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的特点十篇

时间:2023-12-07 18:02:27

体能训练的特点

体能训练的特点篇1

【关键词】体能训练;多元化;制度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军打了几场高技术战争,因而对于体能在战争中的作用有着深刻的体悟,其有关条令给予军人体能很高的地位。美军《战斗条令》中认为:“体能是每位军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战斗准备非常关键。每个军人必须具备完成相关任务的心血管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以及柔韧性,另外,还应具备平衡、灵活、爆发力,同时保持适当体重。”

1、美军体能训练计划安排的特点

1.1训练计划目的明确

在美军体能训练计划中,各军种都对训练计划目的作出详细的陈述。陆军体能训练计划目的是:准备战斗、保持健康和维护军人形象。空军体能训练计划目的是:激励训练和保持健康。海军体能训练计划目的是:保持健康和胜任持续工作能力。特种部队体能训练计划目的是:全面提高身体能力和为战斗做好准备。由于各军种任务要求不同,各军种的体能训练计划目的各有不同,合理性和实效性我们不妄下结论,但各军种的体能训练的目的是相当明确的,使各单位主官对体能训练的价值有了初步的判定,这有利于体能训练在日常训练中的落实。

1.2是训练计划中内容安排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

首先,从体能训练计划安排的层次性来看,美军体能训练计划中主要有两大块内容,第一是各军种所有人员要达标的体能项目,简称普标。第二是各军种中不同兵种或岗位要达到的职业体能标准,简称职标。普标内容的设定目的是提高健康水平和一般体能水平,而职标的目的是为保证各类人员能够在身体上胜任所从事的职业。无论多大年龄,是男还是女,为了顺利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必须要达到职业体能的标准。其次,从体能训练计划安排的差异性来看,尽管各军种普标的目的一致,但是达标项目却不完全相同。这与各军种的特点有一定关系。例如,同样测试心肺功能,陆军海军陆战队采用的是跑的形式,空军采用的是功率自行车的形式,海军采用的是游泳。除空军外,其他军种一年进行两次普标的测试。

2、美军体能训练项目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战争对军人作战体能要求的多样性特点的呈现,美军体能训练的项目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资料表明,美军体能训练项目的特点正逐渐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曾经有一段时间,美军有些单位对体能训练内容进行简化,训练项目内容指向性不强,把普标的体能项目作为整个训练的内容。这种训练的弊端逐渐在一些演习中暴露出来,有些在达标考试中成绩优秀的士兵在演习中所表现出的体能比达标考试中分数低的士兵要差。对于这种现象,美军有关体能专家对此进行了评述。美国陆军体能学校司令Steve Cellucci说:“虽然陆军体能训练常是以单个士兵的体能训练为中心,而体能学校想让士兵们知道那并不是最终的目标。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两英里跑只是体能训练一些单独的组成部分,最终的体能训练标准是在战场上起作用的体能训练。”美国陆军体能学校讲师Richard Holladay说:“有效的军人身体素质包括敏捷性、平衡性、协调性和其他众多的素质,这些素质将是完成战斗任务所必须的素质。”

3、美军体能训练制度的特点

3.1体能训练制度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全面性主要体现在凡是与体能训练有关的,都进行了制度化。除了前面介绍的体能训练计划和训练考核制度外,美军还有康复体能训练制度、体能达标的奖励制度、体能训练专家培训制度等。可操作性表现在对每项制度都有详细的说明。例如,在海军的体能教练员培训制度中,培训学员要完成两周的培训课程。第一周的课程主要包括神经肌肉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肺的结构和功能、药物对练习的影响、心血管系统、训练原则和有益的伸展练习及无益的伸展练习、伤病防治、练习程序、营养和体重控制、极端环境下的练习、力量训练的一些技巧、游泳、压力管理及自杀预防。第二周的课程包括安全训练的一些课程、体能考核和体重控制的一些程序。整个培训过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每周都进行考核。由于培训内容和时间相对稳定,使得可操作性更强。

3.2体能训练制度中责任规定的明确性

责任明确,可以更好地促进训练计划的落实。美国防部关于体能和身体成分的条令中规定,负责健康事务的助理部长的职责是为军队制订健康计划,在体能和体脂计划执行过程中,对有关医疗方面的问题进行监督,并提供有关体能和体脂计划合理的医疗信息和建议等等。同时,制度还规定了军方部长们的体能训练职责:在制订体能训练计划的同时,制订健康计划,把重点放在训练和监督计划的实施等等。

4、美军体能训练特点对我军的启示

从体能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来看,美军体能训练计划充分贯穿于训练过程中,十分重视训练过程的科学指导和训练的实际效果。这启示我们研究制订体能训练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明确体能训练计划的目的。美军强调体能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官兵作战的身体能力,因此,我军也必须在体能训练中贯穿这一思想,把体能训练作为提高军人作战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二要学习美军加强对职标的研究,以职业要求来制订体能训练计划和标准,提高训练的科学性,降低训练对官兵身体损害的程度。三是为保证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可以美军为借鉴,在体能训练中一定要采取科学系统的方法,在保证军人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达到体能提高的目的,避免引起伤病。四是要重视体能训练中的性别差异。美军非常重视女子体能训练的研究,而我军却在体能训练上总有些“大男子主义”,对女军人的体能训练研究甚少,因此应加强对女子体能训练计划的研究。

从对我军体能训练项目设置的启示来看,由于考核项目对人体锻炼的有限性以及战场体能需求的多样性,美军体能训练项目的特点正逐渐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体能训练中应根据未来战争的需求,对官兵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设置多样化的体能训练内容,使体能训练体现出实效性和多样性。

从对我军体能训练制度的科学性启示来看,美军一直有一套较为严格的体能训练制度来保证体能训练的科学实施。为此,我军在体能训练制度制定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完善我军体能训练制度。二是要把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上,层层抓落实。我军也有体能训练的制度,却因受各单位主官个人主观的影响,体能训练有时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三是要强化岗位体能资格制度,可以考虑基层部队的体能组训者应当通过体能训练组训的资格认证,以保证体能训练科学化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特点篇2

【关键词】空手道组手;体能训练

On the Features of Physical Training of Karate Athletes in China

TIAN Wen1, QIU Tian-yang2

(1.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

2. College of Martial Art,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hysical training of Karate athletes in China and concludes that the training should rely on aerobic metabolism for energy supply, that the physical training should center on the training of strength, that the training of speed, agility and coordin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the training of skills and tactics, and that we shoul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of flexibility training in the stages of preparation and cooling down exercises.

