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12-07 18:04:17

体能训练的意义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1

关键词:体能训练 特殊体质 儿 童 游戏活动 器械

一、幼儿园开展体能训练的意义及必要性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健康的身体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这一要求的物质基础。体能训练又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和教师存在重智轻体现象,忽视对幼儿身体素质的培养,肥胖儿、瘦小儿、豆牙儿的数量逐年增加,幼儿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我国儿童肥胖率呈飙升趋势。有资料报道,我国18岁以下儿童超重的发生率达17.6%,肥胖发生率为5.6%;而在一些大城市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已突破20%,肥胖症严重影响到我国儿童的身心健康,可见肥胖症已成为当今儿童健康的一大问题。

幼儿时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尚未发展成熟,组织比较娇嫩,其物质基础还相当薄弱。同时,幼儿时期又是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和旺盛的时期,此时正是建立物质基础的关键和有效时期。科学、适宜的体能训练,能促进幼儿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正常生长发育,运动不仅能使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更加集中,而且能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综合调节能力,使身体运动更协调、更准确、更灵活,从而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发展。由此看来,体育活动对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幼儿园体能训练的目标与要求

体能训练是为有效地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有机体的工作能力,提高对训练与比赛的适应力。良好的体能训练,能够使特殊体质儿童的速度、力量、弹跳力、耐久力、柔韧性、灵敏性等得到有效改善。

1.积极参与运动。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纲要》健康领域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中,多处强调要吸引幼儿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并要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这样,才能实现幼儿体育的总目标,并为其终生体育奠定良好基础。

2.促进身体健康。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教学,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逐步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平衡能力和行动的安全性。

3.促进生理健康。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在复杂多变的体育活动中,要求幼儿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灵活,记忆准确,以便随时改变自己的行动,这就促使其积极思考,主动创新,勇敢、自信,从而促进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4.培养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活动,提高幼儿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使之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心情愉快,而且学会交往与合作。

三、幼儿园体能训练的方法与内容

(一)确定研究对象

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以及特殊体质儿童在班里的比例情况,我们设定了中一、大一班个别肥胖儿、瘦小儿为实验对象,共四名幼儿。并对幼儿的体质进行基础测查把握他们身体素质现状。

1.幼儿体育活动兴趣较好,但运动习惯和能力差。2.肥胖儿、瘦小儿存在一定比例。3.部分幼儿情绪情感不够稳定,自我保护意识和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差。4.幼儿在活动中缺乏坚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二)针对幼儿身体素质存在的问题,科学安排幼儿体能活动的时间和内容

1.每周两次专项体能活动和两次感统训练。2.有效安排早操和户外活动,使之目标化。3.单位时间内,适当增加实验幼儿运动量,提高其有氧代谢能力。4.充分利用室内活动区和生活活动时间,对幼儿进行小肌肉的灵活性训练。

(三)探索幼儿身体素质培养的多种有效途径

1.创设良好教育环境

(1)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转变育儿观念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许多家长朋友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特别是在饮食方面更是有求必应;因为怕他们在活动时受到人身伤害,限制儿童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导致目前肥胖儿童日益增加,减肥困难。针对这一情况,肥胖儿矫治在学前教育保教结合中愈来愈受到重视,除了饮食控制以外,运动是肥胖儿矫治公认的最有效的措施。所以目前家园应团结协作以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养成其良好的运动习惯为根本目的,为其一生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2)营造安全的活动环境

安全的活动环境是幼儿进行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物质前提,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宽松的活动场地,我园将塑胶场地由原来的32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460平方米,两年来增加了5件大型玩具并每天派专人负责排查安全隐患,为幼儿的体能训练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通过家园宣传栏和召开家长会等多种形式,让家长以身作则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锻炼为幼儿参加体能训练起到表率作用,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3)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

一些能消耗热量的常用单项运动项目如:上下爬楼梯、跑步、跳绳等在操作过程中一般只注意其运动功能而忽略了兴趣对幼儿来说则显得枯燥、单调,有接受训练的痕迹,在实践当中肥胖儿常表现出兴趣不高、情绪不积极、不主动、易感觉乏味,难以坚持下来。为了有效的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一年来我园组织全体保教人员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五十余件户外活动器具,如:抬花轿、中国龙、乾坤圈、百变蛇、摩天轮、大豆沙、飞盘、高跷、神奇布辫等。

2.遵循体育活动原则和幼儿生理特点,循序渐进,适当加大运动量和活动难度

3~6岁的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他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大量的、不停顿的各种活动。幼儿园每天上、下午一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既能满足他们生长发育的生理需求,又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感。

在活动设计中,增加设想的情景,由老师的创设最后演变成小朋友自己的创设,易引发兴趣,有了兴趣后就不存在活动量达不到,而是需要控制活动量并引发明天的兴趣。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2

训练理论和训练经验的动态平衡

当笔者问及部队过来进修的学员在体能训练中缺训练理论还是训练经验时,绝大部分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们缺乏理论”。笔者认为,这也说出很多部队体能训练工作者的心声。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理论理解为有关体能训练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众多体育工作者对运动训练实践规律的总结和提炼。“我们缺乏理论”也就是说我们部队体能组训人员缺乏运动训练学方面的知识。这句话虽然没有提到训练经验,但似乎可以感觉到,相对于训练理论我们对自己在体能训练中训练经验还是比较满意的。

尽管笔者不知道整个部队训练满意程度的平均值,但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正确理论的经验是低水平的经验。因此,笔者害怕有些同志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缺乏理论知识指导才使部队体能训练水平一直处在比较低的水平。的确,在部队体能训练中,训练水平低与缺乏体能训练理论的指导密不可分。训练经验虽然不足,但相对于理论知识来讲,训练经验的积累还算领先一点。这是由于在部队中体能训练机会远远大于理论学习机会,实践经验积累速度要快于理论知识积累速度。因此,在这一阶段与训练经验相比,理论相对滞后,我们应该加大训练理论的学习力度。

体能训练中的“拿来主义”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拿来主义”一文,此文中的“拿来主义”的意思大概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其中所讲的“拿来”是要动脑子、有选择地去拿。

