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作用十篇

时间:2023-12-15 17:34:52

新闻传播的作用

新闻传播的作用篇1

摘要: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逐渐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某些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内涵有所发展,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改变,正在形成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对于中国新闻传播业来说,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既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如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从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大大拓展了新闻报道的范围,又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如低俗化、煽情化、碎片化,需要加强批评引导。

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就呈现出不同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的独特风貌,尤其是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新闻传播的历史表明,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因此,探讨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拟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阐明对此问题的个人观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什么是新闻价值,它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果从价值概念的本来含义出发,从客观存在的外界物与满足人们需要的关系中去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新闻价值作如下界定:新闻价值是新闻满足受众认知客观现实变动情况的需要的属性。按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新闻价值通常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五要素。

不过,“五要素”说也并非定论。有学者指出,在新闻价值五要素中,“时新性是一个基本前提,是一条新闻所必备的素质。因为社会需要的是新的情况、新的信息,没有新,其它四个要素即便全具备,也不能是新闻。”而“重要性占据首要地位,与人们切身利益有利害关系的新闻理所当然首先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而言,一条具备重要性的新闻,也就可能同时具备了显著性与接近性。从这个角度看,显著与接近是对重要性的一种补充。”在笔者看来,在指出“显著与接近是对重要性的一种补充”的时候,这位学者已隐约将新闻价值的“五要素”说修改成了“三要素”说。

的确,接近性、显著性这两项新闻价值要素处于重要性与趣味性之间,有些具体内涵是重要性的补充,有些具体内涵又属于趣味性的范畴。在接近性中,地理接近性可以说是重要性的补充,而心理接近性则属于趣味性的范畴。在显著性中,高度知名或十分突出的新闻人物、地点、事件存在着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领域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及其活动;一种是体育、文艺、娱乐等领域的名流明星及其活动。前一种类型的人物及其活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往往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其显著性可以看成是重要性的补充;而后一种人物及其活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利害关系,仅仅是与人们的精神情感有着密切的关联,其显著性则成为趣味性范畴中的一种较突出的情况。

因此,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可进一步简化为三要素:一曰时新性,二曰重要性,三曰趣味性。包含接近性与显著性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主要是硬新闻的新闻价值;包含了接近性与显著性部分内容的趣味性,主要体现为软新闻的新闻价值。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时新性都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所有新闻必备的一种属性,尽管硬新闻和软新闻有不同的时新性要求。

从新闻价值的三要素出发,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某些新闻价值要素的内涵有所发展

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价值要素内涵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对时新性的发展。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时新性主要是新闻传递的及时性。及时到什么程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在发展趋势上,人们对及时性的要求总是越来越高。一方面,传播科技的发展为新闻的及时传播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媒体竞争的加剧总是迫使新闻工作者不得不尽最大努力来提高及时性的程度。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其结果,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把“及时性”发展成为了“实时性”。

所谓实时性,就是指报道要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同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新闻传递给受众,尽早满足受众获知新闻的需要。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世贸大厦被撞毁的恐怖事件,各国媒体竞相报道。在事件发生不到10分钟(当地时间8:45左右,劫持的第一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厦北楼,北京时间20:55新浪网报道),新浪网便出现标题为“一架飞机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文字报道。随着事件的进展,各种图像、文字消息几乎每隔两三分钟就更新一次。据统计,从21:08到23:59,新浪网共了35条快讯、一条详讯和其它相关报道46条,其中有图文信息17条,共计92条消息,数十幅图片。

对于网络新闻的实时性,有学者称之为“全时性”,认为“全时性的概念可以说是发韧于BBC的倡导。1997年底,在全球网络化的新闻竞争背景下,BBC建成了24小时新闻频道BBCNews24,除了改善新闻节目质量和加强连续报道及深度报道之外,还特别把时效性的革命作为其竞争的关键手段,并对时效性下了‘在需要时收看新闻’的定义。这一定义的实践指导特征在于:1.全天候服务,不分昼夜。2.按需供给。”[2]从作者对“全时性”的解释来看,其实也就是“实时性”。一般说来,实时性是一个更通行的概念。

当然,所谓“实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做到绝对的“实时”,是不太可能的。新闻事件的发生既有可预知,又有不可预知的。对于预知性新闻事件,网络新闻要做到实时报道是不成问题的。但对突发性的新闻事件,最先的报道无论怎样快捷也必然滞后于事件的发生。网络媒体所能做到的,是一旦着手报道某一新闻事件,就可以基本上做到与事件同步,根据需要随时作出报道。近年来各网站所的新闻,在时间上已精确到以分秒计。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的确可以说是在争分夺秒,“实时”地新闻。

(二)新闻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变化

将“及时性”发展成为“实时性”,这是网络新闻对传播过程的时间性要求,还没有涉及到新闻的选择。从新闻选择的角度说,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在我国也许是更为根本性的变革。

近代报刊产生以来,中国新闻媒体的主流长期都是作为宣传事业而存在,新闻选择的价值取向一直是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强调和突出的是硬新闻,软新闻仅仅是作为一种调味品之类的东西。但是,网络媒体在新闻选择上却对软新闻给予了高度重视,大量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使整个新闻报道呈现出软化的趋势。新华社国际部网络新闻采编主任司久岳曾说,“因为网络媒体具有娱乐性,因此我们增加供稿量时的着重点是增加娱乐性、社会性的新闻,增加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新闻。”国家通讯社的新闻网站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商业性网站了。新浪网新闻总监陈彤曾经指出,“从统计资料来看,除了大事,天大的事情,比如说被宣布为非法之类的新闻之外,其实大家真正关注的还是社会性的娱乐性的新闻。王菲啊之类的访问量是很大的,如果拿总的访问量作一个百分比的话,可能一半以上都是这种新闻。”

网络媒体对于软新闻的重视和突出,事实上反映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正如有文章分析的那样:“网络时代新闻价值的侧重点也发生了一些转移,由关注信息本身转向关注信息与人的关系。传统的新闻价值理论认为重要性、显著性等因素比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重要,而在网络时代,当一个读者获得一条新闻后,他关心的可能并不是新闻的内容,而是这条新闻会不会成为与别人聊天时的谈资,成为与人交流的探路石。因此,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等因素在网上新闻中的价值就相应增大了。”

按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从新闻价值的三要素实时新性、重要性、趣味性来看,网络媒体对软新闻的重视和突出,就是对趣味性的侧重。趣味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包含了许多具体因素。美国学者庞德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认为,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因素包括:“(一)有利害关系的;(二)金钱;(三)性;(四)斗争;(五)冲突;(六)英雄的崇拜;(七)关怀;(八)人情味;(九)影响大规模有组织团体的事件;(十)竞赛;(十一)发明与发现;(十二)犯罪。”国内也有学者把趣味性称为“人情味”,认为“具有人情味的东西是:冒险、冲突、幽默、悲欢离合、两性、反常、个人利益等等。”形形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自然主要是具有趣味性价值的新闻。

(三)正在形成新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

从根本上说,所谓新闻价值要素,其实是人们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衡量新闻事实或事件有无新闻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测量指标。由于认识角度不同,这种归纳自然多种多样。尽管“五要素”说较为流行,实际上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西方新闻理论评析》一书认为,西方新闻学者“在主要标准的确定上还是相当一致的。其中主要是:影响力、接近性、异常性、显要性、及时性、冲突性和趣味性等”[8]七项要素。实际上,不同的观点随处可见。《全能记者必备》一书就列出了11项要素,即:(一)事物内在特征:1.冲突(紧张、惊异);2.发展(胜利、成功);3.灾害(挫败、毁灭);4.重要(对于一定的群体);5.显著(突出);6.新奇(异常甚至怪异);7.人情味(情感背景);(二)其它合适条件:8.及时(新鲜,有新意的);9.接近(地区性吸引力);(三)一般的兴趣:10.性;11.动物。

不少研究者对于新闻价值要素的这种“混乱”感到困惑,也有研究者试图寻求理论归纳的统一,但至今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除了理论归纳的差异外,新闻价值要素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人们对新闻价值要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或者说新闻价值要素已经形成了,这就是实用性。新浪网新闻总监陈彤指出,“新浪以实用性为其第一价值,这个实用性可能有很多种了。可能给你带来投资,可能给你带来很大影响,或者确实是国家的重要政策,这些都是实用性。”

美国新闻学者庞德在《新闻学概论》中曾指出,“伊利诺州立大学广播研究院院长威尔勃·许兰(现通常译作威尔伯·施拉姆——引者按)根据经验所得,曾作一个假设,其理论为:‘我想一个人之所以选择新闻,目的在于有所收获,这种收获,不外下列两种范围:一为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所谓的寻乐原则,另一种是他所谓的现实原则。也可以称为立即收获和延缓的收获。’大体上言,立即收获可由犯罪、伤风败俗、意外事件、灾害、运动、娱乐、社会事件、人类欲等新闻中得到。延缓收获可由公众事业、经济事件、社会问题、科学、教育和卫生等新闻中获得。”对照我们在前面所归纳的新闻价值三要素(即:时新性、重要性、趣味性)来看,“立即收获”也就是从趣味性强的软新闻中获得当下的情感满足,而“延缓收获”则是从重要性突出的硬新闻中获得有关信息,从而采取有利的行动,只能在接受新闻传播以后的未来收获现实的利益。而在延缓收获与立即收获之间有没有一种过渡状态?我们认为,实用性新闻或者说实用性信息就处在这样一种过渡状态。实用性新闻既不像重要性突出的硬新闻那样关系到国家大事、人类命运,也不像趣味性强的软新闻只带来当下的情感满足,而是一种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现实利益的一种信息。比如,股市行情可以给人带来投资,IT动态可以帮助人采用最新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在网络媒体上,实用性信息已经是越来越多。“美国针对股市的网络新闻量超过政治、社会娱乐、体育等等。《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财富》、《富比世》等老媒体早已有不断更新的网址。路透社网、CBS网、的财经信息颇具及时性和权威性。雅虎财经每秒将财经消息收信分类列在有关工业及股票报价下,堪称便利。Thomsonquotes为美国第一家提供免费实时股价网址,还提供新闻和曲线。Bloomberg的信誉已逼近《华尔街日报报》,介绍分析共同基金已有多年历史。此外,综合及专题投资新闻网站成千上万”。“网络上针对股市的信息主要特点是:多、快、分类精细。财经新闻以秒为单位的速度呈现在互联网上。

