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6:43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学习12月11日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王琰君同志在新安县召开的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综合整治现场会上的讲话精神,会上市国土资源局郭建平局长传达了《河南省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和《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的意见》两个文件精神,省地矿一院、新安县政府、河南发恩德矿业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分别作了发言,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就如何做好下一步我县这项工作的开展,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感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通过资源整合、矿山企业升级改造,开采利用水平稳步提高,矿政管理水平位于全市先进行列。虽说我们大力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但我县一些矿山企业重开发、轻治理,采了资源、富了个人、破坏了生态,把环境治理的包袱甩给当地政府和村民群众的问题依旧非常突出。特别是露天矿山,开山、挖坑,对环境影响更大、破坏力更强。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河南省的督察、全国人大环境污染法执法检查、省委巡视反馈意见中,都将露天矿山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摆上了重要位置。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改变传统观念,切实加以整改,否则我们将面临被追究、被问责的风险。对此,大家一定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全国环保大会上要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并强调,资源开发要坚守不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要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今年先后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均对“积极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加快环境修复和绿化,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从讲话精神,到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家战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已经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和落实生态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今年6月,省国土资源厅在驻马店市,召开了全省露天矿山开发与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9月,河南省重要矿产资源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下发了《河南省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按照“规划布局科学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开发利用节约集约、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保障发展有效供给、结构调整切实优化”的原则,以“停产整治、关闭取缔、优化重组、生态修复、统一标准、督查验收”为主要手段,对全省范围内所有露天矿山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实现露天矿山开采秩序明显好转,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安全生产明显加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矿产资源开发与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充分保障矿产资源刚性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利用三年时间,到2020年底,露天矿山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全面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三率”指标和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排放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矿山大气扬尘得到有效抑制。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安排部署全县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确保按时完成全省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

针对我县矿山开发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彻底扭转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和治理行动迟缓的被动局面,按照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的意见》和市重要矿产资源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全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要求,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力推进露天矿山恢复治理

对照县政府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恢复治理任务的工作目标。对我县范围内的所有露天矿山,进行全面清查,查清露天矿山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现状,责任主体灭失的也要逐矿逐项统计汇总,按照“一矿一策”的要求制定整治方案,实行台账管理。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严格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和水土保持方案等设计标准和批复要求,认真开展生态修复,坚决恢复绿水青山。对主动退出或政策性强制关闭的露天矿山,以及可追溯矿主的非法开采矿山、合法开采已闭坑矿山,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责令限期履行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由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对采矿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逾期不履行恢复治理义务的,由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益诉讼。对于经查确实无法追溯的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由各级政府承担生态修复的主体责任,采取地质环境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治理等综合手段,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景则景”等原则,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绿化工作,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和抑制矿山扬尘,坚决完成“三区两线”范围内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修复绿化率达75%以上的省定目标。

时间节点要求:2018年12月前,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建立台账、制定措施、细化方案,明确责任,全面启动;2019年年底前完成70%;2020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

(二)依法关停取缔违法违规矿山

对证照齐全,但没有严格按照国土、环保、水利、安监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管理要求和相关方案设计实施开采、治理和保护,特别是污染治理不规范、排放不达标的露天矿山,要立即实施停产整治,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整治露天矿山名单和整治合格的标准及相关政策。

对停产整治的露天矿山,要按照“一矿一策”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停产整治方案,并按照方案及时完成政治任务。整治完成的矿山,经当地政府组织验收达标后方可恢复生产。整治期间,主动申请关闭的露天矿山,要按照有关要求注销相关证照,拆除生产设备、设施,并组织实施生态修复。对拒不停产或擅自恢复生产的露天矿山要依法强制关闭,对造成生态损害的,要依法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对非法露天开采矿山(含证照过期的矿山)和停产整顿期限内整改仍不到位的,按照“三不留”(不留人员、不留采矿设备、不留建筑物)的标准,由当地政府立即取缔。证照不齐全,或者证照齐全,但在规定时限内,整治不达标,未通过验收的矿山,由当地政府组织依法关闭,及时注销或吊销有关证照,并向社会公告。

时间节点要求: 2019年1月底前公布停产整治露天矿山名单;2019年10月底前完成组织验收;对未按要求进行整治的露天矿山,2019年12月底前完成取缔工作,2020年6月底前完成关闭工作。

(三)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矿山要达到绿色矿山标准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既需要矿山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也需要各级政府制定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真正把绿色矿山创建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今后在我县新设矿山,要严格按照绿色矿山的标准进行建设,努力在三年内,再建成一批“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 的绿色矿山。

(四)加强矿山固废综合治理

要加大采矿废石废渣等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工作,对废石废渣治理实行台账管理。要研究制定废石废渣综合利用计划,出台相应鼓励优惠政策,推动社会企业投资开展废石废渣综合利用,实现废石废渣“吃干榨尽”,消除废石废渣造成的环境问题。对短期内无法综合利用的废石废渣,特别是煤矸石山,要加大监控和防护力度,开展环境影响和安全评估,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产生环境污染、土地损毁和安全隐患,还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需要发改委、国土 、环保、安监、工信等多部门密切配合,共同促进。

(五)强化矿业权设置出让源头管控

从矿业权出让端口,严控对生态环境破坏。矿业权投放要改变以往的矿业开发利用方式“小散乱污”做法,要充分发挥采矿业自己的专业、技术和资金优势,用经济和生态理念,统筹谋划资源综合利用和周边“山水林田湖草”这一生命共同体,实现矿业开发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后矿权出让条件必须达到最低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技术保障;要在建立国土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理念的基础上,开展前期系统的调查勘查工作,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在征求环保、安监、城建等相关部门意见,经当地政府同意后方可出让。通过“招、拍、挂”成交后,出让部门要与矿业权竞得人签订矿业权出让合同,矿业权出让合同要明确竞得人对矿业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义务和绿色矿山建设作出约定。“三区两线”及特定生态保护区等重点禁止区内不允许设置矿权,已设置的必须立即退出。

(六)严格矿山执法监督管理

各乡镇、各职能部门要从严执法,加大检查督导力度,对发现的违法问题立即查处,督促整改,对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企业要列入黑名单,对其矿业权延续、变更、转让等手续进行限批。同时,还要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定期对矿山企业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和生态保护进行专项督导监测,并将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确保我县在建和生产矿山,严格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义务,严格按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施固体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和合理有序处置,实现两个百分之百:一是矿山复绿或复垦率必须达100%;二是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必须达100%。

(七)积极推进地质环境综合治理

矿山企业是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在编制方案时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实现边开采边治理,单矿块、单坑口闭坑后,要及时按方案实施治理。各职能部门要组织专家对企业治理后的项目进行验收,对治理不彻底或达不到预期的,责成其重新治理,确保闭坑后的矿山比开采前山更绿、生态环境更好。对建筑石料矿山开采中形成的高陡边坡,视觉污染严重的残留山体,可采取开发式治理,实施治理与造林、造地有机结合,也可与我市开展的“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各级政府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相关部门是实施主体,要切实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坚持保护优先,聚焦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事中事后监管,扎实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

一要落实主体责任。各乡镇党委、政府必须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对本行政区域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要切实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严格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二要明确部门职责。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县政府下发的《关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矿业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等相关事宜,形成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国土部门负责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组织矿业权出让,对矿业权人履行法定义务的监督检查工作,查处矿产资源违法违规开发利用行为;环保部门负责对矿业权人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监督检查工作,依法查处违法排放污染物等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并依照《大气污染防治法》查处矿山企业的违法行为;工信、煤炭管理部门负责煤炭行业标准制定及生产布局,加强生产工艺和安全监管;安监部门负责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住建部门负责对矿山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资质监管,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固体废弃物;水务部门负责矿山水土保持监管工作和河道采沙管理工作;公安部门负责矿山使用爆炸物品的治安管理和涉及矿产资源犯罪的刑事案件侦办工作;林业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电力部门负责矿山供电管制。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进行监管。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2

