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冲击十篇

时间:2023-03-29 08:41:15

新媒体冲击

新媒体冲击篇1

>> 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试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格局 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互补的成功案例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发展之道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出路 试论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发展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出路探索 移动聚合类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颠覆与再造 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影响与冲击的策略 网媒与传统媒体的互补与融合 互联网使用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从使用与评价切入 “微博”环境对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冲击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是互补不是竞争 基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补的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经济的冲击与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5.25.

[3]shelleyhuai:《新媒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011.05.25.

[4]yangyang:《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2011.09.20.

[5]佟菁菁:《跨媒体做大奥运蛋糕 新旧媒体成有益互补》《收视中国》,2008年,09月刊.

[6]舒咏平、陈少华、鲍立原:《新媒体与广告互动传媒》,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王长潇主编:《新媒体论纲》,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刘牧:《“全媒”魅影》《中国广播影视网》,2012年1月15日出版,总500期1月下半月刊.

[10]温静:《广播:互联网砸开涟漪》《中国广播影视网》,2012年2月15日出版,总501/502期2月上半月/下半月含刊.

作者简介

新媒体冲击篇2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关系;并存;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070-02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其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以及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大众对“融合论”接受普遍,但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让传统媒体的准备显得十分仓促,甚至一度出现“消亡论”。虽然传统媒体界已经做了相当大的工作,提出了不少的应对策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探索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仍是一项未完成的工作。

一、新、传统媒体的比较分析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媒介形式不同。传统媒体的传播介质主要是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而新媒体主要以电脑、手机和互联网等为主要媒体形式。

新媒体的特点是虚拟化、时效性,即便相隔万里,仍可以在瞬间传播信息,但是对受众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要会用手机、电脑等;而传统媒介对信息的传播有滞后性,但是有感性特征,像报纸、杂志,都是可以拿在手里的,也不需要太多的操作即可接受到信息。

2.受众分布不同。由于年龄、职业、偏爱等因素的差异,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不同的受众。年轻的80、90后,以及受过一定教育的人更多偏爱新媒体,比如微博、博客以及各大门户网站等,这让新媒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老一代的人则更多的选择从电视、或者报纸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开车一族则依旧对广播保持很大的热情;电视观众的数量基本稳定,但是年轻一代人数占的比例较少,因为他们大多选择通过网络收看电视节目。

3.内容不同。在内容方面,二者有相同的地方,如国内外大事、金融财经报道、娱乐体育节目等。但是相比而言,传统媒体的限制因素较多因而内容较少,如报纸受篇幅所限、电视受时间所限;新媒体则能提供海量数据,内容丰富,且不受篇幅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这也是新媒体一个很显著的特征。

新媒体比较开放,没有审查,各种海量信息内容鱼龙混杂,一些违反道德甚至法律的内容难免会混入其中,对受众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严重的后果,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小、缺乏一定鉴别能力的孩子和学生,很容易被误导走入歧途。传统媒体为封闭式,受到的限制较多,内容多正规健康,很受人们的信赖。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是不容置否的——信息多,内容多,没有地域界限,但是,仔细分析传统媒体,可以发现它们仍保持着很特殊的优势:如报纸,相对网络而言,它易读、易携带、准确性高。虽然网络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海量信息,但是这样的海量性也恰好也是其劣势,因为相比信息本身,受众更缺乏是对信息的整合和转化分析。面对铺天盖地浪潮般的信息涌来,人们往往会有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而报纸因为篇幅有限,出版时候往往会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排版、编辑、整理和分析,给读者提供的信息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可靠性、权威性,于是读者们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地更好地吸收接纳信息本身。

4.媒体市场与管理。目前我国的传统媒体大多国有,市场竞争比较小,有很成熟的管理机制,同时也有政策的制约,所以确保了其公信力和传播的正规与严谨。传统媒体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有非常充足的人才资源,且都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实践,工作业务熟练,这也为传统媒体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而新媒体是开放的,新生的事物,因此在市场中竞争非常激烈,同时也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护,其管理机制也很不清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没有“把关人”,从而导致各种虚假不实的报道横行,没有足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新媒体能否代替传统媒体

无论是“消亡论”还是一直提倡的“融合论”,其实,都是在讨论探索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何去何从的问题,两种想法都各有各的道理,那么传统媒体到底会不会被新媒体所取代呢?

究竟能不能取代,取决于两个因素:功能和市场。下面将从这两个因素分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替代性:

1.从功能上,客观的讲,新媒体在很多方面的确可以取代传统媒体。但是上面已经讲到,由于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它能给人们提供更加专业、便捷、准确、权威的信息,而新媒体提供的各种大量信息则混乱不堪,可信度较低。

而且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新媒体出现后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娱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泛滥其中,在引导大众、传承文化和维持社会和谐方面很难承担应有的责任。从功能的替代性上来看,新媒体很难完全的取代传统媒体,只能是部分的替代,所以传统媒体仍然有很大的生命力。

2.从市场上看,新媒体仍没有完全的替代性:

(1)人们经常看书读报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习惯,这种习惯改变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2)对于新媒体的各种新闻报道,人们很容易持怀疑的态度,往往需要经过传统媒体的认证才敢确信,因为传统媒体有更强的公信力;(3)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需要有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等,通常也需要互联网的支持,花费大且受众也需要有一定的操作技术,而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代价比较低,也不需要复杂的技能。(4)传统媒体的一些出版物,如书籍等,一般都有很好的收藏价值,这是新媒体所没有的。

在传媒的历史上,新的媒体完全取代旧的媒体而让旧的媒体形式消失的情形还未曾出现过,即使新媒体与旧媒体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广播没有取代报纸、杂志,而电视也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让广播消失。

从以上分析阐述可以看出,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它们都各有优势与不足,而且从二者的功能性和市场性分析,新媒体并不能在各个方面完全代替传统媒体。而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优势互补,更能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重新整合,走一条新旧融合的“双赢”之路,必能促进我国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并存与融合

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是一条优势互补的“双赢”之路。人们以前总是喜欢把电视、广播、报纸等分门别类,但是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的普遍应用,这样的界限已经不再那么明显,各种媒介相互作用、互动融合是信息传播的大势所趋。

而在新媒体的强大冲击力下,传统媒体首先应该做的是与新媒体“并存”、“分治天下”。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存”

传统媒体要想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发展,避免被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要准确把握自己的战略方向,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保证自己的地位,可采取以下策略:

1.准确把握自己的市场定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不同的年龄、学历、职业的受众中各自有优势,但是传统媒体不必太执着于这些差异,而应该扬长避短着重发挥自身优势,在已有的受众中(城市白领、政商人等)继续扩大影响力,巩固自己的地位。

2.以内容的深度、权威性和公信力取胜。以内容的深度来应对新媒体的时效性: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虽然不及新媒体,但是传统媒体却能对信息的内容进行深度的整理挖掘,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信息的来源背景、内在含义,这也通常是读者所缺乏的。

3.以权威性和公信力来应对新媒体的虚拟性:网络媒体的信息真假难辨,而传统媒体经过多年的经营有成熟完善的机制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融合

在巩固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后,传统媒体应与新媒体要进行互动融合,进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双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突出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传统媒体有多年的经验,有正规的管理体系,对新闻的控制力也比新媒体成熟,因此有很高的公信力和权威。新媒体在保持自己传播的时效性的同时,可以依靠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来提升自己的品牌以及可信度,从而与传统媒体互动融合。例如网络上最大的品牌报纸《纽约时报》,就是依据着它的纸质报纸的巨大影响力发展而来。在我国,新媒体也与传统媒体进行了充分的互动融合,如新浪网已经与人民网、三联生活周刊、央视一套、南方日报、金融时报等确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它们可以为新浪网提供更加准确、权威的国内外、社会、体育、金融方面的新闻。通过新旧媒体之间的互融,相信会让更多的用户得到更加快捷、方便、准确、权威的新闻报道。