有学者指出,在Internet环境下,新闻的概念更加具有应用性和延伸性,包括到我们生活当中更广延的部分,比如说我们在网上购物,在网上教育,以及在网上社交。至少在概念上,人们现在把通过网络所获取的日常生活信息,从新闻的有用性方面,把它与硬新闻等价齐观。这样,新闻就成为包括个人化的、被需要的、有用的所有信息。从传播旨趣上说,在Internet环境下的新闻已经有这种泛信息化的趋向。新闻的泛信息化趋向,不是说新闻这个概念新增加了一些关于信息的外延,而是说新闻找回了原本属于它的完整的信息意义。最典型的例子是商业信息,大量的个人化的商业信息与用户交互,使我们得到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情报,这些情报对于需要者,无论从哪个理由上说,都可被定义为是更为本原意义上的新闻。

对于这类实用性新闻信息或泛信息化的新闻,判断它有无新闻价值,有多大的新闻价值,不能从传统的重要性标准出发,也不能从传统的趣味性标准出发,只能是看它对接受者是否具有以及具有多少实用性。因此,在网络新闻中,实用性已经成为新的价值标准或价值要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网络新闻价值判断的新标准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这就是:(1)实时性;(2)重要性;(3)趣味性;(4)实用性。当然,这里的重要性和趣味性都是前面已经指出过的广义概念,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作用与影响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价值取向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引导着新闻工作者把新闻的探照灯和聚焦点投放那些被认为值得报道的地方。因此,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必然对整个新闻传播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一)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新闻改革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向前迈进。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必将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新闻改革,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体上,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新闻改革。

1.从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为基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要

在价值取向上,我国的新闻传播向来是强调宣传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但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的传统根深蒂固。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宣传价值纳入新闻价值之中。直到近年,还有论者认为:

对无产阶级新闻来说,所报道的事实具有下列因素之一者,才有其新闻价值。第一类构成因素:它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如何?也就是舆论导向的正确性。悠悠万事,导向为大。由于导向正确,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无法替代的。第二类构成因素: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起的作用或影响如何?凡是新近发生的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或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事实,就具有新闻价值。第三类构成因素:看它对国家政治生活或社会进步发挥的作用如何?‘’中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造成报纸治国、社论治国的错觉,这当然是错误的。但新闻能起到兴邦、安邦的作用,这种作用越大,新闻价值就越大。第四类构成因素:看它反映群众工作、学习、生活的要求、意愿、心声如何?民有所呼,我必有应,能充分维护群众利益的新闻就有价值。第五类构成因素:看它对社会秩序、家庭生活或人们的道德、情操、风尚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如何?通过新闻事实,弘扬新的伦理道德观、新的社会风尚,维护健康的社会秩序和促进人际关系的完善,创造出一个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启悟、相互关注、相互砥砺、相互激励及共同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氛围。这样的新闻也是有价值的。第六类构成因素:看它能否传播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及丰富人们的生活。这一点也很重要,服务性、娱乐性、启迪性的新闻是受众必读、必需的内容,也具有价值。

这一段话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的现实。虽然所论六种情况都包含了新闻价值因素在内,但其出发点却是满足传者的宣传需要,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受众的新闻需要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基点却是从满足受众的新闻需要出发,在满足受众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传者的宣传需要。这样,就可以在新闻价值的基础上来体现宣传价值,实现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要。正如宋晓军指出的那样,“以往我们强调新闻立场,而网络媒体的出现逼着记者更加重视新闻价值。你一定要贴近受众,靠近受众的立场,只有这样他才会看,才会有点击量。”所以有网络媒体人士陈彤表示,“一些纯宣传的东西我们肯定是不上的”。

2.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的时候,都在或隐或显、或强或弱地进行宣传,这是由新闻和宣传始终相互交织这一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却存在着是以宣传为本位还是以新闻为本位的区别。

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强调“一切新闻都是宣传”,新闻为宣传服务。在革命战争年代,新闻传播事业以宣传为本位,具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但是,宣传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片面强调突出宣传意图,使新闻宣传带有浓厚的说教倾向,造成令人生厌的“宣传腔”。具体表现在:“不讲宣传艺术,裸地展示宣传意图,重复老一套的空洞词句,口号多,空话、套话多。对事物不进行深入切实的分析,爱用高级形容词吹嘘自己,用在字眼儿说明小事物。或对敌一味地叫骂不已,缺少说理的能力。”这样的宣传,很难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则意味着媒体的基本职能和核心职能是报道新闻,满足人们认知社会现实变动情况的信息需要。当然,新闻本位不是不要宣传,而是要通过新闻报道更巧妙、更艺术地宣传。有研究者认为,“新浪新闻的核心竞争力源自中性的商业性平台。概括地讲,新浪新闻的第一核心优势,是‘中性平台’。他不是宣传平台,没有传统媒体兴办的网站所肩负的宣传任务。同时,新浪也不是一个非宣传平台,新浪的立场、观点是鲜明的,是与国人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的。看看驻南使馆被炸,台湾地方选择的报道,你就会明白,新浪的政治倾向、编辑取向与各大宣传平台,是多么一致。因此,从某种角度讲,新浪是一个事实上的、有效的宣传平台,是一个不错的统战管道。人们比较乐于接受新浪提供的信息,而新浪信息绝大部分正是转自传统媒体。”

以新闻为本位而又收到良好宣传效果,这是新闻传播的本性所决定的。胡乔木曾指出,“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资产阶级的新闻记者们从来不说我以为如何如何、我以为应该如何如何,他们是用他们的描写方法、排列方法,甚至特殊的(表面上却不一定是激烈的)章法、句法和字法来作战的。”我们的新闻媒体和记者也必须学会运用并且善于运用客观报道的新闻宣传手法。

3.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进一步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

在宣传本位和宣传价值的主导下,新闻报道的范围长期以来比较狭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90年代前期,我国新闻界一直在为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而不断努力。网络新闻对于趣味性的突出,对于实用性的开发,对于进一步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将产生深远的作用。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信息空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新闻,会通过各种途径在互联网上、传播,并且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所议论。这就必然推动新闻媒体进一步扩大报道范围,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新闻来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要。

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对趣味性的重视和突出,意味着大量的负面新闻信息将得到广泛传播。像各种地质灾害、意外事故以及现实中的虚假、贪婪、霸道、荒淫、畸形、落后、愚昧、卑劣、罪恶等不合乎社会实践的规律性、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往往是具有较高趣味性的新闻,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网络媒体要吸引人们的眼球,自然不会放过这些能够激发人们浏览的负面新闻。如此一来,传统媒体较少报道负面新闻信息的做法必然要发生改变,因为传统媒体不刊登,人们会到互联网上去、去交流。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消极影响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在促进新闻改革走向深入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最主要的问题是,趣味性的凸显对于新闻文化环境的建构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危害。

我国新闻学者在阐述趣味性时历来强调,“社会主义新闻观,从来不是仅仅把‘趣味性’这一价值标准的内容局限在自然人的‘情’和‘欲’上,而是认为,趣味性虽然离不开人的自然性的‘情’和‘欲’的内容,但是它必然还有更为广泛的选择指向,大至世界、小至家庭、儿女情怀。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不以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目的,而以服务于受众作为宗旨,它既不排斥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却更加注重人的情和欲的社会性方面,注重其中体现的社会历史内容。……所谓趣味性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健康的情趣,而不是什么低级趣味和欲望刺激的满足。”

然而,目前网络新闻在趣味性的表现上,恰恰是比较注重“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2002年8月31日出现在某知名网站新闻排行榜中的社会新闻共有20条,其中涉及色情题材的社会新闻计有8条,比例高达40%。就这些新闻标题的用语来,大多使用色情性的刺激字眼,诸如:嫖客、色魔、淫窝、奸辱、、性用品、性药、催情、裸身、黄碟、猥亵等,其中色魔一词出现两次。一年之后,2003年8月31日出现在同一知名网站新闻排行榜中的社会新闻,涉及色情题材的仍有8条,比例保持不变,有所改进的是其新闻标题的刺激性程度有所减弱,只出现了诸如、情人、变态男子、(与狗)、通奸、保持关系、难耐寂寞、按摩女郎、裸背等词语。

值得注意是,“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往往与暴力相联系,上述某知名网站新闻排行榜中表现色情性题材的社会新闻就有典型的例子,如《女研究生落入色魔家教陷阱:被拘十天惨遭奸辱》,《台湾一变态男子两度强迫3名初中生与母狗》等。所以网络媒体的社会新闻在注重“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的同时,也对暴力性题材给予了较为集中的关注。在上述某知名网站的社会新闻排行榜中,2002年的8月31日的暴力性新闻计有4条,占20%;2003年的8月31日则有5条,占25%。而且其标题的用词也都带有某种程度的暴力倾向,诸如:剁四肢、惨死、恶夫、杀人、凶魔、刺穿、摧残、血案、暴毙、强迫、打昏、惨叫、自杀、斗殴等。

