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慧校园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12-10 16:28:56

打造智慧校园的意义

打造智慧校园的意义篇1

关键词:信息化;智慧校园;可视化设计研究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在教育领域,智慧校园建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使校园教育实现科学、智能、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智慧校园建设具有着创新意义与价值,可促进师生关系改善,且无论从教师角度出发还是从学生角度出发,都能够优化其学习方式,使其对自身工作、学习都更加满意。信息可视化设计为建设智慧校园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是现代化校园教育模式的改变和人才培养形式创新的手段。当前,在智慧校园发展阶段,如何推动智慧校园的信息可视化建设与发展,让大数据、云计算成为其发展的有效技术支持,为校园师生营造一个科学智能的学习与感知环境,并不断实现智慧校园环境下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和信息服务智能化。

1智慧校园的含义与特征

1.1定义

智慧校园于2008年由相关人士提出,以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能源短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等,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调节整个生态系统,促进整个产业以及公众服务区域的改变,从而形成新的全人类运行模型。在教育领域相关人士研究指出:智慧校园服务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以服务师生为宗旨,根据师生不同个体差异及学习需要提供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先进性的平台,提供全面有效的互联网通信,在这种环境下,营造最有效的支持学习过程分析、论述评价、和科学决策的全新教育学习环境和轻松方便的环境。结合当前校园内的实际状况和相关人士的分析定论,可以认为智慧校园是一个拥有多种分类的智能生活环境,例如有智能服务、智慧管理、智能应用等等,它包含了现实生活中的校园与信息化的虚拟校园,是一种新形势的校园与人工智能感知的一种综合。智慧校园能够大大改善当前校园的学习环境,通过对学习、工作主体感知的改善,为其提供更便捷、科学的环境。通过智慧校园进行管理是顺应新时期校园管理的直接体现,以创新模式进行科学管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可视化,最大限度发挥科技优势,体现“智慧”校园,彰显科学技术与校园管理融合魅力。

1.2特征

(1)高速网络宽带全面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始终依托于网络基础,因此在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中其网络基础设施是十分关键的构成。例如各种有线或无线网、校内与校外网等等。作为实现校园内的各种互联互通的基本,为智慧校园的信息可视化提供了服务和推广的基础,高速网络宽带具有全面性、完整覆盖性特征,基于该网络宽带可实现校园内部硬件环境的搭建,同时也是为校园内信息可视化提供了良好环境。(2)及时智能的物联网环境。以提供校内师生在学校中生活与学习的智能化服务环境为目的,需要充分使用各种物联网新兴技术,随时采集校内的各种信息数据,通过大数据计算与处理,得出科学预测结果,这一预测结果对建设智慧校园及优化校园管理都有着积极意义。(3)多种业务智能应用整合。建设智慧校园的重点是依托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从校内各种办公与学习生活环境出发,推行一个标准开放、协调统一的信息可视化框架。基于信息化平台上运用大数据对校园管理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应用,其中关键业务包括对数据的筛选、汇总、计算等等。通过多种业务智能整合以更全面服务于校园管理决策者。(4)采集大数据与分析。依据智慧校园的各种服务平台中在运营过程中的大量数据,并逐步采集,建造大数据的模型,使用云计算,全面分析各类数据并预测,实现推理智能化,充分体现使用者对大数据目标的需求。(5)为终端使用者提供有好便利。信息可视化服务的好处在于既可以面对群体,又可以面对个体。针对各种使用者的不同需要。智慧校园可以提供给使用者一个良好的运用服务界面,并且展现完美的应用体验和服务功能,让信息化服务的使用更加科学便捷、智能人性化。

2信息化下的智慧校园与可视化系统的联系

随着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激增,各种信息以飞快的速度传播。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电子产品的应用,人们在生活中享受了各种便利,大数据以一种创新的思维模式,以数据分析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数据价值。在校园学习管理活动中,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角色日益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师生们的多方需求,将面临重大改变。大数据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与分析,并呈现有价值的数据。

2.1依据大数据分析,展现多种形式

在建设智慧校园过程中,所有系统运用的数据交换处理都要依赖于数据中心和标准数据处理的规范化,基于基础数据和规范统一数据这样的建设理念增强了大数据信息的相互联系。随着信息服务平台集群化的深度推广,造成基本数据和各种子数据库的容量大增,数据密度日趋加大。使得智慧校园的可视化技术的表现形式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的作用下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这样,大数据的分析结果不再是单调乏味的数据,而是变成形式丰富多样,便于理解的状态。极大程度降低了校园管理的难度,使学校管理起来高效便捷。

2.2以可视化为平台展现数据

基于物联网,学校随时都在产生各种数据,以文本、数字、图像、音视频作为数据存储格式的基础,利用大数据分析在可视化信息技术的平台上的展现,形成一个详细直接的可视化信息数据分析结果。并利用可视化技术以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数据信息管理,通过这种更加直接的模式来达到准确的决策。

2.3活动全程可视可逆

管理者可以依托信息网络和大数据,在学校生活和学生学习活动之间开展全天的数据记录。运用可视化技术能够打破传统数据管理的限制,更快速检索并确定目标进行处理,利用技术追踪方法以实现全过程动态管理。信息可视化管理整合最具价值的大数据,从多种角度、各个方位、没有时限的将校园内各个时期的各个活动得以展现,便于决策者依据事实依据和数据基础来对校园教学和生活来进行决策。

3信息化条件下的智慧校园可视化设计分析

3.1框架结构分析

(1)在数据系统中的设计框架。作为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设计基础,信息数据需要以电子设备和人工采集和整理来展现,由数据产生、收集、处理、媒介展示、受众5个层面组成。校园环境已基本稳定前提下可视化设计主要以数据来源、数据生产者及最终数据进行体现。系统分为数据收集、处理决策和预测数据部分,数据收集用布点分布图,显示部分则依据交互段的设计。在智慧校园可视化设计背景下,借助可视化设计的应用环状结构来完成数据系统的设计,首先进行数据的生产(受众),其次采集数据,获得需要的数据信息后,完成我们对智慧校园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决策处理与数据预测,再进行的媒介展示(设计),根据媒介展示或设计,来完成新的数据生产(受众),如此循环。可视化设计的应用环状结构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依赖。(2)在交互段的设计框架。交互段作为该设计的关键环节,以突出强调网页端、用户客户端设计,其主要设计框架结构包括可视化基本结构、图形用户界面组件、任务驱动设计。可视化设计是一种可以被人有效处理的图形系统,有几个基本部分组成:图形空间、图形属性、以建立智慧校园信息可视化基础,进一步转化为师生应用界面的组件,方便实际操作。在交互段设计中,要有总体的任务流程,之后完成交互操作设计、可视化结构设计、用户界面组件设计,多种设计的关联最终形成用户图形予以反馈。

3.2信息可视化的应用案例

(1)通过“实时新加坡”的可视化设计,该国市民可以每天看到各种出港信息、交通、天气的分布状况等,各种维度的数据和基本框架都被相互式的度数据信息可视化建立起来了,无论官方还是个人,都可以随时了解自己想要的各种信息。(2)欧洲智慧公民系统,对该区进行地理位置、网络、硬件和软件收集和共享,主要是将人、环境、城市三方实现关联,以达到对资源、技术、服务的综合优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之间随时了解该区域的天气、各种有趣事件、以及相关信息等,还可以在服务平台上进行随时咨询和交流。

3.3关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智慧校园可视化建设对策

应该把校内师生的需求房子智慧校园可视化建设的首位,在把师生需求放在首位的前提下,通过对其调查结果的设计,综合考虑管理和技术方案,打造稳定和谐、安全高效、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条件下的智慧校园可视化建设。其次,应进一步明确智慧校园系统设计的多元化要求,如包括网页端设计、手机段设计、户外屏幕端等。结合这3种途径,可以更全面有效的在校园范围内发生的信息和数据。同时也将学校内原有的各种信息整合统一。还可以在服务平台中加如使用者的个性空间和简便的通讯聊天等各种子系统,方便使用者高效利用的可视化设计系统,以进一步强化系统与用户之间粘合度。未来社会,信息可视化设计除了满足校园需求和校内人员的互相沟通,还可以讲个所院校互相联系起来,实时分享各校新鲜资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每个学校通过服务平台,将自己的优秀资源与学科跨校分享,也可以将著名企业和政府资源纳入校园系统,将学校资源利用最大化。各院校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自行管理,不同用户也可根据自己需要和熟悉的部分进行选择应用。通过这种跨越学校、平台、和行业的完整的系统将更优秀的智慧平台提供给校园师生。

4结束语

因为在国内信息化条件下的校园可视化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我们不断规划、分步骤实施、不断调整。在大数据和互联网云计算大环境下,要整合校内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数据集中共享,利用充分的数据资源有效实施信息化条件下的智慧校园可视化设计,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全面培养优等人才,提升校园管理者科学规范的决策,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主能力,给校园的师生们一个智能优化的智慧校园。

参考文献

[1]贾巍,陈建国.基于智慧校园的外语教学环境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0):61-63.

