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12-10 16:28:45

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

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篇1

“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将本着‘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原则,资源共享,加强合作,共同践行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中国美丽乡村。我们要自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2013年2月27日,来自全国各地50个美丽乡村的代表齐聚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以《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宣言》的形式做出一个践行生态文明的“美丽”承诺。

万峰林所在的黔西南自治州不仅拥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山水之间还保存着纳灰村、南龙古寨、鲤鱼坝村、打凼村、纳孔村等一批原住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乡村。

为中国乡村

可持续发展把脉

党的十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自此,“美丽中国”作为一个新名词风行全国。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后第27天,全国首个以“美丽中国”为主题的高端峰会在兴义万峰林拉开序幕。万峰林峰会以“民生与民声——中央一号文件与百姓关注、中国美丽乡村构想与机遇”为主题,搭建一个开放、广阔、包容、高端的交流与合作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研讨把脉、建言献策,为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传承民间民族文化等方面提供建议。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宣布峰会开幕并作主题演讲,他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两大引擎——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双创”战略;构建多层次的产业链和价值体系是发展创意农业的新模式;创造“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的实现;大力推进创意农业发展的新思路等内容;厉无畏对创意农业和乡村文化发展的精彩论述引来现场热烈掌声。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联合推动组组长何丕洁,民盟中央副主席龙庄伟,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军事科学院军事研究部副部长、少将罗援,省政协副主席孙国强等出席。

中央电视台7频道农业节目总编辑赵泽琨第一次来到万峰林,惊叹于乡村的原生态之美。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经过一段时期改善与提升环境、产业、素质、服务等方面,将来中国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会更优美、村容村貌更整洁、产业特色更鲜明、社区服务更健全、乡土文化更繁荣、农民生活更幸福。

黔西南自治州州委书记张政在致辞中承诺,将以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为载体,进一步学习借鉴全国著名美丽乡村的好经验。坚持“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峰会原则,建立和巩固第一批以全国50个美丽乡村为代表的乡村发展联盟,践行“万峰林峰会宣言”,切实在理论研究、经验交流、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成效。

黔西南自治州州长龙长春在《宜居宜游之都 投资兴业热土》的演讲中,展现了黔西南的发展愿景——建成全国性的承接产业转移、旅游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西南腹地出海和连接东南亚的大通道,西江上游经济区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加工基地。并欢迎海内外客商来此投资兴业,共创双赢。

峰会上,美丽乡村的代表们纷纷发言:北京新发地村党委书记张玉玺介绍了本村的蔬菜产业如何服务首都的成功经验;江苏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副书记吴惠芳介绍了作为百亿元乡村的发展模式;兴义市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分享了“贵州精神”诞生地的发展经验……

借力外部资源

打造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需要激发自身活力、有效利用本土资源,更需要借力外部优势资源,联手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应邀出席峰会的企业界代表,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屠红燕,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缪雪中,盘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田宁,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徐浩然等代表根据各自产业的特点,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将带来的庞大市场蛋糕,就如何深度开发乡村市场分享了他们的长远思考和商业智慧。同时还就乡村市场中制造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将为乡村市场带来的影响,如何整体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提出不少真知灼见,表示愿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多的产业支撑和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农村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管清友,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执行会长王理宗,兴义市市长王天洋及全国各地的美丽乡村代表们,在峰会开放互动式访谈中与现场观众和网友进行积极交流互动,共同谋划与分享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经验及做法,拓展思路引发共鸣。

主持访谈的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在总结词中说,“美丽乡村”不仅是一个生态概念,而且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社会概念。“美丽乡村”不仅有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在于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它应该是结合了经济、政治、人文、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一个完美组合,这才是对真正“美丽乡村”的追求,是中国农村未来的希望。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相关负责同志,国内知名专家及省直单位负责人,全国50个美丽乡村代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及国际友人和部分工商界人士参加了峰会。(责任编辑/哈文丽)

“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宣言

1.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

3.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4.提升农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科技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使农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篇2

2、我乡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如何引导培育具有统筹全乡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企业?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带动各村“一村一品”蓬勃发展,为已经出租土地的农户提供就业岗位。

3、石坑崆峰禁止游客进入后,我乡旅游发展遇到较大瓶颈,缺乏吸引力强的新的、条件成熟的景点。旅游也仅是传统的“赏乡村景、吃乡村饭、住乡村屋”的单一观光体验模式,如何向多元化的乡村度假与农业休闲转变,带动本乡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

