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十篇

时间:2023-12-18 17:58:55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篇1

关键词:高效益;低密度;趋向;展望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178-1

根据我国国情,水产养殖业的可用面积实际上还有很多,在技术改革不断加快的今天,如何利用经济学规律、尊重自然发展来建立完整科学的养殖模式,将水产养殖推向可持续性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养殖水域和自然资源,保护养殖水域生态平衡,是水产养殖业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1 水产养殖业发展创新性趋势

创新性养殖模式:低密度、高效益。目前来说,养殖的高密度、低收益往往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高密度的养殖作业中,鱼病虫害的发病率往往较高,收获的鱼类身体内往往残留有大量的农药等化学残留物,水质也会因此恶化。在今后的水产养殖中,必然会在低密度的养殖环境中进行自然养殖,尽量避免农药的使用及污染。

创新性养殖方法:立体型、复合型养殖模式。水产养殖的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性养殖,会慢慢趋向于复合型和立体型养殖模式。

创新性思想:改变养殖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改变营销策略。从业人员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性、单纯性的养殖作业,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中,养殖人员的养殖方向将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真正做到将生产重心转变到水产营销上来。

创新养殖资本:养殖业的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的。在国内水产养殖渐成规模的今天,应当紧抓机遇,创造自己的特色品牌,走健康、环保的水产养殖路线,例如号召水产养殖低脂肪、高蛋白、高营养等特色养殖,真正做到特色养殖,提高养殖资本。

创新性养殖品种:我国养殖业逐渐发展的今天,多品种的区域养殖将逐渐偏向于独一品种的特色化养殖,单一的养殖品种更加有利于形成强势品种,加强养殖业的地域独特性,拉大与周边养殖业的差异,在激烈的养殖产业竞争中加大自己的养殖优势和竞争力。

2 对于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建设性意见

2.1 继续深化养殖结构改革

养殖结构的改变应当从养殖属性和养殖方向来进行更新改革。例如沿海地域的滩涂养殖比较普遍,但也有必要尝试工厂化作业养殖或者深海养殖,将养殖空间最大化扩张。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从前满足于温饱,而现在观光旅游已然较为常见,所以养殖业可以向观光类、休闲类方向发展,利用养殖业天然的地域优势来吸引消费,带动地域化养殖业的发展,继而带动该地域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2.2 加大养殖品种优化

在养育品种上,需要注意的是必须选一种稳定性较强的鱼种,类似于草鱼、鲈鱼、大白鱼等需求量较大的淡水鱼类就可以大规模养殖,另外也可以引进其他有优势的鱼种进行实验性养殖,例如一些高蛋白低脂肪的鱼种在市场上就颇受欢迎。需要注意的是,养殖珍稀或者外地鱼种过程中必须有相关技术专家的监督和指导,尽量避免因鱼种养殖的技术性问题所造成的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2.3 不断提升养殖区域优势

在水产养殖业中,往往地域化较普遍,在这个基础上引进政府的参与,建设区域性的养殖培育基地,最大化利用地方政府的牵头作用。地方政府需要尽量调动水产养殖业的群众参与性和企业合作性,建立公众的技术小组,真正带动该地域的水产养殖业共同发展,从而提高该地区水产养殖业的整体优势。

2.4 保证养殖品种的质量安全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水产养殖业也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然而市场竞争和挑战也是相应增大的,对于水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要求也越来越严苛。以前的高产量、低质量的养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国际化市场的需求。所以渔业产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养殖业能否具有国际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在这种发展需求之下,首先考虑养殖的标准化操作,监理一套完整而又科学的养殖操作流程,摒弃旧有的人工化、经验化养殖,其次考虑引进先进的质量监测系统和模式,为水产品提供更加完整的质量保证,在生产过程中也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实行更加严格和规范的管理系统,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养殖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从主观上杜绝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3 总结

我国水产养殖业在提高国民经济生产的同时,也为水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竞争力度,同时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内的水产养殖业仍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不好的养殖习惯,在这种发展背景之下,必须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同时进行,不断优化养殖结构和养殖品种,在创新性养殖模式的引导下为我国水产养殖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和方向。

水产养殖同时也和国民身体素质,生活水平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水产养殖业的质量技术水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水产养殖的高效益、低密度经营模式也是迫在眉睫。不断优化技术,不断提高产量质量,不断地着重思考环境保护的分量,都是未来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这些相关企业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焕亮.中国水产业及其养殖业的发展与科技成就——庆祝建国五十周年[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9,(03).

[2] 王海华,徐厚民,黄江峰,盛银平,吴苏敏.我国水产养殖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江西水产科技,2003,(01).

[3] 杨正先,孟范平,朱小山,李永祺.海水养殖业与可持续发展[J].海洋科学,2004,(10).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篇2

一、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取得的成绩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发展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 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 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 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 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 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 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 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 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计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 万吨的产量。 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 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 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 按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 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 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 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发展,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 在捕获的带鱼中, 每尾在100 ~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 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影响,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 销售等环节累计经济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 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研究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 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增收5 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研究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 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三)在黄海北部海域建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篇3

(一)海岛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海岛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极大限制了海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海岛经济环境方面,海岛与周边陆域县市区在发展环境、区位、政策等方面不在一条起跑线上,经济发展差距越拉越大。首先,海岛资源单一,生态环境脆弱,难以支撑大规模经济的发展。大多数海岛是小而分散的地理单元,一般蕴藏的资源比较单一,在单一资源支撑下的经济结构也比较单一,开发形式与开发规模具有很大局限性。其次,自然灾害频繁阻碍了海岛经济的发展。我国沿海地区海洋自然灾害严重,尤其是每年台风及台风风暴潮灾害频繁,造成损失巨大。再次,国家限制性的投资政策削弱了海岛经济发展的动力。国家对外商投资开发经营岛屿有明确限定,对海岛地区的招商引资造成极大限制。同时,海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投资环境差,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人,进一步加剧了海岛经济与临近大陆地区的差距。在海岛社会环境方面,海岛人才资源缺乏,人口结构不合理,对海岛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足。人才缺乏已成为海岛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对于海岛来说,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由于海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各种条件和环境相对艰苦,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小于陆地地区;另一方面,海岛地区自己培养的人才,由于工作条件、待遇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原因,也出现了向大城市转移的趋势。

(二)海岛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海岛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我国海岛经济相对脆弱,海岛城镇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大多数岛屿开发面临着缺水、缺电、交通不便等三大难题。第一,海岛淡水供应问题,海岛淡水资源缺乏,淡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设备能力低及不配套是中国海岛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海岛电力供应不足,从目前海岛的电网和发电设施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事故多、浪费大,许多设施和设备无法使用,在利用太阳能、海洋能等再生能源发电方面相对匮乏;第三,海岛交通不便使海岛与外界相对隔绝,海岛经济发展呈现封闭性特征,大多数海岛维持着自给自足和低水平发展状态;第四,海岛建设资金短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人大量资金,但目前海岛投资环境和投资短期效益不佳,导致资金来源不畅,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三)海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海岛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一是海岛及周边水域环境日益恶化,沿海地区陆域污染物排放人海、海洋开发与海上运输中污染物泄漏等现象均导致海洋和海岛环境遭到严重污染,造成邻近排污口的增养殖区环境退化,适于养殖的水域面积急剧缩减,旅游风景区水体透明度普遍降低,海水浴场环境受到影响,港口航运区环境恶化趋势加重;二是海岛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随着海岛开发利用活动的不断深人,急功近利、不顾环境的开发活动也在加剧,导致对海岛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破坏日益严重;三是海岛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人类对海岛生物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致使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物多样性降低,海岛围海造地、建港等开发活动使海洋生物最为丰富的潮间带不断萎缩,也导致大量物种消失。海岛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限制了海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海岛产业层次的提升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制约。

