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十篇

时间:2023-12-22 17:50:10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篇1

1、整合教育内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实践证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政治教育解决的是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问题;思想教育是从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道德教育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引下,解决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问题;法律意识教育则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下,在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基础上解决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问题;而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紧密相连,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既是价值观念、道德内化的结果,也是它们的表现形态。因此,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当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同其它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相结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才能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

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发展中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性、理论认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协调性的实际,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切实把加强基础能力培养、提高觉悟、规范行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接受基础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精神实质,努力将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思想教育综合效应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全社会一起来关心、支持,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道德合力,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家庭对高中学生的教育影响深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与家长积极配合,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改善家庭教育状况。社区教育对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要紧紧依靠社区各方面力量,优化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篇2

【关键词】会计专硕;课程思政;课程特色;融合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高等会计教育也进入了高质量教育发展阶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会计“德”与“术”的融合教育,思想政治和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教育越发显得重要。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2021年3月,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展望2035年,将基本实现打造会计强国的战略目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执业能力与会计强国的地位相匹配;会计诚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全面提升等。上述远景目标均与会计课程思政教育密切相关。那么,新时代我国会计专硕课程的特色和思政教育的目标及内容应如何设计?如何有效实施?这些问题急需会计教育界、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深入探究。

一、文献综述

1.从单一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设计角度。本科层次的《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应融入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1],将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对接分项设计[2],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财务会计思政教育实践。《政府审计学》作为会计专业课程,要挖掘课程中“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国家治理”的思政理念[3]。2.从会计专业和学科建设角度。殷俊明等[4]采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路,从“立德”和“树人”两维度设计了会计学专业思政的具体建设路径。董必荣等[5]认为突显“价值引领”、瞄准“两性一度”、明确“建设目标”、打造“卓越团队”是学校会计学金课建设的基本思路。徐经长[6]认为新时代会计学教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需要重视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对企业管理实践和政府治理的关切。3.从会计人生教育内涵拓展角度。栾甫贵[7]论述了拓展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内涵、引入人生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主张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诠释人生,用人生哲理深化会计教育,以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等。也有学者从职商维度,剖析了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本质内涵与能力要求。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本科层面的会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思路和举措。依据《纲要》的规划任务,本文以绿色会计教育为特色,从绿色会计专硕(绿色MPAcc)教育层面,探讨会计专硕课程“思政+特色”融合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设计和实施措施等,以丰富中国特色的MPAcc教育理念,落实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同时有利于指导培养单位课程思政教育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基础与教育目标

1.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基础。绿色MPAcc特色教育是在绿色高质量发展观指导下,确立绿色会计教育理念,制定绿色会计专硕培养目标,将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绿色环保会计特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8]。这一特色教育蕴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进入新时代,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源泉是马克思关于会计的“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著名论断和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马克思认为,“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会计的反映和控制功能,及其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的微观和宏观重要性。在马克思看来,企业的资本运动“是由包含商品的定价或计价(估价)在内的簿记来确定和控制的”,控制职能是会计的本质职能,没有对“过程的控制”,“观念总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传播、认知和践行马克思会计控制思想是当今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作为对生态产品或产业价值全周期性的反映和控制的生态会计,将在经济社会生态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蕴含着自然、经济和生态会计的关系。自然环境资源的“绿水青山”就是经济中的“金山银山”,需要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统一核算与控制,这一功能天然地由会计尤其是资源环境会计来承担。因此,新时代资源环境会计、审计的教育思想源泉是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研究设计绿色MPAcc会计教学内容,通过资源环境特色的会计、审计、财务等教学,培养会计硕士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其熟练掌握生态会计的知识和技能。2.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绿色MPAcc教育以绿色会计为特色,既包含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历史文化教育,又涵盖了马列思想及当代创新发展观的教育,同时蕴含了绿色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与法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融合教育。基于绿色MPAcc思政教育的思想源泉和会计专硕总目标,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职业人才。其具体的教育目标为:一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塑造正确的会计人生职业观念,包括会计法治观念、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会计责任观念、如实反映观念、诚实守信正直观念、绿色环保会计观念等。二是改善MPAcc学员会计心智模式,包括改善学生会计思维认知方式、知识素养、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以新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创新性地从事会计职业。三是获取全面而有特色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如绿色会计知识、职业判断的技能、解读经济利益的技能等),是会计教育必须面对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四是提升会计职业能力[9],包括理论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学习领悟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等。

三、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

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设计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教高[2020]3号文件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指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据此,笔者认为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1.MPAcc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育。MPAcc课程思政教育是以思政课程中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借助专业课程,巩固思政课的原理,加深思政课程教学原理的应用,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道德水平,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级会计应用人才。2.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特色思政教育。该课程作为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系统阐述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思想体系、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与专业课程中的法规道德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会计专硕的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内容,并与会计专硕专业课程中的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财务等特色内容共同构成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如在讲述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惩戒机制时,引述总书记论道德,“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基于中国特色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惩戒机制,使学员认识到褒扬会计诚信与惩戒会计失信的重要意义,引导学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道德评价和惩戒案例,提高学员对中国制度的自信并深化学员的会计职业理想等。3.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基本+特色”教育内容。MPAcc的核心课程由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和审计理论与实务等构成。笔者认为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包括“思政+基本+特色”内容。这样设计不仅能够体现核心课程对教学大纲基本内容的传授,而且可以体现核心课程的思政引导,并与基本内容相融合。通过专业教育塑造正确价值观,从价值运动教育,到融入思政教育,再拓展到学生的人生价值教育等。另外,课程内容还要体现特色教育,如绿色会计特色内容,实现以思政为引导,以基本内容为核心,以特色内容为特点,培养全面而有特色或专长的会计人才。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四、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1.加强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指导。全国专硕教指委应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课程思政理念及《纲要》精神,组建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指导分会,研究并提出会计专硕课程思政的教育指导意见,开发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思政素材库等,并指导和督促培养单位会计专硕思政教育的规范建设。2.MPAcc培养单位探索实施“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MPAcc培养单位应按照会计专硕的总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及特色教育目标,以课程思政为引导,以基本内容为核心,以特色内容为亮点,修订完善MPAcc教学大纲,探索设计并实施“思政+基本+特色”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3.各课程教学组实施PDCA模式。各课程教学组依据“思政+基本+特色”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理念,采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模式,开展各专业课程的特色思政教育。首先,细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案。其次,创新教学方式,实施过程教学法,包括教材使用、思政元素的采集和特色内容的引入,通过线下线上的传统讲授、讨论汇报、案例教学、慕课教学、影视教学和质疑教学[10]等方式方法,确保过程教学质量。再次,创新课程考核机制,实现全过程和“三位一体”内容全覆盖的考核机制,实施以“三位一体”全覆盖为考核要点,以平时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并以开卷、闭卷、课程论文、案例分析汇报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针对执行和检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以持续提升教学质量。4.强化实践课程、毕业论文创作与课程特色思政的融合。MPAcc强调实践应用教育,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所以在采用双导师制的实习实践课程教育中,既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也要在实践课中践行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实习实践中应重点观察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为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实践依据。这些来自实践导向的学位论文选题,既有实践意义又有思政教育意义。进一步,在论文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创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论文创作中对学生学术规范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其尊重已有学术成果、坚守学术道德规范,即寓思政教育于实习和毕业论文创作。5.MPAcc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德才兼备人才需求为导向,推动“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MPAcc的教育供给要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单位应不断与用人单位互动交流,根据市场的有效需求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推动“思政+基本+特色”MPAcc的供给侧改革,实现MPAcc培养的总体目标。

