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十篇

时间:2023-03-22 23:59:22

车辆工程专业

车辆工程专业篇1

台湾大部分与车辆相关的专业都隶属于机械工程,相当于211以上的台湾科技大学,近似二本左右的屏东科技大学、虎尾科技大学,私立的明志科技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的车辆工程培养目标是培育车辆产业所需专业工程人员,并针对车辆产业的零部件研发、设计、制造、装配,以及营销管理、售后维修等各项技术进行相关教学及研究,以开发先进车辆零部件增进车辆性能及安全性。台湾科技大学、屏东科技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路线图如图1、图2所示。台湾科技类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分析:

(1)合理加强公共、专业基础平台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不代表授课内容系统性越强越好、深度越深越好、难度越难越好,恰恰相反,应用型院校应该不脱离培养目标的核心思想,授课内容应该越简明越好,越通俗易懂越好,关键是把要求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融汇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比如高等数学、工程图学、机械大类等课程都有需改进的地方。

(2)根据专业特色,增设前沿性课程汽车新技术课程除了汽车专业基础课,如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汽车设计等为必修课必须开设外,增设前沿性的汽车新技术课程,如汽车空调、电动汽车、轨道车辆等。

(3)专业模块各具特色各校学科发展方向不同,课程设置有所侧重。其课程设置中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如屏东科技大学为车辆动力系统工程师、开发工程师、服务工程师、生产制造工程师开设了不同特色的课程。

(4)学生接触专业早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即安排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程,如屏东科技大学在一年级新生的课程中安排了“车辆工程概论”、“车辆实习”以及“车辆应用材料”等课程。

2.三明学院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2.1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二十一世纪科技进步和海西经济区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全面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必要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并重视与汽车技术发展有关人文社会知识,能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管理等部门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2业务培养规格

学科基础知识的要求以及对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与汽车相关的机械领域基础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当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车辆及其相关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大学外语水平达到学校规定要求。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工程材料、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设计、汽车营销等基础知识;(3)掌握本专业领域内汽车设计制造方向或汽车服务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实践能力的要求:(1)具有解决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掌握汽车常见结构拆装、汽车驾驶等基本操作,能够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与分析工作;(2)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就业方向的要求:可直接从事汽车及其零部件设计、制造、运营维护与检测等工作,亦可从事与汽车相关背景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战略策划、软硬件应用或机械工业领域的相关教学、培训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2.3课程设置研究

通识教育平台52学分:其中必修课44学分,占25.9%。主要包括:大学英语(Ⅰ-Ⅳ)、大学体育(Ⅰ-Ⅳ)、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等。选修课合计8学分包括:人文社科类4学分、艺术类2学分、心理健康类2学分。专业大类平台62.5学分:其中大类基础课程24学分,数学4门13学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大学物理7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学分;大类核心课程38.5学分,包括材料与力学类3门10.5学分;设计制造类课程3门17学分,热学与流体类1门2.5学分,测量检测与控制工程基础3门8.5学分。车辆工程专业平台17.5学分占10.3%,其中汽车设计制造模块包括:汽车结构、汽车理论、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设计等4门课程;汽车服务模块包括:汽车构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器与电子学、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工程等5门课程。专业选修课11学分,主要有:专业英语、汽车动力学、汽车CAD/CAE技术、载重汽车技术、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汽车安全技术、人机工程学等总共开课近20门。实践教学环节28学分,共8门专业相关的主要有:机械制图测绘、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结构拆装实习、汽车工程认知实习、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驾驶实习、汽车生产实习、综合论文训练。

3.结论

通过对新建应用型本科学院新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得到如下启示:

(1)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不是研究性教育,而是一种为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具有明显的择业性倾向或就业导向。这种选择就业不是面向单一职业,而是面向某类行业或职业群,使学生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性。接受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少量的学生有机会立即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或出国深造。课程体系设计应该从源头上化解这个矛盾。

(2)无论是直接面向特定职业群的课程,还是设置学科课程,都应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服务。应用能力可以分为:关键能力或基本能力,即面向所有职业、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具有的能力;专业基本技能,即与具体学科专业相联系的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即与职业群相联系的能力,主要通过构建不同的课程平台达到不同能力培养的需求。

车辆工程专业篇2

目前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课时比重偏低,缺乏对新概念、新技术的介绍;

(2)设备陈旧,缺乏实用性实验的开设;

(3)科研活动参与率低,未形成完善的创新培养体系;因此,在培养体系、课程平台、教学模式等方面对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类课程进行全新的探讨,既可以作为对“机电结合,特色分流”交叉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也可以通过车辆工程专业“以点带面,见贤思齐”,带动其他专业学生对网络通信类课程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体系的改革

现有网络通信类的课程教学以车载CAN和LIN网络理论的认识为主,实验教学则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内容为主。但是,传统的车载网络已失去原有的主导地位。针对“以车为本兼顾网络”的原则,需要逐步扩大网络通信类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立足本专业课程,学科交叉,勇于探索。通过车辆工程专业导论和认知实习,重点在于拓宽学生视野,初步建立学生对车载网络知识体系的感性认识。展示本专业前期积累的各项成果,如飞思卡尔智能小车等,为后续知识体系交叉学习打下基础。在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选择车辆相对独立、功能简单,但系统结构较为完整的网络通信类实验项目,力求学生能在课程实验中能加深对车载网络通信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车载网络算法优化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课程设计、竞赛的形式,选择适当的课题展开具有实际工程应用的综合训练。围绕汽车行业生产、研发过程中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问题进行选择,力求实现能正常运行的实验室样机,提高学生在车载网络通信及优化方面的综合能力。

3课程平台的改革

围绕培养体系的三个层次,对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性规划,在专业基础课中增设网络通信类基础课程,整合优化成“大机械类基础课程平台”,并配合车辆工程专业主干课,适当增设专业特色选修课,引导学生进行机械设计方向和车载网络通信方向的分流。在先修机械类、通信类公共课程的基础上,以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主要依据,搭建“车载网络特色课程平台”。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既要增设网络通信类课程,还要兼顾原有机电类课程的设置。相互支撑,构建车载网络特色课程群,通过车辆机械与电子信息学科体系的交叉,实现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1基础平台

