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十篇

时间:2023-11-22 17:56:48

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

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篇1

一、学习收获和不足:

1、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强,新的知识不能及时补充,运用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不够。学习停留在形式上,学习的深度不够,欠缺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事物停留在表面上。

2、专业知识掌握得不深不全,工作业务能力有待加强,在沟通、协作方面仍有欠缺。具体表现在:虽然也学习业务知识,但存在实用主义思想,急用先学,缺乏主动性。

3、敬业精神可佳,但主动性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没有创新精神,更没有创新思路。

二、查找思想根源:

思想上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没有深刻认识思想精髓,对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真正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净化灵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以指导自己言行的武器。缺乏“钻研”的刻苦精神,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韧劲,缺乏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缺乏掌握先进的知识也是发挥时代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表现的思想认识。

三、努力方向和行动措施:

通过参加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充分认识到以前存在问题思想根源的危险性,今后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来审视自己、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要的是要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断是非的正确的具体标准,就能在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于一个普通党员来说,就是要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本职工作,发挥时代先锋模范作用,无私奉献,做一个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带头人。

按照公司党委统一部署,通过集中学习、自学、研讨等活动,进一步明确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身肩负的责任,对照“三查三看”标准认真进行了自我检查,使查找的问题更切合适合、更体现针对性。

一、存在问题的表现:

1、对待学习的认识有所欠缺。虽然制定了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但由于平时工作较多,于是便产生了以干代学的思想,没有把学习摆到重要的位置,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2、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欠缺。在平时的学习中,看时世新闻类书籍较多,看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较少;看基本的业务理论知识书籍较多,看有一定深度的业务书籍较少。学习了一些知识,但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缺乏,对思想和灵魂的触动不够,学习停留在表面上。

3、学习的方法和效果上有所欠缺,没有创新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没有进行学习后检查。通过学习来指导实践不够,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不住发展的必须规律。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存在的以上问题,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思想上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认真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没有深刻认识思想精髓,对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真正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净化灵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以指导自己言行的武器。缺乏“钻研”的刻苦精神,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韧劲,缺乏掌握先进的知识也是发挥时代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表现的思想认识。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篇2

一、学习收获和不足:

1、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强,新的知识不能及时补充,运用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不够。学习停留在形式上,学习的深度不够,欠缺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事物停留在表面上。

2、专业知识掌握得不深不全,工作业务能力有待加强,在沟通、协作方面仍有欠缺。具体表现在:虽然也学习业务知识,但存在实用主义思想,急用先学,缺乏主动性。

3、敬业精神可佳,但主动性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没有创新精神,更没有创新思路。

二、查找思想根源:

思想上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马列主义、思想,没有深刻认识思想精髓,对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真正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净化灵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以指导自己言行的武器。缺乏“钻研”的刻苦精神,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韧劲,缺乏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缺乏掌握先进的知识也是发挥时代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表现的思想认识。

三、努力方向和行动措施:

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篇3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创新能力;目标;改革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和美观性越发的关注,这就激发了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和重视!如何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这个行业里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性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艺术教育者面前必须要去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一 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为培养景观设计大师摇篮的高等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新形势下解决好景观设计的创新教学工作,是我们每一位环境艺术设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近年来随着景观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和社会对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有了新的要求,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已经不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据调查,在中国的大部分高校里面,景观设计课程一般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面开设,而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却包含了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等,没有一个明确的侧重方向,导致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习任务以后专业方向不明确,专业知识不精通!

在我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里,相对而言比较侧重于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课程虽然被列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课程,但由于周期短,课时少,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加之没有景观相关的前序课程和后续课程,导致教师授课时只能浅浅而谈,浅尝辄止,学生往往学到的也只是一些基础理论,缺乏对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做出的设计没有创意且与实际脱离,很难付诸于实施,以至于走出校园时无法真正适应这个行业市场的需求!针对这种现象,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重点,结合市场加强专项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落后单一,盲目追求课程技能训练

在目前的“景观设计”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中缺乏师生的互动和与实践的结合,从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近两年,随着手绘和电脑绘图的热潮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学生错误的认为手绘效果图和电脑效果图绘制能力的好坏,决定了专业水平的高低,痴迷的钻研电脑的新技术和手绘的新技法,忽略了设计理论的学习和设计创意的提升!加之专业教师在学生考核方式上过于单一,题型设置偏向于广场设计或小区住宅的设计,作业全部用电脑效果图来表现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效果的表现消耗了学生大部分的精力,从而使作品普遍缺乏创意,且作品表现形式与外面的景观公司的主要表现不一致,使考核与就业能力要求不接轨,既没有真正考核出学生的水平,也没能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既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违背了大学本科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设计艺术的创新和突破。

(3)学生综合设计表现能力弱,过分关注市场效应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多的时候我们认为是一种文化,把设计和金钱过分的挂钩,只会让我们丧失更多的好作品。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校外实践,由于缺乏对设计本质的认知,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去创新和思考,一味的照抄照搬国内外的好设计作品,以至于让自己在专业水平上没有很大的提高,也很难在未来设计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从近几年毕业的学生看,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很难很快的去适应和胜任工作的要求,造成的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综合设计表现能力太弱,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不清楚景观设计的程序和方法,缺乏对景观行业的全面了解。比如拿到一个景观项目,由于对景观行业的社会形势不了解,无法给与设计项目正确的定位,以至于从接手设计到建设施工的过程、步骤模糊,缺乏对空间设计的敏锐性,不能准确判断出空间规划设计的优劣,理论基础薄弱。第二,没有创新思维,缺乏设计创意。学生整体理论知识匮乏,文化内涵不够,设计总是流于形式,以至于整体的设计构思没有创新和内涵!第三,综合设计表达能力弱,基本技能不过关。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图纸表现不规范,整体设计文案的版式不美观,跟方案设计风格不符合。二是口头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的跟甲方沟通,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很好的表达出来。第四,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由于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多数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实践练习,缺少团队合作训练和专项训练,导致学生重视个人想法,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从而在进入公司上班时无法快速融入到一个设计团队中去,影响了设计作品的质量。

