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十篇

时间:2023-12-19 17:49:50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1

1 我国高校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的原因分析

1.1 未能清楚地认识到共同的目标

团队合作意识主要来自于团队中的各个成员有着一个相同的目标,并且需要为之一起付出努力。因此,团队目标是激发团队中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的重要因素。只有每个成员都清楚地认识到了彼此共同地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就会主动进行沟通和交流,然后鼓足干劲一起努力。但是,我国高校中的学生常常未能清楚地认识到共同的目标,难以有效的完成安排的任务。

1.2 高校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足

当前我国的高校学生缺乏足够的集体荣誉感,缺乏集体意识,较少参与集体活动,使得学生难以进行有效的合作。集体荣誉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责任感,增强学生团队内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

1.3 高校学生之间缺乏信任

学生团队离不开凝聚力,而凝聚力离不开信任,这种信任不是通常所说的相信,而是基于人性脆弱的信任。在一个充满凝聚力的高效团队中,学生相互之间要勇于承认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同时还要学会认可他人的优点,相互之间具有完全的信任,从而能够更高校的开展集体活动。

1.4 高校学生的责任意识不足

一个优秀的团队离不开队员的责任意识,因为只有每个队员都能负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才能共同为了目标而努力。但是,当前我国的高校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意识,相互之间未能进行有效的合作,而使得集体活动难以按时保质地完成。

1.5 高校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

集体活动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一旦存在某个学生表现不够积极主动,就很可能会使得整个活动难以持续下去。因此,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承担应有的责任,按时完成应该完成的工作,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朋友。

1.6 高校学生未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通常情况下,高校中的集体活动都是学生团队来组织的,缺乏老师和领导的有效指导,使得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未能及时得到解决,继而影响到活动的准备进度和效果。

2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的有效对策

2.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人才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而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则是学生综合素质中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高校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具体包括公民素质、道德品质、合作沟通、学习能力、审美观、健康水平和价值观等,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组织多种活动来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只有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来,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时也应该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并强制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挖掘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在合理的分工之下,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发挥学生的特长,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3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成绩占比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和考核方式一般只是简单的笔试,单纯考核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缺乏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因此,高校可以把团队合作能力加入到最终的考核机制中去,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最后的考核方式以集体汇报考核或者小组完成任务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以激发学生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的意识。

2.4 明确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中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要求

高校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不足主要归因于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根据调查发现,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离不开对人才团队合作精神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向学生渗透“团队合作意识非常重要”的思想,激发学生自主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的意识。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2

1.三人四足绑腿赛跑

比赛规则:每个小组有1男2女3位同学组成,共10组,每组男生站中间,将自己的左右脚分别与左右两边女同学的右脚和左脚绑在一起,3人在同一水平线站好,10米远处有一标杆,裁判吹口哨计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跑,绕过标杆回到原点,时间最短组为优胜组。这是个简单的趣味游戏,最能考验大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在跑的过程中,每小组的三位同学要特别步伐一致,中间一位同学左右两腿都被绷带绑住,容易摔倒,而左右两边的同学分别有一条腿与中间的同学绑在一起,在跑的过程中一定要相互照顾到队员的步伐与步调。争取做到三人的四条腿能像两个人一样非常有规律地跑着,这样才有利于顺利完成跑步过程,取得第一。而在本次运动会中,该项目有个别小组队员一味只顾着自己跑得顺畅,而全然不顾其他队员的步伐,导致赛跑过程中队员多次摔倒,有一组队员甚至双膝跪地,摔破了皮。然而拿到本项目第一的小组,他们步伐一致,整个赛跑过程一气呵成,3个人跑就像是2个人挽着手在跑步一样,远远超过左后一组而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2.众人跳大绳

比赛规则:比赛队伍由10个小组组成,每个小组包括12位同学,2位同学负责摇绳,剩下的10位同学顺着大绳依次排成一队,大绳开始摇起,大家一起跳,在1分钟内,比赛哪个小组全体成员跳过大绳的次数最多即为优胜组。这个游戏较三人四足绑腿赛跑更为难以控制局面,因为每组参赛的人数相对较多,而这个比赛更能显示出队员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跳大绳的过程中,不仅2名摇绳的同学要配合好,而且10位跳绳的同学也要掌握好摇绳同学的频率与速度,而且还要相互间顾及彼此跳绳的高低幅度与间距,避免相互碰撞而摔倒。本项目的优胜者以1分钟跳了52个的好成绩遥遥领先与最后一名的一分钟20个而成为本项目冠军。第一名的10位同学跳绳过程中宛然像极了一个人在跳大绳一样,虽然也有跳坏的时候,但很快继续进行比赛;而第10名的队员不仅频繁踩到绳子,而且有好几个队员摔倒或将绳子打到身上,最终导致比赛失败。总结原因,是由于部分队员不配合摇绳队员的速度频率,没有很好地顾及到其他跳绳同学的速度,只顾自己跳自己,且相互间间距过窄,导致最终失败。归根究底还是队员间不注重团队精神与协同合作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团队精神与大学教育

1.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也肩负着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梦想。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离开高中,踏入高校的殿堂,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敢想敢干,更加的独立,在独立中不断成长,但与此同时也失去了在教师身边言传身教的机会。他们积极、健康、向上,但同时也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班级和宿舍是一个小小的集体,很多大学生为人处世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从个人出发,个人主义观念极强,往往忽略自己也是班级和宿舍的一员,造成集体观念差、团队精神不强等不良现状。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相对独立,有部分同学缺乏同学间的沟通交流,与辅导员教师交流过于冷漠,加之现代化社会竞争激烈,有些同学甚至将竞争原则强加于团队精神之上,重利益轻友谊,进而形成同学之间缺乏交流、缺乏感情的恶劣局面。

2.大学教育与大学生团队精神

通过大学教育,大学生可以获得知识与学识,充实自己的人生,提高自身思维能力。而往往那些非常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在他们毕业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却表现得并不是那么优秀,究其根本,他们忽略了成长过程中的团队精神。生活中,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小小的集体,一个小小的团队;工作中,每个单位都是由一个个小的岗位组成,我们无时无刻都离不开集体,离不开团队。大学教育虽然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但也不能忽略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同时,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无时无刻地注重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加强大学生团队精神建设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3

[关键词]团队管理 市场营销 软件模拟教学

软件模拟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实验教学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利用计算机所模拟和营造的情境,训练学生作为营销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营销综合管理能力。目前市场营销软件主要有南京世格有限公司提供的simmarketing软件,软件教学通常采用小组团队合作的方式。

一、团队管理在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团队管理(team management)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小组,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除了训练学生进行市场细分、品牌组合、产品定位以及营销过程管理等专业能力,更多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体现市场营销实验实践课程的真正价值。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 80,90 后,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而集体观念淡薄,只要求社会及他人对自己关心,缺乏与他人进行团队合作的主动性。而在大学的课程设置和社团活动中,团队管理与合作还未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学生绝大部分课程的考核以及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验课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个体,团队合作能力考核没有纳入考核指标。因此,高校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规划,缺乏持续性,难以形成有效的氛围。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以自发的形式体现的,缺乏引导与考核,难以达到培养目的。因此这些大学生往往很难融入社会,缺乏社会竞争力。而当今社会所需人才,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

二、团队管理在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市场营销软件模拟实验的决策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团队管理如何在软件模拟课程中更好地运用和实践呢?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树立团队管理理念

