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十篇

时间:2023-12-07 17:47:04

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篇1

【关键词】 会计原则;教育成本;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比较注重社会效益。然而,高校的可持续 发展 也离不开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各高校要积极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但是,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只有遵循特定的会计原则才能控制教育成本、改善内部管理,才能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为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应按照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进行。由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主体非经营性活动基本不核算成本基础之上的,所以有些会计原则与核算成本的要求产生了冲突。为了保证教育成本核算的质量,高等学校在遵循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大部分会计原则基础上,还须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对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时存在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处理原则,对预算资金的收支处理按照收付实现制处理,对经营活动收入和支出的处理按权责发生制进行。那么什么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呢?

根据

根据《事业单位 会计 准则(试行)》“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但是目前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没有对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进行区分。依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标准,可以确定事业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基本建设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而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单位支出根据配比原则不能计入 教育 成本。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成本,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成本。要准确核算教育成本,就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高等学校的支出中,也存在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要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也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四、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反映。这条原则是事业单位会计特有的一条准则,它只存在于事业单位会计。这是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区别于一般 企业 的重要特点之一,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类专项资金和专用基金,应当根据指定用途使用,不能挪作他用。专款专用原则对于高等学校的资金使用权限固然有所削弱,但却是出资者对其资金使用的一种约束和控制,是对高等学校不要求投资回报的资金使用的一种要求,是出资者权利的体现。

在资金投入主体较多,投入项目较多的高等学校,必须按资金取得时规定的不同用途使用资金,专款专用并专设账户;会计报表应单独反映其取得、使用情况,从而保证专用资金的使用效果。“专款专用”原则是预算会计特有的会计原则,充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按出资人意愿使用资金的思想。高等学校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此项原则,保证国家利益的顺利实现。

权责发生制原则、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会计主体,正确地核算收入和成本,是高等学校核算教育成本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 参考 文献 】

[1] 郭睿.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04).

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篇2

    【关键词】 会计原则;教育成本;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比较注重社会效益。然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各高校要积极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但是,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只有遵循特定的会计原则才能控制教育成本、改善内部管理,才能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为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应按照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进行。由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主体非经营性活动基本不核算成本基础之上的,所以有些会计原则与核算成本的要求产生了冲突。为了保证教育成本核算的质量,高等学校在遵循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大部分会计原则基础上,还须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对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时存在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处理原则,对预算资金的收支处理按照收付实现制处理,对经营活动收入和支出的处理按权责发生制进行。那么什么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呢?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编的《会计》(2005)一书中对权责发生制的界定:“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依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个基本前提来正确划分不同会计期间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归属,并运用一些诸如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项目来记录由此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

    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在现金收付的基础上,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应计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应计的收入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用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企业经营活动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而其损益的记录又要分期进行,每期的损益计算理应反映所有属于本期的真实经营业绩,收付实现制显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此,权责发生制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高等学校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假设:高等学校会计核算要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里国家预算资金的运动,以本期实际收到和实际支出的资金作为核算的数据,准确地反映报告期的预算经费收支情况,以检查国家预算中有关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收付实现制并没有准确反映学校的收支情况,导致账面的资产和负债与实际不符。例如高等学校学生欠缴的学费不在账面反映。目前学生欠费额相当大,少计了学校资产。另外,固定资产一次性全部计入支出,导致当期支出数额庞大,并且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同时通过固定基金核算的固定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的价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维持固定资产的再生产,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脱节。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经济交易与流转发生背离的情况非常普遍,以信用为基础的现代结算方式种类繁多,各种应收未收、应付未付、预提和待摊的交易与经济事项和现金流转的背离程度相当大。要准确反映和核算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采用企业成本核算中普遍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成为一种必然。采用权责发生制是高等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收支配比的需要。它不仅有助于进行正确核算教育成本,而且能如实反映高等学校在教育经济活动中的权利和责任。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是投入在先,使用在后。对这些固定资产通过“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来核算。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净值。另外,对银行贷款利息的偿还和欠发工资等这类负债,在收付实现制下只在偿还时才计入账簿,低估了财务风险,而在权责发生制下每月都要计入账簿,可以全面反映高等学校的债务状况和各期教育成本水平。

    二、收益成本配合原则

    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又称配比原则,它要求费用与其相关收益相匹配,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匹配、相比较。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或产出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配比原则是根据收入或产出和费用的内在联系,要求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为取得收入或产出所发生的费用在同一期间进行确认和计量。

