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十篇

时间:2023-12-22 17:48:30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11-01

留守儿童的现状: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一是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二是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三是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

根据全国妇联的《关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父母的长期在外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祖辈缺乏对孩子科学饮食的知识和生活习惯,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合理的摄取营养。据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另一方面,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和生理问题时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程度地造成了孩子身心健康问题,导致一部分儿童偏离正常的生活追求和道德准则。由此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由此可见,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以甘肃省张掖市的十四村为例,抽样调查了14所中小学,根据班主任所提供资料以及最近几次大型考试成绩表分析可见,“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 %,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8%成绩比较优秀。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多数留守儿童与祖辈共同生活,而农村老人的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下,有些甚至是文盲,加之还有近一半委托监护人同时监护几个儿童,这就造成了监护人无法给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因此,更多的教育监护责任被“转嫁”给学校,但由于农村教育资金普遍不足,专业资源也相对匮乏,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常常是有心无力。

三、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是把精力放在孩子的生存上,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监管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存在着安全隐患,特别是留守女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现。这是因为大部分女童软弱无助、对生理知识毫无了解,造成其缺乏性安全防范意识,因此,留守女童的心理、生理比留守男童更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性伤害。据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儿童居多。同时,交通安全和溺水造成的悲剧也居多。一方面是孩子生性玩劣,交通意识淡薄,视交通规则而不见,恣意地在公路上骑车或嬉戏;另一方面农村多塘坝、沟渠,孩子喜欢偷着去游泳。结果交通及溺水事故的死亡悲剧多数发生在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身上。以上的所有案例都说明了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教育,加上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如今,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已经变得尤其令人担忧不已了。

四、社会关爱不足问题

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使得留守儿童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薄弱的社会教育,匮乏的教育资源,陈旧的社会体制制度,这些因素导致了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因此,政府要带头把,家庭,学校,社会相关各各职能部门联系起来,真正把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及时的解决。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几千万人的群体的问题了,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梦”的实现极为不利的。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发展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是我们和未来,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未来的中国不知在何方?

参考文献:

[1] 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

[2] 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教育科学出版社.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篇2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农村 儿童群体

1.实证研究调查范围――厉山镇简介

随州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43所,在校学生34.83万人。小学学校总数200所,小学生总人数14.47万人,其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4.7万人,占所有小学生总数的32.5%(随州市教育局提供,数据截止2011年底)。

厉山镇位于随州市西北郊,距市区20公里。厉山版图面积239.5平方公里,有6.2万亩耕地,1.55万亩水面,15万亩林场。其中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辖27个村(居)委会,总人口7.8万人,劳动力3万人。2008年实现工企业总产值11亿元,农业总产值4.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86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100元。

2.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随州市厉山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1~6年级在读学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厉山镇4所小学总人数1938人,其中留守儿童553人,占所有儿童总数的29%。4所学校位置情况如下:厉山镇中心小学在厉山镇上,条件较好,人数众多,留守儿童总数较少。其他三所全在周边村子里,尤其是王岗中心小学,离镇区远,交通不便,条件不好,学生全部寄宿在学校,留守儿童比例较高。三河中心小学是调点,因其留守儿童众多,存在问题最大,全校286人,留守学生200人,占70%(所有数据来源于厉山镇各个学校提供,截止2014年12月)。我们走访了全部4所学校的校长和部分老师,也走访了学校附近的各个村,发现农村7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其中务工者中30%是夫妻双双外出务工。打工赚得的劳务费是当地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大量人员长期外出务工,使当地百姓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在远离乡镇较远、自然条件相对艰苦的王岗等地,外出务工人员比例上升到88%。我们面向小学各个年级450名学生(包括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发放问卷调查表,收回425份。按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分类进行分析研究。

2.1农村儿童抽样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表3 农村儿童抽样样本基本特征

从表3可以看出,在抽样学生样本中,从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看,父亲单独外出打工比例最高,占27.9%,其次为父母同时外出打工,占12.3%,母亲单独外出打工比例最低,占9.8%,三类合计比例50.0%,说明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相对较高,若按此比例计算,全市约有7万名6~12岁农村留守儿童。

2.2农村留守儿童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表4 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样本基本特征

从表4可以看出,在随机抽取的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样本中,留守儿童平均年龄较低,为9.5岁。小学留守儿童比例较高,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可能还会呈现上升趋势。在监护方面,9.8%的留守儿童由父亲监护,15.7%的留守儿童由母亲监护,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监护的比例高达72.5%,说明隔代监护现象较为普遍。

2.3随州市外出农民工样本特征分析

表5 随州市外出农民工样本特征

从表5可以看出,在抽样外出农民工样本中,男性占72.6%,女性占27.4%,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36.2岁。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文化程度占23.6%,初中文化程度占43.0%,高中文化程度占30.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4%,说明外出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在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值方面,期望值高的占92.0%,期望值一般的占6.8%,没有期望的占1.2%,说明绝大多数外出农民工对子女都抱有很高期望。从中可以看出,虽然绝大多数外出农民工对子女的学习都抱有较高期望,但是由于受到家庭条件的影响,随州市外出农民工对子女的年教育投资平均值为2612元,按照目前教育投资需求显然偏低。