【Keywords】 Karate, physical training

1问题的提出

空手道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普及范围广,以组手为主的空手道国际比赛竞技水平高。我国自2007年引入空手道项目,2011年广州亚运会即夺取女子项目两枚金牌,四年内在亚太运动会、亚锦赛和世界单项赛事中摘金夺银,我国空手道组手竞技水平在亚洲范围内已不容小视。空手道组手技战术的临场发挥依赖于运动员充沛的体能储备,通过对国内外赛事的观察调研以及在国家队、北京体育大学空手道代表队的学结,可以认为我国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已具备较高水准,将我国空手道组手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进行梳理归纳,对组手训练理论完善、推动组手运动发展有积极作用。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中国国家空手道队重点队员与北京体育大学空手道队运动员。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涉及对格斗对抗性运动的技战术分析以及体能训练方面的学术论文资料。

2.2.2录像观察法

借助国家队训练的录像资料及2007年亚太运动会、2010年亚运会、亚锦赛、全国锦标赛等的比赛录像,对运动员体能训练与参赛表现进行研究分析。

2.2.3专家调查法

对空手道国家集训队、北京体育大学代表队教练和专家进行访问,借鉴跆拳道、散打等专家和教练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为空手道的体能训练广泛征求意见。

3分析与讨论

3.1空手道组手运动的主要供能系统与能量代谢特点

在组手运动项目中三类供能系统均在不同时期参与供能,其中以糖酵解供能系统为主,磷酸原供能系统占有一定比例,有氧代谢供能系统作为运动员体能储备的基础,其能力的大小是运动员最大限度发挥无氧能力的保证。

组手运动赛制特点为单场一局无间歇,运动员的平均比赛强度要高于其他同场格斗类项目。在短暂的间歇后连续进行一系列爆发用力动作必将导致糖酵解供能系统的参与,因此空手道组手运动员必须具备高水平的耐受乳酸的能力,即具备高水平的糖酵解供能能力。组手运动通过踢、打、摔完成得分。而上肢的击打动作方法简练、动作快速准确,同时在快速进攻同时要求通过积极的躲闪和快速移动进行防守。通过对2004年至2006年世界空手道联盟(WKF)邀请赛男子决赛的研究,组手运动员每次进攻和防守的时间仅在0.3至0.5秒之间,表明组手技术动作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肌肉的爆发性用力。骨骼肌中的ATP只能满足激烈收缩的时间为0.5秒,而CP也只能满足肌肉收缩50次,从而要求组手运动员具备高水平的高能磷酸物质的储备和供能能力。通过总结前人对跆拳道项目特点的研究,总结出跆拳道比赛持续时间较长,规则规定,一个级别的冠亚军要在一天内产生,这就意味着运动员一天内要进行多场比赛,而体力充沛、长时间应对比赛的能力就越强,其有氧代谢能力越强运动成绩越好。由此得出,跆拳道运动员如果没有很强的有氧耐力作为基础,加速机体乳酸的消除,将无法在高密度、高强度的比赛过程中顺利发挥技战术水平与体能优势。同为格斗对抗类的空手道组手运动,其竞赛规则、参赛要求与跆拳道近似,而比赛强度又远高于跆拳道,因此加强组手运动员心肺功能的训练,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对保证组手运动员连续参赛、赛后恢复、伤病预防也同样具有积极的功效。

3.2组手运动员形态机能特点

通过对国际空手道联盟(IKF)2006年至2007年度邀请赛等多次世界性空手道比赛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参加高水平比赛的组手运动员整体上都具备以下条件:身材高大、上体有力而略显单薄、肩宽、下肢修长。因此可以得出组手运动员有的身体形态要求较高的身材与较长的四肢,身高和体重保持恰当的比例,从而具备满足长时间比赛(3分钟)、高强度动作变换的比赛能力。格斗对抗类项目以击打有效得分为制胜手段,与中国散打相似的是,组手运动要求运动员同时具备踢打摔的能力,在对抗中做到“远踢、近打、摔拿”〔1〕,因而在身体机能上要求组手运动员内脏器官的抗震性强,适应能力强和抗击打能力好,触觉加强和痛觉减退,以及前庭分析器的稳定性高等特点。

3.3 专项体能训练手段在空手道训练中的实施

专项体能训练是指在空手道组手训练中,运用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方法,结合专项竞技特征,以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提高运动员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发展专项所需的各种运动素质的训练。综合上述,组手运动员的体能要求全面,训练手段变化程度高。

3.3.1有氧能力是组手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础

虽然在组手比赛中,攻防两方都不是进行持续性的运动,但任何技术动作的产生都伴随较高的强度,同时赛制对组手运动员持续比赛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可以看出,组手比赛应注意运动员糖酵解的能力,训练中应提高运动员心肺机能,提高有氧氧化能力。耐力水平得到提高,有助于赛中及时清除乳酸、在高强度对抗中保证力量、灵敏等素质的顺利发挥,有助于技术表现与预防运动损伤。

3.3.2力量训练手段安排

力量素质是运动员临场表现与完成训练任务的基础。组手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突出爆发力训练,同时兼顾一定的最大力量与力量耐力负荷。根据项目技术特点,运动员运用技术时多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在训练中采用不稳定的训练手段,利用杠铃、哑铃等练习器械加强运动员该方面的能力。力量训练应以保证最大力量的强度为基础;着重采用静力性或不稳定训练方法提高组手运动员躯干核心部位肌肉稳定性;针对组手运动员上下肢技术动作制订专项爆发力训练方案;根据赛制的要求采用车轮战、双护具等的方法,提高运动员的力量耐力。

3.3.3组手运动员速度训练特点

动作速度与移动速度训练是组手运动员速度训练中的重点。而训练对运动的时间及节奏要求严格,同时从专项出发的角度对运动员个体性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组手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关键在于解决运动员细小技术环节缺陷、减少多余动作两方面。速度训练手段也紧贴技术要求,同时与其他素质训练交叉进行。

3.3.4柔韧素质训练手段应发展变化

组手运动的技术动作伴随着大量大幅度、大范围的关节运动,髋关节、膝关节等人体大型关节经常伴有过伸、迅速收缩的运动特点。在肌肉产生牵拉动作时,肌肉往往还伴随着等动收缩,或采用等长收缩抵抗外力,因此肌肉、韧带的柔韧水平高低将影响着技术动作的表现、力量的发挥、速度的提高。提高相应肌肉柔韧素质,可以采用静力性、动力性、弹性或PNF等训练方法,上述训练方法也应用在准备活动与放松活动中。在柔韧素质训练时要考虑到整体训练计划与个体差异,根据技术动作特点设计相应的柔韧练习手段。

3.3.5灵敏协调训练应突出整体性

从训练与比赛经验得知,我国组手运动员上下肢的配合欠协调,技术动作组合僵硬,攻击位置把握欠准确,以上的缺点都与灵敏协调能力有关。因此在训练中,应通过对运动员整体动作意识及上下肢动作的训练,通过各类跑动、跳跃、碎步、目标移动训练,提高运动员灵敏与协调能力,提升技术动作的顺畅性与连贯性。

4结论

(1)空手道组手项目是混氧类竞技项目,需要动用三大能源物质供能系统,对运动强度的正确把握是有效训练的关键。组手运动员应提高有氧代谢功能系统的能力,加强心肺机能训练,提高基础体能素质。

(2)体能训练应兼顾高强度与高密度,注重速度力量与爆发力训练;紧贴实战要求,解决技术动作弱链环节,将速度素质与技战术训练结合,提高专项能力;应加大灵敏、协调在训练中的比重,将灵敏、协调训练与其他素质或技战术训练在方法上有效整合。

(3)运动员应自觉加大训练前后的柔韧素质训

练,转变对热身和放松环节的认识,将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同样视为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利用不同柔韧素质训练方法,潜移默化地提升身体机能和专项能力。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特点篇3

【关键词】运动;训练

Movement training cycle theory appraisal and forecast

Sun Junjiang

【Abstract】The movement training cycle theory formed makes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until now to the movement training development, but as a result of the competition system’s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caused traditional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movement training cycle theory and the movement training practice asks has the conflict, to cause the movement training cycle theory to instruct the modern movement training practice well. Through the consult massiv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the expert interview law, carry on the commentary and the forecast to the movement training cycle theory, is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trainer.

