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行业研究十篇

时间:2023-12-22 17:48:16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篇1

摘 要:本文以石家庄市为例,首先认真分析了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着重针对关于如何推动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石家庄市 道路运输业 绿色可持续发展 探讨研究

引言

道路运输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相对于传统道路运输而提出来的,尤为强调运输过程当中的低污染、低排放和低耗能,其优化的切入点是基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质在于道路运输的绿色发展。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的省会城市,其道路运输业的发展问题无疑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不断探索如何推动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主要成就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运输供给能力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第二,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第三,在城市客运管理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突破;第四,车辆技术的管理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第五,驾培行业管理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第六,信息化应用水平得到大大增强;第七,维护安全稳定工作扎实有效;第八,市场秩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第九,农村客运行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第十,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1]。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在行业内表现出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即货运行业、客运行业、出租汽车行业、汽车修理行业以及驾驶员培训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清晰的发展理念和明确的发展思路;法制建设的滞后和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道路运输站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客货运输经营业务发展不平衡;道路客货运输的生产组织比较落后且形式较为单一;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比较低[2]。

2、关于如何推动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1 积极树立绿色交通低碳化理念

要想不断推动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积极树立绿色交通低碳化理念。只有从思想层面真正意识到道路运输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够充分确保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具体而言,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作为道路运输的需求者,对于道理运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交通问题应该有所了解,并且应该从自身做起,为推动道路运输的绿色化发展出一份力。比如,对发展绿色道路运输的企业给予积极的支持;出行时选择更加环保的公共交通方式;对有悖于绿色道路运输的行为进行监督等[3]。第二,作为道路运输企业,必须能够充分认识到只有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能够为本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道路运输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传播绿色理念,从上而下培养各层次员工的环保意识,使他们逐渐培养的起良好的环保行为。第三,作为行业指导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必须积极树立发展绿色道路运输的理念。

2.2 不断研发和应用绿色载运工具

要想不断推动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还必须不断研发和应用绿色载运工具。新能源指的是生物气体、生物乙醇以及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和氢作为未来低碳化运输的主要燃料。随着新能源的产生,绿色的运载工具也将应运而生,不断研发新能源和绿色载运工具,并予以积极地推广使用,不仅可以使当前所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还嫩巩固充分保证对环境的低污染。在未来,石家庄市的道路系统必然会得到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不断研究新技术,并予以积极的推广应用无疑是实现绿色交通的关键所在。新技术的主要开发领域包括氢和燃料电池车、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生物燃料、新型车辆技术以及能量存储技术等。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对双燃料出租车和电力及液化天然气公交车进行逐步改造,与普通燃油汽车相比较,这些电动、天然气汽车将会节省约30%以上的燃料成本,并且可以使尾气排放量得到大幅度减少,从而实现环境保护。

2.3 努力构建绿色化发展考核机制

要想不断推动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绿色化发展考核机制无疑也是有效途径之一。具体而言,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部门,必须严格规定道路交通中交通工具的相关事项,比如排放尾气和购置标准等,并且应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切实落实,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造成污染,充分保证污染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作为政府部门,则应该在行业工作绩效考核过程中努力构建出道路运输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考核机制,不断加快绿色道路运输各项指标体系的完善工作,如采集体系、方法体系以及统计指标体系,并且应该不断强化各项指标的工作、预测工作、分析工作以及统计调查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努力建立起能够充分适应道路运输业绿色考核评价的检测网络[4]。另外,作为交通运输企业及其内部从业人员,应该对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所建立的绿色交通交通发展考核机制做出积极的响应,共同努力,一起推动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民经济当中,道路运输业属于基础性产业,其发展旨在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城市交通取得了较快发展,交通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发展低碳交通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然而,要想不断推动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则必须积极树立绿色交通低碳化理念、不断研发和应用绿色载运工具以及努力构建绿色化发展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善.交通运输部重点联系道路运输企业2009年经济运行分析报告[J].中国道路运输协会运输研究所,2010,66(06):2345-2347.

[2]张鹏飞.实现山西道路运输业的跨越式发展——记前进中的山西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J].今日山西,2012,33(04):1456-1458.

作者简介: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篇2

行业节能减排初见成效

杨传堂说,“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四个交通’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

作为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党组历来高度重视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积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据测算,2013年交通运输行业节能613万吨标准煤,减排1337万吨二氧化碳。与2012年相比,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2.1%,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2.3%,港口综合单耗下降2.4%。

从国际视角看,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各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国内视角看,党的十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部署之后,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也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依靠制度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已成为绿色交通发展新内容,利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已成为绿色交通发展新手段,抓住城镇化机遇推进节能减排已成为绿色交通发展新趋势。

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2014年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要求,充分发挥绿色交通引领作用,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目标,以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十百千”示范工程为主要抓手,突出政府主导、法规约束、示范引领、制度创新,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确保完成交通运输“十二五”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此,需要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制度体系建设。根据国务院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行业实际和“四个交通”发展目标,认真研究分析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制度需求,形成制度体系框架,切实发挥制度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二是继续优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和支持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调动行业内外上下的积极性,推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深入高效开展,必须对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进行聚焦,必须对专项资金支持的方式进行改革。一是要进一步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集中度,取消一般项目,着力推进区域性主题性项目。二是要逐步确立目标导向,要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三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多中选好,好中选优”。

三是进一步实化抓手,切实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一是继续抓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组织做好试点推进和总结评估。二是组织做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十百千”示范工程,打造10个示范省、100个示范市和1000个示范项目。三是继续深化“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研究落实千企行动工作目标、行动机制、重点内容、奖惩措施和考核验收,逐步建立千企行动长效机制。四是组织开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促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人才培养、科研基础能力建设等。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文明;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珠海市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同时,珠海市也是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民幸福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突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珠海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是政策所趋、研究所指、现实所需、发展所望,对于中央政策的切实贯彻落实、理论研究的发展、资源的保护、成果的展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进一步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珠海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内涵

珠海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不同于一般的产业融合,它是一个产业与一种理念的融合,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旅游化的互动融合成长过程。

珠海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均发展良好,且具有自身发展相对独立性的内核特征,他们的融合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他们的融合不是属于寄生依附关系的融合而应该是共生关系的融合,以实现共荣共兴。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注入,珠海乡村旅游可以实现优化创新、改善竞争结构、改善组织形式、提高管理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效应。珠海乡村旅游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意味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将乡村旅游的理念进行前期植入,以期在实现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等功能的基础上能实现乡村旅游功能,从而提高整体效益(见图1)。

三、珠海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基础条件

立法支持基础:生态建设一直是珠海立市的重要基调,珠海市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作用,率先在广东省立法出台首个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珠海市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酒店住宿绿色基础,珠海乡村旅游酒店住宿企业不仅具有低碳、环保的管理理念,也已经累积了进行企业绿色管理、绿色营销的丰富经验。因此,在珠海的乡村旅游住宿业中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推广工作,具有一定的理念基础和可行性。交通绿色基础,珠海地势平缓,全线贯穿的绿道,珠海的乡村道路系统完善,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发展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对于珠海乡村旅游中减少碳排放、配合政府绿道网络建设,形成健康科学的城市生活方式有重大意义。民众需求,政策支持,都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项目的规划、建设、发展、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生态修复基础,横琴岛海洋生态修复区域包括芒洲和二井湾两片湿地,总面积约为392公顷,其中芒洲片区60公顷,二井湾片区332公顷。芒洲湿地生态展示区将结合不同深度的水塘种植各类湿地植物,清理蕉林以种植不同高度层次渐变的耐湿林木,向公众展示湿地动植物的组成、结构、特征,以及和谐共存的关系等等,起到直观的湿地生态展示宣教作用。二井湾片区将现状成片鱼塘改造为重点保护区,打造鸟类天堂;将现状蕉基鱼塘改造为湿地静态游览活动区;将现状海洋乐园改造为湿地动态游览活动区与管理服务区,同时,打造红树林生态修复区。珠海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已实现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景观打造。

四、珠海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对策分析

1.旅游餐饮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对策

树立生态消费新观念:首先要讲究健康饮食,这是我们对饮食方面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讲究节制饮食;最后要讲究低碳饮食。

加快乡村旅游餐饮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完善旅游餐饮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旅游餐饮企业的环保审批前置工作,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加强部门间协同工作的机制。

加强乡村旅游餐饮行业自律:经营者在采购环节需保证食品原料的安全与环保;另外,餐饮烹饪协会可以推出具有代表的生态餐饮企业;最后,餐饮业服务销售人员是连接宾客与厨房生产的桥梁,是宣传产品知识、传递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服务人员要引导文明消费,合理建议、科学组合产品等。

