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传统艺术十篇

时间:2023-12-18 17:58:55

汉族的传统艺术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1

历朝历代,女鞋的时尚总是变化万千。从出土的实物和壁画、陶俑等形象上可以看到人们在鞋履造型上的大胆创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歧头履,唐代仕女俑脚着的梅花幔履,都说明鞋在裹足的同时,更在造型上不断完善和美化。随着缠足习俗的出现,中国传统女鞋史上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式样,那就是俗称“三寸金莲”的缠足鞋。这是世界上唯有中国才有的足饰,先后延续了一千多年。暂且不论缠足的痛苦是对女性生理和人权上的蹂躏,单纯从缠足鞋中饱含着妇女们追求唯美而付出的辛酸代价这一点就足以让人为之动容。一双双缠足鞋,从鞋脸、鞋帮到鞋底、鞋里,每一处无不施绣覆彩,进行装饰。虽然面面俱到,但鞋上的装饰往往简洁纤秀,为的是适合这又尖又弯的小巧“金莲”。关于缠足的起源,史学家众说纷纭。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缠足在宋代已经非常流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以后的缠足鞋传世实物数量众多。仅仅在这一时间段内,缠足鞋的造型之丰富,设计之巧妙足以让人称奇。首先,缠足鞋的立体造型已经比较复杂,鞋上各个部位的名称也颇为讲究。从大的部位来看,有鞋底、鞋帮、鞋口、鞋尖,以及为了制作方便又结实耐用而增设的底帮连接处的缘条。为了方便穿脱还有提跟、拽跟鼻以及调整鞋肥瘦的梯凳,绑定鞋与脚的襻带。跟部成为造型的关键所在,还可以细分为前底托、后底托、底心、冲头等部位。如此繁多的部位名称,足见制作工艺的复杂。如此多的部位,只要其中一个有所变化,就会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从头型来看,有尖头、翘头、小圆头,鞋底有平底、弓底和高跟的,而高跟又有圆跟和坡跟之分,帮面有高帮、中帮、低帮之别。不同部位的变化,造就不同的鞋形,民间流行的有“鹅头鞋”“、柳叶鞋”、“鱼条鞋”等三十多种类型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何种缠足鞋,其鞋的基本特征不外乎三个方面,即:小、尖、弓。小是指鞋小为贵,缠足所崇尚的是三寸及不到三寸的“金莲”。尖是指缠足鞋的鞋头之尖锐度,“鞋头如尖笋”,有的鞋尖甚至可以当利器使用。弓是指“鞋底内凹,其状似弓”。缠足鞋的多样取决于缠足方式和手法的五花八门,如同紧身胸衣和裙撑成为西方服装史中立体造型的基础,缠足也成为缠足女鞋的造型基础。似乎随着人们对身体的改变愈发控制自如,服装服饰立体造型的手段也愈发成熟。有了造型的基础之后,就获得了装饰的空间。缠足鞋虽小,但装饰部位很多,分布在鞋头、鞋帮、鞋跟和鞋底等处。早期的鞋面为两片式,每片均前尖后宽,前后对合后再绱底。这种鞋的装饰特点,其一是鞋头造型灵活,尖度可以控制,还可以塑造成翘头的样式;其二是前鞋脸连接处,常拼缝三角形的布片,强调鞋尖的同时起到连接的作用;其三是刺绣纹样装饰在鞋的两侧。其后出现了一片式的缠足鞋,鞋头、鞋帮为一块布围成,鞋口较圆,鞋脸较深。鞋面只在后中有接缝,鞋头圆而无缝,面积较大,所以装饰重点从鞋侧面转向鞋前。早期缠足鞋是圆柱形后跟,后来圆柱演化成梯形、三角形,最后形成跟连底的坡跟式。起初鞋底用多层布纳底,到清代受满族女子木底旗鞋影响出现木质鞋跟,手工削制的木块鞋底逐步形成中间弯的“拱洞形”鞋底,即所谓的“弓鞋”。鞋跟之上常刺绣花卉昆虫,与鞋跟的形状相适合。还有一种“挂跟”,圆柱状鞋跟上缝有布片,两端钉扣襻,鞋跟侧面缀布条,共三个连接点。穿着时用绳带穿过三个连接点,绑在脚背和足跟处。这种鞋跟方便拆卸和穿着,可使鞋在高跟与平底之间变换,构思巧妙。鞋底延续了“千层底”的纳底工艺,通常在鞋跟和鞋头易于磨损的部分,增加针脚密度。出现了木质鞋跟之后,鞋底为内凹形,外裱棉布或贡缎。单独缝制前后两片底托,并细细纳绣,还有加麻线钉和铁钉的,使鞋子更耐穿。而足心凹陷、不易磨损处,则镶丝绸缎料,装饰精美的刺绣。“用即为美”,鞋底的线迹和装饰用的刺绣,共同增加了鞋底的可观赏性。还有的鞋子在后跟部加入抽屉,存放香料;有的在鞋底加缀响铃,规范女子行走;只在床上穿着的睡鞋更是在鞋底进行大量的装饰。

形态生动的童鞋

除了自己所穿之鞋,女性还将擅长的女红技巧竭尽所能运用在孩子的童鞋上。相比女性的缠足鞋,童鞋的造型更加追求拟物的形式,尤其在鞋头的部位,塑造各种祥禽瑞兽的造型特征,如虎头鞋、凤头鞋、兔头鞋、猪头鞋、猫头鞋等等。猪头鞋代表健康,虎头鞋代表生气,鸡冠鞋代表“晋官”,鱼头鞋代表“足下有余”,凤头鞋代表“望女成凤”。在这些动物形态的塑造中,都会单独裁剪出动物头部的外轮廓,作为鞋头的部分。有时为了使鞋的造型更为生动和立体,还要将鞋面分几片缝合起来。塑造好廓形之后,运用贴补绣的方式突出眉眼的位置。为了表现高挺的鼻梁,要通过垫入棉花再刺绣的工艺突出立体的造型。而动物的胡须、毛发则运用流苏、布料毛边儿等做到逼真不光要有头,为了造型的完整,还在鞋跟部增加尾巴的造型,而这些尾巴同时也便于手提穿用。将这些童鞋捧在手中,更像是一件件形象生动的立体玩具,它体现了母亲的爱,也是儿童对于自然界各种形象最早的认识和感知。女性对于儿童的格外关照,使童鞋集中体现了鞋履造型和装饰艺术的精华。

语义深远的男鞋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2

关键词:平面设计;汉字;中国文化;魅力

1平面设计的基本概念

平面设计是以图片的形式把作者的思想表达出来。可以在一个平面上不同的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形式模式组成图案。也可以是公众创作的手绘方法。分为二维空间范围内和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限,描绘形象。显示在平面设计立体感的空间,并不是在指导人们的空间视觉形成真正的立体感,只是形成空间幻觉的作用。

2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遗产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遗产,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语言交际工具,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它像一面镜子,可以看到反射的形象在里面,所以要尽量改变存在的现实,这是汉字的魅力。同时,因为中国的象形字,她成为艺术家的基础和灵感。当我们谈论有关中国汉字,你会发现在今天的社会文化意义的重要性。有了汉字有中国特色灿烂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和保障,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虽然汉字是一种书面语言,但是她的造型和构成却又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凝聚了华夏民族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华夏民族文化理念和视觉思维的结晶,它不仅是华夏民族的文化标志之一,也是汉民族审美理想的反映。

3汉字的艺术性

汉字艺术,以汉字的音、形、义为理念,全方位、与时俱进地向无限深度和广度推进。她以中国传统的视觉空间,引入一个新时代的元素,如雕塑,装置,服装,视频,陶瓷,建筑,舞蹈,表演艺术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开辟为当代人服务。如何看待汉字的艺术,是一个哲学问题。其实汉字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它以最为简单线条,运用最广泛而复杂的设计手法,设计出了一件又一件平面设计,让这些设计的内涵丰富,构架完美,用途广泛,影响深远。

汉字的魅力,几乎是在独一无二魅力,没有任何文字可能会达到这个奇妙和大胆联想的。字作作为汉字符号的记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宇宙观,远古祖先的传统思想和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从视觉的角度对汉字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汉字的演变经历,从一般的象形到抽象的变化,逐渐变得简易。简洁的笔触,多元化结构模式,一个独特的方形,让其具了典型的平面特征,简单的点画结构,在方寸间衍化出气象万千的可以说,中国汉字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平面设计作品与中华民族的味道。它巧妙地将音,意,形融合为一体,通过高度细化的视觉图形语言和易于理解的信息传达,显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能表达意义的视觉符号,而且是一种有表情,极具吸引力的设计元素。作为设计元素的汉字和图形设计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人类的平面设计作品的历史中国汉字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成功。汉字作为设计元素,可以准确,清晰,简洁,的表达主题;汉字同样可以运用于广告更具有迷人的魅力。文字,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传递信息的工具。由于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大众化,它的设计概念和广告功能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而广告创意传递商品信息和企业形象,确立产品品牌时,往往最易于被大众接受。因为文字的广告功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创意。我国的平面设计可以说是走在了其他专业设计领域的前面,在世界舞台上已经显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有着不可占据的一席之地。

