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5:47:33

病理学

病理学范文篇1

[关键词]职业能力;护理;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教育改革

随着社会老龄化状态加剧和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临床护理工作者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护理专业本科生因职业能力低,不能胜任岗位需求,导致实习和就业受到很大影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1]。因此,根据本校护理学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学改革,旨在“三位一体”培养具有高水平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护理专业知识缺乏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任课教师均毕业于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临床护理专业工作的特征和护士应有的职业能力认识不够,很难在教学中融入护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导致课程教学与护理临床实际应用脱节。

1.2学生人文素质偏低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更注重与高考直接相关的文化课学习和身体素质,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基础义务教育中学校虽然有一定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但受学时、家长、社会风气等多种因素影响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也存在诸如人文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理念、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单调、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形式落后等问题[2],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偏低。此外,因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也导致护理专业生源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尤其是护理中专升本科和大专升本科的学生。

1.3教学模式落后

近年来,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虽然有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但仍是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低,职业感悟不深,自主学习能力弱[3]。与新兴的在线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比较,传统教学模式下学完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虽然能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欠缺综合分析运用能力的训练,人文关怀等职业精神也得不到培养和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偏低。学生进入实习和工作岗位后不能尽快适应身份的转变,无法高质量处理护理岗位实际问题,岗位胜任能力较差。

2教学改革方案

2.1加强护理知识学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应以培养符合临床需求的护士为目标,深入认识临床护理特点及护理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加强护理知识学习,并将其有机融入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充分体现课程的专业特点,满足护理人才的培养需求。教师可通过线上网络平台或线下多种途径学习护理知识和技能:(1)利用慕课、微课等开放的护理专业在线课程资源自学;(2)参加线上或线下护理专业师资培训班;(3)定期到医院参观研修;(4)听专家报告;(5)听护理专业课教师授课;(6)与护理专业课教师集体交叉备课并交流教学经验等。通过学习,教师增加护理知识储备,具备较高水平的护理专业教学能力,才能为培养高水平职业能力的学生提供师资保障。

2.2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

护理服务对象是生病的“人”,具有思维和情感,临床护理时护士需要将情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恰当地融为一体。鉴于这一特殊性,护理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4]。总书记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强调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有研究表明,在护理相关专业课中开展思政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素质教育,敬业、诚信、法制、人文关怀等职业精神和理念得到培养和强化,护理职业能力得以提升[6-8]。为此,任课教师深入挖掘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中的人文素质元素,并寻找恰当的知识点,将二者有机融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如学习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研究方法中的“尸体剖检”时引入病毒肺炎危重患者的七字遗书“我的遗体捐国家”案例,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以及作为人类健康守护者的职业感悟,并进一步内化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深刻理解和急切需求,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动力。学习“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时引入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恶病质状态的案例,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尊重患者需求,耐心倾听和劝慰,建立对患者给予人文关怀的职业理念。对护理工作者而言,人文关怀是护理职业精神的精髓,对待患者要总是去安慰,常常去帮助,有时去治愈,使人文关怀的意识和理念扎根于心灵,并在护理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演变为一种非常自在的职业本能[4]。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护患之间的沟通技巧和医学人文关怀这一层面,还要提升至一定的高度,即医学精神和医德品质的塑造与涵养。榜样的力量对提升精神品质来说更为强大,教学中需要以南丁格尔和南丁格尔式好护士的事迹和精神感召学生。如学习疾病的一般规律时引入南丁格尔亲自到前线阵地,第一时间救治伤员,极大地降低了病死率的案例,既分析了疾病的因果交替规律,又弘扬了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该传承的南丁格尔精神。再如学习传染病时介绍第46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我国西南医院感染科护士长游建平的优秀事迹,导入其参加我国第一批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医疗队,执行埃博拉疫情防治任务的案例,对学生进行人道主义精神宣传和培养。

2.3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创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实现了跨界融合,促进了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持续发展[9-10]。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不断涌现并使用于高等教育教学中[11-1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任课教师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将“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与线下传统课堂相结合,创建多途径、多载体和多维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以“三步五化”为设计理念,即“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延伸”的三步式教学法,全程体现教学的“引导化、自主化、深入化、思政化和延伸化”。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建课,并提前开放1周的教学资料,学生在问题导向下提前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综合利用超星学习通和传统课堂的优势,协同开展课堂教学。教师结合职业需求、专业特点及课程特点,导入临床案例及相关问题,并适当融入护理专业知识。如在“血栓形成”这一节导入骨折后卧床患者的案例,提出“患者易出现哪些并发症?为什么?”“为避免患者出现血栓,护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患者因无法随意行动和疼痛等痛苦引发情绪烦躁,不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时应如何对待?”等问题,使学生带着兴趣、疑问和思考进入学习状态。教师经过精讲强化并利用超星学习通的随堂测验、抢答、讨论等功能引导学生以临床案例为主线,在分析、讨论和总结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课后学生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完成作业和章节测验,并利用教师推送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延伸化学习,拓展知识深度和广度。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的讨论和群聊功能提出专业问题和思政问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回答问题、展开讨论。在课后复习和延伸化学习中学生遇到问题随时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群聊、消息功能与教师联系,及时得到指导和答疑。

3小结

病理学范文篇2

1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病理变化是病理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常使用大量文字进行描述,可供参考的图片往往数量有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像、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的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病理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炎症病理变化中白细胞的渗出过程,单纯依靠教师讲述,学生通常感觉抽象、枯燥,没兴趣听,但是以小动画的形式呈现后,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复杂抽象的过程也变得容易理解。类似的内容还有血栓的形成过程、栓子的运行途径、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有利于学生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极大地提高学习积极性。正像有的文章所说,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十分符合病理学以形态教学为主的特点。

