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课程十篇

时间:2023-03-29 08:14:29

公共关系学课程

公共关系学课程篇1

[关键词] 公共关系学 课程教学 研究

独立学院开设《公共关系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正确理解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性质和重要作用,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学生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的公关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的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公共关系学》课程体系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公共关系基础理论部分,二是公共关系实务部分。基础理论部分体系结构如下:公共关系概述,包括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科学范畴、基本特征、历史与现状总结;根据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分别从公共关系的运作主体、客体、手段、目的、职能与原则、程序详细展开与论述。二是公共关系实务部分,具体包括:人际沟通技巧,包括公关语言基本原理、口语和书面表达技巧、人际吸引、人际沟通、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及障碍排除等;公关礼仪,包括仪表、仪容、仪态、及礼仪基本规范等内容;公关策划与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如公共关系主题策划、新闻会策划、庆典活动策划、展览会策划、赞助活动策划、开放参观活动策划等。公共关系具有实践、专业和社会管理三个维度,其本质属性是沟通与协调。实践的公共关系主要在于公共关系实务的服务、行动和问题操作,形成良好的公众环境;专业的公共关系主要在于公共关系专业的知识、价值和技能,密切组织与公众的关系,赢得组织良好的信誉;社会管理的公共关系借助于社会传播、社会规范、社会秩序建立组织与公众的良好合作关系,以确保组织的社会信誉,更好地发挥组织形象力的作用,保证组织自身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课程体系应注重第二大部分,即实务部分,第一部分的教学是为第二部分服务的。

二、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的教学策略

1.影像学习

影像学习是指借助视频的教学手段来学习《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影像学习可增加公共关系教学的趣味性。由于课时的有限性,所以不允许大量观看教学视频,所以我们特别介绍同学们在课外自学过程中可以观看教学视频,重点理解公共关系礼仪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技巧。此外,介绍广告策划方面的教学视频以增加自主学习的趣味性。介绍公共关系教学电影给同学们也是可行的办法。通过影像学增加了《公共关系学》教学的趣味性,调查发现同学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很高。

2.案例教学

用案例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针对教材相对比较单薄的特点,我们充分利用教师精选的案例作为教学辅助资料,以加强教学的趣味性。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具有典型示范作用,能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顺应社会潮流、把握瞬息万变市场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在案例的选择上并不局限于教材,并始终坚持案例的“真实性、现实性、实践性、典型性、可读性、系统性”的原则,同时还重视学生的参与,既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切磋讨论,又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学中我们经常提醒同学们关注中国公关网、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网、中国传播学术网等,进行实时跟踪分析,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原来更好。

3.实战策划

在探索有特色的公共关系教学和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思考和实践。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和学科,它需要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着重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解决现实中所存在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这就需要我们在配置教学资源和确定发展方向的时候,确立科研与教学互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思路,并且找到一个能够把知识传授和能力锻炼相结合的公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授课中,我们有目的地增加实战策划作业,使同学们的公关策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今后走向社会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浙江理工大学110周年校庆公关策划书》、《杭州市志愿者协会高校巡回慰问演出》、《藤王阁茶楼的公关策划》等案例的策划等,都是相当不错的策划案例。我们还把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具有成长性的产业或行业相结合,针对2008年奥运商机和体育产业的繁荣,我们开展“大型赛事公关活动策划研究”项目,引导师生关注目前或即将出现的热点行业。通过实践策划,同学们的策划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教学过程让学生品味到《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的趣味性非常重要,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非常重要。几年来我们选择的北京大学《实用公共关系学》教材,由于内容太陈旧,从前年开始我们选取了复旦大学的公共关系学教材,因为复旦大学的教材内容更新颖实践性也较强。今年我们主编的教材《公共关系学》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里面增加了大量的实战训练题,以提高独立学院同学们的实战策划分析能力。

三、结语

人为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实战演练平台。如模拟策划“金牌秘书大赛”、“杭州电子科大校庆庆典”、处理“突发性公关危机”等,鼓励学生之间为完成学习任务,自由组合成若干专题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沟通,拿出活动策划方案,并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相互尊重、互相协调与合作。通过对学生的大量访谈发现,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所增加,对社会对企业、各类组织的公共关系认识有所增加,对他们以后的社会工作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卢雪萍.谈在公共关系中注重实践教学[J].职业教育,2007,(5).

[2]郭海鹰.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9).

公共关系学课程篇2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公共关系课程;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C912.3-4

前言

我国早在20 世纪 80 年代引进公共关系的理念。随着公共关系的普及和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也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高校设置公共关系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树立公关意识,提高公关素养和掌握公关技能。但是,中国的公关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关系课程教育仍然以理论教育为主,学生的公关技能还有待提高,还不能达到公关行业的要求和标准。针对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参与式教学既能提高高校公关教育的教学质量也能满足社会的要求。通过参与式教学,学生作为课堂参与主体和平等的一员,能积极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互动中来。学生对公共关系课程的参与程度越高,就越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尝试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试图更好地提高高校公关教学的效果。

一、公共关系课中应用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通常都是以老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授课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互动。这样沉闷的教学方式必然会降低学生对公共关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缺乏主动性。课堂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在公共关系课程的设计上,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课程要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主去学习。

(二)参与式教学方式的适用性

现代教育的理念“以学生为本”。高校素质教育应该以启发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而参与式教学方式正好实现了这样的教学效果,是目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并得到了高校的广泛采用。参与式教学,注重以参与者为主体,教与学的统一。它不仅让教师关注教学的质量,还要注重整个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性,通过合作、共同交流来解决问题,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并能营造出和谐、轻松、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

(三)公共关系课是一门应用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当前,在校的大学生普遍以“90后”为主,他们独立、个性、开放,善于发现问题。但由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优渥、依赖性强、参与社会实践能力欠缺。出现了一些高分低能、人际关系差等的学生。面对全球化经济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把参与式教学应用于公共关系的课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交流的欲望,使学生树立公共关系意识,明确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重要作用,掌握沟通的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提高公共关系的协调处理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在公共关系课中的实施效果