【Key words】Movement; Training

1 前言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形成至今已历经大半个世纪.对运动训练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几年来由于竞赛制度的重大变革,赛事频繁,导致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受到很大的冲击,并与运动训练实践产生冲突,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断引起人们对这一理论提出质疑。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对于现代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解释不足,特别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规律缺乏科学的方向指导在。因此,为使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更好地为训练实践服务,有必要对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总结,以使教练员、运动员更好地把握训练理论的时代脉搏,进行科学的训练,促进运动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2 运动训练理论的简介

2.1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周期训练的思想与实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已经萌芽,并先后出现了“阶段性分期思想”、“全年训练分期思想”,后经诸多学者,如台逊、格兰登、奥卓琳等的努力,为初步形成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马特维耶夫通过对参加1952年第15届奥运会(赫尔辛基)的原苏联国家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等竞赛项目的训练安排,以及后来对备战各种世界大赛的训练计划总结与分析,,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这些训练的经验理论化,于1964年发表了专著《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标志着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正式形成,形成了“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体系。

2.2 训练周期理论的核心内容与实质:“周期”指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如何合理安排训练过程,它的实质就是要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有节奏地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进行系统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以及智力和心理训练。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核心问题,直到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许多学者仍然是以马特维耶夫的观点为基准。马特维耶夫认为,人体的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获得、保持和暂时消失竞技状态决定了训练的性质,其随着竞技状态不同发展阶段而有规律地交换,这与传统的周期理论相一致[3]。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划分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训练周期,并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不同训练周期的安排比例为中心,即在准备期以训练量和一般训练为主,在比赛期以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在过渡期采用积极休息,促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恢复,进而进入下一个训练周期,这也是马特维耶夫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

3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辨析

3.1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优点:训练周期理论作为一般训练理论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按照生物学的观点.将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分为形成、保持和消失阶段,与此相对应训练周期中的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准备期着重发展一般和专项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比赛期要求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恢复期则以消除疲劳,积极恢复为主要任务。各时期的任务明确,有利于教练员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及分析解决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期系统训练,有利于竞技状态的形成和保持,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近40年来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影响了很多国家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特别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3.2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质疑

3.2.1 训练周期理论缺乏基础理论和实验的支持:有学者指出:一个训练模式必须建立在运动训练理论的基础上,须对运动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要从人体机能,人体运动的生理、生化机制和运动力学特征等方面支持并解释训练理论的科学性。陈小平博士研究认为: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提出的依据主要是对部分体能类项目训练计划的分析与总结。他对一些在该理论中起关键支撑作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条件提出质疑,具体来讲就是,训练周期理论是在体育科研水平较低的时代背景下,在缺乏严格控制的研究和实验条件下提出来的,且该理论多年来一直没有在这些方面进行补充和改进。训练周期理论的另一个缺陷是缺乏基础应用理论的支持,缺乏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方面的支撑。

3.2.2 训练周期理论不适合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认为训练周期理论并不能覆盖整个训练过程,它忽视了训练规律,即不同训练年限、训练阶段、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生化特点,以及人体机能对训练规律、方法和负荷的不同要求,缺乏对不同层次运动员的区别对待,影响了高水平运动员成绩提高,制约了训练理论的进展。陈小平博士认为,我国部分体能类项目优秀运动员的成绩长期徘徊不前,是因为受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影响,在高水平训练阶段缺乏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口。1980年,前西德的马丁认为:“马特维耶夫的古典的周期模式对那些竞技水平仍停留在当年的运动员来说仍然是适用的,但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经过高强度的负荷才能提高竞技水平。”前苏联训练学者维尔霍山斯基在对训练周期理论进行长期和深人的研究后认为它已不适于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

3.2.3 训练周期理论不适应新赛制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竞技体育商业化和职业化影响,高水平运动员的年度比赛数量大幅度增加,因而运动员只能按赛事安排而无法以旧的训练理论模式来进行训练。年度比赛的增加要求运动员在较长的时期内都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而这只能靠加快体能的恢复来保证,同时要使机体适应频繁的比赛,就必须提高训练的质量。因此,年训练安排上越来越多地采用双周期和多周期的训练模式,其大周期中的阶段划分也随之发生变化。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赛制的变化,必须加以发展与创新。而目前我国的状况是,面对新赛制,许多教练员不能及时调整训练方法,还没有找到与之相适应的训练途径,继续盲从马特维耶夫并不完善的训练周期理论成为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障碍之一。

4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新发展

4.1 运动训练学三屉次理论体系的确立:人们在描述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不同的构架。从横向来看,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安排、运动训练的负荷这样5个方面。而从纵向来看,可以解释为包含着一般训l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这样3个层次。适用所有的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称做“一般训练学”;适用于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做“项群训练学”;而适用一个运动专项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则被叫做“专项训l练学”。构建这样一个三层次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项群训练学的提出和建立。田麦久1998年正式出版了《训练理论》专著。分别阐述了依不同主导竞技能力而划分的8个项群的训练特点,使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这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界对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

4.2 项群训练学下的训练大周期划分的特点:面对3个层次的训练学理论体系,任何一个训练学命题,如训练的原则,训练的内容,训l练的方法,训练的负荷,训练的安排等等,都既可以在一般训练学层次进行研究,也可以在某一个项群和范畴内进行研究。还可以就一个专项的需要进行理论研究。训练大周期的划分是否恰当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能不能使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周期性变化,适应于特定日程重大比赛的参赛需要。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特征是不同的.其训练大周期的划分也应该有若明显的区别。而经典的马特维耶夫的周期学说的主体内容.是在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训练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少顾及到技能、技心能、技战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和表现的特点。田麦久(2000)关注到这一问题。并专题研究了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他首先分析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和相应的指标.然后建立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评价体系。确立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培养途径.最后提出不同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的安排要点。

5 结论与建议

5.1 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对运动训练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至今对那些超长距离、长时间耐力性项目和全能多项运动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高速发展,商业化比赛更多地介入到竞技体育中,训练和比赛强度不断增大,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已不能客观地解释和代表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己不完全适应现代赛制的发展,已不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

