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污染防治措施十篇

时间:2023-11-02 18:07:14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篇1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措施

一、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水体污染现状

根据有关部门对一些海域的水体的检测,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大部分河流湖海因为远远不能满足农田灌溉水量的要求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有的水体因为富营养化污染严重,而失去了水体功能。同时我国的近海海域中的无机营养盐严重超标,这也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一大原因。沿海城市的农业生产多用无机化肥,且逐年增长。同时入海的河流一般都携带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因此也增加了近海区域的污染情况。

所谓的水体富营养化就是大量的氮、磷元素聚集在一起,而导致水体营养过剩。氮元素大多是由于农业肥料和生活污水中的粪便所导致,因为其当中含有大量的氨、氮以及一些硝酸盐,这些物质的大量堆积很容易破坏水质,使水体不能进行正常的氮循环。而磷元素的增多是由于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所致,由于现在人们大多都使用含磷洗衣粉,因此污水中的磷元素含量较多。这些物质的大量堆积就会使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往往会造成一些水藻类植物过剩的繁殖,正是因为他们的大量繁殖,而吸收了水中大量的氧气,从而导致其他生物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从而也使水体长期处于缺氧的状态下,因而导致了现在的水体腐蚀甚至是发臭的情况。

二、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措施、对策

首先得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预防,要想让生活污水不再成为污染水源的原因之一,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治理力度,合理建设相关的排污体制与系统,让生活污水能够顺利被利用,这样既不会污染水源,同时还缓解了水源不足的压力。严格控制排放污染源,检测废水中的氮、磷含量,据此,可以提供给相关部门一些可靠的实验依据。同时,要想将这一政策落到实处,需要大力提倡人们使用不含磷的洗衣粉,来减少污水中的含氮、磷的含量。

其次可以采取一些物理性的方法来治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定期或是不定期的挖掘湖底的沉淀物,或者是注射含氧清水,从而来保持水体的有氧状态,与此同时,还可以抑制水体底部氮、磷的释放。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缓解一些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费用也较高,不适合大面积范围采用。还可能会对水体中的植物或是微生物造成一定损害。还有就是在缺氧的情况下,氮、磷元素会被重新释放到水中,重新再进行氮、磷元素的处理就更加不方便了。因此,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一次性到位,避免反复。

除此之外可以采用化W方法来治理,可以采用一些化学药物,来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在早来被杀死之后,还需要一些工作人员及时从水体中将藻类捞出,防止藻类分解除氮、磷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同时还可以向水中添加一些新的化学物质,促进水体自身的净化。另一种方法是向水体中投放一些能与含磷化合物反应的化学物质,通过和有害化学物质的反应,来消化掉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和上边所述的物理方法相比,费用相对来说降低了许多,效果也比之前要好很多。

较有成效的一种措施,生物措施。它是通过在水体中种植一些能够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的水生植物,他们能够通过抑制藻类的过度繁殖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还可以种植一些观赏性植物,不仅美化环境,而且也有助于水体的健康。当然这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污染源的不同来选取合适的水生植物。较好的一点是这些水生植物的茎叶能大量吸收水体的氮、磷元素,因此在他们枯萎后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或是燃料,或者是作为沼气的原料,具有较强的经济效应。所以这种办法可以被广泛应用。

还有一种特殊的办法,那就是放养鱼类。通过定时的向湖中投放一些肉食性鱼类,让这些肉食性娱乐去捕食那些小鱼,因此来减少浮游植物量。这样,也可以大大提高水体的透明程度,改善氧气在水体中的总含量。这种方法不仅成本低,而且利用价值较高。一般情况下,相关地区也适用。

近岸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只通过单一的解决办法和策略是行不通的,只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对水体起到作用。同时也可以借鉴相关区域治理成功的经验和措施。不仅要从氮、磷化合物入手,还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来保障相关策略和措施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赵章元等.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发展趋势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1991,4(3):18-24.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篇2

张全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

近年来,我国雾霾等重污染天气频发,水污染事故多发,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大气环境形势,治理水污染,自1987年开始施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已经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水污染防治法》修改也被本届人大提上议事日程。如何加快立法进程,并以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坚强法治后盾,“两会”代表委员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

《环境保护》:今年的“两会”上,您所递交议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张全:今年“两会”,我所递交的议案有2个,均是关于法律修订的,一个是进一步修订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另外一个是加快修订《水污染防治法》。

目前,全国人大正在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已通过一审,正在公开征求意见。从修订草案的相关内容来看,强化源头控制、落实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推进公众参与以及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责任追究等方面都作了明确和具体的规定,较有针对性,但还存在如何与《环保法》进一步衔接,尚未充分吸收地方上一些好的做法,一些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制度没有明确等问题,还需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和水安全问题,1984年5月11日审议通过了《水污染防治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1996年和2008年对这部法律又进行了两次较为重要的修改。本届人大又根据当前我国面临的水污染严峻形势,再一次把修改《水污染防治法》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我们建议,加快《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进程,以解决我国水环境管理中突出问题。

《环境保护》:在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议案中,您认为目前《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存在哪些不足?

张全:目前,大气污染防治大的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还没有明确或者体现得不充分。

一是社会共治的理念尚未充分体现。建议本次大气立法在如何体现全社会共同责任上作进一步的细化,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二是大气污染治理市场化的相关制度尚属空白,例如,第三方治理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都是行之有效的市场化治理措施,但这两项制度在本次《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中尚未体现。三是交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上海市自2007年统一了机动车排放检验周期与安全检验周期,将排放检验纳入安全检验的范围,并明确在用机动车未经排放检验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不予核发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建议在本次大气立法中明确机动车排放检验采取类似上海的做法。此外,船舶大气污染排放应引起重视,港口船舶排放加重了雾霾等大气污染,建议本次大气立法在严格排放标准和油品标准的基础上,推行大型港口、码头岸基供电和使用低硫油等措施。四是大气违法成本低、执法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也应当体现“过罚相当”的原则,要从制度设计源头上解决违法成本低、执法难的问题,做到完全剥夺企业违法所得的预期利益,以消除企业的违法冲动。

《环境保护》:除上述框架上的不足外,在立法思维和制度规定等具体内容方面,《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应做哪些完善?

张全:一是给地方立法留出空间,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国家层面对某一事项作统一具体的规定难度较大(如社会面源的污染防治措施各地差异较大),如果作出统一规定执行性可能比较差。鉴于环保的特殊性,建议创新立法思维,参照环境标准的管理模式,授权地方在大气法规定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可以作出更严格的规定;如果地方有更严格规定的,优先适用地方规定。二是体现社会共治,建议在修订草案中除了强化政府责任外,要突出企业在源头减排、污染治理等方面的主体责任,明确排污企业的信息公开义务和损害赔偿责任。要倡导公众低碳节俭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并且要求各地根据实际,制定公众低碳节俭生活行动指南。在监管上,除了明确环保部门的职责外,还要明确其他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三是建议增加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制度。针对第三方治理采取引逼结合的方式,既要在起步阶段予以政策和资金扶持,又要在法律层面规定约束性措施,同时强化对第三方治理单位的监管,划清排污单位与第三方治理的法律责任;建立严重污染企业强制保险制度,对化工、石化等严重污染企业推行强制保险制度,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投保环境责任险;完善机动车定期排放检验制度:推行机动船岸基供电和低硫油;进一步严格法律责任追究,在《环保法>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差别化电价、停水停电、变排污结果罚为行为罚等措施。

《环境保护》: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2015年上海在大气治理上将有哪些新举动?

张全:一是“治理”,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治理力度。到2015年底,将全面完成剩余1900台工业中小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全面淘汰剩余的9万多辆黄标车,完成老旧车辆淘汰任务。同时,推进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限期治理,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大重污染企业的淘汰力度。继续深化扬尘污染防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二是“执法”,就是要全面落实新《环保法》和《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从严执法、从重处罚,倒逼治理和转型。三是“协作”,深化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我们明确了10项协作重点工作。主要是治理上的共同落实,重点是黄标车、中小锅炉、重点企业结构调整及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开展机动车“异地同管”,对外地牌照在沪机动车与上海牌照车辆一样实施环保管理。启动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港口的污染控制。长三角地区是河网地区,船舶有8.8万只,占我国船舶总数的56%,航运大气污染对空气质量影响占比较大,因此长三角必须在船舶港口污染防治上先行一步,上海更要带头做好。此外,对接“十三五”规划、排污费政策、联动执法,包括第三方治理也准备在长三角对接,让市场机制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今年,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一期将建成,区域预测预报将进入常态化。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篇3

江河湖泊的五大污染源(面、点、移动、固体废弃物、其它)中,内河船舶属第三大(移动)污染源,向水中排放的主要是机舱含油污水、油船压载水、洗舱水、有毒液体物质、包装有害危险物质、生活污水、固体垃圾、事故使机舱破损造成巨大污染、化学品船翻沉后使大量化学品倾覆入江等等。如长江干流船舶达10万余艘,相当部分未安装油水分离器和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每年数百万吨含油污水,近亿吨生活污水,85亿吨生活垃圾均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入长江,构成了长江不容忽视的污染源。不仅如此,近些年来不断发生运输化学品船翻沉事故,大量硫酸、甲苯酚、煤油等化学品倾覆入江,对长江水资源的破坏更是火上加油。内河船舶对江河湖泊造成的水污染日益恶化,强化内河船舶防污染成了当务之急。

内河船舶防污染进展缓慢的原因

我国内河船舶防污染工作开展已三十多年了,但防污效果甚微。目前,内河船舶对水质污染日趋恶化,其原因有三:

1、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淡薄

地方政府对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淡薄。改革开放之初,对防止水污染没有预见能力,不能与改革同步制定防止污染水体的地方性法规,使众多污染水体的项目遍地开花;水污染状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恶化之时,地方政府对水体污染的严重性又认识不足,继续放任向江河湖泊排放污物,只知道利用江河的自洁能力,听任污染严重的造船企业,尤其是滩涂造船点不断无限制扩张,没有过硬的防污措施;当前,在船舶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水污染源,加速水质恶化之时,地方政府对船舶防污染的紧迫性认识不足,仍然没有相应配套措施防止船舶直接向江河湖泊排污。地方政府行动上无所作为主要表现:一是对保护水资源环境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二是对水体防污的地方性法规制定不及时;三是对防污设施建设投资不到位,工作十分被动。

船东、船厂、船运公司负责人对保护水环境意识淡薄,单纯地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以经济困难为由,不愿意安装防污处理设施,即使少数船舶安装了油污处理设备也弃而不用,将含油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这就是无偿利用水资源,污染江河不买单。

负责监督船舶防污的地方海事机构迫于无奈,怕因严于监管,既制约当地造船工业和水运企业发展,又担心船舶过户转港,靠收取各种规费维持运转的管理部门从而丧失费源。于是从客观上造成了用牺牲水环境的大代价换取本部门求生存的小利益。这也是保护水资源意识淡薄的一个特殊现象。

2、船舶防污管理手段软弱

具有技术监督管理职能的地方海事机构的船检部门,由于法规不健全,对不愿安装防污设施的船主,没有制约能力,只能做到“不受理检验”;而对防污染具有监督职能的地方海事机构的监督部门,对没有防污设备的船舶,也由于法规不健全,不能行使过硬、有效的处罚权。这些法规上的漏洞,从根本上造成了管理的软弱无力。

地方海事机构由于经费紧张,普遍缺乏防污监测设备及检验仪器,既不能对污染事故进行现场技术鉴定,也无法检测船舶经防污设备(如油水分离器)的排出口水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对船舶造成的水质污染无法适时进行定性定量的科学界定,因而对船舶和责任人也就无法进行处理,导致地方海事机构对船舶防污无作为。

3港口城市配套措施不到位

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内河港口有近90%的镇没有建立接收处理进港船舶污染物的设施。即使安装了油水分离器的船舶,分离出来的废油,许多港口城镇目前也不能接收,船舶污染没有排出接收通道,江河湖泊就成了自然的排污通道。这样极大地妨碍了《内河船舶污染结构与设备规范》的实施。

许多港口城镇不仅没有预防船舶倾覆造成水污染的应急预案,也没有接收处理船舶引发大污染事故的污染物的岸上设施。

许多地(市)级及其以上的港口城市没有接收处理水上大污染事故的专业骨干队伍。中等城市港口大多数没有建立重大油污事故应急反应体系,没有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内河船舶防污的基本对策

内河船舶防污染体系是保护水资源环保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必须与我国大环卫保护措施配套同步。当务之急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水资源保护意识

特别强调提高各级地方政府主要官员对环保的国策意识,增强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变重经济发展、轻防污治污为发展经济与防污治污并重;变被动治污为主动防污。将水上防污治污是否达标,纳入当地政府主管官员的政绩考核内容。因为只有通过各级地方主要官员,利用多种方式使社会各界了解和遵守保护水资源的各项法律法规,从而提高保护水资源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组织动员全社会齐心协力,加强防治和保护水资源的步伐,为当代和子孙留下一个完好的水环境和生存空间。

切实加强对船东、船运公司、船厂负责人和广大船员的宣传教育,绝对不能以牺牲水资源和广大群众的健康为代价,而只顾谋取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用法规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他们保护水资源的责任,使其懂得利用水资源要买单,不能无偿利用,从而保证救治水资源的资金投入。

地方海事机构重征收轻防污的观念要迅速转变,加大船舶防污染执法力度,全面履行船舶防污监管职责,建立船舶油污水、压载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跟踪系统,确保达标排放。

2、完善船舶防污法规体系

依法防污治污,为使社会公众及执法均有法可依,必须从四个方面尽快完善船舶防污法规体系:

各省(市)地方性法规必须明确辖区内各港口城镇应迅速建立接收船舶残(废)油,垃圾、粪便的设施,并明确一些重点港口城镇建立溢油、倾覆入江等防污应急体系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尽快纳入当地政府环卫规划。总之要迅速建立船舶污物排放通道,没有排放通道,就会继续将污物排入江河湖泊。

尽快完善《内河船舶防污染结构与设备规范》的其它部分(现在只有防油污部分),同时要制定船舶直接向水域排污和排污超标处罚(包括滞留船舶)与造成污染赔偿制度,大大提高船舶水域直接排污的成本,完善船舶防污强制法规体系,使执法者有法可依,便于操作,使对船舶的防污监督能落实到位。

用法规明确建立船舶油污水、压载水、洗舱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等排放跟踪系统,确保船舶达标排放污物,便于海事执法部门能够全面履行防污监督职责。

为与污染赔偿制度配套,应尽快建立油船和化学品船舶防污染强制保险制度。

3、改革船舶排污收费制度

船舶防污的关键是要在港口城镇迅速建立船舶的污染物接收站,防污应急设施及其应急体系,对接收船舶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这项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所以资金是船舶防污的瓶颈。解决资金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政府环保投资;二是要引进市场机制。引进私人资本势在必行。坚决实行“谁污染谁付费、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可推行投资多样化、管理企业化、推进产业化,使防污治污成为新兴的产业。总之,各港口城镇可根据本地实情选择合适的模式,只要抓住市场机制和投资者资质认可这两个方面,资金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这就是说要改变过去“内河船舶排污不买单”的现象,建立新的内河船舶排污收费制度,收取的资金大部分用来投资港口或城镇的接收船舶污物的设施。

4、海事执法部门增配船舶防污监督设施

由于船舶是一个可移动的污染源,流动性大,移距远,排污情况要跟踪监督,所以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网络化监督跟踪平台。可以按水系流域建立跟踪网络平台,让网络的终端深入到海事执法部门的签证点,海事巡逻艇及各船舶检验机构。

海事执法部门必须尽快配备便携式取样,化验检测设备,可以现场取样(对超标样品要注意保存一段时间,以备复查),就地化验,及时提供检测化验报告单,作为判断排污是否达标的依据,并将数据及时输入网络,以备船舶经过沿线港口城镇的各海事执法人员随时核对查询。

5、堵住船舶防污的源头

堵住船舶防污的源头,是搞好船舶防污的重要措施。

要彻底整顿造成严重污染水体的滩涂造船,滩涂造船场地没有排污处理设备,全部污物都直排滩涂水域,同时滩涂造船质量没有保证,新造船舶燃(润)油料、污水等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造成船舶防污能力先天不足。这必须冲破地方保护主义,由当地政府牵头,责成造船工业管理部门会同海事、环保、工商等部门迅速采取措施,逐一治理停产整顿,经整顿防污达标者,方可发放工商营业执照,发放环保许可准入证书,新船建成检验合格后由海事机构的船检部门发放防污证书。

属严重污染企业范畴的船舶修造厂,在防污措施上必须建立准入门坎,由当地政府主管机构和环保部门牵头,会同交通、海事等单位对其进行取期整改,到期防污不达标者要强制停产。

海事机构的船检部门要严把船舶设计和建造检验关,不符合防污标准的设计图纸不得审批,船舶排污设备不合格者不得发证出厂,切实把好签发《船舶防污染证书》关。

把好未达报废船龄的老旧船舶的修理质量关。一般来说旧船的燃(润)油料及其污水跑、冒、滴、漏严重,防污设备也不齐备,对江河湖泊污染危害性较大。所以对这类船舶,海事机构的船检部门要有对其强制修理的手段,通过修理达到排污标准,检验合格、发证后方可允许继续投入营运。

6、强化执法力度严把营运船舶检查关

营运船舶防污必须把好两点:一是签证关,海事执法人员要坚持登船检查,仔细核查污物排放跟踪记录,是否将污物及经油水分离后废油物等全数排放到港口污物接收站。二是现场检查的海事执法人员也必须登船,按船舶排污检查程序进行认真检查,按章处理。

7、环保等有关部门严把防污工作到位关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篇4

关键词:区域污染;防治;可持续;发展;绿色

1 区域污染防治的措施

区域污染是对局部地区的污染。区域污染是由多种污染源排放的几种主要污染物造成的中尺度空间污染,形成河流水系、海域等整个水域的污染。区域是指一个较大的地区,而多种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往往成面状分布,排放量大而持续时间长,对人们生活和生产造成普遍性的较大危害。所以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首先要从区域整体出发,对污染物的发生、排放、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从区域整体功能考虑,确定环境目标、确定区域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

1.1 体制机制控制

在体制机制方面区域污染防治应尽快立法,根据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制定区域协同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制定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区域间财政平衡机制。促进整体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运用市场机制,推行重点污染物跨行政区排污权交易,建立并完善区域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公众参与监督机制,明确政府责任、加大违法排污的惩罚力度以及加强监督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1.2 准确的科学评估

在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中要根据国际基本标准和做法,通过第三方的委托,其中要注意的是第三方机构的资质和科研实力要得到保证,另外要根据区域特点设定监测点,尤其强化空气中PM2.5等相关污染物的监测,形成完善的区域监测体系。对区域内重点排污企业的环保设施在建设、运营中进行专业化、全过程的集中管理。