提高村民和社会公众参与度:以社区为单位加强生态宣传的力度;建立公众参与监督机构;建立公众监督机制。

2.旅游住宿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对策

相关政策应具有可操作性。政策的出台缺乏市场调研,究竟乡村旅游住宿中最大的能源浪费实在哪个方面呢?为什么一想到节约就要从减少顾客服务用品或降低顾客舒适度入手呢?应该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出台鼓励酒店企业使用低耗、低排放的设备设施,进行低碳改造,为顾客提供既保证品质又容易降解的生活日用品等方面的政策或行业法规,这样才能得到酒店企业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鼓励乡村旅游酒店业进行绿色公益营销。把公益营销作为旅游酒店企业的营销策略之一,能回馈社会,帮助有需要的群体,树立起正面的品牌形象,对珠海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正的推动作用。建议由珠海市有关部门引导,鼓励乡村旅游酒店与一些有影响力的绿色环保组织联合,开展一系列的公益营销主题活动,如组织酒店的员工和客人共同去海边进行沙滩清理、将酒店淘汰下的布草捐献给珠海市的低收入家庭等,通过这些公益活动在行业和市民中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形成社会正能量。同时,建立绿色酒店示范企业,引导绿色消费,开发绿色酒店产品;采用绿色酒店技术;提供方便消费者购买的绿色营销渠道;倡导绿色设计,坚持6R绿色行为。

3.旅游交通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对策

绿色交通在整个生态化的旅游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是人们实现生态化旅游活动的必要手段。绿色交通对现有的交通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交通不仅要具备浏览性、舒适性、高效性,而且应具备环保性、白然性、乡土性,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以期更加贴近白然和生活,更好地融入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

普及绿色交通理念。政府部门的带头示范作用,对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宣传、教育和普及以及珠海市的绿色交通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政府应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汽车消费政策,引导大众的汽车消费,并建议各级政府带头使用经济型低排放车。要求全社会实践的绿色交通理念,应该通过政府部门的带头示范作用体现出来,建立绿色交通体系的努力,也应该从党政官员做起。政府部门应在制定与实施城市绿色交通体系方而为全社会树立表率。

发展轨道交通。轨道交通也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方式之一。在公共交通系统内部进行比较,城市轨道交通在很多方而都大大优于道路交通方式。它具有更快的速度、更节省时间、更节约运输成木、更安全。除轻轨外,珠海还可以积极规划发展有轨电车线网作为新开发乡村旅游地内部公交骨干系统,同时也是轨道交通的延伸、过渡和补充。

完善步行及自行车道。珠海市可逐步完成主乡村旅游地主干道自行车专用道的建设,以后将逐步延伸到支路等其他路段。自行车专用道还应设置交通设施、安全设施、指示牌,并有专门的颜色,清晰醒目,既保证自行车道专有路权,也保证骑行者的行车安全。

实现景区景点道路绿色化等方面。珠海乡村旅游各景区景点或各游览线路在基础设施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保护性。

4.旅游景区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对策

旅游景区是自然环境优良,人文资源丰富的区域,是优质的景观资源、珍稀的自然生态系统、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景观、生态和文化价值。建设绿色旅游景区,实现旅游景区的生态游览,对旅游景区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旅游景区引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有利于为旅游景区实施生态化管理提供依据和技术规范,保护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内在素质。乡村旅游景区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需要做到:落实绿色规划;设立绿色标准;打造绿色员工;实现居民参与;加强政府管理;树立绿色形象;设计绿色景区产品;倡导绿色景区消费;开展生态旅游,树立生态道德标准。

5.生态修复与旅游业融合对策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珠海乡村中虽然自然环境相对良好,但依然存在这生态问题,这些问题的治理是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在这些问题的治理过程中,如果能将旅游业的发展纳入规划考虑,将有利于实现生态治理的多重功能,实现更大的综合效益。

通过生态修复树立生态旅游开发原则。珠海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应该实现功能互补、注重特色、立足保护、逐步开发、协调发展。

通过生态修复树立乡村旅游品牌价值。珠海乡村旅游景区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成功地树立生态保护的典范,旅游者在这里可以在娱乐的同时,认识、体验和感悟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这一生态品牌的打造具有独特的吸引性和高度的辨识度。

通过生态修复改善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通过生态修复,珠海乡村旅游地逐渐形成多样性的生态景观结构并逐渐改善产品结构,使旅游产品从观光到休闲度假体验转变,进而增加了产品附加值。珠海的乡村旅游地将逐渐开发成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普研究、生态示范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旅游区,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多赢的旅游开发格局。

参考文献:

[1]秦玲.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文明评价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

[2]兰宗宝,韦莉萍,陆宇明.生态文明理念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01:223-225.

[3]陈祥瑞,范士陈. 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1,22:117-118.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篇4

关键词:现代生态城市;新区规划;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很多属于城市边缘地带或者郊区都面临着重新规划、开发建设的问题。城市新区的规划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如何利用原有城镇基础进行合理改造、统一规划,如何保持与本城市风格的融合、文化传,挖出本城市的风貌特色,以及做好生态规划和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都是城市规划建设者不断思索探讨的课题。本文主要对现代生态城市新区规划设计要点进行论述。

二、现代生态城市新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城市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城市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城市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城市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

2)地方特色原则。城市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建设应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

3)突出主题原则。城市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主题。围绕着主要功能,城市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城市布局规划。城市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个体,要和谐处理城市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城市空间意向。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三、现代生态城市新区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1)“田”字城。这种新建城市规划模式的初衷是解决城市中心绿地不足、大气污染严重而限制城市发展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1)城市新区中心为“十”字大街,便于建设为商业街区,沿“十”字大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居民住宅、极少量花园式无污染轻工业企业,建成繁华街道,街道两侧的建筑物背后为大面积公园、绿地,给处于城市中心地位的“第一张大饼”留下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2)主城区可建设四座大型公园或绿地,便于建成花园式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包括植物园、水上公园、花卉园、文化公园、普通公园、森林公园、烈士陵园等,均可作为整个城市绿化、美化的基础;3)十字大街的四周可建设若干条环城街道,与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田”字城。

(2)空间布局。规划采用规则式几何构图手法,以地形的长边中线为主轴线,将市政府大楼置于主轴线上方,面南背北,负阴抱阳。这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建筑规划格局,又顺应了现有的城市空间肌理和脉络。以政府大楼为中心,行政中心城市呈规整的长方形,以体现政府的庄严形象。规划在城市中央设置方形水面,以表现政府公正、开放、亲切、平和的形象。主城市区是市民进行文娱、交往、游憩等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主城市中央规划椭圆形旱喷,两侧的休闲空间以草坪为主,流线型的花灌木点缀其间,使得作为人造景观的城市自然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

(3)绿化景观。规划注重高质量的生态学效应,因地、因材制宜地配置草坪、灌木、乔木等生态要素。植物培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充分考虑寒地城市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冬季由于缺少绿化,景观较为单调,城市利用率和其他季节相比不高。因此,一方面应选择适合于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类型,加大常绿树种的比例,并避免设置大面积的空旷草坪。另一方面,在塑造城市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绿化设计夏季以遮阴通风为主,冬季以向阳避风为主。

(4)交通系统。我国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的战略总目标,是构建满足城市基本机动性,支撑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安全、高效、经济、公平、低碳、低污染的绿色交通系统。城市新区可持续交通系统的构建、以全方位的可持续交通系统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转,既要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活动的需要,同时要体现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道路的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推行TOD模式;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城市规划中要切实体现可持续发展交通的观念,把城市交通的系统观和可持续观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在管理和引导层面,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实现对交通总量、结构和分布的调控。 (5)推广绿色建筑设计。首先要研究有效的政策策略。在政策方面,以全方位政策法规推进绿色建筑是最理想的方式。短期内可以以政府推进为主导,长期内辅以市场化方式。其次,要尽快完善行业标准。要尽快开展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及验收相关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加强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科学指标研究。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因子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相互影响因素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数据库开发,开发辅助的绿色建筑评价软件。在技术产品层面,要加强创新,提升价值。

(6)更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理念。在很多城市,从地理上分隔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或办公区成为城市蔓延、交通堵塞和污染加剧的来源。新兴的城市规划专家已引导人们返回到基于紧密联系的居住区为基础的城市规划模式上(TOD模式),在功能分区和结构上强调生活—生产—休闲为一体的结构特色,小区居民能够方便地工作、生活、娱乐,避免了交通拥挤之苦,这样即集约土地、低碳生活又减少了交通工具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利于避免居民经常使用私有汽车作为旅行工具。根据当地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 建设块状或带状的林地和绿地,使之能够辐射整个城区范围,这样既能美化绿化又体现了低碳生态且能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吸收噪声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新区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全局眼光,需要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社会文化、经济能力、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然后在规划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和统一规划,从而依靠城市的发展来带动整个新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篇5

