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5:45

车辆工程专业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车辆工程;毕业设计;现状

1车辆工程专业定位对比分析

国内学术研究型高校对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为:培养从事车辆设计、制造、实验研究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2011年,黄河科技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根据黄河科技学院“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确立车辆工程专业的定位为:具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汽车工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车辆工程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懂技术、会设计、善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车辆工程领域应用型人才。对比后可知,黄河科技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而不是学术研究型高校中的实验研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也正是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将来在社会中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相比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能力,所以毕业设计内容也应该向实践应用方面倾斜。

2国内部分优秀高校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的车辆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该校在网上开设选题系统,学生与指导教师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主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并与指导教师沟通具体细节,为日后圆满完成毕业设计内容提供了保障,如图1所示。华南理工大学车辆工程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指导教师下发的任务书完成各个指标,具体的设计工作量由各自指导教师按照实际题目规定。浙江大学对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进行划分,针对学生不同的差异性,将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分为:汽车机械结构设计类,以汽车机械总体设计图1华南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流程为目标,以解决汽车生产和实际工程问题为重点,完成设计说明书,附A0装配图1张以及一定程度复杂的零件图3~5张;汽车机电设计类,以汽车电子系统为设计目标,完成设计说明书,附系统控制设计图1~3张、子系统设计图3~5张和控制部分软件代码;汽车分析研究类,以汽车整车或零部件为研究目标,按照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进行汽车动力学仿真、汽车轻量化分析、汽车电子系统仿真等内容研究,优化汽车整车或子系统的性能,撰写论文一篇,对研究内容得出一般性结论,提出汽车设计的优化建议。黄河科技学院车辆工程毕业设计模式向国内其他高校吸取经验。黄河科技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迄今为止,已有2015届(97人)和2016届毕业生(205人),毕业设计历经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学生抽选题、师生见面、教师定期指导、统一答辩等过程。毕业生通过毕业设计过程,进一步将本科四年所学知识整理运用,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部分毕业设计题目如图2所示。2015届毕业设计的选题中有设计和论文两类,学生按照抽签的方式抽取题目,与指导教师一一对应,并且完成题目。做设计类题目的学生要求提交设计说明书并附上2张A0的装配图和若干张零部图,做论文类题目的学生要求给出支撑论文观点的论证。2016届毕业设计与2015届情况基本一致,不再阐述。目前黄河科技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3.1毕业设计题目重理论轻实践应用学生根据四年所学知识,在毕业时提交毕业设计,应该反映的是学生四年学习成果。黄河科技学院是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在毕业设计中应该体现明显的创新点,而不是照搬某个车型重新进行参数选择、制图设计,或者对已经成型的论点进行论述。应该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兴趣去设计一个实物或者根据论文题目去实地调研某项数据,并最终得到一个创新性的结论。单纯的应用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计算会使学生忽视毕业设计存在的意义,且助长“抄袭数据”、“学术造假”的不正之风。设计类题目如“某车型离合器设计”、“某车型制动器设计”等需要学生熟悉整车参数并设计出离合器或制动器并安装在该车型使其与整车传动系统匹配,并用绘图软件绘制A0图纸两张,计算量与图纸要求对于学生均较高,学生基础较弱,大部分学生对此类题目都深感困难,学生迫于必须毕业之前完成,有的就会选择网上抄袭糊弄指导教师,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丧失了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意义。论文类题目如“降价对汽车消费市场的影响”需要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研究现状对论文题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题目进行实践性调研而得出有价值的论证,而是依靠网络查询数据作为支撑论证的论点。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自己题目的理解不深刻,题目是指导教师拟定而非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网络上的数据时间久远直接导致降低论文研究的意义,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任务,有的会篡改真实数据,助长了“学术造假”现象。

3结语

黄河科技学院以及一大批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对于毕业设计的模式还有待提高,需要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的模式并且结合自身情况做出调整改变。侧重于实践性,以促进学生将来就业(考研)为导向,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差异化设计。

参考文献:

[1]刘财,杜晓娟,韩立国.坚持“严、研、妍”,培养高质量人才[J],中国教育(高校版),2008(4);45~47.

[2]冯晅,刘财,杜晓娟.兴趣引导法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勘探地震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0(8):57~58.

[3]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课题组.贯通教学法———改革毕业论文工作的尝试[J].经济与管理,2010(5):55~57.

[4]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16(4).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篇2

汽车工业的发展正迈入信息化、智能化的高速步伐,汽车行业也正向着电动化、智能化、生态化、网联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是主流趋势。在此大环境下,为企业培养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高校,必须要紧跟时展,引领汽车行业的变革。在2015年,进行了培养方案的大修,以后每两年修订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以顺应汽车行业发展形势。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车辆工程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汽车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专业能力,能够在汽车相关领域从事汽车产品设计、制造、实验、检测、管理、科研及教学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该培养目标较以往充分考虑了专业认证12条要求。

2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以安徽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为例,分析当前毕业设计的流程,查找各环节存在的问题。2.1目前我校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流程。以2018届我校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为例,其毕业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2.2各环节存在问题。2.2.1毕业设计流程。从分析以上流程可以看出,选择第一批答辩的同学,最多有4次答辩机会,而选择第二批答辩的同学,最多可以有3次机会。答辩机会多不合理。学生不重视和旷答辩现象经常发生,教师的重复工作倍增。2.2.2选题。题目选题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效果,所以选题至关重要。目前选题存在两方面问题。①存在选题与专业培养目标偏差较大的问题[3-4]。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近三年选题中,与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题目所占比例随着车辆工程学生人数的增多呈逐渐下降趋势。②存在选题与汽车发展方向相矛盾的问题。在选题中,题目大多集中与传统底盘设计方面,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方向,题目较少。2.2.3指导过。①受指导老师精力影响。指导教师不仅要承担诸多教学任务,还有政治学习活动,科研任务,以及学院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大大小小的各种会议,使得教师真正指导学生的时间缩水严重。②受学院奖励制度影响。学院给予指导教师每生9学时教学工作量,无论学生最终成绩优秀与否,毕业设计都是9学时工作量,补贴相同,教师积极性不高。③受指导老师工程素质影响。不少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锻炼的经历。一些例如汽车零部件制造的题目,指导过程书本化,没有实践的积累,造成把关不够精确。2.2.4过程监控。分批次答辩,令学生学习节奏不一致,难以形成毕业设计气氛。教师无法完成有效过程监控,也是造成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2.3成绩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2位评阅教师平均值)、答辩成绩(5-6位答辩教师成绩平均值)组成,计算公式为:毕业设计成绩=20%*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教师*30+答辩成绩*0.5。计算出的分值按照五级分制评定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评价。指导教师的成绩和评阅教师的成绩,直接影响学生的最终成绩。实际操作工程中发现,教师的指导成绩占主导作用。

