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方案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6:21

水资源管理方案

水资源管理方案篇1

为了加强本市水资源的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用水,防治水害,根据《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利用水工程或者机械提水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水。

本市一切取水的单位和个人,除本细则第三条规定的情形外,都应当按照《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本细则的规定申请取水许水许可证,并按照规定取水。

第三条(免予申请范围)

下列取水免予申请取水许可证:

(一)为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取水和其他非生产、经营性取水,且日取水量在10立米以下的;

(二)在本市灌区外为零星农田灌溉取水;

(三)《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规定免予或者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证的其他取水。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水利局(以下简称市水利局)负责本市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的协调和监督管理,以及地表水取水许可的管理工作。其所属的水资源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水资源办)具体负责本市地表水取水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

*市公用事业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公用局)负责本市地下水取水许可的管理工作。其所属的给水管理处(以下简称市给水处)具体负责本市地下水取水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

*市地质矿产局(以下简称市地矿局)负责协同对本市地下水取水许可的监督管理。

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表水取水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

第五条(审批权限)

下列取水许可申请,由市水利局负责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

(一)由市级主管部门审批立项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地表水取水许可申请;

(二)日取水量在2万立方米以上的地表水取水许可申请。

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地表水取水许可申请,由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

下列取水许可申请,必须经市地矿局审核同意并签署意见后,由市公用局负责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

(一)由市级主管部门审批立项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地下水取水许可申请;

(二)供水水源地的地下水取水许可申请。

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地下水取水许可申请,由市公用局负责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

第六条(审批原则)

本市取水许可的审批,应当按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年度可取总量计划实施,并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用水和航运、环境保护需要。

第七条(年度取水总量计划的制定)

本市地表水的年度可取总量计划,由市水利局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经批准的本市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综合规划、水长期供求计划和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或者协议制定。

本市地下水的年度可取总量计划、井点总体布局和取水层位,由市水利局会同市建设委员会、市公用局、市地矿局,按照本市地下水可开采总量、地面沉降的控制和监测状况以及经批准的本市水长期供求计划制定,并与本市地下水的年度回灌计划相协调。

第八条(地下水开采限制)

在地下水超采区域,应当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不得扩大取水。禁止在没有回灌措施的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域开采地下水。

属下列情况之一,申请取用地下水的,不予批准:

(一)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区域;

(二)易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区域;

(三)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保护区域;

(四)可用自来水替代地下水使用的情形;

(五)按照城市规划管理规定不许可取用地下水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预申请及其审核程序)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申请人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前,按照本细则规定的审批权限向市水利局、市公用局或者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审批部门)提出取水许可预申请,并按照规定的要求提交取水可行性研究报告。

审批部门应当在收到取水许可预申请之日起30日内提出书面审核意见;对急需取水的,应当在15日内提出书面审核意见。

申请人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当附上审批部门的书面审核意见。

不列入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管理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可按照本细则第十条的规定,直接向审批部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

第十条(申请程序)

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建设项目经批准后,申请人应当持下列文件和资料向审批部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

(一)取水许可申请书;

(二)取水许可预申请审核同意的文件;

(三)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四)取水许可申请与第三人有利害关系时,须提供与第三人已达成的协议原件;

(五)审批部门认为应当提供的其他有关文件和资料。

不列入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管理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持前款第(一)、(四)、(五)项所列的文件和资料向审批部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

第十一条(申请书内容)

取水许可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地址;

(二)取水水源、地点;

(三)取水方式、日取水量;

(四)取水目的、起始时间和期限;

(五)退水地点、退水中所含的主要污染物以及污水处理措施;

(六)节水措施;

(七)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第十二条(审批程序)

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取水许可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急需取水的,应当在3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需要经市地矿局签署意见的,市地矿局应当自收到取水许可申请之日起30日内签署意见;对急需取水的,应当在15日内签署意见。

第十三条(取水许可证的发放)

经审核批准取水的,由审批部门在取水工程竣工并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验收合格后,发给取水许可证。

发放取水许可证,只准收取工本费。

第十四条(取水许可公告)

审批部门应当将发放取水许可证的情况载入取水许可登记簿,并定期公告。

第十五条(日常管理的要求)

取水许可证持有人(以下简称持证人)应当按照取水许可证的规定取水,并达到下列要求:

(一)在规定期限内装置计量设施;

(二)定期填报取水报表;

(三)按时向原审批部门报送年度取水计划和取水总结;取用地下水的,应当同时报送市地矿局。

持证人在市水资源办、市给水处或者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取水情况进行检查时,应当如实提供取水量的测定数据等资料,并接受有关的计量核定。

第十六条(取水量核减或者限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审批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对待证人的取水量予以核减或者限制;

(一)因自然原因,水资源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的;

(二)影响本市正常供水的;

(三)地下水严重超采或者因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

(四)《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规定的其他特殊情形。

第十七条(取水许可证管理)

取水许可证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作。

取水许可证不得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

第十八条(取水许可证变更)

持证人需要改变取水目的、取水地点或者增加日取水量的,应当向原审批部门提出申请,经核准后办理取水许可证的变更手续。

第十九条(取水许可证注销)

持证人连续停止取水满一年的,由原审批部门核查并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注销其取水许可证。但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保留持证人取水许可证的除外。

第二十条(取水期限的延长)

取水期限届满,取水许可证自行失效。需要延长取水期限的,持证人应当在取水期限届满的90日前,向原审批部门提出申请。原审批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二十一条(行政处罚)

对违反《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本细则的行为,由市水利局、市公用局或者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一)无取水许可证擅自取水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

(二)违反取水许可证的规定取水的,责令其限期改正;

(三)未在规定期限内装置计量设施的,责令其限期改正;

(四)拒绝提供取水量的测定数据等有关资料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的,责令其限期改正;

(五)拒不执行审批部门作出的取水量核减或者限制决定的,责令其限期改正;

