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07:47:25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篇1

一、让课堂美起来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心情愉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和谐健康的课堂教学情境。良好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快乐情境,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

引导学生欣赏美、创作美。让老师的语言与课堂的情境美起来,通过对作品的审美、让学生创作美,发现学生的美、让学生表达美等等,让课堂美起来。让舞蹈、体育等与音乐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课堂氛围

二、让思维活起来

激发学生兴趣,激发主动思维。学生智力的发展是课堂的动力与目的。积极的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良好的状态有利于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兴趣。

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节奏、二部节奏等,通过如编儿歌、自制有趣的乐器、讨论欣赏作品等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享受到思维的成功。要积极利用游戏教学法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

改革课堂教学,通过图、讲、演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活动效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各种教具等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等等,把抽象的符合化为直观的音像等。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篇2

(一)重视音乐课堂中相关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对打造高效的课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建设一支拥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学校的相关领导要注重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多开展有关生命教育的讲座和座谈会,并鼓励在校教师积极参加,以此来提高他们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和了解。另外,也可以采取指派教师和自愿报名的方法,通过集中教育培训、加强对生命教育的宣传、观看资料和制定手册等方法组织培训。

(二)领导人员要积极展开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促进生命教育的开展

最近几年里,我国许多学校在有关生命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与学校领导积极开展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是紧密相连的。在日常工作中,学校领导首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地位,主动深入调查,研究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

其次,领导人员在倡导生命教育的同时要善于利用外界条件来完善自己的管理。比如,在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可以邀请校外的专家、学者和各大院校知名度较高的教师入校,让其对相关方面的内容、方法以及实施状况等进行讲解,这样能有效促进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要重视家庭、社会的教育,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并提高学生自身对生命教育的认知度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317-02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也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对提高小学阶段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索。鉴于此,教师要想激发和调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科学地采用教学手段。因此,通过农村小学阶段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提出建议。

1.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性的意义分析

音乐课程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音乐特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小学音乐教育也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鉴赏与学习,能够使学生体味到音乐的独特风格和魅力,从而培养农村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鉴赏、创造美的能力。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优秀音乐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缩影,能够给学生以美、丑、善、恶的启迪,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音乐教师的传授,学生会对生活更加充满期待与激情。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听、唱和演奏是常见的三种教学形式,它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毋庸置疑,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而在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要求音乐教育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切实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这对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当前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与传统的音乐课相较而言更加有趣、更加高效,传统的音乐课通常比较注重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传授。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当前的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更偏重于音乐课堂的互动性与娱乐性,在学习唱某一首歌或聆听一首乐曲的同时,要想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融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使得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然而,也有部分音乐教师教学思想陈旧,不愿意借鉴开放的教学模式,不善于创新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尽理想,没有真正发挥出音乐教育的实效,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3.新课改下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性的措施

新课程理念条件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一线音乐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才能切实达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目的。

3.1 提高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引导。我们知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充当着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角色。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而且要求音乐教师具有过硬的教学业务素质,这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鉴于此,音乐教师应当为此积极参加各种与音乐教育有关的理论学和实践培训活动,以此来塑造自身的音乐气质,使自己成为一个不仅在理论上合格的人更是一个实践上合格的人,树立学生的榜样。对于音乐教师而言,要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要从意识上加以重视,要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上日程,真正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启全新的音乐之旅。

3.2 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渲染课堂氛围。对于很多农村小学生来说,音乐学习是可有可无的,那么,如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喜欢并爱上音乐这门课程呢?俗话说得好:"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培养农村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整堂课的学习积极性,也对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影响极大。因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当结合音乐课程的内容,适时地调动学生的"唱歌积极性",对于一些经典的音乐曲目,教师可以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教学,让学生以不同的、大胆的方式进行演唱,挑战经典,这样不仅会使课堂氛围变得愉悦轻松,也会有效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3.3 改善教学步骤,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以一种听的方式作为整个课堂支柱的话,很显然这是达不到预定的效果的。应该让音乐充满一种感情的色彩,无论是优美的、清静的,还是喧闹的、热血的都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表现。这种音乐色彩的流露会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是充满生命色彩的而不是僵死的、毫无气息的零碎声音而已。在生命的音符中去感受到一种美的境界和体会,以这种方式唤醒学生对人生的启迪和感悟。真正的体会到音乐要表达的不仅是一种美更是对生命的塑造和赞美,在这种方式的渲染中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4 合理运用教学评价, 注重有效的课堂反馈。教学的方式不仅在于言辞的阐述更在于行动上的表达,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环境所致,人人都会形成不同的习性或表现,老师不能以自己所认为好的标准去评价学生而是以针对性的方式去评价学生受教育的观念和态度上。以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信的平台和对待问题公正的看法和理念,利于学生生活态度的朝着好的方面发展,营造出欣欣向荣的气氛和环境。另外由于小学音乐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应该把教学方式向学生们玩的天性上去靠拢,在玩时既可以让自己快乐又可以学到东西。日积月累,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自然就会对其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是音乐教师必须长期坚持并努力的方向,创新是音乐教师的永恒主题,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要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会.浅析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6)

[2] 周雁冰.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4(09)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社团;课堂教学;民乐团;戏曲社团

音乐社团活动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在中小学中的,属于新兴形式。因此学者们对音乐社团活动的研究较少。通过笔者对中国知网收录的学术论文及期刊杂志进行搜索和整理,可以看出,与音乐社团活动相关的学术性论文少之又少;而且研究者大多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少有教育专家学者。经整理,发现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研究分别是从现状、音乐社团与课堂教学以及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的。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现状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自开展至今,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出于希望音乐社团能够更好开展的意图,笔者在整理资料时,着重于现状中做的不太完美的地方进行综述,更加客观、直接地让后续研究者了解音乐社团活动现状。除了对中小学音乐社团大框的综述,笔者还总结了一部分中小学民乐团、中小学戏曲社团的相关研究。

