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的概念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6:43

能源转型的概念

能源转型的概念篇1

关键词:社会转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

所谓社会转型期,主要是指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变成现代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化促使了企业管理的不断改革与转变,在这一时期管理创新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基础,这主要是源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管理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因素的需要。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企业管理创新及其管理模型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企业管理创新及其理念

企业管理创新与传统管理模式和方法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主要是指企业以自身经济发展条件和实际生产经营需求为基础,在当前企业管理制度背景下创建的一种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质上它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一般而言,企业管理创新主要分为三大类内容,即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机制创新,进而又可以细化为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组织结构创新、运作过程创新以及相关制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等。对于企业管理创新而言,它主要融合了决策层、操作层和执行层的共同创新,其核心在于制度上的创新。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的相关代表人士就提出了双重核心的管理创新理念,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整体创新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同时,还提出了企业管理创新模式,将管理人员的组织学习能力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发展的基础。国内最早提出管理创新概念的是芮明杰,他在《超越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一文中提出,企业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资源管理和利用模式,不仅是对资源整合及利用的全方位管理,而且也是具体资源利用和目标整合的细节管理。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地建立一种全新的、科学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型,首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要素。管理组织人员是企业管理创新机制改革的本体;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及其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动机来源;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资源整合及其利用是企业管理创新机制改革的间接目的;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长期坚持的活动。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企业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对全部参与者的影响能力,同时还包括调动企业工作人员积极性与执行力,从而更好的实现其管理目标。

2、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可能性

第一,加强企业管理中的人性认识,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从实践来看,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被管理人员,都是广大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通常会以人性论为基础,对如何使管理工作有效地满足人性之需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若该种人性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理想目标,则管理人员就应当在这一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强化与完善。若是不能满足以上需求,则管理人员应当对人性关系进行全面的探索,从中找到不合理的因素和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再探究新的、人性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人性与管理相协调的过程中,将会促进管理实效与人际关系更加的和谐,对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具有非常重大作用。一般而言,人性化管理创新理论关注的是人性之需求,对当前社会转型背景条件下的人性发展及其变化也是一种客观的反映,因此,基于人性化的思考,管理模式创新将成为顺应管理理念和管理逻辑要求的有效管理模式。

第二,将把转型背景条件下的现代社会文化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去。一般而言,社会文化既包括存在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文化内容,又将管理纳入到了社会文化的范畴。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社会文化的注入实际上就是管理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融合。根据西方管理模式之特点,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很早就对企业管理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加强注意,而且多数企业管理中通常都会有本企业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在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企业精神文化,实质上就是企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源泉,实践中只有对企业进而全面的资源调整与生产劳动关系改善,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企业管理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当前的资本市场文化进行统一,以此为契机来加强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为价值观与制度的融合,管理创新成为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自身的价值观念认可及其自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

第三,社会经济与企业管理转型实际上是同一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社会形态就会随着而改变,即社会来使发展转型。企业管理转型,实际上就是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客体、行为、组织以及具体的管理方式改变与完善。一般而言,社会形态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共同决定的,生产关系又决定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形式与特征,对上层建筑会有非常大的影响。企业管理创新,实际上就是管理精神和文化的一种创新,管理文化滞后必然对管理创新造成消极的影响;相反,社会转型会对精神文化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企业管理创新创造新的条件。企业管理创新,通常是建立在企业管理思想创新基础之上的,社会形态的转变通常会带动思想认识的进步,使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变得多元化、合理化和规范化。

3、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在加强企业管理创新的同时,提出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出现的意义在于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对当前生产经营模式进行优胜劣汰式的选择与应用。对于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实际上是一项非常科学的管理研究课题,对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建立成为该项研究工作的基础与核心。从实践来看,当前企业管理创新概念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概念模型的提出与管理情景的发掘。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交易费用的降低与经济效应的创新。虽然看上去企业的生存发展与企业的管理创新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企业管理模式是在不断的转变过程中改进的,它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企业管理工作变得非常复杂,企业管理也随之变成了一种职业。在该种模式条件下,一定要实现技术与管理上的不断创新,将管理理念有效地运用到企业制度和文化机制之中。在当前的新社会背景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通常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但只有根据市场发展之需要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实现管理创新效益的最大化。

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对当前企业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从而提高其利用效率,尤其是企业目标与管理过程的不断优化。一般而言,管理创新主要由以下情况构成:新管理理念的产生与应用;管理机构的创新与新管理理念的适应;新型管理模式的配套适用以及企业内部各项机制的改变与完善。所谓管理创新,就是通过人为的油画布置使企业管理系统中各项工作更加的协调,提高其积极性,以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通常情况下,管理创新主要是指手段、任务以及目标上的创新,一个合理的可供选择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应当包括创新基础、手段的创新、任务的创新以及管理目创新等内容,其中创新基础又可以分为管理基本形式分析、思想出发点分析以及人性论分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这种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应当遵循传统理性。所谓理性,主要是指人的各种行为所蕴含的能力及其所遵循的准则,而传统理性则是利用传统作为诠释各种事物及其发展模式的道理或者根据。根据传统理性的要求,以人治人的管理;理念与人性本善的人性论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促使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形成。这一概念模型的提出,无论是普通的管理普适性要求、社会转型背景条件下的管理特色性确立,还是将该种要求归结于四个要求,其本身均带有非常强的经验论特色。

其次,根据经验方法获得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从形式上看,虽然该种模型源于传统理性,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让这种传统理性与当前的实用性理性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企业获得真正的理性认同。在当前社会转型背景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实际上就是在对管理时空的连续性承认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根据管理活动的普适性、特色性要求确定下来的,而这两种要求都是根据经验分析所得,同时也是对传统理性的一种客观反映。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理性似乎逐渐失去了其原本合理的原始属性,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实际应用也将成为实用理性的有效支撑,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当被不断地证明实用理性的科学性,才能认为该种模型确实具有实用价值的真理性与规范性。以上仅是对概念模型的理论分析,实践中仍需通过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实际应用对其进行验证。社会转型时代,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发掘,实际上就是传统理性和实用理性共融的方法论选择问题。

再次,将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应用于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之中,若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与创新模型内容相一致,则应当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实用性。针对这一问题,通常我们可以认为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已经对企业具备了建构管理创新模式的真理性与实用性;同时,也可以按照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四个基本维度对企业管理创新属性进行深挖掘。从而找到企业建立在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基础之上的有效模式。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若企业管理创新与概念模型的内容不相符,则企业概念模型及其管理之间也是不相贴合的,那么再继续使用这一概念模型将难以确立企业管理创模式。在这种条件下,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对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发掘已不再具有实用性,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进或选择其他的管理概念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

结语:总而言之,社会转型背景条件下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企业只有在管理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身的整体创新。因此,应当不断地加强对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研究,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到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之中,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洪林.基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中国经贸,2012(18).

[2]孟胡勋.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管理观察,2012(27).

[3]陆园园 薛镭 .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9).

[4]卢国源.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分析[J].大观周刊,2012(12).

能源转型的概念篇2

关键词:产业转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速,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时代中,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能否在知识、技术、理念等方面实现创新,能否顺应时展的潮流,就要对其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根本上进行产业转型,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国家经济,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使企业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产业转型视角下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1.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行政管理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应用型,涉及到了企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对于企业来说,为了避免为了管理而管理,就要通过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如:办公用品的管理、工作移交、会议等都属于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以往,我国施行的是计划经济,企业行为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受国家的控制比较严重。这种管理模式难以对市场需求做出调整,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IE企业管理普遍过于重视行政管理,是一种粗放型经营模式,受到了以命令为中心管理模式的影响很大,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缺乏管理的整体效果。

2.缺乏学习动力,企业管理不规范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一些新企业的领导层虽然积极引进国外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但是企业引进的这些管理方法和模式等严重不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很难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根本没有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甚至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严重的阻碍了企业的管理效果。其次,企业高层缺乏对管理的正确认识,不具备与时俱进的魄力,甚至拒绝吸收新的管理知识、管理理念,缺乏学习动力。由此,企业管理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制约,领导层难以组织开展管理工作,进一步弱化了企业吸引人才的能力,不能及时吸收新的管理理念、学习新的管理知识,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最终导致企业被社会和行业淘汰。

3.对人才建设缺乏重视程度,导致企业落入困境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和知识的时代,全球经济都在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但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企业管理思想上,还属于比较落后的国家,需要大力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凸显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国内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同时,人才是产业转型中的重要战略资源,企业要重视人才,在组织开展企业管理工作时,企业要高度重视人才,避免人才流失,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足够的人力基础,避免企业出现人才断层现象。

二、产业转型视角下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假设

1.“创新人”,更好地调整社会关系

基于产业转型视角下,“创新人”是企业实施的管理创新的基础,为了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在组织开展企业管理工作时,管理者要具备“创新人”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创新效果。人才是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能否成功,开展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活动的主体。因此,企业管理层需要对人进行重点创新,同时,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形成创新管理制度,企业需要对创新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化,在创新人和创新制度之间实现相互推动,从而使企业创新管理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

2.管理与文化: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基于产业转型视角下,企业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的过程,在社会发展中,一点点地积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在企业日常管理中,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也制约着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中,为了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必须要相互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通过纳入一定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将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能够实现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

3.管理转型:适当调整企业价值观

a业形态与生产力水平有关,是一个独立的定义和概念,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以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在产业转型背景下,企业要转变人们的思维意识,调整企业管理组织模式,适当调整企业价值观。对于企业来说,为了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企业要积极参与,正确看待产业转型。

三、基于产业转型视角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构建

首先,产业转型视角下,企业创新概念模型要遵循传统理性,总结分析产业转型经验,根据已有的对传统经验、知识等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升华为企业管理活动的经验,如:传统的人性本恶论、与企业管理有关的传统理性等。其次,在企业管理创新模型中,企业要将传统理性与实际活动结合起来,为推广普及企业管理创新模型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充分地发挥和利用企业管理创新模型。从管理效果来看,随着产业转型的不断深入,在企业普遍接受管理转型的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要符合我国国情,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关注,并且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显示出企业管理的全部传统理念。另外,我们要借助更多的实例,进一步扩大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应用范围,进一步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实用性。另外,在全面分析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上,按照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创新活动等管理内容,深入分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属性,构建全新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进一步构建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科学、合理地判定新构建的模型,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思雨,许亚东,杜宗棠.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初探[J].科学中国人,2017(02).

[2]李洪波.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点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4(27).