对于软件模拟教学而言,以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方式至关重要。但小组学习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曾出现小组组长一人独揽决策大全,大事小事一人 ,其他成员无所事事的现象;也出现过小组成员各持己见,不分高低,制定不出最优决策,最后小组成员军心涣散,无心投入课程,导致随意决策的现象。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缺乏团队管理理念,过分注重个人意见的后果。因此,要以团队形式管理决策小组,倡导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精神,制定团队的共同目标,做到相互理解、信任、协作;不仅要在软件模拟课程中,而且更要在班级的学习氛围上树立团队理念。倡导学生积极投入团队管理,团队的管理是一个困难而有意义的旅程。如图1所示,团队管理的过程。

2.深入学习卓越团队的9大特征

在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进行之初,要向学生描绘清楚卓越的团队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并教授如何去实践这些特征。如图2所示,卓越的团队应具备9大特征。

卓越的团队首先要具有明确清晰的共同目标,可方便确定在营销决策演练中事情的轻重缓急,能确定并把握核心的任务和目标。指导学生采用SMART原则制定目标,即目标是具体的、可衡量的、有完成期限、有挑战性且可达成、关乎个人和团队共同绩效。团队成员要具有一致的信念、理念。例如,在软件模拟过程中,是倡导稳健发展的实干精神,还是鼓励创新,大胆挑战的冒险精神,需要在团队成员内部统一共识,定下基调。其次,在组队的时候,选择成员要考虑角色互补,技能匹配等原则;选举恰当的领导,要具备高瞻远瞩和务实高效的特点;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要能明确个人责任与团队责任。例如通过九型人格或MBTI性格测试和团队角色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我,明白角色互补,综合平衡,容人短处,用人所长,尊重差异,实现互补,增强弹性,主动补位,扮演自己适合的角色,充分发挥潜能。再者,团队要营造良好的开放的沟通环境,能融合和服务于团队各项工作的沟通,是解决团队各种问题的金钥匙。团队成员要相互高度信任,要形成得到全体成员的共同承认的承诺。最后,团队要善于争取外部的支持,共同分享成果。

3.建立一套适应的规范性与创新性的团队管理制度

在软件模拟教学中全程贯穿团队管理与团队运作,必须要建立一套适应的规范性和创新性的团队管理制度。首先,是团队成员组队选拔制度,要突出异质互补性。在教师倡导自愿自由组队的前提下,要强调团队成员的角色互补,男女混合。在团队中,人人都能不断进步,但无人能达到完美,团队可以通过不同角色的组合达到完美。唯有角色齐全,才能实现功能齐全。可统一进行班级所有成员的团队角色测试,运用管理沟通的约哈里窗口理论,尽可能尽多的打开和扩大学生之间的公共区域,为有效的沟通和团队协作奠定基础。其次,是团队运营管理制度。在软件模拟课程中,团队决策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小组模拟的公司的营销业绩。因此,必须制定一套团队运营管理制度,有效的帮组小组进行团队决策。团队决策制度要包含以下六个步骤:找出共同的希望目标;发现真正问题;收集正确的信息;把所有问题摆上桌面;列出问题选择方案;找出解决方案。同时,在团队讨论与决策会议的时候,要求团队运用罗伯特议事法则,在保证团队每位成员的权益同时进行高效会议沟通与决策。最后,是团队管理绩效评价制度。课程绩效考评方法将直接营销学生在课程中的行为和表现,好的考核评价制度能客观、公正、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成绩由小组决策成绩和小组营销报告两部分构成,各占一半比例。决策成绩为小组最后一个周期的成绩,营销报告是整个模拟演练过程的总结,团队管理过程与绩效主要在营销报告中体现。在营销报告撰写中,明确规定团队成员各司其职,责任清晰。营销报告不仅要提供word版,还要制作成PPT进行小组汇报。小组各成员的汇报表现也将计入课程总成绩。这些考核制度旨在鼓励成绩不佳但一直认真决策的小组。同时可设置一些团体管理奖项,如“最佳团队合作精神奖”;“最具团队领导才能奖”;“最佳团队锲而不舍奖”等,以加分的方式给各小组和个人以奖励。

三、总结

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营销业绩的高低,在课程教学过程上要更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加强团队管理。一个人再完美,也就是一滴水;一个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才是大海。对于团队管理在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中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杜慕群.管理沟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刘莉,张欣瑞.依托软件模拟环境的市场营销实验教学探索[J],商城现代化,2009(3);

[3]王心乐.试论团队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4

“团队精神”成了幌子

谈到团队,就不得不说“人性”。

关于“本性”的争论,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思想界最大的争论。孔子称“人性本善”,荀子称“人性本恶”,弗洛伊德则认为“人性本色”。本性善恶之争我们暂且搁置,但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人的骨子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私”成分。每个人的行为趋向本能上都是“利己”的,亚当・斯密把这叫做理性经济人。

因此,“团队”一词刚刚问世,便立刻得到国人的一致追捧。尤其是企业界,张口“团队建设”,闭口“团队精神”,仿佛只要扛着“团队”的旗帜,便可无往而不利了。

事实上呢?在许多企业,“团队精神”成了幌子,使得一部分人可以心安理得地为自己或一小撮人谋取利益最大化。结果是效率低下、精神涣散、不堪一击。事实证明,任何打着“团队幌子”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要么是短期,要么是失败。

中国企业有团队精神吗

团队的建设和管理远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划几个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管理者全面协调,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团队作战状态。

事实上,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就存在着斗争,更何况是一个团队组织内部。

大部分中国企业,组织各成员之间的绩效考核指标没有丝毫的联系;

大部分中国企业,团队的领导者习惯于“家长式”的“一手遮天”管理行为;

大部分中国企业,一味地强调执行力,而剥夺了团队成员参与制定决策的权利;

大部分中国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例会一年不会超过一次;

大部分中国企业,生产部会嘲笑销售部卖不出东西,而销售部却嘲笑生产部做不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大部分中国企业,在制定绩效考核的时候,对个人的绩效评估权重远远超过了团队的整体评估;

大部分中国企业,只注重看一个有效的会议,而忽视了鼓励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共同解决问题;

大部分中国企业,内部缺乏协作精神,而只注重自我表现,相互争功夺利,甚至相互打击,造成1+1<2的结局。

中国的企业缺乏团队精神,但中国的企业从来不缺乏“强调企业团队精神”的口号。只不过每个企业、团队的管理者在高呼团队精神万岁时,内心期望的大抵只是想让团队成员更听话一些,让企业的“集权性”更强一些。

这些领导者深谙“洗脑”的威力,总是把“团队精神”挂在嘴上,成员的任何行为一旦违背了领导者的意愿或者损害了部分人的利益,马上就会被指责,言外之意是要“大局为重”,个人受点损失不必计较,要注重团队的整体利益。

其实,团队的利益只是某些人的利益。这种精神上的团队不但使团队精神涣散,更严重的是扼杀了团队的创造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文人相轻”,但事实比想象的更糟糕――“人人相轻”。如此自然学不会相互合作,加之私心重、视野窄,眼光短,中国人何谈团队精神?

中国有句古话叫“文人相轻”,但事实比想象的更糟糕――“人人相轻”。只要想轻视别人,都有相轻的理由。如:北京人轻视外地人、上海人轻视全国人、城里人轻视乡下人、南方人轻视北方人、有钱人轻视穷人、开车的轻视骑车的;在企业里面,硕士轻视本科、本科轻视大专、领导轻视职员、职员轻视工人;还有搞技术的轻视搞市场的、搞生产的轻视搞销售的等等。

人人相轻,自然学不会相互合作,加之私心重、视野窄、眼光短,中国人何谈团队精神?