(六)将按照取水许可证取得的水非法转售的,责令其限制改正。

对有前款第(二)、(三)、(四)、(五)、(六)项所列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由原审批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取水许可证的,由原审批部门没收其非法所得,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处罚程序)

市水利局、市公用局和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收缴罚没款应当出具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财物收据。

罚没收入按规定上缴国库。

第二十三条(复议和诉讼)

当事人对取水许可申请不予批准的决定或者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按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部门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四条(审批工作人员的责任)

市水利局、市公用局或者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的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取水登记)

水资源管理方案篇2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有关政策为依据,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以查处城区范围内非法取水行为为突破口,找准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管理,深入整治,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证。

(二)工作目标。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整顿全区的水资源管理秩序,切实做到取水必须经过许可,用水必须有计划,计量必须准确,缴费(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必须及时,违法取水必须依法处罚,建立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长效工作机制,为推进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奠定良好基础。

二、整治范围和内容

此次专项整治活动查处的范围是在全区范围内的各类取水、供水、用水行为,特别是非法凿井、无证取水、不按规定安装取水计量设施、超计划用水、未依法缴纳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等水事违法行为。重点是城区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以及齐鲁化学工业区、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驻地范围内的自备井取水、供水和用水行为,主要包括餐饮、宾馆、洗浴、洗车等服务行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含各类供水企业)、个体工商经营者以及居民小区等取水用水情况。具体内容为:

(一)取水用水管理方面

1、建设项目需要取水,未进行水资源论证的;

2、未经取水许可,擅自凿井或建设其他取水工程设施的;

3、未依法办理取水许可证,擅自违法取水的;

4、违反取水许可规定,超量取水或擅自改变取水水源、取水用途的;

5、违反地下水超采区有关规定,审批和取用地下水的;

6、未安装取水计量设施取水的;

7、超计划取用水的;

8、拒缴、拖欠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的;

9、其他违反水资源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取水用水的。

(二)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方面

1、应征未征或未足额征收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的;

2、未按标准征收、擅自提高或降低标准征收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的;

3、未按规定使用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系统征收水资源费及未使用专用票据的;

4、未经省政府批准,擅自出台减征、缓征、免征水资源费征收政策的;

5、违反法定用途使用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的;

6、其他违反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规定的。

三、工作步骤及安排

专项整治行动采取分区域逐户检查的方式进行,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即日至7月15日)

1、成立区水资源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领导机构,从有关部门抽调执法人员,组成专项整治行动工作组。

2、确定办公场所,抽调执法车辆,配备执法专业设备,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

3、广泛宣传发动,通过电视、电台、网络和召开动员大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制定专项整治行动工作程序,印发有关宣传材料,召开协调会,研究部署工作分工和任务。

(二)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阶段(7月16日至10月1日)

此次专项整治活动要对每一个取水用户、每一个取水口、每一个自备井进行拉网式详细排查,对于存在违规取用水问题的,取用水单位要立即进行整改,需要补办取水许可手续或补交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的,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在规定期限内办理相关手续和补交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对情节严重或拒绝、阻碍执法检查的,要从重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1、工作区域划分

区水资源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领导机构下设5个工作组。第一组负责街道、乡区域;第二组负责镇、区域;第三组负责闻道、镇区域;第四组负责街道、镇、区域;第五组负责街道、镇、区域。

2、整治内容和要求

(1)水源管理。在城区范围内,对未办理取水许可手续取用地下水的,其水源井一律封填,补交“两费”,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对已经办理取水许可手续的,要制定封填计划,力争三年内全部使用自来水供水;使用水源热泵的,要限期在取水、回水管道全部安装量水计量设施。在城区范围以外,对未办理取水许可手续取用地下水的,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在规定期限内办理相关手续和补交水资源费。

(2)“两费”征收。严格执行省市物价部门核定的“两费”价格进行征收,对拒缴、拖欠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的,按相关法律程序处理。

(3)水资源论证。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及因生产规模扩大需要办理取水许可手续或增加取水许可水量的,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对未进行水资源论证的,按无证取水处理。

(4)计划用水。取用水资源必须有市用水主管部门下达的用水计划,对无计划用水者坚决取缔;对超计划用水者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对因生产规模扩大需增加用水计划的,限期按规定程序办理。

(5)封填废弃水井。经前段时间调查,全区共存在废弃水井402眼,其中建成区内24眼。这次封填的顺序是先从城区,后乡镇,逐步进行。对于每一眼废弃水井都要查清水井所属单位,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按地质构造由区政府组织专业队伍封填。

(6)量水计量设施安装。所有取水设施必须按规定安装量水计量设施,对安装不规范或未安装的,限期进行改造或安装,否则按未安装量水计量设施处理。

(7)节水和水平衡测试。所有用水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使用节水器具,采用先进的节水工艺,限期淘汰落后的用水器具,逐步改进落后的用水工艺。所有用水企业必须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查找用水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用水工艺,挖掘节水潜力,逐步提高用水效率。

(三)总结阶段(10月2日至10月31日)

对整治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将有关数据、资料进行科学汇总分析,形成专题报告报区政府。

四、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一)建立机构。

为切实搞好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区政府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负责整治行动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本次整治行动由公安分局、区城管执法局、环保分局、区建设局、区经贸局各1名工作人员及区水资办、区水政监察大队全体人员组成工作组,承担整治行动的具体工作任务。

(二)明确分工。

区水务局负责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的日常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对整治行动中发现的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调查取证、立案查处,对整治活动进行总结,并建立长效机制。

公安分局负责对整治行动中遇到的暴力抗法或者其他阻碍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进行制止,保障专项整治行动顺利开展,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的行为进行查处。

区监察局负责专项整治行动中对有关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执纪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对专项整治行动的经费预算进行审核,并安排专项经费,保障整治工作顺利实施。对拒不按照要求关闭自备井的机关、事业单位暂缓拨付或核减工作经费。

