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4:41:30

海水资源

海水资源范文篇1

(一)海水的初级利用阶段。海水经抽调后,卤度在2~5°之间可供养殖。主要由各盐业企业的内部养殖公司自行养殖或者以承包的形式租赁给个人养殖,养殖的海产品主要有对虾、鲈鱼、梭鱼、梭子蟹、青蛤、溢蛏等。在此阶段,根据现行的税收政策,仅对企业实现的租赁收入征收营业税金及附加,租赁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征收企业所得税。2007年埕口盐场34万公亩对外承包面积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49万元,鲁北化工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19万元,企业所得税按现行规定实行减半征收。对属于个人的养殖收入属于免税范畴,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在海水利用的初级阶段,政策性减免税项目较多,实现税收较少,税负相对较低。

(二)海水的中级利用阶段。养殖区的海水蒸发后浓度升高,海水卤度达到在12°~15°之间,主要产生养殖和化工两种经济效益。

1、生产化工产品。在本卤度范围内的海水,经过严格的程序提炼后,能够生产出从一溴到十溴的多种溴素产品,另外还能生产出钠、苯等多种化工产品。由于该卤度的卤水是非饱和卤,不符合液态盐的条件,不实现资源税税收,但化工项目实现税收较为可观。2007年埕口盐场生产溴素1583吨,销售1459吨,实现销售收入1642万元,上缴税金181万元。鲁北化工股份公司溴素厂实现销售收入1542万元,实现利润227万元,上缴税金165万元。溴素化工项目能够提供较为可观的税收,而且能循环利用海水,比较环保,总体税负在11%左右,财政贡献率较高,是值得提倡的海水综合利用项目。

2、产生部分养殖效益。主要是繁殖丰年虫卵,由于受近海污染的影响,海水质量下降,水中微生物减少,近年来丰年虫卵的繁殖能力降低,产量逐年萎缩。据统计,2007年全县的丰年虫卵产量约120吨,仅相当于2001年的22%。这部分水产品产生的税收较少,但属于企业整体收益的组成部分,也属于税务检查容易忽略的地方。

(三)饱和卤水的综合利用。卤度约达24°以上的卤水即称为饱和卤,饱和卤水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1、用来晒盐。原盐资源销售或自用后即提供资源税和增值税及附征税费。由于是经过天然晒制,所以成本低廉,收益比较稳定。每吨盐的生产成本约80元,利润最低也在50元以上。2007年鲁北盐场结晶区生产原盐26万吨,销售原盐21万吨,实现资源税34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300万元;埕口盐场结晶区总面积32万公亩,实现资源税64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由于资源税政策调整,2007年减收198万元。据盐业管理部门统计,2007年全县各盐业企业投资1.8亿元,2008年原盐生产能力将达到320万吨,可提供资源税6400万元。

2、发展苦卤化工项目。主要生产氯碱产品,项目也仅局限于鲁北盐场(系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即利用本公司盐场提溴、晒盐后的卤水为原料,生产出烧碱、氯气、盐酸。氯碱产品属于海水的综合利用的末端产品。用来生产氯碱产品的卤水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直接购买盐场的饱和卤水,按照市场价格折算按每立方米20元付给盐场材料费,另一种渠道则是通过购买盐场的原盐,再融化成饱和卤水后,进行加工再生产。生产1吨液氯需要1.18吨原盐,生产1吨烧碱需要1.2~1.6吨原盐。2007年,鲁北氯碱厂生产液碱191732吨,销售195337吨,实现销售收入10969万元,销售成本费用6561万元,实现利润4317万元,税金1516万元。生产液氯49524吨,销售44333吨,实现销售收入6420万元,销售成本费用5220万元,实现利润1132万元,税金441万元。生产盐酸8245吨,销售8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64万元,销售成本费用240万元,实现利润24万元,税金8万元。共实现销售收入17654万元,利税总额7439万元,其中地方税收1965万元,总体税负在11%以上。

(四)办公生活区。总体上看,盐业生产企业的水面区域属于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范畴,只有少量的办公生活区符合征税条件,税收较少。

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各税种没有做到全面管理。税务人员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企业对资源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较容易掌握的税费计提较及时准确,而对租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重视程度不够。

(二)税收管理没有做到精细化。根据调查的情况,发现很多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水平不足,对企业的全盘情况了解较少,没有对海水综合利用各阶段产生的税收情况有一个详细的把握。

(三)企业存在故意偷逃税行为。特别是利用液体盐生产高端化工产品方面,企业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达到偷逃税目的:一是大企业集团间的盐业生产企业与利用液体盐化工企业之间属于关联企业的性质,盐业生产企业无偿向化工企业提供饱和卤水,视为“自用”,不做销售处理,不计提税金,二是有偿使用饱和卤水,但记账时通过非饱和卤水入帐,不计提税金。

(四)延伸征管不到位。海水养殖产品大部分属于免税产品,但是当地的一部分经营业户以集中收购海产品后转卖经营为业,形成了很多丰年虫卵专业户、海产品专卖店等纳税业户,基层征收单位往往忽视了对这部分业户的税收管理,造成税收流失。

三、加强税收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对大企业实行专人管理。挑选业务素质较高的税收管理员专门负责大企业管理,在宣传税收政策、开展纳税辅导的同时,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掌握各环节的税收情况,前移管理关口,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税收宣传员、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纳税评估员、税收监督员”的五员角色,加强管理,搞好服务。

(二)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对于企业规避税收的行为,要通过微观税负分析的方式,找出税负较低的原因,带着疑点去查找税源的隐藏点,对企业的各税种上缴情况进行纳税评估。具体工作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承包水面收入是否入账;2、自身养殖部分收入是否入帐;3、对企业有偿使用液体盐是否计算收入、计提资源税;4、对于企业无偿使用液体盐是否核算收入,计提资源税;5、企业所得税是否据实预缴;6、税收优惠政策是否落实;7、是否存在提高入帐“盐价”,减少原盐资源税的课征数量;8、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企业之间经济往来是否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同时,加强对海产品二级市场的税收管理,主要是通过公司承包清单,摸清纳税人底数,采取税收清理的方式对不办理税务登记纳税人集中清缴税款。

海水资源范文篇2

(一)海水的初级利用阶段。海水经抽调后,卤度在2~5°之间可供养殖。主要由各盐业企业的内部养殖公司自行养殖或者以承包的形式租赁给个人养殖,养殖的海产品主要有对虾、鲈鱼、梭鱼、梭子蟹、青蛤、溢蛏等。在此阶段,根据现行的税收政策,仅对企业实现的租赁收入征收营业税金及附加,租赁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征收企业所得税。2007年埕口盐场34万公亩对外承包面积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49万元,鲁北化工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19万元,企业所得税按现行规定实行减半征收。对属于个人的养殖收入属于免税范畴,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在海水利用的初级阶段,政策性减免税项目较多,实现税收较少,税负相对较低。

(二)海水的中级利用阶段。养殖区的海水蒸发后浓度升高,海水卤度达到在12°~15°之间,主要产生养殖和化工两种经济效益。

1、生产化工产品。在本卤度范围内的海水,经过严格的程序提炼后,能够生产出从一溴到十溴的多种溴素产品,另外还能生产出钠、苯等多种化工产品。由于该卤度的卤水是非饱和卤,不符合液态盐的条件,不实现资源税税收,但化工项目实现税收较为可观。2007年埕口盐场生产溴素1583吨,销售1459吨,实现销售收入1642万元,上缴税金181万元。鲁北化工股份公司溴素厂实现销售收入1542万元,实现利润227万元,上缴税金165万元。溴素化工项目能够提供较为可观的税收,而且能循环利用海水,比较环保,总体税负在11%左右,财政贡献率较高,是值得提倡的海水综合利用项目。

2、产生部分养殖效益。主要是繁殖丰年虫卵,由于受近海污染的影响,海水质量下降,水中微生物减少,近年来丰年虫卵的繁殖能力降低,产量逐年萎缩。据统计,2007年全县的丰年虫卵产量约120吨,仅相当于2001年的22%。这部分水产品产生的税收较少,但属于企业整体收益的组成部分,也属于税务检查容易忽略的地方。

(三)饱和卤水的综合利用。卤度约达24°以上的卤水即称为饱和卤,饱和卤水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1、用来晒盐。原盐资源销售或自用后即提供资源税和增值税及附征税费。由于是经过天然晒制,所以成本低廉,收益比较稳定。每吨盐的生产成本约80元,利润最低也在50元以上。2007年鲁北盐场结晶区生产原盐26万吨,销售原盐21万吨,实现资源税34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300万元;埕口盐场结晶区总面积32万公亩,实现资源税64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由于资源税政策调整,2007年减收198万元。据盐业管理部门统计,2007年全县各盐业企业投资1.8亿元,2008年原盐生产能力将达到320万吨,可提供资源税6400万元。