2.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特别是Web2.0的出现,让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能成为参与者。传统媒体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这种互动性。例如现今电视中很多的选秀节目,调动了广大观众和网民参与投票,让观众成为“决定者”,很好的迎合了大众的需求,做到了“以人为本”。

3.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途径的多样性。新媒体由于其受众的交互性使得遍布世界各地的任何网络终端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广泛及时,但是缺乏一定的严谨性;而传统媒体虽然传播的及时性不如新媒体,但是却有很高的严谨和权威性。

二者只有全方面的合作才能给大众以及时、严谨的新闻报道。可以体现为,先由新媒体对信息进行即时传播,如微博、博客等,然后经传统媒体的整理和证实,再在电视、报纸、各大网站等进行正规报道,这样既保证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也确保了新闻的真实严谨性。

同时,二者的通力合作也可以实现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如移动电视、手机报、电子杂志等,都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用户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能更加及时的获得更多的信息。

四、结 语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所面对的挑战与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以上的分析,传统媒体仍可以保持并发扬自身的独特优势而与新媒体“并存”,并在此基础上与新媒体进行互动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达到“双赢”,这一定会极大地促进我国传媒业的不断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颖.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与发展之势[J].新闻界,2011(9).

新媒体冲击篇3

关键词 新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冲击;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1-0097-02

1 新媒体及其优势概述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传播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而现今社会所兴起的新媒体技术则是指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数字电视等。从广义上讲,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借助互联网、局域网以及无线通信网或者是卫星等渠道,将电脑以及手机作为终端设备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进一步来说,新媒体应该被称为数字化新媒体。目前,人们在生活经常使用,同时也是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新媒体基本可以概括为:QQ、微信、微波以及各种新媒体之所以一经问世就迅速得到了普及,是因为其与传播媒体相比而言,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这些优势具体表现为储存零巨大,信息实现了即时分享,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与社群化特征。另外,新媒体之所以能够称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因为其传播的内容极为多元化,传播途径更宽,传播速度更快,新媒体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非常巨大,它以高效率的信息传播速度,为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提供着便利,同时也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更多渠道,国家能够通过新媒体了解其他国家的奇闻异事以及新闻信息,新媒体的优势是不可否定的,但与此同时,它对我国传统媒体的冲击也是不可避

免的。

2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冲击

2.1 新媒体的产生使主流舆论和主流思想的影响力得到削弱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流通速度加快,同时传播途径也在不断拓宽,而传播方式也从以往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了现在的多对多互动传播方式,信息流通量不断增加,使得舆论更加多元化,主流舆论以及主流思想的影响力进而被大大削弱,人们对于事物对与错的辨别难度增加,好与坏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负面消息以及思想,及其容易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并误导人们的行为。

2.2 新媒体的产生方便了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

在新媒体不断壮大的形势下,其开放性也逐渐增强,当今的国际形式一超多强,和平表象下,蕴含着很多危机,新媒体为国外敌对势力提供了路径和机会,网络不存在国界,开放性极大,国外很多敌对实力利用反动的影响、言论和思想,通过互联网进行散布,侵蚀并影响着我国人们的思想,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严重阻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2.3 新媒体的产生方便了不良的视听节目的传播

新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实现了各种信息的及时传播与分享,内容积极、健康、正面的思想得以有效传播。同样的很多内容不良的视听节目也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传播渠道,一些虚假、消极、暴力的不健康节目得以传播,从而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更加不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建设培养。

2.4 新媒体的产生会造成过度的民主

我国的政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人们民主的空间,但是国家的稳定发展,必然要靠相对而言的强制行为,否则人们的行为得不到约束,所有的规范与法律也会荡然无存。而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了民主过渡的现象,表面上来看,人们好像拥有了更加自由的言论权利,行为也不会被约束,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民主,这样的行为不加以控制,必然会严重阻碍我国社会注意和谐社会的构建。

3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冲击的应对策略

3.1 提高广播电视媒体自身的能力,大力整合内部资源

在应对新媒体带来冲击的过程中,广播电视媒体应该适当增加其互动性,尤其是在各种视听节目中,互动策划显得更为重要。同时,针对其他媒体活动,提升其广告形象也很必要。

基于这些要求,电视媒体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水平必然需要不断完善提高,这样才能实现广播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要重视各方信息的分享与整合,在新闻信息的编写创作上采用创新方法表达问题,借助现金的技术手段,提升媒体表现力,拓宽媒体影响范围,增强广播电视的竞争力。

3.2 将区域壁垒打破,实现不同的区域之间的

联合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电视媒体应该积极建立区域之间的联合,实现传统媒体的发展壮大,这是传统媒体发展的有效方式。另外针对市场消费以及营销方面,各城市台所构成的媒介市场潜力巨大,实现城市台之间的联合,是信息共享的必然趋势,在提高电视广播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各城市台自身的发展。

3.3 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将新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融为一体

新媒体虽然具有众多优势,但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也不可忽视,看到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采用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扬长避短,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建立稳定、长久的战略伙伴关系,非常重要。比如:广播电视媒体建立专门的网站,实现信息的二次传播,借助新媒体的即时性以及互动性,实现共赢。

3.4 广播电视媒体应该在其内部努力形成“全媒体”记者队伍

新闻事件必须要在有效的传播前提下,才能够发挥作用,那么针对广播电视媒体而言,其传播的范围与新媒体相比较为狭窄,观看人群少,为了增加其传播范围,实现媒体之间的联合,进行联合报道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新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各自发挥不同的领导能力以及协调能力,新媒体过于开放的特性可以被很好的制约,同时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也实现了信息传播范围的增加,更为关键的是,建立综合素质较强的“全媒体”记者,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可以实现同时向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发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哲夫.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如何突出重围[J].当代电视,2012(02).

新媒体冲击篇4

关键词:纸质媒体;新媒体;困境;出路

一、运用SWOT分析模型探讨纸质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面临的现状

(一)优势(Strengths):相对于新媒体,纸媒的优势。(1)纸质媒体拥有信息供应者的独家优势。《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第七条规定,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其他互联网站,不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目前,我国许多网站并没能被赋予新闻采访权,因此,纸质媒体拥有独特的新闻采访权。(2)纸质媒体有网络媒体不可比拟的权威性。网络媒体的信息量虽然非常大,但由于人们可以自由地在网上信息,使得虚假新闻越来越多,从而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可信度,而网络的这一严重缺陷恰恰是纸质媒体的优势之一。国家对纸质媒体的管理一直很严格,大都直属或者隶属于国家机关,这就使纸质媒体拥有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权威性。

(二)劣势(Weakness):相对新媒体,纸质媒体的劣势。(1)时效劣势。报纸的出版周期一般为24小时,而网络媒体则是随时更新。新媒体在时效上的优势,恰好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特点―瞬息万变。网络媒体在适时更新信息方面, 比纸质媒体方便得多,它可以使信息的传递不受任何时空限制, 做到实时传播、同步传播、连续传播。受众几乎可以通过上网以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这是纸质媒体望尘莫及的。毋庸置疑,随着上网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用户也会慢慢形成一种共识:网络新闻才是来的最快的。(2)互动劣势。纸质媒体相较于新媒体的劣势还体现在新媒体能够更好地让受众成为信息获取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而不只是接受者,新媒体可以通过 BBS、聊天室等方便读者参与其中,读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通过网络对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使他们的观点得到关注,形成自媒体。但在纸质媒体上的参与是有限的,读者往往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或只能通过发邮件、写信等方式与报社或杂志社互动,而且互动的内容和深度都是极其有限的。

