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教育内容十篇

时间:2023-04-12 07:27:45

普法教育内容

普法教育内容篇1

一、渗透的内容

1. 在普通高中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理念。教育家黄炎培曾说过:“以广义的职业教育言之,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普通教育亦应改良以适应职业之需要。中学不应专以准备升大学为目标,升学准备、就业准备必须合一。”普通高中要开门办教育,使教育与职业相沟通,使学校与社会相沟通。要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能够推动社会发展、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之一;要树立“生活决定教育”的理念,把生活作为教育的本源、教育的中心和教育的归宿;要“教学做合一”,不仅教知识、教原理,还要教实践、教方法;不仅学理论、学“闻知”,还要亲身实践,“在劳力上劳心”。

2. 在普通高中教育中渗透职业品质和专业精神。学科教学与职业教育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一脉相承的。学科教学为掌握职业技能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负责、敬业、专业的职业精神,兴趣、热情、专一持久的职业品质,为学科教学提供非智力保障。因此,在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应重视培养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和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重视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胸怀、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竭尽全力完成任务的目标意识和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培养学生接纳意见、修正错误、改进方法的务实态度;教育学生养成履行职责、勇于担当、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

二、渗透的方法

普法教育内容篇2

作者简介:郭琼珠(1959-),女,福建漳州,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92所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呈时代性、教育性、健身性、民族性、娱乐性、多样性等多元化发展趋势。武术类内容仍然是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设置的主干内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巨大的挖掘和发展空间,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创新和研发为高校教学所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与拓展,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选编与现代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相一致的,构建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健康性与娱乐性,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体育课程体系为我高校教学所用。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2―0241―03

随着我国体育与世界体育频繁、广泛的交流,近几年来国外竞技与非竞技性的现代体育项目纷纷引进普通高校的体育课堂,譬如具有时代特征的街舞、体育舞蹈、健美操;富有挑战性的攀岩、野外生存等;还有国外武技的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拳击、击剑等对抗性项目快速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笔者从2002―2003年对我国92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进行的调查发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已呈现出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历史悠久,蕴涵着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品种流派繁多,形式方法多样,集健身、美体、育心、娱乐为一体.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整合、开发和引入教学,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着在以西方体育为代表的当代体育文化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如何定位,如何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如何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92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调查分析,探讨高校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构具有现代体育文化和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相融合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教材体系,使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更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更具有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为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收集了近十几年来有关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状况的文献资料。

1.2 调查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对20多个省市高校体育部领导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调查表”,回收92份,有效问卷9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1.2.2 访谈法 利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体育部主任培训班”、部属综合大学体协会议及各类全国性高校会议之机,对各高校体育部主任和有关人员进行面访。

1.3 数据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和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和常规数理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

2.1.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总体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以当代外来体育、武术、球类为主,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内容呈多样化。各教材内容所占的比率为:当代体育类占22%,武术类占20%,球类占19%,民俗类占14%,体操类占10%,水上冰上类占9%,田径类占6%,田径教学内容的技术性、竞技性强,实用性、娱乐性较差,而逐渐失去丁原有的重要地位,所占的教材比重在逐渐减少(图2)。

2.1.2 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民族传统体育课内容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中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课内容从原有4、5个项目内容拓展到14个项目内容,教学内容向单项系列化发展,如:长拳系列;太极拳系列;器械系列;传统拳术系列;对抗系列;木兰拳系列;健身保健系列等。此外,我国民间民俗体育项目,近两三年来也不断引进课堂,如:舞龙、舞狮、毽球、抢花炮等(表1)。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拓展为大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2.1.3 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内容的比率 从总体上来看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武术类、民俗类、养生类)占有相当大的比率(25项,35.710/o),名列当代体育类、球类、体操类前茅。从项目内容设置的学校数量来看,武术项目内容设置的学校多于民间民俗项目内容的学校数量达89.71%,民间民俗类达8.04%,养生类达6.25%(表2),武术项目内容开设的学校大部分在10所以上,太极拳、剑开设的学校甚至达到72所,占被调查高校的78.26%;开设民俗类项目内容的大部分在4所以下,最多的一项毽球也只有8所,养生类项目内容只有两项。目前学校开设内容最多的前六位依次是:太极拳剑、散打、长拳、体育保健、武术器械、健身功法与木兰拳等,由此可见,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中,武术乃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教材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其次是民俗体育的毽球、飞镖。

2.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2.2.1 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内容的开发滞后于外来现代体育课内容 如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攀岩等极限性的运动项目;体育舞蹈、街舞、轮滑等娱乐性项目;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拳击、击剑等对抗性项目颇受学生欢迎,开设的学校数和班级数也较多,发展趋势呈现良好的状态。而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更多的是以健身内容为主,其对抗性、激烈性、挑战性就不如当代外来体育项目明显,能进入课堂的民族体育项目,也大都是武术太极拳类内容,民间民俗的体育项目引进极为重要有限。

2.2.2 普通高校开设的民族传统项目有些内容并不具有普及性和实用性 从92所高校选择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现状来看,所选择的项目内容基本上能符合普及性,但有些项目内容就缺乏普及性和实用性。如舞龙、舞狮这两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承传下来的,假日庆典活动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作为高校教学内容就没有实用性。此外,一些传统武术项目内容开设后,由于内容太陈旧又未进行改编,选课的学生少而不能成班授课。

2.2.3 对原民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的整合与开发 我国有56个民族,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上百种民族传统体育,有不少项目聚强身健体、对抗娱乐为一体,如抢花炮、珍珠球、毽球、藤球等适合青少年开展的项目,但在学校体育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中所占的比率为总课程内容之首,但开设的学校少。 2)武术类内容在民族传统体育课中仍然占主导地位;武术类内容设置也逐渐趋向单项内容系列化,某些传统武术项目也列为单独一门选项课,打破了原武术课包罗长拳、长短器械或太极拳等内容的状况,使学生对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和多种功法有较为系统的深入了解与掌握。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课内容的开发滞后于外来现代体育项目,有的项目不具有普遍性,课程内容形如虚设,选修人数少不能成班,有的课程内容只开1、2学期就因种种原因被取消。

3.2 建议 1)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应重视对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的开发和设置。

2)应确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课教材内容筛选的理论依据。(1)选编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应注重其时代性与民族性原则。(2)选编民族传统教材应注重其健康性与娱乐性原则。(3)选编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应注重其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选编应有科学的依据,应考虑到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方法、组织形式是否符合运动规律,其健身价值是否符合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其娱乐性是否能使参与者得到情感的体验。而实用性,必须考虑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性、简易性、可行性、安全性、。对于在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有群众基础的娱乐性、游戏性较强的项目可进行改编后在高校里试开。内容应便于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的动作技术和运动技QB的形成,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便于参加的项目。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课程内容开设的条件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以及区域经济、环境条件等等,使教材的选编更有实效性。

3)从所调查的数据上看,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在92所高校体育总体课程中所占的比率为34%,但有些传统体育项目课是形同虚设,实际上达不到这个数。相对外来竞技运动项目而言,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受场地、器械设备、年龄等条件的限制,既经济又便于开展。因此,应充分利用民间民俗传统的体育项目资源,加大力度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大课程内容的比率。其教学内容所占总课程的比率,应该根据本校的师资力量、学校的场地设施、经费等情况而定。

4)师资力量、场地设施、教学经费等等不足也是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研发和引入课堂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教体艺,2003.13.

