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十篇

时间:2023-12-19 18:01:39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

关键词:儿科门诊;检验危急值;管理;缺陷;措施

儿科门诊是医务人员接触病儿的第一个窗口,是所有急诊患儿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由于小儿的生理、心理、病理、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可因年龄不同而有其特殊性,缺乏主诉能力,常常需要借助辅助检验协助医生行门诊诊断,如果检验结果与正常值参考范围偏离较大(如过高或过低),表示病儿有危及生命的状况存在,即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说明患儿可能正处于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门诊医生能及时得到准确的检验信息中一些重要的异常检验值,迅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儿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出现严重后果。因此,把这种检验数据称为危急值,也有人将危急值称为“超生命警戒值”。患儿年龄(新生儿、儿童)、性别、种族、地域等不同,危急值界限会有可能不同。门诊患儿的危急值报告是个难点,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可通过信息系统查询门诊患儿联系方式,通知患儿及时就诊,以保证患儿的安全。因此,要做好危急值管理,必须要确保危急值的数据准确、报告及处理及时等。

1.儿科门诊检验“危急值”管理的安全隐患分析

1.1危急值管理制度不完善

科室未固定专人负责危急值的管理,缺乏对“危急值”报告制度实施情况的督察。

1.2挂号室人员缺乏危急值管理意识,责任心不强

在挂号室人员中,有少数人员不懂病儿信息与其检验危急值管理的关系,责任心不强,工作中往往将病儿的年龄、出生日期、性别、门诊号、就诊卡号登记错误或联系电话缺失,有时甚至将其家属的信息登记为病儿信息,造成检验标本错误,有时甚至影响检验危急值的判断或报告。

1.3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低

在护理队伍中,仍有少数护士风险意识低,不了解危急值的意义、对危急值报告的管理不够重视。在工作中,无菌观念不强,粗心大意,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采集血标本的方法不当或错误,对小儿动脉静脉穿刺技术操作不够熟练,标本传送欠及时或非医务人员送标本,导致标本不符合要求(质量有溶血、凝血或凝块、量过多、过少、标本有污染等)、标本错误、标本丢失,影响患儿的检验结果,甚至出现“危急值”或影响“危急值”的报告。

1.4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的医疗事业不断完善,危急值报告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还需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现阶段护理队伍中仍存在着一些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掌握不牢,血标本采集技术不精,不能深刻理解危急值对护理方面的指导作用,沟通能力不强等缺点,这些都是导致在儿科门诊工作中,影响危急值准确性及其报告处理的原因。

1.5病儿及其家属的原因

由于小儿血管细且不合作,静脉暴露不充分,肥胖患儿较多,操作时找不到理想的血管,而导致抽血过程不顺利;病儿及其家属无电话或电话无电无信号、家属不清楚自己的电话号码、家属提供的不是自己(在场的家属)的电话号码而是别人(不在场的家属)或家里的电话号码,导致有“危急值”报告时,无法联系到病儿及其家属,使病儿有可能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出现严重后果。

2.对策

2.1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加强质控与考核

指定专人负责门诊“危急值”报告制度实施情况的督察,并对所有和危急值有关的资料、定期总结,以便能够发现危急值管理各环节的缺陷、漏洞,及时整改,每年至少有一次总结,提出“危急值”报告制度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确保制度落实到位,并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将纳入科室质量考核内容。

2.2提高挂号室工作人员急值管理知识的认识,强化工作责任心

加强挂号室工作人员危急值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准确、完整的病儿信息在危急值管理中的意义及作用的认识,加强宣教工作,通过口头、墙上宣传栏及网络等方式告知家属:患儿第一次就诊时,家属尽量带好患儿的户口本或准确无误地记录好患儿有关信息;患儿再次就诊时,家属务必带好患儿的病历及就诊卡;为家属提供纸、笔等便民措施,方便家属向工作人员提供患儿的准确信息。

2.3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

2.3.1 认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危急值相关知识,对新到门诊的护士,要将危急值管理知识常规加入培训内容,深刻理解危急值管理的意义,高度重视危急值报告。对年轻护士要认真组织学习“危急值”报告制度,人人掌握“危急值”报告项目、“危急值”范围和报告程序以及危急值对护理方面的指导作用,对如何正确留取标本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对正确留取标本重要性的认识,要定期检查条码打印机,保证(条码卡)贴标本的标签信息完整、清晰,在国外,采好血标本在现场贴标签是强制性措施,要求护士尽量实行采好血标本在现场贴标签,同时一次只能采集一个病儿的血标本,不断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加强培养护士的责任心,高度重视危急值管理。

2.3.2护士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采血部位皮肤必须干燥,避免血标本污染而影响检验结果,甚至出现“危急值”,强调最基本的“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核对患者身份,如病儿姓名、性别、年龄、ID号(其中一项必须为ID号),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保病儿身份识别的有效性。强化护士的操作技能培训和业务指导,创造条件,减少护士操作的失误,止血带不可扎过久,合理选择静脉,要求护士选择饱满而富有弹性的静脉进行穿刺,熟练掌握小儿静脉或动脉穿刺技术等各种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及其有关注意事项,以保证抽血的顺利进行。避免输液病儿在输液的同一侧上肢或下肢采血,必要时应以生理盐水冲注,并将先抽取的5mL血液弃去后获取血标本),抽血时速度不可过快,以免血细胞破坏,采血后应卸下针头再将血液沿管壁徐徐注入试管内,最好采用一次性真空采血针、采血管采集血标本,从源头解决标本质量问题,完整登记好病儿的有关信息,包括病儿姓名、性别、年龄、ID号及其联系电话,保证接到检验科检验危急值报告时能及时通知到病儿或其家属。检验标本尽量由医护人员及时传送,若护工送标本时需要经过血标本检验相关知识的培训并授权,保证检验标本正确无误,确保病儿检验危急值的有效性,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

2.4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加强护理人员“三基、三严”的培训,科室请资深的护士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危急值相关知识和危急值管理制度,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危急值报告及配合医生处理的演练,培训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提高护患沟通能力,要求护士在接待患儿时态度和蔼亲切,消除患儿紧张心理,注意询问患者饮食服药情况要做好各种疾病患儿的心理护理和与家长的沟通工作,使家长和患儿能配合护士正确留取各种检验标本,出现“危急值”时能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有效干预或治疗,确保病儿的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杜绝医疗事故的出现。

3.总结

危急值报告是医疗纠纷、事故处理中举证的重要依据。危急值报告制度使医院内部形成了一个快速联动的反应机制,是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系统分析影响儿科门诊检验“危急值”管理的各种因素,提出解决应对措施,提高护士对危急值的敏感度,有利于门诊护理中的观察和医护配合,以便对患儿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治疗,为紧急的抢救治疗赢得时间,从而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和伤残率,减少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同时危急值管理是护理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为病儿服务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陈迎春 “危急值”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海南医学》2011年20期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2

目的:探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儿科门诊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472例,其中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入院治疗的236例患儿为对照组,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入院治疗的患儿236为观察组。对照组静脉输液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静脉输液采用系统化风险管理,对两组患儿在输液过程中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危险事件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反复穿刺、纠纷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针头脱落、刺伤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错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1,P>0.05);对照组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通过对儿科门诊静脉输液实施系统化风险管理措施,可显著降低各类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儿科;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

