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依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5:58:56

普法依法

普法依法范文篇1

一、把握正确方向,力求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有新作为

1、贯穿主线,以十七大精神统领“五五”普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精神,准确把握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要求,突出抓好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建设。

2、服务发展,强化创业创新相关法律的宣传。充分发挥法律的指引、预测、评价等作用,引导和激励全市人民大胆创业、依法创业。大力宣传宏观调控、节能减排、资源环保、知识产权、安全生产等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成长,为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围绕民生,强化依法维权意识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力宣传征地拆迁、教育医疗、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公民依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利、依法解决各种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深化“法律六进”,力求在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上有新成效

4、深化“法律进机关”活动,着力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意见》,由组织、宣传等部门牵头,健全完善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扩大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前考试范围;由市直工委、人事、司法等部门牵头,组织开展公务员法律知识轮训和十佳“学法用法公务员”、十佳“学法用法示范机关”评选活动;由市普法办牵头,组织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分级考试(考核)。发挥各级政府法律顾问团作用,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决策能力,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水平。

5、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着力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由教育部门牵头,认真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推进中小学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积极开展“五个一”活动。由政法委、团市委、公安、教育等部门牵头,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规范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工作运行机制,开展优秀法制副校长评选,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实施“青少年法制德育导师工程”,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

6、深化“法律进企业”活动,着力增强诚信守法经营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委《关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由经委、国资委、总工会、工商、劳动等部门牵头,逐步在规模企业建立职工法制学校,组织编写企业职工法制教育读本,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市场经济法律专题研讨班,大力开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新颁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深入开展“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工提高运用法律依法维权的能力。

7、深化“法律进乡村”活动,着力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民主自治能力。认真落实中央有关部委《关于加强农民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由农办等部门牵头,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推进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落实农村法律知识普及项目。结合村级换届选举,以村“两委”干部为重点,深入实施农村普法骨干“131”培育工程。积极开展法制宣传资料进农户、法制信息进农家、法制文艺进农村、法律服务近农民活动,广泛宣传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8、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着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由民政、司法等部门牵头,依托街道和社区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充实壮大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八个一”活动,加强法制宣传与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的有机结合,为建设和谐社区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9、深化“法律进单位”活动,着力扩大法制宣传教育覆盖面。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交通、城建、工商、卫生、文化、行政执法等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公示牌、宣传册、触摸屏、开放日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性公益法制宣传,在广场、公园、市场、车站、医院及文娱场所等人员流动频繁的地方设立法制宣传栏、张帖挂图、发放资料、播放广告,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各类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社团组织要积极开展对所属人员、从业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

三、创新方法手段,力求在拓展阵地、丰富载体上有新亮点

10、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主导作用。宣传部门和各新闻单位要进一步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传媒的优势,继续办好“法与生活”、《法治周刊》等法制栏目,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宣传形式,扩大栏目影响。加强**普法网建设,积极参与“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借助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平安信息视频联播网、公交车载电视、手机短信、城市大屏幕等,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11、巩固拓展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各级党校主体班次、各部门组织的培训要确保落实法制教育内容。加强乡镇(街道)学法阵地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社区)法制宣传“四有”阵地建设,力争年底全市行政村法制宣传栏拥有率达80%。加强普法广场和法制公园建设,争取建立6个省级法制教育示范基地。

12、精心组织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认真组织“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和“浙江法治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重要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纪念日、重要节日,开展相关法律法规专项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国土资源法律知识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人文奥运·法治同行”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北京奥运会的顺利召开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13、争创地方法律文化建设特色。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文化研究相结合,深入挖掘利用沈家本法律文化资源,开展沈家本法律文化创新意义课题研究。加快《沈家本全集》整理出版和沈家本纪念馆建设,加快推进我市中国法律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

四、坚持普治并举,力求在学用结合、整体推进上有新提高

14、提质扩面,加大“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力度。制定出台进一步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完善创建内容,健全考评标准,强化动态管理,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创建主体意识,实现创建工作由重面到重质的转变,不断提高创建水平,确保全市“民主法治村(社区)”达标率提高5%以上。

15、探索规律,扎实推进地方和行业依法治理。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以平安创建和法治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深化“平安**”和法治建设工作先进县区创建活动。加强企业、学校、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等基层单位的依法治理,积极探索依法治理的有效途径、内在特点和发展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培育典型,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五、切实加强领导,力求在整合资源、健全机制上有新进展

16、健全领导体制,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认真落实市普法与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成员单位工作制度》,健全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和年度检查考评机制,及时组织“五五”普法中期评估督导,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五五”普法规划落实情况专题视察。各县区、各部门要及时充实调整普法领导机构,确保普法工作组织、人员、经费等保障措施落实到位。市普治办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等职责,当好参谋助手,强化督促检查,确保“五五”普法规划顺利推进。

普法依法范文篇2

一、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和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

1.深入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把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作为全县市场监管系统法治宣传教育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将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纳入普法宣传培训的重点内容,通过召开报告会、法治讲座、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宣传。

2.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宣传党中央决定对宪法进行修改的重大意义,宣传好这次宪法修改的重点内容和主要考虑,宣传好宪法修改贯彻的总体要求和原则。以“12·4”国家宪法日、法治宣传教育月为节点,认真学习宣传新修改后的宪法,在全系统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主题法治宣传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不断增强宪法自信、宪法自觉。

3.大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全县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大力宣传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推进全县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宣传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治理、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护生态环境及科技文化建设等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水平。