通过增设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课程,结合相应的课程实习,将通信网络类课程融入到基础课程平台中。以主题会议、专家报告等方式向低年级学生介绍行业前沿技术以及网络在汽车中具体应用,形成直观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兴趣。由于总课时的限制,通信网络类基础课程以小课时、重实践、多交叉的形式进行调整。由于机械类课程在车辆工程总课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网络通信类的课程根据“不同方向不同要求”的原则进行压缩。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压缩课时量,以增设相关网络通信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如果不进行专业分流,势必会造成机械类课程与电子信息类课程在学时分配上发生冲突。面向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形成车辆与通信互为支撑、优势互补的格局。创新性的将部分学生引导到车载网络通信方向,有效缓解机械与通信类课时冲突的问题。

3.2特色平台

围绕新能源汽车、车载网络等汽车行业重点研究方向,设置课题研究小组,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负责人,配备2-3位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团队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交叉,阶梯分工明确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鼓励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自由组合,选择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创新平台的课程覆盖了车辆、机械、通信等领域,涉及汽车电子、新能源和通信网络等多个方向,满足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兴趣要求。团队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交叉,阶梯分工明确;对部分优秀本科生,仿照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指导的培养制度,进入实验室协助配合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实现导师负责、研究生协助的双导师培养制度。

4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在课程中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通信类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车辆工程和网络通信的知识,既能将教学内容从机械知识结构拓展到网络通信领域,也能够将网络通信领域的最新技术应用到车辆工程中。但我国高校中在机械工程和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为了充实教学队伍,可以聘请汽车行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同时,支持和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新技术。鼓励学生将新想法、新创意,以发明专利、科技创新竞赛的形式实现。对构思新颖的选题给予必要的科研经费和指导,同时设定创新学分,进一步推动创新研究。

车辆工程专业篇3

随着全球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高速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正在向更高综合素质和更国际化的目标发展,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过硬的英语素质。2007 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 号)中提出要在 2007 年至2010 年四年内建设 500 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1-2]。

目前国内的高校,仍然是以汉语普通话作为一种通用的教学语言,而在周边地区,像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大学却多数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连台湾地区采用英语授课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在国际上,以英语作为语言工具进行教学或从事学术活动已经极为普遍,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往中使用最多的通用语言之一,因此,以英语进行信息传递已经成为目前科学与文化交流全球化的一个首要选择,同时也是一种必然趋势[3]。现阶段国内的双语教学(Bilingum Teaching)是指除汉语(母语)外,用一门外语(绝大部分为英语)作为主要课堂教学用语的学科教学。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习者能达到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流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2 车辆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实施与改进2.1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天然优势,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将较难讲解或理论知识理解上难度较大的内容以动画、声音、视频等媒体形式,并配以计算机软件辅助讲解,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达到讲解的直观化、趣味化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2.2增强双语教学的师生互动

中国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 "的课堂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双语课堂上更是教师的讲授构建了整个课堂的重心。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学生不是积极参与者,在心理和行为上有意或无意地逃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本文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着重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能使课堂从"教"模式转向"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3车辆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效果

充分利用汽车实验室完善的设备条件,将实验室教学情境引入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相应层次的实验内容,分工协作,在动脑的同时动手实践,完成实验课程的讲授。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共享,从而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完成学习。3.1采用新型project 教学模式

新型project 教学模式是指拟定深度适宜的合作课题(case study),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然后制定工作计划,分工协作(Learner centered approach)完成课题的一种教学方法[6]。它提倡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互动教与学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灵活的按需交流专业内相关话题,充分提高车辆工程专业领域英文科技文献阅读与译述能力。

ESP试验教学涉及车辆工程领域内核心内容,对专业内容的理解和描述是本教学方式的一大侧重点,要求学生能够采用英语直接对话,综合性考察学生自我学习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收集整理专业文献,采用英文复述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外语表述能力。本教学方式的另一项重点内容,采用课外指导方式,在实验室真是场景中用实物来演示教学内容,同时现场英文方式交流,既培养学生英语表述能力,也培养学生一定的现场感,学生能更深刻的了解教学内容[7]。3.2建立双语教学师资选拔与培养体制

车辆工程专业篇4

关键词: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新常态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面临着关键发展时期,为了迎合新时代背景下的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很多企业为了迎合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要求,却难以招到自身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种矛盾问题则是直接影响到我国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问题。就其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我国当前的理论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这样的影响则会造成人才供给和社会人才需求存在着较为严重化的错位情况,难以符合实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对于本科院校的发展来说,考虑到其正处于这样特定的历史时期,则应非常重视如何从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向培养到应用型人才的转型发展,这样才能符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好体现出本科院校的发展潜力。这里结合相应的本科院校为例,通过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化的分析,在高举建设应用型大学为指导方针的要求下,重点积极探讨了如何有效进行基于合作办学、应用导向教学平台建设,以及全面提升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建议,希望对于广大同仁能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的作用。

1学校转型发展现存问题

结合当前本科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相应的建设应用型大学为指导方针的要求下,结合学校的转型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2]:第一,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应的基础设施普遍较低,经过统计,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则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开始了任教工作,这样就没有相关的工程实践经验,也难以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进行学生的辅导工作,往往在进行实训课程中,难以有效结合工程实践的特点以及要求开展重点的论述,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工程实践中的关键点。另外,部分工程实践中所涉及到的仪器设备数量比较少,存在着一定的陈旧设备难以符合实训课的教学要求。第二,本科院校的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并没有深入相应的企业来进行调研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部分课程教学活动都是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是体现出科研型高校的特点,其中的专业基础课程所占的教学比例时间比较多,而往往忽视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其所占比例内容比较低,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的实践性能力比较低,学生动手能力差,这样就难以适应当前的工作岗位需求,在进入工作岗位前还需要较长的适应过程。从总体来说,人才培养不能符合当前的汽车行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第三,当前本科院校存在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则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机械化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中,主要时间则是用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难以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没有足够的互动教学的内容,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在开展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过程中,选择题目过于陈旧以及落伍,并没有结合时展的特点来实现题目的创新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2应用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的探索

在当前的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应该充分重视如何迎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够实现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需求。从我校的车辆工程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重点从校企合作办学、基于学科竞赛、搭建学生学科竞赛平台以及相关科研项目驱动毕业设计的角度出发,重点论述了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有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希望能全方位实现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2.1校企合作办学