[2]马晓亚.智慧校园之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打造智慧校园的意义篇2

一、工作推进情况

1.开源节流,完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充分利用政府云计算资源资金,于XX年X月建成了县教育城域网中心机房,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网接入提供了核心的基础条件。二是组织技术团队制定统一的校园网升级改造技术规范,节省中央、市级财政资金近XX万元,开展校园网升级改造工程,杜绝了贪大求洋和盲目建设,目前已有初中等XX所学校完成升级改造并接入教育城域网,统一互联网出口,实现师生实名认证、上网行为审计。三是借助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为部分城区学校、区域中心小学和初中学校更换互动式多媒体教学设备XX套,极大改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四是积极申报项目,云阳县中小学电教教仪站上报的“5G+高清远程互动教学应用项目”被列入市大数据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项目库(第二批)名单(全市教育仅3个),正在制定建设实施方案。

2.多方努力,启动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一是制定《XX县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方案》,平台建设总方案中对构建教育系统主题数据进行详细规划,并对平台的功能和需求提出具体方案。平台建成后,即可作为“教育云”无缝对接市级“渝教云”平台,下联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横向与智慧云阳相互融通,为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开展协同应用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建设方案由县大数据局组织第三方公司完成了评审评估等工作,我委按照“架构完整、目标明确、急用先上、突出实效”的原则,充分听取市级部门行业专家建议,多方征求意见,根据平台实施的整体关联性和实效性,已经拟定首期建设清单上报县大数据局。二是与重庆幼专联合启动学前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启我县云计算资源向周边区县延伸的步伐。

3.稳中求进,推进智慧校园示范校试点建设。一是率先启动实验中学、紫金小学等学校“智慧校园”试点建设。目前,实验中学、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等5所学校硬件建设基本到位,实验中学智慧阅卷、智慧考务管理、一卡通,XX小学创客教育、智慧阅卷,XX幼儿园机器人晨检、4D互动游戏、自然智趣课程,XX实验学校“同上一堂课”等初显成效。二是按照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情境化、多样化的模式试点智慧场景建设,“智慧环境、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课堂、智慧学习”等5个智慧场景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在XX小学、初中、XX中学、实验学校初步展开。

4.共建共享,聚合县(校)本资源。按照全县智慧教育建设总规划,积极充实本地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目前,已聚合XX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制作的小学数学人大版1-6年级云课堂资源(微视频个,试题160道);2018年威海市小学名师送教活动系列资源(2个课件);2017年威海市初中名师送教活动系列资源(2个课件);课改实验区典型课改案例4个;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等教育资源。待智慧教育云平台建成后将集中上线推送。

5.化危为机,探索 “在线教育”线上服务新模式。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发展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发展年度重点任务,探索“在线教育”线上服务新模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立全县线上教育技术服务团队,多次对县级骨干信息技术员进行线上培训,并集中优势技术力量分片分层对全县学校线上教育进行指导,保障全县线上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1.持续加快推进校园网升级改造工作,按照教育城域网建设技术规范要求,突出针对性,下狠心、出实招打通校园网络与教育城域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网络带宽千兆到桌面,突破教育信息化网络瓶颈。10月底前全部完成改造和接入工作,全面启动教育城域网运行。

2. 大力推动智慧教育云平台落地部署,加快推进云阳县云教育管理指挥中心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建成后,一是通过对接上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实现云阳智慧教育体系加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与重庆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并基于此构建云阳县教育大数据平台。二是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实现项目建设集约化、资源利用社会化,将智慧教育打造成云阳重点示范工程,实现智慧教育与“智慧云阳”深度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竞争力和群众幸福感,促进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云阳智慧教育产业。三是通过全县智慧教育的建设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整体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落实全县优质校与薄弱校的发展政策措施,解决“学校差距大、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四是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精湛的教学技巧、科学的教学方法,辐射到全县教师的教学中,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是全面准确的掌握教育基础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准确分析,监测云阳教育发展情况和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成长发展和教师发展提升水平。六是通过指挥中心的展示大屏,展示智慧教育、校园监控、标准化考场、城域网应用及网络安全管理场景,同时实现决策指挥、应急指挥与实时调度,大幅度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打造智慧校园的意义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智慧校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8-0017-04

【作者简介】谢传兵,江苏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13)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

为全面深入地推进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O、管理与应用水平,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于2016年年初,在全国首次以政府部门文件的方式提出推进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主题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该文件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全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并从内涵解释的角度给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发展要求:在特征状态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育人效果方面,要提高职业学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在事业发展方面,要以智慧化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保障。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这样的一个文件给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和系列要求,至于智慧校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建设实践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依然需要具体研究和落实。本文试就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几个本质问题进行探讨。

一、智慧校园建设的概念分析

(一)概念的提出

在国内,第一个提出“智慧校园”这一概念的是浙江大学。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要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值得赞誉的是,这一概念在提出之初,就从技术服务的角度提出了智慧校园与传统物理校园和数字校园在功能与服务效果上的不同,这个概念的内涵既界定了作为特殊状态的“校园”本质,也界定了技术学视野下“智慧”的基本特征。其“整合”的特征,既包含了“智慧校园”必须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化特征,也明确了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智慧化的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其后,从2011年至今,有很多高校也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在内涵解释与现象描述上,更多地侧重于从技术角度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智慧”的性质

对于智慧校园的“智慧”,学者及一线的教育实践者多有不同的理解,最终导致对“智慧校园”的多重理解。黄荣怀等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具有较高的共识性,认为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应具有以下特征: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

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发展的转变过程中,很多人都从Smart Campus或者从Intelligent Campus这个角度出发,认为其本质特征是一种“智能化”,基于这种理解的智慧校园建设行动,更多地侧重于技术本身的发展,从而忽视学校发展中的人的核心地位和思想理念的变革,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定位为对技术系统的升级与应用。对智慧校园的这种理解本身并没有错误,但这肯定只是一个侧面,没有对智慧校园进行更为宏观的、整体的理解。

也有人认为,智慧校园应该更加强调Wisdom(智慧性),认为“Smart Campus”过于侧重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和网络的发展,因为最早这个概念就是从网络发展提出来的,而“Wisdom Campus”比较侧重于校园建设更深层次的、更长远的Smart,更加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思考、规划和相关的举措。这种理解对于放眼未来而言极具方向与引领意义,但对于当下的建设推进来说,系统性要求更高,执行难度更大。

(三)“智慧”的意义

基于这个时代的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必然内在地包含着:在宗旨上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核心;在目标上以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在技术上以多种信息技术为支撑,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在功能上有效支持教育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从数字校园发展到智慧校园,不仅仅是概念与形态的变化,更是一种基本性质的转变。相对而言,智慧校园更加强调多种校园服务的融合与创新。所以我们对智慧校园应该有新的认识,不能把它等同于数字校园,也不能硬给普通数字校园贴上智慧校园的标签。讨论智慧校园的概念问题,是智慧校园建设初期非常重要的问题。但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通过概念的讨论,来明晰在这个时代提出职业学校智慧校园的意义和内涵所在,讨论概念及其背后的意义与内涵,是通过复杂的思考来引导简单的行动。把智慧校园的要求说得太低了,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把智慧校园的要求设计太高太远了,更容易让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误导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向。如果偏离了职业学校现状与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有可能导致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使智慧校园发展误入歧途,走进一个“沉没资本”的陷阱。

二、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任务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应该是革命性的,这在相关文件中早有论述。但这种影响,不应该是单向的,而是互动、交互和生成的。其中职业教育自身的革命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互动性,将会成为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的一种显性特征。因为强调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思路与路径的变革,所以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融合、创新,将会是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难点。

从通常的理解出发,智慧校园(其实在此处理解为“智慧学校”也许更有启发意义)包括很多相互关联的功能模块或者说由很多具体的功能模块组成,例如智慧教室(课堂)、智慧(虚拟)实训室、智慧校企通、智慧节能等。对于现阶段的职业学校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智慧校园建设改革师生关系、校企关系、产学关系。

在师生关系上,要从根本上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整合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建设的重点就是要研究和尝试怎么构建无缝学习平台(如“人人通”等),本质上是将单一的物理学习空间转变为物理学习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并存,使教师、学生能基于“学习网络”开展学习。把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等顺畅地连接起来,用一些成熟的、稳定的、低成本甚至是免费的技术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同时空之间的充分互动,真正形成学习的网络。“学习网络”一方面是使用网络来支持学习,另一方面是建立学习中的网络。连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创建连接和发展网络,知识存在于这个网状结构中,设计合理的网络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正式、非正式学习环境一方面支持学习者基于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支持学习者建立网络连接,通过不断优化内外网络,促进个体学习发展。