4、我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村民对美丽乡村的性质、目标、范围、组织关系认识模糊,参与意识不强,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况,如何准确找到群众在参与美丽乡村“观望”的症结,在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维护群众权益与利益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涉农企业代表,先后考察了湖州德清县莫干山特色小镇、安吉县横山坞村、高家堂村,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金华义乌市青岩刘村,舟山市新建社区等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浙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浙江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和整治,浙江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庄“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示范村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目标;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全省大部分村庄得到了基本整治,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有效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从内涵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整个浙江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截至2017年底,浙江积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现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色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浙江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浙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桐庐县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邀请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和浙江省美院设计了“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着力打造“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整个规划建设中,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每个村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完善环境整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村湾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剩菜剩饭、农作物秸杆等)和不可堆肥垃圾(塑料、玻璃、泡沫等)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便于倒查监督),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三)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如荻浦村充分利用村庄历史悠久,各种文物资源较多的优势,大打历史文物资源品牌,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部级历史文化名村。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亲切的乡土气息,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农村。除了利山村整村拆旧建新外,很少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还尽可能保留了几十年前农民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四)加强产业培育。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德清县现有农家乐、洋家乐等民宿350多家,其中以莫干山镇发展 “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达到72家,床位750余张,其中创造了一张床税收达10万余元的奇迹,成为德清县旅游的品牌,推动了区域旅游向高端、生态、精致、特色方向发展。横山坞村抓住与塘浦工业园区相连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当地区位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文化休闲”为主调的中国美丽乡村展示馆、高式熊艺术馆、横山坞雕塑园、山水灵峰·田园熊出没乐园为特色的休闲产业布局,引进的灵峰精品酒店、闲逸谷休闲度假区、雷露营房车宿营地等九大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新建社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通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自然美,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美丽经济”的新实践,通过“文化+”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渔村,实现休闲、旅游、文化、采风等元素联片发展。这两个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五)打造农村电商。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义乌市青岩刘村,依托“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充分盘活利用闲置的房产、店铺等资产,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形成大众创新、全民创富的格局。吸引千余家电商企业在这里聚集,并形成服务商、网商、线下网货中心等多渠道共生共赢的新农村生态。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网店4000多家,年销售额60亿元,日均出票12万单,从业人员3万多人。青岩刘村党建实行组织共建、先锋共创、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网络共治的“五共”工作法,以党建带动群建,营造更加浓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三、启示与思考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打造了一批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示范样板,取得了较好成效。对照外地先进经验,我市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分类管理等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护利用,村湾建设容易造成“千村一面”,农村乡愁特色不鲜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投资农业的各类要素动力不足,农民致富增收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就近就业比例较低,美丽乡村建设后继乏力。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要注重搞好科学规划。要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需要搬迁进入社区安置的村庄和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二)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三)要注重突出生态治理。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 

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篇3

关键词:五感景观;美丽乡村;乡村景观;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099-03

1 引言

在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国家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随后又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与前提,是新时期“五位一体”大格局下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方向。在大规模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少地方忽视了地方特色的提取与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自然、淳朴的乡村风貌的缺失,出现了“千村一面、村村同景”的现象。基于此种现象,本文尝试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通过五感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唤起人们的“乡愁”,提炼乡村文化、展现乡俗民风,构建集观、感、娱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2 五感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2.1 “五感”涵义

人的“五感”即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是人体感觉器官对事物产生认识的功能,是人类对事物最直接的感受与体验,可谓是人们与世界接触最直接、最普遍的方式。狭义的“五感”是指生理层面上,人体感觉器官自发对事物和环境的反应;而广义的“五感”则可指人们有意识地通过这五种感官,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感知并进一步分析与思考,由生理层面进一步上升到精神层面,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思维[1]。

2.2 “五感”与景观规划

人的“五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五感”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形成了人们κ挛锖突肪车牧⑻甯兄。人们在景观空间中的感受同样也是综合的、立体的,为塑造丰富多样的景观空间、形成全面的观感体验,“五感”在景观规划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引用。

2.2.1 视觉景观

视觉通常是人们对景观的第一感受,是最基本、最优先的感官体验。视觉景观首先包括了点、线、面、体等景观元素,各元素在二维、三维层面上的变化、结合,创造出了丰富的景观空间;视觉景观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色彩,不同的景观材质、植物的季节变化,均可以丰富景观的色彩,丰富景观的视觉观感;此外,不同空间的组合、特殊空间的营造,也是视觉景观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2]。

2.2.2 味觉景观

在人们对景观的感知中,味觉感受很容易被忽略。味觉在景观规划中,常以参与性与非参与性两种形式出现。前者主要指通过规划设计,引导人们参与进对景观环境的体验之中,与景观进行互动;后者主要指景观环境对于人们感官的暗示与影响,形成景观与味觉的相互作用[3]。

2.2.3 触觉景观

触觉是人体最原始的感觉,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性,相较于人体的其他感觉,触觉更加敏感、细腻和真实。依据其不同来源,触觉景观有诱发型、主动型、被动型等类型。诱发型主要指人们在环境中活动衍生的触觉体验;主动型则是来自人们肢体主动的触觉体验[4]。

2.2.4 听觉景观

听觉是人类对外界进行感知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在古今中外的造园活动中,听觉层面的景观设计有着广泛的运用。在园林景观中,雨打芭蕉、风吹竹叶等自然景观,常常被用来营造园林的意境。听觉景观设计通常包括零设计、负设计与正设计三种类型,零设计指保存与保护现状景观听觉环境;负设计指对景观环境中的声音要素进行筛选与调整;正设计主要是增加景观环境中的声音要素[5]。

2.2.5 嗅觉景观

在人类的五种感官中,嗅觉是主观的、化学性的感官,与人类的神经系统有着更高层面、更为系统的联系[6]。在景观设计中,植物的气味影响着人们对景观的感受与体验。如芳香植物的香气意蕴悠长,令人心旷神怡;蜡梅、桂花、栀子等植物于不同季节绽放的花香,则给人们四季流转、季相交替的感受与联想[7]。

3 五感景观在潘家湾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3.1 潘家湾相关概况

潘家湾位于湖北随县万福店镇凤凰山村,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属集中居住型自然村。潘家湾气候干旱、自然条件较差。2003年村落合并后,当地开始着力改造村庄自然环境,改善全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于2014年被随州市授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5年被湖北省授予“省级宜居村庄”称号。目前,潘家湾自然村改造工程已即将完工,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建设。

3.2 潘家湾景观总体规划

随县潘家湾总体景观规划,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结合美学、功能主义、生态优先原则,规划设计成为功能与形式并存、富有乡野之趣的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示范村。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道出了逆城市化趋势下城市居民对乡村的期待,明示了乡村的价值所在。因此,美丽乡村的景观设计不能照搬都市景观设计模式,要体现乡野之趣,体现新时代农村的本土特色。