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可应用在中职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有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如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大量、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中职学生普遍医学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不强,在讲到病理学中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发病机制等问题的时候,讲授法能够很好地帮她们理清思路,解开谜团。有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如PBL教学法,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的方法。在学习某个具体疾病的时候,这种方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门脉性肝硬化这一节,我布置了一个典型病例,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我国门脉性肝硬化常见的病因是什么?第二,患者是如何从慢性病毒性肝炎发展到肝硬化的?第三,患者为什么会死于消化道大出血?学生主动去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获取知识。在中职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中,无论是从学情来看,还是从教学内容来看,单一的教学方法都必然会引起学生厌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变化,在学习的过程保持兴趣、充满期待。

3密切联系临床护理实际

目前中职护理专业使用的病理学教材仍然以形态学教学为主,关于病变的显微镜下特点的描述占有很大比例,而这部分内容对中职学生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主要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和大体形态病变来判断病情。因此对于疾病的镜下特点不用过多的讲述,每种疾病记住最重要的几个病理特征即可,而具体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变化仅作为了解内容[1]。相反,一些与临床护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病理学知识应延伸和扩充。例如讲到空气栓塞时,应引导学生联系静脉输液,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静脉输液时要排尽输液管内的空气,否则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如果出现意外有哪些补救措施等。在讲到血栓形成的条件时,学习内容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形成条件的理解上,还应与临床护理实践相联系,例如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可造成血栓的形成,所以临床上对于长期卧床或手术后的患者,应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栓形成。对于不能下床的患者,应勤翻身、勤按摩、勤热敷,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通过突显护理专业特色的病理学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感到所学病理学知识与自己的专业有关,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4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不光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学习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思考,抽丝剥茧,最后得出结论。例如血栓的危害之一是可以造成心瓣膜病,可先从白色血栓形成讲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它的结局,得出白色血栓发生机化,再从机化联想到瘢痕形成,瘢痕形成可造成心瓣膜卷曲、粘连、增厚等改变,致使心瓣膜变形,心瓣膜变形会使心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影响血流通过,从而发生心瓣膜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使零散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病变的理解和认识。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体现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高低,必然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例如实验课时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大体标本或组织切片,观察完毕后得出诊断结果,说出诊断依据,这时学生就会翻书、查笔记,积极地学习,当得知诊断结果与自己的判断一致后,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对进一步的学习充满兴趣和主动。

5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围绕职业学校能力培养的目标,中职护理专业病理学的考试不再是对基本概念、基本病变的死记硬背,而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考试内容以体现能力培养为主。例如增加临床病例的讨论,增加护士资格考试题,对平时回答问题和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良好者予以加分奖励等。考试方法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办法,平时成绩中包含作业成绩、课堂检测,单元考试等方面,这样的成绩分配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学习的热情离不开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课堂之外的病理学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临床病例讨论、专题讲座等课外活动[3],开阔学生视野,使她们更广泛地接触医学知识,了解护士职业特点,理解临床工作意义,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职业修养,最终达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的、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晓艳,李小山,张乐星,等.以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的病理学课程设计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295-296.

[2]何英.新形势下中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3):87-88.

病理学范文篇3

[关键词]护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思政课程之外,学生在校期间的每门课程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校按照此指导思想,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在传统教育理念中,人们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教师的任务,其他课堂只需要传授专业知识。这种认知导致思政教育的孤立,难以发挥课堂思政的领航作用[1]。所以,教育者必须明确思政教育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把思政教育自然渗透到专业授课中,实现课堂与思政同行,似春风化雨,有效落实课堂思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特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功能和代谢等变化,从而阐述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规律,是护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的桥梁。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是临床护理的组成部分,是护生医学生涯中首次接触的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在临床护理中,几乎所有的护理诊断都离不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知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临床实用性较强。在临床上,该课程研究对象是患者的疾病,而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更需要学好这门课程。如患者检验指标出现异常的原因?患者病情如何发展?患者为什么表现出这样的症状?都必须用该课程知识来解答,所以护生可以培养学以致用,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的能力。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护生在学习和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时培养了唯物辩证思维方式。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科学客观的,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判断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尊重疾病本质,培养护生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精神[2]。

二、护理学专业开展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护理理念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新理念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爱岗敬业,敬畏生命,关怀患者,具有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护理工作者需要终身学习和钻研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中将知识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才能培养出符合护理理念的优秀护士。因此,针对护理学专业,将思政教育有机渗透于该课程教学中,对培养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极其重要和必要。但是现阶段该课程教学中虽然也包含部分人文教育,但是课堂思政立德树人的理念并没有真正落实。究其原因总结如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医学院校,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背景,只重视传授护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对护生的思政教育、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甚至有的教师偏激地认为思政教育只是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忽视了德育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尽的职责;教材内容虽然一再更新,但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谨性,缺少对护生综合能力、价值观念、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的植入;实验课以单纯的验证性为主,缺少开拓设计性、综合性、探索性、创新性实验,从而忽略了对护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理论课的重点为传统的讲授理论专业知识,很少结合时事政策与时俱进,忽视知识用于实践,缺少新发病例的切入[3]。这种现状急需改变。所以,教师在护生专业知识授课中,紧密结合护理学专业的特点,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教育,全面贯彻课堂思政,实现专业知识、护理素养、思政实践三者相互渗透的一体化结合,最终达到知识、专业、思政并行的教学效果,课堂育护理人才,立德树护理人才,培养出热爱祖国和护理事业,无私奉献、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白衣天使。

三、将课程思政融入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中

(一)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素养

归根结底,课堂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师是其具体的实施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学识、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品形象正确引导护生、感染护生、教育护生,使护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沐浴在德育中。因此,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素养是实现病理学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的必要条件。医学院校应定期召开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和工作会议,传达国家贯彻思政教育精神,弘扬优秀护理思政的教育案例,分析当前最新的时事政策,组织先进的思政教育者向全校汇报;鼓励和支持教师发表护理课堂思政相关论文、建立护理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参与护理思政教改项目;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和校内护理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以赛促教,寓教于乐。通过对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政教育能力。此外,院校应严格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必须承担德育责任和义务,实现该课程、护理素养、德育知识的有机融合,增加对护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影响力[4]。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有牢牢掌握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在思政教育实践中灵活应用。所以教师要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思政觉悟,增加思政教育能力。积极参加国家思政教育会议,主动学习先进的思政教育者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发表思政教育论文,参加思政教改项目和教学比赛,全面剖析和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取其精华。建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思政网络平台。可以通过该平台第一时间了解护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状态,并且不受时空限制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事半功倍地进行思政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指导[5]。教育者必须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职责和义务。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信心,为他们成为无私奉献、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白衣天使做好思政教育。