    收益成本配合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的确认要求,用于利润确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会带来一定的收入,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有利得必有所费,所费是为了所得,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利润正是所得比较所费的结果。收益成本配合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费用归谁负担。受益原则承认得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并非所有费用与收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须按照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有因果联系的直接成本费用和没有直接联系的间接成本费用。直接费用与收入进行直接配比来确定本期损益;间接费用则通过判断而采用适当合理的标准,首先在各个产品和各期收入之间进行分摊,然后用收入成本配合来确定损益。

    在实际工作中收益成本配合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合,将收入或产出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合,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同时期的成本费用相配合。例如为培养教育学专业学生所发生的支出不能计入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本中去,把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在计算成本时剔除。本学期购买的教学用品支出不能计入下学期中去。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规定:“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经营支出与相关的收入应当配比”,并没有对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收益成本配合原则进行规定。但是在核算教育成本时采用这一核算原则,能够准确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准确计算出一个时期或某一项教育产品成本。高等学校各项成本的计量必须在确定成本对象之后合理、准确地应用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将教育的费用与教育的收益相配合、将科研的费用与新知识的产出或技术改进相配合。

    三、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又称“收益支出”,是指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发生时,都应记入当年有关成本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指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效益涉及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支出,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与收益性支出相对称的。它是指单位发生其效益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构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支出。

    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后者先记作资产,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分年摊入各年成本费用。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和正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当期费用,多计了资产价值,虚增利润;反之,则多计了当期费用,少计了资产价值,虚减利润。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本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凡是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并在产生效益的几个会计期间内均衡地摊销,分别计入几个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但是目前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没有对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进行区分。依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标准,可以确定事业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基本建设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而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单位支出根据配比原则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成本,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成本。要准确核算教育成本,就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高等学校的支出中,也存在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要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也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四、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反映。这条原则是事业单位会计特有的一条准则,它只存在于事业单位会计。这是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区别于一般企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类专项资金和专用基金,应当根据指定用途使用,不能挪作他用。专款专用原则对于高等学校的资金使用权限固然有所削弱,但却是出资者对其资金使用的一种约束和控制,是对高等学校不要求投资回报的资金使用的一种要求,是出资者权利的体现。

    在资金投入主体较多,投入项目较多的高等学校,必须按资金取得时规定的不同用途使用资金,专款专用并专设账户;会计报表应单独反映其取得、使用情况,从而保证专用资金的使用效果。“专款专用”原则是预算会计特有的会计原则,充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按出资人意愿使用资金的思想。高等学校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此项原则,保证国家利益的顺利实现。

    权责发生制原则、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会计主体,正确地核算收入和成本,是高等学校核算教育成本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郭睿.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04).

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原则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学校和教师应当尊重教育规律,根据具体实际,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遵循一些指导性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本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全体性原则、个体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基本出发点是人,是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教学模式应当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人本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坚持以人为本,要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的安排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始终以学生发展素质能力为出发点。(2)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和要求,保护自尊心,提高自信心,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取得成就感,从而主动地学习。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分层次教学中,应当将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相结合,防止挫伤学生的自尊心。(3)坚持以人为本,要摈弃传统上语文教学单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标准的观念,树立语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语文学科的交际工具性,教学应当重点发展学生相应职业领域所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人文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人文,培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类似于“说文解字”,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语文知识予以解构和概括,忽略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打好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比较薄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人文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在教学过程中,把培育人文素养摆在首要位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要体现人文性要求。(2)将语文学科和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联系起来,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开阔视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人文基础,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扩展知识,提高修养。

三、全体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语文能力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达到教学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学的全体性,也体现在学生集体的能力提高和集体精神的培育。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全体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的是:(1)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寻找语文后进生的闪光点,精心设计提高策略。(2)以“纲”为纲,按照语文教学大纲,严格要求全体学生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四、个体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尊重个体,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个性化发展,是语文教学创新的立意所在。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个体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和评价考核,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自主创新,对于主观性学习内容,不预设固定“框框”和标准答案,避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3)在分组合作学习中,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特点,科学分组和安排活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运用集体动力改正缺点和不足。

五、可接受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可接受程度。创新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废立”,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的年龄和心理力量的许可,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适合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学创新不应一蹴而就、盲目冒进,而应理性分析,稳步推进。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可接受原则,教师应当注意的是:(1)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循序渐进,步子不要过快,采取阶段性递进策略。(2)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根据学生反应来调整教学进程,经常与其他教师、家长和用人单位保持沟通,及时反馈,争取各方面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和支持。