二 创新意识在景观设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有希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强国。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1]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是培养景观设计人才所必需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注意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艺术设计中所谓的创新意味着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推陈出新,打破常规。没有创新就无所谓设计。创新设计能引领时尚,提高大众的品味,传播流行文化。对于设计师来说,创新思维是第一要素,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观念更新,设计作品就缺乏生命力和丰富的表现力。同样一个主题,不同的设计师会做出不同的设计,其亮点也各不相同。如果设计中缺乏了创新,也就缺乏了个性,从而就很难成长为真正的设计师!随着景观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景观设计师的要求已不再是会设计,能设计就行了,它需要的是理论丰富,技能娴熟,有创新能力的现代景观设计师。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 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加强专业理论教育,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景观行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社会需要更多动手能力强及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围绕素质教能与技能教育并举, 全面提升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建立一套能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景观教学知识结构体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以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考核学生优劣的标准。“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设计实践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为课程的主要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用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科知识间的纵横交叉,通过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内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以“课题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以往教学中以“欣赏项目设计”向“参与项目设计”的过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景观设计大赛,以此来补充教学中的实践课题项目,这样既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也是锻炼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途径,使学生对当前的流行趋势和设计元素有更好的把握!教学中这样的实践环节,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自我的创新意识!

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反复循环和螺旋上升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理论和实际的反复历练,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景观设计实践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逐步成长为能将这些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必须依赖于实践的过程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系统和全面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 结语

经过对景观设计教学中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改革研究的思考,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创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和创新!我们要培养有眼光,有创新思维的设计大师!如果我们只通过市场效益来判断设计的好坏,通过就业率来衡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的好坏,那我们即将面临的就是行业的停滞不前!因此,对于每一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者来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景观设计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孙敬全,孙柳燕 《创新意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李泉涛 , 施国盘 . 论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 [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5):107.

[3] 葛丹 .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寻找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 [J]. 艺术与设计 ,2009,(7):108-110.

[4] 谷彦彬 . 创 新型艺 术 设 计人 才 培 养 模 式的 探 索与实践 [J]. 装饰,2005,(11):72-74.

[5] 姚玉环 . 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因素及改革路径 [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8).

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篇4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专业,他们支撑的学科平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浙江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旗下,并有国家重点图形图像实验室作为技术支撑,它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人文艺术素养、具备管理素质和领导才能,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数字媒体技术发展需要,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制作与设计以及其它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的基本训练,将具有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本专业在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中将设置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两个方向修读同样的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在选修课上则各有侧重。”

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传媒类院校,以影视艺术学科为主,2004年升为本科院校后,形成以文、工、管为主的传媒类院校。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动画学院旗下,形成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相融合;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艺术创意能力,能从事数字媒体的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制作,以及其它在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去影视、数字娱乐、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以及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等单位。本专业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兴趣,手机游戏将作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

江苏有一所三本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为各大门户网站、网络公司、电视台或电台网站、广告制作公司、电子音像出版社、多媒体软件开发与制作公司、电脑视音频娱乐产品开发与制作公司、交互式多媒体应用开发与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编程技术,能进行网站整体形象设计与策划、网络动画、网络广告、网络视音频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我们对具有数字媒体专业背景学院的学科进行分析、归类,根据不同学校专业布点情况,数字媒体类专业分布在以下学科:

即理工/电子信息(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文学,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管理类和计算机专业类(数字媒体技术)。其培养目标依据不同学科背景,结合各自特点,为社会相应的岗位培养所需人才,实现多层次、交叉互补立体化的培养目标。

二、

今天,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正面对越来越丰富的以数字为载体的信息。比如我们体验着3D游戏创造出的虚拟世界,感受着数码大片带给我们的极限刺激,或者在工作中传输电子合同、发票、交易记录等等,这些都是数字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使得我们可以用原来不可想象的方式进行交流、生活和工作。专家预测,我国目前的数字媒体人才缺口达15万。

数字媒体(digitalmedia),北京师范大学肖永亮教授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的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数字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载体。《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中对数字媒体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包括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具有高增值、强辐射、低消耗、广就业、软渗透的属性。“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媒体的精髓。

数字媒体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应用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以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为特征的数字媒体公司发展越来越迅速,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之势相对的是,数字媒体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大量缺乏正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这里面既包括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又包括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两者的研究方向截然不同,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现在国家支持文化产业,而数字媒体人才就是直接为这一产业服务的,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更是抢手,严格来说,从今年开始,浙江大学才有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形势很好;另外,还有一些社会类办学学校或培训机构在作某个方面技能的培训,这些培训学员综合素质和高校学生有一些差别,相对来说创新能力要弱一点。针对这一现象,合理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二、为夯实基础,采取分阶段培养构想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以及今后发展目标等不同情况,我们规划了分阶段培养目标,提出以下图例的培养方案:

1人文素质型培养方案

按不同学科统一安排一年级教学。针对大多数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现象,在一年级加大人文素质课程教育。这是面上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强调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能力。学习的课程模块有:人文社科类、科普技术类、艺术鉴赏类等,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人文素养。

2专业发散型培养方案

一年级以后,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长,他们在可选范围内选择各自的专业。但是每个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有一个相对界定,学生需要了解专业。此阶段重点需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为拓宽专业打下基础。在此阶段又可分成类,一类是学习型的学生,可按继续学习方向努力来培养;另一类是发散创新型学生,其教学方法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引导,以创新项目来驱动。这部分学生人数约占30%左右。

三、构建技艺融合,互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上分阶段的培养方案,必须要有实践教学体系与之配套,设计才能落实。我们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技艺融合、立体的架构(见下图)。

纵向表示按阶段按知识课程链排列,逐步深入,照顾了知识的阶梯性;横向表示开设课程性质和课程开设学期。通过广泛开设选修课和开展创新活动,从而照顾了知识的广度、深度,兼顾相关专业关联模块的学习。从学科背景拓宽、创新能力培养来看,搭建了好的平台。形成了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灵活地选择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素质要求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有别与其它专业,它突出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表达、表现与创意相结合,属于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人群。在素质要求方面,重点关注下几个方面:

1“三创”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创”是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属创新教育的三要素。一般来说,创新意识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思考过程,是获得创新成果的必由之路;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必然结果,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能量保证。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大学生创新能力处在普遍偏低的状态。从2009年毕业生答辩情况来看表现比较突出: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不少学生牢骚满腹,唉声叹气,对自己缺乏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问、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2“三创”人才素质定位

“三创”人才素质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素质要求。

(1)创新意识是指每个人对创新的认识、要求、欲望和激情,反映了要求创新的迫切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创新意识差距很大,没有统一的模式。一般来说,每个人创新意识取决于个人的“本能”和“技能”,本能是先天性的,但技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以及前人的指导、培养下逐步提高的结果。对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于整个教学实践中,其中教师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者和挖掘者。

(2)创新思维是每个人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必须依赖的思想基础,包括思维的基本类型和具体的思维模式等。人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常所说创新思维包括分散与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与灵感思维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研究的结果。但具体应用到某个体的实践中很难说清楚是那种思维在起作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在形成一种“习惯思维”模式,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早签到、统一早读、统一息灯等等,给学生带来的是服从和本应如此的思维定势,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能力是创新实力和创新能量的象征,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伴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新媒体行业给学生提供许多创新能力培养机会,比如国内外的新媒体作品的比赛,几乎每月均有,组织机构层次各异,尽管行业认定标准不统一,但就机会本身来说,施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多样,只要积极参与,都会有好的收获。现在有条件的学校在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赛事。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制作工作室,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给学生提供极好的发展空间,也加强了师生的交流。

3把好学生人口关,选拔符合要求学生进入专业学习

在选拔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时,要把好学生入口关,选拔符合专业要求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就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来说,作为合格的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一般应该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与感悟能力,具备较好动手实践的能力,善于沟通和表达自我,具备较好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及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

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篇5

高等教育 创业心理品质 培养模式

目前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大学生能否实现成功创业,创业心理品质是影响其创业能力和创业成败最关键的因素,它对创业者具有导向、推动、调节和强化作用。因此,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不但有助于大学生个体创业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且对高校就业创业新模式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创业心理品质的涵义及内容

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特征,它与人固有的气质、性格密切相关,反映了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是创业基本素质结构中的调节系统。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者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取得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要有坚定的创业信念。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对于创业者来说,信心就是创业的动力,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充分表现出创业的欲望和冲动。坚定的自信是成功最大的源泉。坚定的创业信念使创业者处于一种积极的创业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引领、拓展创业者的创业潜能,进而帮助创业者取得事业上的成就。

其次要有坚韧顽强的创业意志。要想取得创业的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追求成功的强烈的创业意识。创业意志是创业主体自觉地确定创业目的,并根据创业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各种困难险阻,以实现预定创业目的的心理过程,具有自觉性、坚毅性、果断性、自制力等特征。创业意志的目的是对创业活动的调节,表现为一方面发动或强化为达到创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另一方面制止或削弱与预定创业目的相矛盾的行动。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创业成功的脊梁。

最后要有独特的创业个性。创业个性是创业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经常的、稳定的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是创业个体独特精神风貌的体现。创业个性影响着创业者的认知、态度、情感、行为、需要、兴趣、爱好、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使创业者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具特色的创业心理品质。独特的创业个性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守护神,其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敢做敢为的责任意识、独立自主的做事风格、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独挡一面的决策观念等都是创业者独特个性特质的具体体现。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

1.缺乏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缺乏主要表现为缺乏独立性和合作性的心理品质。独立性的实质在于创业者必须走出依附于他人的第一步,能够独立思考和善于独立地处理问题,充满自信,拥有自己的主张和抉择,较少受他人影响和支配,能努力开辟新途径、开拓新局面,具有创新和创造的进步意识。对创业者来说,发挥自己的独立特性,注重塑造领袖精神,是打造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初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很多大学生往往是对于新鲜事物喜欢人云亦云,看法和见解都深受外界的影响和制约,很难创新性的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合作性则要求创业者能够换位思考、积极主动地与他人配合完成任务。要善于与各种人打交道,积极主动地与人合作和互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通过交流及时获取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实现资源和技能的有机整合,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但目前多数学生尤其是新生代大学生往往习惯于只考虑自身的立场和利益,忽视与人合作的作用,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

2.心理适应能力差

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品质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心理适应能力差主要表现为缺乏适应性和敢为性的心理品质。适应性要求创业者必须以极强的洞察力灵活应对市场进行调整,即当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拥有适应调整、灵活转换的心理品质。而目前大学生多数还不具备较强的适应性,面对各方面压力时还不能够冷静的分析和对待。敢为性是敢于对抗恐惧的主观愿望,是一种不畏惧任何艰难困苦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不屈服命运摆布的心理气势。但敢为不等同于冲动鲁莽和无知冒进,它是建立在对主客观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上的进取。而目前多数大学生却比较因循守旧,做事希望风险越小越好,部分大学生依赖性强,敢闯敢做的精神明显不足。

3.创业意志缺乏

创业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多种障碍与困难,进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缺乏创业意志主要表现为缺乏克制性和坚韧性的心理品质。克制性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心理品质,它可以使人善于排除各种干扰,高度克制盲目冲动,积极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消极负面情绪,坚决采取理智行动。很多学生独立比较晚,对于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约束力还很薄弱,在创业过程中易冲动,还不善于调解和控制自身情绪。坚韧性是一种对困难和挫折的巨大心理承受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极为可贵的心理品质。创业要经历在不断地犯错误和失败中跌打滚爬的过程。创业者的坚韧品质包括自我调节,处理各种压力的素质。而很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却缺乏恒心和毅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能做到锲而不舍地奋斗、长期不懈的努力,这样很难实现创业的成功。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模式构建