能源转型的概念篇3

1 选取关键词的思路与方法

1.1 主题分析

关键词必须能够反映文章的主题内容,因此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主题,剖析主题结构,只有在主题分析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完成高质量的关键词标引。而目前较常见的问题之一是,部分论文关键词没有反映出文章的重要主题,如:《红花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及caspase-3的影响》一文,关键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caspase-3, 该文就漏标了最重要的关键词:红花注射液。

再比如:《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儿胃黏膜形态学变化及随访》一文,关键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炎;幽门螺杆菌;儿童, 该文也漏标了重要的关键词:胃黏膜。

试问,读者若从关键词入手去查找有关红花注射液与胃黏膜形态学方面的文章,岂不就漏检了这两篇文章?显然,作者写作的意义就会打了折扣。由此可见,正确的主题分析是选取关键词的首要环节。

主题分析分两大步骤进行。

第一步是文章审读。文章审读的步骤是:①阅读题目,明确文章论述的主题对象;②细读论文摘要,了解作者意图以及文章的内容与重点;③阅读结论,确定其新颖程度和价值;④浏览文中重要段落、图表乃至全文,确定其主要内容与中心、参考价值与应用范围[2]。

第二步是主题提炼。主题的提炼要在认真审读文稿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并对文中关键性的语句准确而精炼地进行高度概括,抓住本质的主要内容,舍弃次要内容[2]。人们标引关键词的习惯做法往往是直接从文题中选择,但这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文题已基本涵盖了文章的主题。而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论文的文题未能直接揭示文章的主题,某些论文的主题内容是隐含的,仅仅阅读和分析标题、摘要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必须通读全文,反复推敲,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才能对主题内容作出全面正确的概括[2]。要注意,关键词往往是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阅读文稿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哪些词使用频率最高,这样就不难把关键词提取出来[3]。

1.2 概念转换

在充分分析了主题内容,找出论文的中心主题以后,还要对其进行概括、提炼,将主题概念准确、适度地表达出来。在这一步骤中,极易出现概念混淆的问题,以致于造成关键词的误标。如将“某某疾病的CT诊断”标引为“CT机”,就是混淆了诊断技术与诊断仪器的两个不同概念,正确的标引应该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为了更准确、适度地表达主题,常常要对主题的概念进行转换,主题概念的转换不能光从字面上进行,而要从主题概念的涵义上进行,因此要特别注意概念的综合分析。主题概念的转换,按复杂程度,有概念直接转换和概念的分解转换两种方式[2]。概念的直接转换只需直接查阅词表就可完成,概念的分解转换却要复杂得多。在概念转换的过程中,标引者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如标引“下肢不等长”一词时,可能想到的可以概念转换的词就有:“短肢畸形”、“肢体短缩”、“肢体不等长”等,而正确的标引是:“腿长不等”。可见,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像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概念转换,标引出正确的关键词。

能源转型的概念篇4

关键词:翻转课堂;工程教育;教学模式;概念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16-04

教与学认知体系的重构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课题,调整教与学的关系,不仅可以优化教学活动,而且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传统学习环境,教师在有限课堂时间传授新知识,学生没有机会表达疑惑或陈述其理解情况,教师也难顾及每位学生的质疑或提问,这些制约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近年来,先后出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新型教学模式,形成了一股课堂教学改革潮流,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新型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试点阶段,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仍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教学模式现存问题

教与学模式不匹配。目前教师普遍定位在传道和授业上,从教师“教”的角度构建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程序以及师生活动,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忽略学生的主动作用和“学”,因此是一种“教”模式。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兼顾“教”与“学”,使“教”模式与“学”模式匹配才是最理想的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主导并掌控学习,导致学生不能发挥自主性,学习潜能受到严重压制,学习兴趣薄弱,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低;同时,整齐划一的教学导致学习速度快的学生深受束缚,而学习速度慢的学生跟不上,即使同一程度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上的学习速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造成学生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学习主动性。

信息技术被捆绑。近年来,信息技术带给高校课堂教学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建设了一批网络课程、课件等学习资源,然而这些学习资源的利用率极低,有些更是成了项目评估材料,与现实的课堂教学没有任何关系;缺乏对信息技术背景下个性化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课堂教学改革仅仅是被捆绑上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够。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近年兴起的一种颠覆传统教学结构、引领现代课堂转型、革新教与学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课前利用教师制作的数字资源自主学习课程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参加互动活动并完成作业训练的一种教学形态[1]。翻转课堂从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成为促进课堂教学变革的契机,信息技术推动了翻转课堂的变革进程。

1.翻转课堂国内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逐渐增多,曾贞探讨了翻转课堂的特征、实践及问题,认为翻转课堂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探索个别化教学的成功范例[2];张金磊、王颖等构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型[3]指导课堂教学改革;马秀麟、赵国庆对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4]。张金磊、张宝辉提出了基于游戏化学习理念的翻转教学模式 [5]。目前融入了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探索翻转课堂在高校的应用实践,特别是工程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实践,对推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

2.翻转课堂内涵及要素

翻转课堂将知识传授过程放在课堂外,学生通过如学习视频、网络学习社区资源、网络教室直播、电子教材等形式自主学习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过程放在课堂内,通过课堂交互研讨与训练实践“吸收内化”知识。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下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完全不同,其教学要素间存在较大差异,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三、工程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工程型课程形态特征

工程型课程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其最显著特征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依附于理论教学;二是工程实践课程,实践独立于理论教学;三是专业技术课程,实践融合于理论教学。针对工程型课程的三种实践教学形态,目前推行的项目式学习和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较好效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主动参与问题,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的关系,需结合翻转课堂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2.工程型翻转课程教学流程

依据工程型课程的实践特性,工程型课程翻转课堂由自主学习平台和教学活动等组成(如图1)。自主学习平台由教师搭建符合工程教育的个性化协作式自主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视频、课件、在线测试等学习资源。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分成“学”与“教”两个环节。“学”环节借助自主学习平台课前先学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教”环节借助课堂活动开展符合工程教育的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探究、讨论自主学习中对工程基础知识的困惑,或者通过科学实验解惑,教师重心工作是设疑、点拨、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内化知识。翻转课堂包括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其中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平台提供,教师按工程教育理念创建学习视频和组织课堂活动,学生参与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活动。

3.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平台

自主学习平台提供课程学习视频、课件、学习记录、课前诊断和课后测试等学习资源,其中教师课前精制学习视频。学习视频承载了教学内容的呈现,因此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将转化为两部分,一是自主学习视频的教学设计,建议借助概念图[6]呈现互动教学资源,二是基于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

首先设计学习视频。一是设计学习视频时长。翻转课堂的学习视频以“短视频+交互式练习”为基本教学单元,时长控制在十分钟左右,便于碎片化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记忆与理解。二是设计学习视频内容。依据学生学习规律、教学规律和工程型课程实践性特征,结合三种不同实践教学形态、教学目标和知识体系,裁剪教学知识、教学项目或教学实践任务,设计学习视频呈现核心知识内容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选择符合人体认知思维的概念图,它作为课程知识表达,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科学设立知识网络的结点以及寻找各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的工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

其次创建学习视频。学习视频应该包括课件、声音和板书,课件是学习视频呈现课程知识的载体。概念图在学习视频中作为课程知识表达的组织工具,按知识结构将课程划分为单元,抽取单元内容的关键知识点,对概念知识间的异同及内在联系进行整理,以层次或图等方式表达知识点隶属关系或关联关系,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梳理课程知识脉络,易于突出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对概念图的理解和讨论,逐步吸收和内化课程知识,最终达到迁移和应用,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可以使用概念图设计每堂课的工程理论知识点和测试训练题,让学生观看了学习视频能够重构知识和内化知识。

再次创建其它教学资源。如课前诊断、课后测试、电子书等作为学习视频补充,课前诊断根据教师学习内容设惑,期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答;课后测试诊断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电子书侧重学习重难点以及课堂互动讨论中有深度达成目标的知识。

4.工程型翻转课堂教学活动

(1)工程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翻转课堂运用于工程型课程尚无借鉴的成熟模型,我们针对三种不同实践教学形态的工程型课程,构建“工程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如图2)。实践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程重视理论知识,以理论知识对学生实践操作指导为主线,课前学习视频偏重理论知识的深度学习,由知识导引、知识学习、自我诊断和疑问提出等环节组成;课堂活动偏重知识内化,由问题导向、知识固化、科学实验、知识拓展和点拨总结等环节构成。实践独立于理论教学的专业实践课程重视工程实践任务,以学生完成任务成果提升工程能力为主线,课前学习视频偏重技能学习,由任务导引、技能学习、整理收获和疑问提出等环节构成;课堂活动偏重工程训练探究,由任务分解、工程实践、协作探究、作品展示和成果总结等环节构成。实践融合于理论教学的专业技术课程重视知识与技术融合,以完整商用项目分解为知识点后融入专业技术课程为主线,课前学习视频偏重技术知识学习,由项目导引、技术学习、整理收获和疑问提出等环节构成;课堂活动偏重项目技术能力训练,由项目分解、项目训练、引领创新、项目展示和技术总结等环节构成。

(2)课前视频学习

学习视频将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课前观看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研讨观看是消化知识和促进思考,课后观看是巩固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视频,按照教师以概念图形式呈现的知识结构,结合学生需要自定进度、节奏、速度与方式,在课前进行深度的自主学习。深度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在知识点讲解之前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学习视频并在其中寻找答案;在每个知识点讲解播放结束之后,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训练题,测验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通过概念图载体呈现的知识关键点,标识出学习过程中的疑惑知识,然后学生运用概念图自我整理知识和疑问,带进课堂向教师提出质疑。学生课前深度自主学习是将课堂活动互动引向更高层次的基础,是学生内化知识的前提,也是翻转课堂得以实现的根本。

(3)课堂训练内化

课堂活动的面对面互动学习活动是翻转课堂最具价值的环节,学生能充分运用自主学习知识,因此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首先,用结构化方式呈现的概念图作为学生课前的基础学习评价、师生课堂讨论和交互的载体。教师针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或者根据自主学习知识的测试反馈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微型讲座。其次,根据工程型课程的三种不同实践教学形态开展课堂训练内化(如图2)。实践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可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的概念图为脉络,教师设疑、解惑、知识固化与拓展、引导科学实验,最后教师点拨总结。融入了商用项目的专业技术课程可设计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其中课程目标是贯穿于一门完整课程的课程项目目标,能覆盖该课程的核心知识体系,需要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才能实现;单元目标是一个完整项目中的子项目目标;课时目标是子项目中的一项或几项任务,也是每次课堂活动应该达成的教学任务,通过学生结对训练、学生项目展示或讨论、学生提问,最后教师知识技术总结。实践独立于理论教学的专业实践课程可按照一个完整工程实践任务需要的技术逻辑进行建构课堂活动,通过搭建真实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受到工程能力训练,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主动探究知识,完成部署的工程任务,展示实现作品,接受教师和学生的质疑与评价。然后,师生深入交互讨论和探究。在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结对训练、展示成果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疑惑逐个释疑,不仅有利于学生吸收内化知识和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而且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可以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活动的再次备课,为课堂后续活动的“引导”做铺垫。最后,教师运用概念图梳理知识和技术进行课堂归纳总结,利于学生课堂内化知识和拓展延伸。

(4)翻转课堂学习效果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评价关注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和教师,评价焦点是学生学习效果与表现,关注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效果以及学生课堂教学活动训练内化知识的效果,最后才是学生课程成绩;其评价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而不是仅仅将课程成绩作为唯一评价结果,同时从多维视角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可以使用概念图作为其掌握知识情况的评价工具,通过为每个概念设置问答和小测验,能够了解每个学生自学学习阶段对概念知识的理解程度,作为评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反馈。

四、总结

翻转课堂颠倒了课堂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流程,真正解决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匹配问题。依据工程型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三种不同教学形态,将概念图融于教学全过程,工程型课程翻转课堂通过设计学习视频、创建学习视频和其它教学资源等环节搭建自主学习平台,通过课前视频学习和课堂训练内化等阶段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实现了工程型课堂翻转。

参考文献:

[1]Gregory S. Mason,Teodora Rutar Shuman, and Kathleen E.Cook. Compa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nverted Classroom to a Traditional Classroom in an Upper-Division Engineering Course[J]. 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2013(4):430-435.