六、实效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实效,保证教学创新取得实际效果。很多教学改革由于流于形式,最后都收效甚微。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实现相应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篇4

(一)循证教育学理论的内涵

循证教育学也被译为“基于证据的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严格遵循研究证据,使个人智慧经验与最佳证据有效整合进行教学决策。荷兰三所大学(包括阿姆斯特丹大学)组建的循证教育学研究所(简称TIER)对此定义进行了延伸,主张“循证教育学是遵循有效的最好证据完成教育决策及教育实践的一种哲学。它意味着必须通过科学评估之后才能应用或大规模推广具体的教育决策。它不仅指对干预评估证据的积极收集,而且也指对教育育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的一种行为或态度”。

(二)循证教育学在创业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1.有效地拉近了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创业教育实践的距离。

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实践之间本身存在矛盾,创业教育也是如此。长期以来,创业教育理论与创业教育实践更像两个平行序列: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内容与实践脱节,甚至有大量重复、空洞无物的研究:而研究结果的呈现形式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既不能满足创业教育实践的需要,也增加了将研究理论应用于创业教育实践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者并不是专业从事理论研究,难以获得最新的创业理论进展,判断理论的优劣及应用理论均有困难,因此,创业教育实践只能与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处于一种隔离状态,难以推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进步。循证教育学的出现有效地拉近了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创业教育实践之间的距离,对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创业理论研究更为关注创业教育实践的需求,能指导创业教育实践,而实践问题的解决也会帮助创业理论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2.在创业教育理论内部分离出了应用理论。

教育工作者通过研究得到的教育学知识或结论被称为教育理论。它包括基础研究获得的“基础理论”与通过应用研究获得的“应用理论”。基础研究是指在无明确应用导向下对教育现象本质及其规律的研究。而应用研究则有明确的应用导向,强调在相关的实践领域中运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真正能指导教学实践的是应用理论。循证教育学将创业教育理论分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提供可具体操作的步骤在众多可行性方案中选择最适合的实行方式。比如,目前美国高校流行三种创业教育模式:聚焦模式、磁铁模式和辐射模式。三者在教育花费、教育获益、实施计划及难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选择何种模式更好,要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进行深入的证据收集及科学评估,甚至通过对照试验研究获取证据,获得最佳证据的创业教育模式就可以进行推广。

3.有益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业教育体系。

在传统的创业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其自身的实际需求也往往被忽视,教育效果不明显。而创业教育目标的核心内容是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提升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在教学思路上要求重视学生个人主体,使创业教育能充分回应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在循证教育学的框架下,受教育者不再只是一个平均数的概念,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学生个人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价值观、家庭环境及创业热情等因素均可以得到充分的重视,加强了互动式的沟通和交流,尊重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大程度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及进行创业实践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得以提升,可有效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4.平衡创业教育体系中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研究者四方的关系。

管理者与研究者在传统的创业教育体系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被动接受,对教育政策、方式及内容的评价及监督没有发言权。研究者认为教育者过于依赖于个人经验,对经研究证实具有良好效果的方案视而不见;管理者很难避免根据自身的理论偏好或利益倾向进行决策;教育者则抱怨理论没有普遍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而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循证教育学的产生在他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之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凡事都要重视证据,基于科学的研究证据基础上有效平衡四方的关系。研究者提供证据;受教育者可以基于证据对教育者提出教学要求;教育者遵循证据教学;管理者遵循证据进行管理,可以更为轻松地协调各方。这样参与创业教育的四方遵循循证理论能够有效地进行相互沟通,分工明确,形成合力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循证教育学的5A实践步骤及其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框架结构

(一)循证教育学的实践步骤

循证教育学是一种教育哲学,但也有固定成熟的5A实践步骤:一是提出问题(Ask)———将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以标准化形式提出以便检索。二是获取证据(Access)———检索是否有研究指南或标准可以解决该问题,如果没有,登陆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及试验结论等证据。三是判断评价(Ap-praisal)———将收集到的证据分级判断,找出最佳研究证据。四是应用实践(Apply)———根据最佳证据推荐的教育策略进行实践。五是效果评估(Assess)———评估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二)循证教育学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结构

创业教育体系中的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研究者四方被循证教育学有效整合,形成一个整体框架结构:

1.研究者为创业教育实践提供最佳证据。

循证理论根据研究方法对证据进行科学性分级,研究方法越严格,该证据的级别就越高。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控制试验或系统综述所获得的证据级别最高;准实验研究及相关研究获得的证据次之;个人经验与专家意见居最后。证据的采用次序由高至低。在创业教育研究初期都是从处在证据级别最低的观察报告及个案研究开始的,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目前标准化的创业教育方法及相关的试验研究已趋于成熟,拥有大量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文献。面对纷繁芜杂的研究结论,循证教育学理论有了用武之地,能应用科学方法迅速找到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最佳证据,基于研究证据进行科学实践。

2.教育者基于证据进行创业教育决策。

循证教育学主张教育者基于科学证据教学,而不仅仅是基于个人智慧。创业教育内容涉及广泛,对教育者要求较高,甚至需要有一定的创业经验。教育者如果完全依靠个人经验进行单兵作战,力量过于单薄,而依照循证理论的步骤,教育者可以通过更为广泛的途径获取关于创业教育的最佳证据(包括其他研究者或教育者提供的最佳证据),相当于与研究者及其他教育者结成同盟进行集团作战,并且能够科学评估这些证据,根据最佳证据进行创业教育实践。这样即使普通教育者(不必是专家或精英)都可以遵照执行,有效提升教育者的创业教育实践能力。

3.受教育者参与创业教育的决策。

传统的教育者主宰教育实践的整个过程,受教育者只有被迫接受,缺乏主动性。

循证教育学为受教育者接触相关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与渠道,使其提前预见研究证据的判断、干预及结局。加上受教育者可能已经获得一定的创业专业知识及经验,他们可以基于证据与教育者积极协商,共同决策,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确保创业教育实践顺利高效进行。

4.管理者可以协调整个创业教育过程

依照循证理论,实践前需要有研究证据作为支撑,实践完成后,需要即时总结并评价教育效果,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以证据形式反馈给管理者,管理者遵循证据协调:一是制定有研究证据支撑的创业教育政策,严格评估创业教育成果的科学性。二是利用项目审批、财政资助、、著作出版等方式引导研究资源的分配,使研究者关注急需研究的创业教育问题。三是组织相关专家,针对具体的创业教育问题,制定出创业教育指南、标准甚至建立数据库,供教育者更容易检索所需要的研究信息。

三、循证教育学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实践评价

相对于西方国家60多年的创业教育发展历史,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各地发展不平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不完善,而循证教育学将科学方法引入高校创业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质量及效益。

(一)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相关文献数量也大幅度提升,但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积累周期长,难以满足创业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理论及课程设计大多借鉴美国、英国等国家,或者整理零散的创业活动案例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多不确定,没有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反馈。应用循证教育学可以严格评估这些创业教育决策和实践结果,基于科学证据进行创业教育,反馈总结经验促进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同时大幅提高教学效率与实践质量。

(二)紧贴高校的自身特点构建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

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正当程序;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3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用了很大的篇幅对教育改革进行阐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炼出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要点,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去行政化,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加强和推进正当程序原则的实施,以有效保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促进高校学生管理行为健康有序发展。

一、正当程序及其对规制行政权行使的价值

正当程序是英美法上一个重要的和法治原则。当今发达国家,正当程序已发展成为其宪法和法律的重要内容,在保障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日益重大的作用。

(一)正当程序的内涵。历史上英国首先具有了正当程序的思想,正当程序在美国法院的司法审判实践中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法院不断地进行创新,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程度也不断提高。依照英国法和美国法,正当程序主要内容包括:

1、听取陈述和申辩。行政主体作出对行政相对人不利的行政行为,应当保障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权利的实现。

2、自己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所谓“自己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就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处理涉及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务或裁决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争议时,应主动回避或应当事人的申请回避。”

3、说明理由。行政主体作出决定或裁决时,特别是作出对行政相对人不利的决定或裁决(符合法定保密要求的除外),应说明所依据的事实状态和法律依据,证明所依据的事实和相关法律、法规与作出决定或裁决的内在逻辑关系。做到证据真实、充分、有效,依据合法、有效,定性准确、恰当、合理。