(一)增强师生互动,改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由于缺少互动和沟通,使得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对较弱。

公共关系学参与式教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间的友情。在参与式教学中,老师地位弱化,学生能从消极的听众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教师不再是主导课堂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这就加强了师生互动,师生关系变得亲近。老师和学生互相尊重,学生以平等和老师互动,不用担心因为说错话而被老师责备,从而改变了学生压抑、被动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实现了老师和学生同台讲课,学生直接参与课程的设计。学生挑战性、刺激性的学习心理变得强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能愉快、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

(二)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想要充分发挥参与式教学在公共关系课中的效果,教师们就需要提高备课的质量。首先要认真的研读教材、视频等相关的参考文献,选择合适的题材,找出重点和难点。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考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公共关系课的兴趣,以提高上课的效率。教学中切忌使用僵化的思维、空洞和单调的语言去讲述公共关系的理论。老师可以案例结合理论,如“水门事件”“非典”等大量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事实案例,并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新特点,及时更新和补充理论的内容,通过精心的准备让学生认识到公关的力量和魅力所在。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室结合文、声、图、视频等来抓住学生的视线,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公共关系的理论。使学生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感悟能力,并且主动参与课堂交流,创新思维,分享观点。在课堂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抛砖引玉,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也可以在授课中配合辩论赛、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法、游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探求答案,提高他们观察和应变的能力。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读、多写。

(三)创造社会实践机会

由于现在的高校学生主要以“90后”大学生为主,很多大学生不喜欢都理论学习,对理论学习提不起兴趣。如果在公共关系课堂上,老师采用传统的说教模式不仅会让自己感到疲劳,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更加无聊,对课程更加的没兴趣。因为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靠说理论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为了达到学与用的统一,老师要积极开创社会实践机会。根据高校学生的个性和年龄特点来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教学活动,在合作交流中主动去寻求知识,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如会场的布置和迎宾、班级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招聘模拟、产品推销、慰问敬老院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并能在实践中锻炼公关技巧。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秀方.高职院校《公共公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 职业技术教育,2013,(32):34-35.

[2] 高玉贵.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学课的有效性探析 [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 160.

[3]周燕.浅谈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30-32.

公共关系学课程篇3

通过文献理论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以及行动研究法,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侧重应用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公共关系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问卷调查是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2013级体育新闻专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学生对于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情况的意见,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体育公共关系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对学生问卷的发放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共发放63份,回收63份,回收的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95.23%。2.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汇总如下:学生认为课程所包含的实践教学内容难度适中;该课程教学应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进;课堂师生间的互动一般;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实训学习这三种教学形式获益最大;课程教学形式的次数安排中讲授过多,实训过少;课程在激发学生对体育公共关系兴趣的作用一般;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很大;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作用较大。

(二)教师访谈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学院相关专业课教师的访谈,得出一些结果:学生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应该引领学生做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践、实训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改革教学观念

体育公共关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中,针对本课的特点,在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实践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比较、分析,使得出的经验更加科学,更具实践意义。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动配合进行。

(二)改革教学内容

从现有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内容笼统。第二,教学内容混杂。第三,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符合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讲授教学理论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加大各章节的实践力度、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三)改革教学方式

改变学院现有的体育公共关系学教学模式,结合专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将实训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上岗就能上手工作,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从而形成符合专业和行业特点的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新模式。侧重应用研究,深入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四)考试形式的改革

公共关系学课程篇4

关键词:高职;公共关系;课堂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关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它已成为社会组织和个人塑造形象、沟通协调、化解危机的首选方法。系统培养学生公关专业能力,并提升其公关素质的重要方法就是在高职院校开设公共关系课程。而要把课程开设好,就要求公关任课教师积极思考,勇于实践,采取各种办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最大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培养现代公关人才的目的。

1.注重理论教学的严谨性和有效性

公共关系任课教师应首先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取舍教学内容。在为学生讲授公关知识时,注意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公关知识的重、难点进行判断,同时注意知识讲授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并结合精选案例,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将知识点讲深、讲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完全理解,学生由此对自己学好这门课程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对任课教师也更加信赖和喜欢。

2.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公共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它非常强调沟通方式和沟通效果,尤其注重和谐关系的构建。也就是说,公关任课教师和学生要共同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如此,学生喜欢上课,自然也就认真听课,好的课堂效果也就得到了有力保障。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都要努力,但对老师要求更高。因为学生很容易受到老师影响,老师好的言行往往也能对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就要求公关任课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①关心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尽量不使任何一个学生掉队;②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地挖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且不吝啬赞美之词,让所有学生内心充满正能量;③采用同理心的方式与学生沟通,让学生知道老师理解自己,也相信自己,由此更加尊敬和信任老师;④上课充满激情,并带动学生的激情与活力;⑤多提问,多互动,教师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并适当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的同时,课堂气氛也跟着生动、活泼起来;⑥教师要善于运用合适的方式管理课堂纪律,并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总之,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一起交流,一起探讨,公关知识如春风化雨般,不知不觉为学生理解和接受,老师也在上课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而产生强烈的职业自豪感。

3.采取高互动性与参与度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都是“90后”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很有思想、有创意,且乐于表现,乐于分享,因此,任课教师就一定要采取具有高互动性和参与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加强互动。公关课堂上一定离不开案例教学,因为这种教学方法能使理论阐述更透彻、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和更直观。任课教师在运用该方法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采取不同的方式,一是选择典型的或最新的公关实际案例来增强教学的真实感和指导性;二是选取一些存在争议的真实公关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并要求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每个团队派一名成员到台前来展示观点;三是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关公关案例,如企业公关专题活动案例、CIS战略案例等,将它们制作成PPT,到课堂上来展示、分享。通过案例教学的讲解和互动,学生对公关知识、理论理解得更透彻,同时,自身的创造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大大提升。