[2]曾贞.反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2,306(7):114-117.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4]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 79-85.

能源转型的概念篇5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山西高校资源整合利用研究(SSKLZDKT2011058);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基金项目(XS2011005).

作者简介:任菊香(1971-), 女,山西朔州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管理硕士。 赵文娟(1983-), 女, 山西平遥人, 硕士。

【摘要】高校网络资源的共建旨在实现资源的共享,文章从当前网络资源共享的意义和现状出发,提出了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并以本体构建了网络资源知识框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资源共享模型。

【关键词】资源共享;本体;高校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006-02

1 引言

高校作为知识传播的发源地和承载体,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图书馆就是这一资源的载体。高校网络资源共享模型的构建实际上就是基于高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共享模型的构建。为了完善和顺应学校的发展,各高校图书馆都积累了丰富的馆藏资源,这些资源除了学科和专业的参考书外,更多的还有一些励志、综合性等读物。知识等电子资源的发展非常迅速,任何一个学校图书资源的发展都不可能赶上电子资源的发展,也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信息需求,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本文提出了一定区域内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的共享模型。共享模型的构建是图书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

本体作为共同认可的、可共享的知识,通过对概念的定义和概念间关系确定了本体概念的精确含义,通过定义共享和通用的领域知识,帮助人和机器间的明确交流,支持语义交换。本体研究更加宽广的空间,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构建顶层概念框架,本体更加突出知识共享的功能,更加着眼于给出人类认识事物的领域知识总框架。本体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相关领域概念的严格定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概念的精确含义,从而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达到知识的共享和重用,使该领域内的不同系统、模型间能够进行互操作。因此,将本体应用于共享模型的构建,可以保证模型的完整性和精确性。

2 高校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及意义

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当前典型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工程有[1]:管理中心设在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上海松江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南京江宁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等等。

虽然,高校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工程在各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体制上各自为政,各图书馆缺乏有效沟通机制,馆藏网络资源建设没有统一规划、资源的完整性难易保障。其次还是观念方面的不重视。理论上各单位都认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实践中更多的一些图书馆只热衷于共建,不太情愿共享。结果是一方面使得一些特色图书馆演化成“信息孤岛”[2],另一方面一些小的图书馆不重视建设,而寄希望于共享。再次,网络资源建设技术的不统一。各高校各自为营,建设图书馆系统,使得共建系统衔接困难,成本高,另外各图书馆录入格式的不统一,也给共建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高校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共享模型的构建在节约社会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方面既必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资源共享是该模型构建的主要目标。一定区域内图书馆网络资源的联盟,使得各个馆的资源能够在更大的空间更广的范围内被更多的用户使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实现了资源共享。

(2)共同编制图书目录。馆藏网络资源共享的前提是共建。这就要求区域内所有的图书馆联合起来。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共同合作,使用共同的知识框架和图书目录。共同知识框架和图书目录的使用,提高了共建的效率,减少了资源的重复建设。

(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共同采购。区域内各高校图书馆可以合作购买一些网络电子资源,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资源的重复购买,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分布。

(4)合作建设专业网络图书馆。各高校根据自身专业和学科的特点,在购买网络资源时可以有所侧重。如,医科类大学可以主要负责医学生物类资源的购买和建设;理工类大学可以主要负责理学和工学类资源的购买建设;财经类大学可以主要负责经济、财务管理、会计等方面资源的购买和建设等等。区域内的省图书馆或主办方图书馆可以在中间做协调和补充,以保障共享网络资源专业和综合的兼顾及完整。

(5)网络技术的共享和共建。区域内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一个共同的网络平台,这样可以促使各馆的技术力量合作建设,实现技术人员资源的优化配置,即提高了技术解决的能力,也减少了技术人员工作量。

3 基于本体的知识构建

3.1 本体:本体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称为本体论、实体论或存在论,是对自然存在及其本质的研究,其反映的是事物本质的、科学的内涵。对于本体的概念,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看法,其中被人们较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美国Stanford大学的知识系统实验室的学者Tom Gruber在1993年给出的定义,即“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后来,Borst在此基础将本体定义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提出了本体定义的4层含义:明确性、形式化、共享性、概念化。

明确性(explicit):指本体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是有明确的定义。

形式化(formal):本体的表示形式应该是计算机可读的。

共享性:(share)本体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本体是对客观世界中的某些现象的抽象模式,该模式定义了现象间的相关概念。

本体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相关领域概念的严格定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概念的精确含义,从而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达到知识的共享和重用,使该领域内的不同系统、模型间能够进行互操作。

本体的构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知识的共享和重用,本体的分析澄清了领域知识的结构为知识表示打好了基础,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使得知识共享成为可能。领域本体的构建为人和人之间以及组织和组织之间的通讯提供了共同的词汇;在不同的建模方法、范式、语言和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映射,实现了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和集成。

3.2 框架本体的构建:本体是概念和概念关系的集合,它构建并确定了某一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提供了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构建本体的目的就是实现一定程度的知识共享和重用。本体的重用,避免了重复的分析某一领域知识,本体的分析,清晰了领域知识的结构,从而为知识表示和知识工程化处理打好了基础。另外,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使得知识的共享成为可能,为不同人之间、不同组织之间的通讯提供了共同的词汇,而且也使得不同建模方法、范式、语言和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映射成为可能,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和集成。如何获取领域本体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组织、形成概念体系是构建汉语框架网络本体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

文章采用一种半自动的本体构建方法,以FrameNet作为本体构建的理论框架,以菲尔摩的框架语义学为基础,充分利用FrameNet本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其专家知识来推导出本体间的基本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建立与其他本体的映射,实现本体间的重用和共享。

汉语框架网络本体的获取是基于学科的,在构建学科框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叙词表、分类表及其他知识分类体系等现有的知识本体,采取本体学习的策略,通过机器学习从领域语料库中抽取等级关系和相关关系为本体构建人员提供参考,将专家的自顶向下和机器学习自底向上的结果相结合构建本体,识别领域内外相关的概念及关系创建新的本体,最后将已有的本体与新建本体进行融合。

3.3 高校图书馆知识本体框架的构建:文章以学位作为顶级本体,学位种类作为二级本体,学科作为三级本体,专业作为词元,将整个图书馆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本体框架构建。构建结果如表1:

4 基于本体的资源共享模型构建

4.1 资源的共享模式: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的提出是为了实现各馆网络资源更好的共享和互利互惠。各图书馆各自为个体按一定模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网络,遵照共同的协议和统一的标准实现共享模式联合体,如图1。

书目共享是图书馆网络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前提。这就要求区域内各参与馆合作选出一个具备一定实力的中心馆,根据构建的本体统筹书目规划,并将标准化后的书目存储在中心馆服务器上,各其他成员馆辅助中心馆书目建设,并共享建设好的书目信息。

联机编目共享是为了提高图书馆网络资源共享的质量,是实现共享模式的重要环节。各馆藏单位要共建共享,必须实行统一的编目,依据构建的本体框架实现编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馆藏共享的实现既保障了图书馆联盟资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又避免了资源的重复购置,提升了各馆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各馆各司其职,使得网络资源逐步扩充完善而不增加成本。

在这个过程中, 参与共建共享的所有组织包括各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和其他的一些情报机构的电子资源在统一的平台上运行, 实现一站式服务。

4.2 资源共享模型的构建:参与建设的各馆资源间有着各种不同的数据模式[4],共享模型的构建就是要屏蔽这些差异,为用户提供一种统一的检索平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工作原理就是不同数据库都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查询界面,系统将用户查询请求转化为针对不同数据库的查询表达式并将检索结果以统一的格式汇总后呈现给用户。

共享模型主要包括用户模块、中间模块、数据访问模块和控制模块。

用户模块针对用户的检索需求而设计。用户可以在此模块自由选择要检索的数据库和检索条件,提高了检索的查准率并缩短了检索时间。检索结果按相关度由大到小排列返回给用户。

中间模块是处理模块,针对用户模块提出的请求数据进行解析,转化为各数据库所需的检索语言。用户提出查询请求时不需清楚知道每个数据库接口的语言,只需提供界面信息即可,中间模块通过查询解析器自动转化为各数据库所需要的检索模式。

数据访问模块将中间模块提交的数据转化为数据库检索语言,并从数据库中提取检索结果数据。

控制模块负责对整个系统的安全保护。主要通过加装防火墙及服务器,实现数据服务器的安全。

5 结语

信息时代的今天,再大的图书馆也无法单独拥有用户所需的全部资源,而且各图书馆的重复建设必然也造成了数据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浪费。图书馆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晏红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2011,8(4):45-48

[2] 邹晓蕾.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对信息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几点思考.2011,21(23):83-85

能源转型的概念篇6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知识共享 本体 模式

[分类号]G250.76

1 引言

图书馆是组织、检索信息的有力工具,也是传播知识的有效途径,但传统文献型信息组织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今信息爆炸性增长的需求。在Internet环境和人类“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图书馆的职能将发生深刻变化,将会从信息的收集、检索、管理逐步走向知识的管理、转换、传播。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能够将分散的、异构的、形式多样的信息集中起来,借鉴传统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方式,辅之以先进的技术手段,成为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的一种更有效的组织模式。

