用土地

抓好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1.实行严格的耕地维护制度。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问题的通知》国发〔〕31号).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利用规划,健全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体系,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认真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全面完成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任务。2.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工业集聚区大力推广应用多层标准厂房,严格限制建造单层厂房,切实提高容积率和项目投资强度;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集约利用,优化乡村路网结构,合理规划建设客货交通枢纽,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土地资源使用量;开展地下空间多种用途复合利用研究,制定人防专项规划。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资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33号)精神,加快推进墙体资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

(五)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积极推进我区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2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豫政〔〕38号),尽快落实全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六)建设节约型机关

完善重大事项决策顺序,1.增强节约意识。要强化节约意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强化预算约束,严禁公用经费超支和铺张浪费行为,扎扎实实地做好建设节约型机关的各项工作,务求取得实实在效果。

规范办公用品的配备、推销和领用。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2.节约办公用品开支。从严从紧配置办公设备.充分使用网络办文,减少纸质文件。提倡在电子媒介上修改文稿,减少重复打印次数。机关公文应当双面用纸,注重信封、复印纸再利用,名片印制尽量使用再生纸。提倡使用钢笔书写,减少圆珠笔或一次性签字笔使用量。提倡开会自带水杯,减少一次性水杯使用量。

室内亮度足够时不开电灯。办公照明提倡使用台灯,3.节约用电。办公室、会议室要尽量使用自然光.走廊、通道照明要减少灯管数或设定隔盏开灯,装置自动控制开关。养成良好习惯,离开办公室要关闭电灯,下班前关闭空调、风扇等用电设备,杜绝“长明灯、白昼灯”等能耗空放现象。使用电脑主机、显示器、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饮水机、碎纸机等办公设备时尽量减少待机时间,长时间不用时关闭电源。尽量减少电梯使用,提倡三楼以下尽可能不搭乘电梯。

杜绝浪费,4.节约用水。政府部门要节约用水.实行定额管理、分户计量。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对现有用水设施进行改造,更换节能型用水器具,降低管网漏失率。单位内部绿地用水和景观用水鼓励使用雨水和符合用水水质要求的再生水,减少使用自来水,并采用节水灌溉方式。

核定各部门、各单位车辆编制,5.降低公务用车消耗。严格公车配备规范.压缩配备规模;要把好采购关,优先选用排量适中、节能环保的公务车辆,及时淘汰技术状况差、能耗高的老旧车辆;加强使用管理,节假日期间,除值班车辆外,其它车辆一律集中停放、封存管理,确需使用的,应当出具单位出车证明;区四大班子办公室和区直机关中轿以上车辆交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统一集中管理;实行公务用车统一定点安全、加油、维修,对定点单位和场所进行严格评审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加快公车改革步伐,依照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逐步改变实物供给、封闭型自我服务的模式。

研究制订会议审批制度,6.控制会议和公务接待开支。规范会议、接待、外出考察等公务活动费用开支规范.控制会议数量、规模、规格和时间;公务接待要实行分工负责,严格审批手续,大力提倡吃工作餐、按需订餐,杜绝讲排场、摆阔气的铺张浪费现象。区政府会议室实行统一管理,召开一般性会议不得在外租赁会议室。

严格执行《节能产品政府推销实施意见》,7.实施政府节能推销。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府集中推销职能.严格依照《节能产品政府推销清单》中的产品目录进行推销,优先购买经国家认证的节能型设备和产品,禁止推销能耗高、效率低的产品和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和设备。推销《节能产品政府推销清单》之外的产品时,应在招评标实施中对提供节能产品的企业给予优先考虑。

三、完善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负责研究解决全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成立市区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指导全区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开展。由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牵头建立部门协调机制,负责日常工作的召集、组织和协调。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辖区、本部门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负总责,建立责任制,层层抓落实。要根据本实施意见,依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认真落实措施,积极开展工作,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情况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二)完善规划指导

抓紧编制和实施《节约能源规划》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建筑节能规划》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规划》节约用水规划》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节约型机关实施意见》等专项规划。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和内容.

(三)建立健全资源节约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监督体系

科学监测资源节约水平和水平。跟踪国家节约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情况,加快研究制定我区废旧物资回收处置、资源综合利用、垃圾回收处置、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规章和办法。建立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健全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

(四)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全面整顿农业供水水价秩序,1.水价形成机制。规范污水处置设施运营单位污水处置价格管理;逐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初步建立农业供水末级渠系的水价体系。

调整提高建筑容积率,2.土地价格调控机制。土地审批中严格执行用地控制指标。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包括重大的循环经济示范工程、重大技术示范项目、重大资源节约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产业化项目等,3.资源节约项目建设。对于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重大项目.争取国债资金、工业结构调整资金和政策性贷款项目中给予重点和优先安排。要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

制定促进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的投资消费政策。区财政安排一定数额的节能和循环经济专项基金,4.财税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用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贴息或重大专项工作。

(五)强化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重点企业和宾馆、饭店等重点单位,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要加强资源节约规范、规定的执行情况检查,发现问题督促及时整改。坚决关停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从源头上严把审批关,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节约型社会范文篇6

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4,就是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就增长0.4个百分点。据此,中国在考虑长期发展战略的时候,曾设想到2020年以前能源弹性系数为0.5,但由于近年来能源消费增长率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率,去年和前年的能源弹性系数已经分别上升到1.32和1.6。这是中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标志。