(一)对社团活动教师的研究

在高文丽的《区域性中小学音乐社团“事业伙伴”协作组的构建与实施》中指出教师只是在追求表面荣誉。这一观点与李宝红《如何将古筝社团活动与音乐课堂有机结合》一文中论述音乐社团只顾及面子工程,主次不分,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相一致。此外,李宝红还指出教师不能将教学保质保量地完成,说明音乐社团活动教师迫于各种压力,难以将音乐社团活动“单纯”的开展。另外,在赵文静《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指出教师普遍对新课标的掌握较弱;且多媒体这样的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也比较生疏;教师团队质量无法提高是由于没有很好的培训体系。这些观点均说明音乐社团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又不能得到相关支持,导致音乐社团活动不能按理想模式开展。

(二)对社团活动学生的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中学生的研究,在笔者搜集的资料中郭越怡的硕士论文《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最为全面,有说服力。文章从学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进行论述。学生普遍喜欢音乐,这是内部原因;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活动往往受家庭环境影响,属于外部原因。文中还明确指出“动机”是学生学习音乐,参加音乐社团活动的心理动因,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想要使学生积极参加音乐社团活动,从其内心激发学习音乐兴趣是首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喜欢音乐,才能解决其他外部原因对学生的影响。

(三)对音乐社团活动本身的研究

综合文献,发现各学者对音乐社团活动本身的现状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社团活动方案不完善;2.教育资源严重匮乏;3.没有合理、统一的课后培养体系;4.部分学校对于音乐社团不重视;5.学校间音乐社团发展不均衡;6.招生考核标准不合理,学生处于“被选择”状态。以上均为音乐社团活动的不足之处。但其本身所具有的优点也不容忽视。例如温爱霞在《课外活动推动高校音乐课堂》中指出社团可以使学生更加喜欢音乐;使师生惯性更融洽;使课堂关系更高效;“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四)对民乐社团活动研究

中小学民乐社团活动开展对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合作精神;与传统课堂结合是必要的。赵婧伊在《民族器乐教学在小学民乐社团中的实践研究》中学生指出学习民族音乐可以增强民族情感意识,提高欣赏民族音乐的能力。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民乐,学习民族器乐,是很有必要的。民乐社团活动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学生不仅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还需要与别人配合,共同完成作品演绎。这就显露出了民乐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一特点。吴伟华在文章《初中生民乐活动中合作精神的培养》中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培养合作精神的设施办法,其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值得借鉴采用。梅玮在《音乐课程与民乐社团“伙伴协作”的构建与实施》中指出了民乐社团活动、传统课堂各自的不足之处。随后,他提出传统音乐课要与民乐社团建立一种“协作”的伙伴关系,使二者优势互补,并在文中给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对于协作的影响,他认为能够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民族意识”。

中小学民乐社团活动的发展虽前景一片大好,但现实状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王直在《如何建设学生乐团_从北京35中金帆民乐团成功访谈记》中提出民乐团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排练、训练的问题;2.预备队员问题;3.演出问题;4.曲目问题。这些问题在整理过程中也找到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由于篇幅就不一一论述。但是关于演出问题,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研究者们只浅显的提出要鼓励积极参加演出,参加竞赛。但具体的方式方法却无人涉及,这会导致一线教师空有想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心,却无计可施。笔者呼吁教育相关工作者能够多关注演出平台的问题。

(五)对戏曲社团活动研究

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时发现,与中小学戏曲社团相关的文章几乎没有。但戏曲是中国国粹,音乐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弘扬戏曲文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呼吁戏曲进校园。因此对中小学戏曲社团的发展研究迫在眉睫。笔者将搜集到的有关高中、大学开设戏曲社团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望对日后中小学戏曲社团的开展及研究有所帮助。

关于戏曲社团活动的学生的研究,熊秋玲的文章《大学生对河南戏曲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中指出学生对戏曲喜欢的不多,但是并不排斥,认知层面也只停留在戏曲的基本知识。且文中也分析了原因,“听不懂”“流行音乐冲击”。对于教师的研究,基本是一致的。指出教师素质普遍不高。且戏曲社团活动开展对教师另有要求,正如房宁的《民办高校戏曲社团发展及京剧文化普及问题思考――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中论述“懂戏曲,会唱戏”的教师不多。无疑会对社团活动开展造成影响。对于戏曲社团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与其他社团一样,最主要是由于有关部门没能高度重视。戏曲社团活动不能很好的开展,与戏曲本身也存在很大关系。熊秋玲的文章《大学生对河南戏曲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中就明确表示戏曲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对学生的影响较小。由此可见,发展戏曲社团活动,对于戏曲本身也要有改善和提升。戏曲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笔者对相关资料整理、归纳,总结为对学生的意义;对戏曲文化的意义。关于戏曲社团活动的开展对策研究观点较为统一。房宁的《民办高校戏曲社团发展及京剧文化普及问题思考――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中指出曲目方面可以引进新曲目,也可引进其他剧中的经典曲目。谭兴芳《戏曲走进大学校园的若干思考》指出可以举办讲座、研讨会;举办戏曲表演;建立戏曲网站。

综上所述,中小学音乐社团有效开展的条件可以概括为管理部门重视、保质保量的专业教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校外有效资源以及社团自身的管理等等。总的来说,中小学的音乐社团的开展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音乐文化传承的。希望像戏曲社团这样的“冷门”社团也能大步赶上,早日走进中小学生的生活。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与课堂的联系,是社团有无开展必要的重中之重。因此,许多研究者将研究重心放在了社团与课堂的联系上。通过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学习音乐,表现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研究