关键词:绿化复垦;技术方案;物种研究;森林碳汇

前言

露天煤矿的开采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开采过程中占用并破坏土地、污染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也受损害。需进行土地绿化复垦恢复生态系统,调整生态结构,稳固水善自然环境,这是生产建设方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原则。但对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还有政府而言,尚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惩罚机制。且矿山复垦投资数额巨大,回收期限长资金难落实,严重制约了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通过对以往露天煤矿的复垦技术方法研究,在各案例中总结了好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可行方案。

1 复垦的技术及方式方法

矿山资源枯竭时,会留下荒山沟壑、秃岭深坑,原来的植被被破坏,破坏的土地被废弃。矿山生产建设方和资源管理者需遵循“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承担社会责任进行矿山绿化复垦。维持矿区生态系统稳定、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露天煤矿复垦做的较好的如山西省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土地复垦区,通过过程控制,实施“边生产,边损毁,边恢复”的举措;统筹规划,保护性开采确保生产保护同步进行,减少或减轻生物多样性的损毁,并将土地复垦资金纳入生产成本里;表土剥覆,土壤种子库保护;开发清理植被,土壤转移、存放和替代,生物链重组,养护恢复等技术,通过生物多样性的重组技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种植蔬菜、养猪、羔羊、养殖牛场,获得收益。

2 绿化复垦存在问题

2.1 土地复垦的配套法律与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涉及到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大多限于“三废”污染与治理,而对矿山存在的其他环境问题关注不够,无法律来进行规范就无发保障矿山复垦落到实处,就缺少对矿山复垦工作的有效监督。

2.2 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缺乏环境成本补偿

矿山复垦投资具有数额巨大,回收期限长需重金支持。如没有政府干预,仅通过自由竞争,很难达到资源开发的合理均衡。应在矿产品价格中加入环境成本,改革资源类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2.3 矿山复垦资金难落实,投入大

矿山复垦需要大量的资金。对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矿山复垦投资数额巨大,回收期限长资金难落实,资金不能得到落实。就平朔而言,复垦的土地3万多亩,绿化6万多亩,投入资金达26亿多元,不得不说环境治理的决心和复垦的投入是巨大的。

3 应对矿山复垦难提出的解决对策

3.1 完善矿山复垦的相关法律和法规

政策和法规是做好我国矿山复垦工作的法律保障,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并要尽快制定和颁布与《土地复垦规定》相配套的土地复垦特别是矿山复垦的操作法规细则,切实执行“谁破坏,谁复垦”政策。

3.2 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当加入环境成本。以使矿山绿化复垦费用成为矿山产品价格构成的组成部分。在税收方面协调,加征矿山复垦费,使矿产品的价格由企业开采成本和矿山复垦费等其他税费共同构成,统一上缴专款专用。

3.3 落实矿山复垦保证金制度

矿产资源法在修订时应加入矿山复垦保证金制度。企业在得到采矿许可证前,须缴纳一定数量的资金、资产作为复垦执行保证金,存放在专门管理机构,以确保矿区复垦工程专款专用。以经济管理手段,让生产建设单位履行矿山环境恢复与土地复垦义务,促进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有效执行。

由此可见,要想推动企业绿化复垦,就要完善法规与机制,并保证资金来源。而对于中小企业或被迫复垦的企业而言,如何解决费用与效益的矛盾,实施低投入又可行的复垦方式是我们该研究的课题。

3.4 探索低投入的实施方案

3.4.1 环境、地质与物种研究

中煤龙化矿业公司,位于黑龙江省依兰县境内,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露天矿占地总面积894.37hm2,已剥离22338万m3。剥离物含炭质泥岩、砂岩、粘土、流砂、砾石、油页岩及煤矸石。

截止到2015年虽已复垦54hm2,但夏季午间地表温度骤增,树木成活率较低,下一步需要对南、北排土场逐步进行绿化复垦。通过对以往绿化复垦经验总结分析,排土场剥离土中矸岩较多,需要先种植耐活、抗旱、耐热、耐寒的本土草种植物,优化土壤结构,改善土壤植物生存环境,克服地表温度高,树木成活率低的问题。

通过对当地植物的研究,发现马齿苋、扁蓄和苋菜类植物,不仅耐活、抗旱、耐热、耐寒,在少水、少土的恶劣环境也极易生存,其茎丛生、平卧或斜倚,多分枝,伏地铺散,匍匐或斜升,且繁殖方式多样,适宜于本地环境气候。且2015年种植试验成功显著,另有院校已对此植物进行了三年以上观察研究,建坪快、分枝能力最强、抗韧性好、抗践踏、保持绿色日数最长,一次种植后自行生长繁殖,非常适宜依兰煤矿排土场绿化复垦,此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可保持水份和降低矸石被太阳直射温度等条件,也为下一步种植树种提供固土保障。

3.4.2 获取资金补贴和优惠政策

目前,矿山绿化复垦等相关法规政策虽然尚不健全,但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的方式是多重的,矿山绿化复垦建设也同样是气候变化治理的一项措施手段,可通过森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碳汇”机制,减缓温室效应实现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作用,也是促进绿化复垦的实施。通过绿化复垦吸收二氧化碳量来计算“净排放量”。目前,全国已确定7个碳汇试点,碳汇林业具巨大商机。企业可以从中积累碳信用指标,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存更大的生存空间。且中国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届时碳汇减排量将会抵消企业部分实际排碳放量,也可作为“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进行配额用于履约,因而矿山复垦绿化是推进森林碳汇减排的实现,十分具有市场交易价值。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3

关键词:铁矿;土地复垦;环境保护

Abstract: Iron is an important mineral resources, iron ore mining has also brought a lot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cluding damage to the land is very serious. Mine land reclamation can save a lot of land resource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iron mine land reclamation, made ​​some suggestions of mine reclamation.

Keywords: iron ore; land reclam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我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国内铁矿业的发展,铁矿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铁矿的开采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最直接的环境问题是矿区生态破坏。矿山开采破坏了大量的土地和植被,其中对土地的破坏最为严重。矿区土地破坏主要包括挖损、塌陷、压占等。因此,在矿业开发及结束时,必须进行土地复垦,以便改善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我国铁矿开采现状

我国铁矿石生产能力达到2.5亿t,2000年生产铁矿石22394.76万t,按天然质量计算居世界第1位,按成品矿计算居世界第3位。但我国铁矿资源总体上属于贫铁矿,与一些国家的富铁矿相比,品位相差比较大,平均含铁量为32.1%。据资料分析,我国探明的铁矿总含量中,贫铁矿占94.05%,富铁矿占5.95%,其中能直接入炉的富铁矿仅为总量的2.2%,并且这部分富矿分布又比较集中,主要赋存于华东、中南,其次为西南和西北。

铁山矿具有采掘量大、排弃量大等特点。我国铁矿资源以贫矿为主,剥采比一般都在2.0以上,每生产1t成品平均需要采剥约8t左右的矿岩,排弃7t左右的废石、尾矿和5t左右的废水。随着机械化开采程度的提高,易采资源的枯竭,促使露天开采的剥采比日趋增大,废石排弃量越来越大,例如,黄梅铁矿剥采比为7以上,年采矿石48万t,占地面积高达1.5×106m2。我国铁矿排土场一般占地约占铁矿总占地面积的18%。有些矿山则高得多。例如,攀枝花矿山公司占48%,歪头山铁矿占41%,南山铁矿占36%,海南岛铁矿占55%。我国铁矿尾矿占地平均占铁矿总占地11%左右,而有些铁矿则越过20%。如攀枝花铁矿,其尾矿场占地约4.1km2,是矿山占地的23%;本溪钢铁公司的歪头山铁矿尾矿场的占地约2.5km2,是矿山占地的29%;马鞍山钢铁公司的南山铁矿尾矿场占地约2.2km2,是矿山占地的27%;海南岛铁矿尾矿场占地约1km2,是矿山占地的18%。随着铁矿资源的贫化,矿石越来越贫杂难选,选矿比越来越高,生产1t精矿粉需要排弃的尾矿越来越多,采场、废石、尾矿、废水等占地越来越多,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大。