静脉输液给药,简单快捷,起效快,临床应用广泛[1]。儿童口服给药困难,且治疗效果欠佳,因而静脉输液在儿科的使用率远高于其他科室。但由于患儿皮肤组织疏松、好动等因素造成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的风险增加[2-3],加上广大家长爱子心切,儿科门诊成为护患纠纷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之一。采取合理措施,降低儿科门诊输液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缓解护患纠纷逐渐成为护理管理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静脉输液的风险管理应该建立在对现有潜在风险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预案,通过一系列系统性措施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从而达到降低儿科门诊输液风险,改善护患关系,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4-5]。我院儿科门诊在2013年11月实施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实施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前后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47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472例患儿按照实施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前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入院治疗的236例患儿为对照组,其中男121例,女115例,年龄0~11岁,平均年龄3.1岁;病毒性肠炎67例,病毒性脑炎58例,高胆红素血症39例,新生儿窒息31例,高热惊厥26例,病毒性心肌炎12例,过敏性紫癜3例。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入院治疗的患儿236为观察组,其中男124例,女112例,年龄0~12岁,平均年龄2.8岁;病毒性肠炎64例,病毒性脑炎56例,高胆红素血症43例,新生儿窒息32例,高热惊厥25例,病毒性心肌炎14例,过敏性紫癜2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液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主要包括定期巡视,及时换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措施。

1.3静脉输液调配方式

本研究静脉输液的调配方式由我院静脉输液调配中心(PIVAS)调配。由于静脉输液的调配存在较高的风险,如药物调配不当、药品调配错误、微粒污染及空气血栓等。所以医护人员应给予适当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具体操作如下:(1)增强医护人员法律认识,杜绝不按照医嘱,随便对患者进行输液,避免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根据护士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制度;(2)保证静脉输液药品和物品的安全,严格执行输液器及一次性注射器的管理,保证药品和器材的质量,护理人员在用药前对所使用的药物严密检查,包括药品的不良反应、批号、有效期、外包装及使用要求,避免药物配伍禁忌,如有疑问及时请示医师并给予相应改动,禁止使用院外自购的药品,确保药品来源。(3)保证接药工作质量,接药时,核对患儿信息,认真填好静脉输液记录卡,检查各药物质量,同时告知家属药物的用法和用量;(4)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宣教工作,保证患者对药物治疗的目的、用法、作用、不良反应有相应了解,避免发生纠纷;(5)勤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积极询问患者情况,如发生意外,及时处理,液体滴完后要及时更换液体和拔针。(6)做好护理记录及保存工作,观察记录患儿的病情和护理措施实施情况,用以调查研究、评估病人情况、作为教学资源等,同时具有法律依据,防止医患纠纷发生。

1.4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

1.4.1组建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小组

小组组长由业务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一般为护士长)担任,组员由5~7名儿科门诊业务水平较好的护士组成,静脉风险管理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在前期及风险管理措施实施期间,全面收集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的各种不良事件,注意发现输液过程中各种潜在风险,分析这些风险存在的主观、客观因素,并定期召集全体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开会讨论应对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监督方案的实施情况。

1.4.2定期培训,强化专业技能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如何规避,提高护士的应急处理能力,同时由于患儿皮肤组织疏松以及患儿好动的天性导致扎针困难,而多次扎针又会导致家长的不满,因此,护理人员应努力提高扎针的熟练度与准确度。

1.4.3常见风险的处理

(1)液体渗出:在输液过程中出现液体渗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护理人员在穿刺时没有使针头在血管内处于正确的位置和患儿活动导致针头活动脱离血管,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组织护理人员集中学习幼儿静脉穿刺留置操作,提高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求风险管理小组落实责任,及时巡视,及时发现液体渗出状况,以免渗入皮下组织。(2)针头脱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静脉输液针固定不牢,患儿躁动哭闹,患儿家属护理未到位,患儿自行拔除针头,这种问题可通过安抚患儿,降低患儿活动幅度,使用硬纸板固定输液针头解决。(3)感染:患儿因输液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无菌操作不严格,输液室环境条件较差,护理人员穿刺技术较差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对此,应加强输液室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4)给药错误:如发生给药错误,应立即停止给药,并向患儿及家属承认错误,请求患儿及家属原谅,询问医生是否具有危险,如何处置。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较常见,应给予医护人员相关培训,最大程度减少对患儿的伤害。

1.5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在输液过程中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危险事件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满意度评价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包括满意、较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总体满意率=满意率+较满意率。问卷总分100分,90~100分为满意,80~89分为较满意,70~79分为一般满意,0~69分为不满意。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满意度、护理技术满意度、医师态度满意度、治疗效果满意度、治疗环境满意度、医患关系满意度及输液操作满意度等。安排相关人员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记录相关人数并计算满意率。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反复穿刺发生率、纠纷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分别为6.320、6.081,P<0.05);对照组针头脱落发生率、刺伤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702、0.341,P>0.05)。

2.2静脉输液危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给药错误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1,P>0.05);对照组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分别为4.712、4.035、6.143,P>0.05)。

2.3护理满意度调查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总体满意率为81.87%,高于对照组的58.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71,P<0.05)。

2.4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及处置结果

识别患儿身份,一一核对,避免发生给药错误;按照医嘱,避免用药错误,针对特殊医嘱应给予重视,防止意外发生;避免药物传递过程的失误,嘱相关护理人员予以重视。对输液过程中出现的液体渗出、针头脱落以及感染等不良事件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未造成严重后果。

3讨论

静脉输液风险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的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儿科门诊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无法配合医生要求完成治疗,护理人员在实施静脉输液时面临的困难较其他科室更大[6]。且由于患儿哭闹造成儿科门诊十分吵闹,环境条件很差,一方面造成护理人员情绪波动,另一方面环境条件差会增加感染几率,上述因素增加了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的风险[7]。此外,由于患儿家属内心对孩子过于疼爱,也增加了儿科门诊发生纠纷的概率。因此,本研究通过在我院儿科门诊采用系统化风险管理措施对儿科门诊静脉输液风险进行管控,以期为改善儿科门诊静脉输液风险突出问题提供参考。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措施后,观察组患儿在不良事件发生率、危险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此外,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较对照组也明显的提高。这一结果与相关研究认为通过合理的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结果基本相符[8-9]。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了预估并针对性地做了预案,因此即使输液过程中发生了风险,护理人员也能正确及时的应对,从而赢得患儿家属的好感,提高了满意度,降低了纠纷的发生率;二是通过定期培训,切实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够准确的进行穿刺、固定,从而有效避免漏液、脱针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三是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过程中风险的认识,意识到头皮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严重后果,不断总结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避免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事件发生;四是实施系统化的静脉输液风险管控措施在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风险意识的同时,通过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也能提高患儿家属的风险意识,增加自我保护能力,从而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不良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率的降低,必然会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提升满意度,这也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通过对儿科门诊静脉输液实施系统化风险管理措施,可显著降低各类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胡海燕 王瑶 单位:中国人民海军总医院

参考文献:

[1]汪珍秀,刘初阳,肖素娟,等.基层医院门诊静脉输液药学干预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8):1323-1325.

[2]吴利平,喻婷,郑显兰,等.情景模拟法在儿科静脉输液技能培训中的作用[J].激光杂志,2014,35(2):76-76.

[3]李观芝,吴李敏,李丽娟,等.基层医院儿科低年资护士发生静脉输液风险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3,12(3):276-277.

[4]贾丽苹,赵爱平,杨艳,等.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培训对低年资护士相关知识和行为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3,20(12A):15-18.

[5]贾丽苹,赵爱平.静脉输液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2):2608-2610.

[6]向凤玲,郝洁.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9-70.