2、发展苦卤化工项目。主要生产氯碱产品,项目也仅局限于鲁北盐场(系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即利用本公司盐场提溴、晒盐后的卤水为原料,生产出烧碱、氯气、盐酸。氯碱产品属于海水的综合利用的末端产品。用来生产氯碱产品的卤水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直接购买盐场的饱和卤水,按照市场价格折算按每立方米20元付给盐场材料费,另一种渠道则是通过购买盐场的原盐,再融化成饱和卤水后,进行加工再生产。生产1吨液氯需要1.18吨原盐,生产1吨烧碱需要1.2~1.6吨原盐。2007年,鲁北氯碱厂生产液碱191732吨,销售195337吨,实现销售收入10969万元,销售成本费用6561万元,实现利润4317万元,税金1516万元。生产液氯49524吨,销售44333吨,实现销售收入6420万元,销售成本费用5220万元,实现利润1132万元,税金441万元。生产盐酸8245吨,销售8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64万元,销售成本费用240万元,实现利润24万元,税金8万元。共实现销售收入17654万元,利税总额7439万元,其中地方税收1965万元,总体税负在11%以上。

(四)办公生活区。总体上看,盐业生产企业的水面区域属于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范畴,只有少量的办公生活区符合征税条件,税收较少。

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各税种没有做到全面管理。税务人员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企业对资源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较容易掌握的税费计提较及时准确,而对租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重视程度不够。

(二)税收管理没有做到精细化。根据调查的情况,发现很多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水平不足,对企业的全盘情况了解较少,没有对海水综合利用各阶段产生的税收情况有一个详细的把握。

(三)企业存在故意偷逃税行为。特别是利用液体盐生产高端化工产品方面,企业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达到偷逃税目的:一是大企业集团间的盐业生产企业与利用液体盐化工企业之间属于关联企业的性质,盐业生产企业无偿向化工企业提供饱和卤水,视为“自用”,不做销售处理,不计提税金,二是有偿使用饱和卤水,但记账时通过非饱和卤水入帐,不计提税金。

(四)延伸征管不到位。海水养殖产品大部分属于免税产品,但是当地的一部分经营业户以集中收购海产品后转卖经营为业,形成了很多丰年虫卵专业户、海产品专卖店等纳税业户,基层征收单位往往忽视了对这部分业户的税收管理,造成税收流失。

三、加强税收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对大企业实行专人管理。挑选业务素质较高的税收管理员专门负责大企业管理,在宣传税收政策、开展纳税辅导的同时,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掌握各环节的税收情况,前移管理关口,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税收宣传员、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纳税评估员、税收监督员”的五员角色,加强管理,搞好服务。

(二)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对于企业规避税收的行为,要通过微观税负分析的方式,找出税负较低的原因,带着疑点去查找税源的隐藏点,对企业的各税种上缴情况进行纳税评估。具体工作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承包水面收入是否入账;2、自身养殖部分收入是否入帐;3、对企业有偿使用液体盐是否计算收入、计提资源税;4、对于企业无偿使用液体盐是否核算收入,计提资源税;5、企业所得税是否据实预缴;6、税收优惠政策是否落实;7、是否存在提高入帐“盐价”,减少原盐资源税的课征数量;8、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企业之间经济往来是否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同时,加强对海产品二级市场的税收管理,主要是通过公司承包清单,摸清纳税人底数,采取税收清理的方式对不办理税务登记纳税人集中清缴税款。

海水资源范文篇3

一、全球性淡水资源短缺,水安全形势严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21世纪,淡水资源危机必将成为仅次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第二大环境问题。

联合国有关文件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目前全球有10亿人未能用上洁净的水,24亿人缺乏充足的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到2025年,全球将有35亿人面临水资源短缺,占全球人口的50%。

鉴于全球性淡水资源短缺和水安全保障的严峻形势,1993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今年第11届的主题是"水棗人类的未来"。2002年12月联合国宣布启动"国际淡水年"计划,目的在于呼吁各国政府及民众,提高水资源开发对提高经济生产力、改善社会福利所起的作用以及水短缺问题的严重性的认识,制定新的战略与开发新的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我国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大国,被联合国列为13个最贫水国之一。由于水资源不足,且时空、人口地域密度分布不均,沿海大部分城市年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处于极度缺水境况。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年缺水量将达到1000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总水量的两倍还要多,缺水状况日益严峻。目前,全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因水源不足,沿海地区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质恶化、耕地盐渍化,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三、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日趋完善,具备规模示范和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世界上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截止2001年底,蒸馏和反渗透海水淡化日产淡水3250万立方米,供应着1亿多人口的用水,十几年的运行实践证明了海水淡化技术的成熟及其作为供水手段的高度安全可靠性。在科技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八五""九五"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十五"期间已经进入工程示范阶段。在海水淡化技术方面,我国已全面掌握国际上已经商业化的蒸馏法和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主流技术。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立方米/d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已在青岛开始建设;已在辽宁、山东、浙江、河北、甘肃等地建成规模在500立方米~18000立方米/d海水和苦咸水反渗透淡化装置。在海水直接利用和化学资源技术方面也初步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技术和相关产品。四、问题和建议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表明,政府的倡导和支持对于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至关重要。尽管国家领导、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对海水资源利用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与支持,但从整体上讲,在没有行业依托、产业尚未形成的情况下,相对于产业发展,仍存在政策引导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统筹规划等诸多问题。为加快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事业的发展,建议:

(一)制定鼓励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政策国家给予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支持和扶植是培育产业发展的关键。为了鼓励社会有关方面支持和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建议在即将出台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原则框架下,进行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扶植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政策。如:对从事海水淡化及生产设备的企业给予各种政策优惠;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

海水资源范文篇4

一、充分认识海水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省人均水资源量仅有328立方米,不到全国的1/6,属资源性缺水,且为极度缺水。按照*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预测,2010年,全省需要水资源311亿立方米,但可供水资源只有278亿立方米,即使加上南水北调13亿立方米,缺口仍达20亿立方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海水利用是解决*省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实选择。*省沿海*、*、*、*、*、*、*7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年实现的GDP占全省一半以上,但拥有的水资源总量却只有全省的1/3,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虽可通过大力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跨区域调水等措施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走利用海水替代淡水的路子是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实选择。目前,全世界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海水淡化技术,建设海水淡化厂1万多座,解决了1亿多人的用水问题。年直接利用海水超过7000亿立方米。加快海水开发利用是*省沿海地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三)*省具备发展海水利用的条件。*省东部半岛地区位于黄海、渤海之间,海岸线全长3121公里,占全国海岸线的1/6,具有发展海水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沿海各市在海水利用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海水利用能力逐步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海水利用产业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海水淡化工程15处,淡化能力1.96万立方米/日,以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为主的淡化技术日渐成熟。海水直接利用主要应用在电力、化工等领域,年利用海水30亿立方米。在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省创出了“一水多用”的生产模式,走在了全国前列。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海水利用在*省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明确保障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的工作目标,重点发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坚持统筹规划,强化宏观调控,加强政策引导,依靠科技支撑,实施示范带动,优化用水结构,实现有效替代,促进全省水资源平衡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培育有利于海水利用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优化海水利用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海水利用由潜在的市场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

2.政策激励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制订和实施促进海水利用的激励政策,延伸海水利用领域,扩大海水利用规模,支持海水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积极鼓励利用海水。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淡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3.有效替代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在合理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用海水替代淡水,具备利用海水条件的环节都要利用海水,不断提高海水替代淡水资源的贡献率,进而优化*省沿海各市的水资源使用结构。

4.海水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把开展海水利用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统一起来,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防止由于海水利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海水利用产业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持续发展。

5.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在城市供水方面,着力培育一批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在火电、化工等高耗水行业,突出抓好一批海水利用重点工程。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全省海水利用工作全面开展。

(三)目标任务。到2010年,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0-25万立方米/日,直接利用海水130亿立方米/年,初步建立海水利用技术支撑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服务管理体系。

到2020年,海水淡化能力达到45-50万立方米/日,直接利用海水245亿立方米/年,建立完善的海水利用技术支撑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服务管理体系。