随县万潘家湾景观规划,以随县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地域特点为背景,结合场地现有条件特点,以人本精神和生态性为最根本指导原则,打造一处集生产、娱乐、体验、游憩、生活为一体的美丽乡村。为村民提供一个融合传统民俗与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一个生机盎然、富有乡野气息的的户外休憩空间(图1)。

3.3 潘家湾村五感景观规划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场地特色、民俗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周边环境及对外交通等情况,在“五觉归园田,百感解乡愁”的设计理念下,对“潘家湾的乡愁”进行了“五觉设计”。设计从五个感官维度体现乡愁景观,即“可看的乡愁、可尝的乡愁、可听的乡愁、可闻的乡愁、可触的乡愁”,进一步将潘家湾景观分为五大片区:视觉园、味觉园、触觉园、听觉园、嗅觉园(图2)。

3.3.1 视觉园

视觉园位于场地西北部,以“五觉”中的听觉为主题进行景观设计,包括了场地内最大的公共活动空间,主要有绿蔬环翠、金毯广场等节点,主要为居民提供了运动休闲的功能绿蔬环翠节点主要采用圆形和曲线结合的方式,以自然生态的方式结合硬质铺装与软质绿化,为潘家湾居民提供了一个公共交流活动空间;金毯广场节点主要展示了农业用具,成为场地记忆、场所文脉之所在。

3.3.2 味觉园

味觉园位于场地东北部,以“五觉”中的味觉为主题进行景观设计,主要的节点有曲径通幽、樱红流珠、百果飘香等。味觉园景观设计具有较高的参与度与极强的趣味性,提供了一个及休憩、游玩、观赏于一体的绿色景观空间;曲径通幽节点的选址基于场地和功能景观的考虑,首先考虑到视线的通透性,在为增加游览的趣味性,增加了景观廊架的设计;樱红流珠节点周围包含木质空间,置于道路旁,集观景和休闲于一体;百果飘香节点给游客提供了一个游览赏玩的场地,置身其中的趣味性不言而喻,节点与周围道路相连接,既可为休闲场地,也可起道路作用。

3.3.3 触觉园

触觉园位于场地西侧中部,以“五觉”中的触觉为主题进行景观设计,体现乡村风光、农事之乐,主要包括百草农趣、绿蔬成畦、陶艺琼玖,景墙漾影等景观节点。百草农趣节点主要以兼具较高经济效益、观赏效益的草本植物为主题,展现乡村自然环境特有的“野草之美”,主题植物有细叶芒、萱草、鸢尾等,皆随季节呈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同时具有药用等多种用途,呈现出属于乡村的独特的美丽面貌;绿蔬成畦节点主要种植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果蔬,如甘蓝、豌豆、菠菜、莴苣等,既体现了“触觉”的景观主题,又融合乡村的农业风貌,更是潘家晨墒秤镁肮凵杓频闹匾部分;陶艺琼玖节点使用陶罐作为景观小品结合场地道路铺装与植被进行布置,成为颇具艺术观赏性的景观节点;景墙漾影节点主要为以乡村景观为主题的文化景墙,与其他景观节点相互呼应,营造出趣意盎然的景观空间。

3.3.4 听觉园

听觉园位于场地东侧中部,以“五觉”中的听觉为主题进行景观设计,包括了静听蕉雨、蔬影竹语、五谷场圃、蛙鸣柳岸、桃李传音、倚杨闻蝉等主要节点。静听蕉语节点通过在建筑周围种植芭蕉,取“雨打芭蕉”之声,给人以恬逸乡愁之感,打造颇具诗情画意的景观。蔬影竹语节点以曲线形植坛种植彩色甘蓝、白菜、萝卜、番茄、青椒等蔬菜,在考虑实用性的同时兼具了观赏性,也成为了潘家湾景观设计中可食性景观的代表节点;五谷场圃节点利用现有的打谷场进行景观改造设计,在保留原有打谷场的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观赏性,充分展现农事之乐;蛙鸣柳岸节点包括了健身设施等公共活动场所,兼具了诗意的景观与活动的需求;桃李传音与倚杨闻蝉节点通过种植主题植物,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听觉”的景观意向,创造出赋予奇思妙想的区位景观空间。

基址内有一片竹林,设计中予以保留并加以利用,在林中设有若干处小园,提供林下观赏与休憩的空间,居民闲坐其中,听竹海婆娑之声,甚为惬意。竹林南侧秋水一色节点为灌溉和居民浣洗的水塘,设计过程中对场地进行适当修葺,同时在岸边设置了一定长度的亲水平台,满足居民的近水需求,同时在池塘东侧的堤上进行植物组合设计,通过植物搭配营造出一条植物丰富、雨水交融的河堤风光带,与对岸的亲水平台相互呼应。

3.3.5 嗅觉园

嗅觉园位于场地南部,以“五觉”中的嗅觉为主题进行景观设计,通过种植芳香植物等途径打造“可嗅”的美丽乡村景观。嗅觉园主要包括闻香园、香嗅台、嵌草园等节点。闻香园以芳香植物为主题,主要种植腊梅、紫茉莉、千里香、含笑等植物,形成一个四季可闻、全年皆香的,以“嗅”为主要感知方式的景观,同时辅以香樟、银杏、红花酢浆草等基础种植,营造出一个物种多样、空间丰富的植物特色景观;香嗅台位于闻香园内,场地内提供座椅等设施,供人们休息与观赏,为人们提供一处休憩养神的好去处。

4 结语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如何保留与再现淳朴自然的乡村风貌,如何传承乡土的历史文脉,对于建设富于地方特色、与村民关系紧密结合的乡村新景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随县潘家湾景观设计中,以“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结合随县万福店当地的历史文脉、地域特色,利用场地原有的地形,应用五感景观规划理念与方法,结合传统的生产农业特色的同时融入与时俱进的设计思想,打造了一处集生产、休闲、体验、游憩、生活为一体的生态示范景观,提供一个独特的生产生活空间和休闲娱乐的场所,展现场地独特的气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景象。

参考文献:

[1]周梦佳,蔡 平.五感设计在景观中的研究与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2011(1):83~86.