一、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呈逆转趋势

90年代初,在工业产出中,轻重工业基本上各占一半,但是重工业比重去年以上升到67.5%,今年前7个月又进一步上升到69%。由于重工业单位产出的能耗是轻工业的4倍,工业化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必然会带来能源消耗强度的上升。这一点与其他工业先行国在进入重工业阶段后的能源消费特点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在各国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后,从能源消费结构看,都出现了从以煤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转变。由于石油和天然气被称为“清洁能源”,热值高而有害气体排放少,虽然在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后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会加速,但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却不会随着能耗的上升而显著增强。

反观中国今年来的情况,进入重工业阶段后却没有出现能源结构的转换,从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看,1999年为24.6%2004年却下降到22.7%。虽然从2000年以来原油进口量以年均15.7%的速度增长,到去年以超过1.2亿吨,但由于同期国内原油产量的增速明显下降,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然下降了。那么能源消费结构的这种逆转,是暂时的还是反映了一个长期趋势呢?我认为是个长期趋势。因为,主要有两个因素将长期限制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向以石油为主转换。

首先是世界资源的不可能性,中国是一个石油资源稀缺国家,根据目前预测,中国在未来石油的最大年产量只能在2亿吨左右。从国际比较看,在工业化完成阶段,按桶计算的石油消费量,美国为人均28桶,日本和韩国为人均17桶,中国目前只有1.7桶,仅相当于美国的1/16,日本和韩国的1/10。

美国是世界上消耗能源最多的国家,日本和韩国却是工业化国家中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如果按日韩的石油消费水平计算,到2030年中国基本上完成工业化的时候,每年的石油总消费量就要增加到36亿吨,这意味着将有34亿吨石油需要依靠进口。但是,世界石油资源并不丰裕,目前每年世界全部的石油生产量约为45亿吨,其中可贸易的量为22-23亿吨。即使今后世界石油产量和贸易量还会增长,相对于中国的巨大需求,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日本和韩国也没有什么石油资源,是依赖世界资源完成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向以石油为主转换的。但由于从人口看它们是中小国家,虽然人均石油进口量很高,可石油需求总量却不大。而中国是人口大国,没有可能依靠世界资源完成这个转换。2003年中国原油加成品油进口已达1.2亿吨,2004年又上升到1.5亿吨,已经把世界当年新增石油贸易量的40%拿到了中国,许多人甚至把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归结到中国的需求。即便如此,还是难以挡住石油消费在中国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下降,这已经充分说明了中国依赖世界资源转换能源消费结构的困难。

其次,中国大量进口石油还可能导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冲突,使进口石油的增长受到严重限制。事实上,在目前的世界石油可贸易量中,超过2/3为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占有。2004年,美国的石油进口量为6.4亿吨,欧盟为6.2亿吨,日本超过2亿吨。如果中国的石油进口超过了国际石油贸易的新增量,就会影响到发达国家已经占有的国际石油贸易份额,从而引发同发达国家的石油矛盾。因此,中国在未来的石油进口量肯定还会上升,但是进口达到一定规模,不仅有经济的可能性问题,还有政治和军事安全问题。

由于石油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控制了石油就可以控制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所以在大国的国力较量中,石油就成为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较量中的焦点。美国自2001年以来已经对阿富汗和伊拉克进行了军事占领,目前又在中亚一些国家不断策动“颜色革命”,还以反海盗为名,在马六甲海峡建立了军事存在。通过这些已经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美国近年来的军事部署是围绕中东和中亚石油资源区进行的。如果中国的石油需求高度依赖从这一地区进口,不仅未来的经济安全度难以预测,甚至政治上的独立都会受到威胁。因此,依赖海外资源实现能源结构转换,即便经济上可行,政治上也不安全。

所以,从长期看,中国的工业化将很难实现与其他工业化国家同样的能源结构转换。由于中国的煤炭资源相对于石油比较丰富,在未来发展中,中国必将更多地依靠煤炭来支持,因此,煤炭在能源消费比重中的持续上升和石油消费比重的下降,将会是一个长期趋势。

二、未来10年中国环境将持续恶化

如果中国在进入重工业阶段后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就将面临日益艰巨的环境挑战,因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是在以煤为基础的能源结构上完成工业化的,而在目前的中国,燃煤所导致的有害气体排放,已经占到各种有害气体排放量的65%--90%,每年排放总量约8000万吨。

如果按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和石油消费比重下降的情况来推算,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90亿吨标准煤,而煤炭消费的比重将不得不上升,且占全部能源消费的75%,折合煤炭产量就是近95亿吨,由煤炭燃烧所排放的有害气体按目前的环保水平来推算,也要达到近4亿吨,即比目前增加5倍,这当然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

有人说,既然能源消耗与环境灾难是因为进入重工业阶段所产生的,那么中国是否可以绕开这个阶段呢?由于重工业化还带来了其他许多诸如资源与投入等方面的问题,目前许多人正在争论中国是否应该走重工业道路。

中国进入重工业阶段的原因是由于在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已经引发了居民对住房和汽车等新一代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而这些耐用消费品都必须以重工业来支撑。所以,中国应不应该、走不走重工业道路的问题,实际上是在未来中国居民应不应该提高消费档次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争论。因为这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否则中国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搞现代化还有什么意义?