5.2 对训练周期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运动训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周期理论”也应不断向前发展,它从产生至今,包括马特维耶夫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在.. 20世纪90年代初期前后提出的训练个体化的问题,即在周期训练过程中应考虑到项目特点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因而对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不应该简单地否定,而应对这一理论的科学依据是否具有普遍性意义做出全面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03(4):6-9,51

[2] 金健秋,杨克新,刘强.运动训练周期理论辨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13-316

[4] 邓成涛.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4(6):1-2

[5] 吕季东,杨再淮,邵斌,等.周期训练理论的基本原理及研究中的若干新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46-50,55

体能训练的特点篇4

关键词:竞技网球 运动员 体能 训练特征 要求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31-01

竞技网球运动是一项非连续性、强度不断变化的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一场正规的网球比赛少则一个多小时,多则超过四个小时,耗时较长,比赛中的运动员在场上需要不断快速移动、击球,精神还要高度集中,根据对手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防守与进攻策略,这些都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体能训练是重要的一部分。

1 正确认识体能训练的作用

竞技网球运动训练的四大内容为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四大内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体能训练是重要的基础部分,没有相应的体能作基础,一切的技能、战术训练都会成为空谈,没有高效的体能基础,网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就难以实现。

1.1 良好的体能条件是竞技网球比赛取胜的基础

竞技网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但构成网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中,虽然技能、战术能力属于主导因素,但体能、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一样不可忽视。所以,在日常的专项训练中,教练员应该让运动员清楚网球比赛不仅仅是在比技术和战术,还是在比体能和心理。没有良好的体能条件作为基础,不可能在现代激烈的竞技网球比赛充分发挥自己平时掌握的技战术能力,竞技能力得不到良好体现。现时的竞技网球比赛中,特别是顶级男选手之间的较量,一场比赛要用到三小时以上,体力消耗非常大,没有很好的体能作基础,想取胜是不可能的。

1.2 体能训练既训练身体又锻炼意志品质

世界著名网球运动员阿加西说过:“没有一定的体能,就谈不上意志品质”。体能训练与意志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提高体能所进行的一般或专项训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也在训练中不断得到提高。另外,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提高,可以促使运动员自动积极去承受更大强度的体能训练。但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在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一个运动员如果体能水平很低,无论是在训练场还是在比赛场上都不可能表现出良好的意志品质。

2 竞技网球运动的特征

2.1 竞技网球运动供能属有氧代谢和ATP混合性供能

虽然竞技网球比赛耗时较长,但其是由许多不同的回合组成。根据统计,每一个回合的运动时间多在10秒以内,整场比赛10秒以内的回合占到80%左右,并且每一回合的强度大,需要动用ATP—CP供能系统来供能。但是,随着比赛时间的增长,身体运动越来越激烈,运动员的供能系统要不继满足肌肉对能量的需求,这就要求具有超强的有氧能力,在每一局和局间休息的时候需要有氧代谢帮助再合成ATP和CP。

2.2 竞技网球运动的力量要求的特征

竞技网球比赛中的球速可以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需要足够的力量才能完成爆发力挥拍的高速度击球。再者,在比赛中,运动员在攻防过程中,经常需要快速蹬地起动、到位后急停,快速引拍等,因此良好的力量素质是竞技网球运动员的重要特点,是运动员完成快速移动、急起急停、发球、击球技术环节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力量素质,不可能在竞技网球比赛中有上乘表现。再者,良好的力量也是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寿命的重要条件。所以,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

2.3 网球运动对运动员柔韧要求的特征

运动员柔韧素质的良好发展,有助于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其它素质的综合发展,要想成为优秀的网球运动员,良好的身体柔韧素质在技术与力量中的含量是不可否认和替代的。在激烈的竞技网球比赛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运动员为救一个球,做出大胆大幅度的动作,如大劈叉救球等;运动员为了击出速度更快的球,经常大幅度引挥球拍,这些都要求网球运动员的身体柔韧素质要过关,否则不但救不到球或发不出更高速度的球,可能还会造成肌肉拉伤,以至影响运动寿命。所以,良好的身体柔韧素质对网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高也至关重要。

3 体能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体能训练是竞技网球运动的四大训练内容之一,良好的体能水平是提高网球技战术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所以在竞技网球的体能训练中,体能训练应与技战术的训练相一致,主要目的就是为技战术的提高打好基础。同时,在有效的训练时间内,应该最大限度地去挖掘体能训练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应该对竞技网球项目特点、运动员特点和场地设备有充分的了解。

3.1 结合项目特点

体能训练要有针对性才能有高效率,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必须考虑到竞技网球的项目供能特点,对网球动作技术结构以及参与工作的肌肉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对各肌肉群参与工作性质和比例也应有所了解。只有充分了解竞技网球运动的项目特点,才能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时有整体宏观的控制,并且在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上有所依据有所指向,使所选择的训练方法手段更具有高效性。例如,从对网球比赛各个回合的分析来看,竞技网球比赛以ATP—CP供能和有氧代谢能力交替进行的供能方式,那么在进行耐力训练时,就应该多进行类似的练习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网球运动员这方面的供能能力。

3.2 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发展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除了根据项目特点之外,还需要根据运动员个人具体情况来安排,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更需要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做到发挥其优点,弥补其缺点。

3.3 充分考虑到训练条件

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前,必须对训练场地的好坏、器材的质量与数量、恢复条件有全面清楚的了解,因为它们都是组织实施训练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某些训练设备较差的地方,要充分考虑用当地条件的实际性,寻求可替代性的练习方法。

4 结语

良好的体能条件是竞技网球比赛取胜的基础,进行体能训练,既训练身体又锻炼意志品质。在安排体能训练时,要掌握竞技网球运动供能属有氧代谢和ATP混合性供能的特点,结合项目特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以及充分考虑到训练条件,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使体能训练更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特点篇5

【关键词】 青少年;跨栏跑运动员;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方法

跨栏跑是在一定距离内,跨过规定的高度和数量的栏架、技术性较强的短跑项目。跨栏跑竞技项目对爆发力、速度力量、灵敏、柔韧、协调性、节奏等诸多素质均有极高的要求。众所周知,刘翔、史冬鹏、谢文俊等多名优秀跨栏运动员训练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进行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的结果。他们在训练中加强体能训练,走灵巧、技术、节奏型之路,都取得了成功。本文拟对青少年跨栏跑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技术训练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使跨栏跑运动员的早期训练更加地科学合理,从而为青少年跨栏跑运动员今后创造出更好的运动成绩提供参考。

一、体能训练方法

跨栏项目是一种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性竞技项目,在跨栏运动员竞技能力总体结构中专项体能占据重要结构,与速度、力量等素质紧密联系。不论是100米、110米跨栏跑运动,还是400米跨栏跑运动,它们都属于高度依赖体能的项目,而要进行体能训练,运动员就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机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训练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素质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进行有效结合发展,不论是在大阶段的训练重点上还是每次课的训练内容上都不能分开发展,都应互相结合训练,即:在专项技术训练中提高体能素质,在专项素质训练中不断加强专项技术,从而达到体能发展与技能发展的相统一。