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凸显,各国加强了对环境的关注与研究,以寻求一个和谐绿色的世界。对于企业来说,很多看似高效的收益实际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依据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来看,这些企业是盈利的,但从整个社会和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这个结论就未必站得住脚。所以在会计学科中引入绿色会计的概念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上世纪70年代,比蒙斯比蒙斯(F.A.Bcams)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马林(J.T.Marlin)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揭开了绿色会计研究的序幕。

一、绿色会计的内涵

绿色会计又名环境会计,是环境学科、社会学、会计学相互渗透融合产生的交叉性学科。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比,绿色会计有更广泛的核算范围:1、更广泛的成本概念,绿色会计所要核算的成本不仅包含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实际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经济资源),还包括企业的生产活动对整个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各项成本;2、更广泛的收益概念,与成本类似,绿色会计的核算范围不仅包括企业在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还有经营过程中带来的整个社会收益的增加。这给人们考虑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视野:关注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单个的企业,而是把社会、环境作为一个考虑的整体,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绿色会计因其将环境因素纳入核算范围,因此也具有了一些独特的特征:1、不确定性,环境问题具有多样性,在资源利用方面也非常复杂,由此绿色会计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周期难以计量,涉及环境因素的经济业务不像一般的经济业务周期很短、业务较为单纯,环境经济业务的周期很难计量,并且具有很大的复杂性。3、研究方法多样,绿色会计不再仅仅涉及经济学与数学的计算,还涉及到社会学、环境学等学科。

二、我国发展绿色会计的必要

(一)从国际环境来看实行绿色会计是与国际接轨的需求

1、产品出口的需求

发达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成为了最热门的国际话题。有一种说法是:完全的自由贸易在一定程度是加速了环境的恶化(污染随着产品的出口而扩大),因此很多国家都希望政府出面干预本国对外的贸易往来,制定一些协调环境与经济贸易的法规。而1995年WTO也成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CTE),以协调贸易措施与环境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对绿色的重视不够使得我国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连连受挫,出口商品经常因绿色问题遭受惩罚。因此我国政府很有必要将“绿色”强制性地引入企业,并且纳入企业管理中。而绿色会计就是这样一个管理工具,不仅可以强化产品的绿色工艺,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绿色管理意识,这样产品走向国际才可能实现。

2、企业进行国际交流的必要

绿色会计在国际上起步较早,目前已经进入了较深入的研究阶段,如:制定绿色会计准则。经济全球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成为必然,商业贸易往往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而会计作为企业之间交流的语言必须具有国际化的标准。所以在国际趋势向绿色会计转变的时候,我国应该坚决地进行绿色会计的研究与实践。

(二)从我国的现实来看实行绿色会计是一项改善经济与环境的重要举措

1、绿色会计可以保障国家循环经济的运行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主要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大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增强企业对资源的再利用的意识,可以从绿色会计入手,绿色会计是绿色经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核算的范围,使企业更直观的认识到企业经营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这种耗资行为带来的企业成本的增加。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必然会通过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成本,比如:二次利用资源、开发新能源等,这实质上就是促进了循环经济的运行。

2、绿色会计有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现状

我国经济处在飞速增长期,对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在这同时出现的严重浪费也是不容忽视的,据中科院的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8%的企业依靠资源和生态的透支来获取收益。我国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应该由制造污染的企业来负责,因此有必要强制企业实行绿色会计核算与披露,并加以制度管理来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

(三)从企业自身来看实行绿色会计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

在企业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一流企业作标准,二流企业作技术,三流企业作产品”。率先将“绿色”纳入管理层考虑范围的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会因对环境治理的投入而出现成本增大的情况。但换个角度来思考:这样的企业就可以首先在这场必然到来的绿色革命中成为标杆企业,为整个行业确立一个绿色标准,而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往往会以行业标准作参照,这样确立标准的企业在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就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可以使政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符合的国家政策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大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开始广泛关注环境的时候,具有绿色先锋形象的企业会得到社会上广泛的认可与赞许,在与企业的下游经销商谈判时,绿色的因素会为企业添加筹码;同时大大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

三、绿色会计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环境的关注程度是差距很大的,如澳大利亚会有很多的节能措施:宾馆的厕所都分半冲和全冲,水箱结构稍加改造,节水不少;街头树下都用木屑覆盖,雨后积水,刮风不起沙。国家制定的环保法规居民会自觉执行。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环保意识还没有形成,而社会普遍的忽视给企业以投机的机会。

(二)相关制度不健全

我国虽然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等,但距离世界先进国家的立法水平还很远,同时我国的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有时表现出的执法不严使原本有效的法律变得无力。而且我国对破坏环境的企业的惩罚显得过轻,企业牺牲环境得到的收益在弥补企业受到的处罚之后还绰绰有余,这也是破坏环境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

(三)理论研究不深入

我国开始接触绿色会计已经到上世纪90年代,因此在研究的深度上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也缺少对绿色会计系统性的研究,因此经过多年的发展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大部分仍是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先进成果。

(四)企业披露不规范

绿色会计应披露的信息主要有: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与环境成本和负债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而目前我国在环境因素的确认与计量方面仍没有完全的定论,尚处于进一步探讨的阶段,这相当于还没有为我国真正的在企业间执行绿色会计打好基础。

(五)专业人才储备缺乏

我国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专业学者进行的,由于没有开设绿色会计的相关培训,导致企业中懂得绿色会计的人才并不多,这成为我国企业中实行绿色会计的障碍。

四、对我国实行绿色会计的建议

(一)增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引起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建立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协调好,达到双赢,必须得到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上文已经分析我国环境污染的问题之一就是国民的环保意识没有形成,因此应加大开展社会宣传的力度,培养国民的环保意识,为政府和企业接受绿色会计打好思想保障。同时还应该在大专院校开设绿色会计的课程,展开有关绿色会计方面的培训,强制企业派出会计人员接受培训,为我国实行绿色会计做好人才储备。

(二)政府出台更加完善的执行和监管制度,并加大奖惩力度

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并加强监督环节的执行力度。用法律来约束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规范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另一方面是修订我国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加进会计要素,并且必须在报表中披露,使企业在制定规划的时候考虑环境、资源成本,从而避免企业行为的短视性;规范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会计人员的迅速掌握与实际操作。

(三)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的理论水平,注重学科交叉的研究

一是可以增进与先进国家的学术沟通,并由国家组织引导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二是注重绿色会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研究,争取绿色会计能够尽早地解决我国企业实际的问题;三是在局部地区开展绿色会计的试点,小范围的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平稳的过渡到全部企业。

(四)建立健全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资源计价的方法,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对环境因素在报表中的披露方式应该予以统一规范,增加企业间的横向可比性,避免披露方式不统一而造成的企业环境责任不清和报表阅读者的不便。

五、结束语

目前绿色会计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环境保护法律的相继出台以及我国正在进行的会计制度改革,绿色会计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社会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储备不足等原因,我国距离真正实施绿色会计还需要一段路要走。笔者认为国家可以通过完善法律、组织研究、扩大宣传等途径加速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比蒙斯(F.A.Bcams).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J].会计学月刊,1971,(3):24-28.

[2]李芳.试论“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建立[J]财会研究,2003,(03).

[3]马林(J.T.Marlin).污染的会计问题[J].会计学月刊,1973,(2):18-22.

[4]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1999,(04).

