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2-15 17:56:00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军队审计;资源节约;社会背景;实践意义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将资源节约摆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总部也提出了军队资源节约工作要走在全社会前列的要求。审计部门作为监督的主要力量,必须在资源节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军队开展资源节约审计的实践背景

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必须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极端重要性,把节约资源能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不仅是对国家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军队加大资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避免损失浪费、提高经济效益的指示。

军队审计部门在完成传统审计任务的情况下,如何拓展审计职能,提升审计水平,是军队审计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因此,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把关注点放到提高军事经济效益上,把资源节约工作贯彻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中去,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军营,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科学筹划资源节约审计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节约工作的指标要求和相关制度规定、评价标准为依据,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抓好资源节约审计和其他审计的结合。然而在当前形势下,军队开展资源节约审计还是一项全新的业务,涉及的范围、触动的人员十分广泛,政策性很强,难点也较多且不易把握。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资源节约审计还缺乏明确的立法授权、资源节约审计受制于现行审计体制、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资源节约审计模式缺乏实践检验、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尚有差距、审计基础建设还不健全等都成了当前资源节约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不利因素。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克服诸多矛盾和困难,尤其要对制约这项工作开展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清楚,以便排除阻力、创造条件,为顺利推行资源节约审计奠定基础。

二、军队开展资源节约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这一基本国策的落实。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进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即生产时尽量少投入、多产出,消费时尽量多利用、少排放。资源节约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全社会都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军队作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也应积极响应号召,多利用,少排放,减少污染,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减轻整个社会的环境压力。资源节约审计通过审计监督活动可以促进各单位各部门重视资源节约工作,采取各项措施实施减量化的目标,进而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是有利于促进广大官兵资源节约观念的形成。开展资源节约审计,通过行政问责制的引入强化军政主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引导广大官兵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宣传推广资源节约的基本知识,提高官兵对资源的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引导合理消费,在公用设施、公务活动、住房、汽车及日常消费中,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压缩行政性消耗、减少损失浪费成为军营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的生活消费方式。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官兵的自觉行为,形成促进资源节约的良好氛围。资源节约审计凭借其自身独特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可以通过提出审计建议、公告审计结果、宣传典型案例等一系列手段,大力宣传资源节约观念思想、推广资源节约做法,强化广大官兵的资源节约观念,促进节约型军营建设的广泛性、持久性和有效性。

三是有利于促进后勤保障效率和军费使用效益的提高。军队作为武装集团,虽然并不从事物质生产,但仍然要讲求经济效益和成本控制,用最小的成本来达到既定的目标。如何将军队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绝不是仅仅靠拍脑袋就可以决策的,资源配置的决策首先要建立在成本意识上,其次是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资源配置系统,紧紧围绕机制与环境、投入与产出和资源的共享三个重要环节,把统筹财力与合理分配结合起来,把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结合起来,把节约财力与军事训练结合起来,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军队各项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审计通过对重点能耗部门和经济决策部门的审计,对部队各项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流程进行审视,提出改进的方案和建议,促进这些部门进行科学决策,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资源浪费,从而提高后勤保障效率和军费的使用效益。

四是有利于促进现代后勤集约型发展。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已实现了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纲领性目标。这都体现了从国家到军队,建立和发展集约型经济、集约型后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对审计机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客观上需要突破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局限,扩大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审计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国家和军队各单位各部门的经济行为效果。另外,资源节约审计也应主动承担起为集约型后勤建设弹好前奏的任务,主动将审计前置,从而推动现代后勤发展方式的快速转换。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篇2

1必需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虽然从总体上看,资源相对丰富,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相对缺乏,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资源约束不时加剧,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需把资源节约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资源节约。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肯定选择,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地、各部门务必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资源平安,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2加强资源节约是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与全国平均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重要资源的单位消耗水平较高,加工利用率较低。加强资源节约,大有潜力可挖。各地、各部门要把资源节约工作作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实现全省“十一五”资源节约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总体思路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促进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为主、公众参与的资源节约格局;坚持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政策激励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形成促进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的激励机制和监管体系;坚持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生产、建设、消费、流通各领域加强资源节约工作,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工程;坚持自主创新和资源节约相互促进,以自主创新促进资源节约,以资源节约激励自主创新。

6重点领域。根据我省实际。以及促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建设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等四项工作。

三、加强资源节约利用的重点工作

7强化能源的节约利用。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管和服务。实现能源的高效和梯级利用。

明确工作目标、分步实施计划及相关保证措施。大力推进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根据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抓紧制定 省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

突出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推进高耗能发电机组发电计划转让调剂工作。严格高能耗行业的准入规范。近期要集中抓好100家高耗能企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改造,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和指导,力求取得明显效果。

大力推行节能省地型住宅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推动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新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积极推行中小套型、功能良好的住宅建设,控制高耗能商品房开发。适时开展既有建筑特别是大中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推广使用清洁燃料。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大力发展绿色公交,制定使用清洁能源的环保节能公交车辆更新实施方案。鼓励使用小排量汽车、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车用乙醇汽油试点省份,稳步推进燃料乙醇的生产和使用。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农机装备结构优化调整,开发和推广节能农业机械化技术。有计划地开展大中型拖拉机更新换旧试点。

扩大节能产品认证,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强空调、冰箱等产品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促进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室内温度最低(高)规范。科学管理运营乡村照明设施,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大力推广使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

争取在 湖区建成12个风力发电场。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城乡推广使用太阳能。合理开发水电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风电前期工作。提高水电开发利用水平,兼顾农民利益、地方发展、环境维护和生态建设的基础上,鼓励开发小水电。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推广使用省柴节煤灶,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地能,大力推进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8强化矿产资源的节约利用。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激励、项目突破、市场运作、上下联动、有序管理”方针。严格限制原矿输出,逐步减少初级产品输出,延长产业链、开发终端高附加值产品上下功夫, 年,铜、钨、稀土、盐、多晶硅、有机硅、陶瓷等方面形成一批特色产业,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

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铜资源的节约利用。重点围绕电子行业用铜、家用电器行业用铜、电力电气行业用铜、交通运输行业用铜、建筑行业用铜等五个方向延伸产业链。把 建成在全国有突出竞争优势、世界有重要影响的铜产业基地。

控制钨精矿生产总量和钨冶炼产品能力的基础上,钨资源的节约利用。以 、 为中心。重点发展亚微、超细硬质合金,高冲击韧性、高耐磨性硬质合金采掘工具,硬质合金涂层加工工具,硬质合金硬面材料,钨及钨合金材料,硬质合金废料综合回收及低品位复杂矿源冶炼技术等六大系列产品,把 建成全国重要的钨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基地。

把工作重心从矿山开采、分离冶炼向深度加工产品开发转移,稀土资源的节约利用。调控混合单一稀土矿产品总量和分离冶炼生产能力。重点发展稀土永磁资料、稀土发光资料、稀土储氢材料、中重稀土合金、稀土新资料等五条产业链,把 建成全国性的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稀土深加工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以清江盆地的樟树市和新干县为重点,盐资源的节约利用。依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会昌盆地的会昌县为补充,重点发展制盐工业、两碱工业、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四大系列产品,把 建成产业布局集中、企业协作配套、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维护良好的盐产业基地。

继续大力推进陶瓷行业、水泥行业、多晶硅光伏产业、有机硅产业的资源节约、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

9强化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正确处置保证经济社会发展与维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审批土地,强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努力做到管好地、造好地、用好地。

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省下达的考核指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维护制度。基本农田要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各类非农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后,其补充耕地面积与质量不得低于已占用的面积数量与质量。深化土地征管改革,推进土地复垦,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做到依法用地、集约用地、科学用地。

少占农用地,开发未利用地。尽量不占用耕地。多用荒山荒地。国家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实行严格控制,鼓励各地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格遵守国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发挥好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尽量选择未利用地进行非农建设。

坚持“有保有压、从严从紧、依法依规、节约集约”原则,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管理。严格农用地转用指令性计划管理。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确保被征地农民当前生活水平不降低、久远生计有保障的前提下,控制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确保国家和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需用地。切实执行省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协商会议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后开发利用各环节的监督检查。

以供地定额管理为手段落实招商选资政策,提高工业用地集约水平。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逐步提高土地准入门槛,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引导企业调整现有用地规划,鼓励零技改用地和厂房加层。新建工业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原则上达到每亩50万元以上,并逐步提高规范,除少数具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和工艺外,提倡建设多层厂房,最低容积率要达到05以上,建筑密度不得低于30%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不得逾越项目用地总面积的7%