1、专项力量素质训练

专项力量素质训练是以速度力量训练为首要,而速度力量素质取决于神经肌肉兴奋与抑制的快速转换能力。作为运动员在高速运动中都不能发挥出最大肌肉力量。基于此,对青少年的力量训练时,要在提高快速力量的基础上来发展最大力量,在该训练中等动力量训练是最好的,即在特别定制的等动练习器上进行,集等动、等长和等张于一身,从而有利于增长最大力量。根据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特点,运动员必须要具备和加强基础力量、躯干力量和力量耐力,其中重点发展躯干力量。从当前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状况而言,许多国家的优秀运动员都非常重视躯干力量的练习,尤其是核心力量的训练,并且将此作为整个训练过程中非常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内容来安排和进行。

2、速度素质训练

根据相关理论研究表明:增加肌肉力量能够使得短跑运动员跑得更快。然而,实际训练的状况是,当运动员的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爆发力等逐渐增强时,而运动成绩并未取得相应的提高。由此而言,发展速度素质不单纯是力量问题,其在训练时的手段、内容、方法、强度等方面都具有明确性。

3、柔韧性训练

跨栏跑运动员身体核心部位的柔韧性是其重要的素质之一,也是检验跨栏步技术的重要指标。优秀跨栏运动员青少年时期在身体素质训练方面,优先和重点发展的是人体核心区域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力量素质。具体而言,在力量素质和柔韧性训练中,教练员主要采取快速仰卧起坐、快速仰卧起坐抛实心球和坐上背上压腰等手段;在灵活性训练方面主要采取跨栏坐负重转髋和多种形式的起跨腿技术练习。

此外,结合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发展特点以及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知识,在对运动员体能训练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提高腰、髋等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力量;二是要在全面发展身体的基础力量、躯干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同时,重视核心区域力量的训练发展;三是在速度训练中,要不断加强肌肉收缩速度, 高频率交替用力以及提高跑和跨的衔接能力。

二、技术训练方法

在技术训练方面,教练员应紧紧围绕改进跑的技术与学习跨栏步技术同步进行的训练原则,采用以改进高抬腿跑技术为切入点,逐步掌握跨栏摆动腿的充分折叠技术,最后掌握栏上起跨腿的剪绞与躯干动作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训练程序,从而促使跨栏跑技术训练动作更加的标准、规范。

对教练员而言,要合理有效地安排好跨与跑的专门性练习。当前各国一些优秀的跨栏运动员尤为重视跨栏步与栏间跑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强调全程跨栏技术的连贯性。然而,一些技术差的运动员经常出现栏前积蓄速度、起跨时明显停顿、产生飘栏等现象。那么,如何才能在早期训练中建立健全一套循序渐进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使之随着运动员的年龄、发育程度、力量的增加而同步增加高栏距,从小建立准确、流畅的栏间节奏,始终保持高速跨越栏架,建立稳定的动力定型结构,从而实现青少年阶段专项技术水平的高起点。比如我国的刘翔,他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取得骄人的成绩,是因为他的110米跨栏技术性非常强,而且他不仅掌握了比较出色的过栏技术,还掌握了很好的跑的技术,他很快的步频优势使他起跑加速和冲刺能力也稍强于国外运动员。

此外,结合青少年运动员的特点以及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知识,在110米栏技术训练中需要注意四点:一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之上逐渐加大专项身体训练的比重;二是在技术训练中要重视运动员的节奏感和栏感的培养;三是在专项力量训练时,要以负重或不负重的模仿练习为主;四是训练手段要多样化,避免以单调的训练手段引起运动员的厌倦情绪和形成速度障碍。

三、结语

总之,青少年跨栏跑运动员在体能训练过程中,要在全面发展身体各部位的基础力量、躯干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同时,重点发展躯干力量;在速度训练中要不断加强肌肉收缩速度,高频率交替用力;在大量的技术训练中,要注意培养运动员的节奏感。对青少年训练时,要重点突出速度性力量,特别是专项力量的训练,并且要以负重或不负重的模仿练习为主。此外,在运动员的早期训练中,基本技术在能够符合向前性、直线性、稳定性的状况前提下,可以允许个性技术之间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技术风格。

【参考文献】

[1] 黄北翔,江广和,杨锋.宏观视角下专项体能训练特征探骊及发展对策研究―茅鹏“一元训练理论”读后.湖北体育科技,2014.11.

[2] 谢恩礼,马恒祥.从刘翔的成功谈青少年优秀跨栏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4.

[3] 张辉.对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研究.科技信息,2011.12.

[4] 方水泉.优秀110m栏运动员的选材与早期训练.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6.

[5] 杨明勇,邓国庆,周明.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结构特征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作者简介】

体能训练的特点篇6

一、针对少年女子运动员的特点,掌握适宜的训练原则

少年女子运动员,无论在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心理变化等都不稳定、不成熟,应根据他们的特点,全面发展身体机能,进行正确规范的技术动作训练,使运动员在身体功能、基本技术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要经过长期的训练过程,要依据少年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进行系统训练,不可急于求成、“拨苗助长”,应采用适合少年女子运动员的多年基础训练计划,为运动员向高水平发展打好基础。

体校在训的运动员,年龄一般在12至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女子运动员还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如月经期的训练尤为重要)。在训练中,要遵循由弱到强、由上肢到下肢、循序渐近的原则,针对每个人的不同身体情况制定适合个人发展的训练方法。

二、合理安排身体素质训练

身体素质训练分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

对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训练,要把一般身体素质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既要提高一般身体素质,又要和专项素质相结合,这就要选择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内容和方法,做到力所能及,恰到好处。如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可采用田径、球类等项活动进行,全面提高爆发力、速度、协调、柔韧性等各项身体素质,扩大机体机能,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为大运动量训练奠定必要的身体基础。

专项素质训练,包括力量、爆发力、速度、专项耐力和灵敏性的训练。

1、力量素质练习。力量素质指拉力、支撑、深蹲三大力量,还有前臂屈肌、小腿屈肌及其他伸肌等小肌群力量。女子举重运动员更重视小肌肉群力量训练。如手腕和肩胛周围力量、腰腹力量和伸肌力量及支撑力量。训练手段可采用腕屈伸、哑铃侧上举、壶铃推,俯卧挺身、仰卧起坐、侧拉和颈后宽挺蹲、抓举支撑深蹲等。

2、爆发力素质。爆发力是举重运动的生命,是能否成功的关键。女子运动员爆发力发展敏感期是13―14岁,练习方法有30米以内加速跑、跳深(台)、跳栏架、短跳+加速跑+长跳等。

3、速度素质练习。举重专项素质训练中速度和力量的关系密切,速度是力量的基础。发展速度的年龄是6-10岁和14-16岁。练习方法主要用小重量杠铃以最快速度做高抓、上挺及下蹲,30-50米冲刺、各种跳跃练习等。