2.4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样本特征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在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样本中,男性占47.0%,女性占53.0%,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监护人样本的平均年龄57.6岁。在文化程度上,文盲的占13.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9.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5.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0%,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总比例占到82.3%,说明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表6 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样本特征

2.5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联系情况分析

表7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联系情况

从表7可以看出,父母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留守儿童生活关心不够,尤其对留守儿童为人处世等做人道理的教育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篇3

1.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受研究的客观因素,大多数学者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均外出务工,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代为照顾的儿童。本文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首先是农民工的子女,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由父母的一方或亲友等监护人抚养照顾的儿童。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方教育工作者多采用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结合所得数据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及切实可行的建议。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发达国家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突出,欧洲多国对于公民的权利保障方面可以说是令人生羡,政府会有大量的资金专门扶持这些群体,相关的法律、规定也十分有力度。

二、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教育问题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受到经济的局限等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基于以上的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宁德市蕉城区福洋村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1.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及成绩问题。由于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滞后,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纯文盲占了63%,文化水平堪忧,监护人不能很好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和教育。研究数据表明,留守儿童成绩差的占了78%,而成绩优秀的仅占18%。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并不乐观,这和留守儿童缺乏学习上的指导有很大的关联。2.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问题。陆士祯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生活和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危机: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小学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大多数监护人对于他们的行为表现并不过于关注,留守儿童多出现组织斗殴、抽烟、偷窃,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一些地区,这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35%以上。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父母与留守儿童长期分隔两地,父母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归结起来有:由于亲情需要不能满足所引发的情绪问题;由于内心的不平衡而出现的交往问题;由于缺乏心理支持而出现的自卑心理;由无奈的反抗所导致的逆反心理;等等。据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冷漠的竟高达60%,而孤僻的也占到了10%(详见表2)“一项历时5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访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发现,他们时常与监护人顶嘴,脾气异常暴躁。4.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多为粗放型,监护人安全教育意识薄弱,导致留守儿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闽东农村留守儿童与国内其他地区留守儿童的共同点

1.心理负面效应。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管理能力不足。逐渐的,胆小、自卑、冷漠都成了他们的代名词。2.学校及师资力量薄弱。农村的学校条件有限,无专门的心理课程和心理教师,对于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教育力度都不够。3.道德品行方面。留守儿童的自制力和判断力均不高,基于这种情况,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更是导致了留守儿童犯罪的严重后果。

四、闽东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比较分析

1.生活管教的差异。闽东农村留守儿童看护人文化素质低下,缺乏指导学习的能力,有的甚至放任留守儿童沉迷虚拟网络世界,致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除此之外,他们也不像非留守儿童的家长那般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一系列的原因间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逃学,从而成绩下降。2.学习条件的差异。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个社会越发体现出来,但均衡教育却难以实现。非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尽量把孩子送往师资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的地区进行学习;而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在当地农村的小学就近上学,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缺乏,学习条件艰苦。基础教育没有打好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不公平且无法弥补的。

五、闽东留守儿童教育建议

基于国外的研究手法对闽东地区情况调查提出策略及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管理

政府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主体应加大力度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管理。1.完善政策,加大保障力度。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对已有的政策、法规如《未成年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进行完善,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施性。2.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皮亚杰曾在研究了“个体的认识发展”之后指出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政府要加大力度整顿社会风气,抓住任何的契机给留守儿童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留守儿童常年生活的居所,对留守儿童起到生活指导、受教育的作用。父母的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缺少了亲情的滋养,加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素质等差异,自身也缺乏相应的教育知识和能力,这无疑让留守儿童失去了健康成长的保障。1.慎重选择监护人并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监护人的教育关系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品德养成等各个方面,因此监护人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监护人要做到严而有爱,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辅导学习,其次要具备责任感,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行为和身心变化,充当桥梁,加强对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爱。2.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不可代替。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易遭到嘲笑,这对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久而久之,缺乏家长的疏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就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父母应采取多种方式密切联系留守儿童,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多给予肯定和赞赏,让留守儿童找到爱的归属感。

(三)发挥学校作用,加强指导和关怀

在农村,应该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基础,有针对性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实现学校教育的“补位”。学校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教育和管理作用。1.转变教育理念,倾入师爱。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导致各个学校之间出现了成绩效益的攀比,为此,教师容易出现对待上的差异。因此,新时代的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质量。另外,要加大校内的教师关怀力度并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游戏和活动中让留守儿童感受来自同伴和教师的关爱。2.引导留守儿童实现自我管理教育。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相比较于非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因事件的冲击易产生暴怒、自卑等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独立性成了严峻性的问题,因此,实现对留守儿童自身的管理具有一定意义。教师要帮助留守儿童充分、较为准确地认识自己,引导留守儿童在必要时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实现对自己的监督控制。