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用地规模,节约利用农村土地。依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凡占用农用地的必需依法料理审批手续。严格实行一户一宅,鼓励农村住宅向多层公寓过渡,加快“空心村”改造步伐。加快农村宅基地的整理与改造。大力推进殡葬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村总体规划,提高乡村土地利用强度。依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利用乡村空间,集约配置乡村用地。合理规划乡村分区功能,加强对乡村存量建设用地的结构性调整,加大对乡村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保证经济适用房建设必需用地,充分挖掘存量用地的利用潜力。

严格控制粘土砖生产企业取土范围和规模,继续加强对粘土砖生产用地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推广新型墙体资料。严禁占用耕地建窑或擅自在耕地上取土,严禁向新建、改建、扩建实心粘土砖生产项目供地,限制向空心粘土制品生产项目供地。

10强化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突出抓好工业节水、农业节水、乡村节水、防止水质性缺水等工作。

重点加强工业废水综合治理,工业节水。加强对高耗水行业和用水大户的用水管理。推进工业生产中水回用及污水再生利用,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进步和矿井水资源化利用,鼓励建设节水型工业企业。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农业节水。继续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控制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推广维护性耕作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提高土壤保肥蓄水能力。大力推广节水养畜的新工艺、新设备,减少养殖用水耗量。

严格实施乡村节水“三同时、四到位”全面推进乡村节水工作。积极推动城镇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乡村节水。以创建节水型乡村为目标。加快中水回用设施建设,重点在景观用水、园林绿化、道路冲刷、车辆清洗等四个方面推广使用中水。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深化乡村供水和污水处置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行阶梯水价。 年,乡村供水管网平均漏失率控制在15%以下。

建立以水资源为纽带的生态功能维护区。逐步推广乡村雨污分流,防止水质性缺水。严禁在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五大水系中上游布局造纸、危险化学品、电镀等高污染产业项目。实现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置,有效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减少废水排放,防治水污染。抓紧制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

11积极推动原材料节约。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要原材料实行定额管理。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资料强度,延长资料使用寿命。

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规范和资料消耗核算制度,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以石化、纺织、建材、机械、冶金、电力、建筑等行业为重点。减少损失和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产出率。

坚持森林采伐量小于生长量,推进木材节约代用。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加强木材需求管理,大力发展木竹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减少使用一次性木制资料,推进以竹代木工程。加快完成农村柴灶改造,减少木材和秸秆直接燃烧量。

限制过度包装,节约产品包装资料。提倡科学包装方式。推广使用可降解、易回收、低成本的包装资料。从使用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使用力度。 年,全省水泥散装率达到50%

12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各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重点推进冶金、电力、医药、石化、造纸、建材、轻纺等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和余热余压的开发利用,推进废物综合利用。以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回收利用率为目标。重点提高有色金属矿山共伴生资源回收率,促进煤矿瓦斯、煤矸石、粉煤灰、煤泥、矿井排放水以及其它煤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形成一批地域性、品种化的废弃物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基地。抓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旧手机、废旧包装物等各种废旧资源。

积极推广“猪沼果”猪沼茶”猪沼菜”生态养殖循环利用技术、生态水产养殖、生态茶园和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等新模式。扩大生物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推广节肥、节药技术,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资节约。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加快沼气综合利用。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3掌握五个重点环节。从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物发生、再生资源发生、消费等五个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资源开采环节。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

努力降低消耗,资源消耗环节。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筑)轻工、纺织、农业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

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废物发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乡村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

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再生资源发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不时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垃圾处置资源化。

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消费环节。大力建议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

14抓好四项重点工作。促进清洁生产。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和工业园区。

对重污染企业实行强制审核,促进清洁生产。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污染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从源头减少废物的发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证。发展环保产业。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

促进内部物料循环,引导企业发展内部循环经济。支持和引导企业延长产业链。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最终处置量,鼓励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进行重复利用或二次开发利用。

支持、鼓励园区引进以核心企业“废料”为原材料的项目,用循环经济理念规划和建设工业园区。积极推进园区集中建设循环供热、供水、供汽系统。大力推动产业链延伸和耦合。通过企业中间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形成完整的循环工业系统。

五、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支持和保障体系

15强化规划引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各有关部门要加快编制全省节能规划、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节水灌溉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维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对有利于资源节约利用、有利于提高附加值、有利于延伸产业链的项目鼓励发展,对卖原材料、资源粗放利用的项目要严格调控。

16健全促进节约资源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制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置管理方法。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主要耗能行业能耗准入规范、节能设计规范、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规范,以及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和产品的能效规范;认真落实国家新的土地使用规范,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规范。抓紧研究制定我省主要耗能产品和大型公共建筑单位能耗限额。研究制定重要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依法加强行业监管。

17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逐步建立能够体现资源稀缺水平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尽快制定和逐步提高乡村污水处置费征收标准,设区市全面开征污水处置费。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鼓励生产使用中水。完善农业水费计收方法,推广节水灌溉。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分时电价,逐步扩大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执行范围。对高能耗行业中的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

18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资源的政策激励机制和导向机制。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和扶持政策。研究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弥补机制,提高重要矿产资源省内加工增值率,实现资源有序开发和永续利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矿产资源保证水平。省、市、县财政要结合自身财力、整合专项资金,支持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建设、示范试点、技术推广、政策引导、宣传培训等工作。

19建立完善资源节约的监督管理和统计监测制度。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对矿山尾矿中资源品位严重超标的要采取强制回收措施。切实开展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重点企业节能、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等专项检查。研究建立资源节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核算制度,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和完善能源、矿产、水资源以及节能、节水统计工作。

20加强资源节约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大科技投入。重点组织开发应用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节水及污水处置回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及各类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企业清洁生产技术、企业间产业生态链的集成技术等。积极推进技术研发效果的产业化,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资料推广应用力度,政府机构要带头和引导全社会推销资源节约型产品。

六、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组织领导

2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资源节约的政府责任。并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省政府成立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省发改委为牵头单位,省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安排、组织、协调、考核全省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依照各自职责范围,根据本意见明确的工作重点,积极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加强协同和配合。各地要建立由发改委牵头的组织机构,依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工作。

22努力营造资源节约的社会氛围。积极组织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把节约资源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重点引导企业形成自觉节约资源的机制。加强对大、中、小学生在节约资源方面的国情教育,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要加大资源节约人才培养力度,增设相关专业。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篇3

一、正确把握资源利用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充分重视资源的重要性

(一)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人类的经济生活总是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发现、开采、开发和利用,自工业革命以来,依托能源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世界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则通过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和占有,从而实现了现代化。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使我国成为了世界煤炭、钢铁、铜消费第一大国和石油、电力消费第二大国,能源消费已占世界总量的13.6%。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资源需求还将持续增加,资源储备将越来越少,能源资源战略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核心战略之一。

(二)资源承载能力制约着经济发展。地球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其供给能力有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统计资料表明,人口不足世界总人口15%的发达国家,在20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近50%的化石资源。随着世界经济增长、人口增加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世界正承受着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资源消耗增长过快已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共同课题。特别是去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促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强劲增长,石油和矿产品价格连创新高。我国煤、电、油、运瓶颈制约也再度出现,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铁矿石、石油、铜、氧化铝等进口大幅度增长,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扬,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凸显。据测算,如果单位产值能耗不变,今后20年GDP实现翻两番,一次能源消耗将从13亿吨增加到52亿吨,这必将难得到保障。

二、着眼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深刻认识资源节约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一)资源紧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总体上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有600多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警戒线0.8亩以下;人均占有矿产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2.3%。据预测,我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000亿吨,如果按照年产25亿吨原煤的速度推算还可以供应80年;石油剩余可采量为23亿吨,仅可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23年。从德阳的情况看,全市人均耕地仅0.9亩左右,人均水资源2100立方米左右,人均林地面积0.64亩,均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二)结构升级加剧能源资源消耗。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变化十分明显。一是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我国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2004年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产业,其加速发展已成为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二是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资源消费强度增加。三是我国进入城市化提速阶段,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一个多百分点,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1400万—1500万人到城镇。据测算,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的3.5倍,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