1.3 防治措施实施

对于区域的污染要严格进行污染检查工作,对于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另外对于科学体系要严格拓展防控,强化属地管理的责任,将扬尘污染控制纳入网格化管理。应用新型的科技发展,推进污染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要提高污染防治的责任意识,具体责任到人,除了空气的污染防治之外还要考虑水域的污染,水域方面的具体措施就是进行综合整治,依托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招商引资,把握当地资源条件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为经济建设快速顺利发展增添动力,保驾护航。

2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

2.1 人为措施

综合考虑人为防治措施:人为防冶措施要强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保证必要合理的环保投资,建立环境污染控制系统工程。综合考虑人为防治措施与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要把多种人为防治措施和环境自净能力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进行系统分析,运用环境系统工程的方法,制定出最优的区域污染综合防治方案,采用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和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办法控制污染。

2.2 治理补救

统筹规划,制定科学可行治理方案。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针对严峻污染防治形势,整合各个职能部门力量,统筹指挥安排部署工作,形成整治合力。开展污染全面摸底调查。对重点排污企业、重点排污时段做好数据统计,制定方案分解落实任务。让治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效率化轨道。严格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建立责任考评机制,层层分解和落实责任。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狠抓污染防治。要搞好源头管控。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排污许可证制度,依法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环境可容纳的范围内。认真履行环保第一审批权,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一轮污染源产生。大力推广农村能源沼液施肥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就近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或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的乡镇、村要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督促各企业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好企业治污和环保工作方案,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治污投入,全面开展治污整治工作,政府可设置专项资金,用于奖励企业更新生产工艺设备,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开展污染治理。健全机制,形成长效监管严防松懈。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加大对涉排涉污企业的查处力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快污染治理进度,对查出的违规生产经营甚至顶风作案、拒不整改的,依法严处绝不姑息纵容。

2.3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宣传,提高群众认可和参与度。多渠道多形式深入宣传。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在流域范围内设置环保公益牌、张贴环保宣传标语,大力宣传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引导人民群众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流域所在乡镇、村(社区)可以聘请环保监督员的形式,建立群众环保监督员制度;利用有关环保主题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展出活动,努力营造全民参与防治污染的氛围。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维护监督环境的作用,从环保专项资金和排污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有奖举报的经费专款专用,制定和完善举报奖励实施办法,举报违规违法排污及造成污染的企业和生产经营户,经查实后给予举报人一定奖励,切实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防治在环境保护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我们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吸取先进理念,不断进步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建勋.试论区域海洋船舶污染防治法律制度[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70-72.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篇5

摘要: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列出了水污染防治工作时阅表和路线图,辽宁省随即启动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工作。本文分析了辽宁省境内辽河流域水污染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落实“水十条”目标任务和完善各项保障机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辽河流域:“水十条”;源头治理;环境监管;一体化管理

辽河流域作为我国七大流域之一,是辽宁省内面积最大的流域,属季节性、受控型河流,曾经一度因沿途城市密集、工业集中、排污量大,而导致水污染严重。2008年以来,辽宁秉持“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石心肠”的“三铁精神”,采用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手段,举全省之力,实施关停造纸企业、建设污水厂、生态治理“三大工程”,以及流域治理“三大战役”,到2012年辽河流域水质由重度污染改善为轻度污染。2014年,辽宁遭遇63年来最严重干旱影响,全省夏秋季主要河流径流量明显减少,河流、水库缺少生态水补给,但辽河流域水质仍保持在轻度污染水平。

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列出了水污染防治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水环境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辽宁省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点。目前,辽宁省已启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在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有诺必践、有法可依,这是实现辽宁省水环境改善的必要途径。

查问题、拢原因,工作举措有的放矢

寻找差距,认清形势

“十二五”期间,辽宁省境内辽河流域治理取得较大成就,水污染防治工作有序推进,但2014年,辽宁省境内辽河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仅约20%,距“水十条”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流经城市的河段、城市偏僻区域、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人口聚集区的河流沟渠普遍受到污染。对照“水十条”要求,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亟需解决。

分析原因,找准着力点

辽河流域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受传统老工业基地工业布局影响,行业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二是辽宁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环保投入压力增大,环境基础设施与监管措施仍不完备;三是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日趋严重:四是辽宁省为缺水省份,水资源分配极不平衡,部分河流生态流量严重不足,自净能力差:五是河流受控性、季节性特征明显,氨氮污染受此影响,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有诺必践,落实“水十条”目标任务

以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重点治理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抓“两头”带“中间”。针对社会公众诉求和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阶段性特点,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加大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提升“大伙房”等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消除全流域劣V类和城镇小河小沟黑臭水体,在“好水”、“差水”两头上体现治污成效,并全面带动其他水体水质改善进程。首先,持续开展放心水源工程,加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开展水源规范化建设,实施勘界立标工程,拆除保护区违法设施,消除安全隐患。优先解决水源地水质超标问题,制定并落实超标水源达标治理方案。其次,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开展良好湖库生态安全评估,制订并实施全省湖库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形成“以防为主、慎重开发、绿色流域建设”的湖库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再次,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排查并每半年向社会公布城市黑臭水体清单及治理时限,制定实施“一河一策”深度治理方案。最后,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以陆源污染控制、人海河流管控、海洋生态红线严守、污染源风险防范、岸线生态修复和应急能力建设为重点任务,构建“陆一河一岸一滩一海”立体化的防控体系。

实施环境优化发展战略,强化源头治理

以钢铁、化工、制药、纺织印染等行业为重点,尤其是重点河段、地级以上城市、工业园区等重点地区,从解决排污量远超环境容量这一问题出发,在控制排放、优化发展、节水减污三个环节实施源头严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增强产业竞争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第一,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严格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标准及排污许可等相关环境保护制度,不断提高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强化工业聚集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第二,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封堵污水直排口,消除污水直排现象,提高污水处理率和排放标准,实现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污泥处理处置。第三,推进农业源污染防治。综合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继续推动农村连片整治。

协同推进水污染防治、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强化系统治理

尊重客观规律,用系统思维统筹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多个环节,坚持节水即治污,强化节水和再生水利用,节水减污与增流增容并重,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将水资源合理开发、生态流量保障作为维护生态空间、促进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构建水质、水量、水生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协调推进的格局。通过提高用水效率,严控地下水超采,科学确定生态流量,加强水生态保护等工作,形成从地表到地下、从山顶到海洋的全要素、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生态系统一体化管理。

用好管理手段,强化环境监管

利用环评手段严格环境准人措施,优化结构调整,从源头上防止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积极保护生态空间,完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加强清洁生产审核,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推进工业水循环利用,促进再生水利用方案;因地制宜发展环保产业,推进沈阳、大连环保服务业聚集区试点工程,建设一批“东北最大、全国领先”的龙头企业,带动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的环保服务业快速发展。依据新《环境保护法》,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开展水污染源专项执法,严惩违法行为。

有法可依,完善各项保障机制

统一布局,协调合作

水环境治理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多部门,需要整合有关各方力量,建立环保协调机制,制定详尽的任务和时限,发挥环保、海洋、国土、水利等部门合力,实现互补与交流,在信息共享、执法监督、预警应急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考核跟进,奖惩结合

完善地方政府和各部门考核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负责制度,细化各项任务分工,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担任辖区的“河长”、“段长”,负责水环境治理工作,并将签订的责任书指标层层落实。促进考核评估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化,以跨界河流生态补偿为例,对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的地区进行资金补偿,在原有“罚劣”的基础上“奖优”,调动治污先进地区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

保障资金,开源节流

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发挥好“三河三湖”治理资金、良好湖库保护资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的使用效益。严格资金监管,建立内控制度,对资金使用进行监督管理,确保治污项目建成优质工程、廉洁工程、安全工程。同时探索环境保护投资的税费政策,积极引导银行、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环保资金筹措渠道,保障重点环保工程的实施。特别是污水处理费用要做到应收尽收,推进改革污水处理收费方式,以排人市政管网的排水量替代给水量,保障污水厂正常运行。

科技引领,成果先行

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带动流域污染治理,国家水污染科技重大专项在辽河流域形成的点源治理技术、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监控预警技术等重大成果,要在控制单元先行先试。

健全机制,违法必究

强化政府的政策制订与引领作用,建立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推进机制。注重机制创新,全面推进环境管理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为开展水污染治理创造更好的环境。从完善法规、标准、制度体系人手,严惩违法行为,实施全过程严格监管、系统治理。以不达标水源、城市黑臭河段等和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体为行动对象,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水环境改善的效果。

公开信息,全民参与

通过门户网站公开辽河流域水质、重点污水处理厂、国家重点控制企业监测等数据信息,同时开发手机端公众查询系统,公众可通过手机查询污水厂在线运行的实时数据等。提升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了全省上下齐心治理辽河的良好氛围。加强宣传教育,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氛围,让公众更好地参与和理解“水十条”,促进水环境质量的提升。

培养人才,锻炼队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通过《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制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建立了后备人才库,通过培训等方式进行后续培养,为更好地开展环保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能力超前的高素质环保人才队伍,做到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即胜。结语

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面对我国经济开发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水资源再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了。“水十条”的,引起各界高度关注,这份关注将对改善水环境质量和推动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时不待我,唯有尽心竭力,全力付出,做出让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成绩,让大家感受到环境的切实改善,才是环保人的终极使命。

主要

参考文献

[1]赵化明.关于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R].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0.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篇6