利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逐步深入,应加强学生和社会进行平台搭建的机会,进一步拉近企业和学校的距离,帮助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获得足够的支持,利用在企业的锻炼机会来全方位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化技能人才。本学校的车辆工程专业同当地的企业进行密切联系,并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再结合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逐步完善相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并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教学实验班等活动。利用寒假暑假等时间,全方位支持教师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旨在全方位有效实现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并能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加强车辆工程专业中的毕业实习、毕业实践、实验室建设等项目内容,鼓励企业能够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指导等活动[3,4]。经过这方面的不断努力,签订协议的两年时间中,已经联合培养了两届65名学生。在具体的合作办学过程中,积极邀请企业工程来学校进行专业课程讲解,能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重视实践性技术细节的探索,另外,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实习过程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论文写在实际工程项目中,以便全方位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专业化的职业素质能力。

2.2搭建学生学科竞赛平台

鼓励学生从自身的学习需求出发,积极参与到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巴哈大赛等项目中,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而构建学科竞赛平台,利用竞赛方式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在这种学科竞赛平台的基础上,应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实际工程设计的契机,有效实现了解并参与到毛坯制造、零件加工装配到整车组装、调试、维修等过程,这样能够结合相应的竞赛需求而获得符合要求的赛车。正是利用上述方式,一方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专业性知识水平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能有助于保障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升。在进行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巴哈大赛汽车大赛中,正是本着全方位搭建学生学科竞赛平台的教育理念,我们学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优异成绩[5]。学生利用学科竞赛活动,一方面能有效全方位保障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

2.3基于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驱动毕业论文

在当前的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一般存在着毕业设计题目陈旧、学校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这样在进行本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及指导工作中,都是结合相关的学科竞赛以及教师科研项目等来将其进行创新发展毕业设计的主要方向,这样也能有效全面提升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充分体现出在进行毕业论文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比如,针对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项目的相关内容,所涉及到的学生毕业论文题目可以为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悬架运动学分析以及优化、方程式赛车空气动力学仿真模式分析等方面的题目,这样则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能力的提升,也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相应要求。

车辆工程专业篇5

关键词:车辆工程;培养模式;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车辆工程专业。对于一些建校时间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无论从师资队伍及科学研究能力来讲,还是从生源来讲都不具备培养高级研究型人才的条件。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到企业工作,在教学改革中,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强化市场经济意识,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自身条件,办出自己的特色。

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办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由于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

由于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建的车辆工程专业一般脱胎于传统的各机械工程专业,在教学师资、实验设备等方面还相当程度地依托于上述专业;特别是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所面临的就业市场不单是汽车相关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到和汽车关联性小的机械行业。因此,如何在充分保证就业的前提下,培养具有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了这些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重要的培养目标。当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培养模式

一般地,各类高校存在以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

(1)研究开发型人才。这些人应具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能通过分析、综合科学原理和已有技术,创造出新的技术构思和理念,并在特定的条件下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这类人才占学生总数的10―15%。

(2)工程管理型人才。这些人应具备较宽的多学科工程背景知识、较强的企业管理意识和综合组织才能。面对市场经济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他们应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技术水平发展动态,熟悉国内外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生产工艺及生产系统的创新设计,并在确保产品与工作质量而设立的人才考核制度下,能把握市场经济杠杆,实现企业的人、财、物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最佳的企业经济效益。这类人才占学生总数的15―20%。

(3)技术实施型人才。这些人应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能。面对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以及在更新工艺和更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过程中,发挥其专业知识特长,正确处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直接面向和服务于生产第一线。这类人才占学生总数的60―70%。

可以看出,技术实施型和工程管理型的工程师需求比例很大,应该把培养这一类型的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虽然进行的本科教育与全国性重点高校进行的本科教育是同一层次,但属不同类型的本科教育。重点高校着重培养研究型、开发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则应着重培养技术实施型和工程管理型人才,具体地讲,他们开设的车辆工程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的工艺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管理工程师等。

二、“2+1+1”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的“2+1+1”教学模式已得到各类院校的广泛认可。

“2”即在四年制专业中,利用2年的时间学习全校性的各工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这2年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个“1”即用1年的时间学习机械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地称为系定选修课。它主要是培养机械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实际上这也是车辆工程专业必须掌握的机械专业基础。

第二个“1”即用1年的时间学习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及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常称为专业方向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可以在车辆工程专业下,也可能根据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发动机、汽车设计及制造、汽车运用等。不过对于新建车辆工程专业而言,起始阶段不宜开设过多的专业方向,应当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根据自身条件办好一两个方向,以后逐渐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2+1+1”教学模式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的顺序发展来组织的,而主要表示教学内容所占的时间。如在第六学期就可以从申报的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中挑选组成车辆工程专业,并安排专业方向的先期课程,不过这学期还应以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在第七学期也可以安排一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当然这学期应当以车辆工程各专业方向课为主。

通过“2+1+1”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涉及面较广的知识结构,这样更符合21世纪教育的要求。

三、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人才获得的知识结构是否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为此,必须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专业知识的构架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应以培养目标为指导,以知识结构为框架,以培养模式为尺度,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理配置。教学计划的制定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加强工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训练。

根据车辆工程的特点,可将课程体系分为5个模块:

第1模块是以目前的政治理论课为基础的人文学科模块,包括政治理论、语文、外语、法律等课程。

第2模块是理论基础模块,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物理、大学化学等课程。

第3模块是计算机基础层,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编程语言、微机原理及接口、网络技术等。

第4模块是机械工程基础模块,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工程材料、公差与测量、测试技术、机械制造基础等。

第5模块是车辆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模块,包括汽车构造、发动机理论、汽车理论、车身制造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运用基础等。

采用这种模块分类方法具有下列特点:

(1)将传统的4个模块结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改变为5个模块,这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课程体系和大纲体系的全方位调整,它强化了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传授。

(2)车辆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主要从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求出发,发挥高校特有的优势,以汽车构造与制造为重点,夯实基础,提高学校培养的效率。

(3)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其按照专业模式来设置,即从计算机基础到计算机应用,使学生能够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4)由于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属于一种以经验积累为主要形式的非数字化技术,这种知识获取的最佳途径是到企业基层锻炼一段时间。学校环境中只能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基础性教育,无论花多大精力和时间,都不会产生质的变化。因此,传统专业知识的灌输应注意知识面而不是增加专业知识的深度,同时,专业知识的应用应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

(5)模型中前4个模块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是相对稳定的,第5个模块的知识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调整,将第5个模块的课程尽量压缩到第4学年进行,有利于增强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