4.深入学习宣传党章和其他党内基本法规。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宣传党章基本内容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引导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做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突出抓好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

1.深入推进全系统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实施意见》,落实党组中心组学法、任前考法、领导干部年终述法等制度,牢固树立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加强学法考法述法结果运用。围绕全县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加强对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宪法知识和市场监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注重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谋划工作、化解矛盾,确保全县市场监管工作依法有序健康开展。

2.切实抓好重点帮扶对象的法治宣传教育。围绕全县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推进“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突出普法宣传精准性,大力开展法律进企业普法宣传活动,抽调业务骨干进企业开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企业法治讲堂”宣讲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特种设备安全、质量提升、标准化建设等专题培训,增强市场主体法治意识,推进依法经营、守法经营。

3.切实加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法治宣传教育。广泛宣传质量强国战略,以新修订的《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标准化法》《计量法》和商事制度改革及市场监管执法的相关法律法规为重点,广泛开展面向广大经营者的法律宣讲和教育;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广泛开展面向消费者的法治宣传教育,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引导其依法维权,全力营造经营者守法经营、消费者依法维权的良好法治氛围。

三、推进“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

1.组织开展《省法治宣传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学习宣传。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条例》的宣传和解读,营造浓厚宣传氛围,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知晓《条例》的内容。加强对学习贯彻《条例》情况的指导督查,促进《条例》全面落实。

2.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考核标准》,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对法治建设工作的领导,有效落实领导干部普法主体责任。

3.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方案》,研究实施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充分发挥各股室、所、直属局的职能优势和主导作用,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5.20”世界计量日、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质量安全月、“10.14”世界标准化日、“12·4”国家宪法日等特殊纪念日和单项法律法规规章颁布实施周年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创新方式方法和宣传载体,大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4.落实好以案释法制度。全面贯彻《关于在全县推行“以案释法”制度的意见》,建立完善以案释法制度,把以案释法全面拓展到执法、守法全过程,促进全系统干部职工自觉学法遵法守法用法。

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推进法治创建

1.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宣传教育,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理念,推动法治实践为主旨,积极推进市场监管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县电视台、县广播电台、《大众》、微信平台等媒体和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我局普法动态。

2.不断创新普法方式方法和载体。在注册登记、消费者投诉举报等服务窗口设立公示栏、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宣传设施,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信息。通过咨询接待、维权服务网络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面对面的法律指导服务。实施“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行动,依托网站、微信等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广泛向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法治宣传、法律服务

普法依法范文篇3

五年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依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服从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为目标,深入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完成“四五”普法任务。

进一步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一、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为目标。

扎实开展,

㈠围绕中心。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全社会形成崇宪法、尊重宪法事实维护宪法权威。紧密结合”平安浙江“建设,加强有关打击黄、赌、毒和惩治严重危害公共平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信访条例》积极三法上访和理性维权,预防和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有关市经济法律法规的宣传经济秩序。

落实制度,

㈡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干部学法用法工作。通过健全和完善制度,总结和推广经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领导有关规定落到实处。着力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内容,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作用,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和制度,促进青少年健康生长。继续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积极探索对个体经济企业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形式,努力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落实好制教育实施意见,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诊法维权能力。

创新形式,㈢开拓思路。切实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法制宣传教育巾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法制节目内容具作用,充分发挥党校、农村夜校、社区学校等法制宣传教育阵地的普及教育作用,充分教育专职人员、联络员信息员、普法讲师团结队伍的宣传带动作用。

大力推进基层、行业、地方依法治理

普法依法范文篇4

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服务和促进经济文化强区建设

1、大力开展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学习宣传。突出学习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深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的主要内容,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充分发挥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

2、大力开展与区域发展战略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学习宣传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消费需求、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服务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3、大力开展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围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深入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和信访、投诉、调解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引导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大力开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学习宣传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救助等法律法规,努力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深化“法律六进”活动,强化重点对象学法用法

5、健全完善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法律六进”内容,丰富形式,创新载体,推进工作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确保取得实际效果。

6、组织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服务科学发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结合机关、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和单位特点,设计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活动载体,明确职责,完善标准,强化措施,加强考核,把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7、积极发挥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的作用,深入社区、乡村、企业等基层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法活动,把法律送到群众手中,满足基层群众的法律需求。

8、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向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延伸,加强学校周边、城乡接边、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聚居等区域、新建社区以及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的法制宣传教育,扩大“法律六进”活动覆盖面。

9、加强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制度建设,完善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制度,推进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健全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考试考核指标体系。组织领导干部、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村“两委”成员法律知识考试。

10、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制度,加大考试考核力度,增强考试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特点,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学法用法活动,丰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三、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提高全社会法治化水平

11、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持证上岗、执法公示、执法承诺、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法治建设。

12、强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深化农村、社区、学校、企业依法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法治区”、“民主法治村(社区)”等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全面提高社会各项事业法治化管理水平。

13、加强法治创建工作,树立培育典型,总结交流经验,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法治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做好全国、省、市对法治创建先进单位的评比工作。

四、切实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营造学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14、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进制度。研究制定全区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法治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方式方法,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培育和树立典型。

15、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学法用法演讲比赛、法制文艺演出、法制书画展览、法治文化成果展等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远程教育等宣传渠道和手段,深入持久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16、组织开展法治文艺作品、法治文艺节目创作和推广活动。把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民间传统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廉政文化等有机结合,开展“一行一品牌”活动。