[5]仵宇庆.绿色GDP与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现状分析[J]财会研究,2006,(09).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篇6

【关键词】 迪士尼乐园 绿色营销 绿色形象 上海

一、研究背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只顾追求自身利益,逐渐出现生产者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者近乎掠夺的消费形式。如今,全球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就是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资源极度匮乏。由此,“绿色消费”、“绿色营销”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重视在自身企业形象中引入绿色元素。

1、国内外研究综述。绿色营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开始使用的,绿色营销即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市场的主体根据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发以及同其他市场主体交换产品价值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管理过程。根据美国克里夫芝市场预测公司20世纪90年代的调查发现,当时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已达2500亿美元以上,美国的绿色产品已占国内生产总量的10%左右,欧洲国家的绿色产品率约占5%左右。该公司预测,未来10年内全球绿色贸易将会以平均12%至1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世界绿色消费总额将达6000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国内学者在香港的国际市场营销研讨会上最早接触到绿色营销这一概念。国内学者对绿色营销的研究经历了启蒙、成长、成熟三个阶段。在启蒙阶段,学者不断地提出绿色营销的各种涵义,并且进行不断深化,逐渐认识到绿色营销的本质含义,强调绿色营销对企业、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绿色营销研究的成长阶段,研究者开始关注和研究绿色壁垒等方面;成熟阶段除了继续深入理论基础研究之外,还出现了绿色产业、绿色供应、绿色消费、绿色流通以及政府作用的加强等理论方面的研究。

综上所述,绿色营销对于一个企业,即要求企业树立绿色理念,以销售绿色产品作为其营销哲学,以绿色文化作为其价值观,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作为中心和出发点,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营销策略,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虽然说我国绿色营销整体起步较晚,实行绿色营销的进程发展缓慢,但不容置疑的是绿色营销方式已成为新世纪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塑造企业的绿色形象亦成为现代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

2、研究目的。根据香港迪士尼乐园历年来的财政报告,自开园5年来,总体上呈现亏损,仅2008至2010年度,累计亏损就达36.1亿港元。面对收入下跌的境况,很多人不禁为上海迪士尼乐园的未来表示担心。而面对中国目前绿色消费市场不成熟、相应管理政策与制度不完善的境况,作为世界第二大传媒娱乐企业的迪士尼公司想要以绿色市场为着力点成功落户上海,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将绿色消费的理念灌输给广大消费者,让绿色消费的理念深入人心。

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企业绿色理念传播模式,通过立体的广告媒介组合策略,激发国内消费市场的绿色消费潜力,帮助上海迪士尼公司塑造一个全新的绿色企业形象,使其成功落户上海;同时也希望能给国内外主题公园的文化构建和传播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意见和解决方法。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并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实地调研分析

调研时间为2010年6月15日至7月20日和2010年11月4日至12月10日。调研对象分大学生和市民两个部分,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大学生主要选取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在校学生,共发出问卷650份,回收633份,其中有效问卷493份,有效率为77.88%;而市民部分,则在上海人民广场、鲁迅公园以及五角场等人口流动性较大的地方进行,共发出800份,回收647份,其中有效问卷585份,有效率为90.42%。两次调查结果如图1。

对于迪士尼的了解程度方面,大学生和市民中表示一般及更深了解程度的人数分别占到77.27%和70.3%,远超过50%,说明本次调研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在迪士尼主题公园需求偏好的调研结果(如图2)中,情景模拟型、纯刺激娱乐型和具有民族文化的体验型主题公园广受人们喜爱。由于迪士尼乐园消费人群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而这类人群较多地选择了“民族风情体验性”与“纯惊险刺激娱乐性”,所以可以推断充满民族元素和新奇、刺激的娱乐活动会激发这类人群的参与热情。

在对上海迪士尼乐园重要的因素调研结果(如图3)中,市民部分,“游乐设施”占第一位,达23.68%,其次是“娱乐项目”、“基础设施”,分别占18.24%和13.82%;大学生部分,位列前两位的分别是:游乐设施、娱乐项目,分别占到21.60%和19.66%,说明市民和大学生的关注点略有不同,但总的结果说明人们普遍倾向选择较好的设施和丰富的娱乐项目。在数据中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绿化状况关注不够高,这表明当前人们的绿色环保理念有待加强,这也说明对于上海迪士尼乐园塑造绿色企业形象和实行绿色营销战略来讲,机遇和挑战并存。

三、上海迪士尼乐园绿色形象塑造策略

目前,迪士尼公司已成为集卡通设计、电视网络、电影、主题公园、文化产品、服装服饰等领域为一体的大型娱乐型企业,拥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传播手段。而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而又不断涌现新鲜事物的国家,迪士尼公司想要塑造一个全新的绿色企业形象,还需追述其业务根源。本文将从影视娱乐、媒体网络、主题公园、绿色消费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这四个领域分别阐述其绿色形象塑造策略。

1、影视娱乐。对于文化巨头迪士尼公司来说,通过影视娱乐渠道来塑造企业形象的例子数不胜数。当然,谈到迪士尼电影事业,不得不提的是“米奇”米老鼠(Mickey),现在的米老鼠已成为了迪士尼企业形象的推广大使。可以说,至今为止,迪士尼公司所创造的卡通形象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它能够深刻洞悉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塑造出与当时时代背景相融合的卡通人物形象特征。结合调研结果,大部分人群青睐于在迪士尼乐园中引入更多的中国传统特色文化,这也为卡通形象的设计提供了思路,在设计上可以充分吸收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特质。上海迪士尼同样可将卡通元素引入,塑造一个与绿色形象相符合的卡通人物――“绿色形象大使”,一个充满爱心,爱护环境,敢于挑战,视绿色环保知识的推广为己任,能促进环境保护,激励人们绿色消费的卡通形象。另外,上海迪士尼可以借助影片的形式,以新颖巧妙的题材内容为表现主体来完成新形象的塑造工作。首先,充分利用已有经典卡通形象,如米老鼠、唐老鸭等的号召力,将它们引入到影片之中,利用已有形象的影响力来吸引广大消费者去更多地关注影片,关注新的“绿色形象大使”;同时,新鲜的血液使受众又一次感受到迪士尼带给他们的新鲜感和时代感。而且无形之中形成的迪士尼家族成员规模效应,不仅能唤起人们对原有卡通形象的记忆,产生怀念之情,又能将新的“绿色形象大使”展现在广大受众面前。其次,充分发挥已有迪士尼卡通形象的性格特征,结合影片丰富的故事情节,用老的形象来衬托和推广新的形象,强烈突出新形象的“绿色大使”特征。

2、媒体网络。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网络为载体的营销模式以其快捷、经济而又充满互动元素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而对于想要塑造绿色企业形象的上海迪士尼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很好的舞台。利用网络媒体平台,上海迪士尼推出以“携手迪士尼绿色形象大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绿色环保设计大赛,以“绿色大使”为大赛代言人,大赛以突出绿色产品的设计和应用为核心,要求参赛者结合迪士尼公司现有产业链,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创作,作品形式不局限。整个活动的流程大致设置如图4。

首先是活动宣传和报名阶段。其中活动宣传是核心,而宣传主要包括线上宣传和线下活动。线上宣传主要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如今,网络已成为一种信息迅速传播的有效途径,而当下网络上正兴起一股“微博控”的热潮,因此大赛主办方可利用微博营销的方式。线下活动则主要在园区内和主题商店进行,活动主题是“绿色形象,健康生活”。在调研结果中发现,人们特别喜好新奇刺激类的活动,所以在活动内容设置中,要多引入新鲜刺激的活动类型,用以吸引受众参与的热情。同时,结合迪士尼主题商店中的绿色产品体验营销、活动营销的方式进一步吸引消费者。其次是作品的征集和提交阶段。参赛者在截止日期之前通过网络提交作品的方式提交作品。然后是作品评选阶段和奖励设置。作品的评选包括网络评选和专家评选两个阶段。先是通过网络评选的方式选出人气排名前50名的作品,然后通过专家最后鉴定选出大赛的获胜作品。

通过网络参赛的形式,体现绿色理念:网络参赛的形式绿色环保,与活动主题契合;以网络为平台,充分利用了其便捷性,让参赛者能自由发挥,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想象力;参与者从自身角度理解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绿色主题,加强了“绿色形象”在受众心目中的印象,同时利用了社交网站传播的联动作用,加强了二次和多次传播,增加了大赛的影响力;对于在大赛中获奖的作品,上海迪士尼乐园可以将其运用到以后的经营活动中,增强大赛成果运用转化及参与者的体验性;以参赛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激发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3、主题公园。迪士尼的主题公园就像是一个大的王国,这也为企业形象塑造工作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及配套设施区域首期规划开发面积约为4km2,将以占地约1km2的主题乐园区为主要核心区,而首期开发的主题乐园将围绕着“神奇王国”的主题展开设计和建设工作,其中包括建设五个主题化的游乐区域,而在主题公园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引入绿色环保的元素便是很好的切入点。可以借鉴上海世博会中的成功经验,如世博轴的阳光谷、法国馆的垂直花园、上海案例馆――沪上・生态家、伦敦案例馆――零碳馆、汉堡之家案例馆――被动房等,不仅避免了能源的消耗,而且还体现了强烈的科技感和时代感。所以,在迪士尼乐园中,建造以“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绿色体验馆,设置各种各样的绿色体验区,展示精心设计的绿色产品,就完整地构成了“神奇王国”乐园建设主题的一部分。

