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十篇

时间:2023-12-18 17:56:55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篇1

关键词: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免疫学;教学方法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1]。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本课程长期以来都是使用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片面重视此学科结构的完整性,忽视此学科的使用价值。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没有密切联系护理职业的职业活动。国务院早就强调要加强学科体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建立一种新培养模式,但从目前来看,高职高专教育在此课程上做的还远远不够。

1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1要根据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学科特点,来明确教学目的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讲,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最为基本的工具;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的知识有一个清晰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本身会学习到的教材知识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以把握重点与难点。正因如此,要让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知识印象更深,就应该备课充分,对每节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了然于心,对学生的疑惑有一定的预见性;要明确告诉学生哪些知识是特别重要的,使他们在心理上重视起来。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学科中免疫学的部分知识多是抽象、理性的,不容易理解;免疫学知识还与临床的关系紧密,安排的课时量很大。然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病原学知识点虽然较多,但都比较形象,十分容易掌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科在细菌概论这节中,教师讲课应该着重、详细的讲解细菌的形态与繁殖特点;在讲解细菌变异过程时,就应该作一个一般性的概括,不宜花太多时间来讲解这部分;对细菌概论的其它的部分,教师可以"一笔带过",让学生在课后了解教材内容,发挥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要做的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对细菌概论章节知识提炼与萃取,提高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从而来提高整个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堂教学效率。

1.2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化教学方法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科学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成为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教育教学陋习的着力点与突破点。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自己创新一套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将自己风采展现给学生,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引导学生。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喜欢上授课教师,对课堂的产生兴趣,促进学生对讲授知识的理解。

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免疫学部分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例;教学方法就可以很富,比如可以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起来,多媒体教学包括:视频、图片及声音;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利用音频与视频进行演示,让传统死板的教学变得生动,使抽象难以理解的的理论知识变的形象容易理解,还可以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学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当然一切事物不可能是完美,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过度的在课堂教学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容易脱离课本,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多媒体教学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的补充,使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要放慢速度,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的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化教学方法,意在更好的掌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课堂教学教学节奏,更好把握课堂的重点与难点,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学到更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

1.3加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没有密切联系护理职业的职业活动,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护理职业的职业技能;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与具体的生活相结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事例。

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譬的绪论部分课堂讲授为例;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譬的绪论部分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把和此理论有关的事物,自然而然的引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绪论部分的讲解中;不能生硬的把具体实例搬入课堂,否则将缺乏说服力,事先需要进行课堂设计。要注意的是,实例不能仅仅讲国内,还要讲国外的;例如譬如说弗莱明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青霉素的有趣事例[2]。

2 结语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这门课程涉及到大量的理论[3];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此课程之初,往往觉得很难,无法理解;教师要根据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学科特点,来明确教学目的;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加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不断创新此课程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

参考文献:

[1]何春燕,武军驻,商亮,等.病例讨论课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

[2]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建设高等教育大国的辉煌历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篇2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河南济源459000)

摘要:“病原生物与免疫”是高职护理专业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针对目前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病原生物与免疫”为依托,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病原生物与免疫”;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4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102—02

收稿日期:2014—10—10

作者简介:王晓静(1983— ),女,河南鹤壁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细胞生物学。

范双莉(1981— ),女,河南焦作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讲师,研究方向:病理生理学。

常翔(1983— ),女,河南开封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助教,研究方向:管理学。

杨洋(1985— ),女,河南济源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法医学。

一、“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的定位和作用

“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包括微生物、寄生虫与免疫学三门课程,它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开设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先修课程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后续课程为“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它既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又为临床疾病的病原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模糊。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对口生的基础课程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基础课程开设的学期、理论课课时数、实验课课时数等基本相同,没有专门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对口生医学基础课量身定制的教学模式,专业基础课的基础性、服务性、应用性体现不充分,造成教学整体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低。[1]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定位,即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熟练的护理技能、良好的沟通水平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

(二)教学方法不当。“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抽象难学的课程,学生会觉得枯燥,不想学,由此导致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教,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学到的越少;如果教师讲得面面俱到,重点未突出,难点未讲透,学生就会感觉模糊不清,并且容易使课堂教学死气沉沉。[2]因此,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三)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应该是统一的、互相依托和互相促进的,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二者往往是脱节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先讲述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项目,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病原生物与免疫”理论课时数多,实验课时数偏少,导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衔接不好,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考核方式单一。很多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依旧采用试卷形式,且考试一般在学期末举行,学生考试的结束也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结束,对于考试前和考试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师和学生无法进行交流,教师从学生那里得不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导致教学效果得不到质的飞跃,因此,要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日常教学,考核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并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核制度。

三、“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章节课时分配的改革。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的过程与机制以及在疾病防治诊断中的应用的一门科学。它对疾病的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免疫学能够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应该增加免疫学的课时数。

80%的临床疾病都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病原生物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了解病原生物引起疾病的原因、机理机制、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再结合临床实际及护理专业特点,强化护理学生在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增加了微生物的课时数。

教学内容应体现时代性。[3]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卫生意识的提高,我国的流行性寄生虫病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五大寄生虫病基本消失,但是,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率居高不下。这就要求结合目前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因此,寄生虫学只安排了两个学时的内容(见表1)。