四、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工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贯穿整个教学计划的全过程。具体形式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这些具体、直观的教学环节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有益的。但是这其中有些环节过于死板、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对于在人、财、物等资源紧张的条件下新建的车辆工程专业,首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根据学校条件,重点建设好汽车发动机和底盘的拆装实验设备和部分测试设备,才能基本满足教学要求。

目前不少学校的认识实习都以参观为主,学生走马观花,炮制实习报告,整个认识实习成了走过程。要改变现状,首先要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机械和汽车相关企业。作为参观的补充,还可以组织观看专业录像、组织专题讲座、师生座谈等多种形式。还可以采用调查研究的形式,即老师事先指定几个课题,把学生分组(3―5人为一组),让学生进行专项性调查研究,最后上交调查报告等。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达到了认识实习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调查分析、综合判断能力。

很多学校的课程设计都是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各课程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而车辆工程是一个由很多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展起来的综合体。因此,在做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如以汽车某些典型零部件作为研究对象,使得学生在做完《机械原理》的课程设计后,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课程的设计,如《机械设计》、《公差与测量》、《机械制造工艺》等,并最终与《汽车设计》等课程联系起来。这种多门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做法既让学生对整个专业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学生在作后续设计时,又对自己前面的设计的合理性、正确性有了定性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毕业设计是专业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课题选题上,应当坚持符合学生兴趣的多元取向,结合科研项目或实验室建设,以综合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知识的课题为主,进而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车辆工程专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必须与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和特色,创造出个性化的车辆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陶秀祥,孙凤杰,何京敏.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3).

[2]劳帼龄.多渠道宽口径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7).

车辆工程专业篇6

关键词:方程式汽车大赛 一体化 教学模式 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如何改变高等学校现有的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实践、创新、卓越工程师型人才显得十分必要[2]。以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为平台,建立一种新型学校培养实践、创新、卓越工程师型人才的“教、学、做”车辆工程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车辆工程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

1.1 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简介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简称“中国FSAE”)是一项由高等院校汽车工程或汽车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组队参加的汽车设计与制造大赛。该赛事通过搭建自主创新技术的国际交流舞台,深化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主流意识,完善汽车人才培育机制,为中国汽车工业从“制造大国”向“产业强国”的战略方向迈进奠定人才基础,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培养汽车产业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新体系。

1.2 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车辆工程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现有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模式下培养人才,教学与实践存在脱节,理论与运用也存在脱节,导致应届毕业生缺少实践创新能力,制约着汽车行业发展。基于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车辆工程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这方面的缺陷。该模式以大学生方程式大赛为辅助,以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为主体[4],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教、学、做”一体化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模式,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2 基于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车辆工程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2.1 改革的目标

基于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车辆工程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发展、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培养学生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同时依托河南省车辆及零部件生产制造工业基地这个优势,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质量反馈体系,最终形成一套基于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的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2.2 改革的内容

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观念创新。明确基于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实践性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和定位,通过项目培养学生参加实际工程设计,并自己动手加工零件,制造和调试赛车,同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贯穿于整个赛车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2.2.1 由“纸上谈兵”到“真刀真枪”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工程设计实践,仅仅是延续理论上可行性的设计分析,具体设计的零部件能不能用于实际生产或能不能生产都是未知数,没有一个可以检查设计是否合理正确的方法。大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参与实际工程设计,由亲手设计每个零件开始,完成零部件的加工制造,最终装配出一辆满足要求的具有良好行驶性能的赛车。教学模式中设计实践应用的改革,学生进行工程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设计,而是必须应用到实际进行生产加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创新能力。

2.2.2 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校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是以金工实习和一系列课程实验进行实际动手能力培训。这种模式培养的是一种简单的操作能力,学生按部就班完成规定的实验,验证书本知识,发挥空间有限,仅仅是知道已有的工艺和设备的简单使用与操作。

通过参加大学生方程式大赛,学生完成整车设计。所有零件自己设计,在软件上完成控制分析,形成零部件图纸。自己设计零件加工工艺,在教师辅导下动手操作各类机床加工设备,加工出零部件,将这些零件应用到赛车上,通过实车验证设计、加工的正确性。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能更加适应企业发展。

2.2.3 传统产、学结合与企业合作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中,在产、学培养方面,企业多数是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很少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来。高校往往采用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的方式以参观的形式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种简单的参观,学生仅仅是形成初步的企业生产概念,并没有充分理解理论如何应用到企业实践。通过参加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参赛过程中学生要制造出一辆满足竞赛要求的赛车,在赛车的制作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与企业联合制造赛车,企业可以为学生在汽车零配件制造方法、制造过程、性能检测与维修等方面提供全面系统的培训和场地技术指导,学生提前进入企业中进行生产学习,并验证自己设计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2.2.4 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车辆工程专业是集车辆开发、设计、生产为一体的产品类专业,要求教师除具有理论知识外,应当具有丰富的产品设计经验。目前,由于新进教师多为高校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缺乏,这样的青年教师很难胜任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的教学体系。因此需要有实践培训过程,通常做法是到实验室工作1~2年,但效果不理想。建立了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平台后,这一情况明显改观。严格实践的要求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师型”教师,从而形成一支教学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因此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平台也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其更能够胜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的要求。

2.2.5 实验教学及实验室改革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多数以演示和验证性实验教学为主,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实际操作和一定的参与来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通过大学生方程式大赛平台,学生在赛车的制造过程中利用实验室的各种资源,自己动手制作、加工、组装、调试、维修赛车,且方程式赛车不仅仅是设计和制造赛车,还需在比赛中发挥优异的性能,因此必须进行汽车平顺性、舒适性、安全性、动力性等各种相关性能的检测试验。汽车各种性能方面的试验都要由学生自己操作完成,这样将学生由被动角色转化为主动角色,增强了学生对车辆工程专业实验理论与相关技术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步搭建了卓越工程师型校内培养平台。

2.2.6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质量反馈体系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评价,对教师的讲课和实验指导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的实践动手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来得到评价结果。这种评价方式是建立在理论评价的基础上的,没有可以检验评价效果的方法,如何建立一套能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的体系,使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不断上升,一直是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通过方程式赛车设计、制造、测试、比赛的过程,很容易评价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否合格和教师指导是否到位。这不是一种虚的评价方法,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制造出来的赛车在竞赛场上运行的实际性能来评价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这种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质量反馈体系能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质量管理制度。