六、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篇4

一是单亲监护,即只有父母一方在家照顾孩子。此种监护方式多为母亲留在家中。此时,在没有男性劳动力的家庭,母亲会因粗重农活和双方老人的负担,对孩子的照顾大打折扣;也有些家庭是父亲留在家照看孩子,由于男性性格相对粗犷,在教导孩子时缺乏耐心,喜好用强制手段解决问题,常会造就“问题少年”的出现。二是隔代监护,指把孩子交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看。首先,由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老体弱,文化水平有限,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仅限于温饱方面,而对其学习的帮助很小。其次,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会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的过度放纵,易造成孩子自私,蛮横任性等问题。三是上代监护,指把孩子托付给叔,舅,姑,姨等亲属。首先,上代监护会给孩子寄人篱下的精神压力。其次,此种监护常出现频繁更换监护人的情况,造成留守儿童要不断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从而给本来就缺乏情感依赖基础的儿童更大的心理压力。此外,此种监护中,常出现受托人对留守儿童实施虐待、犯等犯罪行为。四是自我监护,指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此时,孩子不仅要承受学习负担,还要自己解决生活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孩子由于无人监管和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迷恋网游、打架斗殴,早恋等现象。甚至还会形成小偷小摸的恶习,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

(一)人身安全问题

2010年《中国农村儿童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例中,67.4%发生在农村地区,其中大多发生在留守儿童中间。据统计,63%的留守儿童是属于隔代监护。由于缺乏安全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人身伤害,甚至被当做犯罪对象,成为被拐卖,等犯罪的作案目标。数据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中,人数最多的是留守儿童。在遭害案件中,农村地区犯罪率最高。此外,由于家庭和学校对安全问题衔接存有“真空地带“,在农村,留守儿童因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伤亡事件常有发生。

(二)心理问题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分离,缺乏与父母的情感交流,造成这些儿童性格自卑,内向,孤僻等问题。据一项心理调查显示,有49.7%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的生活影响“很大”;有28.2%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示,在生活中遇到烦恼时,只能“闷在心里”;面对挫折时,有26%的留守儿童表示“很希望父母在身边”,有8%的儿童则表示“不知所措或想自杀”;23.9%的人表示“很少与他人交流“。

(三)受教育权问题

《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青少年受教育权做出规定。但大多是慨括性条文。近几年,中央也加大了资金和政策扶助,但仍无法改变农村儿童受教育权缺失现状。由于户籍制度问题和城里高额的借读费,让大多农村父母无力承担,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接受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农村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观念落后。在家庭教育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也是相当缺失的。

(四)发展权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智不健全,社交能力弱,道德素养低等问题。相关心理研究表示,这些年幼时形成的问题会对其一生造成严重的发展困境。据2009年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村青少年初中毕业就读高中的比例已经从1988年的26.3%降低到现在的18.6%。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每年大约有203万的农村青少年于小学毕业后即走向了社会,成为新一波低文化依靠体力劳动的社会人。必须得承认,没有完全接受基本教育,必定会对留守儿童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之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问题,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完善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

现行法中,只有少量法律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有规定,《民法通则》中没有规定委托监护的问题,这造成在适用委托监护时,往往找不到权威法律依据。因此建议制定《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条例细则》,以强化法定监护人的职责,同时明细委托监护人的任选资格和义务。其次,要明确规定变更监护人和监护职责转移的条件及内容,并设立监督和惩罚机制,以达到切实保护留守儿童受监护权的目的。

(二)完善相关法律

《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义务教育法》中对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规定,大多是缺乏可实施性的“空法”,甚至有些规定早已过时。因此,建议立法机关尽快制定针对留守儿童权益方面的法律,并完善现行法律中的相关监护职责,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健康权,发展权。同时,对现有“空法”性质的相关法律作出司法解释,以促进法律的可操作性。建议允许和鼓励地方,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以多层次,多角度给予留守儿童切实的保护。

(三)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体制

农村经济发展有限,教育资源匮乏,所以建议政府倾斜教育资金于农村教学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师资力量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其次,调整我国户籍政策,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在城市读书的机会。此外,建议学校与农村村委会及派出所为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和联系卡等监控体系,鼓励学校定期与这些儿童交流,全面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得到多重保护。

(四)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在,二元制户籍制度,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障碍。首先,该户籍制度是阻碍农村儿童随同父母转移城市读书的重要因素。其次,因该户籍制度的存在,增加了城乡公民在接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所以,建议改革二元制户籍制度,保障农村儿童跟随父母生活的权益,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

(五)完善行政监督

在政府完善农村社保同时,也应制定专门针对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措施。如,建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救助中心,在其权益遭侵害时,能通过这一通道得到帮助;鼓励农村学校建立寄宿制形式,给选择住校的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设立教师帮扶机制,给予留守儿童生活上的关心;加强政府的监管,建议政府设立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组织,专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六)鼓励社会力量的积极帮扶

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需要政府,学校及家庭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力量的参与。首先,村委会是除学校之外与留守儿童接触较多的基层组织,村委会应主动发挥其功能,给予留守儿童帮助,在其权益遭侵害时,及时介入,防止问题恶化。其次,各级妇联应定期下乡走访,关注留守儿童的情况,同时,妇联应加强与相关慈善组织的联系,呼吁各界给予留守儿童帮扶。此外,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组织也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关注。

四、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1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一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镇打工、就业,他们无可奈地把子女留在农村家乡,从而促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或不适应,或感到孤独无助,有学者形象地将其称之为“现代化的弃儿”。所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爱变得至关重要。而目前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显示其教育现状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若不能妥善解决,势必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为此,本文选取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仁怀市小湾中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问题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并尝试提出若干解决小湾中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以期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相关的参考。