[2]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9]林建华.黄景东.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3,(2):28-31。

[4]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1998.

普法教育内容篇3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06-05

一、全省教育系统“六五”普法任务顺利完成

2011年以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指导支持下,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各项目标任务。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持续增强,教育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在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普法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江苏省教育厅成立由厅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六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普法工作机构,建立普法工作联络员制度,做到“机构、人员、责任、工作”四到位。全省乡镇以上中小学校均聘请了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健全普法协同机制,形成教育、司法、宣传等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积极争取司法行政部门支持,把青少年法治教育、普法工作经费保障等纳入全省普法考核内容和标准之中。

(二)重点对象普法成效显著

青少年法治教育取得新进展。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课时、教材、师资、考核”得到落实,法治教育内容在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中的占比达10%以上,并在中考、高考等各类考试中占有一定分值。一些中小学还开设了法治教育校本课程,南师附中等一批中小学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高校普遍开设了法律基础课。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将安全教育、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安全、消防、禁毒等专题教育融入青少年法治教育框架。全省教育系统干部和教师的普法工作进一步加强。各地、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培训规划,把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各地把法治教育列为校长和教师全员培训内容,有效提升了校长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的素养和能力。《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和新修订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颁布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及时组织学习宣传和专门培训,有力配合了法律实施工作。

(三)普法形式和载体更加丰富

根据教育系统普法对象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地、省教育厅举办了不同专题的法治培训班。“六五”普法以来,省教育厅共举办10次视频和现场法治培训班,培训人次达1万人以上。认真组织主题日教育活动,各地、各校在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集中进行了法治教育。积极探索网络普法,建成“江苏教育网上法律学校”,并举办了全省中小学师生网上法律知识竞赛,参赛师生近350万人,昆山、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和学校实施“互联网+法治宣鹘逃”的普法新模式。深入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省教育厅组织省演艺集团创作普法作品,开展了“法治歌曲、戏剧和小品进校园”活动,南京师范大学连续九年举办“律苑星辉”江苏高校法律人风采大赛,许多高校还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面向社会开展了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等活动。主动争取综治、司法行政、公安、法院、检察院、妇联、共青团等部门支持,建成一批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资源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一批法官、检察官走进校园普法,徐州市教育局联合有关部门实施了“法治启航―女童保护村小行”行动。各地广泛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初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普法网络。

(四)普法工作和依法治教相结合不断深化

各地、各校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取得明显成效。各地在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加强教育行政执法体制与机制建设、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规范行政复议及申诉的程序与制度、深化政府信息公开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全省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不断完善,高校学术委员会、理事会建设扎实推进,82所高校章程核准公布,全省90%以上的中小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省现有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8所,省级示范校255所,市级以上示范校比例达68%。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教育部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团结奋斗的结果,其别凝聚着全省教育系统普法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二、全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面临新形势

教育系统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骨干力量。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全面推进,以及教育改革发展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做好全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中央、省委省政府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基本定位、重大任务和重要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求法治宣传教育“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宣传实效”,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省委省政府鲜明提出,“使法治成为江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省委书记李强、省长石泰峰对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结合教育系统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推动全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教育现代化建设赋予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新使命

教育法治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推进教育法治化,普法是基础。只有深入持久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员工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让法治理念和精神扎根于教育,才能筑牢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法治根基。当前,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无论是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还是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受教育权益,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都会涉及大量的法律问题,产生大量的法律需求,法治宣传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动“七五”普法走在全省各条战线、全国教育系统前列,为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提升普法质效成为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的新任务

多年来,全省教育系统普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与全面依法治教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对教育法治的新期待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对普法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普法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多样,普法工作的检查考核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国家、省“七五”普法规划都把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把青少年法治教育摆到普法工作的重要位置。当前,随着流动家庭、离婚家庭、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增多,以及网络的普及,青少年法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不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既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加强研究,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特别是要在普法对象全覆盖体系建设上,在普法精准化上下功夫,从而更好地教育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普遍接受法律、尊崇法治。

三、认真落实全省教育系统“七五”普法各项任务

全省教育系统“七五”普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江苏建设新要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师生员工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进一步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为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新的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提升全省教育系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要以国家、省和教育部“七五”普法规划为统领,深化全省教育系y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一要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了解和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提高全省教育系统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突出学习宣传宪法。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在全省教育系统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深入宣传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理念,宣传党的领导是宪法实施的最根本保证,宣传宪法确立的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我国的国体、政体,宣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宪法基本内容,认真做好“12q4”国家宪法日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三要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宣传宪法相关法、行政法、刑法等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结合江苏实际,做好地方性教育法规的学习宣传。要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突出学习宣传,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各项党内法规,教育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尊崇,遵守党内法规。四要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坚持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健全守法信用记录,完善教育领域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加强教育系统法治文化建设,发挥法治文化引领、熏陶作用。

(二)切实抓好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学法用法

教育系统普法具有特殊性,干部和教师既是普法对象,也是普法主体。一要抓好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法用法。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带头尊崇法治、掌握法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进一步完善党组中心组学法、重大决策前先行学法等制度,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学法要求,增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要制定干部学法规划,加强法治培训,保证培训课时和培训质量。要健全测评机制,把学法用法情况作为公务员能力和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二要加强学校管理干部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列为校长、管理人员全员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其法律素质和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各种问题的能力。高校要把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列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要研究制定中小学校长法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明确校长任职应知会用的基本法律原则、常识及规定。要建立校长依法治校能力省、市、县(市、区)三级培训机制,重点培养一批具有法治思维和善于运用法治方式管理学校的优秀校长,把校长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治校能力作为校长任职和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三要开展面向教师的法治宣传教育。结合学校依法治理需要,贴近教师实际,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师依法参与学校管理、尊重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意识以及依法维护自身和学生合法权益的能力。要把法治培训列为教师全员培训的重要内容,明确法治培训在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中的内容和学时。省教育厅把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各地、各校要通过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教学观摩、法治演讲、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位教师每年接受一定课时的法治教育培训。把教师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掌握法律知识、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等情况作为教师师德和业绩考核、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三)不断完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告诫全党“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统筹规划各学段法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完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义务教育阶段要开好道德与法治课;高中教育阶段要将法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独立组成部分或加大法治教育选修课课时;高等教育阶段要把法治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范畴,开设法治基础课或其他相关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要探索开展法治渗透教育,在有关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法治教育理念和内容。在中、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不断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中。要配齐法治教育课教师,探索建立从司法等部门聘请兼职法治教育教师的制度。加强法治教育教师培训,到2020年,每所中小学至少有1名教师接受100学时以上的系统法律知识培训,能够承担法治教育教学任务。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培育工程,培养一批优秀的法治教育教师。二要多形式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在入学、入队、成人礼仪式中规范设置专门法治教育环节。有条件的学校每学期要举办一次法治讲座,开展一次法治实践活动。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校建设,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法治教育力量。要重视加强对留守儿童、随迁子女、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群体的法治教育和服务支持。三要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体系。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各设区市至少建成1个符合标准的实践基地,各县(市、区)均建立相应的法治教育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建设具备一定实践性、互动性教学功能的“法治教育教室”。要开展“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建设,开发多种形式的网络法治教育资源,继续开展青少年法律知识网络大赛。鼓励有关高校设立法治教育及相关专业学位。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切实加强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队伍建设。