高考命题以考查能力立意,侧重考查知识迁移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命题选材新颖,多为教材所无,设问角度别致,耳目一新,不落窠臼,体现能力考查,达到高考选拔的最终目的。解题过程需经过提取信息、调用知识、探究问题等三个必经的环节,且整个思维过程中各环节虽有先后之别但实为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的状态。环境保护类试题的命制及解答也不例外,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试题设置情景陌生,设问角度多从环境问题的表现、影响、成因及应对措施等角度着眼,而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首先在于正确提取信息,在试题情境所展现的图、文、表、材料中已经蕴含了足够解答所设问题的信息;其次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除创新思维类试题(这类试题纯粹考查考生快速自学能力)外,试题解答需用到的知识皆为课标规定的主干知识,是考生自学即可掌握的知识,其困难在于能否把试题材料所蕴含的信息与需调用的知识形成关联,并探究得出解答途径,最后用富有逻辑的专业语言描述和阐释出来。整个解题过程完美体现了思维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课程标准能力培养的理念。解题所用到的知识虽极简单但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思维张力却极大,这一点大大区别于以往考试以考查知识立意的命题形式,一个人虽学富五车但若没有思维能力一定无法解答现行高考试题,这正是现行高考命题的优势所在,且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避免死读书,读死书。

二、分类解答

(一)环境污染类

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三个主要方面,命题涉及成因、危害与治理措施。不同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要结合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例如,赤潮产生的原因为: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适宜的水温、盐度等环境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水体交换不良的港湾和沿岸海域容易发生赤潮。同一类型的环境污染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带来的危害也不相同。如我国北方区与南方区酸雨类型不同,是因为能源利用的占比不同,北方以煤炭利用产生的硫酸型酸雨为主,南方以石油利用产生的硝酸型酸雨为主。针对造成污染问题的成因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不同的污染问题成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应不同,只有针对具体造成污染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一般来讲,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污染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如大气污染的防治主要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工业污染等。水污染的防治在农业生产中应采取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等措施;工业生产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和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

例1(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参考答案】(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严格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解题思路】本题首先是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必须正确提取图示信息方能与设问构建关联,由图示可知河套平原总干渠发出的各支渠流经农田后,进入总排干渠,然后汇入乌梁素海。第(1)题,由于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化肥随灌溉水流入乌梁素海,造成其严重污染。当地工农业、城乡生活废水也排入该湖,加上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量大,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浓度加大,污染逐渐加重。

第(2)题,针对乌梁素海污染物来源主要是河套平原灌溉退水从农田中带来的农药化肥和泥沙等,因而要控制农药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对于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应该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对湖区及时清淤,在湖泊边缘可以设置沉淀池等工程设施,种植水草,采用生物措施净化,同时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加强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二)生态破坏类

生态破坏包括森林破坏、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大气增温、臭氧层空洞等。每一种生态破坏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生态破坏问题。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多与区域特征有关),也有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对这些基础知识要有一个把握,如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过滤尘埃、提供旅游休闲地等,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包括洪水、旱涝、物种灭绝等;草地退化的原因包括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人为原因是最主要原因,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滥采滥挖等,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原因。草场退化导致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保护草地的措施重在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强经济发展。物种灭绝的防治措施有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例2(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解题思路】该题以喀斯特特殊土层条件为材料,考查在工程建设中,如何保护土层,保护土壤的肥力,保护好生态环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在“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的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注意从开挖石料、堆放弃料之前和之后分别采取的针对性措施的区别,同时需注意结合喀斯特地形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该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力。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在开挖石料之前,应收集表层土壤并就近集中堆放;在堆放过程中,可建设围墙以防止水土流失;堆放弃料后,应对弃料进行压实,把收集的土壤平铺到弃料上,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以利于复耕复种。

(三)资源开发类

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开发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包括“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开源”的具体举措有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节流”的具体举措有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首先要掌握需要调用的各种资源问题的相关基础知识。如淡水资源短缺涉及空间与时间分布不均、工农业需求量大、利用率低、水污染导致的水质型缺水等,解决措施侧重“开源”方面,主要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海水淡化、合理利用地下水等。土地资源开发与防治要掌握土地退化的原因,即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防治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等。生物措施是指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等;工程措施是指修建水库、灌渠等;修梯田、淤地坝等;农牧业措施指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保护耕地、提高肥力,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等。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措施包括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质量等。

例3(2015年山东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漫天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图2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节省能源;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区域资源、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对资源、环境问题,在开采、利用、生产过程中,总会产生环境问题。图示方式主要是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治理了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根据材料,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有利于节省能源。可以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

三、能力测试

(原创)图3为2009-2013年美国肯塔基地区(石灰岩广布)土地不同等级荒漠化土壤侵蚀量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区荒漠化治理重点是()

A.潜在荒漠化土地

B.轻度荒漠化土地

C.中度荒漠化土地

D.强度荒漠化土地

2.据图推测可知()

A.强度荒漠化土地与无荒漠化土地土壤覆盖厚度相当

B.潜在荒漠化土地植被覆盖率最高

C.中度荒漠化土地生产力高于轻度荒漠化土地

D.该地区实行了荒漠化治理措施

(原创)读中国某区域图(图4),回答3~5题。

3.最适合建风力电站的地方是()

A.克拉玛依市B.乌鲁木齐市

C.达坂城区D.吐鲁番地区

4.目前陆地风力发电的缺陷是()

①干扰鸟类②强度具有季节性③发电量小④占用大量土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5.影响该区域城市等级大小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

(原创)读世界某区域图(图5),回答6~7题。

6.图示沿海地区难以利用土地分布面积较广,主要原因有()

A.全球气候变暖

B.寒流与副高影响

C.过度垦殖和灌溉

D.常年受东北信风影响

7.图示地区鱼类和海盐加工工业发达,影响两类企业布局的共同主导因素是()

A.市场B.原料

C.交通D.劳动力

(原创)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6为哈尔滨市2011-2013年两年间雾霾生消时间统计曲线图。

说明哈尔滨市雾霾生成与消失时间特点,据此对人们日常锻炼时间提出建议。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晋南某大学生就业失败远走南疆,发现和田地区荒地甚多,当地农民仅用于粗放牧羊。即承包1500亩荒地种植枣树,引进优质枣树苗,种植过程中曾遇到许多问题,最终获得丰收。图7为和田地区位置及积温、降水分布图。

(1)评价和田地区种植枣树的地理条件。

(2)当地沙尘暴频发,枣树苗难以成活,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3)沙质土壤洁净无污染,但土壤贫瘠,且虫害影响枣树生长,为收获绿色无公害大枣,不使用化肥、农药,试提出提高土壤肥力及防治虫害的措施。

(4)喜获丰收,红枣大如鸭蛋,品质优良,滋补营养丰富,专家赞称“和田软玉”、“保健丸”,获绿色食品认证,拟售价每千克600元,产品希望打入全国高端市场,请提出最简便的促销方案。

【答案与解析】

1.A由图可知,潜在荒漠化土壤侵蚀量最大,故为该区荒漠化治理重点。

2.D强度荒漠化土地与无荒漠化土地土壤侵蚀量相当,但其原因不同,强度荒漠化土地是由于过分侵蚀,已成石漠化,上覆土层极薄甚至没有,即没有或极少有土层可供侵蚀;无荒漠化土地因水土保持措施得当,植被覆盖了最高,虽土层覆盖厚度最大但被侵蚀量最少。土地荒漠化等级越大土地生产力越低。从2009-2013年土壤侵蚀量的变化趋势知土壤侵蚀量越来越小,可推测该地区实行了荒漠化治理措施。

3.C达坂城区处于峡谷,因狭管效应风力最大。

4.B风力发电装置的风叶长达6米,对飞鸟形成极大危害,风力发电占用很大土地面积,风力具有间歇性和季节性,这都是风电站的弱点;风力发电量要看其装机容量,大的风电场装机容量相当于一个三峡发电量。

5.B该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城市等级大小受制于所处绿洲的大小。

6.B该地地处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受副高、东南信风和本格拉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沙漠广布。

7.B鱼类易腐烂变质,晒海盐需要海水,因此二者均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8.雾霾多生成在凌晨3-6时,多消失在凌晨5-9时。建议锻炼时间选择在上午9时以后。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篇7

关键词:环渤海污染;“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污染

Astract:Thewarningof″Bohaimaybecome''''DeadSea''''″fromtheoceanenvironmentexpertmakes″theblueseaactivityplanofBohai″comingout:However,intheyearofthefirst″treatment″in″theblueseaplan″,isover,peoplediscoverthecurativeeffectof″bluesea″verysmall,Bohaistillcoveredwith″mistofdeath″:So,whatis《theblueseaactivityplanofBohai》,withrenovatingtheoceanenvironmentpollutionplanimplement,whypollutionturnsworseonthecontrary?

Keywords:pollutionaroundBohai;theblueseaactivityplanofBohai;pollution

2001年,面对海洋环境专家“渤海可能变成‘死海’”的警告,为了拯救渤海,国家四部局联合海军?环渤海四省市(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政府开出了斥资555多亿元?15年三个疗程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药方。计划在2005年“碧海计划”第一个“疗程”的结束之年,使渤海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让人们大失所望的是,根据《2005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与2003年相比,渤海海域严重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分别增加280平方公里?2060平方公里?2470平方公里。2006年上半年,渤海污染状况依然没有好转而且呈现整体恶化趋势。显然,“碧海”药方疗效甚微,渤海依然笼罩“死亡阴影”。那么,什么是《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以整治海洋环境污染为任的计划实施后,为何污染反而加剧?渤海的污染治理如何能更见起色呢?