以往,有少部分同志到笔者所在的装甲兵工程学院求学时,带着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我们暂且称之为“拿来主义”态度。而这个“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有一些本质上的差别。“拿来主义”在本文大致的意思就是“拿来我用”,这句话中的“拿来”与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是有区别的,这里是指“拿”别人现成的东西,回去好“用”。一“拿”一“用”主要与肢体动作有关,很少“运用脑髓”,即便有大脑参与,也是非常简单的。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拿过来用”不好,主要看你怎么拿:如果是“运用脑髓”拿,可能会拿一些好的、适合实际情况的一些训练方法和手段;但如果不“运用脑髓”去拿,你如何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比较实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呢?这样的不“运用脑髓”的“拿来主义”显得有些简单了些,不宜提倡。

“保守主义”与“冒险主义”

乍听起来,“保守主义”和“冒险主义”与我们体能训练有些不搭边。其实,在我们部队体能训练中还真存在着与这两种主义相符合的现象:一种是在体能训练中怕出现伤病,不敢上强度,不敢变换训练手段,一味保安全;另一种是在体能训练中,什么都敢练,结果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病。第一种称其为体能训练中的“保守主义”,第二种称其为体能训练的“冒险主义”。

笔者不赞成“保守主义”,主要是它的理由让笔者接受不了。一个组训人员对自己组训能力都没底,这明显就是不称职。因此,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如何通过学习来改变这种不称职现状,至于对受训者水平没底,除了缺乏专业知识之外,主要是由于平时不注意收集有关受训者的信息所至。而对于“冒险主义”,笔者也是不赞成的,因为这种做法有时不仅达不到体能训练健身强体、为战斗力服务的目的,反而会背道而驰。在体能训练中具体表现为:随意增加训练强度,任意变换训练方法。首先,笔者要肯定“大强度训练”的观念,但在训练实践中要循序渐进,训练负荷的安排要符合个人承受能力。这种“冒险主义”的做法,也是欠缺体能训练知识所导致的。

结束语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3

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应急训练具有指导意义,帮助同学们端正进行应急训练的态度,而应急训练则反作用于生命教育,学生们在进行应急训练时将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更加深刻的理解到生命教育的意义。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

1培养大学生的危机意识

在1992年的一次中日小学暑期夏令营活动中,一个日本小学的校长认为“你们这一代人不是我们的对手”,虽然言辞狂妄,虽然如今中日矛盾不断恶化,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学生从小就对危机意识的漠视,日本学生确实比中国学生更懂得如何自救以及救助他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已经太久没有经历或者从未感受过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长期的安逸生活让大学生失去了对危机的警惕之心,而日本这样一个岛国,自然灾害频繁,国民经常进行灾害应急演练,各大高校甚至中小学的青少年亦要参与演练。在危机意识的认识层面,中国大学生远远落后于日本青少年。

对大学生进行应急训练就是要锻炼学生们在面对危险时的应急能力,以至于在危险来临时他们不会不知所措,而仅仅知道找家长或打110、120急求电话。通过应急训练来加强青少年的危机意识,可以使其更加透彻地认识到生命的珍贵,以及拯救生命的意义,从而深刻地理解“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含义。

2将应急训练融入体育课堂

关于应急训练的具体内容与方式,各个国家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制定,我国不能完全照搬别国的做法,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适用的就舍弃或者加以改进,仅仅围绕秉承着“保存自己,拯救他人”的宗旨对大学生进行应急训练。我国的小学课本里就已经开始不断出现,,等等舍己救国,舍己为人的英雄豪杰,但是我们教育宣传方式不能过于片面,不能让大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只有牺牲自己才叫英雄,否则就是贪生怕死的概念。若是真正遇到危险情况,孩子们舍己为人去救人了,或许人未救到,还需要牺牲别人来拯救救人的孩子,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应急训练时一定要让其明白应急训练的意义,不要盲目崇拜个人英雄主义,应当用正确的方式去救助他人,保护自我。

在体育理论课堂中给学生灌输应急训练的意义,在体育实践课程中,我们应当摒弃落后的教学方式,将应急训练在真正意义上引入课堂。首先,在器材设备的配置上,高校应当设有设备齐全的专供学生进行应急训练的场所。其次,应当由专业的应急训练辅导员或者体育教师来教授学生正确的应急训练方法,而不是由普通辅导员或者教师对学生进行应急训练培训,以免出现教学漏错现象,使得学生在面对真正的危机时使用不当的方法以致延误急救时间或者陷入更加危险的状态。再次,各大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应当注重应急训练课程设置,使得课程利于学生接纳吸收。大学生正处于性格完善阶段,性格活泼而好动,应急训练课程不能如同针对高校学生一般讲授,以免大学生感觉内容深奥而枯燥,应当设置简单易理解、适合大学生学习的课程。

通过生命教育及应急训练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将生命教育融入应急训练课程,是通过生命教育来端正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态度,通过应急训练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当生命遇到危机时拯救生命的困难,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生命的可贵,各大高校的辅导员应当在生命教育与应急训练的共同作用指导下来让大学生理解“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义。在正确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纠正大学生对于生命的错误认识。

随着电子网络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大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渐渐减弱,一部分大学生甚至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思想还停留于儿童阶段,不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对于生命和危机并无意识。通过应急训练,在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可以树立其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他们感觉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教育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中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在危机中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我,拯救他人。在平日的生活当中乐观地面对遇到的困难,走出成长期中的种种心理困惑,成长为积极健康的优秀少年。

结束语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4

关键词:学校体育 拓展训练 研究现状 展望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193-01

起源于二战时期英国生存训练的拓展训练,因其独特、高效的培训模式和良好的市场表现,日渐受到国内教育界、体育学者的关注,他们试图将拓展训练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以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并对这一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阐释,本文尝试对此进行回顾与反思,以期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人。目前,关于学校体育拓展训练的研究可大致分为:拓展训练的涵义研究,拓展训练的原理与理论基础研究,拓展训练的价值研究,拓展训练的内容与特点以及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对策研究。