也有人举出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的例子,说明本国的重工业产品需求可以通过国际交换来满足。但是与石油的情况一样,对于只有几百万乃至几千万人口的小经济体来说,通过国际分工与交换,的确可以满足国内需求,使本国经济发展绕开重工业阶段,可是对中国这样有着巨大人口的经济体来说就不可能。石油不可能,钢铁、化工和机械都不可能。所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必须走过重工业阶段才行。如此,能源的消费就减不下来。

也有人说,中国不是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吗?走“循环经济”的路子是否可以大幅度减少能源需求呢?例如,用废钢铁就可以减少90%以上的能源消耗和有害气体排放。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循环经济是对已经加工使用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因此发展大规模的循环经济,必须是大量社会产平已经到了使用寿命的终结期才有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可以很发达,而在发展中国家却规模有限的原因。

在目前的中国,以钢材消费来说,房地产占了一半多,机械工业占了20%,汽车工业占了5%,而从2004年看,城市房屋建筑面积中有60%以上是近5年建造的,社会汽车和机械保有量中,也有近60%是只使用了5年的。如果房屋的平均使用年限为50年,汽车和机械的使用年限为15年,那么至少在未来10年之内都不会有大量报废的钢铁进入可回收期。其他有色金属和塑料的情况与钢铁是一样的。所以,至少在未来10内,我们不能指望依靠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大规模节能。

有研究表明,以大气环境来说,目前的环境容量空间只剩下25%,如果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还要继续上升,可能用不了多少年就会达到环境容量的极限。如果中国不可能绕开重化工道路,国际资源又不能支撑中国实现从以煤为主向以油为主的能源结构转换,则中国的工业化就必须选择新的道路。我们现在经常说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前的含义是指要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然而从能源和环境的制约关系看,这个“新”字更应该是指中国必须走上一条世界各国从未走过的技术道路,即必须在新的能源与原材料基础上完成工业化建设。因此,中国的新兴工业化道路,不仅对自己的过去是“新”,对世界来说也是新的。

正因为中国的新兴工业化是前无古人的工业化,因此中国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必然充满了各种困难,肯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在成功地转向新的工业化道路前,则必须继续依靠传统能源和原材料,即必须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上继续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至少在未来10年,中国的环境由于煤炭燃烧比重上升,会持续恶化。我们对此必须有前瞻性,必须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以使中国经济能依靠煤炭,在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走出足够长的时间。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重在生产而不在消费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使中国社会各界深感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节约资源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产,二是消费。从生产方面节约资源,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消费方面节约资源,则要求人们减少对各种产品的消费。这两个方面,哪个应该成为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呢?我认为是生产而不是消费。

从消费入手,无疑于是在提倡清心寡欲的生活,这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相抵触。日本是发达国家中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是节约型社会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排斥日本每千人的轿车拥有率超过600台。当然还是要培养居民的节约意识,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的习惯。

有人说,为什么不可以用税收等经济手段限制对大型住宅和大排量汽车的需求呢?由于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加大对消耗资源多的消费品税收,当然能抑制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但是,如果市场价格已经可以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消费者自然可以从自己的收入水平和与产品价格对比中做出理性选择。例如最近由于汽油涨价,许多消费者认为如果每升价格超过4.5元,就会放弃买车的打算,或者选择小排量车型。所以,只要市场价格机制是有效的,政府就没有必要通过干预价格形成来影响消费。

还有人提出为了节约资源使用,应通过税收等手段提高资源的价格,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以中国自身的资源禀赋不足以实现现代化,中国已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资源与市场体系之中,如果中国对世界资源的需求增加,则世界资源产品市场的边际价格就会上升,等于所有从世界市场进口资源的国家都在共同分担这个价格上升水平,中国的负担就小得多。但是,如果中国在国内单独拉高资源价格,等于在自动放弃充分利用国际便宜资源的好处。同理,如果因为印度等其他国家对世界市场的资源需求度上升,中国也要为其分担资源产品价格上升的结果。所以,只要资源价格是正确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中国就没有必要主动拉升国内价格。

中国目前在生产中浪费随处可见,其原因主要在于使用中的设备技术落后,企业规模过小,在钢铁、水泥、电力、机械、建筑等许多生产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节约潜力。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绝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个物质基础问题,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强制报废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采用财政补贴和国家对贷款贴息的办法,以及加速折旧的办法,支持企业尽快淘汰和更新设备。还要严格限制企业所使用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水平,大力提成规模经济。

四、生产节约的重点是“增量”节约

生产节约可分成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新资源,“增量”节约就是指如何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效率,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存量节约是指已经被加工成产品的资源,如何回收与再利用,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循环经济”。

发展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都需要政府和社会投入大量才力,在财政和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也需要选择重点。而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看,至少在未来10年内,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增量节约方面。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社会产品积累,才有较大空间。以钢铁为例,建设工业化国家一般可以用两个钢铁指标来衡量,一个是钢铁生产能力的人均占有量,一个是人均钢铁蓄积量。从工业发达国家看,当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人均钢铁生产能力大约为700公斤到1吨,人均蓄积量则在10吨左右。

当人均钢铁蓄积量达到10吨,钢铁的生产能力就会逐步衰退,这是因为在工业化完成阶段,居民对物质产品的消费已经基本上满足,消费开始转向服务业领域,钢铁工业主要是负担居民对原有产品更新的要求。而更新产品是以新顶旧,被淘汰和报废的产品,如汽车和房屋建筑,都包含着大量金属材料,而在报废的金属产品中,金属回收率一般都可以达到80%,这就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之所以电炉炼钢占到全部钢产量的80%,就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炉料是以废钢为主。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直到去年人均钢产量也刚过200公斤,人均钢铁蓄积量只有1.5吨,所以,目前铁矿砂炼钢仍要占到粗钢产量的85%,其余15%用废钢炼钢,其中还有60%的废钢是靠进口。