五、结论

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代中国会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培养高质量的德才兼备的MPAcc人才,特色和思政融合教育是现实的选择。基于绿色发展观,开展以绿色会计为特色的会计专硕思政教育,以马克思有关会计论和“两山”理念作为思想源泉,结合会计专硕教育特征,本文设计了会计专硕必修课程特色和思政融合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体系和实施举措,以期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遵守职业道德和审计法规,融“政治—道德—法规—业务”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会计师。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会计教指委组织制定并完善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育标准,督导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各培养单位根据《纲要》要求和自身特色定位,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有效提升教师课程特色和思政教学能力,将特色和课程思政内容嵌入核心课程,实施“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会计专硕用人单位严格以德为先,招聘德才兼备的富有特色的会计专硕毕业生,推动“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瑞平等.通识教育下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月刊,2019(2):72~79.

[2]章雁.关于本科“中级财务会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J].商业会计,2020(7):103~105.

[3]王如燕.《政府审计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国际商务财会,2020(6):72~74.

[4]殷俊明,张兴亮.会计学“专业思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财会通讯,2020(15):163~166.

[5]董必荣,刘海燕.会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75~79.

[6]徐经长.新时代我国大学会计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5):19~23.

[7]栾甫贵.会计教育内涵的拓展——基于人生教育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7(12):87~92.

[8]郝玉贵等.绿色+MPAcc特色化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20(13):114~117.

[9]王化成,支晓强.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1~332.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篇3

关键词:坚定不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全过程。

解放初期,如何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中国共产党人运用法律手段治理新中国,创建社会主义法制,制定了五四宪法,这部宪法比较完善,也能反映当时的国情,准确记载经济关系,后来被称为比较完善的宪法。文化大革命期间,砸烂公检法,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国家和社会陷入了无法无天的状态,这是中国历史的沉痛教训。一个大中国靠人治,还是靠法治,历史已经给出答案,一个大中国,靠个人的威信治理国家是行不通的,要靠法治才能治理好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视法治建设,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来的,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中,都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它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法治建设,中国共产党任何事情都可以办好,更不要说搞法治建设了。在法治建设中,党员干部首先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要严格执法,必须要懂法,学习法律知识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学习关系到群众利益的各项法律法规;其次,要依法办事。当前,有些党员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任意行使手中的权力,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破坏党群关系,败坏社会风气,因此,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严格依法办事,不依法办事造成损失,要依法处理,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要推行各项公开制度,完善社会监督体系[1]。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这是多少中国人追求的理想社会,又有多少人为了理想社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2]。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好,在防控新冠肺炎中,突显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它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可以统一人们的行动,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今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国家安定团结,人民过着幸福的生活,好多人都感叹,能赶上好时代,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公平竞争,这是多么好的社会制度。任何的法治体系都必须与本国的社会制度相一致,而不能独立存在于社会制度之外。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必须用法律去调整,要制定大量的法律规范,为规范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基本遵循[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法治体系提供制度保障,不管在立法中,还是在法的实施、法的监督、法的保障中,都要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建设好法制中国。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改革开放的理论加以回答;法治建设过程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也需法治理论来回答。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開放时期,制定了大量的法律规范,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法治建设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总结在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形成的法治理论,特别是在深化认识依法治国问题上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个理论是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个理论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这个理论将进一步深化。[4]我们对中国法治建设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将进一步加深认识,这是认识的规律性。在法治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实践,走中国路,讲中国故事,因为,中华文化源源流长,中国人有几千年积累的知识智慧,我们要吸收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择善而用。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也要反对拿来主义,不能“全盘西化”,不能照抄照搬。

四、法德兼治、良法善治,绘制法治中国的美好图景。

法律有其调整的对象,道德也有自己的调整对象,法治与德治难以分离。法律和道德都有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法律具有强制力,道德没有强制力。有的社会关系适合法律调整,有的社会关系适合道德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运用不同的手段去调整,其调整的社会效果就不一样。法律和道德在调整社会关系中,要相互协调,相互补充。首先,道德滋养法治。在立法中,要符合人类的社会共同基本价值,而且还要包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因素,这样的法律才有坚实的民主基础,才能使法律实施不违背立法初衷。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让公民自觉地维护法律,遵守法律。其次,以法治保障道德。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规范,也就是用法固定下来,那么,它就具有国家强制力了,就关系到履行法定义务的问题了。总之,法治与德治要紧密结合,协同发力。[6]搞市场经济,也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是市场常见的情况,有些人诚信缺失等等,光靠加强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用强有力的法律手段惩治违法乱纪行为,以此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再次,发挥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少数”关键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依法办事显得非常重要。同时,也要做道德建设的倡导者、示范者,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遵法守法。领导干部在讲道德、守法律方面起关键作用,因此在提拔领导干部方面,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参考文献:

[1] 栗战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J].当代贵州,2014(12):9.

