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十篇

时间:2023-04-10 02:01:09

病理学

病理学篇1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 病例分析 教学法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该学科主要侧重于发病机制的研究,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往往难以提起学习兴趣,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兴趣,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使用了病例分析法,弥补了学生临床与理论的脱节问题[2]。

1. 何谓病例分析教学法

病例分析法是运用实际典型的病例或经过加工的有代表性的个体病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病例及问题教学法,尝试以多种形式的病例分析贯穿整个病理生理学的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病例的采集与整理

我们在教学中所用的病例主要是来自于临床出院患者的病历、临床尸检病例以及相关的书籍网站等等,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筛选加工后,选择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启发性的病例作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把整个病例以及相关的图片制作成教学课件以供课堂使用。

3.病例教学法的实施

3.1 病例直观展示法 把与病例相关的幻灯、图片甚至标本连同病例一起展示给学生的方法叫做病例直观展示法,这种方法直观形象,便于理解和记忆。例如:我在讲到低张性缺氧血液系统的代偿时,红细胞数量会增多,放了一张高原地区生活人们的图片,很多同学发出惊叹的声音,这就是高原红啊!对于还未去临床实习过的他们来说,这种意想不到的视觉刺激也许可以起到“百闻不如一见”的强化记忆的效果。

3.2 病例课前导入法 即在讲授新课之前,将教学内容通过病例以问题的方式提出来,利用问题导入新课,在授课中解决问题。例如比如在讲述心力衰竭时,我拿出这样一个病例进行导入:患者,男,65岁,既往原发性高血压十余年。三天前,患者因感冒后出现胸闷气短,近三日症状加重,神志清楚,胸闷气短,不得平卧,阵发性咳嗽,头晕,精神不振,纳差,胃脘部不舒,寐差,乏力,二便自调。引入病例后我提出问题:患者不能平卧、阵发性咳嗽是什么原因引起来的?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一种迫切进入新课的愿望,围绕这一病例我逐渐再导出心衰的分类、诱因、症状,让同学们知道心衰分为左心衰和右心衰,呼吸系统感染时心衰的重要诱因,左心衰的主要症状是肺淤血和体循环缺血。

3.3 病例课后讨论法 即在每节课的最后留少许时间,给出一简要病例,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最后归纳总结,以达到巩固本堂课所学知识的目的。比如在讲述完发热时,我拿出这样一个病例给学生讨论:患者,男,65岁,既往体健,近两个月常有倦怠、食欲不佳、低热。体温多在下午和晚上升高,发热持续2~3小时,体温下降,症状缓解,间歇1~2小时再度发热,并随之出现上述症状,如此反复发作。患者近三个月持续喝羊奶。让学生们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患者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本来沉寂的课堂一下活跃起来,不少同学积极发言,互相补充,最后我将他们所讲的要点归纳总结,学习效果非常好。

3.4 病例考核评价法 病例考核法是将病例以答题的形式来交给学生,以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此方法可全面衡量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比起一般的考试方法更为灵活有效[3]。

4. 病例分析教学法的优点

4.1 病例分析法能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病例分析教学法比起常规的输灌式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特定的病例,学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4.2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 使理论和概念具体化,而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

4.3 病例分析法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病例分析教学法改变了输灌式教学法沉闷呆板的教学气氛,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使课堂变得活跃,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4.4 病例分析法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病例分析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要熟悉与该病例有关的其他医学基础与临床方面的内容。在病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学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发言。因此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也能得到提高[4]。

综上所述,通过以病例分析为基础的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临床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但病案分析为基础的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学。教师应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仍需要进行系统讲授,给学生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在病例分析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讨论时学生各抒己见,因此往往时间不宜控制,教师应掌握好时间分配,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争论,应放置课后解决。怎样克服局限性,发挥该教学法更好的作用,还需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

[1] 金惠铭,王建枝. 病理生理学[M]. 7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 -3.

[2] 冀菁荃,卢彦珍,贾建桃,等. 病例分析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基础医学教育,2011,13( 8) : 705 -707.

病理学篇2

【关键词】 病理学; 病例教学法;应用

1 何谓病例教学法

病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来学习病理知识的一种方法[1]。这种方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因而生动、直观、易理解、便于记忆。

2 病例的选择

2.1 病例设计符合教学目的 按教学大纲要求,反映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不能“喧宾夺主”。所以平时注意收集病例,可取材于临床出院患者的病历、临床尸解病例及临床外检病例等(病例中有完整的病史摘要、体检化验、入院处理等),并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筛选和加工,将具有典型性、适用性、现实性的病例作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整个病例及相关的病例图片、尸体解剖结果制成教学课件,以备课堂教学使用。

2.2 病例体现教学内容 病例内容主要围绕该病例的诊断及诊断依据、病变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展开;在突出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相联系的同时,注意对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运用及贯通。

2.3 病例要少而精 病例的分析和讨论虽然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自学能力,但是过多的病例冲淡了理论知识系统地讲解,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反而降低学习效率,因而病例设置要少而精。最好在一个病例中能蕴含多个知识点,既可节省时间,也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分析。

2.4 病例表述简明而有启发性 病例表述的语言要简明扼要,不要涉及深奥的临床检查和临床治疗用语,同时要有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分析思考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3 病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3.1 课前导人法

课前导人法进行教学。这种方法是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将病例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之后提出相关问题,通过病例导人新的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逐渐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师首先引入病例:潘某,男,32岁。某日到工厂督运货物。晚上被盛宴招待后回家,感觉胸闷、背疼。趴在床上让女友捶背。待女友收手时,发现潘某已不能动弹。立刻将潘某送到医院救治,但经医生检查,证实潘某已死。为什么一个貌似健康的人会突然死去,患者死亡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一种进入新课的迫切愿望,然后自然导人新课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授课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白其死亡原因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混合血栓形成导致心肌梗死造成的。