(二)理论课结构比例的改革。1.删除临床已经不用的内容。[4]例如:“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材中依旧有检测临床疾病的旧方法,对这部分内容可予以删减。2.减少临床上比较少用或者未涉及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例如:细胞因子这部分不需要讲得面面俱到,只需要讲授细胞因子的基本作用即可。3.重组各章节内容。免疫学是非常抽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对细菌、病毒、寄生虫没有一个基本概念上的认识,多数学生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我们将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先讲细菌总论、病毒总论、寄生虫总论,在学生对抗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再讲免疫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抗体、补体等抽象的知识点。

(三)实验课结构比例的改革。“病原生物与免疫”这门实验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无菌意识和无菌操作技术。实验课课时少,不利于学生无菌观念的强化和无菌操作习惯的养成,因此,应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我们将微生物学的实验由两个学时增加到六个学时,让学生观察房间角落、自己手上的细菌等,使学生认识到细菌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非常必要,对于不同的教学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仅能满足学生今后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如病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多媒体教学法,组织学习兴趣小组或基础知识技能竞赛等,提高护理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为了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即卷面成绩60%+平时考勤和平时作业20%+实验考勤和实验报告20%=100%,其中,实验考核是检验学生掌握实验技术的重要手段,这种考核手段更能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也改变了一部分学生认为实验课是理论课附属的观念,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素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四、“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本次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对课程章节进行了前后顺序的调整,增加了重要知识点和实验课的比重,减少甚至去掉了不重要的知识点,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展现教学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考核方式上,采用日常教学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考核从学期初跟踪到学期末,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秀.高职教育中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J].山东纺织经济,2011(2).

[2]侯云华.高职护理病原生物及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尝试[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1).

[3]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篇3

关键词: 护理专业 病理学实验 教学探讨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我校四年制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为认识疾病的本质及后续临床医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病理学实验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好病理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护理专业与五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使其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完成病理学实验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将针对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应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探讨,分析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完成病理学实验的授课。

1.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本教研室通过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应用双语教学和案例式教学及尸检观摩等多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的病理学实验的教学质量。但护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特殊性使其病理学实验存在不少问题。

1.1课时量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病理学实验虽然是我校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课时非常有限。目前,我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病理学共97学时,其中理论52学时、实验45学时,实验课约占总学时的一半;而护理专业开设的病理学共56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6学时,实验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到30%,实验学时数偏少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另外,目前缺少针对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病理学教材,各院校选用的多为国家统编的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个专业共同使用的教材,内容较多,学习难度大;并且实验课的学习内容与护理专业以后的临床工作联系不紧密,不利于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

1.2.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学时偏少等原因,很多院校对病理学实验不考核或者仅挑选少数章节进行镜下切片的绘图、以实验报告成绩为考核指标。这就导致学生只认真观察需要考核的镜下切片,把精力主要用在实验报告的书写上;而对大多数不考核的章节的全部内容及考核章节的镜下切片以外的内容不重视,部分学生甚至有“学不学都一样、学了也没什么好处”的消极想法。这就使考核失去原有的意义,不仅不能达到实验考核的目的,还会挫伤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对病理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学习积极性,课上玩手机、课后抄袭同学的实验报告等,对实验课持一种应付的态度,敷衍了事,学习效果很差。这一方面是因为病理学在护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病理学实验内容枯燥、缺少相应的教学改革。

2.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合理安排课时

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其地位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在授课时内容必须全面,总论和个论的各种重要疾病都要兼顾。对于临床医学等专业,每次实验课为三个学时;并且个论部分的每个系统都安排了两次实验课,一次是观察镜下切片和大体标本的形态学实验,另一次是结合实际病例的临床病理讨论课。然而,护理专业课时量少与病理学涵盖内容多的矛盾要求我们对护理专业的病理学实验的教学进程进行优化,科学地安排课程,突出重点内容,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病理学知识。因此,我们对每一章节的实验内容进行了压缩,将每次实验课由三个学时压缩至两个学时,突出重点,但是没有偏废,以免造成某些知识的空缺。此外,对于护理专业,培养的侧重点不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因此我们取消了难度较大且与将来工作联系不紧密的临床病理讨论课,从而保证总论和个论都能讲到,学生学习时可以互相参考,将疾病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对病理学知识全面的学习,除了对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形成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好发部位、结局和转归的整体印象,思维习惯的培养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即使课堂上学习的深度有所不足,以后在工作中也能根据需要自学。

2.2变换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

2.2.1精简镜下切片的观察

在临床医疗中,病理学检查是肿瘤等许多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因此病理学实验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病理改变进行病理诊断。但是护理专业的工作重点不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因此,每章节实验的镜下标本的数量可以适当减少,挑选常见、重要疾病的典型病理变化进行仔细观察,其他切片只进行教师示教即可,做到少而精。对于疾病的镜下病理变化的讲解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教师归纳出疾病最重要的几个病理特征进行强调,而其他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仅作了解即可。如观察在整个病理学实验中多次出现的结核病时,着重讲解和观察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等结核病的病理诊断特征,让学生对结核病与结核结节形成强烈记忆,看到结核结节就想到结核病,反之亦然。镜下标本的观察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也比较难记,在短短两个学时内,如果片面地追求全面和细致,观察内容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和吸收。