2仁怀市小湾中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2.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致使学校管理压力巨大

根据2013年12月《仁怀市小湾中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统计表》得出,仁怀市小湾中学共有留守儿童546人,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54.96%。个别班级留守儿童数量高达全班人数的73%。从年级分布来看,九年级人数最多,由于目前中考生必须要在户籍所在地参加中考,致使15%流动儿童重新变成了留守儿童。由此可见,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势必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2.2以隔代和单亲监护为主

从现监护人类别来看,目前主要可以分成以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式隔代监护和以母亲为主的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或自我监护三个类别。其中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共占95%。由于临时监护人在财力、精力上的匮乏,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监护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2.3学校管理薄弱

在所调查的仁怀市小湾中学,学校为迎接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相关统计,也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但其形式化现象过于明显,据调查显示该学校未设置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未规划专门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更谈不上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其实学校也深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峻与迫切,但是由于农村学校本身就缺师资、缺经费,再加上他们还要面对残酷的升学率竞争,学校也深感无力。

3仁怀市小湾中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改善,留守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教育上的缺陷。

3.1学习问题

以小湾中学级最近一年(2012-2013)的期中及期末成绩分布来看,有少部分留守儿童成绩优异,长期稳居年级前列,但总体水平不容乐观,其中有部分学生会因为父母管教的相对缺失而成绩下滑,致使学习效果不突出甚至很差。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致使部分孩子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他们开始憧憬打工挣钱,故而学习不求上进,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差,学习观念淡薄化。

3.2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由于其年纪相对较小,安全防范意识比较薄弱。校园安全在学校老师的管理下基本可以保证,但是在学校与家之间的空白时间空白地段,由于脱离父母的监管与照顾,自以为已经长大了的他们受社会上不良习气影响,致使逃学、抽烟、喝酒、早恋等不良行为发生率大大提升,甚至出现过早地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措施导致留守女生过早怀孕,从而对其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

3.3心理问题

正值青春期时期的留守中学生,由于生理的变化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其心理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身体外形的发展,使得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摆脱童年时期的一切,但由于受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发展水平的限制,再加上其社会经验十分欠缺,尚无法真正实现独立,因此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主要表现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又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断找寻朋友又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等等矛盾心理,再加上随着其学习压力的日益变大以及朋友同学相处方式的转变,他们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由于隔代监护的他们与长辈有着深不可越的鸿沟,他们缺乏归属感,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学校,但农村中学学生人数多教师少的现状,使得相关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每一个学生。再加上现行的教育考评制度只看升学率,极易忽视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

3.4道德问题

由于初中生模仿能力较强,接受新鲜事物速度较快,但其判断能力还不十分完善,加之他们极易冲动的特性,遇到冲突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不计后果,最后可能沦为失足青年。再加上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极易用物质来补偿这种愧疚,一些留守儿童便有了支配自己财富的权力,他们心理的空虚极易用金钱来填补。有的留守儿童崇尚名牌,追求享乐,喜欢显摆自己,为了追求金钱,他们渐渐学会欺骗,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仁怀市小湾中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构成的这个教育系统的失职。

4.1有效家庭教育的缺失

相关研究发现,临时监护人在文化程度、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上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和父母以外的监护人生活在一起使其心灵上没有归属感。代养人只能解决留守儿童的温饱问题,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他们觉得无能为力。由上文可知,留守儿童多被爷爷奶奶辈抚养或父母一方留守在家抚养,因此隔代教养或单亲监护的状态比较突出。他们或被承重繁琐的农务占用过多的时间,或因自身文化水平不高难以有效地监督引导孩子,导致任何一种监护状态都不可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业做好关爱和监督,留守儿童普遍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随着父母外出打工,一部分留守儿童成绩下滑,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对父母的想念和随之产生的孤独和寂寞感。

4.2学校方面

4.2.1学校教育资源有限

实际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多方面原因综合起来的结果。首先,农村学校可利用资源较少,师资力量较城市相对薄弱;其次,班级人数过多,教师没办法兼顾个体,导致教学质量差;再次,留守儿童在学校难以得到除学习之外的必需关怀。以仁怀市小湾中学为例:某班主任老师要管理一个64人的班级,要担任学校政史地教研组的组长,要负责本校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等相关问题,还要负责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此外还要上三个班级的政治课。所谓的心理咨询室只不过成了迎接上级检查的摆设,根本没有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4.2.2学校课程的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的农村学校没有设置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课程表上安排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类的课程,其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迎接上级的检查。实际操作时心理健康的“专题”课大多安排语数外的老师上,学校默许他们上自己科目的课,只在偶尔规定几个主题让学生写心得体会交上来以做材料。

4.3现行教育制度的无奈

现行的城乡二元制结构下,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优于农村,加之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即使留守儿童有能力进城入学,课程也无法和之前连接。再加上受政策限制,目前很难在异地参加升学考试。虽然很多城市都在尝试探寻一条适合异地中高考的政策,但迄今为止,这些政策都还没有大力实施。并且现行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使农村孩子无法承担城市高昂的择校费、无法参加城市的升学考试。就算父母有经济能力把孩子带在打工地就近入学,大多数的流动儿童还是要面临升学考试又回到原户籍地,再次成为留守儿童。