3.2 课后归纳法

课后归纳法进行教学。这种方法是教师先对一个病理过程系统地讲解,使学生对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等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给学生展示出病例,学生通过病例分析,对病理理论知识归纳小结。

3.3 课中讨论法

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听讲和师生交流情况,为启发学生思考和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随时穿插讲授有关问题的病例分析,从中帮助学生挖掘出比较深刻的内涵,并通过讲评病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3.4 病例直观展示法

将病例相关的挂图、幻灯、图片或标本连同病例一起展示给学生以配合教学的方法,叫病例直观展示法。这种方法直观、形象,更便于理解和记忆。有时应用适当,甚至可达到终生不忘的效果。如在讲皮肤鳞癌时,将典型病例连同其照片、病理切片一起展示给学生,绝大多数学生从未见过皮肤鳞癌的病变,也难以想像出一个人在患皮肤鳞癌后皮肤竟会出现菜花状外观、树根状巨大肿块、癌性溃疡的病理改变,这种意想不到的触目惊心的视觉刺激,能起到“百闻不如一见”之效,可以强化记忆,使学生将皮肤鳞癌的病变深刻烙在脑海里。

3.5 病例课后作业法

一堂课结束后,教师把病例经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后进行分析和思考的方法。此方法可供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扩充和深化。

3.6 病例考核评价法

在各种考试或考查中,把病例以答题的形式交给学生,来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此方法可检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全面衡量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考核了学生分析问题或综合判断问题的能力。

4 病例教学的效果

4.1 培养了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由于学生缺少临床感性知识,采用病例进行教学,促进了病理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这种学习方法实现了由灌注式向启发式、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改变了教学过程中单独由教师唱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把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

病例教学法最明显的效果是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学的沉闷、呆板,使课堂变得轻松、和谐,促进了师生及学生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3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组织能力

病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必须掌握所给病例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临床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学生对相关知识了解得越多,便越会提出超出课本内容以外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除了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外,还需对有关问题进行正确、精炼而又合理的解释;再次,教师还必须具有驾驭一个充分而又热烈的讨论课堂的能力。这些都是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知识,迫使教师更加努力学习,克服自身的不足。是促进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动力。

5 讨论

5.1 病例教学法的特点 第一,病例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病例教学具有实用性,病例资料来源于临床实际,所以通过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判断,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而且还能丰富学生临床知识,为学生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病例具有直观性,病例教学直观、形象,使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病例中,深入浅出,直观易懂。第四,病例教学具有启发性,病例教学中采用设疑、讨论等形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步步深入过程中达到传授新知识的目的。第五,病例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既有横向的病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病变,还有纵向的相关基础知识和临床现象。这种横向和纵向的知识结构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在讨论、分析、质疑的过程中,积极地搜索记忆中的信息或学习相关知识,做到动脑、动口,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而且也使其掌握了临床思维步骤,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讲述推理过程而提高了表达能力。

5.2 存在的问题 在采用病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少部分学生仍习惯于“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参与讨论;二是极少数学生认为预习和讨论需要花费时间,会降低学习效率;三是病例教学法所需学时较多,而教学大纲给出的课时数有限,这个矛盾一时难以解决。

总之,病理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今后在教学中应用推广[2]。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之成为更科学、有效、成熟的教学模式,这将是下一步的思路和方向。

参 考 文 献

病理学篇3

老秦从今天起,会用大量的篇幅来介绍这一门法医最基础、最重要、最宽泛的独门暗器。

法医病理学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人身伤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一个人的死亡,可能是自然死亡,也可能是非自然死亡,或者说是非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不是来自于机体本身,而是来自于自然界中的其他因素,比如说机械性暴力、中毒等。非正常死亡可能是意外事故造成的,比如说飞机失事、地震、不慎跌落悬崖;也可能是自身造成的,比如割腕自杀:还有可能是他人造成的,即命案。

对于所有非正常死亡的尸体,法医都必须要进行检验,明确死亡的性质,判明死因等,为下一步法律工作提供服务和依据。所以,作为一个法医,不仅要参与侦破命案,还要研究猝死、中毒等其他各种可能存在的死因以及这些死因的特征和形成机理,而这些内容就是法医病理学教会我们的。

法医病理学是研究死亡的一门科学,研究死亡,不等于研究死因。死因只是死亡相关知识中的一部分。那么,法医病理学究竟要研究多少内容呢?老秦今天来简单地罗列一下:

01 死因

作为法医病理学中最基础的内容,大部分案件中,死因判断是很容易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案件的死因判断很难。有的是因为尸体毁坏,丢失了大量线索;有的是因为死亡后的特殊征象不明显:还有的是因为多种原因纠结在一起,难以判断哪种原因才是主导。

死因鉴定,除了为相关诉讼活动提供证据以外,有时候还会成为破案的关键。

02 损伤

哪一处损伤是致命伤,有可能在一些共同犯罪的案件中,明确真正的凶手是谁。对于损伤的研究,除了研究损伤形态以外,还需要研究损伤时间。比如尸体上的损伤是生前伤还是死后伤。曾经有过一案,法医在尸检过程中发现,尸体上有很多死后损伤。说明凶手在杀完人后,又对尸体进行了破坏,这个动作透露了凶手和死者之间一定有着深仇大恨。警察“蜀黍”从死者的一些仇人中进行排查,很快就找到了杀人凶手。

另外,法医还要通过损伤,对致伤物进行推断。致伤物推断,除了可以帮助警察“蜀黍”收集物证、为后期的审判提供证据以外,有的时候也可以帮助警察“蜀黍”抓住凶手。

03 死亡时间

刑侦剧中,法医到达现场后,看一眼尸体就说出死者死于几点钟,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个体差异巨大,所以死亡时间的推断,一直是法医界的一个难题。虽然现在有很多种研究死亡时间的办法,但是无论用哪一种办法,都很难做到对死亡时间推断的高精度和高准确率。关于死亡时间推断,老秦会在后面用专门一期来介绍。