2.2.2加强大体标本的观察

相较于镜下切片,大体标本更直观,结合理论讲解时学生更容易理解,对护理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也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经过多年的努力,本教研室收集了大量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各系统疾病的大体标本及其临床资料并一一编号,在实习指导中可以根据编号找到相应标本的病历摘要(包含患者病史、住院经过、临床诊断等信息)、标本的观察要点,部分标本给出了病理诊断结果,部分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后诊断。在观察大体标本这一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对照实习指导进行自学,然后选出代表阐述某一标本的病理诊断并在标本上指出其诊断依据,并根据病历资料探讨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教师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更正。对每个大体标本的观察都相当于一次微型的临床病理讨论,这一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2.3加强与临床的联系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度补充一些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临床护理相关的知识,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用于解释和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习效果。在第一个环节“幻灯演示”,如在教学“损伤的修复”时,我们展示了一张儿童深度烧伤后皮肤表面的瘢痕疙瘩的图片。通过该病例讲解这是由于机体通过肉芽组织增生填补组织缺损,然后改建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瘢痕,瘢痕组织过度增生并向周围皮肤不规则地扩延形成外观丑陋的瘢痕疙瘩。因此,在护理过程中为了避免瘢痕疙瘩的出现,应该让患者在新鲜创面逐渐愈合时穿戴压力适当的弹力衣套,最大限度地抑制纤维组织的过于生长并保持愈合创面的平整。在第二个环节“镜下切片的观察”,如在教学“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时,学生观察到肾小管上皮水样变性的典型病理变化如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浆内有红染颗粒等,引导学生思考该病的病理变化与其发病机制、好发部位、结局与转归的联系,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出患者由于慢性酒精中毒导致细胞水肿,而近曲小管作为水分重吸收的部位往往最先受到损伤。但是这种损伤是可逆的,原因消除后大多可恢复正常。这种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全面、透彻的思维方式,当面对病人的某个症状时不只是被动地执行医嘱,而是主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症状,应该如何护理避免病情恶化。

2.4注重考核

护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决定了实验报告是病理学实验的主要考核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对病理学实验的重视程度及教学质量,本教研室将实验课的成绩占到了病理学总成绩的30%。此外,为了杜绝学生相互抄袭实验报告,我们对雷同的作业都给予较低的分数作为惩戒。教师在课堂上还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作业讲评,将优秀的范例在学生中传阅,对实验报告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加以分析,对绘图不认真的学生要求重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涉及的知识点。

综上所述,面对护理专业的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科学地安排课程,突出重点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并强调考核,引导学生灵活地学习和运用病理学知识,为临床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篇4

【关键词】 临床病理

[关键词] 临床病理;人才培养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功能变化的一门桥梁学科。本文将从病理专业的定位和病理诊断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实施方法、优点和局限性、改进建议等方面对病理专业5年制本科学员的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分析。

1 专业定位和培养思路

病理诊断的主要意义在于:①对有关疾病提出明确的病理学诊断;②提供可能的病因学证据;③提供有关的预后因素。正确的病理诊断对临床医生具有关键性指导作用[1-2] 。因此病理医生在国外也被称为Doctor's doctor(医生的医生)。现代医学专业分科越来越复杂和精细,病理医生必须通晓临床各科的疾病相关理论知识并具备扎实的临床工作经验,如果只注重纯粹的形态学观察或脱离组织学细致的鉴别分析而仅凭主观印象和临床特点都不能对疾病的本质进行充分和准确的诊断[3] 。因此我们的培养思路是:以临床为基础,为临床服务,从事病理诊断工作的起点应当而且必须高于一般的临床专科。

2 实施方法

在前期学习中,病理专业学员首先和临床专业学员一起完成三年半时间的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的系统学习,结业后再单独进行一到两个学期的病理诊断专业课程的小班课教学,由病理教研室及附属医院病理科从事日常诊断工作的专家教授担任教员,对各个系统疾病的病理诊断要点进行全面讲解,并结合典型切片示教,使这些学员在头脑中先建立起一个初步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临床实习分成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近半年时间参加与病理诊断密切相关的部分重点临床科室的轮转实习培训,后一阶段近半年或更多的时间转入病理科进行全面的病理诊断技能的实践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侧重于培养病理专业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在复杂环境下决断问题的程序思路和方法。这些都是做好一名合格病理医生的基本素质。

3 优点及局限性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了“以临床为基础,为临床服务”的培养思路,通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并分阶段实施,保证了所培养的病理诊断专业人才实用性和专业特长得以充分发展。

然而,在当前特定的历史形势下,这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首先,这种培养模式虽然兼顾了临床和病理两个方面,注重了以临床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为基础提高病理诊断技能,但仅通过不到一年时间的短期临床轮转培训,并不能完成打好扎实临床基础的教学目的,这在以后的病理诊断工作中遇到复杂的病例需要结合临床综合考虑诊断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更为重要的是,病理科往往在医院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发挥的作用和目前所处的地位很不相称,显然损害了部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敬业态度,造成部分病理诊断专业人才流失,不利于病理学科的健康发展。

4 改进与建议

大部分医院病理科医生人手不足的现状比较普遍,病理专业本科毕业学员分配到病理科后往往经过短期常规外检工作的训练即开始独立出具病理诊断报告。随着医院的发展壮大,病理科每年的常规外检任务日益繁重,低年资的病理医生往往得不到去临床科室轮转的学习机会,这对病理医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建议各级医院对从事病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先完成正规的临床科室轮转培训后再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工作[4] 。

无庸讳言,病理专业目前对临床医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主要是由于我国医疗体系中对病理专业待遇不公的体制造成的。病理科常常得不到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扶持,而很多临床科室一方面过对依赖病理检查结论;另一方面对病理科以及病理诊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种种原因使病理科成为医院里外副其实的“清水衙门”,工作风险大,劳动量逐渐增多,而收入常位于医院全部科室的末位。而对如此前景,刚刚毕业的医学生对病理专业不感兴趣是可以理解的。解决这种阻碍病理科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局面,还需要各级部门对病理诊断专业的认识得以提高,能真正从全局发展的角度来支持病理学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彤华,李维华.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6.