所以,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对增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例如从金属蓄积量来看,目前已经等同于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空间很大,现在就开始起步了。

五、最应节约的是土地和水:

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警惕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

生产的节约就是要节约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条件不同,在生产中各类生产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不同。国际贸易的存在,对某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可以通过贸易方式获得,但是,有些生产要素不能通过贸易,例如土地和水资源,所以,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

中国虽然号称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平原面积只有不到1000平方米,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留足农业用地。因此,节约土地是比节约其他可贸易资源更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同时也是以较少生产要素投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最重要的途径。发达国家的实践说明,一国的财富形态约有2/3是房地产,食品吃了就没有了,衣服穿旧了就得扔,汽车也是减值的耐用品,只有房地产是可以保存财富的最主要形态。

对中国来说,由于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很容易使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例如,中国近年来新建的许多建筑容积率都很低,以城市“毛容积率”来说,即城市建筑物面积与城市建成区面积之比,全国平均只有0.5,最高的上海也不到0.8,而东经为2,香港为1.6,台北为1.2,即便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土地资源已经极度紧张的地区,在大城市中心区内,五六层的建筑物也随处可见。

我最近到浙江的一个城市,听说这里的土地开发都已经碰到“红线”,但在最近城市改造后新建的房屋中,大多还是6层左右的建筑。今年国家给浙江审批的土地利用指标只有23万亩,其中还有40%是给中央项目预留的,分到一个地级市只有2-3万亩,再分到县只有不到1000亩,这是造成今年浙江投资增长率猛烈下降的重要原因。而福建、广东和上海也面临着同样情况。以至于有人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格局正在变脸,出现了东冷西热的局面。

节约型社会范文篇7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1、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研究提出《**市重点节能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并落实节能降耗主要目标、重点内容、保障措施、实施主体,以及分年度实施计划、争取国家支持的重点。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市发改委、经委、贸发局会同市建委、国资委、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2、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市重点抓好10家高耗能企业,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和指导(市发改委、经委、贸发局会同国资委及相关行业办)。

3、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和落后农业机械(市交通局、财政局、经委、农牧局)。研究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的具体措施(市交通局、经委会、建委会同市发改委)。推广使用清洁燃料汽车(市科技局、环保局、经委会同相关部门)、节能农业机械(市农牧局)。推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实施,从源头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市发改委、质监局会同市环保局、交通局等)。

4、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贯彻实施《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深化供热体制改革,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工程应用技术研发、集成和城市级工程示范,启动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市建委、规划局会同相关部门)。

5、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扩大节能产品认证,促进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市发改委、经委、质监局)。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市建委会同相关部门)。在农村积极发展户用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市农牧局)。

6、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水电、风电基地建设;在**市电网未覆盖地区发展小水电、小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市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生物质能资源调查及生物质能技术示范和推广;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配额、价格管理等配套规章和实施措施(市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

7、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市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

1、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认真研究提出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继续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市发改委、水务局会同相关部门)。

2、推进城市节水工作。积极推进节水产品开发利用,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指导各地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的改革(市建委、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

3、推进农业节水。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市发改委会同市水务局、农牧局)。在干旱地区积极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市农牧局)。开展农村、集镇生态卫生旱厕试点(市发改委会同市农牧局)。

4、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市建委)。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市水务局会同相关部门)。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质性缺水(市环保局、水务局)。

(三)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1、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执行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市发改委、经委、质监局会同相关行业办)。

2、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和节约木材。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市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木材节约代用(市发改委会同市林业局)。

3、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措施,从使用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市发改委会同市建委)。

(四)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1、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修订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推进土地整理和复垦(市国土局会同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

2、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市规划局、国土局、建委)。启动“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利用水平(市农牧局、国土局、水务局)。

3、研究提出节约用地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城市建设节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市国土局、规划局、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

(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1、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要以煤矿瓦斯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市发改委、经委、国土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

2、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市发改委、经委、建委、环保局、贸发局等相关部门)。

3、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研究提出农户秸秆综合利用补偿政策,开展秸杆和粪便还田的农田保育示范工程。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市经委、农牧局)。

二、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一)加强规划指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1、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编制《**市节水规划》(市发改委会同市水务局、建委、国土局等相关部门)、《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市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市规划局、农牧局、国土局)。

2、加快明确**市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项目,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项目发展,淘汰技术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市发改委、经委、环保局会同相关部门)。

(二)健全节约资源的法规。

1、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根据国家陆续出台实施的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研究制定**市实施细则(市政府法制办、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

2、加强石油节约、墙体材料革新、建筑节能、包装物和废旧轮胎回收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法制建设,做好相关立法工作(市发改委、经委、建委等相关部门)。

(三)完善资源节约标准。

1、贯彻落实国家《20**-2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计划》(市发改委、质监局、经委等相关部门)。

2、贯彻实施国家制定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市经委、发改委、质监局)。

3、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市规划局、建委、质监局会同相关部门)。

4、贯彻执行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市建委、水务局、质监局),完善**市重点用水行业定额标准,加大农业节水实施力度(市水务局、质监局、农牧局会同相关部门)。