随着互联网向集成异构海量资源的方向发展,In-ternet将不再是简单提供通讯的平台,而是成为一个向异构的、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资源提供交互访问的载体。由于Internet上异构资源在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需要通过规范的语义表达来实现机器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人机交互,从而更好地为人们共享知识、交流思想服务,这正是数字图书馆要实现的主要目标,网络化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向知识的组织、管理与共享提供了新的手段。智能化和知识化已成为数字图书馆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有效地推动知识共享是提升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挖掘服务潜能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知识共享研究领域,国内外对面向传统图书馆的知识共享技术研究较多,而对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技术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我国知识贫困现象还比较严重,与国际相比,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国更应加快研究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步伐。本文基于本体的知识共享技术,以其作为推动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工具,研究一种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同时具有知识采集、知识存储与检索、知识传递与交互等功能的知识共享平台,探索一种数字图书馆宽范围知识共享的新模式。

2 相关分析

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

Internet中的信息具有海量的特征,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实体虚拟化等特点。由于信息量庞大、不易进行分类组织,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与传统图书馆不完全相同,这主要体现为:①数字图书馆中的显性知识共享对象以数字化资源为主,共享范围被泛化;②传统图书馆中的隐性知识共享以馆员交流为基础,fR在数字图书馆中这种信息交互将转变为电子化方式,比如,电子邮件、BBS等;③数字图书馆利用Interne!更快更广地传播信息,更便于处于不同地域资源和个体之间在思想和心理上的交流和碰撞,但同时也必须处理异构资源之间的语义差异。

因此,传统图书馆的知识共享方法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数字图书馆,要比较全面地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还需要经历一段长期的历程。目前,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缺乏一种描述异构资源的知识表示方法。数字图书馆中的不同类型、层次的数据常常在概念、技术或物理实现上以不同格式和形态表示,由于这种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难以有效实现机器支持的检索、解析、处理和交换,也难以进行跨文献单元、数据类型、数据层次和系统范围的信息挖掘、抽取、综合分析,更难以与其他数字图书馆领域的数据格式或数据处理系统互操作。

・缺少一种比较平滑的知识交互机制。数字图书馆中的网络化信息和知识应该具有灵活的互操作性,而不能只习惯于从本地的固有功能出发来孤立地建立相关技术和服务机制,就目前而言,数字图书馆在信息处理与服务上还缺乏一种平滑的相互协作和互操作机制。

・没有一种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模式或平台。知识共享,贵在交流,重在流通,如果没有一种推动数字图书馆内知识流动的模式或平台,显性知识的共享会不充分,隐性知识的扩散、增殖和创新也将不充分。

2.2 采用本体推动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分析

为有效利用数字图书馆知识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数字图书馆内部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共享,需要克服阻碍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障碍,为数字图书馆异构资源的知识共享提供一种统一的知识共亨模式和知识表示方法,本文采用本体作为推动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工具,并向数字图书馆提供一种比较通用的知识集成和共享模式,建立一种知识共享的示范流平台,为知识共享提供核心技术支持,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环境。

本体(ontology)是知识共享和重用的基础。它来源于哲学概念,从哲学范畴来说,本体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关心的是客观现实的抽象本质。在计算机领域众多对本体的定义中最流行的定义是Gmber在1993年给出的,即“本体是概念模型明确的规范说明”。本体被认为是“知识表示的元级别描述”,它为某个领域提供了共享而通用的理解,也为异构知识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描述方法,从而使异构的数据在语义级上实现信息集成,由于本体方法论在知识表示及共享方面的突出优势,它已被广泛使用到自然语言处理、软件重用、信息共享、信息抽取、软件需求分析以及基于Agent的系统设计等不同计算机应用领域中。

数字图书馆在新技术环境中的职责较传统图书馆更强调海量数字化信息的综合利用与共享,因此,它提供基于Internet的、以知识为中心的知识服务,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①检索方式从字符检索向概念检索的过渡;②强调概念的关联体系,注重概念及慨念关联的组织;③不同概念之问的知识交换与互操作。本体在知识表达、知识共享及重用方面的强劲优势给出了本文将本体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理论依据,它在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方面的作用体现为:①为数字图书馆的建没提供语义支持,消除异构资源问的语义差异;②为数字图书馆知识层面上的互操作提供一种可行手段,在数字图书馆问的连接、交流和协作中都起到重要作用;⑧实现基于语义的检索,推动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与重用。

3 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模式

根据本体在知识共享中的重要作用,为克服数字图书馆中知识共享二三方面的不足,下文将本体应用与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主要环节进行有效结合,从提出一种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平台、共享领域本体的构建、推动共享知识交互三个方面,探讨一利,基于本体机制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模式。

3.1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平台

为营造有利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环境,笔者以本体为基础,构造了一个智能化、高效率的数字图书馆

知识共享平台,为数字图书馆宽范围的知识共享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该平台自底向上由数据源层、数据集成层、知识共享层、应用逻辑层和应用层五个层次构成,如图1所示:

3.1.1 数据源层数据源层的任务是接受数字图书馆对原始数据操作的请求,实现知识共享所需原始数据的管理,是构建数字图书馆共享知识的资源基础和底层来源。数据源层中存储了数字图书馆中所有未加工过的电子化资源,包括:①各种异构数据库、图书管理系统等结构化资源;②图表、邮件、日志和论坛交流消息等半结构化资源;③以html、jPg等格式存在的网页、文献资源、专利信息、书籍、文档、期刊、报纸、图片、音频等非结构化资源。

3.1.2 数据集成层 对不同来源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整合,消除数据之间的语法和语义差异,以逻辑的方式集成数据源,在此基础上构建面向不同领域的共享知识。数据仓库主要存储结构化历史性数据,DataClearAgent负责结构化在进入数据仓库之前的清洗与预处理,以便对历史性数据进行挖掘;RDF慨念资源库抽取数字图书馆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资源的术语、概念并存档,这些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更新由UpdateAgent追踪,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源的查询及概念识别、概念向XML文档的转换、XML文档的序列化/反序列化、XML到RDF数据格式的转换等。

3.1.3 知识共享层 知识共享层是实现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核心层次,这一层次将获得的不连续的显性知识碎片和基于非形式化交流的隐性知识合并成新的知识整体,并存储到反映特定数字图书馆知识集成的领域本体中;领域本体是对该数字图书馆概念性知识的抽象和组织,本体服务器则是容纳领域本体的容器,它主要向领域本体提供建库、检索及推理工具,其中推理引擎实现对本体的推理,以产生新概念和知识并扩展现有共享领域本体;不同领域本体之间通过本体映射、归并或演化机制而交互,这种交互推动了不同领域数字图书馆的显性或隐性知识间的交流与互通,可在这种交互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增殖与创新。

共享领域本体中概念和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数据挖掘工具直接分析数据仓库中的历史性结构化数据而获取知识;数据集成层中的RDF概念资源库则通过知识元分析处理工具将概念抽取、组织并标注到领域本体中,语义标注的过程是相似度计算的过程,计算RDF概念资源库中的抽取信息与领域本体中的概念之间的相似度,相似度最大者对应的概念为抽取信息对应的概念,被标注的数据具有明确的意义,形成具有语义关联的资源元数据集合,并存人领域本体。

3.1.4 应用逻辑层 主要功能是将领域本体转化为面向应用的逻辑规则,并为应用访问共享知识提供中间载体;中间载体是基于语义接口的智能中间件,领域本体通过其上的事件触发与智能中间件交互,因此这种智能中间件是基于消息的中间件,且整个平台可通过智能中间件接入Internet;领域本体与中间件的交互是通过中间件的语义接口实现的,它通过机制向中间件提交共享知识,中间件中的知识一规则转换器可将其转化为逻辑规则,同时,本体也可以通过订阅机制从中间件获取一定的应用逻辑,并通过中间件的知识一规则转换器转化为共享知识,从而可实现共享本体知识与应用的交互和知识增殖。

3.1.5 应用层 展示知识检索界面,分析、处理检索请求,对知识共享的术语进行语义解析,向用户提供知识共享的途径与方式,确定请求与本体概念及关系的对应,实现语义检索,以供用户获取本体知识,实现数字图书馆与用户的语义交互,包括Web浏览服务、智能检索服务、多媒体服务等。

根据上述描述,图1中的平台是一种同时具有知识采集、知识挖掘、知识组织、知识存储与检索、知识传递与交互等功能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平台。该平台的知识共享以信息存储、处理、通信、控制等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本体消除不同资源的语义异构性,配合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智能、分布式计算等技术,可实现不同数字图书馆资源的集成和知识共享,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综合化的、可共享的知识服务。

3.2 知识共享层设计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关键在于图1平台中的知识共享层的创建,而在知识获取、存储和共享过程中,本体起着贯穿始终的作用,领域本体整合了数字图书馆的异构资源,知识共享平台的设计模型、体系结构、设计方法都以本体建模为基础,因此知识共享层中领域本体的构建是该平台的核心。下文着重构建领域本体,并讨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交互方法。

采用UML类图描述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顶层领域本体,如图2所示:

在图2领域本体中的知识从粒度级别由粗到细分为领域知识(DomainKnow)、团队知识(TeamKnow)、个体知识(PersonalKnow)三类。DomainKnow代表数字图书馆领域内的共享知识,它为图书馆全局范围的个体所见,是典型的显性知识;PersonalKnow代表了典型的个体隐性知识;TeamKnow是介于隐性个体知识和显性领域知识之间的过度性知识,它为数字图书馆的某个领域分类中的成员所见。三类知识都归属于一定类型,DomalnKnowType、TeamKnowType和PersonalType。TeamKnow_rype是DomainKnowType的继承,TeamType是TeamKnowType的组成要素,而Personal'rype是TeamType的继承。

如果将重庆邮电大学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个领域进行分析,则DomainKnow表示构成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共享知识,可细化为图3所示的以OWL方式表达的知识组织:

图3中的知识类型DomainKnowType=[决策型,设计型,配置型,诊断型];一个团队代表了数字图书馆的某个领域分类,实际中可按图书馆下属部门为边界进行划分,比如重庆邮电大学数字图书馆下属阅览部、采编部、流通部、技术部,则TeamType=[阅览,采编,流通,技术],考虑到这些部门的工作性质Working―Property:[技术型,专业型,管理型],则TeamKnow-Type=[技术决策型,专业决策型,管理决策型,技术设汁型,专业设计型,管理设计型,技术配置型,专业配置型,管理配置型,技术诊断型,专业诊断型,管理诊断型],而TeamKnow以图3知识结构为基础加入上述团队信息构成;PersonalKnow是由TeamKnow中加入团队中个体的兴趣或偏好等知识构成,这些兴趣或偏好是典型的隐性知识,个体之间若无特别沟通是不能相互了解的,个体的性格大致分为外向与内向两类,工作中大致分为主动学习型、主动生产型和被动型,则继承于TeamType的PersonalType=[阅览部主动学习型,阅览部主动生产型,阅览部被动型,采编部主动学习型,采