17、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区公共场所法制宣传教育设施,大力加强法治社区、法制学校、法制宣传廊等普法阵地的建设。加快城乡公共场所公益性法制宣传阵地建设,加大公益性法制宣传力度。

18、大力营造法治文化氛围。以各类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为节点,组织开展主题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和宣传月活动。认真做好“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

五、强化组织领导,推动“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顺利实施

19、及时调整充实各单位、各部门普法依法治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领导机构、各成员单位和工作机构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普法依法范文篇5

提升公民依法纳税意识,提高国税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水平,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稳定、服务民生和谐,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二、宣传活动时间

此次宣传活动从月开始到月底结束。

三、活动宣传内容

(一)深入学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关于法制宣传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部署和总体要求,积极宣传市委、市政府建设“法治”的有关部署,大力宣传《法治建设实施意见》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

(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的通知》(中发﹝2012﹞6号)精神,大力宣传中央、省、市“六五”普法规划的全面内容,并集中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

(三)大力宣传宪法,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和保障民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要围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针对干部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引导公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矛盾化解。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和执法人员的廉政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四)大力宣传“”普法依法治理所取得的成果。宣传“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民生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宣传“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在服务司法体制改革,促进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宣传在“五五”普法依法治理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参与法制宣传教育的积极性。

四、宣传活动形式

(一)会议宣传。在每月召开的行政工作会议上专题宣传,提高各级负责人的法治意识,并要求各基层单位进行专项会议宣传。

(二)培训宣传。拟在10月举办一次“六五”普法培训班,组织召开“六五”普法规划学习,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措施,掀起全体干职工学法、用法、守法的热潮。

(三)通过“宣传月”、各法定征收期、国庆假日组织分类宣传。纳税服务科指定专人进行税法咨询和宣传,分管领导定期大厅值班处理纳税争议,各科室和基层要单位全力协调和配合。

普法依法范文篇6

一、农村的法治环境与农民的法律意识问题

随着三个五年普法规划推进式的实施,我省农村法治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在全社会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农村依法治理的法治环境大有改观。

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育和形成,不能脱离他们赖以生存的乡村的法治环境。笔者认为,农村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在微观上是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在宏观上就是要造就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让农民在良好地法治环境中形成法制观念、培养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从“一五”普法到目前正在实施的“四五”普法正是有条不紊地实践着这个目标。只有形成一个全社会崇尚法治的社会环境,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在我国目前以政府推进为主要方式的法治进程中,这样的“法治环境”需要各级政府去营造。“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四五”规划的目标是实现由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可见,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农村的基层政权和组织应当对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够使其职责有明确的定位、行动有明确的方向。

通过调查和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现象:⒈在职责上缺乏明确的定位。普法和依法治理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还是具有政策性和临时性的工作?作为推动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基层政权机关和组织,应当充分认识到普法和依法治理是政府的职责。⒉在方法上往往以法律条文的宣讲作为硬性指标。由于对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存在模糊认识,灌输法律条文几乎成为培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主要方法。⒊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形成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普法”似乎也在向农民“摊派”法律知识,“依法治理”则是以法律为“罚则”治理乡村。⒋在评价机制上,注重于形式的普及,有些经验来源于文字总结与模仿复制。尽管这些问题是非主流的现象,但是在今后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中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则是认识问题和观念问题。为此,必须明确什么是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如何“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律素质”?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包括法律思想(理论)、法律观念(法制观念)和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有个体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之分,个体(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取决于公民的法律心理,以及法治环境的影响。群体法律意识具有团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我国农村不应忽视传统性和地域性的冲击和扭曲。社会法律意识是全体公民普遍的法律心理和观念,它与传统的法律文化、主流法律观念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社会法律意识和群体法律意识是公民的个体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个体法律意识和群体法律意识对社会法律意识内容与发展有较大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三者是协调一致的,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冲突。

笔者认为,“一五”普法在于唤醒公民的法律意识;“二五”普法在于培养积极向上的群体法律意识;“三五”普法着眼于营造全体公民共同的社会法律意识。“四五”规划就是在三个五年普法的基础上,为巩固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成果,提出了由法律意识的培养转变为法律素质的提高,因为法律素质是法律意识的内在本质。由于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律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法律意识与依法治国、依法治省提出的目标还存在着差距,今后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工作应当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培养农民对法律价值的尊重和法律知识的追求。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则是公民对法律的尊重和敬仰,因为法律的价值代表着公平、正义和秩序。普法和依法治理的目的是建设一个法治社会,这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但是不能因此认为普法和依法治理就是政府的单方行为。作为以行政指导为主要特征的普法和依法治理活动中,各级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不仅应当将法律知识告之于民,而且还要让农民知道法律的价值是什么?法律是人们安居乐业的行为规则,法律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武器,惩罚不是法律的全部。只有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法律的功能和价值,法律才能让农民所接受,对法律的认知和运用才能从自发到自觉。我省农村基层人民政府推行的“送法下乡”、“送书到户”的活动,有其积极的因素,应当予以肯定。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人手一册法律书,不等于人人都知法和懂法了。