二、海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和对策措施

(一)海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1.海岛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目前,我国海岛三次产业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①第一产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有待升级。海岛经济是一种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大多数海岛产业结构简单,处于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主,以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增养殖业为导向的产业发展初级阶段,充分利用海岛资源优势,加速产业升级是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②第二产业发展受限。发展第二产业对海岛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海岛陆域面积狭小,基础薄弱,要素短缺,配套不足,设施共享性差,产业聚集度低,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大规模发展第二产业受到约束。③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海岛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巳成为海岛新的经济增长点。海岛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整合创新中得到了提升,旅游、地产、物流、金融、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崛起,大力发展海岛第三产业成为增强海岛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海岛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海岛渔业经济发展过分依赖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产业发展受自然资源与环境约束,渔业总产值增长缓慢。主要表现在:一是海岛渔业生产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近海渔业资源的衰竭、双边渔业协定的实施、伏季休渔制度的实行、增殖放流措施的实施、远洋捕捞成本的加大等因素导致海岛地区传统捕捞业发展空间日渐萎缩,渔业产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二是海岛养殖业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养殖品种少,高收益水产品养殖范围小,产值产量不稳定,渔民增收困难;三是海岛养殖缺乏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的详细规划,热门养殖品种的过度集中导致海岛海域污染、水质下降和养殖病害频繁问题,影响了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海岛休闲渔业发展相对滞后,休闲渔业项目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投资主体单一,项目趋同化现象严重,产品经营层次较低,产业配套设施落后。

3.海岛优势资源的内在驱动

海岛的地理区位和资源特性,决定了海岛地区可以开展港口、渔业、旅游、风力及潮汐能源利用等产业项目。一是生物资源利用,运用海洋生物技术和水产加工技术,可以建立起以海水养殖业、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为支柱产业的新型海岛渔业;二是海岛能源的利用,由于海岛所处的位置与大陆沿海区域相比水深且风浪大,因此海洋能源的利用效率大,以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为代表的海洋能的开发利用为海岛产业升级提供了能源基础;三是休闲旅游资源利用,海岛高度富集的海洋空间资源、绵长的岸线、近岸的海域,为游钓、娱乐、休闲、度假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空间资源的利用,海岛可以开辟许多新兴海洋空间,如修建海上人工岛、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隧道、海底光缆、海底仓库、海上娱乐场、海上城市等,为海岛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4.海岛对外开放与陆域产业转移的推动

首先,海岛对外开放的内在需求拉动产业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演变具有决定作用,海岛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通过资本形成、人力资本增加、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竞争力提升、制度创新等方式产生累积效应,形成经济优势,刺激岛内外部消费需求,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其次,陆域产业转移的外在推动。一方面,陆域经济向海岛辐射的加强和空间成本的下降促进陆域产业向海岛转移;另一方面,岛陆、岛岛桥隧连通工程和港口建设,改善海岛的交通与投资环境,吸引大的产业部门如造船、石油等制造业向海岛延伸,促进海岛产业结构升级。

(二)海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策措施

海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海岛产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基础。根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自然资源在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作用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自然资源导向的产业部门则是呈短期上升而后比重明显下降趋势。海岛产业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不利于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岛经济发展要综合考虑海岛资源优势和约束条件,优化发展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1.协调发展海岛三次产业

(1)优化发展第一产业。第一产业中的渔业是海岛基础性和永久性的产业,必须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发展第一产业要坚持多品种、多形式、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以品牌、高效、生态、安全渔业为核心,提高渔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水平,综合水产增养殖、精深加工、渔业服务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远洋渔业等产业形式,系统调控和优化配置海岛渔业生态系统全部资源要素,建立起养殖、捕捞、加工、销售、技术服务和渔港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渔业基地。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保持近海捕捞业现有规模,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捕捞方式,加快渔船及捕捞设备的更新改造,保护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水域环境;二是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方式,加快建设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优化水产养殖结构,丰富水产养殖品种,形成海岛名特优水产养殖的规模优势,实现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三是整合渔业捕捞资源,提高经营规模,提高渔业企业经营效益;四是延伸海岛渔业资源产业链,发展海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五是加强渔业管理力度,制定养殖岸线和海域开发的详细规划,健全渔业技术服务制度,强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

(2)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海岛第二产业的发展能够对海岛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大规模发展工业也会给海岛生态系统带来压力。因此,海岛第二产业的发展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指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采取可持续发展策略,充分利用海岛工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临海工业带,合理发展海岛优势工业,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临港工业、能源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及建筑业等,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海岛第三产业,着力实现海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利用海岛独特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海岛物流业和海岛旅游业;不断拓展渔业观赏、休闲、娱乐、保健、美化环境等功能,延长渔业产业链条,培育休闲渔业产业发展;完善海岛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建成以海运、空运为主,以陆上公路运输为辅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实现海陆空一体化;完善海岛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海岛金融服务政策。

2.建立海岛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依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我国海岛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不同层次的循环模式。一是在海岛企业内部生产环节实现原料和能源的生态、循环利用;二是组成海岛生态工业链,形成资源共享和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达到综合开发利用海岛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提高海岛经济发展水平、完善海岛产业体系的目的;三是在海岛区域注重海洋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从“能源耗竭型”经济向“能源再生型”经济的转型,通过海陆一体化进入社会整体循环。

3.合理选择海岛主导产业

海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重点在于根据海岛资源条件和环境特征,正确选择海岛主导产业,并以此为核心协调各产业数量和比例关系。海岛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海岛地区应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及资源区位优势;二是主导产业前后向联系广泛,对地方经济贡献大,能够有效吸纳当地劳动力;三是产业生态效益显著。海岛主导产业选择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海岛县(区)政府在主导产业选择中的显著作用,海岛县域经济总量小,地方政府参与程度深,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简单,制度创新空间大,经济发展路径依赖性弱,政府在主导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海岛地区要从本地区的优势出发,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关联度大、辐射扩散作用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带动海岛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4.海岛产业服务环境建设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篇4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海洋不仅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而且是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第二空间,是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遇到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希望所在,对于人类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开发价值,海洋经济亦称之谓“蓝色产业”。温州市委、市政府在1995年提出实施“海上温州”战略;今年提出实施“一港三城”的发展战略和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龙湾作为地处东南沿海瓯江口南岸的温州城市副中心区,既是温州市建设“海上温州”实施“一港三城”战略前沿,又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战略的腹地,为建设海洋经济大区聚集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如何做好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文章,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课题。为此,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对我区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一、当前我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我区发展海洋经济优势。

由于我区的区位优势,无论是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还是外部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综合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发展海洋经济的思想意识不断强化,海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份量逐年增大,发展势头良好,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优势比较突出。龙湾是一个海洋大区,拥有海域面积近400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1.5倍。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1公里,各类海洋资源极为丰富,渔业、港口、旅游、滩涂四大主要资源得天独厚。海岸线至理论基准面的滩涂面积21万多亩,140多平方公里,已开发用于海水养殖的围塘3.4万亩。渔业方面,我区是全省海水养殖大区,也是全市最大的海水围塘养殖县(市、区)。随着永兴围垦北片、海滨围垦、天成围垦、半岛工程围垦项目不断建成,沿海高标准堤塘实现全面闭合,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海涂养殖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滩涂优势产业带生物资源丰富,鱼、虾、贝、蟹品种繁多,共有14个门类100多种,拥有丰富的锯缘青蟹、缢蛏等养殖苗种。瓯江口水域有丰富的鲻鱼、脊尾白虾、长尾对虾、刀额对虾、尖吻鲈鱼等苗种资源。在海洋港口方面,龙湾港是目前温州市最大港区,拥有龙湾、状元大型港区及三个国家二级群众渔港,是浙南、闽北和江西、湖南等地的重要港口。金温铁路直通港区、航空直达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龙湾港区二期扩建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中,长达61公里大陆海岸线可建各类吨级码头,泊位长达20公里,加之温州活跃的产业优势,为发展港口仓储运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优势。在海洋旅游方面,依山傍海,尤其是滨海休闲渔业已初露端倪。享有瓯江篷莱之称的灵昆岛,是我市规划中旅游度假区,被誉为“东海第一堤”的永强高标准堤塘颇具特色;闻名遐迩的中秋时节梅头观潮景观,临江的炮台山遗址等等,使我区海洋旅游开发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将建的行政中心区,滨海新区、高新技术园区、扶贫开发区三大沿江工业产业带和机场大道、在建的瓯海大道二条黄金经济走廊的强大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优势为发展滨海临港产业,全面扩张海洋经济的总量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平台。