5解决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策略,自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被提出以来,已有许多学者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的策略。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入手根据所处实际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5.1家庭方面

众所周知,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面对中国当前留守儿童父母角色情感缺失这一实际情况,父母应该强化自身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如不得已外出打工不能亲自监护,也要妥善安置孩子,寻求合适的临时监护人予以代养,除了交代孩子日常生活,还应该强调对孩子的教育。其次,若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也务必通过电话等多渠道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再次,父母不必因为不能陪在孩子身边而心存愧疚,给予孩子过多的物质补偿。父母可以在寒暑假的时候,接孩子到自己所在的打工地小聚,这样通过亲子间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此外,还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父母的辛劳与努力,利用这一契机教育孩子更好地努力。最后,面对当前利益与孩子教育之间的取舍,父母更应从长远利益着手,打工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孩子才是未来,才是父母最大的投资,把子女教育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

5.2学校方面

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任重而道远。学校应该着手构建一个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相关的心理档案,扎实可靠地落实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方案。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留守儿童的家访活动,认真了解每一位留守学生的实际问题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开设相关的课程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地面对生活,以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变化。此外,在对教师的考核方面应该多渠道多因素相结合,而不仅仅是分数、升学率。学校的教育经费里应该为老师适当地考虑一些通讯费,以便老师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即时有效地取得联系。最后,学校还应该看到留守儿童生活的积极面,可以利用学生留守这一现状积极引导,开展各类活动对他们进行励志、感恩教育。

5.3社会方面

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打破现行的一些与教育实际不相适应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与留守儿童现行问题相宜的新体制。此外,相关教育部门也应关注到留守学生这一庞大队伍。当前留守儿童问题是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教育制度、教育资源的天平似乎都偏向了城市。因此,教育资源的分配应适当向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倾斜。对教师对学校的考评应从单纯的分数看教育成绩中走出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勿忘教育是培养人。

6结论

仁怀市小湾中学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安全、心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这些教育问题主要是由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和父母角色的缺位、学校管理及课程的设置、现行教育及户籍制度不能适应当前人口流动的发展等原因造成的,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统合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32(1):29-36.

[2]葛新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弃儿及其前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37-40.

[3]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477-479.

[4]胡小爱.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5):119-121.

[5]王世忠,王一涛.农村教育贫困的经济根源—利益集团的视角[J].特区经济,2005,(5):15-16.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篇6

关键词: 农村教育 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教之责,先育人,后教书。育人是根本,教书是在育人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人品胜于文凭,德才要兼修。现在社会的现状是这样的:当我们把助人为乐当作典范,把拾金不昧作为榜样,把见义勇为作为英雄在大势宣传的同时,我们发现尽管我们拼命地寻找着这些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蛛丝马迹但充斥着报纸等各种媒体的仍然是杀人放火、贪污渎职、偷盗扒窃、阳奉阴违、不忠不孝等这些让人遗憾的事件。此时,我想社会最为呼唤的应该是道德、良心、品质、信念和贡献。看到这些我不得不想到我们教育工作的责任,在任何时代的教育中,“育人”应该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尤其是在现代工业发展的今天农村的打工潮盛行,留守儿童剧增,农村学校要面对普遍缺少家庭教育的农村学生,学校的教育环节中“育人”比“教书”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农村教育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由于学科结构失衡,学生除了每天的文化课之外,德、智、体、美、劳得不到全面发展。因为我们教育过程中的某些偏重,导致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没读完初中仅具备小学文化的和读完了初中乃至更高学历的,绝大多数的学生,苦读之后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因为土地有限,又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只好在家里闲着或四处流浪,形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社会不稳定的各种重要因素。

其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学生的辍学情况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和政府的统计数据。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是家庭贫困,部分是家长不重视教育,特别是在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较多。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另一方面,受到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辍学是因为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自身发展的长远定位所致,而这些又和老师在教书之外德育方面正确的引导有关。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2000万“大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流动,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做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而留守儿童多具备以下特点:

(一)留守儿童数量较大,年龄偏小。

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居多,农业生产条件差的地方,人多地少,一些农民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工业项目不多,经济不发达,农民务工渠道少,机会少,再加上用人单位在年龄上的选择。这就导致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年龄随之偏小。

(二)委托监护难以到位。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任务几乎都落在了祖辈的身上,少数还是以大带小。像这样的监护,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从监护的情况看,他们只能给予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照料,在精神上、心灵上的安慰、文化、道德上的教育都难以到位。有的甚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从以大带小来看,本身就还没成人,自己的行为不能自制,更不能教育好小的。

(三)缺失家庭温暖。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的儿童没有给予照顾,关心不到位。有的甚至几年没有回家与子女团聚,也很少打电话,导致留守儿童感觉不到家的温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因此与父母没有感情,甚至对父母有怨气和不理解,有的还埋怨父母为什么要生下自己。而留守儿童的这种情绪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转移到社会中去。