4、专项耐力素质练习。举重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有其独自的特点――其能力不受较大的专项负荷,并能较快地消除疲劳。训练方法:用壶铃、橡皮带等进行多次重复练习,800-3000米跑,400-800米较长距离跨跳,次数较多的跳跃等。

5、灵敏素质练习。在举重运动中,灵敏性主要在掌握新动作的能力,举重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可以做灵敏的标准。练习方法有:球类练习,支撑跳跃木马、山羊等,单、双杠上法、下法和前后摆动,技巧动作中前、后、侧手翻等。

以上训练内容和强度安排,应适合既增强少年举重运动员肌肉力量,又提高用力协调性,为以后提高运动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合理安排技术训练

在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技术训练中,正确掌握抓举、挺举标准的技术动作,是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的重要环节。

组织少年举重运动员训练,教练员要选择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等,这是提高少年举重水平的关键。

在技术训练中首先要掌握少年举重运动员的特点。少年运动员可逆性大,求知欲望旺盛,随着她们神经系统的形态、机能发育的完善,可以掌握许多完整的技术动作。

体能训练的特点篇7

【关键词】青少年 网球训练 发展策略

贵州省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开展较晚,基础训练水平不高,然而,贵州青少年网球运动有良好的运动氛围,2011年,“体育杯”贵州青少年业余网球赛开幕,报名人数达到60人。2012年,这一赛事报名的小运动员达到70人,尽管增幅不大,但依然呈增加趋势。也充分说明,更多的青少年开始对网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网球的基础设施较薄弱,场地少,业余训练的教练员较少,网球训练水平也亟待提高,从总体看,贵州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贵州省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的基本状况

(一)训练内容及技术要求

青少年网球训练有着年龄的特殊性和训练的阶段性特征,青少年时期的网球训练必须结合青少年年龄特征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在训练内容上,注重身体素质与网球基本技术相结合,心理素质与体能训练相协调。然而,由于教练员对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的理解不同,许多教练员在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等方面比重不同,显示了教练员对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不同的理解。

经过对贵州省各地市级青少年业余17名网球教练员的调查发现,各地市网球业余训练都安排了体能、技战术以及心理等专项训练内容,然而,各教练员对三项指标的比重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直接影响训练水平的提高。

表1 各校业余网球教练员训练内容安排结构(N=17)

上表中,训练内容结构比例不同,比如,11名训练员在训练时,70%时间安排技战术训练,体能训练内容占20%,心理素质训练10%。以下各比例中,分别为接受调查的教练员对训练内容的结构安排。从训练比例中明显反映出,各教练员对技战术训练内容安排比重较大,有个别教练员甚至安排90%内容用于技战术训练,从一个方面分析,大部分教练员认为技战术是训练的重点。而心理训练和体能训练只需要附带训练。基本沿袭传统训练理念,忽视青少年主体性在训练中的作用。

(二)训练时间调查

训练时间关乎训练强度和训练密度对青少年身心影响,对青少年训练水平提高程度的影响。合理的训练时间安排,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调查发现,贵州省青少年业余网球训练时间大多较短,基本在课余时间或者双休日训练。有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保证孩子们正常文化课时间,文化教育课时是官方时间,网球训练只能在教育课时之外安排训练。另一方面,孩子的家长对孩子业余训练和文化教育的认识,希望训练前提是不影响孩子文化课学习,一旦发生时间冲突,一些家长会主动放弃训练。从而造成当前青少年网球训练时数不足的状况。(表2)

表2 网球业余训练时数(N=17)

从上表看,每周训练时间和次数难以保证,集中训练时间不多,只能靠每天课余时间,增加训练次数弥补时数的不足。

(三)训练方式

从整体看,贵州省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主要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教练员的教为主,青少年在训练过程中,其主体地位、个性心理都没有充分体现。新教改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需要教练员要更新观念,紧跟教育时代变革,提高网球训练质量,把只重视网球运动的成绩,转变为注重青少年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为主,尊重青少年主体性在网球训练中的作用,促进贵州网球业余训练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二、贵州省青少年网球训练对策

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分别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和手段,实施不同的训练内容,形成系统化训练体系。是贵州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的战略发展思路。

(一)结合训练的训与练,全面提升网球训练质量

训,是预设的训练方案,练,则是实训过程,结合训练的综合过程,提高预设教案的质量,并重视青少年在训练中的感受,学会观察青少年运动员个体感受,行为习惯,训练中的思想变化,针对性的设置多种训练方案,比如,不断调整训练伙伴,增加训练趣味,重视个性心理素质的提高,体能的增强与恢复。让青少年运动员提高技战术能力,强健体魄。

(二)引导青少年对网球的兴趣

青少年在训练中,容易出现兴奋时间段,注意力不够集中,遇到挫折容易气馁等特点,如果一味强调技战术训练,忽视青少年在运动中所体验到的乐趣,将不利于青少年对网球运动持久的热爱。因此,引导青少年对网球运动热爱,学会体验网球运动快乐,逐步培养青少年参与网球训练的兴趣,培养青少年持久参与网球运动的习惯,是网球业余训练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训练中,增加趣味性的内容,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丰富多彩的训练手段充分发挥网球训练的魅力,激发青少年兴趣。

(三)量身定制的训练方案

对于低龄段(9-12岁)孩子训练,以培养兴趣为主,以身体素质为主,结合网球运动基本技术要求,熟悉球性,形成稳定的技术动作,在这样训练思想指导下,运用灵活的训练手段,训练方式,增强运动训练的趣味性为主。游戏教学方式,让青少年在玩中学,学中玩。对于中年龄段孩子(12――16岁)训练,需要挖掘运动潜能,结合身体素质训练,进行针对性的准备训练,网球运动具有开放性运动特征,不管老人,妇女还是孩子,都能参与网球运动与训练,因此,在网球训练中,结合年龄特征,身体特征进行网球训练,更切合训练需要,加强青少年网球步法、握拍动作、正反手击球动作等多球练习等,以提高训练效率。

(四)体能训练

体能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网球训练的需要,在网球业余训练过程中,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是网球训练的重要环节。竞技网球不是技战术的比拼,而是技战术、体能、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综合能力的比拼,技战术能力高,是赢得胜利的首要条件,没有体能保证,高超先进的技战术难以发挥,许多优秀运动员由于体能原因、伤病原因饮恨赛场的例子比比皆是。体能训练既要训练身体素质,也要提高意志品质,身体素质训练量的加大,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的提高,又可以使得运动员承受更大抢夺的体能训练。因此,遵循一定的准则,把握青少年年龄特点和身体特点,加强体能训练。

三、结论

贵州省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除了训练内容、训练手段和训练时间问题,还存在与其他体育运动同样的尴尬,训练投入不足,场地不足,设施差,条件亟待改善等问题,同时,由于业余训练的教练员人数较少,难以满足训练人数增加的需求,这样,就造成个性关注度不够,训练不系统,针对性不强等状况。同时,由于参与网球业余训练的青少年家长的因素,也为青少年参与网球业余训练的人数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 史为临.关于中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训练的几点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 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蒋伟皓.现代网球运动技术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3.