(三)粗放生产和过度消费导致浪费巨大。一方面,我国经济基本上还是粗放型,能源和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浪费严重、利用率低。2003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耗占世界的9.2%,而创造的GDP不到世界总量的4%,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追求奢侈、挥霍浪费的现象大量存在。一是追求奢侈消费在一些城市中正成为时尚,盲目攀比、举债高消费的现象越来越多。部分厂商也瞄准青年群体好奇、攀比心理和新富阶层显示奢华、品位炫耀心态,不断翻新花样,诱导过度消费,导致了快买、快扔的消费行为,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被人为缩短,资源消耗量大幅增加。二是管理松懈造成极大的浪费。在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三个方面的浪费数量,每年约达600亿立方米;粮食从生产到消费每年浪费达几百亿斤,在一些宾馆、餐厅、学生食堂,很多饭菜没吃几口就被倒掉;电能浪费也十分严重,专家估算,如果下班后不关显示器、打印机,全国每年浪费电就将多达12亿千瓦时。三是政府机构也成为资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数字显示:我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资源掠夺性开采为特征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无论从政治理念还是从经济可能性来讲,都不可能按照这种模式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由此,只有对传统生产模式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才能共建新的国家比较优势。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既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关系到我国前途命运和公众长远利益的必然选择。

三、着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保持德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作为一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创新发展理念,强化政策引导,落实工作措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规划引导,城乡互动,提升集约发展的综合节约效应。一是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在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等各项工作中,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编制“十一五”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提出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并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二是突出特色,走集约化城市建设之路。针对德阳县域经济比较发达,市区到广汉、什邡、绵竹都在半个小时以内的优势,我们提出了建设“一中心三片区”组团大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整合片区城市资源,优化功能配置,形成功能分工合理、空间相对独立、基础设施连线成片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三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互动共荣、集约发展。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和政策措施,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力争到2013年,在平坝县区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传统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近年来,我市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剑南春集团投入2000多万元实施“沼气工程”,建起日处理酿酒污水和生活废水6600立方米、日产沼气1.2万立方米的沼气池。通过节能改造,将酿酒产生的污水作为沼气池原料,用产生的沼气作为烤酒热能,烤酒的蒸气及冷却水又循环利用,酒糟作为饲料、沼气站的沼泥干化后作肥料外卖。沼气直燃替代原煤烤酒后,年减少锅炉用煤1.8万吨,少排2500吨二氧化硫和粉尘。沼气工程全面投入运转后,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排放为零,既治污又产生可再生能源,每年可节能增效1000万元以上,实现了效益环境双赢。宏达集团将锌精矿焙烧烟气充分吸收生成硫酸生产化肥,焙烧产生的锌焙砂经电解生成锌锭,副产物压滤渣经煅烧生成氧化锌,煅烧中生成的废渣作生产水泥的辅料,该工艺使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龙蟒集团的4万吨钛白粉工艺都是循环经济的典范。今后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生物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和吸纳利用工业废弃物的产业,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保合理的产业结构。二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节能节水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以及功能替代型产品,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三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开发推广应用,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推行清洁生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四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园区。引导和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营造工业集中发展区的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共生效应,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循环使用和永续利用。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篇4

中共中央政治局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关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研究员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强调,“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时期。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加快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进展。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国土资源 节约集约 转变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87-01

1 正确认识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们正处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剧的时期,国土资源面临严峻的形势。一是国土资源总量大,但现有人均耕地少,禀赋差,土地资源与水资源不匹配;石油、天然气、富铁矿、铜等有色金属、钾盐等,其资源禀赋和可供性严重不足。二是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促使我国国土资源消费快速增长,建设用地大量增加,耕地快速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铁矿石、铜等有色金属需求旺盛。三是粗放式资源开发利用加剧资源储量消耗过快,石油、天然气、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降低。四是开发利用方式低效粗放,造成资源能源浪费严重。五是资源政策和调控手段不到位,资源管理方式跟不上市场经济转轨的要求。

2 树立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战略思想和总体方针

未来20年及更长时期,我国资源供应和保障程度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现有的资源理念和资源管理理念,打破“资源无限论”的观念,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借鉴国际资源能源管理经验,采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精神,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2.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树立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意识,实施高度节约集约条件下的资源科学保障战略,把握“优化供应、引导需求、永续资源、和谐国土”的战略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着力构建可持续的资源有效供应体系和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和最严格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以资源管理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提供可靠的支撑。

2.2 总体方针

围绕高度节约集约条件下的资源科学保障战略,必须坚持“科学保障,高效利用,优化结构,改善民生”的总体方针。

3 建立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战略目标

在土地资源方面,国家实现全面小康和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实现保耕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保建设用地、保障经济发展;保生态环境、保障土地安全的三大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协调人地关系为出发点,统筹生活、生产、生态之间的用地,统筹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用地为重点,构建和谐的人地系统,维护土地健康,确保土地安全。优化土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效率,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矿产资源方面,建立完善的供需双向调节体系,全面提高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构建全球资源供应安全体系,形成区带统筹、协调互动、环境友好的资源产业发展新格局,建成以产权管理为核心的“三资一体”矿政管理新体制,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在海洋方面,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使我国成为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经济发达、海洋力量强大的世界一流海洋强国,使海洋成为战略性资源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走向世界的战略通道,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前沿,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0%以上。

4 坚持高效和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

4.1 坚持科技创新为先导,推进资源利用科技进步

坚持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领域创新能力。树立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的观念,强化资源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高效节约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实现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由引进向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由注重单项技术研究开发向集成创新转变。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技术改造,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4.2 坚持开源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坚持开源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把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贯穿于开源节流的全流程。把保障发展放在突出战略地位,优化资源供应方式,创造条件,挖掘潜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结构节约和技术节约相结合,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国内国土资源,注重开发国内市场,控制初级产品出口,鼓励深加工产品出口,支持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再生利用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4.3 坚持供需双向调节,加强需求侧管理

优化供应,引导需求。加强需求侧管理,强化资源供应调节,依靠充分挖潜和节约集约、结构优化增强资源的供应能力,通过资源供应结构的优化保障经济增长;加强资源需求调节,有保有压,有保有控;通过采取差异化的供应政策,保障基本民生需求,严控不合理需求,引导需求理性化。

4.4 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坚持资源统筹配置与综合管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发挥行政、法律、经济、技术手段的综合功能方向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方向转变,完善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坚持控制总量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根据能源、资源、环境、市场等条件,严格控制产能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上下游企业重组,支持在具有资源、能源优势的中西部地区发展深加工,优化产业布局。

5 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篇6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2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8号)精神,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资源节约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必须把资源节约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资源节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虽然从总体上看,资源相对丰富,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相对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资源约束不断加剧,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地、各部门务必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资源安全,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2)加强资源节约是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我省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与全国平均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重要资源的单位消耗水平较高,加工利用率较低。加强资源节约,大有潜力可挖。各地、各部门要把资源节约工作作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实现全省“十一五”资源节约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总体思路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促进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努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为主、公众参与的资源节约格局;坚持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政策激励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形成促进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的激励机制和监管体系;坚持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在生产、建设、消费、流通各领域加强资源节约工作,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工程;坚持自主创新和资源节约相互促进,以自主创新促进资源节约,以资源节约激励自主创新。

(5)主要目标。到“十一五”期末,万元生产总值(按*年价格计算)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20%,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土地实现销售收入增长一倍,消耗每吨能源、铁矿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15种重要资源产出的生产总值提高20%。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资源节约法规和标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市场主体自觉节约资源的机制,努力把*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重要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6)重点领域。根据我省实际,近期资源节约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能源、矿产、土地、水、原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循环经济的重点包括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物产生、再生资源产生、消费等五个环节,以及促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建设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等四项工作。

三、加强资源节约利用的重点工作

(7)强化能源的节约利用。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管和服务,推广先进的能源计量和节能监控检测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和梯级利用。

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根据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抓紧制定*省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分步实施计划及相关保障措施。大力推进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

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推进高耗能发电机组发电计划转让调剂工作。严格高能耗行业的准入标准,突出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近期要集中抓好100家高耗能企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改造,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和指导,力求取得明显成效。

推动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新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大力推行节能省地型住宅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积极推行中小套型、功能良好的住宅建设,控制高耗能商品房开发。适时开展既有建筑特别是大中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推广使用清洁燃料。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绿色公交,制定使用清洁能源的环保节能公交车辆更新实施方案。鼓励使用小排量汽车、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车用乙醇汽油试点省份,稳步推进燃料乙醇的生产和使用。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农机装备结构优化调整,开发和推广节能农业机械化技术。有计划地开展大中型拖拉机更新换旧试点。