人的“劣根性”不是团队精神缺乏的唯一原因,但忽视了这种“劣根性”却会直接导致团队精神的缺乏。

如何让“1+1>2”

古希腊“斯巴达方阵”用团队精神创造了一个个不败的神话。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率领仅有300人的斯巴达方阵,却让波斯军队付出了20000条生命的代价。斯巴达方阵中,并不是100+100的人数叠加,而是发挥了100×100的几何效应,因此才能战胜数倍于自己的敌人。

中国古代也不乏卓越的团队所创造的不败神话:威猛神勇的明朝戚家军,用严明的军纪和超强的团队凝聚力,成为历史上唯一没有打过败仗的军队;而历史闻名的“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依靠团队所创造的“1+1>2”的力量,演绎出来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1 铁的制度。

团队管理的初衷,并不是把团队成员想象成“雷峰”。人的“劣根性”决定,每个人的骨子里面多多少少会有“自私自利”的成分。而“制度”,恰恰能够勉强达到“强制改变”或“指导改变”的目的。制度的目的不是“管人”,而在于“指导”作用。邓小平说:“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能让好人也做坏事。”

因此,一个好的团队必然要具备铁一样的纪律。有了铁的制度,和严格的制度执行,才能让每个团队成员彻底消除侥幸心理。

2 完整连贯的团队利益链。

要让各团队成员之间存在着利益制约,就不能单单考察各自的绩效。戚家军勇猛拼杀,无人能敌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戚家军内部建立起来了连贯的利益链:如果作战不力而战败,主将战死,所有偏将斩首;偏将战死;手下所有千总斩首;千总战死,手下所有百总斩首;百总战死,手下所有旗总斩首,旗总战死,手下队长斩首;队长战死,而手下士兵没有斩获,十名士兵全部斩首。斩级的赏赐也颇丰,每一级赏银40两!这样每个士兵都会全力作战,一直到获胜或是战死。

中国的企业管理者,由于“惰性”使然,即使市场竞争加剧了,分工细了,团队大了,仍然喜欢最简单的“分片包干”责任制模式。因为分片包干不需要管理,只需要下达指标就行了,而管理团队要精细化,需要管到团队每个人每天做哪些事情,大大加重了管理者的工作量。

因此,这些管理者为自己的懒惰找到一个借口:“只要每个‘片’都做好了,那么整个团队就做强了。”

这个“希望”看起来颇有道理,却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真正的团队作战,每个成员被组织赋予的只是一个特定的目标,而任一单个特定目标的完成,仅靠任何一个成员自身的努力,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3 信念激励。

信念激励机制,是团队建设、管理的核心,也是团队超强凝聚力、战斗力的具体表现。

我们常会看到:某公司在行业内不算优秀,薪资福利待遇甚至可以说是处于同行业的中、下游水平,其团队却拥有超乎想象的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这就是团队愿景的重要性,即信念。

戚家军不败的神话不仅因为严明的军纪、完整而连贯的利益链,更重要的是一种强烈的信念:捍卫民族尊严,保

卫家园,不让自己的兄弟姐妹遭受倭寇的。

勇敢的斯巴达方阵被几万波斯军队包围,每个成员带着荣耀与兴奋高呼“斯巴达!”,迈着坚定的步伐冲向敌人,是因为伟大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在最后的早餐上,对仅存的300将士说出那句著名的团队信念激励名言:“今晚,我们将在地狱里用餐!”这不正体现了斯巴达人誓死不当亡国奴、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核心信念吗?

4 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尽管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按照西蒙的理论:团队成员的贡献意愿,源自个人动机或者自私欲望的满足。必须依靠物质手段,满足个人动机,指导团队成员正确的方向,这就要靠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不单是简单的“奖优惩劣”、“奖勤罚懒”,更重要的是指导团队成员在某一时期内正确的工作方向和方法。管理者真正值得做的事情,是帮助每个成员改善工作,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从而获取应有的精神报酬和物质奖励。

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信念激励机制的延伸,它将精神目标通过量化,转变成为可执行的行为目标,指导着每个成员的方向。

链接:团体≠团队

当“1+1=2”时,团队里的每个成员只是简单的人数叠加,并各自为政,不能发挥团队作战的整体威力,是一个效率低下的团队,

当“1+1<2”时,团队成员“自相残杀”,阻碍组织的发展,制约整体目标的达成,是一个无效的团队;

当“1+1>2”时,团队成员的组合发挥了几何效应,整体作战能力强大,甚至可以创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惊人战果,是一个真正卓越的团队。

可见,真正卓越的团队不是简单的人数堆砌的加法法则,而是人数堆砌而产生的乘法法则,要想团队高效、卓越,必须遵循“1+1>2”的团队猜想。

很多领导者带领自己的团队走人了团队建设的误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混淆了“团队”和“团体”的本质。

什么是团队?

IBM的定义是:团队就是一小群有互补技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相互支持的人的组合体。对一个团队来说,最基本的是志同道合。团队不仅指在一起的工作集团,团队工作代表了一系列的激励倾向、积极响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知识并尊重他人的兴趣和成就的价值理念。团队的业绩来自每一个成员的个人成果,这要求团队队员具有牺牲自我、协调一致、团结战斗的精神,去完成团队的共同任务与目标。

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团队和团体的主要区别:

每个学生都是团体成员,老师是团体领导者,学生看重的是个人的成绩表现,老师也以个人成绩为主来评鉴学生。班级目标与学校使命相同,就是升学率。但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并不具有不同知识、技能或经验,不具相互依存性。因此,这个班级只能称为团体而非团队。

但一支排球队却是一个团队。他们有共同的一个目标,赢球,而赢球则要看整个团队的整体表现。球队输球也绝非教练一人或主攻手个人的责任,而是每个队员均需负担的责任。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5

[关键词]图书馆;科研工作;实践创新

一、提高图书馆地位和推进图书馆的进步

1、提高图书馆地位的一剂良药;

图书馆工作不被重视,地位不高,部分原因在于:一些图书馆只重视实践而忽略了科研,服务工作忙忙碌碌,科研工作苍白无力,由于缺乏科研对实践的推动,其服务水平难以提高,从而与提高“学术机构”的要求相去甚远。图书馆不重视科研,地位就不可能得到提高; 科研不与实践互动,科研也会失去用武之地。若要医治图书馆员当前地位尴尬的顽疾,加强科研与实践的互动是一剂良药。尽管科研之路困难重重,但必须迎难而上,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在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以科研促进服务实践,追求服务实践的改进与创新,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声誉,提升馆员的自身价值。

2、保障学术与服务双赢;

图书馆的服务性和学术性,是指既要服务,又要科研,将工作中形成的方法、模式、流程、最佳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理论或方法体系,再用来指导服务工作,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求得真知。图书馆工作只有服务与科研共同发展,才能取得“双效”,实现“共赢”。“共赢”强调的是双方利益兼顾,以科研促进服务工作创新,对于读者与图书馆,应是读者先“赢”;对于馆员与图书馆,应是馆员先“赢”。科研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构建读者、馆员与图书馆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重要保障。

3 、有效推进图书馆事业的进步;

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手段不断更新,有许多新的课题、新的领域需要图书馆员去研究、创造。尤其是在图书馆的职能转向知识服务、支撑科技创新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更应该从不断的科研探索中丰富自己的学术内涵,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和服务水平。一流的服务实践,要有一流的科学研究作支撑,一流的科研则更要重视科研与实践的互动,绝不能脱节。图书馆馆员研究与实践创新互动开展得越好,就越能促进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促进服务创新,促进图书馆更好地发挥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进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步。

