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产品十篇

时间:2023-03-18 14:14:11

智能化产品

智能化产品篇1

博泰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应宜伦发表题为《汽车智能化的产品密码》的主题演讲。车联网的产品密码到底是什么?博泰产品在公司的立项是遵从不遵从这个单词FANTASTIC,如果产品是让人着迷的,能打动人的,先进的,有品位的,还有创新的,这个产品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会立项,如果不具备其中任何条件,这个产品就会被枪毙。

以下是应宜伦的演讲内容,ABR记者张硕根据录音整理,此处有删节。

博泰一直把原创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DNA,我们称之为“Innovation, or Die”,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我本人同时也是公司的产品经理与首席测试员。我们发现不管是互联网公司还是汽车公司,现在越来越多公司创始人都在负责产品业务,不懂产品的创始人在未来是无法生存的。

其实在中国很多创新都是复制的,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原创创新。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坚持原创创新,做出不少成果。

比如全球第一台Android智能系统互联轿车,早于Google4年;全球第一辆3G网络互联轿车,早于宝马2年;全球第一个车内自然语言iVoka,较之苹果Siri英文版晚2个月,较之苹果Siri中文版早9个月;2012年推出了中国第一个动态避开拥堵导航产品iVokaN,比百度与高德早了一年。

博泰还是全球第三个中国第一个研发V2V、V2X车联网技术的公司,即将进入大规模路试。还有全球第一块不反光的玻璃、全球第一个横跨44个国家的虚拟通讯运营、第一个车内360度街景、听歌识曲、扁平化设计、第一个车内柔性定制APP STORE,都是博泰实现的。

博泰主要是围绕车联网领域深耕,是中国最大的车联网公司,也是全球唯一一家可以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与从事横跨豪华、合资、自主品牌的车联网企业,主要为整车厂提供硬件产品和车联网云平台、大数据,最近才拿到一汽-大众、奥迪、保时捷的业务。

我们不讲故事,而是拿出更多实际成果,竞争对手也都是全球一流的企业。我们比较相信小团队,没有大公司动辄数千人的研发团队,只有560多名工程师,如斯巴达克斯的故事,我们的工程师都叫做攻城师。因为他们有很多任务,不停地加班,博泰所有的创新与改变都来自于他们,我发自内心感谢他们。

车联网领域比较跨界,涉及汽车、汽车电子、互联网、操作系统、智能手机、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其实让这么多不同领域的工程师在一起工作也有很大的难度。

而在研发中,每个行业的研发周期是不一样的,汽车可能是四年,汽车电子可能是三年,汽车软件可能是两年,手机可能是一年,移动互联网可能是一个礼拜,互联网可能是三个月。对我们来讲,如何构建平台管理研发,让稳健的更稳健,让创新的更创新,这也是对我们的一大考验。

我们也比较信奉Geek精神,就像乔布斯、马斯克、扎克伯格,他们相信规则永远是愚蠢人创造与制定出来的,而聪明人是基于前人的创造来创造美好的未来。

企业与产品哲学

简单说一下我们为什么做产品。在中国做产品的很多,从汽车本身来讲,涉及安全、堵车。如果在北京的话,一辈子堵车的时间累计起来可能有两年,实际上就扼杀了两年的生命,算算可能比抽烟伤害还大。

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大概有几十万,前面几位嘉宾都提到无人驾驶,我觉得比较遥远。事实上交通事故的所有数据都是有的,哪个路口死多少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追尾、超速还是塌方等等,把这些数据应用到车联网产品中,就可以提前让用户避开这些危险路段,对于人的解救能力也许比未来无人驾驶要来的大。

对团队来讲,前面教授也讲了匠心,因为现在中国太浮躁了,好好做事情的真不多。我们在用人方面强调匠心,像钟表匠一样专注、细节、完美,像竹子厚积薄发。

在设计上我们讲禅心,一定要做好的产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让用户用的比说的好的产品,不要卖说的比用的好的产品,这很重要。

在产品上要有初心,一定要极简化。我们看到很多车联网产品,很大的屏,特别多按钮,其实对用户来说作用并不大,甚至根本用不上。

在赢销上是讲诚心,不忽悠。整体上的企业文化是乐心,让用户感受到产品的快乐。

车联网商业模式

车联网的产品密码到底是什么?我们公司产品研发的立项原则是遵从FANTASTIC这个单词,即产品是不是有频发需求(Frequent)、让人着迷(Amazing)、刚性需求(Necessary)、让人感动(Touched)、先进的(Advanced)、极简的(Simple)、有品位(Tasteful)、聪明智能(Intelligent)、有创造力(Creative)。

只要满足这几个条件,这个产品不管是硬件或软件都会立项,如果不具备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项目就会被枪毙。

李书福曾说过汽车是四个轮子上的沙发,这是抽象的概念,因为汽车有几千个零件。从车联网本质来讲,大家都说汽车是除手机外第二大移动终端,现在说今天的汽车进化成四个轮子上的电脑也是抽象的概念。

我们公司是从车联网的商业模式、平台、生态、体验、应用、社交等几个层面开始产品研发的。

从商业模式来看,车辆服务是很关键的。OnStar、G-book最开始提供的都是车联网的基本服务,售后、安全、动力等,基本是跟整车厂相关的。现在的车联网服务是在过去4S店服务的基础上改变驾驶体验的全价值链服务,诸如远程诊断、救援、车辆追踪、车辆共享、保险、内容服务等。这就意味着不管是整车数据还是零部件数据都要在云端很好整合起来。

加油和充电将来也是要被数据整合的。举个例子,现在降价促销对用户的吸引力可能没那么大了,因为别的车也在降价,如果把促销和加油数据很好整合起来,给用户三年加油八折的体验,或者终身5%的加油折扣,对用户来说可能更具有核心价值。

流量上来讲,今天的人都是带着流量走的,我相信在座每一位都离不开手机,车联网要有非常好的流量平台,这个流量平台做到流量池、多供应商的转化、多卡发送等。

我们的4G版随行Wi-Fi现在是支持车内车外多个应用场景,具有全球漫游功能,目前可以在201个国家通用,也就是说SIM是单独发的,有单独的流量池,不是每个月都清空,国际漫游时流量可以自由转换。

维修与保养更加透明化,过去的车辆只有几个信号灯提示故障,今天车上的上千个数据都存储在云端,在停车前、开车前会主动提醒用户,提供更准确的诊断预告,对4S店回厂经济也是有帮助的。

而且不同的司机驾驶数据也是不同的,基于驾驶习惯的UBI保险也是目前行业很热的概念。

因为做车联网需要技术平台,前面很多嘉宾说了技术平台对新能源的重要性,对车联网也一样,首先在主动安全上要有很多参与。V2V、V2X是下一代车联网的核心技术,我们公司从2012年就开始开发。

在主动安全上,我们是跟Mobileye在合作,车联网核心技术就是把每一辆车作为节点,让移动中的车辆自动组网。未来的产品不仅能听音乐,还能语音控制、手势识别,这都是我们下一代产品规划。除了导航,我们可以实时检测自身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距离(车距),检测车辆是否压线行驶,并启动实时抓拍,超车车辆提醒,路口左右车辆提醒,可以知道前面的行人和路况等精确的导航。

如遇到迷雾天或暴雨暴雪天,可以开启前方多物体监测。在老路、山路等地域,自动生成可行驶最宽区域与建议行驶路线。当行驶在错误车道,提醒车主变更车道。

数据是核心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上,车联网数据特别多,简单的OBD也有很多数据。本质来讲,其实车联网核心是数据,包括我们在云端平台的架构,包括整体通讯和运营的架构,线上和线下呼叫中心,车厂的支付,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建立,包括很多平台,我们与德国电信等公司合作开发很多年。

这个平台如同一套生态系统,博泰建立起车辆终端、用户体验、车联网云计算平台、高速行驶在线的安全通讯协议、更准确及时的位置服务与顺畅驾驶、互联网各类信息整合、基于云端API结构与基于终端HTML5的开放性应用商店、车辆内部网络与安防救援体系、城市物联网动态信息接入、人工智能与智能语音交互、手机与车机互联、支付系统、用户数据、移动广告DSP平台这14个技术架构。

云端的平台决定着终端的能力,但这里大家有一个误解,认为云就很重要,其实并不是这样。举个例子,如果没有降噪芯片,没有麦克风甄别识别不同地方的声音,没有很好的操作系统和语音的能力,也没有很好的语音应用的交互能力,就做不成很好的语音系统,所以硬件、OS、应用、通讯、云端都很重要。