区卫生局负责对餐馆、宾馆、洗浴(含游泳)行业经营者的用水安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检验,对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自备式供水状况进行监督检查、检验,对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

工商分局负责提供专项整治行动中涉及的经营单位的名称、地址等有关资料,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

区建设局负责协助对城建领域(建筑施工、城市公共绿化、公共卫生、居民小区物业等)的取用水行为进行执法检查和整治。

区教育局负责提供专项整治行动中涉及学校的名称、地址等有关资料,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

区经贸局负责提供专项整治行动中涉及企业的名称、地址等有关资料,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

区民政局负责协助做好驻区部队取用水情况的调查与整治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建立健全联络机制。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安排1名联络员,负责协调本系统内水资源专项整治行动,并把联络员名单、联系电话报专项整治行动办公室。

水资源管理方案篇3

【关键词】水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内容;应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就导致水资源短缺现象十分严重,这对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近年来,水资源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化,水资源档案数量也越来越庞大,随着水资源档案信息不断丰富,水资源档案的利用率也大幅度提高,为了能够更便捷的实现对水资源档案的利用,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对水资源档案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使水资源档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一、水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在水资源配置工作中,需要以水资源档案作为重要依据。长期以来水资源档案都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管理,这不仅影响了水资源档案的开发利用,而且也越来越无法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为了能够使水资源档案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需要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水资源档案管理的水平。通过强化水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对水环境的系统管理及保护,使水资源档案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二、水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一)信息网络的建设。水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加强水资源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从而为水资源档案信息化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水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要做好水资源局域网建设的同时,还要建设水资源智能管理物联网,充分的借助于网站这一平台来水利信息。在局域网范围内,各单位可以在自身权限范围内水资源档案数据库中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有效的实现了水资源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通过信息网络建设,各个水资源管理站能够有效的实现连接,构建一个综合管理的服务体系,有效的实现水资源档案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应用,同时还能够与其他系统实现远程连接,为水资源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发水资源信息服务体系。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对水资源信息的管理,要加快推动水资源信息服务体系的开发,从而为水资源信息需求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建设水文档案数据库,对水文信息进行统计,对水资源档案数据进行快速检索,而且有效的提高水资源信息服务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所开发出来的应用系统需要与动态连接标准相符,要能够运行本地数据库,同时还要能够运行C/S结构的数据库,具有较好的兼容性,能够与多数数据库进行连接,加快系统的使用和普及。

(三)安全体系建设。在水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对信息的安全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于水资源档案信息系统,需要设置防火墙,并进行身份认证,同时还要做好数据备份和密钥管理等工作,进一步改进各项管理制度。对于用户,需要采取具有较强制约作用的授权服务措施,以此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这样水资源档案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安全性和可靠性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水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应用

(一)对节约用水规划以及水平衡报告进行的管理。由于节水档案管理工作较为复杂,而且需要制定用水规划、报表及各种奖惩措施,利用手工来对节水档案进行统计鉴定、编目及管理难度较大,特别是节水档案中涉及到了水平衡报告的整理及节水计划中相关数据,同时还要统计出数据的总量,这就需要将信息化技术在节水档案管理中进行应用,有效的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节水档案信息化系统的总体框架上选择的是“积木”式,所有软件功能是互不影响的,彼此可以共享数据,这样有利于节水档案管理更加简单方便。不管是关于水平衡测试的报告书还是对节水计划进行的管理,都是按照桌面方式在微机上进行展示的。计划员根据各单位用水情况编制用水计划,然后将用水计划输入计算机存贮,并能对计划进行检索、分类、汇总,结果以屏幕显示、存盘或以打印方式输出。水平衡测试报告书的微机应用与人工操作有很大不同,它在桌面呈现出编号、单位名称、计划量、实用量、万元产值耗水量、漏失率等多项计算数据,在输入数据和统一编号后,应用时在形式上和计划管理是一样的,有利于节水以及档案管理人员对数据的使用以及收集。

(二)对地下水档案进行的管理。对城市水资源管理有主要是是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的管理,地下水档案中主要涉及到使用地下水居的及单位在使用地下水方面的相关信息,城市地下水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取水的时候要进行登记,主要应用于采用地下水单位的位置、井位、成井时间及井深、井径等原始的采集和汇总,使地下水管理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快捷的得到水井的自然数据;其次,凿井要先申请,竣工的时候需要验收报告,以全面规划以及控制地下水,不满足验收要求和凿井规定手续的禁止对其验收,并禁止使用,以促进水资源实现供求平衡,规范水井分布;再次,废井回填要做好记录。在建井时,还要了解报废井的具体情况,以使该市的地下水免受外来物质的污染,保障地下水的数量以及水质满足要求,是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最后,采取微机汇总的方式,将地下水资源的实际水质变化进行展示。

四、结束语

水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料,水资源档案管理是水资源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水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有效的改变了传统“一档一盒”的管理模式,为每一个用户的取水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局,在电脑系统中将用水户的各种用水情况详细进行记录,不仅为查询带来了便利,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水资源的节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淑梅.浅谈档案信息化系统对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应用[J]. 知识经济,2011-11-08.

