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20 07:05:21

舞蹈教学

舞蹈教学篇1

一、舞蹈技巧训练的应用

舞蹈技巧的训练水平,能直观地体现出舞蹈者的专业水准。它包含运动学与医学双方面的技巧,能把人体优美、稳健的动作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人体运动一直是科学领域探讨的话题,而舞蹈中不仅包含人体运动学,还包含了运动生理学与心理学。

目前我国的舞蹈教学在科学运用的范围有:关于人体热身方法、身体治疗学、身体各项机能的相关研究及锻炼方法等。这几种舞蹈教学方式应在实际训练中多加运用,当然并不单单是让舞蹈学习者学会更多复杂的身体运动技巧,而是通过对以上舞蹈教学方式的讲解与学习,了解舞蹈教学中身体能体现的各种动作,感受来自舞蹈技巧的魅力,然后才能对学习舞蹈技巧产生热情,表现出稳健、优美、潇洒、委婉的舞蹈魅力。

舞蹈技巧的训练是讲究方法的,只有掌握其精髓,才能表现出更好的舞蹈。这是有一定的学习方式的。第一,对舞蹈这门学科的内容要有全面的了解与自身体会,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技巧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只有熟练掌握舞蹈训练方式,才能在舞蹈训练中更加得心应手,所以,课堂上对于舞蹈技巧的讨论要特别重视,之后才是舞蹈的具体演示。舞蹈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舞蹈动作的讲解,让学生熟悉前后动作之间的联系与转换技巧。训练时身体的力量与柔韧性是分不开的,这对一些动作有很高的身体要求,所以,基础知识的理解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第二,舞蹈教学是为了培养舞蹈演员艺术素质的,艺术是具有表达能力的,而舞蹈能更好地锻炼舞者的这种表达能力。在舞蹈训练中,身体动作的流畅与连贯虽然让观赏的人感觉舒适,但这不是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第三,舞蹈教学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舞蹈训练开始前,学生要做到充分热身,使身体活动开,以免在训练中出现身体受伤等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热身就已经占用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使学生真正学习舞蹈技巧的时间很少。但是,舞蹈不是有氧运动,只有优美的动作、充沛的感情才是舞蹈表演的魅力所在,而想要跳出优雅自然的舞姿和充满力量与美感的肢体动作,只有身体伴随呼吸的频率而进行动作,再通过合适的配乐,才能表现出完美的舞姿。

二、身体技巧与舞蹈技巧

舞蹈技巧训练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出场、旋子、飞脚、侧空翻、后空翻、小翻等,这是在舞蹈技巧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这些动作能让舞蹈表演张弛有度,具有表现力,也更具观赏性。但是,这些技巧的训练对于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坚持训练,才能达成这个目标。

现代舞蹈不同于旧时代的舞蹈,舞蹈技巧的多变和创新成了现代舞蹈考核的新指标。就目前来看,舞蹈院校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培养做得不是很好,缺少专门训练学生身体素质的项目。只有通过专业的指导与训练,学生才能参加舞蹈表演,而且在舞蹈演出时,可以很好地确定自己表演的位置,从而配合他人完成表演。舞蹈学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让舞蹈学习者提升对于舞蹈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所以,训练时,专业的训练与素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身体技巧的训练主要内容是:力量、柔韧性、持久力、跳跃、速度等方面,这是人体都具备的,也是最基础的素质能力。关于舞蹈专项素质的训练内容,则是对舞蹈技巧与身体各部位配合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方式的好处就是利用舞蹈技巧中一些高难度动作的反复训练,来锻炼身体技巧。

身体技巧的训练与舞蹈技巧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舞蹈技巧训练中,只有身体素质达标,才能更好地展现舞蹈技巧;而也只有舞蹈技巧完美地展现,才能更好地体现身体素质。专业的训练才能带来专业的效果,舞者只有?过专业训练,才能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

舞蹈教学篇2

关键词:舞蹈教育学;全面发展;舞蹈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95-01

一、舞蹈教育是舞蹈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施行影响,使受教育者确立或改变一定的思想、观点,养成一定的品德,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提高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智力和体力,使其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特定人员。

舞蹈教育学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运用普遍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舞蹈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学科。

舞蹈教育是舞蹈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实践环节。是一个社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舞蹈人才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舞蹈教育需要舞蹈教育学的指导、引领,从而更好的进行实践活动,反之实践的经验又来完善舞蹈教育学的理论。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从属于素质教育的舞蹈教育,它的实施不是靠推理也不是靠说教,而是借助具体可感知的艺术形象,通过受教育者亲历亲为的艺术实践来完成的。包括欣赏舞蹈,参与舞蹈活动,研究评论舞蹈等,开展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一种教育欣赏。其宗旨就是通过这种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健体、悦心、陶冶情操、培养美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自我完善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

二、舞蹈教育学是舞蹈学的一个门类

舞蹈学是研究舞蹈历史沿革、舞蹈基本理论、舞蹈教育教学、舞蹈创作表演的一门学科。舞蹈教育学既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舞蹈学的一个门类,是教育学和舞蹈学的相互交叉和有机结合。

舞蹈教育作为当代舞蹈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面向素质教育的非专业舞蹈教育,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从素质教育这个宏观目标着眼,舞蹈教育是一种教育媒介,它要通过这种教育形式实现艺术教育以外的教育目的,如,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操作素质和协调发展的身体素质等;二是从舞蹈艺术自身的微观目标着眼,它又确实承担着具体的教育目标,即,向受教育者及舞蹈基础知识、传授舞蹈技能技巧、提高舞蹈审美能力、培养舞蹈评价和创作才能等,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能力和艺术境界,构筑起完整的人格素质。深入理解舞蹈艺术教育的双重含义,并借在教育实践中认真地贯彻落实,就能够把舞蹈教育的媒介性和目标性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落实在个体与群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三、舞蹈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是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在这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他们从小就接受专业训练,重专业轻文化是普遍现象,所以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予以重视,要扭转一部分人对于专业舞蹈人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主观印象,避免做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机器”。学生在舞蹈专业领域里不能只会跳一种舞,除了舞蹈以外可能还会有其它的特长,不要甘于单方面发展,要做与社会相符合的全面发展的人。1989年2月,国家教委召开的制订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讨论会是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概括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一)舞蹈教育的德育功能

1、舞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能力

舞蹈教学一般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能体现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它需要友爱互助、齐心协力、相互尊重,特别是集体舞蹈的学习,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强调学生要注重彼此相互配合与协作,每位学生都必须具备相互配合的观念。这种集体活动过程,不仅使学生领略了舞蹈艺术的魅力,提高了专业技能,增加了学生展示舞蹈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自觉纪律性,培养了他们热爱集体和注重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为将来走入社会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如余秋雨所说:“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的升值,才能全方位的提高而人们的精神素养,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2、舞蹈教育与良好性格的培养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方式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所谓态度,是个人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含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势等方面。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二)舞蹈教育的智育功能

在智育的方面,它涉及一位未来舞蹈家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智能结构。舞蹈教育要求专业舞蹈人才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观察力、记忆力、模仿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六个方面。而进行舞蹈训练过程的同时也是对这六个方面的培养。

对于非专业人来说,学习舞蹈同样可以带来以上六方面的收获,可以在工作生活学习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舞蹈教育的体育功能

通过舞蹈训练,使学生获得健康的体魄,保证其正常的发育。专业学生达到舞蹈专业所特有的方向发展。对于非专业的学习者来讲,通过舞蹈的练习可以既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又可以获得形体美、姿态美和由内而外的优雅气质。

五、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舞蹈教育与全民素质教育

如今舞蹈教育已经不单是培养舞蹈专门人才,同时舞蹈教育还要为各类学校以及社会培养舞蹈教师,并通过校园舞蹈和社会舞蹈活动来达到提高学校师生和社会公民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这是舞蹈本体价值的充分体现。

