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研究十篇

时间:2023-03-18 09:06:07

美术教育研究

美术教育研究篇1

论"重道轻器"思想对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的影响 江建龙,蒋炜

求真务实一桑翁 许大钧

《醉翁亭记》欣赏 张春生

《梦里徽州——新安江风情图》解读 王德祺,庄福绪

砚为卮墨当酒——一枚老砚的前世今生 孔成

宋金杂剧在南戏和明传奇中的遗存 江巨荣

一样老革命形象各不同——我演沙奶奶、李奶奶的粗浅体会 张乃泉

漫画傩戏 吕士民

浅谈当代黑白木刻的艺术张力 曹美英

浅谈毛笔的分类 张修尧

论民间剪纸走向市场 陈震

越山崱崱话"二王" 尹舒拉

画坛逸事三则 胡一鸣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摭谈 袁伟

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历史 黄方艳

浅析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成因 吴冰心

当代中国画发展困境的思考 卢培培

设立芜湖保税港区探析 王立花

谈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人格培养 蔡颖莹

论构的基本形式——构在东西方民族化中的表现 汪海燕

论新民俗的再造——当代卡通图像的同构与互融 柳执一

哈尔滨近现代服装工业的研究 潘春华

浅谈教育与地位获得 姜航

浅析艺术想象 蒋汝佳

《卢舍那大佛》和《大卫》造型艺术特征比较分析 张丽娜

浅谈摄影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周梅祎

花遇 申儿

凝固的创造 黄震

解析产品设计快速表达的构成要素 李和森

论家居环境中灯具形态设计的CSI思想 曹雁飞

浅析书籍装帧中的封面设计 王荆强

浅谈音乐中的节奏与韵律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朱亚

音乐与服装设计的联觉 嵇海虹

巧激学习兴趣妙提学生素质 王玮

农村小学部分美术媒材的搜集与利用 王爱东

浅谈美术教学中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赵民,商志哲

一堂初中美术课的教学评价反思与建构 蔡泉

浅析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 武建福

浅谈初中班美术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李怡

共生、融合、系统——艺术设计专业系统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刘同亮,杜鹏

当代动画电影中的写实与夸张 方方

浅谈音乐电视的美学性 陈少雷

浅谈油画创作中的主观性色彩 周胜洪

由《快雪时晴图》谈中国古典山水画临摹方法 李怀凤

大学生C2C购物消费心理研究 唐开平,李彬彬

艺术文化学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游蕾

浅谈如何提高音乐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 许嘉

岁月留痕 汪迎

从设计细节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高飞

谈歙砚的创意美 潘家兴

肯要秦人十五城——唐宋歙之龙尾砚珍贵之由 吴国水

浅谈徽墨的传承与创新 项德胜

论现代漆画与传统漆画的差异 孙传林

浅谈铁画系列工艺品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邢后璠

论长江石雕刻艺术特点 束健

精雕探新路 李家喜

创作《竹林七贤》有感 吴秋黎

剪纸作品的艺术风格 王文军

剪纸作品的欣赏 张传锦

剪纸作品创作构思 张学华

徽州竹刻的渊源与现在 张红云

徽州区竹雕工艺品的现状及发展思考 蒋永青

从毛笔的起源谈毛笔的发展与前景 孙可

陶瓷雕塑艺术 计宝林

歙砚艺术创作之我见 程礼辉

竹刻之美 张红云

歙砚历史初探 叶显华

歙砚赋 张永鸿,凌红军,王宏俊

浅谈安徽民间工艺文化的发展 丁政权

论傈僳族服饰的文化意蕴 何奎

徽州木雕——游离在传统和现实之间 彭劲杰

歙砚之韵

浅谈竹木雕刻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朱泓

淮北汉画像雕塑艺术技法初探 徐俊生

独树一帜的根艺书法 陈迪忠

浅谈剪纸的欣赏 葛庭友

中国青铜礼器的出现及发展沿革 林胜

浅谈徽州木雕 朱伟

温润柯仲运 伍天

图像与图象之比较 朱亚

包装设计中的"仿生"设计 刘小红

风景画精神内涵的探讨 王宏伟

浅论用现代技法激活汉画像石的灵性 徐俊生

澄怀观道——传统文化在文人画中的体现 汪海燕

生活体验——山水画继承与创新之间的一座桥梁 倪华

继承与超越——浅析传统造型艺术对艺术创作的借鉴价值 吴蓓蓓

金属焊接雕塑肌理语言的研究与探索 马业长

中国传统绘画文化元素在笔者油画创作中的运用 徐翠华

浅析中国山水画诸因素之美学意义 童乃寿

德育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三项能力"培养探究 谭钊,周国琴

浅谈玻璃钢雕塑的后期色彩效果处理 马业长

瞬间即艺术

时代的背影 李学斌

试论设计素描中的意象绘画语言 张明学,胡荣奎

笔墨之间的精神世界——中国画"用笔"之思考 时振华

样板戏与传统京戏——京剧艺术随笔之二 石英

健笔超迈万卷通神——略谈章祖安的书法 孔仲起

通译的视觉文本 傅榆翔

"六法"散谈之"传移摹写" 林海钟

刍议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的中国包装设计 席志新

公共艺术语境下的环境雕塑 孙珊,孔向阳

插图艺术略论 陈志明

论蒙台梭利方法 谢麒

辣文化及其艺术形态表达的研究 孔成

唐宋时期敦煌莫高窟与泉州开元寺飞天造型的异同 黄梦梦

凝固传统与工业文明的记忆——程连昆雕塑作品赏析

光似行云影如绘

旧金山艺术大学MFA教育对我国艺术硕士培养的启示 韦乐

论当今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许晓华

放眼卡通世界吸取课本精华 孙红侠

平面设计艺术教育中印刷工艺课的教学思考 于静霞

如何提高小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 边玥

浅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如何"下马观花" 李玫,王辉

对中小学美术、音乐主辅修师资培养模式的思考 刘亚璋

论中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高秀明

在美术教学中理性重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曹生龙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尤,刘永超

标志艺术设计课的教学探索 刘佳生

黄海灵奇纵意探梦魂犹在烟霞间——渐江与黄山情缘 张玉春

从黄老头书里捡来的几则趣闻——读《比我老的老头》 何永炎

解读沙耆的艺术人生 杨英曦

历经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朴素至尊逸韵高致——浅谈滨田庄司作品的"用器之美" 陈思思

斗室创作与相互交流 葛昌永

浅谈声乐中的情感表达 赵惠群

浅谈钢琴音乐节奏的教育 崔浩

美术教育研究篇2

一、条件与情景

一个空荡荡的画室,光线昏暗———这也许是一个刚走进画室的美术教师的第一感受,特别是当他刚从阳光灿烂的外部环境高兴地进来时,心情愉快的他也许会?1.对画室的光线条件感到失望和焦虑;2.必须寻找改善光线的办法和途径,比如使用灯光或拆去有影响的窗帘等;3.感到血往头上冲,因为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和应对可能的诉求;4.告诉学生说人的视觉是可以适应光线和进行自然调节的,可以继续进行上课;5.接下来一个教学督导员走进来对他严厉提出类似的感受和问题。———教师该怎么办?