水资源管理方案篇4

【关键词】水利水电;档案发展;管理研究;对策

前言

水利水电工程档案是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包括图表、文字、声音、影像等在内的很有利用价值的重要科学技术资料。随着近年来国家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档案事业也已经逐步步入了数字化发展的轨道,水利水电科技档案如何顺应这种新形势的变化需要,向着信息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了促进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笔者试就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的发展趋势和科学管理谈些想法。

1 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的发展趋势

正因为水利水电科技档案是非常有保存价值的水利科技发展历史资料,不仅具有档案资料的共同属性,又具有查阅和记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独特史料价值,它必然要随着档案管理和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健全完善。因此,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日趋加速,水利水电科研档案也一定会向信息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不断为水利水电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科学、详实的历史记录。

1.1 档案信息化、科技化发展,是加强档案资源管理的客观需要

随着水利水电行业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改善和电子文书的日益推广普及,日常水利水电工作中出现了很多电子文档形式记录的文件、图表、声像等档案资料,既不占档案存放空间又不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又便于修改查阅,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纸质介质将逐步过渡为软盘、硬盘、光盘等电磁存储介质,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也将逐步纳入信息化、科技化管理的轨道。因此,加强档案资源管理,便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档案信息化、科技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是档案资源来源将实现信息化。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基本是用人工按照类别和形成年份进行手工登记、编录,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水利水电事业将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手工书写、绘制的文件、图表将逐渐走下历史舞台,被电脑印制的格式所取代,档案资源的信息来源将发生明显变化,因此,为了有利于科技档案资料的传递、使用和储存,就必须采用信息化、科技化的手段。

二是档案资源利用将实现信息化。及时、有效、科学、合理地使用科技档案,是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档案管理效能的主要目标。而传统方式管理科技档案,依据归档的类别检索、查阅相当费时费力,但是如果采用信息化手段达到数据库管理,直接检索关键字或者主题词,就会大大地缩短查询时间,给档案利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从而提高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的使用价值。

三是档案资源查询将实现信息化。随着业界人士和社会群众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料要求的日益提高,随着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日益发展,传统档案的静态封闭式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档案资源公开化和信息流通网络化的需要,为了方便大众查阅水利水电科技档案,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档案资料和实现在线咨询、信息,便成为了客观必然。

1.2 档案信息化、科技化发展,是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水利水电科技档案涵盖在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立项、可研、设计、施工、竣工的全过程,对促进现代化水利水电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在科技档案形成过程中,由于其间也包含了不同的专业类别资料,体现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和项目内容,各种档案信息资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非常直观地反映了水利水电项目的整个业务流程,因而,加强会计档案信息化、科技化管理,也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档案资源,发挥其在现代水利水电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目前,随着信息资源的全球化发展,水利水电事业的科技化、信息化建设日益提上了重要日程,也为科技档案推进信息化、科技化管理进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空间。在水利水电行业加快发展步伐的新形势下,各级各地都基本设立了水利专业网站,科技档案如果仍然使用传统意义上的手工管理,不仅影响了利用效率,也为存储、传递、档案资源带来了阻碍。

2 加强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的对策建议

2.1 完善管理手段,确保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信息化、科技化发展

鉴于水利水电科技档案是包括图表、文字、影像资料在内的各种形式和保存载体的历史记录,在加强信息化、科技化、电子化管理中,必须切合档案资源的特性,利用网络系统、管理平台、数据整合等管理手段,认真细致地做好收集、归档、整编、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环节

一是充分运用网络系统软件和管理平台,达到水利水电科技档案资源终端内、外网之间的有效连通,实现档案管理网络化和信息利用自动化。确保科技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和一体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趋势。水利水电科技档案管理机构要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做好基础性工作,如,在部门门户网站或者局域网设立电子文档自动上传平台,保证档案资料及时上传并统一归档到服务器窗口,减少档案管理中间工作环节;做好信息数据的超前控制,科学、准确地划分好科技档案类目,合理、规范地设置好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转换格式,保证在计算机上的操作上,档案管理系统和文件管理系统数据接口能够有效地衔接;克服传统科技档案手工翻阅目录检索数据这种简单的形式,运用现代化的图档管理系统软件或者电子数据库来检索查询档案信息资源,健全完善水利水电科技档案全方位、多功能的检索体系,以适应社会各界的档案资料里有需求。

二是完善文件、图表、照片、声像等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将文本档案等原始文件转变为文件级档案统一进行规范整合和数据信息组织,通过采用多媒体数据库或者档案数据库的形式,确保业界人士和社会群众查阅、检索、使用水利水电科技档案资源的高效、便捷、多样,变手工提供档案的被动服务为现代化档案管理的主动服务。

三是根据国家《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和《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做好水利水电科技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归类、存储、利用工作,确保档案管理逐步纳入信息化、科技化、电子化发展的轨道。如,有多个称谓的机关、团体、个人的档案,在著录管理时应当避免重复,而应统一使用同一个称谓、同一个单位名,用最精确的词语高度概括案卷题名,同时,要尽量选择适合单位使用的《主题词表》和《分类法》规定的标引主题和标识符号,前后标引应当相同,以保证电子档案信息数据检索需要。

2.2 健全管理制度,确保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信息化、科技化发展

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是做好水利水电科技档案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与普通的档案资料在表现形式和作用方面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此,水利水电管理部门在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科技化、电子化管理中,应当严格依据《保密法》、《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 建立健全适合当地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和档案管理工作实际的电子化登记录入、存储管理、检索查询、信息保密、鉴定销毁等内部管理制度,如,建立科技档案电子数据库管理制度,加强档案密级等级和身份认证双重管理,设置好用户访问权限,防止科技档案在资料存储管理、网络传输和查询利用方面出现隐患,以科学、高效、安全、准确地管理、利用好水利水电科技档案。

2.3 培育专业人才,确保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信息化、科技化发展

教育培养档案管理人员,适应当前科技档案管理的新形势,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绩效,便成为了水利水电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培养专业技术知识。要研究制定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学习培训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分批次地对现有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网络信息、现代水利管理、计算机操作、外语等相关知识技能的业务培训,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参加在职学习和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利于档案管理信息化、科技化、电子化的发展。二是培养职业道德素养。科技档案管理是一项单调、枯燥的业务工作,要引导教育管理人员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思想观念,热爱本职工作,服从服务于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事业的信息化、科技化、电子化发展。三是培养管理创新意识。适应档案管理发展趋势,要切实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手段,不断推进科技档案管理理念、思路、方法、措施创新,有效地促进水利水电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3 结语