2、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在我区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产业是海洋渔业(一产)、海洋开采业(二产)和港口仓储和海洋运输业(三产)。作为一产的海洋渔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几年发展也很快,20__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7.4亿元,其中海洋渔业产值达2.454亿元,水产品总量1.29万吨,其他海洋产业产值4.946亿元。特别是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海水围垦养殖面积达3.4万亩,养殖户346家,总产量10126吨,总产值1.83亿元,其中贝类产品文蛤远销日本,年出口量达到4000多吨,出口创汇5000多万元。一批海水养殖示范基地已初具规模,一批养殖产业大户向龙头企业迈进,全区100亩以上已达100多家,500亩以上达20多家,规模经营和主导产品的规模生产效益显著,涌现出一大批具产、供、销、加工能力的龙头养殖企业,目前,全区年产水产品产值100万元以上海水养殖企业18家。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区有386户养殖户也通过承包、转让、转租等方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经营。我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第一大围塘养殖大县(区),海洋渔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的55以上。同时,完成了《龙湾区海水养殖开发规划》、《灵昆万亩文蛤出口创汇基地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方案,一批项目列入了省、市开发项目,海水养殖业方兴未艾。一是灵昆万亩文蛤养殖出口创汇基地。该基地面积10129亩,年产文蛤3000吨,是温州市菜篮子工程(水产养殖)重点基地,基地内已经全面推行“一、二、三、四”养殖模式,即一口池塘、通过二个层次(水层、底泥层)、实行三种养殖方式(混养、轮养、套养)、生产四类产品(虾、蟹、鱼、贝)的具体综合开发利用。二是永兴围垦(南片)文蛤养殖基地,年产文蛤200吨,正在建设中的北片面积5680亩,于今年建成投产。三是海城万亩海水围塘养殖基地,已形成开发面积9500亩。二是二产的海洋开采业主要是作为地方建材的海砂开采,开采的海砂基本能满足了我区城镇基本建设的需求,产值也相当可观(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三是港口运输业有龙 湾港区、状元港区、蓝田港区、白楼下渔业港区以及灵昆、黄石等地一些零星码头,并且与之相应产生了一定规模的海上运输能力,使我区成为温州港的重要仓储装卸基地。同时海洋产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沿海和海岛地区的交通、电力、水利和通讯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海洋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

3、外部发展环境优越。一是区位优势比较明显。龙湾位于东南沿海,瓯江口南岸,是温州城市的副中心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随着温州“一港三城”和“城市东移、南联、北拓”战略的实施以及浙南闽北地区中心城市地位的逐步确立,我区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二是经济综合实力较强。20__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77.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18元,今年1-11月份财政总收入9.9424亿元。三是体制机制灵活。我们龙湾凭借温州模式的体制改革先发优势,已完成了微观基础(民营经济)、市场经济(专业市场)、社会分工(区域经济)三大制度创新,市场经济的微观机制已基本形成。四是龙湾民间资金充裕,20__年1-11月份,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9.69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0094亿元,数量可观的民间资金和金融服务正在为寻找新的投资领域而“翘首以待”。

4、科学技术优势明显。我区养殖技术力量雄厚,各水产养殖示范区及周边养殖区具有悠久的海水养殖历史和丰富的养殖经验。近年来我区海水围塘养殖技术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开展文蛤沙滩养殖、文蛤围塘养殖、虾蟹贝混养技术研究,海水围塘养殖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成功推广,带动了全省海水围塘业的飞速发展。在20__年省农博会上,此项技术受到国家、省、市领导和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围塘综合利用技术上,虾蟹(青蟹)、虾贝、文蛤、缢蛏围塘立体混养生态水质管理模式技术比较成熟,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动了全省围塘养殖技术革命。另外,一批富有养殖经验的龙头企业、经营大户运用先进养殖技术,到省内宁波、舟山、台州等地以及山东、江苏等省经营开发了一万多亩海水养殖基地,带动了省内外一些地方海水围塘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牢固地奠定了浙江省海水围塘养殖强区的地位。另外,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我区建立了集苗种生产、养殖技术研究为一体的科研基地,该所雄厚科技力量,为我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在全省率先建立的首家民营水产养殖科研机构温州市灵昆海水养殖研究所和区海洋水产技术推广站,为全区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6个水产养殖基地和8家水产养殖龙头企业通过了温州放心农产品基地的认定,4个产品获省、市名、特、优农副产品金奖。

(二)劣势方面。

虽然我区海洋经济近年发展较快,但面临的问题不少,海洋经济的总量规模和发展水平与我区海洋资源大区和滨海城区的地位不适应,与周边沿海其它地区比较还有差距,近的来讲与我市乐清、瑞安、台州三门,远的与宁波、舟山等地相比,海洋经济对全区经济的贡献度不高,海洋产业占全区GDP10不到,存在制约因素也不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与渔业管理“大海洋”的新理念尚未树立,“蓝色产业”还没真正纳入区域经济大盘内。海洋经济整合度不高,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海洋资源无序开发仍然存在;协调全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机构尚未建立,条块管理机制没有很好理顺。

2、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临港经济区建设以及港口建设等方面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灵昆岛海涂养殖的基础设施薄弱,三大海洋围塘养殖基地标准化不高,抵御自然完善能力不强,影响了我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后劲。

3、海洋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科技创新步伐不快,科技网络不够健全,已不能满足养殖业快速发展要求。从总体来讲,科技投入较低,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和滞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缓慢,产品更新换代进程较慢,海洋科技教育研究力量薄弱,海洋科技基础性研究欠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总量中几乎是空白。

4、海洋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生活废水,甚至一些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入海排放量不断增加,发达的沿海工业使大量带有未经任何处理严重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直排海中,特别是海滨蓝田、扶贫开发区的化工、人造革、电镀产业尤为突出,污水不断由陆地排入海中,对近海渔业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附近涂滩难觅海洋生物踪迹,污染之重触目惊心。沿海岸工业项目建设对海域生态环境特别是养殖业造成不同程度地污染,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品种、生产方式的传统单一化、加上人工养殖过程中投饵量增加,养殖业自身污染日益加强,导致海域环境质量日趋下降。目前,我区海域的海水均为四、五类,甚至为六类。

5、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滞后。表现为海洋经济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经济的发展局限于海水养殖,其比例为:第一产业的比例偏高;第二产业基数小,第三产业的比例偏低。海水精品深加工、临港工业、海洋运输仓储、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海洋观光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或发展缓慢。

6、传统优势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及国际海洋渔业大环境的影响,海洋捕捞业逐步萎缩,海洋捕捞业全区作业船只由原有800多只沿海作业船锐减至200多艘,渔民转产转业困难。