[2]刘彤华.普遍提高诊断病理的质量[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9,28(1):6-8.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篇5

摘要:为了更好的突出中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满足护理专业教育需求。病理学教学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使病理学教学更好地与护理专业接轨,为后期专业课的学习和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教育改革;病理学教学

中职护理教育改革过程中,其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对护理专业特色人才的要求更多侧重于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虽然按照要求,普通学科、人文学科的教学比例增加了,病理学的教学比重减少了,但病理学作为将医学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在护理教学中仍然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临床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病人,作为护理人员,应在认识疾病的基础上,对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有充分的认识,观察病情变化,了解病变中病人身体和心理的改变,更好地配合医生做好护理工作,指导病人进行自我防护。病理学正是护理人员认识疾病的基础,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那么,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巧妙地将专业知识内容与职业素质、护理技能、健康教育等学科内容渗入到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和技能的接轨,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满足护理专业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谈谈适合中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的几点改进措施。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面对着学时少、内容多的问题,合理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是病理学教学改进的关键。在有限的学时内,病理学教学内容应适当取舍,贯彻“少而精,实用、够用”的原则,突出护理专业的需求和特色,以保证病理学教学符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病理解剖学的内容应侧重总论,掌握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性,而各系统的疾病在以后的临床课学习中均会有涉及,因此在常见疾病中只认识各系统中具有突出代表性的疾病;强化病理生理学的相关内容,如发热、休克、水电解质紊乱和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等基本病理过程的学习,只有让学生认识并关注疾病发展中动态的病理变化过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病人,为整体的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结合教学内容,强化护理意识

要想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及要求,有效地将病理学理论知识融入到护理实践中,变单纯的知识学习为知识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就要求教师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更合理、实用,授课内容更精练,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1合理引导,学以致用

在病理学知识与护理实践内容相互渗透的前提下,教师合理的引导更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

学生在学习病理学时,由于没有系统全面地接触临床课程,学习起来往往会感到迷罔,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时,注意归纳总结,并恰到好处地引入疾病的相关护理措施、康复方法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方便学生更好地联系临床,增强护理意识,为以后的护理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比如讲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后,可以通过一个开放性骨折患者手术复位后出现血栓栓塞引起死亡的病例,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患者死亡原因,指出促进血栓形成的条件,并让学生说出针对血栓的防护措施,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点,增强学生的防护意识;同时可以让学生总结针对该病例中骨折患者具体的护理措施,如通过物理疗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勤翻身、按摩,防止萎缩和褥疮的发生。

2.2内容精炼,重点突出

对于教学内容而言,应当以必须够用为度,以强化应用为准则。

病理学总论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导学习各论的基础,应作为重点讲好、讲透。但也应根据专业特点有所精简,比如讲述肿瘤一章时,肿瘤的特性应当重点讲解,而常见肿瘤的举例可在肿瘤分类一节中结合图片简单认识。由于致瘤因子,特别是环境致瘤因子常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肿瘤的防治联系紧密,有利于医护人员的宣教,应当详细认识,而肿瘤的发病机制对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而言,不必多讲,可一带而过。

病理学各论的内容可以在联系总论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注意病理变化与临床的联系,用动态的观点去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专业素质的养成。比如讲解高血压病、肝硬化、肺炎等常见疾病时,除了讲授基本病理变化外,更应该让学生注意相关病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以便对患者作出针对性的处理和防护;讲解休克时,应当强调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便准确判断和及时防护;讲解发热时,应注意强调患者的护理措施等。

3.教学模式多元化,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应当多元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从而实现护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科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单一的语言描述、辅助绘图、挂图,不利于学生认识病变的动态发展过程。病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效合理的应用多媒体、动画等教学设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化静为动,把一些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缩短教学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病理学学习的效果。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认识病变;还可将病理变化的过程再现,将内容(如血栓形成的过程、白细胞渗出和吞噬过程、肿瘤转移的过程等)做成动画效果,连续播放,并配以清晰、简明扼要的讲解,使虚无理论变为看得见的动态影像,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实践证明,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效果和效益有其独特优势[2]。

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很重要,恰当的选择病例引入教学,通过采用设疑、讨论等形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步步深入的过程中达到传授新知识的目的[3]。分析病例的过程不仅能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方便教师进行教学反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与护理实践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病理知识和护理实践联系起来,教学结合,强化护理意识。

每一种教学方式都各有优势,长期和过于单一地应用某一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削弱教学效果[4]。教师应当不断总结、更新教学理念,灵活教学,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病理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肯定的,要想真正使病理学更好地与专业课接轨,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病理学教学仍需不断地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探讨,以培养出适应护理专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现代临床护理专业的需求。(作者单位:郑州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 亢春彦,张秀芝,肖红.基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病理学教学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1):515-516.