此外,迪士尼乐园体验型营销的成功运用也为乐园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前提。结合问卷调研结果,目标消费人群更加倾向于有趣舒适的乐园设施,所以在设施的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绿色形象大使”的作用,采用多种多样的设计形式,将电影中的故事和经历融入到乐园设施的建设中,使乐园中没有生命的设施和建筑变得有故事背景,加强消费者的体验。

4、绿色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企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依托于价值链的良好维护和管理。而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便是产业价值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据香港民间团体SACOM的调查显示:香港迪士尼乐园门票只有200―300港元,而每位游客在园内平均花费却达到680港元。而院内消费中,产品的销售占很大的比例。因此,上海迪士尼乐园绿色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更是其绿色形象的巩固和延伸。

上海迪士尼乐园的以“绿色形象大使”冠名的产品不仅在设计生产上要满足绿色需求,更应拥有自身的独特文化,以其浑厚的文化影响力能在市场上拥有更长的存活期和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的潜力;而在销售方面,上海迪士尼必须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渠道,认真从绿色交通工具的选择、绿色仓库的建立、绿色产品的包装、运输、储存等方面做好产品营销渠道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

通过影视娱乐的文化铺垫,媒体网络的广泛宣传,主题公园潜移默化式的教育,人们拥有了一定绿色文化的积淀,所以在做好基础性工作之上,还要特别注重绿色产品消费价值的宣传,让消费者能真正体会到绿色产品带给他们生活上的变化。

四、结语

随着国内外对绿色营销研究的不断成熟,绿色消费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由此,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有效的广告宣传策略来达到塑造企业绿色形象的工作亦迫在眉睫。

迪士尼公司落户上海,并要在中国得到长远发展,能否充分地利用这一时展的趋势,便成为关键。文章通过的实地调研,以企业绿色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从影视娱乐、媒体网络、主题公园、绿色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四个方面制定了立体的宣传策略,着眼于上海迪士尼乐园独特的绿色形象新视角,结合迪士尼公司本身的优势,探索了一种新的企业形象塑造和推广传播策略,相信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定能使迪士尼公司成功地以绿色形象落户上海,同时以一个新颖的绿色卡通企业形象在中国内陆掀起一股集休闲娱乐一体的持久的绿色消费热潮,再一次创造迪士尼的梦幻神话。

(注:本文受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资助,项目编号:S0950。)

【参考文献】

[1] 朱小勇:绿色营销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刘金章、李杨威:论绿色营销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可持续性――兼论绿色营销的实施步骤与策略[J].现代财经,2008,28(9).

[3] 迪士尼相关简介[J].浦东开发,2010(12).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篇7

[关键词]绿色金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07-03

[作者简介]于岩熙(198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王吉恒(1964-),男,山东沾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项目“基于金融模块化构建黑龙江省金融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4B074。目前,从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倡导节能减排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应运而生。绿色金融来源于绿色文明(王军华,2000)。自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以来,绿色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思考,国内外专家、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形成共识:绿色金融是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也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绿色金融是国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中国化。

一、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绿色金融

1概念及内涵

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也称为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这一概念最早源于《金融业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UNEPFI,1997),引申为低碳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一项政策,通过金融业务活动与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强化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2009)。绿色金融运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及生态保险的方式,为合理利用能源、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服务,是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金融业务,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为目的(王顺庆,2010)。

2功能与特点

绿色金融具有融资服务、中介的基本功能;具有合理配置资源的核心功能和调节经济结构、规避风险的市场功能;具有风险交易、信息传达、消费引导、区域协调、财富分配的金融衍生功能。绿色金融的特点是注重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利益,将生态因素纳入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算体系;关注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等长远利益。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以牺牲最小的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发展(马传栋,2002)。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会上提出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制定了2000年乃至下半个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992年,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3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金融业的实践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经济、生态、自然、环境、资源和生产等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对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自身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倡导银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国外金融业将企业竞争力和改善环境联系在一起。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发表了《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有100个机构和团体签了字,由此创立了金融自律组织(UNEPFI),该组织从实践和理论上不断探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际金融公司联合荷兰银行于2002年10月在伦敦召开“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会议,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及西德意志银行等九家银行参会。会议制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项目融资指南”(即赤道原则),规定金融机构有义务对融资项目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审核调查。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前,要求项目发起人提交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证明。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实行了“赤道原则”,其业务范围扩展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在全球项目融资市场上的份额达到85%以上。

二、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提供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相关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具有调节经济的特殊功能:通过信用中介活动来调节社会不同行业的资金流动。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作为资金融通的枢纽,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促进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推行绿色金融,重视环境问题,为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发展机遇。商业银行通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可减少有害物资的排放,从而减少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成本;商业银行推行绿色金融,承担社会责任,对影响环保的项目不予贷款,能够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环境风险为商业银行扩大了产品经营范围,减排费用、环境友好技术的投资需求等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融资机会;通过提供绿色投资产品,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资金融通、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第一家交通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兴起,实现了由单一银行垄断体制向以中央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多种金融体制的过渡。四大国有银行通过完成股份制改革,已形成了全方位的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一)我国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的践行

在“赤道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用具体行动来践行绿色金融宗旨。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5家大型银行共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10634亿元,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贷款3878亿元,节能减排技改贷款20941亿元,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企业贷款3934亿元。中国工商银行提出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议的意见》,建立了信贷的“环保一票否决制”;中国建设银行组建了“赤道原则”研究团队,推进信贷政策与国际行业“赤道原则”接轨;中国农业银行推出了以CDM机制项下“经核证的减排量”收入为质押的节能减排融资;浦东发展银行推出了《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行开展了挂钩海外碳排放权期货价格的金融理财产品服务;兴业银行在经营理念、运行效率及公司治理方面显示出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成为我国唯一的“赤道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传统的金融活动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而忽略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加上商业银行内部对绿色金融的规律和知识掌握不足,绿色金融服务工具和人才相对缺乏;绿色金融具有公共品属性,绿色金融创新性强,风险相对比较高;政府有关部门政策扶植和激励措施不够完善等,致使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资源、环境、生态因素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在金融产品创新及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风险,影响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主动性;二是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信息供享机制。缺少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主要表现为相关环保部门信息、技术标准化信息、产业政策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金融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风险防范能力有限;三是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能力有限,对于科技含量较高、建设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的项目,传统的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其有效的需求。

四、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相关政策和机制

绿色金融具有政策金融性质,需要政策引导,因此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商业银行只有依据国家有关发展绿

色经济的政策和制度,才能有效地制订自身的绿色金融服务操作规程和工作细则;建立政府监管机制,政府部门通过绿色金融对企业实施监管,使绿色金融成为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约束力量;建立企业信息平台、环保信用信息数据库及银行和企业的借贷信用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项目投融资专家评估系统,绿色金融项目目前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风险管理难度较大,通过评估系统来规避投资风险。

(二)建立建全银行内部治理机制

一是商业银行在建立内部治理机制中,融入绿色金融的理念,将绿色金融作为考核投资项目的重要指标。不仅在资金供给上要向实体经济倾斜,而且要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效应;二是商业银行应当在“赤道原则”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在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活动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确保在融资过程中资金的安全。

(三)大力建设低碳银行

商业银行应遵循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将绿色金融作为银行自身发展的特殊运作方式,将社会责任与银行核心业务高度契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碳金融为商业银行促进经营转型带来巨大商机,包括低碳产业项目的投融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等。要加强“低碳银行”的基本建设,从人才培养入手,借鉴国外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经验,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团队;科学设置机构,完善系统配置和网络建设等。浦发银行2011年率先提出打造中国金融业“低碳银行”的目标,倡导环保经营方式,号召全员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工作中去,探索低碳银行建设经营模式转型路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杜莉,张鑫绿色金融、社会责任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

[2]朱惠低碳经济发展与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支持[J] 现代金融,2010(9)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篇8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前,国际铁路联盟发出呼吁:参加峰会的各国政府官员和环保者应选择火车作为交通工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绿色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是最节能、最环保的运输方式,充分满足了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时代要求。相关研究表明,在等量运输下,铁路、公路和航空的能耗比为1:9.3:18.6,铁路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公路运输的1/2,是短途航空的1/4[1]。在世界进入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铁路进入了高铁时代。京津城际铁路以及武广高铁所采用的动车组技术都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此外,我国的高铁技术在工程设计和建设等方面贯彻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低碳与绿色的理念。因此,站在低碳经济的视角对我国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一、低碳经济、绿色技术创新相关概念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最早出现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包括: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以及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2]。付允等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非常紧迫,原因在于: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大、能源安全威胁大、资源超常利用和生态环境恶化[3]。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可以利用发展低碳经济的机会使一些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取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发展需要巨大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能源和技术[4]。何建坤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必然选择,而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5]。