(四)心理缺陷突出。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无论做什么事,不管做得对与错、好与坏,无人鼓励,再由于与外界的接触沟通很少,导致他们开始离群、自我封闭。这就造成他们形成了过激的自我意识,以及孤僻、冷漠、自私的性格。

(五)家庭管教不力,学习成绩差。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家长的严格管教,行为上没有任何的约束。学习的自觉性差,又怕苦又怕累,还总认为读书没用。父母们没读什么书,外出打工同样能赚钱的思想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据调查,在留守儿童中多数是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仅有12.3%是优良的。

三、留守儿童的德育在农村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亲情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

1.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隔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年龄偏大的祖辈们有“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孙子们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另外,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但丁曾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2.监护人忽视“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习惯的力量是顽强而巨大的,一旦形成,便不容易改变,孔子曰: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习惯是从小培养的,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但就是这个最佳时期,很多家长却忽略了,极大地影响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行为表现,如果只把德育教育仅仅当作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事,而不重视或忽视家庭教育,德育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一)社会因素影响着留守儿童人生价值观定位。

1.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大众传媒及影视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临时监护人无暇监督和管束的情况下极易陷其中而深受其害。电视、网络等对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互联网创造的是一种虚拟的环境,中小学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给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增加了难度,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生活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大气候,充斥着黄、赌、毒、暴力。现在的刑事犯罪人员多数来自于农村的“无业游民”,有些甚至加入了黑恶势力横行乡里、威风八面。只要你在农村住上几天,这些都是可以亲身体会到的。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长期的耳渲目染会对很多的青少年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形成错误的影响。所有这些促使一些学生也养成了很多急需纠正的不良行为,使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任务加重。

四、留守儿童的德育思考

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一)学校和政府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工作。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则由老师们去负责。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双方的责任,家长应充分地认识到只有和学校之间形成密切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对孩子成长期的教育。家长认识方面要得到提高,就得靠老师日常的家访和政府的宣传。家长应该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家长应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地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及心理变化。

(二)学校加强自身管理,对留守儿童多注入爱心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篇7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管理;现状;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是我国社会中非常值得关注与反思的一个问题,这些儿童群体缺乏应有的来自父母关爱,家庭教育和家庭温暖也十分缺位,这不仅会造成儿童心理上的缺失以及性格上的缺陷,还可能潜藏很多危机,甚至会造成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加强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研究,要在这个领域投入更多的关注与力量。

一、农村留守儿童管理现状

1.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经常会反应出各种问题,普遍存在的一点就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父母的缺位而产生的一些心理障碍。这些学生普遍来说成绩不良,对于生活十分消极,并且难以和他人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很多农村学校那些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对于学习乃至生活都提不起兴趣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往往有被父母遗弃的心理,应有的家庭教育也十分缺位。

2.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几乎都会有缺乏家庭关爱的问题,很多孩子都是被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带大,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和父母不仅联系非常少,甚至关系也十分生疏。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最需要父母疼爱的年龄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这使得他们往往有很大的心理缺失,而这种缺失又会直接折射为孩子性格上的各种问题。

3.缺乏有力监管,安全意识差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有力监管,他们在行为方式上非常随意,并且安全意识很差。由于家长和家庭关爱的缺位,这让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有力监管,对于社会中潜在的危险没有认知,经常会产生各类安全事件。

二、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对策分析

1.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监管

政府要大力支持创办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坚持树立“教学相长,和谐共进,全力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想,以“留守快乐,寄宿温馨”为目标,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同时,应给学校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尤其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学校能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例如,针对留守儿童自卑、怯懦的心理,组织学校开展“确立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人物,确立一条激励、奋进的人生格言,练就一项受益终生的生存技能,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业余爱好,参与一次提升素养的实践活动”的社会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室,开通热线电话,让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有机会通过电话与父母倾心交流。教育部门要帮助学校通过梳理留守儿童的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计划,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之外,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还要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联动起来,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摸清留守儿童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愿望等,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2.学校应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

首先,学校应当加强和多方机构的有效合作,辅助建构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监护体系。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社会层面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也不是单纯依靠学校力量所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加强多方合作很有必要。

同时,要构建针对留守儿童的校园关爱平台,给这部分群体以更多关爱与帮助。学校除了要让学生学习吸收知识,给学生提供应有的关爱与照顾也很重要,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这可能是他们更需要的东西。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力量,借助集体的资源优势,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帮扶活动,比如,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两个学生成为学习生活上的好伙伴,还可以一同分担生活中的难处,共同解决问题。此外,班主任还可以成为留守儿童的“父母”,给予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以他们需要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最后,学校可以每学期针对留守儿童建立学生档案,并且强化留守儿童自身的管理能力。每学期开始,班主任可以对于各班留守儿童展开登记,将这部分学生群体具体的状况都登记在案,并且要着重记录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以便后续给予他们其需要的帮助与指导。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档案的建立除了可以帮助教师更充分地了解这部分学生,也可以结合这部分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教育,这样收获的成效会更理想。