二、图书馆科研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目的

1、科研素质较低,缺乏学习能力;

对于科研素质偏低、缺乏科研能力的图书馆员,其图书馆工作经验与理论研究难以相容,缺乏应用理论推动实践创新的能力,对科研工作难以驾驶。研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专业知识薄弱,而又缺乏学习动力,对科研心有余而力不足。

(2)对科研特点和规律缺乏钻研,不善于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

(3)专业技术能力低,不能很好地利用中外文文献和工具对新的认知进行科学的概括和表达,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4)创新能力不强,一些馆员对科研产生了心理畏惧,认为科研高不可攀。

2、科研队伍涣散,缺乏团队精神;

科学研究需要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只有组建一支以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优秀团队,才能凝聚优势力量,获得高级别科研立项,从而凸显创新能力。事实上,很多图书馆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还远未行成,图书馆员的科研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小生产方式上,队伍涣散,馆员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科研工作单枪匹马,自行其是。图书馆学研究没有方向性,撰写的论文东拼西凑;科研没有规划,缺乏科研训练,评完职称就告别科研;科研团队缺乏凝聚力,缺少高水平的科研带头人;申报课题缺乏创新思路,科研与实践创新不能生成互动关系。

3、科研动力不足,缺少评价机制;

图书馆的科研成果需要社会的评价与认同。目前还缺乏针对图书馆原员的科研评价机制,图书馆的创新潜力为得到充分发挥,急功近利、学术浮躁的倾向比较严重。科研评价机制的缺失,严重制约了馆员科研与实践互动的热情,不利于科研活动与实践创新的广泛开展,不利于科研氛围的形成。图书馆的科研应注重考察科研与实践的结合度,注重评价科研与实践的互动关系,鼓励产出能指导实践创新的研究成果。这样不仅能激发图书馆员的科研热情,更能推动实践工作不断创新,实现图书馆整体科研实力和实践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完善科研机制,行成学术馆风

1、培育科研素养,历练研究能力;

图书馆的科研素养包括选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科研合作能力、科研方法、科研合作、科研道德、逻辑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是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的智能,需要经过长期待科研训练和培养才能具备。为此,必须加强对图书馆员科研素养的培育,使其具备浓厚的科研兴趣、敏锐的眼光、独特的思维、探究问题的意识、刨根问底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通过科研训练和实践,使馆员逐步掌握自行研究、自主创新等路径,并且善于学习科研规范,激发研究热情和创新的冲动。要培养人文的研究观,在追求知识创新的同时,将“人”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注重创造性地开展学术研究。

2、组建科研团队,凝聚群体智慧;

由于图书馆个人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等有限,个人单枪匹马地进行科研难以产出成果,组成科研团队则有于提高研究的绩效和水平。为此,在开展科研活动时,应组建科研团队,凝聚群体智慧,联合科研。团队可以是馆内同事组成的团队,也可以是馆际间是横向联合。其组建思路为:

(1)根据图书馆员的自然条件,自愿组成研究梯队。

(2)可采取按子课题、工作量等分工合作的原则。

(3)课题组成员之间本着信息共享、研究内容衔接呼应、研究成果融为一体的运作方式;

(4)在阐述最终成果的创新点时,注意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等,预防纠纷。通过团队分工合作,实现“化整为零”和“集零为整”的研究战略,发挥协同力量,以利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总之,要积极开创研究新领域,创造新理论。图书馆的科研工作是必不可少和无法代替的,图书馆不从事科研,必将缺少工作活力与实践创新。图书馆的科研工作必需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科研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的发展,实践的创新也离不开科研的创新,二者互为因果,互利互惠,同步发展,其过程应是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过程。因此,二者的统一是支撑图书馆未来不断创新发展的选择和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雪莲、高校图书馆科研创新意识缺乏的反思[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8):336――339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6

[关键词]学生干部;团队合作;队伍建设;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013-01

引言

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一环,做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对整个学生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90后学生组成的学生干部群体中,他们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但同时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沟通合作等缺点,由此导致的学生干部队伍中缺少团队合作精神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团队合作意识的可行方法。

一、90后学生干部队伍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其效能的因素分析

(一)90后学生干部队伍的基本特点

90后的大学生主流态度积极,多数都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在面对特殊问题时,90后的大学生往往倾斜于“拜金主义”、“功利化”等趋势,当个人矛盾与集体矛盾发生冲突时,他们更表现了维护个人利益,实现“自我价值”;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尤其是网络的影响,他们的业余时间多数会选择“宅”在室内,与同龄人的交流时间大大的缩短;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多数受父母的溺爱,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过度索取、缺少感恩意识。

而90后的学生干部来源于90后的大学生群体,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成为学生干部的动机中“功利化”的成分多余服务、奉献的成分;在多数情况下,更讲究利益的最大化,一旦个人利益得不到实现,便表现得过度消极;他们更希望表现自我,倾向于从自身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出现问题时,习惯于找外因,而不愿剖析自身。上述问题为培养学生干部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团队合作能力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二)影响学生干部队伍效能的因素分析

影响学生干部队伍效能的因素有思想觉悟不高、理想信念淡薄,工作动机不纯、功利思想严重,缺乏奉献精神、责任意识淡薄,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团队协作精神[1]。其中前三个因素对团队协助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对前三个因素起着反作用。

二、提升学生干部团队合作能力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干部团队合作意识是提高团队效能的有效途径

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示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调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能,并且会自动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当学生干部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能够自觉自愿的为自己的团队努力付出时,自然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效能,使团队充满正能量,实现优势互补,即使团队中某些成员出现问题或自身存在不足,也会在团队整体的影响下,弥补不足,让成员产生巨大的动力。

在以往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往往强调学生干部的责任感、执行力及沟通能力等,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干部团队具备合作能力的基本要素;反过来,一个拥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团队必然会在每个成员内心形成内驱动力,不断的增强自身的诸多能力,以满足团队整体效能的提升。

(二)提升学生干部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干部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干部具备了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自然会主动参与到团队的各项活动开展工作中,并在其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组织、沟通能力及责任感、使命感,从而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三)团队合作意识是大学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未来对人才的需要中必然体现为团队的分工与合作,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会使他们毕业后更快的适应企业,在各自的团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

(四)团队合作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体现

具备了团队合作意识,能让大学生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在团队中体现出奉献精神,在实现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三、学生干部团队合作意识及能力的提升途径

(一)思想意识的转变是提升学生干部队伍合作意识的前提

人的思想决定行动,只有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和学生干部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从思想深处得到转变,从而提高学生干部队伍的团队合作意识。具体工作的开展中可以选择多样的讲座、主题活动,对学生干部队伍进行团队精神的熏陶和培养。

(二)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干部在服务、奉献中体会团队合作精神

组织学生干部定期开展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奉献意识,在实践中感受,以奉献来实现个人价值,从原本“功利化”、“拜金主义”转变为爱心服务,理解高于物质价值外精神价值的可贵,在活动开展中感悟合作的重要意义。

(三)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为主题开展素质拓展为主的培训交流

学生干部之所以缺少团队合作意识更主要是缺少团队归属感,团队成员之间缺少交流,在开展主题素质拓展的培训交流中,让学生干部在轻松、主动参与的愉快氛围中加强对团队成员的了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团队合作的意义和途径,可以使学生干部成员在更短的时间内增进了解、加强成员的团队归属感,从而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四)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

在对学生干部进行考核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干部个体在团队中起的作用,应有团队成员、服务对象对其的评定;对团队要有整体的评定考核,并以此作为奖励和评优的参考标准,从而激励学生干部在实现团队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体现自身的价值。

综上,学生干部团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和学生干部从意识上实现转化并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社会实践、各项活动开展中不断实践、磨合和强化,才能真正实现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从而增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工作效能。

参考文献

[1]喻春英.浅议高校“9 0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249.