2.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即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意识的生态技术创新,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技术经济创新统称为绿色技术创新。

叶子青等从国家层次上,研究了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国家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比较了三者的创新模式、技术、组织和政策等。鞠晴江等基于企业的环境责任提出,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容要满足三个“绿色”要求,即节约、回用和循环;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技术研发与扩散紧密相关,包含了绿色技术从思想形成到推向市场并及时反馈的全过程。张敦杰等认为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与合作、科技进步及政府政策行为支持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

二、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

1.低碳经济下研究高铁绿色技术创新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需要各国、各行业、各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比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指出,城镇交通领域的刚性碳排放是节能减排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有85%的能源被城镇消耗,85%的CO2排放来自城镇。而从全国的综合运输体系上来讲,铁路相对于民航、高速公路而言,具有运量大、高能效和低排放的优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交通运输业尤其是高速铁路运输业是重要的主体。

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的创新,在于对绿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纷纷想引进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装备并开展相关合作。在高铁模式和技术不断得到世界认可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总结经验,寻找成功规律,并将之运用到其他领域以求得更大发展。

2.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

(1)高铁技术的发展。在营业里程方面,从1876年到1949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只建设了2.18万公里,铁路发展缓慢。至2009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8.6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铁道部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3至2008年,我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居世界第一。在运行速度方面,当邓小平在1978年考察国外高速铁路时,其列车时速已达300公里以上,而我国铁路旅客列车的平均旅行时速只有43公里。而30年后,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一流水平的京津城际铁路CRH2C型动车组通车。在综合技术方面,2007年实施的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表明我国铁路已经全面掌握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线路的设计、施工、养护、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列车控制等成套技术,进入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先进行列。2009年12月26日投入运营的武广高铁也诠释了我国靠自主创新兴建世界最先进的高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各国高铁技术比较。高铁技术源于日法德三国,1964年出现在日本的新干线技术成就了日本国内铁路网的主干部分;1982年法国领先的TGV技术后来成为全欧高速火车的技术标准;1988年德国的ICE技术创下了当时最高时速409公里的纪录;美国引进法国的TGV技术研制出了具有美国特色的高速列车ACELA。而中国用短短几年时间引进、消化、吸收,赶上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国产高速动车组的时速比采用西门子和阿尔斯通公司技术的法德高速铁路整快30公里,创造了运营速度、运量、节能环保、舒适度四项世界第一。京沪高速铁路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完全由国内制造的新一代动车组,车体运用流线型低阻力、轻量化、高性能交流传动及再生制动等节能技术,人均百公里耗电不超过6度。再生制动形成的电能返回电网,达到90%的回收率。

3.高铁绿色技术创新规律

伴随着具有环保、节能特点的高铁技术的不断出现,中国的高铁模式不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发展速度,中国乃至世界飞入了高铁时代。高铁绿色技术创新的成功规律可以概括为:(1)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包括三种形式,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我国高铁即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研发先进技术,保持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2)系统创新。绿色技术创新体现在很多维度,是技术创新的发展与完善。具体到我国高速铁路运输业,体现在对列车的研发、生产技术,铁路的轨道建设技术,运输安全检测技术以及客运服务质量等进行的系统创新。(3)体制机制创新。除了在硬件系统上的整合创新,我国还注重在创新主体等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创新,研究机构、高校、铁路运输业多方合作形成产学研用的创新机制。(4)绿色的低碳技术创新。中国高铁的发展旨在迎合时代要求,担当国际社会责任,强化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三、问题及建议

以上部分肯定了我国高铁绿色技术创新所取得的成就。然而,我国高铁技术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如磁悬浮技术被人认为是运输业未来的技术,它将更加符合低碳经济对技术的要求。然而,我国高速铁路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客运需求不断增加给高铁带来一定压力。我国国土资源辽阔、人口众多。建设较长的铁路营业里程并不足以证明我国技术的先进性。在人均里程以及平均客运密度方面我国并没有体现出绝对优势。如何用现有的资源为大多数人服务是技术与管理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高速铁路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比如正点率、换乘便利性以及订票服务等方面均与其他先进国家存在差距。在我国铁路客运中,晚点是很常见的事情,换乘也是中国乘客常面临的难题。最后,技术的安全性面临威胁。在世界各国称赞中国的高速度,不断引进学习中国技术时,中国的技术溢出面临着一定的威胁,是否真正地领跑世界还有待证明。

高速铁路长期以来一直有着其技术经济优势,为了发挥该优势,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将其市场化。针对上文提到的高铁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优化铁路线路的设计来不断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和其他国家、其他城市铁路线路设计师共同设计以降低因设计的不合理而带来的长期投资风险。第二,提高服务质量,抓好服务创新。减少换乘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方面,可以规划火车站站点,并与航空站、公交站做好衔接,以便于交通。或减少不必要的进出站环节来提高效率。第三,技术预见与非预见的技术的平衡发展。与开拓视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而不能将眼光局限在可预见的技术上;要广开言路,善用它山之石,发现探究不可预见的技术。

四、结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特别需要铁路这种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我国高铁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彰显了中国模式的成功。站在低碳经济的角度分析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具有现实意义;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高铁技术的比较得出了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的规律,即自主创新、系统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绿色技术创新。最后,在高铁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则需要做好调整产业结构、抓好服务创新以及探索技术的未知领域等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从武广客运专线看低碳背景下的空铁竞合[J].综合运输,2010,1:62-65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79-87

[3]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8

[4].中国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与政策保障[J].绿叶,2009,5:28-32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篇9

关键词:新时代;产业园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5-0138-04

1 引言

相对于20世纪机械文明产业的无机、规律、有形、机械,新时代的产业更强调是有机、不规律、无形、人性化。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工业园区既要追求人文、人本,凸显自我个性,充分考虑人的生存空间因素,同时应适应IT时代对智能、环保、生态以及办公灵活性、租赁方式多样化的要求。

就我国传统的工业园区种类而言,归纳起来大致呈现三种类型:创新与研究型、开发与孵化型、生产加工型。而湖南有色集团中央研究院打破原有工业园区种类界限,依托毗邻科技型大学与研究中心,发展并成为科技新兴的产业基地,作为整个集团的研发核心,与中南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利用科技优势互补,为集团自身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使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不断提高集团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它是基于传统产业区的升级与创新,是产业研发的核心部分,它与产业发展紧密相配合,同时,整合集团内、外科技资源,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努力提高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的综合能力,集创新、研发与孵化、生产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所以,其基地园区设计必须凸显产业与时代特征,同时必须符合企业自身真正意义上人性化办公环境的需求。

2 项目概况

项目基地位于湖南两型社会建设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内,望城县经济开发区南部,地块呈长方型,东西宽约630m,南北长约1070m,占地约66.13hm2:地块南面紧临开发区货运站、北接银杏路、东临桃园路、西侧为望城大道。地块呈典型的丘陵地势,北部有一座小山丘――虎心山,制高点高程为91.4m,与周边道路高差近40m,山体植被状况良好,基地南部地块已经平整,大部分标高为58~60m左右。

项目地块交通便利,通过区内紧临的金星大道、雷锋大道等与107、319国道以及京珠等多条高速相连接。

研究院园区是集科研、教育、绿色生产,甚至还有金融支撑、展示、旅游等内容的综合社区,它对环境品质要求很高,不应当按一般工业开发区来对待,本规划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尽可能保持自然状态,利用虎心山的自然植被做公园,通过带状景观轴延伸至园区主入口。园区绿地采用点、线、面结合,绿化覆盖率达到60%,使之形成园林式科技研究园区。

2007年12月,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长沙市成立大河西先导区,项目地块处于先导区的核心区,良好的区域环境为有色研究院园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园区规划立足于先导区核心区这种新时代背景来展开。

3 规划设计

3.1 功能定位

以企业总部及项目研发、商务办公、实验产区为一体现代化生态产业园区,创造一种高技术、高效益、高环境、高情感、低能耗的科创园标志性区域,为两型社会建设做出表率。

3.2 设计理念

基地规划设计理念,即:科技、效率、人文、生态。

科技:源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效率:源于企业发展的动力。

人文: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

生态:源于基地的秩序。

节能:源于建筑的构造与布局

3.3 规划设计构想

3.3.1 产业园区生态基质

现代产业园区是功能综合化、环境生态化、办公人性化的产物,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应建立一套能够自我更新、繁育和可持续的生态机制。园区侧重于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以优美的绿色园林景观激发工作人员灵感、强调建筑艺术、建筑形式多样化的设计思维,以期得到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认可。规划结合其所处的区位环境以及作为产业基地所承担的商务办公、产业研发、生态居住等功能,制定了建设生态产业园的目标,并由此带动整个产业基地的开发建设。