[2]闫 迪,马谊恒.论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0(7):40~42.

[3]叶茂乐.五感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卢 渊,朱书强.触觉景观在居住区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5(12):206~208.

[5]翁 玫.听觉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7,23(12):46~51.

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篇4

一、10种类型美丽乡村含义

(一)高效农业引领型。在新农村建设引领下,特色产业经营突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设施化、科学化经营,依托现代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产销结合紧密,农民收入和集体收入同步快速提高。比如:长春市陈家店村、四平市高家村、公主岭市房身岗子村等典型。

(二)三次产业融合型。实现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网络营销、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美丽乡村典型,通过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发展,延长产业链条,达到产加销结合、农工商并举,农业多重增值,农民多点增收,形成田园综合体构架。 比如:吉林市大荒地村、务本村,延边州春兴村等典型。

(三)农村生态保护型。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建设美丽乡村,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比如:通化市赶马河村,延边州腰甸村、小山子村等典型。

(四)传统村落整理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村内已有的古村落、古民居进行修缮整理完善,客观还原历史面貌。村内整体房屋建设规划科学有序,与古村落和古民居风格和谐统一,实际实用,方便生活,促进乡村旅游。比如:通化市鹿圈村、曙光村,延边州白龙村等典型。

(五)环境整治提升型。美丽乡村建设突出,抓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有效,农户围墙大门改造整齐美观,绿化美化亮化突出,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建设比重大,建立起设施维护和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比如:长春市双合村、四平市F山子村、辽源市永治村、松原市杨家村、白城市架其村、梅河口市永强村、公主岭市火炬村等典型。

(六)民俗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建设蕴含独特的民俗文化、关东文化,饮食、住宿、服饰、舞蹈、书画等有自身传统,并且民俗文化传承得好,发扬得好,展示得好,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起到教育育人、示范带动、凝聚精神、鼓舞干劲、弘扬优良文化传统作用。比如:白山市果园村,松原市查干花村,延边州金达莱村、光东村等典型。

(七)名景古迹挖掘型。建设美丽乡村具有历史优势,村内已有知名景点景观、古迹,或通过对已有的名景古迹进行升级打造,或通过全新设计建设打造知名景点景观、挖掘整理修复古迹,使名景古迹成为本村一张形象名片。比如:吉林市松凤村,延边州防川村、红旗村等典型。

(八)乡村旅游打造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根据各村地域区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实际,开展休闲农业观光采摘游、生态环境体验游、历史文化纪念游、民俗文化体验游、乡村农家乐等旅游服务,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比如:通化市赤柏村、地沟村,白山市望天鹅新村,延边州仁化村等典型。

(九)历史名人弘扬型。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展示弘扬本村、暂住或来过本村的历史名人,以及抗日、抗联民族英雄,提高村知名度,历史名人的典型召引示范作用明显。比如:通化市繁荣村(高志航)、公主岭市大泉眼村(于凤至)等典型。

(十)传统农耕展示型。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传统农耕器械、文化展示,以及按照传统农耕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带动乡村旅游等服务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比如:四平市蔡家村、延边州春和村等典型。

二、培育10种类型美丽乡村四项措施

(一)高度重视。培育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对于彰显美丽乡村个性,实现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引领示范、带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选准不同的切入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把典型模式示范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和条件,切实把培育10种类型美丽乡村作为抓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精心谋划,科学组织,加强领导,快速推进。

(二)科学归类。各地要组织人员,按照10种类型标准,对2015年、2016年创建的美丽乡村和2017年计划创建的美丽乡村,进行对号入座、科学分类,有针对性进行培育和完善提高。各地总体归类划分工作4月20日前完成,并报省新农村办。

(三)典型示范。以市州为单位,会同县(市、区)按照10种类型,具备条件的,每种类型选择1~2个美丽乡村,进行重点培育。各地按照10种类型,采取村申报、乡镇把关、县(市、区)审核、市(州)推荐办法,全省选出10种类型的典型模式村(每种类型选择1个以上村),作为参加省农委开展典型模式推荐遴选的典型,推荐典型要坚持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原则,要注重质量,不搞平衡,宁缺毋滥,推荐工作在4月末前完成,并报省新农村办。

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篇5

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企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推动力量,能够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能够吸引和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高地,解决乡村产业空心化问题;进一步强化农村软硬件支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及农民购买力大幅提升,农业企业将迎来更好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

近年来,花筵村通过制定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壮大产业支撑,建设文明乡风,不断加强“美丽乡村、幸福花筵”建设。

一是抓好规划引领,明确建设方向。

通过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还可以为农民创业就业开拓更大的空间,让农民有更多增收渠道。

从2015年开始,我乡邀请了规划设计院来实地考察,对花筵村进行村庄规划,全村全部按照规划建设。花筵村现有农户710户,总人口2570人,房屋改造完成了410户,改造率达到了90%以上。

在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发挥示范作用,形成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在实施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领小农户共享发展成果中发挥带动作用

二是抓好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内涵。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作出的这一重要指示,在干部群众中引起积极反响。

有美丽乡村,才有美丽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了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018年2月,我国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有着指导意义。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在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我国经过了从“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阶段。

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 余户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改厕,实施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解决了花筵村村供电不足的问题,新建多个小庭院,健身广场1个。