[4] 刘伟光.孙永平.辽宁省少年网球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5.2.

体能训练的特点篇8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体育特长生 培养与训练

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教学在高中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培养体育特长生可以对整个学校的运动锻炼氛围起到活跃的作用,带动整个学校的师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中,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习惯。但是由于体育特长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兼顾文化学习,这就使广大体育特长生产生较大压力,容易引发体育训练与文化教学失衡的现象。我们必须在寻求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方法,保证体育特长生正常学习的同时,大幅度强化训练效果。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体育特长生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则会对物质产生反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效率和质量。首先,学校必须给予体育特长生足够的重视,不能将眼光和精力全部放在文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老师及学校教职工要把精力投入到专业特长生身上,特别是体育特长生的教育和培训上,使他们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树立体育学习信心,把体育训练当成一个光荣使命,在体育训练中快乐学习。其次,体育特长生应该积极参与相关体育动员大会,认清自己的位置,重新审视体育这个专业,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训练。此外,通过与老师沟通交流等方式了解体育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培养体育事业的使命感,争取通过大型体育大赛为校为国争光。

二、科学合理地调整体育项目布局

学校体育训练和田径项目的设置必须以本校师生的专长项目和教学设施为基础,在充分了解教师体育特长和学生兴趣偏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进行田径项目的布局,突出本校的强项,争取建立本校的优势体育项目,以点带面,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校体育教学项目。一方面,针对设置频率高但是人才培养效果欠佳的项目,挖掘和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对症处理。如人才培养受阻是因为教练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低下,学校就要通过强化培训等方式提高训练员的素质,或者可以从外部引进一些高素质体育教学人才,加强学校的体育训练队伍建设。如果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的原因是训练场地和训练设施落后,学校就应该适当加大对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的投入,争取引进更多与时俱进的训练设施,优化硬件环境。另一方面,对于开设率不高,潜在优势不明显的项目,学校应该及时将项目废止,避免造成资源浪费。通过这种方式有效优化体育教学结构和田径项目布局,在凸显本校优势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整个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三、协调体育教学中的“学训矛盾”

高中体育特长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状况是,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出现冲突,如无法找到两者间的平衡点,就很容易造成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成绩低下,严重降低体育训练效率,不利于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状况,教师首先必须根据体育特长生的特征制订适合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法,对特长生文化课上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根据体育生的高考特点进行有重点的课堂讲解。其次,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在无教学任务的课余活动时间进行,避免影响正常的文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尽量压缩运动时间,提高体育训练效率,将挤出来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文化学习和训练。为防止“一头倾,一头热”,必须兼顾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树立“读训并重”的意识。高中特长生的体育训练要安排在下午5点到6点之间进行,针对高三学生课业较繁重的特点,要尽可能地保证正常的文化学习,在体育考试即将到来的那段时间,要科学安排学生的训练时间,选择与考试进行时间一致的时间段开展体育训练,有效培养考生的兴奋点,保证体育考试的稳定发挥甚至超常发挥。最后,相关调查显示,过早开展体育训练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但是最终高考时体育术科上线率高,文化课成绩却明显跟不上,为了保证学生正常的文化学习,必须合理安排训练项目,例如,在高考前两个月内的早训活动中,尽量安排铅球等运动量较小的项目,避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过大影响。

四、完善教练员培训制度

我们要增加学校田径训练员的培训机会,不断更新训练员的观

,与时俱进,为学生的体育培训提供保障。首先,每隔一段时间就举办有规律的体育训练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体育专家和学者授课,分享心得和体会。其次,把握每一次外出培训的机会,鼓励教练员积极主动参加外地培训,促使其思想及教学技能与外界接轨,提高专业素质。最后,建立健全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逐步完善体育训练员的在职进修制度,有效培养其竞争意识,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进而提升体育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准。体育教学相关管理部门必须主动为学校教练员的科研活动提供环境和条件,监督训练员进行理论学习,同时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水平,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学校教练员要注意培养科研意识,主动参加各种体育科学研究活动,争取将新技术和新成果大量投入田径训练中,强化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有效训练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要想强化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效果,促进体育特长生的全面稳定发展,必须重视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训练观念和体育学习信心。其次,综合考虑学校师生的专长特点和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校的项目结构,形成本校的优势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再次,协调好高中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坚持训练与文化学习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避免因培训影响正常学习。最后,学校不断增加对体育教练员的培训投入,创造机会使教练员进行省外培训或参加相关体育研讨会,提高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准,强化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特点篇9

关键词:中学;体育特长生;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14-01

在对年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四点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法;榜样激励法;弱项刺激法;分组对抗刺激法,希望能给特长生的训练带来帮助。

一、因材施教法

中学特长生的运动水平高低不齐,专项也不同,运动经历也不同,所以在平时的训练时要注意对每个特长生,采取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我们所必须做的就是如何对他进行特殊照顾,也称之为 “开小灶”。 这其中,额外加量训练法便是我们最熟悉和最常用的训练方法。比如在力量训练中,我们一般安排大部分队员的起始力量练习是50公斤,而对于体育特长生则应该根据他的能力大小将起始力量增加到55~60公斤,或者更大;在安排队员的最大力量训练中,我们给体育训练特长生的力量安排更可能要高出其他队员10~50公斤不等,甚至更多。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在训练中使他能够“吃得饱”、“吃得好” ,决不能让他 “饿肚子”。 提高训练质量是搞好课余体育训练的工作关键,训练质量的提高在于教师的训练水平,在于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敢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精神,在于好苗子的不断充实 一个好苗子,是任何一位教练都梦寐以求的 因此我们经常到那些师资力量不够,办学条件较差的周边学校选苗子,以便为训练队不断补充好苗子打下基础,只有经过努力,才能对这些个体特征进行归纳 总结,有针对性的制定训练计划,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他们一起完成各个阶段训练任务。

二、榜样激励法

体育特长生在训练队中运动能力突出,我们大多会安排他作为训练队的队长,在平时训练中管理其他同队队员的同时,更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这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个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当他训练懒散时,我们完全可以以队长的帽子 “压”他,让他知道他是队中的 “老大” ,是大家行为之模范,行动之楷模,他应该做得最好,也必须做得最好。 当然,体育特长生的榜样模范作用是我们的初衷,以此带动同队队员,也激励自己。 比如体育训练特长生的篮球打得好,故在安排篮球训练时,我们可以拿体育训练特长生作为榜样,让他多做示范,示范中更应该多肯定他的优点,给他以优越感,从而提高他的训练积极性,同时也可树立他在训练队中的威信。 当然,我们对他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必须及时地进行指点、 分析并指正,以防止队中其他队员类似错误的发生。