3.3.2 功能单元细胞

园区各功能区为一系列富于创意、结构完整、高效运作的功能单元细胞,并按不同的使用性质融入到生态环境之中。每个细胞通过生态绿地和内部交通脉络界定出相对独立的空间体系,让组团空间更具识别性,同时又通过生态景观将各细胞组团有机地联系起来。

3.3.3 产业园交往绿带

以虎心山公园为中心,构筑一条贯穿于整个产业区南北的交往绿带,提供了企业办公人员的交往空间。此空间因建筑布置的高低错落、凹凸有致,从而形成了流线型特征,给枯燥的办公生活增添了一丝活泼的元素,从而起到舒缓企业人员工作压力、调节工作情绪、激发创业博弈活力的良好效果。

3.3.4 围合式氛围

企业办公建筑群体布置融合中国传统围合式建筑与西方开放式街区的精髓,在公共和私密建筑空间中,对庭院、街区、道路空间巧妙运用,令各个独立楼宇既相对开放,又共享庭园空间。从而营造出亲切、富有归属感的“办公邻里”,尽显人本关怀。同时,采用大玻璃幕、空中连廊的设计,将围台式独立楼宇联系起来,不但保持沿街建筑立面的整洁、连贯,且创造出虚实对比的街道立面。

3.4 功能结构与项目设置

3.4.1 规划功能结构

结合产业园区功能定位要求,设计形成了“一心、四轴、四板块”的功能结构体系。

(1)一心:是指基地内保留的生态绿化山体,基地内有座植被状况良好的山体――虎心山,本次规划将山体大面积保留,作为整个园区的景观核心,从而将绿化景观向周围组团渗透。

(2)四轴:规划确定两主两次四条空间联系轴。

两主轴:一是指纵贯南北连接虎心山、中央研究院主楼、有色园服务大楼等节点的景观轴线,该轴线为园区最为主要的空间景观发展轴;二是指位于规划区中部的丹桂路商务办公空间轴线,两侧布置有中央研究院主楼、有色园服务大楼、科技研发等重要建筑,是园区创新理念与发展动力最为集中的地方。

两次轴:一是规划区东侧同心路至虎心山的东西景观轴线,该轴线的设置使本规划园区与整个城市有机连通,同时将虎心山景观渗入到整个区域中,有效提升了规划园区在区域中的位置:二是丹桂路与望城大道交叉口至虎心山山顶的斜向步行空间轴线,该轴线通过步行景观道路的设置与建筑体形的呼应,使园区对城市主要道路形成开敞的空间。

(3)四板块:中央研究院科研板块、生活服务及综合服务板块、保留绿化山体板块、有色科

技园产业板块。

中央研究院科研板块:作为有色集团的科研枢纽,是园区进步的发动机,理应成为整个规划区的中心。本次规划将其作为构图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将其置于园区中部、丹桂路以北、虎心山南麓,使其成为整个规划区的中心与中心。

生活及综合服务板块:位于规划区北面,其与科研片区通过虎心山与片区内部的体育用地适当分隔,避免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保证生活片区内的独立与安静。同时为避免虎心山体对其北麓的日照影响,规划在考虑与北侧工业用地的绿化分隔外将居住建筑尽量靠近银杏路布置。

保留绿化山体板块:虎心山为产业景观核心,对改善园区生态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色科技园产业板块:位于园区南面,包括高新产业区、软件开发区及物流区等,通过合理、精心的产业结构布置,以打造高效、高质的产业生产环境。

3.3.2 功能和谐设计及项目设施安排

为满足企业领袖、业界精英工作之余的休闲运动需求,在办公楼宇之间的商务社交绿带中安插多项户外运动设施,如迷你高尔夫、羽毛球、乒乓球、慢跑道等。商务社交绿带的小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别具特色,以满足公司职员暇间休憩需求。同时,在办公楼宇内,以每个模块地块为单位设置壁球间、台球间、乒乓球间、室内慢跑道、健身中心等,以此来满足公司职员工作之余的运动需求。

在生活及综合服务内除布置大量的商务商业网点外,同时设置餐饮网点、美容美发中心、中心超市、休闲娱乐网点、定票中心、国际国内旅游咨询中心、花卉中心、广告制作中心、洗衣中心、国际医疗诊所、个人信贷和环保洗车中心等。同时引入办公用品公司为商务区办公提供办公产品、商务礼仪和完善的售前售后售中服务。

园区各项设施采用智能化系统,如:电信及宽带综合布线系统、设备管理智能化系统(BAS)、安防系统、智能消防及自动灭火系统、停车场自动管理系统、微小蜂窝数字无绳电话系统、公共广播及背景音乐系统、电子地图及电子信息系统等。

3.5 道路交通组织理念

3.5.1 公共交通主导开发模式(TOD)

建立整体性的道路系统,确保道路系统有充分的容量和连续性;并结合园区南面火车货运站场,将物流区设于紧邻站场处。

3.5.2 灵活性高、集散能力强的道路系统

规划采用环状加网格道路形式,划分合理尺度的地块,增强支路网密度,有效促进交通循环。

3.5.3 人车分流的内部交通系统

本次规划在纵贯南北的景观主轴上设置人行步道,有效集中有色产业园板块人流,该轴线延伸至园区服务大楼后,两翼分流,直至延伸至中央研究院主楼两侧人行道,再通过依虎心山而设的人行环道至各片区:车行采取环道的设置方式,分别在四周的银杏路、丹桂路、望城大道和桃园路中部设置车行出人口。有色产业园板块采取格网式车行道路系统,各厂房均可便捷与车行系统连通。

3.5.4 分区平衡,合理设置停车设施。

对内部机动车、访客机动车停车分别规划,每一办公模块分别设置露天停车和车库停车,访客机动车停车基本采用露天停车,内部机动车主要为车库停车。车库顶设计成绿地,从而令各办公模块内拥有足够的公共空间和绿地。每一办公模块至少有两个机动出口,形成模块内通畅的交通环路。

3.6 景观及绿化系统

3.6.1 景观规划结构

园区主体景观结构为:“两心、四廊、多节点”体现空间层次丰富的现代产业园区景观。

(1)二心:其一是指基地内保留的虎心山生态绿化山体,是规划区内最大的生态景观中心;其二是指位于规划区中部,丹桂路中段的空间节点,该节点分布有中央研究院主楼、有色园服务大楼等规划区主要建筑物,是整个园区的人文景观中心。

(2)四廊:贯穿南北、园区主轴线空间景观视线廊道;丹桂路空间景观视线廊道;园区东侧同心路至虎心山的东西景观视线廊道;丹桂路与望城大道交叉口至虎心山山顶的斜向人际交往流线型空间景观视线廊道。各视线廊道均以虎心山为中心向四周发射,构筑园区独特景观风貌。

(3)多节点:景观节点成为了整个环境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人们休憩、驻足的场所和景观视觉中心。本次规划在轴线交汇处、景观廊道交汇处、景观视觉中心等处设置景观节点,并配置景观要素如小品、名贵景观树种等,以凸显各节点景观。

3.6.2 绿化体系

园区绿化以城市主次干道两侧绿化带为骨架,以虎心山自然生态绿化、各板块庭院式中心绿化、办公庭院绿化为依托,构成完整的绿化体系。园区总体绿地率约40%,生活及办公板块占到50%。庭院式中心绿化、点式组团绿化同带状公共绿化相结合,层次分明,分级明确。绿化主题以缓坡草坪、格状铺砌、局部群植为主,简洁明快,表现新时代产业园区的现代感、节奏感、速度感,并满足办公的静谧与舒适的环境需求。

4 建筑设计特色

4.1 研发区设计

独栋式单体设计使各办公楼在追求独立的同时,又可分、可合、可大、可小,衍生出适应不同企业办公发展需求的组合形式,为满足现代企业形象需求,同时提高企业形象展示度和可识别性。

通过对单体建筑的精心布局和朝向推敲,充分考虑节能的需要,使每一幢办公楼都获得最佳视野与采光。各建筑单体摒弃浮华与造作,呈现出稳健、典雅、含蓄、简洁的办公特质;透明落地玻璃窗、黑色石材、精致与肌理、力量与深沉,共同创造出办公区简洁精致、内蕴深厚、极具想象力的现代感外观,创造出一种现代、虚拟空间感与实体建筑形成虚实对比的办公空间。