如果说色情性、暴力性的社会新闻造成了网络新闻的低俗化、煽情化,那么,网络新闻对实时性的追求,则必然导致新闻的碎片化。新闻的碎片化在一些重大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体现得十分明显。2002年3月15日11:00-12:13,在北京召开了朱镕基总理上任以来的第三次中外记者招待会,各种媒体都作了报道。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少网站的报道是与会议同步滚动播出的,结果大部分报道只有两三句话,主题很分散。在新浪网上,我们看到了如下的新闻标题:

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没有着红装(2002031510:50)

朱镕基:中国今年7%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可以实现的(2002031511:07)

中央电视台记者首先提问(2002031511:10)

总理开场白风趣幽默记者会心微笑(2002031511:17)

纷纷摄影留念总理坐过的座位成了“抢手货”(2002031512:30)……

网络媒体这样一种“与时俱进”的报道,必然要求记者在采集新闻的过程中就把信息一点一滴地传达出来,因而也就难以对信息进行整合性的构思与加工。快捷是快捷了,对新闻事件整体性的认知也飘散了。再加上网络媒体容量巨大,各种不同来源的消息,各种新闻背景、新闻资料,各种新闻报道形式,都可以吸纳有关的新闻报道或专题之中,势必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加剧新闻的碎片化,让人难得要领。

当然,新闻的低俗化、煽情化、碎片化态势,并非完全是由网络媒体造成的。但是,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至少是起到了强化或者加剧的作用。我们在看到网络新闻价值取向变化对中国新闻传播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其消极影响,并且加以批评引导,从而使网络新闻事业在两个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注释]

[1]黄旦:《新闻传播学》,第167页,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

[2]杜骏飞:《网络新闻学》,第138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新闻传播的作用篇2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新闻传播领域;影响分析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的发展方式也逐步的发生了改变。在很多的行业领域中互联网技术产生的影响力不断的增加,并且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之中。现代化发展中传统的新闻传播技术的应用已经不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媒体传播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当前大数据下新闻的种类与数量不断的增加,各个媒介传播的新闻真实性会受到较大的威胁。

一、大数据技术的来源及特征分析

(一)大数据技术的来源目前我国大数据技术,在很多领域中都被广泛的应用,这一技术的发展起源与互联网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大量的数据信息经过搜索之后,可以给使用者带来便捷,但是给搜索引擎公司会带来很大的挑战。随着社交互联网网站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创新,逐渐的演变出全新的媒体形式,例如新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当前我国新闻信息的传播会很大的依赖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说,大数据技术为当前我国新闻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式以及发展的方向,是促进新闻媒体传播的重要基础技术。

(二)大数据技术的特征所谓的大数据技术就是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的获取需要使用的相关信息,它不仅关系到大数据本身的大小,同时还涉及到采集数据的相关要素。随着我国大数据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行业领域中对于监控网络传播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各种新媒体平台的逐渐出现,主要也是依据大数据技术。根据用户的访问时间,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整理分析,从而预测出用户的具体喜好等,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推送机制。

二、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传播力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影响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的创新中,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也在逐渐的完善,并且应用到各个领域的发展中,这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大数据技术处理系统的逐步完善与健全,能够实现对更多信息的高效、快速处理。另外,一些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新闻传播的速度也会变得更快。所以,需要高度的重视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传播速度的影响。

(二)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传播准确性的影响大量的数据信息是大数据时代的代表与特点,传统的新闻传播对于传播内容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其真实性是新闻传播最基本的原则。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与简便化,很多的新闻信息传播就是去了筛选的过程以及求真的程序,这样就会导致大量的虚假信息逐渐的出现在社会群众的生活圈,从而给人们的认知产生一种错误的判断。所以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影响较大。

(三)大数据时代对新闻传播信息量的影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所有数据的处理是最为突出的特征,将所有的信息是进行数字化,将其应用到大数据平台中,为媒体、新闻人与群众提供应用的便捷。提高了数据的高效应用。与传统的新闻传播相比,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来源途径更多,数据内容更加丰富。大量的数据信息传播给新闻行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给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大量的信息中很难提取出优质的新闻内容,从而新闻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手机等移动设备广泛使用之后,新闻的阅读成为了一种常态,新闻传播的深度与质量都缺少合理的保障。

三、大数据技术应用下提高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创新新闻传播的应用理念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过于片面性,这样的思维严重地制约了新闻行业的发展,同时给新闻的传播挖掘带来不良的影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工作的模式。实现了新闻传播工作的扩展与延伸,将新闻的挖掘与传播进行联系,确保新闻传播效率的提高。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从而实现了普通群众积极的参与能力。群众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在博客、微信等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很多的重大突发事件都可以引起群众的广泛关注。虽然当前职业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但是可以看出大众传播的方式正逐渐提高占有率,在接受新闻传播的同时,也是新闻的传播者,其受众与传播者融为一体是现代新闻传播的主要特点。在新闻媒介发表新闻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受众人群之间的互动,将互动的信息内容及时地进行收集、分析,并加以利用,就会让新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二)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在我国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当今社会,对于新闻采编人员的影响也非常大。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新闻传播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新闻采编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做到随机应变。随着数据信息量的增加,新闻采编人员就需要对这些大量的信息作出及时地处理,这就需要采编人员具有较强的编辑能力。而当前我国的现有新闻采编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与相关教育,从而提高其工作的能力与素质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大数据发展的特点,通过专业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预处理能力,确保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三)加快新旧新闻媒体的融合处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下,传统的媒体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不然很难适应现代数字化发展的要求。随着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的应用,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将来新闻传播发展的重要趋势。新旧媒体需要通过海量的数据信息,结合最新的发展模式与应用理念,不断地创新应用方法。另外,新媒体需要通过大数据的发展机遇,找到受众的喜好,制作更受众喜爱的精品节目。在大数据发展背景下,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新旧媒体需要通过多种媒体的结合运用,发挥网络的优势,满足新闻媒体发展的要求。

(四)提高新闻精品的制作在进行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为了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度,就需要加强节目的精细度以及制作水平。高质量的精品节目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喜爱,传播的效率也会更高。传统的新闻媒体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有一些节目已经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新闻的制作需要吸取相关的经验,在节目的制作上更加精良,争取创办出更多的高品质、满意度高的优质节目。

(五)改变新闻传播调查研究的方法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新闻传播的调查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将调查研究的方法进行全面地创新与优化,可以得到更多的高质量数据信息,从而为新闻传播质量起到很大的作用。长久以来各种媒体对于新闻的调查研究主要是定量与定性研究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结构化的方式进行抽样的调查或者对某个单一的案例实施调查分析。在开展调查工作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限制,对于调查对象的了解也不够全面,所以导致新闻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够。随着大量数据信息的增加,使用这个调查的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各个媒体需要对调查研究的过程进行精细的分析,然后预测其发展的可能性,通过大量数据的运用,加强新闻传播的力度。

新闻传播的作用篇3

一,各类新闻传播学的教材基本完善,形成了各自的体系。80年代,我国各高校流通的教材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复旦大学新闻系为主,其他高校缺少自己的系统教材。90年代的情况大大改观,各个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陆续组织写作和出版具有自身特点的各种专业教材。到世纪之交,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则全套更新和增补新的面向新世纪的系列教材,北京广播学院也出版了自己的成套的专业教材。

现在的问题不是缺少教材了,而是有些教材的质量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垃圾;内容重复现象较为普遍,相互抄,车轱轳话来回说。关于网络的教材,显然为了抢时间,更为粗糙,相当多的这类书籍停留在描述现象和想象的理论层面。如何提高教材的质量和在一定时期稳定教材,是目前教材写作和出版的要务。

二,大量传播学译著在世纪之交的几年内成批推出。这对于我国传播学研究的深化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这类译著中有世界信息与传播的综述性著作,也有传播学研究的概述性著作,还有一些专题研究的著作,例如组织传播、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媒介形态、媒介与大众文化、电视批评、媒介伦理等等。(参见我在《新闻与信息传播》2001年夏季号的概述文章《直面当今传播学研究----最近两年我国传播学译著展示》)

可能出版者从赢利角度考虑较多,现在出版的传播学书籍多数为教材,有的出版社选择的层次更低,是一些普及性传播学读物。这给国内某些本来就对传播学有“阶级”成见的人留下印象:传播学就是这么个层次和水平。传播学的研究性专著,尤其是传播学经典著作很少,最近几年的新著更少。经典中唯有麦克卢汉的著作出版了好几种,但他毕竟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人物了。最新的传播学研究的经典译著可能需要再等一二年,正在组织翻译出版中。

译著的翻译目前也存在问题,如果是普及性读物,由于语言和内容较为简单,可以考虑组织研究生集体翻译,但是学术专著若由一拨学生每人分上一章一节翻译,在短期内出笼,差错较多,后患无穷。已出版的译著中有一些翻译质量过差,甚至到了无法读懂的地步。

三,国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性专著依然不多。尽管出版的新闻和传播学方面的书籍越来越多,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浮躁使得可以列为研究性专著的书是有限的。相当多的书,包括一些教材,不要说学术结构,就是话语也是非学术的,或政治套话,或新闻报道式语言,用这样的话语体系论证学术,可以想象是些什么东西:现象性的描述内容多于论证,摆出问题(有时很生动)但没有能力说明问题;论证逻辑贫乏,诸如“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区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之类。

四,出版新闻传播学的“套书”呈现为一种趋势。这种出版现象有商业包装和赢利的目的,但也不能轻易说都没有意义。如果学术研究的条件成熟,这种推出的方式对于学术研究有一定推动作用。近几年传播学译著的推出,大多采用了这种出版的方式,教材也采用了这种方式。但是研究性的专著,不宜采用这种批量推出的方式,因为任何学术研究都不可能是工业流程式的。

现在从已出版的套书看,同一套教材,质量高低差距较大。有的较高,有的明显地差。特别是网络丛书,尚没有一套提得起来。“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丛书总体水平较高,但也有的相对不高。“华夏传播研究丛书”研究水平有限,但有资料价值。“南京大学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中有几本涉及传播学的,尚有水平。“清华传播译丛”中有几本的水平也行。有的丛书以“最新”或“高级”冠名,但内容不新,也谈不上高级。