04 死亡方式

死亡方式就是判断死者的死亡是意外、自杀还是他杀。但死亡方式绝对不能仅仅依靠法医来判断,死亡方式的判断有的时候很简单,比如一个人被人掐死,那么这起案件肯定是他杀(因为没有人能够自己掐死自己)。死亡方式有的时候也很复杂,必须结合调查、现场勘查的结果来综合判断。比如一个高坠死亡的人,法医只能解决死者是高坠死亡。至于他是自己从楼顶跳下来的,还是别人把他推下来的,则需要调查和现场勘查后再进行综合判断了。

05 个体识别

很多对于死者的个体识别工作都是通过法医人类学、法医物证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的。但法医病理学有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尸体的个体特征、瘢痕、体表附着物、纹身、体内特异结构等来进行个体识别。比如一个右位心的患者突然失踪,而在不久后发现一具未知名尸体也是右位心,因为右位心的发生率是万分之二,那么这个死者就很有可能是这个失踪者。

06 伤病关系

在很多案件中,伤病关系也是法医需要研究的一项较为复杂、疑难的问题。比如在一起死亡案件中,死者全身多处骨折,但是多处骨折也不足以立即致死。法医就对死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验,发现死者有严重的心脏疾病。那么这起案件中,病成为死亡的主要因素,而伤则是诱发疾病急性发作的因素。

对于伤病关系的研究,很容易引起事件当事人家属的不满。比如一个人在纠纷中心脏病突发而死亡,法医认为损伤轻微不足以致死,外伤只是死亡的诱因,而疾病才是主要死因。这样的结论,尤其是在死者具有一些平时发现不了的潜在性疾病的情况下,通常会引发死者家属的强烈不满。所以如何向死者家属解释清楚法医专业的问题也非常重要。

有同学问,法医怎么从尸体身上判断他生前有没有疾病呢?其实在法医病理学范畴内,还有一个分支科学叫做法医组织病理学。法医在解剖完尸体时,若怀疑死者有疾病,就会取下死者的一些重要脏器,经过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的微观形态,从而对死者有无疾病或潜在性疾病进行诊断。

07 中毒病理

中毒死亡也是几大类死亡原因的一种,对于中毒死者的研究,有专门的《法医毒理学》(以后会进行介绍)。但是法医病理学中也对中毒死亡的尸体病理现象进行了研究,这样的研究可以帮助毒物化验部门提供毒物检测的大体方向,提高了工作效率。

病理学篇4

关键词:病理住院医师;细胞病理学;规范化培训

细胞病理学是病理学的细胞学部分,是以组织学为基础,研究组织碎片、细胞群团、单个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及细胞间比邻关系,并探讨组织来源的一门科学[1]。它是采集人体各部位,特别是管腔器官表面的脱落细胞或用细针直接吸取病变器官及肿物获得的细胞,经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这些细胞的形态,做出诊断的一门临床检验学科,又称为临床细胞学或诊断细胞学。它是根据细胞内异常状况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以及疾病发生过程中细胞的生理功能发生改变的规律,从而提出诊断和防治疾病的依据。对细胞样本的分析通常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对患者构成潜在危险的细胞,比如非典型增生细胞、癌细胞或感染细胞等各具特点,这些细胞的特征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正确识别,因此,临床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细胞病理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根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医学生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其最终目标是培养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住院医师,丰富拓展专业知识,增强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专业素质[2]。我院为广西住院医师规培基地,承担着全省细胞病理医师的培养及进修生、实习生的带教任务。为提高规培生对细胞病理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规培生良好的学习思维和习惯,提高规培生的学习效果,探索将个体化的培养方案、多样化的带教方式、多元化的考核体系等引入细胞病理学带教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制订个体化培养方案

住院医师规培从实质上来讲,其实是属于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同时也是当前社会广泛认可的一个培训合格临床医师的模式,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临床规培生有部分是刚毕业的医学生,有部分是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有的是临床病理专业的规培生,有的是临床各专业轮转到病理科的规培生。大家的水平不同,学习的时间不同,学习的要求不一致,因此,对于每个人的培训内容及时间的安排及带教教师的配备都应有所不同,我们根据每个人的知识基础、规培时间及教学大纲要求等,制订了个体化的培养方案。

1.1问卷调查,量体裁衣

在规培生刚入科时,制订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历、专业、规培时间、是否从事过临床工作、是否从事过细胞病理检查工作、从事该专业年限或年阅片量,等等。通过调查问卷可以详细了解规培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据此制订个体化的培养方案。例如,对于其他专业轮转的规培生,其规培时间只有短短2周,制订的规培方案以能够熟练掌握标本的收集、制片及常用的染色方法,熟悉细胞病理报告的工作流程、报告模式及报告的解读为标准。而对于临床病理专业的规培生,根据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其规培方案则在其他专业轮转规培生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细胞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如染色的原理、液基细胞学的原理及操作等专业技能;完成细胞学检查初筛工作至少2000例;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国内外进展,具备进行常规细胞病理学初步诊断的能力。而对于从事过临床工作,对细胞学有一定阅片基础的规培生,重在讲授最新的脱落细胞学理念、诊断分级系统及专业新进展,以更新其陈旧理念;加强鉴别诊断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其脱落细胞学诊断水平。通过制订个体化培养方案,可使规培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所需知识,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1.2实行导师制,因人施教

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欧洲,最早在英国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开始实行,其强调要依据学生个体化的差异,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并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3]。导师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这种密切的师生关系,能让教师足够了解其带教规培生的情况,能针对每个规培生的不足及特点给予及时解惑或肯定,规培生也能足够了解教师、信任教师,可以及时请教教师,这样的师生关系可有效提高规培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4]。我科在选拔细胞病理导师时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且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能及时准确解答规培生的问题,并有良好的带教技巧,有足够的精力参与教学,中级以上职称且至少从事细胞病理学诊断工作3年以上。