⒉让农民通过生产和生活实践,全面、正确地理解法律。长期以来,传统法制观念中,“法即是刑”、法就是“惩罚”的观念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正确理解。诚然,对违法者的惩戒是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不是法的全部。在普法的法制宣传中要力戒这种片面的倾向。农村的社会生活受到法律调整的领域十分广泛,普法和依法治理中应当结合农村的特点,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给农民予以法律帮助和法律引导。例如,农民负担问题;打白条问题;粮食收购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等等。让农民通过法律帮助和指导,认识到保护老百姓也是法律的重要功能。只有这样,作为农村中主要社会主体的农民才能形成法律观念、培育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⒊充分尊重用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方式。在农村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法律观念和法律心理:解决矛盾和纠纷,总是谋求法律诉讼之外的方式来解决,无论正当与否,一般都把诉讼看作不光彩之事。作为普法推进者的基层组织往往迁就这种现实,解决纠纷与矛盾以息事宁人为原则,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法律原则。今后在普法中,首先应当树立法律的权威,以法律为原则作为解决争端的依据和方法。各级政府应当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公民的诉讼活动,尤其是农民诉政府的行政诉讼案件,更应当端正认识。

二、我省农村普法与依法治理的法律实践问题

我省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存在着许多认识问题、观念问题以及法律实践中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现在将这些问题有重点的提出来,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或制定相应的对策,将会大大推动今后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农村基层组织的法律定位与作用。

在农村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中,实际承担具体工作的基层政权组织(乡、镇人民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它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村实施普法和依法治理规划的实际效果。普法和依法治理的长远性目标是实现法治国家,阶段性目标是实现各个时期普法“规划”提出的具体任务,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则是建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肩负着如此重任和职责的基层组织对其法律地位应有正确的定位。

普法和依法治理是全社会的工作,应当动员社会各阶层参与。乡、镇人民政府是我国基层行政机关,其行政事务千头万绪,各项行政工作如计划生育,农业税费、农业生产等等,很难说哪项工作为主,哪项为次。如果将普法和依法治理仅仅理解为某项工作职责(并且有专人负责贯彻落实),这可能有悖于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本意。笔者认为,普法和依法治理并不是一项单列的工作,它是贯穿于各项工作中的原则精神,在政府工作的各项职责中都要体现与贯彻普及法律和依法治理的原则。换言之,普法和依法治理的主体(推进者)是任何部门与任何人员。任何工作必须以普法和依法治理原则为指导,我们不能把普法与依法治理仅仅理解为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层组织是普法与依法治理的参与者、倡导者、推广者与服务者。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自治性群众组织。它虽不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但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与法定职能,使其在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中应当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对村民进行守法教育;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促进村民团结和家庭和睦;协助政府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生产秩序、生活秩序;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村民委员会的职责和任务与普法和依法治理所提出主要任务是相同的,基层群众性组织组织的各项工作正是亦步亦趋地实践着普法与依法治理的目标。目前,农村普法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村委会的功能和作用,使其从被动地完成工作任务转向积极地开展普法宣传。

(二)关于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工作方法问题

调查发现,农村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普法”工作上,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是放任性和无序性。农民往往把收看电视中的法制节目,作为自发的法治思想的启蒙。诚然,法律的普及可通过多种渠道,在当今电视已作为简便、快捷、普及的传媒工具,其在普法工作的功能不可低估。有些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地方,还利用农村广播网进行宣传,利用集市大会进行集中宣传,利用村民大会请司法人员上法制课。还有的地方采取“知识带动型”普法,即向在校的中小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普法教育,再通过学生将法律知识传播到广大农户等等,这些都不失为好方法。笔者认为,凡是有利于普法工作实施的经验,都应当是值得肯定的好方法。但是针对当前农村普及法律的工作方法存在放任性和无序性的局面,我们应当着手做好以下工作:

⒈在传媒工具上,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普法工作。可以利用电视中现有法制节目,还可以利用农村有线广播。在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了解法律知识的渠道主要来源于电视,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电视台的“法眼看天下”等都是农民十分喜爱的节目。因此,笔者建议,能否将现有的电视法制节目进行整合,开设电视节目的法律频道,专门地、系统地、生动地宣传法律。在依法治国和依法治省的大环境下,开设法律频道电视节目作为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实施手段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广泛地宣传与普及法律,拓宽普法渠道,改进工作方法都有积极的意义。我省的有关部门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尝试。

⒉在普法的工作方针上,农村普法不能只把农民当作普法的对象。根据普法规划的精神,农村普及法律和依法治理是针对农村各级组织和公民。特别是“执法者”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对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各级组织在普法和依法治理中首先应当从“自律”开始,将自己作为法律的学习者和接受者,模范地执行和遵守法律、法规,然而才是法律的推广者。对于农民则应采取多种形式,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切实地运用法律去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让法律的服务功能、保障功能、授益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改变“法就是制裁”的观念,让农民从“要我学法律”到“我要学法律”。

其次,农村“依法治理”工作中化解矛盾的主要方法是民事调解。传统法律文化与法律观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法制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农村,调解成为“执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以息事宁人,止争息讼为目标的调解,在法律上、在观念上、在文化上都有很深的社会基础。因此充分运用调解的方法,对建立我国农村安定的生产、生活、秩序和法律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有些地方将调解的范围已扩大到无所不及的领域,如果把调解作为解决一切矛盾纠纷的必经手段,则可能冲淡了法律的权威性。笔者认为,在肯定调解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同时,应当树立法制观念并且尊重当事人运用诉讼等法律手段的权利与选择。必要时基层组织应当鼓励与宣传诉讼方式的积极意义。如果一味排斥、回避或阻碍“打官司”,甚至将诉讼本身附加许多非法律因素,那么我们通向法治的道路也不会是坦途。毕竟司法是法治的保障。