五,新闻记者的个人文集越来越多。现在只要有钱,出书不像以前那样难了,难的是写不出那么多好东西。最省力的就是将自己历年发表的新闻稿件合集出版。由于新闻作品的时效特点,相当多的这类文集只有个人收藏价值,并无社会价值。有的新闻传播学教师和研究者也出版了自己的文集,有些是有水平的,但似乎水平不高的居多。这类文集在已出版的书中所占比例不小。出版是自由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让市场来调节吧。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和传播方面的书籍出版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与过去相比,形势大好,不是小好。但也有令人忧虑的地方,即其中搀水的较多,书籍的内容质量(现在的装帧质量一本赛一本)成为影响新闻传播学外部形象的一个问题。

2002年新闻和传播方面的书籍,大约有300本,比去年增长了一半左右。但总体上水平有限。已出版的书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概述如下:

一,几乎同时,各出版社推出了一批关于中国传媒近年总体发展情况和展望的书籍。有代表性的例如陆小华的《整合传媒》、孙燕君的《报业中国》、周伟主编的《媒体前沿报告》等。前一本带有政策研究性质;后两本像新闻报道那样对媒体发展形势作了记者式的描述,因而这类书籍属于普及读物。对近年媒体发展作一整体情况的描述是有意义的,但缺少学理方面的分析。其中有些理性分析的书是喻国明的文章和调查报告集子《解析传媒变局》。他本人强调学问就在于经世致用,必须与“问题单子”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观点,我予以尊重,但不敢苟同。正是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使得我们这个民族缺少理论思维。创新的中国需要应用研究,同时也需要不是为了应用而存在的理论思维,它代表人类的精神能力,如同自然科学中我们需要陈景润一样,尽管他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二,关于研究专著,数量依然不多,有几本尚有新意。有一些书从标题上看是要构建某种理论、某种核心,但是翻开一看,索然无味,拍拍脑袋想出来的名词概念较多,说来说去就是新闻传播的一些常识知识,又换了一种说法或换了个包装。研究专著中值得提及的,我认为侯健的《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给出一种什么叫研究的榜样,他从一个较小的问题切入,深入地研究了新闻法,给人以思想。陈力丹的《世界新闻传播史》在结构和内容上比以往的同类书有些新意。杜俊飞的《弥漫的传播》可能是这年出版的书最难读懂的一本书了,表达上过于晦涩,但若硬读下去,还是确实有思想的。

三,关于专题和会议文集,这年不多,下面书介中介绍的,均有些意义。除了上面提到的喻国明的那本外,徐迅的《中国新闻侵权的第四次浪潮》颇有水平,新闻法治意识十分明确而且论证有力,只是未对书名作解释,令人莫名其妙。尹鸿、李彬主编的专题论文集《全球化与大众传播》,论题集中,这种有组织的专题论文集现在不多,值得提倡。张国良、黄芝晓主编的《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和展江主编的《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属于会议文集,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四,这年新闻传播学教材出版的热潮已经过去,新出版的教材明显减少。新出版的新闻传播学教材,通常列入已出版的套书教材中,作为增补出版。其中有水平的如魏永征的《新闻传播法教程》、李良荣的《当代新闻事业史》等。这年新出版了一套网络方面的教材,也有单本的网络方面的书籍,但新的内容不多。

五,这年的传播学译著没有像两年前那样大量出版,但已出版的译作大多水平尚可。例如李普曼《公众舆论》的新译本(上海人民版)、理斯曼《孤独的人群》的新译本(南京大学版)、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的译本(清华大学版)。

六,这年出版的新闻业务方面的书依然量很大。除了记者个人的作品集外,关于新闻写作方面的书中较有特色的,例如,以“全”为优势的黄晓钟的《新闻写作思考与训练》,论证角度较新的郭光华的《新闻传播艺术论》,有些新意的新闻摄影方面的文集《读图时代新闻摄影论说》等。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陈力丹著。255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版。

该书以词条的形式,全面、客观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新闻和宣传工作史中的主要媒体、人物、事件。以时间前后为序,围绕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及其他国际共运领袖、中国共产党和党的老一代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等等,以及等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思想观点和不同时期的政策展开。全书30万字,分为理论思想、观点术语、人物活动、论著文件、媒体组织、历史事件六个部分,共530条。这本词典是作者在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全部著作基础上的独著,相当完整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

该书的出版,配合目前正在各级新闻和宣传部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作为丰富、稳定的学术资料,该书也可以长期作为高校新闻院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课程的辅助教材。

《整合传媒》,陆小华著。399页,中信出版社2002年1月版。

全书共分为12章。作者分析了中国传媒竞争的十大趋势:政策规则创新加速传媒结构调整;媒介形态趋向融合与互相进入;传媒集团特别是多媒体新闻集团将成为市场格局主导者;经济科技娱乐类新闻信息产品将成为竞争焦点;新闻媒介管理模式由资产管理向资本管理转变;出售服务与经营媒体成为新的赢利模式;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内容供应商与宽带网将以新方式融合;人才激励、控制模式将加快变化;发展战略研究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作者就“传媒整合如何操作”提出了四大对策:加入WTO背景下的集团化调整对策、市场细分化背景下财经媒体市场策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报道模式变革、传统媒体调整方案设计与创新操作。

作者在后记中强调:“传媒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有其自己的特性与规律。传媒作为单体与作为产业的运转方式和规律是绝对不一样的,传媒作为历史与作为未来也当然是不一样的,对真正想关注传媒业发展趋势与竞争策略的人们来说,真正需要把握的,是从多个角度观察判断出的大的趋势,是真正切及传媒发展轨迹的对操作规律的分析。”(第396-397页)

《当代新闻事业史》,李良荣著。28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这本书是“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共分十章,分别讨论近代新闻媒体的产生和勃兴、当代新闻媒体的格局、当代新闻媒体的发展态势、当代世界的著名新闻媒介、当今世界的主导新闻学理论、世界新闻媒体的运行体制及经营管理、新闻自由和新闻控制、报纸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报纸版面和版面编辑和广播电视的主要报道形式等主要内容。一批博士生和作者一起完成了这本书。

该书前言写道:“本书试图勾勒出当今世界新闻媒体的一个概貌,涉及世界新闻媒体产生、发展的简史,当今世界新闻媒体的格局、发展趋势、各地区新闻媒体的主要特点、新闻学的主干理论、运行模式、新闻法规、新闻业管理以及新闻业务等等,让读者对当今世界新闻媒体有一个鸟瞰式的了解。”

新闻传播的作用篇4

一、危机事件的一般含义与特点

危机事件具体指的是由一些意外缘由而引起的,能带来巨大公众效益或者是社会破坏力的事件类型。遇到危机事件,大家都期望其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平息或得以完善解决。换句话说,危机事件是一个社会价值和准则受到威胁,且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实践。

一般而言,危机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不确定性几个明显特征。而目前的危机事件主要有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企业突发事故等几大类。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提升,危机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力日趋加深。如果对于发生的危机事件处理不恰当的话,势必会产生很多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危害,这都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定时炸弹”。

二、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

(一)信息传递功能

新闻媒体的最基本职责即为实现信息的传播。不管是任何形式的社会,公民获得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都是新闻媒体,因此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准确性、合理性与否直接引导着该社会的社会舆论发展方向。而危机事件又往往是社会公众非常急于了解的一类事件。一旦发生危机事件,人们总是习惯于从各种新闻媒体中搜集事件的各种信息。而此时,如果一些主流新闻媒体传递和传播信息的速度不及时、不客观的话,势必会导致谣言满天飞现象的发生。特别是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或者是电脑进行信息传播,经过人们的一传十,十传百,事件的真相反而会被掩盖,取而代之充斥于社会的则是各种与真相不符的谣言。因此,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必须承担信息传递的功能,避免社会混乱,舆论失控。

(二)舆论引导功能

新闻媒体除了具备信息传递的基本功能外,还应该具有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的作用。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很多个人情绪会不可避免或者是不自觉地被加入到报道中,而这些加入了个人情感因素的新闻报道一经传播,势必会让受众也产生不同程度的情感共鸣。因此,缺乏理性且不当的新闻报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是巨大。一些新闻中的不当言辞会加深民众的误会,让危机事件的处理变得更加困难。

新闻媒体作为宣传的主力军,应该始终坚持正确理性的舆论方向,始终坚持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特别是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让社会公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迅速消除危机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例如,在进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播报中,就应该以宣传人道主义、奉献牺牲精神为主,而不是向社会传递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

(三)舆情反馈功能

舆情的反馈也是新闻媒体应该承担的一个社会功能。新闻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接触到危机事件的核心面,对于公众对这次危机事件的认识、看法等都能进行及时地掌握。因此,新闻媒体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为相关部门收集舆情,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传播中不足

(一)反应速度不够快

现如今,社会早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除了传统的新闻媒体外,人们更喜欢从互联网上获得各种信息。而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危机事件一旦发生,透过互联网很快就会被世人皆知,这无形上给新闻媒体的传播反应速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新闻媒体在面对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反应不够及时,不能满足公众对于事件需要第一时间了解的需求。这些不足极容易让一些不良或假信息被迅速传递,进而给公众带来不良的影响,并让危机事件的处理变得难上加难。

(二)互动沟通的不足

目前,很多的新闻媒体在面对危机事件的时候,与公众的互动沟通交流工作做得不是很足。很多新闻媒体认为自己只需要承担起传递信息的社会责任即可,对于与公众的互动则显得漠不关心。而缺乏相应的互动和沟通容易让危机事件不能及时被公众所获知,而公众对舆情的反映,政府等相关部门也完全不知情。