2知识传授阶段化

细胞病理学是一门基础与临床紧密联系的形态学学科,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肿瘤的初筛、确诊及普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细胞形态学观察,见微知著,对从事细胞学诊断的医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细胞病理学教学中,需要密切联系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及临床医学等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使规培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用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5]。细胞病理学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和重点,所涉及的系统及细胞种类繁多,形态变化大,教师认为难教,规培生也感觉难学。为指导规培生在临床培训的短时间内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尽快掌握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变化特点,对一些临床常见的疾病做出诊断,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方法,对规培生的学习内容进行阶段性教学,由简及难、循序渐进,夯实基本技能,提高诊断水平。

2.1细胞病理技术的学习

每个规培生在进行细胞病理学规培时,首先要掌握细胞病理技术,包括标本的收集、制备、固定及染色等,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要掌握瑞氏染色及巴氏染色的原理、操作技能及染色效果的评价。带教教师在规培生入科学习的第一天,应详细讲解细胞病理技术的各项工作,规范讲解技术要领,然后在“放手不放眼”的原则下,让规培生大胆动手操作,直至他们能够独立、规范地处理各种临床标本,并能制备出优良的细胞涂片,此项培训时间为一周。

2.2细胞的阅片诊断

细胞的形态从正常到非典型增生再到恶性病变的一系列变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变化大,给识别增加了难度。初学者往往无从下手,因此,应给规培生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使其对细胞的认识先从正常的细胞形态着手,认识了正常的细胞形态,再到非典型增生细胞形态,再到恶性肿瘤细胞形态,采用逐级递进的对比学习方式,这不仅让规培生学得轻松,还让规培生对自己更有自信,学习起来更得心应手。学习内容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及时间长短进行了调整,如让规培生先从相对简单也是临床最常用的女性生殖系统脱落细胞学及浆膜腔积液细胞学开始学习,再学习相对较难的针吸细胞学。

3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带教方式

3.1手把手标准示范

细胞病理技术大部分内容是标本的接收、标本的制备及标本的染色等。临床脱落细胞标本多样,各类标本送检的要求,如送检的量、送检时间、送检时的注意事项等都有所不同,再加上标本的处理方式不同,标本的染色方法不同等,使这部分内容较难学。因此,对于新入科的规培生,带教教师会一边耐心讲解(包括一些操作的原理、技巧及注意事项等),一边手把手标准示范,直至规培生能掌握技术要领,才让规培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在旁边“离手不离眼”地监督规培生的操作。这样的带教方式,规培生感觉心里踏实,自信大胆,学习效果更佳。

3.2一对一镜下讲解

对于大部分规培生而言,细胞形态学是枯燥抽象的,即使“熟读万遍书”还是对细胞的形态没有清晰的认识,有雾里看花的感觉。因此,针对细胞的特点,教师运用理论知识及自身经验体会对细胞的形态进行镜下讲解,使这部分内容更生动、具体,也更形象化,帮助规培生对细胞形态的掌握。

3.3多镜头下的病例讨论

运用多镜头显微镜下病例讨论的学习方式,灵活引入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在学习浆膜腔积液恶性肿瘤细胞学的特点时,课前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病例标本,师生一起多镜头显微镜下共同阅片,让规培生边阅片边说出自己的镜下所见以及诊断意见、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思路及要点等,同时向带教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对规培生正确的地方给予肯定,同时也及时指出错漏或不足之处,并再一次讲解本次内容的相关知识,让规培生加深对本次内容的掌握。通过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规培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规培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益于培养规培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多媒体理论小讲课

教师每周至少给规培生进行一次多媒体理论小讲课。小讲课的内容可以是规培生此学习阶段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也可以是某个知识点的最新研究进展,抑或是某个典型病例或是有争议的疑难病例的学习。通过针对性的理论小讲课,加强了规培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阔了规培生的诊断视野及诊断思路,激发了规培生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的求知欲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4阅片能力独立化

具备进行常规细胞病理学初步诊断的能力是细胞病理学规培生的培养目标,为达到这个培养目标,由带教教师指导规培生掌握阅片的流程、如何书写规范的报告术语及清晰图像采集后,给规培生足够的时间独立完成显微镜下标本的初步判读,每天要求完成20~30个标本的初步诊断,然后带教教师对全部标本复片,对规培生诊断结果进行评价打分,着重指出规培生的进步和不足,并重复学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这样的培训,不仅能让规培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增强规培生的阅片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更让规培生积累了很多临床诊断经验,是规培生树立信心必不可少的锻炼,为今后独立完成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报告方式规范化

能识别各类细胞的形态并不是细胞病理学规培的最终目标,能识别细胞并能准确出具细胞诊断报告才是。病理诊断报告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对于决定治疗方案,预测患者预后,甚至是保险赔付的依据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笔者认为,病理诊断报告是一种很严肃的医疗文书,应当具有相对统一的报告格式和严格的用词规范。因此,在带教过程中,不仅要教会规培生学会阅片,更要让其学会如何规范书写诊断报告。

6考核体系多元化

根据细胞病理学学科特点,构建了一套多元化的考核体系。该考核体系包括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和阅片考核3个部分。理论考核设置10份考卷(考卷每年更新一次),规培生学习结束之后,由规培生随机抽取一套理论试卷进行考核,总分100分。技能考核主要是考核规培生的标本制备能力:由规培生从接收标本开始,独立完成所有的技能操作(标本的接收登记、编号、离心、制片、染色等),操作完成后,监考教师综合规培生的操作过程(操作规范性、熟练性及流畅性等)及其制备出来的细胞涂片效果(细胞涂片要求:细胞分布均匀无重叠无杂质,细胞着色鲜艳,核浆着色分明)打分,总分100分。阅片考核:准备一套考核专用细胞涂片,有妇科宫颈涂片10张,其他各类临床脱落细胞等10张,这20张涂片中,有正常的阴性涂片,也有各类阳性涂片,要求规培生在2个小时内阅片完毕并出具完整的诊断报告,教师从规培生的诊断结果及其诊断是否规范化进行打分,总分100分。经过多元化的考核体系,能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规培生的学习效果。多元化考核体系的推行,反过来也促使规培生更加注重平时学习,能提高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6]。综上所述,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提高病理医师队伍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细胞病理学整个临床带教过程中,通过制订个体化的培养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传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带教方式和考核方法等,能提高规培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规培生的操作技能及阅片技能,具备进行常规细胞病理学初步诊断的能力,达到细胞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芳.细胞病理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张策,房慧莹,焦明丽.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9(6):54-56.