7、养殖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海洋养殖产品更新换代进程慢,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和推广步伐不快;集约化经营生产、社会化组织程度低,大多数水产养殖企业和产业基地仍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规模型“航母”式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水产加工业滞后,科技含量低,综合利用程度低,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流通环节手段落后,营销手段和网络不健全,安全生产和标准化生产率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开拓市场冲击力不强,影响了整个产业做大做强的整体功能。

8、海洋养殖业“三缺”问题仍然存在。在养殖业结构调整中,农民普遍存在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市场信息不灵,政府提供信息不够,渠道不畅,农民在结构调整上随大流,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安排生产;产业投入力度不够,政府政策性投入少,农民信贷难、融资难,由于渔业生产自然风险大,回收周期长,有形资产抵押难,告贷无门。据统计,今年1-11月份全区各金融机构贷款74.4亿元,农业贷款7.5亿元,纯农业贷款1个亿不到,海水养殖贷款仅1000万左右;渔业开发性、加工型基地用地缺乏,招商引资困难,“引进来”战略路子迈得不快,由于规划功能定位不断调整,养殖大户特别是龙头企业对基地投入有顾虑,担 心政府随时将养殖基地功能改变为其他建设用地而使投资失误,影响了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档次的提高,阻碍了产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1、认识创新。海洋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建设海洋经济大区是我区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决策。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必须牢固树立蓝色国土意识,做好包括海洋国土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像开发陆地一样来开发海洋;必须充分认识海洋经济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把海洋经济发展作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新的增长点,作为增创我区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构筑陆海共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必须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研究,注意把握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强区的目标。

2、体制创新。海洋经济范围覆盖国民经济的一、二、三产业,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15个门类中的13个,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调控,区一级要建立区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对全区海洋经济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的协调以及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具体指导全区海洋经济工作。海洋与渔业、水利、围垦、国土、计划、规划、电业、金融等部门增强全局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做好海洋经济发展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理顺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港口管理体制,打破地方封锁和部门垄断,组建股份公司或港口集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港口功能分工,增强港口的竞争能力。理顺海涂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现象或弃而不管的管理混乱局面。

3、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海洋开发与投资新机制,实现机制创新。一要借鉴外地做法,建立海洋经济开发示范区和临港工业开发区等,并赋予相应的扶持政策。二要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不断提高用于海洋方面的投入比重,逐步加大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结合各地发展海洋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好路子,推动海洋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三要进一步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和引进民间投资的意见》(浙政发[20__]1号)精神,在争取各级政府财力支持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外资参与海洋开发和保护,在利用民资、外资的途径和方式上取得新的突破。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篇5

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品市场的全面开放,以及"以养为主"渔业发展方针的确立,使渔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水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花色品种逐渐增多,产品鲜度和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水产品产量的增加使水产品市场供给有了根本改观,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逐年提高。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消息,从1990年起,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连续11年成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而且水产品人均占有量逐年提高,从1978年的4.8公斤提高到1999年的32.7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水产品对外贸易蓬勃发展,1999年贸易总量达265.32万吨,总额44.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量134.8万吨,出口总额31.4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扩大了13.6倍和11倍,年均分别增长13.6%和12,6%,我国城市居民"吃鱼难"已成为过去。

业内有关专家乐观的估计,到2005年,中国渔业总产值有望突破2500亿元,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将由目前的32.4公斤提高到34公斤。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2010年食物发展纲要》,到2010年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还将增加10公斤,这就意味着未来10年内中国渔业还要更加快速稳定的发展。据预测,新世纪我国人口将进入高峰期,到2025年人口至少达到15亿,耕地面积却要下降到低谷。因此,"水中捞食"即水产业在新的世纪里,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不仅要改善人民食物构成,而且要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二业并举,东方不亮西方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捕捞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步入世界前列,但眼下渔业捕捞强度的快增长与海洋生物资源慢增长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鱼少船多,劳动力多,再加上我国渔船淘汰制度和国家补贴政策尚未出台,渔船以旧变新使得捕捞强度呈增长态势。而且,过度开发、过度捕捞使海洋生物资源自然规律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以往常见的黄鱼汛、带鱼汛已成为历史。《国际海洋法公约》的实施,更是"雪上加霜",使捕捞作业区大为缩小。还有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使我国近外海渔场受损,造成大批渔民、渔船面临转产转业的难题。形势的严峻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资源,于是"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并举"的观点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开始贯彻实施。2000年,我国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44%上升到2000年的60%,成为世界上惟一的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目前全国非国有渔业专业劳动力628.7万人,其中养殖专业劳动力372.2万人。养殖渔民的生产积极性较改革开放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养殖业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养殖业在调整渔业结构、振兴渔业经济、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渔民生产生活、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重困扰,挑战中国水产界

近年来,国内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高档水产品不再高价,进口水产品抢滩中国市场等等,都说明我国水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广东省湛江市海鲜市场经营惨淡,大量网箱养殖海鱼卖不出去,价格一跌再跌,平均跌幅已达到一半。正值牡蛎肉肥膏腴大量上市之际,地处浙南沿海的洞头渔民,却为数千亩牡蛎的出路而焦虑万分,苦于找不到买主,致使一年辛苦劳作,丰产却未丰收。三四年前,大黄鱼在我国沿海几乎绝迹,即使市场上偶有一见,价格之高也是令人瞠目结舌。而今据调查,浙江省宁波市网箱养殖黄鱼积压数量达千吨左右,市场上大黄鱼收购价迭破每市斤10元,也少人问津……

归纳起来,主要问题有下述3个方面:

1.水产品结构不合理。养殖品种结构基本雷同,使品种结构调整从旧的趋同走向新的趋同。不少省市的养殖户对目前的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感到茫然,你调我也调,大家都在调,到底应该怎样调,谁也不明了。前几年网箱养鱼形势较好,一些养殖珍珠、对虾的专业户看到网箱养鱼风险小,有钱赚,纷纷上马,于是从事网箱养鱼的人数成倍增长,致使年总产量迅速膨胀。但市场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种群混杂、种质退化。我国虽然突破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彻底扭转了养殖业受天然苗种限制的局面,但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只讲产量、不讲质量、忽视种植、近亲、逆向选择、品种混杂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养殖对象生长速度慢、性成熟年龄提早、抗病能力下降等。例如河蟹人工繁殖亲体小型化和辽蟹南移均促使河蟹种质的混杂和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的退化。宁波黄鱼缘何滞销?种质退化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宁波今年养殖的大黄鱼,多系福建引进闽侗族,由于多年的养殖,种质严重退化,不再具有原来的大黄鱼的风味。

污染严重,水质恶劣。鱼儿离不开水,水是水产品的生存环境,但遗憾的是在新的世纪,水域污染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赤潮频繁发生,污染事故接连不断。再加上养殖生产高密度,自身污染也日趋严重。近几年,随着水污染的日益加重,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水体环境和养殖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日益明显。1997年以来,我国海域多次发生前所未有的赤潮,致使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目前,全国每年发生污染死鱼的事件近千起,直接造成渔业经济损失10亿元。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亦十分严重,在淡水养殖方面,养1吨淡水鱼产生的粪便相当于20头猪的粪便量,在海水养殖方面,每生产1吨虾需要投下饲料3吨~5吨,相当于蛋白质1吨~1.3吨。大量的氮流入水体中,造成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1994年全年沿海对虾养殖相继爆发了大面积传染性疾病,病害面积约168万亩,对虾减产1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这与养殖水体的二次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大战略,铸就新世纪水产之路