[2] 舒刚.牢牢把握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N].解放日报,2014-11-26(1).

[3] 董建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N].杭州日报,2014-12-04(A14).

[4] 李林.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要义[N].经济日报, 2016-08 -25(14).

[5] 王诚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16.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篇4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作者简介:刘成城(1987-),男,福建厦门人,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福建 厦门 361024)潘金志(1987-),男,福建永春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福建 福州 3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项目编号:JA13494S)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57-03

党的十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从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看,就是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贴近青年学生,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年学生,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同志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1]从中可以看出,民办高职院校同样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平台。一是民办高职院校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必须像普通高校一样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此外,民办高职院校要做到与时俱进,不仅要了解新情况和问题,而且要研究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充分发挥用。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思想状况比较复杂,而且整体素质偏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民办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身心健康顺利地发展,为未来服务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二、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根据中央“05方案”的精神,民办高职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民办高职院校从本校实际出发,根据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提升师资质量,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取得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成就。但是,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1.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进展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环境、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在不断提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民办高职院校在着力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民办高职院校在机构建设、基础设备、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保障,推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

(1)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求。[3]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和管理者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顺利开展。严格按照中央“05方案”的精神,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机构为校二级教学单位。保障思想政治理论的的教学时间,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都能有效进行。投入足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保障教师的科研活动经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支持教师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篇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一门大学必修课程。该课程是针对大一新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有效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1]。课程内容涉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经常深入学生课堂、宿舍和各类活动当中,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关注热点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因此,辅导员承担“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工作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理论水平有限、阅历单一、教学经验缺乏等不足,只有真正认识到优势和不足,才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开展“基础课”教学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下的协同育人效果。

一、“基础”课的实践特性与辅导员从事教学的政策依据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特性

“基础”课以大学生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围?@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两条主线,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对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种种困惑给予科学的、富有说服力的回答。它的实践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的实践特性。“基础课”整个教材内容体系体现了实践特性,一到五章的内容分别为“大学生活” “理想信念” “中国精神” “人生价值“”“道德传承与道德实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六到八章分别为“宪法法律和法治体系” “法治理念与法律权威”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整个教材的内容涉及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树立理想信念、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友谊与爱情、学习与择业、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等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教学方法的实践特性。由于课程内容的实践特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实践特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尽量少,更多地采取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观看视频、辩论、演讲、法庭观摩等方法,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实践和思考当中,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三是教学目的的实践特性。“基础课“的教学对象就是针对大一新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处形成期,刚走入大学的他们,对大学生活和未来发展充满着向往,也存在种种困惑,“基础课“要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树立理想信念,了解道德现状、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回答他们关注的各种现实问题,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基础课”无论是从课程的指导思想,还是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上进行比较,相对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呈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

(二)辅导员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政策依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法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令)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高校辅导员作为从事学生工作的一线管理人员,经常深入学生课堂、学生宿舍、学生活动当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及时了解青年的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个性特征和关注热点,能够了解他们的身边人、身边事,及时关注他们的发展状况,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例如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恋爱观、就业观教育等,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对于课程涉及的相关内容比较了解,因此,辅导员从事“基础课”教学有着比较明显的经验优势。

二、辅导员从事“基础课”教学的优势

(一)思想政治素质可靠,能够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真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到入脑、入心,真学真用,这样才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选配标准第一条就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因此,各高校在辅导员招聘过程中都把政治过硬作为首要标准,比如必须是中共党员或者中共预备党员,本科院校基本上要求辅导员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综合实力较强的高等学校甚至要求辅导员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必须要有学生干部经历,还有规定相关专业背景的优先,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些政治要求和专业要求都使得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真正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抵制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努力把当代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在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上,辅导员具有较高的警惕性,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2]。

(二)从事一线学生工作,能够突显“基础课”的实践特性

“基础课”的内容涵盖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学习、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更需要依靠实践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既包括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就包括播放影音文件、演讲比赛、辩论赛、课堂讨论、讲课、征文、爱国歌曲演唱等形式,课外教学实践包括日常的微信、微博、QQ群、考察实践基地、调研采访等等。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之一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团委、学工的常规活动,班级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辅导员是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之间形成了“自己人”效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迷茫困惑。

“基础课”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实践性[3],所以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当中,辅导员所设计的教学案例、讨论话题、播放视频、心理健康教育等,能够选取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或事例,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例如在“理想信念”章节的教学环节,辅导员能够轻松举出近年优秀毕业生的案例,详细介绍在大学四年里,他们在学习、参加活动等方面是如何取得成绩的,如何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如何通过司法考试,如何成功考取名校研究生。从这样的角度去讲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时,就会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如果授课教师介绍的是很久远的事例或者关联度不大的事例,学生就会感觉时过境迁或者离自己较远而不感兴趣。

(三)了解学生身心特点,能够保证“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90后的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思想特征,他们热情、开放、充满活力;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心里受挫能力较差等。辅导员由于日常与学生接触较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凭借这些工作优势,辅导员可以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特长和特点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特长,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如艺术学院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爱国主义这一章时就可以采取“爱国歌曲大合唱”的形式,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擅长辩论和演讲,就可以在适当的章节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大学生心理健康专题,基本上采用学生分组准备PPT的形式,让学生们自己上讲台讲解,根据搜集的资料和制作的课件,采取座谈交流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相对科研与教学压力繁重的专任教师而言,辅导员对学生的身心更为了解,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配合,保证“基础课”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o导员从事“基础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社会经验、教学经验不足,流动性较大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高校对人才要求的提高,辅导员基本上是从毕业研究生中选聘,年龄大概在25-27岁之间,总体上是一支年富力强的战斗队伍,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易于开展工作,与学生形成“自己人”效应,但是,年纪轻,社会阅历浅,大多数辅导员都没有出过校门,自小到大由学校到学校,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各方面社会经验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许多辅导员并非师范院校毕业,缺乏严格的师范教育,在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经验,使辅导员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此外,辅导员队伍还存在流动性大的缺点,尽管各级部门都表示要把辅导员队伍打造成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稳定队伍,但是让这个岗位能够留住人才,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由于种种配套机制尚未完善或者上级用人需要,许多辅导员从事几年学生工作以后,转岗到其他机关岗位或者攻读博士学位等,流动性相对较大,同时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学生事务繁杂等原因,辅导员在教学岗位上存在不能全身心投入、马虎了事的情况,部分人员不能够专心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知识视野有待拓展