凤凰四季花海位于湖南永州市金洞管理区凤凰乡花筵村。以玫瑰花和九嶷红紫薇为主要花卉品种,打造以“爱国”、“爱情”、“爱生活”为主题的四季精品花海。“爱情主题园”——玫瑰长久以来就象征著美丽和爱情,该园地由整片玫瑰花田建造而成,中间还立有“LOVE”的巨大白色图标。

“爱国主题园”——这儿有用九嶷红紫薇为底色建造的鲜艳五星红旗,还设有爱国宣誓台,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陶冶个人情操。

“热爱生活”——设计师们将普通的藤本植物重新造型,打造出“凤凰传奇主题园”、“花海迷宫乐园”等等景观,生活并不缺少美。

三是抓好环境治理,开展了“清洁家园”行动。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改变村容村貌,加大了对村庄环境的整治力度,拆除了“三废”(废圈舍、废厕所、废墙墟),全面整治公路沿线滥搭乱建,清理河道0.6公里,添置了垃圾桶136个,安排了专职保洁人员,负责清运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垃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扩大“以奖促治”政策影响面,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连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发动农民群众对直接受益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同时大力宣传农村环保科普知识,加强环保法制教育,使环保教育成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

探索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组织村民参与项目运行和管理,探索村民自治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加强乡镇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在示范区域探索建立农村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宣传“三下乡”制度,通过农村环境整村连片整治,深入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抓好产业发展,实施“旅游强村”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苗木种植业一直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全村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300余亩,品种达100余种,每年可提供各种造林苗木3800万株以上。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新建枫杨公园一个,建设“四季花海”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力争旅游经济成为该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宣传全面振兴新篇章。

五是抓好活动载体,建设文明乡风。      

坚持农民主体地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使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树立文明乡风,激发群众脱贫信心,这只是建始以乡风促脱贫的一个缩影。建始县将乡风文明与精准扶贫同步部署,不仅在“增收入”上想办法,更在“富脑袋”“健精神”上下功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根本上“治懒病、拔穷根”。

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篇6

一、总体要求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为总体目标,突出农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协调发展,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配套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保护农村生态和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天蓝水清、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打造一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精品村屯,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可持续发展生态美,整体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创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创建示范活动要坚持以下6项原则: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差别性制定各类乡村的创建目标,统筹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形成模式多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生态优先,科学发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

――注重文化,打造品牌。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的修缮和保护,积极挖掘历史名人、民俗文化,赋予特产品文化内涵,创造地域美丽传说,收集祖训家规,弘扬特色文化,提升“软实力”。加强对现有街路、广场、桥涵、景点、园区、社区、河湖等公共建筑物的命名,赋予生命力。

――综合建设,整体提升。突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综合发展,按照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的时序,整体改变农村面貌,整体提升农村建设水平。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根据各地特点,有侧重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和民族特色型等美丽乡村典型,创新机制,创造模式,总结经验,大力推广。注意典型集群建设,连点成线,扩线成面,连线成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工作。

――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明确并不断强化农民在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切实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创建示范活动要按照以下10个类型打造:一是高效农业引领型;二是三次产业融合型;三是农村生态保护型;四是古村民居整理型;五是环境整治提升型;六是民俗文化传承型;七是名景古迹挖掘型;八是乡村旅游打造型;九是历史名人弘扬型;十是传统农耕展示型。各地在申报时确定美丽乡村类型,如同时符合两个及两个以上类型,按照主导类型申报。

二、主要任务

按照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继续组织全省有条件的行政村创建美丽乡村。按照行政村年初申报创建、年中完善提高、年末验收评定的办法,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00个左右。申报时,各地区根据实际掌握。已经获得部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的行政村,符合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条件和要求,可获得省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

三、实施步骤

2017年创建美丽乡村分四个阶段进行推进。

(一)申报阶段:2017年2~3月份,由县、市提出创建示范计划指标和总体工作方案,采取村申报、乡镇把关、市县审核的办法,综合提出创建各项目标任务,填写《2017年吉林省美丽乡村创建申报书》。申报书一式五份,省、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各一份。村级申报要由村党组织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决定,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履行公示7天程序,再逐级上报审核审批。

(二)创建阶段:2017年4~9月份,充分利用有效的建设时期,广泛开展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建设农村各项产业,精心打造村屯,全面完成创建示范的各项基础建设任务。县、市新农村办要对本辖区申报的美丽乡村进行检查验收。申报创建的美丽乡村要将创建开展情况形成综合材料,并将建成效果形成影像资料,上传省里。

(三)评审阶段:2017年10~12月份,根据年末考核评分参考细则,对全省创建的美丽乡村情况进行评比打分,省里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论证,合格的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文件,授牌授匾。

(四)完善阶段:2018年1~12月份,完善美丽乡村创建档案,加强宣传。继续深化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提升建设水平,确保完成任务。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力配合、快速推进。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的组织推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抓好创建示范的工作实施,各相关成员单位要积极主动配合,按照各自责任分工,抓好有关项目建设和工作责任落实。各市(州)和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将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作为统筹推M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工作、主要任务,切实抓在手上,落在实处,扎扎实实做好各项组织工作,确保创建示范活动圆满成功。各乡村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完善措施,履职尽责,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各地开展创建示范活动情况,省里将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评比奖励之中,开展好的将在新农村建设选点布局、专项资金分配中给予适当倾斜。

(二)精心组织,科学推进。各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屯和广大农户要精心组织、积极参与、有效行动,必须做到目标一致、协调一致、行动一致。在操作过程中,美丽乡村创建省里积极推动,地方搞好配合。

(三)整合力量,强化投入。各地要将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支持范畴,多方筹集资金,有效整合各方面项目,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村集体和农户投入的主体作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帮扶,捐资捐建,形成共建合力,提高投入水平,保障创建示范活动的深入开展。