四、提高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传播的策略

(一)对危机事件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新闻媒体应该第一时间奔赴事件现场为社会传递发生地的第一手消息。这种时间上的迅速性非常关键,稍有延误,所带来的效果往往就不尽如人意了。因此,在发生危机事件后,新闻媒体必须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真相、结果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一些公众的过激行为。

此外,新闻媒体还应该在平时做好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的演练训练。只有平时过硬的训练才能让新闻队伍在危机事件中反应迅速、快速进入状态。反之,如果缺乏必要的训练,在“实战”中,新闻工作者则会显得务必慌乱,新闻报道的最佳时间势必会被耽误。

(二)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新闻媒体是重要的舆论窗口,人们可以从新闻媒体中及时获得舆论信息,同时也是搜集社会民众情绪的重要渠道。在危机事件发生的开始阶段,由于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破坏力让公众极其渴望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事件的更多信息。这个时候,新闻媒体应该尽可能多的汇总信息,安抚民众情绪,维持社会稳定。此时,如果稍有不慎,一些媒体错误的舆论引导很容易让原本就情况很坏的危机事件继续恶化。

(三)有效沟通,提供交流平台

发生危机事件,新闻媒体应该积极发挥其沟通交流的责任,多部门、多渠道要协同合作,让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及时消除。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宣传喉舌,这就要求他们既要传播正能量,又要对国家负责。决策者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将最终决策传递给民众,透过媒体,民众能够了解各种细节,让危机事件的影响降低到最弱。此外,通过新闻媒体,各个部门有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大家一起汇总信息,共同,起到了稳定社会的效果。

(四)监督不正当的行为

新闻媒体在报道危机事件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发挥其社会监督的责任,对于发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应及时揭露。同时,对于一些事件的真伪要给予准确地辨别,一旦发现存在危害社会的行为,应该予以及时曝光。这种曝光够起到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在公众的监督下,当事人也容易做出改正行为。

新闻传播的作用篇5

一、从信息的传播主体来看

传统媒体的传播者是谁?毫无疑问,是媒体本身.就算你觉得传统媒体太过时,那新媒体呢?那些门户网站传播的信息也是要经过层层把关的,长期是“精英话语”的主场。不可否认,BBS、MSN和ICQ是比博客更早兴的社会交流工具,有着与博客一样的信息传播主体平民化特征,是大众话语的代表。但是。与他们相比,博客的主体虚拟性要小得多。同时,博客打破了BBS随意性太强的特点,在言论自由的形式下,传播个体的文化和观念。当然每位博主除了享受“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惬意外,还要为自己的“领地”负责,持一种“文责自负”的姿态,具有一定的文化约束力,这给博客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前提。BBS的管理主要依赖于版主个人的理念来决定网民的帖文的命运.原则上还存在着把关人。不能达到真正自由的交谈。只有在自己做主的领地传播自己的观念才能实现交谈的第一步。正是博客把我们引向有自我约束力的、自由的交谈中。

二、如今的许多年轻人认为电子邮件过时了

他们要么使用即时通讯,要么使用博客进行交流。既然是交谈,信息自然要是即时信息。说到即时信息。不止聊天工具ICQ、MSN是用即时信息进行交流.BBS和博客也可以通过传递即时信息进行交流.从而符合交谈的即时性,达到极好的互动效果。交谈是最原始、最简单的信息传播方式,新闻业要走向交谈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信息传播方式。博客文化之所以在短短的两三年之内便在我国迅速盛行起来,引来网民的广泛参与,它操作简单、便捷的特点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成为博主没有门槛,只要你会上网,认识汉字,花一分钟时间,就能轻松拥有博客了。

三、从信息的传播效果来看

从说教到交谈在传播方向上可以看成是从“点对面”的传播到“点对点”的传播。所谓说教.在新闻业就是“点到面”的单向传播。信息传播者把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传播给受众,受众只能单方面的接受信息,反馈效果不明显,这种信息传播自然是“说教”式的。博客与传统意义上的日记不同。

它的本质不是隐秘的、私人的,而是社会性的,不管它完全对公众开放或是仅对一小部分群体开放.因此,博客的信息传播可以是”点对点”的,更是”点对面”的.任何博客所发表的内容可以说是最个人化的,但是当它被发表出来时就成了公众化的。著名的网络思想家戴维.温伯格就认为:博客以一种最个人化的内容实现了最公众化的形式。博客不是一个单纯的私人空间,它有交流和互动,有即时的反馈,其传播效果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就是名人开博的主要原因。

新闻传播的作用篇6

“电视包装”,是对电视频道、栏目、节目的整体形象,栏目的片头、片尾、版式或节目导视从声音(语言)、音响、音乐、音效、图像、画面、动画、颜色等要素进行一种从内容到形式上的规范和强化,突出节目、栏目、频道个性和特征。确立节目、栏目、频道的品牌地位,使电视节目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赏心悦目的精美的艺术品。在媒体运营中,电视包装已成为扩大新闻传播影响力、促进媒体创新发展的利器。以下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浅析“包装”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一、电视包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人喜欢这样的美文:“掀起你的盖头来”,“好马配好鞍”。其实“盖头”或“鞍”无外乎在谈“包装”,作为第一媒体的电视,更需要美丽缤纷的“盖头”,更需要日新月异显现变化的“鞍”。

首先,应该在内容上进行包装

这是媒体间竞争的重头戏,经过对不同内容的提纯、概括、拉升和创新,电视媒体所呈现的不同类型的节目异彩纷呈,个性张扬,经过包装,同类节目也显现出不同的特色,如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唱响亚洲》、《声动亚洲》等等;又如综合类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向幸福出发》,辽宁广播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新北方》、《大海热线》等,同样也在包装中发展着变化着,相似中又显现不同。

其次,电视节目的形式包装同样是打造精品节目的重要环节

曾经打动过亿万观众的音乐节目《歌声飞过三十年》,有怀旧、创新、传承,观众评价说,从潮流变成精典,从精典变成永恒。观赏评价这样的节目,我们不难发现,精美的形式包装同样是观众赏心悦目的原因之一。演员的服饰、画面的字幕、编排采用的线性技术,都诠释着时展的变化与多姿多彩。在线包装对频道的地位、内容的表述以及整体内容的呈现都至关重要,使电视内容更直观好看;角标、图标、字幕、片尾字幕、导视、人员身份等形式的包装,是提升栏目地位个性及表现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电视包装是大众审美要求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审美取向都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电视在经历了黑白、彩色、有线、无线这些发展之后,寻求更新、更快、更美的发展,数字、液晶、3D电视应运而生的同时,观众对电视节目更加挑剔,鉴赏能力不断提高,这就要求电视在包装上要呈现精彩的外在形式,让观众在线观看悦目赏心。特别是在媒体间不断竞争的情况下,电视呈现的每一个环节都无主次之分,例如中央电视台在字幕呈现上出现了一个错字,电视观众就会在第一时间“曝光”,这即说明央视的收视地位,同时也可以看出观众对电视的要求日趋完美。电视媒体是完美的视觉呈现,所以电视内容与形式都是在追求完美。

辽宁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新北方》节目自开创以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媒体人每天都运作经营都精益求精,频道视栏目为“掌上明珠”、“我们共同的家园”,所以在形式包装上就处处呈现频道特征。从“和你在一起”到“最美都市”,无不体现都市频道对自身的包装与宣传,彰显频道特色,感受人文关怀。精美的富有技巧的包装是电视节目深受观众喜爱的重要环节。从纵向论,电视节目与报纸、互联网在互相竞争共赢,为了让观众能够认同所在的频道、播出的内容,媒体的经营者就必须求新、求变,在创新中求发展,巩固频道地位,引起收视关注,所以电视需要精美的包装是大众审美要求的需要。

三、电视包装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电视包装应该因节目而异,因内容而不同,不能雷同,太散则杂乱,太简则单薄。《新北方》与《生活导报》、《大海热线》同属民生新闻,但都明显地呈现它们的个性与独特的魅力,《新北方》赋予播出内容“新”的角度,同样也赋予形式与众不同的视觉呈现,“新”字体现在“字幕”,线性特技的变化多元,更贯穿在节目始终,播出过程中的视觉体验包括变化多、快、美,这也是观众喜爱《新北方》就像喜爱“老朋友”一样,既有“新鲜感”,又有温暖熟悉的味道,所以电视包装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又如《新北方》,总有“新鲜感”、“老味道”,打开电视观众就能自如地找到《新北方》,这档栏目的所有包装都成为这档栏目的“名片”。又如中央电视台,角标、字幕、线性技术的运用,无处不彰显央视的独特大气、恢宏、高端和前瞻性,使国内外电视观众能够迅速识别央视的标识,寻找和收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辽宁广播电视台民生类节目《大海热线》以及辽视标识“北斗七星”也同样都突出了频道特色,虽然“地域”不同,但都给人留有极深印象。由此而说,电视包装已成为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电视包装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个性

新闻传播的作用篇7

关键词:负面新闻信息;微博;西安9·15事件;负面偏好;把关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57-04

一、草根“麦克风”发出的自媒体时代强音

2012年9月15日,新浪微博用户主页右侧的热门话题榜中增设了一个新词条——“理国”,与之相关的微博成为继宜黄强拆案、7·23动车追尾事故等话题后的又一起传播速度极快且的热门话题。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是通过对影响力、转发及评论数等因素的整合评估形成的,数目庞大的草根用户往往在相关信息传播的选择上呈现聚合状态。一般地,一个热门话题,仅靠坐拥上万粉丝的加V用户自娱自乐其实不易形成,更需大量草根的互动传播作为助动。