当然有了云端之后会变得更智能,但不是说有了云就万物可能,云只是一个本机计算能力不能做或者不需要,用户可以忍受2秒延迟或者1秒延迟的情况下使用的工具。

大家都知道,百度拥有的是内容数据,阿里是交易数据,腾讯是关系数据,博泰是在汽车数据方面更有优势。

我们再说一下生态,生态跟很多数据有关系,第一个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最牛逼的就是IOS和安卓,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操作系统都是基于安卓开发的,只不过是用了其他的名字。

博泰在2009年就开始做操作系统,目前在汽车操作系统积累最多也是最先进的,已经实现了全车规划与汽车深度耦合。

操作系统本质上来讲,包括很多架构、分层,要考虑到安卓升级、应用软件的升级,还有全车规划的很多工作,但是从操作系统界面来讲应该是简单清晰,交互更流畅,加载速度更快。然后让用户非常容易识别,在操作中有一定的个性化,所有设置都比较方便,有机会大家可以体验一下我们的产品。

在地图服务上,很多人把地图理解为导航,其实不是这样的,导航实际是一个平台。对博泰来讲,我们只有最底层的地图数据是用高德、百度等,其他都是自己开发的。

比如说在我们产品上可以看到360度街景、实时路况,可以看到航班有没有起飞、现在飞到什么地方,甚至可以知道驾驶在300公里的一条路上一般喜欢听什么样的歌,会自动编辑一个曲库,这是我们下一代会做的产品。

所以地图服务是一个基础的能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导航。地图服务不仅需要硬件支撑,存储量非常大。大家手机下载的地图存储量一般是20多M,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2015年10月的地图,本地存储量就是120G,在云端也是非常大,好像身处于一个上海交通指挥中心或者北京交通指挥中心,但是使用体验非常极简、先进。所以大家一定不要误认为汽车导航就是把手机搬过去,体验完全不一样。

手机互联是现在所有厂家都很热衷的,因为自主产品成本压力,只能做一个带频收音机,最好的方法是加一个手机互联进去。我们并不看好手机互联,但是考虑到厂家的需要,我们会提供SDL、CarPlay或者Android Auto所有手机互联整合在车里。

我们认为生物识别很关键,不管是汽车还是产品,指纹、声纹、虹膜都很重要。语音这块也很重要,过去的汽车是不会说话的、其实今天在好的产品上,不管是有山东话、上海话还是沈阳普通话都可以百分百识别,在120公里的时速中,甚至可以开着后窗,后面有人讲话都可以识别。

品质更好,体验更佳

当产品不认真做的时候,其实都是在忽悠用户。车上有很多按键,但大部分时候用户根本用不上,这就是现在我们的情况,这些情况将会被改变。

博泰是全球第一个在汽车内使用自然语音识别系统的,比中文版Siri还早了9个月。语音中涉及声纹、语言的技术等,这是我们和合作伙伴科大讯飞一起解决的,最重要的是在驾驶环境内解决语音问题,这是最难的,包括用户表达方式和搜索习惯。

屏幕,现在大家都说是读屏时代,不管电视屏、手机屏、汽车屏,都是屏,对我们来说屏幕首先是大屏,第二个是屏幕的安全度,因为汽车毕竟不是手机,而且将来我们还有别的产品,比如像眼镜一样的产品,如果碰撞到眼睛是非常大的伤害。汽车试验要求碰撞的时候,裂度达到怎样的标准,不能飞溅出来。

当然汽车上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玻璃反光控制,我们和康宁合作的最新一代玻璃叫黑洞玻璃,没有任何反光。

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超级智能移动终端,这是必然的阶段,我们也坚信智能汽车和车联网将来一定是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中心。

我们的使命是让科技拥有情感和爱,让人拥有超越智力的能力。大家都在说人工智能,好像人工智能很遥远,但是我可以问大家几个问题,你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歌你知道吗?下雨时喜欢听什么?堵车时候喜欢听什么?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喜欢听什么歌?你可能不知道。市面上有千万首歌,你知道的可能只有几百首,像TKV的曲库有3万多首歌,这里至少有2万首是你喜欢的,但是你这辈子都不一定能听全。

第二个问题,过去三年你都去过什么地方?这当中有什么样的规律?你们可能不清楚。

第三个问题,如果在常州刚好有跟你生活方式、喜好习惯都一样的人,一见如故的人,你们认识吗?你们不认识。所以技术是可以解决超越人的能力的一部分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另外是我们给自己产品的定位:比汽车品质更好,比智能手机体验更佳。这个定位在很多行业会变成“比手机品质更好,比汽车体验更佳”,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但是汽车的单价已经决定了一件事,如果车上的音乐可以达到10万元音响的效果,你会愿意花多少钱?车主也许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花5000块钱。这只是其中一个功能,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汽车的车联网屏来讲,用户可以支付的价格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就要求我们的产品做到比手机体验更快。

手机体验更适合车上,但很多丰富内容手机不能呈现,因为大部分人的手机存储量不会超过64G,128G的手机我相信在座的很少有人用。对于我们来说,比汽车更高品质,比手机更好的体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大家认为时间是怎样构成的?其实是按照天上、地上和地下三个维度来分的,比如在北京开车开到一半特别堵的时候,系统会自动跟司机说,你赶紧到停车场,现在在你右边200米有一个地铁站,3分钟之内有一辆地铁过来,7号车厢人流量最少,这不是幻想,这就是我们现在做的功课。

对于商务人士来说,出差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是飞机的误点率和到达机场的路况、安检时间、安检人流量,以及我们这架飞机的位置、要不要摆渡车,以及飞机回去的准点率,以及回家位置的路况,综合计算的。有人这样做过吗?我们在做,这些都是明年的产品亮点,我们提前透漏一下机密。

智能化产品篇2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化设计;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87-01

一、物联网技术概念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其核心在于物与物之间广泛而普遍的互联。但“物”的概念并非仅限于物理界的实体,同时还包含数字界的虚体。因此,这个“物”也就无所不包、无所不含了。

(一)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原则,物联网可以分成四层:感知识别、网络构建、管理服务和综合应用。感知识别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联系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纽带。感知识别既包括非接触射频识别(RFID)、各种类型的无线传感器等信息自动生成设备,也包括各种智能电子产品(智能手机、PDA、MP4、上网本等)用来人工生成信息。

1、RFID

作为条形码的完美替代品,非接触射频识别(RFID)有许多独特的优势:防水、防磁、穿透性强、读取速度快、识别距离远、存储数据能量大、数据可进行加密、可读写等。由于RFID芯片的小型化和实用性,射频识别标签可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可以置人衣服布料,还可以帮助不同领域的管理者追踪置人芯片的物体的位置和搬运情况,实时报告物体的温度和压力。

2、传感器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微型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使得传感器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合理分布能实现空间和时间上的细粒度感知,也就是跟踪到单个物体的使用情况:还可以实现多功能的感知,即感知到物体多个方面的信息,从而推测用户的行为以实现智能:还能完成传感器的互联互通。通过传感器网络获得大量连续的数据有助于分析得出更多有用的信息。

(二)物联网的智能化

智能化的概念是基于计算机环境提出来的,让计算机的行为更像人类是智能化的终极目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小到手表、钥匙,大到汽车、楼房,只要嵌入一个微型感应芯片,把它变得智能化,这个物体就可以“自动开口说话”。再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人们就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这就是物联网。“如果物联网再搭上互联网这个桥梁,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即时获取万事万物的信息。可以这么说,物联网加上互联网等于智慧地球。”

二、产品设计的智能化特征

(一)智能性

所谓智能性,指产品自己会“思考” 会做出正确判断并执行任务。比如智能冰箱能根据商品的条形码来识别食品,提醒你每天所需饮用的食品,甚至提示你的营养搭配是否合适,商品是否快过保质期,如果缺少了一些物品,它会自动上超市自动订购商品等。

(二)网络性

所谓网络性,指产品可以随时和人通过网络保持联系。这种联系超越了空间的限制,人可以随时随地控制产品,产品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海尔公司已经研制成的能与因特网连接的家用电器,如冰箱、电炉、洗碗机、洗衣机以及洁具。这种冰箱可以通过网上超市自动订购商品,电炉可以从网上获取菜谱,帮助准备菜肴。一旦出现故障,它还能自动呼叫维修服务;洗碗机可以根据清洗的数量,让厂家提供最佳的清洗程序。

(三)沟通性

所谓沟通性,指产品和人的主动的交流,形成互动。这种互动是积极的,一方面产品 接受人的指令,并做出判断的参考意见;另一方面产品可以觉察人的情绪的变化,主动和人沟通。宠物也会觉察主人的情绪,根据判断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取悦主人。