编部主动生产型,采编部被动型,流通部主动学习型,流通部主动生产型,流通部被动型,技术部主动学习型,技术部主动生产型,技术部被动型]。

在图1的知识共享层中,只有经过并被认可的PersonalKnow才能成为团队所共享的知识Team-Know,才能够被团队中的成员订阅或检索,同样,Team-Know在全局领域内被后才能进一步被提升为Do-mainKnow,并可将其划分在DomainKnow的某个分类下,也才能为数字图书馆领域内的所有成员所见并共享;相反,DomainKnow可内化为TeamKnow,TeamKnow可内化为PersonalKnow。因此,在图2领域本体中,Do-mainKnow是TeamKnow和PeJonalKnow的泛化和显化,而TeamKnow和personalKnow的DomainKnow的具体化、个性化和隐化。三类知识之间的转化通过概念问相似关系的度量而实现,PersonalKnow中和Team-Know中概念间的(图2中的Team-PersonalLink类)、TeamKnow中和DomainKnow(图2中的Domain-Team-Link类)中概念间的相似度计算。度量方式可使用文献[13]中概念相似性的计算方法。

对图2领域本体的相关操作可能有知识获取、知识转换、知识存储、知识映射、知识演化等。从知识创新的角度讲,前三种类型的操作不会导致知识增殖,而知汉映射和演化决定了共享领域本体之间的交互,映射方法也是基于前文五类概念相似度计算方法的。本体在交互过程中将获得增殖,并且通过不同领域本体的语义映射可实现这些本体之间的语义关联,由此可将各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本体联系成一个知识网络,最终,领域本体间的交互活动将使图1中的知识共享层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比如重庆邮电大学数字图书馆通过Internet与其他高校的数字图书馆的领域本体进行知识交互便可实现跨领域的知识共享。

4 原型实践

笔者已经在PC机上实践了图1平台的原型系统。整个系统采用Java语言实现,以JDK1.6作为环境支撑,应用服务器采用Tomcat 6.0,在基于插件的集成开发环境Eclipse 3.3中开发,Eclipse的可移植性开发环境为其他工具(本体编辑器pmtege 3.2、CORBA ORB、Ontolingua Server等)在其中的使用提供了一个良构的容器。平台中自下而上的各层次的配置方案可描述如下:

・数据源层中的原始数据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数字图书馆中部分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资源,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 2005。

・数据仓库采用SQL Server 2005的数据Cube而创建,使用分析服务中的OLAP进行在线分析,并使用分析服务提供的9类数据挖掘算法从数据仓库中获取知识:以Wordnet 3.0 in RDF组织RDF概念资源库,并采用Intellidimension开发的语义网关RDF GateWay作为RDF的语义提取工具。

・领域本体的编辑与推理在Protege 3.2中实现,领域本体采用面向Web的本体描述语言OWL 3.0描述,使用Jena 2,2(Jena Plug-in for protege)作为解析OWL文件并执行本体推理的工具,本体映射工具采用AIFB提供的基于相似度计算的FOAM,本体服务器为嵌入到Eclipse 3.2中的Ontolingua Server。

・以国防科技大学的基于CORBA的消息中间件InforBroker作为应用逻辑层中的中间件,语义接口为支持描述逻辑的FACT-1DL,中间件的应用逻辑规则采用Drools规则引擎封装,中间件ORB可通过IIOP实现基于Internel的交互访问。

・由于消息中间件提供的是异步通信机制,在表示层采用JSP+Servlet+Javabean+Ajax框架的技术组合,并使用Apache的Lucene作为应刚实施语义索引的工具。

笔者正有效地组织上述原型系统,并正以该原型方法为基础放大系统的基础数据源,使其能容纳更广的数据,并可实现更有效的知识共享。系统的实践表明:图1的平台为数字图书馆建:立了知识共享模式,以本体的知识共享思想为基础,该模式可有效地整合数字图书馆的基础资源,并有能力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

5 结语

知识共享可提升数字图书馆知识增殖、创新的能力,构建知识共享的数字图书馆是其适应时展要求,也是提高其服务效能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保证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良方。如何营造数字图书馆的资源管理的环境,建立知识共享型图书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是发展数字图书馆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采用本体的方法对此做了一定研究,为创建知识共享型数字图书馆做了新的探讨。文中的研究和设计经验虽然值得推广,但还只是对这一领域比较初步的工作,将来还有必要对文中工作进行更深入研究,比如:设计领域本体间交互时的知识协议,更深入地研究领域本体之间的知识流动机制,领域本体在中间件上的/订阅机理等。

参考文献:

[1]王丙炎,杨思洛,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探析情报杂志,2006,25(3):32-34

[2]徐晓敏,朱振东,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10):2-3

[3]霍丽萍,朱吐琴,数宁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分析,情报探索,2006(10):7-9

能源转型的概念篇7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认知误区;规划策略

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一词最早是伴随着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已有10余年。战略提出,主要是依托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1]。然而,中国百姓熟知新型城镇化是在党的十,特别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及其将之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之后,才越来越受到各行业和学界人士的关注。

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其在人口集聚、非农产业扩大、城镇空间扩张和城镇观念意识转化等方面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并无显著差异[2]。但实际上,在实现这种过程的内涵、目标、内容与方式上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各行业、领域的针对性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新型城镇化至今尚无统一和明确的定义。所谓的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推行新型城镇化是为了:(1)积极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2)弥补长期以来高速城镇化带来的弊端和损失;(3)最大限度地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4)促进未来中国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认知误区分析

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新一轮城乡建设和转型时期的重要指导性战略,对经济、社会、体制制度和城乡建设诸多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内涵伴随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践成果的落实将得到不断丰富[3]。但是,受既有国情和利益分配方式、现状发展模式以及未来众多不确定因素的潜在影响,新型城镇化在城镇实践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若干误区,其可预见性误区可概括为以下六点(表1)。

3 推行新型城镇化四类规划策略

对于国内城乡规划学界而言,“新型城镇化”虽然广为熟知,但一方面长期在局部范围或地区试行,另一方面常局限在城乡建设环节。随着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本届政府执政的重要理念,“新型城镇化”的涵盖范围持续扩大,其要求城乡规划学界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推行新型城镇化的新策略[4]。规划策略的实施必须以各地阶段性的发展路径为保障。中国幅员辽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显著。在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的过程中,各地应秉承。评估现实差距-树立可行性目标-确立重点行动计划。的系统化思路,逐步实现基于内涵维度的发展方式转变、基于目标维度的发展方向确立和基于内容维度的实施安排。以发展路径为基础,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实际情况,新时期城乡规划领域推行新型城镇化应采取以下四类策略。

3.1 “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一体化”的统筹协调策略

统筹协调策略涵盖区域与城乡两个层次。从区域上说,大体包含4个空间地域层次的协调与统筹:(1)以大多数现状城镇中心城区为核心的规划区或都市区范围;(2)较为明确的市域范围;(3)跨行政界限的城市圈、城市群范围;(4)更大尺度的都市连绵带和经济区范围,在此区域内统筹更多的针对宏观政策、重大设施、产业布局、生态安全等方面。而对于城乡一体化层面,则较为微观地注重与城乡居民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道路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就业水平及环境质量保障等方面。

3.2 “三产三低三提升、三业三化三集中”的转型升级策略

所谓转型,一是向低碳绿色转型,二是向规模集中转型。低碳绿色即要求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实行“低排放、低污染和低能耗”。规模集中即倡导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现代服务业向城镇各级中心集中。所谓升级,一方面指农业效率提升、工业低碳水平提升和现代服务业服务质量提升;另一方面指农业现代化、工业集群化和现代服务业规模化协同升级。

3.3 “资源节约集约、环境友好安全”的生态文明策略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5]。其中,资源节约即强化现有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集约利用,依托新技术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积极推进废物回收再利用工程。环境友好即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建立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城镇环境质量(包括大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监测,因地制宜、适度提高有污染企业准人门槛和处罚力度。此外,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积极推进城镇绿色建筑改造,打造绿色社区、绿色街区和绿色城镇;科学合理布局城镇空间,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解决城镇采光和通风问题以减少环境干预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方面。

3.4 “集聚增长、混合利用、紧凑开发”的集聚紧凑策略

集聚紧凑策略包含三层含义,所谓集聚增长即推动产业集群化集聚、空间园区化集聚、重点在各级城镇中心集聚。所谓混合利用即提倡各项功能混合使用,从而降低远距离、钟摆式交通出行。而紧凑开发指依托公共交通导向实现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土地利用。三者相互作用,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型城镇化”是以追求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城镇化过程。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较长时期内城乡发展与建设的关键指导战略,理清新型城镇化概念与内涵、树立切实可行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梳理重点内容并结合规划策略统一部署,同时及时纠正认知误区十分必要,也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李程骅.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J].求是,2012(14):35-37.

[2]谢扬.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J].红旗文稿,2008(10).

[3]方创琳,刘晓丽,蔺雪芹.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8(7):512-523.

能源转型的概念篇8

    关键词:认知模式;命题形式;隐喻和转喻;心理空间理论;概念整合理论

    认知模式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各领域中,如哲学、医学、经济学、法律学、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因此,对其定义也不一,但总的来说认知模式是一种涉及心理的信息加工模式或处理模式。本文从语言学视角探讨认知模式的定义、本质和组成,希望能科学地认识认知模式。

    一 认知模式的语言学定义及组成

    1 定义

    Lakoff(1987:126)指出认知模式是对世界的一种总的表征,它提供一种规约化的、过于简单的方式理解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Lakoff认为,人的认知模型是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认知模型在人与世界的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贮存信息,而且还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重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价值在于它对我们生活的经历和行为方式高度概括,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也就是说,它能为我们的言语活动和行为提供一个参照,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我们要怎样行事。交际双方只有拥有相同或相似的ICM,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2 组成

    认知模式的观点主要来源于一下四个方面:

    框架语义学(Fillmore ), 认知语法(Langacker’s cognitive grammar ),隐喻和转喻理论(Lakoff and Johnson ), 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 )。

    (1)命题形式(Fillmore’s frame semantics )

    它表明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属于命题模式,如一个描述关于“火”的知识的命题模式包括“火是危险的”这一命题。这些知识包括特定对象的成分、属性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数个认知域中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人类一部分知识是以命题形式存在的,这也是以前的语言学研究最多的。(赵艳芳,2001)

    (2)意象图式模式(Langacker’s cognitive grammar)

    意象图式最初是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出来的(Lakoff and Johnson,1980)。Johnson(1987)定义其为一种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的动态结构。它是在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的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Johnson(1987)提到了20多种意象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上-下图式、前-后图式、线性图式、力图式等。

    既然意象图式是从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出来的,Brugman(1988)的研究表明OVER的意义可用意象图式及意象图式图式来解释,且这些意象图式间是基于相似关系的,即基于隐喻,所以意象图式和隐喻两认知模式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3)隐喻和转喻(Lakoff and Johnson)

    隐喻和转喻都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两者都以经验为理据,并用于某些语用目的。把隐喻和转喻作为“模式”强调了它作为稳定的“认知装备”(cognitive equipment)的一部分,即隐喻和转喻应是我们人类范畴系统的稳定成分。认为转喻和隐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们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动方式(Lakoff & Johnson, 1980:37)。

    (a)隐喻模式

    隐喻是一个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mapped)于另一认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前者叫来源域(source domain), 后者叫目标域(target domain)。也就是说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称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Ungerer & Schimid 称之为“认知模型”)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

    Argument is war(论争是战争)

    1)敌对双方的初始位置:They drew up their battle lines.