[7]吴琼.浅议儿科护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2):228-229.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3

【关键词】围生儿;死亡原因;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7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45-02

1.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文收集全市20个试点乡镇2005年-2009年围生儿死亡调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方法:全市各试点乡镇统一培训,统一制表,统一方法对轄区内围生儿死亡病例按表格要求分别统计。

2.结果

2.1 围生儿死亡孕周与性别。856例围生儿死亡病例中孕37-40周死亡为289例,占33.8%,其中男性占18.6%;女性占15.2%,出生后1~3d死亡225例,占26.3%,856例围生儿死亡中以男性为多,占59.8%,女性占40.2%。经统计学处理P>O.05,说明围生儿死亡孕周与性别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见表1)。

2.2 围生儿死亡与初检孕周分析。856例围生儿死亡中,初检以孕12~15周为多,占44.6%,其次孕20~23周占14.4%。未检53例,占6.2%。

2.3 围生儿死亡与产前检查情况。856例围生儿死亡中,未作产前检查41例;占4.8%;产前检查一次30例,占3.5%,二次112例,占13.08%,三次97例,占11.3%;四次209例,占24.4%;五次以上367例,占42.9%。从分析结果看产前检查次数与围生儿死亡意义不大,可能与检查质量不高有关。

2.4 856例围生儿死亡与高低危因素的关系。本文分析中,围生儿死亡中高危因素661例,占77.2%,低危因素195例,占22.8%。其中:早产193例,占22.5%;产程延长60例,占7.0%,脐带因素58例,占6.7%;臀位难产54例,占6.3%;妊娠合并内科疾病14例,占1.6%;羊水过多12例,占1.4%,其它158例,占18.5%。

2.5 围生儿死亡与出生、死亡地点分析,856例围生儿死亡中,在家出生497例,占58.1%,死亡518例,占60.5%;途中出生3例,占0.4%,死亡4例,占0.5%;卫生院、所出生248例,占28.9%,死亡217例,占25.4%;县级以上医院出生108例,占12.6%,死亡117例,占13.6%。

2.6 围生儿死亡与分娩方式。856例围生儿死亡中,顺产684例,占79.9%;臀位难产112例,占13.1%;剖宫产41例,占4.8%;会阴侧切加胎头吸引器助娩9例,占1.1%;产钳助产2例,占0.2%;其它分娩方式8例,占0.9%。

3.讨论

3.1 围生儿死亡原因在基层只能就一般数据作分析,作为县(市)级以上医疗保健单位应与病理检查、临床诊断相结合。进行围生儿死亡调查首先要对围生儿死亡原因有初步分析,再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诊断。病理诊断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家族史、感染史),分娩经过(胎膜破裂时间、催产素的应用、有无宫内窘迫、手术操作情况等),死亡及临床诊断等。对于死亡原因不明,临床和病理诊断不符的病例,最后需要与产科及新生儿医师共同反复讨论,以作出正确结论。

3.2 提高尸检率。特别是县(市)级以上医疗保健单位,应该创造条件进行尸检,尸检的意义在于能确定诊断。除脐带绕颈、胎盘早剥、产前产时子痫等围生儿死亡原因可以明确诊断外,一般检查不能明确的还需要组织切片检查方能诊断。特别是肺部疾患,有条件的医疗保健单位,尽早争取每一例死亡儿进行尸检,尸检时应细致、系统以明确诊断。

3.3 围生儿死亡与胎盘关系。胎儿与胎盘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不同部分,关系极为密切。胎儿缺氧、畸形、感染、过期妊娠等在胎盘脐带上都有一定的表现,甚至因胎盘本身的病变可造成胎儿死亡。产科医生及接生人员能够掌握胎盘的主要检查方法并辅以病理检查,以及必要的染色体检查,将会提高临床诊断及医疗水平。

3.4 预防措施。一是减少早产率。新生儿死亡主要是早产,小于胎龄儿及过期产儿。因此,今后应注意防治早产及过期产,加强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或低体重儿的护理,减少早产可以降低围生儿及新生儿死亡率。二是不断提高住院分娩率,本文分析结果围生儿死亡中在家分娩占58.1%,说明提高住院分娩率对减少围生儿死亡很有必要。三是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对高危孕娠进行重点管理,实行母子一条龙的管理办法,对体弱儿实行专案管理,不断提高产前检查率和产后访视率,并且抓好检查质量关。努力做好高危妊娠的筛选、监护及转诊工作,从而达到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廖伟琼,朱慧明.264例围生儿死亡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0,15(3):192.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4

方法:选8768例来自本院儿科急诊的患儿,运用急诊危重度指数(ESI)分诊系统对患儿进行分诊,对比临床大夫与护士的分诊结果,观察急诊危重度指数应用于临床工作的效果。

结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急诊危重度指数(ESI)的应用较为简单,容易应用于临床工作,护理人员的分诊结果与临床医生的结果有着较好的统一性。

结论:ESI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有助于较为迅速的发现危重病患者,给予有效地治疗措施,挽救患者生命,也提高了在临床工作中的效率。

关键词:急诊危重度指数分诊儿科急诊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40-02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儿父母对急诊科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儿科急诊室中,前来就诊的患者大多数为病情不严重的患儿。如何将病情较重的患者在第一时间内筛选出来,达到有效分流,维持急诊的就诊秩序,这就需要一容易接受的分诊系统。本次研究是探讨在儿科急诊中应用急诊危重度指数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所选病例为于2011年3月~2013年3月来自本院儿科急诊的8768例患儿。所选择分诊系统为急诊危重度指数(ESI)分诊系统,它根据患儿的危重度情况与临床资源对患者进行分级,并合理安排患者的就诊顺序[1]。

1.2方法。运用急诊危重度指数(ESI)分诊系统对患儿进行分诊,对比临床大夫与护士的分诊结果,观察急诊危重度指数应用于临床工作的效果。ESI分诊系统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将患者分为Ⅰ~Ⅴ五个级别,Ⅰ级表示患儿病情较重,Ⅴ级表示患者病情轻。

首先,对儿科急诊医生和护士进行培训,使其掌握ESI的应用。分诊护士先评估患儿病情,将患儿分为五个级别。若患儿为Ⅰ级患儿,病情较为严重,应将患者置于抢救床上,呼叫医生,临床医生应立即接诊进行抢救;若为Ⅱ级患者,将患者送入诊室,大夫应在五分钟之内急性接诊治疗;若为Ⅲ级患者,应将其放置于四、五级患者之前就诊,Ⅳ级、Ⅴ级患儿按等级与先后顺序等候就诊。在此期间,医生可对护理人员的分诊结果进行调整,以排除危重病人的遗漏[2]。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AS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对比组别之间的差异,若P

2结果

8768人次的急诊访问量中,有8217人次为内科病人,所占比例为93.73%;有343人次为外科病人,所占比例为3.91%;有160人次为耳鼻喉科病人,所占比例为1.82%;余48人次为眼科、皮肤科或口腔科病人,所占比例为0.55%。

3讨论

急诊危重度指数(ESI)分诊系统较为简便,容易让临床工作人员接受,而且准确度高,有助于快速筛出重症患者,以便于及时治疗,挽救患者生命。在临床工作中,分诊护士需要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快速了解患儿病情,并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有效评估[4]。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分诊护士对Ⅰ、Ⅱ、Ⅲ级患儿的误评率较低,说明护理人员对脑疝、颅脑疾病、重要器官的衰竭等重症病的知识掌握较好,能够快速准确的对其进行分级。然而若患儿被分级为ESIⅠ级与Ⅱ级患者,其住院率较高,患儿病情容易发展变化,所以,对Ⅰ、Ⅱ级患者的准确分级是挽救患儿生命健康的关键步骤。分诊护理人员对Ⅳ级与Ⅴ级的误诊率较高,若患儿病情较为严重,而分诊护士对其低评,这样可能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时间,导致延误患儿治疗的最佳时机。若患者被高评,则可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己,努力使自己的误诊率降低为0。