三、发展重点

(一)海水淡化。重点解决海岛军民、沿海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作为锅炉补水等工业用的高纯水,使海水淡化水成为海岛的第一水源、沿海城市的重要水源。主要发展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和反渗透技术,鼓励发展水电联产、热膜联产,开发推广水电联产、热膜联产等多种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化技术,降低海水淡化的生产成本。建设一批海水淡化项目,形成沿海城市较为可靠的海水淡化水供应能力。

(二)海水直接利用。在沿海各市具备海水利用条件的电力、化工等行业以解决冷却用水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广应用海水直流冷却和循环冷却技术,鼓励应用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建设海水循环冷却示范工程。扩大海水直接利用领域,推广海水源热泵技术,鼓励电力、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利用海水脱硫、冲灰、冲渣。建设一批海水抽水站、配水库、输送管道等设施,逐步扩大大生活用海水的使用范围。

(三)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在循环经济原则指导下,重点发展海水“一水多用”技术,加大从海水中提取盐、溴、镁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建设大规模海水提溴、提镁示范项目。将海水淡化与发展新型制盐业相结合,建设利用海水淡化产生的浓海水制盐示范项目。发展系统海水利用,把海水循环冷却、余热海水利用、海水淡化以及化学资源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延伸海水利用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四)工厂化海水养殖。鼓励利用热电厂海水冷却排放的温排水开展海水养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研究节能高效的封闭型工厂化养殖系统,建立封闭型循环海水养殖示范项目,避免或减少养殖排水对海域的污染。

(五)海水利用技术装备。组织重大技术攻关,积极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技术、直接利用技术,以及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与海水淡化相结合的工艺与技术。提高现有技术水平,降低反渗透膜的操作压力,提高反渗透系统回收率和预处理能力,增强抗污染能力。发展海水淡化设备、循环冷却装置,攻克海水利用防腐蚀技术、防生物附着技术。加快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以及高效蒸馏部件的国产化进程。

(六)实施“134”海水利用推进工程。打造1个综合区。把*建成集科研、应用、产业化示范于一体的海水利用中心发展区,为沿海其他地区提供海水利用咨询、设备设计加工等服务。建设3个产业带。在*、*建设海水淡化产业带,在*、*、*建设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带,形成环*半岛沿海工厂化海水养殖产业带。实施4个示范工程。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牟平区养马岛16万立方米/日低温核能海水淡化工程、*黄岛电厂8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工程、*百发10万立方米/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沿海高耗水企业海水直接利用示范工程:到“十一五”期末,年新增直接利用海水量100亿立方米以上;大生活用海水住宅小区示范工程:建设2-3处使用大生活用海水的住宅小区;海水利用示范城市创建工程:支持*市创建部级海水利用示范城市,组织开展省级海水利用示范城市创建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海水利用的宏观指导。

1.编制全省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在遵循*国中长期水资源节约和替代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统筹,编制和实施全省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分析*省海水利用面临的形势、任务,明确海水利用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区域布局,确定促进*省海水利用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2.沿海各市制定海水利用发展规划。沿海各市要根据本市在全省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总体布局中的定位,结合实际,制定本市的海水利用发展规划,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任务,规划一批重点海水利用项目,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

(二)建立促进海水利用的激励约束机制。

1.从源头把好海水利用关口。严格限制沿海各市新建以淡水为水源的高用水项目,鼓励电力、石化、化工、钢铁等高用水行业利用海水替代淡水发展生产。年用淡水量超过200万立方米的工业项目,必须配套建设海水淡化工程。对海水淡化、水电联产、海水冷却、海水冲洗等项目,优先立项,重点支持。

2.多渠道筹措海水利用资金。在保证政府对淡化水控制权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鼓励采取BOT(建设-经营-转移)融资模式。鼓励企业自有资金、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投资建设海水利用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将国家重点支持的海水利用项目和*省海水利用示范项目列入省节能节水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范围。

3.改造既有用水设施。沿海各市要对大宗用水单位进行调查摸底和分类排队。凡是具备利用海水替代淡水条件的,都要进行技术改造,限期改用海水作为主要水源;逾期不改造的,要限制供水。

4.积极探索实施新的供水价格形成机制。省和沿海各市要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按照水源、用水性质等,合理制定分类水价,稳妥提高供水基础价格。实行鼓励海水淡化的价格政策。适当提高钢铁、电力等高耗水行业的淡水价格,增强海水利用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对进入城市供水管网的淡化水,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5.对海水利用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优惠。允许私营经济和国外企业投资建设海水利用项目,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对以供应居民生活用水为主要目的的海水淡化水厂和以海水作为锅炉软化水、冷却用水的工业企业,在电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其供水管网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6.实行海水利用考核奖励制度。沿海各市要对重点企业、单位和县(市、区)海水利用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对发展海水利用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和重大海水利用科研成果,各级政府要给予表彰奖励。

(三)构筑海水利用技术支撑体系。

1.加快海水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充分发挥高校、海水利用科研单位和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优势,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利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快海水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加大技术推广和应用,提高装备标准化、系列化和成套化水平。培育海水利用技术服务机构,强化能力建设。

2.引进消化吸收海水利用先进技术。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总结*省海水利用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海水利用技术,结合*省实际进行再创新。

3.建立海水利用信息交流平台。建立能够迅速连接省内外、国内外海水利用技术研发、使用单位,并能及时交换海水利用相关资讯的信息平台。组织开展海水利用学术交流和技术产品推介等活动。加强海水利用技术交流、信息沟通、政策咨询,降低海水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成本,提高利用效率。

(四)优化沿海地区水资源结构。

1.发展节水型产业。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沿海各市产业结构和布局,逐步建立与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实行“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鼓励新建发电厂、热电厂、化工厂等高耗水企业趋海布局建设,便于海水的大规模应用。

2.加快海水替代步伐。在项目规划、设计、审批、水资源论证等环节,推动具备条件的项目利用海水。淘汰耗水高、污染重、附加值低的落后技术、产品、设备和工艺。稳步推进海水置换,实现有效替代,逐步提高海水在沿海各市水资源结构中的比重。

3.支持淡化海水进入城市供水管网。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前提下,城市供水主管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海水淡化水进入城市供水管网。供水价格由各地按照《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

(五)建立海水利用标准体系。

1.加快制定和实施海水利用标准。制定一批海水淡化、直接利用以及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产品标准。制定发电、钢铁、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海水利用技术规范。加强海水利用产品装备的质量监督检验,促进海水利用产业规范化发展。

2.制定海水利用环保标准。依据环境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研究防止海水利用造成海洋污染的措施。通过建立海水利用环保评价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海水利用系列环保标准,为所有海水利用建设项目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奠定基础。所有海水利用建设项目都要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实现达标排放,确保海水利用产业与海洋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六)加强组织领导。

1.把海水利用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沿海各市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海水利用的重要意义,确立海水是水资源的战略观念,把海水利用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建立海水利用综合协调机制。由省经贸委牵头,会同发改、海洋与渔业、财政、建设、水利、科技、环保、质监、物价等部门,建立海水利用综合协调机制,确保海水利用工作有组织、有步骤推进。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省、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要定期研究海水利用的重大问题。

海水资源范文篇5

一、淡水资源短缺迫切需要发展海水利用产业

我国年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是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左右,位列世界100位之后,被联合国列为13个最贫水国之一。我国沿海地区大部分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年,其中大连、天津、青岛、连云港等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200立方米/年,处于严重缺水境地。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海水占地球总储水量的97.2%。海水资源的利用能缓解我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通过海水淡化,可以增加我国淡水供应总量;海水作为工业冷却用水和工艺用水、生活用水(冲厕)、农业用水等,替代淡水资源,可以增加淡水资源相对供应量,达到科学开源的目的。

海水淡化从需求上讲,可作为沿海地区用水的第二水源、岛屿用水的第一水源,缓解沿海地区淡水紧缺局面,遏制部分地区因超采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和区域性地下漏斗面积增加,扭转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从经济上讲,也是比较合算的,譬如用远距离调水与海水淡化相比,据国外测算,当调水距离大于40千米时,其成本将超过海水淡化。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值得认真对比研究。

二、海水利用技术已具备产业发展条件

国际上,海水利用技术日趋成熟。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膜法和蒸馏法淡化技术的国家之一。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支持下,我国的膜法海水淡化技术目前已在山东荣城建成万吨级示范装置,并具备自我设计、制造反渗透淡化装置能力;我国蒸馏法海水淡化3000吨示范装置正在青岛市黄岛建设,预计今年上半年即可建成投产,万吨级示范工程也在青岛市黄岛筹建之中。已建成的我国海水淡化装置设备,其造价比国外可降低50%,吨水成本约为4—5元人民币,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海水循环冷却关键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已形成全套技术和产品。2500吨/小时示范工程,有望上半年在天津建成应用;海水冲厕示范小区也正在青岛建设。