事实上,环渤海地区环境治理问题一直深受重视。1986年,环渤海地区建立了由天津?山东?河北?辽宁三省一市及其17个省辖市环境保护部门共同组成的环渤海环境保护协作组,编制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保护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的海洋环保协作组织。2001年,国务院又批准实施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被列为国家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工作,成为“33211”工程。“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旨在促进渤海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努力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要分阶段推进,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其日程表为2001—2005年,使海域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2006—2010年,海域环境质量得到初步改善,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2011—2015年,海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生态系统初步改善。

随着备受重视?设计完善?部署科学?以整治海洋环境污染为任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本应能还渤海波清浪白?鸟飞鱼跃?一片碧海的“鱼仓”和“海洋公园”的美誉。然而,三年多的实践告诉我们,渤海的污染反而加剧了。那么,原因何在呢?

第一,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自身水动力条件较差决定了它自净能力有限。渤海是全球11个典型的封闭海之一,水交换能力差,海水的自净能力有限,更新周期长达15年,几十年的污染积累很难在几年内消除。渤海环境污染源主要来自于陆源污染,流域周边的生活用水?工业废水和农药及化肥污染是三大陆源污染源。此外,船舶石油产品跑冒滴漏?船舶生活污水?海上石油开采和海水养殖中的添加剂也会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另外,海岸曲折?水流交换不畅,也使得海水的温度?PH值?含盐量?透明度?生物种类和数量等性状发生改变,对海洋的生态平衡构成危害。从2005—2006年中,天津市海洋局对15个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监测数据表明,天津市入海排污口总体环境质量状况污染严重,93:3%的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放现象,超标入海排放现象不仅发生在天津。《2005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辽宁?河北?山东超标的排污口数量分别为54个?31个和75个,分别占所监测排污口数量的65:1%?96:9%和96:2%。

第二,多头管理造成“群龙闹海”?“治而反污”的现状。由于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因而在渤海污染治理上,惊动了环保?海洋?海事?渔政?交通等多部门,形成山东?天津?河北?辽宁多省?市齐抓共管的局面。然而,奇怪的是这么多部门齐抓共管,不但没有治好,反倒越治越污,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有两条:一是“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的部门割据现象严重,无法形成综合治理的合力;二是渤海致污源涉及多个省份,污染责任认定比较困难,容易相互推诿。各个省市往往各自为战?治理步调不一致也是造成渤海污染治理不见效的重要原因。

第三,“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快速增长使得本已脆弱的海洋环境不堪重负。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环渤海地区是全国重要工业基地,由于环渤海地区充分发挥了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才?流通的突出优势,并且抓住了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北京奥运的历史机遇,近年来经济迅速腾飞。然而,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导致排污总量有所增加,环境更加脆弱。比如,环渤海地区多为传统资源依托型工业,如原盐?原油?“两碱”(纯碱和烧碱)?钢铁?玻璃等,它们的发展一方面受资源约束强,另一方面由于产品生产工艺落后,渤海遭到空前的污染,变成了“纳污池”和“垃圾场”。

第四,狂捕滥捞也是祸端。不可否认,狂捕滥捞也给渤海的水产资源以致命打击。由于捕捞强度的不断增大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渤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群落生产力下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山东省15万平方公里近海渔场除部分中上层鱼类外,大宗品种洄游鱼类基本形不成渔汛,局部海域呈“荒漠化”。曾经盛极一时的渤海中国对虾和小黄鱼产量分别由历史最高年份的4万吨和1:9万吨下降到目前的1000吨和几十吨。当务之急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减少捕鱼船,帮助渔民转产,防止捕捞过度。同时,要坚决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使资源能够再生和持续发展,严禁破坏海洋生物生存环境的项目上马。

第五,治污资金短缺是羁绊。据了解,由于资金匮乏?市场化运作机制未建立起来等原因,碧海行动计划建设项目进展还不理想。有关资料显示,自2001年“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治理设施建设的进展和运行情况不容乐观。辽宁省政府最新的一份资料显示:“列入国家计划的重点环保工程项目,尚有三分之一没有开工建设,主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资金投入未得到相应的保障,中央没有补助,地方特别是县区经济困难,建设资金难以到位……”类似的观点,在环渤海区域的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六,法律体系存在缺憾。《海洋环境保护法》配套法规建设的滞后是影响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因。我国1982年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修订后从200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相关的配套法规并没有随之修订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几年来,没有一部相关的实施细则及法规出台,一些重要的海洋环境标准仍是空白。可以说,“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执行,目前还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另外,沿海和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海岸带环境管理等还存在着立法空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遏制海洋环境污染关键靠法制,只有把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全面纳入法制轨道,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海洋污染不再继续。

目前,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社会经济增长极,应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并重。要做好环渤海地区污染治理则是当务之急。究竟该如何突围污染?“拯救渤海”呢?

第一,坚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原则,建立区域性河海污染统筹防治机制。环渤海四省市对保护海洋环境具有共同的责任,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性污染统筹防治机制。通过把渤海综合治理的权利和责任交给环渤海的地方省市政府,从而为渤海环境执法扫除“障碍”。首先,解决越治越污问题,关键要强化各省?市大区域的环保战略意识,要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相关省市应该把治理渤海污染?保护渤海的环境当成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而不应该有你我之分,各自为战。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通报6起重大环境突发事件时,就曾指出:“布局性的环境隐患和结构性的环境风险,将取代个体的污染,成为我国环境安全的头号威胁。”要消除“布局性的环境隐患”,要对抗“结构性的环境风险”,要在区域内进行环境?资源的整合,建议建设跨省市的联合污水处理厂,加强对入海口已有湿地的保护,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湿地生态工程建设,增强河口湿地的清污能力。其次,应该弱化部门利益?强化部门责任问题。绝不能因为多个部门齐抓共管越治越污,就放松了对部门的责任约束。各相关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环保?海洋?海事?渔政?交通等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和监察执法工作,尤其要认真解决“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的问题,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对于不能履行职责的部门,中央和国家有关方面要严格追责问责,依法严惩。

第二,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推动环渤海地区的产业整合,在加大对环渤海地区传统工业改造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调整现有不合理的产业布局,针对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应加强管理力度。比如,为了彻底治理污染企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天津市出台了十条严治污染企业的措施。这十条措施是:(1)对清理出的死灰复燃的小冶炼?小炼油等企业,一律取缔,采取拆除设备?断水断电的强制措施,对有工商执照的,要吊销执照,防止死灰复燃;(2)对不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的企业一律关门,生产设备就地销毁,严禁向其他地区转移;(3)对未经环保部门批准的项目必须立即停产,拆除生产设备,一律不得恢复生产;(4)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5)对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有偷排偷放违法行为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6)目前已经停产的企业,未经市环保部门验收,一律不得开工生产;(7)拒不执行停产决定的企业,一律由区政府采取综合措施强制执行;(8)对治理达标无望的,一律关闭;(9)企业建设过程中需同时修建和完善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解决污水排放出路问题;(10)对环保审批?验收和排污申报登记手续健全,符合环保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要采取严格的日常监管措施,确定稳定达标。环渤海经济圈不可缺少环保这个关键的内容,环渤海经济圈首先应该是环渤海环保经济圈。

第三,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海洋环境的单行法律。由于《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几年来,一直没有一部相关的实施细则及法规出台,一些重要的海洋环境标准仍是空白。由于渤海具有区域性与综合性并存的特点,而现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没有具体规定一些可操作性条款,专家们认为,还应制定专门的《渤海法》,使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问题实现从原则规定到具体实施的转化,在中央政府统一协调组织下,建立环渤海各省市协调机制并成立专门的机构,明确其职责和权力,相对淡化国家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环境执法提供更加充分的法律依据。

第四,预防海洋污染关键要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利用生物技术改进海洋生态环境。渤海治污的主要阻力源于向渤海排污的受污染流域污染源的种类多并过于复杂。治理渤海环境污染的重点是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海洋部门要根据渤海的海流?被污染情况及海域沿岸的工农业发展状况来确定渤海能够接纳的污染物限度。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污染物入海总量和达标排放双控制度,根据海域的污染物最大接纳量来分配各个排污口污染物的排放量。尤其是沿海省市流域应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海事?渔政?交通和海军要采取措施防止?减轻和控制船舶及港口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同时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监察部?工商总局?司法部?安全生产监督局已经联合下发通知并在全国开展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可借鉴美国的生物技术进行污水处理,他们通过酶打开污染物质中更复杂的化学链,将其从高分子有机物降解为低分子有机物或二氧化碳?水等无机物。这种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工业废水?湖泊?河流?景观水以及生活污水的处理中;也可利用不同生物的吸收?摄食?固定?分解等功能来达到生物净化的目的。借鉴此项技术,我国在渤海有机物聚集较多的内湾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紫菜?江蓠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第五,树立科学发展观,排除渤海治污的内在阻力,保障治污资金的投入和高效使用。要搞好渤海环境污染的治理,首先应保障治污资金的投入。但值得思考的是,在明知会造成污染的情况下,一些国有企业仍持续向渤海排污,除了法制观念淡薄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因为企业治污积极性不足。事实上,污染严重的企业往往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陈旧落后,无力从根本上解决环保矛盾。以辽宁省葫芦岛锌厂为例,随着国家调整对大型国有企业发展的支持战略,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企业的经营负担加重。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有限的财力中尽量挤出资金,用于帮助企业提升环保能力,国家环保总局也几次特许其延期达标。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厂方都尽可能“省”几道工序,少投几种药剂。显然,在生存和健康面前,工人们选择的是生存;在稳定和环保面前,政府选择了稳定。另外,《中国经济周刊》调查还发现,严重污染的背后是“法不责众”的企业心态。显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是“污染容易治理难”的环保困境。为调动治污积极性,填补治污资金不足,可以考虑治污项目市场化的改革。环渤海省市就此做了有益的市场化尝试,如辽宁省近年来在筹措环保项目资金方面,采取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拓宽外资渠道?积极推进治污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及运行管理市场化改革和按市场要求调整污水处理费等一系列措施。专家认为,治污项目如能赢利,将为其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同时可有效缓解污染治理资金不足的情况,实现环保与资源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市场化和政府公共经济行为的合力,希望往日碧波浩渺的渤海早日摆脱“海洋环境污染”这一多由人类自身行为制造的自然灾害,达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人水相谐的感人境界。

参考资料:

[1]渤海治污“越治越污”没治了吗?