5、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考核标准(市国土局、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贯彻实施村镇规划标准(市规划局、国土局)。

(四)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

1、加快**市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能够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

2、落实**市水价改革,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方式。(市发改委、水务局会同相关部门)。

3.尽快研究制定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对高耗能行业国家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实行差别化电价(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

4.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市发改委、国土局会同相关部门)。

5、推动环保产业化发展,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和排污收费标准,解决资源综合利用的成本障碍(市环保局、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对不符合或达不到国家行业准入标准、浪费资源、效益低下的项目,不办理审批、核准、备案等相关手续(市发改委、环保局会同相关部门)。

(五)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

1、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政策环境和新机制。各级财政要建立专项基金,安排预算内资金,通过直接投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支持具有重大示范意义的节能、节材、节水、替代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各类金融机构要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市发改委、经委、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2、贯彻落实国家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资源节约的税收政策(市财政局会同发改委、国税局、地税局等),以及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市建委、财政局、发改委)。

3、贯彻实施国家鼓励低油耗、小排量车辆的财税政策(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4、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市财政局会同相关部门)。

5、贯彻实施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市财政局、发改委、经委、贸发局、国税局、地税局等)。

6、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行矿产资源勘探权、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市发改委会同市财政局、国土局、环保局等)。

(六)推进节约资源科学技术进步。

1、市科技计划要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大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努力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市科技局、发改委、贸发局、经委会同相关部门)。

2、积级争取国家支持,组织上报一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包括重大技术示范项目、重大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等(市发改委、经委、财政局等相关部门)。

3、贯彻实施《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和《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力度(市发改委、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

(七)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

1、建立**市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市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市发改委会同市经委、建委、贸发局、质监局等)。

2、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准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市建委)。

3、定期组织各地节能监察(监测)中心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开展节能监督检查(市发改委、经委、质监局、环保局)。

4、针对20**年3月1日起施行的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和7月1日起施行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组织**市的监督抽查活动(市发改委、经委、质监局)。

5、加强和完善能源、水资源以及节能、节水统计工作(市统计局)。

三、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委员会、财政局、教育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建设委员会、科技局、交通局、水利局、农牧局、贸易发展局、国资委、卫生局、环保局、广播电视局、旅游局、地税局、国税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统计局、林业局、**市法制办等有关部门要根据确定的**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积极做好资源节约工作(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

2、为加强各有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由发展和改革员会委负责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牵头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

3、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资源节约工作负责,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建立相应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各区县政府)。

4、各区、各部门在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各区县政府,各部门)。

(二)政府机构要带头节约。

1、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办公用品,降低费用支出(市财政局、发改委)。

2、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评价标准,进一步健全干部考察考核机制,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评价标准中(各区县政府,市人事局)。

(三)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活动。

1、要尽快研究制定《创建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在“十一五”期间创建一批节约型区县、节约型政府机构、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发挥示范作用,并探索出一条符合**市情况的资源节约的路子。要及时总结和推广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经验和典型(市发改委、经委会同相关部门)。

2、在冶金、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纸回收利用、绿色再制造等重点领域和产业园区及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提出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出按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和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思路(各区县政府,市发改委、经委、环保局、科技局、国土局、贸发局等相关部门)。

(四)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1、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要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主题,继续开展“资源节约行”活动。要组织新闻媒体采访,集中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市发改委、环保局、经委会同市广电局等相关部门)。

2、要在企事业单位中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活动(市总工会),在中小学校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活动(市教育局),在宾馆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市贸发局会同相关行业办),在社区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市环保局),在市级机关开展“做节约表率”活动(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全国质量月开展“降废减损兴质量”活动(市质监局)。

节约型社会范文篇8

如今,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包装。商品包装甚至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其功能和地位不断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受到包装的强烈影响。此外,根据目前的消费趋势,包装的决定性作用正在加强。包装作为产品的第一个“名片”,会对消费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包装传达了产品的质量、风格、审美要求和产品附加值,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这个价值买单,他们认为好的包装是选择这个产品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包装设计的日益强大的鼓动作用成为市场的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除此之外,在包装设计的基础上,应给予消费者更多的主动引导和宣传。节约型社会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此外,商品生产和包装设计应很快加入这个集约的系统,其优势将有利于商品经济,包括制造商和消费者。

二、节约型社会中包装设计的挑战

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其作为丰富商品的巨大成就。它不仅更好的满足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而且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它可以代表一个时代技术水平的变化,人们审美要求的演变和社会观念的发展。尽管人们试图在这种动态的进化中找到平衡和舒适,但社会环境使人们周围的一切却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近年来,节约型社会的概念得到社会、企业和普通民众的认可。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和不断枯竭的资源引起的。这是人们在现代和未来之间作出的一个正确决定。节约型社会要求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节约和充分利用资源。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综合措施,形成相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产品包装设计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它应该表达生产者的环境观念以及产品或品牌的特性。此外,包装设计是否富有创意和趣味性,包装是否足够令人满意,产品是否能直观地展示产品文化和商业理念,都是包装设计师和生产者应该关注的问题。在当前社会,对于消费者来说包装是否节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许多厂家应时地生产生态包装和简易包装,如为快餐和零售业提供生态袋和可重复使用的袋子,这充分显示了他们的支持节约型社会的诚意。在市场方面,这一行动是形成消费者的选择趋势以及为商家建立一个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形象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它可以直接增加商家的销售、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等。因此,它确实是一个可以实现一举多得的最佳选择。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独具特色的包装,产品的价格也受到了包装质量的影响。包装模式已从早期的塑料袋和纸袋转变成高档礼品盒和带有不同的纹理个性化包装。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材料被使用,如纸箱、泡沫、塑料、玻璃和金属等。消费者更喜欢根据包装推测出产品质量、标准和水平来做决定。同时,商家添加生态标志和煽动性的文字将节省包装与塑造环境友好及资源节约型产品相关联。除了适应市场趋势和消费者的需求外,包装设计中的这些理念最终都是为了塑造产品形象和创造利润。但是,如果达不到这两个目标,生产商和销售商就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实践,并与设计和生产团队进行合作和尝试。以这种方式,可以作出最佳选择。