(二)渗透思政教育于理论知识中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专业性较强。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微观抽象,专业术语多而枯燥,发病机制复杂难懂,这些会对护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理解造成一定困扰。如何将专业知识、护理素养、思政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就要求教育者做好充分准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和案例,精心设计,准确切入知识点[6]。教育者要不断提炼紧密联系临床案例,以专业知识为载体,以敬畏生命、关怀患者为主题,培养护生仁爱友善、救死扶伤的精神,帮助护生建立职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润物无声地有效落实思政育人。如在讲解血栓形成时,引入患者因下肢骨折术后长期卧床而并发血栓的病例,因下肢肿胀明显掩盖了血栓引起的临床表现,而被误诊导致患者死亡,强调牢牢掌握该课程知识对护理工作的必要性,敲响警钟,引起他们对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的重视,培养护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运用形象生动、发人深省的比喻形容抽象、枯燥的病理知识。如讲解肝、肾发生免疫损伤性炎症时,可以类比八国联军侵华抢劫和火烧圆明园后的满目疮痍。不但使很多瑰宝文物被强夺,还使很多历史性建筑被破坏,对我国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在加深护生对病变机制理解的同时,还启发护生以史为鉴,让护生深刻意识到只有国家繁荣富强,社会才会和谐,人民才会幸福,真正感悟有国才有家。培养护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民族自信心,有作为、有担当,奋发图强,自愿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以社会热点话题导入,巧妙引出理论知识。如在讲解肾炎时,可以先播放为买苹果手机而卖肾的相关视频,让护生在无形中接受病理学思政化。引导护生关注分析社会热点话题,树立正确的三观,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不断检讨自己,严于律己,抵制诱惑,绝不触犯人生底线。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启发护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如在讲解治疗恶性肿瘤时,设置问题:除化疗、放疗、手术等外,还有其他治疗手段吗?此时巧妙引入护生已掌握的血液循环障碍知识,引导护生思考到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就可以杀死肿瘤的介入治疗。对护生的正确想法给予慷慨表扬和大力支持,鼓励护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思考,勇于攀登,精益求精,培养护生大胆探索、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科学创新精神。采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全面评价某些病理现象。例如在讲解血栓和瘢痕的形成时,要一分为二地观察和分析,这些病变不仅对人体有不利的一面,还存在有利的方面。引导护生多角度评判人物和事情,全面分析解决问题,得到合理的结论,从而培养护生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

为更好地实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知识教学、护理素养、课程思政的无形渗透,必须按照护理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优化该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教育者要培养护生热爱护理事业,养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感:爱岗敬业、敬畏生命、救死扶伤、关怀患者、科学严谨、勇于创新。在牢牢掌握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高尚,民族自信心满满,这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堂思政教育的总体目标。针对不同章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在实验教学中融入动物疾病模型复制。在注重护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更要求护生清楚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只实验动物,更是为医学发展献身的活生生的宝贵生命。在满足实验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少用动物。动物麻醉后才能进行实验,减轻动物痛苦。实验结束后,存活的动物要专人妥善喂养,牺牲的动物统一火葬,严禁随意丢弃,培养护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无私奉献的感恩精神,为其成为一名认真负责的白衣天使打下基础[7]。在理论知识教学中,需着重培养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堂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举例护理先进人物,我国第一个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琇瑛先生,热爱祖国,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护理事业,救死扶伤,追求卓越。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为减轻疟疾患者的痛苦,毅然以身试药,尊重客观事实,严谨治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结合重大突发事件,2019年12月,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很多护理人员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诠释了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采用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分组合作学习。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护生相互协作的能力,提高护生的人文素养。翻转课堂融入混合式学习,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使课堂思政不再受时空限制,渗透到教学中,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和职业素养。情景还原,“53袋血生死时速成功抢救羊水栓塞产妇”事件体现了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加护生对生命的敬畏和职业自豪感[8]。

(四)贯彻课程思政教学综合评价

只有将护理素养和思政教育融入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评价中,才能真正实现三者的自然渗透。传统的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的标准教学方式,不能体现护理人才培养和课堂思政教育效果。因此,教育者必须舍弃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建立一套全新的护理素养和课堂思政评价体系,应包括病理知识掌握情况、三观是否正确、护理职业责任感的建立、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例如,展示护生学习效果:教师在专业知识授课后,要求护生针对已学知识查找资料进行综述总结,组织护生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比赛,结合护理职业素养引导护生书写相应的感悟等;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考题中增加部分护理素养和思政教育试题,从考核成绩观察护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政教育情况;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等,多角度全面评价护生的护理素养和思政教育效果。教育者结合护生综合评价结果,立足于理论知识、职业素养、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做出客观公正的思政教育综合评价。积极鼓励护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政优势,扬长避短,促使护生尽快实现知识内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能力。

(五)制作课程思政课件

根据优化的护理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结合计算机技术,制作体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总体教学目标的新课件,突出重难点,声图并茂,集视频、动画、图片于一体。旨在开展护理培养和思政教育的同时,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专业知识、最新时事政策、经典临床案例、社会热点话题、重大突发事件、历史优秀人物等,增加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有效促进护理学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思政化。总之,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观念和形式。护理学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堂思政教学,是在专业知识讲解中,自然融合培养护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元素,做到提高教师思政教育素养、渗透思政教育于理论知识中、优化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贯彻课程思政教学综合评价、制作课程思政课件,实现病理知识、护理素养、思政教育三者似春风化雨般的有机渗透,培养出救死扶伤、德才兼备的白衣天使。

参考文献:

[1]林晋,唐风华,许颖.高职院校“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103-105.

[2]杨少芬,李佩琴,林斯妮.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9,42(2):281-283.