薛琪《以音乐社团形式开展高中音乐课选修模块》与郭越怡《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中均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二者观点一致课堂音乐社团活动的基础;社团实践是课堂的更高阶段。课堂是音乐教育发展之根本;音乐社团活动是补充与延伸。在传统音乐课堂中,学生的行为是聆听、模唱,是吸收音乐的过程,但不能给他们一个自由学习音乐的空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中,将表演和创造也纳入美育教育的领域。音乐社团活动应运而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环境,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将课堂所学的音乐知识自我吸收后升华出新,延伸课堂。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原因、意义的研究

胡菁华在文章《关于音乐社团与音乐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初探》中对二者结合的原因进行了说明:1.教学目标一致;2.教学内容相似;3.教学方式互补。这三点使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优势互补。

王婷在《“里”应“外”合德艺并进――课堂教学与学生音乐社团训练关系初探》一文中罗列了二者结合的意义: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在音乐社团活动中得到再现、运用、创造;2.促进社团成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不仅有独唱、独奏,而且有合唱、合奏,使学生自身音乐技能及合作能力都有所提高;3.保障人才培养,音乐社团活动给学生了一个展现音乐才能,激发音乐兴趣的舞台,这样不仅让课堂教学优势最大化,且最大限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音乐人才。

综上可得,正是由于将音乐社团的表现性、空间性、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欣赏性、知识性、以教师为引导者的优势相结合,才能将二者共同发展。才能够推动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更高追求。

三、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研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社团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受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喜爱。它的发展问题自然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在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涉及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的文献很多,或作为核心阐述,或对此问题的分析思考作结。均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可供一线教师参考。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管理、开展方面

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至今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管理不足成为首要原因。对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管理,主要是要尽快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其次,音乐社团活动要想取得成绩,就要将制定的先进管理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位社团学生。更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不单单可以自上而下开展,亦可自下而上,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将音乐社团活动开展起来。因此,笔者总结资料得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参考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完善教育相关政策,建立先进管理理念;制定素质教育整体规划,落实常规活动;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抓好素质教育两支队伍――师资队伍与社团文化队伍。

此外,社团开展什么活动,如何开展,成了各位学者研究的重点。例如李雷《浅析校内音乐社团的发展》中论述可以“引入优秀的课外音乐”“进行音乐的对比”“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也有学者将创新列入,提出要创新社团活动,创新学生自主的社团体系。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师资方面

在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涉及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的文献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王静的学位论文《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和中央音乐学院硕士郭越怡《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现今的音乐社团活动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师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将这一问题解决,音乐社团活动才有继续开展的可行性。对音乐社团活动教师的发展,可从数量、质量两方面着手。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文献中提到的发展对策都是针对现状研究中涉及的,音乐社团现状中的确存在的问题的对策。由此可知,研究者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通过实地调研后给出的指导性意见。笔者相信,只要根据实际中的问题,合理借鉴,音乐社团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通过笔者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发现,有些观点存在重复研究的现象,例如民乐团的排练问题,音乐社团的发展对策问题等等。而有些问题则急需研究解决,却无人涉及。例如戏曲社团在中小学的开展问题,民乐团成果展示途径问题等等。为避免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相关研究出现重复,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笔者呼吁研究者能够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文丽.《区域性中小学音乐社团“事业伙伴”协作组的构建与实施》[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5,(01).

[2]李宝红.《如何将古筝社团活动与音乐课堂有机结合》[J].《新课程・小学》,2014,(04).

[3]赵文静.《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方音乐》,2014,(07).

[4]郭越怡.《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5]温爱霞.《课外音乐活动推动高校音乐课堂》[J].《信息科技》,2011,(02).

[6]赵婧伊.《民族器乐教学在小学民乐社团中的实践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3年.

[7]吴伟华.《初中生民乐活动中合作精神的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年.

[8]梅玮.《音乐课程与民乐社团“伙伴协作”的构建与实施》[J].《黄河之声》,2015,(16).

[9]王直.《如何建设学生乐团――从北京35中金帆民乐团成功访谈记》[J].《人民音乐》,1999,(04).

[10]熊秋玲.《大学生对河南戏曲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J].《戏剧文学》,2013,(12).

[11]房宁.《民办高校戏曲社团发展及京剧文化普及问题思考――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J].《大众文艺》,2014,(19).

[12]谭兴芳.《戏曲走进大学校园的若干思考》[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03).

[13]薛琪.《以音乐社团形式开展高中音乐课选修模块》[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6).

[14]胡菁华.《关于音乐社团与音乐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初探》[J].《音乐时空》,2015,(07).

[15]王婷.《“里”应“外”合德艺并进――课堂教学与学生音乐社团训练关系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2013,(07).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器乐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近年来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掌握音乐方面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生要学习了解这门艺术,需要做的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学习,更需要的是自己的理解、创新,器乐进音乐课堂,可以实行分组学习模式,一个班里面可以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一部器乐,这样可以相对减少学校在经济方面的压力,对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好处。本文就小学音乐课堂中器乐进课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应用,以及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小组分组学习的优点进行探究。

一、器乐进课堂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器乐进课堂是顺应时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在教育方面也有一个大的飞跃,器乐进课堂可以直接促进班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人手一件乐器,所以,就可以将一个班级的人分为6~9个小组,这就形成了音乐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音乐既然是一门艺术,就需要学生有这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对不同种类的音乐进行不同程度的理解,要从作品的内在含义、情感等方面去欣赏、演绎这个作品。器乐进课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可以先分析歌曲,然后一句一句地让学生去体会,让他们自己去感受那首歌曲或是曲子里面的情绪情感,这样学生就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考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歌曲中表达的那些情感。对于一首名曲,它要表达的感情可能已经由前人总结出来,也可能通过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可以讨论出不同的结论。其实在现代音乐课堂中,老师起主导的作用,课堂上的主体是学生,分成小组模式后,孩子们的配合性也得到锻炼,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经过实践,学生学习兴趣极高,参与度广。