创业心理品质是遗传和环境双方面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在后天的训练中得到不断优化。高校应该从后天培养的角度出发,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训练,构建行之有效的创业心理品质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服务。

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篇6

【关键词】素质结构 素质 德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09-02

1 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内涵

1.1 普遍意义上的人才素质结构

人才素质结构,一般来说由以下五大方面构成:德、识、才、学、体。

德,就是品德。包括个性品德、伦理道德品质和政治品德三个层次。识,就是远见卓识,首先是卓识,即真知灼见,其次是远见,既高瞻远瞩;才,就是才干能力,主要包括智力、技能、方法以及三者的和谐而高度发展的创造才能;学,就是知识学问,博学未必成才,只有建立围绕创造目标的知识结构,才可望达到成功的彼岸,知识结构的要素:一是科学基础知识,二是实践经验知识,这是创造的必要条件,三是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定向知识三个层次,这是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主体;四是哲学知识。体,就是体质、体力,体质既包括生理结构及其特点,也包括由心理结构所决定的大脑神经活动类型和气质性格,体力既包括体力强度,也包括脑力强度。

德识才学体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著名京剧导演郑亦秋认为:"从不成到小成比较容易,从小成到大成却很困难,前者主要靠才和学,而后者则要靠德与识。德识才学兼备方可成其大器。

五要素全优是理想的人才素质结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素质都有独特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所以素质结构的差异是人才与非人才、人才类型与层次分野的内在依据。

1.2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或网络时代,其最显著特点是:信息传递快、知识和技术更新快,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应该是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反应快,心理承受能力强,有相当的创新能力。大学生无疑在此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同时,我国的高等院校还担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神圣使命;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践行者,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应是这样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在自身将精神的丰富、道德的纯洁、体魄的健全和谐地结合起来的人”[1]应该具有以下具体素质:

①对自然和整个社会具有明确的认识,具有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高度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并掌握了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系统方法的人;在这个层面上讲就是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意识到自己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社会服务的人。③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经济掠夺日益明显,要使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的不败之林,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做为社会主义国家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必须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很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斗争中明辨是非、坚定立场。④复合型人才。即具有广泛的、全面的和综合技术的教育程度、并把创造性劳动看成生活第一需要和幸福源泉的人;⑤创新型人才。即能够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积极投入到改造社会、改造自然,同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当代大学生能否成为人才,有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是一个分水岭。⑥具有乐观主义精神、出色的工作能力、高度的体育素养和优良健全体魄,积极投入到发展精神文明事业的人。

2 大学生素质存在的共性缺陷及其表现

当代大学生汇聚着时代之骄子,这个群体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人才,他们充满活力和智慧、对未来充满激情和向往,是我们民族希望之所在。但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另一方面所暴露出的许多共性缺陷:

2.1 德育方面的缺陷

2.1.1 缺乏政治品德。一部分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大事漠不关心,对政治生活毫无兴趣,对国家前途命运置若罔闻,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持冷淡心理和消极态度。而政治品德主要作用于社会[1],一个人欲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就必须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而一个人政治品德缺乏表现在思想上是狭隘单一,不能宏观的、整体的、理性的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当遇到大事大非时往往把握不准方向,经受不住考验、迷失自我。关键时刻用不住、靠不住。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则是缺乏大智大勇,缺乏决策能力;不能正确的定位自己,易随波逐流。

2.1.2 个性品质缺陷。个性品质是一个人品德的最基本层次,它主要作用于个人成长。良好的个性品质可以使人适应环境而成才,不良的个性品质则可使人自我埋没。它包括性格、气质、举止、谈吐、待人接物的心态及方式等方面。然而,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修养,缺乏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貌,不会与人交谈、交流,缺乏表达自我思想的基本能力,心理上不能适应角色的变化,或者错误地处理一些人际关系。

2.1.3 公德意识淡漠、缺乏伦理道德意识。一个社会只所以能正常运转,除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约束外,相当程度是靠一个民族的公德意识和沉淀的伦理道德观念来维系。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尊敬师长、遵老爱幼。伦理道德主要作用于别人和集体。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固然有其可贺的一方面,但表现在另一方面则是自私自利、金钱第一,缺乏公德意识,对集体、对别人漠不关心,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观念也在一部分学生中根深蒂固。对长者、对智者、对师者缺乏应有的尊敬,不会或不善处理自身与父母与家人与师长于同学的关系;从另一个方面讲,也不懂得怎样尊重自身,缺乏做人与处事的基本常识和礼节。导致自己身心发展不健康,且反过来又影响自己个性优良品质的形成。

2.2 自律能力低下

当代大学生由于整个社会环境的原因,从小学到中学一路走来,基本上是在学校和家庭两个主要环境中成长过来,未到大学前,在学校有老师管,在家里有父母管,管来管去,致使有些学生到大学后出现"断奶"现象,一下子很难适应,放松自己。表现在学习上没有自觉性,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在生活和工作中缺乏自我选择和自我决断的能力;在与人交往上缺乏辩识能力。一句话,就是缺乏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和自我修正的能力。

2.3 责任意识淡薄

青年一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应该有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但许多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强烈观念,缺乏那种为民族崛起和腾飞而发奋读书的心态和意识,祖国和民族的意识比较淡漠,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2.4 人文素养欠缺

一个民族之文化,一方面在于知识之发展,一方面则赖其品性之优良。而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水平高与低,主要取决于其对科学、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并且只有在这些方面的不断学习与陶冶、增进修养,才可使人忘记小己,超然于生死利害之外,才可使人修养出优良之品性和品行。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在上述方面的知识学习和掌握的太少,人文素养功底太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 道德和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成人成才的的作用

3.1 道德和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如前所述,德,即是品德,对个人而言,要实现它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的完善和层次的提高,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追求和修炼,更主要的还取决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作用。