在校企关系上,就是要立足产教融合的理念,改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效果。基于网络平台重新设计校企合作的途径与项目,让校企合作的成本降下来,使得校企合作更为简化、易行,共享学习资源、共建研发与培训项目、共生教育与生产智慧。在职业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中,各个领域和侧面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是最核心的要求,没有良好的校企合作空间、途径与成效,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学校智慧校园。

在产学关系上,探索有效的途径,基于多角度、多功能的校企合作平台,将生产与学习相互融合起来,这是智慧校园建设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传统的物理环境下,学校无论如何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都不可能完全解决大面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问题。因为各类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学校硬件环境的投入更是有限的,无论哪个方面都无法解决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问题。要利用虚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技术,共同建立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场景、虚拟生产、虚拟岗位等,与物理空间的实训环境共同构成生产与学习的融合环境。

当然,对于不同的职业学校而言,其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各有不同,全面建设智慧校园与形成特色专长以解决学校发展的全面问题与特殊问题一样重要。最为可行的办法是强化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整体建设,重要项目分步实施。在推进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构建统一的技术系统,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顶层设计,寻求系统整合方案。要确定有限目标,分步骤实施,考虑不同建设项目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特点,制订合理的分步实施计划。

三、智慧校园的技术支持

与过度强调智慧校园的技术方案一样,过度强调学校核心业务发展目标而回避技术支持的系统性也是一种固执己见。因为智慧校园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结合体。

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团队)曾经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化,提炼出智慧校园环境的十大特征:第一,位置感知:感知学习者的物理位置。第二,情境感知:探测学习者在不同场景以及他与谁在什么时间、地点做什么。第三,社会感知:感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第四,互操作性:不同学习资源、服务和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第五,无缝连接:在任何设备进行任何连接时,提供持续的服务会话。第六,适应性:根据个人学习偏好和需求推送最合适的学习资源。第七,泛在性:随时随处通过与环境互动获得感兴趣的学习资源。第八,全程记录:记录学习历史数据,便于数据挖掘和深入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建议以及推送相应的服务。第九,自然交互:利用多种感官及肢体语言开展人机互动,如语音、姿势、表情识别。第十,深度参与:沉浸于技术丰富环境中开展多向互动,获得平常难以企及的体验。这一提炼,既涵盖了智慧校园环境中的学习与生活现象,也内在地包含着一系列整合的技术应用。

这些现象的背后,主要由三层技术架构:第一层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其核心是对网络中服务器功能进行虚拟化,实现提升性能、横向扩展、分布结构却能够减少成本和能耗的目标;第二层是雾计算(Fog Computing),即把应用终端进行虚拟化,能够真正解决不同终端设计独立的信息格式的交换问题;第三层是群计算(Swarm Computing),与物联传感技术相关,在物理环境中安装很多联网的传感器,运用新颖的求解优化组合问题的模拟进化算法,具有典型的群体智能的特性。从未来(已经到来)的发展趋势看,在网络服务器功能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虚拟化、终端功能通过雾计算技术实现虚拟化的基础上,网络中的交换机、路由器功能也将逐步实现虚拟化,亦即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例如:I Campus。基于以上技g的智慧校园,其技术实现的维度可以归结为:科学的决策系统、实时的控制系统、泛在的互联系统、便捷的服务系统、面向服务的计算系统、透彻的感知系统。

以上的技术问题,并不可能甚至也并不要求在学校层面上去系统解决,但忽视这些问题显然会在智慧校园建设中产生短视甚至是盲目的行动。智慧校园概念从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之上,而这些技术隐含着高成本、高投入的必然。支持智慧校园形成与运行的技术要求,必然包括网络先进、业务智能和大数据,完全的自我经费投入或技术投入。无论学校的经费如何充足(其实统计数据证明当前职业学校的经费并不充足)都难以满足,何况整体建设难度大、建设周期较长、成熟案例非常少、建设与成效显现的风险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技术支持的问题更为必要,至少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进程中,必须规划设计与系统解决好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向与重点,强调基于基本应用与特色创新,强调技术选择的成本与收益,强调技术共享与边际效益,在建设进程中不断立足新技术来强化应用与实用,提高智慧校园建设的功能性、可控性、持续性与成功率。

四、智慧校园建设的特色要求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适应需求、产教融合是最根本的育人特征,人才培养的不同决定了智慧校园建设必须有自己的定位。服务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特别是适应“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战略需求,就必须有更深刻的理解与实践变革。新的产业发展是建立于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融合、3D数字制造技术、能源互联网、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虚拟化生活等组合的基础之上的,这种需求不仅给中国也给全球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因为这种产业与技术发展到最后,实际上是一场“人的革命”,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分享、和谐,更重要的是要求具备驾驭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的人才,以及能研发或者应用更加智能的、生命的、个性的新材料、新设备等的创新与应用型人才。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将面临更多非传统领域的挑战。智慧校园在发展的生成过程中就已经先后以网络教育、游戏化学习、虚拟社区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等新型教育模式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的培养时间和空间概念,实现了超时空的学习和超时空的互动。随着职业教育需求与目标的发展,其建设必须以更远更高的视野来考量:打破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元化格局,构建起互联网平台上的学校、家庭、企业、社会一体的交互式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而这将成为引领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特色甚至是本质要求。

这一本质要求包含着加快学校观念的转变:从“学校”到“社会”(在特殊的背景下也可狭义定义为企业)。职业教育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连同其他类型的学校时常被隐喻成“工厂”。回到根本上看或者说站在教育的理想中看,学校的本质是每一个个体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和空间,最本质的取向是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共同体。正如杰里米・里夫金所说:“虽然专业技能和技术对于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过渡至关重要,但是如果教育工作者过分强调技术和技能,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改变,那就本末倒置。”教育学正在发生“由教向不教”的覆性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更包含着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教”到“学”的转变。

就教育和学习本身而言,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教育和学习行为上,也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和学习的基本制度与结构上,而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理解。或者说,构建一种新的学习文化将成为学校乃至于整个社会的重要任务。不管是哪一类哪一级的教育或学习,都不再是你花了12年左右的时间勉强忍受,然后在18或22岁时欣慰结束的那种枯燥乏味的活动。在21世纪,学习是人类的根本。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那么这个世纪将会被称为“学习的世纪”。

打造智慧校园的意义篇4

关键词:智慧教育;建设应用;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76-03

2012年,根据国家、省市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针对教育的发展实际,依托“非凡城市,智慧园区”的大环境,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全面启动区域智慧教育工作。采用复用政务网技术,高标准构建了园区教育城域网,实现了区内所有中小学、教育单位的高速、稳健的互联互通,为学校教育与全民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物理基础;基于园区“三库”、“三通”建设规范,科学推进了园区教育枢纽平台建设,一期“一库一门户六系统”建设已全面上线应用,平台应用渗透面达到100%,二期“双线五块”建设全面启动,侧重学习体系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实现了“管理补缺”到“学习创新”、“经验性评价”到“大数据实证评价”、“学校教育”到“终身教育”的建设跨越;基于平台的全民生态学习资源体系正在形成,精品教育资源不断增长,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均衡化、全用户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基于“未来教室”互动课堂构建、“翻转课堂”实践研究、“移动学习”范式研究等亮点应用全面展开。

一、区域统整:“区校联动,四建四强”(见图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会经历一个从初创到统整的过程。在初创阶段,各学校齐头并进、竞相发展,从基础环境构建到软件开发与购置,再到教学资源建设,各显身手、全面建设、封闭应用,尽管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学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带来了诸如经费投入重复、信息共享困难、公共服务缺失、管理人员不足等区域性问题。到了智慧教育阶段,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息共享与教育的均衡问题。我们需要打破信息孤岛,满足“时时、处处、人人”智慧学习需要,为每一个人“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的美好明天服务,因此,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区域统整也就势在必行了。

园区区域统整的具体做法就是“区校联动,四建四强”。区域层面,重点在于“建网、建云、建库、建平台”。“网”就是教育城域网;“云”就是教育专有云资源池;“库”就是基础教育数据库;“平台”就是满足教育应用的枢纽平台与系统。学校层面,着力“强队伍、强资源、强应用、强特色”。“强队伍”就是要完善校级信息中心机构设置,并加强教师队伍的应用培训;“强资源”就是要加强学科资源的积累与开发,丰富个性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学便捷化;“强应用”就是强化新技术新媒体应用研究与实践,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水平;“强特色”就是要打造学校亮点应用品牌,成为亮点技术运用的先行军,如E学习基地、纳米实验室、仿真虚拟应用、未来教室实验等。

这样一来,角色定位,各有分工。学校获得了解放,减少了大量技术压力、资金压力和劳动压力,把更多的人力、财力投入到信息化应用与学校内涵发展中去,保证智慧教育落地生根。