(三)关于农村普法与依法治理的经费问题。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实地调查中反映较集中是普法的经费问题(有关文字材料却没有提及),经费紧张制约了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进行。诚然,普法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希望有关部门予以重视。但是,笔者认为,对普法经费也应当澄清一些误区。普法和依法治理要求在各项工作中都应当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这些内容是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得到体现和实施。不能因为在工作职责中增加了“法治”的内涵,就应当相应地增加“经济”成本。遵守法治规则和秩序是各级组织与人员应尽的义务,而且依法治理只会降低和减少耗损,提高执法水平。当然,我们应当在重视解决经费问题的同时,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活动,如:法律援助、法律扶贫、法律志愿者等等都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关于农民义务法治化(减轻农民负担)问题。

在农村工作中,减轻农民负担始终是一个重要话题,从中央到地方一般都把“农民负担”作为专用术语并赋予特定内容予以关注。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民负担”一词越来越具有贬义、甚至有“违法”的意味。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农民应该不应该有“负担”?应当负担哪些义务?“减轻农民负担”是减轻什么“负担”?如何减轻农民负担?这些问题都与法律有直接和间接的联系。所谓负担,主要是指社会主体所承担的责任、任务或者费用。农民负担是指农民作为生产者应当依法向国家交纳的各种税费。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农民负担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收入而言是比较沉重的。这里有政策性问题,但更多是执法工作中存在违法、恣意地对农民增加的“负担”。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三令五申,严禁增加农民负担,大力减轻农民负担,但是有些地方收效甚微。笔者认为,解决农民负担的根本途径是将农民负担法治化。让农民在依法履行法定义务的同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也应当强化这样的工作职责,就是要切实维护法律保障机制和保证行政救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途径的畅通。只有将农民负担问题纳入法制轨道,唤醒农民的法律意识,制约行政权力的滥用,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在具体作法上,笔者建议:

⒈用“农民负担法治化”代替“减轻农民负担”的提法。因为,农民负担是农民依据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的税费义务。承担和履行法定义务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减轻”农民负担是相对于“增加”农民负担或者农民负担过重而言的,这里除了政策性因素之外,农民对于不合理,不合法的增加的负担,完全有权利依法行使法律“抵抗权”,予以拒绝。对此,司法机关应当正确发挥法制保障功能,成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坚强后盾。长期以来使用的“减轻农民负担”一词,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所减去的额外税赋既有合法的,也有不合法的,容易使农民造成负担就是不合理、不合法的错觉,难以分清合法与违法的界限,从而形成强烈的对立情绪。使用“农民负担法治化”用语,不仅明确了农民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且也寓意着法津同时依法保障农民们合法权益。这种提法的变换,其意义远远超过词语本身的含义。

⒉加强农村和农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立法。将农民法定义务(负担)及其承担形式以法律规范的形式予以公布,通过地方立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明确权利和义务。对农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立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有法可依,更重要地是强化农民乃至全社会的法律意识,这对于农民义务法治化和推进农村法治化的进程,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国是农业大国,我省是农业大省,在这个方面实行立法,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关于农民法定权利义务的立法应当力求详尽,防止执法中由于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得法律规范流于形式。

普法依法范文篇7

一、加强领导,健全普法工作保障机制

我局根据有关要求,将普法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七五”普法领导小组,制定了“七五”普法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了对普法工作的领导。随着普法工作的深入,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法律宣传学习活动,全局职工对普法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进一步加强,自觉学法、守法、运用法律和依法审计的意识明显提高。一是加强领导。及时成立了由李贵先局长任组长,补中华、鲁翠琼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 “七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指定1名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工作,落实了普法员和联络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机制。二是明确任务。制定印发了《县审计局法制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三是落实经费。每年安排资金用于购买教材和宣传资料,人员培训。

二、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创造良好的普法氛围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七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为普法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利用宣传栏,大力宣传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综治宣传月”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扎实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重点加强了对新修订的《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2016年来,共开展普法宣传10余次。

三、方法灵活、注重实效,稳步推进普法教育

根据“七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我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等活动。

(一)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活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在法制教育活动中,坚持把法制教育同单位集中学习相结合,同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机关的目标相结合,同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行风评议相结合,集中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学习《审计法》、《招标投标法》、《党章》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通过学法用法活动,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来,共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学法20余次。

(二)加强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依法审计水平

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普法教育工作。制定了学习、考勤、考核制度,明确了学习的内容、时间、任务、方法、目标。同单位业务学习相结合,坚持每月不少于1次集中学习,全年不少于40学时,同时要求干部职工加强自学。重点对《宪法》、《会计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文明礼仪等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审计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审计水平。2016年来,共组织干部职工开展集中学习40余次,参学率达100%,同时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县组织的法律知识考试,考试合格率100%。

(三)充分发挥阵地优势,大力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法制教育

采取多形式和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各类规章制度,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活动工作计划,落实了普法教材、每年对工作开展了全面总结,做到“五有”即有组织、有计划、有教材、有阵地、有考核。

1.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不断提高机关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一是强化学习。加强法律学习、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全体审计干部牢固树立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自觉遵守法律、忠实执行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二是开展法制讲座。落实了普法员、每年开展两次法制讲座。2016年来,共开展法制讲座6次。三是营造氛围。通过公开栏、法制讲座、法律咨询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2011年来,共开展法制宣传18次。