(四)着力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有机结合

要坚持普治并举、学用结合,促进法治知识普及、法治观念养成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一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贯彻《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和《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依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编制并完善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努力形成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体制。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落实公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程序。根据教育部部署,开展依法治教示范区创建活动,推动若干地区成为全国依法治教示范区。省教育厅将遴选若干市、县(市、区)和学校作为依法治教的改革试点单位。二要深化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均要达到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形成一批示范典型。要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学校依章程自主办学,健全章程核准后的执行和监督评价机制。省教育厅指导民办高校修订完善章程,制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章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地教育部门要按照管理权限,逐校核准公办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章程。到2018年,全面实现“一校一章程”。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校内民主管理体制,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权益保护和救济机制,全面提升学校依法治理水平。三要加快建立法律顾问制度。2016年底前实现省、市、县(市、区)教育部门法律顾问制度全覆盖。高校要有机构专门负责依法治理和法律相关事务工作,聘请专任法律顾问。鼓励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单独聘请法律顾问。各地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与律师协会合作、借助高校和研究机构力量等方式,搭建区域内中小学法律顾问资源共享平台。要切实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普法宣传、依法治理方面的作用。

(五)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

普法教育内容篇4

一、建立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工作。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五五”普法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了普法责任制、普法管理网络及专职工作人员,制定了“五五”普法规划和年度普法计划,每年召开普法工作会议,“五五”普法期间,每年开展专题检查活动,年底认真分析总结经验。为保证普法工作的实施,学校聘请了泉口派出所付警官为我校法制副校长,每学期为全体师生作法制专题讲座和孩子谈心。学校有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经费,并落实好教职工的“五五”普法学习资料,做到人手一***册。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学习《国旗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常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禁毒教育读本》等法律知识,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和法律水平。通过学习,全校师生员工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总结。学习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校务公开透明度,实行规范性文件公开、设立公示栏等公开措施,大力加强普法宣传工作。

二、各项制度形成、宣传、执行到位,确保成效。我校法制宣传教育围绕素质教育和学校中心工作来开展,突出一个“新”字,在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思维、创新理念上下工夫,增强法制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制教育的成效。 学校通过各项制度的制定落实与反馈改进,各项工作得以进一步开展。学校制定制度内容由学校印发成册,保证教师人手一册。每学期利用行政会、教职工大会进行重温、学习与研讨,强化制度内容,保证实施的有效性。特别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学校反复研讨修改,最后形成决议。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少先队广播站、班队活动、晨会、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力求使全校师生员工都能做到知法、守法、护法,依法办事。

三、对教师及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为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学校一方面采取通读法律法规与专题辅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时间安排学法内容,保证每月集中学习2小时以上,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次的法律知识教育、法制宣传日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氛围。学校做到法制教育与纪律常规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正面引导与反面典型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弘扬美德相结合,依法治校与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提高了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学校在了解并准确把握在校学生的情况的基础上,确定需帮教的对象,在掌握被帮教学生心理状态的基础上,落实行之有效的帮教与管理措施。通过党员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法制辅导员、退休教师等与被帮教学生结对子,与学校签订“结对帮教协议书”,开展“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多种形式的帮教工作,正面引导学生,防患于未然。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一直保持零记录。

1、立足课堂,提高法制教育的渗透性。学校把法律常识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学内容之中,做到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四保证”,普遍开展法制教育。学校除确保班会课完成法制教材规定内容外,还充分利用主题班队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2、重点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普法教育。根据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做到普法教育计划、教师、教材、课时 “四落实”,采取多种形式,努力培养具有文化知识和法律素养的接班人。

3、学校以普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队

普法教育内容篇5

论文摘要: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引导师生树立尊重知识产权成果,增强广大师生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保护、管理和运用的能力。文章将分析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找出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增强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并激发他们智力创造热情,促使其知识产权的实际应用能力。推动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家科技和制度创新,增强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知识产权教育为我国知识经济的构建和发展承担着重要使命,这不仅表现在知识产权教育能够促进人们现有思维方式的变革,实现知识经济的人才要求,而且它能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助推力…。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温家宝总理于2004年6月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竞争手段,是企业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也是科技研发的风向标。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科技工作者、管理者,是发明创造的潜在力量,是实现经济腾飞的主力军,是知识产权的生产者。高校是培养人才,普及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重要主体。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可以培养、激发广大师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树立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培养知识产权的应用能力。高校知识产普及权教育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也是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本文将对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增强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并激发他们智力创造热情,提高其知识产权的实际应用能力,促使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家科技和制度创新,增强竞争力。

1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现状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智慧成果所有人对其特定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在一定限期内享有的专有权利。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及时间性的特征。一个国家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占有量最终仍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而如何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保护、管理和运用的能力,就在于知识产权教育的普及。

1.1国外高校知识产权普及现状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德、英、日等国家,高校均开设“知识产权教育”课程普及知识产权知识。美国、日本是世界上知识产权强国,也是最重视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先驱者。美国所实施的“2061”教育创新计划重点强调了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要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要求学生了解科技进步的价值及其局限性,掌握包括法律在内的社会科学常识,运用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个人与社会的问题等。日本是世界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最为成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比较重视知识产权教育的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已经把知识产权教育列人高等教育内容。2002年7月,由日本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会议制定的《知识产权战略大纲》中将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高度。

1.2国内高校知识产权普及现状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民大学,至今也有2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得到了国家和高校高度关注,先后成立了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在一些高校还成立了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由于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知识产权的启蒙教育基本上为空白,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基本上没有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高校除了法律类和法学类学生必须上知识产权课题以外,多数高校只将知识产权课作为选修课开设。

不过,与知识产权强国相比,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仍然处于摸索阶段,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与需要继续探索与解决的问题。据调查,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掌握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对学习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有强烈的愿望,但他们获取知识产权知识的主渠道却是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都还比较缺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在知识产权教育普及没有跟得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知识产权师资力量匮乏

知识产权教育师资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教育的师资数量不足;二是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教学经验。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知识产权学院的十多所高校中知识产权专业教师总数不足500人,其中受过系统知识产权教育或有过海外知识产权学习经历的教师数量更少。目前知识产权专业教师队伍中,理论研究能力相对较强,具备熟练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实践能力的教师非常少。在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学院高校的教学机构中,专职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的人员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个人。高校师资严重缺乏很难担负起知识产权普及的重任。

2.2知识产权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目前,多数院校没有把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几近空白,仅仅是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一章,部分教师对其内容或者一带而过,或者干脆删节。少数知识产权教育基础比较好的院校开设了知识产权或涉及知识产权内容的选修课,如《知识产权概论》、《法律基础》等,但教学方法上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在授课过程中大多偏重于法理教育而缺少实务技能教育,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来设计其教育的特色内容与方法,从而难以系统提升学生对知识产权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3高校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对知识产权教育的层次性认识不足,没有将知识产权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据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中接受过知识产权有关教育的不足总人数的5%。超过70%以上的高校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教学机构,而且既未设置知识产权教学必修课程,也未设置选修课程。

3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有利发挥高校“教育、科研、创新”功能。大学生:圮其是理工科高校的学生都是将来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研发骨干力量,而他们在知识产权方面知识和意识的将直接影响我国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2004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表示要在高校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问题,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点:

3.1高校树立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观念

知识产权意识淡漠是导致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实施力度不够的重要原因,要全面推进大学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必须重视大学教育理念,也就是说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关键,首先应解决思想认识层面上的问题,即高校领导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性,把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放到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要确定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如同普及外语、计算机教育一样,并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将知识产权课程纳入高校教学大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使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掌握相应的知识产权知识,从而学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和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成果。另一方面,成五捌墟的教研室或研究机构,制定具体的教学力案,明确学校知识产权教育方面的发展方向以及工作部署,安排落实有关的教学教材和课程设置。