[2] 王昆,王凤洲,王瑶瑶,等.浅谈优化多媒体教学在病理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9):95-96.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篇6

【关键词】病理学; 实验教学;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R3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97-02

21世纪是一个科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职业教育面临严峻的就业市场挑战,并担负着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性人才的重任。《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医学基础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基础学科中,病理学知识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切实掌握用病理学知识诊断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病理教学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环节,以加强学科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就病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谈谈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以下几点设想和建议,以供大家探讨。

1病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校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继续课、附属课,教学上偏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环节。教材的陈旧,多年的病理学实验教材也只是根据课本上要求的最基本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报告等。长期开设的病理学实验内容陈旧单一,多以验证性实验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过少,并且内容缺乏学科之间的联系,紧从课程角度孤立地设置实验内容,造成了学科之间的内容重复和脱节现象。还有,就是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固定,每次实验教学总固定在标本实观察室和显微镜切片观察室,而且实验器材和设备陈旧、老化。面临以上种种问题,在当前高职规模已获长足发展,怎样对高职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真正将其培养成为一个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能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是迫切需要探索和实践的问题。要想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的、能适应高速发展和竞争力强的就业市场的高素质的人才,我们不得不从学科教学抓起,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2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2.1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医学职业院校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走“产学结合”、“医教结合”的道路,提倡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让社会、行业(医院)参与我们的办学,学校也积极参与地方经济、行业(医院)的建设,拓宽办学道路,即做到“请进来”,又要做好“走出去”,为我们的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提供平台,也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可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学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即行业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改革和制定,并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还可以学校与行业(医院)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将实验教学课堂设在行业(医院、病房、病理实验室等),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的环境中学习,真正的融“教-学-做”为一体,大大的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及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实力。

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教育来说,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关键。顺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要想培养高技能、实用性的学生,就需要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要想培养能拿“双证”的学生,必然要求“双师素质”的教师。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有较强的本专业的实践能力。所以,对于从事病理学教学的教师就应该具备担任相应临床工作的能力,在教学上能从事教学,到了医院也能胜任临床一线工作。这样在实验教学上就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对学生较好地进行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以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这一点对从事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教师尤为重要。

2.3更新病理学实验教学计划、技能考核大纲及实训指导的设计

因为存在区域的差异性及各级医学院校招生的专业较多,各专业病理课教学缺乏配套的教学计划、考核大纲及实训指导。所以,应该组织有丰富教学和临床工作经验的病理学教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并根据市场需求及专业培养目标制定配套的、切实可行的病理学实验教学计划、考核大纲及实训指导,合理安排实验课的课时、内容及考核标准。从而为病理学实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标准。并且,在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整体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的思想。“整体性”即教学设计要从医学生培养的整体考虑和进行课程设置,不必强调本课程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而是强调早期结合临床、多学科结合,培养适应型人才。“实践性”是指通过大量案例分析讨论,大量观察标本、切片,参观校外实训基地,尤其是能积极参观及参加病理临床的组织取材、制片等过程,参观尸体解剖教学等等,这样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临床病理思维和探索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先进性”是要建立多功能、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开发病理学精品课程网页,并通过网络平台与外界接轨等。

2.4更新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

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上,除了要加强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市场需要,强化医学生的养成教育及加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2.4.1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

我国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医学教育已转变为培养新型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跨世纪医学人才,是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所以在医学各学科的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在病理学教学上,本人将素质教育贯彻在整个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技能素质等,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2.4.2将创新教育融入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

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新教育融入病理实验教学中,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4.3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病理学实验教学

采用多媒体教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多数老师只注重病理学理论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而忽略了多媒体在病理学实验课上的优越性。传统的病理学实验课上,教学上基本是一对一的方式,如学生在观察病理切片或标本时,遇到问题就举手提问,教师走到学生位置上,进行单独大多的辅导。对于学生看片时存在的普遍问题,也不得不一一回答;一些典型结构也不能展示给其他同学,这样教学效率又不高、即费时,又费力。而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即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感到学习困难、枯燥的同时,又感受到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

2.4.4企业(医院)参与病理学实验教学

社会是创新教学的大教室,也是创新教学的大舞台。以往的病理学实验教室都是固定在病理学标本实验室和病理学切片观察室,缺乏教学的新鲜感和实效性。如果与医院紧密结合,有机会让学生到医院亲自观察到病理组织的取材、真实病变切片的实验室观察,或者将专业病理实验室检查医生请到实验课堂上进行专业讲解等 “走出去,请进来”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承担责任、了解医院的需求、参与医院活动、进行社会服务,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主动性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同时还能创造性地掌握教材所没有规定的一些内容。

2.5加强病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篇7

病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学科[1]。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疾病,疾病又与人文有关的生命和死亡有密切关系,将生命和死亡有关的人文素质教育融入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帮助护理学生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态度在整个护理教育中处于主导核心地位,是整个护理教育内在的灵魂。因此,病理学教学目标就是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2]。

一、我国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护理专业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