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产物,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特征。当前我国教育界强调的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因此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主导,以心理素质为中介,以健康教育为本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和发展人的个性为目的的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教育,而艺术教育特别是舞蹈教育正具有这种作用和功能,因此,艺术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人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人的各种能力和个性品质等,也就是一个人全面的心理发展水平。由于人的心理素质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而且这又是决定人生和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因素,因此,素质教育才有意义和潜力。

(二)舞蹈教育与心理健康

当代学生生活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都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也更加复杂,生活节奏更加紧张,这些都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冲击和压力。

舞蹈教学篇3

关键词: 舞蹈教学 舞蹈素质 热爱学生 舞蹈表演

舞蹈素质的培养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舞蹈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有人认为,在学校教育中,“不抓智育要出次品,不抓体育要出废品,不抓德育要出危险品”。可见,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育人”。教师由于工作在教育战线的最前沿,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最容易给学生以有力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教书”的同时“育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热爱学生是舞蹈教学成功培养学生舞蹈素质的基础。

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应当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爱生是教师的美德,是教师心灵美的表现,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成功的经验千差万别,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对学生才有真挚的感情,才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学生也才有更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爱,教育就失去了力量。在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教学中,热爱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舞蹈教学的对象一般具有年龄小、意志品质较为薄弱的特点,而学习舞蹈是一件既需要付出脑力更需要付出体力的“苦差事”。试想,当家长满怀希望地把一个个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的时候,如果我们毫无爱心,又怎么能够完成肩负的责任,怎么能引导他们理解舞蹈的内涵,直至热爱艺术,成长为合格的舞蹈人才呢?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教师热爱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关怀和爱护,从而信任教师,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和帮助。因此,热爱学生能为学生接受教育创造有利条件,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教师热爱学生,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思想、身体等各个方面。有时候,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就可能造成学生的思想波动,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舞蹈的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生活自理能力差,需要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护。

二﹑舞蹈教学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舞蹈教学都采用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我们培养了众多符合学校规范、符合教师要求的舞者。然而,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如何真正地为培养人才服务,却是我们缺少研究的。如果说,中专阶段是以模仿学习为主、以掌握技术技能为主,那么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就应该在中专的基础上,以理性学习为主,以方法的学习为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一味地讲述训练的要求,周而复始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学生对训练的要求是否理解、内心存在什么疑问、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等,却很少去了解,很少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在这种缺少互动的学习中,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质疑的空间,使得他们的大脑习惯于接受外来的信息,缺乏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更谈不上以这些信息为知识储备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我曾经观摩并亲自参加了一位在舞蹈界颇负盛名的教师的舞蹈课。这位教师对动作的方法、要领和细节都讲得很到位,也很精彩,但学生并不都能很快地理解和掌握,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存在疑惑和难点,但不敢问老师,因为这位教师非常“严厉”,很少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课堂缺少互动交流,教师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愿望之间没能架起有效的桥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如何在教的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舞蹈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在舞蹈教学中要善于将舞蹈表演与学生的情感融合起来

舞蹈艺术是美的艺术,是善于抒情的艺术,是人们内心情感世界最动荡不安的时刻出现的一种形体活动,是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的艺术样式,是情感世界到达“极致”的表现。舞蹈艺术是通过寻求和抓住人的思想感情最集中、最凝练、最动人、最优美之处,进行加工、创造,从而提炼出来舞蹈形象。也就是说,在精美的舞蹈艺术构思中,把深厚的感情、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统一和融合起来,促使塑造的形象舞蹈化,以唤起观众的心灵美感。舞蹈表演的最终目的都落在人类感情表现的“极致”二字上,有了情感世界的“极致”才有可能创造“精美的舞蹈”。怎样才能把情感世界的“极致”在舞蹈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呢?舞蹈是以人体动作、造型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的意境创造和形象塑造,都是以一定的思想情感内容为基础,而不是堆砌一些无机的、单一的动作。舞蹈动作、姿态是由一定的情感线、视像线穿织而成的有机整体。情感离开动作无以体现,动作离开情感毫无意义。动作是构成舞蹈的外部因素,是看得见的、外在的运动;而表演是内部的,是渗透、融化并贯穿在一切动作之中的一种内心情感流露。前者是舞蹈表演的载体,后者是舞蹈表演的灵魂,动作承载情感,情感使动作更具光彩。舞蹈中的情感属于内在非视觉的心理内容,只有通过相应形体技能,进行物态化体现,创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才能成为可视的舞蹈艺术。这时候心理与形体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只有通过表演这种形式把肢体与情感、外部与内容相结合,产生生动、真实、鲜明的艺术形象,才能将情感的“极致”推向高潮,达到宣泄情感、传达思想的目的,这样的舞蹈才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舞蹈教学篇4

关键词:体育舞蹈;教学;舞蹈教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234-01

体育舞蹈教学是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改革及人才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内容之一。体育舞蹈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而且能改善人们形体,还能培养人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审美观。

一、体育舞蹈的特点

体育舞蹈是由属于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它兼有文艺和体育之间的边缘项目,是以竞赛为目的,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的竞技舞蹈。它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严格的规范性;表演观赏性;体育性;

二、在社会群众中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体育舞蹈教育有利于群众开启思维、挖掘想象力,有利于提升智能、增强创造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增强体魄。体育舞蹈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群众素质全面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体育舞蹈对人们素质的影响

(一)体育舞蹈能引导人们良好的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的发展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的要求。健康的个性,从内部心理机制讲,应是和谐发展的;从外部活动效能讲,应是有高度创造性的;从伦理讲,应表现为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与美的展现等方面高度协调的发展。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体育与时空艺术相结合的运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发展健康个性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体育舞蹈是多层次的结构体,由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全新的活动形式,以空间姿态和时间运动的完美融合,展现整体舞蹈艺术形象,形成各自独立的风格体系,呈现不同个性风采。如国际体育舞蹈的现代舞,从总体上讲,其风格特点是舞姿优美,舞步流畅,气质高雅,动作规范性强,一派绅士风度;又如拉丁舞,从总体上讲,音乐节奏强烈,热情欢快,激情奔放,能培养人的韵律感和审美感。

(二)体育舞蹈能增强人们的审美能力

追求美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求,集服饰美、形体美、音乐美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可以使舞者在运动的同时产生各种审美的心理效应。在美的旋律中达到最佳心理状态,轻松自如的舞步抒发内心情感,从而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情感的升华。

(三)体育舞蹈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对于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对于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舞蹈的运动性、艺术性、娱乐性和社交性等功能,不仅能使大学生达到强身健体、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消除疲劳等目的,而且能有力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体育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体育舞蹈十个舞种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与发源地各国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相联系的,进而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表现民族思想情感、心理状态、理想愿望的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可见,体育舞蹈包含着极其丰富、深厚的内涵。对人们提高文学修养,有助于提高观察生活、捕捉形象、升华创造的能力;提高音乐修养有助于把握音乐的作用、风格及其描述的意境;提高史地知识的修养有助于理解各地舞发源地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等有关知识。这样就可在丰富知识、开拓眼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使其通过经常的、独立的观察、联想、分析与综合,对技术动作进行艺术处理,最后以生动直观的舞蹈形象、丰富优美的舞姿造型、自然独特的舞蹈风格、浓郁感人的抒彩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

(二)注意讲解示范的重要作用。讲解和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法。舞蹈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是用身体和节奏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生动的形象去指导和启发学生,给学生反复地示范动作。教师示范要有充沛的感情与热情,示范动作要力求准确无误、节奏鲜明。示范包括单一动作和组合动作,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局部动作示范,但局部示范应尽可能减少。此外,也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或者选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示范。

(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体育舞蹈教学这方面的师资较少,有的教师是从体操、艺体转过来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通过教学观摩与研讨话动,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现有的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五、结论