3.家长要配合学校和社会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长在留守儿童的管理中非常重要,家长如果可以给予这部分儿童群体以更多的关爱、指引与有效的教育,很多儿童身上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很大程度得到化解。因此,在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中,家长一定要承担起自身职责,并且要配合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共同展开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一方面,家长应当给予自己的孩子更多关爱和照顾,即使是常年不在家,也应当多和孩子进行电话沟通,了解自己孩子的近况和生活状态,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温暖。另一方面,父母要能够配合学校和社会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首先,要更新自身的观念,了解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M可能给予他们需要的照顾。同时,对于自己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比如学校成绩不良,孩子和他人难以相处或者是孩子犯下的各种错误,家长要理性地配合学校乃至社会进行问题处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注重对于孩子心理问题的疏导,让留守儿童能够保持相对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与条件――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个案[J].孙玉丽,张幸华.教育科学.2008(01)

[2]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J].刘霞,赵景欣,申继亮.中国教育学刊.2007(06)

[3]农村留守儿童应付方式的研究[J].段玉香,阎平.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4)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59-01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祖辈,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依照家庭环境及监护性质,对留守儿童做如下分类:

(1)“自生自灭”型:这类儿童主要存在于那些生活条件差、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低下的家庭。临时监护人群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负担重。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无暇顾及孩子。能够做到的仅仅是给孩子做做饭、洗洗衣。到了农忙季节,很多孩子中午放学不回家,在学校啃干馍,或在校外游荡。在劳动力缺乏的家庭,部分孩子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则完全取决于孩子的天性,乖巧听话者让人顺心,顽劣淘气者无计可施。孩子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任其自然、放任自流,故称“自生自灭”型。

(2)娇生惯养型: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事事顺着孩子,过分的庇护与溺爱使孩子心理发展畸形:娇气、任性,自私自利、情感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由于宠爱过度,家庭教育举步维艰。

(3)寄人篱下型:被父母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又不敢当自己孩子一样管教,只能将就凑合,以不出大问题为原则。寄养监护人和孩子心照不宣,彼此“躲猫猫”。

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行为表现越来越差。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据观察,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差且出现问题的儿童约占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少年儿童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23%,一年一次的为54%,两年一次的有2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母关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弥补缺失的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里逐渐形成了“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生取向。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篇9

一、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

对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来说,年龄太小,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如果监护人照顾不到位,那么这些孩子很可能就成了犯罪分子的目标。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男孩容易被人贩子拐卖,女孩则容易成为犯的对象。在某村,夫妻两人外出打工,把四个孩子交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照看。孩子与邻居的孩子发生了争执,引起邻居家大人的十分不满,最后 邻居家的爸爸竟然拿起了铁棒、菜刀砍向了这几个孩子,而其爷爷奶奶由于年龄太大,不仅没能保护孩子,他们自己也未免一死,伤在了棍棒之下。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

经调查,对于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来说,有 65.3% 的孩子平时都有零用钱,虽然有的孩子没有零花钱,但这些无零花钱的孩子多是13岁以下的。所以 大部分留守儿童对他们的物质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他们很少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一直处于亲情饥渴的状态,只要他们要需要钱时,监护人也只能给他,再也对他无法,没办法,因为爸爸妈妈不再身边,没有约束,如饥似渴的孩子拿上钱,到处乱花乱用,一天没有零用钱,导致不去学校。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是在与父母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儿童如果在早期和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将对其以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起到促进作用;相反,若是儿童在早期不能与父母建立这种亲密关系,那么会对他们的心理成长产生消极影响。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常比较在乎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对于无形的心理健康却忽视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 21.5%孩子会向他们的监护人诉说烦恼或困难,一般多会和同龄人交流。缺乏正常的家庭氛围,很可能造成他们心理的不健康、人格的不健全,造就或孤僻、或任性、或自私的性格,极易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偏差。

四、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

对于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一般比较低,有的并些是文盲,他们很难得到学习上的帮助。而对于处在上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来说,即便监护人在能力上能帮助他们,可是由于农活和家务比较多,监护人很少有时间给予帮助。尤其两类监护人很难在学习上对留守儿童做到有效管束。有20.7%的孩子认为学习比较吃力和困难。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学习上也就放松自己了,这样就导致了学习成绩的下降。还有些留守儿童从父母外出打工赚钱这件事情上,认为读书并没什么用处,就算不读书,到时候也可以像父母一样外出打工赚钱,每月多则5000元以上,少则3000元,并每月寄给家里的爷爷奶奶或妈妈等,他们的这种错误思想由于没有人及时给予纠正,也就成了他们不好好读书的理由。

五、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篇10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及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定义指的是居住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常年缺乏父母照顾,导致身心发展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童工”现象或“儿童遭性侵的丑闻事件”。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农村农村留守儿童已近2000万人,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2013年5月的一份中国官方机构的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据估算已超过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儿童的比例约为20%,即平均5个中国儿童中有一个是农村留守儿童。和2000年相比,2013年的农村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另一组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D5周岁)、小学学龄(6?D11周岁)、初中学龄(12?D14周岁)和大龄(15?D17周岁)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别比为114:75。中国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数居住在中部西部南部各省。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农村农村留守儿童在中国农村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2]

由此可见: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数量庞大,农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其地域分布广,性别和年龄分布不均,年龄跨度大,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对寻找治理策略和心理辅导工作的难度加大了,与此同时,对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发展带来了隐性危险。