(2)结合现实,乐在参与。任课教师在讲述“组织形象塑造”这一内容时,可将学院或班级形象作为背景,通过让学生分析学院或班级形象的优势和不足,来领悟组织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由于所探讨的问题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吻合,学生的参与性一般会很高,课堂气氛也轻松活跃。

(3)视频教学,提高兴趣。视频教学综合了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介,能够牢牢抓住学生视线,从多个方位触动其感官,因此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枯燥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这将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公共关系学课程篇5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公共关系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39-02

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高校设置时间较短,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尚待研究。由于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社会工作,他们是一定社会组织的代言人,要与特定的社会公众进行交往和沟通,因此其工作具有明显的公关性和实务性。这就要求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突出公共关系课的重要地位。

一、调整专业设置,加大公共关系课的课时比重,突出其重要地位

1.公共关系课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设置现状

从我国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看,公共关系课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地位相对偏低,这种状况明显地表现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

首先,从所能查阅的专业教学计划来看,一部分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没有开设公共关系课程。这表明人们对社会工作的性质以及公共关系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清。

其次,即或开设该课程,也存在重视不够等问题。第一,公共关系在课程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够合理,存在地位偏低的问题。多数高校把公共关系课作为任选课,由学生自由选择;重视程度最好的高校,也仅仅把它作为限选考查课来开设,明显重视不够。第二,课时少。在所能查阅的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公共关系课都是32学时,这一数字表明,该课是作为“浏览课”设置的,并不要求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它的分量非常轻微。第三,教学内容笼统,多半以“概论”方式开设。由于课时少,教师只能给学生上“公共关系概论”,把“原理”、“实务”和“礼仪”合并来讲,泛泛地向学生介绍这门学科,因此,学生能掌握的知识并不多,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2.社会工作专业忽视公共关系课教学的成因和影响

第一,对社会工作的性质认识不足。传统认为,社会工作是有关社会群体和社会区域的工作,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强调它的社会性和服务性,而忽视了它的沟通与传播的特性。这就自然形成了在设置专业课程时重视“社会学”学科体系课程的设置,而忽视了“公关”学科体系课程的设置。

第二,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在规范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没有明确规定公共关系课为必修课,但也没有规定该课程不能作为必修课,而就具体的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而论,设置什么样性质的课程体系,应该具有一定的自。但是历史所遗留下来的一些行为习惯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这是在设置课程时受“规定”影响而忽视社会工作课程体系的主要原因。

第三,受专业“独立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任何一门专业都必须有自己的独立培养方向,因此也就规定了具体的培养内容。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可能不受专业“独立性”要求的影响。但是,培养方向的独立并不影响培训内容上的交叉,对社会工作这种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而言更是如此。如果想泾渭分明地划定专业界限,就会导致课程设置上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也是公共关系课被拒之门外的原因。

显然,人们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和培训内容上的认识偏差,导致了培训内容的不完整,更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第一,忽视公共关系课程体系的设置,极大地损害了专业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第二,看不到公共关系课中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第三,继续拒绝公共关系课程体系的设置,会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3.提高认识,突出公共关系课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地位

第一,增加课时,提高公共关系课授课时数在总课时里所占的比重。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知识内容比较繁杂,公共课所占的时数过多,相反,一些重要课程的课时数却少得可怜,其中公共关系课就是明显一例。很多公共课程可以合并压缩,甚至可以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这样就可以把压缩出来的课时用于公共关系课的教学。此外,在实践课里也可以给公共关系课一定的时数。总体来说,公共关系系列课程大约需要近100课时方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第二,改变考核方式。开设公共关系系列课程之后,一定要把重要的“公共关系实务”作为考试课设立,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二、调整、完善公共关系课的教学内容

从现有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笼统。由于受课时限制,各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只能开设公共关系概论。众所周知,“概论”是一个学科的导论部分,它对进一步学习起引导作用,在整体上明确学科内容和学习方向与方法,具体内容要在分支学科里体现。因此,以概论课方式设置该专业,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了解什么是“公共关系学”而已,真正的公共关系理论和技巧并没有掌握。

第二,教学内容混杂。“概论”实际上包括“公关原理”、“公关实务”和“公关礼仪”等几个方面,在极少的时间里,讲授这样多的内容,教师便面临着内容混杂这一难堪局面,给授课和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第三,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概论”部分的教学,主要局限在学科和分支学科的原理、原则,内容、学科历史、学习方法等理论方面,实践环节严重缺乏,分支学科的实践性无法得以体现,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技巧。

基于这种现状,要想使公共关系课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在提高公共关系学科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的同时,还必须相应地调整公共关系课的教学内容。具体说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第一,对“概论”课进行分解。社会工作专业不是公共关系专业,公共关系学科的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开设要适合社会工作的需要,这是设置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如前所述,公共关系概论是公共关系专业课系的总论和导言,这对公共关系专业自身而言非常重要,但对社会工作专业而言就微不足道。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课程分解,分解为“公关原理”、“公关实务”和“公关礼仪”等几个方面。

第二,对分解后的“概论”进行再组合,分别设课。首先是编制简要的总论,并放置于“原理”部分。其次是把“实务”和“礼仪”分列出来,单独设课。

第三,简单介绍“原理”,精讲“实务”,进行“礼仪”培训。“公关原理”作为理论课,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并且可以作一定程度的压缩,只要能起到指导“实务”和“礼仪”学习的作用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实务课要“精讲”,既要讲清相应理论,又要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教学,这是重点部分;“礼仪”教学要偏重于“行”,即注重“公关礼仪”的实用训练,而不是只满足于理论条文的讲授。此外,“实务”和“礼仪”教学一定要寻找契合点,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体,互助互动,相得益彰。

总之,现有的公共关系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随着地位的提高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其更加科学合理,适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改进和创新公共关系课的教学方法