3.2加强师资力量

师资是教学的主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的保证。师资短缺问题可以从三方面解决:一是自主培养;选派本校有一定基础又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或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系统培训,整合到知识产权专职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引进人才;引进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素质教学人才,将精通经济学、法学、科技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吸引到知识产权教师队伍中来。三是外聘兼职教师;聘请优秀的知识产权律师、人、法官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兼职授课或在学校开办专题讲座,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缺陷。

3.3拓宽知识产权教育渠道和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知识产权教育渠道主要有以下3种途径:一是通过知识产权法选修课;二是校内外专家以专题讲座或系列讲座的形式讲授知识产权的知识和前沿动态;三是通过校园展板、条幅、宣传小册、校园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体并配合国内有关部门的宣传活动,向学生普及与宣传知识产权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可以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演讲课和讨论课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3.4知识产权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将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贯穿到专业教育中,从而实现教学手段的融合。也就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来设计教育的特色内容与方法。如对于工科学生,可重点介绍专利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知识,对于文科学生,侧重有关专利管理、商标和著作权保护方面的知识;根据不同的专业侧重的知识产权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设知识产权课程有利于达到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竞争意识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如:联系学生的专业特点,介绍本专业中如何申请专利、如何进行专利信息检索等。

3.5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教学体系

高校把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是推进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必要措施。借鉴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经验,建议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或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系统传授知识产权知识。同时,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规范教学大纲,以及编写高水平的教材。知识产权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应以著作权、专利、商标等法律关系为主线,对不同权利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等进行系统介绍。北京大学陈章美等教授建议把知识产权基本理论作为大学公共课的一部分,以必修课的方式列入教学计划。

4结语

普法教育内容篇6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资料、文件,收集有关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文献资料,综合教育学,结合当代实时作出分析并提出建议。研究认为:教学内容方面文化体系建设滞后;课程内容与指导思想的不和谐性。全文围绕“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以及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目前的现状展开讨论并且对其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得出结论应培养出适合社会国家需求、自身修养素质高、专业理论和技能突出的全面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1、引言

田径不仅是体育运动的基础、竞技体育的主要比赛项目,而且还对培养人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德和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等具有重要的锻炼价值。它不仅是高校体教本科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中学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作为培养体育教师为主要目标的普通高校体教本科专业改革也势在必行。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资料、文件;收集有关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文献资料;参阅有关教学著作以及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3、结论与分析

3.1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现状

3.1.1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目标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不相适应性

面对的现实性的问题,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目标,有部分学生无法达标,他无法达到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教师课堂安排的教学内容及任务,这其中的原因,自身的身体素质跟不上,达不到要求及协调性不灵活等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成为其主要的原因,所以我们目前面对的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安排这个教学目标,即:阶段性的目标和长远性的目标;教学任务,即:教师如何来安排课程进度;教学内容,即:教师如何来安排课堂内容的基础性依据,这是教师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3.1.2田径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不相适应性

课堂的安排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田径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喜爱的田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喜欢学习的课程内容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可选择性、简单易学。

娱乐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安排,不仅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智力能力,教学课程的内容要不断的完善与创新,与时俱进,这样才会是我们的体育课程永远的充满生机活力。

3.2田径课程内容改革的措施

3.2.1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田径课程内容改革

一堂令人满意的课堂,在时间上应该合理的把握,集运动、娱乐、休息为一体,使学生感到是在游戏中运动,在运动中强身健体,从中还能得到充分的休息,这样一来,我们所学到的东西更便于加强记忆和掌握。这对于我们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的学生来讲是很有意义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与时俱进的,是靠我们发散思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与我们发达的先进科学技术紧密相连的,我们应该利用这些科技来开发课程资源,它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可以不断的丰富我们的田径普修课程的内容。

3.2.2田径运动教学方法是田径课程内容改革的助推力

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分解教学法和完整教学法。在此,我们经常教学中运用的几种实用性较强的教法有:一是“化难求易”教法,二是“分解求整”教法,三是“综合求新”教法,四是“假想求真”教法。

在田径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比如说像有些复杂的、技术难度大的、器械重的、技术动作很难掌握的,我们可以将其难度降低,采用“化难求易”的方法使学生很容易得就掌握技术动作。这样一来,在课堂中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很容易的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逐渐的达标,但是,这其中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和坚强的毅力才可以顺利达标。

田径运动理论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和掌握,但要注意理论与技术动作的协调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教学以及运用的手段和方法是否与学生相适应了,这是田径运动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3.3田径课程内容的改革应致力于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

社会的竞争力日趋激烈,这对于“人才”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人才”的定义也在不断的被人们做出新的诠释。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在我们的专业知识领域中游刃有余,同时,我们平时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修身养性,我们的身体素质不仅要强而且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也要成为我们的“武器”。我们如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田径教师或教练员,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应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一是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敬业精神,二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人师表,三是确立自己的教学、训练观点,四是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以上四点要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比如,教师平时上课要求运用普通话并且要求同学们也要养成这样良好的习惯,文明用语,互助友爱。这样为我们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或教练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只有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转变观念,以多样化为特点的课程内容体系,才能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与创新。

不断提高田径教学质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志品质和兴趣。

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并大力加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才能圆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4.2建议

促进课程资源开发与创新,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有条不紊。

田径技术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听取学生意见,建立反馈体系。

教学硬件设施不断加强,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注入新鲜血液,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文超,人民体育出版社,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修订版)[J].2002.

[2]徐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课中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

[3]冯传诚.新课程标准下体育院校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4]许世岩,田径类课程设计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5]曲宗湖,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想[J].体育科技,2001.

[6]郭鹤鹏.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的意见[Z].2001.

[7]孙璞,陈森林.中小学体育现状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

[8]王刚.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改革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9]陈建仙.对集大体院田径普修课教学现状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1999,3.

[10]郑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现状与发展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2.

普法教育内容篇7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突破;失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4-0039-04

收稿日期:2014-04-3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学科“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整合下的创新: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训模式研究”(XJK011ATM001)

作者简介:朱咏北(1958-),男,湖南益阳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钢琴教育等方面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改变:以德国奥尔夫教学法传入为契机,开始了放眼世界的旅程。从最初对西方教学法的学习,慢慢扩展到对音乐教育学整个学科领域的探究,音乐教育学领域宽广博大的研究范畴开始呈现: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心理、音乐教育社会学与人类学、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治疗等――学科意识由此觉醒,音乐教育学领域开始进入空前发展阶段[1](P1)。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发展,也基本上与这种探究同步。不过,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自1980年颁布以来从未修订,随着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该教学计划中有许多地方已不适应现在教育教学的需要,应做适当的调整和修订[2](P36)。其主要问题体现在,重专业性而轻师范性,技能训练大于教育素质的培养,不适应普通音乐教育实际的需要。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是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蓝图,应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发展。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代表的音乐教育专业力量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建,提倡“学生拥有扎实过硬的音乐技能,全面、深入地掌握音乐理论的前提下,以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系列主干课程统筹全局”[1](P2),使学生明晰本学科的目标与任务、手段与方法,从而完成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工作。他们出版的这套教材,既体现了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新突破,同时因其结构内部有所失衡,也暴露出与普通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存在偏离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加强师范性: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理论比重上的突破