“基础课”的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哲学、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管理、法律等,辅导员作为“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辅导员多是硕士毕业,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社会阅历和知识储备相对有限,平时又忙于学生事务,这就给“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例如在教授“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章节时,要求授课者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和国际政治知识;讲授关于法律章节时又需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时,必须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较为完整的理解;同时还要能回答和敢于回答不同的声音和学生的疑问等等,因此,某种程度上,“基础课”授课教师必须是多面手和理论专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拓展是辅导员承担“基础课”教学所要进行努力的方向。

四、提升辅导员从事基础课教学能力的基本路径

(一)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4],辅导员作为“基础”课教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宣讲者,因此,首先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做到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辅导员要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原原本本地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要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才能真正理解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由来,才能从根本上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从而拨开各种社会思潮、西方价值观的迷雾,增强辨别是非能力把握大局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自身魅力

“基础”课是一门对任课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的课程,首先,它的课程内容涉及思想道德和法律两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课程讲透;其次,“基础课”不单是一门课,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内容,授课的知识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讲授“基础课”的教师必须广泛地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并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知识。作为“基础课”教师,首先要进行通识教育,要自觉学习哲学、国际关系、政治学、法学的知识,以备课为导向,及时拓展知识视野,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加大知识量和信息量,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提高“基础课”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运行新媒体的能力

课堂教学基本上都采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电影、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授课,因此,新媒介技术的应用无疑能够提高课堂吸引力,作为90后的大学生,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和利用新媒介技术能力,同时更加注重感官效应,因此,在进行课件制作时,要加大课件制作的技术含量。辅导员要学习课件制作、网络视频、图片播放等技术,让自己的课件能够丰富多彩,吸引眼球,集知识性与技术性于一体,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四)加强与专任教师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篇6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式方法;道德理想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4-0153-04

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1]青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梦的助跑者和追寻者,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此必须结合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通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使其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能力,在实践中构建大学生的道德理想,理性地规划自身的发展目标方向。

一、对大学生进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对大学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祖国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大学生的发展遇到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和政策的保证,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大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时光短暂但要在有限的时间获得在未来社会成功竞争的能力,则需要培养大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拓宽视野,具有坚定的理想道德信仰,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实践的本领,大学生能够脚踏实地地工作,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其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使命,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大学生寄予的期望。

(二)对大学生进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 “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引导大学生的个人前途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主席再绘“中国梦”时寄语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大学生这一群体,要在党的精心培养下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强化过硬本领,培养自身分辨能力,进行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等的认识,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能力适应性训练,坚定对党的信仰,脚踏实地,务实肯干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5](P329)马克思讨论的是生活在现实的人需遵守规定,需有使命和任务。现实中作为个体的人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需要自己主动能够充分认识到使命与责任。在校的大学生刚刚认识到自己的理想信念,国家梦想的提出为大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与中国梦的结合成为一致性和可能性,中国梦是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确定理想。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6]大学生处在关键的人生转折期,必须将自身理想需要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大学生的人生理想确定了方向。

二、 对大学生进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教育过程中实现道德理想构建 “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呈现了新特点:他们思想活跃开放;他们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强烈,对高速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回应积极;他们崇尚务实的行为方式;他们思想差异明显。”[8](P228)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证明,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和引导离不开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面的共同作用,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社会实践全过程,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创新,从而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长期性和实效性,实现大学生的道德理想构建。

此次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得到普及,主要通过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自己努力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调查对象为90后大学生,此次问卷调查共有500份,回收问卷489份,有效率为97.8%,有55.47%的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95.02%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渠道是:学校宣传及相关讲座,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毛概课堂,报纸和杂志,92.7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育合理的,对于大学的思修、毛概课,56.22%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增加知识,增进对社会主义的了解,听着很有兴趣,现在90.8%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倡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校园文化,进行高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真正地“以人为本”的教育则必须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高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需要通过加强素质教育,加深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精神文明的建设,增强学术氛围,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第二课堂和课余生活,大学生认为通过视频、音乐书籍报刊,文艺演出,座谈会或名人访谈等形式来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会让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喜欢。

当代大学生在自身的生活中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进步,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接受先进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国情,理性的分析,科学地判断国际形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肯定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对中国的发展和未来充满信心,并能够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对大学生进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教育过程中的道德理想构建 第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大学生进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确定与现实结合的理想道德教育。现实社会中充斥着不良的社会思想,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懈怠、萎靡、拜金、享乐的现象,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学生的理想意志信念动摇,大学是重要理想信念教育期,此时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理想道德教育,能及时抵制不良思想,提升大学生的识辨能力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曾言:“‘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9](P801)在教育实践中要以人为本,对大学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有相同之处,要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大学生的学习及未来职业特点制定特殊方案,进行正面引导,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梦”教育三者合一,使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进政治理论课堂、进专业理论课堂、进讲座报告、走出校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地,融入多种形式如辩论、朗诵、演讲、课题立项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为大学生搭建展示舞台,通过主题班会、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等充分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建设成为充满魅力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实用型课程,从而达到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教育目的,并能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智慧。