我国铁矿破坏土地和土地复垦情况:在我国铁矿资源开发、加工过程中,由于对土地的开挖、废石、尾矿的排弃和地表的塌陷占用乃至破坏大量土地,其中包括大量耕地和山林。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黑色冶金矿山(不包括群采)占地65000km2,其中尚未利用的13000km2。就重点及地方骨干矿山而言,每形成10000t矿石生产能力平均占地3.5km2,每采出10000t矿石占地400~1000m2。而为数众多的地方矿点占用和破坏的土地数量高出上述平均指标。而据国外资料统计,每开采10000t金属矿石大约破坏333.3m2土地。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开采铁矿石对土地的破坏量远远高于国外水平。但是,我国铁矿土地复垦情况却很差,到目前为止,冶金矿山已经废弃土地4500km2,而仅复垦1053km2,仅仅占废弃土地数量的23%,不到总占地面积的2%,远远落后于国外平均水平。

2铁矿区土地复垦的探讨

2.1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工程原理

矿区土地复垦要求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或创造一个新的与当地自然界和谐的生态系统。目前,矿区土地复垦中所应用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有: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养分循环原理和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2.2铁矿区土地复垦措施

矿山复垦一般有两种方法:采后复垦和交替复垦,二者的勘测和规划略有区别。采后复垦:内容包括对矿区界线、地表和地下水文资料、废石堆和其他外露物质的理化性质,废石堆和采空区的体积和位置,矿井断层和不稳定的尾矿场等危险地段的位置进行勘测,并对矿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进行调查。根据以上资料,初步确定复垦后的土地用途和复垦方案。交替复垦:矿山土地复垦规划和开采规划同时考虑,除开采规划中需要的资料外,要求对土地资源现状、矿区周围环境素质和社会环境状况进行调查,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可行性研究,制订最佳开采、复垦的可行方案,评价土地资源恢复和再利用的途径。

目前对大多数矿山来说,特别是一些已经闭坑或逐渐枯竭、急需土地复垦的矿山,只能采用采后复垦的方式。而对一些新开矿山,应尽量采取交替复垦,在开采同时进行土地复垦规划。

2.2.1排土场土地复垦

我国铁矿,排土场一般占地约占铁矿总占地面积的18%,随着机械化开采程度的提高,易采资源的枯竭,废石排弃量越来越大。对新开采矿山,可预先将排土场表土采集起来,待以后铺在排土场表面。而对大多数老矿山特别是坑采矿山,则应先进行平整,再复土,考虑铁矿排土场废石量较大,保水性能较差,可更多复垦为林业用地。根据云南昆阳磷矿经验,复土厚度以0.3~0.8m为宜,植物可选择桉树、圣诞树等适应性较强的树种,同时撒种豆科植物和其它一些草籽。对高台阶的边坡要进行修整,更多把台阶修成梯形,台阶高度8~10m,水平宽度一般4~10m,边坡角15°~20°,为了防止边坡受雨水冲刷,台阶平台应有1.5°~2°的横向反坡。

2.2.2尾矿场的土地复垦

铁矿伴生杂质多为硅、硫、磷等,相对来说毒性较小,可根据需要铺复表土后复田或其它农业用地,也可直接种植一些耐旱、生命力强的植物如沙棘、桉树、圣诞树等复垦为林业用地。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4

(邯郸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河北 邯郸 056000)

【摘 要】本文初步介绍了矿山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几个基本方面,因矿山建设项目所处区域不同、矿种不同、开采方式不同、地域环境不同,产生的环境影响也各有不同,矿山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

关键词 矿山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治理措施

Analysi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mining project

Bai Rui-fang

(Handan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Handan Hebei 056000)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eliminary mine construction project on several fundamental aspects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due to mining projects loca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different minerals, different mining methods, differ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re also different, mine should be based on its own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measures.

【Key words】Mine construction;Project environment;Influence;Governance measures〖HJ*1/2〗

1. 前言

(1)目前我国处于发展中阶段,作为支柱产业,矿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对矿区及其环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矿山根据开采方式的不同分为露天矿山和地下矿山两种,对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的污染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2)一般矿山建设项目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矿山建设项目中的大气污染有酸雨、爆破废气、工业废气、动力燃料废气、矿石自燃废气、采矿尘埃、煤粉臭气等;水污染有生产、生活废水和矿石氧化酸水等;固体废弃物污染有采矿废石、生活与生产垃圾、尾砂等。

2. 生态环境影响

2.1 〖JP3〗露天开采改变矿区生态环境。露天开采包括露天采场、矿山道路及废石堆场。露天采场分为山坡露天采场和平地露天采坑,山坡露天采场根据矿体埋藏和走向沿山体自上而下分层开采,平地露天采坑根据矿体埋藏深度自上而下分台阶开采,这两种开采方式都需将覆盖在矿体上方的土层、植被剥离开来,地形地貌随着开采进度不断发生变化;为将采出的矿石运出矿山,必须修建矿山道路,按规定矿山道路应达到三级道路要求,矿山道路修建一般都需要填方和开挖,地势险峻路段还需修建隧洞、支护或爆破山体,以上工程都将使矿山及周边地形地貌发生改变;矿山开采过程中将不断产生大量废石,部分废石可用于道路修建和场地平整,尚有部分废石需要设置固定堆放地点,一般矿山废石堆场均设置在距离采场不远的空地上,因废石的不可再用性,废石堆放场会成为永久设施,废石堆放会改变矿山局部地形、地貌。露天开采会完全破坏区域地表植被、土层及景观。其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大,具有不可逆转性的破坏作用。

2.2 地下开采改变矿区生态环境。地下开采包括矿井、矿山道路及废石堆场。矿井根据矿体埋藏特征分为平硐、斜井与竖井。平硐开拓主要针对矿体埋藏在山体中的情况,斜井和竖井开拓主要针对矿体埋藏在地下的情况。这三种开拓方式矿井本身对矿山地形地貌造成的改变不大,但地下开采大部分涉及到崩落区塌陷的问题,开采结束后,因开采方法的不同,地表出现塌陷区,塌陷区的形成将改变矿区地形地貌;矿山道路修建一般都需要填方和开挖,地势险峻路段还需修建隧洞、支护或爆破山体,以上工程都将使矿山及周边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地下开采矿山的废石堆场设置在距离井口不远处的地方,因废石的不可再用性,废石堆放场会成为永久设施,废石堆放会改变矿山局部地形、地貌。地下开采会破坏区域地表植被、土层及景观。其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之露天开采较小,但仍具有不可逆转性的破坏作用。

3. 环境污染分析

3.1 大气污染。?

(1)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粉尘将影响矿区及周围大气环境。废气来源于开采过程中的爆破废气、机械动力燃料废气、矿石自燃废气等;粉尘来源于矿石尘埃、煤粉、尾砂等。?

(2)爆破废气:目前矿山多数采用岩石水胶炸药和乳化岩石炸药,这两种炸药中均含NOX-、SOX-离子,爆破中与空气反应,产生NO?X、H?2S、SO?2等气体,含刺鼻气味,对人体嗅觉器官造成损伤,此类气体均属于有毒有害气体,可导致人体昏厥、窒息及死亡。NO?X、SO?X气体漂浮在空气中,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酸雨降落地面,酸雨对人体、建筑物、土壤等均具有腐蚀作用。?