1 拓展训练的涵义

当前学术研究对拓展训练内涵的界定多为描述性定义,替代性表述较为多见。拓展训练又称体验式培训(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唐建倦等人引用了香港外展的概念,从拓展训练的目的、功能、实质等方面对拓展训练的涵义进行了阐述,认为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其本质是:通过参加这种训练,使参加者能够改善自我概念。裘静芳对前面两种观点进行了概括,并认为拓展训练是现代西方国家一种时新的教育方式,拓展训练既有一定的身体活动,更主要的是可以让参与者通过典型化和游戏化的活动的亲身体验、分享和总结回顾从而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和洗礼,并把体验到的感受和总结回顾得出的经验和教训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去。钱永健则]认为:“拓展训练”一词是中国对这种体验式教育的本土化认知,是最早将其引入中国的“人众人”培训机构对它的命名,也是该培训机构的注册商标。在课程模式上,拓展训练参照了PA教育模式,在模拟自然环境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活动风险,体验经过设计的户外活动项目,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验学习体系。

2 拓展训练的原理

关于拓展训练的原理,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得出不同的观点。胡仲秋等人从学习的方式入手,认为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都是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常会丽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高校体育拓展训练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归因理论、迁移理论和学习的认知理论。陶宇平则从学习的过程出发,认为拓展训练的学习模式主要参照体验式学习圈——大卫·科尔博的体验式学习周期。

3 拓展训练的价值

关于拓展训练的价值,研究者们主要从体验式学习和传统学习、体验式教育和传统教育、拓展训练和体育教育的比较以及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和学生需要的角度,对拓展训练的价值、作用或意义等进行了较为详实的分析与论述,以此来论证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如王长权等人从健康的三维观和创新的视角认为,参加拓展训练将有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创新素质的提高。唐建倦等人则从心理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心理拓展训练以其开拓创新的训练理念、组织灵活的训练形式、体验性的训练目标、提高自我概念为主的本质特性,能有力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很好的教育学意义。杨耀华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还指出了拓展训练在课程内容方面的作用,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内容,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又达到拓展训练的目的。

4 拓展训练的内容、特点

拓展训练内容丰富,庞杂。关于拓展训练的内容及分类原则和方法,郭建平则在《体育拓展运动的内容与分类》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叙述。从拓展训练教学过程来看,综合活动性、挑战极限、集体中的个性、高峰体验以及自我教育是拓展训练的5大特点。

5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的对策研究

如果说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是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前提,那么对策研究则是实践的基础。对于体育教学中尚未大面积铺开的拓展训练,其开展的模式、引入的切入点以及在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都成为对策研究中的课题。比如张辉,刘香兰在其研究中指出,在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安全管理问题,师资问题,训练基地问题,训练评价问题等。而杨玉霞则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认为拓展训练先在体育课堂中以精心设计的游戏的形式进入,使其进入高校体育课程前有一个过渡期,以便教师尽快掌握拓展训练的理念和技巧,开发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拓展训练项目,为拓展训练进入高校积累教学经验。拓展训练成为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已得到大家的认同,但这只是可能。于是有人指出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过程,而是要经过一个“教材化”的过程。

6 展望

(1)现有的研究表明,作为体验式教育形式的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且近2/3的文献对这种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但重复研究较多,今后的研究需要创新。

(2)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价值、意义、作用或功能在理论层面已有很好的论述,但现实的局面却是“叫好不叫座”。对这种现状的成因及发展对策的研究,有些学者有所涉及,但大多还停留在表面上的分析,还缺乏一定的深度。对策的有效性、可行性值得商榷。

(3)拓展训练属于一种舶来品,国外比较成熟的理论研究实践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当前这部分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需要更多的研究去充实、完善。同时,与拓展训练关联的学科基础广泛,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将是拓展训练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长权,高林,李笋南.论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的价值[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3):115~116.

[2] 唐建倦,贺仕刚,周扬.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6,13(4):135~137.

[3] 钱永健.拓展训练[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7:4,29~39.

[4] 常会丽.高校体育拓展训练所依据的心理学原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5(3):90~91.

[5] 杨耀华.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119~120.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5

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对象是学生,而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时,应该以训练促进生长发育,如此看来对于青少年不仅要练,而且还要养,只有这样才符合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因此,在课余训练中绝不能超越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把他们当小大人来对待,而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千万不能套用成人的技术和训练方法。

课余体育训练应着重抓好一般身体训练,并且要选用多种多样的身体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一般训练的内容包括有: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和柔韧等训练。

一、速度训练

在一般身体训练中,应首先学会跑的技术和培养良好的跑的能力,在如何跑得协调、放松、省力上下工夫。因此,需要大量采用各种跑的专门练习,多做自然放松的加速跑和反复跑。速度训练中还应加入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及移动速度。在以上速度训练中不能盲目追求快,为了提高速度,避免速度障碍,可采用对向跑、追逐跑、下坡跑、上坡跑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速度。另外,适当的负重跑也是很好的训练方法,但切忌负重过量,我们的学生还处在一个生长发育期,骨骼不宜受压太重。

二、力量素质

中学阶段学生骨化过程正在进行,肌肉无力,关节韧带松软,通过力量和跳跃练习可增强支撑运动器官的能力。力量训练必须慎重考虑青少年的发育特点,加强小肌肉群的训练,全面发展力量素质,力求使青少年身体各部分力量均衡发展,合理配套。

三、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能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这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提高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另外,也可以培养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现在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是多数,所以耐力素质的训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但必须注意,在耐力练习时,必须掌握适当的负荷量。

四、柔韧素质

柔韧训练可以发展胯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避免运动时肌肉韧带的拉伤。学生期,关节韧带比较松软,练习要注意使身体各部位,各运动方向都要练到,做到全身各部位平衡发展,柔韧练习时还必须注意方法。柔韧性训练应成为常练的基本功,早操、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中都可以有此内容。

五、灵敏、协调素质

灵敏性是指在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身体快速、协调、准确地完成动作。协调性是指人体在完成动作时有关肌肉群互相配合的能力。在进行灵敏、协调性练习时,使完成动作时人体各部位在时间、空间、用力、节奏等方面合理配合。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6