二、公司代建:“技术,精准管控”(见图2)

传统意义的软件平台开发,用户既要提应用需求,又要拿技术方案,设计招标文档,还要组织招标、过程管控与结果验收,往往技术不力、经验不足、精力不够。更为严重的是,交付、验收之后,平台出现了问题,开发公司却跑路了,用户只能两眼一抹黑。基于这些问题,园区在软件平台的开发上首创公司代建模式,保证了平台开发的科学性和持续性。

所谓公司代建模式,就是由园区信息化领导小组认证、确定第三方公司,负责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深化设计等工作;代为办理各项相关行政许可手续与建设程序,以自己的名义担任招标人、采购人和发包人,依法组织公开招投标、采购,并与项目承建各方签订合同;负责项目建设实施的全过程管理,按确定的总预算严格控制投资,并确保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项目完成后,代建公司与建设单位共同组织第三方测试与用户验收,签署验收意见。建设单位、主管局协助代建公司履行职责,不干预代建公司日常管理,并通过现场检查、查看项目文档、列席管理会议等方式开展监督工作,做好相关工作的协调与配合工作,保证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

园区积极探索了“需求+代建”“1+1”智慧教育开发模式。教育部门主要提需求,代建公司深化设计、组织开发以及后期的运维。代建公司入住开发单位,沟通无障碍,团队相融合;建立周例会制度,及时汇报项目进展、提出整改意见,为项目整体进度的完成及合作沟通创建了条件;建立项目配置管理、文档规范化管理、人员信息管理等体系,为项目过程的管控提供了依据。

代建模式的推行,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团队,使开发管控更专业更精准。

三、项目过会:“按需审批,科学推进”

打造智慧校园的意义篇5

关键词:物联网;探讨;发展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应用传感器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被称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的创新的网络技术,为了控制和使用未来的网络和信息资源,以及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政府都高度为振兴经济,并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关键战略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并尝试的东西竞争优势。世界各地都在关注的事情可以衬托视科技作为互联网革命和经济大潮的一年。

在我们的教育领域,网络技术的使用促进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为了建设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的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广阔的应用前景。怎样有效的利用网络的技术,促进校园智慧,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进行实践和研究。

一、物联网的功能与概念。物联网的实际应用其实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卖机,但是呢,物联网的概念是在互联网在1995年第一次看到,在“未来之路”的书中,由于当时的技术和硬件的限制,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的注意。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技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PC系统当时被称作“物联网”的概念。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首先提出的概念,同年的“物联网”,中国的院院士科学已经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在2005年世界首脑会议信息社会,国际电信联盟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年物联网”的重新定义和提出概念的“物联网”。IBM CEO彭明盛在2009年首次提出的概念的“智慧地球”。物联网建设并已正式晋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通过国际社会的重视,事情正在考虑。

物联网逐渐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但是涉及到物联网技术的定义,常见的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在物联网的时代,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将获得一种新的沟通维度,通过在各种各样的商品嵌入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在任何的时候,连接人与人交流的任何地方延长至人和的事情。使用各种可用的达到上述目的的装置整体感知层感知动态实时采集,如二维码,RFID标签,蓝牙,传感器和其他的设备获取对象的信息,它们可以是像是人的感官系统可收集数据和即时识别。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开发和设计的全面而灵活的看法,同时考虑到设备成本低和灵巧。

可靠的传输层,也被称为网络层。它是信息的整合通过各种网络,传递准确出可靠的感知方式。它们包括无线接入,支持移动,有线接入和其他技术支持的需求状况,并设计适当的高性能通信网络基础上的传播目标。物联网技术,形成了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通过传感,测量,无处不在的接入和互联互通等,活动反映现实生活的对象到虚拟空间,并智能地收集和分析所提供的信息服务的可视化数据的能力。

二、从学校的环境和资源,教学活动中逐步实现了数字化。物联网技术使中国联通的对象之间,智能地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分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它也将推动校园智慧的建设和发展。物联网技术为校园的智慧提供了一个互动,开放,智能,协同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学生和教师充分感知到教学的资源,以便有效的获取的学习,收集信息,管理,教学和生活服务的智慧,将学校打感知,服务,环保,安全,稳定的智能化校园。

在校园网络应用的智慧来实现互联互通校园实物,充分的认识到校园环境,获取最新的汇总信息和数据,以便发现问题和分析对象,并反馈相关信息的实时控制。可视化的校园环境能为校园管理提供服务,其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轻松完成身份证件和考勤管理,可以通过内部的学校的人的看法安装了科学化,人性化,智能化,校园为基础的网络环境,促进学校管理运动,光,声,温度传感器,用于教学环境和安全监控系统,可视化,连接到网络,智能控制,充分实现智慧教学和学校环境的安全管理。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更加广泛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教材的获取,而是缺乏真正的虚拟学习环境可以触摸的性质。

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学习环境主要是指声,光,温度,空气等条件的自然环境,对教学有一定的影响,网络技术课堂的智能控制和环境感知的应用,将会创造更加适宜的学习条件为学生。在一定区域内,安装好位移感测或声音,从而能够实现光源的智能控制装置。智慧校园的特色之一是节能,物联网技术可以用于管理和监控校园能源的智慧。能量的对象是物理世界一起交流,建立能源管理专家系统,该系统将实现能源消费的科学管理,在校园里。每个人的校园安全,社会各界和家长有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创建校园平安,以网络技术的优势,构建智能安全系统,包括安全系统和智能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这样更加有利于加强校园的安全管理。

四、结束语。把物联网校园作为基础的智慧,实现了可视化的学校管理,以人性化,智能化和科学化,的特点。与此同时,智慧校园建设,教学环境的智慧课堂可以延伸到真实的场景中去,使社会与学校,自然,再加上一个直观的学习对象,理论和建筑实践之间作为一个桥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的推动。(作者单位:白城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打造智慧校园的意义篇6

【关键词】 STM32 zigbee 上位机报警

一、前言

本系统创新点含有检测人体与垃圾箱的距离,自动打开关闭垃圾箱,zigbee网络的设计,自行调试的上位机软件的报警处理处理,充分发挥stm32的优势,对于传统51设计的智能垃圾桶,系统稳定性有很强的提高。发挥语音播放的宣传效果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校园在环保宣传上的作用,没有一味的利用别人的语音报警。使用不同颜色的LED显示垃圾桶的存储状态。

二、设计方案

2.1系统总体框架

智能垃圾桶:stm32主控 红外感应,超声波测距,正负离子发生器和紫光灯杀菌除臭, zigbee实时监控窗口,太阳能电池板供电 从机 主机

2.2红外模块

红外模块是由红外线技术作支撑的产品,灵活性高,功耗低,工作电压低,在各类自动感应电器设备中有较大应用,并且在电池供电的自动控制产品方面也得到较大认可。

控制方法:本次控制采用可重复触发,当红外感应到人体靠近时,输出口out输出高电平,控制电机正转,打开垃圾桶,若附近一直有人体移动,则一直输出高电平。当附近没有人体移动时,高电平延时5秒钟,然后输出低电平,控制电机反转,关闭垃圾桶。

2.3超声波模块

超声波主要通过超声波模块发出信号,当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从而判断有无障碍物, 程序运行时,超声波一直检测桶内垃圾高度。当外部中断启动时(红外感应到人体靠近),停止测量。当人扔完垃圾后垃圾箱关上后又开始测量。检测到垃圾桶内垃圾已经满时,垃圾桶不能再打开,并通过无线发射信号给总部,提醒回收垃圾。若垃圾桶内垃圾未满,则下次有人靠近时垃圾桶可自动打开。当垃圾桶内垃圾清理完毕,电机恢复运转。

2.4语音模块

本系统采用时ISD公司的ISD4004语音芯片。

ISD4004芯片介绍:ISD4004芯片采用CMOS技术,里面含有振荡器,滤波器,放大器等,芯片的所有操作都由微控制器完成,操作命令可以通过串口通信接口送入。工作原理:ISD4004工作于SPI串行接口,本系统的ISD4004芯片与STM32的SPI2相接,

2.5 zigbee模块

意义:利用稳定性还有价格都比较理想的zigbee芯片去完成,取代传统的铺设线路。从而能够在当前基础上搭建智慧校园节约很大成本,系统做大的时候利用zigbee组成无线的局域网,完成低成本高稳定性的效果。此协议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主要特色有低成本,低功耗,低电量,穿墙性能好,通信距离可达4km,支持大量网络节点,支持自组网通信,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领域比如:工业自动化和远程控制如:智能家居方面,可以嵌入各种机械设备。该技术在物联网产业如:移动POS端、智能建材,交通,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建筑、等领域。