4.2 产业区设计

厂房单体整合了生产和办公功能,采用具有最大利用率的方形平面,很好满足了生产所需的大跨度及产品生产、运输传送等问题;并围绕厂房区中心广场和道路布置厂房入口。不仅方便员工上下班,更为货物运输提供便利通道。厂房的合理布局,最大限度节约生产成本,充分考虑资源节约性。

厂房采用具有现代感的金属板、石材及钢化玻璃得材料,产生强烈的材质对比。运用具有高科技特征的仿生立面,使建筑格外引人注目。

5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基于产业园区,作为城市功能的综合载体,除了从对城市文化背景、经济特征、发展现状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外,更要思考其服务对象特征和把握其时代背景。有色产业园区是在牢牢把握其产业需求和新时代特征下,努力营造一个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核心的综合化、生态化、人性化现代园区。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赵令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园区[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2]余晓,英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现状、主要做法及经验,全球科技经济望,2001[2]。

[3]王朝晖,李秋实编译,现代国外城市中心商务区研究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曹亮功,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规划的回顾与反思,规划师,1999[4]。

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篇10

关键词:绿色 城镇化 发展 趋势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十”报告指出,新型“四化”发展要与生态化发展相协调;绿色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是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的新型城镇发展道路。

一、绿色城镇化发展特征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绿色城镇化发展,绿色城镇化是城镇集约开发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应在城镇化发展中贯穿绿色,集中体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李明泽(2014)认为绿色城镇化将绿色与城镇发展相统一,在基于生态平衡下协调资源环境经济,以科技创新力为支撑,走清洁、绿色、环保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1]。邱江(2013)认为绿色城镇化是指城镇发展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城镇经济发展与资源供应与生态环境协调,具有生态的可持续性、人的文明性、发展健康性等特征的发展模式与路径[2]。

绿色城镇化发展的特征表现在生态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健康方面。生态发展特征是以生态文明为理念趋向,利用多样化手段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促进城镇化中各方面协调,最终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黄安胜(2013)认为在城镇化发展中经济发展是主要任务,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发展生态生产力,实现人口适度增加,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经济,优化生产和生活环境[3]。汪成(2014)认为绿色城镇化发展必须以生态为本,做到绿色化、生态化,遵循生态发展规律,以发展生态优先为原则的绿色经济建设为中心[4]。以人为本特征是绿色城镇化的最基本内容,即让城镇化惠及所有人,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高红贵(2013)认为绿色城镇化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人的城镇化,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提高个人素质与生活质量,全面共享城镇化的成果[5]。和谐健康特征是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和谐健康发展,并为人们提供和谐、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5]。沈清基、顾贤荣(2013)认为健康性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谐性是绿色城镇化发展的结果,绿色城镇化发展要为城市及周边地区、市民与农民、工业与农业、人与其他生物等创造共生共存的和谐环境和机制[6]。

二、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国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侧重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可持续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人文环境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生态城镇化等方面。绿色城镇化是新的城镇发展趋向,与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与方向一致,是必需的发展道路,因此,围绕绿色城镇化发展基本特征进一步研究绿色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围绕生态发展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围绕生态发展特征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表现是:发展生态生产力和产业绿色化发展,绿色城镇化要实现发展就需要利用多样化的手段发展生态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实现产业绿色化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黄安胜(2013)认为要实现绿色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作为支撑,以生态生产力为带动,重点发展现代工业、服务业、农业、绿色建筑业等关键性产业,利用生态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循环转型,发展新型产业,促进产业和经济向城镇集聚,带动人口城镇化发展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吸引优质劳动者向城镇聚集,提高土地利用率[3]。沈清基(2013)认为绿色城镇化发展应符合生态发展规律,使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兼顾宏观与微观发展,充分利用资源环境,通过循环可再生发展提高生态环境发展质量,通过节约来减少环境污染,维护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补偿,不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力[6]。张百霞、康爱荣等(2015)指出要在城镇化发展中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以生态文明思维指导城镇化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打造双赢的城镇产业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7]。孙久文、闫吴生(2015)通过对城镇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的研究指出城镇化发展是产业推动的结果,绿色城镇化要以绿色产业化为基础,要注重在城镇化发展中产业体系、城镇体系、产业结构和产业创新的发展,依据城镇的实际要素禀赋与优势条件,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体系,以新兴技术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并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8]。蔡梦晗、李江涛(2015)认为在绿色城镇化中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建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产业族群,实现产业集中化、大型化与基地化,带动产业技术升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污染排放[9]。

(二)围绕以人为本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绿色城镇化必须坚持民本原则,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发展民生导向性的新型绿色城镇化发展,体现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城人融合”,围绕以人为本特征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绿色化,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方面具体表现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城市垃圾污染、城市建筑、公共教育方面绿色化发展。岳文海(2013)认为要走民生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大力推动农民工创业就业,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城乡社保制度障碍,推进城乡社保制度的整合与衔接,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全国统筹发展;加强供水、供热、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道路体系,推行绿色公共交通的发展,完善垃圾收集收运体系,共享绿色城镇化发展成果[10]。罗勇(2014)认为绿色城镇化发展应该回馈于民生领域,全方位发展社会功能,增加绿色发展底气,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的均等化,鼓励与支持绿色就业[11]。叶连松(2012)认为应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提升城镇建筑绿色化,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品质,铸造城市文化品牌,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和城市文明程度,还要注重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参与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善交通出行,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使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共享绿色化发展成果[12]。田文富(2015)认为人的城镇化是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要想实现绿色城镇化发展就要科学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推进农转市进程,通过城乡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使发展成果共享、基础设施共建和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水平,充分考虑城镇居民的精神需求与审美追求,彰显城镇的人文关怀,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城镇,满足人们精神的高级需求[13]。

(三)围绕和谐健康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围绕和谐健康特征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空间布局和谐性,绿色城镇化既要实现城镇的绿色发展又要实现农村地区的绿色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还要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健康发展。田文富(2015)认为要实现和谐健康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要创新规划理念,把尊重自然与绿色低碳融入城市规划中,科学定位,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构建空间结构,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城镇统筹的结合点,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集约高效的现代城镇体系[14]。蔡梦晗、李江涛(2015)认为强化规划管控,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是推进绿色城镇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定生态智慧规划,选择与城镇要素禀赋相适宜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构建发展体系,促进各区域可持续发展[10]。张波(2015)指出绿色城镇化要实现城镇体系与自然生态和谐,两者同相适应,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实现城镇与农村发展的和谐,绿色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互为依托、不可分离的,城镇化发展必须保持和提升农村发展;实现城镇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城镇化建设要融入自然环境[14]。曹方超(2015)认为绿色城镇化发展要实现绿色与城镇开发相协调,以绿色空间为核心进行建设,要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15]。饶毅(2015)通过绿色城镇化发展研究指出要实现和谐健康的绿色城市化建设就要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融合,注重和谐发展,在总体规划基础上挖掘中小城镇发展潜力,优化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16]。

三、结束语

绿色城镇化发展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绿色城镇化发展应以生态文明为统领,以建设生态、低碳、智能、和谐的特色绿色城镇化为目标,充分发挥绿色城镇化生态发展、以人为本和和谐健康的特征,并围绕其发展特征下呈现出多方面绿色化发展,具体表现在生态生产力、绿色产业、创业就业绿色化、社会保障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空间布局和谐性等方面,实现绿色城镇化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前中国整体经济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泽.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研究――以中证绿色城镇化指数为视角[J].社科纵横,2014,(11):49-51.

[2] 邱江.我国绿色城镇化建设探讨[J].商界论坛,2013(13):260.

[3] 黄安胜.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 高红贵,汪成.生态文明绿色村庄进程中的困境及对策[J].统计与角色,2014(24):64-66.

[5] 高红贵,汪成.略论生态文明的绿色城镇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2-15.

[6] 沈清基,顾贤荣.绿色城镇化发展若干重要问题思考[J].建设科技,2013.

[7] 张百霞等.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新型城镇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5(3):11-14.

[8] 孙久文,闫吴生.城镇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5(6):24-26.

[9] 蔡梦晗等.“十三五”推进绿色城镇化亟待完善五大支撑点[N].2015(5):1-2.

[10] 岳文海.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11] 罗勇.城镇化的绿色路径与生态指向[J].辽宁大学学报,2014(6):84-89.

[12] 叶连松.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趋势[J].环渤海经济t望,2012(1):3-13.

[13] 田文富.马克思城市观视野下“多维融合”绿色人本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5(3):288-297.

[14] 张波.绿色――坚守城镇化的命脉[J].城乡建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