3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联系学校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改革措施。3.1优化毕业设计流程。简化毕业设计流程,取消第一批答辩,答辩统一时间开展,保留核心模块,减少教师重复工作量。(图2)3.2优化选题合理性。结合新工科发展要求和我校办学定位和特色,考虑汽车行业发展方向,车辆工程毕业设计选题需高度联系实际,鼓励学生选择工程应用类题目。选题充分考虑工程应用背景,充分论证工作量、难度。考虑学生的个人兴趣。3.3加强过程监测。场地保障:固定教师与实验室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场所。教师指导时间保障: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每周固定1天全程在所带学生实习场地全天指导。3.4统一评价标准。指导教师对学生水平了解最为清楚,因此保留指导教师成绩是必要的。评阅教师所给成绩不参考指导教师。采取的办法为:学生提交的评阅论文上,不再写上指导教师的成绩供评阅教师和答辩参考。所有学生的评阅成绩均由评阅成绩组构成:采用专业课教师3名,基础课教师1名,企业专家1-2名。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给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指导教师成绩*20%+评阅成绩(评阅成绩组)*40%+答辩成绩(答辩委员会)*40%。该方案设置了统一的评价标准,较以前的方案极大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的客观公正性。3.5教师奖励计划。3.5.1教师工程能力培训奖励。以科研能力强为特点的教师在职称评审上占据极大优势,导致了绝大多数教师放弃了工程应用研究[5]。为此,制定教师工程能力培养计划,鼓励青年教师进行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在保留工资的基础上额外给予丰厚的补贴,让教师愿意去企业锻炼来提升自己的工程能力,从而反哺学生。3.5.2教师工作量补贴鼓励。教师所带毕业设计工作量,与学生毕业指导成绩挂钩。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及格五个等次对应的教师工作量补贴分别记为:15、12、9、7、5。这样,指导教师只要有一名学生成绩优秀,将相当于合格学生工作量的2倍左右,调动指导教师指导积极性。

4小结

为适应新工科的要求,针对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流程优化、提高选题合理性、加强过程监控、统一评价标准和教师奖励计划五个方面给出了改革措施,实践证明,该方案能够提高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为同类院校毕业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仁山.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工匠精神”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8,26(05):105-107.

[2]李浩,张秀花,王会强,孙铂.面向新工科的机械类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以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05):58-62.

[3]尤玲玲,陈永恒.提高本科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0):128-130,134.

[4]闫绍峰,季汇桐,吴中立,王子昂.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5):114-116.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篇3

关键词:《表面工程技术》;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

一、引言

专业选修课是指针对某一专业选择性开展的课程,作为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人才的全面要求,很多学科的研究超出本学科范畴,跨学科研究成为未来大学教学的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还可以解决很多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现代大学生的知识水平顺应时展,在注重自身专业的前提之下,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粮,提高未来的竞争力,促进学科发展。作为高校提升自身内涵的重要途径,学科建设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举措,开展学科交叉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策略。而专业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交叉学科的研究范畴。目前,对于中国高校专业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开展研究。李道西等人指出,目前高校大学生在专业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盲目选课、扎堆上课、混学分(主要是由于考核方式不严格导致)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专业选修课要严格考试制度。鲁钊阳指出,选修课开设的初衷是扩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素质,而在一些高校,选修课纯粹是为了开设而开设,教师教学随意性大,学生上课功利性强,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教学技术手段落后。李正指出,理工科专业选修课课时少,知识多,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教师很难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大量的前沿知识不能为学生系统讲解。学生层面,高年级学生在专业选修课的出勤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这主要是学生考研或就业等原因导致。柴俊霖等人指出,专业选修课对于增加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到一定作用,但高校专业选修课存在学生和教师双方面不重视的情况,导致专业选修课的开展形式大于内容。高素玲等人指出专业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必修课的拓展和补充,但目前高校专业选修课往往不被重视,没有起到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以扬州大学车辆专业《表面工程技术》专业选修课为例,针对专业选修课教学中存在问题,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进行讨论,探索高校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改革。

二、《表面工程技术》课程特点及要求

《表面工程技术》是为车辆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目的是使学生对现代表面技术的形成、现状和发展有基本认识。通过对主要表面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工艺的了解,为在不同工况下选用比较合适的表面技术打下基础。课程以一些典型的表面镀层制备技术和性能测试视频和图例,增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具有表面工程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根据表面技术的原理及特点设计针对复杂材料加工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或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表面工程方向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的能力;理解和评价各种表面加工技术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三、《表面工程技术》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该课程是针对车辆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作为材料学的一门必修课在车辆专业同样有着重要作用。首先,现代机车行业,尤其是汽车从外观到内部零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材料表面工程方面的知识,如汽车车身的喷漆、汽车玻璃表面镀膜、汽车齿轮的渗碳/氮、汽车车灯电镀工艺等,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车辆专业学生来说不仅需要知道是什么,更应该了解为什么。因此,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课程实施存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问题。客观来讲,一方面,《表面工程技术》分十章讲解与车辆有关的几十种表面工程技术,但仅有24学时,这就意味着每个表面技术讲解的时间非常有限,实验环节无法开展,学生只能接受抽象的知识;另一方面,该课程目前依然沿用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主要采用课后作业和课上考勤的形式,期末考试的试卷内容主要有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五部分组成,无法从实践方面考查学生的学校效果。主观来讲,一方面,对于专业选修课,学生普遍认为没有必修课重要,从态度上不重视,主要表现在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和“六十分万岁”的想法;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存在主观意识上的不重视,上课随便,布置作业较少甚至不布置作业,课程最后通过“划重点”的方式提高学生及格率。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专业选修课成为一种形式。

四、专业选修课的改革措施

专业选修课的功能在于提升学生本专业边缘学科知识技能,对于学生未来从事本专业及边缘方向提供理论支持,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结合车辆专业专业选修课《表面工程技术》,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改革:1.教学手段灵活,教学内容多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大学未来的改革方向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往往从讲解者变为指导者。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了实物教学法、互动课堂教学法、角色互换法(学生讲解教师指导)等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作为一个听课人,还是一个参与者。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的主动与被动关系发生改变,角色界限变得模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从授课者变为参与者。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被拉近,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内容方面,专业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本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深化,提高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专业选修课的内容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不断改变。教材中的知识往往具有滞后性,而且教材的制定往往针对大专业而言。教材一般不能把握某个具体专业方向的前沿和热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把握最新动态,将教材中没有但很重要的前沿知识补充进去,这一点在理工科课程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上文提到,本课程课时少,内容多,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不能按照教材安排讲解。例如,针对车辆专业有关的电镀、渗碳等技术,为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对于堆焊等与车辆专业相关性不大的表面技术,仅是介绍基本概念;对于与车辆专业无关的表面技术,选择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对于教材没有但与车辆专业相关的前沿表面处理技术,选择直接讲授的方法。通过有针对性的筛选,学生真正学到与专业有用的知识。此外,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请相关专家为学生讲解表面技术的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工业生产中该领域的发展过程。这些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2.考核方式多样平时成绩不仅是传统的布置书后习题,更多的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针对提出的问题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往的期末考试通常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内容主要是一些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每种材料表面技术的内涵,纯粹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提升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必要对试卷的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笔者尝试打破传统的试卷模式,将原来的题型全部取消,采用分析题目的形式给出问题,学生运用前期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式不管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挑战,但也是未来课程考核的发展趋势。3.教师队伍团体化传统的大学课程一般由单个老师负责,而《表面工程技术》课程由两位教师共同授课。一方面减轻了单个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优势,将自身最擅长的知识呈现给学生,不同教师的讲课风格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

五、小结

专业选修课的真正意义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创造力,产生的效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专业选修课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总的发展趋势是良好的。教师要真正理解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寻找适应本学校、本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新强,贾登娉,王金林,闵为.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的分析与探讨[J].大学教育,2017

[2]许海云,尹春晓,郭婷,谭晓,方曙.学科交叉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5

[3]杜卫,陈恒.学科交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4]李道西,张世宝,陈平.高校专业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社科版),2010

[5]鲁钊阳.高校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评论,2012

[6]李正.高校高年级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优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

[7]柴俊霖,刘占峰,宋力.专业选修课现存问题与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教学管理,2014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篇4