以上的这段描述是一个虚构的情节,举出这个情节是为了说明本文提出的要点:美术教学中对一些物理环境的特殊要求以及可能的影响。就对素描教学和色彩教学来说,特别是低年级的基础写生课,对画室的一些物理条件是有特殊要求的,其中之一就是画室要有足够的采光条件,还有也要尽量使用自然光来呈现教学环境和写生对象,教学对象也需要充足的光线进行作业等。把这些基本条件作为要点列出,可以启发教学者对其它物理条件进行考虑和注意,并寻找相关的教学需求与满足。

实际上,作为教学的物理条件之一的画室已经经过专门考虑进行设计而建造的,所以教学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符合教学需要。当然,也可以适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尽量追求教学条件和环境的完美。以上提出的问题只是假设而不是真实的存在。提出这个想象的导入与艺术教育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力和感觉力———有关,同时,在教学艺术也是一种情景实例的导入法,或者达到情境模拟的教学效果。基础课教师在进行素描光影和色彩感觉写生课教学中,可以利用这样的情节,甚至虚构和设计营造类似的教学剧场,并进行有趣的情景教学。

二、母题与素材

在讨论到具体教学时,为了避免流于空谈或被怀疑为不着边际和虚假之嫌,那么有必要关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素材———可以以某一个具体章节和内容为例,比如在设计专业一年级的素描静物写生课中,其中一个主要的教学内容和训练素材是静物模型组合(对照教案或教材进行参考)进行分析研究。摆设静物模型对象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案内容作为依据。有些章节还限定静物的类型和基本的组合形式等,甚至还标明了具体静物的名称和物理形态。这些可以看作是基本的母题和来源。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摆设教学模型,这就使基本的素材成立,但灵活运用教材和教学内容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更是这样。下面的很多论述也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个问题。对素材和母题关切的程度越深,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更大。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做到这一点。具体做法可以是在不影响实际技巧训练和操作效果的条件下,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要求和知识要点进行有机的摆设和组合。在这里要特别提出和引起注意的是,可以适当增加艺术想象、物象联系、相关人文内涵、文化对照等考虑角度,并对素材进行灵活的创新和设计组合(选择和比较、寻求和挖掘、视野扩展和形成参照系统等)。貌似简单的静物摆设,在教学者的细心关切下,呈现的素材效果越好,越容易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而学生也可以感受到母题和素材的感召力,对教师接下来进行实践指导和启发性教学极有帮助,并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甚至感动教学对象。

三、感觉与经验

———“像这样,你的手指要紧紧地捏住铅笔,感觉到指尖在用力的感觉……”

———“感觉你的笔和线条在纸面上犹如驾驶汽车在平坦的公路上行使的感觉,你可以感觉到那种轮子压住地面的力量……”

———“如果你的线条画不好,就好象失控的车子开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上……”

———“感觉笔和纸相互摩擦时发出的那种声响……”一个老师给低年级学生上素描课讲线条时可能这样形象化讲解。教师在具体指导和讲授的过程中,有时候并不是按照教材的书面表述进行教学,以上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同样是讲线条,不同的教师可能会根据个人的经验、想象和创造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实践。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或者对一个作品进行观察和论断等,往往具有个人独到的见解。同样,与学生的交流也很需要讲究技巧。评价学生作品时,往往也反映了教师的评价能力、方式和风格,甚至是健康度。以下是一些课堂评价的启发性例子,一个有经验的美术教师也许会这样评价学生的作业:

———“我只要看画面上人物的头、脖子和肩膀的关系,我就可以看出你真实的水平……”

———“给我看看你的调色板,如果上面的色彩是协调的,那么你的画面上的色彩一定也是协调的……”

———“你的画面的四个边沿和角落是怎样考虑和处理的……”

———“你的画面有一个明显的优点,我要和你做具体的交流……”以上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一些在教学中遇到的存在模糊性的问题和地带,而这些正是专业研究者和实践者、或者是其他观察者需要认清和分辨的内容。当然这些问题还是很难以完全被清晰描述出来,也许只能在这里提出来,并作为给研究者和实践的一个提示和启发。在具体的专业教学实践中,还可能会遇到一些有趣的问题:1.真正的专家是看要点而不是对照生硬的套路和模式?2.学院派步骤示范不能解决全部的教学问题?3.还有很多是大纲和教案不能向你透露的东西?4.引起教学争论的地方出现在何处?5.美术教学的标准是画出一张好画?……(对以上问题读者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和答案,也可以继续进行补充。)

四、动态与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具体教学形态的变化。例如在高年级的基础课教学中,有些基础课实际上已经是接近专业课了,像在大专五年制的素描和色彩课教学中,课程一直延伸到四年级,而且我院美术教育专业实际上也是把一些基础课作为专业课来设置的。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发展需求,需要适当地在高年级进行一些更加专业化的创新训练。在应对教学变化方面,传统和单一的学院技法示范教学没有灵活性和必然的适应性。除了在教学内容上的变化,教学对象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既是一个学习时间的变化,也是一个知识空间的变化,实际上教学对象的主体也会发生内在质变。考虑到学生是活的主体,学习的真实动态过程会随着教学互动关系而深入,这些变动中的教学关系,都是当代教师需要思考和灵活应对的事实,也是一种挑战。这些教学中的形态变化看上去是很自然的,但是要具体把握总体动态并不容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变动中的教学关系:1.学生专业学习心理逐步成熟,教师要进行准确评估和细致把握。2.随着学生专业水平和知识面的提升,师生交流和讨论的空间和压力增加。3.学生综合评鉴能力的提高,对美术教学互动的要求更加深入和具体。4.学科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挑战,当代教学环境中遇到的剧变影响明显加大。以上帮助我们观察到一种变动的教学关系的事实,“艺术教育的互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过程会随着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和修正”(李志华2006)。所以,去认识和研究这一形态变化,对实际教学和教学发展是必要的,也对教师会有所帮助。