    2)进攻:S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3)防御:They defended their position ferociously.

    4)撤退:He withdrew his offensive remarks.

    5)反攻:I hit back at his criticism.

    6)胜/负/停战:OK, you winHe had to succumb to the force of her arguments.Let’s call it a bruce.

    由此可知人们通常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概念域上,这样有助于对后者的理解。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其认知力基于相似或相关而创造相似,创造途径是从来源域向目的域的单向映射。

    (b )转喻模式

    传统的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都认为转喻是基于邻近性的。Ullmann(1962)认为转喻基于三种邻近性:空间邻近性、时间邻近性和因果邻近性。Lakoff 和Johnson (1980)提出邻近性的认知观。Gibbs(1994: 319)指出人们能推断出有关整个情形的一些东西的能力依赖于相关的转喻模式。Gibbs还提出了转喻表达式加工理解的两个重要原则:意义构建(sense creation)和意义选择(sense selection)。这两个原则都是与邻近性相关的。Radden & Kovecses(1999:21)把转喻定义如下: 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vehicle)在同一ICM内,向另一概念实体或目标(target)提供心理可及。也就是说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过程(李勇忠,2005)。如:

    One waitress says to another,“The ham sandwich just spilled beer all over herself.”

    (Lakoff,1980)

    例(2)中,名词ham sandwich代表的是吃ham sandwich的人,用转喻的定义就可解释为:三明治的意义提供了对吃三明治的人的心理可及。

    Kovecses(2002)根据同一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型中转体与目标的关系,将转喻分为两大类:一是整体ICM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关系ICM有:实物模型、构造模型、等级模型、复杂事件模型、范畴-属性模型等;二是一个ICM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关系是以整个ICM为背景:行为模型、感知模型、使役模型、产品模型、控制模型、邻属模型、容器模型、地点模型、修饰模型等。

    (4)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

    心理空间理论是Fauconnier (1985)在其着作《心理空间》中提出的,该理论系统地考察人类认知结构和人类语言结构在认知结构中的体现。心理空间理论是意义建构的理论,它研究自然语言意义的构建过程的一种新模式,包含句子意义是如何被分割成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是心理空间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合(conceptual pocket),它不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是语言使用者(话语双方)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和处理信息的虚拟概念框架。这些虚拟概念框架就是研究言者或听者在语言交际中所构建的域, 即心理空间。当我们思维和谈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压力下,随着话语的展开,我们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由于每个空间都来自于一个母空间(parent space), 而每个空间又有许多子空间,所以空间网络将是个二维点阵(two dimensional lattice)。在这个空间网络中,我们可以从子空间到母空间,也可以从母空间到子空间。心理空间的各种连接或映现可使我们使用词语作为触发词(trigger)去指称其它心理空间中的另一目标实体,这些连接或映现包括语用功能(pragmatic function),转喻、隐喻和类比等。语用功能可把两个心理空间连接起来,例如作者名字可与该作者所着的书对应起来。 由此可见,心理空间理论(虚拟概念框架)与理想化认知模式紧密相连,因为理想化认知模式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

    (5)概念整合理论(Fauconnier & Turner)

    随着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 Fauconnier和Turner(1994,1999)发现了反映许多语言现象中的一条重要的心理空间的认知操作: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 )。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一个意义构建的总的模式,在这一模式里,有类比、隐喻、转喻及语义、语用因素在运作。Fauconnier和Turner(1999)还指出合成空间理论描述了心理空间网络里认知模式的动态运作(魏在江,2007)。因此可用以下两个例子证明概念整合理论也是一种认知模式:

    Everybody has their horns pulled in.

    解释:在牛群活动的输入空间里,牛无法收回其牛角。在金融的输入空间中,投资者没有牛角,但它们能收回其投资。在整合空间中,投资者成为具有可缩回牛角的牛。这一突生结构是无法直接通过来源域和目标域的隐喻映现获得的。 从上例可看出,概念整合是隐喻这一认知模式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概念整合是一种间接的认知模式(张辉,2003;王文斌,2004)。

    Maybe Romeo is in love with Julit.

    Maybe, Romeo and Juliet's names are really Dich and Jane.

    (Fauconnier,1994)

    词语Maybe是一个触发语,它建立了一个与基本空间相关的可能性的心理空间。第一句话中的Romeo和Juliet转喻的是第二句话中的Dich和Jane。

    (6)其他模式:俗模式和科学模式

    无任何专业技术知识的普通人们对他们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有潜在或明显的理论。人类认知学家称其为俗理论或俗模式。据所知,这些俗理论或俗模式已逐步发展成为范畴化的典型理论。尤为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什么是俗模式以及专业知识所建立的领域如范畴化、指称、意义等。

    三 模式间的联系与不同

    综上所述,认知模式是建立在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的对事物的一种认识。ICM 是代表说话人的概念知识(包括他们的语义知识)的语言结构(魏在江,2007)。且各模式间紧密联系,如意象图式模式与隐喻模式、隐喻模式与转喻模式。当然,各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命题模式表明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意象图式模式是在对事物之间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隐喻模式基于相似或相关而创造相似关系的基础上认识事物,转喻模式是基于邻近性的关系,心理空间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是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的综合运用或进一步运用。此外,认知模式与文化模式息息相关,因为我们认识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且认知模式随着文化模式的变化而变化,正如DCruse(1991:389)指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范畴典型显然受到熟悉度和经验的影响;在南极长大的人对于鸟的典型的认识在亚麻逊河流域或者在撒哈拉沙漠长大的人就不一样。”

    四 结语

    人们在认识世界、建立范畴概念的过程中,使用了很多认知模式。每一种认知模式都是一个结构性整体,一种完型结构。简单的范畴可能只涉及一种认知模式,但复杂的范畴可能涉及多个认知模式,如感情范畴。但对认知模式的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认知模式的研究潜力巨大。认知模式是一个心理学中的术语,但如同文章开头所述,它在众多领域中广泛应用。

    (2)认知模式在各门学科的研究中很不平衡。它已深入到了医学、经济学、法律学、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多个学科,但对其的研究只是皮毛。

    (3)认知模式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如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作用在认知语言学这门学科内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认知模式与文化模式紧密相关,但在进行跨文化的交际(包括翻译)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5)认知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体现还未成系统, 只是粗略的在听力、阅读理解等中有所提及,但未深入。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G.1994: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tity Press

    [2] Fauconnier,G.& M,Turner.1996: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in Grammar,Conceptual Stucture,Discourse and Language.Stanford and Canlifornia:CSLI Publications

    [3] Fauconnier,G.1999:Mapping in Language and Thought[M]New York a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tity Press

    [4] Langacker,R.2000:Fou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Vol,1.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5] Langacker,R.2000:Fou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Vol,2.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6] Lakoff,G.& 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 Lakoff,G.1987: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8] Lakoff,G.& M.Turner:1989:More Than Cool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 Ugerer & Schimid,2004:An In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 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11] 李志岭以概念为基础的转喻VS以语言形式为基础的转喻[J]山东外语教学,2006(4)

    [12] 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和思考[J]外语研究,2004(1)

    [13] 魏在江概念整合、语用推理与转喻认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14] 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1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能源转型的概念篇9

关键词:知识组织体系 叙词表 本体

中图分类号: G25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1-0002-06

1 导论

信息过载是网络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组织、企业(如欧盟、美国医学图书馆、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纷纷开展信息组织开放应用的研发项目,来推动信息建设基础平台的创新性实践和技术改善,如美国医学图书馆建设的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UMLS),谷歌收购了语义搜索公司Metaweb,采用其主打产品Freebase――大规模的开放结构化信息数据库,来推出知识地图服务。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层面推进了1.7万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单台套原值50万元以上)、105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135万份自然资源实物、970万号标本、4000余种标准物质,22万种科技图书、6万种科技期刊、138万余条标准和技术法规、41万项科技成果信息,以及160TB的科学数据等大量科技资源的整合、开放与共享[1]。

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从传统图书馆基于文献知识组织方法,向适应计算机海量信息处理基于概念单元或知识单元方向发展,如何从资源链接的整合,向提供深入知识内容的整合,成为了我国在“十二五”期间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由国家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牵头,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和示范应用”项目,来构建我国面向外文科技文献的知识组织体系,以支持信息揭示、组织和发现。本文通过知识组织建设模式的现状分析,论述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对信息组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难点进行探讨。

2 知识组织建设模式分析

通过大量的跟踪调研和凝练,可以把西方发达国家或组织推进知识组织实践应用归纳为四种模式:基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关联的语义网络模式、基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整合抽取的本体仓库模式、基于语义网的参考网络模式和本体网络模式。

2.1 基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关联扩展的语义网络模式

UMLS (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建立的关于生物医学和健康的知识组织体系,是基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关联扩展建设语义网络模式的典型代表。UMLS共有三个知识源数据库,它们是Metathesaurus、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和专家词典(SPECIALIST lexicon)。Metathesaurus是集成了各种叙词表、分类表、编码集、用于病人护理的可控词汇表、健康服务表、公共健康统计、生物医学文献目录和索引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健康服务的知识组织体系。Metathesaurus通过概念来组织,其目的是将同一概念的不同名称和形式连接在一起,标识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每个概念都分配了至少一个语义网络的语义类型,这样保证了Metathesaurus中的所有概念在语义网络中相对一致的分类。语义网络的目的是提供Metathesaurus中所有概念的统一分类和一系列概念之间的关系。语义网络由两部分组成:①一组较为宽泛的主题类目,也称语义类型;②一组语义类型之间的关系,或称语义关系。专家词典是NLM建立的三个知识源数据库之一,是UMLS项目的组成部分。专家词典的作用是为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提供词汇信息。专家词典的词汇包括通用英语词汇和生物医学专业词汇。UMLS试图强大多语言词汇库,用于多种类型的信息系统,如病例、科学文献、指引和公共健康数据,从而在读者查询请求和资源之间建立概念上的关联,在具有相同知识内容的资源之间建立关联。