[3]卢林明,刘振宏,支慧,等.病理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右江医学,2020,48(9):714-716.

[4]杜艳伟,朴松兰,谢占峰,等.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0):89-91.

[5]黄诚,杨少芬,李佩琴.思政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4):39-41.

[6]任传伟,韦丽华,李园园.基于人文内涵的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18):38-39.

[7]段丽芳,李鑫,张晓芹,等.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5):81-82.

病理学范文篇4

[关键词]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为两门独立的学科,属于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它们与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等有密切联系,同时它们又是学习后续临床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连接着正常人体机构和机能以及临床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都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及其临床表现和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的科学,从而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的规律,为疾病预防提供理论支撑[1]。但是两者之间的侧重点不同,病理学重点研究疾病的病理形态变化,属于形态学;病理生理学重点研究疾病机能代谢的变化,属于机能学。而疾病的整个变化过程,包括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变化,因此两者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于高职高专医学学习的学制时间短,因此病理学教学中病理学包括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其教材中分为两方面内容,上篇病理解剖学(即病理学)和下篇病理生理学。虽然专科教学中两门学科融合为一本教材,但整个学时并没有增加,反而比本科教学一门学科的学时还少,导致课程内容不断被压缩,并且两个内容课时分配不均。大部分专科学校包括该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以病理解剖学学内容为主,导致学生对病理生理学了解内容少。这对学生以后临床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工作中临床专业知识的掌握极其不利。因此根据专科病理学教学的现实情况,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急需真正把两门课程的内容融为一体,删除一些的重复内容,进行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容整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2]。

1教学体系的改革———理论课和实习课并轨

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是先有专业教师讲授理论课,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上完之后,中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对理论课内容容易遗忘;再加上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病理学学时不足,实验课内容与理论课内容重复,造成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教学效率低。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可通过显微数码互动教学把病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合在一起,首先由专业教师主讲理论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面前的电脑中,实时看到课件;教师在讲解理论内容后,将实验课内容一并进行讲解,再由实验教师带领各实验室的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讨论。这样可以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践操作,解决了病理学学时偏少,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与实验之间的知识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系统编排教学内容

传统的病理学授课内容编排为先上病理解剖学的内容,在上病理生理学内容,这样就使两门学科各自为政,没有系统地将疾病时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重新编排后将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将两门课中的一些相关章节放在一起交叉讲授,在讲授一个内容的理论课讲授完后,同时开始实验课的教学。首先将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总论内容交叉讲解,比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血栓形成这一内容,微循环血栓形成可能导致DIC,DIC则是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那可以安排讲解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后讲解DIC这一章内容。这样就可将机能、代谢和认识。在讲授病理解剖学各系统疾病时将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的内容有机地融其中。例如消化系统疾病中各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都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因此从形态学的病变基础联系肝脏代谢机能变化来阐述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然后,再安排相关的实验,从内容的连贯起来将每一个系统疾病无论在疾病机制还是形态学方面更深层次的了解,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得以紧密结合,把学生从学习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逐渐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

3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往传统的病理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渗透于病理老师的教学中。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弊端,如淡化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多媒体教学内容多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多媒体课件的应变能力差等。因此,教学不能单纯以多媒体教学讲授学习内容,还要根据学习内容配合启发式教学、比较教学、PBL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3.1PBL教学法在近几年的医学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ed,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3.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先由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通过选取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案例来教学,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3]。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与临床联系最紧密的基础学科之一。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可改成病例讨论。组织临床病例讨论,让学生初步接触到临床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整个病理教学质量。3.3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统一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设计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那么可以通过一个病例讨论题来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讨论,最后解决问题,使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统一。具体到病理学教学中,①教师根据某些章节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准备一些典型病例,然后设计讨论问题,问题的设计需有利于鼓励学生以整合的方式讨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一个好的病例讨论题应该包括一个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等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全部覆盖。②课前两周向学生发放PBL教学资料,教师进行简单的课前指导。由于该阶段的学生接触临床知识比较少,对一些临床术语和检验指标感到陌生,但为了解决问题,会利用课间或休息时间主动通过教材和网络等学习资源查阅收集相关的知识并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③在课堂上讲解完相关知识后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问题围绕该病例的主要病理诊断及诊断依据、主要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等方面。在讨论过程中,先让学生各抒己见,争取让每个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到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讨论。在整个讨论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讨论完后每组选代表针对讨论的问题来阐述这一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④最后由教师围绕病例进行总结和归纳,将难点、重点再次进行精讲,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

4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教育资源获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以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病理学课程网络资源库,其使用的对象为教师、学生,从教学档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习题库、试题库)和案例库三方面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知识和内容融会贯通,尤其是案例库建设时,其里面的案例要包含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方面知识点,让学生真正掌握疾病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预后和结局整个疾病的过程。网络教学资源库使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不但有利于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减少重复劳动[4],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库自学,扩展更多更新的知识,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过渡,由于专科这两门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融合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更好地把器官的病理变化和患者的机能代谢等临床症状和体征联系起来,真正完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桥梁作用。

作者:刘洁 刘怀 彭微 徐筱红 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黄萱.构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创新性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学创新导刊,2013(1):40.

[2]王崇宇,吴伟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态机能理论一体化教学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74-75.