第二,通过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增强理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提升信息的传播速度,信息量得到增大,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得更为直接较之以前的单一的传统的被动的渠道如教师、课本、报纸接受信息,除了获得信息还可以信息,并且能及时得到信息与他人交流分享,但在复杂的网络空间也出现信息内容的真假共存,充斥着谣言与色情等网络垃圾,这些消极情况影响社会人也影响大学生,使之在判断力自制力等方面受到考验,出现大学生网络成瘾,对社会、家庭、大学、爱情的判断标准出现混乱,对现实中自身的生活、学习不能做出合理的规划,迷失自己的理想道德信念,人生轨迹出现偏差。因此,合理地开发网络的良,使之成为大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的基地,结合传统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贴近学生,增强理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到育人的目的,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网站,宣传马克思主义,大学生既可以学习又可以参与讨论,既接受教育又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新媒体网络时代具有时效性、广泛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发挥新媒体的沟通、引导等积极作用,建设网站、交流平台、微博等内容丰富的新媒体,通过新媒体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使新媒体成为推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传播的阵地,提高大学生的共识度,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实现大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理流,从而达到对大学生理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第三,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对大学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实现大学生理想道德教育的保障。在《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中指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紧紧围绕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10](P294)在师资队伍选配方面把好教师入口关,进行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激励措施,强化服务意识,进行教学科研,改进考核方式,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直接面对和交流的是思政课的老师,通过课程教学方面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党政团的干部除做组织教育工作,辅导员更多的是偏重于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安全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组成也存在问题如人数偏少,存在兼职,年龄年轻化,工作经验不足、工作职责及目标不明确,队伍不稳定,因此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着重培养年轻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考核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提高工资待遇,增进激励措施做到能留住人,吸引人,培养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化与专家化摇篮,通过教师的模范师范作用的发挥促进大学生道德理想的确立。

第四,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关研究,达到对大学生进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明确理想道德教育内容。分析大学生的特点,特别是“90”后学生的特点,他们具有创新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但受挫能力较差、集体意识淡薄、享乐主义盛行,人生理想信念还未成熟,自身的价值观还未形成,理想道德方面表现为困惑、迷茫,容易反复,这些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理想道德的确立,无法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针对以上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查询对策通过以学生为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时有效地开展受挫教育,进行人文素质职业素养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加大学教育的内容如通识教育、学历教育(参加辩论赛、科技创新、演讲比赛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邀请知名校友、学者做报告、丰富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形式等不断完善大学生教育手段,明确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教育结合,融入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历史教育,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进一步对大学生进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第五,理论实践教育模式创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正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党的十报告中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社会发展网络运用,新事物的出现,学校的教育模式也要顺应发展和改进,如不积极改进教学形式和内容则教育的效果不具有时效性,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出现学生逃课、上课不听讲等现象,只有顺应时代需求,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知识要求,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从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进行突破,运用讨论、实践等学生易于接受大教学形式,通过对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民主化教育,潜性教育,体验式教育等模式,参与实践课程如志愿服务、公益环保等活动中言行自律,学会感恩,奉献社会,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性。实现党团组织的引领作用,组织大学生参与理想道德教育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提升教育活动效果和层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明确职业发展的目标,使自己的理想与实际结合,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第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进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化理想道德教育。文化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良好的文化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供人发展的积极动力,而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则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可以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跟上时代,脚踏实地,深入贯彻十会议精神,确定新任务新目标,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传统人文素养方面课程及知识方面的教育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引导大学生将时政、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学会分析判断,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相关制度,采取掷地有声的措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成效,细致策划,精心组织各项活动,拓展活动的内容,扩大参与面,创新载体形式,调动全校师生的主动性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道德理想的构建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得以实现,道德理想的形成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任何人的道德理想的实现不能独立地存在于一切现实基础之外,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所有的学习生活,所处的家庭社会,人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行为均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之下,不能脱离现实空谈理想,如果脱离现实空谈理想则人的理想不能实现,国家理想亦难实现,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为实现伟大的复兴之路奋进的征途中,作为未来的接班人的大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理想道德。

对大学生进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高等学校一项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实现大学生的道德理想构建,一切以学生为本,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持大学生理想教育与中国梦相结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1].党的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2-11-0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4]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篇7

【关键词】医学高专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渗透

随着医学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生命权、健康权的日益重视,医疗卫生服务已经逐渐由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心理治疗、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多元模式。这些都对医学生的以人生态度、道德行为和职业价值观等为重要内容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和更迫切的要求。新形势下,建立富有特色的医学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医学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紧紧围绕党中央制定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紧紧结合医学高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及“90后”学生的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医学高专的临床医学专业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执业医师为主要目标,相关医学类及药学类专业以培养医学技术、辅助医疗和药学专门人才为主,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对医学高专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围绕医学高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展开,体现医学性、实践性的特点。另外,“90后”医学生已经成为医学院校高等教育中的主体,从“90后”医学生思想现状入手,探索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医学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四个渗透”

(一)渗透医学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医学生德育教育对全面提升医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实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医疗工作质量。二是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三是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医学生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完成。一是医德的理论教育,一是医德的实践教育。医德的理论教育包括两大课程设置。一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侧重强化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二是包含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医学语言艺术、医学哲学、医学美学、医学语言艺术等更具专业化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医学高专的医德教育不可能等同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医德教育,因其学制短的特点,别说把上述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都开齐、开足,就连医德教育的核心课程《医学伦理学》的课时都难以保证。因此,基于实际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把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之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为例,在授课过程就必须强化医学职业道德修养这一核心内容。

(二)渗透卫生法律法规及医疗卫生政策教育

医学的职业性质,决定其基本关系是医患关系。随着患者法律观念、经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患者用法律衡量医疗行为和结果及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在临床教学中加强学生防范纠纷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加强医药卫生法制教育是防范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在一些医学高专学校,或是因为课时安排紧张或是因思想上的本来不重视,卫生法律法规教育几乎就是空白。法制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法制教育中凸出卫生法教育是实现医学高专培养目标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是以《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法律基础这部分内容上,除了讲授民法、刑法等基础法律知识外,辅助补充讲授卫生法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卫生政策往往反映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动态,如了解医疗体制改革及现阶段的公立医院改革等,大多数医学生都很关注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这事关医学生的前途和未来。因思想政治理论课紧扣了他们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也就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渗透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理念与方法教育