综上所述,ESI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分诊护士的误诊率较低,有助于较快的发现危重病患者,给予有效治疗措施,挽救患者生命,也提高了在临床工作中的效率。

参考文献

[1]Trzeciak S,rivers EP. Emergency department overcrow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an emerging threat to patlient safety and public health [J].Emerg Med J,2012,15(4):54-57

[2]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Committee on 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Pvercrowding crisis in our nation’s emergency departments:is our safety net unraveling[J].Pediatrics,2011,14(7):85-91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5

关键词:妇产科;急诊;接诊;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052(2016)05-109-03 DOI:10.16286/j.1003-5052.2016.05.046

妇产科急诊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且病程进展迅速的患者,同时可能涉及母儿安全,意义重大。由于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使妇产科急诊就诊患者数量剧增,因此妇产科急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升高。一旦发生护理差错事件或者护理事故,不仅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本科室的各项工作。妇产科急诊中的风险管理指在护理工作过程中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处理的管理程序,从而降低危险因素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1]。本文通过借鉴以往相关文献,并结合我院2015年9月以来收治的2320例急诊患者处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1接诊过程中常见的护理风险

1.1接诊环节

对于患者的主诉和症状了解不清,不实际去观察患者宫缩及阴道出血情况,对于患者病情分级把握不清,使胎盘早剥,宫外孕休克患者不能及早被发现,延误患者治疗时机;对于由120转运就诊的患者病情评估不准确,转运时间或方式控制不当。妇科和产科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有紧张焦虑、抑郁消极、害羞自卑、愤怒攻击等几种情况[2]。部分早孕孕妇因刚刚发现怀孕,对于腹痛、阴道流血等情况,表现出极度的紧张,由于担心胎儿的健康,患者及家属情绪激动;个别患者及家属只注重个人私利,要求得到最快最好的治疗,如他们的期望值得不到满足,就会言语粗暴,扰乱急诊就诊秩序。

1.2分诊错误的发生

由于本院急诊科患者较多,急诊科护士不仅有急救工作,还要负责分诊,从而会增加分诊错误的发生率[3]。应根据对患者的接诊,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评定病情的分级,确定优先就诊顺序,以防延误病情。对于一部分门诊患者,由于门诊就诊患者多、等候时间长,转向急诊就诊,以缩短等候时间,但他们并不属于急诊患者。若分诊护士拒绝其在急诊接受检查,并未作出合理解释,患者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对孕妇发生发烧、腹泻、牙疼等情况时,要做好合理解释,在排除妇产科病症情况下,建议到相应科室就诊。

1.3交接环节

对于120由院外转入患者,在交接过程中只交接了患者的病情,而忽略了抢救治疗过程的交接,或者隐瞒患者实际情况,更有甚者对于患者情况不作任何交接等,均会使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危及母儿安全。

1.4抢救环节

因急诊患者情况特殊,部分患者就诊时病情危急,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抢救时,护理人员动作不够温柔,解释不到位,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家属不理解病情等使检查时间延长,耽误抢救时机;抢救时,消毒隔离不严格,不注意患者的隐私保护,基础护理不到位,例如留置针穿刺是否成功与及时,则直接影响抢救的进程,危及母儿安全。急诊抢救仪器、药品不在备用状态,无法正常使用,影响抢救。同时,因近年来医患矛盾愈加尖锐,护理记录书写的不规范,对一些重要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及处理措施记录错误或者遗漏,给医疗安全埋下隐患。

1.5沟通与交流

包括医患沟通、护患沟通及医护沟通。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由于未做到充分的解释,患者及家属不能充分理解病情及操作缘由,导致医患、护患矛盾的发生。医护之间沟通不良,护士不能及时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告知医生,使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2改进措施

2.1护理方面

2.1.1强化护士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定期组织法律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知法懂法,在工作中谨言慎行,保护患者安全及合法权益,同时可以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安全。制订各种情况的应急预案,定期培训演练,并及时改进优化应急预案流程,加强在急诊接诊应急能力的培训,加强风险识别,制订病情分级,确保接诊分诊质量,使急症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处理。2.1.2做好沟通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活动,每一位患者均希望自己能及时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服务。因产科涉及母儿安全问题,例如胎膜早破,妊娠晚期出血,胎动不好等情况,产妇及家属均会担心胎儿安全问题,是否有生命危险,在此过程中,患者及家属一般情绪急躁,甚至有过激的言语和行为,因此急诊护士在接诊工作中要主动与孕产妇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主诉,做好解释,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给予安慰,消除恐惧心理。该过程中,既要注意具有怜悯之心和母爱之心,同时要注意语气、语速和语调等;对待脾气暴躁激动的患者及家属,要心平气和,不能与患者争吵,切实地去解决患者及家属的问题,用积极、高效的医疗、护理活动,来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急情绪。2.1.3树立护士的良好形象患者就诊时首先接触的是护士,如果护士举止端庄大方,接诊时耐心解释,仔细询问,在工作过程中保持快而稳的节奏,抢救时认真细致,尽量做到准、稳、轻,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紧张感,促进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1.4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各项操作技能。做好正确快速的接诊分诊,对急诊患者及时地初步处理,准确有效地配合治疗。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接诊患者;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律观念。2.1.5加强科室协作,做好交接由120转诊来的患者,应仔细询问患者的主诉,了解实际情况,并初步查体,观察阴道出血量,监测血压、胎心及子宫收缩情况,如为外院转入,详细了解外院的检查治疗及初步的诊断,确定是否需要立即实施抢救。开通绿色通道,建立一站化的护理模式,从而使患者在一站解决所有问题,节省时间,方便快捷[4]。如患者需要直接于急诊进行手术,应联合手术室、新生儿科,协同之下对患者进行抢救。交接时明确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双重身份识别,住院号及姓名的核对,要认真地交接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患者在抢救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以便交接后能够迅速、准确地给予进一步的治疗和处理。2.1.6认真书写急诊护理记录产科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因此护理记录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时间应具体到分钟。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因医疗文书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使医院在司法程序中处于被动地位。2.1.7护士心理状态来自职业环境的压力使其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很多护士罹患了“心身耗竭综合征”[5]。从生理角度看,持续高水平的压力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Maslash将其描述为“疲溃”。“疲溃”是高压力工作的一种反应。工作压力、社会因素等造成护理人员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管理层需要重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提供相应的回避、释放、调整及自我暗示等专业指导[6]。护士应该合理平衡工作和生活,积极化解工作中的不良情绪,不要将不良情绪带入到临床工作中,在工作之余,科室安排护士唱歌、逛街、短期旅行等消遣方式,以缓解紧张的工作造成的心理压力。2.1.8持续的护理质量管理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在急诊科日常急诊护理中的各项行为的监督,从而将护理风险因素控制在日常工作中,及时予以批评改正[7]。建立护理质量管理监督制度,每月对本月的护理行为进行回顾分析,检查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此降低护理风险的产生,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2.1.9优化就诊环境及安全在一些需要的地方放置防跌倒等标识牌;配备轮椅、平车,佩戴方便识别患者身份的腕带标识等,在细节上为患者提供就诊方便和人文关怀。