(三)机会(Opportunity):纸媒与新媒体的合作与交融。虽然新媒体对报纸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但是二者之间也并非完全是水火不相容的竞争关系,还应看到存在着更多更广阔的互动合作空间。有竞争就有合作,有竞争就有进步,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竞争必然也会遵循这一规律。面对冲击,纸质媒体的机会在于改革创新,创造机会,实现与新媒体的合作。纸质媒体还可以利用新兴技术将线上和线下灵活的结合起来。举例来说,二维码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二维码可以实现传统纸质媒体与互联网的实时交互,可以增强纸媒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时尚性。所以说,纸质媒体与新媒体应当强强联合,走媒介融合之路。

(四)威胁(Threats):新媒体的多方面优势对纸质媒体发展的威胁。(1)网络媒体使年轻读者群从纸质媒体逐渐转移。2012年1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网民已突破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5.8%。网络已逐渐成为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纸质媒体读者群的逐渐转移,网络逐渐成为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传统纸质媒体的年轻读者逐渐减少。而年轻人恰恰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是获取新闻的主流。(2)网络媒体使纸质媒体广告收入受到影响。众所周知,广告是媒介收入的主要来源,互联网广告收入连年攀升,如新浪和搜狐等网站的广告收入在公司的总收入中占了近70%,而近年来受网络媒体的影响,各大报纸的广告收入却呈逐年下滑的趋势。在一些报业发达的国家,报纸广告收入连续多年的负增长使得许多报业集团不得不变卖资产、减薪和裁员,如连续七次获得普利策奖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已经停止印刷,转为了网络办报。

二、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出路

(一)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让读者更信任。虚假新闻虽然不是网络媒体的产物,但是它在网络环境中却总是频频出现。几年来被曝光的秦火火和薛蛮子都是网络谣言的始作俑者代表,不仅有造谣者,还有声势浩大的网络水军,在其中推波助澜兰,三人成虎,虚假新闻就这样传播开来,使得网民深受其害。纸质媒体有着成熟和严格的稿件标准和审稿制度,虚假新闻要想在纸质媒体上出现很难,这是纸质媒体的一个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纸质媒体要继续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突破网络媒体的重重包围,使得受众才会越来越信任、选择纸质媒体。

(二)纸质媒体要为精英化读者群提供真正的深度报道。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这就使网络的使用者文化水平差异越来越大,而纸质媒体的读者群却越来越精英化,其往往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懂得深入思考问题,非常渴望知道新闻背后的故事,纸质媒体的深度报道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因此,在新媒体的挑战下,纸媒要想做到出奇制胜的赢得市场,很多媒体将精力都放在了新闻策划和深度报道上,尊重事实,为精英化读者群提供真正的深度报道,以此形成独特的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赢得更多读者的青睐。

(三)坚持创新思维,加强纸质媒体信息策划的新颖性。在信息时代,创新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新媒体极速的信息更新,纸质媒体内容的策划要坚持创新性原则,进行资源整合,不断进行原创内容开发,同时重视表现形式及对信息内容的二次开发,增强自身活力和竞争力。深入市场调查,发觉读者的核心需求,在原有内容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实现表现形式的新颖性,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使纸质媒体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对读者都有很强的吸引力,促进纸质媒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新媒体冲击篇5

在这些勇于吃螃蟹的纸媒中,都市快报、南方都市报、南京晨报等算是佼佼者,它们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改善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增强受众对媒体的黏性,比如创办自己的网站加强报网互动,建立自己的全媒体记者队伍,尝试运用二维码推出全媒体报纸等等,他们用事实告诉公众,新媒体不仅没有给纸媒带来冬天,反而成为轰隆隆的春雷,催促着纸媒新春天的到来。

有了尝新者的成功,追随者便紧跟其后,如今,不少地市级都市报也在学习、模仿乃至创新,以求走出自己的纸媒革新之路。以皖西日报社下属的地市级都市报《大别山晨刊》为例,近些年来,《大别山晨刊》一直在利用网站、微博、手机应用等全媒体的“大”和社区新闻板块的“小”尝试创新,打破纸媒“有用性”局限,增强读者与报纸的互动。

在各个地市级报纸纷纷开设自己的新闻网站时,皖西日报社也开设了自己的新闻网站——六安网(大别山在线),其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多,微博、移动APP应用也成为新闻业界可以利用的新型传播媒介。2011年底,皖西日报社开始打造全媒体记者队伍,并以六安网为依托,开设了六安即时看,第一现场等全媒体栏目,此后还开设了同名微博、掌上六安、微信等一系列全媒体应用。这些全媒体应用的尝试增加了受众的数量,也增强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从2012年底开始,皖西日报社利用微博及时关于六安的政务信息和实用资讯。微博作为最具大众化和最有影响力的新兴媒体之一,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和网络问政平台。此外,《大别山晨刊》还在报纸上开设每周一至两次的专门微博版面,以达到和读者之间的报网互动。2014年“掌上六安”移动新媒体上线,这是针对智能手机读者群专门推出的移动数字报,读者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直接下载注册。

全媒体的尝试是《大别山晨刊》往“大”的方面创新,社区版面的开辟则是往“小”的方面尝试。2014年,《大别山晨刊》开始尝试开辟社区版面,立足全市范围,采访部每位记者“承包”至少两个社区,与自己“承包”的社区形成固定联系,一方面为版面提供新闻,一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在版面上设立“听民声 进社区”、“暖心事”、“烦心事”、“街道传真”等栏目。

新媒体冲击篇6

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影响巨大

(一)新媒体的界定和三个发展阶段

关于新媒体,业界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所称的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基于信息技术发展、依托互联网而产生的,具有各种视听形态的业务总称。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虽然只有20年,但发展却极为迅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有网民5.13亿,其中家庭宽带网民3.9亿,手机网民3.56亿,微博用户由6311万增长到2.5亿,网民中使用率达48.7%,即时通信已提升为用户规模第一大的应用类型,达到4.15亿,超过了4.07亿的搜索引擎。

从业务形态发展过程而言,我认为新媒体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各类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易等)将传统媒体的相关信息收集和整理后,提供给用户,特征是图片加文字;第二阶段是用户可以自己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以视频的广泛使用为特征,这是基于宽带基础改善而实现的,在国内以优酷等视频网站大量出现为代表;第三阶段是社会化网络服务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的广泛应用,以帮助人们建立互联网应用服务为特征,如即时通信、微博的大量出现。

(二)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至少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传播速度更加迅速。在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传播上这一特点尤为明显。新媒体作为一种自发性的意见表达形式,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出去并形成舆论强势,满足公众“知情”和“表达”的诉求。

二是传播内容形态多元化,用户小众化、信息传递精准化。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来源多样、表现形态多元,既有专业机构提供的内容,也有用户自己提供的内容;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信息,从而让用户小众化、传递精准化的实现成为可能。

三是传播渠道便利、接收终端多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信息的接收和“随时随地”、无缝连接。

四是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变。用户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到内容的制作和传播过程当中,实现用户与媒体的“全程互动”,改变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新媒体这种互动性的传播方式,使得普通民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公共讨论,对现实和社会上的各种现象、问题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和观点。

(三)新媒体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是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加大,促进政府行政透明化。

依法行政、政府行政透明化,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政府的要求,也是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努力的方向。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公众知情范围不断扩大、公众表达空间不断拓展、公众监督权利不断加强,公众参与的机会不断增多,公共协商机制不断完善。更多的人民群众通过使用新媒体参与到了政府决策的过程中,对推动政府依法行政、政务公开、透明的作用不容小觑。如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宣布,在陕西省镇坪县发现了野生华南虎,并公布了该县农民周正龙拍摄的两张华南虎照片,并向其颁发奖金2万元。此事一经报道,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经过网民广泛参与、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证明了“此非彼虎”。还有包括2009年云南的“躲猫猫”事件、2006年的彭水短信案在内的众多影响大、范围广的热点事件,得到了公正的处理,都与普通民众通过新媒体发表看法、参与监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是在一些中,新媒体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了当前社会矛盾“热点多、燃点低”的状况。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处理不当的事件一旦被公众广泛传播,极易造成群体性冲突。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最初的论坛、博客,到QQ、MSN、QQ群,再发展到微博的广泛应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超越了传统媒体。普通事件通过新媒体的聚焦和放大,容易引起人群的关注,加之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在广大受众的参与评论得过程中,一些负面因素容易被不断放大。而群体压力下的从众心理,又使得一些群众从网络上的言辞激烈转为实际的集体行动。近年来发生的如2009年湖北石首事件、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2007年厦门市PX事件等,都与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关。