二、器乐进课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器乐教学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对授课老师的要求要十分的严格,特别是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演奏规范化。虽然在音乐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小组中自主合作学习,但是学生还是要以老师的演奏方法为标准,只有老师的演奏规范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按一定的规则去做,大家都遵守纪律按照教师的要求实践学习,教学成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小组合奏的练习过程中也可以教育他们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整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行为规范,还培养了他们团结协助的精神。

有竞争才会有进步,音乐课上的小组学习模式也一样,进行分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在小组中体会到学习中合作的重要性,还能从学习联想到生活,养成与他人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的好习惯,这样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小组与小组之间会形成一个竞争模式,为了小组表演在班级内脱颖而出,学生一定会认真努力地学习。组内成员努力地融入自己组中去与组员相互学习,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间不只是单纯地竞争关系,而是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助关系,并且小组与小组间也建立了互帮互学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音乐课上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模式,器乐进音乐课堂,就要求教师在这种模式下提高自身在音乐方面的素质,因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程度更深。所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也就更有深度,所以对于老师的应变能力就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此外,通过器乐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钟文静.浅谈小学音乐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J].音乐时空,2013(04).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篇6

在现今这个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里,校园生活不再能独善其身。各类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已渗透校园的每个角落,加上社会媒体强大宣传力的影响,小学生对各种流行音乐已是沉醉其中、欲罢不能。再加上学生自身对美与丑也缺乏基本的甄别能力,对自己所处的年龄段适合欣赏什么样的音乐亦无清晰定位,所以在各种音乐信息的潜移默化下必然会造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我们音乐教师是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是探赜索隐、有的放矢?笔者有一丝浅识见解。

一、融会贯通,让多元拓展的流行音乐丰富课堂

网络作为多元推手,在信息趋同时代,我们的音乐教学已然不再单纯是由教师向学生呈示现成的音乐知识和结论。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获取信息、传播文化的主渠道,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像《老鼠爱大米》《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丁香花》《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十年》《两只蝴蝶》《孤单北半球 》这样的作品层出不穷。而这些学生都能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对丰富音乐课堂的确有促进作用。

1.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投入课堂

在音乐课堂中学生不仅仅是听众而且也是观众,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对学生的引领,可以伴随着不同的动作、表情和姿势,以体现教师的演员性特点,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视听结合,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形象,会给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启示和教育。譬如笔者就经常利用课前五分钟与学生交流健康流行音乐和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这样言传身教的行为方式,自然也激发了学生表演的热情,并使其真正投入课堂,同时也为丰富课堂做好了铺垫。

2.多元手段激发学生爱上课堂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爱上课堂,笔者认为可以以多元互动的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譬如,课前五分钟学生表演唱流行歌曲时,大家可以互评及自我点评,以期达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时笔者在学生没有预知下节课要学习音乐课题的情况下,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流行音乐导入课堂;再次笔者也曾专门拿出一节课来让熟知并具有课堂架控能力的学生模拟当小老师,小老师可以结合流行歌曲教学课本内容,并挑选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小红星奖励。这些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课堂,也使学生爱上了课堂,丰富课堂企踵可待。

3.疏导互动带动学生革新课堂

教学观念的转变对音乐课教学的革新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对流行音乐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对流行音乐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一要帮助学生疏导自己想要学习什么;二要帮助学生提供互动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三是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价值和意义。

二、触类旁通,让健康向上的流行音乐发展课堂

当今这个时尚的时代,教师要适当选择一些健康、向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有意义的流行歌曲及音乐加入教学,并加以讨论和研究,还可以进行小组评析。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欣赏自己所喜爱的流行歌曲,又可以将流行歌曲注入课堂、充实课堂,何乐而不为。

1.感受音乐的动感,增强课堂趣味性

其实,学生们对流行音乐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如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刘德华、张学友,他们回答大致一样:大家都喜欢,我也就喜欢。流行音乐明快、动感的节奏感确实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但因为他们没有达到真正音乐欣赏的层次,教师需要用心引导。教育部门也应对这种普遍现象加以重视,研究如何让学生感受音乐动感的同时,让流行音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选择音乐的自由,提升课堂自然性

现在的学生不再“听话”,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解。90%以上的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原因是课堂上的音乐不好听,一听到“古典音乐”就唉声叹气。据笔者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比较喜欢周杰伦。那么,在课堂上用周杰伦作为教学素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为此,笔者有意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介绍了周杰伦的音乐风格,这不仅体现了音乐课堂的自然生成性,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一系列音乐知识及相关文化。比如最为主要的风格就是RAP说唱、节奏布鲁斯等。

3.采纳音乐的随意,构建课堂闲适性

闲适性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而流行歌曲正体现了以上特点。所以,采纳音乐的随意,可以让流行随音乐改革实施的理念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衔接。那么,如何从自身和学生出发去考虑生成性教学,并让课堂绽放活力,是值得广大音乐教师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就像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三、理性选择,让蕴涵悠远的流行音乐升华课堂

所谓蕴涵也意包含,也作蕴含,解释为判断前后两个命题间存在的某一种条件关系。而悠远解其意为离现在时间长。蕴涵悠远的流行音乐可以升华课堂,但关键是理性的选择。

1.不同音乐歌曲题材的导入

面对课本上的经典音乐和严肃音乐,大多数小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和欣赏能力,往往是望而却步、敬而远之。所以笔者为了吸引学生投入课堂,常常将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好汉歌》《让世界充满爱》《七里香》《隐形的翅膀》等引入课堂,并对各类作品题材做一些简单阐述,以此导入新课。例如,教学《草原》导入新课时,笔者在课堂上先播放一曲有一定流行元素的、带草原风味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顿时,音乐旋律在教室里舒缓地流淌,轻轻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学生在享受音乐带给他们奇妙视听效果的同时,也展示了想象: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放牧的牛羊……如诗如画的意境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他们一下子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抓住这一契机,自然而然地在黑板上板书出醒目的课题——《草原》。