三、系统特色

1、无触摸式开启:红外感应,自动控制开关,一方面可以避免人的身体直接接触,卫生清洁,另一方面可以隔绝异味和细菌。

2、无线传输,实时监控:随时掌握各个垃圾桶的储藏情况,到时打扫,省时省力。

3、利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 避免因为断电而产生不能给系统供电的麻烦。

4、语音提示,温馨相伴:放入垃圾后有相应的语音提示,垃圾入箱一小步,健康生活一大步,保护环境我们在路上。人性化服务,对提高环保意识很有帮助。

5、功能明确,意义非凡:通过LED不同颜色(红黄绿)显示垃圾箱不同存储状态

6、含有ZigBee网络的设计,上位机报警处理,充分发挥stm32的优势,对于传统51设计的智能垃圾桶,系统稳定性有很大的提高。

四、结语

打造智慧校园的意义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意义探寻;路径建构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75(2015)20-09-03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的管理在经历从粗放到精致、从无序到规范的裂变之后,一种新型的、人文的管理方式———“文化的引领”浮现在我们眼前。本文就基于当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寻求校园文化深层的意蕴与具体的路径建构。

一、校园文化的意义探寻

1.构建校园文化———人生成长的需求

(1)知识技能的获得需要文化。知识技能如果从字面来理解的话,那它就是一种具体的知识、一种具体的技能;然而将它置身于人类社会发展与传承的层面来解读的话,它就不仅仅是一门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人类探寻世界所形成的一种思维经验,更是人类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积淀的一种文化思想。因此在我们传承知识的时候,在训练技能的时候,就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小知识、一项小技能,而应将它置身于广博的文化视角下进行剖析,从而将其赋予思维的特性,赋予文化的节拍,而这一切的实现,就需要我们构建体系完备的教学文化,帮助教师拓展教学视野,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形成立体的教学路径。

(2)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文化。人类学家鲍亚士在《原始人的心智》一文中指出:“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人类行为和信仰所反映的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而是他所生活的文化系统。”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谁也避免不了这种影响。文化对人的行为影响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正面的影响可以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审美上的享受,进而使人端正自己的行为;负面的影响可以让人沉沦、消极、彷徨、迷茫,进而使人丧失前行的脚步。因而构建健康的校园行为文化,愉悦师生的精神情怀,陶冶师生的审美旨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3)人格意义的建立需要文化。从文化的角度来剖析,人格建立不仅是人类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也是理解人生的一种方式,更是生命存在的一种高度。在中国的文化哲学体系中,人格建立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因而在人格形成的最美环境———校园中,就应延续中华博大的文化脉络,建构适合自己的文化特色,从而帮助师生在和谐的、共生的文化世界中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魅力。

2.构建校园文化———学校发展的追求

(1)物化的世界需要文化。在校园这个世界里,我们需要美丽的花园、整齐的校舍、宽敞的教室、干净的地面……需要一种从全方面影响、带动学生健康成长的物化环境,或许正是因为物化的校园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故而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400多年前就曾说过:“应把校园安排得美观些,让它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所以我们在创办校园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校园具体的环境中,希望通过文化的介入,让环境影响人、感染人、教育人,进而让这个环境像施教者一样具有积极的“育人”功能。

(2)制度的世界需要文化。学校毕竟是“人”的场所,有了师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主张,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这样就需要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师生的行为,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制度来引领、鼓励师生的发展,此时,校园的发展就需要制度的跟进,制度的建设就成了学校发展的不二选择。然而“制度”毕竟是文化体系下的“制度”,学校的制度只有与现行的主流文化相协调,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立校园的制度就自然离不开文化的参与和渗透。

(3)发展的世界需要文化。从人类教育历史的发展来看,我们可以将人类的教育划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行为育人”阶段,即教育者利用自身的行为来传承教育教学的内容,比如通过“言传身教”的手段,使受教育者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学习手段,并以此奠定了人类“学”的基础。二是“知识育人”阶段,即教育者将人类积累的经验总结提炼为“知识”,以此传承传授。比如通过设立学校的方式让受教育者以最快的速度获得生成、发展的技能和经验,这一方式能极大地提高教育发展的高度与广度,并奠定人类智慧的基础。三是“文化育人”阶段,即教育者利用知识的传承、思维的训练、行为的塑造、精神的熏染将人类成长的智慧融为一体,通过浸染、熏陶等手段来感化人、教育人,以便让受教育者获得全面的、深层的发展效果,并以此奠定社会深远的、高速的发展基础。由此可见,文化育人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理性选择,更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3.构建校园文化———社会赋予的使命

(1)构建校园文化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竞争是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个人、集体生存的手段。当下,竞争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学校也不例外。那么学校如何在激烈竞争下更好地生存,就成了我们学校建设者必须思考的话题。从学校建设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建设层面,二是制度建设层面,三是文化建设层面。其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灵魂和旗帜,是学校建设的核心,更是学校竞争力的显著标志。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涵盖着学校管理的层层节节,包含着人们行为的林林总总,彰显着校园气息的方方面面。打造校园文化,可丰富学校办学的内涵,提升学校的品位,增强学校的底蕴,可让学生在博大的办学思想下茁壮成长,可让学校在竞争中不断壮大。

(2)构建校园文化是促进文化大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和十都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纲要,要求全社会行动起来,努力打造一套先进的文化体系,以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学校具有选择、传承、创造文化的功能,它担负着文化再创造、再发展的使命,故而学校往往会成为一个乡镇、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文化集散地”,表现在:首先学校是一个教育和科研单位,仅从资源的角度来说,它拥有着大量的知识人才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在传承、创新、传播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次在思想意识方面,学校是最富有创新机制和科学严谨的探求精神的,在文化建设方面将具有其他单位所没有的超前意识和开阔视野,这种超前意识和开阔视野能引领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构建校园文化就成了促进文化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3)构建校园文化是实现人才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社会化、国际化将是个人生存和民族发展的坚强后盾。而人才社会化、国际化就必然需要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机制的社会化、国际化。打造开放包容、具有国际视野的校园文化就可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多学科、多维度、多种类的学习交流活动,就可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创造、发展提供必要的舞台,就可为人才的社会化、国际化提供有力的支撑。所以构建校园文化是实现人才社会化、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舞台与前进方向。

二、校园文化的路径建构

1.理念文化———校园文化的灵魂

“理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建构校园文化的开始。”理念文化不是凭空臆造,而是一所学校历史发展的积淀,是学校在文化方面上下求索后的理性折射,更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方向,是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优秀的理念文化可以凝集人心,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优秀的理念文化可以为师生的发展指明方向。然而由于理念文化是一种属于“隐性”层面的不易触摸的思想,同时它又是属于“共性”层面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故而学校的理念文化的确立,就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打磨、推敲。首先要从“地域文化”的宏观层面来确立学校文化的基本维度,其次要从“历史传承”的纵向层面来梳理学校文化的历史意蕴,再次要在对“文化自省”的反观审视中确立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最后要带着“文化重塑”的勇气魄力来规划学校文化的基本框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的理念文化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追求的目标、精神的依托。

2.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的保障

从表现形式上看,学校的制度文化一般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生手册、管理体制、检查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的条文。它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为此,建立学校的制度文化就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权衡。首先体现人本管理的原则。制度的初衷不是惩罚,而是规避,所以制订制度就需要从人的角度思考教师需要什么,学生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当我们从师生、社会的角度来制定学校的制度,师生对制度的认可与执行就会增强。其次要体现合作意识。制度不是一个人的凭空臆造,而是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具体操作时梳理、总结的智慧结晶,因而学校制度的制定就必须体现出教师的民主参与,彰显各层管理的智慧,从而使制度更具包容性、操作性,使之成为全校师生行动的指南。再次要体现学校的理念文化。制度只有在理念文化下确立,才具有价值内涵,才能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脱离了学校理念文化的制度,是没有生命气息和意义的。

3.课程文化———校园文化的载体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依托与凭借,因此打造课程文化就自然地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首先要有正确的文化价值和理念思想。同一个文本,站在不同的文化认知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体系会赋予同一个文本不同的内涵,为此打造课程文化,就必须基于正确的育人价值与理念的文化体系,让课程的核心价值与学校的文化内涵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次要有完整的体系和实施框架。在落实回家的三级课程中,更要基于学校的传统与文化脉络,积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学校文化底蕴的校本课程。再次要有明确的目标体系。文化不是口号,而是一个具体的行动方向与目标。打造课程文化就必须制定出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纵观学校的发展历史,“教书育人”无疑是课程文化存在的价值,无疑是学校文化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应在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层层推进、有序开展,将课程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共通共融。

4.主题文化———校园文化的标识

打造智慧校园的意义篇8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体制机制、推进工作等领域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破除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达到城市格局与智慧产业布局有效对接,城镇服务体系与智慧应用体系优化匹配,城市基础设施与智慧设施网络有机结合,使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建设紧密融合,城市化与信息化互为动力,促进两者互动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其内涵要求包括四个层面:其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相匹配、相对接;其二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的规划、布局、特色等相互协调;其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功能、发展结构等相融合,两者相互支撑;其四是智慧城市应用系统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统筹谋划与推进。