2.2 基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整合抽取的本体仓库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联合国联农组织发起的FOS项目,旨在通过创建、整合和利用本体,来加强渔业信息系统的信息整合和语义互操作能力。FOS项目整合的资源包括:①OneFish:一个渔业项目的门户,采用等级主题树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大约有超过1800个主题,主题含有简短的摘要、标识符、相关联的材料,如文件、网站、元数据。②AGROVOC叙词表:包含大约2000个渔业的叙词和16000相关的扩展词。③ASFA叙词表:超过6000个叙词。④FIGIS:一个整合渔业信息的全球化网络,其采用参考表来组织资源,主要包括水生物种、地理对象、水生资源、海洋渔业、渔业技术,大约有300个顶级概念,向下分成4级,共含有30000个资源对象,并能支持多语种互操作。FOS希望设计出一个全面的本体参考模型,以满足:是(部分是)以领域为基础本体,能分享规范的KOS;足够的灵活性,能在同一背景下包括不同的观点或者视角;聚焦在渔业领域的核心推理框架[2]。FOS建立一个多层级的本体仓库来整合资源,主要包括三层内容:

顶层本体或称为基础本体,用来表示通用一般性的概念。FOS采用了WonderWeb European项目建立DOCLCE本体模型作为基础,DOCLCE分为三个基本的大类,即:持久性和临时性;品质和品质属性及抽象概念。并采用了乘法的方式来扩展下位类。

核心本体是在顶层本体的基础上,结合本体描述与情景的原理(根据情景的作用、任务、参数、状态来具体化说明)来构建了核心本体。将FOS需要整合的资源按照ODP的本体描述模型转化成术语数据库,提取术语数据库顶层概念,保留TDB框架,专家精简以及采用其他本体设计模型[3]。最终,在ASFA的1600个顶级类、AGROVOC的83个顶级类和FIGIS的约400个顶级类中选取了10%作为核心本体。

(4)结合中国科技工作的具体环境与需求,探索实现基于英文超级科技词表网络的中英文混合检索的技术路线,包括在医学领域建设英文规范概念名称汉译名和工程技汉表与英文超级科技词表网络映射关键技术两种方式。

(5)借鉴“本体网络”模式构建本项目的本体层,包括:本体转化、重构、模块化、本体化等的机制、方法和工具模型及4~5个领域本体构建的应用示范。

3 STKOS知识组织体系的建设目标

构建“面向外文科技文献的知识组织体系”,开展应用示范的总目标是: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知识组织技术和方法,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知识组织系统建设成果与应用经验,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面向计算机应用的,以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组织为主要应用目标的科技知识组织体系,为我国海量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组织和利用提供支撑,实现国家科技文献信息战略资源的有效组织、深度揭示和知识关联,提供知识检索服务,推进基于国家科技文献信息战略资源的知识发现、知识挖掘和知识计算应用示范,整体提升我国科技文献信息机构的知识服务能力。

面向外文科技文献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由知识组织体系内容建设,加工协作平台建设,开放服务平台,自动处理、智能检索的应用,知识服务的应用示范和关键技术研究等六个部分组成(见图1)。具体目标是:

(1)构建外文科技知识组织体系。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效服务于科技文献组织的科技知识组织体系,重点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统一的超级科技词表。超级科技词表预计收集科技词汇素材约1000万条,收录科技术语不少于500万条,科技概念规范名称80万条,其中理学领域科技概念规范名称20万条,工学领域20万条,医学领域30万条,农学领域10万条。

在此基础上,在各学科领域分别选择两个学科方向初步建成领域本体。完成科研本体的总体框架设计、标准规范制定,并开展应用示范。

(2)建立国家科技知识组织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建立STKOS协同工作系统、 STKOS的评价体系,以及参建单位、领域专家、知识组织专家的长期稳定的协同工作机制,支持STKOS的持续维护更新,对STKOS的测评和修正,保证STKOS可持续发展。

(3)推进科技知识组织体系的开放服务。支持面向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海量科技文献的规模应用,支持面向全国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开放应用服务,支持面向科学研究机构的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服务,使科技知识组织体系成为支撑国内各类信息机构和科研机构开展知识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

(4)实现海量文献信息的自动处理和智能检索。开发基于科技知识组织体系的海量文献信息自动处理和智能检索系统,实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结构化深度整序,提升我国科技信息资源整体的知识化组织程度,使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揭示和利用,有效推动国家科技文献战略资源的知识化服务。

(5)开展基于科技知识组织体系的应用示范。有效提高我国科技信息机构在知识发现、科技信息监测、知识结构和知识演化分析、领域学术关系研究、领域态势分析、战略情报研究、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知识服务能力和水平。

4 知识组织体系的建设内容

面向外文科技文献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知识组织体系内容建设,它主要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超级科技词表和本体。超级科技词表是一个融合词表、术语表、叙词表等各种知识组织素材,以科技术语为基本单元,以概念为核心,以来源词表的原有关系为依托,通过概念与来源词表术语进行语义关系的词网络。本体是以STKOS超级词表收集的概念为基础,发展一套根据情景来设计和构建网络本体的方法和工具,将超级科技词表及其他知识组织体系进行本体化表达,形成轻量型本体,建设4~5个面向领域应用的本体网络和1个科研本体知识库,为知识组织体系的语义应用奠定基础。

4.1 超级词表建设

超级词表由基础词库、规范概念集和范畴体系三个层次构成,三部分相互依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基础词库是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来自各种词表、术语表,二是来自作者关键词和用户检索的关键词等,经过对比分析、评价、遴选,作为建立超级词表的来源素材。随后,来源素材经过去重形成基础术语,基础术语再经过词形规范形成规范术语,最后规范术语经词义规范形成基础概念。基础词库处理的关键是:需要将相同含义的不同形式的术语合并成同一概念,同时也要将相同形式不同含义的术语进行区分。因而需要借助词形规范化工具和专家词典,将不同来源的术语进行原型化处理,将完全相同归并在一起。同时需要进行词义鉴别,建立同形异义词典,一个术语经常存在多个词义,基础词库从不同来源获得的术语,同形词可能具有不同的词义,需要按词义进行聚类,将同义词结果分为几个集合,集合内属于同一词义,集合之间属于不同词义,从每个术语的多个词义中,选择其中一个属于自己领域的语义,只保留该语义对应的术语集合。

规范概念集是将基础词库处理后的所有术语,通过学科之间的术语冲突检测,遴选出概念的优选术语,从而形成以概念为基本单元,保留不同来源术语的定义,继承不同来源术语的各种关系的集合。

范畴体系是构建在规范概念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分类框架,对概念进行聚类、分类、浏览,以辅助检索。

4.2 本体建设

STKOS本体建设是根据本体建设的目标场景和本体的生命周期,确定本体建设需要路径和活动,来构建相应的工具集以支持本体网络的建设,从而实现创建4个领域本体和1个科研本体及知识库。

NeOn项目设计了9个本体构建场景:从头开始创建;重用和重建非本体资源;重用本体资源;重用和重构本体资源;重用和整合本体资源;重用、整合、重构本体资源;重用本体设计模型;重组本体资源[5]。STKOS本体构建主要涉及其中的前3个场景:从零开始创建本体、重建和重构非本体资源、本体资源的重用(见图2)。

本体生命周期模型是表明本体建设者在本体网络实施过程中需要开展的活动和遵循顺序,主要有两种:瀑布模型和迭代模型。瀑布模型主要应用于建设周期短、需求具体、小而理解充分的领域,它必须按照阶段依次开展相应活动;迭代模型主要应用于需求不完全明确,大型复杂本体的构建过程,它是采用瀑布模型构建单个本体的一组迭代。

由于本体构建的场景不同,所需要的构建阶段也有所不同:从头创建本体需要4个阶段,初始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护阶段;本体资源的重用分为5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之后增加了重用阶段;非本体资源的重用和重构,分成了6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之后增加了重用和重构阶段。本体构建的不同阶段――初始、设计、实施、维护、重用、重构,对应着不同的本体构建活动。

根据STKOS本体构建的场景和生命周期活动,整个本体工具和平台分为3个层次:

(1)本体存储与管理层:存储领域本体、科研本体,并建立本体索引。通过API调用对本体进行访问,并可进行用户管理、多本体管理。

(2)本体工具层:搭建插件运行环境,可加载本体创建、本体查询、本体裁切、非本体资源转换、本体语义丰富、本体合并、本体浏览、本体评估、本体推理等本体工具。

(3)用户界面:根据用户不同的本体构建需求,来组合本体活动和相应的工具,从而实现新建本体、非本体资源转换、现有本体资源复用等。

5 STKOS知识组织体系建设中的难点

作为我国外文科技文献知识组织的基础设施,STKOS知识组织体系涉及学科众多、内容庞杂,在构建超级词表和本体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难点为:

(1)对概念的规范整理、凝练、范畴归类:要将多来源的词汇,以概念为核心,形成继承来源属性关系的词网络,需要保证以概念汇集的术语规范整理、聚类归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其关系到构建后的超级科技词表对知识资源组织的准确性、可用性,因而如何对来源术语进行规范整理,实现术语的聚类归类、概念关系继承,成为了超级词表构建中的一个难点,需要在现有叙词表标准的基础上设计规范整理规则和数据格式,对术语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和模型、设计概念同义归并和归类以及概念同形异义区分的方法和算法,从而实现计算机辅助人工处理。

(2)本体构建与应用的结合:随着本体研究的完善,单纯构建一个本体并不困难,但如何将本体构建与应用场景、应用模式相结合,形成可复用的本体资源,能面向应用形成本体,需要深入地探讨。因而将本体构建通过动态建模的方法,以情境分析为基础采取合作方式,来实现本体的重用、重构、映射、关联和模块化,实现非本体的知识组织体系向本体转换构建本体网络,成为了本体构建的难点。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总结(简版)[EB/OL].[2012-11-20].http:///l-side/115.jsp.

[2]Aldo gangemi, Frehiwot Fisseha,Ian Pattman, Johannes Keizer. Building an integrated formal ontology for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in the fishery domain[EB/OL].[2010-03-13].ftp:///docrep/fao/008/af242e/af2

42e00.pdf.