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强空调、冰箱等产品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扩大节能产品认证,促进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室内温度最低(高)标准。科学管理运营城市照明设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大力推广使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

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风电前期工作,争取在鄱阳湖区建成1~2个风力发电场。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在城乡推广使用太阳能。合理开发水电资源,提高水电开发利用水平,在兼顾农民利益、地方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基础上,鼓励开发小水电。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推广使用省柴节煤灶,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地能,大力推进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8)强化矿产资源的节约利用。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激励、项目突破、市场运作、上下联动、有序管理”的方针,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严格限制原矿输出,逐步减少初级产品输出,在延长产业链、开发终端高附加值产品上下功夫,到2010年,在铜、钨、稀土、盐、多晶硅、有机硅、陶瓷等方面形成一批特色产业,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

铜资源的节约利用。重点围绕电子行业用铜、家用电器行业用铜、电力电气行业用铜、交通运输行业用铜、建筑行业用铜等五个方向延伸产业链,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把*建成在全国有突出竞争优势、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铜产业基地。

钨资源的节约利用。以南昌、赣州为中心,在控制钨精矿生产总量和钨冶炼产品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亚微、超细硬质合金,高冲击韧性、高耐磨性硬质合金采掘工具,硬质合金涂层加工工具,硬质合金硬面材料,钨及钨合金材料,硬质合金废料综合回收及低品位复杂矿源冶炼技术等六大系列产品,把*建成全国重要的钨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基地。

稀土资源的节约利用。调控混合单一稀土矿产品总量和分离冶炼生产能力,把工作重心从矿山开采、分离冶炼向深度加工产品开发转移,重点发展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中重稀土合金、稀土新材料等五条产业链,把*建成全国性的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稀土深加工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盐资源的节约利用。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以清江盆地的樟树市和新干县为重点,会昌盆地的会昌县为补充,重点发展制盐工业、两碱工业、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四大系列产品,把*建成产业布局集中、企业协作配套、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良好的盐产业基地。

同时,继续大力推进陶瓷行业、水泥行业、多晶硅光伏产业、有机硅产业的资源节约、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9)强化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牢固树立遵守土地法律法规的意识,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审批土地,强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努力做到管好地、造好地、用好地。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省下达的考核指标,基本农田要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各类非农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后,其补充耕地面积与质量不得低于已占用的面积数量与质量。深化土地征管改革,推进土地复垦,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做到依法用地、集约用地、科学用地。

开发未利用地。尽量不占用耕地,少占农用地,多用荒山荒地。国家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实行严格控制,鼓励各地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严格遵守国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发挥好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尽量选择未利用地进行非农建设。

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管理。严格农用地转用指令性计划管理,坚持“有保有压、从严从紧、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的原则,在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确保被征地农民当前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前提下,控制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确保国家和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需用地。切实执行省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协商会议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后开发利用各环节的监督检查。

提高工业用地集约水平。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以供地定额管理为手段落实招商选资政策,逐步提高土地准入门槛,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引导企业调整现有用地规划,鼓励零技改用地和厂房加层。新建工业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原则上达到每亩50万元以上,并逐步提高标准,除少数具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和工艺外,提倡建设多层厂房,最低容积率要达到05以上,建筑密度不得低于30%,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不得超过项目用地总面积的7%。

节约利用农村土地。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用地规模,凡占用农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审批手续。严格实行一户一宅,鼓励农村住宅向多层公寓过渡,加快“空心村”改造步伐。加快农村宅基地的整理与改造。大力推进殡葬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原则,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利用城市空间,集约配置城市用地。合理规划城市分区功能,加强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的结构性调整,加大对城市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保障经济适用房建设必需用地,充分挖掘存量用地的利用潜力。

继续加强对粘土砖生产用地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严格控制粘土砖生产企业取土范围和规模,严禁占用耕地建窑或擅自在耕地上取土,严禁向新建、改建、扩建实心粘土砖生产项目供地,限制向空心粘土制品生产项目供地。

(10)强化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突出抓好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城市节水、防止水质性缺水等工作,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工业节水。加强对高耗水行业和用水大户的用水管理,重点加强工业废水综合治理,推进工业生产中水回用及污水再生利用,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进步和矿井水资源化利用,鼓励建设节水型工业企业。

农业节水。继续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有效控制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提高土壤保肥蓄水能力。大力推广节水养畜的新工艺、新设备,减少养殖用水耗量。

城市节水。以创建节水型城市为目标,严格实施城市节水“三同时、四到位”,全面推进城市节水工作。积极推动城镇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加快中水回用设施建设,重点在景观用水、园林绿化、道路冲刷、车辆清洗等四个方面推广使用中水。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深化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行阶梯水价。到2010年,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失率控制在15%以下。

防止水质性缺水。严禁在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五大水系中上游布局造纸、危险化学品、电镀等高污染产业项目,建立以水资源为纽带的生态功能保护区。逐步推广城市雨污分流,实现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有效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减少废水排放,防治水污染。抓紧制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

(11)积极推动原材料节约。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要原材料实行定额管理。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高强度、高性能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延长材料使用寿命。

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以石化、纺织、建材、机械、冶金、电力、建筑等行业为重点,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减少损失和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产出率。

推进木材节约代用。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坚持森林采伐量小于生长量,加强木材需求管理,大力发展木竹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减少使用一次性木制材料,推进以竹代木工程。加快完成农村柴灶改造,减少木材和秸秆直接燃烧量。

节约产品包装材料。提倡科学包装方式,限制过度包装,推广使用可降解、易回收、低成本的包装材料。从使用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使用力度。到2010年,全省水泥散装率达到50%。

(12)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各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效率。

推进废物综合利用。以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回收利用率为目标,重点推进冶金、电力、医药、石化、造纸、建材、轻纺等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和余热余压的开发利用,重点提高有色金属矿山共伴生资源回收率,促进煤矿瓦斯、煤矸石、粉煤灰、煤泥、矿井排放水以及其它煤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抓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旧手机、废旧包装物等各种废旧资源,形成一批地域性、品种化的废弃物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基地。

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资节约。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加快沼气综合利用,积极推广“猪沼果”、“猪沼茶”、“猪沼菜”、生态养殖循环利用技术、生态水产养殖、生态茶园和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等新模式。扩大生物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3)把握五个重点环节。从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物产生、再生资源产生、消费等五个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开采环节。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

资源消耗环节。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筑)、轻工、纺织、农业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废物产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

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垃圾处理资源化。

消费环节。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

(14)抓好四项重点工作。促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和工业园区。

促进清洁生产。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污染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对重污染企业实行强制审核,引导企业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环保产业。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引导企业发展内部循环经济。支持和引导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内部物料循环,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最终处置量,鼓励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进行重复利用或二次开发利用。

用循环经济理念规划和建设工业园区。积极推进园区集中建设循环供热、供水、供汽系统。大力推动产业链延伸和耦合,支持、鼓励园区引进以核心企业“废料”为原材料的项目,通过企业中间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形成完整的循环工业系统。

五、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支持和保障体系

(15)强化规划引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各有关部门要加快编制全省节能规划、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节水灌溉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重点企业要制定资源节约的推进计划。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对有利于资源节约利用、有利于提高附加值、有利于延伸产业链的项目鼓励发展,对卖原材料、资源粗放利用的项目要严格调控。

(16)健全促进节约资源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修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制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办法。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主要耗能行业能耗准入标准、节能设计规范、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标准,以及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和产品的能效标准;认真落实国家新的土地使用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抓紧研究制定我省主要耗能产品和大型公共建筑单位能耗限额。研究制定重要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依法加强行业监管。

(17)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逐步建立能够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大价格杠杆对资源节约的调节力度。全面落实水资源收费政策。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加快推进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尽快制定和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在设区市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鼓励生产使用中水。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推广节水灌溉。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分时电价,逐步扩大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执行范围。对高能耗行业中的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

(18)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资源的政策激励机制和导向机制。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投资、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对资源节约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全面落实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研究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补偿机制,提高重要矿产资源省内加工增值率,实现资源有序开发和永续利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省、市、县财政要结合自身财力、整合专项资金,支持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建设、示范试点、技术推广、政策引导、宣传培训等工作。