虽然我国在海水利用技术方面比较成熟,并已有成功应用的示范,但工程规模小,尚未大面积推广应用,更未形成产业,较国外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譬如,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国内最大为5000立方米/天,发达国家已达135000立方米/天;蒸馏法国内引进和在建项目仅有千吨级规模,而国际上已达270000立方米/天。国内每天海水淡化总产水量不到3万吨,仅为全球海水淡化总产水量的千分之一左右。此外,我国每年海水冷却水用量不超过150亿立方米,而日本为3000亿立方米,美国约为1000亿立方米。

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应鼓励、扶持、引导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投入不足,规模示范不够,设备国产化率不高;缺乏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持续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缺乏统筹规划和宏观协调,配套政策跟不上,等等。

三、促进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对策

为促进海水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冲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短缺瓶颈,拟提出以下对策:

1、尽快制定、出台并实施“全国海水利用发展规划”。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针对沿海地区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在“十五”后两年重点开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产业化;2010-2020年,推进海水资源利用产业全面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建立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体系。出台关于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引导政策法规和鼓励沿海城市利用海水的具体措施。譬如:对于海水淡化厂实行优惠电价;放开自来水价格或实行海水淡化水价补贴;实行自来水指标定额制;对新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鼓励耗水大户使用海水,限制使用淡水;对于经营海水淡化水及装备等企业,给予优惠政策;通过立法,补贴扶持海水利用设施建设等。

3、设立专项资金,实施“海水开源”战略。采取“政府(资金、政策)引导、启动培育市场”,逐步向“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过渡的发展模式。设立专项资金,启动海水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运作,进行产业相关技术的规模示范,增强企业采用新技术的动力和信心,降低经济运行风险。

海水资源范文篇6

21世纪将是水的世纪。20世纪初,国际上就有"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争水"的说法,第47届联合国大会更是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号召世界各国对全球普遍存在的淡水资源紧缺问题引起高度警觉。从全球范围来看,根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淡水消耗量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约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近1/3的人口(23亿)缺水,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中国是其中之一。中国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名列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l/4,位居世界第109位,而且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有10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已经低于起码的生存线,那里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500立方米。目前我国有300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他们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和沿海地区,水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有专家估计,2030年前中国的缺水量将达到600亿立方米。因此,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淡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

二.解决水危机的途径--海水淡化

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可谓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97%是咸水(包括海水和苦咸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又有7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7%,而且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枯竭性地下水。

解决淡水紧缺问题有很多途径,核心原则是"开源节流",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地区,可建蓄水工程;地表水资源贫乏地区,可实施跨流域调水;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此外还有废水利用、治理水污染、节约用水等。

"开源"方面,在我国,地下取水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为此几十年来兴建了一批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并大力提倡和推动污水回用和水的再利用。但兴建新的蓄调水工程,投资比过去大大增加,而跨流域引水则随着调水距离越来越远,调水成本越来越高,加上被引水地区的环境危害和间接经济影响以及引水的质量问题,远距离调水的传统办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而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加淡水资源的总量,我国淡水紧缺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我国海岸线的总长为32647公里,被列为海洋大国,而且沿海和中西部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地下苦咸水资源,在地下取水和跨区域调水受到越来越多的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水和苦咸水资源,进行海水(苦咸水)淡化就成为开源节流、解决我国淡水紧缺的一条有效的重要战略途径。而且,发展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向大海要淡水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三.海水淡化技术及发展

1.海水淡化方法

海水淡化,亦称海水脱盐,是通过装置和设备除去海水中盐分并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海水淡化的方法可分为蒸馏法和膜法。

海水淡化的蒸馏法主要有:多级闪蒸(MSF)、低温多效(LT-MED)和压汽蒸馏(MVC)三种技术。前两种技术主要采用蒸汽作热源,多与电厂结合、抽取透平的乏汽制造蒸馏水。压汽蒸馏技术是利用热泵蒸发技术,它仅使用电能,应用对象主要是没有热源的岛屿地区。膜法主要指反渗透(RO)技术,它利用半透膜,在压力下允许水透过而使盐分和杂质截留的技术。

海水淡化是当今世界竞相研究的高新技术,美、法、日、以色列等国的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而且已形成海水淡化产业。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5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也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海水淡化专门人才,组建了一些专门科研开发机构,在蒸馏淡化、反渗透两大技术领域,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攻关,多项工程的实践,已具有较丰富的经验。但由于人们对海水淡化的认识不完全,国家经费投入少,使这项技术不能得到很快地发展。

2.海水淡化的能耗与成本

在海水淡化技术已成熟的今天,经济性是决定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在国内,"成本和投资费用过高",一直被视为是海水淡化难以大胆使用的主要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问题。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淡水取用方式主要有地下取水、远程调水和海水(苦咸水)淡化三种。开采地下水作为一个重要的开源措施,工程量小、成本低,这是很吸引人的优点,但地下取水受资源条件限制很大,而且许多地区多年来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已形成地下漏斗,造成房屋倾斜,甚至导致了海水倒灌等环境危害,地下水的开采已经受到制约。

远程调水,目前并没有把工程投资费用以及被引水地区的间接经济损失计算在内,仅以日常运行费用、管理费计算其成本,这与真正成本相差很大。其实引水工程,除了巨额的投资之外,还要占用大量耕地,还存在被引水地区的环境危害等问题。如引黄济青(岛)工程,占地达6.2万亩,还会造成黄河断流、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经济上是难以估量的。80年代实施的引滦入津工程,时至今日每立方米成本仍达2.3元左右,距离天津市民的用水价1.4元有0.9元的政府补贴。专家预测,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长江水流到北京,按现行不变成本计算,综合成本在5元/立方米以上,甚至有专家预测每立方米将达20元。美国有资料认为,远程调水超过40公里,成本将超过海水淡化。

对于海水淡化,能耗是直接决定其成本高低的关键。40多年来,随着技术的提高,海水淡化的能耗指标降低了90%左右(从26.4kwh/m3降到2.9kwh/m3),成本随之大为降低。目前我国海水淡化的成本已经降至4-7元/立方米,苦咸水淡化的成本则降至2-4元/立方米,如天津大港电厂的海水淡化成本为5元/立方米左右,河北省沧州市的苦咸水淡化成本为2.5元/立方米左右。如果进一步综合利用,把淡化后的浓盐水用来制盐和提取化学物质等,则其淡化成本还可以大大降低。至于某些生产性的工艺用水,如电厂锅炉用水,由于对水质要求较高,需由自来水进行再处理,此时其综合成本将大大高于海水淡化的一次性处理成本。可见,如果抛开政府补贴等政策性因素而单从经济技术方面分析,海水淡化尤其是苦咸水淡化的单位成本实际上是很有竞争力的。

几种淡水获取方式的成本比较单位:元/立方米

取水方式平均成本

开采地下水限制开采量

远程调水引滦入津:2.3元/立方米(直接成本)

南水北调:5-20元/立方米(到北京平均水价)

海水淡化海水:4--7元/立方米(综合成本)

苦咸水:2--4元/立方米(综合成本)

在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良性的水价形成机制,自来水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政府负担着巨额补贴,自来水的价格普遍偏低,目前自来水的价格一般为1.5-2元/立方米,随着淡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化规模效益的显现,海水(苦咸水)淡化的成本将会越来越低。2000年10月朱熔基总理在南水北调座谈会上强调:"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逐步较大幅度提高水价,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随着淡水资源的日趋缺乏,各个城市节水措施已经出台,实行自来水限量使用,超标加价。由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方面海水淡化成本不断降低,另一方面自来水的价格不断上涨,两者将越来越接近,自来水价格甚至将高于苦咸水淡化的成本,海水淡化的成本问题将得以解决。成本问题的解决将会对海水淡化的广泛应用及产业化进程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海水淡化产业刻不容缓

1.国内外海水淡化产业

早在400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海水淡化的问题,进入20世纪后,海水淡化技术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得到了加速发展,70年代以来,更多的沿海国家由于水资源匮乏而加快了海水淡化的产业化。目前,无论是中东的产油国还是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建有相当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沙特、以色列等中东国家70%的淡水资源来自于海水淡化,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淡水资源也竞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截至1997年底,全世界单台产量在100吨/日以上的海水淡化设备,日产水量就已达2300万吨,且一直以10%-30%的速度增长,由此带动了淡化水产品提供、设备制造、工程安装、技术服务等整体海水淡化市场的巨大需求。目前世界上每年海水淡化市场的成交额已达数百亿美元。在我国,海水淡化年产量也已超过了千万吨。