关键词:新工科;车辆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

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与最新潮流显示:工科人才培养与业态转型方向以及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保持高度一致,日趋复杂的工程实景将更紧密地嵌入工程教育过程。与世界工程教育图景恰相契合,我国也适时提出新工科方向和计划,并被高等教育领域广泛称为卓越计划2.0阶段[1]。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为全国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2017年2月底,教育部颁发《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将新工科归纳为“五个新”: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目标,创新创业能力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创业能力是新产业发展的必备能力,创新能力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产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市场竞争激烈,技术更新周期短,产业发展模式多样化,这对复合型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创业能力尤为重要[2]。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经济和新兴产业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仅局限在某一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交叉,还需要有长远的眼光面对新技术、新经济和新兴行业的发展,在技术精湛的同时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和管理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

汽车工业已经成为经济体系中极为重要的支撑性产业。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对此,众多高校依据市场所呈现出的需求,纷纷开设车辆工程专业,并有继续增多的趋势。多科性高校具有丰富的学科门类,有利于多学科交叉渗透和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顺应新工科多学科融合的需要,并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3-5]。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进步,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要求的日益提升,部分新开设车辆专业的地方多科性高校,存在的特色不明显、教学资源有限和教科研实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克服存在的困难,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符合汽车行业发展需求的车辆工程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一问题亟待解决。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推动着传统制造业快速升级,2016年国家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17年提出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力争经过十年持续努力,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6],适应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车辆工程专业应符合新工科建设国家战略需求,新工科背景下的车辆工程专业建设探索应聚焦人才培养的两大关键问题———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主动适应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发展,并能够付诸实施,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人才培养特色定位及课程体系

结合安徽理工大学优势学科建设现状,确定专业特色定位。构建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尤其针对汽车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课程,完善培养方案的修订。目前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特色定位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课程设置也以此为前提,如何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有机结合,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考虑到目前对已有车辆工程专业主体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存在困难,拟采用“专业必修+专业特色选修教学”的模式进行,在符合教育部专业认证和安徽省本科教学评估要求的情况下,逐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最终形成凸显我校在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原有专业课程教材基础上,选择与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并建立车辆工程专业特色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2“虚实结合+校企协同”模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新工科的基本内涵。车辆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由于车辆工程学科的自身特点,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往往存在一些困难,尤其是道路实验,很多地方高校无法提供合格的实验场地,而硬件在环仿真技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项目拟对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道路实验教学环节进行研究,涵盖汽车理论、汽车试验学、汽车振动学、自动驾驶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以及汽车驾驶实习等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和实训、实践教学。通过车辆动力学软件和环境感知软件搭建汽车驾驶交通环境,同时结合现有实验设备、师资和实践教学大纲,基于底层驱动、制动和转向执行装置和控制器搭建硬件在环仿真实验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汽车道路试验过程,提升学生对汽车动力性、能耗经济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通过性试验内容的掌握,探讨硬件在环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建立实验大纲,打造基于硬件在环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研究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及持续改进目标。利用地方高校与区域汽车相关企业的资源,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基于校企协同模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3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车辆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而多科性高校的特点是学科门类齐全,从而有利于各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课题将研究如何把多科性大学与汽车行业发展趋势相关的学科有机整合,寻求符合专业认证和安徽省本科专业教学评估要求的培养模式。探讨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与车辆工程学科的交叉点,探讨借助我校优势学科的教学科研资源,并加强与汽车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探讨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学科融合的车辆工程专业教研平台,整合多学科的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改革,在新工科背景下提升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内涵建设,进而形成车辆工程专业的特色优势。

4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共享平台建设

针对短期内专业课的师资力量难以明显改善,尤其是实践教学设备和师资无法取得大的提升的情况,完全依靠本校教师和实践教学资源,无法完全满足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基于云共享技术的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共享平台,建设探讨如何高效利用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兄弟高校的师资和实践教学资源,研究如何制定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资源共享平台的质量保障体系。

5结论

聚焦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主动适应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构建凸显汽车行业发展趋势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构建行之有效的车辆工程专业特色教研模式,建立多科性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与相关学科深度融合的机制。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协同教育生态,建设先进的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车辆工程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搭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立虚实结合和校企协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实践教学系统化和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1]叶民,孔寒冰,张炜.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24-31.

[2]于莉莉,张磊,孟凡波.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创业,2018(1):87-89.

[3]李涵武,崔宏耀.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4):127-128.

[4]王奎洋,贝绍轶,唐金花,等.应用型本科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刍议———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4):29-32.

[5]李坤,史永宏.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室开放体系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58-261.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篇5

关键词:价值塑造;个性化创新教育;思政教育;培养进程设计;车辆工程

1引言

无论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价值取向都隐含于其中.作为社会各领域的主导者——人,其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对于大学教育而言.价值塑造的实质就是意识形态的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各类活动的组织对于学生的价值塑造、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也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由此,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价值塑造,必须科学组织思政课的授课内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本文在车辆工程专业的个性化创新教育环节中以注重人才价值塑造为导向,发掘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培养进程设计,把基于思政教育的个性化创新教育实践落到实处[2],对于车辆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也推动了课程思政课程的建设。

2价值塑造与课程思政

注重价值塑造,就是注重培养人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在教学环节与内容实施过程中体现为思政元素与授课内容的合理融合。处理好思政课教学和学科建设体系的关系,增强思政课的理论厚度,将价值引导融汇在知识传授之中,对于车辆专业个性化创新实践环节,在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根据学生个体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才能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汽车行业个性化创新实践的过程中,课程思政聚焦价值塑造,价值塑造依托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作为理论指导,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政教育,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德育培养。汽车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有相当的份量,对于车辆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要眼于理论课程学习更要注重实践环节专业能力和价值素养的提高,使思政教育理念内涵转外化为学生的素质能力,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实现汽车行业的全方位育人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即为价值塑造的最有效途径。

3车辆工程专业个性化创新教育实践

环节融入思政教育的关键问题个性化创新教育的实践培养过程协同思政教育具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3.1坚持思政教育与车辆工程专业个性化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协同统一。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个性化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训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性,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汽车零、部件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掌握适应汽车企业自主研发的最基本技能,该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汽车设计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思政教育应密切结合此培养目标,在学生的创新教育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规划指导环节,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3.2高水平的车辆工程专业教师队伍是个性化培养实践环节融入思政教育的前提。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实施者,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着,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学习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到既坚持客观真理,弘扬民族美德,又与时俱进,才能做好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引路人。3.3思政教育理念应以OBE理念为导向。[3]专业知识的传授提倡以OBE理念为导向,即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同样思政教育也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协同行进,均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将育人落到实处,以真正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将学生思想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使思政教育发挥应有的效果。

4车辆工程专业个性化创新教育的思政元素发掘

车辆工程专业个性化创新教育中如何做到与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如何有效地贯彻和实施思政教育,思政元素的发掘是其重点和难点。对于专业实践与创新教育课程,既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又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对于车辆工程专业个性化创新教育的实践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4.1从自主选题中发掘。车辆工程专业个性化创新教育培养环节,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任务题目的制定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既可由学生自主选题,也可由指导教师制定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及对车辆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自主确定设计任务题目,然后初步确定研究或设计方案、技术路线,再经指导教师审核修改,确定合适的题目,重新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最终完成设计任务。这种教学指导的设计安排,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重点,在观察认识世界和当代中国时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在否定与改进中明辨是非;以尊重客观个体而展开,是唯物主义哲学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4.2在个性化的个体指导中发掘。在车辆工程专业个性化培养指导过程中与新时代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相结合,针对不同学生的素质差异以及其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性,将言传和身教有机统一起来,以深厚的车辆专业理论知识、科学修养及身体力行的示范行为,成为学生的标杆;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格,用真理感召学生,增强“育德意识”,以自身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在潜移默化的指导过程中不断发展。4.3从个性化创新过程中发掘。个性化创新教育培养环节除了突出培养的个性化特征之外,更要求具有创新性。通过此培养环节,培养目标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的创新过程中引导学生懂得创新对社会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创新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新的思想理念、新的技术、新的工具都能对社会的进步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若一个国家与民族固步自封,不改革、不创新,整个社会必然变得僵化,社会发展也会停滞不前,使其树立伟大的爱国情怀和远大抱负,激发他们勇于创新的兴趣。

5思政教育理念下的车辆工程专业个性化创新教育培养进程设计

车辆工程专业个性化创新教育培养环节一共是六周时间,具有学时少、实践性强、内容丰富、教学模式新颖等特点,在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大大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主动性,激发其在短时期内解决工程问题的积极性,并融入思政教育理念,进程根据任务分成六个阶段,融入思政理念设计方案制定如表1所示。

6结语

注重价值塑造,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个性化创新实践教育培养环节,在指导过程中发掘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此培养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得到扩充和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外,还有助于其内心的健康成长、增强爱国情怀、道德素质的提升、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实现贯彻“价值塑造”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思政课要聚焦价值塑造[n].人民日报,2020.1.19(5).