(3)机械动力燃料废气:矿山开采、矿石运输配置有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燃料一般为汽油和柴油。排放废气中含有150~200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主要有害成分为:未燃烧或燃烧不完全的CH、NO?x、CO、CO?2、SO?2、H?2S以及微量的醛、酚、过氧化物、有机酸和含铅、磷汽油所形成的铅、磷污染等。其中对人危害最大的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的化合物及颗粒物。废气的颗粒物中含有强致癌物苯并(a)芘,在一般情况下,1克颗粒物含有约70微克苯并(a)芘,每燃烧1千克汽油可产生30毫克苯并(a)芘。当空气中的苯并(a)芘浓度达到0.012微克/立方米时,居民中得肺癌的人数就会明显增加。废气不仅对人产生危害,对植物也有毒害作用,尾气中的二次污染物臭氧、过氧乙酯基硝酸脂,可使植物叶片出现坏死病斑和枯斑。?

(4)矿石自燃废气:硫化矿床矿石在松散堆积状态下,并与氧气充分结合的情况下,可能发生自燃,自燃产生主要气体为SO?2,该气体为有毒有害气体,人体过量吸入可导致昏厥、窒息及死亡,在空气中与H2O结合将形成酸雨,酸雨对人体和建筑物均有腐蚀作用。?

(5)粉尘主要来源于矿石尘埃、煤粉、尾砂等。在矿石爆破、装卸及搬运过程中均可产生尘埃;尾砂由选矿废弃的矿石粉末形成,主要成分为矿石中石英和少量金属化合物,矿石中约95%为各种形态的纯石英(含游离二氧化硅97%以上),大量含游离二氧化硅很高的粉尘吸入肺内,往往无法由呼吸道及时和完全清除。长期在粉尘环境下的作业人员易患矽肺病。寒冷地区矿山冬季采暖多使用煤炭为燃料,露天堆放的煤炭在装卸、拾取时会产生大量煤粉,吸入煤粉会造成人体呼吸道阻碍和肺部功能降低。大量粉尘将使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眼可视距离,是产生烟或霾等恶劣天气的条件之一。?

3.2 水污染。?

(1)生活污水:矿山生活污水中主要是总氮、总磷含量超标。氨态氮和磷是水体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物质。含较高浓度的氨态氮和磷进入环境水系后引起水体缺氧,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构成毒害,并刺激藻类等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引起水体的“人为富营养化”,另外,磷还可在人体内富集,当其含量超标时,可导致人体缺钙。?

(2)生产污水:矿山的生产污水来自于凿岩、矿坑涌水、清洗用水及选矿污水。凿岩和矿坑涌水自矿井排水设施排出,水体中主要含矿泥和微量金属化合物分子,简单处理可循环使用;机械设备清洗用水油污含量较大,直接排入水系中,会产生水体富营养化作用。选矿污水为矿山生产污水的主要来源,选矿污水中多含有Cu、Pb、Zn、Cd等离子,选矿过程中加入的柴油等有机物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可吸附金属及其离子,残存于选矿水中,Cu、Pb、Zn、Cd都是金属毒物,很难被生物降解,只能在不同的价态和形式间转化、分解,其毒性以离子态存在时最为严重,他们常被生物吸收富集于体内,并通过饮水和食物链最终毒害人体。

(3)矿石氧化酸水:硫化矿在潮湿环境中容易被氧化,形成硫酸——硫酸高铁溶液,并与Cu2+、Pb2+、Zn2+、Cd2+等离子形成可溶性盐,随水一起迁移。?

3.3 固废污染。

矿山开采建设项目中的固废主要为采矿废石、生活、生产垃圾、尾砂等。

采矿废石堆放在固定地点,废石中可能含放射物质,影响周边植物生长发育,堆放场破坏局部生态环境系统。

生产、生活垃圾堆放场所占用土地。垃圾长期露天堆放将发生霉变,并产生恶臭气味,滋生病菌,可导致痢疾、霍乱等传染疾病发生;在地下水埋深较浅区域,选择直接无防渗填埋处理会影响地下水质,通过饮水导致人体病变。

尾砂排放在矿山尾矿库内,尾矿库单独的、永久性设施,分为山谷型、山坡型、平地型、河道型。尾矿库主要事故类型为溃坝、漫坝、垮坝,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引发下游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水系环境污染、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等恶劣事件。

4. 矿山环境治理措施

4.1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1)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2)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对废弃矿山要积极利用多渠道资金,加快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矿山开发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采空区及煤层自燃、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勘查与整治。?

4.2 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首先应确保各作业场所良好通风条件,建立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和记录制度,为作业人员配备有效的防护用具。采用清洁能源,降低机械燃料废气排放量。积极采用先进工艺,降低粉尘量,设置捕尘设备。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对不适应接尘岗位人员应调换。?

4.3 水污染治理。

矿山应设置生活废水处理设施,将废水处理后可用于矿区植被喷灌;对矿坑涌水进行检测,必要时进行物理化学处理,处理后可循环使用;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水不得直接排放入水体,应建立废水处理站。选矿污水与尾砂一起排放至尾矿库,尾水经沉淀、曝气及简单处理后可循环用于选矿过程。?

4.4 固废治理。

生产废弃设备应统一放置,并由专业机构回收。矿山生活垃圾可统一由垃圾处理站处理,或进行填埋处理,填埋处理时应根据区域地下水埋藏情况设置防渗设施。尾砂堆放在尾矿库中,尾矿库应按设计方案建设,矿山必须加强尾矿库安全管理,设置观测设施,建立观测记录,配备应急物资,确保尾矿库安全。闭库后应恢复尾矿库区域的植被覆盖。

5. 结论

本文初步介绍了矿山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几个基本方面,因矿山建设项目所处区域不同、矿种不同、开采方式不同、地域环境不同,产生的环境影响也各有不同,矿山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尽量降低矿山建设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打造“绿色矿山、和谐矿山”,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获益。

参考文献

[1] 李艳、王恩德、沈丽霞,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程序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5(130):67~70.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5

【关键词】露天采矿;地质环境;治理

一、前言

露天开采是指先将覆盖在矿体上面的土石剥掉(剥离),自上而下把矿体分为若干梯段,直接在露天进行采矿的方法。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很多地质条件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诱发的,大规模无序开采,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环境问题异常突出,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处处可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在矿山附近很常见,露天矿山是先将覆盖在矿体上面的土石剥掉(剥离),自上而下把矿体分为若干梯段,直接在露天进行采矿的方法。地质灾害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使边坡改变原有的天然平衡状态、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山体及斜坡稳定,最终导致岩(土)体变形,诱发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二是矿山矿渣的随意堆放,造成超负荷,以致引起滑坡;三是部分矿山矿渣顺沟随意堆放,一旦遭遇下雨等恶劣天气,就会形成泥石流。

二、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原则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应本着“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景则景,宜用则用”的思路,因地制宜,多渠道恢复治理。

1、以人为本,排险防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首先要对矿区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隐患进行排查、整治,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因地制宜、综合整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因害设防、因地制宜,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分别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3、科学规划,注重效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根据矿山实际情况,本着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科学制定治理规划,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轻重缓急,以及资金情况,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4、多措并举,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工程措施能防治地质灾害,生物措施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针对工程措施投资大,生物措施投资小的特点,搞好合理配置,实现矿山环境治理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恢复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矿山环境。

首先,矿产开发过程中,规定选择恰当的措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在开发结束后,选择合理的恢复措施,恢复到规定的程度。露天开采过程中,排土、爆破、采装、修路过程都会造成环境问题,对所有造成环境问题的环节,明确规定降低环境影响的技术标准; 对破获后的环境恢复,对采矿期间所使用的临时设施也应作出技术规定。其次,根据矿山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技术标准。我国大多数矿区在进行环境恢复时,未对表土实行单独剥离,出现表土资源不足的情况。因此,可根据当时剥离物的肥力情况,作出规范,进行植物种植或借土覆盖后种植。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合理改变规范标准。例如,由于依降水量不同,干旱区植被恢复时间应长一些,因此恢复标准应做恰当变动。最后,完善相关法规,保障标准实施。完善采矿许可制度,在采矿许可证申请时,必须包含如何开发矿产资源以及以后的恢复方案; 制定违反矿产开发的处罚办法与执行方案; 建立环境保护与开发相关的保证金制度,未完成者,根据环境污染与恢复程度确定返还保证金比例。