中国是继美、法、日、以色列等国之后研究和开发海水淡化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继西沙群岛日产200吨电渗析海水淡化装置成功运行后,又先后在舟山建成了日产5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站,在大连长海建成日产1000吨海水淡化站。日前,我国最大的日产18000吨苦咸水淡化工程在河北沧州建成投产。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淡水需求量急速增加,加上北方多年干旱,国家对海水淡化产业化已非常重视,国家、集团公司、个体投资者都看好这一行业,海水淡化产业化将很快被插上腾飞的翅膀。

2.海水淡化的潜在大市场

海水淡化业市场主要包括有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安装、淡化水产品提供、技术服务等等。

从国际市场方面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多数沿海国家由于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都直接卷入了海水淡化的发展潮流。无论是中东的产油国还是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建设有相当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或海水淡化示范装置,北欧、南美和东亚地区每年海水淡化设备进口和工程安装市场有近100亿美元,且仍在高幅增长之中,南亚、中亚和非洲也有众多的海水淡化潜在用户。海水淡化的国际市场规模巨大。

从国内市场方面来看,针对我国的国情,海水淡化可定位于市政用水的补充,以缓解供水紧张状况,同时也可用于废水资源化,达到废水回用的目的。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水资源极其丰富,西部地区则有相对丰富的苦咸水资源,这为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我国淡水资源的紧缺已众所周知,每年全国缺水数百亿立方米,因缺水影响的国民产值达数千亿元。可见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淡水提供、技术服务等海水淡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

针对海水淡化设备制造市场而言,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海水淡化设备的加工制造能力,质量保证体系也可以满足要求,其设备制造成本比国外至少低30%左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能力。

3.海水淡化产业投资价值与利润空间

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政策支持对海水淡化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将海水淡化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中,作为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推广示范工程技术。海水淡化产业化所必需的环境正在日益改善,海水淡化的产业化基础已基本具备,在日渐成熟的国内外环境中,我国的海水淡化产业即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在工业社会里,人们将产业定义为技术加资本。目前,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比较成熟,进入了商业化阶段,该行业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进入。纽约投资企业贝尔-斯特恩公司首席投资战略家伊丽莎白·麦凯认为,水业将是21世纪最大的行业,而作为未来水业发展方向之一的海水淡化产业,其投资价值相当看好。华尔街专业人士分析,继IT股和生物股之后,海水淡化公司的股票将成为投资者一致看好的炙手可热的新兴成长股。

海水资源范文篇7

21世纪将是水的世纪。20世纪初,国际上就有"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争水"的说法,第47届联合国大会更是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号召世界各国对全球普遍存在的淡水资源紧缺问题引起高度警觉。从全球范围来看,根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淡水消耗量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约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近1/3的人口(23亿)缺水,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中国是其中之一。中国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名列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l/4,位居世界第109位,而且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有10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已经低于起码的生存线,那里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500立方米。目前我国有300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他们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和沿海地区,水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有专家估计,2030年前中国的缺水量将达到600亿立方米。因此,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淡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

二.解决水危机的途径--海水淡化

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可谓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97%是咸水(包括海水和苦咸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又有7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7%,而且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枯竭性地下水。

解决淡水紧缺问题有很多途径,核心原则是"开源节流",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地区,可建蓄水工程;地表水资源贫乏地区,可实施跨流域调水;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此外还有废水利用、治理水污染、节约用水等。

"开源"方面,在我国,地下取水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为此几十年来兴建了一批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并大力提倡和推动污水回用和水的再利用。但兴建新的蓄调水工程,投资比过去大大增加,而跨流域引水则随着调水距离越来越远,调水成本越来越高,加上被引水地区的环境危害和间接经济影响以及引水的质量问题,远距离调水的传统办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而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加淡水资源的总量,我国淡水紧缺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我国海岸线的总长为32647公里,被列为海洋大国,而且沿海和中西部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地下苦咸水资源,在地下取水和跨区域调水受到越来越多的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水和苦咸水资源,进行海水(苦咸水)淡化就成为开源节流、解决我国淡水紧缺的一条有效的重要战略途径。而且,发展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向大海要淡水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三.海水淡化技术及发展

1.海水淡化方法

海水淡化,亦称海水脱盐,是通过装置和设备除去海水中盐分并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海水淡化的方法可分为蒸馏法和膜法。

海水淡化的蒸馏法主要有:多级闪蒸(MSF)、低温多效(LT-MED)和压汽蒸馏(MVC)三种技术。前两种技术主要采用蒸汽作热源,多与电厂结合、抽取透平的乏汽制造蒸馏水。压汽蒸馏技术是利用热泵蒸发技术,它仅使用电能,应用对象主要是没有热源的岛屿地区。膜法主要指反渗透(RO)技术,它利用半透膜,在压力下允许水透过而使盐分和杂质截留的技术。

海水淡化是当今世界竞相研究的高新技术,美、法、日、以色列等国的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而且已形成海水淡化产业。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5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也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海水淡化专门人才,组建了一些专门科研开发机构,在蒸馏淡化、反渗透两大技术领域,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攻关,多项工程的实践,已具有较丰富的经验。但由于人们对海水淡化的认识不完全,国家经费投入少,使这项技术不能得到很快地发展。

2.海水淡化的能耗与成本

在海水淡化技术已成熟的今天,经济性是决定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在国内,"成本和投资费用过高",一直被视为是海水淡化难以大胆使用的主要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问题。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淡水取用方式主要有地下取水、远程调水和海水(苦咸水)淡化三种。开采地下水作为一个重要的开源措施,工程量小、成本低,这是很吸引人的优点,但地下取水受资源条件限制很大,而且许多地区多年来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已形成地下漏斗,造成房屋倾斜,甚至导致了海水倒灌等环境危害,地下水的开采已经受到制约。

远程调水,目前并没有把工程投资费用以及被引水地区的间接经济损失计算在内,仅以日常运行费用、管理费计算其成本,这与真正成本相差很大。其实引水工程,除了巨额的投资之外,还要占用大量耕地,还存在被引水地区的环境危害等问题。如引黄济青(岛)工程,占地达6.2万亩,还会造成黄河断流、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经济上是难以估量的。80年代实施的引滦入津工程,时至今日每立方米成本仍达2.3元左右,距离天津市民的用水价1.4元有0.9元的政府补贴。专家预测,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长江水流到北京,按现行不变成本计算,综合成本在5元/立方米以上,甚至有专家预测每立方米将达20元。美国有资料认为,远程调水超过40公里,成本将超过海水淡化。

对于海水淡化,能耗是直接决定其成本高低的关键。40多年来,随着技术的提高,海水淡化的能耗指标降低了90%左右(从26.4kwh/m3降到2.9kwh/m3),成本随之大为降低。目前我国海水淡化的成本已经降至4-7元/立方米,苦咸水淡化的成本则降至2-4元/立方米,如天津大港电厂的海水淡化成本为5元/立方米左右,河北省沧州市的苦咸水淡化成本为2.5元/立方米左右。如果进一步综合利用,把淡化后的浓盐水用来制盐和提取化学物质等,则其淡化成本还可以大大降低。至于某些生产性的工艺用水,如电厂锅炉用水,由于对水质要求较高,需由自来水进行再处理,此时其综合成本将大大高于海水淡化的一次性处理成本。可见,如果抛开政府补贴等政策性因素而单从经济技术方面分析,海水淡化尤其是苦咸水淡化的单位成本实际上是很有竞争力的。

在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良性的水价形成机制,自来水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政府负担着巨额补贴,自来水的价格普遍偏低,目前自来水的价格一般为1.5-2元/立方米,随着淡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化规模效益的显现,海水(苦咸水)淡化的成本将会越来越低。2000年10月朱熔基总理在南水北调座谈会上强调:"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逐步较大幅度提高水价,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随着淡水资源的日趋缺乏,各个城市节水措施已经出台,实行自来水限量使用,超标加价。由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方面海水淡化成本不断降低,另一方面自来水的价格不断上涨,两者将越来越接近,自来水价格甚至将高于苦咸水淡化的成本,海水淡化的成本问题将得以解决。成本问题的解决将会对海水淡化的广泛应用及产业化进程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海水淡化产业刻不容缓