3 基于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车辆工程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成效

基于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车辆工程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以主干课程为重点,跟踪汽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目标、主干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与实践、教学队伍和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工作。目前已形成了队伍结构合理,教学内容组织科学,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先进,教学效果良好的局面,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河洛风”SAE方程式赛车队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参赛队伍,参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获绿色环保大奖、最佳外观设计奖等11项大奖,赢得了组委会及企业界的广泛好评,得到CCTV-5、东方卫视等社会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与赞扬。

同时在赛车的设计和加工制造过程中,与中船重工725双瑞科技有限公司、洛阳一拖集团、洛阳亿众等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与专业对口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形成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生申请与赛车相关的发明专利2项,公开发表与项目相关的高水平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多篇。车辆工程专业形成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一批精品课程。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反馈体系,加速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了实践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创建结构优化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车辆工程部级教学团队。

改革成果应用于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每年直接受益学生150人,间接受益其他相关工科专业学生1 000人。改革研究面向全校,以大学生方程式赛车为载体,以车辆工程专业为实例,形成的一套完整“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4 结束语

基于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车辆工程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以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发展的教育教学为理念,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这种教学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组织运行体制,创造了一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新模式,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

参考文献

[1] 李延保.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6(3):28-32.

[2] 王树才,宗望远.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 2007,10(10): 63-65.

车辆工程专业篇7

[摘 要] 中国的汽车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低碳环保的要求,使得汽车产业由传统的燃油汽车向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方向发展。对于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必须把专业教学的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统一起来。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设置的方向性改革,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工程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这些都是提升学生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必然要求。通过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学生主体才能实现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获得创新能力以及就业和创业能力,成为合格的汽车工业的从业者。

[关键词] 汽车产业;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37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52- 03

1 前 言

中国处于汽车产业发展的旺盛期,汽车保有量卒年递增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息息相关,汽车行业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并在促进就业与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汽车的生产和使用带来了环境和能源负效应。因此,包括汽车轻量化设计,汽车的替代燃料的使用和排放控制技术,以及电动汽车等技术应运而生,减少汽车负效应,促进汽车行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全国各高等院校开设的车辆工程专业在这种行业发展趋势带动下,顺应汽车产业的发展脚步,高质高量的培养汽车行业的研究与技术人员,成为了高等教育不可规避的话题。

2 车辆工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新的汽车产业趋势下,学生必须作为教育环节的主体,在学习中一定要实现自身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获得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就业从业和创业能力。如图1所示,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为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老师的课堂讲授与指导,学校的配套实验设施,教材书本知识,网络视频与专业资源,以及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培养。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车辆工程专业大纲的设置和课程改革体系的建立, 而教学改革一定是针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有的放矢的开展。

3 汽车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3.1 教学方案的制定与课程方向设置

首先,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也就是教育方案的制定要能根据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前定制,有的放矢,要按照行业所需进行高等文化人才的培养。因此,对于传统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要与时俱进,不要墨守成规和一成不变。对学校教学管理层面而言,监督和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方案的修订,投入财力物力解决教学中的硬件设施的问题,重视试验和实践环节投入力度。从而保障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这一点作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汽车的智能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更是出现了物网智能汽车等高端汽车。在这种大环境下,强调相关的电课程的设置是有益无害的,是顺应行业进步的。相关的软件课程更包括Matlab 软件,数据库基础课程,更是包括车用电机,仿真,建模等课程,这类课程必须作为职业素质和技能的相关课程进行设置。

3.2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导师能力的要求

汽车行业迅速发展条件下对车辆工程专业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层次上的要求。教师不再是教与学的主体,但要做好的引导者,桥梁纽带和良师益友,要对学生有专业知识的正确教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导师作用。新形式下的教师不应该单纯揪住书本知识不放,而是一个有实际生产经验的合格的工程师,设计师,胜任导师职能。提倡专业教师培训与汽车产业发展接轨,教师参与企业实习与实习指导环节,有效的指导学生,不让企业实习环节流于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技能化能力的提高。采用多种方式强化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到教学能力过硬,教学内容适应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

3.3 专业教材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性

汽车专业教材存在问题如下:缺乏权威性与经典教材;教材与生产实际的结合程度不高;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不能与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与时俱进。必须对教材进行改革。其一,经典的教材继续延用,但在出版社的网站上,有编者按年度更新相关课件和相关的前沿技术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其二,汽车企业在新产品推广期一定会有最新的技术内容解读,要求出版社与教材编委会合作,这部分内容应该以补充资料的形式及时提供给教师作为课堂讲授资源。教材的编写离不开一线教师的授课经验,而教材的概念也并非传统意义的纸制印刷品这么的简单,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资源更好地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无疑对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促进大有裨益。

3.4 实践环节的改革建议

新的汽车工业发展形势下,要求学生培养从就业从业能力的综合素质着手,重视理论基础的培养,尤其强调方向性学习和实践,学生根据兴趣方向和从业目标选择性的参与相关的课程精学和企业实践等环节。联合办学与合作培养无疑成为了重实践,重能力培养的可行方案。有汽车企业的城市的车辆专业办学,应该依托企业优势,定点实践,定点合作,定点培养。非汽车企业所在高校办学缺少有效实践和实训环节,具体的解决方案可概括为:与4S店和快修企业等汽车销售和维修服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针对4S店,快修店的技术岗位供给做文章,参加企业内部职工培训,参与企业的生产实习。与企业开辟第二课堂,创建大学生创新中心,对学生开展分层次和分方向培养,创立大学生车辆兴趣小组和创新团队,立体化的进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创新的三位一体,通过企业锻炼实习,培养学生的进取性思维能力。

3.5 网络课程的推动与开展

网络资源的利用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作为保障。网络资源的丰富,提供了开辟车辆工程专业第二课堂的可能性。众所周知的慕课课程的推进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学生自学能力的锻炼都是有益的,以学堂在线、超星、智慧树等超级慕课平台为依托,各高校传统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被改造为“慕课”。学生在线讨论的实现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评中相互学习。

4 结 语

车辆工程的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主体无疑是学生,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综合专业技能高,从业能力强的合格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是人才培养目标。 新形势下,车辆工程专业重视传统科目和传统理论的传授,扎实基本功。教学改革的方案必须针对性强,适应汽车产业发展进程的。从教学大纲改革,到教师能力提高,从教材的改革建议到学生实践环节的实施方案,最后,推动网络课程的开展,这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对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会促进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健康有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 1]龙志军, 訾琨, 朱涛.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 .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 17(1):27-31.