道德的作用,首先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需要[1]。社会主义经济结构要求所有社会成员尊重社会义务,热爱公共事业,加强团结合同志式的互组合作。社会主义社会每个成员的道德觉悟越高,社会主义的关系就越巩固,越发展。德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显得特别重要,还由于社会主义劳动性质的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劳动是消除了对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依附关系、建立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基础上的自由劳动。这种性质的劳动不仅使劳动者关心作为劳动结果的物质利益,而且能够唤起他们对劳动的巨大的道德动机――为造福社会而劳动。因此,人们对于劳动的道德动机就成了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劳动自觉性的不断提高,道德因素影响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对人们行为的行政管理手段将越来越多地让位于道德影响的手段。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它们的不断完善是提高人的觉悟、贯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客观基础,但是客观条件在人们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并不表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和觉悟可以自发地形成[1]。主观因素具有巨大的意义。这种主观因素就是相应的教育。道德教育是积极地、有目的地影响个人意识的过程,这种影响过程依赖客观条件,同时也自觉地把培养人的一定道德观点和品质当作自己的任务。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的增长还取决于现代经济发展的状况。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发展,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不仅应当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且需要有更高的道德,包括:觉悟和责任感,对机器和设备、公共财物的爱护态度,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谐的互组合作精神等。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劳动者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除了上述的基本素质之外,政治素质和国家意识将是一个重要的素质。

3.2 道德和道德教育在大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的生力军,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未来;担负者为中华民族崛起和振兴的历史责任,这两个重大课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从小的方面说,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从大的方面讲,则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民族的兴衰。要解决好这两个重大课题,关键在于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尤其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3.2.1 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对民族和社会强烈的责任感

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优良的个性品德、伦理道德品质和政治品德三个层面的高度和谐和统一后的外在综合表现。体现在个人的世界观上是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来看待和认识世界,体现在个人的人生观上是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态度”,[1]体现在个人的价值观上是以自身对社会和集体的贡献大小和奉献多少来衡量;单从“积极的生活态度”来讲,如果作为大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表明的是一个人在社会责任面前自觉的思想和行动的各方面的总和,“生活态度”从道德方面来看,是由信念、思想和良心决定的个人行为系统,[1]因此,大学教育和培养是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和实践环节以及校园文化的第二课堂,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2];“不了解、不懂得祖国的历史文化,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是很难自觉、牢固地树立起来的”。[3]所有这些实质上是在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品德的基础上很自然和很自觉的前提下形成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自觉意识,从而“高度自觉地对待社会义务”。进而强烈的民族和社会责任感又反过来激励其自身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修养自己的品性,达到更加高标准的品德层次和道德水准。

3.2.2 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其他良好的素质

有人将人的整个知识领域比喻成一栋房子,那麽哲学就是盖房子的钢筋,其他知识则是混凝土,借此用以强调哲学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我想,如果将一个人的素质总合看成是一座大楼,那麽品德在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整座大楼的基石一样,而政治思想品德素质在一个人的品德素质中又是最关键的部分,“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一生的轨迹[2],这是大量事实已充分证明了的一条重要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3]”,良好品德是形成其他良好素质的基础,也是有利条件。有了这个基础和条件,大学生就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有利于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坚定信念、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矛盾;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灵和谐。

3.2.3 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如果具有良好品德,说明他有远大志向,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能把自身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严于律己,这是一个人学习和前进的原动力,也是激发其克服困难敢于拼搏的原动力,而这些又恰恰是一个人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关键所在。否则,不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不利于其脚踏实地的耕耘、也不利于其积累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将无从形成;创新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素质教育决不是一时一式、一朝一夕之事,德育在大学生整个素质中的决定性和重要性是与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需要教育者们不断创新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景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外国青年问题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国际青年研究室.1983,3:147~157.

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篇7

近期通过学习

三查三看

教育活动,我认识匪浅,深深体会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确实还有点距离。下面本人就自身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产生的根源做一深刻地剖析。

一、学习收获和不足:

1、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强,新的知识不能及时补充,运用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不够。学习停留在形式上,学习的深度不够,欠缺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事物停留在表面上。

2、专业知识掌握得不深不全,工作业务能力有待加强,在沟通、协作方面仍有欠缺。具体表现在:

虽然也学习业务知识,但存在实用主义思想,急用先学,缺乏主动性。

3、敬业精神可佳,但主动性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

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没有创新精神,更没有创新思路。

二、查找思想根源:

思想上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没有深刻认识思想精髓,对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真正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净化灵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以指导自己言行的武器。缺乏

钻研

的刻苦精神,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韧劲,缺乏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缺乏掌握先进的知识也是发挥时代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表现的思想认识。

三、努力方向和行动措施:

通过参加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充分认识到以前存在问题思想根源的危险性,今后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来审视自己、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要的是要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断是非的正确的具体标准,就能在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于一个普通党员来说,就是要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努力实践

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本职工作,发挥时代先锋模范作用,无私奉献,做一个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带头人。

按照公司党委统一部署,通过集中学习、自学、研讨等活动,进一步明确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身肩负的责任,对照

三查三看

标准认真进行了自我检查,使查找的问题更切合适合、更体现针对性。

一、存在问题的表现:

1、对待学习的认识有所欠缺。虽然制定了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但由于平时工作较多,于是便产生了以干代学的思想,没有把学习摆到重要的位置,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2、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欠缺。在平时的学习中,看时世新闻类书籍较多,看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较少;看基本的业务理论知识书籍较多,看有一定深度的业务书籍较少。学习了一些知识,但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缺乏,对思想和灵魂的触动不够,学习停留在表面上。

3、学习的方法和效果上有所欠缺,没有创新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没有进行学习后检查。通过学习来指导实践不够,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不住发展的必须规律。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存在的以上问题,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思想上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认真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没有深刻认识思想精髓,对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真正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净化灵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以指导自己言行的武器。缺乏