随着社会的变革,体育教育正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体育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它需要不断注入时代的新内容。体育舞蹈是一项高雅的运动,是适合于群众或高校体育的理想教学内容。我们应当全面地、深刻地认识这项运动,决不能仅仅着眼于舞步本身,而应从品德、知识、技术三个环节人手,使体育舞蹈这颗璀璨的新星在群众中或高校得到健康的、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舞蹈教学篇5

【关键词】舞蹈教学;民间舞蹈;作用;方法

民族民间舞蹈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舞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了解民间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地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逐渐训练和发展,感受和学习民俗文化,全面开展以自娱自乐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加强舞蹈的感染力和艺术力,全面提高舞蹈技能,让学生能感受到舞蹈的无限魅力。

一、注重民间舞蹈教学理念,加强舞蹈教学实际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能力的提高,舞蹈已经成为各大学校的一门教学课程,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舞蹈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而且,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就仅仅限于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和技巧。民间舞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感受舞蹈的学习过程。民间舞蹈教师教学一般是给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舞蹈的各个分解动作,然后让学生模仿,一遍遍巩固和练习,直到学会为止。舞蹈教师要明白,由于学生学到的只有动作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感情,而民间舞蹈注重内质精神品质,因此对学生进行民族意识的熏陶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场完美的舞蹈表演和教师的文学素养与教育能力是分不开的,民族民间舞每一个特有的动作姿态都要受其地方特有文化的影响,在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舞蹈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舞蹈技巧,讲解每一个详细的步骤,还要单纯传授舞蹈形态,让学者感受舞蹈深刻的意义和深层次的艺术气息。

二、完善民间舞蹈训练技巧,扩展舞蹈教学方法

教师只有完善民间舞蹈训练技巧,扩展舞蹈教学方法,在舞蹈表演中融入专业的舞蹈技能和灵活的舞蹈技巧教学,充分加入文学素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活灵活现的舞蹈教学视觉盛宴,从而全面学习,不断提高,扩展舞蹈技能,传承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让学生拥有舞蹈的专业素养,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的积淀和文化的理解来体会舞蹈的感情。教师要有效抓住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领会舞蹈的真谛。在讲解每一个舞蹈动作和单元时,教师要将一个门类的民间舞蹈循序渐进地为学生进行讲解和教学,并注重与其相对应的民间文化的融合,把每个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了解舞蹈蕴含的文化背景,感受舞蹈的艺术情怀。此外,舞蹈是表达情感的艺术,不同的舞蹈就有不一样的舞姿和表现力,民间舞蹈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特色和艺术情怀,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真正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广泛搜集民族民间音乐及舞蹈录像资料,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有的民间舞蹈动作复杂,单靠想象有时候没有办法理解,而且许多学生对舞蹈动作不是太熟悉,理解不深刻,所以教师一定要配合有效的舞蹈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怀,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优化民间舞蹈模式策略,保证舞蹈教学质量

民间舞教师要优化民间舞蹈模式策略,保证舞蹈教学质量,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搜集教学题材和资料,并组织学生欣赏、讨论舞蹈形式,通过进行舞蹈教学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欲望和热情,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让学生完美诠释动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中。教师还可以聘请民族地区的舞蹈专家来给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讲座和活动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民间舞蹈知识面,让学生感受舞蹈的艺术,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另外,教师还要有效制定舞蹈策划方案和实施计划,严格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时常练习舞蹈动作,让学隆看到生活中的美,充分鼓励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把自己的感受带到舞蹈动作中,全身心地放松和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的舞蹈知识面,给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印象更深刻,对舞蹈动作的理解更透彻。

总而言之,学生要明白民族民间舞蹈一般都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特点、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文化。民间舞蹈教师要注重民间舞蹈教学理念,加强舞蹈教学实际,完善民间舞蹈训练技巧,扩展舞蹈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民间舞蹈模式策略,保证舞蹈教学质量。

作者:谢芳 单位:甘肃省歌舞剧院

参考文献:

舞蹈教学篇6

【关键词】专科院校;舞蹈教学;表现力;培养分析

舞蹈是一种不需要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以流畅的肢体动作和优美的整体表达来进行艺术上的输出。因此,舞蹈教学应重视舞者的舞台表现力的培养与提升,在提升表现力的同时,使得整体的舞蹈表达更恰当,同时使舞蹈创作中所要传达给观众的内容得到充分的展示。对于舞蹈表现力来说,主要是在实际编舞的过程中结合音乐与舞台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输出,把握整体舞蹈内容,在不偏离整体内容的前提下,通过肢体语言与观众进行交流,使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舞蹈的整体内容,也使得舞蹈的整体内容得到更全面的展现,从而提升舞台效果和舞蹈表现力。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训练中重点把握动作和节奏

就目前高等专科院校舞蹈教学而言,处在不断规范和发展的过程中。老师应教导同学们对整体舞蹈内容进行把控,由于内容不同,所需要表达的思想也不尽相同。因此,老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些合理且能够让同学们适应的教学方式,对同学们的舞蹈表现力进行一定的培养和提升,让同学们可以对舞蹈进行准确的表达。同时,对于舞蹈作品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舞蹈内容的表达和舞蹈动作的展现。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同学们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步帮助同学们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为后续的舞蹈表演奠定初步的基础。因为只有同学们拥有良好的基本功,才能在后续的舞蹈表演中通过对自身身体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的掌握,实现对舞蹈内容的完美展现。对现阶段舞蹈表演专业的同学们来说,扎实的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前期的基本功训练扎实,才能为后期的舞蹈学习建立良好的自身基础。并且,老师需要在日常的舞蹈教学过程中,为同学们讲解基本功对于一个舞者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同学们能更重视自身基本功的训练。在训练基本功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逐步提升训练内容的难度和强度,通过一定的针对性的训练,使同学们对肢体各部分的掌控都达到相应熟练的程度,可以做到收放自如。细节决定成败,在舞蹈动作上,包括手、脚、眼神等细节,都能从侧面展现出整个舞蹈表演是否精致。举个例子:老师在课程教学中,讲到关于民族舞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列举一些同学们熟知的舞蹈进行教学。因为民族舞的范围较大,所以如果一味地进行讲解,会使同学们对民族舞的认识产生混淆,不利于后期的舞蹈学习。因而老师可以挑选民族舞中的相关舞种来进行讲解,可以通过民族舞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例如,民族舞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孔雀舞、扇子舞、踢踏舞等等,这些都是相对来说同学们比较熟知的民族舞表现形式。老师便可以以这些舞种为切入点,给同学们讲解民族舞。民族舞所需要的表现力与其他舞种不同,对于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同时对于细节的要求也比较多,因此通过对民族舞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对同学们的舞蹈表现能力进行锻炼,在课堂实践中,使同学们更好地找到自己的缺陷所在,从而在后续学习中弥补自身的不足。除了舞蹈种类的划分之外,老师还可以根据不同舞蹈所对应的不同音乐进行教学上的调整,在学习民族舞之前,老师可以对民族舞的音乐进行一些讲解,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特性,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舞蹈表达。因为民族舞的音乐是有其独特的个性的。对于舞蹈音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节拍。不同的节拍所展现的风格也不相同。因而,同学们对于节拍的把握是否准确,也是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