[2]王顺晔,杨志芳,王彦华等.国内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J].高教学刊育,2020.36:193-196.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车辆工程;计算机应用;实训;MATLAB/Simulink

1引言

现代计算机控制技术已渗透到汽车的各个组成部分,汽车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控制器是汽车电子的核心单元,每个控制单元的核心也在于控制算法的实现。根据IEEE报告显示,豪华级别的汽车的软件代码长度超过1亿行,其中70%来自汽车的车载信息和娱乐系统,30%来自仪表盘、车身电子、发动机和引擎控制以及汽车安全相关部件。即使是30%的代码,也已经超过一千万级代码行数的波音787飞机。其功能构架使用嵌入式硬件和软件平台架构实现,以此联动产生的软硬件研发、生产的产业价值非常巨大。由此可见,汽车已经进入电子控制时代,而这一切都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1-2]。汽车已经由单纯的机械产品向高级的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成为所谓的“智能汽车”,而计算机技术在这一研究方向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这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加强计算机方面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3-4]。鉴于此,设计车辆工程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方案,可为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有益参考。

2项目整体构架方案

因培养对象为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目的是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需要制订详细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分为五个步骤,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根据学生数量成立项目指导小组,确立小组组长及副组长;小组成立后,根据学生兴趣方向设置培训课程,并开展相关方向的技术培训工作;培训结束进行专业组织竞赛活动,作为最终学生评估的分值项;设计类实习阶段由学生与指导教师讨论后确定设计类题目,进行设计工作,最终以作品或成果的形式提交项目组审核,并组织优秀成员进行答辩。流程结束后,由项目指导小组给出成绩,并对整个流程进行评估,提出针对下一批学生的优化整改方案。整个流程时间为一年,其中指导小组成立、知识培训及知识竞赛阶段为一学期,设计类实习及项目评估为一学期。该培训计划独立在课程体系外,可作为学生创新学分的重要参考点。

3指导组组织方案

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项目指导小组。指导组分为组长、副组长及小组成员。小组组长为管理工作总负责人,进行培训任务分配。要求该负责人既了解汽车专业知识,又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方面特长。副组长协助组长督促组员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项目小组成员为项目的主要组织实施者,由车辆工程专业教研室及计算机专业相关教研室人员担任,作为各任务的项目导师,负责项目具体实施,记录培训推进情况。组长可根据需要组织其他技术人员如外聘企业导师加入项目小组,协助完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的提高,都依赖于指导组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基本素养,因为缺乏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相关专业知识的队伍,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仅仅是空谈而已。可通过组织相关指导人员定期进行相关培训与对外交流的方式,造就一支真正适合于车辆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

4知识培训方案

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并完成计算机高级语言编程的学习后开始实施。课程培训方式类似研究生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情况进行选课,一门课程开课次数控制在10次左右,以培养兴趣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前三次以概论及基础知识为主,后面课程以任务模块及学生汇报为主。可设置以下课程。1)C++程序设计,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模块化思想。2).NET程序设计。选其中的vb.net或C#模块教学,培养学生应用高级语言开发能力,可针对汽车销售企业管理系统模块化任务介绍。3)网络编程。可选asp、PHP或asp.net等为基础模块介绍,培养学生对主流网络开发工具的应用能力;可针对网络化物流平台系统介绍,并设计相关的开发模块由学生自行完成,同时加强学生计算机美工制作方面的培养。4)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培养学生的硬件开发能力,可选51内核单片机系统或ARM核的嵌入式系统进行介绍。结合汽车基础数据采集系统案例,如瞬时油耗的采集系统、水温采集及显示系统,由学生完成基础模块的开发。5)DCS系统开发。培养学生对汽车检测系统的认识及基本的开发技能。结合实验室的汽车检测装备,设计基本的测试开发模块,由学生完成相关模块设计开发。6)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开发。结合车队定位管理系统,设计基本的模块如协议解析、地图匹配、车辆管理等,可选用目前主流的Baidu地图、Google地图、MapInfo本地地图等,由学生自行设计基础模块,使学生了解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7)汽车CAD技术。可选Pro/Engineer、UG、CATIA等模块介绍,基于任务由受训小组完成汽车典型零件设计、装配、工程图绘制、CAM加工、数据管理等。8)有限元技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近似的方法对真实物理系统进行模拟计算的能力。可选ANSYS、CATIA等平台进行介绍,使学生在车身零部件和车身整体的结构分析、模态分析和碰撞分析等方面能独立进行分析求解。9)MATLAB/Simulink仿真技术。采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平台建立典型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仿真软件平台,让苦涩难懂的控制原理和控制方法变得直观易懂,同时训练学生采用“V模式开发流程”进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设计开发的基本能力。各模块教学过程中遵循软件工程学的开发思路,针对具体案例由学生自行完成系统可行性报告、需求分析报告、概要设计报告、详细设计报告及测试报告等各个环节的规范文档工作,并使学生了解软件平台不过是一个工具,一个好的设计最终决定于设计者本身的技术和经验。

5专业知识竞赛方案

为学生学习探讨汽车电控及计算机知识提供平台,提高车辆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积极性,丰富大学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计算机培养方案流程中组织一次专业知识竞赛。专业知识竞赛可分为现场竞赛环节及作品展示环节。该活动不限参与该计划的学生,向车辆专业学生开放。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大二学生侧重于现场知识竞赛环节;大三、大四学生作品环节分数占比大于60%,比赛包括现场汇报、评审委员提问及现场打分环节,其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该流程中所有环节可交付学生会组织实施,指导小组成员协助完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及参赛积极性,将获奖及参赛学生纳入学生管理评价体系,并作为培训结果评估的分值参考项。

