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课程十篇

时间:2023-03-17 03:02:37

审计课程

审计课程篇1

老师在讲授一门课程之前,要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当前,就职业院校专科层次的学生而言,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要更加注重应用性与实用性。因此,在设计审计课程教学目标时应首先注意下面两点:一是审计课程要能够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审计与会计、税法等相关学科紧密相连,并且是以会计等课程为基础,所以,审计课程要能够拓宽学生的会计等专业知识。二是审计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去事务所独立从事审计工作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审计课程体系中虽然要包含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实务两部分内容,但审计实务要是重点,审计理论要运用到审计实务中去,并且审计实务要主要针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等方面,这样展开审计工作,才能使学生能够运用的已学的专业知识。因而,开设审计课程,能让学生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基于以上两点,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确立如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审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审计技术与方法,使学生更加熟悉现行的财务制度,能够运用审计方法来处理企业内部的各种业务,以便使学生学以致用。所以,审计课程的教学应该是把审计的基本理论运用到企业内部财务及管理中,以企业内部审计为主,旨在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二、教学设计内容

对于审计课程,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很抽象、很混乱,缺乏有效的框架结构。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是审计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具高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高职审计课程主要应该是内部审计,教学内容仍然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审计理论,二是审计实务。在审计理论部分,要讲授清楚内部审计的要素、流程和方法,内容可能比较混乱,老师讲起来和学生学起来都会觉得枯燥无味。那么,审计老师就要确定一条主线,使所有的内容都能围绕这条主线来展开。在审计实务环节还是按照财务会计的内容,分要素来安排教学内容。一般来讲,本部分以制造业为例来进行教学设计,共分为五大部分:资产审计、负债审计、所有者权益审计、收入与费用审计、利润审计等内容。这样与财务会计、税法等相关内容相统一,就企业内部进行审计。

三、选用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案例教学以及分组讨论法等,对于不太重要的内容尝试让学生参与讲授与讨论等。

(一)案例教学。对于审计课程中理论部分,内容比较多,概念抽象,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所以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还是要列举一些案例,或者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内部控制时,可以结合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中关于内部控制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实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组讨论。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提前提出讨论案例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审计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认真写好简要的分析报告,并分组进行阐述。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堂所授重点,联系实际。同学之间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进行辩论,各抒己见。讨论结束后,先让学生代表进行点评,教师再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能强化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学生参与讲授。审计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很多,对于不太重要的章节,要尝试放手让学生去讲授。老师首先把任务布置下去,教学生如何备课、讲授及总结。备课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在课堂上可以由学生自己推选代表授课,讲授完毕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强调重要的知识点,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解答。

审计课程篇2

关键词 会计专业 审计学课程 教学改革

一、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审计学》课程是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一直被定为会计专业知识的补充,是会计学的延续与发展。会计学课程的设置从广度上、层次上都做过多次的调整,但对《审计学》课程的设置一直未有大的突破。很多高校的审计学课程只开设《审计学》一门课程,只注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教学内容较少甚至没有。开设此课程仅为使学生理解审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远远无法满足对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审计能力培养受到很大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就业范围的拓展,难以进军审计就业领域。

二、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审计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独立审计,忽略了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教学内容,一直以来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已成趋势。审计监督体系中,独立审计、国家审计及内部审计三者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各司其职。三者在不同的审计领域不可替代,不存在主导和从属关系。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审计在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依法行政,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社会的影响也空前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审计知识结构欠缺,势必影响审计人才未来的潜能发挥。

此外,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审计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侧重财务报表的审计,很少甚至没有涉及财务报表审计之外的特殊领域审计、审阅业务及其他鉴证业务的内容。

(二)审计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作为审计教材,缺乏教科书应有的连贯性、系统性、通俗易懂等特征,并不适宜作为教材使用。还有一些高校的审计教材以审计准则为导向,而审计准则是用来指导审计人员执业的行为规范,课程教材如以审计准则为导向,会使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关系难以讲授清楚,其思路也不符合审计学教学规律。

此外,审计学教材普遍存在内容繁琐枯燥,理论文字叙述过多,缺乏案例分析等问题。随着审计领域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审计学教材往往难以跟上经济发展、法律更新等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的审计实务存在脱节现象。

(三)审计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审计学教学方法,仍以“讲授法”为主,教师课堂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审计实务判断技巧得不到锻炼与提高。学生也习惯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差,很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问题依然严重,高校从事审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同时,审计模拟实训和审计学教学案例资源严重匮乏,审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没有建立或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三、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随着注册会计师审计、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发展,审计正面临着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审计人才需要量迅速增多,而对审计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学》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其教学应从单纯技术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应变能力、决策能力、逻辑判断等审计思维的培养。《审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应重新定位,将其由会计专业知识的补充转向为审计胜任能力的培养。使《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

(二)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即课堂案例教学、审计软件应用、校内审计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四位一体。

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审计软件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类审计工具以及查询、查账、报表等功能的使用,掌握计算机辅助项目的管理,制作与编辑工作底稿,并在审计作业软件的环境下出具审计报告。在校内开展审计模拟实训,设计仿真的审计执业氛围,让学生进入真实审计情境,模拟财务报表审计执业全过程,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基地,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接触审计业务,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充分准备。

(三)整合教学内容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以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的基础上,从审计流程上兼顾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使学生掌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内容与方法,同时熟悉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审计流程,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审计执业需要。

为适应审计主体执业范围的外延扩展需要,《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增加财务报表审计以外的特殊领域审计、审阅业务及其他鉴证业务,以及相关服务业务。

(四)加强教材建设

《审计学》课程应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架构、逻辑要安排合理,突出审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不是具体的执业指导。教材的编写应与时俱进,融入最新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税法等内容,教材内容应充实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除课堂理论教材外,还应注重相关辅助资料的建设,配套相应的《审计案例》《审计学教学参考》和《审计学学习指导》等辅助教材,实现各类教材内容与功能上的互补。

(作者单位为南昌工程学院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 时现.全国高校审计学课程组与教材建设论证综述[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

审计课程篇3

关键词:高职;审计课程;沟通技能;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式,国内的高职院校纷纷不断地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人才。针对高职类教育的特色,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各种课程设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就高职类会计专业来说,在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基本上都包含内部审计人员岗位和事务所助理审计员岗位。在与之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一门或几门以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审计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审计学、审计基础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这样的课程设置,首先,是基于对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本科以上层次教育的改进,增加了专业技能训练的分量,尽管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次,是因为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中,到各级各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比例较大,且本专业面向的社会工作岗位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审计业务。如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近三年在会计事务所实习岗位的学生,其人数占本专业实习岗位总人数的37%。www.133229.Com

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探索和总结,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在审计沟通技能上所暴露出的问题。即使部分专业知识非常扎实的学生,同样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沟通技能方面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岗位应对能力。有感于此,本文通过对强化审计沟通技能训练在课程设计中的必要性论述,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以及以本校审计课程设计的改进为例,探讨了如何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加强沟通技能的训练。