[2]陈国金,张建辉.校内外平台与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研究――以我校机械学科导论课为例[J].大学教育,2015(9):138-139.

车辆工程专业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车辆工程;企业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04-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该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要求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四年内必须要有累计一年的企业学习时间,即学生的学习要分为校内和企业两个阶段。在校内学习阶段,学校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感受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开发。[2]

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相应的企业培养方案也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企业培养方案是在企业实施,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各项培养内容的考核和培养质量的评价要单独进行,因此,企业培养方案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是相对独立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计划、工程实践条件、师资配备等。[3]

三亚学院于2012年同吉利集团签署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借助吉利集团的硬件条件,共建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即“三亚学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托该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三亚学院同吉利集团产教协同委员会共同制订了企业培养方案,为车辆工程专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教育及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4]

一、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目标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卓越工程师计划”机械行业标准》以及国家高等教育、三亚学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制订。通过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在生产实际环境中的学习、顶岗工作,深入了解工程实际,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实际动手能力与工程素质的协调发展。

学生在完成企业阶段的学习后,其专业素养和专业基本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工程研发及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工程组织和领导能力均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其国际视野及社会竞争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企业学习阶段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结合汽车企业的现场情况,将与生产一线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汽车构造等,采用现场实践和理论教学并举,感性观察和理性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在全面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第二,通过企业实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车辆工程专业,并热爱本专业;在加强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学习汽车企业的生产流程、实验方法、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锻炼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劳动光荣的观念,加深与生产制造企业的深厚感情。

第三,为学生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汽车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或为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学习奠定工程实践基础。

第四,在企业工程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在汽车企业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完成毕业设计。

三、企业学习阶段的基本要求

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学校完成了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部分专业选修课的学习。通过在吉利汽车集团及其发动机、变速器等配套企业的生产实践,了解汽车企业重点产品加工制造的整个流程;通过在加工制造部门、装配检验部门、工艺设计及管理部门等轮岗实践,初步了解汽车产品的生产制造及工艺管理流程;熟悉重要的生产设备、检验仪器的结构特征、技术指标和操作规范。

首先,企业实践期间,所有学生均须全面参与汽车企业的诸多方面,通过轮岗实习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了解并掌握实践企业重要产品的制造工艺、质量管理和设备管理情况,随时做好记录,并与所学知识进行对比总结。

其次,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掌握汽车企业重要产品的生产制造流程,体验现代化数控设备流水作业的高效性,记录并整理在线生产的技术参数。

再次,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学生还应了解现代化汽车企业的运行管理及经营状况,主要是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配置、生产车间的布置、机械设备的常规管理、汽车产品的销售运输等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最后,要求学生积极和工程师、现场工人师傅沟通,认真讨论或请教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实践总结并完成实践报告,同时在企业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四、企业学习阶段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三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拥有“三亚学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了“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通过聘请企业导师,联合学校教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为学生授课,学生在生产一线实践并学习,参与工程项目,参与吉利集团汽车产品的开发与科研实验,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最终完成整个企业阶段的学习任务。[5]企业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安排如表1所示。

(一)企业阶段的课程学习

企业阶段学习的课程,包括汽车检测技术、变速器检测技术等,由汽车企业派出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或学校兼职教师进行授课,并组织考试或考核,学生必须选修全部课程。

(二)企业阶段的实习安排

整个企业阶段的实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生即将进入专业课程之前的认识实习与金工实习。其中认识实习主要以企业参观为主,通过在机械加工、汽车装配、检测实验等相关部门的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并熟悉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掌握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及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标准知识,增强学生的工程认知水平,培养学生适应汽车企业工作氛围的能力,并进一步了解车辆工程专业的特点,提高对本专业的认可度。金工实习按照机械制造的整个流程及涉及的设备和技术,制订系列化的实习内容,由浅入深,认识和掌握机械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熟悉相关的设备和技术,完成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机械结构设计分析等方面的实习内容。

第二阶段实习的重点是本专业的特色培养方向,即汽车动力总成和汽车变速器方向,时间是在学生学习了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部分专业选修课以后进行。通过汽车企业的参观和生产实践,了解汽车整车的装配流程;通过在冲压厂、焊装厂、涂装厂、总装厂的实习,全面了解汽车零部件的加工过程。通过在发动机厂的实习,了解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机体、气缸盖、气缸套、齿轮等重要部件的加工工艺;了解铸造、锻造、热处理等工艺流程。通过在变速器厂的实习,了解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双离合变速器的装配工艺及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阶段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在企业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发现和凝练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现场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制订出可行的技术路线,并得出具体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工程实践,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能够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五、企业实践环节的具体内容

(一)认识实习

1.汽车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基本知识与规定,各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措施,特殊设备及特殊工种的安全教育。

2.汽车产品或零部件设计的基本流程学习。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跟随某特定机件的设计过程,了解该机件各设计阶段的基本目标、设计方法及实现形式;了解机件设计标准化方面的基本内容。

3.汽车产品或零部件的工艺设计与管理学习。跟随某特定机件的机械加工过程,了解其工艺设计与管理的基本技术,以及装配工艺设计的基本知识;了解机件的工艺安排与制造单位实施之间的配合情况,生产制造部门正常运行模式与管理方法,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协作运行;了解典型产品或零部件生产制造过程的基本环节与管理模式。

(二)金工实习

1.金属切削加工实习

通过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实习,了解车刀的基本机构、车削角度的设置、常见的刀具材料以及对刀具材料的性能要求;熟悉卧式车床的组成结构、运动原理、传动方式及常见用途。对于轴类和盘套类零件,应能掌握其装夹方法,了解其常见附件的结构,并进一步掌握通槽、断面、锥面、圆柱面、成型面及内外螺纹的车削加工方法。了解铣削、刨削、磨削及齿轮的加工方法,对车间常见的铣床、刨床、磨床,应熟悉其工作原理和加工方式,并了解各种刀具及附件的总体结构和简单分度的方法。