三、节约型社会中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偏爱绿色包装。许多产品使用注意图包装,以确保对客户有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有各种耐火或不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此外,“白色污染”的范围正在扩大。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大量的塑料袋和泡沫盒。一旦这些包装被丢弃,不能及时回收和处理,风吹日晒的情况下会造成细菌和垃圾的二次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堆的不可降解、非环保材料和一次性用品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需要大量的人员和材料来控制新污染。因此,缺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种情况不是一天形成的。自从塑料袋发明并被广泛使用以来,人们就理所当然地把这种污染带入日常生活。从吃饭购物,到大规模生产,人们似乎依赖塑料袋没有它们就不能继续活下去。事实上,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只要设计师开始关注绿色材料的使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塑料袋被纸袋取代,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人们发明了各种食用便当,可以生吃或使用后被烹饪,为食具领域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这项发明来自普通威化覆盖的糖果和冰淇淋威化卷等。除此之外,更多可回收、可降解、可加工的新包装,它可以无污染的被销毁,或被创造性地再利用。为消费者提供这么多“绿色选择”不仅可以获得他们的青睐,而且为商家赢得公众的赞扬。因此,他们的“绿色设想”更加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商家可以用可回收或可再生的新材料作为产品包装。同时,他们可以为消费者指出有关外包装的特征依据和可回收方法,以便在产品使用后合理处理垃圾,实现了生产者使用绿色包装的初衷。绿色包装应是商家对包装方法和理念的偏爱。它不仅体现了当前社会和公众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视,也是未来商品市场的发展趋势。不寻求改变和创新的守旧生产者最终将因目光短浅的产品计划被竞争对手击败并退出市场。(二)拒绝过度包装。包装,作为产品的附属品,没有多大的实用功能。然而,在当前的市场中,包装变成产品的另一个“名牌”。丰富多彩且绚烂的包装可以表现产品的高质量和水平。因此,即使一般质量的产品也可以借由光彩夺目的包装而变成高贵的和高规格的商品。过度包装抓住消费者对产品外观关注的心理,同时,它采用引人注目的包装,放大和膨胀这种消费心理,最终使人们选择和购买产品。此外,丰富的礼物包装已成为人们的首选。花哨的包装不会让人丢脸,同时为商家赚取丰厚利润。包装成本和销售价格之间的巨大利润解释了为什么商人喜欢礼物包装。据有关部门调查,北京每年产生的垃圾近3000000吨,其中包装垃圾830000吨。此外,其中600000吨是可简化的和可避免的过度包装。可见,过度包装是节约型社会建设中商人和设计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初是月饼销售市场吸引了人们对于过度包装的注意。除了必要的简单的包装,市场中有各种精美的金属包装、木雕包装甚至是多余的昂贵装饰品用在月饼礼盒上。其他产品如类似沉箱结构的酒瓶与盒子,迎合复古趋势饮用酒的高档瓷瓶和蛋糕的礼品盒不断出现。来自华而不实产品的奢侈趋势居然成为人们选择的主要原因。价格与产品质量之间不一致性使消费者在这样的无序市场中无法得到正确的判断。这种情况引发了人们对包装的思考。虽然包装的材料和模式影响产品质量和价格,这种奢侈的投入是否能获得相关的产量仍是未知数。目前,这种情况是被政策和法规有效地遏制的。越来越多的商人尝试简单和朴素的包装来替代过度包装。在保证必要的包装需求的前提下,人们试图减少包装浪费和生产共享套装、家庭套装和大容量的经济套装以减少购买小包装的资源浪费。同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科学试验后,生产出更高效、简单的包装设计。更多的设计师将简约美与包装设计结合在一起,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现代和超前的消费享受,同时降低了包装成本,从而促进了设计领域实用性的观念变革。(三)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包装设计改革。商品生产和销售,包括产品包装,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包装材料、模式和功能的更新依赖于技术创新活动。包装设计必须与这些活动同步,从而相互促进,帮助商品生产和销售。包装设计不是简单地基于产品展示和包装的审美活动,它要求生产、运输、销售和使用相结合,任何部门的疏忽都会影响其实际意义的达成。此外,随着当前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对包装设计提出了挑战。它指出,商家和设计者应该考虑包装是否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宣传是否在表达上适合环境信息,是否可以提升消费者的选择和采购。包装设计改革的第一步是环保材料的选择。聚酯材料是一种可回收、可降解的环保材料,它们可被回收并且采用物理方法精炼提纯后可以被其他包装产品重新使用。除此之外,纯化后催化剂的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包装材料。一旦这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产品包装,它不仅可以减少使用塑料和泡沫,而且还可以减少污染。这样,就可以形成有效的包装生产的良性循环,工艺可以随着科技的发展产生质的改善。尽管这种环保材料并不是一个可以被无限使用的“永动机”,但它可以成为当前产品包装的参考,同时减轻普通包装所带来的环境压力。随着环境保护理念被更多的人所认可,一些创新的包装设计也逐渐出现。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充满生活情趣。例如,一款新的瓜子包装可以增强原包装材料的韧性,同时在一半处设置一个折痕。这样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把包装分成两个部分,一半用于装瓜子,另一半用于装壳,解决了人们没有地方扔壳的问题。与此同时,因为它的硬度和韧性,人们吃瓜子后这个包装可以被反复使用。这种创新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过于简单,但这种简单也正是成功的原因所在。小的改变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便利,这必然会为该品牌在市场上赢得消费者的好感。包装设计改革的目的也在于此。包装的调整方案将吸引人们的注意,其相关功能可以在预期内实现。