五、差异与还原

一个课程结束时,教师会看到学生作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就算对作业标准和要求做了严格的规定,或者评分标准也有明确的要求,也不会影响或者掩盖这些差异的存在。特别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更要适当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学习特点和差异,使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能够与其他创新课程相协调,而基础课教学不应该成为限制学生对表现风格和艺术特点追求的障碍。在当代的艺术教育环境下,面对风格多元和潮流多变的艺术现状,对于教学视野的明显冲击,也是一个美术教育无法回避的事实和挑战。在学生的各类作业展览中,我们已经看到这种多元的教学效果;在各种学生作业和作品的出版物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多元化和充满差异性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核心艺术规则和方法是一致的,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但最终也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接受。对这种丰富性和创新性的回避只会限制教学的视野。同样,美术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就像我们生存其间的世界中的多种语言一样,也是丰富多彩和具有鲜明的特点以及美感的,美术教育也要尊重和发扬这种自身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这样我们会接近并还原艺术教学本初具有活力的面貌和特点。在教与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变化不定和充满疑虑的状态也会得到逐步厘清,而对艺术教学的一种真正理解和感悟会平复教与学共长过程的漫长艰辛。艺术教学的意义之一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得到共同的艺术化回报,而艺术教学因为所传达的意蕴也可以成为对教学生活的真正激赏。

美术教育研究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美术教育研究篇4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师爱;环境;评价;作品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才开始初步形成,逐渐走向成熟,同时也是进行美术教育的最佳时期。初中美术教学,就是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通过他们对审美对象的欣赏、感悟、评价和判断,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产生熏陶、感染和感知正能量,提高学生的气质和精神面貌。因此,美术教育是要学生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提高,净化和升华身心,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用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

教学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好坏。往往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更容易也更愿意开动脑筋、畅所欲言。此时,学生不仅会有一种想要学习、乐于学习的激情和心态,而且还能刺激学生的思维活跃,创作出更好的美术作品。相反,如果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不苟言笑,难免会出现学生不敢画、怕画不好的现象,产生自卑和畏惧的心理。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五彩斑斓、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来优化美术课堂。例如,我在进行“线条的绘画”教学时,就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张精美的线条作品,其中的山山水水、人物景色都是用线条画的,待学生欣赏完这些作品之后,设计了几个问题: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线条被这些画家赋予了生命力和动感,那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是线条呢?说到学生熟知的事物,他们的兴趣也就跟着来了。大家纷纷回答:书本的边是线条,桌子边是线条,黑板边、文具盒边也是,毛线也是,柳枝也是。趁着大家的热乎劲,我紧接着问道:“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平时运用的线条都来自什么地方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吧。”这样的情境设置,不但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恐惧和抵触,而且还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情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美好的师爱感染学生

除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之外,教师本身出色的教学魅力也一样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一位学识渊博又品德兼备的教师,会由内而外地散发一种令人崇敬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自然就会被学生喜欢和模仿。所以,对于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的教师来说,必须要不断学习。俗话说,学生要有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必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必须要面带微笑,以一种温暖和友好的态度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关心、友善和理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科目,从而提高学习热情。此外,还要多关爱后进生,他们成绩差,心理自卑而脆弱,所以我们要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厌其烦,循循善诱,鼓励他们,帮助他们。

三、用积极的鼓励来评价学生

著名的教育家颜昊先生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意思就是说,与其花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责备、去苛求,倒不如多花点心思去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加以发挥,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在智力、个性和品德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作为教师就应该要正视这些差异,给予学生不同的赞扬和鼓励:对于优等生,要赞扬和鞭策,对于中等生要肯定和鼓励,对于后进生要宽容和激励。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巧妙应用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从而为提高美术学习能力打好基础。此外,积极的鼓励并不止于课堂,它还表现在作业评语上。也许就是因为教师简单的一句话,就会让学生重新扬起激情的风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用优秀的作品来熏陶学生

初中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美术教材的安排上有百分之二十的审美内容,其中还设有专题的欣赏和随堂的欣赏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传授美术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通过让学生欣赏国内外的优秀作品来不断启发和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理解美、从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但是并不是随便拿出一幅作品来欣赏就能够达到预想目的的。欣赏的材料也是要经过考虑和选择的。在给学生的欣赏作品中,我往往会选择一些和学生的生活较为贴近,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或是色彩丰富,意境新颖,能够激发学生情趣的。例如,我在教授“学习服装搭配”的时候,由于课本编排较早,很多样式都不符合学生对于“时髦”的要求,这时,我就挑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当下流行的时装杂志作为补充材料,有时候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衣着搭配,谈谈教师的衣着搭配。这时,学生便来了兴趣;他们可以谈论作品或学生自己的作品,或是教师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等等。在初中生中不乏一些拥有美术天赋的学生,他们无论是技能手法还是色彩搭配,无论是表现力还是想象力都十分出色。在课堂上,让学生讲解自己的作品,他们的兴致就更高了。

参考文献:

[1]莫如海.浅谈初中美术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2]赵敏.如何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J].安徽教育,2006(7).

[3]贺亮.新课改形势下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12).

美术教育研究篇5

美国的艺术教育在提出以“学科为基础”的发展方式以后,为了更进一步地加快规范化、系统化,于1994年运用立法程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首次将艺术法定为国家教育目标所列“核心学科”之一,规定艺术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也要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并一并纳入“国家教育进步评估”体系中。这充分地体现了美国政府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加快了艺术教育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进程。同年,由美国艺术教育标准全国委员会项目主任约翰•马赫尔曼领导的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出台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其根本目标是为了更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美国的艺术教育质量,为了使美国的教育在2000年达到“世界级水平”而努力。一系列相关法律及标准相继出台,如《教育法》、《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都证明了美国艺术教育正在步入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也表明美国政府对艺术教育也做到了从观念层面的重视转变到具体保障措施的出台。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包含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四门学科。这四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由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艺术组织来完成标准的编写。它们分别是: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MENC),国家舞蹈协会(NDA),美国戏剧与教育联盟(AATE),国家艺术教育协会(NAEA)。这些标准是艺术家、艺术专业协会、各教育机构、政府官员等机构观念一致性的体现。艺术课程标准的研制由国家艺术教育协会联盟负责,各协会负责本学科内容的研制,主要任务是要研制出一整套能够清晰表述在不同阶段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例如音乐课程标准主要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而在这10个方面都涵盖了学生在4、8、12年级结束时所要达到的要求。这10个方面是:(1)独立的以及能够与他人合作演唱不同风格类型的歌曲;(2)独立的以及能够与他人合作演奏不同风格类型的乐曲;(3)能够即兴创作和伴奏风格多样的旋律;(4)具有创作和改变歌曲的能力;(5)读写乐谱的能力;(6)音乐的欣赏、分析、表达能力;(7)评论和表现音乐的能力;(8)理解音乐内部的联系,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和非艺术的内在联系;(9)理解音乐与文化、历史的关系;(10)能够鉴别音乐领域的范围。[1]艺术标准在这些方面对学生在4、8、12年都有不同的要求,并且还提出了一般水平和高级水平所要达到的不同目标,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能够清晰地按照不同阶段的要求来完成对音乐的学习和教学,从而使音乐教学更加具体化和细致化,也能够使学生有更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二、美国艺术教育的特征