[2]肖笃宁:地球科学系列——环渤海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生态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篇8

第一条为了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所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工作。

海事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具体负责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需要,组织编制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

沿海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并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制相应的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

第六条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沿海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反应机制,并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预案。

第七条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需要,会同海洋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测、监视机制,加强对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测、监视。

第八条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沿海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建立专业应急队伍和应急设备库,配备专用的设施、设备和器材。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应当立即就近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第二章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一般规定

第十条船舶的结构、设备、器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技术规范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要求。

船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要求,取得并随船携带相应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证书、文书。

第十一条中国籍船舶的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营运和防治船舶污染管理体系。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对安全营运和防治船舶污染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发给符合证明和相应的船舶安全管理证书。

第十二条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的单位应当配备与其装卸货物种类和吞吐能力或者修造船舶能力相适应的污染监视设施和污染物接收设施,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第十三条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的单位应当制定有关安全营运和防治污染的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规范和标准,配备相应的防治污染设备和器材,并通过海事管理机构的专项验收。

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的单位,应当定期检查、维护配备的防治污染设备和器材,确保防治污染设备和器材符合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要求。

第十四条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以及有关作业单位应当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并报海事管理机构批准。

港口、码头、装卸站的经营人应当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并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船舶、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其他有关作业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并做好相应记录。

第三章船舶污染物的排放和接收

第十五条船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向海洋排放的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废气等污染物以及压载水,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以及相关标准的要求。

船舶应当将不符合前款规定的排放要求的污染物排入港口接收设施或者由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

船舶不得向依法划定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滨风景名胜区、重要渔业水域以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海域排放船舶污染物。

第十六条船舶处置污染物,应当在相应的记录簿内如实记录。

船舶应当将使用完毕的船舶垃圾记录簿在船舶上保留2年;将使用完毕的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记录簿在船舶上保留3年。

第十七条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从事船舶垃圾、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接收作业,应当依法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

第十八条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船舶污染物,应当向船舶出具污染物接收单证,并由船长签字确认。

船舶凭污染物接收单证向海事管理机构办理污染物接收证明,并将污染物接收证明保存在相应的记录簿中。

第十九条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污染物处理的规定处理接收的船舶污染物,并每月将船舶污染物的接收和处理情况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四章船舶有关作业活动的污染防治

第二十条从事船舶清舱、洗舱、油料供受、装卸、过驳、修造、打捞、拆解,污染危害性货物装箱、充罐,污染清除作业以及利用船舶进行水上水下施工等作业活动的,应当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并采取必要的安全和防治污染的措施。

从事前款规定的作业活动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关安全和防治污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二十一条船舶不符合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载要求的,不得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码头、装卸站不得为其进行装载作业。

污染危害性货物的名录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公布。

第二十二条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进出港口的船舶,其承运人、货物所有人或者人,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方可进出港口、过境停留或者进行装卸作业。

第二十三条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应当在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具有相应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的码头、装卸站进行装卸作业。

第二十四条货物所有人或者人交付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应当确保货物的包装与标志等符合有关安全和防治污染的规定,并在运输单证上准确注明货物的技术名称、编号、类别(性质)、数量、注意事项和应急措施等内容。

货物所有人或者人交付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不明的货物,应当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认定的评估机构进行危害性评估,明确货物的危害性质以及有关安全和防治污染要求,方可交付船舶载运。

第二十五条海事管理机构认为交付船舶载运的污染危害性货物应当申报而未申报,或者申报的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以按照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采取开箱等方式查验。

海事管理机构查验污染危害性货物,货物所有人或者人应当到场,并负责搬移货物,开拆和重封货物的包装。海事管理机构认为必要的,可以径行查验、复验或者提取货样,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第二十六条进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的船舶,其承运人、货物所有人或者人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告知作业地点,并附送过驳作业方案、作业程序、防治污染措施等材料。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2个工作日内无法作出决定的,经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5个工作日。

第二十七条依法获得船舶油料供受作业资质的单位,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备案。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对船舶油料供受作业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安全和防治污染要求的,应当予以制止。

第二十八条船舶燃油供给单位应当如实填写燃油供受单证,并向船舶提供船舶燃油供受单证和燃油样品。

船舶和船舶燃油供给单位应当将燃油供受单证保存3年,并将燃油样品妥善保存1年。

第二十九条船舶修造、水上拆解的地点应当符合环境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并由海事管理机构征求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海洋主管部门意见后确定并公布。

第三十条从事船舶拆解的单位在船舶拆解作业前,应当对船舶上的残余物和废弃物进行处置,将油舱(柜)中的存油驳出,进行船舶清舱、洗舱、测爆等工作,并经海事管理机构检查合格,方可进行船舶拆解作业。

从事船舶拆解的单位应当及时清理船舶拆解现场,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船舶拆解产生的污染物。

禁止采取冲滩方式进行船舶拆解作业。

第三十一条禁止船舶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转移危险废物。

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事先取得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书面同意,并按照海事管理机构指定的航线航行,定时报告船舶所处的位置。

第三十二条使用船舶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应当向驶出港所在地的海事管理机构提交海洋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经核实方可办理船舶出港签证。

船舶向海洋倾倒废弃物,应当如实记录倾倒情况。返港后,应当向驶出港所在地的海事管理机构提交书面报告。

第三十三条载运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和1万总吨以上的其他船舶,其经营人应当在作业前或者进出港口前与取得污染清除作业资质的单位签订污染清除作业协议,明确双方在发生船舶污染事故后污染清除的权利和义务。

与船舶经营人签订污染清除作业协议的污染清除作业单位应当在发生船舶污染事故后,按照污染清除作业协议及时进行污染清除作业。

第三十四条申请取得污染清除作业资质的单位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其符合下列条件的材料:

(一)配备的污染清除设施、设备、器材和作业人员符合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制定的污染清除作业方案符合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要求;

(三)污染物处理方案符合国家有关防治污染的规定。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对符合条件的单位颁发资质证书;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五章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

第三十五条本条例所称船舶污染事故,是指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发生油类、油性混合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泄漏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事故。

第三十六条船舶污染事故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船舶污染事故,是指船舶溢油1000吨以上,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以上的船舶污染事故;

(二)重大船舶污染事故,是指船舶溢油500吨以上不足1000吨,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不足2亿元的船舶污染事故;

(三)较大船舶污染事故,是指船舶溢油100吨以上不足500吨,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不足1亿元的船舶污染事故;

(四)一般船舶污染事故,是指船舶溢油不足100吨,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不足5000万元的船舶污染事故。

第三十七条船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发生污染事故,或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外发生污染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并就近向有关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的,船舶、码头、装卸站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并就近向有关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接到报告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立即核实有关情况,并向上级海事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同时报告有关沿海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第三十八条船舶污染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船舶的名称、国籍、呼号或者编号;

(二)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的名称、地址;

(三)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气象和水文情况;

(四)事故原因或者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

(五)船舶上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装载位置等概况;

(六)污染程度;

(七)已经采取或者准备采取的污染控制、清除措施和污染控制情况以及救助要求;

(八)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规定应当报告的其他事项。

作出船舶污染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船舶、有关单位应当及时补报。

第三十九条发生特别重大船舶污染事故,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成立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发生重大船舶污染事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会同海事管理机构成立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发生较大船舶污染事故和一般船舶污染事故,有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会同海事管理机构成立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在事故应急指挥机构统一组织和指挥下,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开展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十条船舶发生事故有沉没危险,船员离船前,应当尽可能关闭所有货舱(柜)、油舱(柜)管系的阀门,堵塞货舱(柜)、油舱(柜)通气孔。

船舶沉没的,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燃油、污染危害性货物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性质、数量、种类、装载位置等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清除。

第四十一条发生船舶污染事故或者船舶沉没,可能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有关沿海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事管理机构根据应急处置的需要,可以征用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船舶和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器材以及其他物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被征用的船舶和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器材以及其他物资使用完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应当及时返还。船舶和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器材以及其他物资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第四十二条发生船舶污染事故,海事管理机构可以采取清除、打捞、拖航、引航、过驳等必要措施,减轻污染损害。相关费用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有关作业单位承担。

需要承担前款规定费用的船舶,应当在开航前缴清相关费用或者提供相应的财务担保。

第四十三条处置船舶污染事故使用的消油剂,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将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消油剂名录向社会公布。

船舶、有关单位使用消油剂处置船舶污染事故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

第四十四条船舶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依照下列规定进行:

(一)特别重大船舶污染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等部门组织事故调查处理;

(二)重大船舶污染事故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组织事故调查处理;

(三)较大船舶污染事故和一般船舶污染事故由事故发生地的海事管理机构组织事故调查处理。

船舶污染事故给渔业造成损害的,应当吸收渔业主管部门参与调查处理;给军事港口水域造成损害的,应当吸收军队有关主管部门参与调查处理。

第四十五条发生船舶污染事故,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机关或者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客观、公正地开展事故调查,勘验事故现场,检查相关船舶,询问相关人员,收集证据,查明事故原因。