虽然各个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像医学心理学等这样的人文课程,学生们也认真的将其学习完毕,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他们对人文课程的热衷根本没有专业课强烈,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拿到毕业证或者拿到奖学金而已;有的同学干脆在上文人课程的时候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专业的作业,整节课下来根本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到考试的时候,背一下老师点的重点,应付考试而已。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刻意减少人文课程的课时,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专业课大于人文课程。这样的培养模式的结果是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护理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人文精神却忽视了。

2.人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脱节

承担人文教学的主讲老师主要以哲学专业教师为主,不少教师缺乏医学教育背景,有的甚至本身对人文社科就了解不深,不具备护理专业知识,而且对护理工作没有临床护理经验,在教学工作中很难用护理实践中的生动、鲜活的病例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讲解,进而造成学生学习完毕感觉白学了,跟她没有任何关系,或者只是当做一个笑话来看:护理学生不知道怎么正确处理临床护理中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等问题;不知怎么跟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3]。

3.现代护理实践操作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

近年来,随着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护理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护士比较注重的是护理工作的本身,而却忘记聆听患者的陈述,注重的是各项护理操作在患者身上如何更加快速完美的完成,却忽略了患者的情感和生存的质量,护理工作的性质与人文的矛盾凸显。目前我国医患关系陷入低谷,造成这一结果的主导因素是人文素质教育缺乏[4]。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病理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因而为病理学教学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基础。有必要将病理学教学内容与护理实践结合起来。《病理学》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始终把对生命的关怀放在至高点,从人出生、在生命诞生、生活窘迫、死亡的过程中完成追求的生命价值 [5]。我们把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在《病理学》教学中措施如下。

1.加强病理学教师对人文教育的认识

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吸引力远远超出教学内容本身 [6] 。教师的言谈举止可以耳濡目染的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因此,人文修养对于教师来说就与显得非常重要。病理学教师可在参加专家讲座、学术会议、继续教育等中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自觉的地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于其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将其渗透到护理专业课堂实践去。这样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能够在病理学听课过程中将得到持续和提高。

2.采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以病例为中心,提出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将课上内容由瞬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7],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她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基本人文技能的锻炼。每次实验实训课,先分好各小组,教师首先说明本次实验课的目的,之后举出与本次实验课有关联的病例,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各个小组集中十分钟进行讨论,十分钟后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对疾病诊断、出现的病理临床联系。而后由教师根据病例做深刻的分析和总结,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错,错的原因是什么,建立基本的临床思维的能力,最后留给下课外作业,写出与该病有相关的护理诊断,并为此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下次上实验课前上交相关的作业。过早接触临床知识,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学习增强了同学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懂得了如何与别的同学相处,如何发表的自己的观点,最重要是具备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为将来护理工作中团队精神的培养,建立了基础。除此之外,也培养了学生剖析问题、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

3.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们不仅能够病人生理上的疾病护理,而且能够做好心理护理。护士必须通过心理疏导、稳定情绪、介绍疾病、宣传疾病、疾病如何发展以及如何防治等方面跟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保证各项治疗措施顺利进行。要达到以上条件,护士必须要有健全的头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 。

综上所述,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素质教育占有及其重要的部分。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医学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病理学教学过程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护理专业学习中,使护理专业学生在医学教育获得人文精神,同时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学习医学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淑勤.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41-42.

[2] 杨朝晔,秦红兵.基础医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5):110-111.

[3] 韦义萍,廖海涛,常维纬等.《病理学》理论教学中人文教育切入点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13,29(3):25-27

[4]张俊祥.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以医学影像学专业为例[J].安徽医药,2008,12(4):381-382.

[5]祝鸿程,夏援嫒.基础医学教学中入文精神培养的方法与价值[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10):66-67.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篇8

关键词: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90-01

0引言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它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同时还是临床检验的重要内容,它连接着医学的各个学科。一直以来,高职高专病理实验教学并没有体现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色,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考核只是与临床医学专业的传统方法相似而已,为了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任职岗位的需求,我们要积极改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病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调整病理实验教学内容

1.1 适当整合病理学传统实验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病理学教材中涉及到十几个章节的实验,它的传统实验教学中内容很多,我们要对其进行整合、序化。例如在病理学各论中将部分章节融合,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我们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常见疾病的病变情况。而在组织细胞损伤与修复、炎症、肿瘤实验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各类细胞及病变特点,掌握基本病变的形态表现,使他们的实际学习能力得到切实的加强。

1.2 增加病理检验技术实验在病理学实验中适当安排病理检验技术内容,重点学习病理标本的处理方法、常规病理石蜡切片制作技术,对冷冻切片、免疫组化等技术及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加以介绍,让学生熟悉病理学常用仪器设备及其操作方法,了解病理检验工作程序、要求及其它常用的制片及染色技术,拓宽学生就业途径,使一部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能从事病理检验的技术工作[1]。

1.3 学习脱落细胞学检查知识脱落细胞学也称细胞病理学、诊断细胞学,包括脱落细胞和细针吸取细胞二大方面检查,其对肿瘤的诊断具有初筛、确诊及普查的意义,临床应用范围广,深受欢迎[2]。脱落细胞学检验是一门形态学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学习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基本技术操作和涂片标本的观察。在实验教学中先以示教形式让学生对脱落细胞的形态有一基本认识,继而让学生详细阅读脱落细胞玻片,为将来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