钻研

的刻苦精神,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韧劲,缺乏掌握先进的知识也是发挥时代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表现的思想认识。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通过这次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充分认识到以前存在问题思想根源的危险性,今后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来审视自己、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努力改造主观世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于一个普通党员来说,就是要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在工作之中,率先垂范,身先士卒。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踏实的工作作风要求自己,要精益求精、追求一流的工作质量,切实做好每项工作。对工作要增强敬业意识,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尽心尽力,在工作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要踏实做事,积极进取,不断增长本领,提高工作效率。坚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努力实践

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篇8

论文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基本创优能力

1 我国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新闻传媒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虽已得到长足发展,但其新闻编辑主体其思维意识及综合能力等均存在一定落后性及缺乏性,导致新闻编辑综合能力落后。首先,其落后性主要表现在新闻意识方面,我国电视新闻编辑普遍存在新闻敏感度不足及缺乏危机意识,我国电视新闻媒体属事业单位,其经营模式缺乏自主性,因此长期落后的发展理念及经营模式导致包含新闻编辑在内的各新闻工作者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及发展意识[1],新闻素养缺乏;其次,新闻编辑在工作时其思维意识受限,缺乏创新及形式多样化,现阶段我国新闻节目在播出时,仅以单一的新闻串播为播放形式,而对于其播放的新闻内容缺乏深入点评及研究,各新闻编辑在此固定式的流程中语言缺乏新意,缺乏激情,难以吸引观众,同时各电视新闻节目其形式过于单一化,导致节目编排及设置未遵循大众心理需求,最终使观众逐渐失去信心,产生厌烦心理;最后,在新闻传播形式日益增多的今天,各新闻类节目层出不穷,跟风现象也日渐严重,我国大多数电视台在进行新闻节目制作及新闻报道时,开始模仿其他电视台或国外节目播放形式提升收视率,有的地方电视台开始模仿省会城市并以地方方言进行报道[2],不伦不类,长此以往,严重阻碍电视台发展,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2 浅议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创优能力

2.1 敏锐独特的新闻视角,较强的政治素养

敏锐独特的新闻视角及新闻灵敏度是新闻编辑所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稿件进行分析,对新闻素材进行探究,发掘新闻要点及独特的新闻视角,新闻编辑对新闻素材的挖掘直接决定着新闻关注度及该新闻的舆论发展,同时各新闻媒体在报道时需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故而对新闻编辑的政治素养等具有较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时期,因此在新闻报道中经常遇到舆论导向较强的新闻,若新闻编辑在对相关新闻素材进行整理时,缺乏敏锐的政治及新闻素养[3],便难以实现对舆论论点的准确把控,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影响国家政策持续良好推行。因此,各新闻编辑应具备敏锐的新闻视角及较强的政治素养,以理性思维实现舆论分析及发展。

2.2 编辑策划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在工作时较强的编辑及策划能力对自身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编辑能力主要表现在各新闻编辑其编辑技术及对编辑形式的应用,优秀的新闻编辑需掌握先进的编辑技术及编排方式,以多样化的编辑方式将好的新闻呈现在大众视线中,因此各新闻编辑在工作中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技能提升,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及时掌握最新科技,在稿件编辑及整合过程中,了解观众的具体需求,使新闻符合大众的欣赏观念,不断促进电视新闻良好发展[4];除此之外,电视新闻编辑还应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在对新闻稿件组织及策划过程中,需把握时展重心,掌握时展方向,创新新闻播出形式,注重对新闻主题的表现及策划,不断促进电视新闻节目的良好发展。

2.3 知识积累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在工作过程中除需完善应用现有的编辑能力及编辑知识外,还应注重自身知识的完善建设与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电视新闻编辑需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身分辨能力及编辑能力,实现知识有效掌握,不断促进思维认知改变,除此之外,各新闻编辑还需对社会生活、文学及经济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新闻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故只有掌握一定的综合知识,才可胜任该项工作。

2.4 负责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在工作中,负责能力也是其基础需具备的能力之一,电视新闻节目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其受众群体非常广,因此各编辑需考虑受众群体的利益,只有抓住受众群体的感兴趣的新闻点才能提升自身收视率[5],扩大市场,在选编新闻时,各编辑主体应及时联系群众,以服务群众为主体,以专业能力及负责能力为主体实现对相关新闻的

编辑。

2.5 较强编排技术

新闻编排是电视新闻编辑重要工作之一,各新闻编辑在新闻编排时需注重对新闻传播效果等的关注,若要实现该工作的有效性开展,各编辑应注重自身心理知识及艺术等相关规律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操作中,如在对新闻编排时,各编辑主体应根据自身的播放特点及受众群体心理特征,对娱乐新闻及政治新闻进行合理性安排,对相关新闻框架、新闻内容等进行合理设置,掌握各新闻之间的相关性,实现新闻栏目高效性制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发展中电视新闻编辑在电视新闻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发展意义,目前由于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局限性导致我国电视新闻编辑其综合素养仍存在较大问题,故而针对此类问题,我国各新闻编辑需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编排技术、策划等能力的提升,不断提升自我能力,促进我国电视新闻行业的高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丽彬.电视新闻编辑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探讨[J].新闻传播,2013(8):51,53.

[2]李艳馥.电视新闻工作中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J].科技传播,2011(17):2,8.

[3]云燕,贺丹彦,呼和,等.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J].新闻论坛,2014(4):107-108.