随着网络现代化和档案事业数字化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水利水电科技档案信息化、科技化、电子化的发展也一定是大势所趋。因此,如何适应科技档案的发展趋势,加快构建新形势新任务下的科技档案管理体系,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科学、高效、快捷利用,更好地服务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水资源管理方案篇5

关键词:人事档案;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发展

在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彰显,如何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因此成为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课题。人事档案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借助于人事档案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以及准确性,鉴于此,对人事档案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协调发展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人事档案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人事档案与人力资源管理二者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范畴层面来看,人事档案管理本质上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范畴;从属性来看,人事档案管理本身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其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最基础的资料。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中都有着具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工作分析中,工作分析的必然环节就是对人事档案进行一个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着手进行工作分析,才能确保工作分析的准确性,举例而言,工作分析的最终成果就是工作说明书,工作说明书中说涉及到的很多信息都是从人事档案中得来的,而工作说明书的形成以后又成为了人事档案的一种。其次,在绩效考核中,绩效考核的开展需要人事档案的支持,绩效考核不仅仅要考察员工在即往一个阶段的业绩,同时也是对其未来绩效的一个预测,这就需要通过人事档案中记录的员工以往不同时期绩效内容来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这样能够从一个更加长期的过程来考察其绩效的变化情况,并据此来对其进行绩效改进方案。

二、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事档案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非常大,但是目前很多企业依然没有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企业人力管理的水平,目前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事档案利用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在人事档案管理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人事档案的利用不足,人事档案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在很多单位都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重视不足的后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以及物力等方面都得不到有效的支持,举例而言档案管理需要专门的人员来负责,需要专门的办公室以及办公设备等,但是在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里面人事档案管理都没有专门的机构加以负责,这就导致人事档案的完整性不足,影响到了人事档案作用的发挥。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企业虽然有一些人事档案,但是对于人事档案的利用却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很多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都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在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没有掌握如何利用人事档案来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

2.专业人员极度匮乏

人事档案管理是一个跨专业的工作,不仅仅需要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同时对于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极高,如果从业人员不具有上述两个方面的专业能力,那么必然不能够胜任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目前我国整体层面来看,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高校并没有开设人事档案管理相关专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自然不足。具体到企业层面而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很少有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下,这对于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而言是一个负面的影响。加上一些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素养参差不齐,很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较低,根本不具有人事档案管理的胜任力,人事档案管理的效果由此可想而知。

3.管理模式落后僵化

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落后同样是目前很多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应该说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加上一些企业员工数量众多,这极大的增加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量,而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借助一些软件来进行人事档案资料的定量分析,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根本就无法适应这种要求。目前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基本上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手工模式在企业人数不断膨胀,人事档案材料大幅增长的面前有些力不从心,加上手工模式对于人事信息的检索以及整理层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很难达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人事档案材料利用的需求。

三、完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对策分析

考虑到人事档案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针对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完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

1.注重人事档案充分利用

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相关领导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以及认识。只有观念层面有所改变,才能体现到具体的行动中,观念的改变有赖于人力资源管理者以及企业的高层管理来在企业内部进行一个自上而下的宣贯培训,通过让企业上下重视人事档案的工作的开展。

2.配备档案管理专业人员

企业应为人事档案管理这一岗位配置更加专业的人才,在对应聘岗位人员进行招聘时,应特别注重对应聘人员在胜任力方面的考察,这样才能够招聘到更加专业的人才,确保岗位工作人员与岗位的匹配性。

3.更新档案管理技术手段

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应注意引进相关技术手段,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来实现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未来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两个方向,即档案管理朝着信息化以及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样能够保证认识档案利用的最大化。

四、对二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展望

展望未来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其中有两个关键的问题需要注意:一方面就是人事档案管理最终将与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融合,即人事档案管理将会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之间的互动性会更加凸显,二者之间是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会带来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人事档案管理的改善也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不断凸显的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也在不断的得到企业管理者的认可,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发展也因此成为了企业管理者重点关注的一个管理问题。对于我国大多数的企业来讲,要想在未来不断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就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的升级,通过在观念、人员以及技术层面来不断创新为人事档案管理水平提升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从而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管理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符莹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影响[J].兰台世界,2009(3).

水资源管理方案篇6

1 大数据背景下的档案馆建设现状

1.1 资源数量与类型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档案馆资源研究发现,目前档案馆存在着资源类型多元化不足以及资源数量相对有限的问题。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只对范围内文件进行接收与归档,导致电子档案多以文本形式为主,对于其他类型资源接收却有所忽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也无法得到彰显,对资源建设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1]。

同时由于部分档案馆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相对较弱,导致档案馆在对资源进行建设时,多会运用关系型数据库对资源实施管理,这种数据库虽然能够对结构化数据进行有效处理,但其对非结构以及半结构数据的处理水平却稍显不足,这也意味着档案馆需要对自身数据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1.2 资源安全方面的问题

档案馆的性质较为特殊,对于安全性要求极高,要求无论如何发展,都必须要保证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性。而在大数据背景下,档案馆信息内容的安全性,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一方面在文件档案转变为数字档案时,会面临着损坏以及泄露等方面的风险;一方面会因为人员操作不当或者技术不足等方面原因,造成档案制作与保存没有达到相关标准,致使数据保存与预期值有所出入;另一方面数据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风险。大数据技术虽然优势较强,但其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特点,使其有着与互联网相同的安全性问题,容易受到黑客或者病毒等危险因素的影响。因此,想要建立起数字化的档案馆,就必须要对安全性问题予以有效解决。

1.3 档案服务方面的问题

虽然档案资料的开放性相对较低,但并不意味着档案需要长期性处于保密状态,是需要被有关人员所利用的,于是档案服务开始产生。但在进行信息化档案馆建设时,相关人员都将大量的精力用在了档案信息建立与保管之上,对于用户的使用需求以及自身数据分析能力有所忽略,这样就会对档案馆资源整合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数据资源的挖掘意识也相对较为薄弱,很难为客户提供深层次的数据帮助。同时与客户的交流也相对较少,无法对客户做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服务模式仍然与统一式服务为主,针对性不足,此外,资源的共享与分享机制也存在着不完备之处,这些问题都是信息化档案馆建设需要解决的内容。