四、结论

节约型社会有更多的要求,同时提供更多的改革的可能性。以包装设计为例,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商家和设计师给了它一个重生的机会。例如积极尝试新的环保包装材料,改变原有的包装工艺和大规模的包装方法,此外结合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和形象。科学发展的实践和基于自身的发展的改进,是现代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要求。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将充满动力。

作者:于瀛 单位:天津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崔蓝幻.论功能在包装设计中的主导作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04):85.

节约型社会范文篇9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初步成效

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各项工作,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初步成效。

1、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现。最新的研究表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结构变动引发的资源配置效应比增量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近十年来,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失时机地推进信息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国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已由1995年的32:34.5:33.5调整为*年的18.9:47.4:33.7,一产比重下降13.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12.9个百分点,三产上升0.2个百分点;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取得成效,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3.7%,比1995年提高6.8个百分点,工业占主导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二是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日益显现。截至*年底,工业园区内投产企业达到605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5%、53%、81%和59%,已成为*集约型工业经济增长极;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64%、67%和70%。三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得到改善。*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化率)达到37.1%,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0%,分别比1995年提高13.3个和11个百分点。

2、技术创新推动作用增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强动力,全面落实科教兴赣、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改善科技发展环境,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科技贡献率已由1995年的26%提高到45.6%。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目前已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部共建部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个,企业自主研发和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二是坚持发展高新技术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洪都航空集团的MD600N型直升机、昌河飞机公司的11MB1型直升机、分宜电厂和景德镇电厂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江铃汽车集团的陆风越野车、*变压器厂的大功率电力整流变压器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成功,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15%。三是坚持利用先进技术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1996-*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0540个,总投资1067亿元,江铜、新钢、南昌卷烟厂等一大批重大技改项目完成,目前企业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48%。

3、机制体制创新步伐加快。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推进政务环境建设,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机制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一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建设“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省市县均设立审批办证中心,推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普遍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连续三年开展政务环境评议评价活动,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和许可事项由2000年1127项减少到616项。二是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办法》、《*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办法》、《*省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等规定正式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进展顺利,基础设施、科教文卫领域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三是企业改革取得成效。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不断完善,90%的省属国有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完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制定实施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4、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一些污染严重、不符合产业政策或能耗高、产出低的项目被依法取缔,一批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得到推广利用,不少行业、企业和产品的能耗物耗水平明显降低。一是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1996-*年间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8.7%,低于GDP平均增幅2.9个百分点,万元GDP能源已降至1.35吨标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能源消费结构也得到优化,电、油、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上升,高污染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二是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万元工业用水量由2000年的880立方米下降到470立方米,年均下降11.9%;围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三个不”(即工业园区内投资强度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不搞,主厂房只有一层的项目不搞,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不得超过工业项目用地总面积的7%),节约使用土地约8万亩。三是循环经济试点亮点纷呈。*铜业集团公司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每年增加销售收入约30亿元;*亚东水泥公司开采过的矿山,不留任何废弃土石,利用率达100%,生活垃圾全部在高温燃烧中分解为生产原料,煤渣、废钢渣等固体废弃物用来生产矿渣水泥。

5、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我省按照“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举”的方针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一是禁止三类项目进入工业园区。注重招商选资,坚持“三个坚决不搞”原则,即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项目坚决不搞。二是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仅“十五”期间全省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达9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5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已由1995年的49.5%提高到88.7%,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的排放达标率分别提高到74.5%、81%和62.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也提升到25.3%。三是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以建立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为突破口,围绕“母亲河——赣江保护”、“母亲湖——鄱阳湖保护”、“湿地使者”等主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60.05%,在全国列第二位;部级生态示范区(含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3个,面积达95549平方公里;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0个,面积9016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4%。

二、当前经济增长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不协调、低效率”特征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时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也日益加剧,经济运行的内在质量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1、高投入,粗放型特征较明显。一是投入比较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的,而投入产出率是衡量经济总体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资金投入看,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1995年为36.1%,2000年为36.2%,*年达到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分别比上海、广东高18个和20个百分点;每增加1亿元GDP投入的固定资产投资“八五”为0.24亿元、“九五”为0.26亿元、“十五”为0.47亿元,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劳动力投入看,万元工业增加值从业人员为0.42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3%,分别是浙江的2.1倍、广东的2.2倍。从原材料投入看,产出的GDP占全国2.2%,但投入的煤炭、钢材、水泥分别占全国的3.1%、3.0%和3.1%。土地和水的投入也同样存在粗放问题。二是效益比较低。全社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1.83万元/人,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远低于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为0.74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8%和84%,企业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