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篇7

近年来,国家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同时,全面实施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的乡村振兴战略,切实解决农村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问题。但目前农村存在村容村貌差、布局不合理,民主管理混乱、脏乱差现象突出,群众认识参差不齐、齐心协力不够,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各级政策宣传不充分,在不均衡发展上针对性不强;二是贯彻落实政策有失衡,人情重、原则轻;三是政府在执行政策上过于疲软,出台了的政策总是在和群众商谈,形成工作上的种种“钉子户”,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群众评价不是很好。

针对这些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我认为重点要把握好 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发展思路上,一定要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腾冲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和产业优势,抓好村庄规划编制,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景区化,努力使每一个村庄真正建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

二是在产业发展上,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要坚持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和自然休闲特色生态旅游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带动村中的经济发展使村民增收致富。

三是在规划建设上,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结合村寨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民族民间、传统农耕、人居文艺、风土人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活动场所建设村史馆,展示村子的历史,陈列村中的风物,让年轻人和后来者记得住乡愁。在村寨建设示范点,打造最美庭院,开设必要的休闲度假、农耕体验、写生绘画等特色民居,彰显美丽乡村的魅力;

四是在做好传统古村落保护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村中的红色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把红色传统和优秀传统发扬好,积极挖掘村中的历史传统文化,打造红色村庄和传统文化示范村,发展红色旅游、特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地。

五是在乡村治理上,要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管理监督机构和机制,发挥好妇女、老协等群团组织作用,实施好村庄民主管理;要教育引导群众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要认真做好饮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进程,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六是在组织保障建设上,要通过“党建+”的模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带领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作用;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好农村党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作用。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提案人:彭伟然

提案内容: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全面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

目前,全省已基本建成222个美丽乡村,47个村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美丽乡村逐步成为海南正在打造的一张“新名片”,成为全省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点和载体。2016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百镇千村”工程的重大决策,全面揭开海南千个美丽乡村建设序幕。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曾分管农业的政协委员,我对美丽乡村建设,也有一些思考。

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先行

建设美丽乡村要规划先行。农村发展本身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城镇化规划,避免因没有考虑村庄的整体布局、道路网络、公共服务设施等需要,导致村庄建设品质不高、功能配置不全、环境质量不佳等问题。规划通过科学认证,一经确定,不能轻易更改,否则将打乱其整体布局,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成空谈。要按照“城乡一体、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均等的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服务,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要积极推进金融、商贸、物流、现代信息技术等向农村拓展和延伸,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美丽乡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美丽乡村建设要与三亚“全域旅游”相结合

美丽乡村建设本着“定位要准、蓝图要美、做法要精”的原则。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三亚的“全域旅游”结合起来,甚至与整个海南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充分体现区域特色,确保其可持续发展,打造具有各村鲜明特色的产业,以期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大格局。为农民的产业致富、特色富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美丽乡村建设要抓特抓精,找出亮点

要结合美丽乡村各自的发展定位,统筹安排,打造沿线精品景观带,有机串联起沿线各村,从而辐射带动片区的发展。把自然景观、农家乐、特色小吃、休闲度假、自由采摘等项目结合起来,让游客的旅途日常必须的吃、穿、住、行,都能充分体验到“新奇”,让美丽乡村不只是美丽了环境,还搞活了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将大大提高当地百姓的收入,吸引众多的农民回乡创业,从面带动农民富裕,促进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四、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人为本,守住乡村的“魂”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村和农民,需要尊重民众的意愿,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让他们在乡村建设中唱主角。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最大程度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和乡村特色,传承优秀的文化内涵,依托特有的风光景观,保留朴素的村落民居。通过特色吸引游客,促进农民增收,奔小康。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引领我国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全空间,进一步丰富建设内涵、拓展建设领域、提升建设水平,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努力保护传承乡土文化,留住浓浓的“乡愁”。要充分尊重乡土人情、村规民约、草根信仰等乡土传统,让优秀的道德传统、社会规范与现代村民民主自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相辅相成。要借助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乡村文化,保护传统古村落,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在复苏乡土记忆、复兴乡土文化中留住广大民众浓浓的“乡愁”。

五、美丽乡村建设要依托现有景区,发展特色产业

三亚市的美丽乡村因所处的区域不同而各具特色,要因地制宜,加以发展,我市的旅游资源丰富,景区景点较多,美丽乡村的建设应依托这一优势发展壮大,如海棠区的北山、湾坡等“美丽乡村”,可以依托三亚市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景区,建设成以黎族农耕、民俗体验、生态休闲、科普教育、农业观光等特色的田园休闲游美丽乡村;又如海棠区的藤海渔村可以充分借助与蜈支州岛隔海相望的地域优势,建成以“旅游+渔业”、“旅游+民宿”等特色的滨海休闲游美丽乡村,通过不同的创建方式,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篇8

干群携手掀绿化热潮

“每人种植一到两棵树,共建美丽盘县,为盘县提前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今年植树节,盘县县委书记陈少荣向相关部门、各乡镇发出指示,要求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发动群众义务植树。

县委、县政府随即制定了活动方案,并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植树,营造义务植树、人人护绿的社会风尚。

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精心组织、广泛宣传动员,让“盘县有我更美丽”活动深入人心,掀起了党政领导带头、干部群众携手、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造林绿化热潮。部分乡镇还将义务植树与新农村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相结合,选好种植点、落实好树种,进行相对集中的连片种植,做到选点到位、面积到位、种植到位,镇村干部带头组织党员、职工、群众踊跃投入到义务植树活动中。