二、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宁波深化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必须从完善功能体系、优化空间格局、畅通交通网络、提升品质特色、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一体等方面全面统筹整体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智慧产业、管理、应用、文化等因子,从而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一方面,依托主城区边缘设立智慧产业园区或在远郊打造独立智慧新城,是拉开城市框架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强化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系统的融合,是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的重要路径。

(二)有利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是构建智慧产业园区,还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着力提升智慧元素,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智慧产业园区作为智慧产业的集聚区,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为园区内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提供场地、技术、资金、孵化等专业支持和服务,从而有利于智慧产业快速发展及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提升智慧化水平,为智慧产品、服务、应用系统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商机,对于加快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十分重要。

(三)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客观需要。在城镇化建设中,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可以让居民更方便地使用信息网络及相关资源;强化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可以让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在城市管理中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系、灾难预警体系、应急体系等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模式借鉴

(一)智慧新城建设型

案例:广东省惠州市是科技部和标准委批准的首批2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潼湖新城是一个典型的智慧新城。新城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规划了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工业设计园、大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与金融服务中心,以及相配套的商务区、智慧生活示范区、三网融合智能化小区,突出强化“产、城、人”的深度融合,目标是打造成为智慧产城融合、智慧技术集成、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服务惠民的美丽城市。

(二)旧城智慧改造型

案例: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投入巨资启动了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在此过程中把智慧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融合放在突出位置。从无线网的覆盖面来看,经过改造后的南充老城智慧基础设施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物流等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项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快速提升,城市管理更加智能。

(三)智慧城镇建设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是中国智慧城镇创新示范单位,将“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科学”的概念引入城镇建设管理,目前已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等高新技术在节能降耗、清洁能源、城市安防、智能交通、医疗服务和智慧社区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基本建成了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智慧商务区和智慧产业区,以“数字惠民”大大提升了周浦居民智能生活环境的水平。

(四)智慧社区创建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始于2012年,组建了智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规划,建立了“智慧社区信息发展中心”和“智慧社区市民体验馆”,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列为市、区两级智慧社区首批试点单位。建设重点包括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智慧商圈、人文精神等四大板块,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库(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一卡(智能炫卡)、两平台(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的应用系统)”。

(五)智慧产业园区拓展型

案例:目前我国有30多个部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其中江苏省无锡市的T-Park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园区城市建设共同发展的典范。与传统工业园、开发区不同,T-Park是一个智慧产业和生活融合区域,园区规划时就不仅包括了智慧产业发展内容,还包括了园区开发建设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内容,不仅有发达、完善的智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更有便捷、优化的创业服务链,是一个不仅宜业而且宜居的大“社区”。

(六)重点开发区智慧提升型

案例:2012年,武汉开发区启动智慧产城一体化战略,委托北京泛华集团对“智慧城”、“生态城”进行总体规划并对重点核心区进行城市设计,规划面积84.7平方公里,重点打造11大功能片区,其中最核心的是“智慧城公共服务片区”,重点建设企业服务中心、智慧展示中心、综合数据中心、特色商区、川江池智慧公园、专家公寓和智慧社区等项目,着力创建国际化智慧城示范区和慢生活休闲体验区,打造智慧产业与公共服务完美融合的城市名片。

(七)都市功能区整体智慧化开发型

案例:南京将建邺区江心洲整体智慧化开发,成为智慧功能区建设的经典案例。江心洲是长江沿线各大城市中唯一位于主城范围、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的江中洲岛,面积15平方公里。南京市政府与战略合作者对该岛进行整体开发,突出以生态、低碳、智慧产业为主导,着力建设科技研发、创意智慧和高端总部高度聚集的国际化智慧产业园区,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商务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相互交融的国际化低碳智慧岛。

(八)智慧城市综合体带动型

案例:绿地集团以纽约曼哈顿的全智能建筑为模板,在合肥全力建设一个智慧城市综合体示范点。该综合体将立足城市建设的最前沿,把最先进的规划理念、智能技术运用到项目中,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智能建筑,搭建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增值平台。在这个智慧综合体中,每一个建筑及信息、设施、设备都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生态链条,建成之后,智慧办公、智慧商贸、智慧物业管理等都将成为现实。

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宁波按照国家和浙江省的总体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及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并在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城市建设中智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等工程,加强基础资源数据库和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智慧因子”不断增强。二是城市管理运营中智慧应用系统效用发挥更加明显。智慧城管、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三是智慧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不断拓展。着力发展软件、信息、智慧制造等智慧产业,重点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宁波国家高新区的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两大试点区域建设。四是智慧功能区块开发积极探索。比如鄞州下应区块“智慧城”完成规划设计,海曙、江北等地“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明显。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尚处于自发性的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一是在思想理念上认识不够。比如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中尽管提到了要“坚持智慧管理”、“加快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深化两者融合问题。二是在规划制定上缺乏沟通衔接。城市产业规划、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衔接程度不够高,规划制定过程中缺乏沟通对接,规划之间“两张皮”现象突出。三是在工作推进上缺少协调融合。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管,分管市领导也不同,这也导致在工作中难以做到深度融合、互动协调。

五、推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加强对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工作融合

一是要深化认识。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进一步加深全市上下对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把融合理念贯穿到各地各部门推进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体系的对接。目前宁波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领导机构分别是市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这两个领导机构尤其是牵头单位的对接,建立协商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两者融合的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三是要加强工作推进对接。比如在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中,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相一致;在推动卫星城、中心镇建设时,要与智慧城镇建设相融合;在推动老城改造、新城建设过程中,要与智慧社区、智慧综合体建设等相匹配,等等。

(二)加强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融合

一是要促进规划对接。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建立开放式的规划编制程序,由规划部门召集发改、经信、建设、国土等部门共同修订和完善相关规划,促进城镇化规划、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机对接。二是要适时制定出台专项规划。制定出台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的专项规划,建立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规划监管和协调机制。三是要制定出台行动纲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行动纲要,明确阶段性实施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实施主体和各项保障措施。

(三)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融合

一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制造业。结合宁波实际,着重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电表、数控设备、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智慧装备产业,以及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国际物流数据处理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等网络数据产业。二是要加快发展智慧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研发、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文化创业、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高端智慧服务业,大力引进和发展智慧总部经济。三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依托各类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精准农业”信息系统,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

(四)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融合

一是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二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近期要重点加快推进城市智慧交通体系、水务管理、污染治理、能源管理、园林旅游等市政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感知化建设。三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智慧技术在教育、医疗、文化、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加快开展智慧学校、智慧医院、智慧图书馆、智慧政务等试点。

(五)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制融合

一是要强化管理融合。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监控、灾难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监测、口岸疫情预警等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二是要强化体制机制统筹。在开发建设方面,理顺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体制,统筹确定开发时序、重点,强化重点项目、重点区块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在投融资方面,着力于建立完善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综合平衡机制、资源资产盘活机制、投入产出与回报机制、重大项目共建共享机制等。在督查考核机制方面,统筹构建两项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协同开展目标进度监测评估等。三是要强化政策法规统筹。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制度规则、实施细则等方面的衔接,强化财政投入政策、土地保障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的平台建设

打造智慧校园的意义篇9

【关键词】诗性;诗性智慧;课程

课程就是故事,成人和儿童借由故事这一载体一起畅谈过去、现在和未来,借由故事传递知识和经验,这些故事就构成了课程(Pinar&Grumet,1976)。在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神话、故事、梦想、想象等构成了课程的主体,这种故事分享的课程深深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但是,随着社会的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发展,课程逐渐成为一种学术领域,开始偏重抽象的、外显的、纯理性的知识,开始强调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班级管理、制度结构等标准化的指标。课程逐渐由诗性随意的故事物化为中规中矩的文本,更加重视客观理性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导致情意教育、心灵教育、体验学习等不符合客观理性思维的学习机会逐渐被忽视。在这种完全依赖标准化评价的情境中,我们看不到丰富的、完整的、独特的儿童,忽视了科学和数学自身的美,忘记了探究的热情和喜悦,教室变成了受控制的环境,而不是参与式的学习场所。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新的思考方式来认识现代化带来的各种危机,重新探讨人类经验中隐含的、神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关心人的独特性,关注儿童天生具有的与人类本性一致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畏惧、夸大等特质,用以对抗理性主义认识论的课程盲区。在这种情况下.诗性智慧(mythopoetic)的课程论述应运而生。

Kesson(1999)认为,诗性智慧是“最深层的个人的活生生的经验,不管是深度的或肤浅的,不管是复杂的或单纯的”。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已经成为对抗理性主义课程论的有力武器。本文意在探讨诗性智慧的内涵和特质,论述诗性智慧课程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一、诗性智慧的内涵与特质