4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和创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在促进中国语言在世界上流行,主办国际大专辩论赛。其中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标志,是将汉字“辩”作为主体,偏旁“言”用红色的草书表现,以凹凸的图形方式表现正、反方语言的辩论、图面中黑白分割体现了“正方负方”的概念,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形式美感。以汉字艺术作为标志,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例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传统的图形和符号。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看作一个汉字“京”,这是奥运会会徽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突破,大胆的运用了汉字这一重要的元素。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当作一个“人”形,她便是东方汉字表现手法上的一次杰出应用。相比于西方的严格设计,东方画在空间要求上比较灵活。所以这一设计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一次融合汉字、印章、舞蹈、绘画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成功的艺术设计。它表达了人们要表达的理念,也寄托着人们将要赋予它的理想。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将当之无愧地成为奥林匹克运动视觉形象史上的一座艺术丰碑。会徽把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和其他艺术形式和运动特征相结合,化作成一个向前跑,满心愉悦,向往胜利的运动员,其形象健康向上,有力的烘托了北京奥运的主题。而“京”字形状,传递出浓郁的中国味。标志采用传统文化图形印章作为标志主体图案,原因在于印章是中国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也是一种社会诚信表达方式,寓含北京将信守承诺,“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红色作为主体图案基本颜色,是因为红色是中国德颜色,在全球都知道红色代表着中国,同时红色代表了喜庆快乐;会徽的英文字体设计采用中国“汉简”风格,将汉简中笔画和韵律有机融入“BEIJING2008”字体之中,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无暇结合。“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汉字设计“京”字为重点表现风格,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和激情的奥林匹克精神,也表明中国奥运一定能够办的精彩,让世界记住中国。

5总结

随着设计作品的不断更新,汉字已成为一个巨大的生命力和呼吁中国视觉的设计元素,成为传达设计艺术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即使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也丝毫不会逊色。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正在悄然崛起,设计师应该更加注重在设计艺术个性和国籍问题的日益趋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在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密切联系,并注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势必使设计开辟一个强有力的广阔天空。今天,汉字已经被很多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使用,它是中国设计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因此,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艺术表现元素和多种形式的汉字,不断研究平面设计中的汉字魅力,使其达到新的设计高潮。同时吸收不同地区的文化和艺术精华。让汉字的魅力在平面设计艺术领域中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汪尚麟.文字创意与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 周晓峰.现代标志设计中的汉字创意元素[J].艺术教育,2006(3).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3

关键词:汉唐古典舞;文化意蕴;斜塔舞姿

就舞蹈的基本意义而言,可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文化。从表象上看舞蹈体现为形式或技术的指标,而实际包含的是一种思想的内核,亦即动作本身是有涵义的,是一种包含了“有意蕴的形式”在内,同时又具备了一切可以言明或表意的意义指向的动作观念,进而成为一种动作哲学,不是单纯而简约的“肢体编织”概念。这意味着舞蹈的艺术创作应该具备凸现“文化”的观念、功能和视野,从举手投足中都应该浸透着民族历史与文化属性。换言之,古典舞的创作应注意其文化意蕴。

舞蹈是一门以肢体展现心理活动的文化艺术,不是单纯的、没有民族区别和文化属性的肢体技术和技能。舞蹈的意境和精神就是文化意蕴,是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在历史长河、社会演变中共同的心理结构、共同的文化形态、共同的审美情感的凝聚,在舞蹈形态所表现的气质、风韵,必然是那个民族、那个时代社会的精神风貌。汉代斜塔舞姿的出现,即是由汉代那种特殊的文化孕育而成的。

秦汉时期拉开了中国文化隆重壮丽的序幕,中华民族开始走向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人们总会被某种深阔宏大的韵律打动,无论是易水之滨整装待发的壮士,还是汉宫华灯下轻舞飞扬的歌舞伎,都在动情的或歌或舞,对歌舞的热爱和追求激发了秦汉时期人们的生活热情。汉代有着恢宏豪放、刚劲优雅、气度万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激情和幻想的民族文化,千秋百代的风云史诗从此时开始浓墨重彩地书写。大汉帝国的统一,使当时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封建制度稳固上升、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的局面。汉王朝的“大一统”不仅是版图上的、政治经济上的,而且也是艺术审美文化上的,从乐舞的“犷放雄健、健美浑厚”,到建筑的“宏大雄伟,整肃壮观”;雕塑的“古朴深沉,健猛有力”;绘画的“雄强博大,质朴神秘”;以及汉大赋的“感性、繁富、豪迈、巨丽”,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景观、大气度的美。这个由“大一统”的社会文化格局所规定,由“天地之大”和“王道之大”所构成的“大”的境界,最终形成了汉代人民的“大汉”意识。在张衡的《东京赋》中也以“万舞奕奕,钟鼓”来形容浩荡的场景,显露出粗狂奔放、弘肆健朗的壮美文化形态。所以在这一时期的舞蹈审美文化形态中,都突出的体现了一种“大美”气象;这正是由“南音”的蛮野狂放、舒展自由与“北调”的质朴凝重、粗狂豪放相互交融中碰撞出汉文化博大宏放的时代特色。

在这个气象万千、追求大一统的时代,对于舞蹈来说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汉唐古典舞也以汉代的“大美”作为艺术追求的主干,在舞蹈的形态上大量运用倾斜、失重的动势来完成,在汉唐古典舞中称之为“斜塔”重心,汉代舞蹈有很多形态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斜塔”的动势上完成的,可以说,在汉唐古典舞中“斜塔无处不在”。“斜塔”是由于重心倾斜,造就了不稳定的动势。主观意识主动形成一个向前或向上冲的倾斜状态,在失重的一瞬间对于观者、舞者来说都感受着一种流畅洒脱的气派和宏伟的气魄。斜塔舞姿的动势蕴涵着张力和动感,健美而浑厚,富有蓬勃的朝气和扩展之势。斜塔舞姿所产生的动感正是大汉帝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活力和生机的象征,反映了汉代的时代精神和气质,从而达到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上第一个开拓性的高峰。

从汉代古典舞斜塔舞姿的形成与特征我们看到,中国古典舞蹈是有其文化内涵的。对于一个有文化内涵的舞蹈形态来说,它是由内在意义和外在意义两个部分组成。内在,是心中想表达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意蕴;外在,是肢体形态,是承载并体现内在想法的媒介,二者的统一才是完整可供欣赏的舞蹈文化,才能称得上具有文化内涵的舞蹈艺术。斜塔动势,以内在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再以“因势象形”的姿态生动的体现出汉代朴拙浑厚、雄大深沉的壮美风格。庄子说过:“神贵于行,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从庄子的话中我们可以理解到,形虽作为外在的呈现结果,但形始于神,如果只认为外在形态重要,而丢了内在的“神”,动作也不过是一种“肢体的编织”。那就不能称之为舞蹈艺术了。只有内在的“核”把握住了才能去体现和反映舞蹈文化的内在意蕴。就如汉唐古典中所强调的“形胜”和“神动”的审美风格,即“不动形不成,形成人在动”的规律,以“神”在“行”之前,“神”是“动”的灵魂,在舞蹈中充分的体现古典舞蹈艺术中的气质和文化意蕴。

因此,在古典舞蹈创作中,一定要注意舞蹈的文化内涵。这方面,孙颖教授创立的汉唐古典舞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尽可能的全面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孙颖教授以汉、唐风貌和艺术气质为审美骨干,全面研究古代经典的舞蹈文化,创建了汉唐古典舞。汉唐古典舞在舞蹈形态上注重内在的文化精神,从理论研究入手,经过剧目创作实践,根据文物、典籍的资料流传方式,充分再现了古代舞蹈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内涵。在舞蹈训练上,孙颖教授主张“内在世界”之大通过感性的“外在世界”之大体现和张扬出来,尊重历史中古人对宇宙图式上讲究整体性的特征。训练目的,以打破之前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力方法,任何动作都保持直立的重心,要求身体的某个局部作为一个支撑的重心点;而汉唐古典舞,注重以整体出发,宏观的把握动作的“内核”,把多个部位的整合在一起,在整体中完成的重心倾斜与移动,以内在的精神去体现文化的审美追求。孙颖教授的努力,艺术地再现了古典传统的精神风貌和中国文人的风骨和气魄。