二、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原因是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用工的短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大,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受经济的利益的驱使向城市转移。在此大背景下,许多父母为获得物质生活条件提高,外出到城市务工以维持家庭生计,在城市漂泊,居无定处,且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每天繁重的工作中,无空暇照顾孩子,只能无奈将孩子留守家中。

2、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鼓励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市场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首先开放沿海几个经济特区,以此经济特区作试点,对外开放,扩大出口,促进当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由点带面的活跃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放宽人口流动的限制,支持先“富”带动后“富”的模式,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大批人口根据市场需求,离开自己的家乡,下海经商或外出务工。

3、交通因素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的便利,人们出行也离不开交通,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打通东西南北经济要道,大力修建铁路和公路,促进劳动力和物资的输出。与水运相比,铁路和公路的建成,大大缩短了出行的时间,大批的务工人员涌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交通的便捷,减低了外出的时间和成本,务工人员回家的次数增加。

4、通讯因素

通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通讯工具随处可见,不断成本地而且方便。通讯的发达减轻了外出务工人的思家情节和心中顾虑,方便快捷的联系到彼此,迅速的掌握家里的情况,也能安心在外务工。

5、社会观念改变因素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时间的物资匮乏,整体社会经济落后保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思想传入和市场经济的功力性,人们渴望摆脱长久的贫困,盲目追求物质文明发展,不注重精神文明发展,亲情观念逐渐淡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不断增加。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

1、性格孤僻倔强

在隔代抚养或亲人的照顾下,大人和孩子之间缺乏共通的话题,很难进行沟通,农村留守儿童选择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习惯沉默独处。[3]与此同时,同辈之间,羡慕别的孩子有父母的细心呵护,渴望自己父母的陪伴的心情未能得到满足时,产生强烈的失望感,无助中孤独承受痛苦,慢慢养成孤僻的行为和言语特征。常年缺乏父母的陪伴,无助中习惯了自己帮助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紧张疏远,甚至产生不信任感,习惯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表达,即使清楚错了,也会固执倔强的坚持到底,不需要他人关心和帮助。

2、 人际交往能力差,敏感谨慎

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父母的离开,使失去熟悉的保护伞的孩子们不敢尽情撒娇和顽皮,害怕未知的惩罚。与在父母照顾下的同龄孩子比较,农村留守儿童会在人际交往中压抑自己的天性,习惯小声谨慎的说话,害怕受到责骂和惩罚,多虑的对待周围一切人和事。由于长时间的压抑,别人很多不经意的言行,他们会把普通的情绪反应和结果泛化,同时,缺乏父母的及时疏导,不自觉的内化到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敏感谨慎的性格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出内向行为特征,加剧人际交往的不适感和挫败感。

3、 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父母的外出务工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心理打击,有一种莫名的遗弃感萦绕在心底。尤其当他们遇见挫折,受到委屈的时候,即不懂得向外界寻求帮助,又缺乏父母的指导帮助,使他们长时间陷入彷徨而不知所措痛苦中,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在一次又一次的受挫后,不仅不能提高孩子们的抗挫能力,反而使抗挫能力越来越差,心理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差。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处在沉默孤独,拒绝和其他伙伴玩耍,他们的内心充满焦虑无助感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怀疑感,心灵深处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与日俱增,无法释怀。

4、 自卑胆小,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同辈之间,农村留守儿童发现自己缺少父母的爱护,而别的孩子幸福的被宠爱,心中巨大的失落感,不自觉的表现出自卑,主动与那些幸福的孩子保持距离,把自己封闭起来,保护自己不受刺激伤害。由于对父母外出务工的不理解的负面情绪以及缺乏父母的学习指导和督促,孩子们的学习缺乏内在的动力和自觉意识,加之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得不到周围的鼓励和帮助,进一步打击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丧失对自己和学习的信心。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出路

1、政府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开拓致富之路

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吸引外出务工的人员离开故土,漂泊异地。当地政府在政策上面鼓励发展乡镇经济,创造条件的招商引资,支持民营企业投资,降低门槛,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乡镇的企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当地的工资水平。与此同时,对当地的务工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和致富培训,扩宽务工人员的知识面,开拓思路,提高务工人员的个人素质,引导当地务工人员运用当地的资源致富,如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等,加大宣传鼓励在当地就业,使顾家和就业两不误。

2、 学校提供政策帮助与心理辅导

外出务工的父母们是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经济问题是关键。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给予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定的经济帮助。学校不能“一刀切”,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应该更多去引导学生了解认识自己,学会学习,这是教书育人基本目标。同时建议开设简单的心理课程,让学生更好的去认识自己,学会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交往,找到学习的内在动力,以积极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以合理方式释放心理压力。

3、社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给予外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具有一颗孤独脆弱敏感的心,在没有爱的支持帮助下,他们时常感到无助和迷茫,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社会应该更多的去关注这群孩子的外在和内在需要,一方面,社会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的机构关爱这些“候鸟”,如设立农村留守儿童的俱乐部,基金会或协会等,让孩子放学回家后,在充满爱的社会环境里面感受温暖,获得积极阳光的心态。另一方面,加大力度管制学校附近网吧等不良场所,宣传积极的思想观念,让农村留守儿童远离成年人的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