渔业大国的盛况下面潜藏着如此严峻的问题,我们在面对现实的同时,更要群策群力,着眼于解决问题,使水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为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肉类消费压力,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调整养殖模式,品种向多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要瞄准市场,适应消费需要。从主养品种上、规格上进行调整,合理布局,制定出适宜本地的最佳放养模式。常规鱼类要盯住"三口之家"的消费市场,如农村鲢、鳙鱼消费量大,小城镇主要消费有规格适宜的鲫鱼、草鱼、鲤鱼等,大城市的普通消费品种有青鱼、团头鲂、乌鳢等;主养的名特优品种要看国内国外市场,如河蟹、青虾、罗氏沼虾、鲫鱼要求大规格,甲鱼要野生的。同时要根据苗种来源及养殖技术,因地制宜,积极推行鱼蟹、鱼虾、鱼鳖、鱼龟、鱼蚌以及鱼虾蟹等多品种混养模式,使当家鱼类和特种水产品协调发展,并且采取轮捕轮放技术,使水产品均衡供应市场,可避免淡季过淡,旺季过旺,产生水产品过分集中的现象,以利于加速资金周转,缓减养殖资金难的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销售价格,还能控制养殖对象的合理密度,减轻浮头、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死亡,节约饲料、提高产量。

优化养殖品种,提高养殖品质。江苏省淮阴市某个体甲鱼商贩以40元/斤的价格将甲鱼400斤一转眼卖出。原因是甲鱼品质好,身体厚实而不浮肿,裙边宽厚,特别是背板呈嫩绿色,底板呈白色,其体色非常接近自然生长的甲鱼,深受消费者青睐。由此可见,要卖出较高的价格,提高品质是一种办法。

优良的品质与苗种的优

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在养殖品种改良方面一直做着积极的探索。1999年11月7日,日照市水产研究所经山东省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实地考察验收,确认为全国首家"中国对虾原种场"。近来水产养殖品优质种层出不穷,但并非处处可养、人人可养、养了就能赚钱。还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论证,解决"水土不服",做到因地制宜。在确定养殖品种之后,接着便是通过养殖手段的改善,进一步提高养殖对象的品质。人工养殖的种类为什么品质不如天然野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养殖业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缩短养殖周期,投放饵料单一,营养成分不合理,高密度养殖,运动量不足。因此目前提出的模拟自然生态的养殖方式,已越来越受到养殖业的青睐。

做水的文章,改善生长环境。在养殖水体上下再大的功夫都不为过,因为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管理和控制,对防病治病、健康养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据了解,海南经典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三江养殖示范基地引进台湾最先进的成套微生物养殖技术养虾,设有统一的污水处理系统,每个虾池都配有生化室,培育新的微生物以净化水质。经过微生物处理的水通过管道进入虾池可常年循环使用,不向外排放,因而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这种方法还能科学有效地清除池底的各种污物,保持池水清洁,为对虾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概括起来,改善水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首先是物理方法,其次是化学防治法,最新的一种是生物处理法。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渔业。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在每一个领域里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业必须自觉利用最新的信息和技术来谋求更大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大大改善渔业分散、可控程度差等固有的行业弱势,使水域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水产养殖户可以根据网上的信息更科学地制定本地的生产目标在网上可以寻找到高产高效渔业生产技术和其他信息,并可以在网上进行水产品的销售。另外,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可以加快我国设施渔业的发展,使得水体环境各种理化因子的自动监测和调控成为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水产养殖业靠天养鱼和凭经验养鱼的局面,使设施渔业成为可能。

五大变化,蕴含困难和希望

一是渔业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发展渔业已不仅仅是满足市场需求、丰富"菜篮子",而是对促进农村和地方经济发展,增加渔民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渔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在不少地方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是水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渔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供求不足转到受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渔业的比较效益和渔民收入明显下降,渔业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的提高都已显得刻不容缓,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尤为迫切。

三是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既是时代的呼声,也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渔业水域环境的污染进一步加重,以及捕捞强度居高不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保护渔业水域环境不仅是渔业部门更是全社会的重要职责,切实降低捕捞强度、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任重道远。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篇6

近期,在市场接近4成的股票已经达到2007年6000点的股价高度,80%的股票今年内涨幅都非常巨大的情况下,特殊的年底通胀预期时期,特殊的高企股价市场条件下,我们选择农业,选择水产养殖板块。

看好海中珍宝

未来几年,国家还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这一政策是农业板块的大方向,而从近期来看,美元指数、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价格都朝着利好农业板块的方向发展。我国农产品价格明年预计仍将保持稳中小升,特别是高档海产品价格仍将上行。随着经济的复苏,海产品的需求也将回升,而海参、鲍鱼有2-4年的养殖周期,明年市场的供应量不会大幅增加,从供求关系上,可以判断明年海产品价格将上升。

从历史经验来看,农林牧渔板块受价格和政策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每年12月至来年2月份期间,农林牧渔板块均有较强的市场表现,跑赢大盘的概率较大,特别是近期表现极为优异的水产养殖板块。

当前,水产养殖产品,例如鲍鱼、海参等以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虽然目前价格较高,但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而不断进行的水产养殖产品深加工则有助于附加值增加,使得水产养殖业发展前景广阔,相应的上市公司有望业绩得到不断提升。

到了冬季年底时候,都是相关水产养殖产品的消费旺季,特别是前期H1N1 甲流疫情的爆发,使得相关鲍鱼、海参等海珍品的消费需求增长。同时,我国传统上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并且元旦春节连续两个假期,这些年底利好因素将不断拉动对海珍品的需求。相关数据显示,伴随着经济复苏,今年五月以来星级以上餐饮业就出现了明显的回暖,这对海珍品的需求拉动也相当显著。

近日,鲍鱼和海参价格都有较大幅度上扬,水产养殖产品出现了短期供应不足的情况,前期的雪雨低温天气对人工潜水捕捞影响负面,海参和鲍鱼短期捕捞量有限,短期供不应求造成海珍品价格大幅反弹。虽然这只是短期效应行为,但相信随着冬季旺季的到来,年底节日的来临,水产养殖业的业绩会越来越好。

在即将到来的旺季预期,以及市场对惠农政策的憧憬下,相关水产养殖个股比如獐子岛、好当家涨势喜人,丝毫不受大盘震荡调整的影响。

獐子岛质地与题材两翼齐飞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獐子岛改变企业发展战略。由资源型企业向市场型企业转型,顺应市场发展的方向,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作为水域资源的集大成者,具备突出的防御价值;在确定以市场为主导后,獐子岛大刀阔斧地从“坐销”向“行销”转型,经销架构布局初步完成,营销初见成效。虽然现在仍处于量变质未变的阶段,可能生产相对营销对盈利的拉动作用更大,但在未来公司养殖海域的外延式扩张步伐放缓,产量趋于稳定增长,品牌开拓和市场营销效果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盈利水平,业绩增长具备更强的进攻性,这是獐子岛最具潜力的地方。

目前獐子岛的虾夷扇贝价格稳定在 24元/公斤附近,已经接近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虾夷扇贝月度销量增长率均在50%以上;底播海参价格目前涨至 230-240元/公斤,围堰海参价格也快速上涨至200元/公斤上下,由于消费量或者销量同比接近,因此价格的快速上涨对盈利的边际增量并不特别明显;而在鲍鱼价格方面,从今年1季度末的145元/公斤快速反弹到220-280元/公斤。2009年獐子岛的三大主力品种――虾夷扇贝、海参、鲍鱼价格自谷底反弹,出现了可喜的量价齐升局面,预计明年公司内生性增长仍能持续。

并且在通胀预期下,清洁水域资源的稀缺性会被市场所重视,獐子岛拥有110万亩清洁水域,未来有望扩张到140-150万亩,这种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储备必定会通过适度的估值溢价体现出来,獐子岛可谓质地与题材两翼齐飞,股价岂会不涨?