有了相应的地位和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之后,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先进合理了。原有的讲授教学法单调乏味,不但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影响教师的授课热情,这种现状亟待改变。改进教学方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互动与结合;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互动与结合

公共关系课的实践性极强,所以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但是,公共关系课也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理论体系,理论教学也必不可少。如何来划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怎样才能使两者实现互动与结合,这是“公关”教法改革过程中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

第一,以“知”与“行”为标准来划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也就是说,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已有的书本理论,主要体现在“公关原理”教学上,这就是“知”;而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掌握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主要体现在“公关实务”和“公关礼仪”教学上,这就是“行”。简单地说,“知”是教学生“学”,“行”是教学生“做”,理论教学就是“知”,实践教学就是“行”。

第二,“知行”统一,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与结合。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实践的结果是形成和发展一定的理论体系,所以两者的结合既是理论学习的需要,也是实践活动的需要。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做到理论学习要密切结合实际事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采取“案例教学法”,尽量避免空洞的概念解说和原理描述;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要避免一些脱离理论的盲目行为。实践教学不但要接受理论的指导,按着具体的原则和方法去进行实际操作,而且还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领会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注意总结经验,进行必要的理论提升。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这种联系,就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与结合,使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2.因课制宜,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分设后的公共关系分支学科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在选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公共关系课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理论课,虽然教学内容不是很多,但课时有限,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系统介绍各个知识点,并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从逻辑要求出发,讲授是其必需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维护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但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还必须选取适当的、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些辅助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同时辅助以电化教学手段和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既节省时间,又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想使毕业生学有所成,有着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专业能力水准,能够胜任社会工作的需要,在求职竞争中高人一筹,课程设置就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从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改进教学工作,使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完备,教学方法更加先进有效。

参考文献:

[1]吴倩,明.“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2).

[2]丁光梅.“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之我见[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

[3]乔源瑞,赵晓兰,张西元.关于“公共关系”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经济师,2003(3).

公共关系学课程篇6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教学方法实践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公关”,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当今世界任何组织的成功都离不开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有很多,一般指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组织适应于公众的需要,使公众适应于组织要求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行为。目前,我国92%以上的高校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课程,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以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也得到了普遍开设。

1在我国开设公共关系课程的必要性

上世纪80年代初,公共关系学引入我国。作为一门科学,现在我国已出版的相关著作已达数百种,研究水平已从起步阶段向普及阶段发展。1985年深圳大学首先开设公众传播专业。1987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公共关系事业步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9年初成立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公共关系已经走向行业化的道路。尽管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随着公共关系的学科化和职业化发展,人们对公共关系的性质、职能有了深化和成熟的认识,其在中国的发展已是必然的时代趋势。公共关系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公关技能,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竞争观念和创业精神,直接影响学生本人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适应职业变化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公共关系学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种组织也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商品经济促进了公共关系,同时公共关系又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必须运用公共关系去占领消费者市场,获得公众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使其社会、经济效益共同发展。

公共关系是民主政治的产物。体制改革是组织从行政关系向公共关系转变,从单一结构向立体化、多元化结构转变。各级组织机构都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手段,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从而获得国民的支持和拥护,保持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与世界的联通,这种联通不仅限于外交,同时还存在于经济文化生活中。树立中国产品的形象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目前,我国不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不高,除了品质原因,也与我国企业对外公关工作不够有关。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

公共关系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通过合理的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高。但目前我国学生对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工作仍不够了解,普遍对公共关系课程不够重视。作为高职学院的教师,应努力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进行创新和突破,高职学院中的公共关系课程教育应以实用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强化公共关系意识作为重点,塑造组织形象为核心,“初级礼仪+中级传播+高级策划”,同时兼容诸如经营管理学、新闻学、广告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实地教学法、调研方案设计、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课堂授课加实践的方法,并配合多媒体手段完成教学。

2.1 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就是针对学生将来可能担任的某个工作职务,制定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模拟项目,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如记者会、商务谈判、宴请及日常事务性工作,这些都要学生应用沟通、礼仪等相关知识进行场景的模拟。此法比较生动,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表演力和想象力得到发挥及展示,提高了实践能力。例如:模拟某企业的记者招待会,让学生们分别扮演主办方、记者、工作人员,教师并协助学生理解记者招待会活动的要求及流程。在“记者”的提问中,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进一步了解到了学生潜在的能力,也使学生同时体验到了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

2.2 实地教学法

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公共关系知识后,组织学生到相应庆典活动、展销会现场观摩,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变为感性认知,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公共关系的工作内容。

2.3 案例教学法

公共关系案例就是在公共关系的研究中的范例。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揭示公关活动的规律,进而用理论规律去指导公共关系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公共关系教学离不开生动具体的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对于管理类课程,尤其是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非常适用。在案例选择时,必须遵循以下标准:接近性,要选择接近学生生活真实并感兴趣的事件;热点性,让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新近发生的敏感事件;激发性,结合案例所授内容,激发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使学生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2.4 调研方案设计

在调研之前,就调研的目的及对象,对调研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全局考量和安排,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并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例如: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调查对象及目的),让每位学生将学过的问卷法、抽样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调查中去,并要求学生进行公共关系调研时坚持全面客观的原则。回收调查问卷后,分析统计相应数据并撰写分析报告。

3推动公共关系教育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3.1 努力提高公共关系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公共关系教育为学生将来由学校步入社会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作为公共关系教育的任课教师,必须具备品德优秀、理论扎实、技能全面、研究积极等素质。目前,在我国从事公共关系教育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并不高,往往是由其他专业转入公共关系专业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这种现状就要求公共关系任课教师不断学习,除加强自身专业进修外,还要实施全面系统的培训,公共关系教师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公共关系专业组织,与专家探讨,分享彼此的研究结果。这是建立完备的学科体系和培养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3.2 结合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加强理论研究,开发优质教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公共关系在我国迅速发展,逐步系统化、应用化、科学化。公共关系与传统学科不同,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及专业技能。因此,公共关系教材应结合中国国情,汲取国外先进的公共关系理念,突出实践性,既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又以强有说服力的实例为依据,更要以满足学生可操作性的需求为出发点,摒弃传统教材的说教特色,进行大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做到可读性与应用性并重。