强化沟通技能训练在审计课程中的必要性

根据我们对实习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审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内,有近1/2的时间是在与被审单位的往来沟通上,有1/4的时间要花在文书处理上。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审计相关单位(如会计事务所)辞退的审计人员中,有近1/3的工作人员是由于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为此,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包括外聘专家)在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多次提出,应该加强在校学生的沟通技能,特别是加强专业沟通技能的培养。另外,许多审计行业的专家也常呼吁从事审计工作的学生,应该强化专业沟通技能的训练。而据我们近几年对进入审计岗位实习学生的跟踪调查,同样也发现他们专业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深感强化这方面训练的必要性。

应届学生由于毫无专业岗位工作经验,而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形势要求员工来了就能上岗,上岗能胜任。出于对新形势下的人员流动机制和人力资源成本的考量,许多专业对口单位不愿意自身成为岗前培训机构。为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除了讲授已有专业知识技能外,实际岗位上重要的专业沟通训练应该在校内完成。

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

沟通技能主要包括内部沟通技能、外部沟通技能、文字沟通技能、演讲技能、面谈及会议组织技能等多个方面。如何在审计课程中培养、训练及提高学生的这些技能,是专业教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日常工作中所需的沟通,主要体现在口头和书面方式上。比较而言,现有的审计课程设计,比较重视对审计文书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的口头表达往往显得更加普遍和重要,譬如,向被审计对象了解基本情况,询问有关事项,就审计中的相关问题适时地对管理当局的不同层次开展调查、讨论等。

审计实质上是对各种具体经济业务活动所进行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行为和风险评估监督行为。审计的对象包括财会管理、税务监督、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其他形式的基本经济监督活动。就形式而言,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及独立审计。从具体的审计业务分类来看,审计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法纪审计及信息系统审计等。就具体的审计工作而言,审计人员所需的沟通是指审计人员与已有客户、潜在客户以及与客户相关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主管注册会计师以及其他方方面面之间就审计范畴有关事项进行商讨、询问、交流及答复。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使审计与接受审计双方明确任务目标,形成共识,减少误解和歧义,审计人员必须本着专业知识,利用简洁明了的、友好的以及准确的口头或书面表达,征询疑问和意见,阐述观点。口头上的沟通,如初期的审计业务接洽、意向,审计过程中的咨询、提醒、建议等;书面上的沟通包括:审计计划、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行政复议、审计行政诉讼、审计文告、验资与资产清查等文书、清单及表格等。

在教学中沟通技能训练的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在审计课程标准里,我们重新进行了目标定位。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某一课程或科目的学习后,应该具备的学识或技能状态及其所达相应水平的描述性指标,它直接影响和制约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直接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我们对审计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将沟通技能作为本课程要构建的核心能力之一,并按口头沟通能力与文书写作能力进行具体的训练分解。

在审计实训项目设计中明确沟通技能的构建与要求我们根据审计职业岗位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及专业能力的要求,将沟通技能的训练与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里的教学项目、综合实践项目中,将相关的沟通技能以学习情境为载体来组织训练。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审计准备、审计业务承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课程项目上,针对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我们都设置了具体的学习情境。在审计准备项目中,我们设置了走访、开发客户子情境。要求学生模拟进行客户走访,学习事务所推介和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存在的困难,寻找客户接受委托的切入点,学习搭建同客户情感联系渠道,保持与客户的联系、沟通。如,就审计工作中首次接受委托进行年报审计,就期初余额对本期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且上期会计报表未经独立审计的情况,要求确定期初余额是否存在错报或漏报的事项。为此就需要增加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收费的情况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的模拟实训,要求学生通过沟通,使被审计单位理解增加程序与费用的必要性。在审计业务承接项目中,我们设置了审计业务洽谈、撰写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计划等子情境。学生模拟接受委托的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书中的审计目的、范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双方的权利义务、审计收费等事项进行沟通,以明确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审计文书行文应该遵循“依法、规范、简明、高效”的原则,培养学生严谨的行文习惯。编写审计计划时,还应当就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和最新变化,其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变更,新的法规或专业准则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等事项与客户沟通,以便为实施审计做好准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约谈法进行模拟。在审计实施阶段,我们设置了撰写审计日志、工作底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报告,还设置了现场一般性调查与了解、有关质疑点的询查与沟通等子情境。这个阶段是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水平评价的关键时刻。在沟通上我们要求学生学会紧扣实质性问题,言简意赅,表述得当,积极争取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就这个阶段的具体口头沟通教学模拟,我们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设置了对存货盘工作和索取询证对象的通信地址的口头业务交流;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高的会计报表的认定的咨询;对已发现的重大错误、舞弊或可能违反法规的行为的处理以及审计工作中受到的限制与障碍等环节的沟通。组织学生针对相应的模拟实际情境进行沟通讨论,以提高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礼貌、有效及准确的表达能力。在审计调整和报告阶段,我们设置了调整事项,与管理当局沟通实训,撰写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进行陈述、汇报等子情境。就有关会计报表的分歧、重大审计调整事项、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可能危及其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风险、审计意见的类型及审计报告措辞、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等内容与客户沟通。由于这部分要敲定最后的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沟通过程需要体现该职业庄重、严肃而不失友善的特点,内容上应突出重点,有根有据,既有结论的意见,又有建设性的提示。例如,我们在设计学生模拟审计人员就审计中比较重要的调整事项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实训项目中,要求学生学习就相关的调整如何与管理当局进行沟通。学生通过沟通学会让企业管理者了解审计中实施的必要的审计程序、问题所在及其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学会向企业管理者讲解调整所涉及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通过实训,学生意识到良好的沟通能引导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的专业判断能力的认可、接受,同时,也为出具满足真实性、合法性及公允性的恰当的审计报告提供了保障。

沟通技能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们采用了全过程、多方位的考核模式,并将沟通技能作为一项重要构成要素应用到考核标准的各方面。一是考核点设置中明确对沟通技能的考核点。如在考核点设计中,我们设置了小组项目,针对某一具体会计要素实施审计,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制定出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选用适当的审计程序,提出审计建议,并要求分别做出陈述。二是考核方式多样化,我们采用了笔试、口试、小组讨论式、提问回答式、学生汇报式。对于小组讨论的考核点,我们设置了学生、组长、教师三方共同评分的模式。三是明确考核标准,审计文书考核标准为行文格式、内容、文字、法规的应用准确无误。口头沟通要求能用专业语言正确流利地表达项目执行和完成情况。

高职教育改革重点在于坚持高职教育特色,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课程建设,突出高职课程特色。审计课程作为我校会计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始终坚持面向职业工作岗位,不断完善以审计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递进式学习情境库的建设,不断打造本课程的教育教学特色。将沟通技能训练融入审计工作过程的教学,融入职业标准,是我们审计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对高职审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国玉.市场营销课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审计课程篇4