[2]胡结强.班集体建设中团队合作意识的养成[D].苏州大学,2010.

作者简介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7

[关键词] 团队 雷锋精神 科技管理团队 构想

团队是企业中一个由少数成员组成的,主要通过其具备相辅相成的知识或技能成员的共同努力产生积极协同作用,为了某一特殊任务而相互协作的正式群体。雷锋精神是新时期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发挥成员的主人翁精神,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一、用雷锋精神指导科技管理团队建设的意义

雷锋精神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有利于弘扬雷锋精神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雷锋是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的一位平民英雄。1963年,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一个群众性学雷锋热潮在全国兴起。40多年来,群众性的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雷锋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无数的人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

2.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于文化。”他还曾经说过:“三流的企业靠生产,二流的企业靠营销,一流的企业靠文化。”同样,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其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识。各国管理大师们关于校园文化的论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快地被翻译介绍到国内,许多知名企业的文化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推广着。因此,用雷锋精神指导,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高

企业学雷锋,用雷锋精神指导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和正在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改造社会环境,倡导移风易俗,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去。要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像雷锋那样,满腔热忱地帮贫济困,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创造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更加祥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当前我国科技管理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的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精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科技管理团队建设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些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不积极主动,甚至漠不关心,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态度。而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地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崇高而伟大的奉献。

2.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已经成为当今这个时代的标志和潮流。有些员工缺乏创新欲望,习惯于顺其自然,从来不多想,也从来不敢标新立异,只愿模仿,依葫芦画瓢,不会另辟蹊径。员工的这种心态是阻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坚决克服。

3.缺乏精诚合作精神

科技管理人员缺乏合作精神,做事主动性不够,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弱,对最新知识不够了解,遇事没有主见,有想法也不直接说,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合作精神。不同部门、不同职级的员工间沟通交流机会少,尤其是部门之间对话的渠道不畅通,导致对本部门以外的其他岗位的劳动缺乏认同,工作配合中易产生误会。有的本位主义思想严重,部门间存在隐形壁垒,工作难以协调。

三、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的构想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国家新型人际关系孕育的产物,雷锋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激发人们的进取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可以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凝聚力,增强科技管理部门的活力。

1.学习雷锋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打造忠诚科技管理团队

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是雷锋精神实质在事业上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把个人溶于集体和人民的事业中,具有服从性、平凡性的特点,主要是表现服从国家分配,热爱本职工作、自觉忠于职守,甘居平凡岗位。从表现形式来看,“雷锋精神”同计划经济的人才配置相适应,反映了个人志愿与国家社会需要发展的一致性,成为计划体制下鼓舞人们热爱本职,尽职尽则,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忘我劳动的精力量。同时当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时,恰恰需要服从性。因此,今天的“螺丝钉精神”体现着服从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他要求人们做到把个人的自主择业与服从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做到甘居平凡岗位而不能安于现状、甘于平庸,提倡岗位竞争而不能忘记勤勉敬业、忠于职守。

2.学习雷锋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塑造现代科技管理学习型团队

用“挤”和“钻”的“钉子精神”,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刻苦钻研业务和技术,苦练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是雷锋精神的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突出写照。当今世界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钉子精神”所具有的时代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勤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刻苦钻研现代本职业务,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尤其要把“挤”和“钻”的“钉子精神”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上,自觉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学习雷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建立现代科技管理创业团队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是雷锋精神极具特色的本质内容。他秉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民族精神,光大了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革命传统,体现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我们鼓励科学的合理消费,对人们求富求美求乐的需求已不再简单否定,也不再套用过去的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但这与艰苦奋斗精神并不矛盾。在市场经济越发展,消费水平越提高的条件下,越需要提倡厉行节约、艰苦创业。今天我们提倡的艰苦奋斗,是要反对那种过度的超前消费,那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尤其是那种挥霍奢侈的腐败作风;是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富国富民富家的科技创业、产业创业、服务创业等新时代的创业精神,自觉克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

4.学习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的合作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和谐团队

先人后己,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与人为善,这是雷锋精神高尚道德行为的具体体现。它既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着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对当今全社会形成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道德风尚起了极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雷锋精神的根本社会作用,就在于它能够维持社会的和谐与推进社会的进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弘扬雷锋精神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从坚持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大力倡导为振兴中华而献身,到在全社会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从树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风尚,到鼓励各行各业学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从广泛宣传勤劳致富、共同富裕,到推进廉洁守纪和建立各方面的职业道德,在这些社会生活的主流中,一大批弘扬雷锋精神的先进典型,使人们既处处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存在,更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密联系。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8

如果说利润来源于创新、风险与垄断,那么在风险一定而垄断力越来越薄弱的情况下,创新就成为一个企业利润的核心乃至唯一的来源。但企业家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通过其创新能力为企业获取这种熊彼特利润。现代企业对团队的依赖性,根源于两个事实。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化大生产,即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实行有机的协作,劳动越来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生产者之间与生产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越来越强化。这样,任何一个生产者包括企业家都必须依赖稳定的或松散的团队力量才能完成生产。二是知识大爆炸。马克思(1844年)与恩格斯(1883年)提出,科学发展速度具有同人类积累的知识量成正比、同时间的指数函数成正比的“加速度规律”。而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技史家德里克•普赖斯通过实证构造了知识增长的数学模型,表明科学知识(文献)总量将随着时间的无限推移其增长率为无穷大,从而正式确立了“知识爆炸”理论。尽管人们已经发现,文献增长曲线的陡度已有缓和的趋势,知识爆炸理论也受到了质疑,但“知识大爆炸”一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以说明以下事实:知识在不断增长,知识的数量极其庞大,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全部触及的,亚里斯多德式的全能人才已经永远不可能存在。一个企业的全局性正常运作所牵涉的知识总量,也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单独拥有的,而只能以团队的方式加以拥有。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团队生产完全可以实现与私人生产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只要满足某些条件,合作组织中成员的生产积极性可以高于私人生产中的雇员。但是,由于监督的不完备性与考核成本的高昂所导致的激励不足,团队生产往往又难以产生出较高的生产效率。不过,无论是团队合作的实现,还是团队合作效率的提升,其首要前提是团队成员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或意识。而作为企业团队之核心要素的企业家和准企业家的团队合作精神,更是其中的前提之前提。

二、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类型

课堂教学模式是特指在课堂中实施的某种教学模式,是一套相对稳定的组织、设计和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总体上,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两大类型,即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包括讲授模式、直接教学模式、概念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包括合作学习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课堂讨论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处在被动消极的地位,教学手段相对简单和刻板。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缺乏变通,教学过程过分程式化,不能与学生的需求相呼应;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技能、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教师急于和盘托出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引导;注重教学结果的标准化,忽视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教师对于课程的掌控欲望过强,把学生的服从、所谓“配合”看成教学的条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价值;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估单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简单的教和学生简单的学,而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将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反对教师在课堂中掌握绝对的控制权,但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角色更多样、作用更重要,因为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好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困难提供必要、及时、有效的帮助,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既指出不足,又鼓励其不断进步,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教师能够以组织者、管理者、控制者、观察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估者和排难者等身份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发挥各种角色的不同作用,引导学习者走向知识的彼岸。本科工商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基本上呈现为这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是管理者的两种核心素质要求,能否促成这两种素质的形成,就成为其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的基本标准。