1.国内外海水淡化产业

早在400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海水淡化的问题,进入20世纪后,海水淡化技术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得到了加速发展,70年代以来,更多的沿海国家由于水资源匮乏而加快了海水淡化的产业化。目前,无论是中东的产油国还是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建有相当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沙特、以色列等中东国家70%的淡水资源来自于海水淡化,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淡水资源也竞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截至1997年底,全世界单台产量在100吨/日以上的海水淡化设备,日产水量就已达2300万吨,且一直以10%-30%的速度增长,由此带动了淡化水产品提供、设备制造、工程安装、技术服务等整体海水淡化市场的巨大需求。目前世界上每年海水淡化市场的成交额已达数百亿美元。在我国,海水淡化年产量也已超过了千万吨。

中国是继美、法、日、以色列等国之后研究和开发海水淡化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继西沙群岛日产200吨电渗析海水淡化装置成功运行后,又先后在舟山建成了日产5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站,在大连长海建成日产1000吨海水淡化站。日前,我国最大的日产18000吨苦咸水淡化工程在河北沧州建成投产。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淡水需求量急速增加,加上北方多年干旱,国家对海水淡化产业化已非常重视,国家、集团公司、个体投资者都看好这一行业,海水淡化产业化将很快被插上腾飞的翅膀。

2.海水淡化的潜在大市场

海水淡化业市场主要包括有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安装、淡化水产品提供、技术服务等等。

从国际市场方面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多数沿海国家由于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都直接卷入了海水淡化的发展潮流。无论是中东的产油国还是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建设有相当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或海水淡化示范装置,北欧、南美和东亚地区每年海水淡化设备进口和工程安装市场有近100亿美元,且仍在高幅增长之中,南亚、中亚和非洲也有众多的海水淡化潜在用户。海水淡化的国际市场规模巨大。

从国内市场方面来看,针对我国的国情,海水淡化可定位于市政用水的补充,以缓解供水紧张状况,同时也可用于废水资源化,达到废水回用的目的。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水资源极其丰富,西部地区则有相对丰富的苦咸水资源,这为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我国淡水资源的紧缺已众所周知,每年全国缺水数百亿立方米,因缺水影响的国民产值达数千亿元。可见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淡水提供、技术服务等海水淡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

针对海水淡化设备制造市场而言,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海水淡化设备的加工制造能力,质量保证体系也可以满足要求,其设备制造成本比国外至少低30%左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能力。

3.海水淡化产业投资价值与利润空间

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政策支持对海水淡化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将海水淡化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中,作为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推广示范工程技术。海水淡化产业化所必需的环境正在日益改善,海水淡化的产业化基础已基本具备,在日渐成熟的国内外环境中,我国的海水淡化产业即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在工业社会里,人们将产业定义为技术加资本。目前,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比较成熟,进入了商业化阶段,该行业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进入。纽约投资企业贝尔-斯特恩公司首席投资战略家伊丽莎白·麦凯认为,水业将是21世纪最大的行业,而作为未来水业发展方向之一的海水淡化产业,其投资价值相当看好。华尔街专业人士分析,继IT股和生物股之后,海水淡化公司的股票将成为投资者一致看好的炙手可热的新兴成长股。

海水资源范文篇8

关键词:沧州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环境地质问题;对策

1沧州市自然地理概况及水文地质概况

1.1自然地理概况。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南与山东省及衡水市交界,北接天津市、廊坊市,西与保定市相连。是河北省确定的“两环”(环京津、环渤海)开放一线地区。在地貌上处于华北平原东部的黑龙港流域,属滨海平原,海河水系。区内南运河以西的地区属低平原区,以东的地区属滨海平原区,地貌成因类型为冲积相、滨海湖积相。总面积14056Km2。沧州市属半干旱地区,主要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64.79mm,多年平均蒸发量1594.91mm。境内主要的行洪河道有子牙新河、漳卫新河、南运河、滏阳河、滹沱河、子牙河、大清河等15条河流,其中南运河自南而北贯穿全市。河流众多,但多为季节性河流。1.2水文地质概况。沧州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构造上分属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埕宁隆起四个基底构造单元。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新生界第四纪松散地层中,第四系沉积厚度一般在350-450m,最厚达580m,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为多层结构的含水岩系。以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要素为主要依据,地下水自上而下按地层分5个含水组,其中第Ⅰ含水组为浅层潜水,第Ⅱ含水组以下为深层承压水,在浅层水中仅39%的面积为≤2g/l的淡水,61%的面积为﹥2g/l的咸水;第Ⅱ含水组98%的面积为咸水,开采量很小;第Ⅲ含水组以下为淡水。目前沧州市的生活饮用水主要是开采第Ⅲ含水组的地下水,也有少数村庄的饮水井为第Ⅲ、第Ⅳ含水组混采井,东部部分县(市)个别村庄的饮水井开采第Ⅳ、第Ⅴ含水组的地下水[1]。

2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2.1地下水资源及其分布。沧州市浅层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呈自西向东逐渐增大的趋势,西部肃宁一带有小面积全淡区,中部为咸淡交错混合区,东部沿海一带基本上全是咸水区。沧州市浅层地下水可划分为小于等于2g/l、2-3g/l、3-5g/l和大于5g/l共4类,即淡水区、微咸水区、弱咸水区和咸水区[3]。沧州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6.9239×108m3,微咸水资源量为5.7551×108m3,弱咸水资源量为2.7058×108m3,咸水资源量为2.5180×108m3,沧州市水资源总量为12.333×108m3[2]。2.2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沧州市水资源十分匮乏,水资源总量12.3×108m3,人均占有量108m3,亩均占有量102m3,仅为全国人均的8%和亩均5.5%,不足全省人均的60%和亩均的50%。2012年全市用水总量13.07×108m3,其中农业用水量8.93×108m3、占总用水量的77%,农业不仅是用水大户而且浪费水的现象仍较普遍。在供水量中地下水11.04×108m3,其中浅层水4.11×108m3,深层水6.61×108m3,地下水占供水量的84.5%而深层地下水占了供水量的50.6%。地下水开采主要用于农业及生活用水,其中生活、工业用水较稳定,农业用水呈现季节性变化。到2020年全市需水量为20.57×108m3,南水北调通水后到2020年,仍缺水近2×108m3[4]。

3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3.1地下水长期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沧州地处河北省东南部,地表水资源匮乏且水污染较为严重。为满足工农业生产开采深层第Ⅲ、Ⅳ含水组地下水为主。由于长年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使深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深层地下水漏斗,造成了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地质问题。3.2地下水降落漏斗逐年加深扩大。沧州市地下水开采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采井多集中在城镇,主要是生活用水,进入70年代以后,农业开采占主导地位,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到上世纪末,以沧州为中心形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水位降落漏斗。深层地下水主要开采层为第三含水层组承压水,目前的开采程度已达180-190%。地下水长期超采导致大面积的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的形成并逐年扩大[8]。3.3咸水入侵与界面下移。沧州境内深层地下水第Ⅲ、Ⅳ含水组是主要开采层,不仅水量丰富,而且水质良好。而覆盖在上面的第Ⅱ含水组基本是咸水体,目前绝大部分处于未被开采利用的状态,现状条件下,随着第Ⅲ含水组的大量开采、水位降落漏斗的形成发展以及第Ⅱ含水组对其越流补给,造成第Ⅱ含水组咸水体底界面向下移动。另外个别地区机井为第Ⅱ、第Ⅲ含水组混采,破坏了隔水层,也加速了第Ⅱ含水组水流下越和咸水界面下移[5]。3.4地面沉降沧州过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大量开采地下水,由于深层地下水开采过度,逐渐形成了地下漏斗区。2015年沧州市区最大沉降量2.702m[9]。沧州地区地面沉降范围广、速度快、累计量大,已成为华北平原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3.5地下水质污染。3.5.1浅层地下水质污染。在监测的地下水中,“五毒”项目汞、氰化物、砷、挥发酚、六价铬均有检出,检出率分别为2.6%、2.6%、57.9%、2.6%和7.9%;污染项目中高锰酸盐指数、亚硝酸盐氮、氨氮全部有检出,硝酸盐氮部分检出,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偶有超标,重金属有不同程度检出,其中锰超标严重。在全区浅层地下水中主要超标项目是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等,其中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氯化物超标率在80%以上,硫酸盐的超标率也超过了60%[6]。3.5.2深层地下水质污染。根据沧州区域深层地下水2015年水质监测资料,17项全部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水标准的仅占6.9%。其中超标最为严重项目为氟化物,超标率达88.1%,其次为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PH、硫酸盐等,超标率分别为17.8%、13.9%、5.9%、4.0%。沧州地区深层地下水中氟化物严重超标,其含量最高可达5.4mg/L,超标4.4倍[7]。