2.2严格按照“五定”要求管理

保证急诊科各类药品、抢救器材处于完备状态,建立抢救车物品管理手册,仪器做到一机一卡一册一责任人,班班清点查对,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如出现问题,立即上报,检查维修,务必保证急诊各项物品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2.3健全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管理方面规章制度

不健全,护理人员安排不合理,导致护士高强度工作,不能正确引导护士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合理安排人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做好人员应急调配预案。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参与科室管理,鼓励护士针对临床工作,定期进行护理工作质量改进讨论,将科室的日常工作,比如药品的管理,抢救仪器的管理,消毒隔离等责任到个人。提出物质奖励政策,对于好人好事,及时褒奖,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总结弥补。妇产科急诊因就诊人员身份特殊,病情变化迅速,常危及到母儿生命安全;同时医患矛盾日益尖锐,急诊的护理人员承担的护理风险、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规避护理风险,降低护患纠纷和医患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深入了解患者情况,针对职业、身份等社会特征给予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措施,从而尽量降低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是急诊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8]。急诊急救的目的在于为危重患者提供及时救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所以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就诊流程和完善院前管理也显得至关重要[9]。护理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工作中要有预见性,提早发现问题,为抢救争取时机。从当下的情况来看,妇产科急诊接诊中的护理风险仍然存在,且由于根据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妇产科由于就诊量的增多,急诊面临的风险也将会增加。加强风险的预防和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但尚有不可控的风险因素,并有可能出现新的潜在威胁,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完善改进,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防范方案,解决更多的风险,从而为孕产妇提供更好更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魏安娜.护理风险管理对减少急诊护理缺陷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57-59.

[2]谢秋艳,方映玲,陈新容.妇产科急诊患者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6):54-55.

[3]黄丽娟.急诊分诊管理控制在急诊护理中应用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8):2790-2791.

[4]黄伟霞,钟守群,吴文芳,等.护理干预措施在急诊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22):3056.

[5]耿东丽.护士、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2):61-63.

[6]王利,费杏珍.急诊科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4):14-15.

[7]赖秀珊.分析急诊护理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大家健康,2015,9(6):229.

[8]付雪飞,宗彩霞,张呈,等.个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2015,37(17):2719-2720.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6

【摘要】 目的 探讨转运系统在高危新生儿救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转运系统将基层医院高危新生儿转运至我院NICU治疗,包括现场处理、途中监护。结果 转运549例,533例治愈好转出院,放弃治疗11例,死亡5例,病种以早产儿、新生儿窒息为主。结论 尽早转运、加强途中监护与护理,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新生儿;转运;监护

新生儿转运(neonatal transport,NT)包括现场处理、途中监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一环,转运系统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基层医院产科、儿科与大医院NICU联系起来,充分利用优质卫生资源,从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与致残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NICU 2001年至2008年共转运危重新生儿549例,其中生后48 h 23例。

1.2 方法

1.2.1 转运设备及人员 用新生儿转运暖箱、简易呼吸机、监护仪、微量血糖仪、微量输液泵、氧气瓶、自制急救箱(内含婴儿复苏气囊、新生儿喉镜、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各种急救药品、输液器、注射器、头皮针或静脉留置套管针、胶带等)。救护车上配备有吸痰器及备用氧气人员由一名新生儿科专科医师(有多年从事新生儿临床工作经验者)、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专职护士及司机组成一个转运小组,随时待命。转运范围是由深圳市政府规定的我院的转运范围。

1.2.2 转运指征 新生儿转运工作我国至今仍无较统一、客观、适用性强的新生儿转运指征,新生儿危重病评分对基层医院有一定帮助[1]。出生体重

1.2.3 转运方法

1.2.3.1 转运前 我新生儿科有24 h值班座机及手提电话,接到电话后,问清地址,目前各项生命体征是否稳定,需要另外备用的药物。然后启动转运系统,并与转出医院和患儿家长保持随时联系,到达后立即询问病情及治疗情况,转诊医师应迅速判断患儿病情,根据患儿病情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如清理呼吸道、吸氧、镇静、纠酸、扩容、降低颅内压,必要时气管插管等,建立两个以上静脉通道备用,置入胃管抽空胃内容物,监测血糖,患儿病情相对稳定后,向家长及当地医师解释病情及转运路途中的风险,签署转运同意书,将患儿转移到转运车上。患儿在进入转运途中之前稳定病情的工作至关重要,要求准备工作扎实到位,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

1.2.3.2 转运途中措施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暖箱保暖(且未到达目的地前均预先将暖箱预热至约32 ℃),静脉输液维持正常血糖,适当放宽吸氧的指征,大多数采用鼻导管吸氧,必要时给予面罩吸氧,部分患儿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时对于气管插管的深度及套管外部的固定相当牢固,故无一例在途中发生插管滑脱或发生气漏的。患儿取仰卧位,用安全带固定患儿身体以减少途中颠簸,转运暖箱应与救护车纵轴方向一致,以减少汽车运行时对患儿头部血流的影响,随时与NICU病房联系,做好相应的准备。

1.2.3.3 转运后 到达目的地后直接进入NICU,监护各项生命体征,监测血糖,值班医师据病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随车转运护士做好转运记录,总结本例转运工作。

2 结果

转运病种,早产儿267例,占48.6%;新生儿肺炎95例,占17.3%;新生儿窒息70例,占12.8%;新生儿黄疸32例,占5.8%;其他还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4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4例;新生儿心律失常6例等。本组转运患儿中,转运病种前4位依次为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转运549例患儿,其中有11例因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5例死亡,其余治愈好转而出院。

3 讨论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以三级医院为中心,向周围辐射,集转运、通讯联络和培训为一体的特殊医疗系统,是将移动的新生儿监护单位(包括人员、设备)送到危重新生儿身旁就地抢救,稳定病情,然后护送返回NICU继续治疗。此项工作可以将基层医院的产科、新生儿科儿科与专科医院的NICU联系起来,从而保证地区内所有危重新生儿得到最优良和及时的治疗。院前转运通过信息交流、结果反馈、临床指导等手段,为基层医院提供了高一级水平的医疗和急救技术平台[2],提高了诊断、治疗及抢救水平,增强了危重患儿家长继续治疗的信心。院前转运程序简便,危重患儿直接进入NICU病区,赢得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尽早转运,相当部分危重新生儿,如重度窒息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外科急腹症等疾病,病情不断发展,不断加重,基层医院缺乏新生儿专科技术力量及必要的设备,无法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以纠正低氧血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重点应针对ABO溶血病及G-6-PD缺乏溶血病,易发生核黄疸,若合并胎龄小、低出生体重、酸中毒、低体温、低血糖等尤易发生核黄疸,故对黄疸出现早或者发展快、程度重者,应转有条件的医院观察处理,及早换血,避免核黄疸发生;无法进行急诊新生儿外科手术治疗,延误治疗将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衰竭,最终导致死亡,此类患者应及早转运。对于早产胎龄评估小于32周者,当早产难以避免时,有条件者应进行宫内转运,以赢得时间。有个别珍贵儿家长主动要求转运;部分患儿家长对基层医院缺乏信心,要求转院,对这两种患者转运指征可适当放宽,以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基层医院的早期救护是转运成功的基础,对呼吸困难或频繁呼吸暂停,头罩吸氧SaO2不能达到85%,尽早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维持SaO2 85%以上;对HR