2 信息化档案馆建设方式方法

2.1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手段

针对信息化档案馆信息资源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管理人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对信息安全保障手段进行强化:一方面要对信息保障体系进行完善。为了确保各项保障工作的顺利落实,档案馆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档案信息数量,建立起健全的安全保障制度,并要对自身管理水平进行完善,要通过建立检查监督机制的方式,来对各项档案管理工作的落实质量进行保障,以保证数据信息在制作以及保存等阶段,都能始终处于安全的状态;另一方面要对安全防御技术进行完善,不仅要定期对服务器安全性能进行升级,同时还要不断对杀毒软件以及病毒防御系统进行优化,以确保数据传播?^程中的安全性;第三方面要加大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档案馆需要对自身人才技术水平进行明确,要根据馆内人才实际水平,制定出人才培养与招聘计划,从而打造出一支高技术水平的队伍,为档案数字化推广工作提供保障[2]。

2.2 提高服务水平

档案馆人员应认识到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要改变以往被动的服务模式,要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层次了解,要准确掌握用户对于档案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对其进行服务,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模式,确保客户对于服务的满意度[3]。同时档案馆应加大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力度,要主动与客户进行交谈,并要建立起专门性交流平台,要打破档案馆与用户之间沟通的障碍鸿沟,实现两者之间的密切交流,从而形成档案服务新模式,以确保其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3 实施一体化管理

由于档案馆不仅要对档案进行保存,同时还要负责对档案的控制工作,因此建立一体化档案管理体系,对于信息化模式的落实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实施一体化管理之前,管理人员首先应对档案资源类型进行丰富,要通过不断学习对非结构化以及半结构化数据信息的建立与储存方式进行掌握,从而改变资源类型过于单一的问题;其次要对馆内结构、半结构以及非结构数据实施科学化管理与保管,并要对信息资源以及多元数据的声、图以及文等内容进行整合与处理,以实现对档案资源表现形式以及利用方式不断进行扩充的目的;最后,要将一体化管理与自动化管理模式落实到实处,要对信息远距离无障碍共享与交流进行保障,以保证档案服务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2.4 切实扩充档案数字资源

针对档案资源数量不足的问题,管理人员应从档案收集范围入手,对总体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扩充。管理人员不仅要运用传统方式,对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同时还要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要加大对社交媒体等新型信息资源的收集力度[4]。并要运用物联网射频识别手段,与用户进行用户信息交互,不断对新的资源进行挖掘与运用,保证资源收集数量与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点,管理者需要对自身视野进行拓展,并要对自身收集意识进行强化,以保证该项工作能够得到高质量开展。

2.5 完善资源共享与开放体系

笔者通过多年工作发现,档案馆主要由全面性公开信息、授权型信息以及其他形式数字档案所组成。以往为了对档案实施保护,档案馆多会以半封闭的方式来对信息进行管理,致使档案信息的价值并没有被完全体现出来,资源开放与共享机制有待提高。所以管理人员应对档案工作水平进行科学衡量,要准确分析出馆内资源开发与传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按照大数据技术的特点,不断对共享机制以及资源开放机制进行优化,建立起智能化的资源搜索、统计以及价值鉴定等操作系统,并要对重要资源的阅览权限进行限制,以实现资源使用安全性与高效性的并存。

水资源管理方案篇7

第二条水量分配是对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或者可分配的水量向行政区域进行逐级分配,确定行政区域生活、生产可消耗的水量份额或者取用水水量份额(以下简称水量份额)。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包括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扣除两者的重复量。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保护生态与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地表水资源中可供河道外消耗利用的最大水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与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以凿井的方式从地下含水层中获取的可持续利用的水量。

可分配的水量是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很高或者水资源丰富的流域和行政区域或者水流条件复杂的河网地区以及其他不适合以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进行水量分配的流域和行政区域,按照方便管理、利于操作和水资源节约与保护、供需协调的原则,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与环境用水,确定的用于分配的水量。

经水量分配确定的行政区域水量份额是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的基础。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其他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是指以流域为单元向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水量分配。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其他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是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地市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向下一级行政区域进行的水量分配。

国际河流(含跨界、边界河流和湖泊)的水量分配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方案由水利部所属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商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订,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其他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方案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需修改或调整时,应当按照方案制定程序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五条水量分配应当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充分考虑流域与行政区域水资源条件、供用水历史和现状、未来发展的供水能力和用水需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的用水关系,协调地表水与地下水、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与环境用水。

第六条水量分配应当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

尚未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可以在进行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调查评价、供需水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水量分配试点工作。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河流的试点方案,经流域管理机构审查,报水利部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境内河流的试点方案,经流域管理机构审核后,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水资源综合规划制定或者本行政区域的水量份额确定后,试点水量分配方案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及时进行调整。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行业用水定额是本行政区域实施水量分配的重要依据。

流域管理机构在制订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时,可以结合流域及各行政区域用水实际和经济技术条件,考虑先进合理的用水水平,参考流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用水定额标准,经流域综合协调平衡,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协商确定行政区域水量份额的核算指标。

第八条为满足未来发展用水需求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用水需求,根据流域或者行政区域的水资源条件,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机关可以与有关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协商预留一定的水量份额。预留水量的管理权限,由水量分配方案批准机关决定。

预留水量份额尚未分配前,可以将其相应的水量合理分配到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中。

第九条水量分配应当建立科学论证、民主协商和行政决策相结合的分配机制。

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机关应当进行方案比选,广泛听取意见,在民主协商、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确定各行政区域水量份额和相应的流量、水位、水质等控制性指标,提出水量分配方案,报批准机关审批。