水产养殖业的龙头

好当家是全国最大海参养殖企业,水产养殖个股涨幅龙头。我国传统上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大多数消费者首选也就是海参,海参行业景气在近期内会得到进一步的回升。好当家是全国最大的海参养殖企业,拥有3.18 万亩围堰和虾池海域进行海参养殖,平稳的海参产量,直接作用于公司的业绩。

海参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得目前我国适于养殖海参的海域越来越少,海参的产量增速已经开始出现逐年下降。从农业部统计数据来看,2004 年我国海参养殖面积为5.9 万公顷,产量为5.3 万吨,分别较2003 年增长了40.48%和35.90%,而2008 年我国海参养殖面积为8.8 万公顷,产量为9.4 万吨,分别较2007 年同比仅上涨了2.33%和10.59%,这可以直接对照出近年来海参产量增速趋缓的趋势情况。

今年5 月份海参价格跌至104 元/公斤历史低点后,从6 月份开始出现明显的价格反弹,尤其是11 月份下旬,海参价格出现了上涨加速的态势,截止到12初期,海参价格已经飙升到197 元/公斤,价格上涨已经超出市场预期,虽然这可能是甲流疫情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这将利好好当家的四季度业绩。除了海参,好当家还有海蜇,公司目前海蜇的养殖面积为1.7 万亩,去年海蜇捕捞数量为4900 吨,今年海蜇产量与去年产量基本持平略低。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篇7

关键词:大连;海水养殖业;现状;对策

大连三面环海,其特有的海域区位和自然条件使得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出产的海产品味美质优,国内外享誉盛名。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历史久远,海水养殖业已成为区域支柱产业之一。

一、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1.产业基础殷实。2015年海水养殖面积超过50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近150万吨,主要产量集中在庄河市、长海县、普兰店、金州新区、旅顺口区、瓦房店和高新园区,海水养殖业产值245亿元。大连海水养殖主要方式为浅海筏式养殖、网箱养殖、海水底播增殖、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方式。2015年海水池塘养殖2.8万公顷,普通网箱养殖21万平方米,深水网箱养殖49.3万立方水体,浮筏养殖8.7万公顷,底播30.5万公顷,工厂化养殖16.5万立方水体。近年来渔业增殖放流力度不断增大,已初步形成了以两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为主,鱼、蟹、贝为辅的增殖放流新格局。

2.产业体系完善。大连海水养殖形成了养殖模式多元化、养殖品种多样化的养殖体系。扇贝、裙带菜、贻贝、海参、海胆、河豚等养殖技术国内领先,虾夷扇贝、裙带菜生产规模和产量均占全国95%以上。具有部级鲍鱼、刺参、裙带菜、虾夷扇贝等10余个原良种基地。水产养殖产业化程度较高,科技带动型、苗种带动型、市场带动性龙头企业20多个。8大现代化渔业园区启动运转,加工产量占大连总量60%以上,其中3个荣获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近年来通过对传统增养殖生产进行升级改造,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探索新的增长点,促进了海上观光、休闲垂钓、潜水采捕、特色餐饮等多功能与一体的休憩渔业的发展。

3.牧场建设先行。2014年,大连市政府出台《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大连市海洋牧场建设进一步快速发展,编制了《大连市现代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4-2020)》,启动了长海县海洋牧场建设重点示范工程。截止2014年全市累计安排海洋牧场项目134个,通过市发改委、市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2亿元。发展海洋牧场及相关产业园区规模40万亩,吸引社会投资30多亿元。至2014年全市已形成1l0处人工鱼礁,投入建礁资金l2.7亿元,投放各种鱼礁930万m3,改造海底27万亩。特别是以獐子岛为代表的大型渔业龙头企业,近年来通过投放人工藻礁进行藻场建设,在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的同时,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科技贡献率高。目前,大连建立了100多个渔业标准化示范工程和科技示范园,30多家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研发基地。科研成果倍增,200多项科研项目,118项获市级以上成果奖,5年增长30%。130多个企业执行了国家质量标准,4个产品荣获国家驰名商标,位于国内副省级城市之首,30个产品获省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近5年,科技贡献率增加6个百分点。

二、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养殖空间萎缩。随着大连全域城市化的推进,工业、旅游、港口及海岸工程快速发展,传统海水养殖空间受到挤压,围堤填海使养殖面积缩小,养殖功能逐渐丧失,“大连湾”、“大孤山”、“凌水”等重点渔区的海水养殖业基本退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环境整治压力加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有增无减,部分水域滩涂养殖容量过大,造成养殖内、外环境污染,水产种质资源遭受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与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需要长期治理。

3.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传统养殖区的基础设施老化,多数港池、育苗场仍需进一步改造。产业投入不足,外拓能力受限。从业者的文化层次较低,生产、经营方式传统,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水产中介服务及产业化组织功能尚未充分发挥,服务水平较低,带动辐射能力不强。产业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4.产业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传统养殖区的基础设施老化,60%以上育苗场、虾(参)池、浮筏仍处于20世纪90年代水平。产业投入不足,外拓能力受限,80%生产领域仍停留在浅海负20米水域,50-80米可养水域多是空白区。从业者的文化层次较低,近10万的养殖渔民,初中以下文化的占80%以上。生产、经营方式传统,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水产中介服务及产业化组织功能尚未充分发挥,服务水平较低,带动辐射能力不强。

5.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当前,世界向多极化、经济向全球化深入发展,海洋及生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水产品消费结构和需求正在逐步调整,需要积极应对。

三、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对策建议

1.创新管理手段。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大力推进“一站式”等便民服务模式,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切实把发展现代养殖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编制区市县现代养殖区发展规划,实现有效衔接、规划协同。在落实优势特色养殖区规划基础上,明晰产业与功能发展目录,提出保护、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与功能类别,借助差异化资源价格和产业准入机制进行引导和调控。建立统筹大连现代养殖业项目招商引资协作信息的共享平台,为投资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引导产业与功能的合理布局。

2.加快结构调整。依托科研院所,围绕传统产业升级、优势产业集群、新兴产业拓展等,加强科研针对性,对制约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为加快大连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突出深水养殖、鱼礁投放、装备设备等技术研发,着力破解海参、扇贝、裙带菜等优势产业种苗退化难题。应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配套相应的优良苗种繁育基地,保证生产需求。出台渔业垂钓区、创意园、文化阵地等新兴产业的生产、开发及运行的地方标准和规范,推进新兴产业健康运行。利用好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构建养殖业信息网络,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养殖业现代化进程。

3.改善环境条件。扩大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资源修复产业规模,建立陆岸保障、苗种培育、生产管理、规范采捕等产业化体系,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扩大海域生产秩序及环境质量监控范围,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确保优势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贝类、藻类聚碳、固碳的自然功能,合理规划,扩大放养规模,开发碳汇渔业新领域;建设市级病害防治、水质环境监测、水产品质检中心的同时,结合无公害养殖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相关区市县、重点单位和企业的病害防治、水质环境监测及水产品质检站点的建设;建立养殖业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和环境灾害预警系统,定期对大连养殖业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对生产水域环境质量变化趋向进行分析报告,助推都市养殖业健康发展。

4.转变经营方式,为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提供社会保障。依托合作社开展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提高合作社内养殖户的收益,使合作社形成更加强大的吸引力。为合作社提供政策性保险,建立国家、合作社以及养殖户三方的保险投入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使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维持持续生产的能力。对合作社融资提供专项扶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合作社的无抵押、低抵押贷款。提升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对合作社进行规范化管理。

5.促进产权流转,为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提供机制保障。科学构建海域使用权流转平台,着力培育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建立科学的海域定价机制,制订海域使用相关规划。制定和完善海域使用权流转的监督管理制度,保证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健康发展。本着优化配置资源的原则,海域使用权人可依法有偿转让、出租、抵押海域使用权。明确各养殖海域的占有权、经营权、支配权、抵押权、收益权,以法律形式对海域转让条件、转让程序、转让价格、违约责任、利益调节等重要问题进行规范。

参考文献:

[1]崔玉阁,张耀光.大连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03):92-94.