三、以教师为中心的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本科工商管理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直接教学和概念教学为主要形式,其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形成知识系统。相对来说,在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个性和能力方面显得不足,这势必会影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具体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大多工商管理课程都有完备的理论体系,高校中通常注重学理的教师往往比较强调传授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理论性,而忽视了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性。尽管教师大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但由于教师大多缺乏相关的实践训练与经验,往往也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的讲授。加上高校教师的学术任务繁重,教学改革往往缺少一种外在的压力与动力。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往往感觉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相去甚远,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与时展的要求脱节工商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来源于管理实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的知识和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然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存在一些严重滞后于管理实践的情形,比如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甚至还存在一些反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知识。

(三)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新世纪的大学生呈现出跟以往学生不同的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如独立、自主等。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强的自主性,而不再仅仅满足于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迫切希望主动地去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在就业压力之下,其学习的目的性更为直接与短视,在获得专业学分后,更热衷于考取各种证书。但这种程式化的甚至官僚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教学方法单一通常的方式是“一本教材、一张嘴巴、一个PPT”贯穿整个课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授过多。其理想的状况是教师讲课条理清楚,概念表述准确,内容完整充实,PPT漂亮花哨,时间掌握精确,生动活泼更好。而学生则认真倾听记录,课后完成作业。

(五)缺乏互动这种教师为中心的听讲模式,不仅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而且学生也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互动。因为每一个学生通常都是孤立地听讲做笔记,学生之间的互动既无条件也没必要。这些问题,归总起来,集中体现于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方面的缺失。管理知识的实践应用、教学中紧跟时代的节拍以及对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教学方法的多样变革,实际上都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的积累。如前所述,创新能力是对新知识的获取与运用的能力,而这种被动的听讲式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忽视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与熏陶。而学生之间互动的缺失,则又放弃了一个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机会。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欧美工商管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沿用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这种模式,有两个典型的基本特征,一是以案例研究为中心,二是以小组学习为载体。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可以分为诠释性研究与验证性研究。诠释性案例研究,是指运用概念与原理对某一案例的现象进行理性诠释,它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验证性案例研究,是指运用某一案例的材料或数据对某一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它属于知识创造即研究的范畴。国外通行的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属于诠释性案例研究。从理论知识的运用来看,其案例研究存在两种模式。一是局部性案例研究,即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列举一些企业个案以说明某一个概念与原理,或让学生针对某一原理或某一些原理进行案例研究。一门课程拥有众多的概念与原理,因此也往往会采用多个比较典型的个案分别加以说明。即A理论用典型的甲个案加以诠释,B理论用典型的乙个案加以诠释,C理论用典型的丙个案加以诠释,以此类推。

这种诠释性个案研究,每一案例只对一门课程的理论体系中的部分概念与原理加以诠释,而某一概念与原理也只对某一研究对象(如企业或品牌)的局部现实或现象加以诠释。另一种是整体性案例研究,即用一个案例对一门课程的整个理论体系加以诠释,或用一门课程的所有理论对某一案例中所涉及的所有事实或现象加以理性诠释。如,以某品牌为研究对象,教师或学生运用品牌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全部基本概念与原理对该品牌现象与事实加以诠释。这种案例研究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的过程中使用的案例研究,它既可以使理论与实践实现较好的结合,也可以弥补教师在管理实践经验上的缺失。二是学生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案例研究,即以作业的形式,将理论运用于某一个实际案例加以剖析,这直接引导了学生对新知识获取与运用的兴趣与压力。

(二)小组学习

即让学生组成若干小组合作完成案例研究。由于案例研究任务由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等系列工作组成,任务相当繁重,往往不是一个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了,因此对团队的依赖性由此产生。小组可以由学生自愿组建,也可以由教师随机组合。小组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共同学习与探讨。由此,由教师进行随机组合,从而锻炼学生的人际磨合能力,是最佳的选择。参与小组学习,学生有机会向组内的其它同学学习。接受特定学习任务的小组与接受特定管理任务的团队具有相似的模拟情境。所以参与小组学习,是练习并评价在管理团队中工作、管理、解决问题、作出战略策略决定的有效方式。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集中强调了对管理者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其中案例研究的目标是提升学生对新知识获取与运用的能力,而小组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团队学习,可以直接培养学生在未来管理实践中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意识。

五、结论与讨论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9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党建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1)

摘要:团队建立以后,团队的要求及其活动等对其成员个人的心理和思想行为等方面,都可能不同程度地产生某些影响;团队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培育团队精神。

关键词 :团队;成员;团队精神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058-02

一、团队的基本问题

“团队”像“组织”一样是一个集合名词,必须由若干人所构成,但一个名符其实的团队,又不是由任意的若干人所能组成的。它们与传统的组织不同,都有各自不同的性质和特点。那么究竟什么是“团队”呢?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经典定义。为了便于解释,我们仅以一支配合默契的球队(无论足球、篮球或排球队)为例:其基本的条件主要是:第一,全体成员不仅具有一个共同目标,而且有一套努力使本团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熟练与习惯了的战略战术,这是构成团队的首要条件;第二,它不是单纯地挑选几个顶尖队员临时简单地组合而成的,而必须有一个建设的过程,每个队员必须有相应的分工,诸如球队中有前锋、中锋、后卫、守门员,主攻、副攻、二传等,他们在球赛进行过程中必须密切配合,不能各行其是,否则个体水平再高,整体也难免失败;第三,每个队员都必须树立明确的团队意识,有共同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等。这些都是构成一个合格球队的基本要素。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在这里仅举一个较典型的例子:人们都知道,美国的职业篮球队几乎每战必胜,在国际体坛颇有名气,从这些职业篮球队中挑选顶尖队员组成的“梦之队”,似乎理应更加战无不胜,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梦之队”在比赛中则常吃败仗,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都是从不同球队临时抽调组成的,难以做到真正配合默契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可见仅凭几个技术高超的个体队员是不够的,因为整体上不具备上述基本条件或要素,所以不能构成一个名符其实的团队。

团队和传统的组织的基本区别主要是:首先,传统的组织是一种多层次的“金字塔”型结构,其领导系统也是相应的多层次型结构,有“塔尖”与“塔基”之分,上下级之间有严格的隶属关系;而团队则是一种扁平型结构,它无所谓“塔尖”与“塔基”之分。团队虽然也有不同的层次,比如球队有国家球队和地方级球队之分,但彼此没有隶属关系,这和传统的组织系统的上下级隶属关系有本质区别。其次,团队成员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联系,正是这种心理联系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整个团队成员更遵守本团队共同的行为规范,因而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传统的组织更强调各自的岗位规范和岗位职责,其凝聚力和战斗力便相对地不如团队;再次,因为传统的组织是一种多层次“金字塔”型结构,对组织成员更强调个人的岗位职责,只要本岗位的任务完成得好就行,而组织的整体目标任务完成的好坏,那是(至少主要是)有关领导者的事,绝大部分成员个人一般不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而对于团队来说恰好相反,目标任务完成得好坏则是全团队成员大家的事,大家都有各自的责任。比如一个球队在球赛中输给了对方,不能说这都是领队或教练的责任,而与其他队员无关。如果队员没有默契的配合和较高的球技,任何高明的领队或教练都不能确保球赛的必胜。至少各自的责任不能抵消。