(二)正当程序对规制行政权行使的价值。正当程序价值理论对程序工具主义存在较大的分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正当程序价值属于程序工具主义,这部分专家将程序看作具体的使用方式,是实体法的关键方法,能够有效、迅速地促进其实行。但是这样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没有看到它对实体法的重要作用。反对者则认为实行公平、公正的步骤程序未必会获取良好的结果,并且实行不公正程序导致不公平结果的可能性更高。实体规范的正统性、合法性和权威性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公正程序所赋予的,是程序制度运作的结果。以上对程序价值的讨论是以程序对于实体或结果正义的价值视角来探讨程序价值的。

发达国家的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充分了解到程序的独特作用,它能够区别于仲裁结果,这些专家根据不同的方面发现程序具有独立于结果的价值。笔者比较认同的是马修的“尊严价值”理论。该理念把实体权益、程序性权益进行了区分。该理念比较重视的是,在仲裁的过程中,有没有很好地维护当事人的自尊。所谓维护自尊,就是指人性化地设计法律步骤,让当事人在程序实行的过程中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享受充分的尊重。综上,要想实现正当程序的价值,不仅要切实保证人的权益,相较于实体,自身也要具备高度的独立性。人的尊严、权利和价值是正义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初步评价

要探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新思路,必须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认识。

从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规范暴露出,对高校学生管理特别是纪律处分管理相关规定存在重原则、轻程序;操作性有待提高;校规校纪较之相关法律法规更加严格等方面的问题。

(一)重原则、轻程序。在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文件中,虽然对高校学生纪律处分进行了法律规定,但其法律法规原则性条款较多,程序性规范较少。如《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履行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如果学生对学校的处分结果不认同或者质疑,有权利申诉,可以对学校的某一部门或者某个老师剥夺、损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诉讼。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也重申了受教育者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和高等学校具有纪律处分权,并规定了高等学校的纪律处分权的行使须经过校长办公会议或者校务会议,但是没有规定更详细的程序。

(二)操作性有待提高。与《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相比较起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用了近11个条款描述了学校纪律处罚所必须遵守的程序,并较多地描述了高校学生纪律处分的一些具体的执行措施和细则。根据这些细则的规定,高校对违纪处理必须按照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处罚规定的进步性,但对学生陈述、申辩、申诉如何保证真正实现的具体细节涉及的比较少,申诉的操作性规定亦不够完善,听证制度更是缺失。

(三)校规校纪较之相关法律法规更加严格。高校虽然依据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等文件做出学生管理规定,但多数高校本着从严治校,制定的校规校纪较之相关法律法规更加严格,具体详列了违纪行为的种类、程度和相应的处分,对学生的纪律处分规定内容,义务多权利少,且明显偏重惩罚,形成了对法律法规的越位,导致实体的不公正。

三、高校学生管理遵循正当程序的必要性

对违反纪律的高校学生行使处分的权力理应遵循正当程序的理由,主要在于实现高校依法治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学生因各种原因高等学校的案件时有发生,常常见诸报端或其他新闻媒体。但是,由于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违纪处分工作中缺乏正当程序,往往导致学生权益受到侵犯不知所措,更谈不上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一方面不利于促进高校依法治校,也损害了高校的形象;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淡化了人们特别是祖国未来建设后备军对程序正义的信仰。具体说来,高等学校学生管理遵循正当程序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遵循正当程序是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引入正当程序,要求高校制定具体规范的管理规定,这样可以帮助高校建立起合理的权力使用制度,明确双方在教与学、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有助于规范学生管理权力行使程序,形成合理的高校学生管理权力执行机制和执行监督机制,可以起到确保高校管理行为在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的作用,有利于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形成。

(二)遵循正当程序是促进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需要。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学和管理中,还有许多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和教师不平等对待学生,忽视和伤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当前,对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已经逐渐转变为对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考量,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并不仅仅要履行规定的义务,学生还可以享受应有的权利。因此,高校学生纪律处分权行使中按照正当程序,这是促进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措施,也有助于学生增加权利义务知识,从而适应社会大方向的需求,促进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三)遵循正当程序是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正当程序要求高等学校的一切处分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同时也赋予了相对人被告知学校行使处分权的程序要求,以及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陈述、辩解和获得救济的权利。所以说,按照正当的程序对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行处分,其本质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权益。此外,正当的程序还能够防止高校、等恶劣行为,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落实高等学校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也才能把对学生实体性权利侵犯的危险降到最低,以保护学生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四)遵循正当程序是减少学生与学校矛盾冲突的需要。通过调查和访谈,笔者体会到,如果一个处分决定合法合理,即使该处分决定结果对学生十分不利,学生一般也会心甘情愿的接受。而合法合理的处分的前提只有正当程序。因此,如果学校对学生所做出的决定合乎正当程序,学生无可挑剔时,不仅能够提高学校处分决定的可接受程度,学生于情于理也不会寻求其他救济途径尤其是把学校告上法庭,学校也就避免了很多麻烦,这有利于减少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冲突。