病理学范文篇5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体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来揭示疾病产生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还与人体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关系紧密,并为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学科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尤其是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1]。它在当今的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无可替代。病理学的学科内容比较繁杂,理解起来也比较抽象,学生记忆起来不容易,特别是对于底子比较薄、学习能力不强的中职学生而言,掌握起来尤其困难,甚至会有很多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其对病理学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病理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课堂效果,努力帮助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各种技能。

2当前职校病理学教学困境

2.1学情分析不足。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本身,忽视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看不到中职卫生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问题学生较多;看到不到这些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叛逆期”,他们心理敏感、目标模糊、自制力较差、缺乏耐心,对书本知识缺乏应有的兴趣,对自我缺乏长远规划;看不到这些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实际讲课时,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不能彻底“备透”学生,做到“知己知彼”,不能仅凭“一厢情愿”的满堂灌,忽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2.2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病理学学科内容特点的限制,教师在教授病理学课程时往往采用以往的授课模式,易导致教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出现了“重理论,轻临床”的一只脚走路的现象,教学效果很差。病理学是一门临床基础科学,在平时教学时教师应该尽可能的结合临床实践,多选用一些经典的病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学科中复杂而抽象的理论、原理和基本概念,不能单纯的照本宣科,尤其是一些年轻的、缺乏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常停留在简单的说教,学生听的非常吃力,这是导致中职病理学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2.3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病理学对学生而言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内容深奥、抽象晦涩,学生学习起来往往容易感觉枯燥乏味、难懂、难学,甚至非常吃力。因此,学生对其学习往往缺乏应有的兴趣,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上课时候非常消极被动,对老师的提问、授课缺乏应有的响应,甚至产生抵触的心理,作业、考试停留在应付的层面,这些因素严重影制约着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3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模式

3.1精心加工教材,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大纲规定,中职病理学课时大致50左右学时,面对庞大的病理学内容,需要精简内容,讲重点、难点,所以一个科学合理的内容编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深度加工教材,内容上科学取舍,合理编排[2]。如教师可以把全书的教学重点定在肿瘤、《炎症》和传染病等几部分,这几章是全书的重点,而且临床表现上炎症和肿瘤较为常见。对那些抽象描述的概念(含疾病的发生机制),如槟榔肝、巧克力囊肿、一些常见的疾病的演变和转归过程等教师要尽可能的结合临床,采用案例教学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概念、理论和原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时候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结构到功能,按部就班展开,将前后交错互相牵连而引起的混乱尽可能降到最低水平。3.2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病理学的内容抽象而复杂,中职学生在学习期来感到非常吃力,长久下去,容易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学情绪。常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要突出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尝试引导学生用病理知识解释疾病的临床表现、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检验专业的学生,要充分强调显微镜下的病理变化,引导学生注意联系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因为最早期的病变发生于分子水平,常有生物化学和酶类的改变。3.3坚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首先,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一堂课的学习效果好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第一,启发式、提问式教学。第二,对比、归纳式教学。这是一种要求前后内容联系记忆的方法,比如在讲到抗体的分类时,提示学生考虑抗原的分类,那么学生就很自然地可以根据抗原的分类列出抗体的分类,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归纳式教学。第三,讨论式教学[3]。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2-3次小组讨论,每组15-20人。小组讨论是帮助同学理解难点,理清头绪,跨出误区,锻炼思维的较好的教学形式,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慢慢地养成查阅、收集资料的习惯[4]。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反映很好,认为“经过自己组织过的东西,理解深刻,记得牢固”[5]。为此,教师要精心准备课件,不仅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图片库、实验操作库、专业动态、专业词汇库、病理学成果介绍、交流信箱等内容。这样方便学生随时通过网络浏览课件内容和链接相关病理学网站,了解病理学新动态,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作者:胡东昊 单位:河南省焦作职工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姚俊霞,张晖.针对不同专业及层次学生病理学教学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4):353-354.

[3]夏启德,脱中菲.高等教育知识观的转变与高校课程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4,(6).

病理学范文篇6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传统教学;病理学;教学模式

一、引言

“互联网+教育”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教育,与线下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期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升高校办学实力,培养信息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医学教育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进入医学教学课堂,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在医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因此,“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病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病理学教学模式实施

该研究结合“互联网+教育”条件,设计线下以教师为主导,线上以学生为主导,避免“灌输式”教学,以调动学生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展示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病理学教学模式由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课中教师授课阶段和课后作业阶段三阶段组成,针对每个学习阶段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采取多种检查方法,促进和落实学生学习任务和目标。1.课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是主动认识知识,学习知识,而不应该是被动式的灌输学习。教育心理学家马尔科姆•诺尔斯认为成人主动学习具有内在动因和问题为导向的特点,具体包括需求导向、反馈实践,追寻意义,自我导向,围绕任务。因此,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在课前一周,给学生推送教学资源如课件、微视频资料、相关精品资源共享课链接、案例资料、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延伸等内容,提供给学习主动认识知识、学习知识的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以问题为导向推送相应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相应的考核标准,以外在动因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利用“互联网+教育”将丰富的教学资源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和兴趣,选择性地预习与学习。针对案例资料中的超纲内容,推送相应的网上自主学习链接,如果有疑惑,可以通过QQ、微信或微信公众号“答疑解惑”栏,向老师寻求解答。鼓励学生在微信公众号“答疑解惑”栏中提出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及解答,其他学生在“答疑解惑”栏也能看到,以供其他学生进行参考学习。2.自主学习任务的落实。“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可能有的学生有“混学分”“搭便车”的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制定了一定的奖惩激励措施,对学生自主学习任务进行落实、督导。首先,将学生按照六人一组,分成数个学习小组。其次,课前推送学习资源时,即明确自主学习任务和检测自主学习效果,力求组内每位成员均有任务要完成,均有考核标准和内容,避免一人“出力”,其他成员“搭便车”的现象。再次,课前一天由各小组把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呈现出来,展示形式不限,如PPT、影音图像、角色扮演等,发送老师邮箱。打破了传统教育学习任务展示方式单一的形式,不限形式展示学习任务,能够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由教师给予评分,总分排名前列的小组给予一定的荣誉和加分奖励,最后一名学习小组重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团队意识,又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学习任务和目标的完成。3.课堂教学过程“互联网+教育”条件下,课堂上,教师对课前自主学习展示中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对每组的个性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总结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学习。布鲁纳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应该引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灌输式”教学,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及表扬,努力把学生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被动灌输知识。“互联网+教育”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雨课堂”等相关小程序不仅能避免这种现象,实现多位学生和教师同时互动,还能使学生之间互动与相互答疑。对每一次授课的重难点知识,无论是线上或线下形式授课,教师都应注意教学的主导性与重复性,以此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答疑解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所学知识更好内化。此外,在“互联网+教育”条件下,定期开展阶段性网络学习成果汇报与点评,由各小组和授课老师打分,将每次阶段性成绩作为最终成绩一部分。这样既能体现课程专业知识综合掌握的程度,又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4.课后作业布置。“互联网+教育”条件下,课后布置作业形式多样,展示形式多样。课后布置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小测试,利用“雨课堂”小程序,学生直接在手机上答题,教师在手机上能迅速地进行整体评估、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点。课后作业可以是案例分析,但相比于课前案例分析,难度更高,要求多学科、多知识点的结合或者所讲章节的知识的前沿动态查阅学习等。课后布置作业展示形式不限,可以是传统的手写版或者电子版或PPT等均可,不再拘泥于传统教学课后布置作业的单一形式和单一展示方式。但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明确课后作业与课前学习任务的不同,课前学习任务侧重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联合起来,使专业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课后作业的重点是测验学生对本次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实践的效果。在难度设计上,课后布置作业比课前自主学习任务难度应更大,要求也应更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课后作业的布置不仅能快速地整体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还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使多学科知识连接起来。5.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也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互联网+教育”条件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多元化,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占50%、实验课成绩占20%和最终试卷成绩占30%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不再只有传统的考勤情况组成,而由线上线下两部分考核组成,线上成绩由课前自主学习作业和课后作业组成,线下成绩由上课考勤、上课与教师互动情况及小测试组成,线下测试采用单人试卷测试或者小组合作完成等多种形式。实验课成绩由平时实验报告、课上互动情况及最终考核三部分组成。我们打破了传统试卷考核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模式,进行试题类型的变革,试卷由单选题和案例分析组成,不仅能够测试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了解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互联网+教育”条件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由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评价两部分组成,这样可以更加全面、更加公平地评价学生。