人际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行为失谐,尚可挽正;人际失谐,百事难成。只有以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点,才能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现实矛盾,促进个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体全面发展,建设健康和谐的美好社会。对于医生这一职业来说,近些年,随着医疗纠纷的增多,医患冲突愈演愈烈,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差,危及医护人员健康生命的案件时有发生,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如果广大医务人员能够掌握一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掌握一些化解冲突的技巧,积极沟通,诚心诚意地同患者进行交流,绝大部分纠纷是能够解决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和谐的医患关系也是能够建立起来的。对于个体来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能力,作为一种习惯和能力来说,越早培养越好。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促使教育对象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理所应当关注社会关系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在医学高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渗透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理念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把和谐人际关系的理念渗透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表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下同)的教学中,如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就应该针对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举一些现实的例子,传授一些科学实用的方法。另外,在第五章《遵守社会功德 维护公共秩序》及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及和谐家庭关系的理念及知识。表现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下同)的教学中,第十一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适合结合人际关系的内容教学,因为和谐社会理所应当就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渗透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医药文化载体的典籍大致分为3个类别。第一类是有关“医德”的典故,例如“孙思邈大医精诚”“范彬救人”“何澄医德高尚”等。据有关文献研究显示,中医药文化具有医德风范的代表性人物共557人,其中,有36位医家的医德言论在医德文化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第二类是有关“医术”的典故,例如“张仲景望诊侍中”“华佗指戒”“张至和一诊值百金”等。除前述两类之外的则统归为第三类,即“医趣”类。主要是医学界的奇闻异事,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以上3类中医药文化的内容都可以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可以得到充分展现。

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可以促进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医学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方法、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任务是借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方法来实现的。好的方法可以极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除了讲解、提问、案例及使用多媒体等常规教学方法手段外,医学高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根据学生及专业特点采取以下方法、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培养学习兴趣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教育方式很难使理论教育取得理想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强调研究教育对象的接受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谓“接受”,即表示人们对外在信息的理解、解释、择取、整合、运用的关系。接受理论给我们的重要的启示就是有助于我们转换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即从教育者的眼光转向接受者的眼光,把研究的重点转刭接受者方面。也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主体性,把接受者作为主体,充分考虑接受者的需要。过去我们往往是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来考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而不大注意同时考虑受教育者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实用知识技术教育之间划了一道鸿沟。其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表现在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因与学生需要的脱节,再加上医学教育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实用技术教育,让一些人对医学院校,特别是对学制短的医学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心理。但是事实上,学生并不是不需要学习做人和学习为人处世,而是非常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需要结合起来,就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

(二)以“微实践”为载体,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

“微实践”是相对于学校组织的大型社会实践而言,是一种具有切入点小、全天候、开放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等优势,符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低成本、易习得、可持续”的内在价值要求的实践教育模式。 首先是以“大思政”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力配合学生处等学生管理部门开展勤奋学习、诚信考试、待人有礼、遵守纪律、生活简朴、仪表整洁、爱护卫生、绿色上网等八个方面的养成教育。 三是以班级或以系部为单位,组织开展以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或讨论会。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参与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在社区开展义务劳动或医疗扶贫活动。“微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的重要途径。

(三)以微群、qq群等新新媒体为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答疑解惑,对错误思想迅速纠错

当今时代,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平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通过微群、qq群等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一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二可以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形成网上正确、健康、向上的舆论强势,对错误思想迅速纠错。当然,以上两个教育目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建立和谐互信的虚拟交往关系之上。只有营造出宽松宽容的心理氛围,通过平等沟通、互动交流,以真理教育人,以事实说服人,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武晓静,黄岚.加强临床实习生防范医疗纠纷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4—25.

[4]冯春,刘学罡.探析中医医德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10(3):71-72.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篇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的整体性问题,是其科学思想体系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对其认识和研究的科学态度问题。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从整体上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揭示其科学的属性,展示其理论品格,认识其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观的完整性

“大德育”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的核心概念,反映其内在属性和重要特征。无论是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内涵属性研究,还是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的整体属性来认识,其核心概念都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和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德育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与当代中国德育实践相结合,指导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党的德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科学回答和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围绕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性地回答了新时期党的德育领导、地位、目标、方针、任务、原则和育人实践等德育的重大问题,内在形成了发展性、指导性、整体性的科学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首先表现为“大德育观”思想。邓小平同志依据“两个大局”,从整体上设计了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对党的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总体布局。他说:“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1]306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确立了他的政治观:“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他运用唯物史观和政治观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观。他再运用唯物史观、政治观和经济观,分析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际,确立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2]168的民主观。邓小平同志再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运用其政治观、经济观和民主观,分析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归宿点,确立了“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1]64,“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63的社会观等。这就构成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的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在这一完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内,当然也内含着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观。他说:“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3]626这就科学表达了在新时期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时代特征下,党的德育思想是一种完整的“大德育观”。

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坚持从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开创党的德育工作新局面。江泽民同志说:“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4]他要求全党同志站在“四个认识”高度来认识党的德育工作,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他强调这是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基础,“这方面的问题认识清楚了,处理好了,我们进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有了一个根本的切合实际的基础。”[5]76他还提出了“四人”的德育任务,“四信”教育的重点内容。在这样一个认识基础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思想,这就从治国的战略大局,提升了党的德育工作治国安邦的战略地位。胡锦涛同志在新世纪新阶段把党的德育工作放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来谋划。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的事业。”[6]“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7]3正是在这样的大势大局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德育观,着眼于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大局,阐述党的德育工作服务大局的极端重要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强调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7]1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7]11-12这就强化了党的德育工作治国理政的全局理念,提升了党的德育工作对于打牢全党全社会共同思想基础的战略地位;彰显了进行理论武装的极端重要性,突显了开展共同理想教育、强大精神力量凝聚、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引领的重要作用。