三、未来的产品智能化设计

物联网对人类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有更加广阔和深入的应用,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中的每个环节。在物联网时代的未来产品将显示出更多的数字特征,产品的智能化、智慧化的程度会更高,会根据情景判断做出不同的选择。产品网络化扩展的趋势越来越快,由单体变为系统,由线状变为网状,由封闭变为开放。总之,科技会变的更加人性化,产品会更加有生命力和亲和力,将变成我们生活中富有情感和生命力的伴侣,更加自然的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智能化产品篇3

一是中高端价位产品集中发力。目前行业均价的增长要快过销量的增长,各品牌都在抢占2400~3000以上价格段的市场,例如,万和、万家乐2013年上市新品全部集中在3000以上的产品,力搏高端市场,行业拼低端机打价格战的模式已经无法在未来竞争中立足。

二是大升数趋势明显。消费者对舒适性的追求,多出水口的特征决定了燃热向12升乃至更大升数发展。

三是家居化、时尚化发展。燃热产品逐渐摆脱生硬的设备外观,以更加时尚具有亲和力的外观融入消费者家庭。

四是高效节能产品爆发。国家节能补贴虽然暂时结束,但对高效节能家电产品的支持在整体上不会减弱,相反会更加强化,所以从长远看,燃热行业本身的节能特点将继续促使整个燃热行业升级。

五是中高端智能、舒适溢价。燃气热水器作为已经基本满足洗浴需求的家电,后期在家电物联网、WIFI只能控制、移动互联控制等领域有长足的发展空间,将迅速融入云家庭电器的一环。

六是比拼品质到VIP售后服务溢价。整体行业已经摆脱比拼材质与安全的基本需求时代,更过硬的品质作为基础,定制化的VIP售后服务将成为品牌的隐形产品。

智能化产品篇4

通过NetStor DA7600系列磁盘阵列,您将会充分体验新技术带来的性能的提升、功能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更经济的投资、更方便的管理。

同有NetStor DA7600系列磁盘阵列支持目前流行的Serial ATA Ⅱ磁盘技术。同时出于保护用户现有投资的考虑,NetStor DA7600系列磁盘阵列还可以支持现有的PATA(IDE)磁盘。NetStor DA7600系列磁盘阵列可以为用户提供SAN、DAS、iSCSI等多种存储架构的大容量、高可靠、高可用的解决方案,内部可以容纳12/15颗SATA Ⅱ/PATA硬盘,多种配置可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产品特色

国内第一家采用中文管理界面的磁盘阵列,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无工具模块化部件设计,方便用户维护;

高级电池管理功能,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更有效地保护Cache数据;

更先进的RAID级别在线迁移功能;

采用先进的RAID虚拟管理技术。

功能特性

ATA-SCSI/FC/iSCSI接口磁盘阵列;

独立磁盘通道300MB/s传输速率;

支持SATA 3Gb/s或1.5Gb/s硬盘,自动检测物理磁盘是否具备NCQ、TCQ功能,并自动做出相应的调整,自动优化I/O性能,保护用户现有投资;

采用CableLess结构,控制器、电源、风扇、I/O板均支持热插拔在线更换;

标配锂电池保护

支持RAID 0、1、10、1E、5、50;

支持逻辑磁盘RAID在线扩容,RAID自动重建,并且RAID重建优先级可调;

支持本地、全局热备援磁盘,支持S.M.A.R.T技术;

支持S.E.S/ISEMS环境监控系统,动态实时监控系统各部件(电源、风扇、内部温度等)的工作状态;

最大支持256组逻辑磁盘,每个逻辑磁盘最大支持32个分区;

支持逻辑盘独立设定不同的Stripe Size(8K、16K、32K、64K、128K、256K、512K、1MB)功能,最大限度为应用系统提供性能优化;

支持每个逻辑磁盘的Cache工作模式单独设定,读写策略也可以单独设置;

支持不同RAID级别之间的在线迁移。

管理特性

RS232管理;

100/1000MB/s以太网接口远程Telnet/Web Browser管理;

内嵌CoreManager图形化管理软件;

支持SNMP管理;

支持CIM管理;

支持CLI命令行管理。

磁盘阵列物理特性

磁盘阵列控制器采用DDR规格高速缓存,充分解决内部通讯瓶颈问题,大大提高整体I/O性能;

磁盘阵列采用标准机架结构,箱体为开模制作,材质采用1.2mm厚度钢板材料,厚重而牢固,不易产生共振,使得磁盘阵列整体抗震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也确保了磁盘磁头寻道的准确性,提高了数据I/O的性能;

智能介质扫描技术

NetStor DA系列磁盘阵列具备先进的智能介质扫描技术。介质扫描会检查磁盘,还能检测目前存在的逻辑盘的健康状况。如果在扫描过程中遇到坏块,将会预先进行数据迁移,将故障磁盘中的数据预先复制到热备援磁盘中。这些坏块中的数据将被重新读出,并自动保存到好的扇区中。在重建过程中,如果另一块硬盘中又遇到坏块,该坏块的LBA(逻辑坏块地址)将被显示出,并在没有受影响的扇区部分重建,以挽救绝大部分已存的数据。有计划地执行介质扫描可以保证已经检测过的块的状态,并且降低以后数据丢失的可能性。

给客户带来的收益

1.更简单方便的维护及使用方式

无工具简单的模块化设计、简单的全中文图形操作界面,以及适用于高水平用户的CLI命令行管理方式,为用户节约了更多的维护成本。

2.高安全性

硬盘的介质扫描技术,能更早并有效地侦察出每个硬盘的健康状况。自动呼叫功能提醒管理人员任何细微的异常情况,友好的基于浏览器的中文用户界面充分描述系统的拓扑结构及运行状态,使发生的问题很快得到处理,保障系统持续运行。

智能化产品篇5

【关键词】信息“碎片化” 国产智能手机 价值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智能手机厂商也牢牢抓住了发展机遇,面对我国庞大的消费群体,根据我国实际的消费能力,推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国产智能手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在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国产智能手机的发展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将对信息“碎片化”进行阐述,分析国产智能手机品牌的发展现状,探讨信息“碎片化”国产智能手机的传播途径和提升品牌价值的方法,希望为我国智能手机的品牌发展提供帮助。

一、信息“碎片化”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得到了极大的应用,通过网络可以为人们提供巨量的信息,可以说,目前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而面对着海量的数据信息,人们应该如何更快速、更有效的从中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已经成为了各界开始日益关注的问题,相应的信息“碎片化”现象开始产生。信息“碎片化”主要指的是人们面对庞大信息时,无法及时迅速的获得有效信息的现象。当前,信息“碎片化”对于人们的生活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消费行为方面,信息“碎片化”提升了品牌的记忆难度,当商家进行品牌传播时,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品牌成就。同时,信息“碎片化”也导致品牌的受众面由单一化、重点化向着分众化和个性化等开始转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更多的新媒体形式,这些新媒体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同时对于人们的消费欲望、消费行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厂商来说,通过新媒体进行品牌价值的提升和品牌战略的推广,已经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手段,例如微信、微博以及APP营销等。而消费群体也逐渐向着分众化、差异化以及多样化进行转变,这给品牌营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难度。如何建立更好的品牌营销策略,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成为了厂商亟需考虑的问题。对于国产智能手机来说,在信息“碎片化”的情况下,怎样更好的拉近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帮助消费者在大量的信息中寻找到手机品牌,从而建立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传播的渠道已经成为了国产智能手机厂商进行品牌推广的主要问题。同时,国产智能手机厂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包括如何更好的和消费者之间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以及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等。

二、国产智能手机品牌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智能手机品牌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2015年,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了关于互联网发展的统计报告。在报告中,显示出我国目前通过手机进行网络活动的用户已经接近了6亿,而通过智能手机进行网络活动的人群比例也从2014年度的85.9%上升到了88.7%。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终端的大屏化以及手机体验的提高,将会更好的促进通过智能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

智能手机的发展时间较短,主要是伴随苹果手机操作系统(ios)以及安卓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等的出现开始获得较好发展的。目前,国际上苹果手机品牌和三星手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最高,这主要是因为苹果手机品牌和三星手机品牌的良好使用体验和较高的用户口碑实现的。同时,苹果公司和三星公司通过良好的品牌发展和传播策略以及优良的用户服务策略有效提升了公司的形象,两种品牌的手机也对中国的高端市场进行了瓜分。而中国手机厂商也及时抓住了机遇,通过一系列的营销策略迅速占领了我国中低端的智能手机市场。目前,我国的智能手机品牌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小米、华为、联想、OPPO、vivo以及中兴等。这些手机品牌联合占据了我国中低端手机的绝大部分份额。而通过美国公司的研究报告发现,目前我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6.7%,该数字已经超过了英国和美国,可见我国智能手机市场发展前景的广大。