第十条水量分配方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流域或者行政区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或者可分配的水量。

(二)各行政区域的水量份额及其相应的河段、水库、湖泊和地下水开采区域。

(三)对应于不同来水频率或保证率的各行政区域年度用水量的调整和相应调度原则。

(四)预留的水量份额及其相应的河段、水库、湖泊和地下水开采区域。

(五)跨行政区域河流、湖泊的边界断面流量、径流量、湖泊水位、水质,以及跨行政区域地下水水源地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等控制指标。

第十一条各行政区域使用跨行政区域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水源地的水量通过河流的边界断面流量、径流量和湖泊水位以及地下水水位监控。监测水量或者水位的同时,应当监测水体的水质。

第十二条流域管理机构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预测来水量以及用水需求,结合水工程运行情况,制定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确定用水时段和用水量,实施年度总量控制和水量统一调度。

当出现旱情紧急情况或者其他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当按照经批准的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或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行调度或处置。

第十三条为预防省际水事纠纷的发生,在省际边界河流、湖泊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河段的取用水量,由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省际边界河流(河段、湖泊)水利规划确定,并落实调度计划、计量设施以及监控措施。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水源地的取用水量,由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省际边界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确定,并落实开采计划、计量设施以及监控措施。

第十四条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资源管理监控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水量、水质监控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保障水量分配方案的有效实施。

第十五条已经实施或者批准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调入的水量,按照规划或者有关协议实施分配。

水资源管理方案篇8

关键词:国土资源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档案馆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85

1 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国土资源档案是国家相关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其他单位在日常的工作中所形成的各类有价值的文件、资料、图纸、表格、数据、声音、影响等记录,并且这些记录都是直接形成的,没有经过任何的篡改和更改,档案所含有的信息量较大,种类也呈多样化。

近年来,我国的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档案管理工作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应用与档案管理当中,档案的管理条件也得到逐渐的改善,档案管理的干部队伍建设也日渐成熟,干部素质明显增强,档案的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最重要的是,我国各地区部门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渐加重,扩充了档案管理的发展空间。

2 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现存的问题

国土资源局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容忽视,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的方面。

2.1 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在现如今的发展形势下,还存在着一些干部领导对档案管理不重视,落实不具体,经常是统一装订统一存档,造成文件的混乱,没有规律可循,一旦需要用档案时寻找起来费时费力。有些部门对档案的管理没有专职人员,在面对上级部门的检查时,对工作也是敷衍了事,只是为了达到检查标准而应付工作。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了国土资源管理已经严重的形式化。另外还有一些部门单位没有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致使档案管理较为松懈,管理过程也较为消极,部门单位的管理者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致使档案管理的规划性建设成为泡影。

2.2 档案馆配套设施不全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较为实用的管理手段,在存纸质档案的同时,电子档案也迅速受到人们的追捧,而目前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档案资料存储模式仍局限于传统的档案管理,使得档案管理在新形势下得不到有利的发展,以至于很多部门单位将档案管理所遗忘。相比之下,我国的国土资源局作为档案大量集中的管理中心,档案管理问题更是十分突出:

没有档案收发的凭据,没有设立用来进行档案归纳管理的专门场所,或是没有可容纳和摆放档案的橱柜,对档案保存所需的温度和湿度更是忽略不计,一旦发生火灾,有的档案馆连灭火设施都不齐全。种种的不良条件,许许多多的隐患和漏洞,文件的乱堆乱放,这些都是国土资源局档案管理的通病,致使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提升不上档次。

2.3 档案管理业务不熟,管理水平不高

以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国土资源局的大部分档案管理工作者都不是经受过专业的档案管理学习和培训的,管理形式散漫,管理水平较低。外加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流动量大,变更频繁,档案交接并不十分完全,致使许多档案丢失或缺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技能业余化,业务掌握不熟练,远远达不到专业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与素质标准。因此在进行档案管理时,对于档案的整理、分类、收集、编号等一系列流程都不能独自完成,并且存在档案遗漏和档案破损的现象,对我国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和发展造成影响。

2.4 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档案应用率不高

有些部门单位对档案管理的力度较弱,导致布置的任务不能被完成。档案管理人员分配不均匀,致使在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仍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部规范、管理目的不明确的现象。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档案的查阅和使用过程没有详细的标准和规范,使得档案“有去无回”,档案丢失后也无人查找和过问,档案丢失成为了普遍现象,也是档案不完整的直接原因。

2.5 档案管理监督不到位,档案管理缺乏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的大量涌现,相关的文件数据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因此,档案的收集、存储和更新也尤为重要。收集是保证档案完整的第一步,存储是保证档案能完整的被记录下来,而更新就是要保证档案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这样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

3 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为了提高国土资源所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时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笔者认为,国土所档案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3.1 全方面做好国土资源土地档案管理基础工作

首先,档案管理工作内部要明确分工,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能力。在对工作人员聘用时,要选择认真负责,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和高度的奉献精神的工作人员,以便发挥工作人员的骨干作用。

3.2 加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

现在是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也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纸质档案的存储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但是电子档案省去了这部分的成本,通过电脑之间的信息传输,可以更快更准确的得到想要的资料,存储和查阅都比较方便快捷。档案管理可以采用纸质和电子档案同时存档的方法,这样既保证了档案的完整性,又为查询提供了方便。

3.3 大力培养工作人才,为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添加动力

随着档案管理工作要求的提高,要多组织员工培训活动,使员工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管理方式方法。培训方式不仅要次数多,更要有效率,方式和途径要多样。要通过专家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在集中培训时还要进行分类指导,并且要把别人的先进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

4 结束语

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的档案管理是一个值得相关部门重视的工作,它承载着国土资源发展的一切信息,完整标示着我国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今后的查阅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必须加强国土资源局档案馆建设,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理论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将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水资源管理方案篇9