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病理学教学模式的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此种病理学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灌输式”知识、接受知识状态得以改变,学习时间不限,学习场所不限,可以是教室,可以是宿舍。学习途径多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互联网进行学习。学习资源丰富多样,如微课、慕课、公众号等平台均能提供学习资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有所增强。在学习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成员间进行沟通、交流和探讨,在加深彼此了解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即使学生步入社会,参加工作,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团队意识、沟通能力也都是必须和必备的素质和基本要求。线上以教师为主导性,线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共同构建新型混合式病理学教学模式。在这种病理教学的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究者,而不是被动和消极的接受者。该教学模式提供给学生更有价值的学习方式,它更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削弱教师引导作用的主导性,教师抛砖引玉,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发掘自身知识和创造潜能。2.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互联网+教育”条件下,通过互联网平台不仅给学生推送基本理论知识学习资源,如课件、微视频资料、相关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还推送理论知识,进一步延伸学习资源如案例资料、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知识深浅程度,选择性进行学习。打破了传统均严格按照课程设计目标和方案进行教学的局限,避免少部分学生出现“消化不良”或“吃不饱”的现象,满足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再者,在课堂有限的课时内,有些内容无法深入或者展开,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将会弥补这样的不足。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线上延伸课堂学习、交流,思考学习任务,完成作业与测试,能够充分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四、结论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医学教育改革是大趋势,高校病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也是顺应潮流。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病理学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各种效率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恰当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绘娟.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2]李玉林,步宏,等.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任小青,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发[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4]韩倩.马尔科姆•诺尔斯的成人学习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7

病理学范文篇7

然而,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仍一直沿用“理论课满堂灌,实验课看切片,老师说了算”的旧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旧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理论与实践脱节、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时间衔接脱节,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脱节等弊端,已不能适应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对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牢固掌握组织学与病理学基本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培养其利用所学的组织病理知识独立分析相关临床疾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合理的设计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新模式的必要性就凸现出来。本文谨对我院2001年以来组织学与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做法总结如下。

一、理论教学

1、正确处理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是搞好组织病理学教学的先决条件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讲述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区别。在教学实践中,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组织学与病理学的教学难点。病理学内容涉及临床教学跨度较大,教学内容中所描述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症状、体征。

对初学者来说往往觉得既陌生枯燥,又难以理解和记忆,对此,医学院通过临床交流的方法,使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从而能在讲课过程中将各章节、各系统疾病中主要的病理变化及相对应的临床表现加以总结归纳,使其条理化,用设问的方式将每一个主要的病理变化与相应的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详细阐述,层层展开,并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注意正常和异常之间、各系统疾病之间的比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断结合临床实例讲解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理的课程设计是组织病理学教学的关键组织学与病理学同属形态学范畴,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正常组织细胞形态的学习掌握在此基础上发生的病理变化,具有很强的教学连续性。长期以来,这两门课的教学始终处于分离状态,虽然我院组织胚胎教研室与病理教研室已合并为组织病理教研室,但是,合并后的教研室在教材、教师、实验、课程安排等方面仍是各自为政。特别是第二学期开设组织学,第四学期开设病理学的课程安排影响到在上病理课时,学生对一年前所学的组织学知识已淡忘。在这种情况下,病理学教师在上课时不得不占用很多课时来复习组织学的主要内容,即便如此,学生对组织学的细节概念仍很模糊。因此,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

针对存在的弊端,我们设计对组织学病理学课程进行改革的以下措施:第一,组织学与病理学教材合并为组织病理学,组织学内容后紧接相关的病理学内容。第二,组织学与病理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交叉进行,或者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授课。这样做既能省去病理课复习组织学内容所占用的时间,加快病理学教学进度,又能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是值得推广的教学安排。

二、实验教学

组织学与病理学实践性较强,组织病理学理论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学生也通过实验课直观地认识组织细胞正常与异常的形态结构,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以往的实验教学一直停留在老师简述理论,学生看看标本的旧模式上,学生动手少,兴趣低等弊端逐渐显露,致使实验课流于形式,背离了实验教学的初衷。自2001年起,我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1、实行实验项目导师制和招标制。组织学与病理学的实验课都由理论课老师担任.由教师根据每门课不同章节的特点设计实验项目,并将相关内容串联为实验单元,实验项目从标题到步骤、结论设计完成后交学院审查,通过后向学生张榜公布,学生对各实验项目全面了解比较后报名参与其认为设计合理、新颖,具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然后,学院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成本及报名人数划拨实验经费,确定教师实验课酬,正式启动实验项目。