编者在总序中指出,这套教材是若干年学科构建思考之后的集体探索与积累,表明了音乐教育领域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内涵建设阶段[2](P36-38)。

该教材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围绕本科教学大纲而进行编撰,内容涉及学科框架内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包括《音乐教育学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音乐教学设计教程》、《音乐教学法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音乐教育史教程》等。同时,还包括部分理论研究成果,如《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发展史》、《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

二是音乐基本技术理论与实践,主要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特色课程,如《作曲技术理论综合教程》、《节奏与打击乐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女子合唱团合唱曲集》、《西方合唱发展史》等。

三是音乐技能课程:如《钢琴》(包括:俄罗斯卷、法国卷、西班牙卷、德国卷、中国卷、拉丁美洲卷、北美卷、中欧四国卷等)、《声乐》(包括:德国卷、法国卷、英美卷、俄罗斯卷、意大利卷、中国卷、重唱卷)等内容。

这样的课程内容,体现出对于以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突破,即不再过于注重音乐专业技能,而是把教育教学的成分予以加强。以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基本是照搬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放在钢琴、声乐等音乐技能方面,缺乏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应有的教育性特点,忽视了教育教学理论的内容[2](P36-38)。这套教材加大了教育教学内容的分量,无论是音乐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还是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方法,甚至带有较强专业色彩的课程发展史理论,都被其纳入体系中,对于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有很大的益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教育学科性质充分重视的突破,由上海音乐学院这样的专业音乐院校提出,为高等院校中占更大比重的师范院校做出了榜样。即便师范院校照搬专业院校的课程内容,这套教材也能避免以往出现的“重技轻艺”的种种问题。同时,它还体现出对于教师技能的一贯重视。编者认为,音乐技能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基石,没有过硬的技术与对音乐作品的透彻理解,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音乐教育者。教材在编撰过程中“力求贴近课堂教学,尤其在音乐技能教材上能够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特征,在编撰思路与方式上与表演专业教材有所区别”,同时,“加大各类知识信息量,开拓读者自主学习的途径”[1](P2)。编者对于技术技能的重视,很好地继承了以往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课程内容以教育理论部分形成突破的同时,也在专业技能方面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内容。

二、过于专业化:课程内容比例的失衡

从目前这套教材呈现出的框架来看,编者所积极构建的课程内容,虽然有较大突破,但其内部却存在几个方面的失衡,这对于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显得并不够完善。内容上不同程度的比例失衡,与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这套教材在推广方面将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首先,教材的三个主要部分之间存在比例失衡,即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这一部分的功能不清晰,缺乏结构意义上的独立性。专业主干课程目前共有《音乐教育学教程》、《音乐教学法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现代钢琴教学法》等13种。专业技能课程则包括《钢琴》、《声乐》、《合唱发展历史》、《作曲技术理论综合教程》等5种,共20卷。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包括《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发展》、《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德国音乐教育》等已出的3种。在这三部分内容中,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的功能模糊,与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并列,并没有显示出其意义。因此,从课程结构内部而言,可以把这一部分舍弃。这样,就能突出课程内容之间的均衡: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并列,以培养合格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与全面素质。

其次,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也存在失衡现象,主要体现为把一般教育教学理论与更为专业化的音乐治疗理论并重。目前的13种主干课程中,音乐教育教学、论文写作、音乐心理与教育心理学等属于必备项目,但是像《音乐治疗导论》、《精神障碍的音乐治疗》、《医学环境下的音乐治疗》等内容,过于专业化,虽然是值得注意的学科发展新方向,但与普通音乐教育的主体需要相距仍然较远。如果过于专业化的医学内容在专业主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很难让音乐教育专业的普通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这可能跟上海音乐学院的编写力量与编者意图有关,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并不适合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普遍水平。对于高等院校中的大部分院系而言,这一部分课程内容可能都存在实施障碍。

再次,专业技能课程内容比例的失衡,即过于注重专业技术的完备体系,会让学生负担过重。主要体现在钢琴、声乐内容的全面、系统、专业化,与合唱、打击乐等内容的单薄、零散、不系统之间形成鲜明对比。钢琴与声乐的文献都分得非常细,具体到了国家,虽然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文献,但并不太符合高等音乐教育的普遍现实,也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之间有一定距离。与专业主干课程中对于音乐治疗的倚重一样,这种过于繁复的专业技能,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复制难度很大,从而在推广上造成不利影响。

当然,这些失衡因素,更大意义上是对其在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领域内的推广而言。如果只在上海音乐学院内部,实施起来可能会比较顺利。即便如此,也会给学生以后进入教育领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为它可能导致学习效率的弱化。

三、原则与建议:如何完善音乐教育 专业课程内容

要想完善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必须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根本目标,强调课程结构的针对性、综合性和适切性。既要考虑到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也要注意到教师教育的力量,弱化编者的主观意识,加强能起实际作用的课程内容,舍弃不必要的课程内容。

因此需要遵循两个原则,既不能偏离高等院校的自身规律,也不能偏离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

其一,课程体系要适应普通音乐教育对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以这套教材为例,其内容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就有所偏离。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对于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的过分倚重,在专业技能课程中对钢琴、声乐的繁复分卷,都会导致音乐教育再次走入“重技轻艺”和“繁、难、偏、旧”的歧途[2](P37-38)。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无法完成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即便完成了,其在普通音乐教育实际中的用途也很小,甚至根本用不上。普通音乐教育实际所需要的复合性人才,要在即兴伴奏、合唱、小乐队组织、音乐活动策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才能。这样一来,所学非所用,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实用性技术,还要从头再来。我们对于这样的情况并不陌生:钢琴专业的学生能弹奏高深的大型乐曲,却无法自弹自唱完成一首简单的儿歌。尤其是近年来,这种情况越来越常见,反映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的突出问题。遗憾的是,这套教材也出现了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偏离。

其二,要符合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这套教材来看,它也与全国高等院校普遍的音乐教育实际有所偏离。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近年的力度虽然不断加大,但效果却还没有显现出来,特别是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对接没有体现出突出效果。这套教材中的几种失衡,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内容失衡,会使得它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领域内实施时面临诸多困境。且不论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符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像音乐治疗、医学环境下的音乐治疗等课程,本身发展就有待完善,研究者力量也十分有限,因此很难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此外,钢琴、声乐的分卷细到国家,也会受到学时、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削弱其效果。

根据这两个基本原则,本文提出如下三条建议:

第一,注意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培养音乐表演专业人才不同,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因此应该在教育性课程内容上不断加强,就像上文所说这套教材本身的突破。但是,突破也不能盲目,教育性的课程内容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范畴,而非什么都可以划进来。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法研究与实践、教学设计、论文写作、教育心理学,这已经可以满足对学生教育基本能力的培养,也是针对音乐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内容,而过于专业化的音乐课程史、音乐治疗等内容,则不需作为必修内容,可以作为有兴趣者的选修课程。同样,本套教材中的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也只能作为参考阅读文献,不能列入专业教材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习对教育教学至关重要的课程,达到教学效益的优化。