2.不同音乐类型选择的展开

丰富的流行音乐类型是实施美的音乐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它能直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欲望,营造更有效的学习气氛。比如流行音乐中亮洁的钢琴旋律展开、流行音乐生动有力的跳跃节奏、蕴涵悠远的流行音乐文化底蕴……都会使音乐教学充溢艺术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音乐气氛,进而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与愿望,使学生沉浸在音乐艺术的享受和创造之中。例如,教学歌曲《新年好》时,课前笔者有选择的先在教室里播放有一定流行元素的《铃儿响叮当》,然后在教室周围墙上贴了年画、黑板的两边挂满了灯笼和鞭炮、讲台上也摆放了锣、鼓、圣诞树等。这样一来,学生一走进教室就仿佛进入过年的那种喜气洋洋的气氛中,顿生喜悦之情,新歌的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3.不同音乐风格韵味的结合

流行歌曲有很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流行歌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韵味。例如,摇滚类型歌曲的演唱风格是粗犷豪放,可以用呐喊的方式去演唱;乡村民谣类型歌曲的演唱风格是清新自然,可以用自然真实的音色演唱;布鲁斯类型歌曲的演唱风格是即兴自由,可以用即兴的哼唱加花演唱。课堂中笔者就时常把流行歌曲有选择的结合进去。例如,教学人音版蒙古特色歌曲《银杯》时,笔者就特意选用极具蒙古音乐风格韵味的《蒙古人》,一曲刚罢,学生便明白要学哪一课时,这样教育就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地。

四、合理引导,让正面适宜的流行音乐完善课堂

选择——切入对比激发课堂,意味着流行音乐完善课堂中不能一味对学生投其所好;讨论——再度创作展示课堂,意味着流行音乐完善课堂教师不能照搬照抄;穿插——演唱升华课堂,意味着流行音乐完善课堂教学可以海纳百川,借鉴流芳。

1.选择——切入对比激发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我们不能为了投学生所好就让流行音乐独占课堂。因为流行音乐毕竟不是主流音乐,不能真正取代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地位。虽然流行音乐的形式和风格比较多,但只有少部分如布鲁斯、迪士科等是经过时间考验和艺术沉淀之后成为精品的,其他大多数在艺术性上是比较单薄的,尤其是港台流行歌曲,常常不痛不痒地唱一些爱情歌词,经不起推敲和考验,像快餐一样即时消费,缺少营养价值。所以在激发音乐课堂时,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切入对比,鉴别性的介绍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课堂。

2.讨论——再度创作展示课堂

由清华大学学生高晓松创作的《同桌的你》中有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笔者及时抓住时机要求学生对歌词的写作进行讨论,并且对歌词再度创作。在热烈地讨论气氛中,学生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对音乐特别有感知的学生还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歌词,这也充分发挥和展示了学生的积极性。

3.穿插——演唱欣赏升华课堂

如在欣赏我国的民间乐曲《将军令》时,笔者强调根据此曲填词,并播放国际著名影星成龙演唱的歌曲《男儿当自强》,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对我国民间乐曲的认识兴趣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除了在把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结合外,笔者还引入了流行音乐的专题欣赏,如介绍表现被压抑、剥夺的黑人阶层的典型情感和心理的布鲁斯……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升华了课堂。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篇7

本人自2005年9月晋升为中学音乐高级教师以来,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工作,并担任音乐学科教研组组长。2020年9月被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辽宁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特级教师”称号;2020年10月被锦州市教育局聘为锦州市2019--2020学年度体育与艺术“脱颖杯”、“智慧杯”教学大赛专家评委;2014年1月被锦州市教育局评为2012—2013学年度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优秀教师;2006年4月被锦州市教育局、锦州高中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等评为先进个人;2013年5月开始,连续四年被渤海大学聘任为客座教授,担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校外指导教师;2020年12月被聘为渤海大学音乐学院兼职教师,承担渤海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学设计》课程。

一、爱岗敬业,政治素质过硬

热爱音乐教育,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习,坚持以“学生第一”、“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作为工作信条,时时处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坚守教育教学第一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执着于平凡而自己感到快乐的工作岗位。不忘初心,牢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把自己锤炼成学生喜欢、同事贴心、领导省心、家长放心的音乐教师。

二、乐于奉献,支援薄弱学校建设。

为均衡发展全市教育资源,2015年9月我开始主动要求到薄弱学校逸夫中学任教5年,任音乐课并指导分校同行的集体教研,指导分校的艺术节活动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骨干教师带头人的作用,为薄弱学校的学生接受优质的艺术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三、更新观念,践行高效课堂

潜心学习新课程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音乐教学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2016年11月荣获锦州市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2016年8月和2010年5月在锦州市中小学体、音、美评优活动中,执导的《小提琴协奏曲<春>》和《戏曲百花》课分别荣获一等奖;2015年5月在辽宁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异地跟岗研修项目培训中作《樱花》示范课;2010年10月在锦州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中心组成员业务交流活动中做《世纪春雨》示范课。工作中注重扎实训练基本功,引领学科开发校本课程,打造学校音乐教育特色和教育品牌。

2014年3月课题《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法的实验研究》顺利结题后,实验报告获成果一等奖,并取得很好的教育教学成效,合唱教学成为学校特色艺术教育,本人指导的合唱展演在锦州市教育局举办的合唱大赛中连续几年都获得一等奖,千人合唱表演《龙的传人》、《天路》、《爱我中华》在锦州市中学生运动会上给人震撼受到好评。为提高课堂效率,我坚持不断学习,目前主要致力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和实践,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打造更高效的音乐课堂。