2.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结对帮扶”、“走基层”、、“双报到”活动等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帮助联系村建法制宣传专栏,同时,利用各种载体,深入联系村开展法制讲座。2016年来,共深入联系村开展法制宣讲5次。

(四)认真开展依法治理工作,争创“学法用法示范单位”

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法律素质,增强全局干部职工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法观念,我局认真开展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监督体制。我局属行政执法部门,始终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作为全局的工作重点之一,抓实抓好,务求实效。二是普及法律知识,强化审计执法水平。我局始终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上下功夫,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每年年初将学习内容、学习任务、时间安排等下达给职工,做到学习有组织、有计划、有教材、有阵地、有考核,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审计监督与服务全过程。三是利用审计监督,大力开展“法律七进”活动。我局在自身学习法律法规、履行审计职责的基础上,注重向被审计单位宣传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与服务并举的作用,大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整顿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各类人群。

五、取得的实际

通过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教育,开展法制宣讲等活动,审计干部职工的综合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二是审计干部职工依法审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三是审计干部职工自觉学法用法守法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2016年我局6被评为“学法用法示范机关”。

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

我局根据“七五”普法规划和相关政策做了一定的工作,使普法工作有了较好的进展,但与构建法制社会和促进依法治县的要求还有很多不足,主要在:一是普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宣传教育形式单一;二是审计执法人员法制意识和法律知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宣传和学习法律法规的经常性工作机制还待完善和改进。

下一阶段,我局将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局,围绕中心工作,创新体制、机制,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弘扬法治理念,塑造依法行政、依法审计的法治精神。着力提高新时代审计干部的法治理念,形成浓厚的法制氛围。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做遵纪守法模范广泛形成审计干部学法用法的良好风尚。将法律知识纳入干部职工的培训内容,把依法审计的能力和法律素养的高低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把依法审计能力和法律素养的高低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普法依法范文篇8

一、围绕中心,紧扣主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立足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1、积极响应县普法办号召开展“与法同行,服务发展”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服务项目建设、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2、围绕加强社会和谐稳定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矛盾化解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开展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的宣传教育,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以及金融危机下财政事业发展等有关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平稳发展方面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3、围绕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社会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突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目标,积极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口计划生育、婚姻家庭、资源环境、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等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及其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财政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努力提高执政为民、理财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4、围绕加强公正廉洁执法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公正廉洁执法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努力提高财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5、围绕深化“法律六进”活动,加强普法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开展“法律进机关”、“法律进企业”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要积极组织法制小电影、法制小板报、法律小常识、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法律宣传活动。

(二)立足于结合财政管理职能,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1、结合各类财政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及其他纪念日开展活动宣传教育。充分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展纪念活动,广泛开展主题宣传。

2、结合财政行政执法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法治政府建设年”活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执法检查、法治政府建设年、法治单位等创建活动,深入宣传财政行政执法方面的法律法规。

3、结合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及管理社会的专项治理活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三)立足于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巩固扩大传媒宣传阵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财政机关“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及其总结验收情况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充分展示我县财政“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经验成果。

2、加大《财政信息》法制宣传内容,以今年新出台实施和与民生紧密联系的法律法规为宣传重点,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学法守法。

3、充分挖掘群众身边的法制素材,结合长阳文化特色,以案说法,寓教于乐,不断增加学法用法的效果。

二、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法治建设纲要》,大力推进财政法治建设

1、加强贯彻落实《法治建设纲要》和《法治建设纲要实施意见》。大力加强《法治建设纲要》学习宣传。大力宣传法治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内容和方法步骤,努力营造推进法治建设的舆论氛围。

2、积极参与县普法办开展的“法治县、法治单位”创建活动。

3、建立健全法治建设工作机制,为法治财政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不断建立健全落实工作协调机制,相互联系机制、情况通报机制、检查督办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一系列工作机制。

4、建立健全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

三、紧紧围绕落实“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划,认真做好财政“六五”普法依法治理总结验收工作

普法依法范文篇9

经过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座谈会已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一天半来,大家围绕会议主题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听后有些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全国普法办建立联系点制度,发挥联系点的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是我们“**”普法以来的一贯做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各联系点按照全国普法办的总结部署和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做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工作,为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普法以来,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努力开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局面,进一步发挥好联系点的示范带头作用,全国普法办于今年1月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进行了一次调整。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推荐,确定了53个新一轮的联系点,代表着53个市、县、区。这次请大家来,主要是总结交流"**"普法以来联系点工作特别是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探讨进一步发挥联系点典型示范作用,推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全面开展。