(一)初步业务活动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做到“知己知彼”。首先通过和拟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的沟通,明确本次审计的目标、范围以及审计报告的用途。其次是通过对客户的诚信、经营风险、财务状况等初步了解评价审计风险。第三,在对审计业务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评价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第四,通过和拟审计单位管理层沟通,界定拟审计单位管理层的会计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确保不存在对业务约定书条款的误解。在实验时,对于本阶段的审计活动,主要是在实验教材设定的审计环境下,实验教师启发学生从各个可能的角度去考虑分析问题,再认真阅读教材给定的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作出自己的初步判断。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成不同的角色(如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企业成本会计、普通职工等),转换不同的身份(如注册会计师、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等),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体会如何在初步业务活动阶段保持职业怀疑态度。例如:通过和拟审计单位的主要管理人员的接触,初步判断其诚信度;通过与相关职能部门,如贷款行、直属税务部门的沟通,初步了解拟审计单位的一贯表现;通过与前任注册会计师沟通,初步了解拟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及对待审计的态度,特别要关注是否有由于在重大会计、审计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而购买审计意见的问题;通过对拟审计单位整体行业状况的了解以及本单位在本行业中定位的了解,初步判断其是否存在经营风险;通过对拟审计单位前三年财务报表的分析,初步了解财务状况及变动趋势,并与该行业整体状况和发展变动趋势相对比,分析判断本单位是否存在异常状况。

(二)风险评估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定性定量”,重点是确定重要性水平,把握好重要性,执行穿行测试。第一,确定重要性水平,把握好重要性。在实验课中,实验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根据不同财务指标的不同比例计算出多个数值,然后让学生去讨论该选用其中的哪一个作为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更合适。在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确定好的基础上,结合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出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第二,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在这个阶段,首先让学生通过翻阅被审计单位的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有规范成文的相关内控的制度。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有些小企业内部控制可能没有规范的文字章程,但并不代表这个企业就没有实行内部控制,这时就需要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和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沟通,了解其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理不相容岗位,在业务流程中如何进行授权和审批等。然后,在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评价内控的设计是否能够有效地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要通过穿行测试,测试其内控是否得到执行。如果上述答案都是否定的,无论是内控设计有缺陷还是执行有缺陷,审计人员在执行进一步审计程序时都要时刻注意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当然,如果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了解后,发现其内控制度本身设计的就不合理、不恰当,就不需要执行穿行测试来测试其是否得到执行了。在本阶段实验过程中,重点是启发学生联系教材中列举的审计程序和主要考虑因素来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可以将每组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充当注册会计师,针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一部分充当企业管理层人员,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的行业及特点,对注册会计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当然,首先在课前要安排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或网络查询去了解有关被审计单位相同行业目前国际国内的状况。学生在课堂问答的过程中不必要局限于教材设定的情形,可以多广度、多角度、发散性的去辩论。

(三)实质性程序阶段实质性程序是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的,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对于第一次接触审计底稿的学生来说,面对每个账户众多的表格类底稿,都感觉到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实训教师要先指导学生对底稿的整体构成有一个整体层面的了解,对针对某一个账户余额审计的底稿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然后通过实施实质性审计程序和收集底稿的操作,让学生逐渐明白每一步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以及每一步程序、每一张底稿的审计目标。下面以货币资金审计的底稿为例来进行说明。对于货币资金的审计必不可少的几张底稿有:货币资金审定表,库存现金监盘表,银行存款明细表,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检查,银行存款函证结果汇总表,银行询证函,货币资金收支检查情况表(以上底稿可以参照《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引》)。本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编制底稿,了解同一个被审计科目的每张表格的作用、填制依据以及表格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货币资金审定表,我们按照被审计单位的日记账余额填写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期末未审数,加总得出货币资金的合计数,这个过程是核对被审计单位账账一致、账表一致的过程。核对无误后,这张表后面的内容要暂时跳过,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审计程序来证明这个账面余额的正确性。对于货币资金余额的存在认定的审计,最直接的方法是盘点库存现金,向开户银行发询证函。在库存现金监盘时要注意区分监盘日和报表日不一致的情况下如何追溯调整。如果正好在报表日到被审计单位监盘,而且被审计单位的所有原始凭证都已经进行了账务处理,所有的记账凭证都已经过账,那么库存现金实有金额就应该和账面金额一致。但如果上述任何一项条件不具备,盘存的库存现金就可能和报表日账面金额不一致,这种情况下就要进行追溯调整。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可以设计出这两种情形,以不同面值的点钞券代替纸币,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不同情形下收集的审计证据有何不同,针对不同的情形如何填写库存现金监盘表。

对于银行存款余额的审计,先按照被审计单位报表日的情况如实填写银行存款明细表中的相关资料,这个过程也是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一致的过程。如果被审计单位不止一个开户行,不止一个账号,在填写银行存款明细表时要分账号填写余额。在核对账账一致后,下一步就要收集审计证据证明账实一致,执行的审计程序就是分开户行发银行询证函。但要提醒学生如果在同一个开户行不仅有存款,还有借款时,要合并发函,让学生自己动手填写银行询证函。在这个环节,学生就会显露出不同的问题,比如:谁来发询证函?以谁的名义发询证函?回函地址是被审计单位还是执行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函证余额还是发生额还是两者都需要函证?是以积极方式发函还是消极方式发函以及不同发函有何不同等等。其实这些问题在理论课环节教师都重点强调过,但到实际操作时,学生依然会出现各种状况。各个银行的回函情况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教材上所给出的资料(比如报表日的各个账户的银行对账单)填列,然后针对不同开户行不同的回函情况填写银行存款函证结果汇总表,并针对资产负债表日银行存款余额与银行询证函不一致的情况进行调整,同时检查被审计单位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填写是否正确,将该审计过程记录下来,形成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检查。然后根据调整结果完成银行存款明细表中的相关内容。以上审计程序是为了证明货币资金账户是否账表一致、账账一致、账实一致,对管理层对货币资金存在、完整性、截止、计价的认定进行的审计程序,至于管理层的其他认定的审计,就要通过抽查凭证同时填写货币资金收支检查情况表来完成。会计做账的流程是根据业务发生时产生的原始凭证审核并编制记账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而抽查凭证的流程则是在测试完账表一致、账账一致和账实一致的情况下查阅明细账,选取其中性质较重要或发生额较大的业务,抽查其记账凭证,进而检查其原始凭证。主要检查的内容有:检查原始凭证是否齐全(针对发生的认定),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是否相符(针对完整性、准确性的认定),财务处理是否正确(针对分类的认定),是否记录于恰当的会计期间(针对截止的认定)等等。通过上述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完成了对管理层有关认定的证明过程,从而得出自己的审计结果,并将这个结果在审计底稿中科目审定表中作出相应的记录。在所有的项目审计完成后,根据审计结果形成自己的审计意见。

二、结语

审计课程篇5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审计》课程 教学范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具有厚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笔者所在的黄淮学院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觉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创办与发展之路,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强力推进学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提升,在教学范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作为黄淮大家庭的一员,结合《审计》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应该秉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具备坚实的审计理论基础和分析、处理具体审计问题的能力。

一、审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审计课程的定位错误

要想学好审计必须要有一定学科知识的铺垫。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会计专业的学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因为他们在学习审计之前,已经开设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公司法等课程。上述课程的开设与审计课程教学的展开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在入学之初就给自己制订了学习生涯计划和专业规划,通常这些计划和规划都是针对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中级会计师证”以及“注册会计师证”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审计就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与考会计方面的证书没有太大联系,从一开始就对审计课程进行了错误的定位。

(二)审计课程的课堂效果不佳

目前的审计课程主要是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抽象的审计理论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描述,面对整本书漫漫无际的理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课本简单、零散和抽象的陈述上,无法融会贯通。