2.钳工实习

深刻理解钳工工种在汽车制造业、机械加工及维修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掌握制作钳工件时划线、锯削、锉削、钻孔、攻螺纹以及套螺纹的基本方法;了解扩孔、铰孔和锪孔的基本原理;了解金属刮削的基本方法和应用范围;在钳工实习过程中加深理解钻床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并掌握钳工工具和量具的使用方法,独立完成钳工件的制作。

(三)专业实习

1.整车厂实习内容

冲压厂、焊装厂、涂装厂、总装厂实习,吉利汽车整车生产线装配实习。

2.发动机模块实习内容

曲轴、连杆、活塞等运动件生产车间实习,凸轮轴、气门组等配气机构重要部件的生产车间实习,气缸套、气缸盖、机体等固定件的生产车间实习,齿轮生产车间实习,金属毛坯的锻造、铸造及热处理车间实习,发动机总成装配流水线实习,发动机总成性能指标的测试及实验实习。

3.变速器模块实习内容

手动变速器的装配线、性能测试实习,自动变速器的装配线、性能测试实习,双离合变速器的装配线、性能测试实习。

(四)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的同时,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结合工程实际需要共同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明确课题的任务、目标和要求,并查阅资料,进行项目调研,制订研究方案及执行计划,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六、培养质量考核

汽车检测技术和变速器检测技术由企业授课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在做检测技术实验方面的表现,主要是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面有没有工程创新意识,还包括授课教师对学生出试卷考核。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和专业实习的考核主要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实习过程,能否和企业导师进行有效的讨论,对发现的问题能否提出解决方案,还要看实习报告的撰写水平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也会采取过程考核的办法,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所形成的论文进行评审和答辩,由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给出最终的成绩。

七、企业导师队伍建设

在企业学习阶段,学校派出“双师型”教师参与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双师型”教师是学校专门建立的一批理论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有丰富的工程科学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及方法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一方面从企业、科研院所引进,另一方面是学校教师承担科研项目,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提高其研究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或者选派中青年教师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锻炼。企业方面,学校从企业中直接聘任工程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受教育程度高且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导师一起,联合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2]

八、结束语

目前,三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正在参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进行人才培养,相应的企业培养方案也在逐步完善之中。但卓越计划作为我国工程教育领域的新模式,对民办本科院校和企业而言都是新鲜事物,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调整。特别是在第一届学生毕业后,还要根据社会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监督评价和教育部对本专业的认证评估,来进一步完善企业培养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2]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1-74.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车辆工程专业篇9

[关键词]车辆工程;人才培养;实验室开放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44-02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将固定班级的学生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段到固定的实验室做固定的实验项目,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封闭特性显著,很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此,多数高校纷纷进行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改革。[1]我校汽车与交通学院在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实验室开放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和实施策略。实践证明,深入并有效地推进实验室开放,对于逐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乃至促进大学生就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车辆工程专业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训练计划为平台,构建以车辆现代设计为主线,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能力培养+知识结构+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及科技进步,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应用到汽车上,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现代汽车技术,而现行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严重脱节。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不浓,做实验时主观能动性、参与性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潜能。[2]为此,车辆工程专业结合“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以企业实际应用和产品研发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双导师”制,强化学生的企业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能够更多地接触企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验室开放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设备利用率,2011年3月,学校决定将汽车与交通学院汽车实验中心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学生在实验中心除了正常实验,还能进行车辆修理、车辆保养及其他工作。另外,学生还自发成立了各种志愿者小组。

实验室现有用于测量汽车驱动轮输出功率、扭矩和转速的汽车底盘测功机,发动机试验台,汽车拆装试验台,各种汽车零部件总成拆装实验台,汽车电子实验台及汽车电脑检测仪等设备和仪器。这些设备及仪器都应用在实验教学中,并部分对学生开放。目前汽车实验室承担汽车学院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构造、汽车实验学、发动机测试技术等多门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在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的支持下,汽车实验中心实验室对教学实验设备仪器进行创新性改进,制作了如下实验设备:奔驰车整车解剖实验台、奔驰车V8发动机解剖实验台、奔驰车自动变速箱解剖实验台、奔驰车驱动桥解剖实验台、桑塔纳发动机及变速箱解剖实验台、桑塔纳转向机解剖实验台、汽车ABS原理实验台、汽车点火系实验台、汽车起动系实验台、汽车充电系实验台、汽车照明系实验台。这些设备仪器的制作,丰富了汽车试验室开设实验课的能力,不但解决了本学院的实验课开设问题,同时也为实验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奠定了基础。

实验室开放既不限制实验内容,也不限制实验次数,满足了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它消除了传统实验教学让学生按规定的内容,在限定的时间内“齐步走”带来的弊端,让学生有所收获。[3]

二、实验室开放存在的问题

汽车与交通学院实验室是一个新建的实验室,我们深刻知道我们与其他实验室的差距很大,经验少、底子薄、人员知识结构偏低,且现行的实验室开放模式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急需建立和健全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使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使实验室始终处于规范化、合理化之中。完善各种登记制度,认真填写相应的实验记录和设备保养维护情况,确保设备处于完好的状态,并将记录存档。

2.开放实验室一般都按照设计好的模式步骤去进行实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提高。

3.开放实验内容单一,缺乏多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实验室按课程设置依附于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

4.新设备严重缺乏,限制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

三、实验室建设改革措施

(一)未来实验室开放发展方向

实验室开放要科学地优化实验课程体系,统筹安排实验内容,精选实验项目,采取切实可行的开放实验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增设综合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初步的科研意识。同时要注意课程前后联系,循序渐进,构成一个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建立完整的和一体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1.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合理搭配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内容,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验内容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趣味性。

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实践自己的想法时有一定的主动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将开放实验纳入学生实验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

(二)改革措施

1.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给大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和创新基地。在教学计划中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并将学生参与挑战杯、机械创新大赛获奖和申请部级、省级和校级创新训练获得的项目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学生参加创新训练和工程实践的成绩经考核及格后可取得学分。

2.配备创新创业指导教师

为鼓励和帮助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训练,要将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奖和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为教师科研考核的指标之一,吸引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环节中。鼓励和支持实验教师积极开展开放实验工作。

3.学生培养

实验室开放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容,学生进实验室要根据实验室开放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实验活动,每次开放都要做好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的记载。实验室开放要强调效果,每期实验室开放尽可能做到要有多种形式的物化开放成果。