三是若新媒体应用不当,会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孟德斯鸠的名言“有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同样适用于新媒体。民意的表达权如果被滥用,也会带来新的社会治理问题。如“网络审判”的出现,大大扩宽了媒介的舆论监督职能范畴,公众通过新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以点击转载等形式对于事件报道、他人观点来形成舆论,从而对行政行为、司法行为产生干预和影响。其本意固然是有助于事件的公正解决,然而鉴于事物具备可转换的两面性而言,过多的干预必然会对司法独立产生影响,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再如“人肉搜索”,虽然在2008年挖出了南京江宁区房管局副局长周久耕的案,但一些不负责的“人肉搜索”也给部分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至于“网络恶搞”等形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更加不胜枚举了。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冲击不容忽视

(一)新媒体分流了大量广播电视用户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必然会分流走一些广播电视用户,世界各国的情况大致相仿。根据美国媒体研究公司“爆发媒体”(Burst Media)调查,70%以上的美国网民会通过互联网观看在线视频内容,其中年龄多集中在18-34岁,将近20%的观众每天观看在线视频时间超过10小时;根据研究机构“屏幕文摘”(HIS Screen Digest)提供的数据,美国付费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IP电视)订户在去年Q2减少了近38万户,这些用户在退订付费电视的同时,转而使用价格更低的网络视频服务,如Netflix、HuLu、亚马逊;以美国最大有线电视运营商Comcast为例,去年Q2,其互联网用户增长了10万户,而有线电视用户却下降了23.8万户。

在我国将近5的亿网民中,20~29岁的网民比重占到29.9%,多集中在学生群体。作为与电视最相近的服务, 2011年6月国内网络视频的用户已达3.01亿,新媒体已成为社会精英群体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据Starcom MediaVest Group(星传媒体,全球最大的品牌传播公司之一,隶属于法国阳狮集团)的研究显示:中国用户花在电视上的时间少于借助PC看网络视频的时间。三、四、五线城市的居民每天花在网上的时间远远多于看电视的时间。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在19~30岁的用户在线的时长几乎是观看电视的两倍。且用户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视频娱乐信息。正如刘云山同志所言:“互联网已经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的态势和走向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新媒体的体制和运营机制更贴近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中国新媒体企业多为股份制公司,从以新浪、搜狐、网易为代表的第一代,到腾讯、百度、优酷等为代表的下一代,除乐视网外,基本上都是在国外注册公司,然后到美国纳斯达克等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腾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这类由中国人(包括海归人员)创办,并以中国人为员工的特殊“外企”其最大的特点是:以中国大陆为其主要营业收入来源地,以中国大陆居民为主要营业对象。

这些新媒体企业都是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产生并发展壮大,通过上市募集到了雄厚的资金,为其开展业务、争取客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更加适应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开展信息传播。以视频网站为例,在美国上市的三家视频网站(优酷、土豆、酷6)2011年11月了Q3财报,虽然收入有所增加,但依然没有摆脱整体亏损的境地。日益上涨的版权价格和居高不下的带宽费用成为亏损的主要原因,但各视频网站对视频行业的前景依然充满信心,纷纷表示2012年将加大投入以保证市场占有率,暂时不考虑盈利因素。这种不计成本的营销手段,在市场竞争中还是很有效果的。

与新媒体相比,广播电视则长期实行事业体制,市场意识较为淡薄,在保证宣传任务完成的同时,还要通过广告等形式进行创收,确保全台正常运营的经费。这种体制性的障碍,使广播电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能力远远小于新媒体企业。

(三)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更接近信息传播规律

我国的广播电视定位于党和政府的喉舌,严格执行党的宣传纪律是第一要务,任何有悖于宣传要求、宣传口径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而这些作为主观要求,与信息传播的客观规律并不能总是完全吻合,这就解释了为何广播电视会在一些重大事件的舆论引导上、宣传效果上出现偏差。

而新媒体受宣传纪律的约束就略有不同,他们多把自己定位为传播主流价值的平台。“宣传”与“传播”的一字之差,使得新媒体能够以广泛遵循信息传播的客观规律开展业务。如视频网站,能够在几年内迅速崛起并在新媒体的各种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丰富的内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内容提供上,以国外影视剧为例,视频网站只要经费允许,可以无限制地引进国外电影、电视剧供用户点播,如最近土豆网与日本东京电视台、PPTV与韩国多家电视台进行了全面合作的节目引进。而我国电视台引进国外剧有严格的部(集)指标限制,播出时间在时间段、时长上也都有严格的要求。近期,国家对广播电视节目加强了管理,更加明确了其宣传属性,而视频网站则不受这些管理的限制。尤其是在对广播电视娱乐类节目加强管理后,广电总局大刀阔斧地禁止在电视剧中间插播广告,而视频网站恰好捡了个“大便宜”。

(四)新媒体的一些新功能能够满足用户的信息传播需求

新媒体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的一些功能具有天然的优势。尤其是微博的迅速发展,更是使人人成为自媒体,其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广播电视独家首播新闻的优势受到了很大挑战。

2011年12月1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全国首份政务微博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政务机构和官员微博在2010年“微博元年”之后开始高速攀升,增长率超过200%。截至2011年10月底,政务微博总数接近2万,是一年前的近3倍。其中政府机构微博超过1万家,个人官员微博近9千个。其中,2011年11月17日,“北京微博厅”在新浪上线运行,这是全国各省区市开通的首个省级政务微博群。这些情况说明,微博已经走出了个人使用的局限,成为我国政务机构的强大社交工具、信息平台和互动媒体。相信微博的发展模式还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用途,这些新功能的应用,将对广播电视形成更大的冲击与挑战。

广播电视应对新媒体冲击的战略思考

(一)加强广播电视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建设

一是要主动自觉地维护广播电视舆论宣传的权威性。

广播电视在发挥党和政府喉舌功能的同时,更应当起到党群联系的桥梁作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高尚的情趣,而不是通过“恶搞”、“胡编乱造”的手段,以充斥“三俗”的各类娱乐节目去抓人眼球,盲目追求收视率收听率。

二是要积极主动地介入热点事件,特别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要第一时间进行跟踪报道并积极引导,坚持以主流媒体的立场和观点来报道和分析事件,发挥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作用,避免在重大事件和热点事件上主流媒体出现失语和缺位。蔡赴朝同志指出,“在传播无所不在的今天,可以得出一条基本规律: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在所信息准确、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只有因迟报漏报造成消极被动局面的情况,没有因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而产生被动、因第一时间信息而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在汶川地震、中东及北非政局动荡危机等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上,在第一时间真实准确的权威信息,积极抢占传播制高点,在舆论引导上掌握了主动权。

(二)转变宣传思路,把基层和群众作为重点

媒体的应用过程就是科学技术普及发展、更新换代的过程。广播电视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因信息传递及时便捷,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样凭借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媒体,其对广播电视的冲击,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过多年努力,在理论数据上,我国广播电视已实现了境内的全覆盖,广播电视节目也朝着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的目标指日可待。实现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并不意味着群众就一定使用和接受。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则是提供了更多选择信息的渠道。是否选择广播电视作为接收信息的渠道,选择权在用户。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只有转变宣传思路、改进宣传方式、走近基层群众,多发掘群众关注的主题,才能切实发挥舆论宣传的引导作用。建议广播电视工作者,要按照中央提出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要求,把工作的重点贴近群众,贴近老百姓、贴近基层、贴近事实,要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基层,真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在宣传语言上,要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要切实改变说教的口气、言语,避免出现言之无物的口号式文章。