(19)建立完善资源节约的监督管理和统计监测制度。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土地调控、用途管制和规划实施管理,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对矿山尾矿中资源品位严重超标的,要采取强制回收措施。切实开展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重点企业节能、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等专项检查。研究建立资源节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核算制度,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和完善能源、矿产、水资源以及节能、节水统计工作。

(20)加强资源节约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研究开发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根据我省实际,重点组织开发应用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节水及污水处理回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及各类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企业清洁生产技术、企业间产业生态链的集成技术等。积极推进技术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力度,政府机构要带头和引导全社会采购资源节约型产品。

六、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组织领导

(2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资源节约的政府责任,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对本地资源节约工作负总责,并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省政府成立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省发改委为牵头单位,省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部署、组织、协调、考核全省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范围,根据本意见明确的工作重点,积极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加强协同和配合。各地要建立由发改委牵头的组织机构,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工作。

(22)努力营造资源节约的社会氛围。积极组织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使资源节约基本国策深入单位、学校、社区和家庭,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把节约资源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重点引导企业形成自觉节约资源的机制。加强对大、中、小学生在节约资源方面的国情教育,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要加大资源节约人才培养力度,增设相关专业。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法律功能;法律保障机制;软法渊源

【正文】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社会经济课题。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不仅是针对资源的节约使用,更是对现存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理念的反思与超越。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资源的消耗总量大增,相应地,资源安全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进一步突显。另一方面,资源浪费过于严重,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过低,严重制约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构建节约型社会(是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简称,下同)是国家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顺应时展潮流的科学决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之辨析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观点综述

关于如何理解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与内涵,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陈东琪(2004)首次提出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他认为所谓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多种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1]叶蔚等(2004)首次提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他们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的观念、主体、制度、体制、机制、体系等,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2]曾智泽(2004)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应该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综合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措施,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对自然界的态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以一定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白雪秋(2004)在关于如何理解节约型社会的具体内涵时,提出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首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及经济学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意味着在社会大生产的各领域各环节环环节约,社会主体个个有责。再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赖于配套互补、协调一致的综合性措施的有效实施。最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利用资源,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李艳芳(2006)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国家通过采取经济、技术、法律等措施,促使政府、一切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个人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出现资源能源的浪费,从而形成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持资源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的社会状态。[5]陈德敏(2008)指出,节约型社会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循环再利用废弃物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6]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追求更少的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实现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以上是笔者列举的目前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通过他们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概念的阐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共识:节约型社会是相对于浪费型社会而言的,是在保证人民群众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只是在具体表述时,论者对节约型社会的含义的表述有所不同而已。同时,笔者认为诸多论者的表述存在这样一个不足:他们在界定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时候,并没有对“资源”做出明确的辨别,而是笼统的概念界定概念,这并不利于人们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本质内涵的认识。此种情况一直到陈德敏教授在论述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时候,才给予了“资源”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将其界定为物质资源。总结前人所述,本文认为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可做如下定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一个以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在

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经济、科技、法律、行政和道德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利益最优化的社会系统。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资源节约型社会首先是一个社会系统,它包括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多方面内容;2、节约资源主要是指物质资源的节约,核心是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3、资源的节约是全领域多方式的,要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不同措施进行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4、节约资源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利益最优化,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前提;5、节约资源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利用和社会发展的双向可持续性。6、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以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对称,以生态效益优先、资源“以供定产,以产定需”为基本原则的社会。

二、节约型社会建设中法律功能之定位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资源节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经济、科技、行政、法律和道德等多种措施。如何做到资源节约,技术是关键,法律是根本。制度的缺失,需要法律的制度构建功能予以补足,政策的执行力不足,则可以将其上升到立法高度,发挥法律权威强制性优势;科技瓶颈问题,同样需要法律构建制度基石,来解决科技在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动力不足的缺陷;而国民消费观念的矫正和节约意识的强化,更需要法律发挥其本身固有的规范引导和宣传教育功能;最后,对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法律本身的制度缺陷,则需要法律保障机制发挥其内部的相互协调和有机调整功能,使法律制度的整体功能最大化,并在社会建设中将其外部保障功能得到最优化发挥。因此,面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种种问题,法律手段是第一位的有效解决方式,节约型社会的构建,法律保障先行。此外,“法律功能是法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对法律进行功能分析就是对法律所产生的客观后果在社会整体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认识和评价。法的功能是法所固有的功用和性能,是法的天然的和内在的属性,能够对整个社会系统产生影响力。法律功能反映法与社会的关系,它既能对社会整体发挥功能,又能在其内部法律系统之间实现其内在功能的协调。”[7]

本文认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功能应该是指法律的保障体系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对节约型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对社会生活方式加以引导,通过法律体系内部的互动及外部化影响所体现出的对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按照法理学的分类,法律的一般功能可以分为规范功能和社会功能:法对人的行为的功能即规范功能,主要涵括指引功能、评价功能、预测功能、教育功能和强制功能等五种功能[8];社会功能主要涵括法的经济功能、法的政治功能、法的文化功能和法的社会公共事务功能。法律的功能是法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属性,一经产生就应该具有其功能量度的规定性。结合以上对法律一般功能的认识,笔者认为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体系的促进作用主要有包括五个方面,即引导评价功能、持久稳定、利益调整功能、制度构建功能、权威强制功能。

“法律的生命在于功能的实现,法律功能实现是法律实施活动的后果,即法律通过人们的适用和遵守而产生一定的效果,使法律功能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具体的发挥。”[9]如果只注重功能研究而不关注其是否能在社会中有效发挥,那么功能的研究就是欠缺的、不全面的。节约型社会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趋势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需要发挥法律的功能优势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有序进行。综合法治环境的现状以及对立法缺失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努力构建使法律功能优势实现的法律保障机制,健全法律功能实现的途径,使法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将节约型社会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上合理、有序地推进。

三、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法制建设现状及存在的法律缺陷

(一)、我国节约型社会法制建设概况

我国目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法制环境还没有形成,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还不完善,直接制约着节约型社会建设。就节约型社会法制建设而言,目前我国制定了以下相应的法律法规:1、在法律方面,自2009年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是目前节约型社会立法建设的一大亮点。其他几部单行专门法律包括《节约能源法》(2007年修订)、《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颁布)和《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颁布)等。此外,各领域的相关专项立法有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04年修正或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2002年修正或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修正)、《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修正)、《矿产资源法》(1996修正)等;2、在行政法规方面,2008年国务院相继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并于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3、在政府部门规章方面,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公告的形式向社会了涉及造纸工业、报废机动车拆解、太阳能集热器等多项环境保护标准。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了《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

通过以上对我国现行节约型社会法制建设概况的梳理,笔者认为,随着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法制建设步伐也在逐渐加快,近几年来修订或颁布的法律法规数量逐年增多。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是第一部综合性促进型立法,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在有着重大的立法意义。2004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首次将农村的固体废物处理问题纳入其中,这比1995年的《固废法》向前迈进了一步,并首次将生产者责任制引入其中。但是,立法建设有其滞后性,我国在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法律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还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法律缺陷分析

法律保障功能的发挥对于节约型社会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阶段仍因各种原因而存在不足与缺失。根据法律功能的涵义并结合节约型社会法律现状,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法律保障功能存在的缺失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法制体系不完善,立法领域存在空白

“现行法律在立法时大多都是单纯以经济发展为指导思想的,甚至有部分法律仍然支持或者说不反对牺牲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的短期发展。这就使中国现行法律存在相互矛盾之处,不利于形成一个完善统一的体系。”[10]同时,在立法领域尚存许多空白之处,《资源综合利用法》、《节约型社会促进法》、《反浪费法》、《节水条例》、《资源开发保护法》、《资源税法》、《保护生物多样性法》等法律法规急需制定实施;在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在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方面,也还存在着一定的空白。没有一部统一的综合性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性法律,各地方性法规之间往往会存在冲突。由于现行法律冲突和立法缺位,节约型社会法律促进机制不能以一部统一的法律为中心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法规不完善,措施不配套,不少方面甚至无法可依。