审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加上学生没有与审计相关的工作经历,对审计课程中涉及的新概念、新名词,没有感性认识,只觉得枯糙无味;只要稍复杂一点学生就不知所云,没了学习兴趣。

(三)审计课程的课后衔接欠缺

审计课程的实训环节是多数院校的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由于实训建设滞后,缺少实训项目内容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大大制约了审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但导致审计教学脱离了实践,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虽然学校也非常重视校外实践环节,但是现实中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实践基地不足,这使得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难以全面得到提升。

二、针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

(一)审计课程开设目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开设应该实现两个层次的目标: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鉴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开设的特点,审计课堂知识教学的选择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提倡学生把“(对于新概念)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和“(对于常识性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相结合,传授学生必备的审计基础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制订、实施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的能力;具备搜集、整理审计证据的能力;具备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及编写、审核审计报告的能力。

二是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双重提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让学生反复实践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审计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学会融会贯通,使学生具备综合与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和个性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敏感性的培养,要求学生获得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满足企业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上岗”成为可能。

(二)审计课程教学设计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先生提出“对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的处理”,即教师应该基于学生要掌握的实际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

运用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教学中,就是:首先,要明确学生通过学习需要掌握的实际审计工作过程:(1)接受业务委托;(2)计划审计工作;(3)实施风险评估程序;(4)实施细节测试和实质性程序;(5)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其次,根据上述五步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来展开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对审计工作流程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然后把工作中每个环节涉及的知识点逐步渗透到课程当中去,采用先“总体感知”,再“分环节渗透”,最后“强化理解”的步骤,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总体感知”――先让学生了解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知其然”

图1 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教学设计

“分环节渗透”――将审计工作分环节展示给学生,根据每个环节涉及的关键知识点展开课程,并结合案例分析和课后实践环节来巩固记忆――“知其所以然”

“强化理解”――通过综合案例分析和综合实训来实现各章节的融会贯通――“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审计课程教学的展开

在上述教学设计基础上再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完成教学。首先把要学的知识技能放在任务中,以任务为“诱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由于解决这些任务难题需要使用一些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先了解、后使用这些技能来完成任务;最后,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构建,这就是先通过任务明确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再掌握理论知识,然后付诸实践的一种探究式学习过程。

任务驱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非常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原因如下:第一,审计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分解成各个具体的任务来教与学;第二,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关键是掌握基本的审计方法和技能并会实际运用。所以,任务驱动型审计案例教学模式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十分吻合,是较为理想的审计教学模式,具体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模式

(四)优化审计实践教学

根据社会对审计实务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社会实践,来实现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课程教学中,应不再人为地把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倡导“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分解分配到各技能模块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相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审计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娜.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审计实务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3):95-99.

审计课程篇6

论文摘 要 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课教学也不符合审计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违背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的相差较大。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现状,提出了改革意见。  

审计学是集会计、财政财务、金融证券、税法、经济法、经济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于一体并对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运用的实用型课程,与其他财经学科相比,它的综合分析性、判断推理性和社会实践性都比较强。在审计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没有合理定位,无法满足现行环境对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要求。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和本科院校区别不大,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定位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审计环境,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学生大多面向中小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会计与审计基础工作岗位,除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信、敬业、严谨、准确”的良好职业素养,还应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和会计、审计基本知识,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整体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备较强的会计、审计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缺乏适合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教材,审计课程综合实训案例也不适合高职学生。目前高职高专使用的审计教材基本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内容,倾向于注册会计师的应试教育,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案例缺乏一条主线,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大多审计课程的教材的知识是局部的和零散的知识,过于具体和细微,难以培养学生的审计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大多的教材未能考虑到学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没有循序渐进,逐渐认知的过程,给出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综合的、大型的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无法参与分析讨论。 

(3)高职院校不注重审计课程,专业课少,师资不足,教师少实践,不能适应审计教学要求。对于高职学生,审计实务课程缺乏合适教材和实际的案例,课堂枯燥无味,加上大多数审计教师也缺乏审计实际经验,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更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经验,教学收效欠佳,学生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减少。审计课教师与一般的财会课教师相比应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4)现行的高职高专教学大多采用课堂讲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学教学基本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对从未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讲,从他们已有的感性知识中很难过渡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之中,生动的学习过程变成单纯的记忆与背诵,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 

(5)高职院校审计教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大多学校的审计考核仍然采取闭卷方式,无法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好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高职院校审计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审计教学活动。尽量运用多种方法教学,如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角色定位法,启发式提问,研讨式教学和论文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教学手段上,要编制审计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有条件应该购置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可以大大缩短了学生对审计认知过程和审计方法的掌握。 

(2)审计授课内容可以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将审计实务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根据教学模块将审计任务划分成便于学生学习的单项操作、综合训练等审计任务,每类任务的完成又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结果、教师总结等行动过程进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在提出任务的同时,对每一项任务再进一步设计成模仿操作、独立操作、综合实践等环节,真正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等实训过程对审计实训的内容达到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和完善审计实训,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由于审计模拟实验所需资料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要求研发人员不仅要具有相当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还要熟悉电算化会计与计算机审计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可以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把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兼作审计训练基地,也可以单独设立审计试验室以作为审计实务演习之地。 

(4)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审计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尽量让教师参加全国或地方的会计、审计社团活动,增加同实际工作多年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5)改革单一的考核办法,实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审计教学考核可以采用理论测试、课堂讨论和撰写审计报告等方式,增加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考试。对于考试成绩的评定,课堂讨论成绩由事前的准备、事中的发言踊跃与否和事后所写的报告三者综合确定。 

3 结束语 

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高新技术不断向生产和生活方面渗透,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竞争不断加剧,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培养“大会计”(财会审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形成既注重理论水平,又注重计算机与审计相结合,强化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家杰.基于新准则体系的高校审计教学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8). 

[3]何伟威.《审计实务》课程中的案例实训教学方法探索之我见[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审计课程篇7

【关键词】 审计信息化; 课程建设; 模块教学

一、信息时代需要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存储介质、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不同于传统会计,也使得审计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为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应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会计工作信息化要求审计必须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审计任务

企业管理信息化、ERP系统的应用、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普及,以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使会计信息的采集、存储方式、内部控制等都发生了改变。审计面对会计信息化,仅依靠传统审计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审计目标的要求。这给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审计质量和效率带来了巨大挑战。审计工作能否满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方式是否采用现代技术,是传统审计面临的紧迫问题。只有通过审计与网络、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实现与会计信息化系统对接,随时取得所需的审计对象的相关资料,才能实现实时审计监督,使审计跟踪更加严密,提高审计的有用性。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审计信息化成为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应该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

会计信息化使得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集成的数据库中,失去了原有的纸质线索,这就给传统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审计要面对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线索,那么审计技术、审计方法和途径,就要形成信息环境下的审计信息化方法和审计程序体系,要形成不同于传统手工审计的新理论。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审计人员如不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将会失去审计资格。