(三)顺应媒介融合趋势,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新媒体

目前我国广电系统自办网络广播电视台11个,而持有广电总局发放《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商业性视频网站超过600家。相比之下,网络电视台的影响远不如商业性视频网站。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展新媒体,抓住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形成台网互动的舆论引导格局,否则就将把发展新媒体的主动权拱手让与他人。

一是向新媒体开放全部资源,为其提供全面的支持。

内容是广电系统多年积累的最大财富,广电自身的优质节目资源、品牌资源,以及已有的稳定收视群体等优势,再加上巨大的人才和媒体品牌这两项“无形资产”,这些都是民营视频网站无法取得的。这也从侧面证明,网络广播电视台只要善加利用,用心经营,是大有可为的。设想央视名嘴只是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上开通个人微博,其效果不言而喻;若是在网络广播电视台上把名牌电视栏目品牌延伸应用,其舆论影响力才会大大加强。

二是要注重信息传播方式。

尝试在重大政治新闻事件的报道权上优先给予网络广播电视台。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尝试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台率先进行报道和深入报道,既是对广播电视发挥主流媒体引导作用的进一步延伸,又是扶持新媒体发展的具体措施。要把新媒体作为广播电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来对待,为其创造较为宽松的内部环境,避免其受到传统广播电视体制的束缚。

(四)提高广播电视工作者的业务能力

正确的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提高广播电视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是广播电视能否在新媒体挑战下加强舆论引导作用的关键所在。

一是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学习。

通过学习认识新媒体、熟悉新媒体,掌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规律,才能避免因对其无知而导致的盲目自大和过于悲观,才能趋利避害,因势利导。要正确认识到:新媒体虽然带来挑战,但并不是立即就能够完全取代广播电视。且鉴于一分为二看事物的观点,其自身既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和弱点,如果广播电视能够善加利用之,其海量的信息和快捷的传播既可以成为新闻渠道的来源,也可以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

新媒体冲击篇7

【关键词】 新媒体;挑战;传统广播;发展策略

当今社会,电子信息技术一日千里,传媒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新媒体以更迅速、更方便、更前卫的优越性向传统媒体提出挑战。麦克卢汉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他们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每一种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新媒体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受众的观念,甚至影响到一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原来本属于传统媒体的各种资源现在也被新媒体瓜分了。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广播的境遇也令人堪忧,面临的挑战也很严峻。传统媒体要想继续发展必须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一、传统广播应与网络融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2005年开办网络电台,这种借助网络发展起来的新兴电台,是可看的也是可听的网络。该网络电台被称为“银河台”,它的主要特色是以音视频文字图片多媒体为主,主要的受众群体是广大青少年网民,因为它是建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网的新兴媒体。银河台建立在新的发展技术基础上,受众的接收方式可以为因特网和手机两种方式,真正实现了固定网移动网广播网络的三网合一。2011年5月10日,新浪针对日益红火的广播推出“微电台”这一营销产品。所谓微电台,其实就是传统广播与互联网合作建立的传播平台,即网友或微博用户在上网聊天、浏览时可以直接在线收听自己喜欢的电台,并与主持人和网友进行实时微博互动。自新浪网推出“微电台”以来,引起全国各地电台的高度关注, 目前全国已有240多家广播电台(频率)争相入驻。微电台成为了广播业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可是这种直播主持的方式也并不是没有任何问题,这种对话是点对点,互动性较差,受众的参与面比较窄。广播的每一步发展都和技术的发展有脱不开的关系。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微电台也依托互联网以及传统广播应运而生。微电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网民第一,考虑受众需求,通过微博和微信与网民接触开展活动;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借助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网上点播,微电台实现了广播节目尤其是音乐的在线收听和点播;引导舆论,微电台主持人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领导者,也可以成为党的咽喉。广播网络化或网络广播化,是当前广播发展的新走向。作为新出现的媒体形式,网络对广播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广播借助网络可以实现更大面积的覆盖,网络给传统广播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同时广播的丰富节目资源也给网络媒体的新发展提供了平台,广播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和可检索性。广播媒体应该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了解受众需求,全方位打造网络广播平台,进一步扩大广播的有效覆盖范围,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要创造出更多节目,进一步拓展广播的生存空间。传统媒体要想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就要找准自我定位,不要孤立新媒体,而是要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实践证明,着眼未来,广播媒体和新媒体要想都获得发展就要加强对彼此的融合,为受众创造更多参与的机会。同时传统广播要利用自己的资源和网络媒体进一步加强合作,通过加强合作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传统广播应与移动通讯技术融合

3G技术的引进给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发展优势,这种技术方便而且可以高速接入,给手机这一接收终端带来了很大的施展空间。3G技术和广播的相结合,给广播的发展带了很多便利,重要的是拓宽了广播的受众群体,增加了“移动受众”,这个群体是广播未来发展之路上的生力军。手机现在已成为最主要的接收终端,这主要得益于3G技术的出现。

不但电视已经走向高清,电台也逐步的的高清化,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了很多节目形态。这种形式多样化的最早实验是在英国BBC广播电台,这种节目形式的创新是基于数字广播基础上的一种新兴广播形态,被称为“交互式多情景广播剧”。在我国,广电旗下的中广数据广播网络有限公司完成了基于国家广播电视光缆干线网的中国数据广播平台的一期建设工作,随着我国加入WTO,针对信息服务市场不断增加的需求,数据广播这项被称作“第五媒体”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令人瞩目。

在传媒未来的发展领域里,新媒体的地位将逐步变得很重要。仅仅从技术角度而言,新媒体的新和传统媒体相比也不是很特殊化的,这种新也是和传统媒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指的就是传统媒体在传输介质上的延伸。从这个角度而言,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能相互分割而是要紧密联系,传统媒体需要依赖新媒体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载体,新媒体也更需要传统媒体的内容。新媒体固然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可是新媒体的出现也给媒体的继续发展增加了很多播放渠道,这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可是难得机会,传统媒体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益,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分担自身发展过程中日益增加的内容成本。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要想都有较大发展就要加强合作,新媒体要想持续的发展还是需要用内容将受众的关注牢牢抓紧。

三、传统广播媒体应与新媒体进行嫁接

传统的广播媒体要得到积极的发展就需要把传统广播延伸到新媒体的领域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传统广播要积极研究探索媒体技术传播的规律和要求。首先,传统广播要转变新闻理念,这种理念要从采制广播新闻向采制多媒体新闻转变。传统广播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应该将着力点放在创作出适合各种媒体传播的新闻作品,而不是像以前把视线局限在广播新闻的范围内,同时表达方式也要多样性。其次,传统广播要突出互动特性。传统广播和新媒体都在吸收互相的特性,新媒体电视在积极的实现移动性,比如手机电视、公交电视;新媒体广播在积极实现互动性,比如微博、微信。新媒体的加入使得广播不但增加了自身的吸引力也提高了收听率和扩大了观众群,最重要的是受众的收听带来了便利,这种互动性的加入,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性收听,还可以将个体受众的信息反馈给广播,以便更好的实现收听效果。最后,新媒体广播的接收终端要不断地寻找和采用最新的数字信息技术。要想通过对新技术的应用来提高收听率,就要研究数字广播的终端。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技术的进步,各种终端接收设备也是品种繁多。比如手机、掌上电脑、以及苹果ipad,这些设备都可以实现广播的互动接收。