2、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创造性实验新模式,遵循学生动手,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实验开始由教师简单介绍实验概况,并做教学演示,然后,由学生从解剖动物、建立动物模型,直到制作标本,独立动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以病理学心血管实验为例,学生自己动手建立高血脂动物模型,在直观高血脂症大中型动脉主要病理变化的同时,加深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病因、发生机制及病理变化等基本理论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以建立动物模型为主线,将组织细胞正常与异常形态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演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了知识认知过程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病理学范文篇8

对传统教育而言,医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课程安排从开始学习到最终可以学以致用大约都分别需要4-5年的时间,而医学相关专业的课程安排时间也大都是四年。从学习时间上讲,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因而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就成为此类专业学生的授课重点。此外,医学相关专业人才主要是指既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又具有一门其他专业技能的人才。其培养方向与传统的临床专业有明显差别。现有教学大纲一般都是针对传统的临床专业制定,主要是为培养临床相关职业的人才而设定的。本着有效提高病理学教学效率与质量,实现素质教育,为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做贡献的目的,我们首先修订了针对这些专业的教学大纲,修改了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大纲,进一步我们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合理取舍。例如对于某些机制性内容(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发生机理或组织修复的分子机制、各种炎症介质的特点等),传统教学大纲要求是掌握或了解内容,对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授课中我们将这些内容的地位降低,只要做到了解相关内容即可;再如对于肿瘤章节的授课,要详细讲解肿瘤的命名、分类、分级、浸润与扩散、对机体影响等,还要对送检要求、病理报告书写格式及诊断术语的使用等进行适当介绍,而对于过多强调显微镜下的改变没有太大意义,授课时一掠而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优化、合理取舍,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为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革、实施奠定基础。

2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改革理论课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学习起来相对枯燥,再加上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一个普遍观点认为病理与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无关,因此对病理学毫无兴趣。当然一个人的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就病理学教学而言,则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医学专业学生的授课方式上,我们针对教材的具体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学习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时,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课堂上先选择性地讲授教材内容,介绍重点和难点后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由先导入病例入手:孕妇赵某某,因产程异常作剖腹产,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当天下床解大便时死亡,家属认为是医院的手术过程有问题导致的产妇死亡。教师提出问题“这是否是医务人员的责任为什么”,学生纷纷讨论,形成不同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然后向学生展示尸检左骼总静脉血栓和肺动脉主干栓塞的大体标本,随后将学生分组,组间的同学相互提问回答问题。此时教师必须作引导、点拨,控制整体局面,避免学生偏题、跑题,成纯粹的辩论会。讨论完毕由教师统一总结、归纳,形成正确的理论。这种方式在完成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和学生的“自思、自问和自答”中,实现了教学相长。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大为提高。这种“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中的“问题”的提出我们是针对不同专业而设定的,往往与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有关。像特别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的与医疗纠纷有关的问题再展开讨论;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与心理障碍有关的问题展开讨论(如肿瘤病人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娴熟的教材内容把握和灵活的课堂提问、诱导等课程协调、控制能力。再如学习“妊娠滋养层细胞疾病”时,采用了“读书指导法”先给学生讲授“葡萄胎、绒毛膜癌”,然后提出问题“侵袭性葡萄胎与葡萄胎、绒毛膜癌的联系”,随后学生自学“侵袭性葡萄胎”,找出三者的异同,在这期间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循环播放课件专为学生自学制作,作为他们自学指导。然后由学生到讲台参照多媒体课件专为授课制作叙述,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质疑,最后由归纳总结。通过这些形式的采用,学生感觉上课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不仅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大为提高,而且学生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锻炼、提高了能力。这些形式培养了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病理学范文篇9

1对象及方法

1.1教改对象

参加的20位学生均为2007级临床医学班和法医班同学。课题成员的选取面向2007级所有授课班级,以“自愿加入”为原则,主要选取对病理学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课题开展时,病理学课程教学正处尾声。此时,同学们已经对病理学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并且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一些简单的病变。

1.2教改方法

1.2.1现场观摩尸体解剖

随机观摩尸体解剖。在尸检过程中,掌握尸检的注意事项、解剖顺序、方法、取材、自我保护等系列知识。对人体的各组织器官有一个明确、直观认识。死者均为非自然死亡,且死亡原因多种多样。对死者的死因,经现场了解后,成员心中有一初步判断。巨大的好奇感及探求欲望,促使成员密切关注尸检每一个细节。在老师进行尸检和讲解时,成员需做详细记录:包括体表检查、各脏器的大小、状态、病变和各系统可能的致死性病变等等。

1.2.2参与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利用课余,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参与到病理切片制作过程。成员在实践中,了解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熟悉如何正确使用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掌握如何正确的组织处理方法及步骤,且在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石蜡、切片以及常规染色和特殊染色方法等各环节中可能影响切片质量的因素。

1.2.3定期进行教学内容讨论

每隔一周开展一次教学内容讨论,内容为上周观摩的尸体解剖。主要讨论死者的死亡原因,并根据尸检肉眼观察各器官实质病变及镜下微观病理改变,结合所掌握病理知识,给死者下死亡诊断。最终汇总由教师统一点评,分析并给出最终诊断。

2效果

参与教改的成员知识结构框架完整,思路清晰,触类旁通。通过参与此项教改,学生开拓了思路,增强了实践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于每一个体病例能辩证的看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内在因素与外界影响的关系、形态变化与机能的关系、病变发生发展过程的变化规律,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所学病理学知识得到复习,为今后各学科学习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对后续课程学习有极大帮助。

3讨论

本课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基本掌握基础病理学知识后,利用尸体解剖资源,进一步涉入到临床病理学、诊断病理学和法医病理学的学习,巩固和应用所学过的各门基础知识,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所遇到的尸检案例的案情,也使学生接触到了一些有关医疗工作中的法律法规。在病理讨论过程中,成员没有课堂束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次教改,经过现场观摩尸检、亲自动手制作切片、尸检后的病理讨论这一完整过程,激发了小组成员内心学习潜能,将病理学知识由机械性的记忆转变成形象+理解式的记忆;提高了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对强化了风险意识、规范了医疗行为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