6设计类实训方案

该环节为项目的最主要环节,结合兴趣爱好及专业课程计划,与项目组导师共同讨论确定设计类题目。最终以作品的形式提交项目组,项目组根据提交情况确定优秀作品,并组织学生进行答辩。设计选题可参照如下实训模块进行。汽车总线技术开发、通信测试实训与汽车电子类课程相结合,结合主流汽车总线开发测试平台,完成汽车子系统总线的设计、测试与仿真,如仪表系统、ABS系统等,侧重于总线协议的封装与测试、系统仿真与实现。引导学生了解J1939协议(用于商用车)、CANOpen协议(用于现场控制、电机控制器等)及ISO15031-5(用于OBD诊断)。汽车检测生产线通信、测试及模块功能开发实训与汽车检测类课程结合设计相关模块,侧重于检测线的通信技术、测试及实现,侧重于技术开发,包含自行设计环节。基于B/S、C/S模式的汽车营销企业管理系统开发实训与汽车服务类课程相结合,侧重于系统开发流程、技术实现过程,由学生完成相关模块的开发,并形成完整的技术文档。通过该模块的设计开发过程,使学生脱离对汽车服务企业的初级认识,上升到设计开发的层面。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开发实训与汽车服务类课程结合,使学生了解物流信息平台体系及完成开发设计流程,理解汽车服务类的核心开发技术及思想,摆脱认识的层面,并接触相关的开发过程,了解专业的核心技术——信息化技术。运输企业车队定位管理信息平台实训与汽车电子类课程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知识,了解交运系统信息平台、车队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车路协同系统平台的基本情况。并设计相关实训模块由学生自行开发,如通信模块、地图匹配模块、数据库模块、信息管理模块、调度平台模块及针对车辆管理系统的手机模块,使学生加深对公交集团、出租车管理系统、企业车队油耗管理系统等的了解,理解信息化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重要性。车辆CAD及有限元分析模块实训与汽车CAD、CAE类课程相结合,完成典型零部件或典型机构的三维设计及计算分析过程。

7项目评估

由项目指导小组评议本次培养过程与结果,起草并建立评估指标,设计并发放给受训学生调研表格,或通过网络平台由学生以学号登录后进行评价。参照调研表格数据,由各指导教师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评议打分,以此为依据进行项目整体评估,并给出下次培训的改进意见及措施。

8总结

针对目前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知识的欠缺情况,给出详尽的指导方案,包括项目实施组织、知识培训、专业知识竞赛、实习及课程设计方案。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使学生加强对汽车行业新技术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易克传,陈皓云,董福龙.车辆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J].课程教育研究,2012(23):24-25

[2]周红妮,王保华,冯樱.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汽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7):80-83

[3]郭津津,王肖峰,刘小伟,等.工程应用型汽车电子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87-88.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篇7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实践;车辆工程;实践教学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发展我国汽车产业需要继续完善创新体系,增强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突破重点领域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本土国际领军企业。高校车辆工程专业担负着为汽车产业培养未来人才的艰巨任务,对国家汽车行业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为了提升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太原科技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以学科竞赛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实际探索,首先分析了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发现传统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然后通过专业培养方案改革,将学科竞赛引入车辆专业教学,与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实践、创新实践衔接融合,使学生从传统填鸭式的学习模式中脱离出来,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以实践促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为车辆工程专业学生打造“实践-课堂-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一、传统车辆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车辆专业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用人单位普遍反馈毕业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亟需高校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车辆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所列[2-3]。

(一)强调理论、弱化实践

绝大部分高校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中,理论课程无论从学时还是重要性方面都高于实践环节。虽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与专业理论相关的课内实验课程,各学期还穿插一些社会实践类课程和校内外实习环节,但往往这些实践类环节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实质性内容,更显形式化,不能体现学生能动性,不能支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缺乏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建设

专业专属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应包括创新创业场所和创新所需的实验设备。虽然高校有一些科技竞赛学生创新团体,但参与学生比例低、规模小;缺乏专门的工作场所,所提供的设备不足且较为陈旧;不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创新实践平台,远不能满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条件。

(三)实习实训注重观摩,缺乏实践操作

车辆工程专业实习实训环节大多侧重现场观摩学习,学生实践操作环节较少,未能从本质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践性差,不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高校缺乏有效的学生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存在保障体系漏洞,缺乏对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激励措施。如教师参与指导的工作奉献度评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认可方面存在较大的偏颇;教学经费中实践经费占比较小等不利因素。

二、学科竞赛的培养特征

目前针对工科高校的各类学科竞赛门类众多,分为A类赛事:由教育部主办、影响大;B类赛事:由省教育厅主办;C类赛事:由教指委或全国性学会(协会)主办。高校学科竞赛是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大众化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以实践促学习的有效途径。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科竞赛中激发学生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和学习主动性,通过创新实践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和目标[4-7]。学科竞赛的培养特征主要体现如下:

(一)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

任何一项学科竞赛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综合性,要完成竞赛作品的制作,需要综合许多专业综合知识和拓展知识,可实现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锻炼。以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FSEC)为例,该大赛是一项由高等院校汽车工程或汽车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组队参加的汽车设计与制造比赛,各参赛车队按照赛事规则和赛车制造标准,在一年的时间内自行设计和制造出一辆在加速、制动、操控性等方面具有优异表现的小型单人座休闲赛车,能够成功完成全部或部分赛事环节的比赛。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任务,包含车辆、机械、电子、工业设计、自动化、营销等工作,至少需要40人以上的学生设计团队,并且需要团队成员间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团队成员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调,完成赛车各个零部件的设计及加工任务和整体装配任务;赛车制作过程中相关部件需要设计、分析、制造、安装及优化,可以充分锻炼团队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以原理性验证实验及观摩形式为主,完全根据授课老师的授课思路完成实践环节,该手段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的体现。通过车辆专业学科竞赛项目,对传统实践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学科竞赛需要学生们具备多学科、综合性的知识,可以有效促进竞赛指导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综合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更新实验及实践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持续改进,高质量达到专业培养要求。

(三)加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和目标

当前高校大学生大多缺乏对专业的认知,不知所学知识与专业以及将来职业的关联性,加之学习任务量小,课外时间较多,自我约束能力差,虚度青春者不在少数。专业可通过组织各类竞技性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无形之中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制作竞赛作品、参加比赛、获奖等过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优越感,树立学习信心和人生目标,不断提升车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未来对社会的贡献度。

三、车辆专业创新实践改革模式

车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旨在紧跟新时代、新工科发展要求,在完成专业培养计划任务的过程中,深刻反思传统实践教学弊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新工科”车辆工程创新平台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锤炼大学生团队意识和工匠精神等,最终把学生培养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本校车辆工程专业于2012年成立车辆工程创新平台,主要依托学校教务处和机械工程学院,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以大学生创新竞赛活动的组织与实践作为活动内容,为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能力培养创设条件与环境,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搭建平台。在专业课堂教学之外,让众多学生真正参与到工程实践项目(学科竞赛)中。在竞赛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夯实了专业理论基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专业具体创新改革内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建立开放的校级车辆工程创新平台

专业于2012年在学校教务处、机械工程学院的支持下建立车辆工程创新平台,考虑到当时专业实际情况和具备的条件,开始组织车辆工程专业学生们参加“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该竞赛是搭载Hon-da125cc的4冲程发动机,自行动手制作赛车、挑战节能极限的竞技赛事。竞赛作品整个制作过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知识;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机械加工、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试验等专业知识,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学到了很多很多书本上难以找到的知识与本领,极大地锻炼、丰富和增强了学生们的开拓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车辆工程创新平台成立至今,经过8年的积累和沉淀,平台实践场地和设备工具不断完善,学生规模不断增大,每年参与成员数目达到百余人。目前平台的建设不仅能促进专业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为专业日常实践教学活动提供支持。

(二)参加更多学科竞赛与创新项目,壮大学生队伍,平台逐步形成“传、帮、带”模式

平台成立至今,参加的实践创新项目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目前主要参加中国节能竞技大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BSC)、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汽车大赛(FSEC)、中国大学生“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挑战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项目等。这些项目大多需要实物制作,需要进行实车对抗性竞技。平台学生队伍从开始的几人到现在百余人,很注重学生的培养,已为国家、社会培育了数百名优秀人才。平台注重学生实践创新工作的持续性,形成“指导教师→顾问团→队长→项目负责人→组长→组员”金字塔型管理模式,鼓励有经验的老生带进入平台的新生,实现实践创新能力的“传、帮、带”,有效保证了平台的持续发展。