[3]张东阳,陈涛,姚晓慧.本科院校学业导师制的分析与探讨[J].科教导刊,2020(11):75-76.

[4]徐倩,姜玉琴,余童,等.“全程导师制”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药房,2017,28(15):2149-2152.

[5]李萍,马薇,庞玉艳,等.临床病理专业细胞病理学课程体系构建及改革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6):6-7.

病理学篇5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记忆方法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机制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以及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由于这门学科涉及知识面广,需要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为背景,是一门难度较高的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为此,我将自己在学习该课程过程中总结的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介绍如下:

1 情景再现法

在学习病理生理学的过程中,当我们要分析某个器官系统功能失衡的机制时可以使用该法,即将该器官系统发挥功能的过程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幅动态连续的画面,一一分析。例如在分析ATP减少引起心肌收缩性下降的机制时,我们的眼前立即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成千上万个肌球蛋白整整齐齐地排列成数列纵队构成粗肌丝,它们的排头兵伸出一个个豆芽状的手柄—横桥。它们的周围是一条条与之平行的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缠绕而成的细肌丝。当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后迫使原肌球蛋白构象发生改变,原来固执地挡在横桥与肌动蛋白中间的原肌球蛋白只好让步。此时粗肌丝乘势出击伸出它的豆芽状的手柄(横桥)牢牢地抓住细肌丝上的肌动蛋白,二者的结合激发了横桥ATP酶活性,于是ATP水解大量的能量释放出来。与此同时机体“扭头—复位—扭头”的口令发出,肌丝开始滑动引起肌肉收缩。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微小环节出了差错,整个肌肉收缩就会出现障碍。我们仔细回想这一动画的同时就找出了可能出错的环节:胞内Ca2+浓度、肌球蛋白头部ATP酶活性以及收缩蛋白、调节蛋白的合成更新等。运用上述方法,我们还可以分析出呼吸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的机制,不再赘述。其实上述过程我们还用到了比喻法,使用恰当的比喻,有利于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浅显化[1],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2 来源去路法

即从生物化学的角度逆推某种物质质和量异常的原因,从而找出引起机体功能变化的机制。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分析有关代谢失常的问题。例如,我们在用氨中毒学说解释肝性脑病时,就可以用来源去路法解释血氨升高的原因:血氨生成增多如肠道、肾脏及肌肉组织产氨增多;血氨清除不足如肝内鸟氨酸循环障碍合成尿素减少和肠道吸收的氨经门—体分流直接进入体循环等。若再加上氨对脑组织毒性作用机制这一部分,这道题目就回答得完整而且有条理了。

3 比较法

即通过比较几个相关或相对的概念、原因及机制等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先抓住相同点再单独记忆不同点比将它们分开来单独记忆效率要高很多而且也更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1]。例如通过比较三种类型的脑水肿,我们发现三种分类的本质在于机制的不同,通过掌握机制来理解原因、水肿液成分和特点,易懂易记。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在于微血管通透性增强,其原因是化学介质(如5羟色胺)、氧自由基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患者有脑外伤、脑肿瘤、脑部炎症等,其结果是血浆外渗使组织间隙增大导致白质明显。而细胞毒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在于钠泵功能下降,细胞内液渗透压增高,其原因可能是ATP生成减少,由此我们想到该类型脑水肿可能是由于缺氧、内源性中毒、代谢物抑制等引起,其结果是细胞外液转移入细胞内导致组织间隙变小。再如间质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是脑脊液循环障碍,我们可以联想到其原因是肿瘤或胶质增生等导致导水管、脑室孔道堵塞,从而引起脑室积水、白质水肿,水肿液成分是脑脊液。通过记住机制我们很自然地就得出了三种类型脑水肿的原因、特点和水肿液成分(见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比较法通常可借助于图或表来实现。因此,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通过图表来进行归纳总结,一目了然,比看一大段文字更能抓住重点。又如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低渗性脱水三种脱水类型对机体的影响,抓住它们之间机制的不同即以正常血浆中Na+、H2O比例为参照,机体失Na+失H2O相对比例的不同导致尿液改变、体液变动、是否有渴感、是否有休克倾向、是否有缺水体征和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不同等。

4 主要环节分析法

什么是主要环节?主要环节就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例如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肺泡通气不足、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就是三大主要环节;又如泌尿系统疾病中,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尿液的浓缩与稀释以及肾的内分泌功能就是四大主要环节。抓住疾病发生的主要环节就抓住了整个疾病发生的核心,从主要环节出发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记忆,下面试举一例:试从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析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缺氧时机体的代偿机制。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导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通过概念可以看出关键点是有效循环血量的变化,而正常机体有效循环血量的保持主要依靠足够的循环血量(血容量)、正常的血管舒缩功能(合适的血管床容量)和正常的心泵功能。那么我们从前述三个环节进行分析不难得出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缺氧时机体的代偿机制:增加血容量(如自我输血、自我输液、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减少血管床容量(如微动脉收缩、血流重分布),加强心泵功能(如儿茶酚胺增多)等。这样通过关键环节分析法很容易就记住了休克早期代偿机制的几个得分点。又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的机制,我们就可以围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这一中心环节进行分析。