【关键词】形体教育; 意义; 作用;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75-02

形体训练是以人体科学为基础,通过徒手和器械练习,锻炼健康体魄,塑造优美形体,训练仪态仪表,培养道德品质的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和锻炼过程。形体训练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精神文明教育和美育教育、塑造优美身体形态的一门课。形体美是一个人外在和内在整体所表现的美学价值,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综合体现。

1 形体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1.1 形体教育对青少年生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的体型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组成,骨骼、关节和肌肉发育正常与否,将改变一个人的体型。由于形体练习内容丰富,能全面发展身体,因而经常进行锻炼能使骨密质增厚,骨径变粗,骨周围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加强骨的新陈代谢,从而在形态结构上趋于理想化。而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形态的可塑性很强,进行系统的形体训练,不仅能提高健康水平,而且对于“修饰”矫正身体的不良姿态,形成优美的体态有着特殊的功效。

1.2 形体教育对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形体训练在内容上注意采用了整体练习与分部位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为全面并有重点的锻炼、“雕琢”人体提供了条件,即可以使肌肉的控制能力增强,又能培养正确的感知觉,锻炼身体的某部位或发展某项素质,在锻炼形体美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形体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改变学生形态动作的原始状态,提高灵活性、增强可塑性为目的的。它为培养良好的站姿、坐姿、走姿和提高身体素质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通过一定的手段,使练习者的身体形态符合各个运动项目的要求。

1.3 形体教育对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有着重要作用: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风度是指人的言谈、举止、态度的良好表现。“体育造就人体美不单纯在于塑造形体,还在于通过锻炼将开朗、豁达、真诚、进取等精神灌注到人的心灵中,使人动作和姿态富有美的韵味,从而真正展示出人体的文化素质……”(引自《体育美学》)。一般来讲,经过系统形体练习的青少年,除了身材匀称外,还表现在举止得体,坐、立、行落落大方,能过充分展示出青少年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于人的气质、风度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形体训练是培养高雅的气质和风度,这是因为形体训练不仅利用芭蕾、舞蹈、体操舒展动作,训练了人体优雅的姿态,而且也传播了它们高雅的艺术精髓,培养了学生的内涵修养。通过形体练习获得的形体美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与气质,是展现人的内在美的一个窗口。青少年一代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健康的体魄、优美的形体、优雅的举止都代表着国家与民族的形象,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形体练习教育,尤为重要。

2 学校形体训练课程改革

2.1 课时的改革:形体训练是一个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过程。只有坚持经常、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是举手投足都体现出一种“行为美”。所以在课时的安排上每周至少开设两次形体训练课,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接受全面系统的锻炼,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概念上正确理解形体姿态的规范要求,在实际操作上掌握形体练习的方法手段,更有助于生物节律的形成,使人体逐渐适应和有准备的参加练习,进一步提高练习效果,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2 加强学校及学生对形体教育的认识:首先,许多学生对形体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形体训练只是简单姿态的练习,动作枯燥单调,而且还有许多学生错误的认为形体训练远不如体操、健美操等同项群项目重要!这中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往往导致学生在进行形体训练课的训练时不认真,敷衍了事!教师应在每学期的形体训练课开始前进行理论课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形体训练的内容,充分认识形体训练的重要性,它是各项训练的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重视形体训练,还能够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学校对形体教育的重视不够。在学校的课程处置中一些传统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体操等)的科室设置较多。普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都有设置,课程设计多个年级多个专业。而形体训练则被大大忽视。只有一两个班象征性开设形体训练课,而且课时极少!学校的重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形体教育在学生的发展。校领导应充分了解形体训练的重要性,这样才会使形体教育在我校蓬勃发展。

2.3 教师重视示范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形体训练时通过肢体表现内容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示范动作的规范性及清晰明朗的讲解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通过自身具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使使学生体会学体训练的美,激发起对美的追求,努力学习掌握动作,这样便可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形体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由单个动作到动作组合,使学生在逐步掌握动作的过程中培养兴趣,还可通过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他们对形体训练的兴趣。

2.4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形体训练是一门艺术。它就是把“美的意蕴有意识地注入到练习中去,无论是局部练习还是整体练习都应培养学生充分体现美的韵律,美的感觉,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动态美和静态美的艺术要求。”

形体训练动作要求准确、协调、幅度大、节奏感强、姿态优美,并要求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音乐伴奏在形体训练中是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手段,优秀的伴奏曲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动作的情感,提高动作的表现力。因此,在形体训练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划分音乐作品或开设专门的音乐讲座,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3 小结与建议

形体教育在学校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习优美健康的身体姿态,还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内涵,学校应摆正形体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定位,重视形体教育,大力发展形体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志红.形体练习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7

论文摘要: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运动的兴起,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价值取向由客观主义向主观主义转向,具体体现在理论基础、训练主体、训练内容、训练过程的转向上。通过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价值取向转向的梳理,为确立当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价值取向提供启示。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活动中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价值选择和行为决策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其核心是如何看待训练主体—教师,围绕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客观主义取向,认为教师是被塑造的人,外界规约着整个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可以按某种既定程序,预设将要达成的目标,反复训练,塑造符合社会期待的教师;另一种是主观主义取向,认为教师是具有主动性的个体,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教师自主选择、自我反思,在训练实践中体悟、合作、分享从而获得自我持续成长的历程。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运动的兴起,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价值取向正由客观主义向主观主义转向。

一、哲学观维度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理论基础转向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价值取向是建构在哲学理论基础上的。哲学上关于人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讨论直接影响着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价值取向。人既是客观世界的存在之物,又拥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客观世界对主观世界的制约性,另一种观点强调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性,前者属于信奉决定论的客观主义,后者属于信奉自由论的主观主义。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等哲学派别倾向于客观主义,强调社会以及个体由客观的结构所决定;而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哲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哲学思潮则相信人的主体性及自由意志的作用,倾向于主观主义。

倾向客观主义的哲学派别主张: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实在”是客观的,真实世界存在于主体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稳定的结构,包含着一定的规律,主体活动受其制约。认知活动就是把客观规律从外部输入自己的心灵。科学知识是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价值中立”的、稳定的“客观真理”,可被编辑成文件化的数据。人的活动被这些“客观真理”所决定、支配,是被动的。追求普遍主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强调标准、集中、统一,追求预测、效率和控制。