尸体解剖应用于教学,作为课外教学活动或第二课堂尚可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同学们易于接受,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虽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因受尸检例数不足、解剖室空间狭小、学生人数过多、实验室资源缺乏、学时受学院整体教学安排所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此种教学方式难以实施,推广困难,在病理学教学中,如何能真正的将尸体解剖方法应用于正常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摸索和探讨。

病理学范文篇10

计算机及其软件发展之快,应用之广,大有令人头晕目眩之感.1991年香港大学病理教研室已经把思考题、考试题及其答案存储在计算机内,供学生复习和自我测验之用.1996年美国加洲大学Davis分校病理系已开始用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其中有大体及显微镜图像、思考题及病例.1998年美国新津西大学口腔病理系主任Trelstad教授来我校访问,介绍了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工具的病理学教学改革,基本上废除了讲大课及观察标本的实习课.用计算机或VCD盘存有数本教科书的内容、主要参考文献、供各章节教学用的典型的大体和镜下标本图像、各章节的思考题、考试题以及临床病例讨论的病例及图像;学生10人~20人1组,由教师简单介绍病理学名词和概念后,学生利用教学计算机自学,熟悉理论,认识标本,进行思考,浏览文献并进行病例讨论.启发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独立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达到掌握专业知识和识别标本能力的目的.目前在病理教员思想中总有一个问题在矛盾着,这就是计算机图像能替代真实的大体及切片标本吗?理论上及实际上两者都是视觉模拟图像,在人脑中的反映应不存在丝毫差别,所以不能让这个问题拖着我们的后腿.我校图书馆、网络中心以及计算机教研室都配备有较多数量的计算机,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潜力和作用,专业教学的设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关键的问题是要建立相应的教材.目前国内尚缺乏成套的病理多媒体教材,国外教科书的价格昂贵,目前教研室已初步制备了教学VCD光盘并已投入使用.教科书、镜下典型彩色图像及黑白的典型的大体标本图像都不难得到,但由于尸检率急剧下降,获得齐全的新鲜的典型大体标本图片是困难的,限于知识产权,要使我们制备的VCD具有市场竞争能力,需要向国内外有关学者合作.

2完善国内外远程病理体系

目前在互联网上,已出现了远程教室等以资源共享为特点的网络教育.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临床病理工作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档案管理是重要的方面.一所上千张病床的医院,活检病例及细胞学检查常超过万例,每例都有实物切片及大量文字档案,用计算机储存,通过医院网络发送报告到有关科室,既快速方便,又节约大量人力,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必经之路.

在病理学诊断方面,瘤细胞DNA定量分析,核型分析,倍体分析,流式细胞分析及分离等,以及免疫组化结果分析都是临床病理的深入发展,均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助.

在临床病理工作中,最最重要的还是远程病理体系的建立.即使一个先进的病理科,其人力及诊断水平总是有限的,必然为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所困惑;即使是诊断明确的病例,有条件的患者或其家属,为了争取更可靠的诊断意见,往往携带标本,长途跋涉去外地会诊,既浪费人力、财力,还会延误治疗.而对于边远落后地区,或者县一级医院的病理科,长期一个人工作,诊断水平及工作经验受到很大限制,以上等等都可能而且可以用计算机向远处的较先进的单位发送病理资料和图像会诊.鉴于远程病理会诊需要多幅清晰的彩色图像,因而需要更高的设备及技术基本要求.通常需要一台质量较好的显微镜,带有照相机接口,以便安装上一个摄像机,将显微镜中的影像输入计算机中.为了使计算机上图像高度清晰,严格使用Koller照明,使进入显微镜的光线按物镜的孔径进入镜筒,而不外露,以增强成像的清晰度.这样由低倍到高倍采取足够数量的图像,压缩储存在计算机内,然后将病史及手术所见写在电子邮件(E-mail)上,插入或粘贴上的图像,一起发送到远方会诊单位.我们自行设计和安装了一套远程病理会诊系统,已向美军病理研究所发去了会诊病例的清晰图像.该所有125名各专科病理专家队伍,不到10小时即可发回免费的会诊意见.所以远程病理的建立,可以借助外界力量,使医院的病理水平迅速提高到先进水平.

另外要考虑的是设备的费用.我们用还不到8万元人民币自行设计的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发出清晰的图像(反馈意见).相应的设备在美国据说要13万美元.所以研究一套廉价而性能好的标准设备以便推广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3科学研究

对于科学研究,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显得特别重要.因为科学研究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解决新问题.要了解所研究的问题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必须得到世界上的最新信息.国际互联网上(Internet)有各方面的数据库,从医学文献文库Medline上可以查阅到世界医学文献的摘要,在期刊的目录中免费或交费查到全文,甚至进一步查阅其中引用的文献.将克隆的基因序列送到基因文库,可以得知该基因是否为一个新基因.网络上还有各种文库,如蛋白文库、肽库等,都可以与研究的物质进行对比,从查到的某物质的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就可以扩增出相应的基因进行研究.计算机确实能使“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站到科学研究的前沿.过去对待科研资料的统计,常用手算或辅以计算尺.有了计算器就方便多了,用计算机通过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就更方便了.为了学术交流,要把统计表格、图表及图像等制成幻灯片、磁盘应用.论文本身可直接应用计算机打印,不必书写,甚至可用电子邮件将论文及图片送往杂志发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对科学研究的帮助和促进比对其它工作更加全面,更加有用,更加方便.信息科学,特别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已经进入到病理学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将迫使病理学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的形式,对病理学工作进行较彻底地改造,把病理学推上信息高速公路.发展信息病理学,这不仅是对病理学工作者的挑战,也是对新世纪医院和学校领导能否站在高瞻远瞩的地位,采取高屋建瓴措施的考验.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网络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