诗性智慧由故事(muthos)和创造力(poiein)组成,包含叙说、自传、心理分析、审美等多种形式,能触及人性的根本层面。诗性智慧是一种诗性的旅程(astral journal),是外显的课程转化为内在意识的过程,旨在追求个人内省或精神的解放。诗性智慧包括感性、情绪、意象、梦想、幻想、直觉、欲望、热情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特质,也应该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课程(Kesson,1999)。

人类社会的起源是“诗性的”,“在人们还没有能力从事物中抽取形式和特质时,一种本性的需求产生了诗性性格”。人类的原始本性是无知的、感性的、热情的,具有想象、模仿、记忆、察觉的能力,也具有好奇、畏惧、揣测、夸大等特质,这种蕴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本性蕴含着强大的动力,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而这正是创造事物的基础。这种人类的原始本性就是“诗性”的本来意义。

诗性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甚至还有一些野性,因此诗性必须借由道德智慧的引导才能创造出社会的文明。诗性智慧即是道德智慧对原始诗性的导引过程。诗性智慧的导引启动了诗性的能量,加速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步伐。

对诗性智慧的研究是一个严谨的解神秘化(demythologize)的过程,注重追寻现象的根源和本质,强调利用诠释学的想象揭露事件的不合时宜性,并对此加以解构,以适合需要的新解释代替或者完善失去功能的旧解释。这个过程不会因为发展了新的解释而终止,而是依照变动的视野对新的解释不断进行诠释、再诠释,形成诠释学的循环。Haggerson(2000)认为,诗性智慧的研究者会对教育、学校、课程、教师、学习者等加以研究、诠释、再诠释,然后将这些诠释用诗性的形式呈现出来。诗性的形式可能是诗,也可能是音乐、戏剧、故事,或者是叙说、隐喻、语言、符号等。

二、诗性智慧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

诗性智慧强调人类社会的起源是诗性的,是无知的、感性的、热情的,包含原始的毅力和活力,甚至还有一些野性。人类的诗性本性与儿童的自然天性相契合,儿童天生就具有想象力、模仿力、记忆力、察觉力、创造力和好奇、畏惧、揣测、夸大等特质。这些特质虽然缄默地存在于复杂的心灵层面,但能展现无比的力量。诗性智慧的课程正是强调要利用儿童的这些特质,选取流动的、积极的、即兴的学习方法,调动听、看、说等感觉器官,鼓励儿童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追求研究的严谨性和创造性,在与他人的对话中不断提升思考的质量,养成不断诠释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对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有许多启示。

1.发挥故事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师常常把故事当作工具,用以引起儿童的学习动机,吸引儿童进入“真正的”课题,学习或记忆冰冷、生硬的知识。故事沦落为引起儿童学习兴趣的“饵”,成为理性教育的牺牲品,儿童想象的权利被剥夺了。事实上,故事是促进儿童想象力发展的有效形式。好的故事讲述者能利用语言触动儿童的心灵,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产生更多想象的可能性。“说故事者利用语调和嘴形塑故事,听故事者用耳朵形塑故事。”

2.创设体验学习的机会

体验学习是靠身体完成的,体验的结果存在于心灵和精神之中。儿童只有实际参与到世界、他人和自己的活动中来,才能对事物产生有意识的反应,才能进行学习。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通过身体的参与内化为心灵体验来完成的,因此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要从人与人之间的自发性的身体活动开始。在共同合作的参与性活动中,儿童能够引发自己的学习,自发性地发展自己的能力。身体对情境中的事件作出积极的反应,心灵将这些反应诗性精致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促进诗性智慧的发展,这正是诗性智慧课程论述的本质。

3.重视想象力的发展

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强调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和快乐的力量,这些素质能让儿童的生活变得丰富而有意义。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培养这些素质,正是美学课程的核心追求。Eisner(2002)认为。想象是飞行的通行证,它能探讨现在没有但将来可能会有的事物,能预测未成熟的结果,能认识和接受关于艺术作品的多元的评价观点。

课程美学研究者强调,在所有的认知能力中,想象比其他特质更能打破习惯的僵化和惰性,如果不能克服这种惰性,重复性和统一性将打消主动学习者的热情。想象自己在另一个空间,在一个陌生的孤岛上,摸索不熟悉的世界,这样我们才能渐渐质疑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现象,察觉日常生活中的僵化和惰性,意识到各种可能性的存在,开始走向质疑和惊奇的时刻。

打造智慧校园的意义篇10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慧城市 ;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23-05

教育是城市振兴、发展和现代化的基石,寄托着所有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信息社会”作为当前的一大主流形态,呈现出“智慧化”与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社会转型深度融合的趋势,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教育信息化以及“智慧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2009年初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随之被国际社会迅速接受,其实质就是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对城市各行各业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在教育领域,“智慧教育”表现为通过ICT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实现形式,充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智慧教育”的提出是“智慧城市”和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目前南京城市的发展已进入到全面建设“智慧南京”的阶段,“智慧南京”就是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抢抓全球信息通讯技术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的机遇,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深化顶层设计,突出项目带动和模式创新。

在此基础上,南京“智慧教育”的提出既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智慧教育”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规划设计需遵循“智慧南京”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智慧南京”信息基础设施,做到“智慧教育”与“智慧南京”统筹协调同步发展。

一、南京“智慧教育”的建设原则

“智慧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手段,来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核心内涵是依托计算机和教育网,全面深入地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重点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打造“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吸收各类社会教育力量,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实现创新成果的共享,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及效益,全面构建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智慧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建设过程,在项目实施与建设过程中首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

“智慧教育”作为南京“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首先要做好与“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的衔接。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做到统筹协调,既要从时间上、发展上进行纵向的考虑,又要从各单位、学校以及其他外机构的协调运作关系的横向关系上考虑;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等“智慧教育”创新整合平台建设项目的分步实施,又要考虑这些项目的协调发展。因此以总体规划为先导能够保证建设方向、顺序、内容、后续扩展保持正确和统一的方向。

2.以全面的信息集成为核心

实现“智慧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打通“信息孤岛”之间的联系,通过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等技术,实现数据整合、应用整合、内容整合、流程整合等四个方面的信息集成目标。

3.以信息资源利用为基础

通过对基础设施、运行支撑平台、数据、知识、应用系统、维护队伍等各类资源的统一管理,才能真正达到“智慧教育”的建设目标,最终充分发挥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

4.以用户服务为导向

“智慧教育”体系的设计应以如何让用户获得最佳服务体验为原则进行实施,屏蔽技术细节,注重用户服务体验,降低用户在使用平台过程中学习成本,增强用户服务体验感,增加用户的粘性。

5.以开放合作为手段

“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应具备开放性,可以方便的融合第三方软件系统,提供开放的API让出版商、教育资源制作商、移动运营商迅速接入,并向平台内的用户提供第三方软件服务。

二、南京“智慧教育”总体框架

南京“智慧教育”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大服务平台、三大基础设施、三大保障体系”,即在组织架构、政策法规及安全保障三大体系的保障下,构建教育专网、感知校园和教育云数据中心三大基础设施,推进以管理与教学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教育开放平台及城市教育智能门户为核心的“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见图1)

三、南京“智慧教育”发展目标

遵循“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的要求,在“智慧教育”总体框架下,充分利用“智慧南京”公共基础设施,使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设覆盖全市的南京教育专网,创建全市共享的“感知校园”普适化管理平台;以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打造“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对内满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智慧化教育管理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智慧教学的要求,对外联合社会教育机构,吸收接纳有益的社会教育资源,建设智能化的教育开放平台,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具体实现目标:一是积极推进各区教育城域网建设并与市政务网络及市级中心对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专网,加快教育无线网络的普及;二是加快建设感知校园基础设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办学水平和校园安全;三是加强统筹协调,与市政务数据中心共建设教育云数据中心,提供教育基础设施云服务;四是积极推进基础数据整合,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五是建设市、区、校电子政务系统,推进多级教育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各类教育数据汇总分析和多级协同办公,实现全市教育的智慧管理;六是建设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与智能分析,提升优质资源利用价值,形成智慧教学的基础;七是建设家校互通平台,实现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对社会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八是利用社区化、移动化、服务化的技术手段,建设市教育智能门户,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移动办公、移动学习应用;九是建设开放式的学习互动平台,吸收社会教育资源,提供智能化与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

四、南京“智慧教育”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南京“智慧教育”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建设完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教育专网的互联互通、校园的感知物联和基于云计算的服务能力,为各项教育智慧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加速构建“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满足南京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对于教育管理、教学与学习方式智慧创新和人的现代化的需求。