2、严格实施规划,规范矿山管理

一是严格新建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新建、改扩建矿山必须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采矿产资源必须坚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选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矿产资源,方案中必须包括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查审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地质环境治理费用一并列入矿山开采成本,对费用不落实、没有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治理能力的矿山企业,不予发放采矿许可证。二是加强对生产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已经批准的现有矿山企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肃查处开采生产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进管理措施,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对开采生产中发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时组织进行恢复治理。督促矿山企业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切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三废”综合利用水平,确保“三废”达标排放。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大矿小开、一证多矿、乱采滥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和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仍达不到标准的,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3、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积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并推广应用,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提供科技支撑。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基于现有矿山地质环境评估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融合相关学科技术方法并进行优化创新。积极鼓励和引导矿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结合矿山企业实际,引进应用和研究开发开采加工新技术,把巩固提高现有生产技术成果与探索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实现工艺技术改造与挖潜、降耗、增效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积极发展环境监测、保护和恢复治理技术,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矿产资源开发科技创新体系。

4、加大矿山生态恢复和复垦种植力度

一是规范矿业开采方式。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采矿权市场建设相结合,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督促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及时进行治理恢复,实现资源开发和矿山环境的双赢。二是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建立 GPS 动态监测管理体系,对矿山地质环境实行有效的监控,增强矿山企业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三是健全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准入制度、环境恢复治理书面承诺与担保制度。由政府向采矿权人或相应的担保机构收取质量保证金,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管理,矿山关停时由政府指令专门委员会或机构评审合格后,方可退还这笔资金及利息。如果评审不合格,则从企业缴存的保证金中扣除治理费用,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四是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治理率。积极引进和开发适用于矿山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的新技术,开展矿山生态恢复工程研究,加大关停矿山土地复垦力度,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矿业基地,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组织实施矿区的复垦种植,增加耕地数量,确保辖区内耕地占补平衡。

5、创新投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

针对历史遗留矿山多,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无着落的情况下,研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金为主体,以其他市场化筹资方式为辅的治理办法,从收缴的矿产资源价款、资源税等涉矿科目中提取一定比例,对以往关停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欠帐进行恢复治理。二是出台优惠扶持政策。从财政补贴、信贷支持、土地使用等方面研究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优惠政策,以废旧矿山二次资源利用、复垦矿山土地使用权等作为回报,体现谁恢复、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大力鼓励社会法人或自然人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进行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企业化运作。研究创建专业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资公司,具体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筹措、运行和管理。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或以发行债券等形式从资本市场融通资金,帮助企业从银行或财团融资,筹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多元化市场融资机制。

总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有着高度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永生,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西部资源,2006-10-30.

[2]徐曙光,国外矿山环境立法综述,国土资源情报,2009-08-20.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6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方案

1.矿山概况

该煤矿位于苏拉合马煤矿位于拜城县NW340°,直线距离55km,行政区划隶属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铁列克镇管辖。矿区位于天山南麓中高山区北部的斜坡地带,海拔3130~4018m,比高在888m左右。区内沟谷纵横,地形三面环山,大部分地表植被覆盖。总体地势呈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间低状。较大的沟为苏拉合马沟,为“V”型谷,岩质边坡,分布于矿区中部。苏拉合马沟起源于矿区中部,沟深3~200m,宽20~100m,整体走向为西北~东南。终点在矿区东南部约5km位置处与克塔什沟交汇,全长约8km,海拔高度2800~3450m,相对高差约650m,沟底纵坡坡度一般在7°~35°之间。矿区内无常年地表水系。发育较大的沟谷为苏拉合马沟,仅在夏季沟内才存在少量的汇集水流,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北部高山区的积雪融水,后通过阿克塔什沟排泄台勒曲克河。矿区所在地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日照长,昼夜温差变化大,一年中最热的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约21.0℃,最冷的月份为1月,月平均气温约-10.6℃,年平均气温在7.6~11.5℃之间;每年的9月底开始降雪,来年5月中旬解冻,最大冻土深度为1.6m。在夏季常有短时阵雨或冰雹。全年平均风速为0.9~1.9m/s。

该矿山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矿山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0万t/a,全年工作日240天。均衡服务年限为19.5年,其中首采区的服务年限为7年。地质资源储量1522万t,可采储量1403万t,剥离量4394.2万t,平均剥采比3.13m3/t。主采Ⅳ7和Ⅳ9煤层。

2.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

(1)废物排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①本矿山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煤层上部覆盖层剥离物、工业场地锅炉灰渣、施工期坪整场地的挖、填土料以及截水沟开挖产生的废渣。而现场剥离物、锅炉灰渣及建筑废渣的随意堆放,不仅占用土地,改变了原有地形地貌,导致植被破坏,同时风化粉尘随风飘扬,对大气也造成了污染。

②矿山投产后又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这些生活垃圾含有病原微生物、有机污染物等,若随意堆放、不进行灭菌、消毒和清运处理,将会对土壤、大气、水体和人体产生一定的污染,同时也改变了原有地貌景观。

③本矿生活污水主要为工业场地食堂废水、浴室废水、锅炉废水。污水中主要含有机污染物、有毒污染物(如合成洗涤剂)及生物污染物(如有害微生物)等,未经任何处理,对矿区地表环境存在有害影响。还有矿山开采期间所产生的矿坑水,经过雨水冲刷煤体后,水中含有大量煤渣悬浮物等固体成分,总硬度、矿化度均较高。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会污染苏拉合马沟水体,影响地表植被的生长发育。

④矿区粉(烟)尘污染主要是煤炭开采过程中,原煤的破碎、储存、运输、装卸等造成扬尘以及锅炉燃煤、燃油机动设备和运输车辆对外排放的SO2、NO2、NOX,CO、烃类等有害气体外排对矿区大气造成污染,影响矿区内作业人员的健康。矿山闭坑后,该污染即可消除,不会对矿区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

(2)采矿工程活动对地表的破坏

该矿山为露天开采,其采矿方式对山体地形地貌及植被破坏程度较为严重,将会加剧区内水土流失现象。本矿山因采矿活动构成的地表破坏主要是由露天采坑及用于堆放固体废弃物的排土场而引起的。

3.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矿坑突水等。由于采矿活动的强度远远超过了自然地质作用,强烈地改变和破坏了矿区原有的地应力平衡系统,使地应力在重新调整过程中产生了多种次生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尾矿库溃坝等。其中突发性地质灾害危害性最大,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巨大。

(1)崩塌

根据矿山特有的地形条件及开采特点,本评估区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崩塌灾害的地点为采区内开采过程中形成的采剥工作台阶边坡及采区北部F2断裂带地表露头。当镶嵌在坡面中的欠稳定的破碎岩块在降水、采矿爆破振动及重力影响下将引发崩塌灾害,影响工作面采矿活动的正常进行,危害采矿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滑坡

根据山坡露天矿的赋存和开采特点,可能引发滑坡灾害的场所为露天采坑及外排土场。尤其是排土场建成后,大气降水可通过剥离物堆积体颗粒间的孔隙直接渗入到原地表腐植土中,使其成为软弱滑动面。由于外排土场地形坡度较大,坡角无任何支档构筑物,使该剥离物堆积体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一旦在排土场工作面施工车辆活动、附近爆破震动等外动力影响下,该不稳定坡体极易向下产生滑动,威胁外排土场工作面施工设备及人员的生命财产。

(3)泥石流

评估区内山体间谷较为发育,仅个别地段岩体成零星状出露于地表。沟底松散堆积物较少,且已在各支沟与矿区道路交汇处做了简易过水涵洞,因此不具备产生泥石流的条件,不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4)地面塌陷