第四十六条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机关或者海事管理机构根据事故调查处理的需要,可以暂扣相应的证书、文书、资料;必要时,可以禁止船舶驶离港口或者责令停航、改航、停止作业直至暂扣船舶。

第四十七条事故调查处理需要委托有关机构进行技术鉴定或者检验、检测的,应当委托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认定的机构进行。

第四十八条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机关或者海事管理机构开展事故调查时,船舶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资料,不得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以其他方式妨碍调查取证。

第四十九条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机关或者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自事故调查结束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制作事故认定书,并送达当事人。

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事故基本情况、事故原因和事故责任。

第七章船舶污染事故损害赔偿

第五十条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一条完全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

(一)战争;

(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三)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者其他过失行为。

第五十二条船舶污染事故的赔偿限额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关于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规定执行。但是,船舶载运的散装持久性油类物质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赔偿限额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执行。

前款所称持久性油类物质,是指任何持久性烃类矿物油。

第五十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航行的船舶,其所有人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相应的财务担保。但是,1000总吨以下载运非油类物质的船舶除外。

船舶所有人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的财务担保的额度应当不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规定的油污赔偿限额。

承担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的商业性保险机构和互保险机构,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征求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意见后确定并公布。

第五十四条已依照本条例第五十三条的规定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财务担保的中国籍船舶,其所有人应当持船舶国籍证书、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合同或者财务担保证明,向船籍港的海事管理机构申请办理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证书或者财务保证证书。

第五十五条发生船舶油污事故,国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应急处置、清除污染所发生的必要费用,应当在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中优先受偿。

第五十六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接收海上运输的持久性油类物质货物的货物所有人或者人应当缴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

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征收、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

国家设立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处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赔偿等事务。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管理委员会由有关行政机关和缴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主要货主组成。

第五十七条对船舶污染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海事管理机构调解,也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船舶、有关作业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可以责令停止作业、强制卸载,禁止船舶进出港口、靠泊、过境停留,或者责令停航、改航、离境、驶向指定地点。

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的结构不符合国家有关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技术规范或者有关国际条约要求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船舶未取得并随船携带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证书、文书的;

(二)船舶、港口、码头、装卸站未配备防治污染设备、器材的;

(三)船舶向海域排放本条例禁止排放的污染物的;

(四)船舶未如实记录污染物处置情况的;

(五)船舶超过标准向海域排放污染物的;

(六)从事船舶水上拆解作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

第六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未按照规定在船舶上留存船舶污染物处置记录,或者船舶污染物处置记录与船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数量不符合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擅自从事船舶垃圾、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接收作业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处5万元以上2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未按照规定办理污染物接收证明,或者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未按照规定将船舶污染物的接收和处理情况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船舶未按照规定保存污染物接收证明的;

(二)船舶燃油供给单位未如实填写燃油供受单证的;

(三)船舶燃油供给单位未按照规定向船舶提供燃油供受单证和燃油样品的;

(四)船舶和船舶燃油供给单位未按照规定保存燃油供受单证和燃油样品的。

第六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不符合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载要求的;

(二)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未在具有相应安全装卸和污染物处理能力的码头、装卸站进行装卸作业的;

(三)货物所有人或者人未按照规定对污染危害性不明的货物进行危害性评估的。

第六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进出港口、过境停留、进行装卸或者过驳作业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船舶发生事故沉没,船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未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燃油、污染危害性货物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性质、数量、种类、装载位置等情况的;

(二)船舶发生事故沉没,船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未及时采取措施清除船舶燃油、污染危害性货物以及其他污染物的。

第六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载运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和1万总吨以上的其他船舶,其经营人未按照规定签订污染清除作业协议的;

(二)未取得污染清除作业资质的单位擅自签订污染清除作业协议并从事污染清除作业的。

第六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发生船舶污染事故,船舶、有关作业单位未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的,对船舶、有关作业单位,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船员的,并处给予暂扣适任证书或者其他有关证件1个月至3个月的处罚。

第七十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发生船舶污染事故,船舶、有关作业单位迟报、漏报事故的,对船舶、有关作业单位,由海事管理机构处5万元以上2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船员的,并处给予暂扣适任证书或者其他有关证件3个月至6个月的处罚。瞒报、谎报事故的,对船舶、有关作业单位,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海事管理机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船员的,并处给予吊销适任证书或者其他有关证件的处罚。

第七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使用消油剂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或者使用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未如实向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机关或者海事管理机构反映情况和提供资料,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以其他方式妨碍调查取证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船舶所有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2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航行的船舶,其所有人未按照规定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相应的财务担保的;

(二)船舶所有人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的财务担保的额度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规定的油污赔偿限额的。

第七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接收海上运输的持久性油类物质货物的货物所有人或者人,未按照规定缴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停止其接收的持久性油类物质货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进行装卸、过驳作业。

货物所有人或者人逾期未缴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应当自应缴之日起按日加缴未缴额的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第九章附则

第七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对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有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七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负责调查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五条第四款规定的渔业污染事故。

第七十七条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及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第七十八条本条例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1983年12月29日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新华社北京讯,9月17日《经济日报》)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篇9

关键词:港口污染,治理,保护环境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南港工业区位于天津市东南部,紧邻渤海湾,距离天津市区45公里,距离天津港20公里。南港工业区是天津“双城、双港”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港工业区定位于以世界级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工业区域,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冶金钢铁、重型装备制造、港口物流四大主导功能。南港工业区现已入驻企业有中石油、中石化、壳牌和南港奥德菲尔仓储物流公司等大型企业,大部分为重化工企业。南港是一个货运港口,目前进出港货物主要是砂石料和钢材等建筑材料,规划未来进出港货物主要是大量石油化工原材料和产品。作为一个为重化工工业区服务的港口,南港不可避免的将面对环境污染问题。

一、港口污染类别

港口污染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三大类。

1.1港口大气污染源众多,可划分为船舶航行运输过程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港区码头作业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两大类。船舶航行运输过程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主要包括船舶柴油机及其它动力装置燃煤、燃油产生的废气和烟尘排放,锅炉产生大量粉尘颗粒。有毒有害污染物主要包括NOx、HC、COx、SOx和烟尘等。港区码头作业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主要包括散货装卸运输过程产生的粉尘、码头作业机械和港区集运车辆的柴油机燃油产生的废气排放、散装化学品装卸过程、储罐、管道化学品泄漏或挥发产生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排放。

1.2水污染由船舶排放的含油污水、含毒压舱水和洗舱水、生活污水以及船舶溢油漏油等几部分组成。各种含油污水进入海水中将抑制浮游植物的光和作用,破坏海洋食物链,并造成海水缺氧,使海生物死亡。油污中所含毒稠环芳香烃和有毒重金属可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危害人体健康。

1.3噪声污染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当船舶在靠近码头和进入船坞时,由柴油机驱动的辅助发动机产生。在靠近码头时,辅助发动机所产生的噪声可以达到80~120分贝。第二个方面是码头作业机械产生的噪声。包括土方工程阶段使用的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辆;基础施工阶段使用的打桩机、空压机;结构施工阶段使用的混凝土搅拌机、振动棒等,噪声可达100~135分贝。

二、防治措施

2.1大气污染防治

面对各种大气环境问题,各国主要大型港口陆续开展港口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通过测算建立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从清单出发制定污染控制对策,不同的污染物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例如为了减少柴油机燃油产生的废气排放要求港口附近航行和停靠的船舶使用的低硫燃油;为了减少港区粉尘,建立各种抑尘和除尘系统。

2.1.1燃油废气防治

船舶使用的燃料油的含硫量是车用柴油的100~3500倍。因此,远洋船单位燃料的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排放量远远超过道路车辆。作为控制船舶废气排放的主要措施,将船用燃料油转换成低硫燃油是目前许多港口的选择。美国加州和欧盟都执行了严格的泊岸时换用燃油的规定,强制远洋船停靠码头时使用的燃油含硫量不超过1000ppm(0.1%)。目前,全球共建立了4个排放控制区,规定所有远洋船在排放控制区内都要使用含硫量低于10000ppm(1%)的燃油。而这一限值将于2015年1月降低至1000ppm(0.1%)。在我国,香港是首个执行严格的本地船用低硫油标准(500ppm,或0.05%含硫量)的城市,并将率先强制要求远洋船入港时使用低硫燃料油。而作为首个对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行响应的省市,深圳市政府2013年9月了《深圳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计划显示,深圳市将力争在珠三角水域率先创建硫排放控制区,要求远洋船舶在进入近岸24海里范围内及停泊期间,使用含硫量低于0.1%的低硫燃料,并制定低硫燃油补贴政策。

2.1.2粉尘防治

目前国内外港口采用的主要粉尘防治措施不下数十种,基本可归纳为湿法、干法、干湿结合和其它机械物理方法等4种形式。从具体形式上分析, 主要是设置各类风障, 降低作业区的风速; 洒水增湿, 增加粉尘颗粒间的粘滞性和颗粒重量; 起尘部位密封、半密封或者降低装卸作业落差高度来消除或缓解外界起尘因素。综观各类粉尘防治技术, 可分为抑尘和除尘两大类。国内外对于煤炭粉尘的污染, 基本上都倾向于以防为主, 以除为辅,力求从根本上抑制其尘源的产生和扩散。