2、环境资源法“硬法”渊源与“软法”渊源缺乏沟通与协调

罗豪才教授认为:“‘硬法’是指那些需要依赖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律规范,而 ‘软法’则是指那些效力结构未必完整、无需依靠国家强制保障实施、但能够产生社会实效的法律规范”[11]软法(soft law)主要被用作“硬法(hard-law)”概念的对称。在软/硬二分的法律语境下,硬法接近于传统的法律范畴,或者说,传统的法律范畴主要是指硬法。笔者以为,我国的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一直以来过于强调硬法调控机制,即注重采用刚性的、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障手段,而忽视了借助利益诱导、激励机制等软性手段来实现资源节约社会的法律保障。在软法研究者看来,现代法律越来越成为“混合法”,此处所探讨的“混合法”,指法律的软硬并重,其主要由硬法与软法两类法律规范构成。“这种法律构造因为接纳了软法元素故而比传统法律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贴近实践、也更加有效”。[12]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构建“五型社会”(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型社会)的要求,这对我国环境资源法的法律资源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当前环境资源“软法”与“硬法”两种资源,还无法有效的协调与沟通,全面回应环境法治静态与动态两种运行机制的内在诉求,运用软硬兼施、刚柔并济的混合机制保护和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保障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该说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循环性社会的根本保证。正如陈德敏教授所言“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的直义不是指经济循环,而是指经济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资源在国民经济再生产体系中各个环节的不断循环利用。”[13]

3、未能完全实现从第一代环境资源法向第二代环境资源法的嬗变

当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全球性的目标,环境资源法正在完成从第一代环境法向第二代资源环境法的转变。nicholas a.robinson教授认为第二代环境资源法需具备以下七个特征:(1)、基本价值观和环境伦理准则应当是所有

环境法的基础。(2)、环境法由众多法律关系构成,环境法必须要有关联性以反映自然规律。(3)、环境法是法律与科学的结合,环境法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4)、环境法涉及众多领域,同一原则和法律手段应当可以同时适用于不同领域。(5)、必须尊重不同社会的文化传统。(6)、应当建立有效地机制消除废弃物。(7)、应当制定新的并且实用的社会模式来管理我们共同的环境。[14]第二代环境资源法超越了传统的“围栏公园”(parks with fences)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生态系统”(ecosystem)模式,核心是“以人为本”(people centred)。值得注意的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树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法治观与价值观。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重新审视法律的功能与定位。但当前,我国虽然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规定,但实质上我国还未建立有效的机制消除废弃物,还无法完全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增长模式,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保障机制以及与资源节约型社会配套的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曹明德教授认为:“在我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后,我国确立了经济激励措施以及税收优惠,可以说,这一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能源法已经从第一代迈向了第二代,其伦理学蕴含是,第二代能源法体现出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代际公正。”[15]但笔者以为,我国的环境与资源法还未能完全实现第一代环境资源法向第二代环境资源法的嬗变,无论是环境伦理思想还是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保障还有待加强。

四、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机制构建与完善

(一)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机制构建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研究集体的或非市场的政治决策过程。其核心要素有三:“经济人”假设、交易政治学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公共选择理论为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机制(即节约型社会法律激励与约束机制)是指从法律的各个方面的联系和从法律的动态上来考察这样一种法律运行过程,即依据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在分析社会行为主体的需求与动机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社会行为主体法律激励和约束手段进而合理配置整个社会或社会组织之资源,所形成的能够长期激励和约束社会行为主体思想行为的相对固定化、规范化的法律运行过程。”[16]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机制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是单部节约型社会促进法律及其运作过程,而是有全部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法律法规及其运行过程形成的。

陈敏德教授在《节约型社会保障论》一书中,依据战略资源节约型体系,即有关战略资源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节约整体,构建了节约型生产、节约型流通、节约型消费三个有机构成、相互协调的法律保障体系。可以这样认为,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机制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系统,主要由节约资源与循环利用法律法规及其运行过程构成。可行的做法是从静态的角度和动态的角度构建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促进机制的基本框架。静态的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促进机制主要表现为调整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流转等关系的相关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动态的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促进机制则表现为有助于社会目的实现及最终生成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动态运行过程,涵盖了节约型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监督等各个环节。这就是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促进机制的基本雏形。[17]在静态的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促进机制方面,就现状分析,《循环经济促进法》将成为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机制的主体法律,它是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证。《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也都是静态的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促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节约型社会建设,仅仅依靠上述几部法律作为保障是远远不够的,法律机制的构建仍需要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立法理念的基础上,不断的予以立法完善。

(二)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促进机制的法律完善

1、资源节约型社会法律体系的法律构建

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事。要着力建立适宜节约型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法治环境。当前,应当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综合利用法律体系。笔者认为:这个体系应涵盖六级法律体系:一是《宪法》中有关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规范;二是归总性的资源综合利用基本法;三是以自然资源为核心的物质资源的综合开发、高效利用的单项法律;四是资源综合利用的监督管理、技术指标等法规;五是地方性资源综合利用法规;六是资源综合利用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当前,尤其是应抓紧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

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如《绿色购买法》、《建设再生法》、《食品再生法》、《家用电器再生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容器包装再生法》。为此,我们必须做出以下立法努力:首先,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已经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就应当比照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的立法模式将资源节约型社会写入宪法。其次,在《节约型社会促进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的制定上,应该定位在更高的法律位阶,适当的时候由全国人大颁布实施,这样才能使上述法律与其基本法的统领地位相符,有利于不同层次法律体系的形成。最后,以基本法为依据,加紧制定新法和适时修订各领域的单行旧法,解决这些既有法律内容的回归与复位,避免法律之间的冲突与重叠,增强可操作性,解决实施效果不力等问题。

2、资源节约型社会法制资源的沟通与协调

资源节约型社会法制资源既包括:“硬法”资源也包括“软法”资源。硬法渊源是从制定法的角度,主要表现为国内法(national law)渊源、国际法(inteenational law)渊源。软法的渊源多种多样,诸如宣言、号召、纲要、建议、指南、倡议、规程、章程、公约、标准、规范、规定、决定等。相对于国内环境资源法中的“硬法”渊源的主流现象,结合环境资源法自身的特点,笔者以为,我国环境资源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下列“软法”渊源:(1)环境资源保护政策。在我国,国家制定的政策表现形式多样,经常冠以纲要、计划、指导意见、建议、要求、示范等名称。按照制定主体和实施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家性环境资源保护政策、社会性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以及政党性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三种基本类型。例如: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共同制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03),国务院制定的《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2003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8年)等都可以划入环境资源保护政策范畴。(2)环境评比表彰。例如:国家的生态友好城市的评比、全国污染源普查评比表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评比等。对地方来说这是一种引导,是一种信号,若能做好,对城市可以产生积极影响。环保部门公布指标,城市提出申请,有环保部门评定环保模范城市,引导地方政府增加环保基础设施投入,改善环境状况。这些措施无疑是“软”的,但却有积极作用。(3)环境资源保护自律规范。为了实现自我规制(sefe—rugulation)的目标,现代社会出现了大量的自律规范。在环境保护领域,自律规范可以补充硬法的不足,更具有可执行性。例如:《钢铁行业规范国内钢材市场秩序自律公约》、《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指南》、《环境保护部信息公开目录》等。(4)环境资源保护相关行业标准。由于实践中不存在独立的环境保护行业,因此通常将此类标准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目前,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主要局限于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之中,属于推荐性标准。例如: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适用的《山岳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 6-94)以及《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标准方法》(hj/t 14-96)等就属于此类行业标准。

罗豪才教授认为:“总的来说,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软硬结合的治理模式。一方面,注重发挥硬法的作用,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办事;另一方面又注重发挥软法和协商机制的作用,宣传和强化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念,全面动员企业、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当中。”[18]笔者以为,环境资源法的软法渊源与硬法渊源,共同构成资源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的两种资源。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应探索环境保护的公私合作行为模式,在环境保护中发展环境行政指导、环境行政合同、环境行政奖励、环境行政给付、环境行政执法协商等非强制性行政,运用环境合同(协议)、环境政策、环境评比表彰、环境保护自律规范、环境保护相关行业标准等多种“软法“渊源,改善环境管理机关与被管理对象的紧张关系,拓展公众参与环境行政管理的空间,加强环境法“硬法”渊源与“软法”渊源的沟通与协调,为实现一种“软硬兼施”治理模式的资源节约型法治社会而努力。

结语

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整方法。法律功能是实现节约型社会的最有约束力的手段,也是最有力的工具,节约型社会建设离不开法律保障。法的生命在于实行。在构建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法律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动态的法律保障机制的运行。为此需要完善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和公众等法律实施主体职能分配:人大统筹规划、综合管理,继续完善立法,实现法制创新;政府作为法律的实际执行者,需要做到敢于执法、精于执法和善于执法,同时,又是巨大的消费者,应当建立政府绿色采购

制度;司法机关应该通过司法审判司法活动来保证和促进法律的实施;公众树立绿色的适度消费观念,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建立起消费者社会义务法律制度;社会团体有效发挥社会监督职责,促进法治监督,推行公众参与。当然,法律的功能也不是无限的,它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中的一种,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立法滞后性、抽象性的限制,这就需要有科技的支撑、经济物质基础的保障、公民意识的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条件,综合运用各种调整手段与各种法制资源进行节约型社会建设。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完善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机制及相关配套的法律实施机制,推进法律功能优势的实现,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释】

[1] 转引自李兵.全民动员,建设节约型社会[j].人民论坛,2004(7):23-25.