(一)艺术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特征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教育中强调“新三艺”,即数学、自然科学和英语,把以上3科列为美国教育的核心学科。到了布什政府将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5门课程列为核心课程。直到1993年克林顿政府通过立法程序颁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这项跨世纪的和以世界级水平为目标的宏伟计划,首次将艺术包含音乐、视觉艺术、戏剧和舞蹈在内的,增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这一重要举措从此改变了美国人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艺术教育也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

(二)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和综合性特征

美国艺术课程在与其他学科联系的综合性特征上,从《艺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艺术课程标准》中专门把各门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列了出来,强调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希望能够实现在学校的整体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的相关综合性特征,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实现艺术教育对人的价值和作用。与此同时,《艺术课程标准》还要求把艺术所产生的文化、民族背景作为研制艺术课程的基础,强调艺术教育的文化多样性。在《艺术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标准》是形成课程相关和综合的关键。”也就是说他们把艺术作为一种手段或者说是通道,来使学生通过艺术学习通向其他学习领域。而要想实现和建构这些联系,就要完成不同艺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在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各艺术门类间的联系,或者是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一般包含两种:一种是“相关”;另一种是“综合”。而在综合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表现多种学科的统一性特征。苏珊J.在其文章《用课堂教师和音乐专家的感知能力来实现音乐教育的国家标准》一文中,针对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九个标准可行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九个标准的实现需要教师整合其他的教学资源和其他学科来实现。[2]因此,这一结果更进一步体现了音乐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在美国音乐课程标准对9—12年的要求中,我们看到要求学生在理解音乐与艺术学科间的联系以外,还要理解音乐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同时还要理解音乐与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关系。而对于熟练水平和高级水平的要求也不相同。在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和艺术以外学科之间的关系方面,熟练水平要能够比较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风格中两门或两门以上艺术的特征;同时还需要解释艺术以外各学科原理和材料与音乐的原理和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而高级水平则要求能够比较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能够解释艺术在展现过程中,创作者、表演者在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差异。在理解音乐与文化和历史的关系中,对熟练水平和高级水平的要求也不相同。前者要求凭借听觉来对不熟悉的音乐按照体裁和风格分类;而后者则要求识别和解释作品的风格特征。通过以上不难看出,美国的艺术课程在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上包含了历史方面与文化方面等等。而美国的艺术教育也更深层地体现了综合性的特征,不仅仅是艺术学科内的综合,还体现了通过艺术的学习来联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艺术课程类别的多样性特征

美国要求在幼儿园阶段就要开设艺术类课程,而从小学一年级到七年级学生都要上美术课程和音乐课程。到八年级以后,则要求在视觉艺术或者音乐课程选修其中一门课程。美国的艺术课细分为绘画、手工、摄影和计算机辅助艺术等不同的课程内容。音乐划分为声乐和管弦乐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例如,美国威廉王子县的小学生(1—5年级)每天都有一堂45分钟的综合类课程。如艺术课包括绘画和手工,音乐课包括声乐和器乐,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轮流上一堂。到了中学以后可以选修艺术或者音乐课程,如果选择的是音乐,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全年都是自己所选的课程内容,每隔一天要上一次大课,每堂课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如果选修的是艺术类的课程,则把一年的课程分成四个季度来学习。绘画、烹饪、木工等每个季度学习一种,每天45分钟的课程。高中最后两年如果选修的是艺术类课程,则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是必修课,一些有条件的学校给学生还开设摄影类课程。每个学校的情况有所不同,学校根据学生选修不同类别课程的多少和师资力量来调整课时的分配,但要保证总的学时数,不能在总的学时数上减少学生艺术类课程的比例。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使美国的中小学生畅游在艺术的殿堂里,他们接受着不同形式、不同类别艺术形式的熏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类别的艺术当中感受到不同的美,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课外活动的丰富性特征

美国的艺术类课程除了课堂上的教学之外,还经常举办各种校内和校际间的展出与汇演,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同时,增强学生艺术技能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都会邀请本地和全国知名的艺术家或者专业的演出团体来指导学生,或者邀请他们来演出表演。如在声乐和器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优秀学生,经过考核后可以被邀请参加地区或县级的学生演出队参加演出;而在视觉艺术方面成绩较突出的学生或者班级,在校舍改造或装修时,往往会被邀请参与设计或者绘制墙体上的大型壁画。9年级以上,艺术成绩优异的学生可由教师推荐加入由国家艺术教育协会设立的国家艺术荣誉学会;7至9年级艺术特别突出的学生则可以加入国家初级艺术荣誉学会。目前,全美国有45000名在视觉艺术上有天分的中学生加入了国家艺术荣誉学会和国家初级艺术荣誉学会。参加学会的同学每年要交付会费,不同学会会费略有差别。会员全年都有资格参加学会举办的各种活动,表现突出的还可以取得学会与各个艺术类院校合作设立的奖学金,在中学毕业以后可以进入艺术院校继续深造。一般来说,在美国如果读到高中毕业,每个学生在艺术和音乐方面都会具有一定的基础,而且这种艺术的熏陶和基础训练将会对个体一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五)教学方法的自由性和灵活性特征