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篇9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77-02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可度也在提高。为了满足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迫切需要,职业技术院校惟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很强的高技能型的技术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理论内涵的界定

(一)关于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概念内涵的界定

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就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心理学研究揭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和培养与创新能力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这里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坚韧性、强烈的动机、热情、自信心等等。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内在潜能,要有效地开发出这些潜能,需要个体有从事创新活动的驱动力,个体的兴趣和动机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内驱力。

(二)关于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内涵界定

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创新能力的缺失,突出体现在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的毅力、缺乏创新的兴趣、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即接受知识时,思维缺乏活力,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这一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对学生的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障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职业技术院校的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的优化调整,使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程度已成为制约我国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个主要瓶颈。其中一线的技术创新型和技能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制造业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因素。以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技术院校,将承担这一重大使命。

(三)关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内涵界定

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内对职业技术创新教育的重视度明显不足,并缺乏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创新素质、校园文化及学生的社会实践等诸多要素的分析,来构建职业技术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激励与保障机制,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创新学分制度、创新表彰与奖励制度、设立创新教育专项基金等配套的创新机制,来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从而构建科学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模式和机制。

二、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一)关于我国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政策层面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1997年底,中国科学院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呈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建议。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同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提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1]。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指出,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关于中国传统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影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形成过于求稳趋同,不敢求异冒险的心理积淀,缺乏一种创造的内在冲动,缺乏一种大胆质疑的批判思维。现行的应试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用仓库理论概括,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知识积累第一,素质能力培养第二,教育方式采取灌输式,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灌输有余,启发不足、注重照文理解,忽视怀疑求新;注重逻辑推理,忽视发散求异;培养学生的唯上、唯书、唯权威,逻辑推理能力强,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与求新求异的创新意识。因此,在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国传统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

(三)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缺乏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分析

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时,主要重视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有创新热情,但缺乏创新的信心,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接收新事物快,具备了创新意识所要求的独立性、好奇心和怀疑精神,但缺乏系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创新实践机会较少,动手能力较弱。当前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的课程和技能训练,都是以学生的岗位能力为中心进行设计的,缺乏创新实践和方法的培训;职业技术院校创新氛围不浓,创新活动缺乏有效引导;职业技术院校多突出基础教育教学的设备、教材、实训等硬件方面的建设,学生创新实践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四、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融入职业技术教育全过程的途径和措施

(一)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定位,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融合贯通全过程

近两年,职业技术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配套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课程教学突出“能力为目标,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将创新能力培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方位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教学内容的组织以教会学生做事为核心,优化能够培养学生同时从事专业实践和训练创新素质的教学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不仅教会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学生完成专业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变“死学”为“活学”;“学会”为“会学”;“学答”为“学问”;“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二)以明确的总体教育目标为原则,强化创新能力培养逐步提升全过程

创新能力提升总体教育目标是:清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创新能力培养定位,寻求最佳发展路径。具体分解为:一年级认识自我,了解专业、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创新心理素质;二年级形成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思维和方法的培养,优化创新意识;三年级创新指导、创新导航教育,侧重创新技巧指导,创新意识实践。三个阶段互相贯通,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创新观。

(三)以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为抓手,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全过程

将创新实践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生活动等各个环节中,进一步营造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氛围,完善涵盖申报、审核、立项、实施、评比等5个步骤的创新项目化管理模式,实现“注重课堂教学与启发创新潜能相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欲望与创新意识相结合、学生在实践中增长创新成就感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四)以学生主体的社团建设为基地,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参与全过程

学生社团对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提高、创新潜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集策划组织者、实施活动者于一体,在学生创新学习中发挥着目标导向、开拓创新、激励凝聚的重要功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在模式、机制上创建有利于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良好环境,落实“有一定团队规模,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系列常态活动,有一项特色创新活动,有一定经费保障”的学生社团“五个一”建设要求。搭建职业技能竞赛平台,营造创新能力培养氛围;搭建“挑战杯”竞赛平台,锻炼创新思维和能力搭建专利申请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创新意识;搭建“英特尔杯”趣味机械大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综上所述,职业技术院校要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创新能力与实践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的模式、途径和措施的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职业技术院校建设成现代化生产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基地。

参考文献:

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篇10

[关键词] 电影美术;“意”与“境”;艺术

电影艺术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变化,为许多国家的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拍摄电影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也是时代所形成的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影视行业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电影美术在电影制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电影美术是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为影片画面造型进行设计和创作的艺术部门,其在表现电影的“意”与“境”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影美术中的“意”主要是指电影整体或某一电影镜头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具体情感,而电影美术中的“境”则主要是指几个镜头或某一画面所展现出来的环境。“意”与“境”的协调是电影美术所要达到的效果,而这种效果的实现就需要不断发展电影美术。

一、我国电影美术发展的现状

(一)电影美术师缺乏且能力不强

要想表现出电影中独特的“意”与“境”应该从电影美术师提高自身能力入手。电影美术在我国影视行业中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专业电影美术师的缺乏且专业能力不强始终制约着电影美术的发展。电影美术师缺乏的原因在于电影美术设计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其主要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影美术师的工作要求电影美术师必须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他不能像画家或作家那样单干;其次,电影美术师的工作往往会不断地受到时间、经济和思想变化的约束,受到实地搭景时具体困难的限制,这就对电影美术师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最后,电影美术师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检查和注意他的布景、道具、服装和摄制的进程,这也是专业电影美术师缺乏的重要原因。以上这些原因使得专业电影美术师缺乏。然而电影美术师不仅缺乏而且在现有的电影美术师中有很多人能力不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影美术师的组织协调能力不强,所以不能在同一时间内有条理地实现布景、道具、服装和摄制的统一;其次,对于不同的片种而言,电影美术的位置、作用以及创作特点在共性中又有各自的独特性,这就对电影美术师随机应变的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而一些电影美术师恰恰缺乏这种能力;最后,电影美术师还缺乏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由于电影美术师的缺乏以及能力不强的原因,我国电影美术的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

(二)电影美术设计复杂且技术更新慢

我国电影美术的发展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其中最难以解决的就是电影美术设计本身较为复杂且技术更新慢的问题。电影美术设计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要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促进电影美术中“意”与“境”的完美融合。电影美术设计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影美术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布景、人物服装造型、灯光、道具等问题,要协调好这些问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其次,电影美术设计还应该要形成一整套的设计思路,而这一思路又往往会受到具体情况的制约;最后,电影美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握好时间和空间的联系和转换,而这对于电影美术设计来说是非常难以顾及的。除了设计过程复杂外,电影美术设计的技术更新也非常缓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影美术设计要求技术制作图样的设计和绘制要准确规范,可是一些相关的技术还是十分陈旧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次,电影美术师应该要对具体制作任务在材料、效果、技术指标、进度和经费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可是有些电影美术师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最后,电影美术设计往往还需要实现银幕画面的三维性,而这方面的技术也十分不成熟。正是由于电影美术设计本身的复杂性和技术更新的速度缓慢,所以我国的电影美术设计长期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电影美术创作具有独特性,对空间环境设计要求高