总之,传统广播要继续发展就必须面对新媒体的挑战,这点是绝对不容置疑的,可传统广播并不是没有任何机会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在给传统广播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传统广播提供了很多机会。各传统媒体都要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做出积极的应战。传统广播如何在电视、报纸以及新媒体中寻求生存和发展之路,首先是技术,从广播诞生的那一天起,广播的发展都与技术有着脱不开的关系,现在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要想生存并得以持续发展,就要牢牢把握住一个基础原则――内容为王,只有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再与新媒体积极正确的展开有效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新媒体冲击篇8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消解建构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8-0030-02

0 引言

现在,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影像技术的传播也越来越及时,摄影技术实现了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含新闻图片的新闻资讯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新闻信息的传播越来越迅速,人们可以随时拿起手机来了解新闻信息。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在“人人皆记者”时代,网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其本身也具备了信息和图片的能力,他们的出现使得新闻摄影操作起来更便捷、传播更广泛、内容更真切,新闻摄影的视角也更多元。这对传统媒体的专业新闻摄影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

1 自媒体时代对专业新闻摄影的冲击

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不禁会担心,专业的摄影记者行业是否会出现惨淡的景象,甚至会导致专业摄影记者的失业。2013年5月30日,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宣布裁掉整个摄影部,28名摄影记者全部被解雇。

摄影记者失业,这是大趋势使然。传统的纸媒发行量在下降,广告在锐减,成本控制势在必然。报纸中所用的新闻图片来源不仅仅依靠摄影记者,自媒体时代,随着拍照和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者,每个个体都可能随时随地采集播放新闻图片。这严重挤压了专业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

不少人认为摄影记者或摄影部可有可无,摄影记者的功能常被带着相机的文字记者或是拿着手机的普通市民所取代,恶性循环如此下去,最惨烈的结果就是解散摄影部、解聘摄影记者。

事实表明,这种担忧不是杞人忧天,挑战的确严峻而且咄咄逼人。“人人皆记者”对专业新闻摄影的冲击的确不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专业新闻摄影时效性的冲击

作为新闻的一部分,新闻摄影需要很强的时效性,第一时间捕捉真实的事件,争取让事件还原,给人以原生态之感。在自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借助手机等移动设备对身边的新闻随拍随发,随时捕捉生活中的事件,天然占有新闻的时效性。同时,收看新闻的观众也可以随时观看新闻,及时了解身边发生的事件。

简单地说,在自媒体时代,新闻事件的传播不再经过复杂的流程,也不需要通过精心的编辑,新闻图片大多也无须精选角度。很多新闻的发生都有一定的随机性,当事件发生以后,谁刚好在现场碰上了并拍下了,然后传播了,这个才是关键。等到专业摄影记者赶到现场时,一些新闻已经成为“过去时”。第一时间新闻信息,有时在一些新闻事件中,能牵引舆论方向,从而引导舆论的走向。

在自媒体时代来临之前,传统媒体的摄影记者担当着很重要的社会责任,作为信息采集传播的第一“把关人”,控制着信息和新闻图片的传播。而到了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除了在自己“一亩三分地”还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之外,已经没办法控制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和微博等平台传播实时的信息。受众成了传播者,可以信息和新闻图片,无须类似传统媒体的层层筛选把关,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把关人”的作用被弱化。

一定程度上,这得新闻言论更加自由了,对于一些热点的事件,人们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图文并茂的“真相”,引起舆论关注。但是,很多时候,所谓的“真相”并非真相,而成了谣言。由于缺乏“把关人”的把关,图文并茂的谣言呈现“病毒式”传播,从而导致虚假新闻的出现。

1.3 消解传统媒体的垄断权力和公信力

传统的专业新闻摄影代表着精英文化和官方文化,他们垄断着新闻信息和图片的权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媒体体现着官方意志,在一些特殊时期,有些媒体发了一些违背新闻规律的信息,让网友怀疑其公信力。比如前几年的“周老虎事件”“俯卧撑事件”“日记门事件”等。

在自媒体时代,受众拍摄的图片和的信息,更具有“草根性”。因为拍摄者和传播者就是新闻现场的当事人、目击者,而作为“当事人”,信息给受众带来了真实感、体验感,表现出一定的优势。更有甚者,很多受众宁愿相信网络流传的信息,也不相信传统主流媒体,他们认为,传统主流媒体在意识形态上是代表统治阶级或者是上层建筑的利益的,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的需要,往往会歪曲和隐瞒事实真相。“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只要是在网络上引起了“围观”就有可能是“真相”,哪怕是虚假新闻和虚假图片,他们也会把它当成真实的,并加以转载和传播。这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

1.4 消解专业新闻摄影信源的单一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受众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了解,可以不受其他舆论的左右,自主地对事件作出判断。但是,传统的新闻专业摄影的信息来源过于单一,造成了传统新闻传播和主流媒体的局限性。

自媒体时代,大众摄影已是事实,以其方便、快捷、高效、新颖、时尚而极具吸引力。新闻拍摄人员可以是专业的,也可以是业余的;可以是专业记着,也可以是普通大众或者是摄影爱好者,他们不需要太过高深的拍摄技能,也不需要特别高端的设备,只需要通过手机轻轻一拍,就能将身边发生的事件展现给观众,通过微博和微信平台等各种形式上传到网上与大家分享。人们将新闻事件拍摄下来,再经过传播媒介的整合,使事件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可以还原事件的原貌,实现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例如,2012年的“微笑局长”事件和2009年“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还有陕西神木“房姐”龚爱爱事件,都是网友从多角度收集相关图片,最后使这几名腐败官员身败名裂,锒铛入狱。最近发生的“毕福剑不当言论”事件,也是网友在饭桌上用手机拍摄下来的视频,然后直接传到网上,引起大众哗然,央视对此发表声明,毕福剑因此离岗。

2 自媒体时代专业新闻摄影的建构

2.1 整合资源 多渠道采用可信的新闻图片

从自媒体时代开始,自媒体的应用人员可以与信源无限地接近,所以,现在很多新闻事件都是由自媒体报导出来的,自媒体具有强大的捕捉信息的能力,更能够有效地促进事件的传播和解决。

在某些重大事件的摄影报导中,现在,普通群众反而能在事件的报导中依靠时空的优势,可以提供原生态的新闻事件。他们拍摄出来的新闻无限贴近新闻真实,更具时效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新闻摄影的

缺陷。

现下,一些传统媒体在采编中逐渐出现这样一个趋势:通过编辑主导整合,非专业“草根”摄影队伍与传统媒体的专业新闻摄影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报导质量,更全面、多角度地呈现新闻事实。

2.2 加强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传播的规范性

在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新闻摄影图像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它们在很多时候只是“影像记录”,作为新闻专业角度来说,它们最多只是“半成品”,甚至不能被称作“作品”。因此,由于缺乏专业新闻素养,这种“半成品”很可能会导致新闻信息失真,导致信服力下降。

如2013年8月,遭遇强台风袭击的华南两广地区和肆虐东北三省的洪水被举国关注,然而网络上流传的很多洪水灾区照片,却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虚假图片。其中,一张尸体横陈、触目惊心的所谓辽宁省清原洪灾图片,其实是2011年菲律宾洪灾时的图片,最终被证实为虚假新闻。同年,在北京,一条图文并茂的“扶起摔倒中年大妈,外国小伙疑遭讹诈”的网络新闻也被证实为虚假新闻,最终舆论逆转。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自媒体的优势体现在传播信息的速度高效和贴近性,但是,未能有效把关的信息反而降低了其可信度。

因此,在运用自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时候,要不断提高网民的道德素质,通过加强道德伦理建设,确保人们发表的新闻具有真实性,确保人们都可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评论新闻。除道德素质外,还应有法律规范的作用引导,道德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约束着新闻传播的行为,而法律则是通过国家强制力规范新闻市场的秩序,两者缺一不可。