评估区为露天开采,无地下开采活动,因此没有地面塌陷发生的可能。

(5)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主要包括地壳沉降活动、松散沉积物的自然固结、人类超量开采地下水或油气资源而引起的土层压缩沉降。评估区及周边地区没有超量抽取地下水和油气资源的人类活动,地面沉降灾害不发育,危害程度小,现状评估危险性小。

(6)地裂缝

评估区属基本稳定区,现场调查新构造运动不强烈,不会产生地裂缝,地裂缝灾害不发育,危害程度小,现状评估危险性小。

4.矿山环境治理方案

开发矿产资源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闭坑等全过程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的监督管理工作。执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轻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及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

(1)矿山废弃物治理方案

根据《开发利用方案》,矿山运营期间剥离物外排至专用排土场,剩余剥离物可内排至采掘场中。在锅炉房北侧新建10m×20m、高为2m的煤炭、锅炉灰渣临时堆放点,当锅炉灰渣堆满时,一次性清空,运往环保部门制定的垃圾填埋场。而平整建筑场地而产生的剩余土方量与开挖截水沟产生的废渣,全部用于填筑矿区道路。废水的治理办法是,修建污水处理池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修建U型截水沟及矿坑水沉淀处理池对矿坑废水进行处理,均可达到排放对地质无影响。将生活垃圾定期集中拉运至垃圾场,并且设立防渗卫生厕所及化粪池。对场地定期洒水降低粉尘污染,加强绿化,可以净化空气还可抵御风沙。

(2)地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

矿山建设中对表层土的剥离要单采、单运、集中贮存。待首采区外排剥离物排弃完后,应立即对外排土场地表用含腐植土的地表剥离物覆土掩盖,并播种适宜当地气候环境的草本植物,进行绿化处理。

5.矿山地质危害治理方案

由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和预测评估结果可知,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和滑坡。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7

关键词:我国铁矿采矿技术 现状 发展

1、露天矿深部开采联合运输系统完善与创新

要提高露天矿开采和设备全系统的作业效率,要掌握设备保持良好状态的关健技术,对设备进行实时状态监测,严格实施维修保养计划。

2、矿山现代化信息系统

要扩大信息系统范围,除调度系统外,还包括矿山地质可视化系统;资源储量估算与经济评价系统;矿床开采智能优化与快速评价系统;生产调度指挥与控制技术;生产调度优化系统开发;安全预警与灾害控制技术研究等。实现金属矿山基础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和表述的数字化;地质测量过程可视化、数字化;开采设计、生产计划编制的数字化和生产经营参数的最优化;生产调度指挥的数字化、三维虚拟现实可视化。

3、露天开采向地下开采过渡技术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合理范围确定;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工艺的确定;露天地下联合开采采场稳定性研究,露天地下联合开采的岩体破坏模式,开发一系列适用于露天地下联合开采稳定性分析的软件系统和采场应力/应变和微震监测系统。建立一套露天地下联和开采的技术体系,使采矿成本降低5%~10%,投资降低20%。

4、坑内矿现代化高强度开采工艺技术与装备

以司家营南区铁矿为代表研发创造超级采场下诱导冒落崩落等现化高强度坑内开采新工艺,实现地下矿年产1000万t/a以上,接近国际大型坑内矿第一位的瑞典基律纳铁矿生产水平(1800万~2300万t/a)。要推出属于自己的新一代井下采掘设备,要配套完整,能体现高质量、高性能和高科技的特点,在国际上能享有盛誉,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

5、复杂难采矿床坑内开采技术

5.1 深井开采技术

以本溪大台沟铁矿为代表,采深1200~2000m深部高温、高压、高应力(三高)条件下矿床开采致灾机理研究;深部矿床致灾监测传感器网络集成技术研究;深部矿床开采灾害可视化分析模型与预警技术研究;深部矿床开采灾害大规模并行可视化分析模型与预测技术研究;深部矿床开采移动目标跟踪、定位与紧急撤退系统研究,提高矿山经济效益,保证实现安全、高效的开采。

5.2 有地表保护目标的坑内开采

研究“三下”开采(河流下、铁路下和建筑物下)的关健技术,开展地质力学、岩石力学、开采工艺、监测技术和工程治理等多方面学科为基础的综合性研究工作,开展岩层移动和地表变形的综合研究和构造应力条件下地表移动规律研究,同时进行监测方法和网络以及若干技术措施研究。

5.3 具有水害危险的矿床开采

研究防治水患的办法,堵水建筑防渗层,在含水带与采区之间,构建隔水构筑物或注浆封堵或采用帷幕。疏干:掌握岩石渗透性、涌水量和可能的地下水位下降强度,采用矿体疏干工艺。大水矿床开采面临诸多领域,诸多学科,没有统一模式,要因地制宜,不同矿山,不同条件,区别对待,研究有效的防水方法。

6、贫铁矿床充填法采矿关键技术研究

通过采动围岩损伤演化机理与岩体渗流规律预测、阶段嗣后充填法开采灾变失稳预测与控制、低成本新型胶结材料研发与高浓度料浆自流输送等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大型铁矿床规模化采矿的阶段嗣后充填法采矿的充填法采矿岩移规律与地质灾害监测及防控等问题。同时、高浓度胶结充填材料和自流充填工艺与技术,降低充填成本,提高采矿效益;建立废石不出坑、尾砂不人库、废水不外流的绿色矿山。既开发利用贫铁矿资源,又实现难采资源的安全、环保和高效的开发和利用。

7、金属矿山大规模、高效、智能化开采关键设备研究

通过高效率电传动地下运输车、地下大型低污染铲运机、井下设备智能化操控系统、高效多功能锚杆钻装车、高效深孔凿岩设备、地下矿山安全环保型炸药及地下中深孔乳化炸药装药车工艺设备的研制,生产具备新型驱动技术且载重吨位35~40t的井下自卸车样车,可提高爬坡能力10%;运输效率提高10%~15%。

8、采矿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通过基于爆破能量消耗的爆破块度预测与控制、多形式运输系统联合开拓节能、基于按需通风、动态适应调节的通风系统节能、矿山系统能耗优化综合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冶金矿山采矿主体工序能量合理分布优化技术、矿山设备能耗高效利用技术,力争降低采矿工序能耗10%~15%。

9、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

矿区破坏土地合理利用技术模式研究与工程示范;露天闭坑采场建尾矿库的关键技术研究;矿山酸性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排土场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排土场重金属迁移控制技术与封隔拦挡新材料研究。

10、金属矿山地质灾害控制技术

露天矿边坡的滑坡控制技术、排土场滑坡及泥石流防治技术、矿山地质灾害控制技术。防治地质灾害是一项长期任务,虽然积累了一些防治经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时效性,还应从理论到实践广泛开展此项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

11、海洋采矿

国际上海洋采矿主要有连续链斗(CLB)采矿方法、海底遥控车采矿方法和流体提升采矿方法,都处于试验阶段,中国开展此项研究晚了一点,借鉴国外经验,拟采用“集矿机一泵提升”的流体提升方式采矿方法,要开展基础研究与试验,要建立大洋采矿试验室,制订海上中间试验方案。海底采矿研究要与经济目标紧密相联。

12、智能化矿山相关技术研究

智能矿山是矿山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也是矿山企业信息化的最高阶段。智能矿山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现代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采矿科学、地质科学等学科。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8

我国开设采矿工程专业的院校共有40余所,大部分院校采矿专业办学方向都因延续了其传统优势而各具特色。不同于国内其他矿业院校,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办学中断15年,传统优势不复存在,办学基础薄弱。同时,由于学科建设周期短、“2008版培养方案”制定仓促,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特的资源赋存特色和行业发展特色对采矿人才所提出的特殊能力要求,急需优化和调整。为此,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教研团队在深入分析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矿业院校采矿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办学特色,以“宽采矿”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对现行“2008版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重新优化[2]。

1.课程体系整体架构优化按“宽采矿”培养模式根据煤炭(井工)、金属、露天、矿山安全四个专业方向能力培养要求对课程体系架构进行调整。在原有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类别基础上增设“专业主干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生扎实的“宽采矿”知识基础后,通过专业选修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有针对性地对四个专业方向的能力方面进行强化,以适应新疆矿山行业不同的专业方向需求。优化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架构(见图1),课程体系结构。