同志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从发展的历史观出发,把握时展的大势,深刻阐述党的德育工作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增强人民和国家的精神力量。他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特别强调作为党的德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他说:“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8]重点提出了“两个巩固”的思想。充分表达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党的德育工作的大局、大势和大事。同志在新常态下还强调,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大德,他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9]这实际上就回答了以怎样的大德来治理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全党同志和广大人民。综上所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观是一种完整的大德育观。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育人思想的整体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道路、理论、制度作出了整体性的全面深刻阐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党的德育思想,内在地也必然反映其思想体系的整体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伟大实践的客观存在,必然反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全面性。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内在表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育人思想的整体性。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反映了党的德育目的属性和本质,体现了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规格和要求。邓小平同志说:“为了培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这也就是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穿到底。”[2]106-107在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同志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数以亿计的合格人才,一定要把我们的教育和科学技术搞上去。特别注重党的事业人才培养和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他说:“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1]380这就明确回答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邓小平同志还强调:“最根本的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28“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2]256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强调:“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5]294“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3]647-648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出发,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0]。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顶层设计,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战略高度,科学地进一步回答了党的德育工作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人,培养“有梦想”、有担当、有本领、有大德、能实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一再强调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就要求全党同志注意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引领社会风尚。他说:“要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党,来引导我们前进。”[2]44“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1]112江泽民同志说:“中央一直强调,全党同志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1]他还强调:各级党委要进一步认识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这是党的德育工作一项根本任务,一件大事。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点论述了理论武装的重要性:“坚持不懈地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指出:用“四有”教育全党全国人民,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培养人。党的德育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相协调。要切合实际,注重实效,要“接地气”,要“抓铁有痕”。这就针对性解决了怎样培养人、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育人思想的整体性,还体现在党的德育领导、方针、政策、目标、原则与思想方法的整体性,并通过一系列党的德育文献、文件和实施意见,直接指导着党的德育实践发展。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这些政策和文件规定着党的德育实践方向,指导着党的德育实践发展,体现了党的德育理论、德育政策与德育实践有机统一的整体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篇9

[关键词]理工科高职院校道德人格

[作者简介]韦莉莉(1978-),女,河南平顶山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徐念农(1959-),男,湖南长沙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东广州510515)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关系研究——针对广东工科类高职院校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ZY03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52-02

随着社会的全面转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经历着一系列剧烈的变化,产生了诸多人格发展的困境。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来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更加容易导致部分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人格迷失。学生的道德人格问题已经成为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是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切入点和根本目标。

一、理想的道德人格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工科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其过硬的专业技能越来越多地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但是,由于其生源和素质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等更易受到社会全面转型期多元思想的冲击。在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主要是技能,崇尚神奇的科学和高超的技术,容易忽视价值理想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丰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人格不太健全的单面人。部分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出现道德人格扭曲、理想信念迷茫与道德人格失范等道德人格发展困境。提高他们道德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是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职责。因此,理想的道德人格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道德人格特征

道德人格,作为具体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由某个个体特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提升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人格整体素质,课题组立足实际,分别从用人单位、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总结出当代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道德人格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远大的理想和科学的信仰。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价值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信仰使人对自己生命存在有限性的一种观念超越。它能够促进人们精神世界的充实,消解与减弱人们由于纷繁复杂的现状而产生的焦虑和无所适从感,它能够保持人们思想和道德行为的恒常性,拒斥来自社会各方对思想和道德行为的影响。

2.具有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专业化分工将进一步增强。不同知识、技能之间的更加广泛而深入的交换合作。团队精神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凝聚力、竞争力的精神力量,也成为个人在信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素质。在现代化工业企业内部,分工日益明确,严格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标准需要通过团结协作来完成。

3.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时展的主题。创新关键在于培养具有高度自主性和独特性的科技创新人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要充分发挥特长,开拓进取,以求获得更高层次的业务水准和精神境界。

4.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科学技术的不合理运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给人类社会造成较大危害。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是工程技术活动的主要实践者,拥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价值意识,掌握对现代技术活动进行社会评价和道德评价的基本原则,才能在工作实践中能够做出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科学判断和抉择。

5.具有自觉的爱岗敬业意识。爱岗敬业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道德操守。职业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从业者不断完成自身社会化的重要条件。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多是工业企业的一线,环境不好、工作艰苦、收入不高的工作岗位,因此要在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中大力提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

6.具有严格的纪律观念。职业纪律是最明确的职业规范,它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规定了职业活动中最基本的要求,明确规定了职业行为的内容,指示从业人员应该做什么。因此,职业纪律是每个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明确的,在未来工作中必须遵守,必须履行的职业行为规范。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当代中国,异质、开放、无政府的网络文化,商业化、标准化、通俗化的大众文化,物欲泛滥、个性张扬、追求世俗的消费文化导致大学生的人格变异和道德理性危机。对于工科类大学生而言,对工具理性的崇拜,对先进技术的迷恋,更容易造成“工具人”的物化人格。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培养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要塑造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具备远大理想、高度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理想的道德人格,必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向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型。

1.教学内容生活化。所谓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适当作些变形处理,达到学科教学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真研究吃透教材和大纲,联系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周围的生活素材,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充分体现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理论中,结合具体的国情、省情和校情;在改革开放理论中融入对行业发展前景的分析;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理论中融入企业类型的知识;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理论中融入企业管理的要求;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中融入企业文化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意识,使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精神面貌投身于基层工作。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以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向职业者的角色转型。

2.教学途经多样化。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缺一不可的教学途径。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针对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把实践教学活动应与专业实习相结合。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拉进企业、拉进工厂、拉进车间。根据对实习企业历史沿革、发展前景的研究撰写实践报告,增强学生爱岗敬业、钻研专业的创新精神。针对基层艰苦的工作条件,适应生产一线工人的角色等认识问题举行辩论赛。在工作现场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根据有关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与企业共同进行法制教育、责任教育和安全教育。

3.教学方法主体化。针对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抽象思维弱、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职业教育领域普遍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由师生共同确定行动产品,学习是个体的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独立获取信息,自己动手掌握技能、习得知识。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案例研究和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学生对典型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进行案例分析,理解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自主进行价值判断,做出选择,解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与传统的教学论相比,行动导向教学法更易使学生形成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理想道德人格。

4.教学管理立体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当作一项能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来认识。纠正和防止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软”任务,片面强调专业技能传授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状况。学校党政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高度重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准方向、找好定位。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上加大投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创造物质条件。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相对缺乏的工科类高职院校,尤其要形成党群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齐抓共管的立体化管理模式。通过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构建优雅校园环境,形成和谐校园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人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其道德人格的健全发展。

5.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途径,是测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相关知识能力的主要方式。教学评价具有激励、评价和反馈的功能,还能进一步影响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师“如何教”。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人格应由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要求共同塑造。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实现考核评价方式系统化的全面优化。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企业评价。其次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基础知识的考核的考核,还包括企业实习的表现。尤为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职业素质和思想素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表现。

[参考文献]