倾向主观主义的哲学派别主张:世界是一种人为主观的命名。“实在”只不过是由一些人创建的概念和符号所组成的集合体而已,它的存在取决于认识者,由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解释。认知的过程离不开主体的经验,需要主体进行探究、反思、建构等活动,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理解和经验体系。知识是个体基于自身经验,并与环境相互作用建构出来的主观之物,它是主动创造的结果,而不是外界塑造心灵的结果。人是自主的能动的主体,人的活动是自我判断、自由选择的结果。人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没有既定的模式和途径,是多元的、差异的。

自20世纪,哲学越来越趋向于主观主义,甚至有人认为“围剿客观性”是“20世纪哲学的世纪之战”。哲学上的这种趋向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价值取向的风向标由客观主义取向转向主观主义取向。

二、人性观维度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训练主体的转向

1.从被动的人到主动的人

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一直是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争论的焦点。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客观主义取向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主观主义取向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对训练主体的认识有明显的分界。

客观主义取向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训练主体基于人是被动个体的人性假设,将教师视为被专家从外部培养、塑造、灌输和训练的对象,利用奖惩、规制、权威等力量来要求教师学习和发展。秉持此种取向,教师被期望成为技术员,拥有熟练的技术,按科学规则塑造社会公民。教师由于长期在职业技能训练中屈从于专家权威,被动接受塑造,自己的生命价值不断萎缩,教师使命感降低,职业主观幸福感降低,严重影响了教学效能。重视教师在训练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新导向,主观主义取向渐占上风。

主观主义取向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训练主体基于人是主动个体的人性假设,认为教师是有独特的个人经历、专业经验、职业理想的人。教育情境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和混沌性,决定了教师职业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技能技巧加以套用,教师必须凭借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领悟,对灵活多变的情境创造性地做出自主判断和选择。成为非确定性的教育情境中的反思者和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如法国IUFM将职业自主性培养作为教师职前培训的重要内容。这种取向决定了教师的职业训练过程不是按预设的统一模式反复强化行为,而是自己设计适合自己的发展方案,能计划、选择、修正发展方案,并从经验中学习,使自己成为自我导向职业发展的设计者。

2.从孤独的人到交往的人

客观主义取向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认为教师处于封闭、孤立、分离的生存状态,教师职业技能的获得、发展是单纯个人化努力的结果。此种取向下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等同于教师单向传授的技能训练体系,多以训练讲授知识(而且是学问性知识)技能为中心,注重怎样传授知识而不注重怎样发展人,更多地训练处理“物”的技能,较少涉及面向人的技能;按教师中心模式进行,常常只注意训练如何教,而较少训练如何指导学生学;只按讲授法的要求进行训练,而对引导学生探究的技能培训不够。这种特征使教师和学生疏离,教学按不相交的平行线运行。二是将教师职业活动等同于课堂教学活动,关注教师具体教学行为指标的达成,较少涉及教师与同事、学校、家长的对话、合作,造成了教师和社会疏离,其职业活动存在潜在的冲突和对立。

胡塞尔“交互主体性”概念的提出,结束了主体之间的封闭关系和单向的独白状态,强调人作为“关系”的存在,注重交往、对话、互动对于人的价值。主观主义取向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于此提出了教师职业技能之人际交往技能的四个层面。一是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认为教学实际就是一种师生人际交互活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突出与学生关系的协调。二是基层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教育学术人员的对话能力。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正是顺应了这一改革需要而诞生的,通过在一两所大学教育培训机构与几所中小学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改善教师职前培养水平并促进大学与中小学共同研究感兴趣的问题。三是教师同伴指导,形成学习共同体的能力。英国《教师资格证书授予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与包括教辅人员在内的同事们建立起高效的工作关系。四是和家长、社会的联络沟通的能力。树立与社会的合作理念,学会建立有效联络是基本要求。

三、知识观维度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训练内容的转向

1.从确定的知识到生成的知识

职业技能训练是通过训练获得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客观主义取向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一套现成的、权威的、真理式的知识,是可以把握的、永恒的。专业活动是可支配的,研究者可以确定教学策略与教学结果之间的规律,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把这些确定的规律性知识传授给教师,他们就能够将这些由研究者所生产的可靠且有效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实务中,“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训练内容是确定统一的,训练标准是固定可衡量的。

主观主义取向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认为教师必须在不确定的教学情境中作出设释与决定,他们需要的知识是具有经验性质的个人知识,是教师主体以经验和前见为基础,在一定情境和文化中,通过实际体验、自主反思、主体间交往等途径,对内部、外部经验进行持续地诊释和建构而生成的有关教育问题的意义性理解。这种源于行动和经验的知识,常因人或特殊情境脉络而有所差异,不同教师以及同一教师在不同阶段对教育问题的诊释不尽相同。这种知识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特性、经验性、实用性、情境性、个人性、累积性、缄默性和整体性特征,很难编纂成普遍的知识。

2.从理论性知识到实践性知识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直接指向教师的教学实践,但不同取向的教师职业训练在课程教学上却有不同主张。客观主义取向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坚持教学工作是以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为原则的技术性实践,是教师执行一定的命令、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的技术操作活动。因此,教师所需要的是一种被证明了的可以运用到不同教育情境中的普遍性知识,通过传授、灌输这类命题式的、抽象化的、定论化的理论体系,可以让教师接受并用于教学实践中。然而教师的客体地位无法复制理论知识于实际教学情境之中,真实的实践中总是需要行动者的“即席创作”,来对规范与不断变化的情境之间的缺口进行调整或插补。

主观主义取向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强调教师不再是专家知识的消费者,他们也是知识的生产者,每时每刻都在生产着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在教学时所运用的知识是融合个人的教学信念、价值观、过去教育与生活的经验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一种综合性知识。这种知识是在实践中建构的,又是关于实践的,还是指向实践的。它能使教师斡旋于复杂的实务当中,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教学情境中的种种问题,具有个人化、经验化特点。同时,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大多是不可言说的,即使教师习惯了某种教学技能甚至不知不觉发现了一种新技能,也不善于把这些技能表述出来。