2.公共基础课程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教学制度的完善,在中学教育中学生已经完成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因此,在采矿工程课程体系优化中取消了公共基础课程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另外,考虑后期专业课程学习需要,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增设“机械设计原理”和“运筹学”课程。

3.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优化根据新的课程体系整体架构,新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优化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将原课程体系专业(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矿井提升运输”课程(28学时)与原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中“采煤机械”课程(42学时)整合为“采掘机械与运输提升”课程(48学时),归入新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必修课程”。(2)将原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中“岩体力学”课程(42学时)调整为“岩土力学”课程(48学时);原课程体系专业(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流体力学”课程(42学时)归入新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课时减为40学时;原课程体系跨专业选修课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42学时)调整为“采矿CAD”课程(32学时)归入新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必修课程”。(3)取消原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中“弹性力学”课程(42学时)。

4.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为达到煤炭(井工)、金属、露天、矿山安全四个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新的课程体系整体架构在课程类别中新增“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情况以下几个方面:(1)将原课程体系专业(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矿井通风与安全”、“凿岩爆破工程”、“井巷工程”、“矿山测试技术”课程归入新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并将课时分别调整为:48学时、48学时、32学时、32学时、32学时。(2)增设“露天边坡工程”(40学时)、“岩土工程数值计算”(48学时)课程。(3)将原课程体系“专业(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煤矿开采技术”(84学时)、“煤矿系统工程”(42学时)分别调整为“采矿学”(80学时)、“矿山系统工程”(40学时)并归入新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

5.专业(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优化为完善“宽采矿”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四个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将专业(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按专业方向设置。除“采矿新技术”、“矿山信息技术”为必选课程外,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任选2门相关课程(2学分)进行学习。具体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设置情况以下几个方面:(1)金属方向可选课程:包括充填采矿、数字矿山技术、溶浸采矿、矿山设计原理,均为16学时(1学分)。(2)煤炭方向可选课程:包括非煤开采技术、绿色开采、特殊开采,除“非煤开采技术”为24学时(1.5学分)外,其余课程为16学时(1学分)。(3)露天方向可选课程:包括露天与井工联合开采技术、露天矿设计原理、露天矿线路工程、露天采矿工艺、露天矿爆破工程、露天矿土地复垦,均为16学时(1学分)。(4)安全方向可选课程:包括通风网络优化设计、瓦斯(煤层气)抽采与利用、矿山事故与预防、安全系统工程,均为16学时(1学分)。

6.跨专业选修课程优化为拓展学生在相近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中除、“矿业经济”、“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与矿政管理”、“科技文献写作”为必选课程以外,设置3个选修课程组,每个课程组选择1门。即1号选修课程组课程为:矿山环境工程和地质环境评价与地质灾害管理;2号选修课程组课程为:MAPGIS应用和地球物理基础;3号选修课程组课程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和新疆地质概论。

7.实践教学改革(1)提升实验教学所占比重。原有实验课程基础上,在主干课程中设立单独实验课程岩土工程数值计算、矿山测试技术,将“专业主干课程”的部分实验课程整合归入这两门课程。同时,将“矿山地质学”课程的实验学时由4学时增加至16学时。(2)调整实习方式。根据新疆的气候特征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合并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为现场顶岗实习。现场顶岗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的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间进行。(3)优化设计环节。取消“井巷工程”课程设计(4周)、“采矿学”课程设计由4周减少至2周,增加“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环节(2周)。另外,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由10周增加到12周。

二、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特色

1.构建“宽采矿”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针对新疆矿业特色和人才需求特点,构建了“宽采矿”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该体系培养的毕业生具备固体矿床(煤矿、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开采(露天、地下)的基础专业素质,稍加锻炼或培养即可满足行业“多元化经营”的用人需求,适应性强可以为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2.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针对现有课程体系的缺陷,调整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优化以后的培养方案将实验课程作为独立课程,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如矿山测试技术。同时,结合新疆气候特点调整学生现场实习方式,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整合为“现场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中段。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9

关键词:露天矿山,地质灾害,成因,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露天矿山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矿山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中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为强烈的一种场所。目前我国露天矿山的开采均为大面积剥离表层土后进行开采,故露天矿山开采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露天矿山目前涉及较广、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1.1滑坡

露天矿山在开挖过程中,往往会进行大面积的开挖。若开采矿层上部存在覆盖层,大面积开挖后覆盖层前缘往往直接临空,随着矿山的不断开挖,这些结构松散的表土层极易沿岩土结合面等软弱层面向下滑动,轻者产生表层垮塌,重则产生沿基岩面的土质滑坡。同时,这些剥离的表土一般随意堆砌,随着露天矿山的不断开挖,剥离的表土越堆越多,逐渐形成不稳定堆积体。这些堆积体未经过压实且未做任何防护设施,其整体结构较松散,易开挖,稳定性差,受暴雨及工程活动影响,易产生表层滑动,形成表层滑坡。

露天矿山岩质滑坡的产生主要与岩体开挖方式及其自身物质组成有关。露天开采矿层其倾向与开挖边坡坡向相同,且矿层倾角小于坡角,而矿层上部或其中往往含有软弱夹层。顺向缓倾角露天矿山开挖多属于不稳定结构,随着矿山的进一步开采,在大雨暴雨、地震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这种岩质边坡稳定性将进一步降低,极易产生向下滑动,产生岩质滑坡。

1.2崩塌

露天矿山产生崩塌也与岩体开挖方式及其自身物质组成有关。由于考虑经济的因素,露天采场边坡一般开挖坡度在80°以上,边坡未按设计要求分台阶,往往形成高而陡的边坡。当矿产倾向与开挖边坡坡向相反或相切,而岩层中卸荷裂隙发育,岩体稳定性较差,在大雨暴雨、地震和矿山爆破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这种高而陡的采场边坡极易形成不稳定楔形体向下滑动,轻者产生掉块,重者产生大面积崩塌。

1.3泥石流

露天矿山开采对土地与植被的占用和破坏面积较大,改变了矿区原生态的地形地貌。随着露天矿山的大面积开采,其自身植被固土保水的能力不断降低,随着大雨暴雨的冲刷,露天矿山的开采区水土流失将不断扩大,这种冲刷出来的表土、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构成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同时,露天矿山剥离的覆盖层随意堆砌形成不稳定堆积体,这种松散堆积体表层易垮塌,随着雨水的冲刷,亦构成露天矿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露天矿山开挖后多为三面环山,前缘地形开阔,周围山体陡峻,地形上便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若矿山下游存在狭窄陡深的冲沟或河流,则在雨季露天矿山的下游沟谷泥石流较易发育。一旦矿山开发造成泥石流,将会对其下游村庄和农田造成难以估计的灾难。

二、露天矿山滑坡防治对策

露天矿山一旦滑坡,危害十分严重,首先应以防为主,防治大规模滑坡的产生。治理露天矿山滑坡,首先要做好矿山的截排水工作。为了防止降雨对采场边坡产生不利影响,在露天矿山开采前应在其拟开挖采场边坡上部及采场内开挖防洪截水沟,防治大面积的水流对采场的冲刷,降低采场边坡的稳定性。同时应在露天采场下部修建排水沟,将采场内汇集的雨水及矿山自身生活用水排放到指定的位置。其次,针对滑坡自身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下面分述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的防治对策。

2.1土质滑坡防治对策及建议

露采场的上覆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在边坡开挖后极易沿着岩土结合面产生滑移,形成土质边坡。对于人工开挖形成的覆盖层土质滑坡,建议采取重力式抗滑挡墙进行治理。对于中厚层的土质滑坡,建议采取抗滑桩进行治理。