我国已经有了不少审计软件,软件的功能也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这些软件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缺乏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比如数据抽取和分析、风险评估技术等都要求掌握好计算机审计技术。部分审计从业人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审计经验,但计算机知识跟不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应用,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使用人单位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目前既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缺乏,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数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现行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造就具有财务会计知识技能基础、掌握财政财务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审计人才为工作重点。而这部分毕业生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不具备就业优势,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因此高校相关审计或财会专业应该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审计能力,将对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审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一)审计信息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采用会计系统软件有单机版、网络版、ERP信息系统,信息化程度不同,数据库中数据存储格式也不同,而且数据库中的数据量相差也非常大。审计人员需对数据进行采集、验证,分析,收集审计证据,完成审计任务。总之,信息环境下,审计人员需依赖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审计业务和工作。由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审计信息化课程可包括以下部分:审计信息化原理;计算机安全审计重点;计算机犯罪审计重点;计算机犯罪审计案例分析;国际国内互联网有关法律法规与审计重点;金融系统计算机犯罪审计重点;企业信息化管理审计重点;财务管理信息化审计重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审计信息化重点;投资效益分析审计的Excel计算方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lA)的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计算机类题目类型重点介绍等等内容。

(二)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组织采用实践项目导向

传统的计算机审计教学,软件功能相对简单,采用理论教学或多媒体教学演示操作,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或许不大,但在审计信息化教学中,教学内容增多,软件功能复杂化,仅通过理论讲授没有感官刺激和动手操作,或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会使学生走马观花,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因此审计信息化应该归入实践性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分小组进行综合实训练习,改变单人单机按软件程序机械操作。具体教学组织程序包括:在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案例的基础上,首先做好审前准备工作。主要是收集被审计单位一些必要的技术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为下步采集、分析数据做好准备。其次设计审计方案。各小组在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审计任务设计审计信息化方案,每组可以有不同的审计方案。再次,进行审计取证。各组根据自己的审计方案,查找审计线索,进行审计取证。然后,进行数据分析汇总。做好审计证据的分类、筛选和汇总工作,保证以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分析汇总时可以运用EXCEL、ACCESS等,进行期间数据比对、指标筛选,提供所需统计数据。最后,得出审计结论。不同的小组、不同的方案、不同的审计线索或可能得出不同的审计结论,这主要受学生的水平、审计线索的发现、取证、分析等因素的影响。

(三)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方法采用模块法

模块教学法原是国际劳工组织在广泛研究世界各国现今培训方法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的技能培训模式。其特点是将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分解为多个相对技能模块。教学中以基本能力点为控制对象,将相关理论融于技能训练中。教师在审计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面临教学内容多元化、软件功能复杂化,可以采用模块教学法分组练习,再融合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完整化。分组练习侧重训练学生相互间的沟通与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理解在审计实务中需要集体智慧和力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多方面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在模块化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建立审计信息平台的方式向学生及时提供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实际业务流程的了解,以缩短毕业生工作适应期。同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实务训练和创新交流的平台。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

1.缺乏复合型师资和实践经验。审计信息化教学是融会计、审计、信息技术、管理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的教学,虽然高校教师学历结构大大改善,但在审计信息化的教学中缺乏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会计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因此存在部分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由计算机或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任课,他们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但不熟悉会计、审计专业知识,授课时只是讲授审计软件的操作,无法将审计的线索、步骤、经验穿插于教学中。另一方面,授课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教学,缺乏审计实践经验,缺乏较好的审计信息化教学案例,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审计信息化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2.缺乏对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的认知,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没有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或即使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由于对教学目标认知存在差异,课程设置不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公共课程外,即使开设计算机审计课程,也大多侧重学生对审计软件的具体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涵盖面较窄。而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也不断深入,审计任务要求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审查系统的安全性、系统业务处理功能的合法性和正确性、对数据库的审计等多个方面。若课程设置不合理,则不利于培养信息化审计人才,不利于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3.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不了解审计信息化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状况,没有认识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对审计信息化的认知,停留在对会计电算化的了解,认为只要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就能查找审计所需资料。对计算机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的认识不足。而对系统安全控制审计、病毒防范审计、数据库审计了解情况更差,更谈不上掌握。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对策

1.加强师资的培养和实践锻炼。审计信息化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不是单纯的计算机知识的应用。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师应既有计算机知识,又有深厚财会、审计和审计实务知识。对于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审计信息化课程或由计算机系教师、或由电子商务教师授课的现状,欠缺系统的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异,不利于培养既掌握财会、审计知识,又掌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才。因而应加强复合型师资力量的培养;同时学校加强校企联合,鼓励从事审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参与审计实务锻炼,了解社会需求,成为合格的审计信息化专业教师,以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

2.合理设置课程,适应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对信息环境下审计人才的培养有很大影响。为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审计、财会专业不仅要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审计专业课程,还应相对加强软件日常维护和硬件常见故障排除等技术的教学内容,以及深层次计算机知识内容的学习,才能适应信息环境下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要求。由于部分审计、财会专业毕业的审计人员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在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时尚有难度,从而达不到较好的审计效果。因此审计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置,要符合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审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审计信息化教学应将审计、财会专业与信息技术结合,以适应审计信息化复杂性的特点。审计信息化使得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不仅需要采集各类会计数据,而且有时还需引入相关的管理数据,并对大量数据进行筛选、比对,因此审计信息化教学中提高学生EXCEL、ACCESS和一些软件工具的应用水平,结合审计案例,查找审计线索,采集所需数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和处理数据,提高审计准确度。

4.学生应走向社会,加强实践锻炼。学生应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社会调查,了解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了解在审计实务工作中,所需网络、信息技术的知识,比如互联网、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信息系统、视窗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报告软件等在工作中的应用;了解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时的病毒防范审计、数据库审计、安全性审计。通过实践锻炼和社会调查,加强自身学习,以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

总之,会计信息化程度越高,对审计信息化程度要求也越高,会计信息化推动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同时审计信息化也促使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使会计数据更加真实、可靠。审计信息化已成为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不可缺少的审计手段。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除了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短期培训外,高校担负着长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的重任,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成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36—41.

[2] 沈宁安.模块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7-50.

审计课程篇8

【关键词】 审计信息化; 课程建设; 模块教学

一、信息时代需要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存储介质、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不同于传统会计,也使得审计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为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应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会计工作信息化要求审计必须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审计任务

企业管理信息化、erp系统的应用、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普及,以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使会计信息的采集、存储方式、内部控制等都发生了改变。审计面对会计信息化,仅依靠传统审计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审计目标的要求。这给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审计质量和效率带来了巨大挑战。审计工作能否满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方式是否采用现代技术,是传统审计面临的紧迫问题。只有通过审计与网络、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实现与会计信息化系统对接,随时取得所需的审计对象的相关资料,才能实现实时审计监督,使审计跟踪更加严密,提高审计的有用性。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审计信息化成为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wWw.lw881.com

(二)高校应该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

会计信息化使得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集成的数据库中,失去了原有的纸质线索,这就给传统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审计要面对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线索,那么审计技术、审计方法和途径,就要形成信息环境下的审计信息化方法和审计程序体系,要形成不同于传统手工审计的新理论。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审计人员如不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将会失去审计资格。