[2]徐连章,段媛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路经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8(04):16.

[3]张潇.基于SWOT分析的辽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01):76-78.

[4]包特立根白乙,郑吉辉.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之管见[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13.

[5]陈雨生,房瑞景,乔娟.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6):72-76.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篇8

[关键词] 兴化湾 富营养化 有机污染 趋势

1 引言

兴化湾位于福建省沿海中段,海湾总面积619.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69.22平方公里。该湾略呈长方形,由西北向东南展布。湾顶有木兰溪、秋芦溪等河流注入。兴化湾口门宽约13公里,湾口朝向东南,出南日群岛经兴化水道和南日水道与台湾海峡相通。兴化湾海水中营养盐丰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水产生物中经济种达200余种,其中底栖生物(包括潮间带)经济种初估有130余种,可供增养殖的有数十种,是缢蛏、褶牡蛎等的天然苗种区。渔业资源在兴化湾周边农牧业中居重要地位,除海洋捕捞外,海水养殖业也比较发达,主要养殖蛏、蛤、蟹、虾和海带、紫菜等。

近年来,随着兴化湾湾顶经济开发速度的加快,城镇化、填海造地、江阴半岛千亿化工园和制造业产业园以及港口业的发展,势必会对兴化湾近岸海域水质产生负面影响,但沿岸在开发的同时也配套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加强了污染控制等环境管理力度。本文根据该海域2004年~2008年的海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2 监测

2.1 监测点位、监测时间及频次、监测项目及方法

监测点位:兴化湾近岸海域共设有3个监测站位,见图1。

监测时间及频次:根据《近岸海域监测规范》每年5月、8月、10月前后进行三期监测。

监测项目及方法: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DIP)等。水质监测方法采用《海洋监测规范》17378-2007。

2.2 评价方法

根据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兴化湾海域绝大部分海域执行二类功能区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二类水质标准(详见表1)。本文分别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对该海域有机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富营养化水平评价法对该海域营养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将两者结合进行。

式中:A为有机污染指数;CODi、DINi、DIPi、DOi分别为COD、DIN、DIP、DO的实测值;CODo、DINo、DIPo、DOo分别为COD、DIN、DIP、DO的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值。其污染程度分级见表2。

2.2.2 富营养化水平法

富营养化指数[2](E值)评价公式为:

式中:E为富营养化指数;COD为化学需氧量含量、DIN为无机氮含量、DIP为活性磷酸盐含量,单位均为mg/L。其营养分级见表3。

3 海水水质分析与评价

2004年~2008年兴化湾近岸海域溶解氧等污染因子的监测结果见表4。

从上表得知,2005年、2006年和2008年的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都超过《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四类水质标准,2004年无机氮三类、活性磷酸盐四类,2007年无机氮四类、活性磷酸盐三类。

3.1 有机污染状况分析与评价

兴化湾近岸海域近五年海水水质有机污染状况见表5。评价结果显示: 2004年和2007年有机污染指数A值介于1~2之间,污染程度等级为3级,表明已开始受到污染;2005年和2008年有机污染指数A值介于2~3之间,污染程度等级为4级,表明已受到轻度污染;2006年该海域有机污染严重,有机污染指数A值为4.44,污染程度等级为6级。

3.2 富营养化水平分析与评价

3.2.1 富营养化水平分析

兴化湾近岸海域近五年海水水质富营养化水平如表6所示。富营养化会造成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容易诱发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渔业水产资源危害很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表6可以得出,2004年~2008年兴化湾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水平处于高富营养状态,特别是2006年的E值是营养水平分级4级阀值的5倍多。

3.2.2 氮磷比

Redfield[3]指出,海水中平均氮磷比(原子比)是15:1,与浮游生物体内元素组成的氮磷比大致接近,即浮游生物生长时N、P以15:1的比例消耗。海水中,如果氮磷比大于15为磷限制,低于15为氮限制。因此,海水中氮磷比反映了海域N、P营养状态。兴化湾近岸海域2004年~2008年氮磷比评价结果显示,2007年N/P值接近15 ,容易诱发赤潮。其他年份均低于15,为氮限制。

综上所述,富营养化指数E值与有机污染指数A值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说明两种方法对兴化湾近岸海域的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该海域已受到有机污染,并呈现出高富营养化状态。

4 富营养化发展趋势

4.1 年际变化

2004年~2008年兴化湾近岸海域有机污染状况评价以及富营养化评价年际变化分别见图2、图3。

图2表明,2004年~2008年兴化湾近岸海域有机污染指数A值均处较高,2004年~2005年、2007年~2008年呈上升趋势,2005年~2006年呈明显上升趋势,而2006年~2007年呈明显下降趋势。图3表明,2004年~2008年兴化湾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指数E值2004年~2006年呈上升趋势,2006年~2008年呈下降趋势。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4.2 发展趋势分析

本文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来定量分析富营养化变化趋势。通过对2004年~2008年兴化湾近岸海域A值和E值进行秩相关系数rs计算,并与临界值(查表得,按a=0.05,wp=0.900)进行比较,评价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7得知,2004年~2008年兴化湾近岸海域有机污染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富营养化指数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因该海域营养状态处于高富营养化,同时受到氮限制,故兴化湾近岸海域沿岸应控制无机氮的排放。

5 结论

通过对兴化湾近岸海域2004年~2008年监测结果分析表明:

该海域2004年和2007年呈现出已开始受到有机污染,并在2006年受到严重污染,2005年与2008年受到轻度污染。

该海域仅2007年氮磷比值接近15,其它年份氮磷比值均小于15,呈现出氮限制,同时该海域营养化水平5年均处于高富营养化状态。

富营养化指数E值与有机污染指数A值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说明两种方法对兴化湾近岸海域的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该海域已受到有机污染,并呈现出高富营养化状态。

通过秩相关系数对该海域水体富营养化趋势的分析显示:该海域有机污染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富营养化指数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因该海域营养状态处于高富营养化,同时受到氮限制,2005年、2006年和2008年的氮、磷都超过《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四类水质标准,故兴化湾近岸海域沿岸应控制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排放,尤其是无机氮的排放。

目前,兴化湾两岸的莆田和福清在发展工业、加快城镇化的同时大力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强节能减排,对兴化湾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的改善具有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邹景忠,董丽萍,秦保平.渤海湾富营养化与赤潮问题的初步探讨[J].海洋环境科学,1983,2(2):41-53.