(三)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导师队伍

随着创新平台实践和竞赛项目的多元化,指导教师队伍也在逐渐扩大,由最初的1人到现在的8人,并且都为车辆专业的年轻专业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平台一贯坚持“专业教育、竞赛实践、科研创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始终重视优秀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健康持续发展。在竞赛项目的开展中,会涉及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构造、零部件加工制造、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技术等诸多知识,而参赛学生一般都为专业的低年级,这些专业知识尚未学习,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指导老师团队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活动的过程中,面对遇到的各种前沿知识和技术,也需要不断学习,在具体实践中得到持续进步,在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专业老师的各项技能,有助于反哺到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中去。同时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申请校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发表教研论文,将这些经验向其他兄弟院校宣传推广,争取大家都受益。

(四)规范平台学科竞赛管理方式,面向车辆专业实现平台资源的充分利用

学科竞赛已成为目前高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已逐渐成为高校吸引优秀生源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教务处、学院在学科竞赛经费上给予极大的支持,制定相关经费管理措施,给学科竞赛的开展提供保障,同时也给获奖奖励,极大地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车辆工程专业学科竞赛基本都要进行各类赛车的实物制作,所需经费巨大,比如一辆电动方程式赛车的制作成本为30万,一辆巴哈越野赛车制作成本为8万。专业也积极利用平台学科竞赛资源,动员全体车辆专业学生加入平台进行锻炼,他们将在参与赛车制作的过程中,得到超乎寻常的锻炼,让学生们及早认识专业,提高专业兴趣,为将来的学习树立信心和目标。同时这种模式的专业教育良性循环下去,将对新工科教育背景下车辆专业的改革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顺应工程认证教育标准,加强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在工程教育认证的三大理念中,产出导向居于核心地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探索车辆工程专业实践创新式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随着平台学科竞赛团队规模的扩大,平台的持续发展取决于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取决于团队学生间的融洽合作,亟需加强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为了更好地保障平台学科竞赛实践教学质量,需要构建科学、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平台实践教学的各项情况,有效避免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形成教师与学生双向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主动促进指导教师改革专业教学模式,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保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育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专业成果案例分析

目前太原科技大学车辆工程创新平台的成员主要以“万里车队”为主,是一支持续多年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团队。从2012年成立到今,指导培育了200余名学生,专业涵盖车辆、机自、工设、材料、电子、管理等。平台坚持“专业教育、竞赛实践、科研创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在参与各项竞赛活动的过程中,会涉及数学、物理、力学、电学等基础知识;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机械加工、工程经济学、汽车理论、汽车设计、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极大地锻炼、丰富和增强了学生们的开拓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建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在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目前车队成员申报立项的大创项目有30多项,其中部级4项、省级7项、校级20余项;自行研发制作发动机综合性能试验台、三维扫描仪、中型雕铣机;学生发表各类期刊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3项;指导老师完成部级教研项目1项、省级教研项目2项、校级教研项目5项;发表相关教研论文5篇,全国核心期刊1篇,省级期刊4篇。迄今为止,车队已参加了8届中国节能竞技大赛,并于2017年取得全国第14名成绩(每升油可跑293.8km)。2018年车队首次参加中国大学生巴哈大赛并取得全国第7(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2019年车队首次参加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大赛并取得全国第5的优异成绩。2019年巴哈大赛再续辉煌,取得全国第7(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2019年首次参加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队员们积极攻克多项技术难点并成功参赛,获得全国优秀奖。2019年车队也频繁接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公开报道,如山西卫视、黄河电视台、山西交通广播电台车世界、山西融媒体快报、今日头条等。2019年举办“车辆工程2019级学生入车辆工程创新中心专业实践动员大会”,进一步将学科竞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受益面向全体专业学生推广。为满足学生实践环节的质量要求,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基于学生能力和产出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指导思想,学校建立了一个由校、院、专业三级机构组成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立平台学生管理评议小组,并制定平台学生日常管理细则,包括《车辆工程创新平台学生日常管理细则》《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程》《竞赛物料安全存放要求》等,有力地保证整个实践创新培养环节的常态化发展。

五、结束语

针对高等工科教育传统实践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车辆工程专业经过多年实际探索,提出一种车辆学科竞赛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模式,旨在培养当下企业及社会所需求的能独立思考、具有良好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将专业课程、课内外实践、创新创业项目与科技竞赛融合,并为校、院、专业三级机构的学科竞赛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保障,将学科竞赛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当中,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在高等院校新工科教育下,对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经过我校的实践与探索,这种模式对培养车辆工程实践创新人才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林浩.从《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看当前汽车的产业发展[J].汽车工业研究,2017(12):10-11.

[2]朱建军,张翠平,李国兴.依托科技竞赛的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学刊,2020(6):22-23+26.

[3]陈齐平,谢银飞,曾礼平,等.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11):32-35.

[4]汪选要,陈清华,喻曹丰.新工科理念下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9):92-93+100.

[5]钟兴华,阳林,利仁滨,等.基于大学生赛车竞赛探索车辆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6(53):8-10.

[6]黄瑞,陈俊玄,俞小莉,等.依托FSC竞赛的车辆专业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6(24):11-13.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篇8

关键词:专业认证;民办高校;车辆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1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保证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实现工程教育水平和职业资格相互认可的重要措施,对专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等院校开展有关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概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为核心,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评估工程教育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均从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及办学条件配置等方面围绕学生能力的达成和提升做出了具体要求。

3民办高校车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

3.1江西科技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江西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连续多年在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等多个榜单上名列前茅。车辆工程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师资配置、硬件设施以及资金投入都处于学校前列。该专业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校外专业实践基地不够全面,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效果不明显。3.2车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构建。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结合江西科技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工程能力和应用素质的逐步提升为原则,构建实践模块分层化、科技创新全程化、校企平台协同化、应用能力进阶化的“四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3.2.1实践模块分层化。根据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分成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四个模块层。基础、专业和综合模块形成由易到难的层次,创新实践模块贯穿实践教学全程。3.2.2科技创新全程化。大学各阶段都应培养学生不同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创新实践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形成科技创新的全程化。如让大一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大二学生独立或组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大三、大四学生带低年级学生参加竞赛。3.2.3校企平台协同化。利用学校科研基地、科研平台,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一些专业、综合、创新的具体问题融入到实践培养环节中,可以在培养学生基础实践层次上,更好地锻炼其综合、创新能力。3.2.4应用能力进阶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分层化,从侧面体现培养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的进阶理念。让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之中,先掌握基础的实践技能,在此基础上再上升一个台阶,进行更高水平的实践学习。

4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成果

4.1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成果。在2018届毕业班中,学院对15本车辆(1)班实施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改革,最终该班级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有明显改观。2018届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图22018届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分布情况4.2科技创新竞赛获奖成果。近几年来,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在“挑战杯”、智能车竞速赛、汽车创新设计赛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的奖项逐年增多。近4年该专业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获奖情况如表1所示。4.3学生参与科研情况。为落实实践教学改革,团队教师吸引了一批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做科研,协助团队完成一些能力范围内的科研工作。近4年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科研参与情况如表2所示。4.4校企合作成效。自实践教学改革以来,车辆工程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增加了投入,由原来单一的几家汽车4S店增加到汽车各领域相关的二十多家校企合作单位,例如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恒信德龙汽车服务公司、江铃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南昌凯马有限公司等。

5结论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导向,分析了江西科技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实践模块分层化、科技创新全程化、校企平台协同化、应用能力进阶化的“四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毕业设计(论文)、科技创新竞赛、科研参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民办高校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成果有利于促进专业水平达到认证标准,提高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为民办高校其他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2-47.