第二,关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在专业技能技巧课程内容上,要突出综合性,即把单纯的技术训练赋予教育性,要让学生能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材料。具体而言,以钢琴为例,应该把系统性的专业训练分化为综合性的教学技能训练,加强钢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音乐表现能力,在伴奏尤其是即兴伴奏方面增加分量。把钢琴分卷细化的课程内容综合起来,对钢琴伴奏进行分级分层训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表现工具。同理,声乐课程内容也需要做这样的调整,把“学会”与“会教”并重,在文献积累上增加普通教育中的经典曲目,避免过于繁复的国别分卷。经过这样的转化,能使课程的综合性加强,让学生在未来面对灵活生动的音乐课堂时,不至于只有一些不合实际的“保留曲目”而束手无策。在综合性课程方面,另外一套同样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的钢琴教程就做得很好[3]。这套教材以曲目带动综合性的内容,把学法、教法、相关理论等融为一体,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做法值得课程改革研究和设计者引起足够的关注。

第三,保持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课程编制既要适应我国当前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也要考虑到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力量的限制,不能仅凭学科特征出发,过于拘泥于学科专业的严格系统而束缚了课程实施者的创造力。无论是课程内容编制还是实施,都需要人们积极参与,考虑到现实的适切性,对内容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广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真正需要。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北海老师的无私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余丹红.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 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3] 朱咏北.高师钢琴普修教程(1-4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

On the Breakthrough and Imbalance of Professional Course Content of Music Education Specialty

ZHU Yong-bei SUN Hong-cheng

普法教育内容篇8

1.1研究对象

该研究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重点对建国以来教育部颁布的3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1957年、1961年、1979年)和2部《教学指导纲要》(1992年、2002年)进行研究;对各时期的普通高校体育教材和与体育课程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进行研究,此外还查阅了有关高校体育课程的期刊论文50余篇。

1.2.2比较法

对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指导纲要》)和重要政策法规文件进行比较,寻找各时期体育课程的差异和特征,从中发现发展脉络和趋势。

1.2.3专家访谈法

走访高校体育课程方面的研究专家,就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教学理念的发展变化等问题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同时与高校体育教学第一线的老教师进行座谈,获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结果与分析

2.1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阶段

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该研究首先对其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通过查阅教育部颁布的3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2部《教学指导纲要》及下发的重要相关文件材料(如《体育教材纲要》、《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此基础上访谈相关专家,按照时间发展脉络,选取主要标志性事件,将建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划分为以下7个阶段,即:学习苏联阶段、自主探索阶段、破坏停滞阶段、恢复阶段、课程改革初步发展阶段、课程改革快速发展阶段、自主发展阶段。

2.2体育课程中教学理念由为“体”向为“人”发展

建国以来60多年中,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许多新的教育观念、体育观念不断涌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理念首先是由建国之初的增强体质、发展“三基”转向军事体育,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当时我国国际地位较低,贫穷落后,体育在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地位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段时期所采用的主要手段是运动训练和军事训练,目的是提高体能和技能,最终落脚点是人的生物属性——身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教学理念向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第一、休闲体育方向发展。这一时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教学理念,不仅仅注重提高运动能力,增进人体健康的生物功能,更注重人在参与体育中自由、和谐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强调体育教学过程的快乐体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属性——人。可见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是由单纯追求生物“体”的效果向为学生的健康快乐“人”的方向转变。

2.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由为“国”向为“人”发展

建国60多年来,从我国教育部或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指导纲要》)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建国之初《教学大纲》(《指导纲要》)中培养目标是发展学生体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突出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把高校体育看作是服务于国家利益,提高民族地位的手段,过于强调国家的利益和意志,而忽略人的完善发展。经过40年的发展,培养目标逐渐过渡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及终身体育,但目的仍然是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落脚点还是国家和社会。到新世纪,课程目标发展到将学生培养成为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多维”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虽然目标呈现出多元性,但最终的落脚点不再是“国”,而是“人”。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由为“国”向为“人”发展。

2.4体育课程内容由固定、单一向灵活、多样化发展

体育课程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体育课内容选择、教材编写、师资配备等体育教学主要事项参考标准;同时,在一定程度也反映出国家和社会对体育教学的理念、培养目标、要求等重要信息。通过对各时期教学大纲中体育课的内容进行汇总,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表4)。由表4可知,建国初期,教育部照搬前苏联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仅有体育理论、体操、田径、滑雪运动、游戏、游泳等固定的几个内容。1957年我国出版了《一般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关于实施大纲的说明》,开始自主探索我国的高校体育,虽然教材体系主要是以苏联“劳卫制”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体,但增加项目选择自由度。1961年的《纲要》明确增加了选用教材,体育课程内容增加,灵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期间,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体育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军事展开。结束后出版的《纲要》中,选用教材不再固定项目,只是给出一定指导意见:根据地区特点、专业需要、体育传统等具体情况自行安排,这样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灵活。1992年《指导纲要》对体育课程的内容没有明确规定,突破以往的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的限制,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又进一步增加。2002年的《指导纲要》明确规定高校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开始进入“三自主”阶段,体育课程内容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总体来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从最初照搬苏联教学内容发展到较为死板的固定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再到由基本教材和根据地区特点、专业需要、体育传统等具体情况自行安排选用教材的、较为灵活的形式,最后发展到在指导纲要精神指导下的、各高校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形成了教学内容由单一、固定向灵活、多样化发展。

2.5教学组织形式由“整”向“散”发展变化

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由于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其教学组织形式一直采用班级授课的方式,在原有院系班级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组合即可,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扩展,学生可选择项目逐渐增多,以往以院系班级为单位的“整”的授课方式已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在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打破原有院系,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在这种形势下,机动、灵活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体育老师、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迅速发展起来。

2.6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2.6.1课程目标和教学理念由“物”向“人”的转化

首先是课程目标定位的变化,从上文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一直强调体育课程社会教育功能和政治功利性,把体育课程作为为国家、社会建设服务的“工具”,后来逐渐转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轨道上来,所以课程目标定位从国家和社会转向“人”。其次是教学理念的变化,从最初的增强体质这一追求生物效果的教学理念转向获取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即从单一的生物效果向全面的“人”转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普通体育课程发展的共同方向是“人”,以人为本,从人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出发,不但要获得健康和运动机能,更注重参与运动过程的快乐和自我满足,娱乐身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6.2教学内容和形式由“死”向“活”的发展

由以上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建国初期,主管部门对体育课程内容限定的较“死”,内容固定而单一,课程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制,形式呆板。新的教学指导纲要解除了以往教学大纲对各高校的束缚,高校自增加,新的体育项目进入课堂;同时由于课程内容的增加,学生分散,原有的班级授课制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出现了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和自的“三自主”教学模式,这样高校体育课程变得灵活,富有生气,这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由“死”向“活”的发展趋势。

3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未来发展

3.1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是今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面临的重要任务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从中我们可用看出,由于国外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运动项目迅速涌入,再加上我们民族体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保护。西方体育占据了高校体育的每个角落,而民族体育则被挤到几乎无人问津的角落。西方体育文化也成为高校体育的绝对主流,并且主宰着高校体育的发展,这折射出民族体育文化的缺失。所以,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是今后高校体育课程面临的重要任务。

3.2体育课程的民族化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养生、修身的健康观对现行的“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包容、内敛、追求和谐的人文精神,对现在的以西方思想为主的“以人为本”人文体育观念是必要的补充。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必须充分挖掘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育观念、教学思想,探寻适合我们民族需要的体育课程发展之路,完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同时,这对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况且高校也应理所当然地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所以,体育课程的民族化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4结语