1)抑尘方法

抑尘方法主要有喷洒水、建设防风网、使用抑尘剂以及密封运输储存等方法。

喷洒水除尘方法通过增加煤表面含水率来抑制起尘, 是湿法除尘中最为经济的一种防尘手段, 具有除尘效率高, 操作简单, 适用面广等特点, 其它任何方法均很难取代其地位与作用。除了堆场, 喷洒水同样适合港区码头, 堆场道路、翻车机、螺旋卸车机、堆取料机、装船机、皮带机、坑道及抓斗等装卸作业点的除尘。

防风网是一种疏透( 多孔) 的障碍物, 在其背风面形成一个低风速区, 从而阻止煤粉尘的运动, 可以用于减少煤堆向空气中排放尘埃的数量。防风网防尘技术一直在各国港口备受关注, 在一些技术发达国家, 如日本、美国等, 该项技术应用广泛。美国环保总局将该国有关研究部门对防风网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归纳, 提出了防风网的一系列设计参数。日本在开展煤粉尘的模拟研究时, 有针对性地提出并实施了露天煤堆场洒水抑尘和设置防风障减尘措施。我国防风网防尘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 我国一些大型煤炭港口,如上海港、秦皇岛港、黄骅港等, 相继进行了防风网防尘工程的研究应用。

图1 防风网防风示意图

图2 防风网捕捉粉尘示意图

图3 码头堆场防风网

抑尘剂是一种外硬壳形成剂, 属于非离子洗涤剂。它可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减少粉尘粒子聚合所需的水量, 从而改善水对粉尘的湿润作用。喷水时添加一定量的湿润剂, 用于煤、矿石等堆放物表面的固定, 可以增强抑尘效果。使用抑尘剂时, 用淡水稀释至需要浓度, 然后立即喷洒于物料堆表面。在水分蒸发后, 抑尘剂可形成一层防水不溶解的薄膜, 粘合物料堆的灰尘于其外皮。干燥外皮不受雾气影响并可长时间抵御雨淋, 从而起到良好的防尘效果。

采用密封运输储存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抑制尘源的产生和扩散。在国外, 多采用封闭式卸煤输送系统。在抓斗、料斗卸料口、皮带输送机转接处及堆场采用喷射雾化的薄膜包围覆盖技术, 防止粉尘飞扬。在日本, 有的煤炭码头采用大型圆筒仓进行储存, 在有些地方甚至将煤稀释成浆状, 利用泵和矿道无尘输送。我国黄骅港三期和四期工程均采用筒仓的储煤方式。

图4煤筒仓

2)除尘方法

除尘方法主要有喷雾除尘和荷电水雾除尘两种方法。喷雾除尘是向浮游于空气中的粉尘喷射水雾, 通过增加尘粒的重量, 达到除尘的目的。荷电水雾除尘技术20世纪40年代中期始于美国, 迄今, 日本、法国、英国、加拿大及前苏联等国家对此项技术均作过广泛而深入的试验研究。国外的研究表明, 荷电水雾除尘技术与常规喷雾除尘技术相比, 能使呼吸尘的浓度降低1/ 3~ 1/ 2以上。它的基本原理是: 工业过程中产生的绝大多数粉尘或多或少地带有电荷, 如果使水雾带上与粉尘极性相反的电荷就能够借助静电引力来提高水雾的捕尘效率。用荷电水雾除尘技术控制粉尘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在我国荷电水雾除尘技术还属于刚起步阶段。

2.2水污染防治

现阶段,我围大多数港口特别是油港都设有专门的油污水处理设施。港口含油污水处理场的处理程序般先采用重力沉降的方法除去水面大部分的浮油,然后以气浮或粗粒化装置进一步去除分散油和乳化油,最后以生物法或吸附法深度处理含油废水,使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对水面溢油的处理般采用机械回收法和化学处理法。具体步骤是首先用围油栏围油,再用浮油回收器抽汲或吸附浮油,在难以使用机械回收时,可以考虑向水中喷洒消油剂,但使用化学剂处理须经有关部门批准。

含油废水处理中的深度处理净化工艺有:活性炭吸附、生化处理、二级深床过滤、细滤、微滤、电渗析、反渗透等。近年来吸附法和膜法在含油废水深度处理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吸附法常用吸附剂是活性炭,但价格偏高。高性能吸油树脂和膨润土是目前吸油材料方面的研究热点。膜法进行油水分离具有独特的优势,表现在分离不需要加入絮凝剂,不产生含油污泥;透过流量和水质不随废水中油份浓度而变化,处理效果平稳;膜组件简洁紧凑、易于自动化操作、维修方便,运转费用较低。早期应用的膜材料多为纤维素膜,高分子有机聚合物膜等,随着新材料的开发,出现了新型的陶瓷、多孔玻璃、氧化铝等无机膜材料和有机―无机膜材料。

2.3噪声污染防治

噪声污染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防治:1)加人声源治理力度选择低噪声施工机械,对声源进行控制是降低港口施工噪声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推出低噪声新机电设备,所以港口建设施工选用设备时,应选用技术术先进、噪声最低(或较低),价格合理的设备,对于必须使用的高噪声设备,应采取加装消声器,厢声罩等措施,尽量降低其噪声强度。2)限定施工作业时间。港口建设施工中的炸礁,挖掘,混凝土搅拌,振捣作业耍依周围环境特点,科学安排施工进程,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开居民夜间休息时段,从而减轻或避免施工噪声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干扰。3)设置声屏障降噪。先期水上施工如炸礁,疏浚航道和港池时,可充分利用陆岸原有建筑物作为声屏障,陆岸建筑物拆迁后,应修建隔离墙,或在离居民区较近地段建临时库房,工棚等临时建筑以起到隔离缓冲作用对噪声敏感区域实施有效的屏障。4)车辆限定行驶。由于港口施工时运输量大,使用车辆多,时间长,为使运输噪声影响降至最小必须规划好运输路线。同时还要限定运输时间,运输车辆种类,车速。此外,可在必要地段道路两侧建声屏障。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篇10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环境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057-01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也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而人类在索取的同时却忘了海洋也需要保护,尽管海洋是具有最强的自我净化功能,但因为各国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密集化,海洋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

1 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

海洋环境污染通常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会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海洋环境污染现阶段明显表现为石油污染、赤潮、有毒物质累积、塑料污染和核污染等。

人类的海洋活动、日益增多的海上船舶、油轮事故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人类的海洋活动主要是航海、捕鱼和海底石油开发,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各国有近8万艘远洋商船穿梭于全球各港口,总吨位达5亿吨,它们在航行期间都要向海洋排出含有油性的机舱污水,仅这项估计向海洋排放的油污染每年可达百万吨以上。而一次的油轮突发事故会使海水大面积被油所覆盖,不但范围广而且危害时间很长,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目前海洋环境污染以陆源污染物为主的来源则包括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大型化工厂、造纸厂的增多直接导致大量的废水和废物排入河道,最终通过河水归入海洋,而工业废水其中则包括工业冷却水在流入海洋后会提高海洋的局部水温,使含氧量降低,影响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而工业固体废物严重的则会影响海洋生物的居住环境,直接导致生物灭绝。人口居住的密集致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排放的难度加大,尤其是滨海城市,于是海洋便成了他们倾倒生活垃圾及污水的最好去处。有英国媒体披露,在太平洋上发现“第陆”—巨型垃圾岛,。这一巨型垃圾岛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之间。这里是世界上五大海洋涡旋之一,能将数千英里以外的垃圾逐渐“吸”过来。过去60年间,这个垃圾带的面积一直在逐渐扩大。据报道,这里的垃圾多达1 000万吨。它们种类繁多,有塑料袋、装沐浴露的塑料瓶、拖鞋、儿童玩具、轮胎、饮料罐甚至塑料泳池。

2 海洋环境污染的管理措施

海洋环境污染的严重引起了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保护海洋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国际社会对海洋环境污染制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沿海各国政府也针对本国国情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来有效制止海洋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首先对海上作业船舶进行有效管理,我国于2011年1月28日最新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对作业船舶明确规定作业船舶的污染物必须有相应的接收单位,做到集中回收船舶污染物,上岸处理净化达标后再排放。对海洋石油开采在开发过程中要禁止溢油事件发生并制定相应的溢油应急方案,在作业过程中还要配备如排油监控装置、油水分离设备、含油污水等处理设施,才能更好处理油污水和生活污水并做到达标排放。

其次要加强沿海工业企业对海洋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严厉控制企业的排污指标,有效整治或如有必要则关闭污染严重的排污出口,对于固体废物的倾倒则要有具体的限定和管制区域。而企业自身通过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对于生产工艺和流程进行改良做到有效减少和控制废物的产生,尽可能对产生的废物进行净化再利用。对于沿海城市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的恶化,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对分类的垃圾进行填埋或者焚化,将污染减少到最低。从多角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倡导循环使用比如对包装物、塑料、家用电器能够回收再利用,最低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而生活污水的处理净化设备也在不断提高。

最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对核的要求不断增多而造成核辐射致使海洋环境达到一定浓度,造成污染已经不容忽视。之前日本的核电站泄漏导致放射性物质大量排入海洋从而使海洋环境严重污染就是给各国在对核的问题上敲响警

3 结论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而海洋是家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所以守护海洋环境不被污染更是责无旁贷。如今对于海洋环境污染的管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除了国家出台相应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对海洋环境制定统一、规范的监测标准,有效、积极地掌握海洋环境污染情况,及时做出预防措施,并在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也要提高个人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只有个人认识到海洋污染的严重性,才能对保护海洋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蓝锦毅.港口建设对广西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对策[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2(6):3521-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