4保护地下水环境的主要对策

4.1限制和减少深层水的开采量。沧州市区自关闭深层自备井、引用外调水源等一系列节水措施的实施后,市区地下水位得到了明显的回升,2015年中心水位埋深83.85m,与2010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23m;地面沉降速率也由2008年14.33mm/a(约数)下降至2015年10.84mm/a(约数)。由此证明,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是缓解水位下降漏斗、地面沉降继续恶化的直接有效措施。沧州市各城区应继续执行此限采方案,开辟新的水源,逐步关闭企事业单位深层自备井,并加快压采工程的进一步实施[8]。4.2调节开采层位,加大咸水的开发。开发咸水,尤其是浅层咸水,利用反渗透技术使咸水淡化,尾水用于晒盐业,目前沧化集团中捷分厂咸水水源地咸水淡化利用已获成功,黄骅部分村镇利用咸水淡化用于生活已有了成功经验,值得推广。一方面咸水水位下降后腾出储水空间,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水质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土壤中盐分随水淋滤可以改良盐碱地。由此可以减少深层水开采压力,控制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8]。4.3推广海水利用、海水淡化工艺。近年,海水利用、海水淡化已在沿海地区电力、化工两个行业重点推广。沧州国华沧东发电有限公司一期海水淡化装置已于2006年6月正式投入运行,日生产淡水2万吨;利用海水作为燃煤发电机组的循环冷却水,年利用海水量11.5×108m3。随着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规模的不断提高,预计到2020年,海水淡化量目标30万吨/日,海水直接利用目标50.4×108m3/年。海水利用作为一种可持续、长久解决水资源缺乏的方式,可通过海水淡化增加淡水资源总量及通过海水直接利用替代大量淡水,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沿海城市工业、生活用水短缺问题,而且还可将节省出的大量淡水资源供内陆地区使用[8]。4.4继续推广节水技术。加大节水力度,发展节水农业,由漫灌改为喷灌、滴灌可以大大节约水源,改善农作物生存环境;工业用水要加大废水处理力度,提高重复、循环利用率,在节省水资的同时减少污染;市区及乡镇可用双管道供水,根据用途选择水质,避免淡水资源的浪费。4.5城区集蓄雨洪径流,回灌地下水。地面沉降造成城区内涝积水,每逢强降雨,市区内大部地段积水严重、排水困难。采取集中蓄水一方面可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减轻了排水负担;再用此积水,采取人工回灌地下水等针对性工程措施,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8]。4.6提高节水意识,保护水资源。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地下水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地下水保护工作。使保护水、爱惜水成为全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4.7以公益事业单位为主体提升监测服务能力。强化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属性,积极构建以日常监测为基础、以预警预报为手段、以防灾减灾为目的的地面沉降工作体系;申请政府对于地面沉降基础设施维护和更新建设的资金支持,不断优化地面沉降立体化监测网络,针对重大线性工程开展专项监测,建立服务主体与预警主体定期交流机制;围绕政府防控与预警预报职能,大胆开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研究。提出面向具体地点、具体层位、具体方法的防控措施[10]。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沧州市地区地下水现状分析及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4

[2]卞海彬.沧州水资源现状及预测分析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17(2)57-58

[3]吕庆玉,熊孟琴.沧州市水资源多年特征分析及利用现状[J]中国水利2013(Z1)29-32

[4]庞炳义,王艳丽.沧州市水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对策浅析[J]地下水201436(3)45-46

[5]张改云.沧州市深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利用对策[D].南京理工大学2007

[6]牟真,韩彦霞.2016年沧州市浅层地下水水资源质量评价[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8(3)46-48

[7]王风瑞,王玉智.沧州市地下水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探析[J]地下水201739(1)59-61

[8]田俊花,简明,王风霞,等.河北省沧州市地质环境监测报告(2006-2010年)[R]河北省地矿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质大队2011

[9]河北省地质环境现状图册[M]河北省国土资源厅2017

海水资源范文篇9

1超滤膜的技术分析

1.1超滤膜技术的应用原理分析。所谓的超滤膜的技术而言,则是将溶剂以及一部分的分子有效的融合到一起,这样能够在溶液压力相对比较低的过程中透过超滤膜中的细微孔有效的达到另外一边,使分子量中较高的溶质会被拦截下来,从而可以和溶液彻底分离。此外超滤膜也存在着防静电功能,通常情况下超滤膜具有分离以及物化方面的功能,所谓分离功能主要指的就是对分子进行切割,物理化功能是超滤膜具有的耐药性能,可以有效的承受高温以及使用PH值等范围。对于超滤膜的技术而言,可以有效的分离钠滤以及微滤等技术,同时也可以有效去除残留在溶液中分子量较大的颗粒和水生物等,从而实现溶液的分离以及净化。1.2应用的特点分析。一是为分离一级物化性能比较好。对比传统水处理技术来说,这种技术具有着比较好的物化以及分离性能,同时也具有着良好的化学性质,存在着耐酸性以及耐高温性能,最高的情况下也能承受一百四十摄氏度的环境,同时也可以应用到高温下的水蒸气消灭细菌等有害物质。二是为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对于超滤膜而言,能够有效的应用到各种强碱性和强酸性的环境中,去除杂质效率也是比较高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应用到水处理中的化学物质中的数量,更加有效的避免二次污染所带来的风险问题。三是具有比较高的过滤精度。对于超滤膜而言,存在着较为良好的过滤以及筛选等方面功能,可以有效的提高水资源中一些有害物质以及污染物等进行分离,其中过滤的效率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其设备在安装时也比较简单的,方便运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环保工程在水处理方面的实际要求。

2环保工程中水处理的应用分析

2.1居民用水的处理分析。目前随着经济高速进行发展的同时,城市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从而导致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生活用水进行净化是解决群众用水问题的根源所在,在对居民用水进行处理时,超滤膜的技术能够有效的配合水资源的净化系统,从而提高水资源质量以及处理效率,对于这种技术而言,其有效的应用可以彻底清除存在水资源中的一些微生物,从而对饮用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清除。总而言之,在对生活用水处理的过程中应用混凝沉淀方法,在处理饮用水时需要采用CASS处理技术,此外通过对这项技术应用也可以将其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净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2.2海水的淡化分析。根据现如今的水资源储备量得出,海水这个水资源的数量比较丰富,但是目前在实际应用中不是很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海水的特征导致海水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后才可以得到使用,目前对于水资源比较短缺的情况下,对海水进行淡化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海水资源的必然方式,为了能够对其海水淡化的效率进行提高,相关研究人员做出相应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海水处理技术便应运而生,例如电渗技术等,但是目前在海水进行淡化时,淡化方式依然存在着一定缺陷,比如海水处理中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同时海水的回收效率也比较低,因此技术人员在采用超滤膜技术淡化海水时,实验证明这项技术也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应用效果,特别是结合反渗技术后,其中的COD也让海水的净化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2.3工业废水的处理分析。在对食品进行加工时候,多数生产流程都会出现废水,对于这些废水而言,其中含有着大量的淀粉和脂肪等有机物质,具有着比较大的回收利用价值,此外由于废水中具有着比较多的COD以及BOD的成分,如果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的排放到自然界中,将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在饰品工业废水处理时,采取超滤膜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环境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也能及时的回收以及利用废水中一些有益物质,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减少企业自身的运行成本。2.4处理含油量相对比较多的废水。现阶段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管工业生产,还是居民生活所排放的废水含油量相对来说也在不断加大,给城市环境带来严重影响。所有怎样加强含油量较高的废水在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是目前技术行业的面临的难题。所以通过利用活性炭吸收技术以及相关的沉降凝结技术便可以对其做到有效的分析、处理,但是由于乳化油在处理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所以在实际处理时要使用粗粒化法和普通分离法,这样做的目的能把优质物质以及废水做到有效的分离。

3总结

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对于生活废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主要是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要想做好地区水处理工作,必须要求相关部门对该地区废水中的成分进行了解,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解决水中的有害物质,对于超滤膜技术而言,在废水处理时是一种十分先进的技术,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提高对这项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马贵斌.浅谈环保工程水处理过程中的超滤膜技术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2):225-226.

[2]王永刚,彭建交.环保工程水处理过程中的超滤膜技术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6(08):19.