中国古典舞是文化,是传统文化,我们必须珍爱自己的历史创造和历史成就,也无妨说这是民族情感的需要。因为古典艺术是我们的祖先经过了几千年所积淀的精华,代表我们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优秀传统。古典舞的传承首先应该是古典文化,艺术创作也需要在文化中沉淀。任何的艺术形式都属于文化范畴之内,舞蹈这种身体文化形式也不例外,它在身体动态的信息中传递着民族精神,也就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孙颖教授的《中国古典舞评说集》六论中国古典舞中曾说:“舞蹈是由人体负载、传承的一种文化形态。舞蹈的韵味,实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诠释和象征,造型如此,流动如此,举手投足、节奏、气息,没有一样是漂浮于民族历史之外的偶然现象”。我们不仅要懂得舞蹈动作的文化内涵,更要深刻地了解舞蹈审美中的文化意蕴。我们在五千年历史文化之上,应该可以左右逢源,可以肆意翱翔。背靠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我们既自信,又自豪。在中国古典舞蹈领域不断扩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创造自己的标准,走自己的路,构建自己的形式,弘扬自己民族的审美传统!

参考文献:

[1]孙颖.《汉唐古典舞师生文选》,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

年出版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4

【关键词】中学书法 篆刻 德育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29-02

一、中学书法篆刻教学德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时代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书法篆刻在培养青少年全面素质方面蕴藏的价值,充分发挥书法艺术的整体育人功能,不仅提高中学生的书写水平,促进青少年全面素质的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发扬光大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会大有裨益。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的国粹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代表,不仅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影响,而且以其特有的启德、益智、审美、健体的功能,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教学中如果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恰当地将其融合、渗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大有益处。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文化载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创造汉字是中国人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正是因为有我们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在学校认真指导每一个学生认识、了解并规范书写好汉字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二、书法篆刻教学德育研究现状

书法艺术发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相当重视书法教育。然而,我国目前书法篆刻教育现状与传统教育相比较,我国与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教育比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受的重视及普及程度,存在着滞后的状态,追其原因,目前我国尚未构建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书法教育定位太低,对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够深刻,书法教育的审美价值始终没能得到应有的评估与认同。我们在向国际化、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学习了不少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并为享受他们带来高效率、便利化而津津乐道的时候,整个社会却无暇顾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而人们的字却越来越难看,同时也是人的思想和审美越来越程式化,人文教育正在逐渐的缺失。现代教育中,书法教育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书法艺术和书法教育始终是发展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促进了艺术的繁荣。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推动了中国书法教育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实验学校、实验基地等,有力的进行了学科建设,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了书法教育的发展。

三、汉字的书法特征和人品道德象征

(一)汉字的书法特征

形式简单,变化复杂书法艺术的形式,只有汉字、只有黑白的组合和红色印章的搭配,再加上装裱形式的变化。但是,这简单的形式中,却有着丰富的变化。

1.字体的演变是书法艺术的基础。从最初的大篆、到秦汉的小篆、隶书草书、两汉以后的行、楷,还有处于这些形态之间的各种过渡样式,各种历史形态和过渡样式之间,既有区别更有联系,彼此之间能够沟通的可能性极大。因此自身构成了复杂多变的系统。书法以汉字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先天具备了优越的基础,具备了表现形态的丰富性。

2.结构的可塑性。汉字作为记录工具,每个字都有其构形上的基本要求,以保证字义识读的准确性。但是,这个要求在每个人的书写中并不是绝对的。只要保持其点画部首相互位置关系的基本稳定,其敬正、方圆、短长等等,在架构时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因此每一个书写者的笔下汉字,形体上总是变化多端,即便笔画的形质也有不同,而非千人一面的。

3.点划的多样性。每种汉字字体,都有相应的点划形态上的基本规范。但这同结构一样,并不是僵化呆板的。在书写中,其具体形态具备极大的可变性。而用毛笔作为汉字书法的书写工具,提供了塑造点划形态优越的性能。两者结合,使得点画形象作为汉字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元素具有了无限的丰富性。

(二)书法的人格象征

在书法的艺术价值初步被社会所承认。汉代后期,赵壹就在书论中说:“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西汉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他的这句话本是用来描述文章意义的,后来却成为关于书法与人的关系的经典论述。清人刘熙载在《书概》中说:“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把它上升为界定书法艺术审美本质的一种标准。人是创造艺术的主体。书法也必然反映创作主体的技术能力乃至修养、性情、心智等方面的特征。撞爵在《笔法》中说得更加简洁:“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四、书法篆刻教育德育目标的方法与手段

(一)引导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提高文化素养

思想认识决定人的行为。要在书法篆刻学习中实现德育目标,必须提高中学生对书法的认识,加深中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以此来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而这一切还有赖于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艺术教育为各国教育家所瞩目。书法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书法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书法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书法篆刻艺术与民族文化同步发展,在它的演变中也渗透着民族文化精神和特点。书法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它全息式地浓缩了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审美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中国人以基本的美学。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感知中国的艺术。

五、结语

书法教育是德育的一种好的形式,应高度重视书法教育的德育功能,发挥其育德效应。书法教育利用书法的普遍性、形象性和美感性等特点,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染和陶冶下,激起他们的兴趣、惊觉、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育德的效果,塑造学生的灵魂。其德育内容不是空泛的,它比一些条款更有效、更易于接受实践表明,在基础教育中通过书法艺术教育实现德育目标是可行的,如果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现代书法教育体系,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书写技能、书写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养成,为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对书法艺术产生兴趣,继而热爱、向往,提高对书法艺术美的感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民族文化的“精神底色”。通过书法教育和训练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广泛影响,思想情感必然得到净化,进一步探索实施书法篆刻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晔.简论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J].宝鸡社会科学,2003(01).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5

关键词:中国书法;平面设计;书法元素;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75-01

一、引言

伴随着在世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日益增多,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与将近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书法作为中国古老、渊源流长的艺术,最具民族特色且艺术“纯度”极高。更被称之为“艺中之艺”。对于书法艺术我们不仅要很好的继承这份丰厚的遗产,还要将其发展,并把它独特的艺术形式用之于其它的艺术门类。

二、中国书法发展源流及特征概述

中国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态,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光辉的承传并独具审美性。书法艺术美的历程始自于原始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和兽骨龟甲上的卜辞书契,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书苑各体皆备、流派纷呈。汉字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发展、成熟和繁荣三个阶段:殷商到西汉是汉字的发展阶段,先后有甲骨文,金文和篆书。正是因为它们具有象形的特征,所以能在某种程度上给予我们现代汉字图形化设计提供原始素材。

东汉到南北朝是书法的成熟期,其起讫标志为隶书的诞生和楷体草书的定型。隶书在结构上将原来浑然一体的字结构分割开来,在笔划上经过粗细长短的处理,产生横、竖、撇、捺、点等各种形式。楷书、行书和草书的产生,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线条的表现能力。在今天的设计中,这些书体具有其他字体不可替代的表现力。比如隶书和楷书往往具有古朴,端庄的艺术特征,譬如颜真卿的楷书,就将端庄朴实的美表现到了极致。繁荣期是隋唐至今,字体的基本形式已经确立,书法艺术主要影响着书体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求在原有的字体中融合新的审美意识,通过点画和结体变化,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风格流派。

印刷字体的创造,公元11世纪中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之后,汉字文化的传播便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宋体”其特征是字形方正,横轻竖重。“老宋”体――一种横画很细而竖画特别粗壮的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仿宋”体是一种改良宋体,其风格挺拔秀丽。

纵观书法源流和汉字形态的发展,我们发现汉字在形体上的变化,主要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再从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到便于雕刻的印刷体。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汉字是诉诸于视觉的最重要的传达媒介,其视觉形式承载着传达信息,交流沟通的重任,汉字形态要发展,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更清晰,更准确的传达信息。

三、书法元素对平面设计表现形式的借鉴

中国书法与平面设计,一个传统,一个现代,看似不相及实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法笔意对平面设计的表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书法作为一种视觉元素渗透于当代中国的平面设计之中,书法笔意的应用使得设计越来越多元化和本土化,同时也显示出独特性与生命力。现代的平面设计者把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元素应用到平面设计之中,使越来越多的设计呈现出中国特色。书法的应用便是一例,中国优秀的平面设计师能从中汲取营养,即使不精通书法,也能将书法的“写”的笔意糅合进去使得耳目一新。