3.3 深化公关实践,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教学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只有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公共关系的真谛。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公关演练与操作。经过数年的教学工作,笔者发现社会从业人员是愿意参与学校部分教学工作的。教师应积极配合这些愿意参与学校教学的业内人士,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与相关企业或组织建立起公共关系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策划一些公共关系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提升自己,获得良性互动,这对学生未来就业也是有益的。

4结语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系统的交叉学科,涉及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要应用相关学科最新的成果,来完备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完善公共关系课程教育,让学生有兴趣学,并有所收获。在教学中做到科学与创新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最终让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得到培养,公共关系素质得到完善,实际公共关系活动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熊越强.公共关系事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公共关系学课程篇7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警察公共关系 翻转课堂

大数据时代来临引起了警察组织的执法环境的改变,同时也对警察公共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对应,作为执法主体的警察必须对如何应对和适应已经变化的执法环境等问题胸有成竹。因为每一个警察都代表着整个警察组织,都承担着警察形象塑造的功能,承担着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与维系的功能。所以在警察院校进行《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警察公共关系课程简介

20世纪80年代初,公共关系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思维方式和方法传入我国大陆之后很快得到普及。在一些企业和政府部门公共关系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公安机关是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组织,也是政府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变革和冲击,开始自觉主动地调整着自身警务战略和机制。20世纪90年代,《警察公共关系》课程首次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开设,警察行业踏上了关于警察公共关系的教学和研究之路。2003年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上公安部明确把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提上日程。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曾明确指出“21世纪的大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无疑都应具备较好的公关能力和素质,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由此可知,《公共关系课程》对现代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当然公安院校的大学生也不例外。

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开设警察公共关系课程之后,国内许多公安类院校都开设了《警察公共关系》课程。目前《警察公共关系》课是公安院校面向各公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公安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警察公共关系》课程,能够提高公安类院校大学生的公关意识、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等,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这门课程学得好,那么会为这些大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警察组织的执法环境,同时向警察组织提出了新挑战,当然也给警察组织创造了新机遇。大数据重新塑造了警察组织的传播环境,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大范围的组织传播成为现实,这种传播环境的变化导致传统的警察组织公关传播的战略、策略、内容以及形式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本人从2008年至今基本上每年都上“警察公共关系”课。教学对象是公安专业的学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教育改革的步伐,同时也为更好地改进教与学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乎都是九零后的孩子,在大数据时代,他们接触的信息种类广泛,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改变,教师再也不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唯一来源。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本人越来越切身感受到社会变革中新的技术给我们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迫切的感觉到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现在的大数据背景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理念创新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的先导,把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作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创新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最近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其核心主要包括两个:教学重心的转移和教育模式的重建。有关“翻转课堂”理念的提出与实践,正是对教育模式重建的一种探索。

三、翻转课堂的起源和内涵

(一)起源

坐落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 高中是翻转课堂的起源地。2007 年的春天,两位老师将上课用的课件播放的过程和他们讲课的声音录制成短视频,并将这些短视频传送到网上,目的是帮助缺课的学生进行补课。随后,这两位老师改变了新课的传授方式,他们让学生先在家利用课外时间观看教学短视频,然后在原来本该传授新知识的课堂上做练习或作业,老师在课堂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即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难题,老师在课堂上及时指导、讲解。

(二)内涵

翻转课堂的内涵:“知识传授和内化是学习过程的两个组成部分。传统的课堂上,学生都是先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然后在课下内化知识。翻转课堂实际就是把这传授和内化知识的顺序进行了互换,课前学生通过在课余时间观看教师提供教学视频从而完成知识传授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例如分组讨论、做作业、提出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等,从而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

2011年,在TED大会上,萨尔曼・可汗做了标题为《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的演讲报告,演讲中他提到“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从此以后,“翻转课堂”成为大批教育者们关注的热点,同时它还被《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度影响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技术变革。

四、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新模式的构建

(一)做好转变角色的思想准备

公共关系学课程篇8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教学方法实践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公关”,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当今世界任何组织的成功都离不开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有很多,一般指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组织适应于公众的需要,使公众适应于组织要求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行为。目前,我国92%以上的高校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课程,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以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也得到了普遍开设。

1在我国开设公共关系课程的必要性

上世纪80年代初,公共关系学引入我国。作为一门科学,现在我国已出版的相关著作已达数百种,研究水平已从起步阶段向普及阶段发展。1985年深圳大学首先开设公众传播专业。1987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公共关系事业步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9年初成立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公共关系已经走向行业化的道路。尽管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随着公共关系的学科化和职业化发展,人们对公共关系的性质、职能有了深化和成熟的认识,其在中国的发展已是必然的时代趋势。公共关系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公关技能,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竞争观念和创业精神,直接影响学生本人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适应职业变化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公共关系学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种组织也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商品经济促进了公共关系,同时公共关系又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必须运用公共关系去占领消费者市场,获得公众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使其社会、经济效益共同发展。

公共关系是民主政治的产物。体制改革是组织从行政关系向公共关系转变,从单一结构向立体化、多元化结构转变。各级组织机构都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手段,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从而获得国民的支持和拥护,保持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与世界的联通,这种联通不仅限于外交,同时还存在于经济文化生活中。树立中国产品的形象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目前,我国不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不高,除了品质原因,也与我国企业对外公关工作不够有关。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

公共关系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通过合理的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高。但目前我国学生对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工作仍不够了解,普遍对公共关系课程不够重视。作为高职学院的教师,应努力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进行创新和突破,高职学院中的公共关系课程教育应以实用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强化公共关系意识作为重点,塑造组织形象为核心,“初级礼仪+中级传播+高级策划”,同时兼容诸如经营管理学、新闻学、广告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实地教学法、调研方案设计、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课堂授课加实践的方法,并配合多媒体手段完成教学。