2、不协调,结构性矛盾较突出。一是不协调。产业结构层次仍处于较低水平,一产高出全国6.6个百分点,二产低于全国0.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中,粮食、生猪等传统农业比重偏高,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业比重偏低,农业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能力弱。第二产业中,工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国低5.9个百分点,煤炭、食品、纺织、石化、冶金、电力等传统工业仍占主导,而电子及通信设备等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仅1.2%。第三产业中,批零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超过60%,而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综合技术服务业及科学研究部门发展明显不足,信息咨询、证券、中介、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更是滞后。二是难循环。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模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1/3、铜产量的1/2、纸制品的1/3来自循环使用,一些发达国家在17个产业的生产中,已经实现水资源消耗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资源回收率比较低,综合利用率不高,大量的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

3、高消耗,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一是消耗比较大。单位产出的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2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4%,分别是上海的1.4倍、江苏的1.5倍;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23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主要耗能产品单耗水平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厂供电每千瓦时煤耗382克标煤,每吨钢可比能耗为713公斤标煤,每吨水泥熟料燃料消耗140公斤标煤,分别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9%和30%。据测算,如果按照目前的投入产出水平,到2010年*将消耗1亿吨煤炭、1100万吨石油、2200万吨钢材、6100万吨水泥。目前*石油和天然气尚属空白,煤炭、铁矿基础储量也只占全国的0.13%和0.51%。不但能源、资源难以保障,生态难以承受,而且运输能力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二是排放比较多。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是高排放和高污染。工业废水、废气等排放量增长大大高于GDP增长,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3.6%和2.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29.6个和35.7个百分点,部分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下降,部分流域、河段水质恶化,环境面临的压力仍然较大。

4、技术创新能力差,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一是科技投入不足。研究与发展(R&D)投入是反映一个地区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又是提高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技术创新能力差首先体现在R&D经费投入少上,*年全省R&D经费投入26亿元,占GDP的比重仅0.6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1个百分点,总量在中部六省中仅略高于山西。省财政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仅0.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4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仅略高于安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技改投资不到五分之一,总量居中部六省末位。二是人才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带头人和科研型创新人才少,中国“两院”院士仅2名,远低于浙江(248名)、广东(101名)等经济发达地区。一方面高等院校培养高、精、尖人才少,目前全省高校在校研究生仅9860人,博士生则更少,还不及武汉市。另一方面科研基础条件较差,人才资源管理机制不活,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大约60%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而企业尚不足40%,科学家、高级工程师就更少,这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构建节约型增长模式对策措施

1、加强规划和指导,构建节约型模式的国民经济体系

一是着力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二是着力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公用设施、公务活动、住房、汽车及日常生活消费中,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与省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三是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把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改善环境结合起来,建设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可用水资源,建设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各地、各部门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节水、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计划。

2、加快科技创新,构建节约型模式的技术支撑体系

一要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高度重视信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重点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快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大对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依托大企业技术优势加强对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性的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应用技术创新基地,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实力。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加强重大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市场化步伐。加快科研院所的改革,尽快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将科研机构纳入到自身的研发体系,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三是完善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优化技术创新环境。尽快制定优惠政策措施,通过风险补偿、税收减免、财政贴息、优先采购等手段,支持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并对自主创新的产品给予合理保护。成立政策性风险基金,对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补助。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维护创新主体的权益。

3、加强资源节约利用,构建节约型模式的物资保障体系

一是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进一步加强对土地使用的调控引导,切实做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规范用地。围绕提高集约用地水平,今后工业项目的投资强度要达到每亩30万元以上;容积率控制指标要根据不同行业而定,最低容积率要达到0.5;建筑系数不得低于30%;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不得超过工业项目用地总面积的7%。二是加强对资源型产业的调控引导。建立省资源环保型工业项目联审工作机制,对以森林资源为原料的林产加工项目和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大中型项目,对生态和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工业项目,进行联审把关,切实保护好资源和环境。三是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加强对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抓紧研究制定各行业节能降耗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四是推进矿产资源的深度加工。统筹矿产资源开发,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着力推进金、银、铜、钨、铀、稀土、钽铌等优势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力争在发展终端高附加值产品上取得成效。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以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完善政策机制,构建节约型模式的政策激励体系

通过深化改革,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形成有利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一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资金支持。把节约型社会建设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节约型社会建设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二要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三要完善财税政策,建立支持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激励机制。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加快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积极研究以资源量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办法,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优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加快研究建立促进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的鼓励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5、健全法规标准,构建节约型模式的法制规范体系

一是加强法规体系建设。加快研究建立和健全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和规章,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二是完善资源节约标准。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加强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完善主要用能设备及建筑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三是加强监督管理。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

节约型社会范文篇10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解决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国的现状是:一方面,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资源产出效率较低,节约潜力很大。目前,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早在2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中国资源储量的“本”并不强,如果不在“节用”上下功夫,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问未来,竭泽而渔、竭矿而采,不仅会很快耗尽国内资源,也会加大全球资源供给的压力。降低资源消耗,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而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要实现四个转变:需求结构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增长转变;产业结构要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转变;要素资源投入要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

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在巩固农业、壮大工业的同时,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并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加速信息化进程。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