普法教育内容篇9

关键词: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3-0113-06

Abstract:With the literature data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aking Shandong as an exampl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it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goal,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urriculum.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current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curriculum content long-term follow course content system in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iled to reflect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colleges,and it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occupational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Based on this,it put forward to career for orien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actical PE curriculum content optim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deas so as to improve the content of sports and teaching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al physical quality training ability and habits, effective prevention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Key words: occupation; practic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2005年10月11日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2010 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截至今日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后起之秀得到蓬勃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人才,逐步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肩负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体能、岗位特殊适应能力、体育技能以及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等多重使命,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束缚,结合就业岗位职业特点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高职院校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迫在眉睫。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取的山东省12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情况为调研对象(其中包括山东现代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山东英才学院、菏泽职业学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临沂职业学院、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莱芜职业学院、济南职业学院、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和淄博职业学院)。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通过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现代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和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文献数据库,查阅和搜集了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和研究成果,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结合相关部门下发的有关高职教育和体育教学方面的文件,梳理总结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及有关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当前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课程内容设置现状,本研究结合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调查指标,设计了《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调查问卷》,就山东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现状等问题向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展开调查。问卷的发放委托各院校体育教学部,借机教学工作例会时间统一发放向任课教师当面回收,共发送调查问卷96份,调查对象每所高职院校发放问卷8份,共回收94份,有效问卷94份。为了解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主管领导对于当前课程内容的态度,以及对于本研究中以职业为导向的实用性课程内容优化方案设想的看法,另设计《山东省高职院校以职业为导向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优化构想调查问卷》,向调查对象体育教研室负责人发放,问卷发放随教师问卷一同发放,共发放问卷12份,回收12份,有效率100%。

1.2.3 专家访谈法

就有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课程设置以及高职院校实用性课程优化设想方面的问题,当面和电话咨询专家、学者8名,了解当前山东省内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一些热点问题,咨询专家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课程设置的见解和实用性课程优化方案的建议。

1.2.4 数理统计法

对于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筛选和剔除,然后运用Excel2010和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综合分析真实反映调查内容的数据,以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

2.1.1 体育课程目标情况

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内涵的核心要素,是学校体育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关键依据,它是体育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体育课程期望在某一特定教育阶段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要达到的程度。体育课程目标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它的确立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息息相关,富有较强的时代特色。2002年教育《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课程目标明确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目标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5个领域,发展目标是基于基本目标对于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提升目标。针对当前大学生体质下降、发展水平不平衡等现象,山东省教育厅2012年下发了《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见》,并建立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监督机制。这些政策的颁布不仅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有宏观指导作用,对于高职院校同样适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应在普通高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共性和个性特征,结合各院校专业设置实际情况,在发展学生基本运动素质和体质水平的同时,兼顾专业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设置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目标,为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准职业人”培养职业特点鲜明的专业性身体素质。

调查发现,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基本包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观念”“自觉锻炼习惯”“身体素质提高”“发展体育专长”等几个方面,这也基本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基本趋于一致,体质达标和终身锻炼意识是主要内容,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课程目标不明晰、目标设置过于简化等现象。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基本涵盖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以及身体健康目标,但是对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较少涉及,而这两项目标恰恰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息息相关。

2.1.2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情况

体育课程内容是依据体育课程目标的需求,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加工的、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原理、运动技术以及比赛方法等。课程内容设置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内容决定价值需求和实现途径。当前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与普通高校趋于一致,开设项目的数量应该保障学生的选课需求,并且也要有持续的学时保障,以便各项目的练习能够贯穿修学年限。山东省教育厅2012年《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每所学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不应少于10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基本符合该意见,项目设置基本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在保证项目设置数量的同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应结合各专业就业岗位工作特点设置实用性教学内容,为就业岗位提供职业身体素质保障,有效防止各专业岗位职业病的产生。

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项目基本能达到教育厅关于项目设置数量的要求,但是项目多为传统体育课项目,篮排足以及田径教学普遍开设,武术、健美操等对于地区器材设施需求较低的项目也较受欢迎,但是一些新兴项目及对于场地器材和专项技术特点要求较为严格的项目开设的学校就屈指可数,而这些项目恰恰是更受学生欢迎的项目,如瑜伽、网球、游泳等。

2.1.3 体育课程修业年限和学时设置情况

课程设置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设置有严格规定: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必修课程,其中本科学校总课时不少于144学时,专科学校不少于108学时;要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体育选修课,并且要覆盖学生全部修业年限。高职院校学生的修业年限包括在校学习和校外实习两个阶段,其中在校学习时间一般为三年或者两年,与普通高校相比在校学习时间的缩减对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指导纲要》还规定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内容可以独立开设也可以穿插在实践教学之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合理调整学时安排,有效利用学生在校学校和校外实习时间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性体育课程,培养学生职业身体素质和日常保健能力。

调查中得知,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修业年限基本贯穿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大部分高职院校会安排3~4个学期的体育课程,普遍采用前两个学期进行大纲内容学习,后两个学期进行选项课教学以及学生体质测试内容。但是83%的高职院校选择将理论教学内容穿插于实践教学之中进行,单独安排理论授课的学校仅占17%,并且理论授课有部分学校选择在学期之初或终结阶段进行,多为体育课课堂常规和课程评价内容,针对教学内容的理论普及以及比赛训练方法的讲解较少,与职业相结合的专门素质培养和保健知识的普及更是鲜有。

2.1.4 体育课程教材选择情况

体育课程教材是与课程设置相适应的系统配套,是反映课程设置合理性的依据,也是体育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保障。《指导纲要》提出要加强教材建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科学锻炼水平的基础依据,不断将教学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到教材内容之中。当前山东省高职院校普遍采用普通高校的统编教材,目前虽然部分院校也组织过自编教材的编写,但是独立采用自编教材进行课程教学的学校还没有,有高职院校选择自编教材与统编教材相结合使用。

2.2 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弊病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存在较多问题:1)课程目标的设置与普通高校趋于一致,对于职业院校的特殊培养体系欠缺充分的考虑。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和专业设置与普通高校不同,除对于学生素质和锻炼意识的培养之外,更应结合学生职业岗位的特殊需求加以区分对待;2)体育课程内容项目的设置始终未能摆脱形式化和传统化的束缚,项目设置多为迎合《指导纲要》等政策的相关规定,项目设置没有充分理清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共性和个性特点,课程内容设置缺乏职业实用性,职业岗位的特殊体质需求没有得到充分体现;3)体育课程修业年限和学时安排缺乏连贯性和持续性,现有的学时只能保障基本的必修课内容学习,学生疲于应付学分压力和体质测试内容,难以真正引起足够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职业体能水平;4)教材选用不能完全适应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需求,长期沿袭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教材缺乏对职业素质培养需求的关照,教材内容仅限于学生普适性需求,发展学生基本运动技术和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有余,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身体素质和职业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是高职学生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的最后教育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段,是终身体育意识形成以及良好身体锻炼技能习得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肩负着实现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为即将从业的“准职业人”提供体质保障,培养他们良好的健康水平、全面的运动技能、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在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结合职业岗位的工作性质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增设与学生学习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特色体育知识内容,实现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补偿性、合理性和终身性。

2.3 以职业为导向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优化

2.3.1 以职业为导向的实用性体育课程相关理论

以职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宗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势必要为该宗旨服务。以职业为导向设置体育课程内容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当前选择专业以及将来职业岗位需求,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职业能力需求,改善职业岗位工作体能水平做准备。课程内容设置讲求实用性、针对性,除培养学生良好身体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思想之外,应结合职业特点培养学生所需要的职业体能、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等,培养学生良好职业心理素质,有效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为提高工作效率、延长工作寿命服务,这也是该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