4.设备更新

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新型整车及主要总成用于实践教学,更换替代淘汰车型,使学生掌握各总成在整车中的具体布局位置及与其他总成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四、实验室开放取得的成果

从形式上来讲,这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是指实验时间、实验教室、实验设备的开放。从深层次来讲,是指提供给学生选择实验题目和实验方案的空间。实验内容一般有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部分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内容;选做部分是对于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其可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做一些相关的、感兴趣的其他实验;课堂实验完成质量不好的学生也可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温故知新。这样,既提高了实验技能,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实验室的开放,使学生对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上课时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的重点上,思路明确,授课效果也得以提高。这样学生就成了主体,能自主进行学习。汽车学院三个专业实验课成绩通过率平均达到97%以上。特别是在本科生毕业设计阶段,实验室的开放使学生根据课题进行了必要的测绘、验证及相关实验,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还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验室的开放,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在汽车与交通学院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汽车学院学生出色完成了2011年东北地区首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无碳小车”的设计与制造,取得了东北地区总分第二的成绩,荣获一等奖。这次竞赛反映了我学院在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学院今后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工作中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五、总结

实验室开放四年多来,对培养学生的技能训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方面都具有实际的促进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促进实验教学改革,逐步形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规范有序地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志军.也谈开放式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3):98-100.

[2] 王峰,鱼静.高校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320-323.

车辆工程专业篇10

关键词:车辆工程 实践教学 双语教学

一、引言

为使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高校迫切需要培养出既掌握宽厚的专业知识、具有强大的工程实践能力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技术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复合人才。通过分析密歇根大学和凯特林大学的相关资料,可了解当前美国汽车人才的培养模式。他们非常强调日常教学工程实践,通过在课程中讲授一些先进的技能技巧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鼓励学生参与复杂汽车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加工过程,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团队中参与实践。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确为汽车行业培养出了大量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从长远考虑体现出一重大弊端:本科汽车工程人才实践能力不强、不善于独立分析与解决实践问题,不具有既懂理论实践又善于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竞争实力。因此,高校应该进一步提升以专业实践为基础、以英语技术交流合作为工具的教学体系的改革力度,增强学校教学的针对性,重构车辆工程专业的新型实践双语教学体系。

二、制定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一体化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就是针对车辆工程(英语强化)专业的特点,准确设置车辆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明确规定实训目标和内容、采用适合实训内容的方法和手段,使实践课程核心化、技能具体化、方法多样化,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英语交流能力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实用性原则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或升学需要,从实际、实用、实践的角度出发,加强实践教学必需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和技能考核体系。

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一体化是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综合能力,掌握车辆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和业务处理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国际国内车辆工程业务活动、从事一般的国际交流工作。

三、建立符合实践教学目标的实践双语教学体系

实践课程设置以本科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一条主线一个重点。作为英语强化班专业人才,以专业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主线,使之贯穿于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以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为重点。实践教学把车辆工程专业技能训练放在突出地位,以英语为实践课程的教学语言和目标语言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从而融合语言训练和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英语强化班汽车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加强“开口”和“动手”训练,强调“能说会做”。通过诸如《综合专业英语训练》类实训课程,培养学生“能说、会写、能操作”,体现车辆工程专业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四、改革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方法

根据实践内容和目标要求,适当选择教学方法和实训形式,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研讨法,推行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施实践课程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操练和实践。例如,“汽车生产与维修”实训采用的模拟训练法,将汽车实验室模拟成“车间工厂”的形式设计,分成前台服务实训室、发动机实训室、底盘实训室、传动系实训室、汽车电子实训室等,每周三和周五对校内师生免费实行测试和维修服务,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置身于不同实训室,模拟从事相关业务,完成从建立业务到零件营销、价格条款、测试维修服务等整个磋商环节的演练,使各个环节所涉及的英语表达用语得到强化训练。

同时,建立可视化远程教学互动平台和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多媒体库。根据汽车实验室车型的结构,一是拍摄汽车零部件和总成的分解录像和装配录像,并配以英文讲解内容;二是根据解构的零部件,拍摄相应的图片便于课堂教学;三是利用软件自制一些三维动画,将汽车主要零部件及其工作原理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四是从网络上获得相应的各种有价值的素材并加以加工和整理,形成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资料,使中国的学生与外国学生通过远程教学平台一起学习和交流,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融合。

合作教育是一种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与本地区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或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一年的“四加一教学(即四年学校教学加一年企业教学)”、或每学年设置为三学期制,其中两学期在校内学习,一学期在校外进行实践工作,目的是为了加强学习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整体优化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对于车辆工程(英语强化)专业来说,高校应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密切与社会、企业公司、科研院所等单位联系,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参加暑期实践,在长春一汽、大连客车厂、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等基地实现学生穿上企业制服顶岗实习,遵守企业纪律、融入企业文化氛围,成为企业“员工”等实训形式,将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练,及时解答实训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针对车辆工程(英语强化)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教育要求的状况,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和实践锻炼方案,教师除自主学习钻研、进修提高外,还到国外重点院校交流访问、国内企事业单位或大中型汽车公司等相关单位实践学习,使自己更好地胜任实践双语教学工作。

六、完善实践教学文件及规范实践教学规范秩序

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文件,每门实践课程都制定适宜的教学大纲,编制实训指导书、建立技能测试题库。实训指导书明确规定实训的项目、目标、要求、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考核标准等各项内容,对教师和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技能测试题库则对每项实训进行测试,学生毕业前进行综合技能测试,确保核心技能的掌握。

车辆工程(英语强化)专业推行5T教学步骤,5T指的是:目标(target)任务(task)示范(teaching)实操(training)测试(testing)。即在进行每项实训时,教师明确规定实训目标和实训任务,演示实训内容和操作过程并指导学生实际操练,实训结束时,学生完成技能测试。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实践计划的周密安排,基本解决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安排上、内容交替上、时间分布上存在的突出矛盾,保证实践教学有序有效的实施。

七、总结

中国汽车行业要发展自己的自主品牌,既需要发挥企业人才的凝聚力,更需要高等学校合理的配置教学资源、建立适合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要使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要求,应该进一步提升以专业实践为基础、以英语技术交流合作为工具的教学体系的改革力度,增强学校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化解汽车人才供需矛盾。总之,高校应坚持产学结合,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结合、课堂教育与岗位实训结合、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结合、校内基地与企业现场结合,提高汽车人才综合素质与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应乐安.美国高等汽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