[2]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3]陈利华,赵津婷,刘向东.从工程教育认证视角重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5(12):60-67.

[4]楼建明,鲍淑娣,傅越千,等.基于“卓越计划”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177-181,278.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篇9

关键词:段场工艺设备及工程车;运维管理模式差异;综合表现影响

1前言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维体系组成中,工艺设备及工程车专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所有设备的科学合理的设置检修项目是提升其设备的RAMS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设备的日常保养及定期检修等维保规程,能及时发现解决设备存在的故障,预防杂难大故障的发生,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另根据设备表现,将CM与PM实际情况结合分析,对后期备品备件储备、设备选型、维保频次及维保项点确定、专业组内人力架构优化配备、科研技改的开展等方面都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下通过对不同城市地铁工艺设备及工程车专业现存不同的运维管理模式进行探析,了解不同运维管理模式的检修周期和维保执行内容,防止设备过修、欠修的出现,降本增效,一定程度上对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交流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为此对比样本以某新一线城市地铁(以下称地铁一公司)运维的设备及工程车维修专业组与有着成熟运营经验的一线城市地铁(以下称地铁二公司)同专业组为参照对象,进行运维管理模式差异分析。

2工艺设备及工程车专业组运维管理现状

某地铁一公司负责该城市两条地铁线路的运营管理。一条地铁线路初期独立配置一段一场共两个车辆基地,每条线路工艺设备及工程车专业都独立配置专业维保检修班组,即一个工艺设备班组/工程车班组只负责一条线路的段场工艺设备/工程车的维保管理。某地铁二公司较多的地铁线路为多线路共用车辆基地,一般按线路单独设置各线路地铁车辆的列检停车库用于停放车辆,合设共用的列车架大修库。

2.1管理设备品相及数量概述

下称某地铁一公司某一线路的工艺设备及工程车专业所辖设备包括四大段场工艺设备(洗车机、不落轮镟床、固定式架车机、轮对及受电弓在线检测系统)及列车架大修工艺设备,设备品相约40余种,关键工艺设备总台次超过35台次。工程车专业组所辖工程车种类:带动力工程车:内燃调机、蓄电池工程车、钢轨打磨车、接触网检测车,不带动力工程车:平板车、平板吊机车、隧道冲洗车、隧道排污车、轨道检测车等总车辆数共19辆。某地铁二公司运营的地铁线路已形成网络,近20余条线路配置车辆段场遍及城市各个区域,工艺设备检修专业现设置3个区域由3个维修组运维管理段场工艺设备,其中一个区设备维修专业组目前负责10个左右段场基地的工艺设备,除个别设备其总体设备种类相差不大。一区工程车专业组所辖设备包括内燃调机车、重型轨道车、架线作业车、接触网检测车、放线平板车、吊机平板车,总工程车辆台次超过45台次。对比关键工艺设备品相差异:某地铁一公司工艺设备组现运维管理设备较某地铁二公司同专业一区的工艺设备维保组多涉及设备的种类有自动化立体仓库、静调电源柜、各类部件试验台、蹬车梯及检修钢平台等设备。工程车检修组现维保管理较某地铁二公司同专业一区工程车组多涉及钢轨打磨车、隧道冲洗车及排污车、轨检车等车辆。较运营成熟的某地铁二公司,二公司的各维保专业组管理设备相对的划分更加细致。一般城市轨道交通段场的自动化立体仓库都为物资部仓储班组使用,钢轨打磨车、隧道冲洗车都为工务专业使用,且基于TPM全员设备保全管理、维修物料、备品备件管理等方面,设备细分维护管理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集中精力做专业技术积累,从而可直接提升各细分后设备的整体使用表现。

2.2维保执行标准介绍

某地铁一公司工艺设备组在日常保养方面,根据设备使用频率制定相应频次定期维保计划,例如针对使用频率高且对电客车运行关键的设备制定双周检、月检、季检、半年检、年检计划。其中对集成规模大的工艺设备,会增大安排作业相应人数及相应工时,对涉及特殊作业则安排相应资质人员参与。另外,针对使用频率不高的设备以月巡检、半年检、年检为主。工程车专业组所辖工程车辆涉及正线区域相对较多,其可靠度、可用性、安全性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保养方面主要以双周检、月检、季检、半年检、年检为定期保养检修周期,并结合出车检来把控工程车辆使用表现。某地铁二公司工艺设备专业组内管辖设备一般定期保养周期为:巡检、一级保养(半年检)、二级保养(年检)为主要把控手段,其中巡检以外观检查及设备各功能测试为检查项点,一保、二保主要维保项点基本为围绕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等设备维护手段开展,实施执行维保操作的人员资质方面与其他地铁相同。工程车专业组维保周期及方法与上基本无异,不再赘述。就工艺设备定期维保频次来看,且确保检修人员维保相关标准执行到位,在一定程度可增其设备的MTBT(平均无故障时间)表现,间接确保缩减设备异常故障的MTTF(修复前平均时间)。但也有可能会存在过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而某地铁二公司工艺设备维保专业适当降低设备维保频次,例如去除不需进行燃润料更换等项点的维保检修频次,在确保编制保养检修条目可完全覆盖设备所有部件的前提下,简化部件检查内容,有利于节约人力其他辅助等成本。即使在出现设备异常故障情况下进行故障维修,其总体设备维保上的各项成本也是相对较低,做到降本增效,提升工艺设备检修质量和检修效率。

2.3工艺设备及工程车人力架构配置

修程修制设置的精细程度与人员配置是一组成正比关系。修程修制制订太细势必会加大检修人员的工作量,导致单个设备维修工时增加且造成设备过修,导致设备维保成本浪费。因此修程设置与人员配备也是影响工艺设备检修管理的重要因素,如何制订修程,优化人员配备也是目前工艺设备及工程车专业管理和检修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目前某地铁一公司该专业在维保人力方面,根据工艺设备及工程车配置数量匹配维修团队。内设置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工长、检修工等岗位,其中工艺设备组检修人员负责段场工艺设备的维保工作,同时也负责数控不落轮镟床的镟修作业任务,关键工艺设备数量与人力配比为1.5~1.7左右。工程车组负责一条线路的所有工程车辆的维保工作,所有工程车数量与工程车检修人员配比为1.2~1.3左右。某地铁二公司同专业人力配置模式为设置职能管理部门及操作序列两类人员运维管理,其中职能部门人员目的细化专业管理,分为生产调度、质量安全、技术及修程支持管理、特种设备等,维保操作序列按地域分为三区管理及救援抢险组,每区下设3个专业组即设备维修组、镟轮操作组、工程车维修组,以一区为例,其中设备维修组及镟轮操作组管辖职责内,在基于部分设备委外维保加上部分设备租赁,其关键工艺设备与检修人员配比也远大于3。一区工程车专业组管辖工程车在去除划归工务部门的钢轨打磨车、轨检车等,剩余所有工程车数量与工程车检修人员配比为2.7~2.9左右。目前工艺设备及工程车专业不同城市存在不同的维保组织架构管理模式。某地铁一公司工艺设备维保及镟轮操作为一个班组人员,区别于单独设置操作组与工艺设备维保组。一体化管理的组内人员全员覆盖镟床维修及操作资质,此种情况有利于全面提升人员技术在不落轮镟床发生故障时及时维修,符合“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间接保障不落镟床的高效性。另外某地铁一公司该专业人员配置按线路划分,救援设备的维护由工艺设备维修组负责,而列车救援工作却为车辆检修人员负责,即使平时车辆检修人员按期组织列车救援演练任务,但检修人员为四班二运转工作模式,且参演人员有可能不能全员覆盖,也无法满足熟悉其设备要求,甚至不具备独立救援的技术能力。而某地铁二公司全线网的救援设备的维护管理与列车救援工作都划归救援抢险队,在不如意事件发生时,对设备熟悉并充分掌握各类顶复及救援方法是保障顺利救援及时开通线路的关键。另某地铁一公司工程车专业组只负责工程车的维保工作,工程车驾驶为乘务部门负责,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对工程车司机实现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缺点是增加了部门之间的接口工作,使工程车管理的流程复杂化,如工程车遇异常故障或影响相应施工计划,部门之间的推楼扯皮现象常有发生。某地铁二公司工程车专业组同样是按区域划分管理,工程车的车体及走行驱动部维修归属于工程车维修专业组,调机司机归属于车辆部门,其他部分工程车部件及设备维保归属于设施维修的工务或供电部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实现人和车辆的专业化管理,减少部门之间的调度请示协调工作,亦可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推楼扯皮现象,在同属区内人员可灵活调配有利于减少人员配置,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3结语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篇10