1.4 开设临床病理讨论临床病理讨论具有复习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训练分析、综合、判断和鉴别能力的作用[1]。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病理讨论素材与讨论内容上增加或强化了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内容,利用典型的尸体解剖检验资料,把临床病历、病理切片发给学生,训练学生把相应的临床检验指标、临床表现、形态学改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病例的能力。

2选择适合的实验教学方法

2.1 加强实验技能操作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来说,显微镜的使用十分重要,要求学生操作要相当熟练,另外病理切片制作技术、脱落细胞玻片的制作技术及阅片的基本功要进行训练,认识各种正常细胞、变性坏死细胞、炎性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形态,在实验中增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适应临床检验的需要。

2.2 充分将现代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引入和应运,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起了推动作用[3]。在病理学实验课方面有了多方的改进,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等。运用数码显微互动系统针对教学切片讲解全面细致,课堂气氛活跃,对学生学习过程全程监控,师生之间互动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学切片的学习上,通过教师对教学切片紧贴实验内容适量绘制模式图边绘边讲,对于难于理解的抽象内容,通过肢体语言及丰富的临床实验经验去影响学生,让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

2.3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在完成教学计划安排的实验教学任务外,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完成各种实验内容的开放,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目的,采取多种开放形式。实验室坚持全面开放、资源利用最大化及因材施教的开放原则。如定时开放病理技术室和资料室,全天开放病理标本室和显微镜室,教师值班辅导,充分挖掘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让学生查找所需的病理资料和进行病理切片和脱落细胞玻片制做的练习,实验室开放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弥补了由于课程学时少,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的技能,拓宽了学生今后从事临床工作的范围。

3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我们通常将考核分为实验理论考试、组织切片考试、实验作业和出勤率等,将实验考核计入总成绩,占30%,实验技能的考核尤为重要。这种综合的评定方式,既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又考核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操作,达到了实验课的培养要求。

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目前检验医学教育着重研究的问题就是高职高专的教育问题。为了适应医疗单位尤其是基层卫生单位检验工作的要求,体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特点,我们必须将高职教育的鲜明的教育特点展现出来。在病理实验教学中,要真正体现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病理实验教学的特色,改革传统的病理实验教学中不适宜的地方,树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楠,刘德纯,葛霞.医学检验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2):144-145.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篇9

关键词:病理学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50-01

临床病理学是一门联系临床与基础的重要学科,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疾病的进展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病理诊断属于形态学诊断范畴,在一定程度上是经验性诊断,所以实践对于理解和掌握病理学理论知识十分重要。临床病理实践是培养病理医生重要的途径,是协助其完成由医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并实现由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应用平稳过渡的关键环节。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病理学的桥梁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品质,达到培养的目标。我校在2005年创设了5年制本科临床医学(病理方向)专业,经过数年努力探索,逐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实践教学优势,现探讨如下。

1 根据培养目标,科学制定教学大纲

临床病理学是专门为培养病理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目标是为综合医院培养能够独立从事常见常规病理诊断,掌握病理技术,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病理医生,因而教学的重点是疾病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指导今后的临床病理工作。我校的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由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的病理科和病理教研室联合组成,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中心年接收病理标本3万余例,涉及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我们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临床医学本科实纲,精选内、外、妇、儿科的常见病种制定了实践教学大纲。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能够解决病理科日常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如病理活检标本的巨检流程及基本原则、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切片染色原理和病理切片质量控制等。尤其是重要系统掌握临床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对多发病跟常见病进行研究,对疑难病例和少见病例提出参考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熟悉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等技术,以辅助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因此,我们在实施相关目标时候,要围绕教学大纲,依据教学大纲来进行。

2 强化临床病理学基础理论

临床病理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到多量教学的描述,因此,学生感觉繁琐,抽象,不易记忆。具有坚实的病理学基是成为一名合格临床病理医生的基本保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意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病理学和临床病理学的基论。首先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病理活检标本的巨检、病理诊断和集体阅片是理解、掌握和运用病理学基础理论的最佳途径。其次采用多媒体课件或显微数码互统,把逼真的视听信息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图文并茂,直观、生动地展示大体和镜下病变的形态学特点,为实践教学展示了一个创造性空间,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临床病理实习中,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学会融会贯通,不断提高学生的病理学基础理论[1]。

3 病理学向相关基础医学学科拓展

临床医学(病理方向)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在大五实习时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遗忘,特别是教师提到与病理相关的基础医学问题时,很多学生一片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我们有意加强了病理学向相关基础医学学科拓展。首先应注意将病理形态学的教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相关基础医学学科知识相结合,夯实学生的医学理论基础,使学生将知识学活、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正常组织形态与异常形态的关系,重视正常组织的教学。初学者通常对病变组织感兴趣,通常忽视对正常组织结构的学习,教师应注意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介绍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同一张切片上病变组织与其周围正常组织的形态来学习掌握正常组织学结构,加深对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形态与功能的关系,病理组织学改变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从功能变化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形态学改变,不断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三是病理改变与机能的关系。病理形态改变必然伴随着机能的变化,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全面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更好地理解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原因。

4 加强病理和临床的联系

病理诊断为临床提供最终诊断,是定性诊断,不单是镜下诊断的结果,病理诊断离始终离不开临床理论基础和临床科室提供的诸多信息。为建立病理与临床的密切联系意识,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训练。