电影美术创作是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在进行电影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电影美术创作的独特性。电影美术创作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影美术设计要求重视运动的空间造型,在拍摄对象上要细致地考究,人物对象的选择往往就是为了表现出一种思想或内在含义即指“意”,而环境对象的选择往往是为了表现出一种境界即指“境”,这也是“意”与“境”在空间中相互融合的一种表现;其次,拍摄过程具有运动的特点,这就需要在拍摄过程中充分考虑升、降、拉、摇、移等在技术方面的要求;最后,电影美术创作的特殊性还表现在有机性与限制性方面,这就是指要处理好美术部门与其他部门特别是导演的关系,要实现共同的创作意图。当然,电影美术创作对空间环境设计还有相当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空间环境设计需要有整体的观念,这往往要求电影美术师要从整体上进行构思;其次,空间环境设计还需要考虑心理空间环境和情绪空间环境,这也是很难把握的;最后,空间环境设计还要考虑形体、色彩、光线、线条和空间等多种造型元素,这也使空间环境设计的困难加大。

二、如何发展电影美术

(一)培养专业电影美术师,提高其能力

电影美术是专门为影片造型进行设计和制作的一种美术创作。美术创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影片的艺术水准。所以,电影美术师应在电影导演的总体构思下,与摄影、演员等共同合作完成影片的造型表现。设计和制作出有时代、地方特色,有生活气息、有性格特征的景、物和人,以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电影美术的发展需要依赖于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为了发展电影美术就必须要培养专业的电影美术师。要培养专业的电影美术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在各大高校特别是影视院校中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其次,要对现有的电影美术师进行系统的培训,特别是在电影美术设计这方面要加强实践锻炼;最后,要通过在具体工作中积累经验来培养电影美术师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我国专业电影美术师缺乏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电影美术的发展。为解决目前影视艺术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培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的复合实用型人才也就是电影美术师就应该采取以上措施。当然,提高电影美术师的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样才能保证电影制作的环境设计、造型设计及视觉效果设计达到最佳效果。

(二)优化电影美术设计,更新技术

电影美术设计的优化是实现电影美术发展的前提,要优化电影美术设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综合考虑布景、人物服装造型、灯光、道具等问题;其次,要形成一整套的电影美术设计思路并充分考虑具体的情况,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制约;最后,要把握好时间和空间的联系和转换,使银幕画面呈现出良好的三维效果,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共存,这在表现电影美术“境”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在优化电影美术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更新技术。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技术制作图样的设计和绘制要准确规范,尽力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次,电影美术师应该对具体制作任务在材料、效果、技术指标、进度和经费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要以科学合理的计划来进行电影美术设计;最后,要使银幕画面达到良好的三维效果,使银幕真正成为时间与空间共存共融的时空艺术。只有电影美术设计得到优化,电影美术的技术得到更新,我国的电影美术才能得到发展,电影事业才会进步。对于不同的电影题材来说电影美术的设计要求是不同的。以故事片创作为例,电影美术以剧本和导演构思为基础,通过包括场景设计、布景和道具的设计与制作以及自然景的选择等在内的环境造型来为影片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然后再通过人物造型帮助创造生动的富有内涵的各种典型人物形象。在不同的电影题材中,“意”与“境”的表达是不同的,它需要结合题材本身的特点和创作需要来进行构思。“意”在电影中突出表现的是电影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它需要从客观环境和心理环境中寻找寄托即需要“境”来表现出来;“境”在电影中反映的是客观的和主观的环境,它的存在是为“意”的表现提供服务,它为强化“意”的内容提供了前提。所以,这两者需要相互配合,需要在银幕的空间环境构造中实现融合。

(三)认识电影美术创作的独特性,创新空间环境设计

电影美术创作具有独特性,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为了实现电影美术中“意”与“境”相结合的目标。电影美术拥有独特性,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电影美术创作中把握其独特性的特征。为了把握电影美术创作的独特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充分重视电影美术创作的空间造型,为此要具体进行包括绘景、置景、道具、服装、化装、特技,以及美术、字幕等内容在内的工作;其次,要充分认识具体拍摄过程中的运动造型;最后,要充分把握好有机性和限制性,要处理好美术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在认识到电影美术创作的独特性后还应该创新空间环境设计,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电影美术要符合影片整体造型要求,要实现导演、美术与摄影三位一体的统一构思,并要注意造型设计与影片的题材、样式、风格的和谐,不仅要把握主题意念还要确定基本情调,这也是实现“意”与“境”结合所需要的;其次,要正确把握心理空间和情绪空间的环境,这对于把握电影的思想和情感倾向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意”的内容,这就体现了“意”与“境”结合的特点,由于电影美术是以影片视觉形象造型为基础来进行影片设计的,这还要求要注意形、光、色等造型的配合;最后,要在把握电影美术各种艺术造型的基础上合理地构筑空间环境。在电影艺术发展、电影发展观念变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下,电影美术也应该在造型观念、创作思维和实践方面有新变化和发展。只有这样,电影美术才能得到发展,电影美术中的“意”与“境”才能真正得到完美的表达。

三、结 语

总而言之,我国电影美术的发展是时展的需要,只有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才能促进我国电影美术的发展,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有紧迫感,要根据我国电影美术的发展现状

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促进电影美术的发展。电影美术设计的一切都是为了表现电影独特的“意”与“境” ,通过对电影美术的独特构思会使得电影的“意”与“境”得到更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丽君.银幕空间造型设计的智慧和理性――屠居华电影美术创作访谈[J].电影艺术,2009(04).

[2] 全荣哲,敖日力格.历史题材与当代电影造型语言的观念转变――关于《天安门》电影美术创作思考[J].电影艺术,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