在自媒体上上传照片时有些网民不署名,导致了自媒体上的新闻有效性和真实性下降,针对这类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的措施:其一,对待自媒体图片,需要格外谨慎,特别是对于没有任何消息来源的图片,就要多渠道核实其消息源,确保新闻事件的可靠性。其二,要提高判断新闻事件真假的能力,尽量让网民提供更多的新闻信息,从而辨别真假。第三,利用其他网友的所见所闻和图片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图片的真实性进行辅证,询问更多的现场细节。第四,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图片提供者署其真名,做到作者明确、责任人明晰。

2.3 加强专业新闻摄影者的专业素养

由于资讯的发达,真假信息纷呈,这更需要专业新闻人员,包括专业新闻摄影者。

专业新闻摄影者胜在新闻素养,在新闻采编过程中的严格审核和把关。这也需要专业新闻摄影者保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与作风,反复核对每个场景、每个细节,尽量保证不出现误差。在刊登图片说明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准确的文字加以描述说明。

面对自媒体,专业新闻摄影者可以从光影、拍摄角度、新闻人对新闻事件的理解等方面上下功夫,弥补在新闻时效性上的差距,从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占据第二落点,进而引导舆论传播。一张好的新闻照片改变一部法律、一个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一个历史进程的例子也时有出现,这依旧是专业新闻摄影者的优势,也是其生命线。

自媒体的出现和表现时刻提醒着专业新闻摄影记者和专业机构,在新传播环境下,在以事实为依据下,摄影实践理念和创作行为都要与时俱进,抢占新闻先机和舆论阵地。

3 结论

在新媒体发展的今天,人人都可以充当新闻记者的角色,新媒体时代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能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质量却成为了媒体行业面临的新的问题,所以,传统的新闻记者和传媒从业人员更应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审慎做出自己的职业行为,利用新的传播媒介,提高新闻的真实性,从细节处反映新闻的内涵,使新闻更具可看性;同时,国家立法机关要完善新闻媒体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的途径来规范自媒体传播新闻图片的途径,整顿新闻市场秩序,只有专业新闻摄影记者和公民摄影者共同努力,才能使专业新闻摄影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国.自媒体时代需学会利益分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

[2]潘祥辉.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解读[J].当代传播,2011(6).

[3]陈晨.自媒体崛起背景下的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方式嬗变研究[D].暨南大学,2011.

[4]王维佳,王琦.自媒体在舆论传播中的作用及监测策略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

新媒体冲击篇9

一、确立市场取向的发展定位

长期以来,广电报业内通行着一种叫“带电作业”的做法,意为广播电视报采编的内容应是广播、电视的播出信息。我国广电报诞生至今,这种做法一直被当作办报理念遵循着,但它犹如“带着镣铐跳舞”,桎梏着广电报的发展。笔者认为,在新媒体兴起的新形势下,城市广电报应在保留“带电”属性的同时大力拓展新的内容和空间,否则广电报在信息爆炸时代就只能被动挨打,而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就要确立市场取向的发展定位。

简而言之,读者爱看什么,广告客户需要什么,报纸就配制什么,这就是报纸的市场取向。目前,全国不少广电报社正在进行转换体制的改革,希望以此为契机,真正确立报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并按照市场取向对报纸进行定位,来确定发展模式。

为增强竞争力,笔者主张把传统广电报转型为一份具有新闻报道、影视娱乐、时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的新都市报:(1)加大新闻容量,主要刊登当地、国内的重要民生、社会新闻,也兼顾可看性、趣味性强的国际新闻;(2)开掘深度报道,以当地为主,观照全国各地;(3)直面社会生活,加强对当地不良现象的批评报道;(4)充分利用广电资源,做有特色的独家影视娱闻;(5)把握时风脉搏,构筑引领潮流的时尚平台;(6)围绕“吃、穿、住、行、医”,做好百姓生活指南。

目前,浙江、江苏等地的城市广电报分别推出了《新壹周》或《新周刊》专刊,内容与形式上分“新闻”、“影视”、“生活”三叠(有的两叠),这种办报思路在实践中显示出了新的生命力。

二、加速与新媒体融合

近年来,我国不少纸媒体都在尝试通过与新媒体的整合、互动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和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广播电视为实现与互联网的相融,已开始实施三网融合战略。城市广电报只有顺应传播业的发展趋势,在“纸上”下功夫的同时,还必须在“纸外”下功夫,积极拓展自身的内涵与外延。具体做法有:

1.推进“报、台、网”融合工程

目前,全国部分城市正在进行三网融合的试点,城市广电报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及早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与电视、广播媒体相融,提前为三网融合的到来作好准备。

实践中,湖州广播电视台所属湖州广播电视报社和传媒湖州网于2009年1月1日重组成立“报网中心”,对报、网实行统一管理和运作。重组后的“传媒湖州”网进行技术升级和全面改版,使其成为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包括数字广电报)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传播平台,为网友提供湖州台三套电视、三套广播节目的网络直播以及原创电视节目的网络视频在线点播及互动服务。目前,正在传媒湖州网的基础上加紧筹建网络电视台。对广电报来说,报、网重组拓展了报纸内涵与外延,实现了传统纸媒融入新媒体的一次蝶变与跨越,同时实现了二次传播。这项工程实质是“报、台、网”的一次有机融合,而非单纯“报、网”的融合。

“报、台、网”融合两年多来,无论报纸还是网站,无论新闻传播还是经营创收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此举带给我们几点启示:(1)广电报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二次传播,弥补了自身周期长、传递慢、覆盖窄的劣势;(2)互联网的互动性使广电报与受众之间交流的空间迅速扩大,促使报纸进一步聚集人气;(3)依托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衍生出了数字广电报、手机广电报等新媒体;(4)声、屏、报、网多媒体聚合传播使广电报新闻传播、广告产生了强势效应。“报、台、网”相融的意义还在于,为三网融合后加入大广电网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已经连接互联网的声屏报信息聚合传播平台。

2.与广播电视网络(数字电视)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按照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要求,全国广播影视正在加快网络整合和城市有线网络升级改造,力争到今年年底实现一省一网(省市县互联互通、全程全网),到2015年所有城市基本完成数字化。城市广播电视报应抓住这一契机,寻求与广电网络(数字电视)公司战略合作,对海量数字电视节目进行分类、筛选,按照不同观众不同口味量身定做,以多种形式满足不同观众阅读需要,发挥好导视功能。目前,仅“华数高清互动电视”每天就为湖州观众提供10万小时在线节目。可以预见,三网融合后新业务会大量增加,节目内容会真正出现“蜂拥”状态,这时候网友观众要在浩繁的内容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节目,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到广电报上查找,这既是受众需要,也是广电报与广电网络(数字电视)公司创收的共同增长点。这种战略合作关系互利双赢,越早建立越好。

今年以来,湖州广播电视台报网中心已经与湖州华数数字有限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一是,报网中心新闻采编人员参与华数公司业务、产品的推介工作;二是,华数公司在《湖州广播电视报》和“传媒湖州”网上开设专版、专页进行集中、强势推介其业务、产品。进行战略合作以来,湖州华数公司的业务量快速增长,由此带动了广电报发行量和广告业务的大幅提升。

积极建构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实现二次传播,同时开发数字化内容产品,开拓增值服务业务,把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与压力,转化为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和动力。

三、构建报、台、网互动机制

城市广电报背靠城市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电视台最大的优势是具有较为丰富的新闻与节目资源。这些资源如何为“我”所用,需要建立一套报、台、网的互动机制。

1.打造“全媒体”记者

要增强某一新闻事件的传播(或宣传)影响力,最好的办法是多媒体联合报道。城市广播电视台属下有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众多媒体,只要充分发挥其领导和协调功能,完全有条件实现这一传播效果,而前提是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全媒体”记者。“全媒体”记者的职责是同时向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发稿。