二、提升同学们在舞蹈表演中的情感投入程度,从而更好地把控整体舞蹈内容

在学习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律动的敏感程度如何,是影响舞蹈作品整体表现的重要因素。舞者的律动在整个舞蹈作品展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直观地呈现舞蹈作品。倘若一个舞蹈没有合适的音乐来进行搭配,那么将使得整体的舞蹈变得没有灵魂,也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导致无法将舞蹈作品想要展现的内容传达出来。以此看来,舞者对于音乐的掌控是非常重要的,准确地把握律动是一个舞蹈演员的基本素养。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重点的训练和讲解。例如: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几组,编排不同的舞蹈,与此同时,配上相应的主题音乐,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掌握音乐的节奏,由教师给每组打分,以此评价他们对音乐节奏的掌握程度。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掌握音乐节奏的能力,进而提高了其舞蹈表现力。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有一些舞蹈老师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粗浅地认为舞蹈教学只是单方面的技巧应用。这部分老师会认为技巧的应用大于情感的投入,所以这些老师教给同学们的知识往往都是偏技巧性的舞蹈知识,并没有把情感投入的部分为学生讲解清楚,这就造成同学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忽略了舞蹈演绎中的情感表达。只有用充分的情感来填充整个舞蹈表演,才能使观众感同身受,明白舞者想要表达的舞蹈内容,同时明白舞蹈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含义。如果同学们在舞蹈表演中只重视舞蹈技能的展示,那么整个舞蹈就会给人一种炫技的感觉,而不是情感的输出,带给观众的感受也是不相同的。因此,老师要在日常的舞蹈教学中,合理地结合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技巧能力,通过双向输出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舞蹈表演。同时,老师在要求同学们演绎舞蹈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同学们对所要表演的舞蹈进行一定的了解,因为只有明白舞蹈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同学们才能将合适的情感融入到整个舞蹈表演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熟练的舞蹈技巧来进行表演,整个舞蹈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如果对于舞蹈内容的理解不透彻,也会在舞蹈表达中出现一定的偏差,给观众造成文不对题的感觉。所以,老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紧抓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不能单纯地重视舞蹈技巧而忽视舞蹈内容的教学,因为舞蹈表现力不仅仅指的是技巧方面的表现力,同样也代表着内容方面的表现力。两者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舞蹈表现力。

三、根据课堂内容需要,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一定的改进

在舞蹈表演中,首要的是情感表达要适当,不可随意表现。因为只有切合需要的情感表达,才会使得整个舞蹈体现出不一样的感染力。在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属于一种艺术上的输出,而不是单纯的情感上的输出,既然是带有艺术属性的输出,就需要对表演者进行一定的约束。舞者需要根据内容的不同对情感进行不同的投入,以此使每种情感都切合舞蹈表演。只有这样的舞蹈表演,才能成为情感思想与技能技巧的结合体,最终让大众感受到舞蹈的独特性及其所要表达的内涵。因此,要想将一个舞蹈作品表现得更为全面更为准确,需要同学们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合理地投入情感,不能失控,恰当地进行舞蹈内容的演绎。就老师在学校中的舞蹈教学来说,首要任务是合理地引导同学们理解舞蹈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进一步提升舞蹈表现力。其次,教师要能够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这样不仅仅能够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教学,也能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举个例子:在舞蹈课堂上,老师在讲解蒙古族舞蹈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先自行表达一下自己对蒙古族舞蹈的看法,因为每个同学对于蒙古族舞蹈的认识都不一样,所以老师需要先了解同学们对蒙古族舞蹈的初步认识都有哪些。通过对同学们的初步了解,老师可以进行后续的教学调整,而不是盲目地为同学们讲解蒙古族舞蹈。在讲解蒙古族舞蹈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先观察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对于舞蹈表演来说,每个舞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就蒙古族舞蹈而言,首先需要观察的就是腿部动作,其次需要观察的就是上肢动作。让同学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在表演蒙古族舞蹈的过程中就会使得整体表演更加完整,而不是单一的技巧性展现。对于蒙古族舞蹈而言,上肢动作的幅度会相对较大,同时对于腿部动作的协调性要求也较高。这样同学们就能在实践中真实地体验到蒙古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只有让同学们先了解了蒙古族舞蹈的大致内容,老师才能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逐步让同学们加入自己的情感表达,从而提升舞蹈的整体美感,并且和观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最终达到提升舞蹈表现力的效果。只有将动作与情感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好的舞蹈作品,从而培养同学们更好地进行舞蹈表达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整个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表现力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老师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首要的是将同学们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同时培养同学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并且使其表达的情感与舞蹈内容相匹配,而不是盲目地表达。老师也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调整来逐步适应现阶段舞蹈表演教学的要求。因为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舞蹈表现力教学的要求,只有提高同学们整体的舞蹈素养,提升舞蹈动作的规范程度,以及提高同学们对于音乐节奏感的把控能力和对于自身肢体的控制能力,才能达到提升整体舞蹈表现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彦春.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培养策略探析[J].艺术家,2020,(09):154-155.

[2]殷芳园.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策略[J].艺术评鉴,2020,(14):133-135.

[3]李骊亚.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明日风尚,2019,(18):122.

舞蹈教学篇7

舞蹈状态要求舞蹈学习者的身体能进入一个适合跳舞的状态,在舞蹈教学中,学生如果没能进入一个舞蹈状态,将会直接影响舞蹈动作的质量和舞蹈表现效果。可见,舞蹈状态在舞蹈教学中有很强的应用价值。首先,能集中学生的思想。舞蹈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口传身授,这很容易让学生精力不集中,影响教学效果。而在教学前教师能让学生进入一种舞蹈状态的话,学生在感官、神经系统、运动器官都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大集中了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有利教学。其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舞蹈动作质量。舞蹈总之是学生由内而外发展而成的,是学生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身体进入一种舞蹈状态后,都能合理的控制舞蹈动作的节奏、力度、路线等,提高舞蹈动作的准确度和灵活度。最后,有利于学生完美的诠释舞蹈作品。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其艺术魅力可以通过可视化的动作形态表现出来,如布景、服装、灯光、形态动作等。将学生身体带入一种舞蹈状态后,学生能更快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舞蹈角色中,加强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细节上的处理,以更好的诠释舞蹈作品。

二、舞蹈状态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转变观念,提高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意识

为了更好的将舞蹈状态融入到舞蹈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提高其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意识。一方面,学生必须在基础课学习的前提上,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舞蹈学习中,尽最大能力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要主动参与到更多的舞蹈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将所学的舞蹈动作合理的展示出来。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必须提高舞蹈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加强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的建设,促进舞蹈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将舞蹈状态科学的融入到舞蹈课堂教学中,以提高物体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舞蹈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不同学生的舞蹈状态,进而更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学习和掌握舞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2.区别对待,明确各个舞种的动作要求状态

每种不同风格的舞蹈有着不同的舞蹈动作,进入舞蹈的状态也会有所差异。舞蹈动作一般分为神色性动作、声名性动作和装饰性联络性动作。神色性动作是一种描绘人物思维、性格及激情的动作,有必然类型性和归纳综合性等特点,如描绘人物激情时,会有扭转、跳跃等动作。声名性动作是一种展示人物行走内容和目的的动作,有象征性和模拟性等特点。装饰性联络性动作主要在舞蹈中起渲染作用,也会将其用于其他两种动作的过渡。如我国传统舞蹈中晃手、垫步、布雷步、滑步等。因此,舞蹈动作要求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舞蹈状态,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明确各种舞种的动作要求状态。以中国古典舞教学为例,其动作要求状态讲究气匀、气平、气稳,舞蹈动作是在“圆、曲、拧、倾”等基本形态下形成的。古典舞讲究动作的延伸性,表现刚劲动作时,短时间内要合理的运用和控制体内饱满的气息,等到亮相的刹那,一股气息喷发而出,展现强大的爆发力。当要表现柔美动作时,呼吸舒缓有序,要能人动的控制气息,以使展示动作时形如流水。要做到这些,必须要保持一个状态,即人体腹部肌肉要始终处于一个良性的紧张状态,促使胸腔能向两旁扩展,同时胸廓运动肌群吸气的幅度不宜过大。在这样一种舞蹈状态下,所展示出的舞蹈始终是自然可控的。