四、方法论维度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训练过程的转向

1.心理训练模式: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强化和反馈有助于预期行为的形成。客观主义取向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选择的训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视教师为机械的、无生命的个体,认为通过不断地训练,就可以塑造教师职业技能。它注重分级的示范与练习,是通过有强化、有指导的行为操作进行塑造的模式。这样的训练模式只重视教学行为的改变,认为只要工具正确教学问题就能解决,完全忽视教师发展的内在历程和学校文化以及与环境的影响。建构主义哲学思潮兴起并影响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主观主义取向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正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知识是不固定的、不断扩展的,知识是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通过互动共同建构的。因此,它强调教师在不断的成长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个人对事件的知觉与思考,主动地诊释情境,并采取适当的行为。

2.行为训练模式:从微格教学到案例教学

客观主义取向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运用微格教学开展技能培训。微格教学强调将教学技术进行分解,逐一进行强化训练,其基本流程为事先确立明晰、细致的目标或标准,围绕这些目标或者标准展开训练,将教育现场中教师所需要的教育教学技能转化为详细的、可以测量和评价的目标,由训练机构按照这一目标组织课程和教学,并用量化的指标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达成目标者即可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然后进人教学现场工作。主观主义取向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倾向于以案例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师行为训练,将教育理论和教育技巧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呈现,教师通过在互动训练中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和情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教学决策的能力。这种模式充分关注教师在训练过程中的领会、反思与建构的能力,让教师从不完全或琐碎的情境中也能分析、获得有用信息,促进专家型教师的成长。

3.训练周期:从职前准备到终身发展

客观主义取向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于知识是客观存在的,认为可以一次性交给教师知识观念,其职业技能训练应该在职前完成。然而,实践中可以发现教师职业技能与教学情境相关,无法一次传递就管用终身,而且随着时代进步,教师职业技能的结构和要求也会发生变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视野应从传统的教师职业准备阶段扩展到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的全过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提供支持,不再试图一次性培养出职业技能成熟的教师。主观主义取向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秉持将教学生涯和教师生命连接起来的理念,强调终身学习,构建职前、入职、职后训练的连续体。

五、启示

1.追求人的发展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核心价值诉求

人的持续发展和生态发展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核心价值诉求。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个视角检视我们传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就会发现其主要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体生命固着于某种特殊能力,束缚于某种特定职业,甚至束缚于某一简单的劳动工序。可持续发展是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结合,认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是单向的灌输、训练和约束,而是通过提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空间,让教师自我发现、自我定向,使职业技能训练过程变成探索的过程和激发生命活力的过程。

生态取向的职业技能训练不仅关心如何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一个职业人、社会人,更关心如何使其学会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自身和谐共处。促进教师生态发展,重在构建开放弹性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系统。这个系统从培养目标的确定,到训练内容的选择、训练活动的组织,都应从社会广泛获取信息,都应满足社会需要和与社会合作进行。因此,这种开放不仅是观念上的开放和信息获取上的开放,而且是决策上的开放、资源上的开放和具体行动上的开放,能够根据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目标、不同学习方式的受训者的要求,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技能训练。并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变化随时调整训练方式和训练内容,从而始终保持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的先进性和方式的多样性。

2.突出时代性、实践性、连续性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原则

时代性决定了教师职业技能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相结合的特点。所谓稳定性是指有些教师职业技能不随时代对教育理论与实践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它反映了教师这个职业和其他职业在技能要求上的不同特点。可变性是指有些技能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社会对教育理论和实践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应该说,正是这些技能体现了时代、社会、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新要求,也是研究教师职业技能时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突出实践性的原则。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个人素养的体现,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训练而得,因此在实践中可以尝试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融人到生活情境中,随时随地结合当前时机进行训练。整个训练过程生活化、随机化。

连续性体现了职业技能训练的终身教育理念,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技能培训目标。首先,要打破原有的职前、职后教育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从教师终身发展、专业发展的角度,统一规划教育学,使三个阶段形成有机结合、系统连贯的整体。其次,在职教育之前增加人职教育环节,师范生毕业后,在一年的试用期内,由中学与大学的专任教师指导,继续深化理论学习、强化技能培训,试用期满,经过考核可获取教师资格。再次,建立三个阶段相互连结的教师教育目标和课程体系,使不同阶段的教师技能培训具有连贯性。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8

关键词:高职体育 拓展训练 实施策略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拓展训练引进到高职院校体育课中,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方向,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又达到了拓展训练的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高职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的意义

1.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

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实现教育人性化和教育个性化,实施素质教育,使文化和个性共同发展的思想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显著特点。拓展训练是以体能活动为导引,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新型体验式课程,利用多种典型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大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考验,使大学生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其教学活动不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而是教师组织、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育作用不是由外向内灌输进来的,而是学生自我教育产生的结果。体现由教师单向传导的教学过程转为师生共同合作来引导、启发学生获得知识和受教育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发展个性,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顺应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与传统的体育价值观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除了具有强身健体、促进德、智发展等共同价值之外,大学生把追求新兴时尚、富有激情的运动项目,以及在内容丰富而精彩的运动中培养社交能力、竞争意识等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他们的主导要求。拓展训练项目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实用,贴近生活,形式上灵活,方法上多样,把趣味性与人文体育资源融入到现代体育课中,使大学生在挑战各种困难中提高身心素质,在协同解决问题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高职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的实施对策

1.拓展训练课的师资建设

专业化的师资是拓展训练课能真正达到目的的保证。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拓展训练课设计的能力和具体实施教学的能力,且做到身体力行。目前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没有拓展训练的经历,对拓展训练可能还一无所知,因此在开始拓展训练课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了解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和内涵。然后到社会上的拓展训练俱乐部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了解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过程和组织方法。在初步了解拓展训练后,应有针对性地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将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训练方法与高职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拓展训练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科学设计拓展训练的内容奠定基础。

2.拓展训练课的项目内容设计

高职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项目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它以户外场地训练项目为主,有条件的高职还可以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拓展训练课的项目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因为高职学生与己在社会上工作多年的人不同,他们还不能一下适应拓展训练的精神强度,所以应该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部分训练内容移植来进行。拓展训练课的项目设计还要具有共同性,应达到全体受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尝试、自立互助、分享体验。不同学科的学生因专业性质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他们素质的差异。所以项目设计中还应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环境分析,力求通过拓展训练,达到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的补充及加深。