昨天上午,漯河市等13个联系点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情况,特别是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昨天下午,大家又实地考察了漯河市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现场,从不同侧面亲身感受到了漯河市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成效。选择漯河作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地点,我们也是经过反复比较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地方不少。为什么选在漯河开?我们感觉到漯河的创建活动有几个特点:一是活动开展的比较早;二是工作比较扎实;三是成效很明显。在中部地区,漯河能够通过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整个城市的有序化管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较高,法治城市创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体现的比较好。另外,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一些发达地区,有的开展创建活动也比较早,有很多好的做法,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是跟地方的经济实力以及城市的基础管理水平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做法在西部地区可能不太好学。而漯河地处中原,代表性要更强一点,东中西兼顾。我们认为,漯河的做法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只要认认真真的抓,认认真真的去做,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漯河能做的,我们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应该能做到。因此,在漯河召开联系点会议,对我们各联系点的启发作用、推动作用,应该更直接一点。刚才,大家又听了浙江大学钱弘道教授关于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理论与实践的讲座,并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为今后的创建活动以及普法工作都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综合各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经验和做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领导重视。各联系点党政领导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高度重视,始终把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有力地保障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健康发展。漯河市从20**年提出开展创建法治城市以来,始终坚持不断的抓,把创建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揉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年确定几个工作重点,一步一步往前推,效果很明显。当然其他联系点介绍的一些经验中,也都反映了这个共性的特点。二是目标明确。各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始终坚持了一个“围绕”,一个“特色”,五个“结合”,即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从并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创建活动中注重在目标确定、专项整治、推进方式、法治文化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将创建活动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与公民诚信道德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创建服务型政府相结合,努力把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项事业融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有力地提高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效果。三是保障有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基础扎实,组织领导机制和监督机制,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与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都比较健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初步建立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为全面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四是勇于创新。漯河市、南京市、余杭区、泸县等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理念,通过理论的创新来带动创建活动的实践创新。这种以群众意愿为导向的创新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创建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指导理念和手段、工作要求、运作方式、执法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五是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众所周知,各地依法治理的办事机构大多设在司法行政机关。近年来,各联系点司法行政机关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同时,还通过创建活动这个平台和窗口,进一步拓展了司法行政各项职能在创建活动中发挥作用的空间,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律师公证等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在当地乃至全国名列前茅。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学习借鉴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并使之发扬光大。

下面,我就做好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普法规划提出,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地方、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的实践形式,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为全面贯彻落实“**”普法规划,全国普法办于今年4月,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依法管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法治实践活动。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市县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对于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促进市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探索和选择的治国之路。党的**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需要各地、各部门广泛深入地开展法治实践活动,需要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就是旨在推动市县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和深化,提升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实现法治国家在市县层面的依法治理目标,继而引领、带动其它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法治化建设。因此,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生动实践,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深化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自**年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以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蓬勃开展,公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法律素质逐步提高。随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入,各地、各部门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逐步开展了依法治理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后,各地、各部门把依法治理作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深化各层次依法治理,使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认真总结多年来依法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普法规划提出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区域性依法治理。因此,开展创建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区域性依法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地方法治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四个五年普法规划的顺利实施,各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逐步深入,在组织领导、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四五”普法后期,一些地方积极探索法治实践形式。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云南、黑龙江、湖北、宁夏等省(区、市)先后提出了建设法治省(区、市)的目标。河南省漯河市、辽宁省本溪市、盘锦市、大连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等城市提出了建设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目标。浙江省杭州市的余杭区还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法治指数”。所以说,这项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20**年以来,各地按照“**”普法规划的要求,把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作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了认真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因此,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各地探索法治实践活动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

(四)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更好地发挥地方司法行政部门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在推进民主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过程中负有重要职责。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突出并存,发展和稳定的要求都有很大的提高的阶段,迫切要求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来促进发展,保障稳定。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各地司法行政机关一方面通过承担创建活动办公室的职责,在拟定创建规划、协调创建的各项工作、强化创建活动各项考核等方面,推进市县法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发挥法制宣传、法律保障、法律服务等职能,有效的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这两方面的职能作用相互促进,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

全国普法办《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坚决执行,确保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一)要准确把握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要努力把握好进一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之间的关系。法制宣传工作是创建活动的重要基础,创建活动包括创建活动之前的依法治理都是法制宣传教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结果,是法制宣传活动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因为法制宣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地方良好法治环境的营造。可以预见,创建活动在今后的地方法治建设中将得到长足发展,内容和形式都将不断丰富。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容忽视、不可动摇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只能按照创建活动的要求不断加强,努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要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开展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普法效果,促进地方党委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促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公民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意见》总结了各地先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经验,提出十个方面的创建内容。创建活动覆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有些很重要的方面,如文化法治、民族宗教等问题没有单列出来,只是把它融入在其它有关的内容里。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体现地方特色。

(三)要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基本原则。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基本原则有四条: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创建活动必须坚持对法律负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确保正确方向。在实践上看,法治城市建设开展的好的地方,都是当地党委重视这项工作,党委主要领导同志发挥主导作用。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法治创建活动是无法开展、无法推进的。二是要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建设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创建活动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保障和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规划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和城市发展的基本定位以及综合的规划相配合、相协调;另一方面是在推进步骤上要和党委政府的阶段性工作相合拍。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创建活动要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成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无论是在规划的制定,推进的过程,效果的评价等全过程,都要注重群众的参与。四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循序渐进地推进创建活动。创建活动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对象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确定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方法,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创建活动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止步不前。要在总体规划下,每年确定几个重点工作,解决几个突出问题,积小胜为大胜。

三、扎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法治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持续的过程。各地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结合实际,找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实现"**"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而不懈努力。

(一)要把握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面临的有利时机。今年是实施“**”普法规划的中期年,全国普法办适时推出《意见》,既是落实"**"普法规划的要求,也是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着眼于长效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需要。以《意见》出台为标志,标志着创建活动在全国全面的铺开,全面开始推进。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觉地把创建活动放到全面建设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中去推进,放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中去开拓,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努力把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推向新的阶段。