我国已经有了不少审计软件,软件的功能也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这些软件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缺乏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比如数据抽取和分析、风险评估技术等都要求掌握好计算机审计技术。部分审计从业人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审计经验,但计算机知识跟不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应用,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使用人单位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目前既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缺乏,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数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现行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造就具有财务会计知识技能基础、掌握财政财务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审计人才为工作重点。而这部分毕业生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不具备就业优势,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因此高校相关审计或财会专业应该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审计能力,将对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审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一)审计信息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采用会计系统软件有单机版、网络版、erp信息系统,信息化程度不同,数据库中数据存储格式也不同,而且数据库中的数据量相差也非常大。审计人员需对数据进行采集、验证,分析,收集审计证据,完成审计任务。总之,信息环境下,审计人员需依赖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审计业务和工作。由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审计信息化课程可包括以下部分:审计信息化原理;计算机安全审计重点;计算机犯罪审计重点;计算机犯罪审计案例分析;国际国内互联网有关法律法规与审计重点;金融系统计算机犯罪审计重点;企业信息化管理审计重点;财务管理信息化审计重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审计信息化重点;投资效益分析审计的excel计算方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la)的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计算机类题目类型重点介绍等等内容。

(二)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组织采用实践项目导向

传统的计算机审计教学,软件功能相对简单,采用理论教学或多媒体教学演示操作,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或许不大,但在审计信息化教学中,教学内容增多,软件功能复杂化,仅通过理论讲授没有感官刺激和动手操作,或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会使学生走马观花,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因此审计信息化应该归入实践性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分小组进行综合实训练习,改变单人单机按软件程序机械操作。具体教学组织程序包括:在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案例的基础上,首先做好审前准备工作。主要是收集被审计单位一些必要的技术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为下步采集、分析数据做好准备。其次设计审计方案。各小组在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审计任务设计审计信息化方案,每组可以有不同的审计方案。再次,进行审计取证。各组根据自己的审计方案,查找审计线索,进行审计取证。然后,进行数据分析汇总。做好审计证据的分类、筛选和汇总工作,保证以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分析汇总时可以运用excel、access等,进行期间数据比对、指标筛选,提供所需统计数据。最后,得出审计结论。不同的小组、不同的方案、不同的审计线索或可能得出不同的审计结论,这主要受学生的水平、审计线索的发现、取证、分析等因素的影响。

(三)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方法采用模块法

模块教学法原是国际劳工组织在广泛研究世界各国现今培训方法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的技能培训模式。其特点是将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分解为多个相对技能模块。教学中以基本能力点为控制对象,将相关理论融于技能训练中。教师在审计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面临教学内容多元化、软件功能复杂化,可以采用模块教学法分组练习,再融合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完整化。分组练习侧重训练学生相互间的沟通与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理解在审计实务中需要集体智慧和力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多方面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在模块化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建立审计信息平台的方式向学生及时提供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实际业务流程的了解,以缩短毕业生工作适应期。同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实务训练和创新交流的平台。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

1.缺乏复合型师资和实践经验。审计信息化教学是融会计、审计、信息技术、管理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的教学,虽然高校教师学历结构大大改善,但在审计信息化的教学中缺乏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会计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因此存在部分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由计算机或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任课,他们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但不熟悉会计、审计专业知识,授课时只是讲授审计软件的操作,无法将审计的线索、步骤、经验穿插于教学中。另一方面,授课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教学,缺乏审计实践经验,缺乏较好的审计信息化教学案例,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审计信息化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2.缺乏对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的认知,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没有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或即使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由于对教学目标认知存在差异,课程设置不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公共课程外,即使开设计算机审计课程,也大多侧重学生对审计软件的具体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涵盖面较窄。而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也不断深入,审计任务要求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审查系统的安全性、系统业务处理功能的合法性和正确性、对数据库的审计等多个方面。若课程设置不合理,则不利于培养信息化审计人才,不利于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3.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不了解审计信息化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状况,没有认识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对审计信息化的认知,停留在对会计电算化的了解,认为只要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就能查找审计所需资料。对计算机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的认识不足。而对系统安全控制审计、病毒防范审计、数据库审计了解情况更差,更谈不上掌握。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对策

1.加强师资的培养和实践锻炼。审计信息化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不是单纯的计算机知识的应用。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师应既有计算机知识,又有深厚财会、审计和审计实务知识。对于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审计信息化课程或由计算机系教师、或由电子商务教师授课的现状,欠缺系统的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异,不利于培养既掌握财会、审计知识,又掌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才。因而应加强复合型师资力量的培养;同时学校加强校企联合,鼓励从事审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参与审计实务锻炼,了解社会需求,成为合格的审计信息化专业教师,以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

2.合理设置课程,适应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对信息环境下审计人才的培养有很大影响。为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审计、财会专业不仅要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审计专业课程,还应相对加强软件日常维护和硬件常见故障排除等技术的教学内容,以及深层次计算机知识内容的学习,才能适应信息环境下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要求。由于部分审计、财会专业毕业的审计人员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在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时尚有难度,从而达不到较好的审计效果。因此审计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置,要符合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审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审计信息化教学应将审计、财会专业与信息技术结合,以适应审计信息化复杂性的特点。审计信息化使得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不仅需要采集各类会计数据,而且有时还需引入相关的管理数据,并对大量数据进行筛选、比对,因此审计信息化教学中提高学生excel、access和一些软件工具的应用水平,结合审计案例,查找审计线索,采集所需数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和处理数据,提高审计准确度。

4.学生应走向社会,加强实践锻炼。学生应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社会调查,了解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了解在审计实务工作中,所需网络、信息技术的知识,比如互联网、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信息系统、视窗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报告软件等在工作中的应用;了解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时的病毒防范审计、数据库审计、安全性审计。通过实践锻炼和社会调查,加强自身学习,以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

总之,会计信息化程度越高,对审计信息化程度要求也越高,会计信息化推动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同时审计信息化也促使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使会计数据更加真实、可靠。审计信息化已成为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不可缺少的审计手段。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除了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短期培训外,高校担负着长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的重任,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成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36—41.

[2] 沈宁安.模块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7-50.

审计课程篇9

【关键词】 审计;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审计课程是一门相对来说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复杂且抽象,课程中涉及到的定义、术语和技术规则等条条框框的东西非常多,对于初学者来说在理解上存在很大难度,就使得审计课程一贯给人留下枯燥难懂的印象。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多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偏轻实务技能的培养,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教学也缺乏必要的案例和实践,使得审计教学质量不高。在经济全球化、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新会计和审计制度已推出,审计环境日趋复杂,这些因素对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审计学课堂教育的不能与时俱进,就更加深了审计理论与实务之间的裂沟,审计课程的特点和重点就是要突出其实务性,为了更好地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务技能,必须合理地采取案例教学方式和合理开展实践教学。

一、合理地选择案例并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最好是根据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提炼并整改润色而成。来自于审计实践的审计案例会更加通俗易懂,可以加强学生对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等内容的了解,也会让学生更有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兴趣。作为教师,有机会应亲身参与会计师事务所与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实务工作,既可以获得实际工作底稿等实际审计的具体案例资料,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务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可以参考国内外专家的审计案例书籍和国内外知名事务所网站上公布出的案例,还可以收集财政部、审计署、中注协、证监会公布的处罚公告中涉及财会方面的案件并将其整理制成适用的案例,形成案例库。