2.1 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就是针对学生将来可能担任的某个工作职务,制定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模拟项目,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如记者会、商务谈判、宴请及日常事务性工作,这些都要学生应用沟通、礼仪等相关知识进行场景的模拟。此法比较生动,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表演力和想象力得到发挥及展示,提高了实践能力。例如:模拟某企业的记者招待会,让学生们分别扮演主办方、记者、工作人员,教师并协助学生理解记者招待会活动的要求及流程。在“记者”的提问中,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进一步了解到了学生潜在的能力,也使学生同时体验到了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

2.2 实地教学法

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公共关系知识后,组织学生到相应庆典活动、展销会现场观摩,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变为感性

认知,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公共关系的工作内容。

2.3 案例教学法

公共关系案例就是在公共关系的研究中的范例。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揭示公关活动的规律,进而用理论规律去指导公共关系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公共关系教学离不开生动具体的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对于管理类课程,尤其是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非常适用。在案例选择时,必须遵循以下标准:接近性,要选择接近学生生活真实并感兴趣的事件;热点性,让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新近发生的敏感事件;激发性,结合案例所授内容,激发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使学生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2.4 调研方案设计

在调研之前,就调研的目的及对象,对调研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全局考量和安排,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并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例如: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调查对象及目的),让每位学生将学过的问卷法、抽样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调查中去,并要求学生进行公共关系调研时坚持全面客观的原则。回收调查问卷后,分析统计相应数据并撰写分析报告。

3推动公共关系教育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3.1 努力提高公共关系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公共关系教育为学生将来由学校步入社会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作为公共关系教育的任课教师,必须具备品德优秀、理论扎实、技能全面、研究积极等素质。目前,在我国从事公共关系教育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并不高,往往是由其他专业转入公共关系专业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这种现状就要求公共关系任课教师不断学习,除加强自身专业进修外,还要实施全面系统的培训,公共关系教师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公共关系专业组织,与专家探讨,分享彼此的研究结果。这是建立完备的学科体系和培养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3.2 结合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加强理论研究,开发优质教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公共关系在我国迅速发展,逐步系统化、应用化、科学化。公共关系与传统学科不同,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及专业技能。因此,公共关系教材应结合中国国情,汲取国外先进的公共关系理念,突出实践性,既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又以强有说服力的实例为依据,更要以满足学生可操作性的需求为出发点,摒弃传统教材的说教特色,进行大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做到可读性与应用性并重。

3.3 深化公关实践,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教学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只有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公共关系的真谛。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公关演练与操作。经过数年的教学工作,笔者发现社会从业人员是愿意参与学校部分教学工作的。教师应积极配合这些愿意参与学校教学的业内人士,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与相关企业或组织建立起公共关系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策划一些公共关系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提升自己,获得良性互动,这对学生未来就业也是有益的。

4结语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系统的交叉学科,涉及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要应用相关学科最新的成果,来完备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完善公共关系课程教育,让学生有兴趣学,并有所收获。在教学中做到科学与创新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最终让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得到培养,公共关系素质得到完善,实际公共关系活动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熊越强.公共关系事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兴梅,林娟.公共关系基础[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公共关系学课程篇9

[关键词]角色扮演 公共关系 礼仪 教学

随着社会发展和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对社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不仅应具备理论知识,还应具备更高、更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本身的学习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对实践教学环节产生了浓厚兴趣。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学生发展,这就要求在高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真实情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角色扮演法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法之一,可以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角色扮演法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是通过情境模拟,要求学生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其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其行为技能最有效的一种培训方法。

角色扮演理论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米德的角色理论

米德通过对自我研究发现,自我是通过学习、扮演他人角色发展起来的,是他人对自己看法的总和,是各种角色的总和,代表对占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角色扮演是在与他人交往和实际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定行为。在不同场合,人们所扮演角色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人们根据社会环境变化,适当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人际互动中实现的。这就是米德最初的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的角色理论体现在现代教学中,就是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情境模拟,扮演不同角色,体会自己所扮演角色与平时学生角色的不同,从而调整其行为,在与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之间实现互动,最终达到学习目的。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在观察学习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环境,如社会文化关系、榜样等客观条件,只要控制这些条件,就可促使儿童的社会行为向社会预期方向发展。他在实践中证明,在观察学习中,人们不用什么奖励或强化,甚至也不需参加社会实践,只要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就可学到新的行为。这种替代强化也是一种认知过程,它包括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即观察榜样的行为和行为结果以及理解自己如何运用这种行为。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授与演示,以及视频资料的学习来观察、模仿他人,并在角色扮演法中运用之前自己观察到的行为,从而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与技巧技能的掌握与运用。

角色扮演法是在课堂教学条件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实训需要,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此情境下的不同角色,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从事指定活动,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应用角色扮演法组织教学的基本前提是教学内容适宜情景设计,教学内容的可情境化程度越高,应用角色扮演法的效果也就越好。《公关与礼仪》课程因其可操作性很强,因而其教学内容的可情境化程度相对而言也较高。因此,在《公关与礼仪》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角色扮演法的教学步骤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要过分局限于教材,可选择与学生学习、求职及将来工作相关话题,以引起学生学习与角色扮演的欲望。在《公关与礼仪》教学中,很多教学环节都可以应用角色扮演法,比如,西装与套裙礼仪、行见面礼、握手礼仪、介绍礼仪、电话礼仪、名片礼仪、接待礼仪、餐饮礼仪、乘车礼仪等都可以在事先设计的情境下进行角色模拟,让学生掌握基本礼仪知识与规范。求职礼仪的情境模拟可以让学生事先熟悉求职与面试礼仪的方方面面,提前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工作,为将来真正的求职打好基础。公关危机处理、公关专题活动开展部分也可运用角色扮演法,在实践训练中实现教学目标。

下面以交际礼仪的综合应用为例,说明运用角色扮演法的步骤:

1.准备阶段:教师设定主题及提供素材。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述演出内容是交际礼仪的综合应用:营销公关部经理携同员工到机场迎接客人,并告知学生将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评价总结。可以向学生提供演出情境的书面材料(类似剧本的形式)及评价表格,让学生有所准备。

2.设计情境,选择角色扮演者。学生根据素材(即设计的情境)对扮演的角色进行详细了解。在本次活动中,需要3个角色扮演者,一个扮演本公司营销公关部经理A,一个扮演本公司营销公关部普通员工C(兼职司机),一个扮演对方公司营销公关部经理B。笔者将所教每个班级的学生分为8组(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每组6人,先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派3个代表上台表演,可通过小组推荐、抽签或依据个人意愿等方式确定。为了确保不“冷场”,每组选派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协调各项事宜。教师一般不扮演任何角色,但教师是整个过程的设计者和仲裁者。

3.布置场地。以学生为主,教师协助布置场地,并可选择和运用简单的道具,以增强角色的真实感。在本次活动中,有的小组自备了机场迎接客人用的纸板,上面标有客人的姓名、职务和单位。

4.分组表演。班级同学按照分组,以自己的角色上台表演,每组规定在10分钟之内完成任务,同时给其余旁观的同学分配观察任务,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同时要求每个参加者站在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去体验角色在这种场景中的感受。在表演中,教师要注意调控表演进程,提示应特别观察的内容即各项接待礼仪规范。

5.讨论与评价。在讨论时,参与表演的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所扮演角色的认识,自己表演时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对其他角色的看法;旁观同学谈一谈对整场表演或对某个细节的观感,以及自己从中领悟和学习到的东西。教师在讨论时应启发学生将表演与现实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礼仪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三、角色扮演法的教学效果

在《公关与礼仪》课堂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教学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

1.课堂气氛活跃,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不但在个人礼仪、交际礼仪等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实践”和训练,而且由于模拟情境的真实性与形象性,所有参与表演或旁观的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到扮演角色的意义是使自己更加重视公关技巧与礼仪规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理论联系实训,学生印象深刻。角色扮演法把礼仪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表演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育变成既要动口又要动脑与动手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印象深刻,更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知识与技巧技能,提前锻炼了适应社会的交际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角色扮演法要求表演者不但要熟悉所学理论知识,还要正确把握礼仪技巧规范,理解角色的表演任务,并通过自身语言、表情和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运用角色扮演法,有助于学生克服羞涩与胆怯,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表演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四、角色扮演法教学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角色扮演法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

首先,针对授课内容,教师要提供一个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剧本(模拟情境),剧本内容要具有实用性,能够引起学生兴趣。

其次,任课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与反馈。教师的语言与形体表达能力不但要很强,还要平时不间断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与形体表达能力。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演进行反馈,不要让表演仅仅成为一种形式,避免让学生产生“走过场”的感觉。

第三,角色扮演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法倾向于教师讲、学生听,而角色扮演法是在模拟场景中由学生扮演角色,来学习交际礼仪的规范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转变进行指导。

最后,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和困难,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总之,角色扮演法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突破传统学习方法,使他们尽快提高交际礼仪的实际应用能力,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踏入社会做好礼仪方面的充分准备。

四、角色扮演法的影响因素与实践体会

1.教师因素。角色扮演法的成功实施,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礼仪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较强的情境设计能力和协调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首先要求教师根据《公关与礼仪》的教学计划和课内实训指导书确定好角色扮演法所需要的情境。情境设计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可以由专业教师根据礼仪知识点去收集相应案例,经过加工处理而成的情境设计;二是可以在学生学完相应知识点后由学生团队设计相应的礼仪应用案例;三是可以播放录像资料,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点评。情境设计必须具有实用性与适当性,最好要与学生的求职和将来工作有关,要让学生感觉到表演对他们而言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其次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应作出示范讲解,必要时可以参与表演,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实训效果,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是分析点评,点评是礼仪实训中的关键所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参演学生可以从点评中(不管是教师的还是旁观学生的)发现不足,点评也促使旁观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要全神贯注地观看与倾听,并积极思考。这样对整体学生的参与性、能动性学习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在《公关与礼仪》教学中,笔者主要根据收集到的礼仪案例,经过加工处理而成为情境设计案例或通过播放录像资料,让学生以旁观者身份进行点评。今后教学中,笔者计划鼓励学生去设计相应的礼仪应用案例来进行角色扮演。

2.学生因素。学生应具备一定礼仪理论知识,熟悉礼仪基本技巧与规范。此外,学生还应有较强参与意识以及潜心钻研精神,学生要想扮演好不同角色,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熟悉、去细细体味和琢磨情境材料和角色特征。角色扮演法的主角是学生,要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角色扮演法的模拟演出中,经常是以团队方式进行。可以是学生自愿组建团队,也可以是教师随机组建团队。要真正掌握礼仪的理论与技巧,在进行角色扮演时要求学生事前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实训质量与效果。

在《公关与礼仪》教学中,笔者的做法是让班级干部(比如班长或学习委员)来安排小组成员,因为他们对班级同学更加熟悉,给他们提出要求: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作为负责人,并且每组男女同学搭配,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并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教学设施设备因素。教师开展《公关与礼仪》角色扮演法教学,必须具备一定场所和设备。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礼仪实训室,实训室里具备相应道具和设备等。如果没有相应实训室也可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但要求桌椅能够自由组合为好。除了对实训场所和现代教学设备――多媒体的特殊要求外,最好能够有摄像器材等设备,这样可以将角色扮演的情境拍摄下来,以便事后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表现,发现不足,找出问题,进而提升自己的礼仪应用能力。

在《公关与礼仪》教学中,笔者争取课堂上一定要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中,借用自己的数码相机和学生的手机(尤其是像素较高的)拍摄学生角色扮演的情境,以备观看和讨论时使用。