表1 三种类型脑水肿的原因、发生机制、特点以及水肿液成分比较

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中毒性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原因脑外伤、脑肿瘤、脑梗塞、脑缺血、脑部炎症缺氧、内源性中毒、水中毒、代谢物抑制肿瘤、炎症和胶质增生堵塞导水管、脑室孔道机制化学介质(如5羟色胺)、氧自由基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强缺氧等使ATP生成减少,钠泵功能下降,细胞内液渗透压增高脑脊液循环障碍水肿液成分血浆细胞外液脑脊液特点组织间隙增大,白质明显组织间隙变小,灰白质均波及脑室积水,白质水肿5 内外因素分析法

即分析该器官自身的因素和外界的因素。自身的因素包括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代谢等;外界因素包括压力、血流、营养以及氧供等。如分析心力衰竭的机制时,从内因出发有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如心肌损害或代谢异常;从外因出发有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以及心室舒张受限等。同理,我们可以用此法分析肝前性、肝性及肝后性黄疸的发生机制。

当然,在学习病理生理学的过程中,理解性记忆的方法远远不止以上几种,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和规律,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在夯实基础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一些巧妙的学习记忆方法,定能助大家一臂之力,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参考文献

病理学篇6

【关键词】 病理学 教学改革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科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1]。随着医学各学科的不断发展,病理学又分为人体病理学、基础病理学、临床诊断病理学、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分子病理学、实验病理学等等分支,研究的对象不同,手段也不同。因学时和教学条件有限,在教学工作中,首先侧重于基础病理学讲授和认知,掌握基本理论,但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针对此现状,病理教研室利用现有的工作条件,开展了《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开展尸体解剖》的教改活动,运用病理检查手段之一的尸体解剖方法,让学生直接观察各脏器病变,损伤部位及病理变化,体验疾病诊断过程,分析死亡原因。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扎实理论基础、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增强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锻炼在今后工作中运用病理知识的能力;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增加同学们学习兴趣。

1 对象及方法

1.1 教改对象

参加的20位学生均为2007级临床医学班和法医班同学。课题成员的选取面向2007级所有授课班级,以“自愿加入”为原则,主要选取对病理学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课题开展时,病理学课程教学正处尾声。此时,同学们已经对病理学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并且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一些简单的病变。

1.2 教改方法

1.2.1 现场观摩尸体解剖

随机观摩尸体解剖。在尸检过程中,掌握尸检的注意事项、解剖顺序、方法、取材、自我保护等系列知识。对人体的各组织器官有一个明确、直观认识。死者均为非自然死亡,且死亡原因多种多样。对死者的死因,经现场了解后,成员心中有一初步判断。巨大的好奇感及探求欲望,促使成员密切关注尸检每一个细节。在老师进行尸检和讲解时,成员需做详细记录:包括体表检查、各脏器的大小、状态、病变和各系统可能的致死性病变等等。

1.2.2 参与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利用课余,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参与到病理切片制作过程。成员在实践中,了解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熟悉如何正确使用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掌握如何正确的组织处理方法及步骤,且在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石蜡、切片以及常规染色和特殊染色方法等各环节中可能影响切片质量的因素。

1.2.3 定期进行教学内容讨论

每隔一周开展一次教学内容讨论,内容为上周观摩的尸体解剖。主要讨论死者的死亡原因,并根据尸检肉眼观察各器官实质病变及镜下微观病理改变,结合所掌握病理知识,给死者下死亡诊断。最终汇总由教师统一点评,分析并给出最终诊断。

2 效果

参与教改的成员知识结构框架完整,思路清晰,触类旁通。通过参与此项教改,学生开拓了思路,增强了实践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于每一个体病例能辩证的看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内在因素与外界影响的关系、形态变化与机能的关系、病变发生发展过程的变化规律,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所学病理学知识得到复习,为今后各学科学习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对后续课程学习有极大帮助。

3 讨论

本课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基本掌握基础病理学知识后,利用尸体解剖资源,进一步涉入到临床病理学、诊断病理学和法医病理学的学习,巩固和应用所学过的各门基础知识,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所遇到的尸检案例的案情,也使学生接触到了一些有关医疗工作中的法律法规。在病理讨论过程中,成员没有课堂束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次教改,经过现场观摩尸检、亲自动手制作切片、尸检后的病理讨论这一完整过程,激发了小组成员内心学习潜能,将病理学知识由机械性的记忆转变成形象+理解式的记忆;提高了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对强化了风险意识、规范了医疗行为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

尸体解剖应用于教学,作为课外教学活动或第二课堂尚可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同学们易于接受,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虽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因受尸检例数不足、解剖室空间狭小、学生人数过多、实验室资源缺乏、学时受学院整体教学安排所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此种教学方式难以实施,推广困难,在病理学教学中,如何能真正的将尸体解剖方法应用于正常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摸索和探讨。

病理学篇7

关键词 病理学 改革 教学 实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006-02

随着中国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模式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人才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历史发展之必然结果。医学教育的改革自然也势在必行。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科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能否学好病理学,近则直接影响学生后期临床课的学习效果远则影响到将来的临床工作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能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做到真正的与时俱进。

一、更新教育理念,重组教学内容,适应专业需求

改变基础医学教学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根据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同时对教学内容加以重组。删减与其它相关课程重复的内容,增加一些前沿病理研究动态、最新的病理学科研成果和病理生理学科在临床上的应用等。如,病理解剖由总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总论内容侧重于基本概念 、 基本机制及各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应该作为重点内容详细讲解;而各论阐述的是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这部分内容可与后期专业课结合,临床专业开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课程,病理变化决定临床表现,从而帮助临床医生作出正确的临床和病理诊断,进而确定治疗手段;护理专业则开设有外科护理 、儿科护理 、内科护理等课程,病理生理学内容侧重的是病理变化与生命指征的关系,根据对生命指征变化的了解和熟练掌握,做出恰当的护理措施,达到更好地服务患者的目的。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病理学具有内容多、概念抽象复杂、各种病变形态描述繁多、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特点。传统的讲授法和板书已明显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高科技的结合越来越多的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受到学生广泛欢迎。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目前仍是普通大专院校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积极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由发病机制推出病理变化,最终用病理变化去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互动教学,有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首先要灵活运用问题提出的方式,然后方能以问题为基础顺利展开教学过程。比如通过导入式提问导入新课,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独立的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和发言能力;小组讨论则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彼此之间互相协作的能力;各组辩论时,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会随着辩论的节奏活跃起来,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授课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辅导,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逐步分析,对比学生的分析结果加以评价,同时确定下一步研究分析的方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能保证让其不至偏离正常轨道过远。