另外,审计教师还应开拓视野,关心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气候、资本与证券市场。可以从财经媒体、报刊杂志和网络上查找新闻并探索其暴露的问题并做成案例,在收集资料时要注意不能只停留在记者的报道和网络数据上,应该有自己的专业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去网络和报纸上收集各类资料、关注证券市场实事要闻、分析上市公司年报、看相关的评论报道,让学生把相关公司的各年度年报数据都拿出来分析,独立判断事件的真伪,既可增强审计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又可锻炼学生的会计审计实务操作技能和独立判断能力,还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可让学生实际调查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请被调查单位来评判学生建议的可行性。

为了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每章每节最好都有一个案例做引导。案例的选择应与课程密切相关,结合审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具有基础性和代表性,可以用来解释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或原理性内容。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内容比较新、完整且长短适中,适合该章的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案例的把握水平和自身的分析能力有差异,内容的选取要让学生有可思考性,要结合学生的层次以及接受水平来选择,综合性和深度都要适当,以便能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充分讨论,对教学起到理想的促进作用。

二、案例教学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课堂讨论方式

1.大型案例不一定适合于课时有限的课堂教学。如果课时充足,也可安排专门的案例分析与讨论课,做深度分析。建议教师把编好的案例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做准备,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之前先熟悉案例做好预习工作,对案例分析有大致的思路并做出初步分析。也可以由老师定题,将案例分析布置成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分小组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讨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自学审计案例还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小案例比较适合课时有限的课堂教学。教学中,应注意适时穿插引用简短的中小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可运用由多个小案例组合成的综合性审计案例来说明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和审计报告的完成过程。案例分析要尽量地符合中国实际。

3.在课堂讨论中,案例讨论可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一般的大型审计案例都比较难,让初学的学生一个人独立回答比较困难,可对全班学生分小组,让其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代表上台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系统阐述,其他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来反驳,教师最后做点评和总结。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注意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维持讨论秩序、把握讨论方向,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各种问题,并逐一进行分析与讨论。为了督促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可以要求学生将讨论内容及过程做好记录并最后提交一份完整的案例分析报告上交,教师对其进行评分,评分结果计入平时成绩。在这样的案例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总结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分析和思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各种分析思路进行点评,所以除了应当具备准备和组织案例讨论教学的能力外,更应当具备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贯通和融合的能力。

(二)多媒体手段的使用

审计课程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如果要配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则多媒体教学手段必不可少。利用多媒体、网络通讯等手段可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直观、内容更丰富且更具有吸引力,可促使学生学得更快且印象更深刻。不论从理解或记忆的角度来看,多媒体教学都能达到良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它能实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生动效果,还可以增加每节课的信息容量,提高课密度,使授课内容达到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饱和度,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意识。

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学生往往反感排版密集的文字版PPT,最好能“删繁就简”,把教学内容用文本、图像、声音、影画等形式进行有机组合生动地呈现出来,通过借助多媒体使教学内容实现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这样既可避免满版的文字或表格给学生造成视觉压力,也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上,它只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辅助工具,还应与教师的讲授和板书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效果。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它独到的优势,对其还是应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看待。多媒体工具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太多种媒体的介入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导致学习效果不好,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而使其成为教师的“负担”。要做一个图文并茂的生动课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会对教师提出很高要求:教师必须擅于运用office软件,能熟练掌握类似visio这样的绘图工具,最好还会制作flash;教师还应该擅于搜索所需的资料,能很快地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任何相关背景资料。

教师还应有快速反应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能快速辨别出所接触的众多信息中是否有信息需要保留和分析,是否与所授课程有关。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使得教师们无暇钻研多媒体教学设计和分析那么多的信息资料并改造制做为授课所适用的资料。如果过于强调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会导致教师教学负担的加重,可能会削弱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审计实践教学的开展

单纯的审计案例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仍不能使学生身处真实的审计工作环境中。除了案例教学和多媒体工具的使用之外,还可以恰当的安排一些实践性教学模式,如审计模拟实验、亲身到事务所实习等模式,以强化审计案例教学效果。审计学课程实践性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审计模拟实验

审计实验能够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审计的具体操作,使学生在掌握了一定审计理论的基础上,在实验室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来筹建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场所,模拟审计场景,为实践教学提供相应平台。审计模拟实验场所的建设包括硬、软件建设。现代化的硬件建设需要配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计算机,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应有高标准要求。软件建设是指需要购买一整套专用的审计实验课软件。在进行模拟实验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抽查被审计单位的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资料并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使其对审计中会接触到的原始资料产生直观认识并切实体会到如何开展实际的审计工作,可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审计实习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好审计学这门课程,学校必须提高对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努力争取与会计师事务所及内控较好的大中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甚至可以自办事务所安排学生实习,这样在校内和校外建立审计实习基地,就可更好地培养锻炼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给学生安排为期一个月左右的课程实习,实习课程也计学分。在实习单位,应在指导老师的直接监控和指导下,以学生直接充当审计人员的角色来操作为主,这样可以检验其动手能力与独立判断能力。也可让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平时做审计实验的时候,每个学生一般只能够接触和处理到审计实务中的某部分流程,如果能在事务所实习,则可让学生参与对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审计流程,可以让学生对审计流程有个整体的把握,这对理解和掌握审计相关知识会很有帮助。

(三)审计方向毕业论文

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可以由教师将本学科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或值得写成论文的问题形成论文题库,交由学生选择写成论文,并规定每个学生的论文选题不能重复,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论题。也可以将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让学生在实习单位就实习的情况做毕业论文,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审计实务的理解,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

参考文献

[1]梅丹.我国高等审计教育改革探讨――兼谈南开大学审计教学的发展[J].教育财会研究.2009(3):53~56

[2]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8(4):70~72

[3]郝晓雁,辛旭.审计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 2007

审计课程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审计实验;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水会莉(1979-),女,河南宜阳人,湖南商学院会计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分级递进式审计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1]31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69-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多次强调要“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近年来,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审计实验课程体系对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审计实验课程建设现状

1.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有效的实现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平台

目前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0%~70%集中在理工类学科实验室,文科教学受传统理论教学结合社会实践模式的影响,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我国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部分高校将现有的会计、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称为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验室,但实际上学生的实习内容主要进行的依然是会计模拟实习,审计实验教学中缺少充分的数据资料让学生能够运用软件进行审计练习,实验课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指导教师对一些特定审计软件的功能介绍,或是较为单一的会计纠错练习,无法满足审计实践教学的需要。从审计课程整体设计而言,审计教学环节并不能真实再现审计实践的各业务流程和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审计教学脱离审计实践。

2.审计实验材料设计难度大,实施成本高

审计实验的高仿真性要求模拟审计对象一定期间内发生的经济业务,并详细构造其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行业情况等环境信息,以实施审计监督。而且,为使实验效果更为逼真,审计实验材料的时间跨度往往需要在一年及以上。这些特征决定了将会计模拟实验的成果直接作为审计实验的素材是极不充分的。审计实验资料除了应包括一定期间内的会计资料外,还会涉及到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如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记录、相关合同、营业执照及产权信息等审计所需的原始资料。同时,指导教师还需要设置行业形势、法律政策以及相关陷阱等信息,这些都加大了审计实验材料的收集、设计难度。