关键词:汽车设计;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汽车设计课程设是汽车工程系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2]。其课程特点为理论章节较多、内容设计广泛,包括了汽车整体及底盘各总成设计,结合了机械、电子、液压、材料、软件工程等专业课内容,同时又涉及工业制图、国家标准、设计要求、加工工艺等与工业生产密不可分的知识内容。既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进行了多元化的整合,又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学术研究和汽车设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课程内容及特征

传统汽车设计课程设置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开设,分为理论授课和课程设计部分[3]。理论授课一般为40~60学时,共介绍了汽车总体设计、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轴、驱动桥、悬架、转向系和制动系八大模块[4],每个模块又分别介绍了各总成设计要求、结构方案、主要参数、载荷计算、强度计算校核、主要结构元件等。总体来看,汽车设计课程专业跨度大、难度高、课时短、教学任务量大、实践性强,是车辆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系统性整合和实践,是学生日后参与学术研究、工业生产、设计领域的一次实战演练,同时本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也应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

二、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量大。汽车设计课程分为八大模块,每个模块间联系小且均有丰富的教学内容。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将本课程设置为50学时以下时,对于难、重章节而言(如汽车总体设计、悬架设计、驱动桥设计等章节)课时较为紧张。一些高校已对理论授课学时进行了调整[5],但增加学时量又会增加课程学分数,对教学计划的合理规划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二)设计思想单一,考核模式陈旧。近些年汽车行业飞速发展,很多新兴的结构和技术在实际中已经得到大量应用。例如:自动变速车辆在美国和日本渗透率已经高达94%和84%,自动变速器在我国普及率也接近50%,我国较多车企已具有研发生产自动变速器的能力。一些汽车新兴技术应用也十分广泛,比如自适应巡航系统、电子稳定系统、缸内自喷技术等等。汽车设计课程面向的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但教学环节中涉及到新技术内容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三)教师素质亟待提高,各高校教学条件参差不齐。汽车设计课程的内容与特征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过硬的实践经验,教学工作应由教学与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担当。此外较好的实验氛围可以很好的弥补目前本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弊端。(四)学生毕业分流对教学的影响。在学习汽车设计课程的同时,学生在大四上学期也需要分出精力关心就业出路、面临着毕业分流的选择难题———就业、考研、公务员考试或出国深造等。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仅需要保证教学秩序,同时也要兼顾四、六级通过率、专业考研率和就业率等。

三、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内容全盘否定,而是要保留其符合教学目标和时展有益部分的同时,祛除其中陈旧冗杂的部分,这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6]。对于汽车设计课程而言,尽管科技水平迅猛发展,但车辆自身的原理和构造原理变化却不大,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应该掌握最基本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同时经过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并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法、直观演示法等),将起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坚持“以本为本”教学理念,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目的是培养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汽车设计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综合性、实践性最强的专业课,是学生考研、就业和高校教学口碑的有效保障。各院校应重视汽车设计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计划,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注重实践环节。(二)引入先进教学方法,适当借鉴国外教材。诸多高校已对汽车设计课程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改革,其中以“模块化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最具成效[7-8]。两种教学方法侧重点不同,但基本思路均是将传统授课与实践项目相结合,达到巩固教学的目的。目前各高校采用汽车设计教材的内容相差不大,为八大模块加若干补充内容。但可参考一些专业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如《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汽车设计与开发集成》、《汽车悬架构件设计与计算》等,也可以适当参考难度较大的专业、实际生产化教材,如日本大野進一等编著的《汽车设计基础》(王丽荣等译)、《汽车设计与开发集成》等。一些高校对汽车设计课程教学以科研研究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际车辆的设计、实践动手能力和仿真分析结果。其成果贴近时展现状且追求对新兴车辆新技术、新结构、新功能的开发,能够极大强化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提升动手能力、激励学生学习动力、巩固并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和素养。(三)采用车辆工程专业课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汽车设计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课程的系统化学习,各模块中专业知识与其它专业课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汽车构造课程详尽介绍了车辆的结构方案,发动机原理课程中详尽介绍了总体设计中动力部分,汽车理论课程详尽介绍了各性能的决定因素等。将各专业课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整合,可以有效节约教学成本,将更多的师资力量投入到锻炼学生的实践环节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四)合理安排考核制度,实践环节多元化。目前对本课程的理论授课部分考核分为开卷和闭卷两种方式。开卷考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时间灵活、综合性强,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手册甚至上网等方法完成相应设计内容;闭卷考试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学生通过理解、背诵、分析等方式完成考核内容,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来合理安排考核方式,但不应过于死板,注重考核内容的开放性、系统性、实质性、适时性。实践环节可对不同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如“模块化教学法”中的课程设计环节,各设计小组分别对不同模块进行设计,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术研究和工作需要,在各设计小组在答辩时又能起到相互学习和知识汇总的作用;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教学工作中,通过亲身参与教学工作、教具制作、科研项目等实践,学生可以加深专业知识理解,提高本课程学习氛围、提高专业能力、激发学习动力。

四、实践应用

针对车辆工程专业汽车设计课程特点,结合不同教学层次和学生学情,分析了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新式教学理念、合理的教学规划、专业课间相互整合、多元化考核等教学手段,新学期的汽车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中,在理论教学环节以“模块化教学法”为主,以“任务驱动法教学法”为辅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授课前即将各班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引入新的模块内容后,将重点知识内容再分成更小的“模块”以“任务”的形式分发给各组组员,由各组组员在课上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讲解、分析,教师则在理论教学中起着导向、过渡、补充、总结的作用;同时对先进技术与深层次的研究成果进行适当讲解。理论授课考核环节采用闭卷方式。理论考试环节占总分数的60%;平时成绩主要为对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的考核,占总分数40%(平时成绩比例有增多的趋势)。同时各模块授课完毕后注重模块化考核,注重实践考核的答辩过程,并计入平时成绩考核中。

五、总结

在汽车行业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涌现的背景下,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在稳固基础教学环节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实践环节的应用。将“模块化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系统结合,学生的竞争、创新意识得到增强,专业知识系统的建立与专业表达能力明显提升。以后应继续完善教学计划,进一步发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邹旭东,王丰元.汽车设计课程及课程设计改革方案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29-30.

[2]叶明.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0(2):60-61.

[3]文少波,贺曙新.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机电技术,2013(2):167-169.

[4]李淑玉,王丰元,宋年秀,等.浅谈本科《汽车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23-24.

[5]薛晶,侯占峰,闫建国,等.《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62-163.

[6]李舜酩.《汽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科技视野,2015(27):78-79.

[7]贾倩.面向工程应用的《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视野,2017(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