正是这种井喷式的智能手机消费需求,为我国智能手机厂商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我国智能手机厂商凭借着本土优势,更大力拓展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通过低价手机策略很好的占领了低端智能手机市场。而随着市场对于国产智能手机品牌的认可,国产智能手机的销售量急剧上升,在没有足够的技术创新支撑下,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仅通过激烈的价格竞争以无法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但2015年开始普及的4G网络带来了大规模的换机潮为国产手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国产手机品牌都试图通过更具差异化的、更创新的中档产品线来提升产品价值、塑造品牌形象、摆脱单纯的价格比拼,在日益白热化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溢价能力、占据更有力的市场位置。

(二)我国智能手机品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国产智能手机厂商抓住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等的限制,我国国产智能手机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产智能手机的高端市场占有率过低。在国产智能手机厂商发展时,针对市场发展形式,市场定位主要是低端智能手机市场,消费群体主要是中低收入人群。目前,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厂商之间的价格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但在高端手机市场方面,仍然是苹果手机和三星手机为主导,我国国产智能手机品牌的占有率非常低。

(2)国产智能手机的品牌附加值较低。我国国产智能手机品牌的附加值和利润率较低,品牌的竞争力有待提升。根据调查发现,国产智能手机的品牌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在品牌建设方面和国际先进标准具有较大差距,导致消费者对国产智能手机品牌的认可度较低,进而导致对品牌的忠诚度得不到保证。目前,国产智能手机品牌的运营中心主要是对手机产能和性能的追求,而对品牌的塑造方面关注度较少。这对国产智能手机厂商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国产智能手机的创新程度不高。国产智能手机的创新程度较低也是制约国产手机厂商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智能手机的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手机的机型和型号较少,智能手机更新换代的频率较低,和国际先进手机生产厂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苹果、三星等国际化手机公司掌握了先进的智能手机生产技术,并且不断的通过更新换代来扩大手机品牌的推广程度,提升品牌价值,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而我国智能手机厂商由于缺乏对应的核心技术,缺乏较强的创新能力,导致智能手机一直得不到较好的发展。

三、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国产智能手机的营销策略

为了更好的应对国际知名手机品牌的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我国智能手机应该积极寻找发展途径。具体来说,国产智能手机厂商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营销工作。

(一)差异化营销策略

目前,国产智能手机的品牌竞争中,同质化情况比较严重,因此进行差异化营销策略对于提高智能手机品牌的竞争力,提升品牌效应具有良好效果。如今,国产智能手机厂商之间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在过去几年,低价是国产智能手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但随着国产智能手机厂商的增多,低价已经不能成为我国国产智能手机的品牌优势,反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厂商陷入到恶性竞争的泥潭。而选择差异化营销策略对于国产智能手机的发展将会提供很大的帮助。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国产智能手机厂商中,引入差异化营销策略,并将差异化作为品牌优势的只有vivo厂商。该厂商将消费群体定位在18岁到35岁的人群,并将音乐手机作为营销点,以良好的音乐体验来吸引青年人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Vivo厂商将Hi-Fi音乐手机作为主打品牌,并在2014年,通过新机型X5的推出,提出了主打K歌的品牌策略。通过先进的数字环绕声技术从而有效提高了音质享受。同时,如果将该款手机和音箱进行连接的话,智能手机可以发挥麦克风功能,该功能将X5手机变成了全球第一款智能K歌手机。通过良好的差异化策略,vivo手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

(二)体验互动化营销策略

体验互动化营销策略也是新兴的智能手机营销策略。体验互动营销主要指的是智能手机厂商通过设定系列主题,对消费者的感官体验进行充分调动,并通过调动很好的和客户之间进行体验的交流,从而达到销售目的的营销策略。在现代营销理论中,用户体验不仅包括对产品的使用体验,同时还包括对厂商的印象等。

在进行体验互动化营销时,厂商首先要设计能够吸引顾客参与的体验主题,并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刺激来增加顾客积极参与的意愿,在这一过程中,厂商要和顾客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最终达到消费的目的。例如,在国际知名品牌苹果体验店中,通过良好的店内布置以及简洁的人性体验,可以为顾客带来非常优良的产品体验。而苹果体验店在和顾客接触时,也秉承着愉悦客户的观点,通过产品会、产品系列广告等都带给客户舒适的体验,增加了顾客的愉悦感,从而达到了销售目的。

(三)线上、线下综合营销策略

在智能手机推广过程中,国产手机厂商要做好线上、线下的综合营销工作。在线上营销方面,OPPO手机成为了线上手机营销的领导者。在OPPO手机开始创建时,就将消费群体定位在年轻消费者方面。同时,在适合年轻人观看的电视节目中,做了大量的广告宣传。例如在《中国好声音》、《极限挑战》、《偶像来了》等节目中,OPPO手机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做了有力的宣传工作。而正是通过这种宣传,有效的传达了OPPO手机追求时尚的品牌精神。同时,OPPO手机厂商也意识到,单纯的进行线上品牌营销是远远不够的,如今已经不是品牌表演时代,还需要让更过的消费者参与到OPPO手机的营销中来。因此,OPPO手机充分挖掘数字营销的价值,通过有效的互动来增加用户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并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练好的沟通交流渠道,从而提高了OPPO手机的营销效果。

四、信息“碎片化”背景下提升国产智能手机品牌价值的办法

(一)加快国产智能手机技术的创新

技术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环节,在国产智能手机的品牌发展过程中,相关厂商要对智能手机的生产技术引起重视,不断创新手机核心技术,从而有效提升国产智能手机的品牌价值。例如,目前如何提高智能手机电池的使用效率一直是制约手机更高发展的问题,而OPPO手机提出了“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营销口号。保证营销口号实现的技术就是VOOC闪充技术,该技术是由OPPO厂商自主研发的,通过该技术,在实现快速充电的同时还能够获得较长的使用时间。而OPPO手机正是通过该技术,成功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提高了品牌价值。

(二)有效提高国产智能手机的附加值

为国产智能手机注入内涵,从而有效提升国产智能手机的附加值也是提升国产手机品牌价值的有效途径。例如,中兴手机厂商推出“年轻运动,时尚为王”的口号,并对NBA的三支球队以及欧洲足球联赛进行赞助,从而有效提高了在年轻运动人群中的口碑,为智能手机注入了时尚、运动的内涵,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华为手机品牌则主要开展文化输出的品牌策略,开展了“文化交流丝路行”活动,行走欧洲各个国家并最终到达米兰世博会,通过这种行为有效的让世界认识了华为手机品牌。总体来说,只有通过鲜明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的人性化因素,增加品牌的文化内涵,才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国产智能手机的附加值。

(三)完善国产智能手机的品牌管理体系

目前,国产智能手机的品牌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这对提升品牌价值非常不利,因此完善国产智能手机的品牌管理体系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例如,当前中兴手机在国外显得动感时尚,而在国内则得不到国人的认可,品牌也显得比较老气。中兴公司的智能手机设计在国外获得了很多奖项,但国内的品牌管理却非常落后,公司的网站还是非常传统守旧的风格,和其推广的年轻时尚口号难以相符,从而造成了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阻碍。可见,我国智能手机在品牌管理体系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厂商要建立积极有效的品牌管理体系,从而提升国产智能手机的品牌价值。

五、结束语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迎来了井喷式发展时机。国产智能手机品牌抓住了发展机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绩。我国智能手机厂商要在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对国产智能手机的发展进行清晰认识,从加快核心技术创新,提高附加价值以及完善品牌管理体系的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国产智能手机品牌价值的提升,从而为我国智能手机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伟. “碎片化”背景下提升国产智能手机品牌价值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智能化产品篇6

[关键词]机械工程 智能化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TP29-A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231-01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时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成为了机械工程发展的主要趋势,原有的机械设备已经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随着智能化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了工业的生产力,促进了机械工程的发展,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我国的工业生产,因此要掌握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完善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