[2] 叶蔚,于忠军,汤建泉.浅谈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2004(11):8-9.

[3] 曾智泽,白雪秋,曹存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j],前线,2004(11):71-72.

[4] 白雪秋.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及其要求[j],前线, 2004(11):71-72.

[5] 李艳芳.系统化建构中的循环经济立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3):111-113.

[6] 陈德敏.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7] 陈德敏,董正爱.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功能优势[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83-88.

[8] 付子堂.法律功能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页.

[9] 付子堂.关于法律功能实现的若干思考[j],法学评论,1999(5) 77-82.

[10] 陈德敏,董正爱.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功能优势[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83-88.

[11] 罗豪才,宋功德.认真对待软法—公域软法的一般理论及其中国实践[j],中国法学,2006(2) :1-12.

[12] 宋功德.行政裁量控制的模式选择??硬法控制模式的失灵催生混合法控制模式db/ol,/info.asp?id=4628,最后访问时间:2009年3月27日星期五,9:00.

[13] 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兼论循环经济概念的科学运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 :12-15.

[14] 参见nicholas a.robinson.第二代环境法不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载黎莲卿主编,邵方、曹明德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研讨会论文集.亚太地区第二代环境法展望[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15] 曹明德.中国环境资源法、能源法的现在与未来[j],法学论坛,2006(2) :5-8.

[16] 陈德敏.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17] 关于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机制体系的构成,请参阅陈德敏.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1-114页.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和谐社会 节约型 校园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和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我们推进高校管理实践创新、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指南。

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必要性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高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资源利用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更是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一个不和谐的社会不可能是节约型社会,不和谐的大学也不会是节约型大学。人的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基础,人力资源的内耗是最大的浪费。从各级领导班子人手,责权分明,消除决策环节上的内耗,也铲除了腐败的温床,带动从上自下的和谐人际关系。各职能部门进一步理顺工作界面,责权利一体下放部门,调动大家积极性,促进部门之间管理干部之间的和谐,减少管理环节内耗。

制约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主要因素

不切实际的政策导向。建设节约型校园离不开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以及严格监管,在现实中,由于定位不准、更改校名、扩大招生规模、扩张校区面积等盲目扩张的现象比较普遍,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及对大学急功近利的各种评估等不合时宜的政策措施都严重制约着节约型校园的建设。

不健康的消费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适度和时尚的消费行为被人们所接受,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生活中,一部分人仍然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不健康的、不文明的消费观念,影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顾经济条件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的奢侈消费、追时髦、赛奢侈,过度包装的蓄意浪费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已经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大阻碍。

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各层面上的能源浪费都与制度的缺失有关,因制度设计的不合理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现象在高校随处可见。如由于缺乏成本核算制度,现有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没有与学生的培养成本挂钩,造成水、电、设备使用、耗材等浪费,再如大宗物资的分散采购、教学仪器和实验设施的低效率使用等教学资源惊人的浪费都是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所造成的。

不完善的激励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高效使用需要充分的激励机制。目前,高校自身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与竞争机制,而政府仍然采用计划的方式来配置教育资源,出现布局结构和规模的不合理,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思路与对策

确立资源有限的消费观念。我国虽然“地大”,但人口众多;虽然“物博”,人均占有量却很少;加上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下、很难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所以节约这个话题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上自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就节约问题或发出呼吁,或各抒己见,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高校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适度消费观与正确价值观,养成节约习惯,形成节约风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为社会、为校园尽一份力量。

树立科学理财观。节约型校园是不会自然实现的,需要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落实全面、安全、协调型的理财观,树立科学发展和勤俭节约的意识,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和节约型校园。

第一,加强教育,倡导健康消费,树立节约发展的新理念。针对不合理的消费观念,高校应加强引导和教育,把节约型消费观念纳入校风教育,作为校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建设节约型校园与“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理念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师生员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适度消费观,养成节约习惯,形成节约风尚。

第二,树立“经营”的理念及成本与效率意识。高校是一个办学经营的实体,管理者应该树立“大学需要经营”这一新的发展理念,精心地运作和管理学校的各种资源。其次是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校内资源配置系统,紧紧围绕机制与环境、投入与产出和资源的共享三个重要环节,把统筹财力与协调理财结合起来,把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结合起来,坚持节约发展,建设节约型校园。

第三,开源节流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有效途径之一,开源是节流的基础,节流是开源的继续。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并应用校内师生资源,努力开源节流。

着眼于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节约要成为人的自觉行动还需要制度来约束,健全制度,统筹规划,搞好顶层设计,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基础,也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当务之急。高校应认真研究制定节约资源的具体规划和措施,把节约型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确保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计划性、广泛性、深人性、持久性和有效性。

坚持节约发展,建设节约型校园,领导是关键。高校领导要对建设节约型校园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强科学管理,强化经营理念,完善领导决策程序,重视决策、执行、监控和反馈四个环节,从根本上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质量。要采取一切措施,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为师生节约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建立健全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长效管理机制。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各方联动的系统工程。既要建章立制,弥补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诸多漏洞,还必须建立包括节约型领导班子等高校节约型工作组织,并从学校的宏观和职能部门的微观两个层面都建立起“管理策划、实施运行、检查与纠错、持续改进”的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使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程序化、制度化。

强化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技术手段和措施:

加强节约平台建设。构建面向全校的服务体系,实现基础性、公益性数据等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整合建设计划,避免项目交叉、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推行科学管理、民主管理,避免决策失误而导致办学资源配置和利用的重复、无用、低效、高耗等浪费现象。

增加资源利用率。科研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所在,各学校基本上都以学科为中心进行投入和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为高水平科研和学生培养提供重要支撑。加强对各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管理,优化配置,提高利用率和使用效率;扩大公共实验室开放性,促进学校优质实验室资源的共享。

加强基本建设管理。学校基建设计在符合规划、消防等部门要求和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科学用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建筑内部结构力求经济、合理、适用,基建用材应选用节能材料和节约产品。

加强教学、科研、生活用水用电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和管理。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倡导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和循环使用。积极采用节能型供水系统和用水设备。淘汰高耗电设备,积极采用节电新技术和设备。

加强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降低课题经费中公务费用支出的比例,最大程度地提高科研产出水平。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尽量使用电子文件、电子信箱等联系工作。加强学校公务车辆管理与核算,实行车辆定点维修和定期保养。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篇9