3.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

在舞蹈教学中科学的应用舞蹈状态,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学生通过利用自身的空间想象思维,在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一种情景,将自己带入这种情景后,通过展示身体动作和画面描述来完美的表现舞蹈的艺术魅力。如在“天鹅湖”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有关黑天鹅的故事,让学生能切身感受黑天鹅的悲壮情感,然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果自己是黑天鹅会以什么样的舞蹈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情感,逐渐将学生带入一种舞蹈状态。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已然将自己作为舞蹈故事中的主角,会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舞蹈、表现舞蹈、释放舞蹈,获得最佳的舞蹈表演效果。

4.更新方式,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素养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包含了一种特殊的魅力,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和掌握舞蹈这种艺术魅力之所在,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素养。这也是舞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就必须要有良好的舞蹈状态。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完善学生的舞蹈状态,提高舞蹈教学的有效性。在“民族舞蹈”的教学中,以蒙古舞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给学生播放一些蒙古舞的音乐和视频,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学生在蒙古舞高亢、律动的音乐声中,会不自觉的摆动身体,达到调动学生身体活跃度的目的。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蒙古舞的基本动作,让学生从身体动作上感受蒙古舞的狂野不羁,学生逐渐从接触舞蹈状态发展为融入舞蹈状态,加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认知和掌握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三、结语

舞蹈教学篇8

一、舞蹈表现力的内涵

一个好的舞蹈,除了有好的编导手法外,还必须在用规范动作去展现舞蹈的风格、动律的同时,能够通过学生内心对舞蹈内容情绪的体验,用激情把舞蹈的美充分表现出来,使观众在观赏到有情感的舞姿中,受到情绪的感染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满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舞蹈感受力和表现力。

(一)以情带舞、以舞传情

舞蹈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肢体语言,是通过运动状态的、有形可见的人体动作,去展示那些无形可见的思想、感情、观念、精神和感觉。整个过程通过动作、节奏、线条、姿态、平衡和处于变化之中的对称与不对称的构图,构成“有意味的”舞蹈艺术形式。(孟慧清,孙立涛. 试论形体课舞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 化工高等教育, 2007,(04) :87-89)把舞者内心情感通过外部形态动作表现出来的。因此,无论舞蹈采用何种舞蹈形式进行表演其本意都在于通过对舞蹈所表现特定生活内容的表述,抒发舞者的喜、怒、哀、乐之情,并使欣赏者在享受中为之动情,进而受到陶冶和感染。

(二)动而合度、形变神真

舞蹈表演的“形”是指舞者的表情姿态、动作流动、服装造型等外在形态。由这些外在形态传达出的韵味、情感、意境,则是舞蹈表演的神。“形变而神真”就是形神兼合,观众在观赏舞蹈时,不但从情感上接受了它,而且为之感动。(刘荣. 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表现[J]. 艺术百家, 1999,(04) :57-59)平时,人们在评论某舞蹈演员的表演时,常常会有这样的说法:“动作还行,表情也可以,就是没有味道。”这里所说的“味道”,就是指演员对内在神韵的把握与体现。只具备“形”的舞蹈,等于只有空旷的骨架。只有将灵与肉同时赋予它,使之有“神”才能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栩栩如生的舞蹈艺术形象。

(三)技艺结合、引人入胜

舞蹈是一种以视觉形态为主的审美对象这一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所以舞蹈艺术的一个美学特征,即舞中有技、技艺结合。舞者通过高超的技巧传情达意、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可以使观众更加清楚地看到舞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态状态,进而就会直觉地对舞蹈所表现的内容产生美感。因此单纯的手舞足蹈没有舞蹈的技艺,观众在观赏舞蹈时就可能无动于衷而漠然置之,达不到赏心悦目、情绪畅快所取得的审美艺术效果。

(四)风采独具、富有创造性

一个舞者除具有舞蹈基本能力和技巧能力外,还应当具有艺术创造力、表现力和感染力,就是要具有在熟练技巧能力基础上的舞蹈艺术的创造性,它是舞蹈艺术美的灵魂,有无独创性是区分普通舞者还是舞蹈表演家的尺度所在。舞蹈表演的过程,实际上是演员对舞蹈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舞蹈编导的创作意图,只有经过演员的表演才能得以实现,然而,舞蹈演员情感的表达与舞蹈编导的创作意图并不总是严丝合缝、一一对应的。(吴伟生. 谈舞蹈教学中表现力的培养[J]. 大众文艺, 2010,(14):145-148)这是由于演员在表演时融入了主观情感、个人艺术功力、审美体验等因素。演员只有将自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渗透到情感表现的创作实践当中,做到“选学一家,博采众长;熔于一炉,独树一帜”,牢记“艺无止境,常演常新”,才能给舞蹈艺术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使舞蹈表演艺术之树常青。

二、舞蹈表现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先天因素,二是后天培养。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先天遗传

舞蹈表现力是否具有先天遗传性的研究和争论仍在进行。遗传、环境与教育相互作用的理论是被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的。有部分人认为舞蹈表现力是与生俱来的,是具有先天遗传性的。在教学中常看到父母从事舞蹈事业的学生,她们的舞蹈表现力方面较为突出,又如: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舞蹈表现能力较为突出,正如他们所形容的那样“藏族、蒙古族的孩子会说话时就能唱歌,会走路时便会跳舞”一样,这种能力是具有一定基因遗传性的。在看待遗传的影响时,目前较公允的观点是认为遗传造就潜在能力。实际上,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对人的发展影响方面,二者并存,均不可缺。遗传素质构成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个体发展都是谈不到的。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和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反映出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艾玲. 舞蹈教学应重视非技巧因素的培养和训练[J]. 江西教育, 2004,(22):99)遗传素质在人与人之间具有差异性,这决定了人们在发展上的个别特点。每个人的遗传潜能都是不尽相同的,但一个人不论其遗传天赋如何,要想最大限度地开发他的先天潜能良好的环境及良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人,不论他天分有多高,都不可能独自修成正果。当然,再多的支持,如果孩子先天缺乏智力或者没有“学习的热情”,那也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二)后天培养

后天因素包括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学校生活学习环境,学校教育因素。现具体分析如下:

1.家庭、社会、生活环境

父母是从事舞蹈表演艺术事业或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的孩子往往舞蹈表现力较强,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民族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另外,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如有些并非是从事舞蹈专业的家长,较重视素质教育和孩子的全面发展,而注重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他们常为孩子提供条件。(吴博. 舞蹈教学与舞蹈创作的联系[J]. 音乐生活, 2007,(08) :88-90)如课余时间带孩子们去少年宫、群艺馆或舞蹈学校等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学习舞蹈,鼓励孩子参加幼儿园、学校的课外舞蹈班,参加舞蹈表演或比赛,或借助光盘、电视节目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舞蹈表现力,目前,这种家庭的孩子还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也充分证明了舞蹈表现力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如果有好的引导和培养是完全可以在后天得到强化的。

2.学校教育因素

对于踏入师范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来说,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教学受以下方面的影响:

(l)课程的设置

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完全照搬专业院校,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和本地区的实际,突出专业性和师范性,强调"技"、"艺"并举,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要从学生就业出发,还要兼顾学生自身专业的发展.,应遵循学生的就业方向和专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舞蹈专业课程设置应为丰富和全面的。舞蹈技能教学应体现专业性,如舞蹈基本训练,民族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身韵、舞蹈创编、现代舞、现代流行舞蹈、排练课等课程的开设,舞蹈理论教学应体现师范性,如心理学、教育学、舞蹈教学法、舞蹈解剖学等,同时还要体现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舞蹈表现力的课程:如中国舞蹈史、西方舞蹈史、舞蹈赏析课、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作品欣赏、表演艺术、戏剧表演等。因此,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树立全新的舞蹈教学理念,使学生具备会跳、会教、会编的综合职业能力。

(2)教师的影响

模仿是学习舞蹈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舞蹈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示范,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对舞蹈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舞蹈情感的表达,给学生以最好的学习榜样,舞蹈艺术具有感染力,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对教师崇拜的心理特征,教师舞蹈时出神入化的表现力可以,使学生非常热爱老师,热爱舞蹈,教师舞蹈的表现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3)艺术实践的锻炼