美国艺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把艺术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来进行学习,同时也是作为通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人文学科,跟其他科目一样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而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之处,是从提高人文素养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艺术和文化。从教学内容方面,视觉艺术更加受到重视。在教学内容上看无论是西方的艺术作品还是亚洲、非洲的艺术作品,都能够成为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美国的艺术教育主要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通过四个阶段对艺术的学习,来确立一种综合的艺术感觉,从而使人们认识到艺术的价值。对于这种综合艺术教育模式的教学,更加需要艺术课程教师具有丰富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例如,以对北欧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的欣赏、分析的艺术课中。首先,教师以“呐喊”为主题,鼓励学生通过语言、身体、绘画等手段一起来表现“呐喊”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亲身经历受惊吓后呐喊时的感受。同时,体会在“呐喊”时人在心理、生理上的变化。不难想象到,整个课堂充满了孩子们创造出来的五花八门的“呐喊”声,以及他们所创造出来的行为艺术作品。这无疑是对学生一种鼓励,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其次,教师会选择出一些作品,让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畅所欲言地说出“呐喊”时的感受以及背后的故事。再次,教师会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将蒙克的《呐喊》展示给学生。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猜想主人公呐喊的原因与感受,以及呐喊所引申的更深刻的含义等。同时将学生们引入历史里学习,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风格特征。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后,引导学生再次审视作品,让学生们进一步思考蒙克的这幅作品到底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这幅画还有什么意义?人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启迪?通过以上课例,不难看出在这一堂课中,融合了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与美学四门学科。而艺术课教师也通过了多种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使艺术课程变得更加自由、丰富多彩,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六)强调多样性文化的融合

多元文化是美国艺术教育的巨大资源,美国也没有放弃对这一资源的利用。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在用多种文化熏陶着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们通过多样性的文化来认识世界,同时让学生能够利用多种文化来理解他人和理解自己。传统艺术、视觉艺术、表演艺术都在为认识美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和艺术提供着多样性的视角。还有每一种艺术形式产生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的艺术形式的特征,他们之间到底有何种内在的和外在的联系。此外,美国的艺术教育还要求学生们理解艺术是世界的,要被世界人民所共享。因此,艺术是不分国界的,可能在语言上各个国家是不相同的,但是艺术是相通的。就像音乐,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音乐,不同国家的人们在听了之后都能够感受到音乐所带给他们的内容和情感,不同的旋律都在向人们表达着不同的意境,音乐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都是一样的。而美国恰恰把这种多民族、多元文化作为一种财富利用起来,在艺术课程的建设上遵循了要注意多民族的传统、民俗、宗教、性别、种族等特征以及各种艺术形式所体现共性和个性的特征问题,使其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无论是土著的舞蹈,还是中国的书法,或者阿拉伯的艺术等等,都是人类世界宝库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都是美国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他属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三、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启示

(一)提高重视,体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其实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被艺术包围着。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如果是不能够发现美、体验美的人,那么在他的世界里总是缺少些什么。因此,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的能力。从人的全面培养角度出发,不是培养学习的工具和工作的工具,我们培养的是健全发展的人,因此缺少不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艺术课程在一些城市学校开展的还是比较完善的,每个学校也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和规定来完成教学任务,但也有在一些情况下艺术课程的教学时间被一些其他课程所占用。而在一些农村的学校,可能一些学生还没有见过钢琴是什么样的。有的艺术课教师可能会充分的开发当地的艺术资源,利用现有的艺术资源来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但这种情况也是少数。大多数的教师还只是把每堂课上成学个歌、画幅画就草草了事,不开动脑筋,不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使每一堂艺术课程上得生动、丰富、精彩。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周最爱上的就是音乐课,每到上课都能拿到不同的乐件和老师一起打节奏,特别的开心。而每当要临近期末或者其他一些时间的时候音乐课或者美术课就要被挪用为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补课的时间,我就会很失望。我想现在的小学生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渴望艺术,都有一颗纯真的向往艺术的心。孩子就是一张白纸,需要教师在他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画上精彩的一笔,艺术教师也不例外。因此,无论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从教师的角度和家长的角度,都要提高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借鉴美国的艺术教育的做法,对学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艺术教育,真正地发挥出艺术教育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课外艺术活动的丰富化

要想艺术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体现人文性特征,就需要我们的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完成教学内容。而在这一过程中,还不能失去艺术课的系统性,还要完成正常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这就给艺术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怎样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完成一堂艺术课?怎样使每一堂课都变得生动、活泼,让更多的学生喜欢艺术、热爱艺术?这就需要我们的艺术课教师多动脑筋、勤思考。像美国的那名美术课教师一样,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完成一堂课,使每一个学生不仅仅欣赏了作品,更多的是亲身体验到了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美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课课外内容的丰富化,以及艺术教育的社会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把学生的课外艺术活动不再变成走过场,真正地做到实处。充分地挖掘可利用的各种艺术资源,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等等,让这些社会资源能够为艺术教育服务。把艺术家请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学生能够与艺术家们亲密接触,树立榜样意识。学校的艺术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技巧以外,还要深入挖掘特殊人才,建立学生的艺术培养的系统性和终身性。将那些在艺术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进行特殊培养,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打基础。

(三)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2000年我国推出了除音乐、美术课程以外的艺术课程,目前已经有12年的光景。在这12年中有反对的声音,也有支持和鼓励的声音。而从艺术课程的实施来看,也不容乐观,新事物需要人们通过时间来认识它。从全国来看,能够实施艺术课程的地区和学校屈指可数。一批批学校因为各种原因退出了艺术课程的实验。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从艺术课程教材自身所体现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把握不好教材的意图,不知道从哪一学科来展开教学。而从教材自身来看,可能系统性和完整性还不够。第二方面是从教师方面也体现出很多问题,例如不能够深入地理解新课标,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课堂上缺少多种艺术形式互相融合的教学特征等等。第三个原因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所体现的问题,个人能力上能够符合艺术课程要求的教师很少,几乎每个学校都是由原来的音乐或者美术课的教师来担任艺术课程教学。而需要跨学科来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从技能的角度来说就力不从心了。第四个原因是艺术课程的推广所呈现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了解有艺术课程这门学科存在的人们知之甚少,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甚至还有很多的艺术教师,也不知道有艺术课程的出现。因此也就降低了大家对艺术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导致艺术课程实施困难的原因之一。

美术教育研究篇6

关键词:美术;基础教育;环境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65-02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在美术新课程指引下,美术学习在培养学生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学,将环境教育有效地渗透到美术教育和实践中,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技能技巧的同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美术教育的素材来自于环境

美术与环境是紧密联系的。美术总是以一种理想化和审美化的视角来创造一种意境,反映某种美好的愿望。这在东西方的山水画和风景画中体现尤其明显和直接。蓝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清澈的流水、茂密的丛林、广袤的草原……一幅幅美术作品中描绘的优美自然环境充满着勃勃生机,令人神往。中学美术教学中经常以校园和附近的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课堂,开设课外写生课。这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吸收灵感,收集素材;让学生面对自然界优美的环境的同时,运用所学到的素描、水彩画等知识技能,把看到和感受到的优美环境表现出来。因此,自然环境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兴趣的理想大课堂。