植树造林成自觉行动

4月9日,盘县四大班子领导、县直各单位干部职工1000余人参加了义务植树启动仪式。

“这次义务植树活动,是盘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提升了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为建设生态文明盘县打下了坚实基础。”盘县林业局局长张智标向记者诠释了此次活动的意义。

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是“盘县有我更美丽”义务植树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活动启动仅数天,142万株各种树苗就给盘县“穿上”了一件美丽而又崭新的绿色衣裳。荒山上、公路边、村寨旁……随处可见父母带着孩子、老师带着学生、干部带着群众义务植树的身影。机关、部队、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也积极投身到建设绿色家园的行动中,县林业局机关干部及各乡镇林业站工作人员不仅参与植树,还在现场为大家提供技术指导。

“我们种下的是树,生长的是精神,积淀的是文化。”张智标的这句话正进一步得到证实。目前,植树、造林、铺绿、护绿,已成为盘县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种管并重确保活动实效

种管并重,种好一棵活一棵,种成一片绿一片,是“盘县有我更美丽”义务植树活动的亮点。

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篇9

在任何一个国家,乡村是城市化的根基,是现代化的基础,是人们共有的文化知识根脉以及精神家园。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教育和经济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城市化进程也是日益加快。然而,同时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贫富差距渐渐拉开,部分地区农民的生活依然贫困,农业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并不乐观,同时农村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暴漏。由于这些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处理,,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制约我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2012年十八大报告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与此同时,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渐起,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历史悠久,要打造魅力中国,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础之一。现如今,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全国有序推进,但实践中还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有待大胆探索,大胆创新。经研究,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解决资金投入、环境整治、农房建设管理、就业、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等关键性问题。如下分析: 

(1)与城镇相比,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普遍缺乏,这方面的资金投入需要加强。对于一些部级贫困县和城镇来说,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严重不足,村庄没有一条像样的大路,每逢下雨,道路泥巴不堪,严重阻碍村庄发展。几个村庄或是几个县城没有像样的学校,教育资源和设备不足严重制约孩子的教育水平。因此,资金投入一定要到位。据一些报道,某贫困县县长表示“虽然中央对我们的转移支付力度很大,给了很多的配套资金,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地方政府有很大的压力,地方财政要拿出资金来配套,可是这个配套资金从哪里来?对于我们来说确实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当然,农民不一定都要进城,进城的农民把补偿给他的钱拿去买楼,买车,过一段时间,全部消费完,转过来找政府,要求吃低保,政府只能把这些人养起来,这样的城镇化就失去了意义。 

(2)自十八大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对于后期的政策解读传递工作不够好以及执行不到位。由于受各些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政策执行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决定了政策执行是否顺利有效,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期望的目标。实践显示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些乡镇、村屯对建设的政策片面理解,建设任务进度迟缓或是原地踏步,造成建设的进度缓慢,与其成效不统一;有些政策在传达和执行过程中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部分内容有误解,决具体问题是不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甚至有些地区组织、人员工作不积极、资金没有真正到位,应付检查做表面作业,浪费物力人力,导致成效甚微。 

(3)目前很普遍的问题是农村人居环境差,尤其在垃圾、污水处理问题亟待解决。调查表示,目前我国农村村庄收集垃圾的比例只有25%,35%的村庄垃圾是自然堆放,造成垃圾遍地的现象。农村污水处理率更低,只有极小部分,大多数的生活用水排放到河流,从没有经过处理就。同时由于缺乏意识及相关管理工作不到位,大量的农房任意建设,使原来的田园受到破坏、原有村庄的格局受到影响,造成村内拥挤的现象。另外农民收入比较低,生活不是很富裕。在美丽乡村建筑理论论文设中还存在一些对古村落及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以及传承问题。大多数农民缺乏对古村落及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让古村落破坏,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能让悠久文化遗产慢慢消失,要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和相关的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其商业价值,致富人民。 

(4)民主参与村或镇的管理意识不强,相关基层组织人员其职能发挥不充分,做事还存在随意性,近一步导致村民主动参与村镇的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还不够,主体意识没有得到体现。 

2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有效措施 

突出共同探索破解难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推行“多规合一”,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有机融合。 

(1)借鉴其他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总体上来说,国外的农村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第一,政府从国家政策方面予以高度的支持,银行支持农民信用贷款资金;第二,国外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大大的提高农民收入,根本上改善农村生活的质量;第三,政府和国家健全农业基本设施服务体系,高度的普及农村教育,进一步的提高农村人员的文化素质,提高意识,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首先科学规划,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注重生态的保护。特别注重产业的培植,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方面建设均居全国先进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相互联系。从对当前情况的研究来看,美丽乡村建设整治起点和重点在于从农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入手。以处理垃圾、治理污水为重点,加强村内道路建设,建设供排水等公用设施。当前,广大农村和城镇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以及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在农村的建设中要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建设重点中心镇、村,发展特色产业,以此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村或是乡镇的收入。可见,美丽乡村建设意义重大。让农民能够有稳定收入,实现充分就业。另外有条件的村落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自主创业,带动经济发展,通过这种就业和创业的方式,让农民有收入。 

(3)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能动性,提供人民的积极性,主张以村民为核心的参与形式,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满足其需求,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大家携手创建美丽乡村。以培育新一代的新农村精神为根本,着力共同建立共同管理共同享用的美丽乡村。另外,做好美丽乡村奖惩机制,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进一步鼓舞鼓励人民,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使其持续发展。 

3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相统一,相融合,鼓励社会工商资本的投入来发展农村产业,提升发展质量,带动农民增收。美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乡村的环境优美,同时更要注重农村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覆盖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其基础设施。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周扬.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2):97-105. 