四、精业钻研,练就过硬本领

坚持钻研业务,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教36年来,我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在2012、2013、2014、2015、2016年分别参加了“国培计划(2011)”骨干远程培训、辽宁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东三省中小学音乐教学研讨培训、辽宁省“十二五”中小学省级骨干跟岗研修和教学科研能力远程培训,不断充电,收获满满。在课题研究上,我也积极参与,为教育教学奠定坚实基础。2012年9月参与课题《学校文化及其建设的研究》经省教育学会评审合格结题;2010年3月参与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验与研究》完成结题,并获省成果一等奖;2007年8月—2009年6月参与课题《当代学校美育发展研究》获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组评审成果一等奖。2013年12月在锦州市中小学生歌满校园合唱比赛中评为优秀指导教师,2011年11月在锦州市中小学民族之声暨校园歌舞展演活动中被评为最佳指导教师,2010年10月被锦州市教育局在市中小学民族之声暨校园歌曲合唱展演活动中评为优秀指导教师。今年我又挑战了校本电钢课程,克服重重困难,并在校研讨周上进行电钢教学展示,极大激发了学生和老师们学习电钢热情,让孩子们更加热爱音乐课堂,也让我收获满满、幸福满满。

五、锐意改革,教学成果显著

论文《浅谈音乐教学中审美习惯的养成》参与2016年6月全国学校美育交流研讨会论文评比、参与2015年12月辽宁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论文评比、参与2015年5月东北三省中小学美育学术年会评比分别获一等奖。2013年6月论文《学习兴趣与个性差异》在锦州市2013年度课程整合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2010年11月论文《音乐教学过程中审美化与审美趣味养成》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评比获一等奖;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尽力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快乐高效的音乐课堂。在信息化时代,我会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从理论到实践,继续努力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开发自己,为教育教学事业尽自己最大的贡献!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早期师范音乐教育 教育制度 音乐观念 学堂乐歌 西方音乐理论

遗憾的是,以往的研究往往忽略通过综合性的考察来理解早期的师范音乐教育。本文拟从教育制度、音乐观念、学堂乐歌和西方音乐理论等角度展开考察,试图揭示我国早期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特点,并探寻其形成与发展的深层原因。

一、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师范音乐教育

现代的存在与发展,制度建设是其重要的保障。我国早期师范教育,尽管兴学先于制度,但就实质讲,制度的建立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 1907年《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出台。至此,音乐课首次作为正式课程被确定下来。从制度层面讲,音乐教育在师范教育中具有了合法地位,同时还意味着其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确立,尽管此时还仅施用于女校(而非男校),但就其法律地位讲已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并首开音乐教育进入普通教育之先河。1908年,两江师范学堂即在优级本科理化部、优级本科科、优级选科预科和初级本科中全面设置了音乐课程,1909年随着《学部奏请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折》和《学部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的颁布,不仅男校开设“乐歌”课的坚冰被打破,而且还拉开了“乐歌”课全面进入普通学校的序幕。 《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师范学校的预科必修9门课程,学制1年,乐歌一门周2学时;本科第一部必修18门课程,学制4年。而乐歌一门开设4年:第1学年每周2学时,后三年,每周1学时。整个师范学程,本科4年各科课程总课时平均数,音乐为1.25节,教育、、、博物等各科目也只有1.75节。在女子师范学校,4年课时总量各科更为接近:乐歌课为1.5节,历史、地理、博物等课程仍为1.75节。 以上情形表明,教育的制度化,是音乐教育进入师范学校的依据和保障,也是师范学校乐歌课的保证。整个制度化过程,从清末到民初是逐步推进和落实的。可以说,没有清末民初教育制度化的连续进程,就难以出现基本健全的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二、观念与师范音乐教育

三、学堂乐歌与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影响师范音乐教育,是因为我国近代师范音乐教育与普通学校学堂乐歌相伴发展的事实,二者之间具有某种一致性:如起步与发展的同步性,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和相互促进与制约的互补性等。分析这些一致性,可以加深对早期师范音乐教育的认识。 从发展看,普通教育与师范教育亦同步。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其中《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是与《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一并制定并颁布的,其共同特点是二者皆无“音乐”一科。1907年,学部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音乐又同时被正式列入课程,只不过前者定正式课程,后者为“随意科”而已。就教育规律讲,师范教育或同步或超前于普通教育容易理解。到民国初期,《师范学校规程》与《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仍然同步,于1912年出台。可见,政府发展师范音乐教育,是与普通音乐教育一并考虑的。

创办新学需师资,师资培养需专门学校。所以《奏定学务纲要》要求急办师范学堂:“学堂必须有师。”因师资奇缺,《纲要》提出:“此时大学堂、高等学堂、省城之普通学堂,犹可聘东西各国教员为师。若各州县小学堂及外府中学堂,安能聘许多之外国教员乎?此时惟有急设各师范学堂,初级师范以教初等小学及高等小学之学生;优级师范以教中学堂之学生及初级学堂之师范生。”可见,学堂的需求又将师范与普通学校联系了起来。

鉴于当时学校音乐主以“乐歌”,教师须会“乐歌”,因而师范学堂教习“乐歌”也便顺理成章。1907年《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立学总义”有“养成女子小学堂教习”一项,教学科目中有“乐歌”一科,乐歌“要旨”为:“感发其心志,涵养其德性,凡选用或编制歌词,必择其有裨风教者。”对照《女子小学堂章程》乐歌“要旨”,“使学习平易雅正之乐歌,凡选用或编制歌词,必择其切于伦常日用有裨风教者,俾足感发其性情,涵养其德性”,可知,二者“学科旨要”如出一辙,皆“择其有裨风教者”,“感发其性情,涵养其德性”。尽管师范音乐教育未写明“乐歌”二字,然就当时情况看,也就是“乐歌”了,因师范教学内容当宽泛一些。十分清楚,师范音乐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联,更多出于教学内容方面的相关,这是二者相互促进和制约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在1907年乐歌正式进入课堂后,乐歌教材已有师范和中小学共用的情况。如叶中冷《女子新唱歌·三集》(1907年出版),其中“浅者适于幼稚、小学,深者适于师范、中学”,蒋维乔《新撰唱歌集·初编》(1909年出版)“凡小学校、师范学校、中学校皆适用焉”,徐传霖、孙拔合译的《中学乐典教科书》也是师范、中学和高等女校共用的。可见,普通音乐教育“乐歌”课的性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师范音乐教学的内容。 四、西方音乐理论与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近代,我国音乐教育有一个音乐知识体系的选择问题。尽管早在清初,已有汉文献介绍西方乐理,但对中国并无实质性影响。西方音乐理论的真正影响在清末,与新式学堂乐歌活动有关。