二、审计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实验教学中涉及到审计程序的应用不完整,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不高

受实验材料等因素的限制,多数高校设计和实施的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学习和了解的只有审阅、核对、重新计算和分析等有限的狭义的审计程序,而询问、观察、函证、检查有形资产等其他重要的审计程序却得不到有效的实验训练。作为证实某项资产或经济业务是否存在或发生的强有力的手段,这些审计程序一旦在实务中遗漏,很可能导致审计失败的产生。另外,传统的审计教学软件难以增强学生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感性认识,不利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审计程序和方法进行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来对拟进一步执行的审计程序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实验教学很难全面提高学生所需的搜集证据、分析解释证据的审计专业技能,证据的取得易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

2.审计实验系统性、动态性差

审计实验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审计实务的高度仿真。审计业务流程系统性强,各环节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审计实务中的许多情景很难用具体的文字、图表等形式描述得生动、全面。如审计人员与管理层、治理层的沟通等,实验中要呈现诸如此类承前启后、交错复杂的动态特征,是目前审计实验教学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另外,会计舞弊与审计博弈行为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实验资料需要适时更新,也对审计实验素材的动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审计实验教学缺乏层次性

审计学的校内实验层次较为单一,校外实多缺乏校方与实习单位就学生实习期间相关权责的界定,从而导致实习可控性较差。学生分散在各个地方实习,教师很难对整个实习过程做到周密系统的安排、管理和指导。另外,实习单位对实习生心存顾虑,由于缺乏相应权责的界定,实习单位大多将学生安排在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简单而琐碎的事务上,很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现行的审计综合模拟实验往往忽视了实验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三、分级递进式审计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具体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最终是以课程为依托实现的。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理论讲授以外辅助以大量的模拟实验来巩固和验证课堂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审计模拟实验并不是一门单独的实验课,而是伴随着各门课程的不同阶段而进行的多门实验课程。笔者认为审计实验课程体系应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实验教学理念,形成富有特色、开放式、多层次、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具体应区分为案例同步实验教学、校内综合模拟审计实验教学、创新型审计实验教学三个层级。多层级审计实验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逐步得到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系统训练。

1.案例同步实验教学——审计基础理论及实务的学习与实验

案例同步实验教学主要包括案例验证型实验教学与案例讨论型实验教学两种。

案例验证型实验教学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体,通过实务案例的介绍和分析来说明一个具体的理论知识,并通过案例的讲解实现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验证的教学。案例验证型实验教学可以穿插在平时的理论授课过程中,也可单独作为实验课程在审计基础理论课程讲授完毕后开设。

案例讨论型实验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学习过程教学。该模式下,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引入案例,模拟现实的审计情景,鼓励学生讨论分析,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挑战他人的观点,使学生在案例的讨论中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主要负责引导。这种以案例讨论、情景模拟为主的实验教学形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培养其审计思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有效掌握不同情景下相关审计工作如何开展,可以有效规避传统审计实验所缺乏的系统性和动态性差等问题。

2.校内综合模拟实验教学——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与决策、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校内综合模拟实验教学课程设置按照审计综合实验的自动化程度分为手工模拟综合实验和审计电算化综合实验。

手工模拟综合实验需要事先准备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仿真会计核算资料(亦可利用会计手工实验的结果),并人为设计一些不同的利润操纵手段,尽量把新形势下一些公司可能存在的舞弊手段穿去,同时设想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问题的业务特征、时间特征,编制几套不同的账簿和会计报表,辅之以行业形势、管理层品德、特定项目风险等环境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手工模拟审计业务全过程。在具体实施时,可采用3~5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操作,并引导学生采用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定性、定量分析,以提出恰当的审计意见。

审计电算化综合实验需要在特定审计软件的支持下,根据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仿真会计核算资料(亦可利用会计电算化实验的结果),穿插当前会计电算化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舞弊手段,辅之以行业形势、特定项目风险、管理层品行等环境资料,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实现模拟审计业务的全过程。这一层级的审计实验同样可采用3~5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操作,由指导教师组织实施,按照审计软件的操作步骤,结合审计实务工作流程,实现对审计工作全过程的模拟实验。

3.创新性实验教学——开拓能力的锻炼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性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体验科学创新方法训练和科学创新过程为主,注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提高创新能力,并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思维。

创新性实验作为审计实验教学的第三层级,也是最高层级。这一层级的审计实验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实战”的机会。创新性审计实验教学在设置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与ERP沙盘模拟实验相结合的审计实验。企业资源计划(ERP)沙盘模拟实验通过在沙盘上模拟一个制造企业的经营环境,可直观呈现出企业的经营要素。与ERP沙盘模拟实验结合可以在审计实验的过程中“再现”高仿真企业,模拟一个“高仿真的审计环境”,将加深学生对审计的感性认知并增强教学效果,进一步强化其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第二阶段是校外实习。校外实习是指给学生提供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等部门进行现场工作的实践机会。通过与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在审计工作现场实地参加审计业务,以便对审计理论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培养和考察学生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调查取证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外实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审计舞台,是校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校外实习作为审计实验教学的高级层面,其目的的实现需要科学、系统、周密的安排,否则极易流于形式。为了增强校外实习的可控性及实习效果,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加强学校、企业、事务所三方合作平台的建设,促使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在这一前提下,笔者认为校外实习可推行导师负责制,即实习单位为实习学生提供实务指导教师,负责实习期间审计实践活动的指导。导师须为所带学生制定较为详细的实习计划,让学生实践真实的审计全过程,而不再是纸上谈兵。校外实习目的的实现离不开相关各方权责的明确。权责的明确可以增强校外实习的可控性,从而提高审计实习的效果,真正实现理论教学—模拟实务教学—投入实践的有效衔接。

四、审计实验课程建设的现实选择

由于受到学校规模、教学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审计实验课程设置的实际应用环节,笔者所设计的分级递进式的审计实验课程体系在应用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不利于审计人才的全方位培养。考虑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还需要运用所学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虑到学校资源方面的约束,笔者认为第一层级审计案例同步实验教学的开设必须能够合理保证。具体课程的设置可以安排与审计理论基础课程同步开设,也可在审计理论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第二层级校内综合模拟实验,必须要满足基本的审计手工模拟实验课程的开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对象的信息化,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审计实务的影响更加深入,因此有必要在保障手工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尽量增加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的投入。第三层级创新性实验,由于ERP沙盘模拟的投入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学校可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有所取舍,但最直接的接触实践的机会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让学生在就业前能够接触实务,进一步提高其审计理论应用能力。

审计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实现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条必经之路。要使学生在审计实验中更加突出其个性特点、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其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思维,分级递进式的审计实验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洋.浅议会计专业审计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商业会计,2010,(15).

[2]倪敏,黄芳.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9,(7).

[3]贾云洁.ERP沙盘模拟实验与经济效益审计课程的对接[J].财会月刊,2010,(5).

[4]李铁群.高校审计实验室建设的难点及构想[J].财会月刊,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