四、书法艺术对人文精神的影响

书法艺术对于平面设计的影响、作用和地位,不仅体现在平面设计中的直接应用,更重要的是在于对设计者的个人设计审美、艺术素养、人文精神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越是民族化,越能为本国人民喜闻乐见,并在世界艺术中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现在设计界推崇表现“民族化”,把书法艺术运用于平面设计无疑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当今外来文化强大的冲击下,我们如何走自己的民族的发展之路、在设计上如何表现民族风格?作为平面设计,“民族性”的论题也从未停止过,也出现了许多表现民族风格的优秀的设计作品。书法艺术承载了中国传统艺术精华和浓厚的本土人文精神,以及同设计中的“线”“文字”紧密相关。所以,对于一个有志于承前启后,追求设计的“民族性”“艺术性”的平面设师和平面设计教育工作者来说,书法艺术作为个人修养有着举足轻重,非同一般的作用。

体悟艺术的精神和规律,中国传统书法从内容到形式,再到精神的层面,都存在着不少与平面设计的共性因子,因此在诸多方面能给予平面设计实际意义上的借鉴与指导。中国平面设计要想在国际化的前提下获得独具风格的发展,就必须深入挖掘本土的文化资源,因为文化之根正是设计之本。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国设计将在对这些精华的梳理,比较,解构,借鉴与重建中获得真正意义深远的发展。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6

关键词:秦;汉初;丧葬文化;民俗艺术;图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74-02

丧葬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与紧密相关。而民俗艺术是人们在生活劳动中创造并反映生活习俗的记录形式,它是区域化的民间风俗文艺形式。

一、“秦”丧葬文化中艺术品的工艺与图式在民俗文化中的价值

“秦”初期是我国区域化民族特点的形成时期,春秋时期秦国本是迁居西北的养马部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蓄,善养息子”①,后因穆公助周襄王攻蜀有功封为伯“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②,这一时期推崇周礼。在融合西北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同时又接受了中原主流文化的改造,确立了秦民族的民俗文艺大致发展基调。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出土的陪葬艺术品中找到端倪,发现其视觉图式所蕴含的民俗气质。

首先关注的是秦初期青铜文化的造型特点,如曾侯乙墓葬出土的随葬礼器、实用器中具有很高工艺水平“蟠虺纹铜尊盘”③,用当时最先进的失蜡法铸造而成,基高0.33米,口沿宽度0.62米,盘净高0,24米,纬度0.58米,纵深0.12米,器型不光是大,其工艺流程繁琐世间罕见。其纹样图式内涵凝聚了这一时期秦式青铜器的庄严霸气与美好祥和之文化气势。然后同一时期出土的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造型考究,其中纹饰图案分三个层次,这些图式纹样反映了当时秦人射猎忠武的民俗属性,而采桑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当时秦国重视农业,加之尚礼重乐等民俗特点,应合当时社会核心价值重礼制崇尚乐文化.

秦后期礼崩乐坏,秦人用法家思想改造体制加强了国力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依靠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与血腥的征服最终重塑了乾坤统一中国。当时夹带着西北人大气尚武的民俗艺术元素开始盛行于世。秦在继承和发展了周以来的丧葬文化后,结合当时民俗艺术中的写实手法,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一时期丧葬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体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的――始皇陵寝,其中以陪葬兵马俑④为代表,兵马俑无论从历史文化价值与美学造型特点都堪称神品。先是陵寝的构建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世之罕见。再就是始皇陪葬兵马俑气势宏工艺精湛让世人惊叹。兵俑是用陶土仿真人大小烧制而成,陪葬马俑品,也是如此炮制,制作工艺全手工,无模具使用痕迹,兵俑形态各异高矮不一,样貌也各有不同,完全真人比例堪称绝品,其中有胡人模样的兵俑,衣冠按等级区分,有无冠士兵发型也很有意思,衣装盔甲上染有颜色,由于时间久远大都以脱落。所有兵马俑的编排都按照当时秦国军队实际建制构造,它包括了兵种、战车、马匹、军官等。由于那时民间艺人完美精湛的技艺以写实的手法再现秦兵马俑的雄伟风姿,因此为世界民俗艺术留下了不朽杰作,也使我们能通过陶俑的原形来发现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真实的人文场景,了解秦在统一中国后武功之辉宏,始皇运用其军事强权已达到唯我独尊的地步。当然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展示了秦国大统后独特的民俗艺术特点与风土人情。

从秦初的以儒家为主杂糅各家思想形成的“以官为本位” ⑤的制度到秦后期的革新变法图强的激情时代。从文化思想到体制变化,这一段时间是中国最为活跃的阶段。丧葬文化作为民俗文化中的一个折射点,它通过独特的视觉艺术图式记录下整体社会价值逐步变迁与传统工艺的高度发展,体现了当时人民生产生活状态的转变,也反映了统治者的治世理念。

二、汉初以来陪葬艺术品中陶俑与帛画的艺术图式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西汉初,是我国民俗文化系统的整合时期,如24节气的形成推延完善、民间风俗形态的定型、不同族群文化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多元饱满。民俗美术的形式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当时民俗文化中盛行厚葬,虽然汉开国之后六七十年皇帝们都提倡节俭,但在丧葬方面还是相对大方的,从皇帝到贵族在到商人凡是有条件的基本如此(需符合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因为当时的陶瓷、家具、衣帛、绣衫、石刻、画像砖、礼器等都充满了人对生后的无限寄托与想象,于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死后的需求,民俗美术迎合当时丧葬流行文化的需要,从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汉初通过文景之治国家经济基础得到了充实,民俗文化也随之发展,与前代相比更为丰富多元。汉人手工艺者的细腻、开朗、精研的气质在汉阳陵出土的陶俑中可见一斑。

汉景帝刘启是汉初的第六位皇帝,他于公元前157年继承帝位,在位时间16年。汉阳陵是他的陵寝,汉阳陵从汉景帝继位开始修建到他死后数年皇后入葬止,建造时间长达28年之久。其中陪葬坑和葬坑出土了大量陶俑、青铜器、壁画、石刻木雕,这些随葬品反映当时西汉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内容丰富。单看出土陶俑就属于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精品。汉阳陵出土的各种陶俑从造型上看有了新的特点,除了形体较小以外,其艺术品级之高可比秦皇陵,秦俑专注于表现尚武与征服的气魄,各类兵种都是男性,而汉阳陵除了兵马俑外有了文官俑、吏俑,还有了温雅奴婢侍从的女俑、少数民族骑马等⑥。从艺术表现形式来讲,独具匠心,创新立异。从做工上看雕刻精致细腻,发现它们每个鲜活生动、神态栩栩如生,由此可以看出汉代雕塑工艺的高超水平。也可以从侧面窥探出文景之治所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成果,社会物产丰硕人文环境宽松、与北方少数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等,从陶俑脸上的表情能看出人民的心情应该很幸福。汉阳陵陶俑采用翻模加手工雕刻塑造而成。陶俑原先穿着衣服,由于时间久远腐化了,所以现在看到的都是。塑造上面部的刻画细腻,能表现出每个人物个性与神态的差异。躯干和腿部的造型精简,但又能恰到好处的展示出骨骼与肌肉的穿插质感。身体的其余细节部分无不一一细琢精雕,有甚至毛孔肤质等精细处也达到极致,如肚脐、男女生殖器、耳鼻孔等等,另外一些随葬品如衣饰、货币、牲畜俑、珍宝、金属器物、铜簇、弩机、带钩、马衔、“半两钱”、铁矛、戟、剑、陶井、灶、粮食等品种繁杂反映了当时民俗文化丰富。总而言之阳陵陶俑以夸张细腻的浪漫主义手法呈现了那个时代风俗文化图式的多元,展现了一个开放精彩又庄严的艺术形式。

西汉丧葬文化中的帛画其图式特点也具很高的艺术价值,长沙马王堆辛追夫人墓出土的彩色帛画,就代表了西汉当时民俗画的最高水平。其中最典型的要算1号与3号墓中发掘出的“T”字形结构的彩绘帛画⑦,这两幅帛画像是一对双胞胎,长为2米开外,下有四角垂帘,顶部系有彩色丝带环绕方便垂吊,这个应该是辛追夫人出殡时随葬队伍前方引导亡魂的幡。画中所描绘的是关于辛追夫人在死后魂灵如何进入神奇世界过程,上有日、月、升龙和娲神、金乌、神兽、下有蛟龙、神龟、海鱼以及辛追夫人出行、随从迎候、等场景,等图腾符号引领魂灵升入天界的主题内容,充满当时人们对死后灵魂美好向往的传奇色彩;画中线条潇洒用色大胆细腻意境深远,传统民俗艺术中的国宝级珍品。由此可见帛画的极致之美在汉代已有很高的水平了,当然除了墓葬文化外,民俗艺术还在建筑上大放异彩如汉阙宫楼、宗庙佛殿、阁台园林等。总之在汉初逐步形成了品种繁多,内容精彩的艺术文化图式,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符号中所独有的丧葬民俗文化,使之领阅汉人细腻、宽怀、仁德之审美特质。