2.3.2 体育课程内容优化

1)高职院校专业岗位职业特点

高职院校所设专业种类繁多,各院校一般会根据办学特色对于所开设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岗位职业特点。根据调研结果,本研究依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结合各职业岗位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相关分类,将山东省高职院校的各专业分为三类:静态类、动态类、姿态变换类。不同类型的职业岗位对于健康的影响不同,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和体质、职业保健措施有相对的差异。

2)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选择

以职业为导向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依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际需求,还要兼顾就业岗位职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技术为基本要求,延伸至培养学生从业所需的专门身体素质以及有效防止职业病的拓展目标。这就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各职业的岗位身体素质要求、职业素养以及易患职业病症等等,根据专业特点设计和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普及日常保健措施有效规避职业病的发生。职业导向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要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踏入工作岗位之后保持良好的职业身体素质和积极乐观的职业心态。

2.4 以职业为导向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的实施构想

2.4.1 以职业为导向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的引入和实施是个逐步尝试和改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是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和提升,而是在发展学生共性身体素质需求的基础上向职业岗位专门素质的延伸,不仅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技能,而且也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职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这也是由体育教学根本目标所决定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专业设置状况,在正确理解职业教育共性和个性的前提下,完成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基础学习,并有选择地向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延伸。

2.4.2 高职院校以职业为导向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的实施可以选用多种模式进行:可以单独列为某一学期的教学计划,第一、二学期普修课+第三学期选修课+第四学期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学期安排可以灵活调动;也可以将课程内容穿插于体育教学常规普修课或选修课中间进行,在普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中,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可以加强与职业有关的特殊身体素质和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甚至还可以将此内容融入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进行。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的实施应结合高职教育实际,充分利用有限学时在培养学生基本运动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贯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始终。

2.4.3 以职业为导向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的实现有多种方法和途径,课上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掌握职业专门身体素质的习得方法和手段,熟悉职业病预防和康复的保健对策;也可以采用虚拟岗位工作情景或课外步入工作岗位实习和实践期间进行体验式教学方法,学生体会岗位职业特点针对性进行练习。学生体验职业岗位特点过程中发现自身职业素质缺陷,了解职业岗位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方能进一步重视和积极地投入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的学习。

2.4.4 从提升基本体能技能、提高职业岗位专业素质以及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要求出发,借鉴统编教材内容结合专业特点组织自编教材的编写,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材体系。在充分理清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针对职业院校专业特色和职业岗位的身体素质需求形成有职业特点的高职院校体育自编教材。结合职业岗位身体素质特点以及运动用力形式,设置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和运动保健措施,进一步突出职业实用性课程内容的规范性、实用性、预防性和科学性。

3 小结

高职院校教育在办学特点和培养方案方面与社会发展和生产需求直接相关,在推进社会发展和全民素质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长期沿袭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忽视了职业院校的个性特征,缺乏对于职业岗位特殊体能需求的研究和认识,这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和价值实现的瓶颈。以职业为导向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形成职业特色鲜明的体育课程体系,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职业体育意识,增强职业体育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和缓解职业病的发生几率。该课程内容的提出和实施将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体系,丰富“准职业人”的专业素养,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车志宏,马思远.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因素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

[2]陈青.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湖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吉首:吉首大学,2012.

[3]张建华.河南省高职院校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可行性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4]徐建超.山东省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方案的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4.

[5]曹锦飞.我国高职院校78类专业职业体能课程设计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10).

[6]朱伟强,潘海波.论体育课程目标[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

[7]刘守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优化与重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3(12).

[8]曾永忠,董伦红,赵苏.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与实施构想[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4).

[9]花树洋.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10]孟莎.北京地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与改革对策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普法教育内容篇10

关键词:普法教育;切入点;形式方法;普法对象

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前五个“五年”普法规划的实施,企业员工的法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基本形成了“法律是企业的保护神”这一共识,但部分单位在普法教育和依法治企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结合中原井下公司普法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做好企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人的利益作为普法的切入点

把人的利益作为普法工作的切入点,通过普法,使广大员工懂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权益,这是吸引员工参与企业普法工作的关键。

普法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思想观念的工作,它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开展普法教育时,各级普法部门及其领导应深入基层,在了解员工所思所想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问题开展普法教育。普法工作要结合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来开展,义务与权利并重、说教与启发并重,要与执法、依法治理融为一体,力争做到学习一个方面的法律法规,解决一个方面的违法问题,健全一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促进一项工作的依法管理。只有增强普法的实在效应,才能激发职工群众学法用法的热情,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普法工作中来。

二、普法的形式和方法要创新

法律条文和法律规范都是比较枯燥的文字叙述,如果只是单纯地组织员工对法律条文进行学习、解读和宣传,很难起到普法的预期目标。运用现代媒体,创新表现形式,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法律法规,才能提高普法的成效。

中原井下公司在开展普法教育时,坚持贴近职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三贴近”原则,以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法律知识。一是在企业内刊、网站上,开辟“法制宣传”、“法律咨询”、“专题论坛”、“内部规章”、“法规查询”等普法栏目,对广大员工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职工遵纪守法,依法维权。二是通过印发普法台历、制作普法动漫、收看普法视频片、举办普法摄影绘画作品展、专题宣传栏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三是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纪念性节日,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全方位、立体式地宣传法律法规,有效增强了广大员工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

企业普法部门还可联合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和社区管理部门,采取在报纸、电视上开设“以案说法”等形式的普法栏目,组织人员编唱普法顺口溜,举办普法文艺汇演,聘请法律专家深入机关、学校、社区进行法律讲座等形式,扩大普法教育面,使职工群众轻轻松松地知法,懂法,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法律素质。

三、普法内容要有针对性

企业在开展普法教育时,应结合不同人群的特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普法内容,使普法对象觉的自己需要学法,乐于学法,学习效果才会好。

公司将党的十提出的依法治国、依法决策法治精神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大力宣传与企业改革发展、和谐稳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类开展普法教育。在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的基础上,企业领导干部着重学习《公司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及企业内控制度、法律事务管理规定等;法律事务工作人员重点学习综合法律知识、民商与经济法律知识、企业法律顾问实务等内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以学习《企业所得税法》、《劳动合同法》及与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广大员工重点学习普法教材、《社会主义法制理念读本》、《安全生产法》等内容,广泛宣传法制文化。

四、普法对象要有重点

国家“六五”普法规划中,把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列为普法的重点对象。

企业的普法教育,首先应从“一把手”开始。“一把手”的法律素质和对普法工作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普法工作的水平和进展。企业负责人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普法依法治理的重要性,才会重视和支持企业的普法工作,才会带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积极学法守法,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开展普法工作也才能避免流于形式,取得实效。其次,普法的重点是那些掌管“人、财、物”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对他们的普法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才能保证他们用好手中的权,做到权为民所用。

公司着眼预防职务犯罪,为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配发了《十廉政建设读本》等学习资料,加强对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和党风廉政教育,学习领会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同时分层次组织员工收看法制宣传片、廉政教育警示片,增强员工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

五、普法要健全队伍和网络

企业普法部门的人员和力量有限,要想做好企业的普法工作,就要健全普法的队伍和网络,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高素质的普法队伍。各基层单位应选择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同志,担任兼职普法宣传员,加强对兼职普法宣传员的培训,为普法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为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公司专门成立了“六五”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由公司党政正职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加强员工职业道德、规范经营和法制观念为核心内容,采取日常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职工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做到普法工作日常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