湖州广播电视台2010年着手培养“全媒体”记者,打造一支同时会做电台、电视、报纸和网络新闻的全能型记者,并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去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派出的“全媒体”记者及时向传媒湖州网、电台和电视新闻栏目、广电报及时发回世博报道,由此提高了时效性,增强了传播的影响力,也使广电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此举对广电报来说,更是具备了“新闻直通车”的效果。湖州广播电视台还建立了一个内部“新闻信息平台”,报网中心采编人员可随时从这个平台上获取广播、电视新闻的文字稿(配上电视截图),用于广电报或网上。

2.办好“网上广播电视报”

湖州广播电视台报网中心成立后,传媒湖州网不仅挂上《湖州广播电视报(电子版)》,同时开出了“网上广播电视报”(专页形式)。传统广电报都是周报,受此条件限制,纸质广电报提供的信息相对滞后,为克服这一困难,报网中心提出“周报日报化”的方针,努力办好“网上广播电视报”。

“网上广播电视报”的具体做法是:报社记者采写的稿件第一时间在“网上广播电视报”,并且随时更新,随后再根据需要在广电报上原文发表,或做更深入的报道。这样做既起到了弥补周报信息滞后的不足,又增加了网站的稿源,丰富了网站的信息量。同时提高了采编人员的效率,节约了成本。

3.网报联动以网促报

新媒体冲击篇10

一、确立市场取向的发展定位

长期以来,广电报业内通行着一种叫“带电作业”的做法,意为广播电视报采编的内容应是广播、电视的播出信息。我国广电报诞生至今,这种做法一直被当作办报理念遵循着,但它犹如“带着镣铐跳舞”,桎梏着广电报的发展。笔者认为,在新媒体兴起的新形势下,城市广电报应在保留“带电”属性的同时大力拓展新的内容和空间,否则广电报在信息爆炸时代就只能被动挨打,而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就要确立市场取向的发展定位。

简而言之,读者爱看什么,广告客户需要什么,报纸就配制什么,这就是报纸的市场取向。目前,全国不少广电报社正在进行转换体制的改革,希望以此为契机,真正确立报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并按照市场取向对报纸进行定位,来确定发展模式。

为增强竞争力,笔者主张把传统广电报转型为一份具有新闻报道、影视娱乐、时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的新都市报:(1)加大新闻容量,主要刊登当地、国内的重要民生、社会新闻,也兼顾可看性、趣味性强的国际新闻;(2)开掘深度报道,以当地为主,观照全国各地;(3)直面社会生活,加强对当地不良现象的批评报道;(4)充分利用广电资源,做有特色的独家影视娱闻;(5)把握时风脉搏,构筑引领潮流的时尚平台;(6)围绕 “吃、穿、住、行、医”,做好百姓生活指南。

目前,浙江、江苏等地的城市广电报分别推出了《新壹周》或《新周刊》专刊,内容与形式上分“新闻”、“影视”、“生活”三叠(有的两叠),这种办报思路在实践中显示出了新的生命力。

二、加速与新媒体融合

近年来,我国不少纸媒体都在尝试通过与新媒体的整合、互动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和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广播电视为实现与互联网的相融,已开始实施三网融合战略。城市广电报只有顺应传播业的发展趋势,在“纸上”下功夫的同时,还必须在“纸外”下功夫,积极拓展自身的内涵与外延。具体做法有:

1.推进“报、台、网”融合工程

目前,全国部分城市正在进行三网融合的试点,城市广电报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及早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与电视、广播媒体相融,提前为三网融合的到来作好准备。

实践中,湖州广播电视台所属湖州广播电视报社和传媒湖州网于2009年1月1日重组成立“报网中心”,对报、网实行统一管理和运作。重组后的“传媒湖州”网进行技术升级和全面改版,使其成为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包括数字广电报)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传播平台,为网友提供湖州台三套电视、三套广播节目的网络直播以及原创电视节目的网络视频在线点播及互动服务。目前,正在传媒湖州网的基础上加紧筹建网络电视台。对广电报来说,报、网重组拓展了报纸内涵与外延,实现了传统纸媒融入新媒体的一次蝶变与跨越,同时实现了二次传播。这项工程实质是“报、台、网”的一次有机融合,而非单纯“报、网”的融合。

“报、台、网”融合两年多来,无论报纸还是网站,无论新闻传播还是经营创收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此举带给我们几点启示:(1)广电报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二次传播,弥补了自身周期长、传递慢、覆盖窄的劣势;(2)互联网的互动性使广电报与受众之间交流的空间迅速扩大,促使报纸进一步聚集人气;(3)依托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衍生出了数字广电报、手机广电报等新媒体;(4)声、屏、报、网多媒体聚合传播使广电报新闻传播、广告产生了强势效应。“报、台、网”相融的意义还在于,为三网融合后加入大广电网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已经连接互联网的声屏报信息聚合传播平台。

2.与广播电视网络(数字电视)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按照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要求,全国广播影视正在加快网络整合和城市有线网络升级改造,力争到今年年底实现一省一网(省市县互联互通、全程全网),到2015年所有城市基本完成数字化。城市广播电视报应抓住这一契机,寻求与广电网络(数字电视)公司战略合作,对海量数字电视节目进行分类、筛选,按照不同观众不同口味量身定做,以多种形式满足不同观众阅读需要,发挥好导视功能。目前,仅“华数高清互动电视”每天就为湖州观众提供10万小时在线节目。可以预见,三网融合后新业务会大量增加,节目内容会真正出现“蜂拥”状态,这时候网友观众要在浩繁的内容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节目,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到广电报上查找,这既是受众需要,也是广电报与广电网络(数字电视)公司创收的共同增长点。这种战略合作关系互利双赢,越早建立越好。

今年以来,湖州广播电视台报网中心已经与湖州华数数字有限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一是,报网中心新闻采编人员参与华数公司业务、产品的推介工作;二是,华数公司在《湖州广播电视报》和“传媒湖州”网上开设专版、专页进行集中、强势推介其业务、产品。进行战略合作以来,湖州华数公司的业务量快速增长,由此带动了广电报发行量和广告业务的大幅提升。

积极建构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实现二次传播,同时开发数字化内容产品,开拓增值服务业务,把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与压力,转化为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和动力。

三、构建报、台、网互动机制

城市广电报背靠城市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电视台最大的优势是具有较为丰富的新闻与节目资源。这些资源如何为“我”所用,需要建立一套报、台、网的互动机制。

1.打造“全媒体”记者

要增强某一新闻事件的传播(或宣传)影响力,最好的办法是多媒体联合报道。城市广播电视台属下有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众多媒体,只要充分发挥其领导和协调功能,完全有条件实现这一传播效果,而前提是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全媒体”记者。“全媒体”记者的职责是同时向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发稿。

湖州广播电视台2010年着手培养“全媒体”记者,打造一支同时会做电台、电视、报纸和网络新闻的全能型记者,并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去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派出的“全媒体”记者及时向传媒湖州网、电台和电视新闻栏目、广电报及时发回世博报道,由此提高了时效性,增强了传播的影响力,也使广电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此举对广电报来说,更是具备了“新闻直通车”的效果。湖州广播电视台还建立了一个内部“新闻信息平台”,报网中心采编人员可随时从这个平台上获取广播、电视新闻的文字稿(配上电视截图),用于广电报或网上。

2.办好“网上广播电视报”

湖州广播电视台报网中心成立后,传媒湖州网不仅挂上《湖州广播电视报(电子版)》,同时开出了“网上广播电视报”(专页形式)。传统广电报都是周报,受此条件限制,纸质广电报提供的信息相对滞后,为克服这一困难,报网中心提出“周报日报化”的方针,努力办好“网上广播电视报”。

“网上广播电视报”的具体做法是:报社记者采写的稿件第一时间在“网上广播电视报”,并且随时更新,随后再根据需要在广电报上原文发表,或做更深入的报道。这样做既起到了弥补周报信息滞后的不足,又增加了网站的稿源,丰富了网站的信息量。同时提高了采编人员的效率,节约了成本。

3.网报联动以网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