团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划分,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按行业性质划分有政治团队、军事团队、经济团队、文化团队、体育团队等;按区域层次划分有洲级团队、国家团队、地方团队、社区团队、单位团队等;按任务性质划分有决策团队、设计团队、管理团队、公关团队、考察团队等;按组建性质划分有工作型团队、整合型团队、促进型团队等;按存续时间划分有临时团队、常设团队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班子”这个群体也是一个小团队。这里仅择要简述一些主要领导团队类型的目的、责任和特征:(1)决策团队。其主要责任是指出组织面临的问题、风险或机遇,提出目标、方向和策略,形成计划、配置资源、确定进度和进行监督考评等。(2)特殊任务团队。所谓“特殊任务”,一般指临时性解决难题的任务。其成员一般是临时由各有关部门抽调来的有关专业人员。其主要责任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找出问题的症结,拟订解决难题的行动计划并指导实施。(3)部门内团队。有些单位常在部门内部组建领导团队,以提高部门的工作绩效。所以其成员主要来自本部门,活动范围也只限于本部门。其主要责任是选准问题,提出改进或解决方案。(4)跨部门团队。跨部门团队的成员一般由各有关部门派出,也可另行聘请专人负责,其主要责任是监督与改善横跨不同部门的作业程序等。在实践中,具体的团队类型还将更丰富多彩。所以在组建、设计、建设和运用团队时,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好团队类型。

二、团队对其成员的影响

团队建立以后,团队的要求及其活动等对其成员个人的心理和思想行为等方面,都可能不同程度地产生某些影响。

1.增强归属感与安全感。归属感是人们心理的基本需要,人们缺乏归属感是不可思议的。没有归属感便没有安全感,便没有自信心和力量。众所周知,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缺乏归属的个人的独立生存,总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孤独、恐惧、疑难、困惑、困难、威胁甚至危险等。这很容易使自己觉得没有“主心骨”,有些事常常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为“孤立无援”而苦恼,很想找人商量或倾吐苦衷,很想有人出点主意或助我“一臂之力”。团队便可使其成员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使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从而形成一种排除各种艰难险阻的信心的自发内在力量。

2.满足情感沟通的需求。团队全体成员都亲如兄弟姐妹,个人在团队中可以和其他成员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促进彼此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以及相互联系和了解,从而在工作中获得必要的同情、帮助和支持。当团队内部出现某种矛盾或隔阂时,团队可以利用自身集体的力量,消除矛盾或隔阂,化消极为积极,促进做好内部的协调转化工作。

3.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团队的一个成员,不但可以强烈地体会到自己是团队的一分子,而且通过团队的参与还可以体会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确认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他人的尊重、承认与欢迎,从而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首先,在团队中,大家通过讨论或交换意见,可以使个人原先对社会中某些不明确、无把握的问题,更明确和有把握并获得支持,从而增强信心与勇气;其次,团队通过集体的共同努力,在克服困难过程中所显示的力量,不仅可以加强团队的团结,而且可以提高每个成员的信心。

4.满足事业成就的需求。在团队中通过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可以使那些有强烈事业心的成员,取得个人难以取得的成就,实现个人难以实现的理想。首先,一个游离于团队之外的人,由于不能借助集体或他人的支持,他所追求的理想,往往只是一种美好的“空中楼阁”;其次,由于团队不受多层级的限制,因而为团队成员提供了发挥各自才能的更广阔空间和更充分的灵活性;再次,因为团队更看中的是目标的实现而不仅是眼前任务的完成,因而更支持那些勇于开拓创新的人,从而为那些追求事业成就的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促进成员的竞争意识。人们在群体行动和单独行动的情况下,个体的差异总是很大的。就一般情况而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时和个人独自工作时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前者有一种自然的竞争意识,而后者则缺乏这种竞争意识。这就像赛跑时,几个人同时起跑和各人分别起跑一样:同时起跑时后者要超越前者,前者为保持领先不让后者超越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局面;而分别起跑时,各人都是独自一人跑步,后面无人追赶超越,自然不能形成这种竞争局面。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诸如理论研究、艺术创作等大都是独自进行,这就另当别论了。

6.形成社会标准化倾向。在团队中,团队成员在相互作用与影响下,在对待客观社会事物时,往往会自然地相互模仿、暗示、启发、顺从,久而久之就可能产生某些不约而同的或近乎一致的行为、情绪和态度等。这就是本团队不成文的社会标准化倾向。团队之外的任何个人要想成为本团队成员,都不得不接受这种已形成的社会标准化倾向。所以这种社会标准化倾向的结果,便成为了团队中各种规范的基础,它不仅约束成员的行为,而且可以成为成员的一种动力,促使个体的原有行为准则,发生向团队规范要求相一致的变化。

7.形成成员的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就是指个人在团队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一种来自团队的压力,即在是非判断上和行为表现中,表现出与团队其他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这种从众心理,绝大多数并非先天的禀赋,而是后天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在一个团队中,从众行为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顾大局、识大体,保证团队成员思想行为的统一,以便同心协力,保持团队活动的良好秩序和效能;另一种是在个体无法确定自己的思想行为是否正确时,参照别人的类似思想行为时,因有所依据而产生一种安全感。

三、团队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培育团队精神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10

关键词:公共关系;中国体育代表团;形象;管理 中图 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1—0035—04

公共关系在体育组织中也许比在任何其他领域都重要,但是在中国体育领域,公共关系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公共关系为视角对体育组织形象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组织社会形象的提升、功能的发挥乃至自身的发展。因此,以公共关系为视角研究探讨体育代表团形象管理,是大众传媒时代体育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1 体育代表团形象管理的必要性

时代的发展使形象、体育的价值得以体现和提升,这为体育代表团的形象管理提出了要求,也为其作用发挥拓展了空间。体育代表团形象管理是时代和体育发展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发挥体育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1.1时代和体育发展的要求

全球化、市场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使形象的视觉冲击力大大增强,形象的势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形象的追求与塑造已成为维系个人、群体、企业、政府、事业单位以及城市、区域、国家等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一种基本目标与手段;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形象制胜的时代。形象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当然也包括体育领域。加上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体育的市场化、商业化和国际化,使体育形象的塑造和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体育组织需要主动出击,积极运用公关手段创设舆论、引导舆论、控制舆论以改善自身的形象。特别是面对国际舆论对中国体育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代表国家出征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更需要积极采取行动维护、控制自身形象,以提升中国体育形象。

1.2有利于提高代表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中国体育形象和国家整体形象

形象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整合资源,选择合适的传播沟通媒介,科学、有效、及时地向受众发送组织信息,有效地影响和引导公众对组织的评价,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根据舆论反馈对自身形象做出调整,降低负面信息或危机的影响,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理解和支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可见,对代表团进行有效的形象管理,有利于提高团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形象。代表团的良好形象还会提升中国体育形象和国家形象。代表团成员,特别是运动员往往都是国内的优秀运动员,是中国体育的象征和符号,他们在赛场内外的面貌和表现,影响着国内外公众对中国体育和国家整体的印象和评价。体育选手、体育明星常被称为“穿运动衣的外交家”,国外公众不仅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一国的体育水平,也能从中认识和了解这个国家。

1.3有利于提高代表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优化内外环境,为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发展创造条件

良好的团队形象对内会增强成员的荣誉感和对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会增进社会公众对团队的理解和信任,提高团队的吸引力,赢得政府、企业、媒体、公众的合作与支持,从而为团队的发展和目标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例如,中国羽毛球国家队在公众中拥有健康的形象:自信、个性鲜明、顽强拼搏,追求完美、以人为本、靓丽时尚。良好的团队形象为其赢得了诸多的企业赞助,例如YONEX、李宁公司、东风雪铁龙、联邦快递、中国银行等,这为代表队和羽毛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良好的形象还推动了羽毛球运动在群众中的深入发展,使其成为近几年中国参与者和爱好者最多的项目之一。它也带动了羽毛球体育产业的发展。2009年,李宁公司成为中国羽毛球队新的装备赞助商,大举拓展羽毛球市场,正是看中了中国每年数十亿的羽毛球市场份额。