总而言之,目前的《公关与礼仪》教学,迫切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讲授法、案例讨论法、录像教学法、演示法、情境设计法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实施教学改革中,角色扮演法作为情境设计法的一种,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公关与礼仪》的兴趣和积极性。

本文系福特基金会项目组――“能动性、参与创新性学习与多元智力开发:民办学生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嫔荣.“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表演中学[J].百度网.http:///

[2]梁辉煌.角色扮演法在《推销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知网空间.http://.cn/.来源:《经济师》2009年第1期

公共关系学课程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问题 优化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高职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其中,高职公共基础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挖掘学生发展潜能、实现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构成

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核心课程和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核心课由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心理健康、形势与政策)、科学文化课(口才与写作、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身体素质课(大学体育)组成。公共选修课,由公共必选课(如思政课、身体素质课、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为必修课,跟专业挂钩的一些如公共艺术课、文学欣赏、社交礼仪、数学文化等至少选2门4学分)和公共任选课(如诗词欣赏与创作、职业汉语、数学建模、演讲与口才、中西文学比较、知识产权概论、形象设计、办公自动化等,至少选2门4学分)两部分组成,学生可根据学院有关规定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确定选修。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在课程门类的设置和教学时数上比较单一。由于学院教育主管部门对公共基础课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同时受师资、实验实训条件、急功近利思想等多因素的制约,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教学时数呈现出单一模式现象。

(二)功能和定位不够明确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和定位问题上,还处于争论和研讨阶段。专业课教师过分强调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忽视了公共基础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功能;而公共基础课教师过分强调公共基础课的系统性,弱化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对峙的结果必然导致公共基础课改革难于深化。

(三)“双系统”融通有待探索

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专业技术教学双系统的深度研究,探索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双系统融通、公共基础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的教学规律,对深化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既体现基础课的基础性又内涵其职业性和实践性,是实现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关键。

(四)教学质量评价有待完善

建立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客观有效评价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对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五)课程标准制定不够科学

     高职院校成立时间较短,很多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还比较模糊,以解决公共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度的问题仍是当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中的薄弱点。公共基础课在强调打破学科教育模式、力主为专业服务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公共基础课自身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

     三、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优化的途径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的驱动下,鉴于其内在的问题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优化的原则

1、就业导向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准确把握具有高等职业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加强与行业、产业、企业的紧密联系,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或专家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努力使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特色。

    2、能力本位原则。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把学生的能力培养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注重职业能力的分析,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

3、应用目的原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按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建构特点,系统设计、整体优化、统筹安排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编排。

     4、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关系,按照调研、计划、实施、评估检查(监控)、持续改进“五步法”进行,从而使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优化实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发展;不断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的思想、文化、业务、心理与身体各项素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开放性原则。在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优化中,既要求系统的完整性,又要求系统对外的开放性,以内为主,以外为辅,内外融通。通过优化,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与学生课外素质活动融通,与社会服务融通,通过建立基于世界大学城的教学资源库,实现与其他职业院校教学资料共享。

(二)优化的内容

1、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在公共基础核心课程的课程目标科学定位基础上,大力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依据课程目标,根据企业及预期职业岗位(群)对职业素质的需要、国家有关规定整合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索和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其次,加强公共选修课平台建设。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还必修大力建设公共选修课平台。成立由教务处牵头的“公共选修课平台教务管理中心”机构,配备中心主任和专职干事;要有计划地开发、建设一些实用性强、与专业有关的公共选修课,进一步建设课程资源;制定《关于学生选修公共基础课实施办法》,完善公共选修课的机制;

最后,完善课程标准建设。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必须在校企合作调查研究和专业需要调研的基础上,坚持“教、学、教”理念,根据企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筛选课程内容,确定内容组织,遵循能力本位、素质目标、考核明确的原则,按照课程标准范式,结合课程自身特点,编制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组织设计和教学要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法与学法、考核与评价、与相关课程及教学环节的联系、教学资源等基本 内容的课程标准,并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新一轮课程标准的全面修订。

2、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优化教学团队结构。按课程大类公共基础课部成立人文、英语、体育、艺术、数理(负责管理和业务指导)、思政课教学部成立德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加强团队带头人的培养,提高带头人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和团队建设指导能力,充分发挥带头人的引领、凝聚作用。

第二,建立素质教育校外专家库。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校外专家学者、社会成功人士、成功校友、典型先进人物组成的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校外专家库,将其个人资料建档保存,供素质教育活动需要时聘请,经其本人同意,可聘请为学校客座教师。

第三,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在对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奋战在教学一线的专任教师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将有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好,努力从事主讲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建设,自觉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学术造诣高,长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专任教师列为学院教学名师重点培养对象。

第四,开展教师培养培训活动。制定并实行公共基础课教师社会实践制度,分年度制定公共基础课教师社会实践方案;制定并实施公共基础课教师学历提升方案,积极引导和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最后,突出师德建设。及时查处和整改师德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活动,引导广大公共基础课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激发工作热情,改进工作态度,真正做到依法执教;教学中践行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素质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是为学生、企业、社会服务的服务理念。

3、教学资源建设

   编写校本教材、教学辅助读物和实践教学指导书;投资购置一批电子教材、教辅资料、计算机软件等电子教学资料,建设一个丰富多彩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资料库。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建设世界大学城、数学实验室(数学建模训练基地)、音乐教室、模拟招聘训练室、德育基地、校外艺术实践教学基地、艺术形体房、音乐教室等实训实践场所。

4、社会服务功能建设

公共基础课体系有着独特的提供社会服务的资源优势,应尽所能及,按照教学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原则,对外开放,把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建成一个集教学、培训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5、公共基础课与各专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建设

制定(修订)各高职院校的《教务工作规程》,明确公共基础课部与各教学系之间沟通协调的途径、形式、层级及工作程序,建立公共基础课系部与教学系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制定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规程细则,明确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团队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主动咨询专业教学团队意见,与专业教学团队保持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①屈波.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