海水资源范文篇10

关键词:环境工程;水处理;超滤膜技术;应用措施

近些年来,经济的不断增长,极大地改善了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不过与此同时,也形成了环境污染的情况,在这当中,水资源的污染最为严重,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确保水资源的质量符合相关要求成为了一项难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广大民众的生活用水质量与安全均难以获得有效的保障,出现了污染日益严重的现象,影响到水资源的正常运用。现阶段所应用的水资源处理技术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问题,难以达到城市中居民的用水要求。因此,将超滤膜技术运用到环境工程的水处理环节中,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效,此项新兴技术非常值得大范围推广和应用。鉴于此,系统思考和分析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的有效应用措施显得尤为必要,拥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1超滤膜技术的概念及应用机制

所谓超滤膜技术,针对的为利用滤膜的方法,将溶液置于相关的过滤网中加以分离,实现对溶液的浓缩处理,达到过滤污水的效果。具体的应用机制为:超滤膜技术借助一定的压力作用,让溶液内的溶剂与分子量较小的溶质可以通过超滤膜的微小孔隙,达到穿透至膜的另外一边的目的。而剩下的那些较高分子量的溶质亦或一些乳化胶束团易于遭受截留的影响,完成过滤分离的任务。根据有关筛分原理,参考超滤膜相应的化学特征情况,例如,常见的静电影响,可以进行过滤截留。当实施环保工程的水处理过程当中,需要运用超滤膜技术,带给水相应的压力作用,让胶体和高分子物质可以吸附在超滤膜的表面与孔隙当中。基于膜筛分作用下,以上物质被截留到膜表面之上,实现对水与低分子物质的有效过滤。现阶段,对于环保工程而言,可以利用先进的超滤膜技术实施水处理,所截留的分子量大概处于600~600000的范围内,超滤膜的孔径在0.003~0.2μm的范围内[1]。

2超滤膜技术的优势说明

对于超滤膜技术而言,存在下述几个方面的优势:其一,借助此项技术可以保证水资源的质量,及其原因,在于超滤膜的孔非常小,处于压力之下,污水能够和滤网紧密相接触,将大量的杂质与很大的颗粒及藻类予以有效隔离,阻止其通过过滤膜,不过,在溶液内的无机盐和很小的物质能够顺水得以过滤。在受到均匀压力的作用下,能够确保滤膜不会形成堵塞的情况,确保一定的出水量。其二,相关出水微生物拥有良好的安全性,运用超滤膜能够将污水内的微生物予以截留。其三,经过消毒处理之后水内的副产物水,能够确保水的质量和安全。其四,进行过滤之前禁止加入任何物质,如此,确保出水的质量,避免产生超标的现象。其五,科学改进和优化供水的规模,缩减相关组件的数量,提供更高的便利性[2]。其六,此项技术便于进行使用,只需利用压力便能够完成操作任务。在相关设备产生受损的情况下,需要科学实施检查和维修工作。其七,能够使水处理的周期获得提升,减小机械占地的面积,并且让水处理的效率也获得进一步提升。

3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的有效应用措施

3.1注重超滤膜技术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运用。一般而言,在石油内包含了众多的浮油与分散性油质物质,此时运用物理,亦或化学方式加以处理,借助分离油水内混合物的方法,能够严格管控水体内油质有害性物质的具体含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不过该方法针对乳化性油脂并不适合,所以,利用超滤膜技术,细致清洁水体资源内的乳化油有机物,并且科学过滤各类悬浮物杂质,完成过滤的任务。如果油田开采出来的水内涵盖了很多地下水与天然有机化合物。经过数次开采处理之后,运用了不同种类的化学添加剂与活性剂,所以,当生产管理工作结束后,形成的污水带给环境的不良影响十分显著,依靠先进的超滤膜技术,能够实现对污水内不同类型油质物质加以滤出,确保了环境工程中水处理的质量。3.2做好超滤膜技术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工作。将超滤膜技术科学运用到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中,可以增强处理的成效。具体而言:第一,科学建立相应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以xx生活污水处理控制系统当作例子,涵盖了压缩空气、膜装置以及反冲水系统等不同的构成部分。在这当中,压缩空气系统内需要合理设置相关的储气罐压力表PLC,保证电接点压力表装置选用的合理性。并且科学选用循环水罐LTF液位指示装置,以液位变送器装置为主[3]。第二,实施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可以把所形成的生活污水,以集中的形式收集至污水计量槽设备当中。如果污水计量槽的液位参数提高至某一数值之后,将采用自动化的形式加以处理。当通过栅格以后,在污水内涵盖了非常多较大的悬浮物与杂物,把其消除之后,有利于后续的处理工作开展。第三,运用污水泵设备,采用泵送污水的方式,让其能够进至膜生物的反应器装置当中,在处理之后,进行清水排放,使浓污水得以回流,实现循环化处理的效果。当经过一段期间以后,需要彻底关闭进水阀与出水阀设备,并开始启动空压机设备,实施膜生物反应器设备中污水的曝气处理,将水内的氨氮加以清除,满足回用水的质量规定,然后排进清水池内。该系统运用了反向冲洗方法,有效规避,亦或降低了膜污染的发生几率。依靠将超滤膜技术应用到污水的处理当中的方式,基于12小时的水力作用下,使得COD的去除率超过了85%。3.3加大超滤膜技术净化饮用水中的应用力度。笔者查阅大量的相关研究论著与资料之后,可以从中获悉,广大民众身体健康的情况与饮用水的质量紧密相关。假如饮用水的质量无法获得保障,将会易于导致人体产生不同类型的疾病。所以,在广大民众平时饮水的过程中,需要保证饮用水的质量是合格的。鉴于超滤膜截留与过滤处理当中会有很大的分子量,利用超滤膜技术能够科学清除水体内的很多微生物与病毒等,进而确保水体资源应用的安全。运用超滤膜技术,不仅能够借助压力差的差异性,把饮用水内水体分子和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元素有效透过超滤膜,而且其中具有的金属离子则受到超滤膜结构影响实现过滤,以便提升饮用水的纯净度与质量。进行具体饮用水处理的时候,基于保证饮用水质量的目的,应该对超滤膜系统实施要周期性清洗工作,避免所过滤出的有害物质再次进到水体资源内,带给饮用水负面的影响[4]。3.4确保超滤膜技术在海水淡化处理中运用的合理性。尽管地球当中海水面积十分大,不过海水资源无法进行直接使用。其中淡水资源被运用到生活中的例子非常少。当人口数量与日俱增后,在水资源需求量方面变大,科学运用海水资源十分关键。从全世界的范围当中,不难看出,大部分的国家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均很大,而淡水资源十分稀少,特别对于部分国家与区域来说,在淡水资源方面呈现出严重紧缺的情况,导致当地很多人因为淡水资源的缺少出现死亡的现象,所以,通过把海水资源转化成淡水资源,有利于人类的长久生存和发展。基于确保满足饮用水的需要的目的,应该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海水资源有效转化成淡水资源,如此,提高对淡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部分区域水资源紧缺的压力,拥有一定的实践价值。由此,促使海水净化技术得以关注与重视,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之后,获取了一定的成绩。面对此种不良的情况,可以运用反渗透方法实现海水的淡化处理,获取超纯水。此项技术的诞生,无疑可以实现使经济成本下降,缩减开支,并且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海水脱盐的效率。将超滤膜技术运用到海水淡化处理工作当中,有利于纯水的科学制造,可以完成物质的有效分离任务。因此,依靠超滤膜技术的合理运用,一方面,可以将海水淡化成纯水;另一方面,借助反渗透技术,有利于严控水资源的质量,并且延长反渗透膜的使用时间,也让经济成本得到有效地控制,提升了对海水资源的利用率。

4结论

从此次论文的论述和分析当中,可以获悉,系统分析与思考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的有效应用措施显得尤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施价值。本文通过阐述超滤膜技术的概念及应用机制,说明了超滤膜技术的优势,同时提出了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的有效应用措施:注重超滤膜技术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运用、做好超滤膜技术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工作、加大超滤膜技术净化饮用水中的应用力度、确保超滤膜技术在海水淡化处理中运用的合理性。希望此次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与结果,能够得到有关环境工程水处理技术工作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并且从中获取到相应的借鉴与帮助,以便充分发挥出超滤膜技术在环境工程水处理当中的良好作用,进而促进我国环境工程水处理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冉光普.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的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9,150(110):150-156.

[2]金娟,伊李寿.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的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8,497(126):233-238.

[3]范胤祯.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9,185(120):263-265.

[4]蒋经纬,钱洪泽.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应用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176(106):165-168.

[5]何彪.浅述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9(08):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