1.4有利于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

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体育对政治、经济、精神、外交等其他子系统产生影响,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当代,体育的社会价值和综合作用进一步体现出来。“当代体育对塑造大众人生观、价值观,对移风易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促进国际交流具有特殊价值和积极影响”。体育代表团在赛场内外的表现,经过媒体的集中报道和渲染,会成为某一时间舆论的焦点事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而使体育的社会功能得到凸显和放大。例如,中国体育代表团在2008年奥运会上的优异成绩和精彩表现,彰显了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推动着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民族凝聚力;也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需求,对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2 中国体育代表团形象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共关系视野下的体育代表团形象管理就是体育代表团遵循公共关系的一般原则,通过信息的沟通传播,树立、维护和控制体育代表团形象,以赢得公众的了解、认同和信任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主体——代表团主动向目标受众传播信息,塑造组织形象的过程。代表团的公关意识和能力对代表团的形象管理至关重要。公共关系引入中国体育领域较晚,体育代表团的形象管理仍存在一些不足。目前,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主体认识存在偏差,公关观念薄弱

不少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官员、教练员和运动员认为,体育代表团的目标就是拿第一名,争夺到金牌,形象管理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对于媒体报道的问题和提升代表团形象等方面毫无兴趣。这种认识和观念已经严重落后时代的发展,未能意识到新时期公共关系、形象管理对体育自身发展和社会功能发挥的作用,未认识到体育代表团成员的言行对国家形象的重要影响。由于观念的落后、理念的缺失,许多代表团没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公关行为,未将形象管理纳入团队的战略发展规划,在管理系统中也缺乏负责形象管理的部门和人员。

2.2代表团形象不鲜明,标识单一

中国代表团在外国媒体中常以刻板形象、负面形象出现,一个重要原因是自身缺乏鲜明的形象,代表团千面一孔,运动员严肃拘谨、缺乏个性。代表团队的理念和口号大都是“吃大苦,耐大劳,夺金牌”之类,例如“上级逼,下级逼,互相逼,自我逼。不吃苦中苦、难有大突破,不经逼中逼、难上冠军台”,“宁为第一而战死,绝不为参与而苟生”等,缺乏体育精神和人性关怀,这给不了解中国体育的外国公众形成了中国运动员是“金牌机器”的认知。各类体育代表团标识单调,除了国家标志符号外,缺乏多样的有特色的符号信息。这种形象无法唤起人们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3公关能力弱,缺乏与不同公众的有效沟通

组织公共关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组织良好的社会形象。公关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组织形象的建构和传播。而代表团形象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多环节,需要应对不同的公众,妥善处理与他们的关系,例如政府、赞助商、媒体、观众、竞争者、国际组织等。同时,体育代表团往往处于聚光灯的关注下,其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代表团形象,加上国际赛事的特殊舞台,很多小事容易被放大为国际事件,具有影响的深刻性。这些对体育代表团的公关能力和形象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张海峰曾讲到:“运动员要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以树立我国体育代表团和运动员的良好形象”。对于中国运动员、教练和官员来说,要学会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赛场外不同场合,他们急需学习公关技巧,学会如何应对媒体。但我国大多数体育代表团缺乏这种能力,往往采取“鸵鸟政策”,自我封闭起来,减少与外界沟通,结果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问题。

2.4危机处理能力有待提升

体育活动存在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和危险使体育组织面临危机,各种危机都会损害体育组织的形象,处理不当危害会扩大蔓延到社会其他系统和国家层面,因此危机管理是形象管理中重要环节。中国体育代表团缺乏危机管理的经验,缺乏事前对危机的监控、预警;缺乏事中处理和善后处理机制。面对危机往往措手不及,仓促应对,或急于隐瞒真相,或消极回避,强硬对抗,不仅未能有效控制危机,引导舆论,转危机为机会,反而加剧了危机对团队形象的不良影响。

3 中国体育代表团形象管理的对策

组织形象的管理一般涉及以下环节:设计、树立形象,展现、传播形象以及形象的危机管理。尽管近些年公共关系在体育领域引起了关注,但在体育组织管理中,公共关系并未成为一种常态,形象管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以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形象管理中的问题依然存在。按照公共关系的一般程序与原则,结合中国体育的国情,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加强代表团的形象管理。

3.1重视形象管理,将形象纳入代表团的管理目标

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应在观念上重视代表团的形象管理,学习和接受现代公关理念,采取措施传播、维护团队形象,将良好形象作为代表团管理的重要目标。因此,代表团应设立形象管理的相应机制,成立协调、研究、策划、宣传与展示形象的人员团队。但形象管理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代表团不可能单独完成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和管理,这就需要动员、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因此,在参加重大国际比赛(例如奥运会)时,代表团除了在内部设立形象管理的机制,还应借助国内外专业公关公司、专业志愿人员、政府部门的力量和资源,组建出一支由不同专业人才组成的力量来展示与宣传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形象。

3.2导入CIS形象识别系统,推进和完善体育代表团形象管理

CIS是C0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英文缩写,即团体识别系统,目前在企业形象的设计和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它通过对团体理念、行为和视觉要素的设计,形成对团体的整体识别系统,推进和完善团体形象。体育代表团的形象管理可以借鉴和导人CIS形象识别系统。结合代表团的目标,对团队的理念、精神、文化、口号等精神形象进行设计,对团队的标志、吉祥物等视觉形象进行设计,对团队的管理制度、工作规范、礼规规范以及公关活动等行为规范进行设计。在对代表团的形象进行设计时要突出团队个性,易识别,易接受;各个要素之间要高度统一,显示团队形象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然后由专门部门和人员对团队形象方案进行实施。在实施中,除了传播、控制外,特别需要加强对比赛作风、训练管理、队员生活、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规范管理,需要加强对团队成员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形象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他们社交和应对媒体的能力,以维护团队形象。

3.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沟通传播手段展现、传播形象

体育代表团应积极与媒体合作,主动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对代表团的关注,展现、传播代表团形象。团体应主动设置议题,根据受众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新闻线索和宣传内容,借助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新闻,公布重要事项,开展专题分析报道;设立媒体开放日,邀请媒体到代表团驻地参观访问,主动提供有关资料和信息,满足媒体和公众的需求。除了媒体之外,还要拓展新的形象展示渠道,例如刊登广告、举行庆典和联谊会、举办展览会、文艺表演等方式对中国代表团进行形象宣传。与此同时,代表团应鼓励运动员,特别是明星运动员,在赛后参与各类公益活动、社区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高代表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总之,要整合各种公关手段,进行全覆盖传播,以获得更佳更全面的传播效果。

3.4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加强危机公关

代表团官员平时就要树立危机意识,对团队形象潜在的危机进行监控、准备、防范,拟定危机预案,建立危机应对机制。当危机爆发后,团队应迅速反应,启动危机应对机制,采取行动控制危机,进行积极有效的危机公关。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树立积极的危机公关意识;加强与公众间的沟通互动,取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进行多方沟通,引导舆论,掌握危机处理的主动权。危机应对结束后,进入了危机的善后阶段。危机的善后为团队“提供了一个至少能弥补部分损失和纠正混乱的机会”,有利于团队形象的进一步修复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