二、环境教育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学基础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所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各个领域,没有美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美术教育在环境教育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环境意识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是有绝对优势的。中学美术教师有责任在美术课堂上体现环境意识,把环境意识渗透在美学之中,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接受环境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为艺术和情感是美术的基本属性,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社会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态度以及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三、美术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1.依据中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渗透环保教育理念。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许多教学和教材内容都涉及到环境教育和环保主题,如八年级美术课本第一册第四单元中选用的就是以“绿色家园――地球”为主题的环保教育课题,主题是号召人们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中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因此,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渗入环境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如可开展美术与环境专题讨论会,让学生先搜集与环境有关的资料,结合实例开展主题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湿地绿洲……通过设置不同情景,进行类比假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探讨这些美好的景色离我们有多远。耕地被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没有美好的景色和环境,我们拿什么来创作。以污浊的空气、混浊的河流、不毛的沙漠创作出来的作品能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因此,以“环保”为主题,通过美术课堂和艺术的形式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分析、探索、创新,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构建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保理念。

2.针对中小学生自身特点,灵活设计美术教学。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儿童身体发育、求知欲强、意识观念逐步形成的时期。美术课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主动探究新形势下美术课教学的教法、学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铺桥架路。教师要对美术课程设置的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要在达到课程教学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力争实现预期的情感价值观目标;要灵活运用教材内容,或者重新编排教材,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观察周围环境和自然存在的客观实体,注意形状、质地特征、色彩、构成关系等细微的差异与变化;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亲自动脑动手,从多角度深入生活,使美术教学更富创造性。如在绘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沙漠和绿洲作为对比题材来表现环境问题,渗透环境教育;在手工课中可引导学生利用废瓶子、废纸进行手工作品创作,变废为宝,同时渗透环境教育;在欣赏课中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分析美术作品中优美环境所带来的美的视觉享受或作品中因环境破坏而给人造成的压抑和震撼,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中环境在表达人物思想或作品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内容扩展,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3.结合周围环境实际,开展环保主题美术创作。基本的美术教学,可以以自然界中丰富的色彩为主题,适当加入环境保护内容,加强学生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态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使其从小有环保意识。其具体可通过美术作品欣赏、风景写生和山水画创作等,引导学生描绘美丽的校园和所生活的城市、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指导学生欣赏多彩的大自然,并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状况,体会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也体会到污染对自然和我们生存环境的危害性。美术的手工制作,可引导学生开展废弃物的再创造利用,从材料到构思,将废弃物再利用,化腐朽为神奇,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保护了环境,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美术欣赏课,可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优秀建筑作品,还可以让学生到室外欣赏大地、海洋、森林、天空等自然景观。学校周围动植物生态环境和通过PPT欣赏到的世界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破坏自然环境对人类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世界是人的世界,环境是人的环境,建筑是人的建筑。每个人都要关心我们生存的世界、居住的环境与建筑,消除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隔膜,使之互相渗透、互相沟通。

参考文献:

[1]刘美双.浅谈在美术课中渗入审美、创新、环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5).

[2]邱浩波.美术教学中的环保教育[J].教育现代化,2005,(5).

[3]宋燕辉.环境意识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教学时空,2008,(12).

美术教育研究篇7

关键词:美育;高校;艺术教育;实践研究

提升高校艺术教育应当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从美育教育出发,从而对艺术教育形成全新的认识。艺术美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虽然艺术教育可以借助艺术的形式,但是与专业教育存在明显不同,并不单是培养少数专门的艺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可以发现美、欣赏美,并且树立良好的情操,激发想象力及创新意识,以美育的角度来欣赏周围的事物,保证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

一、美育教学的概念

美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可以理解为美育教育。美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相关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继而形成更加正确的审美观。美育教育与艺术教育密不可分,高校艺术教育注重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提升,是高校艺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国内学者对美育进行了广泛研究,形成了丰富的观点。在对外国美术的研究中,席勒曾提出:在任何一种民族中,审美文化具有绝对高度和极大的普遍性。美育的实施与落实,关系到文化的传承和实践。然而《高等院校的美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指出部分院校评价机制滞后。目前我国艺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美育师资严重不足、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不高等问题,这些都因美育教育现状存在深度缺陷,需要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最后作者提出:在教育中启迪学生的心灵之光是美育,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美、品鉴美、创造美,就会发现美育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1]。美育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深入融合,可以提升学生艺术基本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实现学校培育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审美方法的运用与实施,使学生能够对美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从而形成对美的概念,根据自身的角度出发发现美、感知美,使学生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全过程的整体化美育。

二、高校美育工作的必要性

夏文利教授在《工科类高等院校美育缺失问题的研究》一文中就对美育教学在高等院校的影响展开了探讨,他指出:加强美育课程建设,才能够使当前优秀技术人才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第一指导思想,强化全人发展概念,发挥美育作用。还有诸如商虹在《美育的情感教育》中提及遵循美术教学基本规律是高校教育教学中所应具备的;魏麟懿教授在《美育教育对高等院校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中也提出,要克服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对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不足,增强对学校实践的创新能力,以保持高等教育的整体性;教育专家刘敏玲也提及转变美育教育旧观念,需要推动高校的美育教育落到实处,发挥美育教育应有的功能。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越来越个性化,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适当的美术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培养合理的审美意识,建立适应社会现展需要,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标准的审美观念。从课堂教学、日常生活、美术实验等教学活动中训练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与需求。根据市场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本科学校加强美育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本科专业学生自身价值提高的要求。高校美术教学的必要性对于培养审美观才能,完善科学的艺术审美观点,为学生的全方位健康发展开启了一扇门。要加强高校的美育教学工作开展,这是全方位深化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学校美术教学全方位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美术教学工作在培育当代高校学生的审美观的过程中也是指导学生认识美和掌握美的过程,更可以充实学生的情感世界,不仅培育和发挥了学生丰富的审美感受力与想象力,更可以完善学生的审美观性格,在艺术教学中美的直接影响下,让学生自主地向着美的事物前进,提升了其素养和自我素质。

三、从美育高度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探究

(一)坚持育人为本、面向集体

公共美术教学尽管说能够良好的利用美术形式,可是他和实际的专业美术教学之间却有着很明显的差别。专业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某种美术技能,甚至是可以作为某种工作或职业支撑的美术技能。与专业美术教学相比,美术教学的设计目的并不是为了培育更多的艺术人才,而是要保证能够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美术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质,以使每个学生能够养成优秀的艺术审美价值观,陶冶学生高雅的文化审美情操,启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从而具备比较宽阔的艺术审美眼界,促进学生美的素养得以全面发展,从而使之发展成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公共艺术教育应当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站在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角度,拓展教育的受益面,保证有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公共艺术教育[2]。