为更好地开展转运工作我们采取下列措施:(1)举办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学习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和转运工作要求;(2)加强对基层新生儿科医生的培训及定期来我科进修,早期准确地抢救治疗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3)将转运患儿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基层医院,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进一步增加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及致残率。(4)医院行政部门需由专人负责,沟通各方面的工作如医院与转运人员、与当地基层医院及患儿家长的沟通等,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各种抢救及转运设备。(5)提倡院内转运,可以减少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宫内窘迫和生后窒息、脑损伤等的发生率,同时也确保了高危产妇的及时抢救。(6)将病情稳定、住院时间较长的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反向转运回基层医院,反向转运提高了基层医院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又提高了NICU床位使用率,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3]。

参考文献

1 陈克正,吕回.新生儿疾病危重度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4):207-210.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7

关键词 儿童 意外伤害 急症救护

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

跌落:跌落伤是城区儿童常见创伤之一,更是农村儿童伤害的首位原因[1]。受伤原因以玩耍和运动为最多,造成农村儿童跌落的外部原因是农村存在高危自然因素较多。城镇建筑高层平台是儿童跌落的重要原因,水泥或瓷砖地板不如土质有缓冲弹性,儿童跌落发生率虽低,但因跌落致伤住院率却高。

交通事故:尽管交通事故不是0~14岁儿童主要死因,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交通事故引起的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男孩骑自行车的机会和时间比女孩多,因而男孩车祸发生率比女孩高。

溺水和窒息:多项研究表明,溺水是我国0~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1位原因,5~9岁年龄组又高于其他年龄组。窒息是我国0~4岁儿童死亡的第2位原因,也是婴儿意外死亡的第1位原因。农村多于城市,是城市的4.5倍,监测资料表明67.3%的窒息死亡发生在睡眠中,因衣被等堵塞口鼻所致,也有吃奶呛塞、堵死以及气管异物等[3]。

烧伤及烫伤:烧伤及烫伤也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

中毒:在小儿内科急诊中,中毒引起的伤害占绝大多数,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儿童年龄小、活动性大、识别能力差、家长缺乏防范意识。中毒儿童中,80%来自郊区农村,原因是农村儿童接触毒物机会多,又缺乏识别农药、鼠药等毒物的知识,成人疏于教育和对毒物的安全保管。近年来,学校食物中毒在我国亦呈大幅度增加趋势。另外,一氧化碳中毒、药物中毒等均为儿童意外伤害的致病原因。

校园暴力和自杀:校园暴力也是引起儿童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自杀则呈低龄化趋势。

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

加强儿童意外伤害的监测:我国尚无完整的儿童伤害监测系统,可以借鉴各国成熟经验,结合具体国情、体制等特点,设立监测点,对伤害发生及死亡进行监测,在积累一定经验及不断改善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最终建立全省乃至全国的监测系统。

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在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中,首要措施是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增强儿童青少年自身及其他人群的安全意识,并通过其知识――态度――行为的转变[4],避免伤害的发生或降低伤害损失。

采取防范性措施:加强对危险源的管理调查与监测。资料表明,儿童接触或暴露于存在危险因素的环境,受到伤害威胁的危险度明显增大,只有小部分伤害是由突发灾害和其他自然因素造成,更多的是可以预防的不安全行为,因不小心、没留神、未经心、考虑不周的生活方式所致,是可以控制及预防的。

法律的强化:建立健全保护儿童安全的法律法规,借助法律影响人们的行为,可避免某些可能诱发伤害的因素。

加强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策略:近年来,针对学生的校园暴力案逐年上升,因此,现阶段应提倡采取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性儿童伤害干预措施。

儿童意外伤害急救特点

院前急救的特点:①院前急救设备:救护车辆及基本设备,用于院前急救的基本生命支持,用于院前急救的高级生命支持,主要包括便携式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气管内插管用具、静脉导管、输液泵、装运暖箱等。②院前急救及转运:建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急救医疗技术人员队伍,负责24小时出诊和现场抢救、转运任务。转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转运安全的关键,设计转运患儿观察表,由专业人员密切观察病情,填写病情观察记录表。病情需要用药和应用有关抢救技术时,均应进行登记;转运开始前及转运结束的病情状况需详细记录;在接受转运前根据诊察的病情向家长通报,介绍路途的危险性及注意问题,征求家长的理解、同意和签字后开始转运。

急诊室抢救的特点:①体现急诊意识是关键:无论从规章制度、操作常规、抢救程序、人员配备、医疗仪器、药品供应,以及科室位置、布局设施,均要围绕“急”字进行严密安排,做到“稳、准、快”。各项记录项目齐全,认真填写,数据准确可靠,接诊时间、抢救经过、转院时间、好转或死亡时间应认真记录。②人员专业化,同时还需要有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③抢救程序化:各种技术操作应有严格的适应证和操作具体步骤,有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监护措施,以即时性护理为主,对伤情变化予以动态评估,凡适合患儿的护理诊断都可以确认,并施以相应治疗及护理。④管理制度化:加强设备及人员的有效管理,要求在儿童意外伤害的急救中,医护人员要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详细的病史和抢救记录,做到真实、准确、及时、完整。⑤法律相关性:儿童意外伤害常常涉及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医护人员有责任保护儿童在法律上的权益,对有可能的人为伤害、车祸等创伤,应予报警,并保存相关的利器、残片等,标记后置贮物袋中封存,并详细记录,尽可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在儿童意外伤害的急救别强调人员专业化和默契的医护配合。

抢救程序、技术操作、监测手段、病情观察、治疗措施以及心理护理等各环节都非常重要。掌握儿童意外伤害急救的特点,以提高救护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谭宗奎,陈庄洪.儿童坠落伤的致伤规律与特点.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7,12(1):56-57.

2 杨功焕,周脉耕,黄正京.中国人群1991~2000年伤害死亡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193-198.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8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患者生命的第一场所,是疾病种类比较混杂,管理任务比较繁重的科室,也是危重症患者入院治疗的一种重要途径。急诊患者的来诊通常具有难预见性,病情的轻重程度不一样,而且复杂多样,预检分诊是第一关,如果预检不足,或者过度预检,都会影响患者的抢救治疗,出现拥挤的现象[1-2]。传统的分诊方式主要是按照挂号的先后诊断,新的采用分级诊疗的方式,主要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进行评估分级,安排就诊的先后次序,保证危重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到2017年2月的120名儿科急诊患者,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的120名儿科急诊患者,排除精神异常的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的方式以挂号的先后顺序进行分诊。观察组患者按照病情的轻重程度进行分级,将患儿分成五个级别,红、橙、黄、绿、蓝,红色(Ⅰ级)为濒危病人,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呼吸衰竭、休克、惊厥、昏迷、全身过敏反应等,需要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干预措施,就诊地点为抢救室,给予立即安排患儿入室抢救,立即呼叫医师接诊。橙色(Ⅱ级)为危重病人,病人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到Ⅰ级,或者可能导致严重致残的患者,就诊地点为抢救室,患者五分钟内入抢救室并给予监护,十分钟内安排医生接诊。黄色(Ⅲ级)为急症病人,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者严重致残的迹象,就诊地点在诊断室,病人在黄区候诊等待,三十分钟内安排进入诊室就诊。绿色(Ⅳ级)为次急症病人,患者有急诊情况,但是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有惊厥病史,同时有发热者优先就诊,持续高热不退(四小时内服用退烧药体温仍然大于39度)需上调一级,就诊地点在诊断室,在绿区候诊等待,1-2小时内安排进入诊室就诊。Ⅲ级和Ⅳ级病人安排到黄色和绿色区,并做好解释与候诊期间的定期反复病情评估,如有病情变化及时更改就诊区域与就诊顺序。每班下班前对本班分诊情况统计,记录急诊总数及Ⅰ级,Ⅱ级,Ⅲ级各级人数。蓝色(Ⅴ级)为非急症病人,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者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就诊地点为诊断室,患者在蓝驱候诊等待,需至少等待四小时以上,才能安排进入诊室就诊。