(三)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系统可以储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集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等为一体,变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变静态画面为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我们能够形象直观并且生动有趣地表现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在“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一节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先是让学生观看渗出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让学生对渗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入问题讲解渗出的概念。提出问题:血液中的物质渗出的机制是什么?白细胞的渗出过程以及如何发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逼真的动画效果与视觉效果的结合,配合教师的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记忆深刻。

(四)病例教学法

在病例讨论课前,由教师精选出一些典型、实用的临床病例,并要求同学提前预习并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同学们通过讨论,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分析和学习,不但加深了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数字切片系统的推出及应用

数字切片(Digital slides)又称虚拟切片(Virtual slides),是指利用全自动显微镜扫描平台把传统玻璃切片进行高精度、无缝拼接,生成全视野的数字切片,生成的数字切片可用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不同倍率观察(如10祝?0祝?40祝?00椎龋⒖稍谝欢ǚ段冢?一X)进行无级倍率连续浏览[3]。它没有传统玻璃切片易碎不易永久保存的缺点,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字切片可以帮助我们动态观察各种病变的发展过程,直观的演变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病理变化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数字切片还能完成由低倍到高倍、由整体到局部的连续观察,有利于学生掌握局部和整体的位置关系。

三、改进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完善实验课考核方法

(一)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时增加正常对照

齐齐哈尔医学院对以往教学切片的制作进行了改革,即

在普通病理切片上加贴相关组织的正常组织切片制成复合切片。针对我们的现状,学生在观察大体标本时 ,如能同样增加与正常组织、 器官的比较,在观察病理组织切片时 ,增加与正常组织切片的对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直观并迅速的找到病变部位,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强化了新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Motie显微形态互动实验室的应用

这种新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对学生观察的病理变化实施同步观察,学生也可以通过配套的语音装置向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这种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发现或遇到的问题,教师均能及时给予解答或解决,这将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综合性实验

通过动物实验,复制一些疾病模型,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医院提供的临床标本,开展综合性实验,除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大量崭新的标本更直观更精确的掌握人体脏器的病理变化,为进入临床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病理实验考核方法

高职高专院校一般都是通过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较低的不良后果。合理的病理学考核应该包括理论考试加实验考核。而实验考核又可分为大体标本的观察、病理切片的诊断以及难度适宜的病例讨论等组成部分。只有多种考核方式的综合测评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展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要做到这样,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我们要多向资深教师请教以吸取经验,弥补自身不足;积极承担科研项目,培养自己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时刻关注新知识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必要的进修等。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有先进的思想、端正的教学态度、及时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的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宁淑玲.病理教学中病例教学法[J].中等医学教育,2001,(19).

病理学篇8

完善课堂教学,激兴提效

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和艺术,正确处理师生间的关系,是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合理的课堂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根本转变。

(一)重视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恰当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讲解的新课当中,为新课的讲解打下基础。导入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病案的导入,由教师提供病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栓塞时,引入健康的孕妇因难产、羊水栓塞死亡的病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为什么健康的孕妇会在分娩过程中突然死亡以及为什么在产妇的肺动脉内会出现羊水的成分等疑问。还可以巧妙的穿插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病理现象,譬如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吃饱饭会瞌睡,帮助学生理解生理学充血,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发掘日常生活中的充血现象。让学生感到病理学知识并不是书本文字,而是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随时可以接触到的内容,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当然,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无论哪种导入的方法,教师的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丰富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的转化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合理的课堂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师能动性,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索取,从而提高病理教学质量。其中的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了解学生接受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而且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进行逆向思维,以旧推新,鼓励学生充分挖掘自我学习、自我分析以及自我探究的能力,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发掘,更轻松地掌握新知识。比如在讲解淤血结局时,就可以根据所学过的内容,引导学生推导可能出现的结局,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再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结合自身炎症时的体验,描述炎症的临床表现,并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表现的原因,以此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这种双向促进的教学手段,往往比沉闷、单一的讲授效果更佳。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恰当地将图片、视频、动画等直观教具应用到多媒体教学中。比如将栓子的运行途径及栓塞后的影响,制作成动画的形式,学生通过视频认识空气栓塞的发生等等,不仅可以形象、直观、有效地解决病理学内容抽象、复杂的问题,弥补教学和实验条件的不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对课程抽象内容的理解力,既增加了教学的魅力,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强化语言艺术,加强师生互动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语言运用不得当,手段使用不合理,常常会导致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可能产生认知障碍,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语言应当生动风趣、富有情感,讲解内容应当由浅入深,由日常到临床、由具体到抽象,重点突出,概念精准,尽量做到语言的少而精。例如,在讲解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时,可以把主要的病理变化概括为“大、混、淡”和“大、黄、油”;在讲解肿瘤细胞核形态异型性时,可以概括为“大、深、怪”等等,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正确地掌握语言艺术的同时,丰富的教学形式同样重要。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融入生动有趣的演示,比如可以请学生自己演示白细胞的渗出及吞噬过程,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奋性,直观地接受所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四)注重课堂小结,讲练结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及时的课堂小结对于知识点的概括来说尤为重要。其中,板书的设置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板书不仅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将知识点罗列详细,使之层次清晰,而且可以在总结的过程中,结合彩色粉笔的勾勒,让学生对所学重点内容一目了然,学习目标明确,便于学生复习。此外,教师在每节课后,可以设置适量针对性的练习,这一方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再次巩固,加深记忆。练习可以设计成连连看、找不同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答案,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提升学生能力