事情是这样缘起的:由于中日争端不断升级,西安等城市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后演变为烧暴力犯罪事件,一时间微博上对此事件的实况报道大量涌现。新浪微博一位仅有300余粉丝的西安用户“@田维Paolo”于15日当天16︰37发出一条微博“刚接到我爸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西安玉祥门数十辆日系车被砸,局势失控,一位车主下车阻止爱车被砸,被一棍击中头部,生命垂危!!!!”这一新闻快报型微博因得到多名加V用户转发从而获得一定程度扩散。后“@田维Paolo”亲临现场拍摄实况照片,其中一张被砸日系车车主收拾残骸的图片被商界新媒体事业部财视网新闻中心主任“@SJ翔宇”转发,获得逾120条转发。

对于西安9·15事件,新浪微博上大量类似“@田维Paolo”草根用户皆转型为“战地记者”,躬亲现场直播暴力事件,他们在9·15事件期间制传的新闻报道数量远远超过媒体官微对相关事件的制传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这次草根网民向新闻记者的转型,佐证了“自媒体时代”的题中之义(根据百度百科):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微博传播新形态。在中国,自媒体的集中形式以及自媒体新闻产品的制传载体即为“微博”。微博一直没有权威而精准的定义,根据维基百科的释义,“微博又称微型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140字)并可以公开的微型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李开复则解释为,“微博就是每次不超过140个字的微型博客。”微博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呈现出以下区别:

相对比之下,微博是唯一一种互动性与开放性兼强的媒体。

二、西安之“殇”——“9·15事件”背景介绍

2012年,中日争端升级,以8月15日香港14名登岛保钓人士被日方逮捕事件最激烈地引发了中国民众对日本当局的仇恨。9月15日,西安众多爱国者于钟楼、小寨等地游行示威,表达诉求与仇日情绪。但游行者在拉横幅、喊口号之余,竟对日系车、日本产品专卖店等展开了的大规模暴力犯罪行为。

日系车主李建利颅骨被打骨折是9·15事件中暴徒施暴的典型案例。媒体人江雪在《“九一五”:西安之痛》中写道:“那是在9月15日下午5点多,李建利开着自己家那辆白色卡罗拉经过环城西路……车到玉祥门和西门之间的路段,走不动了。这时,对面路中间来了一队游行的人……一个穿白色T恤的男子,跳了过来,举着手中的U型钢锁,向他头顶猛砸……这一击是致命的,导致颅脑开放性严重骨折。从医院的透视片子能清晰地看出,李建利的一块颅骨断裂凹了进去。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抢救手术中,医生取出了一大块和一小堆被砸碎的颅骨……”

的暴力行为被认为已然异化了爱国主义朴素诉求的原始初衷。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学教授王天定于10月2日发微博说:“西安的9·15事件,呈现明显的组织化特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人专门组织了一些烂仔肆意,组织者与烂仔各有所求,前者是制造混乱,后者都是烂命一条,先拿三瓜俩枣,乱中还可乘机抢劫。所以,打击那些烂仔是必要的,但重点是要抓住那些组织者。”除了王天定等专家学者、江雪等媒体人对此事件的学理性解读和专业化报道外,其他网民亦积极表达观点。如网友“@不要让我吃香菜”在微博上发表评论说:“我大西安9·15那天的抗议活动显然已经成为不理国行为的典型了。”草根用户的积极关注与活跃表达促成了这起事件备受瞩目的效果。

三、关于“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的问卷调查及案例研究

(一)负面新闻信息释义

根据丁柏铨、陈相雨《“负面新闻”及相关概念辨析》一文的释义,西安“9·15事件”应属“负面新闻信息”。

该文称,“它(负面新闻信息)与负面新闻殊异。在语义表述上,负面新闻中的负面,将报道题材与报道效果相混杂;而负面新闻信息则明白无误地说明只是制作成新闻作品的事实带有负面性质。就此而言,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一定要使用负面新闻概念,那么就须特别说明究竟是报道题材属于负面,还是报道效果属于负面,以免产生歧义。负面新闻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发生的、不可抗拒的事实[1]。信息可以是事实,而事实具有原生质的特点,其本身不包含人们主观的价值判断。信息也可以既是事实又包含人们一定的价值判断。关涉自然灾害、犯罪等的新闻信息,无疑都属于负面信息。负面的新闻信息所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根据新闻事实存在的状态就可以判断。[2]”

由此可知,9·15事件属于“负面新闻信息”。它广泛引起了民众的负面情绪,达到了破坏功能(如破坏西安的城市形象、市民间的和谐互信)、瓦解功能(如瓦解西安人的地域优越感、凝聚力、外地人来西安的旅游意向等)、腐蚀功能(如腐蚀了公民对于一部分人的信任度,使人产生道德倾斜),以及煽情功能(如煽动起一部分人的爱国热情、公民个体间的相互仇恨等),这皆符合丁柏铨、陈相雨在文中所谓的“事实携带的负面性质”。

(二)本地问卷调查分析

横向来讲,西安在9月1日至10月1日间发生了不少“正面新闻事件”。如:9月2日西安PM2.5数据达优极天标准;9月26日,陕西卫视改版仪式启动;9月29日,深圳直达西安的高铁开通;9月29日,西安市推出1亿元科技创业种子投资基金;10月1日,陕西省图书馆“换书市集”正式开张等。

纵向上讲,西安在近年亦不乏正面事件。最有名者如2010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曲江观光轻轨的竣工(2012年10月)等。相比于“9·15事件”在微博上的传播,上述新闻并未在微博上产生可以相提并论的轰动效果。为证明这一结论、了解获知“好事”与“坏事”各自的人数及其获知途径,我向100位非西安本地市民的游客发放了问卷,以期获得直观、可靠的数据。

问卷调查地点为西安市回民街、大唐通易坊、大雁塔北广场以及骡马市步行街等四地。问卷调查对象为在西安旅游或长期工作的外地户籍人口。问卷涵盖问题有三:(1)是否听说过西安“9·15烧事件”?从何得知?(2)是否听说过西安曲江轻轨竣工事件?从何得知?(3)是否听说过西安世园会?从何得知?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1)有86人知道西安“915事件”,其中72人通过“微博”得知;另14人中,有2人通过“电视”,12人通过“人人网”(人人网是与Facebook传播形态相似的自媒体)。(2)仅有16人听说过西安曲江轻轨竣工之事,其中6人通过“电视”得知,6人通过“微博”,其余4人未填写得知途径。(3)有57人听说过西安世园会,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和微博双向得知。

从问卷结果可知,86位“坏事”知晓者中有72位通过微博得知,占这部分样本总数的83.73%;而“好事”知晓者中,只有不到40%是通过微博获知,遑论好事的知晓者人数本身仅占总样本的16%。知道“坏事”者数量远超知道“好事”者数量,且“坏事”得知渠道主要是微博等自媒体。

由此我先预设一个假想:微博“偏爱”负面新闻信息。通过下面的媒介内容分析进一步对此证明。

(三)外地媒体报道分析

我选取《潇湘晨报》与《重庆时报》的官方微博作为研究样本,以期获得对该议程的佐证。

《潇湘晨报》与《重庆时报》均为综合性都市报,前者以长、株、潭为中心,面向湖南全省城镇发行,其官微则贴近“综合性”定位、涉及各地新闻。后者也以本地市民为受众群,新闻内容综合性强。选择这两份报纸的官微作为案例,主要出于以下考量:1.两者对西安来说均属“外地媒体”,更利于观察外地媒体对“9·15事件”的关注度,从而挖掘微博传播者甄选信息的标准;2.两份报纸均属综合性都市报,虽分别为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及重庆市总工会(投资体系为人民日报华闻控股华商报业)等行政机关主管,但不属“党报”范畴,其新闻在编辑和采写方面呈现多元化、宽口径、接地气特征,利于实务研究;3.两报官微均有大量粉丝,分别为177万和71万(截至到2013年2月上旬)。

首先研究《潇湘晨报》。在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之间,《潇湘晨报》官微包含“西安”二字的微博共17条。其中:7条是关于“9·15事件”的报道,其中正面新闻信息1条(《西安青年李昭街头举牌:前方砸车 日系调头》,这条新闻属于以负面新闻信息为背景依托的正面新闻信息)、负面新闻信息6条。其余10条无关西安“9·15事件”的微博中,负面新闻信息2条(分别为《上万学生冒雨参加校庆 校方称学生强烈要求》以及《左右不分?患者右脚骨裂左脚被手术》);正面新闻信息5条,分别为《湖南妹子获2012年环球旅游小姐国际大赛中国赛区季军》(比赛在西安举办)、《国庆长沙-西安坐动车6小时搞定》、《西安酒店申请更名为“酒店”获批》,以及《英国“活雷锋”卖家产来西安做慈善7年 给流浪汉发包子》。其余4篇为中性新闻信息,分别为《西安一小学让近3000学生躺在课桌上午睡》、《西安“造湖运动”:拟投百亿造28个湖》、《长颈鹿算什么,这是坐货车的“乔布斯”》,以及《长沙乘高铁到西安二等座票价592元》。

通过整理数据可知,《潇湘晨报》官方微博在2012年9月1日至30日的所有报道中,正面新闻信息、中性新闻信息、负面新闻信息的数量比例为5︰4︰8。负面新闻信息最多,占近一半。

再来看《重庆时报》。在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之间,《重庆时报》官方微博包含“西安”二字的微博共8条。其中,正面新闻信息2条,分别为《正能量!"洋雷锋"卖家产去西安给流浪汉送饭7年》和《西安一酒店申请更名“酒店”获批》;中性新闻信息2条,分别为《西安惊现坐货车“乔布斯” 被调侃视察iPhone5业务》和《大学生活宅在床上过?》;负面新闻信息3条,分别为《上万学生冒雨参加校庆 校方称系学生强烈要求》《西安公布保钓游行9名打砸者照片 敦促投案自首》,以及《患者右脚骨裂左脚被做手术 院长:这没啥事》。剩余一条《国庆你准备去哪里“看头”?》属《重庆时报》官微的#午间分享#栏目,是服务类信息。不属于硬新闻范畴。