一、机械工程与智能化

机械工程主要是指机械生产和使用,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离不开机械设备的生产和使用,人们为了提高生产力,不断的优化机械设备,推动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能力,从而有效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智能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涵盖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帮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智能化的支持,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随着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逐渐应用到机械工程中,提高了机械工程的性能,促进了机械工程的发展,为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机械工程智能化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对于机械工程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机械工程体系,智能化也基本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很多机械设备脱离了人工控制、人工管理的状态,降低了机械工程对于人工的需求量,实现了机械自动化管理的目标。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自动实现数据采集、制动加工和自动处理,提高了我机械生产的能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尽管我国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比较快,但是机械工程智能化l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我国科学水平并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直接影响了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水平,我国机械工程智能化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想要提高我国机械工程智能化的水平,就要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我国信息管理的水平也有待于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在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把人脑中的想法转变为智能,信息处理的能力直接影响智能化的转变,。除此之外,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智能化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我国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面临着重重阻碍,只有提高科学技术的水平,增强信息化管理的能力,转变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才能进一步促进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

三、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方向

(一)机械工程生产管理智能化

企业经营的管理模式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依靠人工的操作,机械工程的设计、生产、销售等都离不开工作人员,管理人员要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涉及的工作量比较大,并且容易出现错误,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随着机械工程智能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被智能化管理方式所取代。在产品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机械工程的智能化对产品的成产、销售、售后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智能化的管理,通过机械工程的信息化完成产品的生产,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产品销售和售后调差,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对产品的生产做出一定的调整,从而实现智能化的管理方式。例如在生产手机配件的过程中,利用传统的人工生产效率比较慢,并且不能控制成产的数量,而利用机械工程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生产。生产利用机械工程的智能化管理可以充分实现资源配置,减轻人工管理过程中的工作量,避免错误的出现,从而有效提高了企业生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产品智能化

企业的产品时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法宝,产品的种类和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就要利用机械工程智能化生产产品,满足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把产品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使产品趋于智能化。例如,很多小型城市门口都会安装感应器,每当有顾客进来时,就会进行语音提醒,从而提醒有顾客光临。产品智能化可以有效保证产品的质量,充分发挥出智能化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对于智能化的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产品智能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方向。

(三)设备智能化

企业设备是企业发展中的有型资产,没有设备就不能完成产品的生产,因此设备智能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生产复杂的产品,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能生产较为单一的产品,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随着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设备逐渐实现了智能化,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生产工序简单的产品,还能生产较为复杂的较为复杂的产品,提高企业产品效率,增加了产品的种类,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避免劣质产品流向市场,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当设备不能工作时还可以发生警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设备智能化是机械工程智能化的重要体现和发展。

(四)科学技术智能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对于企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社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科技智能化与机械工程智能化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科学技术智能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使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减轻员工的工作量,使员工在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工作,提高产品研发和生产的能力,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科学技术智能化是实现企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机械工程智能化未来发展的趋势。

结语:

综上说述,机械工程智能化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机械工程智能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智能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生产管理智能化、产品智能化、设备智能化和科学技术智能化的发展,充分发挥智能化的作用,推动我国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郝小华.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13)

智能化产品篇7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基础支持;智慧化服务;智慧化效益;协调机制

农产品流通对于平衡农副产品市场供给、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支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受农产品保存时间短、易腐坏以及跨区域流通运输时间长和方式滞后等因素影响,农产品流通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多元化互联网技术在流通领域的深入应用,农产品流通逐步走上数字化发展道路,流通速度和效率大幅提高。这一过程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促使各行各业逐渐开始向智慧化方向转型。在此背景下,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业趁势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加速推进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既可以促进以农产品流通业为主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又能有效保障粮食供应链安全。为此,本文立足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基本现状,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测度,并提出新时期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协调机制构建策略,以期为农产品流通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基本现状

(一)农产品生产环节:流程长且成本高,智慧化生产尚未实现

一直以来,农产品生产环节存在流程长且成本高的难题,对农产品智慧化生产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具言之,农产品生产一般需经过播种、灌溉、施肥、除草、打药、收获等过程,且不同类型农产品对温度、湿度和土壤等生长环境存在差异。为了保证农产品稳定、规模化生长,部分会运用现代化技术搭建恒温暖棚、保持良好灌溉,也有少部分有条件农户会借助多源遥感设备、“3S”技术、智能监控录像设备、物联网和智能报警系统,监测农产品生产环境和生长状况,以智能化、精细化方式促进农产品生产提质增效,但这些行为均会增加农产品生产成本。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过程长、成本高的现状依然存在。现阶段我国依旧面临农产品智慧化生产尚未实现的现状,农产品生产总量和盈利仍由市场实际需求决定,部分农产品过剩或供给不足问题仍然存在。 

(二)农产品批发环节:管理与模式滞后,智慧化服务有待增强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与发展模式仍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批发环节的智慧化服务水平。一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方式滞后。现阶段,我国依旧有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整体设计以地摊和档铺为主,内部空间狭窄且设施简陋,数字化设施不健全,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空气置换系统设施不完善。同时,批发管理人员对数字化信息技术与智能化设施的应用意识欠缺,使得农产品批发管理方式明显滞后。另一方面,农产品批发服务模式不健全。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拥有智能化服务功能,其他批发市场依旧存在服务功能不健全、服务层次低等问题,甚至一些市场仅有最基础的场地服务功能。总体而言,受管理与模式滞后影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主渠道作用发挥不明显,批发环节智慧化服务有待增强。

(三)农产品物流环节:路程长保鲜难,智慧化运输质效待提高

近几年,顺丰、京东、菜鸟等物流企业均已开始使用相关技术,不断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冷藏运输发展。然而受农产品保鲜难、跨区域运输路程长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环节智慧化运输的综合质效仍然较低,亟需提升农产品品质、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满意度。具体而言,农户和消费者都属于个体,存在地址分散、路途较长的特征。农户大多位于山区或远离城市的农村,消费者则更多集中于城市,这使得农产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运输路程长、环节多。当前我国虽有部分地区实现了农产品物流运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物流环节农产品信息的可监控化、可追溯化、可视化。但这一模式并未全面普及,尤其是偏远地区和技术设施差的山区,农产品物流运输、包装和存储均存在较大问题。而农产品自身易腐坏的特性使其保鲜较难,加之运输路程长、新型冷链物流技术应用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致使农产品物流智慧化运输质效亟待提高。

(四)农产品零售环节:外部支持不足,智慧化营销模式不健全

当下我国农产品零售环节面临外部支持不足的挑战,致使智慧化营销模式与农村电商生态圈构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方面,政府支持与引导不足。现阶段,国家已经出台有关农产品零售的相关扶持政策,如《深化农商协作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通知》《关于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但这些政策均是宏观性指导文件,具体支持与引导措施、细则、标准仍旧匮乏,无法有效支撑农产品零售企业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制约智慧化营销模式的完善。另一方面,零售营销环境不成熟。构建农产品电商生态圈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电商生态发展环境尚不成熟,企业间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难以有效发挥带动作用;中小企业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难以充分参与农产品流通市场竞争。这使得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依旧以线下为主,农产品智慧化营销模式不健全。

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一)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考虑数据获取可得性、综合性、客观性、可表征性和可度量性等原则,本文结合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基本现状,立足孙伟仁等(2019)、何新(2021)、孙磊等(2021)的研究成果,从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基础支持、服务水平及综合效益三个维度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见表1)。

(二)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测度方法

本文借鉴孙磊等(2021)、潘雄锋等(2015)的研究,采取全局熵值法,构建指标-时间-空间三维时序立体数据表,对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具体测度步骤如下:第一步,全局评价矩阵构建。假设对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时,共有c个指标,分别记为Y1,Y2,…,Yc,研究时间范围为t年,研究区域为m个省份,则每个指标不同年限的截面数据为Yt=(yij)mt×c,研究期内共有t张截面数据表。运用全局思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t张截面数据表进行排列,即可建立全局评价矩阵:Y=(Y1,Y2,…,Yt)`mt×c=(yij)mt×c                                        (1)第二步,标准化处理指标数据。基于上述全局评价矩阵,结合本文所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选取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为规避无意义计算,将Yij指标的最大值定义为Max(Yij),取值为1.01*Yij;最小值定义为Min(Yij),取值为0.99*Yij。第三步,指标数值计算。计算第j个指标在第i个省份的占比、信息熵值和差异系数,公式分别为:

(三)数据来源及权重计算

基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选取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及)数据进行研究。指标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地方统计年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以及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另外,农产品贸易增加值指标以2010年为基期进行指数平减,个别缺失值利用插值法进行补齐。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测度基于全局熵值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获取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各指标权重,具体测度结果见表2。进一步运用公式(8)计算2010-2020年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基础支持、服务水平及综合效益评价值,并采用加权算法对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具体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绘制图1。从表3和图1可以看出,整体而言,研究期内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0-2018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缓慢上升态势,这可能与农产品流通业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以及冷链物流等先进物流模式发展水平不高有关;二是2019-2020年,随着各行业智慧化发展加速,智慧化基础支持不断增多,促使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到2020年末已超过30,达到34.56。分维度来看,农产品流通三个维度的智慧化发展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基础支持方面,2010-2020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基础支持呈现先缓慢上升后加速提升的演变态势,演变态势变化时间节点为2015年。原因可能在于,“十三五”以来我国逐渐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的重视力度,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大力倡导“互联网+”,推动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互联网电商巨头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步加大对流通设施的投入,不断优化流通组织结构,因此2015年以来我国农产品智慧化的基础支持提升幅度明显增大。服务水平方面,2010-2020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智慧化服务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且增长波动变化较小。细分指标来看,2014年农产品智慧流通的零售服务和物流服务均有所下降。原因可能在于,2013-2014年仍处于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和不确定上升阶段,农产品电商企业销售额有所下降,进一步影响农产品流通智慧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这一现象也说明,该时期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完全建立,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综合效益方面,2010-2020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综合效益整体提升显著,且以2016和2018年为节点呈现分阶段跨越式递增趋势。2010-2016年,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综合效益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2017-2018年,综合效益上升幅度有所放缓;2019-2020年,综合效益整体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究其原因,近几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应用的深化,流通智慧化新业态、新模式渐趋成熟,因此农产品智慧化的综合效益得以显著增强。

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协调机制构建策略

(一)打造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一体化协调机制

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将多元化数字技术深度嵌入农产品生产、批发、物流、零售等流通供应链各环节,打造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一体化协调机制。在生产环节,农业部门应收集各种农产品生产信息,打造农产品数据库,并利用智能化技术与信息系统,分析农产品生产相关信息,推动农产品智慧化生产落地。在批发环节,农产品批发商应运用大数据、射频识别等技术,分析并记录各项数据信息,制定农产品流通协调计划,进而提升批发效率。在物流环节,农业部门应加快建成覆盖面广的冷链物流渠道网,充分发挥各省、市、县、村物流存储设施的整体联动和共享协同效应,减小农产品储运损耗。在零售环节,农产品零售企业应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消费者需求信息与市场信息,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其匹配最优配送机制和零售方案。综合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应运用多样化数字技术,串联生产-批发-配送-零售环节的一体化智慧流通链条,以此制定并打造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一体化协调机制,提升农产品智慧化发展水平。

(二)建立农产品智慧流通与监管协调机制

未来我国应着力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深度应用,本着安全可靠的核心原则,着力构建农产品智慧流通与监管机制,提升农产品流通安全水平。首先,扩充农产品智慧流通监管内容。监管机构应拓展大数据平台监管范围,由市场内部向生产和采购端延伸,构建覆盖全供应链、互联互通的农产品安全溯源体系,最终形成一系列可追溯的智慧监管链条,以此提升农产品智慧流通监管力度。其次,加强农产品智慧物流运输监管。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在各大城市建立智慧物流、配货、仓储等技术设施,同时搭建内部自纠和外部抽检系统,形成制度化监管机制,实现主动监管与被动监管相结合,提高农产品流通安全水平。最后,加大农产品流通智慧

参考文献:

1.俞彤晖,陈斐.数字经济时代的流通智慧化转型:特征、动力与实现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20(11)

2.赵丹.农产品批发市场智慧化转型研究[J].农业经济,2021(9)

3.孙伟仁,徐珉钰.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现代化水平实证测度[J].商业经济研究,2021(6)

4.何新.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1

5.孙磊,张树山,郭坤.中国物流产业智慧化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J].中国流通经济,2021(10)

6.潘雄锋,刘清,彭晓雪.基于全局熵值法模型的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与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5(4)

7.赖阳,王春娟,康健.城市农产品流通趋势的几点研判[J].时代经贸,2017(10)

智能化产品篇8

在策划本期专题时,《电器》记者曾让不少受访业内人士以图形的方式勾画出智能家电生态圈,智能家电、模块、云、APP 几乎出现在每一幅图画中。9 月18 日,当记者提出同样的要求时,伊飒尔界面设计公司创始人袁小伟博士,却首先写下两个大大的字——用户。随后的采访中,他反复强调“人”对于智能家电开发的重要性,诠释了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家电。

从用户需求说起

袁小伟最早涉猎智能家电开发,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他还服务于慕尼黑西门子公司。“那是一个Home Automation的项目,就是家庭自动化系统。”他回忆说,“由于二战造成男女比例失衡,很多单身女性开始步入老年。对于这些寡居在别墅中的老太太而言,阴雨天上下楼关窗是件麻烦事,或是出门忘记关窗。Home Automation 解决的就是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需求,但是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正是这个最早接触到的项目,让袁小伟认识到“智能家电开发应从用户需求出发”。在他看来,业内对智能家电的讨论多是从技术、标准甚至生态圈构建方面出发的,从用户需求出发的讨论并不多。“技术发展,最终的目标还是为人服务。智能家电已经发展很多年,家电企业进行了很多尝试,市场类别看似大而全,产品看似无所不能,但是实际销售情况远不及预期。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不知道用户到底需要怎样的智能产品。”

“换个角度而言,如今家电行业谈论智能化,首先考虑的是把所有家电联系起来。实际上,智能化应该是家居的概念,而不仅是家电的概念。”袁小伟分析称,“家居更多要考虑以人为中心的活动。智能家居,就是让用户回家后,获得简单、便利的操作和舒适的享受。所以,研发产品首先是了解和研究用户的需求,然后以技术满足需求,帮助用户简单方便地生活。这是一个生活方式的概念。”

人与技术

“家电的智能化应该涵盖两个层面。一是产品本身的智能化,就是把单一的产品变得更智能,比如汽车停车后自动泊定,不再需要手刹、脚刹,锁上车门后自动升起车窗玻璃等。二是通过连接,实现产品的智能,就是互联互通的智能。”袁小伟话锋一转,“但是,无论哪一种智能方式,都要首先确定产品针对的目标人群。不同的目标人群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则影响着智能家电的连接和产品构成。”

厘定人群、明晰需求、按需设计,是产品开发的首要步骤。当用户研究融入智能产品开发,每一步的背后都有个大大的“人”。袁小伟分享的一个智能家电开发案例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三步。首先将研究对象确定为老年人,研究老年人对智能家电的需求。其次,明确老年人的需求,其重要的需求之一是维持健康,进而将思路延伸到不少老年人需要定时服药,药可能会存放在冰箱内。然后,得出设计方向——设计一台可以提醒老年人吃药的冰箱,满足老年人的特定需求。“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不是做完产品再想卖给谁,而是应该依据现有的技术和产品,针对某一需求来做,这样才能把产品做得有针对性,而不是讲了很多的技术、很多的产品,却没有人群与之对应。”他认为,只有从既定人群的需求出发,智能家电才能有的放矢,获得用户的认可。

在袁小伟看来,技术只是实现智慧生活的途径之一,先进的技术不一定就能造就出好产品,以技术为导向不可取。“无论智能家电,还是智能家居,最终都是给人用的,如果人觉得这个产品不好用,不符合使用习惯和行为,那么产品就是失败的。”他强调,“技术的发展一定要以人性为前提,屏幕阅读技术出现后并非要把书本取消,很多人仍旧习惯阅读纸质的读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智能家电开发过程中,要考虑人的因素。”

智能化的“度”

“对于人来说,我们有时不需要太智能化的东西。”这是袁小伟做出的判断。在智能化呼声渐高的今天,这个判断听起来有些“倒行逆施”。

“人类很多的活动自有其乐趣,如果被智能产品最大程度地剥夺,就不是个好产品。以厨房的智能化为例,高度的智能化可能会剥夺烹饪的自由和乐趣。再如方便面也是一种标准化的食品,现在已经成为垃圾食品。因为它让整个烹饪的过程变得索然无趣,剥夺了人们的烹饪成就感。整个过程太过标准化,太智能,太方便,也不一定就好。”袁小伟解释说,“智能化应该是有度的智能化,产品设计过程要做到兼顾,既营造智能的生活,又保有生活的乐趣。完全智能化,人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那么,智能化的“度”又该如何把握呢?袁小伟从一反一正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智能化要避免进入误区——随着技术的发展,盲目地把新的技术累积、叠加到产品上,然后再卖给用户,妄图以此取代用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