病理学篇9

1病理学在转化医学中的作用

病理学发展必须跟上医学发展的趋势,将基础医学研究和检测手段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中。针对肿瘤特定分子变异类型的靶向药物,如易瑞沙治疗EGFR基因突变及克唑替尼治疗ALK融合基因肺癌患者[4-5]等治疗手段的进展,也在要求临床医生不仅掌握临床诊疗知识,而且还要理解分子病理学诊断报告中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意义。由此可见病理学的“桥梁”学科的作用之大。对每一例肿瘤患者都必须根据具体特点,包括临床因素、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改变、甚至基因特征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些临床治疗需求也对病理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理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依据形态学对疾病的诊断,而且要深入到疾病的分子水平,将基础研究中的成果通过分子病理的诊断应用于患者治疗和预后评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2病理学,尤其是分子病理学的发展是转化医学理念具体实践的要求

病理学从大体形态学的观察逐步深入研究到分子水平,分子病理学针对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措施以及预防治疗的方法等多个方面提出科学问题,主张基础与临床密切合作,临床医师对疾病的特点和进展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再由基础研究专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反馈给临床医生并提供临床实践建议,最后将基础科研成果转向临床应用,从而提高总体医疗水平。笔者在美国著名M.D.Anderson癌症中心做访问学者期间,亲身体会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优势;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临床医生、病理医生和基础医学的研究人员为完成一项临床课题彼此交流协作,多学科合作、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基于此模式,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够及时高效地应用到临床诊疗过程中,在实践中检验基础研究的成果,一旦基础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得以验证,其成果的临床应用价值将是巨大的,最终受益的将是患者。因此从我们医学生本科阶段起就应该培养他们严谨、积极、协作的工作和学习意识。

3医学生病理学教学改革

当前医学生病理课程教学主要通过语言的描绘方式进行形态学教学,较为枯燥抽象,为了克服这一不足,我们尝试进行以下变革:

3.1病理课程数字化

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组织和编写以转化医学为中心的病理教材、多媒体教案和教学计划,积极组织教学研究和试点,深化和丰富转化医学的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及教学医院的相关科室已经引入数字病理系统用于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将示教切片和相关大体标本采集为数字切片和照片并存放在数字病理系统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者在课下自由登录该系统的远程会诊模块,随时调阅和复习教学资料,极大地方便医学生的学习条件。课堂上学生还可以与教师互动,将遇到的问题实时发送给任课教师来寻求帮助,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病理课程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来。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病理教学由抽象向生动、由单纯理论学习向理论联系实践转变,逐步建立起转化医学理念的教学体系,这对于临床型的研究生教育尤为重要。

3.2组建病理转化医学交流平台

此平台可以提供传统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所涉及的常用技术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微量组织的显微捕获及核酸或蛋白提取、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及基因测序等),使医学生在熟悉疾病的病理形态学的同时,应用经典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分析这些疾病的分子水平的变化特征,对将来走向临床岗位能深入浅出地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尤为重要。通过这种平台可以培养医学生自觉地理论联系实践(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一方面增加了医学生在学习病理课程时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了解,另一方面为临床医学生提供进入基础研究领域、了解基础研究技术手段及研究现状的机会,不仅可以丰富医学生的医学理论知识,也可通过实践增加感性认识,对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更深刻地理解临床医学理论知识有所帮助。

3.3转化医学交流平台的开放性

此平台接受医学生在寒暑假中的见习或实习。安排医学生参加一些相关临床基础转化实验实习,在学习传统病理形态学知识的同时,有机会学习临床病理诊断到分子病理诊断延伸所需的实验技能,了解分子病理诊断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作用等。医学生通过医学实践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病理学不仅有疾病治疗前形态学的诊断,更有分子病理诊断,使其能理解病理诊断在临床治疗中“金标准”的指导意义。在转化医学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可使医学生认识到转化医学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病理的转化医学教学平台,可以使医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中自觉树立转化医学理念,使医学生意识到医学知识不是片面的、孤立的,而是全面的、系统的。医学生不仅要知道疾病的起因,而且也要掌握疾病的转归,更要使临床医生的治疗为“循证医疗”、“有的放矢”的医疗,医学教育将变为以“医院”和“患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进行多层次、多途径、多学科的教学实践。

4转化医学理念要求病理教学需要新的考核模式

病理学篇10

1.1研究对象

我院全科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2011级学生,为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已完成2年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其中1班学生59名,男32名,女27名;2班学生58名,男30名,女28名。

1.2研究方法

1班学生应用传统教学方法;2班学生应用EBM+CBL,具体教学方法实施: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与全科医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典型病例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尝试解决。课堂上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前,通过临床图片先将案例呈现,结合学生已查资料,对案例中超出学生现有知识范围的内容加以说明。然后提出预先设置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已查的资料尝试初步分析。教师讲授完一个知识点,让学生以临床准医生角色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查资料分析案例并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以循证医学为原则,自行查阅资料收集证据和分析并完成论证,对案例中的问题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内容讲解结束,教师总结案例的解决方法,对要掌握的重、难点内容再次强调。

1.3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笔试和病例讨论对EBM+CBL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1.4数据统计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问卷调查

对2班58名学生发放问卷58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EBM+CBL比传统“填鸭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好。

2.2笔试和病例讨论

在100min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书面理论知识和病例讨论测试。理论知识考试时间80min,总分值80分,全题型;病例讨论考试时间20min,总分值20分,课堂完成一个临床综合病例的分析、诊断和治疗。结果显示,1班和2班的笔试成绩、病例讨论成绩和总成绩均具有明显差异性。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