一是巩固学生的临床理论基础。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结合病理诊断对相关疾病的症状、体征、治疗、预后等进行简明扼要的讲授,重点总结疾病的临床特征、与病理诊断有关的治疗方式、疾病主要的预后指标等。二是重视与临床医生的沟通。

5 开展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我校病理学专业学生人数较少,十分适于导师制培养。导师由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或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担任,由学生根据本人志愿和导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2]。指导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科研作风及道德修养等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风范。学生和导师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对临床病理诊断工作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好奇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良机,疑问是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导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疑问和好奇,把单纯传授医学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教学观。我们利用这种优势,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习和工作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地思考能力。在此过程中也形成了教学相长, 师生“双赢”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临床病理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科学制定教学大纲,为实践教学明确了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较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构建了以病理学为基础的完善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提高了学生的临床病理诊断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了与临床医生、患者的沟通能力,增强了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病理医生的信心。

参考文献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篇10

【关键词】护理;专业;核心能力;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R4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89-02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护理职业教育大环境下,如何培养高职护生的护理核心能力,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业内人士指出护理教育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冲突(偏重认知领域的要求,对情感态度、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强调不足);学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文社会科学和临床实践课比例偏小);课程设置缺乏护理特色[1]。杜利等也指出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模式及方法等方面均存在着影响护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因素[2]。近年来,我校护理专业在对护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基础上,现已形成了我院高职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1 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

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当前世界各国对于护士核心能力的解释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世界护士会(ICN) 将护士核心能力定义为“专科护士为提供安全及合乎伦理准则的护理服务所要求的特别知识、技巧、判断力和个人特质” [2]。教育部和卫生部办公厅联合颁布的《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对护士职业的岗位能力进行了战略分析,明确提出高职护士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为:掌握规范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能力,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具备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专业方向的护理能力。

2 我院高职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指导思想

为达到《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的护士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将护生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与课程对接的健康评估能力、基础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急重症护理能力,将护生对病例的综合处理能力分解为观察能力、观察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判断处理能力。能力与课程相对接,从学科上逐步扩展、从层次上逐层提升,从而实现了核心能力的全面培养,具体培养体系思路见图-1。

图-1 能力培养思路图

3 培养体系的具体实施

3.1 专业课程融合

传统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总体上还未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4]。本课题依据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的归类体系,教材内容的编排形式由学科到系统,由原来的内、外、妇、儿、护理学基础五门学科变为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等,共21章内容。将护理学基础及内、外科护理学以系统为单位整合,课程的优化重构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内容,减少了不必要的病因病理方面的内容重复,增加了专科护理技能的训练,更符合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根据优质护理工程要求,加强学生的精神健康护理技能的培养,将基础课医学心理学与临床课精神障碍护理学有机融合为《精神健康护理学》。具体课程整合见图-2。

图-2 课程体系重构图

3.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因课制宜的教学方法

护生的核心能力培养主要依托于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程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在实验室完成,实现边学边练、边练边学,提高技能教学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常用的有情景式教学法、病例式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小组学习法等。情景式教学法是以技能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护理技能设计教学情景,主要训练学生单项操作技能及不同情况下的应变能力;病例式教学法是以病案为中心,学习者在老师的指导下按护理路径和患者的特定需要进行整体护理教学,让学生理解护理工作过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组学习法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教师把病例展示给学生,学生要解决患者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并采取措施,按照整体护理的要求对患者实施护理。教学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置,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疾病、了解患者、学习理论与技能。

3.3 模拟仿真式整体化护理技能训练与考核

核心能力的重点在于整体护理的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充足的训练条件与恰当的考核方式。护理专业技能训练均是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中进行训练,一种方式由学生扮演标准病人,在几乎真实的环境下让学生训练技能;另一种方式是网络式计算机模拟病例处理训练,开发出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可以实现学生在校内即可以按照临床路径的程序对患者实施全程的护理,并通过训练实现核心能力的培养。

学生核心能力考核,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上,建立多主体评价体系,建立起教师、学生、标准患者三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上,通过口试、笔试、病例处理、论文答辩等方式考核学生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等方面内容。对学习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监控和评价,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4 对培养体系的思考

护生核心能力培养是护理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能力的培养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管理、实践训练等各方面,我院高职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更多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整体护理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该体系课程的编排突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真正实现了课程与基础理论知识的融合,突出了专科技能的训练。课堂教学全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授课内容突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学生即学即练,突出技能与理论一体化的学习过程。考核过程突破了教师的单一考核,标准病人也参与评估,突出护生综合处理病例的能力培养。当然,该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完善与优化,在考核方面标准病人的选择与评价标准需要详细研讨。护理教育者在护生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5]。

课程融合后需要教师具有综合的教学能力,对教师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授课的编排需要打破传统的一门课程责任制的方式。总之,面对新的培养体系,会遇到新的问题,需要教育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教学与管理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祁义霞,冯小君,王丽.高职护理教育核心能力课程整合的探索[C]. 浙江:2008 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2008:16-17.

[2] 杜利 万晓燕 柳淑芳 刘 丹.高职护生护理核心能力培养探索. 职校论坛. 2010 ,3 :962-963.

[3] CNA . Advanced nursing practice: A national framework [R].Ottawa: Canadian Nurse Association,2008: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