[2] 刘彬昌,黄骅.近海及滩涂水域环境与赤潮形成初探[J].海洋环境科学,1993,12(3-4):69-75.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篇9

关键词:水产 养殖 鱼业 海水

一、引言

我国的鱼类增养殖业包括养殖和增殖二个部分。鱼类养殖包括池塘养鱼、河道养鱼、湖泊水库养鱼、稻田养鱼、工业化养鱼、港养等;鱼类增殖包括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与海域等)鱼种人工放流增殖、水域养殖环境保护和自然增殖等。鱼类养殖包括以下四个阶段: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鱼苗;鱼苗经过数十天至数月培育成鱼种;鱼种经过数月或经1~2年养成食用鱼;食用鱼经挑选培育成供繁殖用的亲鱼。池塘养鱼则完整地包括上述四个生产阶段;而河道、湖泊和水库养鱼、港养往往由池塘供应鱼种,养成食用鱼。至于鱼类增殖中的鱼种人工放流,其鱼种来源也是由池塘养殖供应。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技术精堪,是世界上养鱼最早的国家。从单一养殖种类转到多种鱼类混养,是我国养鱼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使我国的养鱼业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明朝时,我国的池塘养鱼已从粗养逐步向精养发展。建国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产量以捕捞为主,占78%。第二阶段:徘徊阶段,1958—1979年。第三阶段:高速发展阶段,1980年以来养殖业所占比例逐年快速增加。在世界上,水产品的增长绝大部分依靠海洋,而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养殖业。形成我国水产的特色。

21世纪是由绿色革命向蓝图革命的世纪,是生物技术大发展的世纪。面对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我国的鱼类增养殖业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抓住机遇,在改革中寻求发展,迎接21世纪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强劲挑战,实现鱼类增养殖业的现代化。

二、我国海水养鱼业的热潮及发展趋势

我国海水养殖主要对象变化势态。海水鱼类养殖长期落后于藻类 、贝类及虾类, 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展迅速,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以网箱养殖为主的海基型养殖,和以水循环及水质控制为特色的养殖工厂为主的陆基型养殖,有了长足的发展;养殖种类越来越多,大黄鱼、牙鲆、大菱鲆及花鲈等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先后突破, 但鲷鱼类、石斑鱼类等种类的人工繁殖和苗种批量培育尚有许多难关,多数优良种类的 苗种供不应求。在海洋鱼类资源枯竭,渔场面积收缩小,海产鱼类日显短缺,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海水鱼类养殖将成为我国 21 世纪海水养殖业的主要热点,乃至海洋产业的主要台柱之一。

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发展清洁、安全、健康、高效的水产养殖业,使其既能满足需要又不至于污染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课题。目前,工厂化养鱼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被认为是解决养殖业与环境和谐问题的出路之一。因此,在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将是前提条件,封闭式内循环养殖方式已成为发展方向。工厂化养鱼中的技术关键是养殖用水的净化处理及重复利用,即建立循环水养殖系统。如何保持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生态平衡,有效清除养殖鱼类排泄的有机物和氮等有害物质是一个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现行应用较多是物理沉淀结合生物膜处理方式,生物膜处理中,温度、盐度、营养盐含量、溶解氧浓度是影响硝化过程的关键因素。与流水养鱼相比,循环水养殖系统的pH值较稳定,水质更好,而且不需要太多的人力资源,同时降低了成本。特别是循环水养殖系统用水量少,对周围环境没有污染,同时也减少了外源水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封闭式内循环养殖系统有几个条件是必备的:①循环水尽量提高速度,以每小时1~3次为宜;②使用筛选分离培养的土著菌种净化水质;③补充纯氧;④臭氧杀菌;⑤建立免疫防疫体系;⑥使用高效饵料,饵料系数在1左右;⑦在循环过程中滤除悬浮物;⑧苗种的种质与生长速度。

三、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

工厂化养鱼亦称工业化养鱼,其特点是利用厂房设施及配套的机械仪器设备,高密度、集约化养鱼的一种类型。它立足于海洋环境保护,对养殖水体进行科学净化处理,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条件,把养鱼置于人工控制状态,实现全年稳产、高产。

我国的工厂化养殖是逐步演进过来的,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对虾的大规模养殖以来,对虾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概念。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极大地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其产量居世界首位,最高年产量达2.1×105t[1]。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初以鲍鱼工厂化的养殖为代表的模式,对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发生了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创造的工厂化养鲍。1988年筹建了世界最大的养鲍工厂,1993年扩展到88000m2,1997年创造了RHD鲍育苗新工艺,确保了苗种质量,养殖成活率由10%提高到80%,年产量340t,产值1.5亿元,创汇1700万美元。与此同时,牙鲆的工厂化养殖开始形成,1990年以后牙鲆工厂化养殖初步规模,一般产鱼10~15kg/m2,市场销售价格在200~300元/kg。第三阶段时开始步入现代化设施的养殖方式,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98年建立了海水循环式养殖系统,建设模式比较先进,除生物净化外,还设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2001年山东莱州明波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了海水工厂化内循环养殖的技术研究,系统中采用了高效过滤、泡沫分离、生物净化、臭氧消毒、温度调控等先进技术。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篇10

关键词:淡水渔业;发展现状;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83-1

我国地域辽阔,水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水库、河道、湖泊等适合淡水渔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所以我国一直在世界淡水养殖业和出口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近年来对水体污染的加剧和过度捕捞等问题,给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带来了很多破坏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在对渔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世界淡水渔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增加淡水渔业发展投入等措施,促进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生态化、绿色化和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2009年,我国的淡水鱼类养殖总产量达到1957万吨,占我国鱼类总产量的65%以上,2010年我国水产养殖的总量为3800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2%以上,其中出口量为333.88万吨,金额达到了128.28亿美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贸易国。在淡水渔业的养殖方面,2010年我国淡水养殖的总产量为2346.5万吨,加上2011年的初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淡水渔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形势。但是由于受到环境污染、消费观念、市场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淡水渔业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长期以来,我国的淡水养殖业都处于分散经营、各自为站的局面,政府缺乏有效的引导,养殖户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配合,不注重对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很难准确把握市场上的变化趋势,一旦遭遇市场风险,往往缺乏必要的风险应对能力,这与我国的淡水养殖相对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有很大的关系。

1.2 科学水平相对低下,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从整体上看,我国淡水渔业对养殖机械和先进养殖技术的普及率相对较低,养殖与生产的方式相对落后,很多养殖用户以及企业对养殖业的经济投入和科技投入远远不够,使得淡水渔业养殖的现代化、自动化程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加上很多养殖人员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不高,限制了淡水渔业养殖生产效率的提升。

1.3 生态破坏严重,养殖环境日益恶化

由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使我国的很多河流和湖泊遭受了污染,养殖水域富营养化的问题比较严重;另一方,使得我国的很多河流出现断流,湖泊的面积在不断萎缩。这不仅造成淡水养殖面积的减少,还会造成水产养殖病害的增加,严重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时甚至还会对食品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1.4 深加工水平低,附加值不高

淡水渔业初级鱼产品的销售利润比较低,提高淡水渔业的深加工水平是延伸淡水渔业产业链、提高行业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但是,我国淡水鱼产品的加工技术不高,深加工水平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企业仍旧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2 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趋势

2.1 科技化水平越来越高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淡水渔业的发展也必然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随着我国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渔业设施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发展,我国淡水渔业的科技化水平必然会越来越高,会促进淡水渔业设施的不断完善,带动整个产业的不断升级。

2.2 休闲渔业会越来越受欢迎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为我国休闲渔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如饮食、垂钓、观光、观赏鱼开发等都可以作为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方向,会进一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和精神需求,休闲渔业的发展道路也会越来越宽阔。

2.3 生态渔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绿色生态渔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传统生态渔业的基础上,现代化的生态渔业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实行农牧渔多种经营、提升综合效益的生态渔业的发展思路将会越来越清晰,绿色健康、无公害产品的市场潜力也将会逐渐被挖掘出来,会促进我国生态渔业的更好发展。

2.4 规模化和深加工的程度会进一步提高

在市场和国家调控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淡水渔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趋向于规模化、自动化和现代化,渔业生产的效率会不断提升。同时,为了进一步优化淡水渔业的产品结构,提高整个行业产业链上的附加值,淡水渔业的深加工水平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结语

总之,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淡水渔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就需要不断转变发展观念,提高淡水渔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深加工程度,加大在生态渔业、休闲渔业发展上的投入力度,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淡水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辛琰.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现状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30):217.

[2] 林建华,吴林坤,沈振华,等.保护生态 科学发展 全面构建太湖渔业管理的新体系——太湖渔业管理现状及发展[J].中国水产,2008,(12):26-28.

[3] 安红伟.河南省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