与之相反,真正的智能化则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支撑和补充用户的生活方式。“第一步是界定目标人群,然后根据目标人群的整体需求,确定智能产品的度。”他举例说,“以自行车为例,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几乎全都是‘28 大横梁’,卖给男女老少。因为产品匮乏,人不得不服从产品。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物质极大丰富,自行车市场开始细分,最早是区分男车和女车,然后出现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童车。近些年,自行车已经不仅是代步工具,还衍生为时尚运动,并与APP 结合,变成了智能化的产品。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标人群细分、需求变化和产品演变的轨迹。”

家电行业同样已经进入到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时代。“家电产品针对的目标人群将变得更加细化。如今是一个冰箱大家都可以用,以后可能是不同的制冷盒子针对既定群体的不同需求。”袁小伟认为,多数中国家电企业目前采用的制造模式,是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个性化和定制化将成为趋势。

更自然的人机交互

“对于智能产品,你将它看作产品,还是人?”袁小伟突然抛出的问题,令《电器》记者有些措手不及。

智能化产品篇9

工信部科[2017]3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各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定《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7年12月13日

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萌发,大数据的形成、理论算法的革新、计算能力的提升及网络设施的演进驱动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智能化成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将进一步带动其他技术的进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突破,正在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振兴实体经济的新机遇、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新引擎。为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抓住历史机遇,突破重点领域,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订本行动计划。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与集成应用,发展高端智能产品,夯实核心基础,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完善公共支撑体系,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系统布局。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立足国情和各地区的产业现实基础,顶层引导和区域协作相结合,加强体系化部署,做好分阶段实施,构建完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重点突破。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薄弱环节,集中优势力量和创新资源,支持重点领域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加快产业化与应用部署,带动产业整体提升。

协同创新。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强协作,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

开放有序。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共性技术、资源和服务的开放共享。完善发展环境,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四项重点任务,力争到2020年,一系列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取得重要突破,在若干重点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进一步深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人工智能重点产品规模化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智能服务机器人实现规模化应用,智能无人机等产品具有较强全球竞争力,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等扩大临床应用,视频图像识别、智能语音、智能翻译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工智能整体核心基础能力显著增强,智能传感器技术产品实现突破,设计、代工、封测技术达到国际水平,神经网络芯片实现量产并在重点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开源开发平台初步具备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

——智能制造深化发展,复杂环境识别、新型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技术装备中加快集成应用,智能化生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预测性维护等新模式的应用水平明显提升。重点工业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人工智能产业支撑体系基本建立,具备一定规模的高质量标注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建成并开放,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测试评估体系及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发展环境更加完善。

培育智能产品

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服务,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推动智能产品在工业、医疗、交通、农业、金融、物流、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集成应用。发展智能控制产品,加快突破关键技术,研发并应用一批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人机交互、灵活精准控制、群体实时协同等特征的智能化设备,满足高可用、高可靠、安全等要求,提升设备处理复杂、突发、极端情况的能力。培育智能理解产品,加快模式识别、智能语义理解、智能分析决策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设计一批智能化水平和可靠性较高的智能理解产品或模块,优化智能系统与服务的供给结构。推动智能硬件普及,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家居、健康管理、移动智能终端和车载产品等领域的应用,丰富终端产品的智能化功能,推动信息消费升级。着重在以下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一)智能网联汽车。支持车辆智能计算平台体系架构、车载智能芯片、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车辆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产品研发,构建软件、硬件、算法一体化的车辆智能化平台。到2020年,建立可靠、安全、实时性强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平台,形成平台相关标准,支撑高度自动驾驶(HA级)。

(二)智能服务机器人。支持智能交互、智能操作、多机协作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清洁、老年陪护、康复、助残、儿童教育等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巡检、导览等公共服务机器人以及消防救援机器人等的创新应用。发展三维成像定位、智能精准安全操控、人机协作接口等关键技术,支持手术机器人操作系统研发,推动手术机器人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到2020年,智能服务机器人环境感知、自然交互、自主学习、人机协作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公共服务机器人实现批量生产及应用,医疗康复、助老助残、消防救灾等机器人实现样机生产,完成技术与功能验证,实现20家以上应用示范。

(三)智能无人机。支持智能避障、自动巡航、面向复杂环境的自主飞行、群体作业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新一代通信及定位导航技术在无人机数据传输、链路控制、监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开展智能飞控系统、高集成度专用芯片等关键部件研制。到2020年,智能消费级无人机三轴机械增稳云台精度达到0.005度,实现360度全向感知避障,实现自动智能强制避让航空管制区域。

(四)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推动医学影像数据采集标准化与规范化,支持脑、肺、眼、骨、心脑血管、乳腺等典型疾病领域的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技术研发,加快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的产品化及临床辅助应用。到2020年,国内先进的多模态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对以上典型疾病的检出率超过95%,假阴性率低于1%,假阳性率低于5%。

(五)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支持生物特征识别、视频理解、跨媒体融合等技术创新,发展人证合一、视频监控、图像搜索、视频摘要等典型应用,拓展在安防、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复杂动态场景下人脸识别有效检出率超过97%,正确识别率超过90%,支持不同地域人脸特征识别。

(六)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支持新一代语音识别框架、口语化语音识别、个性化语音识别、智能对话、音视频融合、语音合成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重点领域开展推广应用。到2020年,实现多场景下中文语音识别平均准确率达到96%,5米远场识别率超过92%,用户对话意图识别准确率超过90%。

(七)智能翻译系统。推动高精准智能翻译系统应用,围绕多语言互译、同声传译等典型场景,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提升准确度和实用性。到2020年,多语种智能互译取得明显突破,中译英、英译中场景下产品的翻译准确率超过85%,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智能互译准确率显著提升。

(八)智能家居产品。支持智能传感、物联网、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智能家居产品中的应用,提升家电、智能网络设备、水电气仪表等产品的智能水平、实用性和安全性,发展智能安防、智能家具、智能照明、智能洁具等产品,建设一批智能家居测试评价、示范应用项目并推广。到2020年,智能家居产品类别明显丰富,智能电视市场渗透率达到90%以上,安防产品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突破核心基础

加快研发并应用高精度、低成本的智能传感器,突破面向云端训练、终端应用的神经网络芯片及配套工具,支持人工智能开发框架、算法库、工具集等的研发,支持开源开放平台建设,积极布局面向人工智能应用设计的智能软件,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软硬件基础。着重在以下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一)智能传感器。支持微型化及可靠性设计、精密制造、集成开发工具、嵌入式算法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基于新需求、新材料、新工艺、新原理设计的智能传感器研发及应用。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型生物、气体、压力、流量、惯性、距离、图像、声学等智能传感器,推动压电材料、磁性材料、红外辐射材料、金属氧化物等材料技术革新,支持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集成等工艺的新型智能传感器研发,发展面向新应用场景的基于磁感、超声波、非可见光、生物化学等新原理的智能传感器,推动智能传感器实现高精度、高可靠、低功耗、低成本。到2020年,压电传感器、磁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的性能显著提高,信噪比达到70dB、声学过载点达到135dB的声学传感器实现量产,绝对精度100Pa以内、噪音水平0.6Pa以内的压力传感器实现商用,弱磁场分辨率达到1pT的磁传感器实现量产。在模拟仿真、设计、MEMS工艺、封装及个性化测试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在移动式可穿戴、互联网、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的系统方案设计能力。

(二)神经网络芯片。面向机器学习训练应用,发展高性能、高扩展性、低功耗的云端神经网络芯片,面向终端应用发展适用于机器学习计算的低功耗、高性能的终端神经网络芯片,发展与神经网络芯片配套的编译器、驱动软件、开发环境等产业化支撑工具。到2020年,神经网络芯片技术取得突破进展,推出性能达到128TFLOPS(16位浮点)、能效比超过1TFLOPS/w的云端神经网络芯片,推出能效比超过1T OPS/w(以16位浮点为基准)的终端神经网络芯片,支持卷积神经网络(CNN)、递归神经网络(R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等一种或几种主流神经网络算法;在智能终端、自动驾驶、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重点领域实现神经网络芯片的规模化商用。

(三)开源开放平台。针对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智能语义理解等共性技术和自动驾驶等重点行业应用,支持面向云端训练和终端执行的开发框架、算法库、工具集等的研发,支持开源开发平台、开放技术网络和开源社区建设,鼓励建设满足复杂训练需求的开放计算服务平台,鼓励骨干龙头企业构建基于开源开放技术的软件、硬件、数据、应用协同的新型产业生态。到2020年,面向云端训练的开源开发平台支持大规模分布式集群、多种硬件平台、多种算法,面向终端执行的开源开发平台具备轻量化、模块化和可靠性等特征。