艺术实践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有计划、有组织的参与的校外活动。舞蹈的艺术实践有舞台演出,采风,观摩演出、社会调查,是课堂教学与舞台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的活动。艺术实践必须面对生活,生活远比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在艺术实践中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美、感知艺术,在舞台上面向观众展现美,创造美,在观摩演出中学习和揣摩对舞蹈人物形象的刻画,情感的表达,在采风和社会调查中了解民间的文化,吸取民间舞蹈文化的营养,丰富舞蹈文化内涵,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舞蹈的表现力得到了提高。

三、提升舞蹈表现力的策略

当前,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入学前很大一部分人不是从小学习舞蹈,也没有在舞蹈艺术团体从事过舞台表演,没有表演基础,舞蹈专业基础不是很扎实。在学习中更多关注的是舞蹈技能的提高,关注的是动作的掌握与熟练,忽略了舞蹈的表现力,在学习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明确舞蹈表现力教育的目标

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是高质量的保证舞蹈教学而开展的面向全体受教育者达到艺术化的表现生活真谛的一种教育活动。师范院校舞蹈表现力教育目标不是单纯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表演技艺,而是通过培养他们舞蹈动作与情感对应的体验能力、舞蹈意向与想象对应的体现能力,最终使受教者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韩晓娟. 谈审美观念与舞蹈基本功训练[J]. 内蒙古艺术, 2009,(01):89-91)舞蹈艺术表现力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培养学生舞蹈动作与情感对应的体验能力。舞蹈的动作运动具有与舞蹈风格和表现情感的对应联想性。我们在舞蹈艺术表演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让受教者掌握一些纯肌肉的力学技巧动作,而应当努力发掘具有特定风格的人体动律及其情感对应。

二是培养学生舞蹈意向与想象对应的体现能力。想象是以原有表象或经验为基础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已经存在的记忆在人脑中的重新组合,在舞蹈表演学习体验中,受教者的想象要在施教者的引导下,通过对舞蹈表演内容的审美理解而对己有的审美经验进行重新组合。

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社会的发展进步,一刻也离不开人类的创造,无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都是如此。舞蹈艺术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凝练、最经典的创造活动,集中体现着人类的精神风貌,是人类审美情感、精神境界的直接显现。通过对受教者实施舞蹈艺术表演教育,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高尚超凡的精神境界。

(二)改革教学课程

师范院校的舞蹈教学的课程研究在国外已有悠久历史,它经历了科学理论化课程——学科结构课程运动——实验型课程开发——解放兴趣课程建构这样的发展过程。课程的设置应首先服从于学科定位,根据定位合理配置课程。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在突出专业性和师范性的同时,还要突出地方特色、挖掘原生态民间舞蹈艺术,教学走出课堂,进行舞蹈采风等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任何艺术精品都是从民族文化厚土中生发,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鲜明的时代审美特征。同时,舞蹈风格的掌握应从其文化层面导入教学,即告诉学生该舞种产生地的民俗民风、生活环境、生存状态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舞种的审美特征等。借用多媒体课件,将当地的山水风光和原生态的舞蹈展现于课堂,当学生对地域文化、舞蹈样式、服装饰物和音乐风格都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进行舞蹈体验。(李美虹. 谈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 大众文艺, 2010,(03):127-129)在传授技术和风格的同时,教师还应讲解舞蹈的历史变迁、现时状况和发展趋势,使学生明白无误地知道所学的不仅只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完善学生的舞蹈知识结构,真正使其朝着可跳、懂教、会看、能说、善编的方向发展,成为复合型实用性人才。

(三)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

舞蹈课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并且应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最紧密的课,要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强化艺术表现素养

强化艺术表现素养应当从舞蹈的基本功训练抓起。由于舞蹈表现力主要通过人体语言传情达意,因此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形体必须经过训练,动作才能够规范、灵活、准确、漂亮。行话说:“身段要随和”,那就是说,要使我们的四肢百骸行动坐卧能够随心所欲而又显得漂亮(艺术之美)。就所谓“手到、眼到、步到、神到”。师范院校的舞蹈教学要在舞蹈表演中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非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日不可间断,把功夫练到家才行。(吴兰. 舞蹈表现力与艺术实践的交错关系[J]. 文化月刊, 2009,(08):77-79)

(2)培养艺术创造能力

任何形式的艺术表演,都是一种创造行为。舞蹈演员即使严格按照编导的意图展开艺术表现,实质上也是投入个人的主观情感而进行积极的二度创作。要培养受教者的艺术创造能力,应当从激发想象能力,储备情绪记忆做起。(曾珍. 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研究[J]. 大众商务, 2009,(12):67-69)舞蹈教学自古以来就沿用“身授法”。“身授法”中“身授”就是实践,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我们肯定“口传身授法”,是舞蹈的最基本的教学法,它是符合舞蹈教学规律的。(顾芳. 舞蹈的表现力[J]. 剧影月报, 2010,(03):101-105)但以“口传身授”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虽在舞蹈教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若不注重启发式教学,将在很大程度上抹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进一步完善和挖掘舞蹈教学方法,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在教学中还要运用投影仪、电视机、录像机、多媒体等形式,给学生带来生动的情景知识和视听冲击力,从而提高舞蹈表现力。

(3)提高教师舞蹈表演素质

师范院校的舞蹈教师不仅在舞蹈技艺上很专业,而且应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首先,提高教师较高的艺术专业素养应放在首位,应把树立良好的专业素养作为重点。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要对表演艺术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观摩和学习其他艺术的表演特色,如话剧的人物塑造,京剧的唱、念、做、打。同时也要进行舞台实践,灵活的掌握和应用舞蹈的表演艺术,把舞蹈的表演知识和经验传播给学生,

(4)加强艺术实践活动

舞蹈艺术实践是推动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是提升学生舞蹈综合能力的一项手段,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内容,深入探索实践教学新的活力。学生除参加舞蹈舞台表演外,还应组织话剧、戏曲、歌舞剧、情景舞蹈的演出实践,不断丰富学生舞台表演实践机会,在加强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同时,还要进行晚会策划、组织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重在艺术实践活动增强团队意识、同学情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

(5)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从思想道德素质来说,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丰富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和高度责任感的人。从文化理论素质来说,艺术学科呈现出不断交叉渗透,又不断分化、综合的趋势。各个舞种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渗透,中外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加深。这些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方面的教育,而且要进行文学、艺术、历史、美学等人文学科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学生在舞蹈表演中对把握舞蹈作品的内容、体现舞蹈作品的情感,有更深的理解,从而使舞蹈更具感染力。

结语

高师舞蹈教育是为社会各级教育培养舞蹈专门人才,肩负着舞蹈教育的重要使命,处于全社会舞蹈教育的核心地位,高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舞蹈教育水平。因此要改变以往舞蹈教育方式,调整师范院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和结构,使学生成为舞蹈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舞蹈专门人才,是实现师范院校舞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孟慧清,孙立涛. 试论形体课舞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 化工高等教育, 2007,(04) :87-89

[2] 刘荣. 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表现[J]. 艺术百家, 1999,(04) :57-59

[3] 吴伟生. 谈舞蹈教学中表现力的培养[J]. 大众文艺, 2010,(14):145-148

[4] 艾玲. 舞蹈教学应重视非技巧因素的培养和训练[J]. 江西教育, 2004,(22):99

[5] 吴博. 舞蹈教学与舞蹈创作的联系[J]. 音乐生活, 2007,(08) :88-90

[6] 韩晓娟. 谈审美观念与舞蹈基本功训练[J]. 内蒙古艺术, 2009,(01):89-91

[7] 吴兰. 舞蹈表现力与艺术实践的交错关系[J]. 文化月刊, 2009,(08):77-79

[8] 曾珍. 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研究[J]. 大众商务, 2009,(12):67-69