3.拓展训练课的组织管理

(1)管理机构:拓展训练是一个以体能作为基础,综合性很强、特殊的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到高职的体育教学、心理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教育范畴,而现行高职体育管理机构都过于单一,无法胜任拓展训练的管理和教学领导工作。因此,可以根据该课程特点在体育教学部门下设置专门的拓展训练管理机构,采用一级管理体制,两者具有相互独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经费投入:拓展训练的投资不是很多,高等院校完全可以投入必要的启动资金。经费投入的多少以及器材的选定应根据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确定。一般是先户外场地项目,有条件再扩展到野外和水上项目。所以先根据户外训练项目购置必需的户外训练器材,在不影响学校拓展训练教学情况下,拓展训练基地可以对社会开放,这样既可服务于社会,又可以“以物养物”回收投入资金,为以后的扩展提供经费。

(3)安全管理:拓展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拓展训练中必须对安全问题引起重视。首先必要的安全保护器材不能缺少;其次项目设计时要考虑其危险因素。如对野外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再次每个项目训练前讲清实施的方法以及安全注意事项,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训练中还要严格监督和管理。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实践

1拓展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户外体验式训练、户外体验式学习,其方式是将训练人员带入到自然环境当中,通过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利用各种场景与方式使个人与团队接受一系列的挑战与考验。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磨练受训人员的意志,培养其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与心理素质,进而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等。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海军对于水手的军事训练,二战后拓展训练风靡欧洲,并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地以及各个行业当中,尤其是因为其能够满足人们完善人格、提高素质的需求,备受教育界的推崇。而今天,大学生们面对学业、就业、竞争以及其他压力,迫切需要引入拓展训练这种方式,帮助并引导他们能够不断认识、适应社会当中的竞争,并学会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以及面对挫折时的应对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

2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可行性

2.1理论层面

首先,以国际上先进的建构主义理论做指导。建构主义基于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仅仅是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与帮助者的角色存在,在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实现学生对当前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单向流动的,而是多向流动的,因而鼓励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主张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体验。拓展训练无论是从学习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互动之间,都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其次,以体验式教学思想为指导。体验式教学思想最重要的特点即是其强调获取知识要以实践为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获取知识,并能够真正检验实践。而拓展训练正是通过在户外设置一定的活动情境,使参与者亲身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通过经历各种项目,并在活动当中经历各种情绪的跌宕起伏,并与之进行抗争,从而通过了解外界对自己身心的刺激,进而学会疏解、控制、利用这些情绪。

2.2实践层面

首先,拓展训练拥有与高校体育课程相似的特点。作为一种新的体育训练方式,拓展训练从身体活动入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相应的体育训练,不仅在身体上对参与者进行训练,增强其身体素质,更加从心理上增强了参与者的抗打击、抗挫折的能力。而高校体育教学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养,通过对学生身体素养的锻炼,进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毅力。因而,我们可以看出,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课程有着相似的特点,因而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具备其实践的可行性。其次,拓展训练对场地、器材要求灵活。众所周知,高校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进行器材教学,虽然可供学生们自选的科目很多,但其多少都会受到场地与器材方面的限制,比如篮球、足球、网球、游泳等,多少都会受到场地的影响,但是拓展训练不同,拓展训练对于场地方面要求灵活,高校都有操场、广场、人工湖、河流等开阔的地区作为项目场所,而对器材方面的要求就更为简便,有的项目甚至不需要相关的器材。因而,灵活的场地以及器材要求对于其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大大拓展了其可行性。最后,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课的流程类似。高校体育课程一般包含上课前的热身准备活动、体育项目、总结与分析几个步骤,而拓展训练与其流程非常相似,也包含了这些类似的项目流程,因而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的难度成本很低,并且其实际的锻炼项目也与高校体育课程当中的一些项目有所对应,因而为拓展训练引入到体育教学当中提供了切实的可行性。

3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的意义

首先,符合当前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当前的教育改革提出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具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能力面对来自于社会上各种纷繁复杂的局面,应对各种竞争与挫折。拓展训练当中的许多项目都要求学生独立或者团队完成,这不仅符合教育改革的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面对挫折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与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其次,更新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无非就是让学生进行一些器材训练,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拓展训练将其二者合二为一,也就是说,学生在进行拓展训练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困难,因而学生必须能够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的同时必然对其身心有所帮助,不知不觉当中就提高了对抗挫折的能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完善了学生的人格。另外,当前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就业压力很大,因而大学生必须在学会排遣自身压力的同时,还要学会与人合作。在拓展训练当中,一个人要完成项目,必须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融入团体,增强自己的团队意识。由此可以看出,拓展训练将学生的个人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都综合起来,更新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完善了体育教学。最后,丰富了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拓展训练从根本上来说丰富了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将当前先进的素质锻炼项目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还增加了高校体育课的内容,使高校体育课程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器材训练、健美操、太极拳这样老套的内容,而是添加新鲜的血液,让学生在进行一个又一个项目的同时,满足了其好奇心与探索欲,同时还得到了其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提升。

4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开展

拓展训练所存在的问题首先,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讲,引入拓展训练项目属于新的教学内容,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对于这方面并没有相关的涉猎以及深入了解,因而,从教师本身来讲,其所具备的教学能力不足以应对高校开展拓展训练。因而构建一个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目前高校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从课程设计方面来讲,当前对于这方面的课程设计不够完善。由于拓展训练项目是引进来的,因而其刚刚引进体育教学当中必然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在课程设计方面与高校的体育教学方面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所以,将其借鉴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并进行推广应用,需要高校从课程方面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优化。最后,安全管理问题。由于拓展训练有很多难度比较高的项目,因而无论是对于高校还是体育教师来讲,其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因而高校在引进该项目的同时一定要确保其安全,否则,极其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对于高校来讲,要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培训,对拓展项目进行合理的斟酌考察,严格筛选,要选择既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又能保证安全的项目。