深化发展智能制造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鼓励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各环节的探索应用,支持重点领域算法突破与应用创新,系统提升制造装备、制造过程、行业应用的智能化水平。着重在以下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一)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的自检测、自校正、自适应、自组织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增材制造装备的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优化智能传感器与分散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系统(SCADA)、高性能高可靠嵌入式控制系统等控制装备在复杂工作环境的感知、认知和控制能力,提高数字化非接触精密测量、在线无损检测系统等智能检测装备的测量精度和效率,增强装配设备的柔性。提升高速分拣机、多层穿梭车、高密度存储穿梭板等物流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精准、柔性、高效的物料配送和无人化智能仓储。

到2020年,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具备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实现批量生产及应用;增材制造装备成形效率大于450cm3/h,连续工作时间大于240h;实现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在机床、机器人、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集成应用;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的工业现场视觉识别准确率达到90%,测量精度及速度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开发10个以上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

(二)智能制造新模式。鼓励离散型制造业企业以生产设备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应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处理现场数据,实现设备在线诊断、产品质量实时控制等功能。鼓励流程型制造企业建设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管理和安防系统,实现连续性生产、安全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打造网络化协同制造平台,增强人工智能指引下的人机协作与企业间协作研发设计与生产能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提高对用户需求特征的深度学习和分析能力,优化产品的模块化设计能力和个性化组合方式。搭建基于标准化信息采集的控制与自动诊断系统,加快对故障预测模型和用户使用习惯信息模型的训练和优化,提升对产品、核心配件的生命周期分析能力。

到2020年,数字化车间的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智能工厂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10%;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加快推广企业内外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新模式;服装、家电等领域对大规模、小批量个性化订单全流程的柔性生产与协作优化能力普遍提升;在装备制造、零部件制造等领域推进开展智能装备健康状况监测预警等远程运维服务。

构建支撑体系

面向重点产品研发和行业应用需求,支持建设并开放多种类型的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和云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人工智能标准和测试评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等服务平台,加快构建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建立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着重在以下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一)行业训练资源库。面向语音识别、视觉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基础领域及工业、医疗、金融、交通等行业领域,支持建设高质量人工智能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并推动共享,鼓励建设提供知识图谱、算法训练、产品优化等共性服务的开放性云平台。到2020年,基础语音、视频图像、文本对话等公共训练数据量大幅提升,在工业、医疗、金融、交通等领域汇集一定规模的行业应用数据,用于支持创业创新。

(二)标准测试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人工智能产业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并完善基础共性、互联互通、安全隐私、行业应用等技术标准,鼓励业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构建人工智能产品评估评测体系,对重点智能产品和服务的智能水平、可靠性、安全性等进行评估,提升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质量。研究建立人工智能技术专利协同运用机制,支持建设专利协同运营平台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到2020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建成第三方试点测试平台并开展评估评测服务;在模式识别、语义理解、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建成具有基础支撑能力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三)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加快高度智能化的下一代互联网、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快速高精度定位的导航网、泛在融合高效互联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部署和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建设,逐步形成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到2020年,全国90%以上地区的宽带接入速率和时延满足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需求,10家以上重点企业实现覆盖生产全流程的工业互联网示范建设,重点区域车联网网络设施初步建成。

(四)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重点产品或行业应用,开展漏洞挖掘、安全测试、威胁预警、攻击检测、应急处置等安全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漏洞库、风险库、案例集等共享资源建设。到2020年,完善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产业布局,形成人工智能安全防控体系框架,初步建成具备人工智能安全态势感知、测试评估、威胁信息共享以及应急处置等基本能力的安全保障平台。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建立健全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产业联盟、智库等的协同推进机制,加强在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加强部省合作,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探索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突破发展。面向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应用。建立人工智能产业统计体系,关键产品与服务目录,加强跟踪研究和督促指导,确保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二)加大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等现有资金以及重大项目等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引导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及基础软硬件研发、应用试点示范、支撑平台建设等,鼓励地方财政对相关领域加大投入力度。以重大需求和行业应用为牵引,搭建典型试验环境,建设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验证平台,组织协同攻关,支持人工智能关键应用技术研发及适配,支持创新产品设计、系统集成和产业化。支持人工智能企业与金融机构加强对接合作,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多方资本参与产业发展。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保费补偿政策中,探索引入人工智能融合的技术装备、生产线等关键领域。

(三)鼓励创新创业

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语音、智能传感器、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设立人工智能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开展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鼓励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解决方案大赛,鼓励制造业大企业、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建设“双创”平台,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合作,提升产业发展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培育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搭建人工智能企业创新交流平台。

(四)加快人才培养

贯彻落实《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多种方式吸引和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支持一批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成长。依托重大工程项目,鼓励校企合作,支持高等学校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引导职业学校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鼓励领先企业、行业服务机构等培养高水平的人工智能人才队伍,面向重点行业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推广行业最佳应用实践。

智能化产品篇10

1、前言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简称ITS)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与传统的交通管理和交通工程相比,强调的是信息的交互性、技术集成的系统性以及服务的广泛性,在改善交通的同时形成了产业,对于推动交通运输业发展,带动汽车、机电、通信、微电子、计算机及软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被认为是21 世纪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产业之一。

美国运输部制定并公布了“国家智能运输系统项目规划”,其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次提出了ITS系统包含的七大基本系统和29个用户服务功能,目前ITS在美国的应用已达80%以上,而且相关的产品也较先进。目前日本已经成功开发了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和电子车辆导航系统并已推广应用。然而,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技术还比较落后,相对成熟的部分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还非常有限,产业化程度也还很低,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和企业竞争力都相对落后。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发展,并束缚了其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推动作用。

2、产业同盟化发展现状

智能交通产业同盟化是指在统一的技术规程指导下,按照共同的制定标准,提供标准化的智能交通产品,并形成一个连续的、可循环的开发、生产、应用和维护的产业链条,以满足整个社会对智能交通产品的需求。ITS产业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其发展不仅涉及多个行业,而且会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在利用现有信息资源进行高层次交通信息服务的开发方面还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包括供应商、运营商、政府和消费者间的完善的智能交通产业链。因此在产业内部,智能交通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者与产品的使用者之间、以及系统服务提供者与顾客之间,相互独立、信息不共享,在系统衔接方面各自为政,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浪费,而且使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创造效率低下,没有形成产业的竞争力。而且智能交通产品的设计缺乏统一的标准条件,道路交通信息分属于公安、交通、规划等各个部门,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协调力度也不够。因此智能交通产业同盟化是发展智能交通产业的重要途径。

3、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模式

3.1 产业集成化管理

智能交通产业链的构成包括智能交通技术研究中心、智能交通信息采集设备制造商、智能交通信息服务集成商、智能交通信息服务提供商、智能交通信息通信网络运营商、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和管理终端设备制造商以及软件系统开发商、交通工具生产商和政府管理部门等。集成化管理要求将上述环节有效的连接,服务提供商通过与顾客的信息共享,可以得到顾客对智能交通产品的反馈,并将反馈信息传递给产业链的其他成员,从而使智能交通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更加满足各户需求。

集成化的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改变各个运营商各自经营的局面,从而生产出更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智能交通产品。

3.2 政府协调支持

我国智能交通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大部分地方政府对智能交通并不了解,更不重视,没有明确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部门,更没有当地的综合协调系统,导致虽然技术人员积极研发,但我国的智能交通的建设与运营与效率仍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因此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对不同项目进行划分,制定明确的投资方案和政策,并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扶植力度,对ITS企业的建设及企业联盟化持鼓励和保护态度。

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发展智能交通作为解决交通问题、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项目,主导构建智能交通产业联盟或产业协会,支持产业联盟的发展,并制定相关政策。

3.3 统一行业标准

智能交通系统集成了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强调信息的交互性,因此产品的开发需遵循同一标准,避免多个产品不能协调工作,完成智能化交通的系统功能,令多个地区的智能交通同一体系。统一标准,完善执行机制,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要大力提升标准水平和质量,增强标准公信力,建立完善的标准执行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前提保证。

4、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化整合策略

目前,在智能交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智能交通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真正影响智能交通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是智能交通部件间的匹配,用户对智能交通产品费用的可接受性,智能交通产品操作难易程度等。因此应重点关注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关注怎样提高响应顾客需求的服务,从而更好的满足各户的要求。

智能交通企业联盟化应着重开展信息共享策略和知识联盟策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实时的传递,消除信息的错误传递和延误的几率,建立标准,提高智能交通产品或部件间的匹配程度。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智能交通产业链的整合可以通过拥有知识优势的强势企业,进行知识联盟式整合,同时可以运用大系统结构方案中的分散控制模式,即通过产业链的局部控制器进行局部控制,来完成大系统的运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