三、秦至汉初丧葬文化发展为汉民族文化图式的形成打下了支撑

秦至汉初丧葬文化发展离不开当时的时代风尚与背景,首先上层建筑的统治理念而言在变化,从秦初克己复礼,尚武重乐的远古主义理想情怀,到秦统一六国推行法家治国,唯吾独尊的高压统治,然后再到汉初修养生息,发展生产的老庄韬光养晦政策,提倡无为而治,通过几十年的发展至文景时期综合实力有显著增强,以至于后来博士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最终被汉武帝确立为治国方略并形成影响后世千年之大统。从重礼到重法,从道家到儒家,一路而来从上而下的时代风向转换影响着汉民族文化的发展。丧葬民俗文化也在这渐进博弈中最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风尚的一个支撑点。然后从中国民俗文化特点上看这一发展,汉民族有内向型的一大特点,它关注的是个体在社会集群中的经验与修身养性,前者教你处事做人,后者则是调息心向使其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状态,当然天人合一的解释在不同的时代是不一样的。在秦、汉初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贵族、皇想向往长生不老,一则是逃避死亡,二来可永享荣华。于是求仙问道成为那个时代成功人士生前的必然追求,而生后大规模的丧葬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当时王公贵族的直接推动下丧葬文化迎来它的又一个高潮,出现了一批有很高美学标准的墓室艺术珍品,这也使得民俗艺术的创作有了更多展示空间,由于墓室相对封密具有良好的保存特质,使得我们今天能窥视其时代之本原。

秦至汉初丧葬文化发展为汉民族文化的形成打下了支撑,从一个侧面放映了中国人文在建立之初的脉络,即伴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由上至下之时代气息同时也反作用与它。从丧葬文化渐进的过程中民俗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进而形成了汉民族文化图式。这种图式的技术层面有一套严格的规范条理顺序,从构思到选材再到具体制作都有,并通过师传关系一代代加以传承完善,丧葬文化与民俗艺术结合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重要遗产,它所创造出了非物质文明成果是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它不仅仅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重要形式,也是东方文明的表征。

四、结语

我国丧葬文化中的陵寝石木雕刻、陪葬陶俑、墓室壁画、帛画等都是民俗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而民俗艺术从形成之初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开底层文明之风气,又接受大众化的改造,因此融入了世俗性喜好从下至上广受欢迎,它是人们在劳动与生活逐步形成的又与人对大自然的图腾与神灵崇拜、生老病死、来生转世等相关联,并通过不同时代特点在形与色的结构上影响着时代风尚与文化演进。

基金项目:1.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文化遗产与视觉文化的交汇:新艺术史的视野”,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0XJ760002;2.重庆文理学院2012年教改课题“大足石刻的视觉图式在高校素描教学中的应用”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西汉 武帝时期.

②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第五.西汉 武帝时期.

③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

④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⑤王淳.秦国早期婚姻习俗及其对后世政治势力和政治变革的影响.南都学坛,2008年第06期.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7

21世纪以来,吹吹腔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吹吹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下,在民间复兴并受到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扶持;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戏曲学、民族音乐学、民俗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因研究的需要,开始将民间戏曲艺术纳入研究领域;政府文化部门因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需要,将吹吹腔的研究作为制定政策的前提。民间、官方和学术界,围绕吹吹腔开展各自的工作,并形成了彼此交互的关系。有学者分析了吹吹腔在大理各县的不同称谓,以及高腔和平腔与不同戏曲行当的关系,论述了伴奏音乐和乐器的民族特色。[11]白族吹吹腔含有高腔、昆曲的传统元素,同时,在大理白族地区的流传过程中,又经历了民族化、地方化的演变。所以,论者认为,吹吹腔是一种吸收了高腔和昆曲之后,又吸收了白族民间音乐的新声腔,既有汉族音乐基因,又有白族音乐特色。“它是在汉族戏曲音乐文化的传入影响下而产生的,既保持了原有的传统,还融入其他白族的特点。特别是在表演、剧目和音乐中,还能找出一些高腔、昆曲遗传基因。”吹吹腔在部分白族地区,也作为本主崇拜活动中的仪式音乐而存在,促进了祭祀活动中的人神共娱与音声和谐。有学者梳理了吹吹腔戏起源的几种不同说法。其一,杨明认为属于弋阳腔中的罗罗腔,为明代洪武年间,随前来大理屯军、屯民的外来人口传入。如今大理白族人称祖籍南京和洱源南京豆之说,以及吹吹腔剧目《血汗衫》对兰中秀兄弟征大理事件的叙述,都可证明此说。其二,黎方认为吹吹腔源头为安徽、湖广的吹腔和罗罗腔,是明末清初随大西军传入的。其三,流沙认为,吹吹腔在内容与形式上与北方剧种颇多相似之处,此种戏曲是由一个大剧种传入大理的,明末清初在西北流行的“二句腔”与之具有主要相关性。其四,包钢认为吹吹腔是由北方民间小戏传入的,罗罗腔传入云南后演变为吹吹腔。论者提供了清末光绪年间吹吹腔繁荣期涌现出来的吹吹腔艺人及其小传,这些艺人是张相侯、李贵文、张秀明、劳万兴、杨文卫、李俊轩。同时,论者还记述了白剧老艺人杨汉、尹述尧、杨绍仁、张李人的生平和演技。有学者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下分析白剧音乐演变的规律。吹吹腔音乐是白剧音乐的组成部分之一,大理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和宗教为其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其次则是受政治、经济和历史的影响。论者的研究的结论是:文化生态环境决定了白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白剧音乐的生存和发展是其适应文化生态环境的表现;带有强烈地方性的白剧音乐具有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的作用。[15]白剧的起源和流变,和白族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密切相关。白剧将吹吹腔作为戏曲资源之一,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白剧的发展尚未从吹吹腔中获得足够的传统支撑。从文化生态视角研究白剧,应当重视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吹吹腔视为在各种要素交织的网络中生存的民间艺术。特别是吹吹腔为何为白族民众世代传承,对审美接受心理的特征,传统民俗活动的作用方面进行进一步实地调查研究。再如,对本主信仰的观念和田野中具体的祭祀仪式,有必要进行深描,同时指出吹吹腔艺术和信仰的关系。论者从吹腔本身出发,讨论不同剧目乃至角色对不同腔调的选用,以及不同唱腔对不同情感的表现,体现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特色。有学者从总体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角度,对云南吹吹腔戏剧进行考论。论者引证民族史学家的观点,认为,历史上的白族是外来中原汉民向云南不断移民,然后与本地土著民族融合的产物。原生性的滇文化与中原汉文化接触之后,文化之间出现了融合,云南土著民族对中原汉文化加以学习,同时保留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南诏文化是典型的交融型文化。