通过整理数据我们可知,《重庆时报》官方微博在2012年9月1日至30日的所有报道中,正面新闻信息、中性新闻信息、负面新闻信息的比例为2︰2︰3。负面新闻信息最多。通过对《潇湘晨报》和《重庆时报》官方微博在同一时段对于西安的新闻报道正负面属性分析可知,负面新闻信息占到所有新闻中的最大比重。

(四)本地媒体报道分析

本地媒体,选取西部网(陕西新闻网)的官方网站与官方微博进行对比。西部网是在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省委宣传部主管主办、陕西电视台承办的陕西新闻门户网站,是省级主要新闻媒体。

在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之间,西部网官微中言及“9·15事件”的微博共5条,均为负面新闻信息:分别为《勿以爱国之名 行害民之事 》、《西安警方公布9名打砸者照片劝其投案自首》、《多家保险公司称被砸日系车主暂无法索赔》、《西安警方微博公布砸日系车砸穿颅骨嫌犯正面照》,以及《央视:西安被打日系车主维护财产属于正当防卫》。

而西部网-陕西新闻关于“9·15事件”的报道仅一条:《西安警方:坚决打击打砸烧不法分子 欢迎提供线索》,属服务型新闻,但新闻背景属负面新闻信息。

由此可知,在同一家媒体中,其微博对于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数量多于传统形态的呈现。

(五)用户个人微博分析

选取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天定 的微博为案例进行研究。选取@王天定 ,一因该用户微博内容长期以新闻资讯为主,以其个人评论为辅,多关注本地热点事件;二因该用户粉丝数逾5万,有一定影响力。

通过关键词检索发现:2012年9月1日至30日,@王天定 所有包含“西安”二字的微博数量为37条,其中,新闻资讯类为37条,无关于“9·15事件”的微博仅1条(内容为对其学生专业实践作品的推介),属中性新闻信息;其余36条皆为对于“9·15事件”的报道及评论,且均属负面新闻信息。

由此可得出初步结论:微博用户更偏好传播负面新闻信息。

通过进一步检索又发现,@王天定 于9月26日的一条关于“9·15事件”后续报道的微博,获得了拥有逾2000万粉丝的微博大户@杨澜 的转发,截至2012年10月30日,本条微博在@杨澜 处获686条转发,在原博主@王天定 处则获得1176条转发。通过观察可发现:1.近两个月来,@王天定 除本条外的原创微博没有转发量超过1000条的;2.近两个月来,@杨澜 除本条微博外,没有原创或转发过以硬新闻报道为内容的微博,这是唯一一条,也是一条负面新闻信息。以上两点进一步佐证了前文结论:微博用户更偏好传播负面新闻信息。

综上,通过对100名西安游客的问卷调查、外地媒体官方微博、本地媒体及其官方微博,以及微博用户的个人主页这四个维度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网民更偏好传播负面新闻信息; 二、微博对于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多于其他媒介。

四、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我的结论也可总结为:人们对负面新闻信息存在偏好,而微博加剧了负面新闻信息传播,为人们这种偏好的延伸提供了土壤。对于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技术原因

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都有相对成熟的新闻事业单位从事专门的报道工作,如报社、杂志社、广播台、电视台等,这些组织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其对于制传内容的选择呈现出有组织、规模化、贴近本媒体定位与新闻价值取向的特点。而微博的制传主体则为用户个人。

首先,从速度上说,传统媒体存在新闻的固定时间,即便报纸可出号外、广播电视可插播时讯,亦需时间进行固有板块的调整,无法实现高度及时;而微博则弥补了这一缺憾,微博用户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只要在手机上下载客户端,则可做到随时随地信息,新闻及时性得到高度满足。其次,从传播结构上说,微博的传播是“由点及面”的,发微博的用户是一个“点”,看到了他微博的粉丝则为“面”,这些“面”当中,又会有更多“点”来进行转发,于是迎来更多“面”作为受者……如此一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达到扩散效应,提高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

一如周晓红在《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一文中所指出的:“信息源决定了传播的方式和路径。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垄断信息源、独享话语权,而自媒体的信息源则遍布民间,每一个公众只要有手机或网络,都可以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传送出去,而接收者同时又可以是下一个发送者,新闻的生产者、发送者与接收者不再有身份区别,记者和受众的概念模糊甚至消失。所以,自媒体的传播路径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的扇形模式,而是多对多的网状模式。……信息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传播,而是在公众之间自主交叉互播,这比传统媒体既定的传播渠道要复杂得多,受众量大得多。[3]”

前文提及的@杨澜 转发@王天定 的微博,及@田维Paolo微博的扩散皆是对这一论点的证明。

(二)制传者与受众皆存在“负面偏好机制”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罗伊·鲍梅斯特(Roy F. Baumeister)在其论文《坏比好更强大》(Bad is Strong Than Good)中说:消极的信息、体验和人员会比积极的信息、体验和人员造成更为深刻的影响[4]。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约翰·卡乔波博士也说,人的大脑有个“负面偏好”机制,使得大脑对令人不快的消息更为敏感。在大脑刚开始处理信息时,这种偏好机制就在无意识状态下自动运行了。

卡乔波博士曾做过实验。他让被实验者观看三种类型的图片:一种能激起积极情感(如比萨饼);一中能激发消极情感(如伤疤脸、死猫);另一种能产生中性情感(如盘子、电吹风)。同时,他把这三种情况下被试者大脑皮层的反应活动记录下来。结果表明,大脑对消极类刺激物的反应更强烈。比起好消息,坏消息对人情绪的影响更重。这就证明了“9·15事件”报道数量巨大的原因。

这一心理学理论的又一佐证是,我于2012年10月31日0︰47对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进行检索,发现在最新的20个“时事”类关键词中,有13个为明显的负面新闻信息,其中,排行前五的“飓风”、“宁波市政府”、“纽约”、“桑迪”、“颜艳红”为清一色的负面新闻信息。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网民们受制于“负面偏好机制”,偏爱阅读和传播负面新闻信息,这成为其可以广泛扩散的重要动力因素。

(三)新闻“把关人”少于传统媒体

“把关人”(gatekeeper)的提法最早由库尔特·卢因提出,他认为,信息的传播渠道流通过程中,会有“把关人”处于“门区”进行把关。把关人将对信息可否进入传播渠道,或可否继续在传播渠道中流通作出决断[5]。

很显然,微博缺乏“把关人”所处的“门区”。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更加强势。比如,报社中有编辑作为记者采写作品的“把关人”,再往上层,又会有更多的审查机关作为“把关人”,这使得部分新闻报道遭致删节,但有效规避了谣言。微博则不然,一般来讲,只要不因触犯法律法规遭致封号,微博便几乎是网民自由言论的广场。

近年来,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提出过禁止传播暴力、虚假新闻、诈骗广告等内容,以及禁止诽谤他人、侵犯隐私等的相关条例[6]。但专门针对微博管理的法律法规尚未诞生,只依赖@微博小秘书 等拥护,对谣言者无法做出具备法理依据的实质惩处,这也为微博谣言的恣肆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

五、建 议

新闻学者康拉德·芬克在《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一书中建议:“在攻击邪恶和黑暗时不要留情,但要腾出时间为善行鼓掌、为光明喝彩!”

微博的独特结构促成了信息的高速传播,且客观上维护了公民的部分言论自由,但是,如假新闻等恶性媒介事件亦会由此层出,人们去伪存真的理智有可能会被感性情感所支配,严重者会中伤相关公民。所以,我认为微博应建立专门的谣言规避机制、出台谣言惩处条例,规避一些用户利用网民的“负面偏好心理”、钻没有“把关人”的空子、用散布谣言的方式侵犯他人利益、满足个人私利的行为。需要声明的是,这种机制绝不是破坏微博固有良好言论环境的新闻审查制度、不是简单粗暴的噤声,而是价值无涉的信息甄别机器。如此,才可能形成相对良性、健康的微博环境。

参考文献:

[1] 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2] 丁柏铨,陈相雨.“负面新闻”及相关概念辨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0(1).

[3] 周晓红.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J].新闻界,2011(4).

[4] (美)罗伊·鲍梅斯特(Roy F. Baumeister).坏比好更强大(Bad is Strong Than Good)

新闻传播的作用篇8

基于自媒体的诸多优势和特点,自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已经逐渐成为继传统媒体之后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认真分析自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不但有利于促进自媒体发展,同时对促进新闻传播也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自媒体的发展来看,自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媒体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自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当前自媒体主要以网络媒体为主。例如,微博、微信及其他网络通信工具。随着自媒体使用群体的增多,新闻传播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传播载体,对新闻事件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自媒体的出现对新闻传播载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自媒体加快了新闻传播的速度。新闻传播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传播时,受到传统媒体播出事件和受众群体的限制,新闻传播在整体速度上并没有实现快速提高。但是自媒体的发展和运用,给了新闻传播以有力的支撑。由于自媒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浏览新闻,并可以及时的参与新闻评论,对加快新闻传播速度,提高新闻传播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3)自媒体拓展了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传统媒体中,新闻节目在播出过程中,观众只能是被动地看,对新闻事件背景的了解也仅限于节目组的介绍。自媒体出现以来,新闻传播中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新闻事件中,不但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新闻事件的背景资料,还能通过网络及时参与新闻事件的评论,使得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加,对促进新闻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二、运用自媒体提高新闻传播能力的具体措施

基于自媒体的诸多优点,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全面应用自媒体,提高新闻传播能力,对促进新闻传播发展,满足新闻传播需要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新闻传播应对自媒体有正确了解和认识,并做到积极运用自媒体。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运用自媒体提高新闻传播能力。