打造美丽乡村的意义篇10

(一)“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形势下建设理念的更新、与时俱进,是亿万农民的梦想,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农村的贯彻落实。也就是说,“美丽乡村”建设在关注农村生产发展的同时,必须强调对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最终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把创建“美丽乡村”活动作为载体,可以使新农村建设更好地遵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亿万农民的现实需求。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按照农村的内在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而“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实现自然之美,又要实现社会之美;既要给农民创造“安居、乐业、增收”的生活环境,又要为农民提供“天蓝、地绿、水净”的自然环境,从而不断推进农村“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要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创建“美丽乡村”必须加强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不断地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这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内在要求。

(三)“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用生态文明理念来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与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创建“天蓝、地绿、水静,安居、乐业、增收”的新农村景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村庄、生态文化三个方面的建设内容。”[2]所以可以说,“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落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探索安吉模式,借鉴安吉经验

“美丽乡村”建设发轫于浙江省安吉县。2008年,安吉率先提出并全面启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用10年时间,把安吉全县187个行政村都建设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的创新发展,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因此,探索安吉模式,总结安吉经验,对引导我国正在开展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项目支撑安吉县在制订《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的基础上,还委托浙江大学编制了《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把“全县作为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村作为一个景点来设计,把农户作为一个小品来改造”,实现了规划的系统性。各乡镇根据各自的特点,坚持以总规划为引领,编制镇域规划,开展村庄风貌设计。而且,各建制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进行分类规划,着力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乡村。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在制定规划的基础上,还注重项目的支撑作用。安吉县政府不仅积极向省市申报重点建设项目,而且县级部门还努力向省市主管部门争取专项建设项目,乡镇村主动规划具体建设项目,从而形成了上下联动、内外合作、层层抓项目落实和项目建设的机制,进一步加强了项目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作用[3]。

(二)强化经济实力支撑,打造区域品牌优势安吉不仅关注自然美,更强调现代美,把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把“增收”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使现代文明融于自然生态之中。“美丽乡村”建设的外在标志是经济高度发达、生活普遍富裕,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经济发展是基础,经济实力是支撑。在经济发展上,安吉坚持打造区域品牌优势,强化“全县大景区”的经营理念,以“中国美丽乡村”和“中国大竹海”为核心品牌,推动景区与精品带、精品点的整合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区域品牌效益。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安吉实现了“生态环境资源化”向“生态资源经济化”、“县域经济生态化”向“生态经济品牌化”的转变,进一步强化了经济实力的支撑作用,彰显了其区域品牌的优势。

(三)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谋划差异化发展之路安吉站在生态立县的战略高度,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用生态的理念,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用生态的方式,谋划休闲旅游先行区;用生态的思维,设计城乡建设示范区;用生态的意识,培育新的创业基地[4]。安吉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因村而异,注重个性美,彰显“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安吉立足于特色基础,依托于特色优势,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四)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构建社会参与格局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安吉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从而合力推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安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了政府部门各负其责的责任机制,明确了不同层级之间的职责定位,理顺了各自的责权关系。在发挥政府主导职能的同时,安吉形成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多元参与机制,把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扶持和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基层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联合知名企业,开展村企共建,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农家乐、农居房和各种体育文化设施;等等。

三、“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村和谐进步、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有尊严的有效途径。“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当前,我们应抓住“美丽乡村”建设这个契机,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全社会,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一)科学编制规划,有序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是合理配置农村资源、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的重要举措。编制农村发展规划,既要考虑当前,又要顾及长远,“要体现对自然的尊重,对乡村文化和历史的尊重,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推动镇村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相互衔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5]。第一,按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科学编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不仅要从整体上编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总规划,还要根据功能的不同制定分类专项规划,如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生态工业建设规划、城乡绿化建设规划等。第二,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充分体现乡村的个性和优势。根据各村实际情况,选择能够发挥村庄个性和优势的模式,编制相应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村庄建设规划,还要充分挖掘各村的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内涵等优势,做到全面规划,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第三,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完善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要合理布局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不断推进农村产业集聚升级,从而构建完善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走的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有效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实现农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第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是农民,只有让农民了解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加以宣传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由于农村循环经济投资多、见效慢,企业一般不会自觉主动地实施,因此政府要转变职能,制定相关的制度作为支撑,促使企业自觉自愿的实行。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撑;二要发展农业技术体系,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三要贯彻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法律支撑[6•]。

(三)加强生态教育,推进生态文明理念在农村的普及生态文明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而且也给教育带来了变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生态教育。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突出位置,但由于我国生态教育起步较晚、生态意识淡薄、政策导向不够、师资薄弱等原因造成了当前生态教育的滞后,农村更是如此。因此,对农村普及生态教育,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已成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前提和现实基础。正如池田大作所言:“要消除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只有通过每一个人的内心的革命性变革。”[7]第一,构建生态教育内容体系。加快生态教育内容体系建设,使我们的教育跟上时展的要求,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生态知识、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法规等几个方面。构建科学的生态教育内容体系,有利于让生态教育更适应时代的发展。第二,让生态教育成为覆盖全民的终身教育。生态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一种覆盖全民的终身教育。当前,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与完善“政、企、学、民”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四)履行生态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仅靠企业或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必须由政府来承担相应的生态责任。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应该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承担相应的责任,即政府应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进行积极的责任担当。第一,组织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不断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村庄治理,规划先行。在村庄治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规划的指导作用。各地区既要制定农村发展的总体规划,又要因地制宜,制定各个村庄的详细规划,从而有效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第二,加大对农村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农村生态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农村环境公共基础设施应有政府来投资建设。因此,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应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第三,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及政策。由于我国环境立法的不到位,使农村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生态文明的全新理念无法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使环境立法和政策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