[1]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桑青松,陈文涛.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及其发展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3).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张文,高玉柏.生物生活化教学与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05(1).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篇10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的视角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教育资源是人类教育实践活动中为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完成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能够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各种要素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按照本源、属性、来源以及发生作用来划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物质性资源与精神性资源、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社会(区)、家庭与学校资源、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四种代表性分类。[1](P47)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涵与划分标准,结合红色文化概念及其内容来看,红色文化是教育者应该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中的红色文化助力作用

实践目的是实践主体的目标指向或价值取向,它反映了实践主体最本质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了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它是主体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方向,是受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思想与行为上符合社会和阶级在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和发挥;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又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方法运用效果的影响。简言之,顺利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教育目的,需要教育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助力作用,发挥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一切因素的积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一个集合体,它不是单一的目标要求,不同标准和不同角度的划分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系。从地位上看,它有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之分,根本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在我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它从本质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旗帜鲜明地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本质内容,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一元主导地位。一元主导应然地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始终固守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权,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突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此外,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在根本目的的引导下展开,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贯穿于实践活动的始终。当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就是要着重突出主旋律教育,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凭借主旋律教育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人们的行动;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有利资源,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教育者可借助红色文化对受教育者开展主旋律教育,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将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内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教育者可进一步借力红色文化传递时代精神与价值追求,砥砺受教育者为中国梦的实现披肝沥胆、勇往直前。显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要求与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必须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的宝贵资源。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需要借力红色文化

实践是社会生成的基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也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教育主体发挥和实现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既是教育主体主观意志见之于红色文化的对象化活动,也是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断外显的过程。然而,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不能自发地实现,它需要教育主体根据红色文化的内在属性,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发挥它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养,即教育者在政治、思想、道德、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效果。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是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应有之义。具备优秀的理论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概括和深度凝练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理论之基,也是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价值、拓展红色文化多样性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而理论素养欠缺、专业功底薄弱的教育工作者,则会弱化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效果与实现程度。另一方面,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掌握熟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是教育者实现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多元化的保障。反之,如果教育者实践经验少、方法艺术运用不到位,不仅会削弱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还会阻碍红色文化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发挥,造成红色文化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因此,教育者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理论上继续阐释、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基因,还需要不断积累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立体地呈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受教育者易于并乐于接受的形式,实现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的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传递阶级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且能够被教育者用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此进行双边互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它主要包括管理载体、大众传播载体、活动载体与文化载体四种基本类型。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形成亦即实践客体的“人化”过程,文化产生和成熟于特定的时空领域。红色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意识形态产物,它清晰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尽苦难、辉煌迭出的不朽历程,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丰富的意识形态内容。

(一)红色文化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形成于特定时空领域内的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意识形态内容,而反映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方面的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任务是高度契合的。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内化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品德内容,外化红色文化倡导的思想品德行为,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者期望通过红色文化载体,促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为上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感悟红色革命文化,在红色革命文化的学习与践行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受教育者感悟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的过程中,红色文化既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功能,又将意识形态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积极因素。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的养成,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形式才能完成。红色文化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征,为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性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根据和充分条件。传唱红色歌曲、品读红色经典、参观红色遗址、聆听红色故事,这些活动形式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承载体,也是红色文化载体功能得以实现的凭借。同时,红色文化载体功能的发挥,需要教育工作者对红色文化进行科学利用与合理控制。只有当红色文化符号与红色文化精神相统一,红色精神在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中得到全面、完整的传承时,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反之,当红色文化符号低俗化,红色精神庸俗化,红色符号形式与红色精神相分离,出现红色文化工具化、过度现代化的倾向,红色文化开发利用流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表层时,种种“短视”与“近视”的实践行为,必然会弱化和消解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冲淡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例如,红色旅游在本质上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再现和传承载体,在基于红色精神为思想内核的红色旅游中,教育者如果不加以科学运用与合理控制,那么,人们的视野容易局限于旅游中的山水之色,而忽视红色旅游在思想品德塑造方面的形象性、体验性和感染性教育意义,也就难以发挥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承载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教育主客体互动的红色文化介体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将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进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上的灌输和教化职责,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媒介才能完成,教育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当介体角色。教育媒介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沟通联系的桥梁,也是教育者运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红色文化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征,使其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与活动载体的功能。从文化载体的角度看,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信息,能有效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从活动载体的角度看,红色文化寓意识形态内容于实践活动,它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的形式存在。而无论是文化还是活动的载体形式,两者都体现了红色文化在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介体互动价值。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信息蕴含其中。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中,教育者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借助红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的逐渐完善。然而,红色文化载体功能的发挥以及内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教育者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还需要借助科学的方式和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功能,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用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之中。换言之,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功能发挥过程中,它既是教育内容,又是教育方法。教育者借助红色文化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资源禀赋,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灌输给受教育者;同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红色文化以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的形式,沟通了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间的有机联系,促成了思想内容与方法手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推动着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的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将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介。思想政治教育中介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互联系的媒介,也是教育主体客体化和教育客体主体化的中间环节。其中,内容中介和载体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主要形式。红色文化在政治驾驭、思想引导、道德示范与审美熏陶方面具有的教育功能,使其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介与载体中介的基本属性。教育者可以借助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内容与外在表现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神食粮”,搭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联系的桥梁。

(一)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神食粮”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指南,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它由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际来确定。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划分角度,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思想灌输、政治引导、道德规范与身心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4]基于红色文化内容的结构考察,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以充沛的“精神食粮”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介的作用。“文化由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属的价值”。[5](P5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构成其内在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是红色基因的思想文化存在形态,是红色基因彰显时代性、焕发思想性、凸显政治性的生动体现。而以红色文化形态存在着的红色基因又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具有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闪烁着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崇高精神。红色基因彰显时代性、凸显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崇高精神,是当前“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政治教育”方面,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道路的选择、革命文化的塑造与革命精神的养成,彰显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政治信念、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与革旧维新的政治观念。在“道德教育”中,红色文化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履笃行与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引领人民群众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恪守社会主义公德、坚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提升个人品德;引导受教育者晓家国大义、明义利之辨,正确处理“公德”与“私德”、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心理教育”方面,红色文化以革命先辈的鲜活事例为榜样,激励受教育者以昂扬的精神来求真、求善、求美,激发他们内在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正义感,锻造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二)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承载与传递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