(1)在新闻传播中增加自媒体传播样式。为了达到提高新闻传播能力的目的,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应将自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样式来看待,在新闻制作和播出过程中,增加自媒体传播样式,为自媒体提供新闻传播渠道,保证新闻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在自媒体中广泛传播,使新闻传播能够在时效性上有所提高,满足新闻传播的需求,为提高新闻传播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2)积极运用自媒体的快速传播和全面参与的特性。由于自媒体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新闻传播在利用自媒体的同时也要清除自媒体的这一属性,做到掌握自媒体特征,熟练运用自媒体的特性,使新闻传播能够做到快速传播,并利用自媒体受众群体众多的特点,提高新闻的参与性,使自媒体用户能够积极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来,为提高新闻传播能力提供有力支持,保证新闻传播的整体效果。

(3)在新闻传播中引导自媒体的发展和运用。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媒体形式,在信息传播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新闻传播要想运用自媒体提高整体传播能力,就要在新闻传播中有效引导自媒体,使自媒体能够在将新闻传播作为主要的传播内容,为新闻传播提供可靠的传播样式,并逐渐代替传统媒体称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所以,加强自媒体运用的引导,是保证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

三、自媒体对新闻传播的促进作用分析

从自媒体的发展来看,自媒体的出现给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并称为传统媒体的有力竞争者。随着当前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的传播速度将越来越快,其传播深度和群众参与程度也越来越深入,对新闻传播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强。因此,正确分析自媒体对新闻传播的促进作用,对提高新闻传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来看,自媒体对新闻传播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媒体推动了新闻传播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自媒体的参与,使新闻传播在传播能力和传播质量上有了较大提高,对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自媒体的运用来看,自媒体的运用,已经成了新闻传播的重要发展趋势,对新闻传播能力的提高和新闻传播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对自媒体的作用有正确认识。

(2)自媒体改变了新闻传播只能依靠传统媒体的局面。自媒体的出现,给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和传播形式,使新闻传播能够在传统媒体之外获得新的传播形式的支撑。因此,自媒体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具体形式,使新闻传播能够在传统媒体之外取得全面创新。由此可见,自媒体对改变新闻传播媒体形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自媒体对促进新闻传播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自媒体的参与使得新闻传播不但获得了新的传播方式,同时也获得了有力的促进,对提高新闻传播能力,促进新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当前自媒体的发展以及新闻传播实际,自媒体的参与对促进新闻传播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新闻传播的作用篇9

1新闻传播的原则

新闻传播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新闻传播所具有的公开性,是其应当遵守的根本原则。新闻面前人人平等是新闻传播的核心思想,新闻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的特权,而是人们应当普遍拥有的权利,如果新闻传播只能局限在某个区域或者环境时,那么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新闻传播的原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1实事求是的原则

新闻报道的根本原则就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因此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新闻是群众获取国家与社会发展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媒体与群众之间实现互动的主要方法,如果新闻传播不能保证其真实性,大量虚假新闻,就会对群众产生误导,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起到传播社会信息的作用,所以必须要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1.2时限性原则

新闻价值的作用需要在一定的时间限定范围内,如果不能保证新闻传播的实效性,新闻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所以新闻传播的时限性也是其应当遵守的原则。新闻传播的关键在于“新”,在第一时间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传播给群众,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而失去时效性的新闻,也就失去了新闻的生命力。

1.3公开性原则

公开性原则是新闻传播的核心原则。随着新闻传播的不断发展,新闻的内容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闻公开性原则而不仅可以保证其职能的发挥,而且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新闻。在当前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公开性不仅仅意味着实事求是,更加意味着群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够得到足够体现,并且维护受众的合法权益。所以,公开性的原则首先要满足的就是公众利益的实现,体现新闻媒体作为公众传播平台的立场和观点,并且符合受众的审美观和社会的审美评判标准,才能有效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新闻公开性原则的意义在于,可以为公民知情权提供必要的保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新闻传播速度的加快,而且新媒体的数量和形式越来越多,面对纷乱的传播信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处理,而只有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才能真正体现公民的知情权,并且将其与公共信息的性质相联系,为群众提供真实的、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同时,公开性原则也可以为新闻传播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增强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新闻媒体社会功能的发挥。当新闻传播可以充分体现其公开性原则,可以对虚假新闻、失真新闻等形成强烈打击,并且在公开环境下树立新闻传播的良好社会形象,使新闻媒体的作用得到强化。

2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方式

2.1自媒体与新闻报道的融合

自媒体与新闻报道的融合是当前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未来新闻传播发展的趋势。在媒体环境日益开放的环境下,自媒体逐渐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主阵地,也有新闻媒体专门针对自媒体开设了相应的版块,力求丰富新闻传播的渠道,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不仅可以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也有利于增强自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我国新闻传播媒体的规范化发展。

2.2新闻传播价值的确定

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新闻的价值性,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很多新闻报道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现象,造成了大众的审美疲劳,也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的价值。因此,重视新闻传播价值是当前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拓宽新闻的渠道,并且融入更多可以引发人们思考的内容,从而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

2.3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

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人们对于信息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越来越渴望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丰富的信息,这也无形中为新闻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闻传播的方式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碎片化信息充斥媒体的情况下,应当通过更有针对性的筛选措施帮助读者进行信息的甄别,并且将新闻内容进行简化,用最简单的语言提炼出新闻的核心,满足读者快速阅读的需求,节省阅读时间的同时,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

3提升新闻传播能力途径

3.1迎合新时期文化发展趋势

新闻传播除了自身传播信息的功能以外,也是国家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志,因此从某种上来说,新闻传播也代表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水平。因此,新闻传播能力的提升,必须要迎合新时期的文化事业发展趋势,不断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和传播形式,从而提升我国新闻传播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2品牌战略的应用

品牌战略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理论的中心思想,而新闻传播媒体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也要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所以新闻媒体也应当注重自身的品牌形象建设,通过内容、形式的不断创新,构建体现自身特色的营销模式,从而形成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发挥品牌战略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3.3技术融合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媒体技术的日渐丰富,新闻传播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新闻传播也需要紧跟时展步伐,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融合,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进行有效融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从而促进新闻传播能力的提升。

4结论

新闻传播的作用篇10

关键词: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

一、严格把控电视新闻报道的节目选题

当前新兴媒体发展迅速,由于传播迅速、时效较快、传播内容丰富、受众较多等原因,使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丧失了优势,失去了竞争力。因此,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需要积极与新兴媒体相结合,充分借鉴新媒体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进而促进电视新闻的转型升级。当前在各种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广大观众的品味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前媒体平台较少,大部分围绕着电视新闻平台传播新闻资讯,电视新闻传播是人们接收新闻资讯的重要平台,所以其得到了诸多观众的关注和认可。然而,当下新兴媒体平台发展迅速,多媒体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元的新闻信息,媒体平台节目的选题也比较新颖、接地气,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也提升了新兴媒体平台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此,电视新闻传播也需要从节目选题上下功夫,做好市场调研,广泛听取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人民群众的喜好,根据市场调研情况做好电视节目的甄选。比如,当前推出的《国家宝藏》《朗读者》等节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系列节目都是经过千挑万选选出来的,这些节目立足市场,抓住了观众朋友的内心需求以及爱好,节目制作精良,为此收获了观众朋友的好评,也取得了成功。电视新闻也需要严格把控节目选题关,根据观众的需求和爱好推出一些新颖、有代表性又充满正能量的电视节目,让广大观众能够从电视节目中寻找到有价值的东西,进而实现电视新闻传播的目的,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自身发展,提升电视传播的竞争力。电视新闻传播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首先,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电视新闻应当及时将镜头聚焦突发事件现场,了解突发事件的始末,将最新的现场情况第一时间报道给广大受众。在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新闻传播从突发事件入手,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其次,典型报道,对于一些典型事件、典型案例等,电视新闻平台应当进行相关报道,让受众从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身上学习到有用的东西,进而向受众传播正能量,提升影响力。再者,重大事件报道,重大事件一般影响力较大,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国庆70周年庆典、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由于自身影响力较大,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为此电视新闻平台对于重大事件应当进行深入、全面的报道,将最新的新闻资讯传播给广大受众,扩大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实现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

二、充分发挥电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在互联网多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资讯传播的时效性是平台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多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媒体融合时代信息传播快速、便捷,受众短时间内就能接收到相关的新闻资讯。媒体融合使新闻信息传播迅速,为此电视新闻传播平台也需要加强传播的时效性。电视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平台,其自身具备传播的时效性,为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电视新闻传播也需要积极借鉴新兴媒体的优势,提高自身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新闻信息传播快,观众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消息是媒体发展的重要一项内容,电视新闻传播应当积极进行改革,精简媒体平台内部结构,加快新闻信息的获取、收集、整理,进而让新闻消息能够快速地传播给广大观众。如果电视新闻传播做好时效方面的工作,电视新闻才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才能在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在今后的自身发展过程中,电视新闻传播平台应当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整合优势资源,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提升信息传播的质量,进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三、丰富电视新闻传播的渠道

当下新兴媒体层出不穷,电视新闻要想快速地将新闻资讯传播给广大观众,需要不断丰富和优化新闻传播的渠道,从多个渠道传播新闻资讯,进而扩大新闻资讯的传播范围。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传播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当前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直播等平台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多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新闻传播应当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台来扩大新闻资讯的传播渠道。利用新兴媒体进行新闻传播,一方面可以拓宽传播渠道,增加受众面,另一方面由于新兴媒体功能多样,传播及时、迅速,吸引了较多观众的注意力,增加了受众新闻娱乐体验感。所以说要利用多媒体扩大新闻资讯传播渠道,将最新的新闻资讯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给大众,进而实现电视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电视新闻传播需要借助互联网多媒体平台,扩大新闻资讯的传播渠道,可以将相关的新闻消息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进而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竞争力,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实现电视新闻传播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