1.教育专网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增强、优化南京市教育专网的系统功能,与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密切合作,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政务网,按需求合理扩展网络,整合南京市现有网络资源设施,完善“一点两翼”架构,实现各中心内部之间高速互联。整合教育城域网教育服务功能,在南京积极推进全方位、多样化的数据服务及应用服务。到2015年,主中心与运营商之间的网络带宽达到万兆,主中心与分中心之间的网络带宽达到千兆,三个中心与区域学校的网络带宽达到百兆。完成南京教育城域网的多层应用网络的建设,整合原有网络设施,建设专用区域教育服务器集群,为基础教育和公共教育提供种类丰富的无障碍虚拟教育信息化服务,满足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教育应用和服务需求。

2.感知校园

以物联网和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加知校园建设。建立起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为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1)打造国内领先的平安校园。在校园中部署物联网传感器,采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和音视频编码传输技术,依托无线网络作为传输通道实现结点之间的高速互联,通过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音频、视频、温湿度等信息推送到教育管理平台和家长手机上。平安校园利用技术手段打开了校园的“围墙”,在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并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的同时,让家长放心安心。

(2)实现校园节能。通过实时采集、远程传输、动态管理的校园能源管理平台为实施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奠定基础,为客观评价校园节能效果、建立完善的节能管理机制和制定有效的节能对策提供基础依据,为可持续校园建设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数据支撑,为节能宣传、节能管理制度、能源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条件和支持,加快推进南京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

(3)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解决学生食堂消费、学生宿舍管理、保安巡查巡更、开水房及澡堂用水控制、大门门禁及停车场等一揽子问题,并实现“校园一卡通”系统与市民卡的对接。

3.教育云数据中心

与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合作,加快推进教育云数据中心的建设。构建云基础设施,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和其他基本的计算资源,基础设施采用集约化管理,方便业务应用灵活部署和管理,保证更强的业务连续性,促进节能减排和搭建绿色数据中心。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云计算机中心机房建设、网络系统建设、网络安全系统建设、云主机系统建设、云存储系统建设,以及数据的容灾、备份系统建设。

构建云服务部署管理平台,为上层“智慧教育”应用提供弹性部署环境,同时承担全局的数据集成与整合、用户的统一身份管理与统一认证、基于虚拟社区的交互与协同环境支撑,大规模的内容管理与服务、上层应用的接口服务和管理支撑,以及提供云服务平台的运营监控、资源池管理等运维支撑。

4.信息服务平台

全面推进“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该平台包括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与教学服务平台、智能教育开放平台和教育智能门户在内的各类子平台。

(1)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

加快构建“智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按照共建共享原则,统一标准、统一出口、统一管理,力争到2015年建成覆盖市、区、校,能够体现南京教育特色和水平的教育资源集群库。依据国际和国家资源库建设要求,制定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成立资源建设项目专家组,负责南京教学资源建设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成学科齐全、与学科教材相配套、开放可定制、内容丰富、便利教学、质量优良的教育信息资源,建立有序高效、科学合理的资源建设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以智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中心,整合各级教育机构和社会的公共教育信息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包括农村和终身教育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系统,满足信息社会终身学习需求的目标。

(2)教育管理智慧化

在“十二五”期间,首先建立统一、完善的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集成手段,动态整合来自各级教育机构的基础数据,逐渐实现教育系统内各个部门、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动态及时地互联互通,达到数据的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统一、应用共享,彻底消除教育信息化中的信息孤岛,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设全市教育综合管理系统,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电子办公、公文流转、数据上报以及综合查询分析,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工作效率。通过为每个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统一的应用环境,满足这些部门电子办公、跨部门协同办公及网上审批的需求。

(3)教学与学习智慧化

建设教师教研空间,为教师建立在线研修、团队教研、网上备课、共享资源和业务交流的数字化校本研修平台。为各级教研组织、个人提供基于社区协作方式的网络教研平台;基于个人教研工作及教研协作,提供多种教研应用。

建设学生学习空间,为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在线作业、虚拟实验、实时测评、个性发展和互动合作的网络学习系统。引进泛在学习的理念和技术,整合利用移动互联网等基础工程,进行泛在学习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创设“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平台以社区化的形式为学生、老师提供在线教学、学习平台。

建设智慧教室,通过教育专网接入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云端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师生通过教育云终端设备同时共享教育云上的资源。教师利用电子交互白板授课;学生通过学生电脑和电子书包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与交互;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教师社区和学生社区进行师生和家校互通,充分发挥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效能。

(4)智能教育开放平台

通过多层次的开放平台为最终用户即资源的使用者提供数据及应用服务,资源使用者可以通过开放服务平台浏览和申请使用教育资源,并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对资源进行下载、重新整合和展现。同时,教育应用开发商或各类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开放平台上载教育应用或资源并提供各类教学服务,而平台的运营者或管理者,可以通过该开放平台对用户、资源、计费进行统一管理。平台将提供包括在线课程、直播课堂、你问我答和智能分析等功能。

1)在线课程

教师个人或社会教育机构可通过“在线课程”的方式自己的教学应用,也可利用平台提供课件录制、技术、服务等自建教学应用。各类教学应用内容包括讲座、习题、模考、答疑等多种教学资源,全程采用多媒体音/视频授课,图像、声音、文字、手写演示同步传输,拥有领先的手机移动课堂和高清视频课件,支持随时随地在线或下载学习。

2)直播课堂

平台提供直播教学软件。通过该软件,教师可通过摄像头、话筒、白板、PDF讲义等多种方式组合完成音/视频多媒体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进入网络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即可轻松感受生动灵活的教学形式、实时互动的教学效果。

3)开放问答

智能教育开放平台提供开放式问答式一对一教学模式,任何人在这里既可成为教师也可成为学生,既可提出问题也可解答问题,并可通过解答问题获得收入。平台将通过制订规范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审核仲裁机制,来充分保证答案的正确性和保障参与用户的权益。

4)智能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自动进行提示、诱导和评价,以此弥补没有老师面对面交流指导的不足。

5)教育智能门户

建设教育智能门户,为全体用户提供统一服务窗口,公众可以通过门户了解各类教育服务公告,浏览公开的优质资源推荐、浏览各类教研教学活动资讯、分享教学案例,获取政府在线审批服务,与各类教育机构进行互动,享受教育云服务。市、区、校级教研机构可以在门户上组织各类教研活动,通过虚拟社区实现线上线下教研活动的流程化作业和教研过程的多人协同;可以通过门户采集教研教学活动过程数据、资源服务行为分析数据,结合学业测评系统,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有效的数据来源。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智慧教育”组织领导体系建设

组织领导体系是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组织领导部门和协调机制,包括组织协调、实施推进、专家咨询体系。进一步加强南京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力度,区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明确职能,分级管理。设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实行运营维护的社会化,确保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进一步充实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为重大项目决策提供支撑。

稳定专业教师,特别是专技人员的岗位,按试行的管理条例落实有关人员的待遇,规范检查考核,兑现奖惩措施。教育城域网各中心按照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并配备技术人员,在工作环境、收入分配和人员编制等各方面增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加强“智慧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政策法规体系是“智慧教育”运行、管理、服务的规范与法律准则。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和产业等各个方面制定一套完善的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标准体系,以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引导决策的作用,加强各部门的合作,理顺区域“智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整合教研、科研、培训(含教师继续教育)和电教(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各部门的力量。在政务部门逐步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建设信息化工作沟通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智慧教育”工作的绩效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对各单位的信息化投入挂钩。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流动机制,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全市各级单位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信息化队伍。

3.加强“智慧教育”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是保障“智慧教育”基础网络和信息资源安全的规划设计、管理制度和防护措施。在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总体架构下,“智慧教育”将遵循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从组织、管理、技术与运维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基础信息网络和核心要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保障核心要害信息资源的安全,形成可靠、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全过程管理,做到从“智慧教育”业务系统设计和建设实施,到后期运维各个环节充分保障“智慧教育”建设的信息安全,形成一个“智慧城市”建设安全保障的完整闭环。加快推进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建设。建设“智慧教育”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强化安全检查、风险评估、网络信任体系和容灾备份体系建设等工作。

4.确保“智慧教育”经费投入与投资效益

按照政府主导、分级多渠道投入的原则,切实加大对“智慧教育”的投入。“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应列入财政预算。学校根据教育规划编制年度政府采购预算,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集中采购。探索信息化投融资体制创新,采取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运作机制,优化政策环境,以政府资金和信息资源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法人资本进入“智慧教育”建设领域,扶持一些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智慧教育”建设运营主体。

5.建立“智慧教育”应用激励机制

继续抓好各类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区、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单位,充分发挥示范学校辐射和带动作用。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场会、观摩会以及各种学术论坛,找寻交流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学校的评选和智慧化应用先进个人的评定,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学校对取得成绩的教师实行奖励,与晋升等挂钩。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12.

[2]南京市.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Z].2012.2.

[3]邓贤峰,张晓海.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思路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1(2).

[4]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