舞蹈教学篇9

【关键词】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展现形体美,抒发心灵美。舞蹈是一门艺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汲取更多的养分才能获得灵感,需要经过历史的洗涤才能更加完美,作为一名一线舞蹈教师,我深感艺术教育需要适时地创新,若要使得舞蹈教学跟上社会文化发展的大潮,使得舞蹈艺术对观众产生积极的影响的同时有益于舞蹈人的成长,舞蹈教学有必要借助有利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创新,再创新。而自身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舞蹈比赛不失为一种绝佳的手段,它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具体体现在:第一,通过舞蹈比赛分享各校的舞蹈教学成果,交流教学经验,利于在教学中进行借鉴;第二,舞蹈比赛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作水平;第三,舞蹈比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为教学提供基础;第四,舞蹈比赛对舞蹈的教学课堂进行了适当合理的有益补充等。下面就这几个方面对其作用进行叙述。

一、分享舞蹈教学成果,交流教学经验

一个标准的好舞蹈,对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是有着很高的要求的,与教师的教学也是密不可分的,此外,也需要一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充分发掘自身的表现力,舞蹈比赛便是一个极好的方式。每年都有各种形式的舞蹈比赛,一批又一批主题各异的舞蹈逐日展现在大众面前,舞蹈作品或体现中华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或提倡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也有的大胆求新,适度表现新意。舞蹈比赛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前期组织学生参加的多项比赛无疑为后来频频摘得荣誉打下了很高的基础,现在看来,几个舞蹈比赛之间并非直接影响,而是前一次的经验帮助自身改善教学,进而为下一次的奋起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比赛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一种形式,各个学校通过舞蹈比赛实现舞蹈经验的交流,很多舞蹈作品能通过舞蹈构思及学生的表现直观的反映出舞蹈教学的质量;平日穿梭于各自不同圈子的舞蹈工作者们通过舞蹈比赛得以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教学方法和教学心得,有利于营造出一种团结合作的氛围,比赛使得大家共同进步;比赛中各个作品的优势显而易见,利于其他学校合理借鉴,这也不失为促进舞蹈教学工作的一种方式。很多舞蹈比赛皆是如此,以著名的“桃李杯”为例,它涵盖了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等不同的舞蹈种类。“桃李杯比赛”不仅面对专业院校,同样面对普通院校的学生,作为国内最为知名的舞蹈比赛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所院校的学生争相报名参加。不管是何种参赛单位,其选派的学生都尽量展示优越的自身条件,选手们表演的作品和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该单位的教学水平,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能反映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教学问题,从而促使教师在往后的教学中汲取经验,着力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比赛中与他人的对比,学习他人的长处,借鉴他人的经验,了解自己的优势,反思自身的不足。有的舞蹈比赛在比赛期间还设置了相应的交流活动,为来自不同环境下的各位编导和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作水平

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围绕它的比赛会在一个特定的场所进行,在比赛中各方体现的势必都是其舞蹈教学的最佳水平,站在比赛的舞台上就像是脱掉鞋上战场,只要人们用心观赏,谁高谁低,一目了然,至于那些细节的东西另当别论――也就是说,各校通过对最高水平的展示,可以检验自身平时的教学水平,而直观的比赛方式也有益于他们找出各自的优势和与他人的差距,有差距才会有追赶,有差距才会有进步,比赛之后任教的老师们根据自身的情况量体裁衣,进行合理的改进,有利于促进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舞蹈与其他教学门类一样,需要某种手段来实现教学成果的检验,以激发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行为――舞蹈比赛就像是我们设置的各类大考试,学生和教师都会为考试做准备,尽力把考试考好,万一出现考试失利,考后的总结亦能对下一次的考试储备更多的能量。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舞蹈比赛的作用,适时选择性地参与不同的舞蹈比赛,通过参加比赛,与兄弟院校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既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也可以使教师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审视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可利用舞蹈比赛所设置的标准衡量教师自身的教学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与他人相比有何差异,并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和相应的改进方案。

参加舞蹈比赛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创作水平。一名好的舞蹈教师除了要上好课,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规范的动作外,还要搞好创作,毕竟舞蹈不是死板的事物,而是生动的艺术,它是需要独特的创意来点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观察生活,从周围的事物中去寻找新奇的东西,选择创编的舞蹈题材。所谓“题材”指的是舞蹈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生活现象,是舞蹈作者对其掌握的大量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概括提炼加工后作为作品内容的材料。题材的确定是提炼主题、刻画人物、编排动作、制作音乐等等一切的基础。此外舞台的调度、服装的设计也是比赛剧目很重要的方面。教师们常常苦于如何推陈出新的问题,而舞蹈比赛恰巧为教师们打开了一扇窗,别人的创意或许会点亮自己的创意,而自己的创意也有机会走向大众的事业,如果能得到认可,必定无比欣慰,也利于激发再次创造的动机。也就是说,舞蹈比赛实现了教师们从创作自己的作品到观摩别人的作品的过程,创作水平也在其中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为教学提供基础

训练学生的再学习能力是舞蹈教学不容忽视的一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教师应通过训练学生寻找、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的欲望,从而实现真正的学习。舞蹈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准确的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帮助学生找规律,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相对单纯的模仿教师的几个动作的直接教学模式而言,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引导学生探索每一个动作的内涵,理解不同的舞蹈所体现的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勤思考、会思考的好习惯, 帮助培养其良好的“再学习能力”。而在舞蹈的学习中要想具有“再学习能力”,少不了在比赛中的磨砺,在比赛进行时,学生往往更接近自身迫切理解作品的状态,而为了能更好地完成作品,顺利迎战,学生往往会更多自己的思考,实现自身的“再学习”。

而舞蹈比赛也是发现、选拔优秀的舞蹈人才的很好的平台,通过舞蹈比赛教师可以选拔条件出众的舞蹈人才,发掘学生的优势,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并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比赛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越是大规模的比赛对学生的要求也越高,这一方面需要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很多的技能,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加强自身的综合修养,不断挑战自己,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

四、对舞蹈的教学课堂进行了适当合理的有益补充

舞蹈是一门向前发展的艺术,它需要不断的实践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存在于大脑中不能实现的统统不能算做舞蹈,舞蹈是要靠“跳”的,而“跳”的最佳场所非舞台莫属,“最佳”中“更佳”的是舞蹈比赛的舞台。所以我们需要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活动,来提高了学生舞蹈的意识,而对于一个舞蹈工作者来说很多相关的领域也是需要掌握的,比如舞台灯光、音响、化妆等,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能完全把这些教给学生,而参加比赛恰巧可以弥补教学的不足,完成对课堂教学的适当的、合理的有益的补充。相对于平日的舞蹈教学,舞蹈比赛在对学生的自信心、心理素质、的培养上是最大力度的,同时舞台经验也将是他们宝贵的财富。

尽管比赛终究是残酷的,有人欢喜有人忧。能够在大赛中取得成绩的舞蹈人才少之又少,尽管是小型的比赛,也难免会有遗憾,甚至有时候付出了并不能得到理想的成绩。但是要知道,比赛本身的价值远远大于通过比赛所获得的荣誉。荣誉是对教学的肯定,同样,小小的遗憾是为了吸取更多的养分准备更有把握的航行。要知道,舞蹈比赛的教育功能才是其最大价值所在,通过舞蹈比赛,我们收获成长,我们学会了更好地教学,也终将更加自信地站在每一个舞台上!

【参考文献】

[1]李蕾,万道明.关于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7.

[2]霍蕾.论芭蕾教育“学生潜质”的开发与培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7.