(二)全新审视“美”与“术”之间的发展关系

公共艺术的本质就是以美育人,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也不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应当明确的是,在高校教学中应当格外注重“美”,并不是“术”。不管是教师或者学校,对于公共教育都有着理性上的误区,他们认为艺术欣赏知识只针对名家的作品,而忽视了实际生活当中蕴涵的美感价值。“生产和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美的双眼”,许多名家作品也都是取自于现实的生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培养的是高技术应用人才,其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通过美育对大学生进行思维、人文、科学、艺术素养的全面培训,积极引导大学生推崇真善美,树立正确三观。

(三)改变艺术教学的功利化倾向

在很长一段时期,社会在艺术教育的导向上存在着相对明显的功利化倾向,重应试轻素养、重比赛轻科普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艺术考级的市场,让学生认为学习艺术并不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更重要的是为了升学加分才进行学习。这样的艺术训练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艺术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艺术技能得到提升,但是往往违反了美育教育的发展理念。高校艺术公共教育有义务树立正确的育人发展导向,全面落实美育的发展理念,从而使公共艺术教育更好的走上美育发展的正轨。在新生进入到学校之后,学校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但是公共艺术课程可以以艺术作品的鉴赏、艺术实践活动等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美育知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四)加强艺术设计基础教育

在目前普通高校的公共教育公共艺术中,由于很多学生高考之前对于相关基础技能没有做到良好的掌握,导致了大部分公共艺术的学生不具备应有的设计基础技能,特别是美术基础。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于基础教育的美育培养需求已迫在眉睫。高校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丰富艺术设计教育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对艺术设计的认知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美术基础教育作为公共艺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深入探究专业美术基础教育的具体要求,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实践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因材施教,打破传统教学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公共艺术中对美术基础教育实施中,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方向,促进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共同创新,从而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创造更加自由和轻松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核心要求的掌握,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五)改革课程体系,融入美育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不能做到一蹴而就,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或者一个活动就能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艺术需要,需要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融入美育内容,实现美育内容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渗透。美育教育与课程体系的融合可以通过课程体系进行素养调查,结合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对美育的了解程度、业余爱好、接受艺术教育情况等,从学生角度分析当前美育状况,加设美育课程,在取得初步进展后,在所有班级开展美育的选修课。建立人文素质培育的新体系,坚持以美育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就业竞争力,塑造健康的人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坚持以美育人,以美辅德,以美育美,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审美水平。因此,高等院校加设美育人文课程,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提升学生工作管理水平,不断推进学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实现人文课程体系的中的美育课程创新。

(六)开展多样化美育活动,锻炼学生艺术素养

高校在新时代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要认识到美育教育对于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提升美育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度。再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平台大力实施美育教学,通过各种文艺活动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相关文艺活动中,锻炼艺术素养,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让学生在美育环境中接受熏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创造美。美育的培育还应注重学生的知行合一,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坚持以美育人,为学生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美育工作中踊跃出了大量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的好人好事[3]。同学们响应美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思想问题等方面会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及时化解问题,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主动、人性化和科学化。

(七)挖掘美育思政元素,注重品德培养

高校中需要让思政元素进课堂、进教态、进头脑,充分发挥美育教育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美育融入高校课程体系是必然发展趋势,引领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美育思政元素进一步传播了正能量,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从而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鼓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精神修养及理想人格。通过美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学生更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谐的、高雅的文化艺术修养也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传播达到艺术与科技相融合。发展校园文化的美育也是影响学生美育的关键点,从而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审美”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八)强化校企合作对学生美育影响

加强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参与度,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企业需求,探索公共艺术教育与企业的联结点,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和校企合作,让美育的以美育人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相结合。改善教学机制体制,结合企业需求,探索公共艺术教育与企业文化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创造思维,增强就业竞争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提升创新思维与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综合素质,增强了他们在创造劳动时获得美的愉悦感和美的成就感。更加落实了引导学生立德树人,立志成才的培养目标。综上所述,公共艺术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它所面向的是全体非专业的学生,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艺术专业型人才,而是培养学生审美品味,使其成为具有高尚情操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成为高素质以及高修养的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定位,激发内在优秀品质,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积极向上的作用。美育的提升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建立人文素质培育的新体系,坚持以美育美、以美育人、美美与共,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塑造完善性人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晶.开创新时代美育工作新局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21(8).

[2]杨武.把美育工作贯穿大学艺术教育全过程[N].广西日报,2018-10-25(13).

美术教育研究篇8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学前美术教育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25-02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等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学前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应体现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顺利实现当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了解幼儿审美心理结构

高等师范教育中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幼儿园教师,因此,“儿童”是整个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主要载体。也就是说,一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设置都要围绕着为了培养“儿童”展开。学前期的儿童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美育的前提,必须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1]了解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应从关注儿童画开始,儿童画是人类早期的生命活动,儿童绘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美术作品,可以说是一种教育品,是一种“儿童生命活动的显现和投射”。[1]通过研究儿童画,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特有的审美心理,包括感知形象能力和表现形象的情绪性等。皮亚杰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生命力有不同的领会,以此来映射他们不同的审美心理。年龄小一些的儿童仅认为一颗树是有生命的,但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则会分化出生命的运动和非运动。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程设置而言,应当在关注儿童审美心理结构这方面内容上下功夫,注重儿童审美理论知识的传授,那些认为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只关注技法高深的练习,忽视“儿童”这个主要载体会使美术作品失去活力,不能体现儿童美术的特征,从而在今后教学中得不到儿童的认可。因此,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而言,应让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深入体验,了解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成人的区别,从而准确地把握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与幼儿师范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课程设计是不同的,由于幼儿师范院校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差别,因此,幼儿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的课程设置相比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而言课时量相对较少,课程内容也较初级,学生不能够全面深入地学习美术技能和理论知识,未能在学习中展现出每个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特长,只是一些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对美的形态和结构等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做过多的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美术教育成为学前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培养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和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不仅能够胜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还能够做到在有所长基础上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而言,不仅要注重各种绘画手工等技能的掌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那么,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其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形态、结构等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2]下面分别从审美情趣、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审美情趣的激发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含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3]对于高师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审美活动已不仅仅停留在对优秀作品或者美好事物的欣赏,而是需要教会学生对于美的事物能够从有形和无形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挖掘其美好外表之外内在所蕴含着的美的意蕴,从美的根源去激发学生心灵,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名画的设计出发点和创作意图,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塞尚名画《三浴女》中,画面中三个身躯庞大的女人,虽然与当时普遍认可的女性美标准不相符,但塞尚的表现意图不是为了显示人物躯体的美感,而是抓住了人物动态中举手投足的姿态所表现出的活力和平衡感,是一种力与美的结合,表达出了一种有关户外自然界和生命力的微妙感受。又如梵高的作品《夜的咖啡馆》中,大多数画家往往把咖啡馆描绘成欢乐的场所,但梵高则运用带有生命力的笔触、油彩的厚度和明显分开的线条,表现了一群无处可去的不快乐的人,画面沉浸在一种人为的光线之中,显然一幅悲惨的社会景象,红和绿、紫和蓝的微妙搭配正是梵高增强画面冲击力的方式,这种独特的创作视角表现了咖啡馆不仅是使人娱乐休闲的地方,也是使人丧失理智、堕落和犯罪的地方。