(二)要切实加强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领导。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必须紧紧依靠党委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保证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把创建活动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研究,统筹安排,协调推进。要定期听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工作汇报,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三)要积极营造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各地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大力宣传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宣传创建活动对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引导、调动、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营造一个各方面力量参与、全社会共同创建的良好氛围。要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帮助群众解决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他们合理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让他们共享法治建设发展的成果。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讲究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四)要找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切入点。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涉及市县的方方面面,没有成功的套路和固定的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推进发展。在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应注意围绕当地法治建设的大局和重点工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对本地区基本情况、突出问题的调查研究,了解影响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具体目标任务和主要着力点,从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力争每年选取几个重点,有所突破,取得成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建活动带来的实效。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专门力量,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创建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五)要强化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监督考核。建立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是推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实现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可以不断激发广大群众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扩大创建活动的辐射效应。各地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加大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检查监督力度,不断完善创建活动的监督机制,对创建活动实行目标管理,认真组织检查考核,提高创建活动效果,使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健康有序发展。要制定科学的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评估体系,客观分析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进展情况,为积极推进、持续深化创建活动提供重要依据。江苏省率先制定了法治合格县(市区)创建标准,通过百分制的打分方法,对全省各县(市区)进行了自查和抽查,并在这个基础上,评出了第一批18个法治合格县(市区)。余杭区提出了“法治指数”,法治指数的综合性程度比较高,它在以往百分制考核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量化,这是一个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法治指数"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方面的作用就是可以检验余杭区本身的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年度之间,纵向比较,是上升还是下降。另一方面的作用在横向方面,创建活动只有一个指标肯定是不行的,要有一个指数体系。比如一个省辖市、一个副省级城市跟一个县区肯定是有差异的,管理的幅度、内容、涉及面,也是不一样的。这个指标在横向比较时候它可以起到借鉴作用。目前,全国普法办已经把评价标准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确定下来,但是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正式推出。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尝试,为全国制定统一的标准作些前瞻性探索。全国普法办将适时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的评比活动。

作为全国普法办的联系点,你们是全国普法办联系地方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全国普法办深入了解情况、开展调查研究、进行试验示范的重要基地和窗口。大家一定要充分认识承担联系点工作的重大责任,勇当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先行者、排头兵、试验田,认真履行联系点"先行探索、多出经验、示范全国"的职责,为推动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做出积极的贡献。借此机会,我对大家提三点要求:

一是要充分发挥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搞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公室作用发挥的充分与否。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实行工作责任制,促进工作措施落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的职能作用,注意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要找准定位,充分发挥优势,把创建活动作为履行职能的有效载体、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切实抓出成效,为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做出应有的贡献。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回去后,要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在本地开展创建活动的具体意见,具体开展时机由党委决策。

二是要加大联系点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加强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宣传,向全社会展示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成果,吸引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全民普法事业,为联系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发挥联系点示范带头作用,通过新闻媒体,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及时宣传联系点有影响、有典型指导意义的经验做法,把成功的经验宣传出去、推广出去,使其在全国产生影响。要重视发挥媒体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视对重点法律问题和涉法事件的正确引导,做好疏导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工作。联系点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宣传,发挥示范带头、辐射牵引的作用。创建活动不再单设示范点和试验点,对一些开展创建活动较好,但还不是联系点的单位,我们将及时总结他们的经验,调整充实到联系点中来。

普法依法范文篇10

一、进一步开展法制教育,全面完成规划目标

(一)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湖北工业强市的中心,按照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大力开展“与法同行,服务发展”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主题活动宣传主要是围绕“两市一极战略和“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设中的涉法问题(如项目建设,结构调整等),重点为征地搬迁、网点改造、节能减排等提供相关法律宣传与咨询。

(二)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强局机关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与保经济目标任务、群众生活、社会和谐稳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大力开展行政法律法规、有关市场经济秩序、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禁毒防艾等专项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聘请法律专家讲课或印发宣传册,满足本系统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

(三)继续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学法用法力度,积极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继续将与商务工作密切相关自编教材《经济商务法律法规汇编》发放到更多的外资外贸规模企业和限上商贸企业,力争今年再向全市20家市直限上企业和13家有出口业绩的规模工业企业发放33本。

(四)继续开展应对国际债务危机、加强企业法制宣传主题活动。通过举办骨干培训班、专题法制讲座和法律知识竞赛考试等活动,市商务局党组决定今年四月底集中对全市限上及规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再进行一次培训,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市场正当竞争、专利权保护、节能减排达标、劳动用工纠纷、安全生产和保护企业与自身合法权益方面的法律水平,促进依法经营管理。

二、深入开展依法治理,实现学为所用

(五)坚持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重点科学执行商务领域中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推动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和公正司法。

(六)以商务执法为重点,努力规范成品油、煤炭、酒类等特殊商品的生产经营,严格审查审批;大力开展生猪定点屠宰市场整顿,严厉打击扰乱市场行为,实现规范执法、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相统一。

三、大力推广典型经验,推动“六五”向纵深发展

(七)在全系统大力推广普法的先进典型经验,全市商贸企业要借鉴其做法,对照市依法治市办公室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并积极准备迎接各级对“六五”普法工作的年度考核与检查,作为今年商务工作的大事之一抓紧抓好。

(八)市商务局机关和111限上商贸企业及13家外资外贸规模工业企业都要成立“六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并以正式文件发文,4月15日前报送市商务局,以示负责;领导小组成立后要研究开展普法工作的方案,有条件的单位要组织专班分解任务,明确要求,精心组织;条件差的单位至少要明确一名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普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