1.3 观察指标

观察候诊期间意外事件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满意度评价,包括护士的服务态度、责任心、对病情的识别、就诊秩序、提供抢救措施等,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进行计数资料间的检验,计量的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对比。当P

2.结果

根据病情轻重分级诊疗的观察组患者的候诊期间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5%,传统分诊的对照组候诊期间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

3.讨论

急诊分诊诊疗是通过对患者的主诉、以及观察整体状况、呼吸做

功、皮肤循环从而快速进行综合评估并分级,再依据患者级别安排就诊地点和时间,确保能在最短时间里合理安排医疗资源,缩短危重病人的就诊时间,减少部分潜在危重患者因未分流至抢救监护区而引起的医疗风险;而部分不需要抢救监护的患者反而分流至抢救室造成过度处理,医疗资源的浪费。分级诊疗能够有效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按照病情的轻重有序就诊,使病情危重的患得到优先抢救,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3-4]。本次研究显示,分级诊疗的观察组患者,候诊期间意外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

综上所述,医院急诊科的分级诊疗能够为危重病人争取更多的时间,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分级就诊将不同级别的病人^别开,使患者能够有序就诊,避免了交叉感染,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程得龙, 邱建清, 吕毅,等. 分级诊疗前某市各级医院急诊科现状调查与分析[J]. 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 2016, 33(3):127-130.

[2]马婷, 马红, 白光英. 急诊科分级诊疗护理的优点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63).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9

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行X线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受检者辐射安全的危险因素。

结果:辐射安全与放射检查时间及次数、防护用品空白、改善辐射后遗症不周、受检者对X射线防护知识认识程度低、医护人员对受检者知识宣传不到位、X线检查适应症把握不严格有关。

结论:综上所述,加强对放射受检患者的放射防护,有助于降低X射线辐射剂量,最大限度降低对患者机体的伤害,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辐射后遗症,以此保证患者医疗就诊安全。

关键词:放射检查放射防护辐射安全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42-01

放射检查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同时也对推动医学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放射治疗所伴随的放射性辐射作用,也成为受检患者重大的医疗隐患,为此加强对患者放射防护,减少辐射剂量目前已成为放射科医生重点的研究课题[1]。为此本文将探讨我院放射检查患者的放射防护对策,其宗旨为进一步提高患者在检查时避免或减少所受辐射,以及总结对放射检查后或日常生活中改善辐射后遗症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经X线检查患者1125例,其中男542例,女583例;年龄5~78岁,平均年龄(35.6±2.5)岁;均采用飞利浦DigitalDiagnost系列成像系统数字减影X射线机进行X线相关检查,其中各系统CR/DR 441例,乳腺检查308例,牙科全景片345例,其他31例。

1.2方法。

1.2.1调查问卷设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放射检查时间。②防护知识:对辐射作用的认识、防护用具的使用、防护技能的掌握情况。③放射科基础硬件,包括机器新旧及检查方法。④防护情况:医护人员对受检者知识宣传情况、防护用具使用情况、改善辐射后遗症的措施。⑤管理制度:卫生监督部门对反射防护监管、X线检查适应症把握情况、防护用具的管理、辐射源的管理、辐射患者管理等。

1.2.2调查方法。在正式调查前,选取100名患者进行预调查,测试调查表的可读性和信度。重测信度为0.79,专家评定内容效度为0.82。共发放调查表1125份,回收有效调查表1125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2结果

辐射安全相关因素的危险因素分析,详见表1。经分析发现X线受检者辐射安全与放射检查时间及次数、防护用品空白、改善辐射后遗症不周、受检者对X射线防护知识认识程度低、医护人员对受检者知识宣传不到位、X线检查适应症把握不严格有关。

3讨论

随着临床对疾病的深入研究及放射检查医学的发展,临床检查、诊断越来越多地倚重X射线的检查结果,然而X射线检查也是一把双刃剑,X射线检查中,小剂量对人体伤害较少或无伤害,但若辐射剂量增大,同时在累积效应、热效应、电磁效应等机制作用下,可致使一些接受X射线照射的人群发生脱发、腹泻、皮肤溃疡,甚至白血病等疾病,另外,放射线还会引起遗传性疾病、婴幼儿智力下降、基因突变等疾病[2]。由此可见,加强患者受检时避免或减少辐射伤害及在放射检查后或日常生活中改善辐射后遗症对医疗就诊安全来讲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对X线受检者辐射安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防护及补救措施,以此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就诊安全。

3.1提高检查质量,减少辐射量。临床研究发现,随着X射线检查时间及次数的延长、增多,其辐射剂量较检查时间短、检查次数少者明显增多。由此可见,减少透视时间及次数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3]。为此操作人员应先对患者进行恰当的临床判断,采用合理的方式减少患者受照剂量,在不影响获得有效诊断信息的基础上,采用高TV、低mAs,厚过滤,小照射野的照射原则,把曝光次数限制在最佳次数,以此减少无意义或重复摄影,并严格控制照射野,调整曝光视野大小,使之控制在临床需要的范围内;同时,增加射线源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如可采用长柄器械远距离操作,不但可提高影像质量,而且还可减少散射线,减少曝射量;对婴幼儿患儿应短时间内快速摄影,不使用滤线栅;重视患者检查部位敏感脏器或非检查部位的防护,应根据临床情况,对受检查的性腺、甲状腺、女性乳腺、儿童骨骼等敏感脏器进行遮盖防护;另外根据临床指证,尤其是对育龄妇女及孕妇,若可采用X射线摄影,则尽量避免采用X射线透视检查[4~5]。

3.2防护用品的应用。对受检患者加强屏蔽防护,采用铅或含铅物质作为防护用品,对患者不需要检查的部位,穿戴铅围裙、铅帽子、铅手套、铅眼镜等防护用品,以吸收不必要的X射线,在隔离室内安装铅质屏风,避开射线照射[6]。

3.3加强辐射防护知识的宣教。加强对患者放射防护意识宣教,通过放射科候诊厅宣传栏、就诊手册等方式,讲解放射检查的必要性及所伴有的辐射危险,以此充分加强受检者对放射防护知识及防护意识的正确认识,同时,放射检查医生有义务对受检者事先告知辐射的危害,以此加强受检者主动要求进行放射防护的迫切性[7]。

3.4X线检查合理应用。临床医生及放射科医生应全面严格掌握X射线检查的适应症,认识到X线检查对患者所造成的危害,避免无效照射。同时,放射工作者应遵循《医用X射线诊断的合理应用原则》,严格按X线投照相关准则操作,尽量采取减少对患者照射剂量较少的方式进行检查,减少废片率,对不符合照射检查患者或风险较大患者,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以便于选择恰当的检查措施[8]。

3.5改善辐射后遗症。普通的放射检查和牙科摄影的辐射剂量都很小,检查后根据临床情况,叮嘱受检者注意营养和休息,对已经产生辐射后遗症患者,应在临床诊治的前提下,合理的平衡膳食,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保持日常蛋白质与微量营养素的摄入,多摄入食用菌多糖,食用菌多糖可有效吸附有害放射物,促进毒物排泄,并服用抗辐射的维生素,遵医嘱服用碘片[9]。