白族吹吹腔戏就是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出现的,是汉族戏剧流传到白族地区之后形成的一种带有白族特色的戏曲形式,它融合汉族文化和白族地方文化。论者梳理了吹吹腔戏的艺术特征。行当体制方面,吹吹腔戏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舞台陈设方面,吹吹腔表演戏台的形制和功能与中原戏台极为类似。音乐方面,吹吹腔的源头为弋阳腔,所以在曲调韵律方面,自然也体现出一种继承关系。剧目方面,白族吹吹腔分为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两大类。前者是以三国戏和宋朝戏为主,后者则是以反映农民生活的小戏曲为主。表演方面,现代剧目的表演平实、轻松,对汉语、白语的交叉使用较为灵活。新编剧目在音乐方面,大胆地吸收了白族民歌的内容。但是,现代剧目在戏剧结构和唱词的意蕴方面无法超越传统剧目。演出团体方面,白族吹吹腔剧团包括专业剧团和八个业余剧团。从剧团的分布来看,云龙县沘江、澜沧江两岸已经成为吹吹腔艺术当代传承的中心。论者认为大达村是吹吹腔演出历史传统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因此以大达村为田野调查研究个案。受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吹吹腔的演出和接受都面临衰落,学戏者、听戏者都在减少。创作和表演新剧目的人才匮乏,新剧目的美学价值有限。吹吹腔只有变革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论者认为,首先要对业余剧团进行培训;其次对吹吹腔的传统艺术特色要予以保留。有学者在《白族吹吹腔戏的历史叙述》一文中指出,作为少数民族戏曲种类之一的白族吹吹腔戏,是中国民族戏曲中独特的一部分。戏曲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舞蹈和叙事的综合性艺术。只有将单一、零散的吹吹腔戏曲资料置于历史维度中进行综合研究,才能立体地观照到戏曲的各个艺术维度。戏曲是历史的载体之一,通过戏曲,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的艺术史、文化史和社会史。历史的研究视角,在于建构无完整文字记载的白族吹吹腔戏曲史。以文献、文物、口述资料为依据,该学者首先从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两个方面对吹吹腔和白剧的概念进行了辨析,继而将吹吹腔戏的历史变迁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1949年以前;1949-1999;2000-2012。此种观点认为,吹吹腔的演出者、演出环境、演出剧目、演出程式、戏曲音乐,乃至于称谓,皆随着社会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化。具体而言,从文本资料、戏曲文物和民间集体记忆来看,吹吹腔戏在第一阶段是在民间比较自由地存在的;第二阶段,受国家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吹吹腔戏一方面在国家话语层面被归入白剧的大一统艺术名目之下,一方面又有原生态的吹吹腔戏在民间流传,此时的吹吹腔戏实际上演化为两种形态;第三阶段,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民间兴起了重构传统吹吹腔戏的热潮。吹吹腔戏三阶段式的发展,表现了此种戏曲的发展、演变和反哺。吹吹腔被解读为历史现象、音乐现象和文化现象。论者试图从吹吹腔戏曲的研究个案中,总结出少数民族戏曲的发展规律:即起源问题上的多源头性和生存景观方面的多重性。正因为少数民族戏曲的发展具有这两种突出的特征,所以研究方法上,要注重历史发展的梳理和综合性方法的使用。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保护和发展吹吹腔艺术,成为有识之士共同关心的话题。吹吹腔艺术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受到重视。有学者指出,首先要认识保护吹吹腔艺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认识到吹吹腔艺术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可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体措施主要是:普查、整理、宣传吹吹腔;建立从区、乡至村的保护区域;提供专项资金加以扶持;文化馆领头建设吹吹腔艺术专业队伍;举办培训班,促进剧团交流;保护老艺人,培养新艺人。

二、结论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白族乡戏“吹吹腔”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从戏剧史的角度,对吹吹腔的源流进行了梳理。在方法上,涉及口碑资料和文献资料的互证,主要从声腔、剧本、表演程式、民族发展等方面,论证了白族吹吹腔戏曲与中原戏曲的源流关系,普遍认为白族吹吹腔是古代汉族戏曲因战争、移民等原因从内地传入大理白族地区的剧种,但在白族地区融入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与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白族文化色彩浓重的戏曲形式。史论派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吹吹腔与大本曲合流为白剧的过程进行了描述,讨论了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第二,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吹吹腔戏曲与、民众生活等事项的关联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如吹吹腔戏曲与本主崇拜、白族喜庆节日之间的关系。第三,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吹吹腔的风格特征进行了研究。戏曲是综合艺术形式。音乐方面,学者们对吹吹腔音乐进行了大量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还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对吹吹腔与高腔、昆曲等在体制、节奏、表演形式、角色行当、剧目题材、音阶、唱词、润腔、行腔、剧目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比较。还有学者对面具、剧本、角色、表演技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第四,从对策研究的角度,学界围绕吹吹腔戏曲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考证、论述吹吹腔戏曲的源头与流变,是吹吹腔戏曲研究的首要问题,所谓正本清源,吹吹腔戏曲绝非云南白族先民的独创,而是汉族文化与白族文化交融的结果。白族吹吹腔戏曲的形成历史,无疑和中原汉民族大量向云南白族地区迁徙,与白族先民通婚、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大背景密切相关,或者说,吹吹腔的形成,正是白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在戏曲方面的表现。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8

针对于艺术学校中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德育教育对于这些学生的成才也是尤为关键的。受不同的传统风俗、宗教礼仪、历史文化的影响,在少数民族的学生身上都存在着明显的民族特征,这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他们的特点。但正是这些特征,使得他们在平日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立的价值观、世界观,但这些观点是否符合社会主流还有待考验。虽然,对于这些不同我们应该抱着包容和接纳的态度接受,但这些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在以后生活的发展。所以,应该在保留他们原有民族习惯的前提下,让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了解汉族文化,从而是这些学生形成更为合理的价值观念。

学习文化首先应该从语言入手,汉语的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是十分关键的,这是他们接触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也是一个新的起点。相较于以往的传统汉语教学,为了把德育教育更好的体现在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中应该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首先,在教学材料上应该大量采用更为新鲜的知识、事例。对于艺术学校的学生而言,其实他们的生活很简单,就是练功、学习、练功,而少数民族学生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生活每天都在变化,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在发生着变革,过去老旧的观念放在如今的社会中有些已经不再适应。所以,汉语教学的课本也应该随着更新,向艺术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们传达最新的思想,让他们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在教学材料上不仅可以有“孔融让梨”这样的经典故事,让少数民族的学生能学习谦让之礼,也应该有“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信义兄弟”这样生动的事例。为了不拖欠农民工的一份工资,连夜冒着雨雪天气赶往家乡为农民工兄弟送钱。然而不幸的是在路上遭遇车祸,全家无一幸免于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弟弟孙东林接过哥哥的债务将工资一一交付给农民工。这样的事例更具有震撼力,可以让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个事例中认识到“信义”二字的重量。

这样的新鲜事例对于学生而言更具有说服力,能在他们心灵上产生共鸣,因为这些事情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将诸如此类的故事编写在课本上,不仅可以让少数民族的学生学习到汉语,也让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也感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帮助他们形成更健康的人格。其次,在艺术教学中注重汉族文化的学习。只是学习汉语是不能更深入了解整个汉族人民的意识形态的,不能够让不同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中进行很好的融合,同样也不能够更生动的体现德育教育。然而从艺术学校这个专业学校的角度出发,学校在平时的汉语教学中应该将汉族艺术融入到教学课堂上,让少数民族的学生通过艺术的学习了解汉族文化,感受独特的汉族文化,领悟汉族文化中的精髓。都说艺术是世界的共同语言,一个肢体动作、一个眼神传递就表达了一种情绪、一种思想,通过这样直接具体的学习,少数民族的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汉族文化所要诠释的内涵。这都是言语所无法展示的,它已经深深刻入汉族的艺术之中,绵绵延续。比如,传统汉族民歌就有《茉莉花》、《船工号子》等,它们反映了不同的汉族文化。其中《茉莉花》歌颂的是祖国的魅力山河,《船工号子》则反映的是船工、纤夫他们在劳动中的过程以及心情,它朴实的描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朴素、乐天的精神。通过《船工号子》这首歌曲激昂澎湃的曲调,感染少数民族的学生,让他们更为深入的了解汉族人民的生活风俗。与此同时,这样开阔、积极向上的音乐对于他们的品德修养也有一定帮助。最后,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增加教学的趣味,体现时代精神。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9

一、汉字艺术的内蕴

汉字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视觉化、传播化、媒介化的艺术形式。从古至今,人们惊异于汉字的无穷魅力,汉字在字形和字义之间,往往存在一种逻辑的内在关系。透过汉字表意方式的特性,可以反映本民族思维方式的形象性;从汉字方块构形特征,可以反映人们中规中矩,崇尚平衡对称的审美情趣;从汉字的字义体系特征,我们可以发现隐藏在汉字中的历史文化现象的凝聚过程。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汉民族的智慧,包藏着丰富的艺术内蕴,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广告的定义很多。就其反映的内容来看,由于它的外延很大,包括了大众传播的许多内容,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定义广告。就总体来看,广告的汉语字面意思是指广而告之,即向广大公众告知某一事件。文字定位是广告设计的前提条件,在众多的广告设计中,设计者总是徘徊于创意的痛苦与欢乐之中。作为广告的基本元素,图形、文字、色彩的选择会让设计者苦思冥想,一方面人们苦苦寻找那些最新颖、最时尚的元素作为图形创意的火花;另一方面却忽略了那些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朴素元素。[1]

而汉字艺术作为我们每个人熟悉的形象,无论是从形体还是意象都表达了设计者的美好情感和心理愿望。在优秀设计师手中,汉字艺术经过有效的设计会呈现许多美好的效果。汉字艺术图形作为广告设计元素,所表现的魅力是十分朴素而又令人感动的。在以汉字艺术为元素的广告创意中,没有华丽的色彩和优雅的造型,而是通过简洁明快的汉字艺术造型,在公众语义中传递着人们所熟悉的汉字艺术的声音。汉字作为广告图形元素,质朴的语言图形被赋予恰当的象征意义,设计师正是利用这些人们熟知的汉字语言,构成视觉的可读性。