20世纪前后,不少国人或许出于对西方学术了解和对中国音乐的理论与实践的失望,对中国音乐的当代意义渐失耐心。学界领袖梁启超便认为:“中国乐学,发达尚早,自明以前,虽进步稍慢,而其统犹绵绵不绝”,“本朝以来,则音律之学,士大夫无复过问,而先王乐教,乃全委诸教坊优伎之手矣。”曾志态认为,汉代以降“几以音乐为非学者所当闻问。”匪石更是一针见血,指出我国的“乐谱”与“乐理”出了问题:关于乐谱,古代“未尚不特别发达”,但“奈沿流昧源,谱曲尽佚”,今乐之谱“深奥难喻,习者盖寡”;关于乐理,“‘班志’、‘乐律’二书,足称是矣”,但因“理与器违,非适于用”,而造成今日“旧乐日益消灭,而新作亦复绝响”。要想重建当代音乐,则“必以学理为基础”,改弦更张。其革新之路,当以“西乐哉!西乐哉!”

由此观之,在诸多人眼中,传统音乐遇到了所谓“流于卑靡”和“无学理”的双重困境。这既成为了近代音乐教育接受西方音乐理论的理由,也成为催生学堂乐歌的原因。至于乐歌性质,已有研究所揭示的西方基础十分清楚,主要以日本学校歌曲或欧美曲调易以新词而成,其乐理基础亦显而易见。我国最早出版的沈心工《学校唱歌集》所附《乐理摘要7即是说明。仅据《中国音乐书谱志77著录,自1904年至1909年6年间所出版的西方音乐理论文献,即有叶肇昌《方言西乐问答7(1903年)、[英]爱爱拜尔《乐典教科书7(E日]铃木米次郎校订,1904)、[日]铃木米次郎讲授《音乐学》(陈邦镇译,1905)、[日]铃木米次郎《乐典大意7(辛汉译,1906)、伍达《(最新)最新乐典问答7(1907)、沈彭年《乐理概论77(1908)、李燮羲《乐典7(1909)7种@,尔后有高寿田《和声学》(1914)、徐传霖、孙搂《乐典教科书》(1917)、徐保仁《乐典77(1919)、王黄石《普通乐典7(1919再版)等。此外,还见期刊、杂志刊载理论的情况,如《醒狮771904年第1、3期连载曾志惠《和声略意7。这些理论性知识,许多同时被用作专门的师范教材,如陈邦镇译《音乐学7(1905),及伍达、沈彭年、李燮羲和徐传霖、孙披等人所编教材。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篇9

【摘要】音乐教学法是研究音乐教学规律的宏观理论,作为音乐教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音乐教育学的一般特点——概念具体、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很强。就理论这部分来说,是一般音乐专业学生尤其是只重视技巧课的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也不大愿意投放精力的一门课程。因此,音乐教学法课应该发挥其“组装车间”的作用,既能提高教学法理论水平,又可以增强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音乐教学法作为师范生的一门教学能力训练课,其理论部分不仅教师教起来乏味,学生学起来亦深有枯燥、单调之感。因为,仅仅依靠课堂讲授,一是难以让学生认识到教学能力的重要;二是很难转变学生对该学科的偏见,即学教学法理论不如学技巧课(音乐、键盘和器乐)来得快。所以,我们必须从教学方法上加以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经过对近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课堂讨论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讨论课的前提

    首先,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应有选择。在讲授概念集中、观点和理论较难理解的章节(如“音乐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之间的关系”、“国外五种音乐教学体系”、“怎样评价一堂音乐课”、“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时,适合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安排在前后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章节之后、以及在实践课和见习课之后。对于一般容易理解部分的章节,不必搞讨论,以免流于形式。其次,讨论必须建立在平时课堂精讲和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只有当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而对某些概念吃不透,掌握不准,通过看书、见习或做模拟教学之后又发现存在疑雁点时,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展开讨论。再次,教师事先必须做好安排,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应有意识地拟定几名学生重点发言,内容要尽量要求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要有说服力。这样可以避免课堂上面面相观,即使是启发,也需要时间。

    二、讨论课的准备

    课堂讨论的准备工作,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师方面,二是学生方面。教师方面主要是要恰当地选择讨论思考题,这是确保讨论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值得注意的是,讨论题不是太抽象(太抽象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讨论不起来),也不能太简单(太简单容易人云亦云,大家没兴趣)。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的。   

(1)加深对比较难的概念的理解。如“奥尔夫教学体系中‘节奏人手’的核心”、“奥尔夫教学法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差距”、“原始的歌唱与情感”、“审美心理的形成”等等。

    (2)前后概念的比较。如“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说与奥尔夫的‘节奏’入手的异同”、“唱歌是提高识谱能力的简捷方法”、“节奏训练在视唱教学中的作用”、“歌唱的潜意识与审美”等等。

3)综合思考题。如“音乐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之间的关系”、“中学音乐课为什么不能以唱歌教学为主”、“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等等。学生方面,要根据思考题立意,除参阅教师提供的辅助资料之外,还要根据线索扩大范围,多查阅、多搜集有关文章、报导及实例,必要的还可以做些调查和实践,以掌握更多、更准确的理论依据和数据,为在课堂讨论中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而做好充分的准备,使之既有深度、有具体事例剖析,又有广度,能举一反三,以理服人。但是这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仅仅是为了课堂讨论取得好的效果的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借助于思考题的启发,使学生头脑中的模糊想法归结为一个系列问题,并通过讨论暴露出来,以达到对音乐教学法理论理解。三、讨论课的实施