[3]Aldo Gangemi. Reusing semi-structured terminologies for ontology building[EB/OL].[2010-3-13].http:///deliverables/documents/D16.pdf.

[4]CaterinaCaracciolo. Second Network of Fisheries Ontologies[EB/OL].[2010-03-13].http://neon-project.

org/nw/images/7/75/NeOn_2010_D724.pdf.

能源转型的概念篇10

[关键词] 文献管理工具 知识模型 概念图 Endnote Cmaptools

1 引言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成为科研工作者、教师和学生撰写文献、引用文献以及构建个人文献知识库的便捷方式。然而,面对目前功能不断完善、版本不断更新的各种文献管理工具,如何快速掌握其核心功能并灵活使用是用户所面对的难题。概念图被证明是一种表达和传递知识非常有效的方式[1]。本文拟利用概念图软件工具构建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从而使用户可以通过知识模型实现对文献管理工具知识系统有效的学习和利用。

2 概念图及其软件工具

概念图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J. D. Novak)教授提出的一种利用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表示和组织结构化知识的可视化方法,其图形是由节点和节点间带有标签的连接弧构成,概念被置于节点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则在节点间的连接弧上指定[2]。

在仔细挑选概念和连接词后,概念图可以成为一种极其有用的、能够辨识意义间细微差别、辅助组织思维、提炼学习主题的学习工具,并用于支持有意义学习过程。有意义学习的精髓是将新的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为新的知识只有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会有意义。用户可以将已有的认知结构以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当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认知结构改变时,可以通过在原有的概念图上增加新概念、新关系和新命题,改变等级结构和交叉关系来实现这种改变[3]。

概念图既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利用概念图软件工具实现。目前已有多款专业的概念图软件工具,如Cmaptools、ConceptDraw、MindMapper、PersonalBrain和Visual Mind等,其中Cmaptools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人机识别研究院IHMC(The Institute of Human & Machine Cognition)开发的概念图绘制工具,它所提供的强大功能可对知识模型的协作构建、、检索、导航和共享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因此可以在文献管理工具知识的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

Cmaptools概念图知识模型由概念图和相关资源两部分构成。这些资源可以是包括图片、文档、视频、网页和概念图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媒体资源[5],用以解释和补充相关概念信息,通常以不同的小图标形式(如 代表图片资源)标示在概念节点下方。这种以资源为导向的概念图知识模型使学习者能够自主选择所需的知识内容进行点击和浏览,从而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并加以理解和掌握。

3 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构建

构建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不仅可以将工具的显性知识进行组织加工,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给用户,方便用户快速了解各文献管理工具,同时将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技巧这种属于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共享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经验,促进文献管理工具使用知识交流。笔者利用Cmaptools概念图软件工具按照由浅入深、由宽泛到具体的认知过程,构建了由文献管理知识、文献管理工具知识及Endnote使用知识三大模块组成的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

3.1文献管理知识模块

文献管理知识是学习和利用文献管理工具的基础,广义层面的文献管理从方式与途径层面上看,主要包括文献组织、文献检索、文献集成和文献共享等。其中,文献组织是将文献资源按主题、资源类别或题录信息等进行分类组织;文献检索是根据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检索数据库、互联网以及本地资源;文献集成是通过链接方式,将本地文献资源和互联网、数据库资源检索结果集成,以形成个人文献库;文献共享则是将文献全文、学习笔记以及所获取的知识与他人分享,促进合作学习的同时,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所构建的文献管理知识模块如图1所示,点击图中文献管理工具下方的小图标( )即可链接到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块。

3.2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块

文献管理工具可为用户在撰写论文时引用参考文献、建立个人文献库提供便利,其以用户为中心的功能架构可以较好满足用户对文献管理的需求。基于文献管理知识模块,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块的构建主要从文献管理工具功能出发,利用概念图将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范围和核心使用知识以图形形式表示出来,所构建的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块如图2所示。

 使用范围。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者主要分为机构使用者和个人使用者。机构使用者主要包括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及图书馆这类对文献资源有较高依赖性,从事科研创新和文献贮藏管理等工作的机构;个人使用者则包括利用文献管理工具辅助研究工作的科研工作者、辅助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辅助自主学习的学生等。

 个人知识库构建。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和研究兴趣,集成本地文献和网络文献等资源,加以组织,构建个人文献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通过将文献题录信息、正文、图片、表格或相关网络资源建立连接,以供用户参阅和灵活管理,从而形成个人知识库。

 文献分析。文献分析功能对于文献管理工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文献管理工具导入某领域文献的题录信息后,对文献主题、关键词、作者、来源和年份等进行统计,可以实现对某一知识领域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研究热点和现状等的分析。

 参考文献管理。参考文献管理是文献管理工具的主要功能之一,参考文献格式可按语种分为中文和英文;按文献类型则可分为专著、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网络资源等。通过对参考文献相关信息的导入和导出,实现参考文献自动生成、标引和便捷地对参考文献格式进行调整等功能。

另外,图中给出了几种比较常用的文献管理工具,如Endnote、Reference Manager、NoteExpress、Biblioscape、Procite等,它们的使用知识都可以通过添加相关的资源链接来表述,鉴于Endnote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及较好的代表性,笔者以Endnote作为实例对其使用知识进行了进一步地表征,图2中Endnote下方的小图标即分别表示与Endnote文献管理工具相链接的图文资源、纯文本资源、Web地址和概念图。点击图2中Endnote下方的概念图小图标即可链接到Endnote使用知识模块。

3.3Endnote使用知识模块

Endnote是由Tomson Reuters公司推出的产品,利用该产品可以为撰写论文或著作的作者节省大量编辑参考文献时所需的手动输入和相应格式修改时间。Endnote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并且实现了与Web of Knowledge检索平台的无缝链接[6]。本文以Endnote X4为例,构建了它的使用知识模块,如图3所示。Endnote使用知识主要由其基本功能的使用和文献数据库的构建两大部分组成。

 基本功能。Endnote工具的基本功能由Endnote的各菜单模块呈现出来,文件菜单实现文件压缩及题录信息文件的导入与导出等功能;编辑菜单实现参考文献的格式转换、常用数据库和用户使用偏好的设定等功能;参考文献菜单实现对参考文献的编辑、检索、排序以及图片、文档、URL等对象的插入等操作;工具菜单实现数据库联机检索、关键词的创建和管理、文献数据分析以及工具栏的管理等应用;组菜单实现对文献组和文献组集的管理;帮助菜单则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使用帮助等资源。

 文献数据库构建。文献数据库的构建是文献管理工具的核心功能,如图3所示。Endnote文献数据库的构建方式主要包括手动输入、跨库检索、网站输出和格式转换四种:①手动输入。首先需要针对期刊论文、书籍和专利等不同的文献类型设定所需的字段,然后手动添加相应的文献题录信息,这种方式适合少数文献信息的录入。②跨库检索。首先需要设置常用数据库,然后连接网络数据库并输入检索条件,检索的结果可直接下载导入到Endnote文献数据库中。③网站输出。利用数据库网站上提供的检索结果导出功能,以Endnote所支持的格式将检索结果直接导入本地数据库中。④格式转换。对于Endnote无法辨识的数据库导出结果(如图中所示的维普资讯数据库),需要根据Endnote的规则替换题录各字段的标识,再将其导入到本地数据库中。

在Endnote使用知识模块中,有很多的概念节点下方都添加有相关的资源链接,如:图文资源( )、视音频资源()、网站资源( )以及其他的概念图资源等,以进一步对Endnote基本功能的使用方法和文献数据库的具体构建过程做出比较详细地阐释。如在图3中点击Thomson Reuters的网页链接图标会链接至Endnote管理工具的推出者――Thomson Reuters公司的主页;点击网站输出的图文资源图标会显示相关网站检索结果导出方式的说明文档;点击偏好设定的图片图标则显示出Endnote偏好设定菜单的图片信息等,这些链接资源会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知识获取效率。

4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的应用

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可为用户的学习提供很好的资源导航和检索支持,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获取文献管理工具的相关知识,并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对文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4.1 文献管理工具知识学习

文献管理工具知识学习活动的开展是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的核心应用。用户首先可通过构成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的三个知识模块来获取对文献管理工具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点击相关的资源链接图标来获取对具体的文献管理工具Endnote的使用知识,如Endnote的使用说明书、Endnote使用教程、相关的ppt文档和博客资源等,同时也可利用知识模型所具有的检索和共享功能实现对相关知识网页资源及遍布于世界各地服务器上的其他相关概念图的检索以及同相关概念图作者的知识协作、交流和共享,并通过自己实际试用的方式展开有意义的学习,以充分获取Endnote工具使用知识。用户在获取这部分显性知识的过程中,会将其内化为个人隐性知识,积累到个人知识库里,形成个人对Endnote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文献管理工具知识实现对文献的轻松自如的管理。

4.2 科研应用

科研人员对文献管理工具知识的掌握将会对其科研成果的形成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以Endnote文献管理工具为例,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可分主题利用Endnote构建个人文献库,将搜索或导入的文献信息与本地文献全文、图片等多媒体文件链接形成各文献条目,并按主题、关键词、年份、来源、作者等属性统计文献条目信息,以实现对相关主题知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现状分析,为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另外,通过浏览所构建文献库的资源题名和摘要等信息,确定研究所需的文献条目,获取其全文,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地加以内化吸收,形成个人隐性知识,再通过撰写专著或论文的方式将这些隐性知识进行外化表达,最终形成具体的科研成果。

5结语

文献管理工具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个人文献库构建、文献分析和参考文献管理等功能。论文构建的基于概念图的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能够将文献管理及其工具知识的相关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资源链接信息以图形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使用户能够快速掌握文献管理工具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在实际的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其科研成果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Cañas A J, Hill G, Carff R, Suri N, et. al. Cmaptools: A knowledge modeling and sharing environment. [2010-08-10]. cmc.ihmc.us/papers/cmc2004-283.pdf.

[2] F. Safayeni, N. Derbentseva, A. J. Cañas. Concept maps: A theoretical note on concepts and the need for cyclic concept maps. [2010-08-14]. cmap.ihmc.us/Publications/ResearchPapers/Cyclic%20Concept%20Maps.pdf.

[3] 周宁,张会平,陈勇跃.基于概念图的数字图书馆知识转化模型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5):597-600.

[4] 张学福.基于概念图的知识模型组织及协作机制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1):34-38.

[5] Cañas A J, Hill G, Lott J. Support for constructing knowledge models in cmapTools.[2010-08-17].cmap.ihmc.us/Publications/WhitePapers/Support%20for%20Constructing%20Knowledge%20Models%20in%20CmapTools.pdf.

[6] EndNote. About us. [2010-08-13]. 省略/enabou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