汉字的艺术内蕴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造型美———精彩的图画。汉字的本质是一种视觉图形,这是中国传统文字学的基本观点。扬雄《扬子法言•问神》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李轨注:“书法成声,画纸成书。”这是对语言和文字作的区别,即文字首先是画,即图形。今人也有持这种看法的。如刘又辛认为:“文字是人类用以交际的、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2]如果将汉字辅以色彩、光线,加之以扭转、叠合、解构等多种设计方式后,其图形化更明显。既可以以文案的表现形式来传达信息,引领受众注意力,也可以作为图形语言来传递一般图形信息的字符。这些纵横的笔画中有了汉字形态的美丽。正是因为汉字的或扁或圆、亦庄亦谐、动静相宜,才有了汉字多彩的美丽。如图1,“怎比我苏州鱼米香?”,象形文字的运用,以笔墨趣味写意,整个设计自信、形象、经典[3]。

发音美———优美的音韵。“一声平,二声提,三声转弯,四声降。”它的每一种发音都包涵了隐藏在汉字之内的美妙,汉字音韵美的基本元素是在于汉字发音系统里的韵母多是由元音构成,而辅音则较少,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汉字的四个声调抑扬顿挫,且可以在一定的语境中变音。当然,双声叠韵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示义美———生动的历史。“形”即可见性,“意”即可展性。在汉字设计过程中,如果能“以形写意”,“以意达神”,往往可收到非常奇妙的视觉效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所有平面广告中都有会徽(如图2),这一汉字设计典范把北京的“京”和一个运动的人相联系,就是汉字“形”与“意”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传神的目的。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无论是取汉字最初之形,还是取其意,或者取其神,都会有非凡的效果。

传情美———最佳的镜头。从汉字的发展史来看,远古人类由结绳记事到创造出文字———首先出现了象形文字,即将字与图,语言与视觉有机地关联在一起。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由大篆的原始到小篆的严谨,由隶书的古拙到楷书的庄丽,由行书的奔放到草书的狂放,再由书写到书法,由刻划到印刷,无不体现出汉字构成的多样性与可塑性。

寓意美———深刻的哲理。汉字是汉族语言的视觉表达形式,在汉字设计中,能体现出强烈的民族元素与民族特征,也就使文化的底蕴赋予汉字以更深层次的内涵。如图3所示,汉字以各种不同“家”的写法组成图形,主体部分似中国沿海地图,“家”的一点彩色,代表了台湾[4]。汉字艺术作为中国人一直利用其形式作为记录、储存、交流、传承知识与记忆的工具与方式,正在成为越来越丰富或者永远与现代同行的视觉文化形式,它集强烈的文化信息、多元的表现体裁、丰富的艺术风格于一体,大大地超越了“书法”、“美术字”的范畴,已成为设计与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汉字在广告设计中的审美意蕴和媒介形式

在广告设计中,汉字作为艺术符号语言是可感可视的,负载了许多象征意义,传达着人们的思想、行为、观念,使人的情感产生互动交流与沟通。通过汉字艺术的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汉字以外的意义,汉字作为一种最常见、最普通的交流方式,巧妙的运用可以传达出许多震撼的力量。作为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具有特殊意味的“语言符号”,汉字艺术已被众多设计师关注并采用。无论汉字艺术表达的是数字概念,还是祈福祝愿,那些富于变化和象征意义的汉字艺术图形负载了诸多的含义,并在现代广告设计中作为真实而又朴素的设计元素被不断地挖掘使用。

1.汉字具有信息传递的优势

信息传递的准确与否是广告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汉字作为一种语言工具,从汉字的造字方式六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都是以视觉上的“形”为主进行的,这种以形为主的设计过程和现代视觉传达思维不谋而合。具象的、直观的、迅速的传达永远是广告设计的第一要务,而汉字恰恰具备了这一特点。纵观世界上大多数文字系统,都是从象形表意走向字母表音的道路,而汉字则一直坚守方块字的表意,即使方言发音不同也可自由交流。基于交流的需要,形象传达出的信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文化和种族,这一点汉字是具有形象优势的。[5]如果设计师理解透彻,表现合理,汉字将是极好的交流工具。在信息传递方面,汉字的面构成比西方的线性文字具有更易识别的特点。而且由于国人把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都放到了这小小的方块之中,使汉字成为了自然和人之间的天然联系,通过这些联系,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以自由沟通。

2.汉字具有构架字符、装置界面的结构之美

汉字是图形化的文字,造型的形式是象形。所谓象形,是在文字形成过程中对具象事物的归纳、提炼、抽象和重构。从“看图识字”演化为“图形文字”。由于提炼于自然物象,汉字既有自然的美,又有艺术的美。汉字的各种书写方式不同,从规整的宋体、黑体到肆意挥洒的草书,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作为我们设计的切入点。其笔划结构可以说是抽象美的最高成果,点线面的合理组织、各部分的和谐比例,都是严谨而极富美感的。尤其是书法文字的表达体系,其节奏、韵律、疏密、主次、对称、均衡、阴阳、刚柔、动静、虚实等表现都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峰。可以说,汉字发展到现在,本身就是中国人对世界贡献的最伟大、最智慧的一项设计。

3.汉字具有意象美

中国传统艺术一向是以形写意、以意传情,汉字艺术也不例外。汉字在人们眼中似乎是有生命的个体,不是凝固在纸上的,而是有各种心理形象,即使难以描绘,但它确实是存在的。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和其特有的抽象结构,使它成为最富意象蕴涵的文字。中国的艺术从古至今都是一种形而上的艺术,它的最高价值不是对物象的单纯再现,而是通过“写意”以“参赞造化”。[6]汉字的造字过程也集中体现了我们祖先这种艺术观念上的侧重。由于几千年来集体无意识的积淀,汉字对中国人的意义不仅仅是文字符号,而且在文字来源之中还包含着一种对万物的认识标准。中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观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都放在了这个方块字系统内。这也使得汉字本身既可以从形态来表达意象,又可以从含义上来表达意象。这种丰富的意象美为我们在操作广告设计时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自古以来,“书画同源”,书法作品给人的美的欣赏,给人的艺术震撼力与现代平面广告中的汉字设计所创造的美在视觉审美规律上是一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书法已经成为纯粹的艺术形式。但在平面广告汉字设计中,书法的艺术美有着增强汉字审美价值的重要作用,使汉字更有魅力。几乎所有名胜古迹的宣传广告都以书法作为背景或以其作为文案文字。除了一般的文案文字、书法艺术之外,现代汉字设计其实就是对汉字的一种装饰。将汉字的部分或整体予以变形,就显示出创造性的装饰美。中国铁路的标志就是对“工”“人”二字进行变形、装饰、组合(如图4)。图案就像一辆飞驰在铁轨上的火车头。其中,外圈是“人”字形的象形,代表人民;“工”是铁轨的横断面,代表铁路,整个意义表示人民铁道。其中还蕴涵的中国工人阶级是时代前进的火车头寓意,又具汉字意韵之美。

4.汉字具有表现形式的丰富性

中国的汉字是伴随华夏古国几千年文明一路走来的,它不但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最富内涵的文化形式,有着异乎寻常的强大生命力。汉字在内容和形式上涵盖极广,几乎涉及中国人精神和物质的方方面面。从形式上看,汉字的表现种类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化和扩充,从甲骨文、青铜铭文、竹木简、帛书、石刻等物质形式,到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黑体、宋体等表现形式;从原始彩陶的天真稚拙到书法的法度森严;从民间装饰的浓郁质朴到文人名士的阳春白雪……每一种演变都代表一个时代的特征,每一种形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美感力量,凝聚着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里不仅有字体的种种变化,还有应用的种种不同。形式的多变为我们提供了设计的无数可能性和切入点。