三、弱项刺激法

体育特长生的运动能力比较突出,大多情况下指的是他的综合运动能力较强,而并非他每项运动都非常好 都能拿第一,他必然有自己的弱势项目和不足之处,因此如何对他做好弱项刺激是值得我们训练老师 教练员深思的 由于体育特长生综合运动能力比较强,长期处于优越感中,当他面对自己的单个弱势项目时,一般情况下是不容易屈服认输的,这对我们训练老师教练员来说是个挑战,但反过来说则更是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即如何运用弱项刺激法,提高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动力,从而提高他的弱势项目的运动成绩,更使其运动能力得到综合全面的提升 比如体育特长生的弱势项目是足球,故在足球训练中,可以拿足球比他好的队员跟他进行比较,让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更让他感受一下弱者的感觉,适当时候还可以用语言刺激一下他,以唤起他不服输的精神,提高他的训练热情、积极性,从而提高运动成绩。但在比较、语言刺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更要注意察言观色,随机应变。

四、分组对抗刺激法

训练队员中大多成员都具有不服输的精神,他们都有着桀骜不驯的韧劲,因此分组对抗练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练习方法,因为这种训练方法非常迎合不服输队员的心理,这种训练方法不但可以较快地提高队员的运动成绩,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对体育特长生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训练激励方法,甚至可以说是更适合于此种队员的训练方法 比如当我们安排分组接力比赛时,我们就可以按队员的实力情况进行合理搭配,但在搭配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的就是尽量做到体育特长生队实力小于另一队队员的实力,因为这样对体育特长生来说才可能形成考验,也是个挑战,这样也更能够起到对抗刺激的作用,激发体育特长生的动力,从而充分挖掘他的运动潜能。

综上所述,以上四种训练方法对我们的日常训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做到更好便是我们教练员和训练老师一直努力的方向。在日常训练中,对待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时,以上四种方法都是我们所常用的,但在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比如什么项目、什么时候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训练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我们大多的训练老师和教练都一直在努力地尝试着。当然,要搞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是需要长期积累,不断进取的,我们不但要认清在素质教育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新形势,还要了解本地区 本校的情况 城镇中学有其自身优势,亦有不足之处,如:学生能吃苦,身体素质较好;学校开展的其他活动不太多,为体育训练能争取出时间等。

参考文献

[1]李玉芬.浅析中学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8,(01)

[2]章继录,林光.对高中课余体育训练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8,(01).

[3]付国青.谈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的关系[J].新课程(教研版), 2009,(07).

体能训练的特点篇10

关键词:高中体育 特长生 训练 效率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都比较紧张,特别是体育特长生每天还要训练,每天训练的时间很有限,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们更快、更好、更科学的提高体育成绩呢。本文就针对高中体育特长生如何展开训练来进行讨论。

1.当今高中体育特长生现状

要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率,就要了解体育特长生的各方面状况,包括生活、学习及训练等,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状况,这是一套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前提条件。

1.1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生活学习状况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体育特长生一般都是在班级里面学习成绩不太优秀的学生,是学生中的边缘部分,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普遍处于中下游位置,但是,这部分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体育成绩优秀,有良好的体格,其体育成绩与学科成绩相差太大。这部分学生一般从小就表现出了其体育天赋,并且一直坚持体育,他们的学科成绩一直都是呈下滑趋势的。

1.2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体育老师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都采取的是一视同仁的方法,没有对学生展开一对一指导。没有根据学生的体制来进行训练,在教学内容上也比较单调,总是围绕着考试内容来进行训练,使训练氛围太过压抑,进而降低学生积极性。

1.3体育特长生的个人状况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体育特长生只是体育技能比较突出,对其相关的体育知识及社会体育知识等认识不够,对两者之间的区别更是知之甚少,大部分的学生对前途一片迷茫,还存在着一定的悲观情绪,由于学科成绩比较差的因素,总感觉自己比别人差。

2.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方法

1.训练特点对训练方法选择的要求

1.1要在不同的年级阶段选择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建立在掌握一定数量的动作技术基础上,因此,这一时期需要建立技术可能获得发展的、大量的基础性条件反射。基本技术的教学在中小学生的训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最主要的训练内容之一,这就使身体素质训练中的教学法与技术训练中的教学法一样占有显著的地位。高中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其心理特征的发展表现出相当显著的差异。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一点。低龄阶段应重在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此时直观性教学方法就应作为主要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应当逐渐引导他们向抽象思维发展。在低龄阶段强调直观性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各种技术动作的正确性,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要领,进而结合技术教学内容把对身体素质的培养融会在一起。在高中高年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已具备的技术基础,丰富运动员的想象,形成有关身体素质的正确格念,把身体素质的表现与运动技术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明确各种身体素质在技术中的作用。使身体素质的训练成为运动员自觉、有目的的行动。发展身体素质的最佳效果,取决于针对不同年级阶段所采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

1.2身体素质的训练务必要考虑不同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发展敏感期身体素质的训练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根据中学生不同年级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发展敏感期”的时间来安排训练内容,所选择的手段与方法一定要有利于学生该敏感期某些持定的索质的发展。

2.对选择身体素质训练方法的限制

2.1高强度、强制性的间歇方法一定要慎用

高强度、强制性间歇的训练方法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在短时期内会产生显著的作用,可是这种方法对心血管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刺激极其强烈,而且在训练结束后这些方法的后效作用

不易解除,依然会使这些系统产生强烈的反应。高一年级学生这些系统的发育并不完全,采用这类方法不仅在训练过程中对他们的有机体是严重的负担,而且这种负担在训练结束后的恢复过程中仍难以消除。多次、频繁地动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方法对心血管、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是无疑的。因此,在低年级原则上不宜使用这类方法。就是对高年级的中学生使用这些方法时,也一定要加强观察和医务监督,尤其对出现“青春期高血压“的运动员,更不宜使用。

2.2低强度、长时间工作的训练方法不宜过多、过频

往往有人认为,中小学生应当多使用促使心血管系统发展的手段与方法。这有利于心脏腔编的加大与心壁的肥厚,认为这是耐力的发展基础。因此,经常使用这类方法做主要的训练内容与方式。其实,这仅仅反映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心壁肥厚的程度应当适当,过度的肥厚台产生病理性改变,而且心脏腔隙的加大与心壁的肥厚本身就是矛盾的。中学时期这方面过度的发展很可能在成年后表现出负面的作用,并且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2.3要找准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平衡点

如果不能够找准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平衡点,那么文化学习就会成为影响体育训练效率的影响因素。在这方面,教师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体育特长生的特点,要了解高考对其的要求,并要针对高考的具体要求和各个体育特长生文化上的薄弱环节和特长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首先,文化学习的任务不能够过于繁重,在完成训练之后,应该给予适当量的文化学习任务,否则不但不会受到任何效果,还会使其因为休息不足而影响第二天的训练。其次,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必须要以体育训练为主,穿插在训练的“空档”中,这样才能够避免文化课学习影响体育训练的训练效率。

3、 总结

总而言之,要想全面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的训练效率,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教练员就必须要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现状的了解,并要掌握能够影响体育训练的因素,继而采取有效地措施调整、完善体育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训练的训练效率,实现训练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戴晶晶.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方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