若露天矿山在建设过程中剥离的表土随意堆砌在山坡沟谷地带,日积月累将形成不稳定堆积体,其结构松散,不稳定堆积体极易沿表层发生垮塌,建议在其前缘修建挡渣墙或挡渣坝。

2.2岩质滑坡防治对策及建议

露天采场的岩质滑坡一般是工程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造成,为了节约开采成本,有不少露天矿山边坡开挖未严格按照开采利用方案进行,其开挖台阶高度、台阶坡面角均超过开挖标准,这些台阶高度一般超过20m,台阶坡面角在80°以上。同时由于岩层中夹有软弱夹层,露天采场的岩质边坡极易沿软弱夹层产生滑动,危害非常大。对于这种高陡岩质边坡,建议采用抗滑桩,并辅以预应力锚索(锚杆)和格构锚固等治理措施。

三、露天矿山崩塌防治对策

露天矿山形成的高陡逆向或切向岩质边坡极易发生崩塌破坏。矿山岩质边坡往往裂隙较为发育,这些裂隙面与边坡临空面和岩层面往往相互切割形成楔形体,随着人类开采活动的加剧,这些楔形体极易发生掉块、落石甚至崩塌。

对于矿区的潜在崩塌体的治理首先应选择彻底根治,对其进行彻底清除,消除后患。对于规模不大的潜在崩塌体,优先考虑人工清除的防治方案。当其规模较大或者人工清除困难时,应考虑采用控制爆破,避免爆破造成次生地质灾害。

当潜在崩塌体不能清除时,对中小型崩塌体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在其坡角或半坡处设置落石平台或挡石墙、防护网;对易风化的软弱层,可对其裂隙灌浆或浆砌石护面;设置排水设施以拦截疏导山坡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对于大型的潜在崩塌体,在防护设施不宜实施的情况下,建议搬迁避让。

四、露天矿山泥石流防治对策

露天矿山开采对地表破坏极其严重,同时露天矿山一般地处山区,存在较多易形成泥石流的沟谷地带。因此,矿产开发活动中乱采乱挖破坏植被,废石废渣随意堆砌等,都可能诱发泥石流或加大原有泥石流的规模。

泥石流的防治应从源头上进行,首先应尽量减少矿山固体废弃物排放,其次对于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不应随意堆砌于沟谷地带,应将固体废弃物堆砌于修建好支挡措施的废弃物堆场。同时,对矿山及周边陡峻、固体物质堆积较多的沟谷地带应及时进行疏导,对其岸坡应采取护坡等防护手段防止其进一步垮塌。

五、高陡边坡防治对策及建议

露天矿山高陡边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矿山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压缩投资造成的。大多数露天矿山对这种高陡边坡只要不影响矿山的进一步开采,很少或者说基本上未采取任何治理措施,开采完成后则任由其发展,危害十分严重。因此,首先应从源头上尽量减少甚至避免高陡边坡的产生,建议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分台阶开采,边剥离(扩帮),边开采,对台阶高度超过规定的块段必须先扩帮,后开采,开采边坡的坡角控制在65°以内,边坡高度控制在10m以内。

对于已经形成的高边坡,在边坡周边做好截排水工作,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确保高边坡的稳定性。同时,对露天矿山开采已经形成以及将要形成的高边坡应加强监测。

六、结语

露天矿山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矿山应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安全隐患,严格按照开发利用方案的要求进行露天采场的开采,开采过程中分台阶分段进行开采,将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在设计好的废弃物堆场中。同时,露天矿山开采中一定要加强监测,发现地质灾害的前兆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只有在露天矿山开采的每一个环节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管,才能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福成,陈宝智.安全工程概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2] 施伟忠,方红.湖北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J].湖北地矿,2003,17(9):22-25.

[3] 阮善菊,张福生.露天矿山的生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现代矿业,2010(8):81-85.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10

关键词 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67-01

破损山体的修复治理是以绿化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也是一项投入较大、施工复杂、技术含量高的系统生态建设工程。2012年以来,辽宁省提出了以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为重点的“青山工程”生态建设,经过2年的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丹东市共治理破损山体921.27 hm2,极大地推动了该市的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在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的技术措施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 科学编制施工方案

对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前,要进行实地考察,确定可行的生态修复治理技术路线[1-2],编制施工设计方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定方案时首先要确定损毁山体的破坏类型,比如矿山坑口屈洞型、采石场露天破损型、山体切面断开型、尾矿堆积山体型、山体取土平面型等,针对山体损毁面积、回填土石方量、表土来源与数量,确定栽种植物种类、数量和栽种与遮盖方式;最后要确定施工时间,作出用工、车辆、耗材、土石、苗木等工程概算和施工要求,绘制有关项目位置图、项目现状及预测分析图、项目生态修复规划图、项目施工设计图和治理后效果图。做到认真规划,严格设计,依设计施工,确保修复质量与效果。

2 把握合理技术途径

在落实修复山体的技术途径上要推行生物工程与还土工程相结合、造林与种草相结合、栽种乔灌树木与栽种藤本植物相结合、绿化覆盖与工程护坡相结合、绿化美化与景观造园相结合、营造生态林与营造经济林相结合。针对不同区位、不同类型的损毁山体,综合运用土建、生物等技术途径,灵活进行设计,把损毁山体治理成生态防护、休闲观光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样板工程。修复矿山、采石场等损毁山体,在设计施工中,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思路,因地制宜、一地一策、一矿一措、分类施策。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土地整理相结合、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与工业区建设相结合、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相结合、与建立矿山治理长效机制相结合、使青山修复治理项目发挥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3 运用适宜技术措施

一是预防控制措施。主要是在矿山、采石场、尾矿库、废石场等工程建设中,为防止生产者无限、无序扩大山体损毁面积,防止斜坡径流洪水冲蚀已修复林地的表土,以免出现水土流失和泥石流,而采取的修建截水与排水沟、挡土墙等水土保持工程[3-4]。二是工程加固措施。针对矿山坑口、采石场、排岩场、塌陷区、修路破损山体等出现的断面和塌陷地,采取砌墙护坡、网格固土护坡、土石填埋等护坡工程措施,确保堆放土石、矿渣等尾矿库的安全稳定性,为全面采取生物工程措施打下基础。三是土壤修复措施。主要是针对破损山体的地表土壤损失后无法栽种树木的情况,采取客土、回填表土、填加基土等措施,恢复林地土壤理化性状。回填土要分2步进行,先填加碎石和土壤混合基土,形成水分渗透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可利用废弃矿渣、碎石渣、弃土场、城乡拆卸建筑垃圾等作为填加基土,厚度不低于30 cm;然后回填厚度不低于30 cm的表层熟土,并进行平整和挖坑整地。

4 采用立体多样化设计

对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施工设计,要根据山体损毁的面积、形状、恢复难度、所处区位、矿山周边环境与经济实力等情况,统筹采取绿化、美化、香化、效益化、景观化设计模式,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宜果则果、点块结合、景绿结合、修废利废,把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项目与植物造林和城乡绿化美化结合起来,将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成为绿化美化的精品工程。节俭、科学、求实、立体多样化设计施工。

5 落实施工与管护责任主体

一是落实矿山等业主的治理主体责任。采取严厉的经济和行政手段,确保对破损山体生态修复不走过场、不出现返工,确保按设计施工。二是落实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对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对保证施工质量非常重要,要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签订责任书,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监管与审计,确保按设计施工,保证修复效果尽快显现。三是落实林地所有人的监督管理责任。一般矿山和采石场的林地所有人大多为村集体和林地承包者,编制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方案与设计时,要征求土地所有人的意见,土地所有人要出具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意见书,意见书要经村民代表议定后签字盖章。林地使用权人或治理主体要出具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承诺书,从而建立矿山业主、政府部门与林地所有权人多方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责任机制。

6 参考文献

[1] 于荣,沈夫钧,张黎华,等.建立集体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体系初探[J].林业经济,2010(5):37-40.

[2] 王志为,王春.丹东市林产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技资讯,2008(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