三、汉字艺术在多元广告语境下彰显中国形象

当今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现代科技手段的导入,促使了广告设计观念的更新。信息时代新媒介的介入,将会使广告艺术设计更好的突出艺术表现上的视觉张力。人的视觉需求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日益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那些自然形态的视觉形象,在其复杂性、视觉冲击力和联想等方面,现代广告设计已经走得很远。从客观方面来说,日益复杂多变的视觉文化,有一个不断趋向于完善和纷杂的发展逻辑;从主观方面来看,作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人的视觉要求和期待也有一个不断提升的对应过程。这种视觉的丰富性和人为化有着太多的呈现,然而作为读图时代的视觉方式,汉字艺术在图像、图形、印刷品、广告、网页、多媒体、电视、影视视觉等形式多样化、全方位地吸引着人们的视觉时,应该如何适应、发展、演化,就成为广告设计的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中国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充满魅力与活力的中国形象的愿景。从中国文化自身的特点来说,博大精深的传统智慧,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多样和谐的民族特色,气象万千的创新改革,都是建构文化中国的宝贵资源。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民族性格,热情奔放、富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博怀,都应当是文化中国的重要内涵。把一个真正的文化中国呈现给世界,就是要在这些方面努力开拓。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而民族文化又包括各种类型的文化。汉字与民族文化的各类型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多种形式的关联,与广告文化也是息息相关。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将汉字设计与民族文化的真正融合,是关系到实用艺术设计发展与应用的重要问题。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汉字的形式在其中发挥着民族韵味的特殊意义,利用汉字的形态作为主要的形式去推广海报、书籍封面、企业标识、产品包装、宣传品等,目的是能更快更好的推广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使所有承载着汉字字体设计的艺术载体更具有民族特性。因为这些表现形式中有汉字元素的加入,才使得艺术作品起到推广性的作用。汉字是汉族语言的视觉表达形式,在汉字设计中,能体现出强烈的民族元素与民族特征,也就使文化的底蕴赋予汉字以更深层次的内涵。

汉族的传统艺术篇10

【关键词】书法元素;平面设计;传统艺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方面的变革也更加深入和丰富,在我国,现代平面设计起源于20世纪末期,在此之前,平面设计方面的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一些手工制作的基础上,当时作品的具体表现模式比较单一,限制在传统社会的一些意识形态中。但是在此之后,一些西方理念的融入已经和我国的平面设计思想产生了相应的碰撞以及融合,尤其是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过程中,使我国的平面设计模式从传统的手工劳动中得到了借鉴,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在平面设计方面的思想理念以及具体的思维都逐渐变得更加丰富,能够在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使平面设计的内容更加融合,并和国际方面的一些要求相匹配,体现出独树一帜的特点。中国书法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环节中的应用更加体现出设计者的思维以及理念,还有其独特的审美观念,能够和线下的世界潮流相匹配。以下主要围绕着平面设计过程之中民族化的艺术内涵展开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一、平面设计过程中民族化的艺术内涵

实际上,民族化的内容主要是包括民族中的历史传统文化以及民俗方面所体现出的一些民族审美理想和自信心以及精神等。正是这些民族的内容,促进了中国传统民族的进一步传承及发展,实现了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的传承。在不同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区别是来自于不同民族本身文化根源方面体现出的差异性,以及不同民族在日常生活形态方面体现出的不同,从而能够体现出各民族的具体特征。因此,民族特征本身就需要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进行展现。现代平面设计环节中,一些民族化的应用设计需要体现出传统的一些民族文化,寻求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精神内涵以及其核心的精神,能够展现出更加具有个性化以及独特性的民族意识,再形成丰富的现代平面设计作品[1]。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应用民族化的一些内容和元素,也是社会多样性的一种具体体现,能够使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以及发展,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差别。全球化本身的存在就需要包容不同民族的个别问题,在其具体的设计过程当中不能够仅仅作为一种设计的思潮而存在,更应当以传统的文化作为具体的基础,将设计环节的一些艺术元素和传统的民族文化产生了紧密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会体现在整个平面设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同时平面设计艺术也是一种传播的媒介,影响到了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以及发展,推动了其进一步传承。艺术原本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又比人们的日常生活形式更加高级,因此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环境。当前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一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内容,这能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相对应的思想平台,并体现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使设计出的作品同时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以及国际风格,对人们产生更加强烈的吸引力[2]。

二、中国书法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主要作用

中国书法艺术元素本身是基于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和配合的前提下所实现的发展,主要是包括社会整体情况、文化背景,以及地理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都会影响到中国书法的长期性发展。在中国书法的发展过程中,从最早的甲骨象形文字,到后来的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变革以及历史的发展效果。中国书法的艺术元素表现具体是汉字,其本身就体现出直观形象以及抽象意味的有机融合,这是一种基于抽象的直观形象的具体表现,通过汉字的创造,能够提炼出不同的字势,能够展现出一种平面的空间美[3]。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当中,人们融入了一些主观的意识以及思想,对汉字本身产生了更加丰富的理解,希望能够通过书法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汉字形象,使其体现出多样化的效果,有的汉字飞扬,有的汉字飘洒,有的汉字隐晦,能够使汉字本身所具有的字势形成一种审美价值,体现出人的一种思想境界以及精神追求。书法汉字中本身存在的字势以及笔墨方面的情怀,都是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特色审美意识,是几千年来人们审美活动的结晶,是构成现代书法方面所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书法也是基于汉字的形体变化为具体造型手段,实现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与此同时,汉字本身所存在的字势中提炼出抽象的自然美,表现出具体作品的价值,从而能够使作者的想法得到相对应的体现[4]。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书法艺术实用价值越来越低,但是这种书法艺术元素逐渐走进了公共的空间,成了一种大众化欣赏的内容,逐渐变得更加平民化。与此同时,结合西方文化的一些影响,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普遍趋向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精神的交流,使其能够展现出人类所具有的一种共性审美。基于书法艺术元素本身所传达出的东方意念将其展示在现代平面设计环节,体现出民族化的特点以及中国设计的实际价值,这种元素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也是设计作品中所渗透出的一些理性内涵。设计作品中,设计师表现出的具体情感以及价值观念都是现代平面设计内容,因此将中国书法的艺术元素应用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当中,不但能够彰显出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还能够体现出设计师在东西方元素融合方面存在的一种客观认知,使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熠熠生辉[5]。

三、书法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理念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形象以及思维方面都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但是在我国,现代设计体系却仍然会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优秀作品来实现进一步的创新及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设计师沉浸在国外的审美元素中,对国外的审美观念盲目推崇和追求,忽视了本国的一些特色性元素。将书法艺术元素应用在现代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的一些思想价值以及审美观念取向,设计出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应当了解到多样化的现代平面设计方式,使书法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实现有效的应用[6]。(一)书法元素在中国传统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历史相。对来说比较久远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平面设计中包括很多书法艺术元素。在古代社会中,一些店铺门口悬挂的标志就是最早期的一种平面设计方式,也是平面广告的起源。与此同时,有一些线装书中用书法艺术在封面的左上角所题写的书名需要表现得庄重,体现出书本身的内涵,这些初具设计意识的书法作品主要就是基于书法元素形式来实现的一种平面设计,因此,中国书法元素在平面设计过程当中的历史比较久远[7]。(二)书法元素在平面设计中运用应当体现出灵活性。在现代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主要的一些设计元素包括图形以及文字等,文字设计能够用于美化产品并传达相对应的信息,但是在很多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基于美术为主要的设计形式,这种设计形式在使用过程中虽然更加方便,同时体现出整齐性的效果,但是和一些书法的形式相比较,却体现出活力的缺乏以及没有灵魂的特点[8]。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具有创新意识,是整个设计作品的灵魂,在平面设计的环节中,要求相关的设计师能够对不同的产品进行相对应的针对性设计,而书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能够通过笔墨的变化为平面设计作品添加更加丰富的艺术以及灵动的生命力,从而能够使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在这个过程中,图形则是平面设计作品另外一个重要的部分。实际中,很多传统的书法艺术也为现代图案的设计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就是书法艺术元素能够作为图形来发挥相对应的图像化价值。实际中就要求设计师能够在应用书法艺术元素,使其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将其进行适当转化,从而体现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元素应用过程中的具体精神价值。

四、结语

整体来说,书法艺术元素在书法艺术以及平面设计方面都是一种视觉艺术,两者存在一致性,在这个过程中,应当积极吸收了解书法艺术元素方面存在的一些审美价值,并且将其作为现代平面设计环节的具体内涵,推动现代平面设计方面的革新以及发展,挖掘更加丰富的艺术价值,促进传统艺术以及现代设计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细妹.论中国书法艺术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00-103.

[2]丁国凯.论中国书法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上),2018,(08):62-64.

[3]龚晓田.书法艺术元素在现代文字创意设计中的运用[J].闽江学院学报,2020,4106:88-95.

[4]张建龙.中国书法艺术元素在书籍装帧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大学学报,2019,3304:102-105.

[5]吴彩虹.谈米芾书法艺术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应用中的优越性[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77-78.

[6]赵玉洁.书法艺术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国画家,2020,(03):74-75.

[7]刘继.书法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9,(06):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