6月30日,国务院召开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并发出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和《通知》精神,动员部署全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会后,市政府还将印发《重庆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近期工作意见》,大家务必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水平。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这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对重庆而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尤其重大,要求尤为迫切。 第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重庆特殊市情所决定的必然选择。重庆作为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内陆特大城市,人口多、资源相对紧张、环境承载力较弱,人均主要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全国而言,资源矛盾尤为尖锐,生态环境压力尤为沉重。比如,人均耕地只有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二,人均林地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人均草地仅有全国水平的1/40,可开发水力资源只占全国的2%。由于很多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消耗的大幅增长,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日俱增,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的矛盾必将进一步突出。这样的基本市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第二,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重庆作为我国的典型的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直辖以来,我们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资源节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从1998年的1.85吨标煤降至目前的1.5吨标煤,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1998年的54%提高到目前的68.4%。但是,总体上,重庆资源短缺和浪费状况仍然严重,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日益尖锐的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大的环境保护压力,将对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三,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重庆的奋斗目标,是抓住新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惠及全市3100万人口的小康社会。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我们预计,到2020年,全市GDP将达到1万多亿元,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这个目标是宏伟的、振奋人心的,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但是,按照目前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资源消耗水平计算,实现这个发展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是一个庞大的数量。我们决不能以竭尽资源来实现发展目标。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到保护资源和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和永续利用资源,是富民兴渝、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因此,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以高度的责任感,高度的自觉性,全面地切实地推进我市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要抓好的重点工作 第一,大力节约能源 一是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启动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二是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认真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重点抓好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领域的节能降耗,督促重点耗能企业抓好节能工作。三是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优先发展运量大、速度快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快淘汰高耗能的破旧运输工具;强化货源的组织调度,积极发展大宗散货专业化运输和多式联运等现代运输组织方式,不断提高运输效率。四是积极推进建筑节能。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严格执行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推广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推动现有住宅、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五是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高效节能冰箱、空调、电视、电脑等环保型电器,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和全社会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的标准。六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加快实施嘉陵江、乌江等流域水能开发,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搞好风力发电项目规划建设。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力度,大力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第二,大力节约用水 一是积极推进城市节水设施建设。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强城镇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加大工业用水回收处理和重复利用设施的投入,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力争到2008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到2010年提高到80%。二是加强水资源治理和保护。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水功能区和排污口的实时监测和管理,重点做好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切实解决好因鸡、鸭、鱼养殖业带来的小流域污染问题,增加可利用水源的范围和总量。三是加强水资源价格调控。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合理调整供水价格和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搞好阶梯水价试点工作。四是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加强水资源宏观分配指标和微观取水定额指标研究,合理确定居民生活用水基本定额、工业企业和市政行业用水定额,对超定额、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收费。五是推进农业节约用水。加速大中型灌区改造和配套,提高节水灌溉面积比重。加大节水耐旱农作物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力度,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六是加强节水技术开发。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推进重点耗水行业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大力节约原材料 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加强矿产资源统筹规划,编制铝土矿、锰矿、锶矿、钡矿、硅矿等重点矿种勘查及开发规划,坚决消除无序开发的现象,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强对冶金、石化、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原材料消耗核算制度,促进边角余料、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提倡节约木材。积极开发木材代用品,并加大对废旧木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大力节约包装材料。倡导简洁实用型包装,避免过度包装,推广包装回收利用技术。加快发展散装商品,建立完善散装水泥推广体系。 第四,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加强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先进规划理念,立足重庆市情,提高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从规划源头把好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关口。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坚持“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原则,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加强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大力实施耕地沃土工程建设,搞好中低产田造。进一步落实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标准,提高开发区的容积率和工业园区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大力发展都市楼宇工业。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大闲置土地回收处置力度。盘活分散的存量土地。充分利用荒山、荒沟、荒滩、荒坡等“四荒地”。 第五,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产业。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积极推进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轮胎、废家电、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系统,推进垃圾无害化综合利用。抓好煤矿瓦斯、粉煤灰、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冶炼钢渣、化工磷石膏、锰尾矿、铬渣等工业废物利用。力争到2008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2010年提高到85%。继续积极推进秸杆综合利用。 第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规划,培育循环型产业体系。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总体原则,合理确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形成循环式的生产模式。加快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引导企业广泛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重点加强铬盐、锶盐、电镀、锰、造纸等行业的污染防治,从源头上减少废物产生。引导开发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逐步形成企业或产业之间的循环生态网络。 三、建立健全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长效机制 建设节约型社会,利在当代,功及千秋,是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的庞大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先进的产业和技术,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强有力的管理制度来保障。 第一,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产业体系。建立节约型产业体系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前提。目前正在编制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有针对性地制订一批促进节约的专项规划。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经济,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通过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条件等措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大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型、环保型、节约型产业。 第二,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技术体系。科技进步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础和支撑。要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以技术进步促进资源节约。通过设立技术进步基金等方式,鼓励、引导企业采用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提高全市资源节约整体水平。要加强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国内外节能、节水、节材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信息,为企业和广大市民提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服务。各区县、各部门要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通过举办信息会、展览会和技术交流会等方式,加快推进成熟的资源节约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三,建立完善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强节约型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和科技政策研究,建立完善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机制。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制定促进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的投资消费政策,取消一切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相关规定。进一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油、气、煤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体制改革。要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和土地调控杠杆,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促进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 第四,建立完善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跟踪国家节约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情况,加快研究制定我市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资源综合利用、垃圾回收处理、循环经济发展等规章和办法。参照国家标准,结合重庆实际,制定严格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标准体系,科学监测资源节约程度和水平。建立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健全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完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把资源节约纳入政绩考核范畴,建立节约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第五,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监管制度。目前,我市生产、消费各个环节之所以普遍存在大量浪费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监管不力。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对重点企业和宾馆、饭店等重点单位,要加强资源节约标准、规定的执行情况检查,发现问题督促及时整改。坚决淘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和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从源头上严把审批关,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强煤电油气等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统计分析和信息,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服务。 四、加强领导,全民参与,确保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 第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安排好各项重点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对本地区、本部门节约型社会建设情况负总责,切实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按照市政府印发的《意见》及其目标任务分解,建立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并要把资源节约纳入政绩考核指标,确保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第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市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围绕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各项重点工作,建立资源节约活动协调机制。同时,要加强对区县部门的指导,深入开展节约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重点企业、企业集团的作用,共同搞好资源节约活动。 第三,政府带头,做好表率。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工作力度。严禁滥用公款消费,杜绝办公浪费,精简各类会议,严格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降低办公成本。市级各部门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走在全市前列,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各级政府都要采取严格的节约措施,突出抓好节约用电、用水等工作,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现象。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务员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自觉发挥好个人表率作用。 第四,广泛宣传,全民参与。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和监督,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节约型社会建设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增强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各类学校要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普及资源节约知识,增强资源节约意识,提高资源节约的能力。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建言献策,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促使节约型社会建设真正走进单位,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融入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和生活。 第五,加强督促,狠抓落实。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认真总结推广本地区本部门资源节约的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市政府、各区县、各部门都要加强指导和督查,一级查一级,一级抓一级,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单位都切实得到落实,切实见到实效。 让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法律功能;法律保障机制;软法渊源

【正文】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社会经济课题。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不仅是针对资源的节约使用,更是对现存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理念的反思与超越。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资源的消耗总量大增,相应地,资源安全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进一步突显。另一方面,资源浪费过于严重,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过低,严重制约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构建节约型社会(是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简称,下同)是国家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顺应时展潮流的科学决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之辨析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观点综述

关于如何理解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与内涵,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陈东琪(2004)首次提出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他认为所谓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多种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1]叶蔚等(2004)首次提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他们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的观念、主体、制度、体制、机制、体系等,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2]曾智泽(2004)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应该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综合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措施,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对自然界的态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以一定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白雪秋(2004)在关于如何理解节约型社会的具体内涵时,提出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首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及经济学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意味着在社会大生产的各领域各环节环环节约,社会主体个个有责。再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赖于配套互补、协调一致的综合性措施的有效实施。最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利用资源,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李艳芳(2006)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国家通过采取经济、技术、法律等措施,促使政府、一切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个人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出现资源能源的浪费,从而形成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持资源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的社会状态。[5]陈德敏(2008)指出,节约型社会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循环再利用废弃物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6]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追求更少的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实现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以上是笔者列举的目前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通过他们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概念的阐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共识:节约型社会是相对于浪费型社会而言的,是在保证人民群众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只是在具体表述时,论者对节约型社会的含义的表述有所不同而已。同时,笔者认为诸多论者的表述存在这样一个不足:他们在界定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时候,并没有对“资源”做出明确的辨别,而是笼统的概念界定概念,这并不利于人们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本质内涵的认识。此种情况一直到陈德敏教授在论述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时候,才给予了“资源”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将其界定为物质资源。总结前人所述,本文认为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可做如下定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一个以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经济、科技、法律、行政和道德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利益最优化的社会系统。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资源节约型社会首先是一个社会系统,它包括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多方面内容;2、节约资源主要是指物质资源的节约,核心是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3、资源的节约是全领域多方式的,要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不同措施进行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4、节约资源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利益最优化,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前提;5、节约资源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利用和社会发展的双向可持续性。6、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以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对称,以生态效益优先、资源“以供定产,以产定需”为基本原则的社会。

二、节约型社会建设中法律功能之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