    课堂讨论的实施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布置阶段,二是反馈阶段。布置阶段是指在课堂讨论的前一周,先把思考题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与此同时,要向学生讲清课堂讨论作为音乐教学法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音乐教学法概念的有效方式,希望大家根据各自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多查阅、多观摩、多思考,认真准备思考题,相信通过讨论肯定会有所启发和收获,但如果马虎对待,收获当然不大。提示他们在准备中对暂时不理解的概念和内容可以记下来,在讨论课上提出来,以求其问题的解决。此外,还要要求学生将发言材料整理成书面文章交上来,作为一次平时考核。文章确有见地的,将被推荐给有关报刊和杂志。这样一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热情和兴趣,其认真程度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也逐渐上升。可见,课前的布置交代是课堂取得较好效果的必要保证和先决条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反馈阶段主要是指课堂上的组织讨论。一般可以分小组进行,也可以全班集体讨论。如果教学计划安排的好,时间允许的话,我们主张以小组形式为宜,这样可以使海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对那些有胆怯心理的学生,既可以减少心理紧张程度,又为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人员不宜过多,以五到八名为宜,其中要设组长和记录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正常讨论,记录员负责把讨论中碰到的难点及不同看法的争论焦点记录下来。教师可巡回参加各个小组的讨论,但只发表一些启发性的意见和提示,尽可能利用这个机会,多听取来自学生方面的教学反馈,千万不能让自己变成小组的主角。对学生讨论中不完整或不正确的发言,教师也不必急于纠正,可以在适当的机会,有的放矢地提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即使争论起来也无妨。这种采用“生问生答”的教法,可以使他们在激烈的论辩中,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小组讨论结束后,要安排一次各组长及记录员的集中汇报,因为教师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这样的汇报,实际上是安排各小组的代表集中再讨论,老师从中可窥一斑,同时,各组的意见也相应地得到了沟通和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把各组的原始记录加以整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次课堂总结,既是对讨论中遗留问题的解答,也是对全部内容的归纳。

    四、讨论课容易出现的问题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初中音乐 互动教学 审美情趣 欣赏意识

一、音乐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主体价值歪曲,学生参与度不高。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主体价值歪曲现象普遍。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上,部分学校依然是以音乐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教案展开,不允许任何违背“备课本”教学计划情况出现。过分强调教师主体地位,夸大教师主观价值,教师神化、权威化现象严重,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如部分教师在音乐作品欣赏课的教学课堂上,谈及对该作品的理解,教师备课时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和答案,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里,学生回答问题如果与教师“意见”吻合,就会得到表扬;相反,一旦学生观点与教师“意见”相左,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不可取的。这种课堂教学的危害是极大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价值,答案“标准化”、“唯一化”,遏制学生想象力和思考力发展,教学内容理解单一肤浅。

2.部分教师对音乐欣赏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中学教师过度追求升学率,在学生文化课成绩上关注较多,往往未能将音乐欣赏课放在相应位置,对音乐欣赏认识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欣赏,为了应对考试,压缩欣赏课课时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甚至直接取消音乐欣赏环节,未能发挥音乐课程学习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意识的作用。

二、互动合作教学,提升课堂实效

1.转变教学主体,加强师生互动。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未来的初中音乐课堂,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乐园。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能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与过去音乐环境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音乐课不再是学生接触音乐的唯一场所,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无时无刻不在输出音乐。通过日常生活音乐的积累,初中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音乐喜好和修养。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自身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音乐理论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音乐兴趣及审美情趣形成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扬民主,巧妙创设提问,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见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音乐做适当延伸,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和欣赏价值的流行歌曲,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如在教《青春舞曲》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分别对该乐曲故事背景、内容情节和欣赏做好基本了解,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选出部分小组代表按照课程设计对该乐曲进行分析,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学生代表在台上提问时,教师也参与回答,将台下学生的讨论逐步引向深入,最后对乐曲欣赏作出总结和升华,并对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给予高度肯定。师生之间通过互动,加深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教学效果显著。

2.有效互助合作,营造教学氛围。鉴于音乐本身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营造出“时时有音乐、处处有音乐”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协作欣赏音乐之美。例如,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制作音乐小报、音乐明信片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另一种角度理解音乐;充分利用校广播台的作用,播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且富有欣赏价值的音乐作品,并对作品加以解析,在宽松的环境中达到音乐教育与欣赏的目的。

初中生多处于13―15岁,这一年龄段学生群体活泼好动,记忆力与模仿力都极强,对音乐学习充满了热情;音乐教师作为活跃在教育事业第一线最重要的因子,音乐理论素养较高,新型的课堂教学应加强师生合作,取长补短,将学生的青春活力与教师的知识理论紧密联系起来,体现音乐教学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学生应积极向音乐教师推荐教学素材,将生活中接触到的好音乐、好作品介绍给老师,丰富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突出音乐课程教学的时代特色;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课外音乐生活的引导,通过建设班级群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管理,为师生互动合作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班级群和朋友圈中分享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3.重视欣赏环节,培养审美意识。音乐本身是一门高雅艺术,欣赏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具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教育意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欣赏环节,通过倾听音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透过作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走进作者创设的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情绪,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仅仅停留在听音乐上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过多时间听音乐而耽误学习的做法偏离了音乐欣赏的本质,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甚至还可能影响学生其他学科学习。重视欣赏环节,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可通过观看音乐纪录片、专题片,写鉴赏小品文等方式将音乐欣赏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工作在教育事业一线的部分教师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纵观我国整体基础教育,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下全面普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模式单一、传统、封闭,存在明显问题。初中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模式上也亟待改革。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转变教学模式,开展互动教学、合作教学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沈雪.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