舞蹈教学篇10

关键词:舞蹈钢琴伴奏;舞蹈教学;关系

音乐与舞蹈自古以来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两者构成的词汇也不在少数,例如,载歌载舞、歌舞升平、无歌不舞等,这些都说明了两者结合的必然性,不仅如此,随着舞蹈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舞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钢琴伴奏成为舞蹈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关系为何?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分析阐述。

一、舞蹈钢琴伴奏特点

舞蹈钢琴伴奏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将音乐和舞蹈两大艺术领域同时摄入,是连接两大艺术门类的纽带。随着舞蹈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舞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舞蹈钢琴伴奏已成为舞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有别于音乐伴奏与器乐伴奏,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演手段,展示独特的艺术魅力。舞蹈钢琴伴奏强调音乐旋律,以旋律音乐作为主体,不同于其它无主旋律的伴奏形式。舞蹈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主要的表演手段,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主要以动作为主体,本身没有旋律,需要钢琴伴奏以旋律线条及节奏勾勒舞蹈韵律,通过选用和创编符合舞蹈动作、节奏等特点的旋律化音乐。随着舞者动作节拍的变化,在速度、力度以及气息音色等各方面作出变化,渲染舞蹈的气氛。舞蹈与伴奏音乐的珠联璧合,和谐统一。舞蹈钢琴伴奏有启发性特点。舞蹈钢琴伴奏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令人陶醉和联想。在课堂中用准确的音乐节拍、节奏、合适的速度、力度以及气息启发引导舞者正确的把握动作的本质特点,激发舞者的表演热情,展现给观众优美的舞姿,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和谐统一。舞蹈钢琴伴奏,在伴奏音乐选择上,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钢琴伴奏要时刻观察舞者的动作变化,选择与舞蹈动作相符合的音乐旋律及伴奏织体,在伴奏过程中,投入到舞蹈的意境中,感受舞者的感情变化,根据舞蹈动作的在方向力度、速度、呼吸等各方面的不同变化,灵活的调整旋律线条以及伴奏类型,通过丰富多变的伴奏音乐与优美的舞蹈动作完美结合,塑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艺术气氛,激发学生的舞蹈热情

舞蹈钢琴伴奏,作为钢琴伴奏的艺术分支,在舞蹈教学中担任重要的角色。钢琴伴奏是舞蹈教学课程一项必备的辅助教学工具,它以独特的优美音色、宽广的音域、多变的和声以及丰富的音响效果烘托整个课堂气氛。钢琴伴奏音乐一响起,立刻让舞者精神集中,随着音乐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让舞者充满激情,或喜悦或悲伤,或欢乐或雀跃,舞者内心的情感完全迸发出来,钢琴伴奏给舞蹈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舞蹈伴奏音乐都是根据舞蹈动作特征编排的伴奏音乐,通过自身丰满的音响效果,旋律和多样变化丰富和舞蹈钢琴伴奏与舞蹈教学关系的解读及思考声织体,伸缩的韵律感,乐句呼吸等方面,将枯燥的基训课动作,在伴奏音乐的带动下,变得更为生动,将音乐与言语,舞蹈语言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培养学生准确地掌握节奏感

舞蹈艺术中最重要的元素是节奏,离开节奏的舞蹈作品是不协调的无序的,直接影响舞蹈的美感,以及内在的含义。对于舞蹈演员而言,至关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需要很强的节奏敏感性。因此舞蹈钢琴伴奏者对多样多变的舞蹈动作规律又有一定的认识,弹奏出准确的韵律十足的节奏,舞者潜移默化地感受到音乐旋律,准确的把握节奏十分重要,音乐的节奏规范直接影响舞蹈动作的规范,伴奏音乐对学生动作规范起到导向作用。节奏的偏快,偏慢,都会歪曲舞蹈动作的内涵,破坏舞者动作的美感,例如舞蹈基训课中的小跳,动作跳跃,弹性较强,节奏稍快,钢琴伴奏,通过感受动作的轻巧灵巧,应弹奏出欢快愉悦的音乐。转是最为典型的舞蹈节奏,通常用3/4拍,伴奏应弹的流动轻松,强调第一拍的重音。给舞者暗示,引导舞者体会舞曲的旋律,增强节奏感。因此钢琴伴奏准确的节奏和舞蹈动作紧密结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增强节奏感及塑造富有韵律感的舞蹈形象必不可少。

三、钢琴伴奏与舞蹈教学完美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与舞蹈教师沟通

在舞蹈教学课堂中,钢琴伴奏经常被视为辅助教学,俗称“肉体录音机”,但随着舞蹈教学的发展,这种认识逐渐弱化。钢琴舞蹈伴奏与舞蹈老师共同担负着各自的任务,推动着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钢琴伴奏和舞蹈教师要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两者和谐配合。钢琴伴奏在每堂舞蹈课前主动与舞蹈教师沟通,预先了解舞蹈老师当堂的授课内容,了解舞蹈教师的教学意图,选择与舞蹈动作相符的音乐。在课堂教学中,舞蹈教师会对高难度动作强化练习,因此为了保证课堂的高效,伴奏者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将伴奏音乐重复的次数、力度、速度都做到详细的标记。伴奏者要对教学进度非常熟悉,紧跟舞蹈老师的教学思路,熟悉课堂顺序,避免与课堂脱节。此外,在舞蹈教师讲述舞蹈动作要领时,钢琴伴奏应当认真的聆听,感受舞蹈动作的旋律节奏,体会其中的意境,在伴奏时将体会和领悟融入伴奏音乐之中,使音乐与舞蹈合二为一,实现高效课堂。

(二)根据舞蹈动作,选择合适的曲目与舞者融合

舞蹈课堂中,内容丰富多样,每个动作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为了配合各种舞蹈动作,选曲一定要注意其规律性,灵活使用。例如2/4拍稍快的音乐,可以用于小踢腿、小弹腿、小跳等表现轻巧灵活的舞蹈动作相配。而旋律线较长连绵起伏的3/4拍4/4拍的音乐可以用于画圈、单腿蹲等舞蹈动作相配。控制是基础课中训练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腿部和上身的控制,使腿静止在空中,形成各种舞姿,表现舞姿的美感,伴奏音乐要选用柔板慢板的4/4拍音乐。音乐的艺术性要高,和声丰富使得舞姿表现更优美抒情,富有表现力。如何使两者融合是钢琴伴奏重要重视的,同时伴奏要做好音乐的引导,引导舞者融入到音乐中,从音乐一开始的呼吸就给舞者暗示,边弹边看舞蹈动作的变化,及时从力度、音色、速度、情绪上的调整,使每个动作环节都相互交融,将伴奏音乐与舞蹈动作融为一体。试想伴奏者只顾自己弹,忽略舞蹈,使舞蹈变得机械化不合拍的局面,影响和破坏了课堂气氛,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钢琴伴奏要与舞蹈者紧密配合,两者在心灵上交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创作表演出完美的舞蹈作品。

(三)要加强专业修养,不断提高伴奏水平

弹好舞蹈钢琴伴奏以要必须具备专业水准的钢琴演奏水平,扎实的演奏功底,手指力度,音色的控制能力,细腻变化的能力,正确处理乐句呼吸及旋律结构起伏等能力,对舞蹈训练、表演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好的伴奏用音乐旋律的起伏、音色的变化、速度的快慢的调整来启发学生的音乐感觉,激发学生的舞蹈热情,同时要有快速视奏和即兴伴奏的能力。在舞蹈课堂上,有时会需要现场视奏一曲从未弹过和听过的伴奏谱,伴奏老师要冷静对待,切勿慌手慌脚,先要迅速的浏览乐谱,看清谱号、调号、拍号、速度等快速做出反应。即兴伴奏的能力也是必备的,在拿到一首没有编配的乐曲,伴奏老师要对乐曲的风格、节奏、节拍、速度等反应灵敏,快速编配和声及其伴奏织体。要完成高效的课堂质量,钢琴伴奏要具备扎实的演奏水平、快速视奏及即兴伴奏的能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