信息技术已当代社会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已成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医院档案管理是医院历史进程中的原始记录和权威凭证,是医院管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水平呢?笔者结合自身的长年的单干管理的实践经验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供大家参考:

1加强对“档案信息化”的认识

档案信息化的内容就有两方面:一是狭义上的信息化,就是将档案自身的内容信息化;二是广义上的信息化,就是将档案信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的信息化。所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在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下,一方面促进档案本身信息进入社会交流系统,在社会中广为传播,另一方面就是将档案中的信息与其他社会信息形式融合使用,在社会中传播,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当然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并不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因为档案信息一旦广为社会大众利用,狭义的档案资源信息化,必然与社会发生普遍的联系,必然要与社会中的其他信息交融而广泛地交流和传播,形成另外形式的信息,即广泛意义的档案信息化。

2加强对“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2.1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涵: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用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系统集成、有序分类、便于查询、开发应用,对档案的鉴定分类、编目、排序、检索、归档保存等进行高效的管理,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二是用信息流来调控档案物流,最终实现“无纸化”管理,促进管理创新。

2.2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容

(1)数据资料信息化。应用扫描仪、计算机和网络把应当存档的文件、资料信息等以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录入本文由收集整理计算机,以备处理。

(2)工作流程信息化。通过专用软件实现档案分类、编目和排序,为此首先需要规范管理流程、确定岗位员工的工作标准,减少人为调控和干预。为保证文档一致性,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要与档案管理系统兼容。

(3)档案检索信息化。在施行分级检索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医院网络和互联网可随时准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存档文件、资料、原始记录、文献等。

3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3.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对各种时效性强、具有高价值的档案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利用网络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的要求越来越强,对档案工作服务信息化的要求也相应地越来越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及各业务环节已不断受到新的挑战。

3.2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需要:从总体上来看,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有些单位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意识,改革管理方法,运用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从根本上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水平。

3.3确保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有利于发现、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为医院事业发展服务,而且将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利用,同时可以延长档案寿命。

4提高医院的档案管理水平的策略

4.1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档案管理水平高低、档案服务质量如何,决不单纯地决定于档案管理人员在数量上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科学的管理体制。档案管理水平和档案服务质量的提高,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今后档案工作逐步全面实现专业化、规范化、统一标准化管理,特别是现代化管理,都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学历高、素质高、多功能的复合型档案专业人才。这种档案专业复合型人才,精通档案专业知识并能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精明强干,以少胜多,能一兼数职,办事效率高;能灵活运用电子计算机和光盘刻录技术;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4.2加大资金投入: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初期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包括整个硬件平台和 网络 基础设置,如需要投入的设备就有 计算 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缩微设备、打印机、复印机等,还需要进行信息的安全防护,这些都需要很大的经费投入。另外,这些 电子 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生命周短,其后续的维修、更换、升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4.3强化领导意识: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一,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是一个单位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体现,领导必须认识到只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才会强化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才会给予硬件及软件等方面的支持,医院档案管理者才有信心搞好档案管理,所以,领导层的重视对档案工作的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水资源管理方案篇10

1 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优化的必要性

1.1 顺应时展的潮流的需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在新时期,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其人力资源的管理状况和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很多机构和单位都实现了信息技术的覆盖,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也不能停滞不前,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和趋势,充分借助信息化的势力,不断优化档案管理工作,提升档案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也能提升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2 推动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档案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可以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各种信息和数据资源的支撑。在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已经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引入了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这对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要不断优化档案管理工作,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一步充实档案部门的服务功能,能够满足事业单位对信息资源筛选、分析、汇总等要求,推动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1.3 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成效的需求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对大量历史资料、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业单位业务的积累,各种历史资料和数据资料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那么进行信息和资料的查找和分析时工作量会特别大,不仅效率低下,还难以对工作的质量提出保证。因此,及时优化档案的管理工作对于提升档案管理的质量,以及为事业单位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资源是非常有用的。

2 当前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档案管理制度不够科学规范

很多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方面重视不足,没有安排专人进行负责,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样首先使得档案管理部门在日常的档案管理中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在资料的汇总和归纳方面难以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流程进行操作,进而会导致各种资料的混乱,影响事业单位对各种档案资源的正常使用。同时,档案管理部门长期处于一个边缘化的位置,没有对其进行专门的管理,也没有?x予其足够的重视,会严重影响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对档案管理工作开始敷衍,进而影响事业单位档案资源的质量。

2.2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高

由于事业单位的性质以及档案管理工作本身所具有的流程多、要求严格和比较枯燥繁琐等特点,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责任意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并且随着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逐步迈入了信息化的大门,档案管理人员还必须逐步提升自身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技术和水平,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往往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招聘档案管理人员时的考核力度不够,而且人员更换的比较频繁。加之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在工作时敷衍了事,或者对档案管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都不够明确,没有按照要求对各项信息与资源进行记录与保存。这些都体现了人员因素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影响,如果不能保证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合格,就很难实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

2.3 档案资源的管理系统落后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能够更充分地调动发展的潜力。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以及事业单位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应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目前,已经有部分事业单位认识到了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和机遇,逐步将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引入到了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但是仍有很多事业单位固守传统的管理方法,在档案的管理工作中没有实现信息化,限制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3 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优化的策略

3.1 逐步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首先,事业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对档案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设置专门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然后,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档案资源的使用需求来进一步明确档案管理的各种规范和要求,针对不同种类的数据和资料制定具体详细的要求,为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提供行为规范。同时,要注重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责任,引导其严格遵守各项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2 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可以说,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影响着各种档案资料和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为了减少因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不足而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限制,事业单位要在实际管理中注重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一方面,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要加大考核力度,引入一些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档案管理人员。另一方面,要不定期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其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观念,逐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养和水平。

3.3 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事业单位要紧随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将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引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同时,要注重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逐步实现档案资源由纸质化变为数字化和信息化,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提供获取数据和资源的便捷渠道,进一步扩展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