5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实践对策

作为新型的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素质的体育锻炼活动,诚然其无论是对于高校还是对于大学生来讲都是一个非常新兴、时尚、有意义的项目,但是高校还是应该加强对拓展训练的认知,高校应该在进行各方面的调研、考察之后,认为学校情况符合引进拓展训练,再将拓展训练项目引入,切不可盲目将其引入到体育教学当中,贸然进行拓展训练的开展,极容易出现问题。

5.2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

拓展训练是对于教师素质要求极高的一个项目课程,高等院校如果想要真正开展拓展训练项目就必须构建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进而设计出一套符合自身学校情况的拓展训练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能够身体力行,还要能够保障学生的人生安全。由此可以看出,拓展训练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因而高校如果想要引进拓展训练,并将其发展开来就必须要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在教师掌握拓展培训理论的基础之上,可以送体育教师到社会上相关的拓展训练俱乐部,甚至可以到国外一些拓展训练开展比较好的院校当中去交流学习,了解其中的训练内容、训练过程以及训练方法,然后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根据本校地理特点以及学生特点设计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项目。因而,可以说,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首要措施。

5.3设计合理的课程训练项目

高校在开展拓展训练项目之前应该从软硬件两方面着手准备。从硬件方面来讲,要对学校资源以及学校周边能够利用的资源做出充分的了解与调查,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流程规范。从软件方面来讲,一是对任课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一是设计合理的训练项目。对于师资培训方面,笔者在上文已经做了论述,不再赘述。设计合理的拓展项目一是要考虑学生能够承受的身体与心理的强度,既要保证能够让学生从身心两方面都接受训练,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问题,因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设计,难度较低的项目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的能力来完成,而难度较高的项目可以由团队完成,或者通过男女生的协作完成,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个人的素质,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5.4多方协作,杜绝安全隐患

对于拓展训练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要想杜绝安全问题,就应该从多方面着手进行解决。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购置合格的保护装备,并按时派人检察器械问题;从教师层面来讲,教师应当增强责任心,从学生的安全出发,合理安排拓展训练流程,规范细节,课前要做到检查器械的安全性,课中要时刻保护学生安全进行活动,课后要安置好器材,检查器材的安全性。从这两方面着手,保障拓展训练的安全性,杜绝安全隐患。

作者:辛宪军 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季磊.试述“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67-170.

[2]姚志国.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2:42-44.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 篮球运动 体能训练 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10-02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技战术手段不断完善,世界篮球水平普遍相比从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中国篮球水平与欧美篮球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就亚洲内部而言,中国篮球水平也仅属于中上水平。究其原因,是相关部门对青少年篮球教育与培养的不科学性造成。中学篮球运动是国家篮球运动员的重要输出基地,因此应加强对中学篮球运动员的科学、合理培养。体能训练是中学篮球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篮球运动员的综合实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中学篮球体能训练概述

在实战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部分运动员因体力不支,出现诸如投篮“三不沾”、传球速度较慢、战术执行不到位等现象,这都与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不到位有关。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展开讨论,从而从培养方式等多方面改善目前体能训练中的不足,以使运动员能够适应球场上激烈的身体对抗,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篮球水平。

体能问题在体育运动中是十分重要的热点问题,然而至今“体能”二字没有较为完整的定义。就一般而言,体能被认为是人类身体适应外界影响的能力。就限于体育学科而言,“体能”是运动员得以获得良好竞技水平的、自身身体具有的适应比赛节奏的综合能力,是决定运动员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能主要由运动员机能、形态、健康与运动素质等多方面组成。体能训练是篮球运动员能力提升的保证,因此,也是篮球运动员每天必须进行的维持竞技状态的必修课程。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运动耐力、心理机能四个方面。只有多方面、全方位地对篮球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才能使其在赛场上有良好的发挥,正如篮球明星韦德所言,篮球没有秘密,只有刻苦的训练方能成就优良的表现。

3.篮球体能训练的意义及内容

篮球体能训练作为篮球训练中的重要环节,其训练内容应与实际比赛过程相结合,从各个方面、身体的各个部位对篮球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从而使他们的运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能将自己的训练成果充分地利用到比赛过程中来,这也就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3.1篮球体能训练对中学篮球训练的意义

体能训练是篮球训练的重要一环,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技战术的执行力依靠球员拥有良好的体能。教练的战术往往是球队保持领先或反超比分的关键所在,而良好的技战术需要球员优良的、准确的执行能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体能的充沛对于球员执行力的提升无疑有重要作用。关键比赛或加时赛要求球员拥有良好的体能。关键比赛对球员的耐力、力量与技术水平要求极高,比赛时常会被拖入加时赛,这时对于球员的体能将会是极大的考验。

3.2篮球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

动作的协调、连贯性要求球员拥有良好的体能。良好的体能能够使运动员在力量、速度和耐力等多方面具有优势,使运动员能够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从而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连续动作。连贯、协调的动作不论对于进攻还是防守都十分关键,球员在体能上具有优势,能使其技术水平更稳定有效地发挥,帮助球队夺得胜利。

有助于球员整体球感的增强与对自身身体的控制。对篮球的感觉是一种较难触及又真实存在的东西,它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体能的提高有助于提升球员的球感,并能合理控制自己的身体,使其在进攻与防守过程中收放自如。

除此之外,合理、系统的体能训练对于锻炼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也具有积极作用。无论是从战术上,还是对阵的经验来讲,心理素质在现实训练中均应给予相应的重视。由于运动成绩不但取决于技术和战术的发挥,也与心理素质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各种积极和消极的防守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通过各种场所与赛事的训练,通过不同对手的交换训练,通过不同的时间段进行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交换等等,使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常态化,系统化,紧紧跟着技术与战术相配合,安排一定时间段的心理对抗,使个体与群体的契合度提高,为运动成绩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4.结语

目前我国综合篮球水平仍然较低,篮球运动是我国亟待发展的重点体育项目。体能训练是篮球训练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了篮球运动员在场上的综合表现。针对中学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情况,体能训练对中学篮球运动员体能发展及综合运动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中学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有着多样性,同时,在中学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时常忽略的几个重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对中学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规范性及运动员体能的提升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并对于我国篮球的合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保成,匡鲁彬,王川. 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02)

[2]于乐. 浅谈中学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J]. 黑龙江史志. 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