综上所述,加强对放射受检患者的放射防护,有助于降低X射线辐射剂量,最大限度降低对患者机体的伤害,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辐射后遗症,以此保证患者医疗就诊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为华,倪卫东,易光兆.C形臂X射线机术中应用的放射防护探讨[J].激光杂志,2011,32(4):125-127

[2]张梦龙,段玉婷,许玉军,等.放射防护最优化对数字X射线摄影中受检者辐射剂量降低的价值[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3,33(2):238-240

[3]宋钢,卢峰,邓大平.《远距治疗患者放射防护与质量保证要求》应用指南[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1,02(1):156-158

[4]施晓燕.综合性医院放射防护管理工作体会[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2(6):209-211

[5]王哲.新建CT机房的放射防护设计优化方案探讨[J].江苏预防医学,2013,24(3):364-366

[6]蒋洪春.医院医用X射线防护应当以人为本[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3):271-273

[7]刘敏.社区护理干预在儿童放射防护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5):192-194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0

1.甘孜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甘孜州 626000;2.甘孜州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四川甘孜州 626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2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收到上报的高危孕产妇共516例,按照患者的意愿分为对照组(n=250)与观察组(n=266)。对照组不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给予正常的孕产妇产检检查;观察组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高危孕产妇数、孕产妇死亡数、新生儿死亡数、缺陷儿出生数等。结果 观察组高危孕产妇(χ2=5.338,P=0.021)、孕产妇死亡数(χ2=29.362,P=0.000)、新生儿死亡数(χ2=23.749,P=0.000)、缺陷儿数(χ2=38.489,P=0.000)、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的管理有助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以及围生儿的死亡率和病残率,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应广泛推广。

[

关键词 ] 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c)-0068-02

高危妊娠是指对孕产妇和胎儿均具有较高危险或较大危害的妊娠,而具有高危妊娠的孕妇即是临床上的高危孕产妇。高危孕产妇在临床上较多见,如大龄产妇、伴有众多基础疾病的孕产妇以及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孕产妇等,也是临床上导致孕产妇和围生期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在降低孕产妇和围生期婴儿死亡率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系统有效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全方位监测孕产妇及围生期婴儿的健康,并可以及时发现疾病并给与适当处理,降低高危孕产妇的临床危害。本文旨在分析2011年1月—2013年2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收集高危孕产妇的资料,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2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收到上报的高危孕产妇共516例,按照患者的意愿分为对照组(n=250)与观察组(n=266)。对照组中,孕妇学历均大于小学及其以上学历,孕产妇年龄在22~38岁之间,平均 (25.3±10.5)岁;观察组中,孕妇学历均大于初中及其以上学历,孕产妇年龄在22~40岁之间,平均(24.9±11.2)岁。两组孕产妇在生活环境、个人背景、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未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但给予正常的孕产妇产检检查。观察组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①对高危的孕产妇实行三早措施:早期建册、早期发现、早期处理;②对高危孕产妇实行二定期检查:定期孕检及随访,定期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血糖、肝功能、B超及心电图;③对高危孕产妇实行一会诊制度,即妊娠合并内科病:肝炎、糖尿病或危重病如妊高征,中度以上的请内科或全科医务人员会诊及提出治疗方案,必要时转送上级医院处理。此外,对具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应实行个案管理,根据不同高危病种,提供不同的保健、医学指导及干预措施。对每例孕妇于孕12周前建立孕前检查档案表,常规执行孕12周做一次B超、心电图检查,测量子宫底高度,以及尿、血常规等常规检查;孕中期(24~28周)前行第2次B超、心电图检查,测量子宫底高度、腹围,以及尿、血常规等常规检查,并在28周后开始记录胎动情况;孕38周行第3次B超、心电图检查,以及尿、血常规等常规检查,并进行骨盆内诊、胎儿监护。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当P<0.05时,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高危孕产妇、高危妊娠率、新生儿死亡数、缺陷儿数、孕产妇死亡数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高危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甚至会导致死亡。如何最大限度降低孕产妇和围生期婴儿的死亡率也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2-4]。临床上引起高危妊娠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孕产妇和胎儿的双方面,一方面,孕产妇出现高龄产妇、合并严重内科疾病、以及异常的妊娠病史等情况时可诊断为高危妊娠,另一方面,如出现巨大儿、多胎妊娠以及胎位和骨盆等异常也可诊断为高危妊娠。具有上述这些高危妊娠因素的孕产妇,即可称为高危孕产妇。

临床上,在确定为高危孕产妇后,及早的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孕产妇和围生期婴儿的死亡率。有效的孕产妇管理是降低其死亡率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5-7]。我国现阶段已普遍实施了孕产期系统保健的三级管理、广泛推广孕产妇保健手册的应用、并重点筛查高危妊娠,及时介入适当监护和管理。三级管理已经深入到城市和农村大部分地方,建立了完整衔接层次,以最大程度保护孕产妇的健康。保健手册的推广也起到了很好的防治作用,有效的降低了 “三率”(指孕产妇的死亡率,病残儿的出生率和围生儿的死亡率)。此外,高危妊娠更需要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管理,包括婚前和孕前的积极咨询,孕早、中、晚期的适时保健等。①婚前孕前积极进行遗传咨询和系统的体检,有利于早期防治高危妊娠。②怀孕前3个月应及时进行各项筛查工作,包括遗传病和先天性畸形等,并注意孕产妇身体保健,预防各种感染等。③怀孕13~27周时即是进入孕中期,该阶段是系统筛查的重要阶段,详细的系统筛查和高危程度的分级,有助于早期做好准备,以尽可能保证孕产妇和围生儿的安全。④进入孕晚期后,主要是针对胎儿进行检测,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帮助胎儿顺利娩出,并保证孕产妇的安全。

本组研究数据表明,在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的管理后,观察组高危孕产妇、高危妊娠率、新生儿死亡数、缺陷儿数、孕产妇死亡数低于对照组(P<0.05)。王辉[8]等人关于1670例高危孕产妇的妊娠管理和有效护理显示,给予高危妊娠系统管理后筛查出,高危孕产妇发生率高达47.2%,重度高危发生率为5.6%,筛查后给予处理显著降低了孕产妇和围生儿的病死率。两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给予高危孕产妇系统的管理有助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以及围生儿的死亡率和病残率,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应广泛推广,普及到所有高危孕产妇,让她们都自觉参与到预防与保健的队伍中,以进一步促进母婴的健康[9]。

[

参考文献]

[1] 白汝兰,谢萍. 高危孕产妇管理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3):1172-1173.

[2] 李嘉卫,苏明,何敏肖. 边远山区孕产妇系统管理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4):540-542.

[3] Jiskra J,Bartakova J,Holinka S,et al.Low prevalence of clinically high-risk women and pathological thyroid ultrasound among pregnant women positive in universal screening for thyroid disorders[J].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diabetes,2011,119(9):530-535.

[4] Ruchat,S.-M.,Davenport,M.H.,Giroux,I,et al. Effect of exercise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n capillary glucose responses in pregnant women at low and high risk for gestational diabetes[J].Diabetes/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2012,28(8):669-678.

[5] 罗霏,李志华,黄碧珠.2011年高危妊娠管理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62-63.

[6] Sheera F. Lerman·Golan Shahar· Kathryn A,Czarkowski·Naamit Kurshan· Urania Magriples· Linda C. Predictors of Satisfaction with Obstetric Care in High-riskPregnancy: The Importance of Patient–Provider Relationship[J].J Clin Psychol Med Settings,2007(14):330-334.

[7] 刘文秀.妊娠管理在高危孕产妇分娩和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1104-1105.

[8] 王辉.1670例高危孕产妇的妊娠管理和有效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