(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审美理解力就是通过感受体验,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艺术作品内容的意义,是一种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文化熏陶的结果,要求克服以往日常的惯性思维,通过造型、色彩、构图、图形、线条、光源等形式将日常眼光转换为审美眼光,将普通的评判标准转变成审美标准,认识并挖掘作品蕴含的精神。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今后要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因此,审美理解力的培养不再只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外在定性的相互渗透,能够将事物从理性层面转移到情感层面,例如,我们看见彩虹,不再认为它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雨过天晴,通往幸福的桥梁。又如在靳埭强作品《勇破成规》海报中,原本很简单的一把尺子被赋予了多重涵义,尺子的另一面规矩、守旧被提炼出来,破尺则代表破旧的象征,表达了靳埭强先生要求青年学生“不要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的希望。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自然、器物、一石一木甚至一片字纸热爱的同时,做到“化物为意”,用艺术的眼光和品质去理解美、感受美,注重对美术文化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活动往往缺乏主题,设计思想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形象储备和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思想禁锢,缺乏内涵和艺术性。从而促进学生向更高的审美层次过渡,才能培养学生准确而又生动恰当的艺术审美理解力,从而把握艺术品的真谛。

(三)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对于高等师范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要因势利导,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学习表现技法的同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让审美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心灵体验,能够将丰富的认识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运用线条、色彩、透视、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将无形的想象力转化为可视的形象,如:漆画课程教学时,要求学生大胆利用各种材质和手段作画,教师可先出示用蛋壳材质做好的范画,蛋壳的特殊肌理和真实感在画面中呈现的视觉和心理冲击,能够激发学生想亲自动手制作的好奇心,并对这种工艺制作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并同时可以给学生列举出可制作漆画的其他材质,如棉花、零碎的绳子、树叶、绒线、蛋壳、铜丝等身边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工具,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观感和制作内容方面,从审美角度去选择适当的材料,打破常规,进行拓展思维训练,而不仅仅停留在笔这种单一的工具上,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发现美的事物,体验创造带来的视觉感受,最终达到情感上的愉悦。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激发他们更好地观察和热爱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危机与挑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9).

美术教育研究篇9

1、美术的教育目的和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和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靠于过程。假如说美术表现和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和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和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征和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和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非凡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和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和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4、美术的素质教育和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征摘要:①科学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和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和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和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定的教育评量体系和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和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和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二、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功能,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探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和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和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储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些功能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和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和创作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美术教育研究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本教育;审美能力;学习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88-01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是必修的一门艺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美术学习最根本的出发点,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感知、实践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积累对艺术的感知。下面,就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进行阐述。

一、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美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美术课要上得活泼高效,使学生情绪高涨、大显身手,就要根据教学需要营造一种符合学生思维的学习情境,使美术课堂成为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精神乐园。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同的途径,精心设计富有教学意义的生动情境,借助媒介,让学生感知艺术的魅力。例如,在“拓印树叶真有趣”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可以拓印的方法帮助学生去感知和表现叶脉的美。【教学片段】首先,新课导入,欣赏树叶。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让树叶变得像小精灵般可爱。引导学生瞧一瞧,春天到来的时候,树枝吐出了嫩黄的小芽儿;到了夏天,满树都是重重叠叠,深浅不同的绿色;秋天的时候,叶子又变成了红的、黄的、黄中带绿的。其次,课件欣赏,激发想象。播放课件,欣赏各种各样的叶子。在课堂上呈现一些在课前准备好的形态各异的树叶,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这片叶子像什么?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你们最喜欢哪一片叶子?你可以用它来做成什么?再次,叶画欣赏,拓印增趣。课件播放树叶拓印画,并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拓印示范。引导学生把笔平放,让笔心跟纸挨得紧一点,尝试拓印“小魔术”。经过拓印,树叶美丽的花纹出现了。叶纹好比人体的血管一样,通过它,提供给叶子生长的养料。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感受到叶脉的外在美丽,更能让学生在拓印中对叶纹进一步进行了解,感受到这些外表美丽的叶纹能为树叶输送养料的内在美。

二、重视学生灵感的培养,让学生实践美

一幅作品,要讲究艺术、讲究适当、讲究鲜明,更要讲究创造。美术学习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和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的景和物去认识和表现美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在实践中感知美和积累美。例如,在一次美术课上,以“热爱祖国”为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素材去创作。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画的国旗,有的同学画升国旗的画面,有的同学画向国旗敬礼的画面,还有的同学直接画美丽的国旗。有一位学生画了这么一幅画面: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操场上的国旗还没降下来,在风雨中收起了美丽的笑脸。这时,几个佩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奔跑着去解下旗杆绳索,画面非常感人。美术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唤起学生强烈的画画冲动,这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手绘能力,而且这种被真实打动的激情所迸发的创造活力,又使笔下的作品随情感的涌动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视觉效果以及生命力和凝聚力。

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探究美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应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才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实践。那么,学生也会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激起学生潜在能量,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实践,从而发现美术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以同桌之间、前后四人、男女生多人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激励、竞争提高。比如有的学生虽然动手能力不强,但想象力却很丰富,有的学生思路狭窄,但做工精细。开展合作学习,可以让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依靠,从而取长补短。比如“版面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学习小组收集材料,合作调查研究,设计一块别致的版面,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美术学习的过程,体会到集体的智慧。《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此外,美的教育不止于课堂。比如风景速写,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壮美,唤起强烈的画画冲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大自然中学美术,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这对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对发挥学生个性、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艺术学习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束语

一个拾柴者,背了一捆或者拉了一车柴草,但那仅仅是拾来的,再重也是拾来的重量;一个种植者,把种子播进田里,让植物的根系在地上形成,那才是真正丰厚的创造,未来可以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一位美术教师,用美学培育成长的一代新人,将来不一定去当画家,然而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开阔的眼界,却会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吕轶敏.寓画于情以情动人――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