四、高校学生纪律处分权行使遵循正当程序的可行性

最高人民法院江必新在2010年5月11日,就统一行政程序立法相关重大问题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他表示:“行政程序立法时机已经成熟”,“正当的程序具有充分吸纳民意、集中民智、维护民权的作用,使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贯彻到执政活动之中”,以上叙述我们能够看出我国政府在维护高校学生纪律处分规定方面的努力和决心。而且从目前相关法律机构的立法趋势上看,这些努力已经付诸实践行动。

在具体分析国外众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不同法系都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正当程序做了限制,他们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在普通法系,英美等国家没有公法与私法的区分,他们观念中的正当程序是保证权力机关合法执行的基础,同时所有的单位、组织在进行活动或者行使权力时,都应当遵循正当程序的具体要求和规范。就拿英国来说,其尊崇的正当程序的重点不是学生能够按照正当的程序享受应有的权利,而是高校在进行学生纪律处分的时候能否按照正当程序进行,尤其是在结果不利于学生发展时,能够遵循正当的程序。再说美国,它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其他权利进行规定并且提供保护措施,这些都是有正当程序保障的。高校对学生作弊进行处理的程序、学生不认同进而申诉的程序等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也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另外,在其他的规章制度中也有不少的程序规定。

德、法等国的关注重心在于学生的行为,学生的行为是高校是否采取正当程序的衡量条件。如果是事实情况或者是与之有关的情况,都会按照正当的程序处理,尤其是听证会。由于事实情况需要用听证会来处理,所以听证会必须按照正当的程序进行。具体谈一谈德国的正当程序,它的涵盖范围包括高校处理不当的行为,还包括高校拒绝学生申请的行为。比如说某生打算申报助学金,同时给出了具体的说明,但是学校关注的是学生不具备申请人资格的条件,因而不能继续发放,在决定作出之前,学校必须向该同学表明法律依据,而且应当听取其意见。

正当程序条款,在保障学生宪法权利上极有影响,因此对正当程序的审查是法院处理学校对学生处分之诉的重要原则。我国在规范高校管理的司法实践中,将正当程序的思想观念顺利地运用到“田永案”、“刘燕文案”的实际处理过程当中。并且“田永案”和“刘燕文案”中双方争议的焦点之一也在于程序缺失。毫无疑问,程序的保障在实体权利的保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院在审查学生管理行为的纵深程度时,势必考究到正当程序原则。参考国外的做法和我国的司法实践,我国在高校管理中应遵循正当程序的原则,使这一原则发挥其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独特功能。如同“一个健全的法律,如果使用武断的专横的程序去执行,不能发生良好的效果。一个不良的法律,如果用一个健全的程序去执行,可以限制或削弱法律的不良效果。”

五、结语

承担着社会重要职能的高校在依法治校的今天,只有引入正当程序,树立和体现法治精神,严格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满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遵循程序公开、相对人参与、以人为本和处分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优化高校的依法治校的环境,才能减少高等教育领域的法律纠纷、优化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秩序、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促进高校学生管理行为健康有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5.

[2]丁玮.美国宪法上的正当法律程序――一个历史的视角[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4]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篇6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知道,在校中学生正处在一个思想不很成熟、人生观正在确立的过程,造成了中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中学生的心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点:第一、学生辨别能力弱,容易受社会上及校园里各种不正之风的直接侵蚀,使他们道德沦丧,个人主义思想膨胀;第二、近年来一些学生在自我价值的选择上过分强调功利性,只顾个人的利益,不惜损坏他人及社会的利益;第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不少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导致他们看法偏激,对前途忧心忡忡;第四、教育和管理的的不到位,有的学生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而走上犯罪道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年龄也向低龄化发展。这些问题说明,正视中学生们的现实问题、加强中学生法制道德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时代的要求,强调学生应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校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应与社会紧密结合,不应把教学独立开来,在教学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联系教学内容,适时地渗透法制观念,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因此,在各科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发展。加强法制、道德教育,做到 “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已刻不容缓。

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也是法制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目前,中学课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法制课程,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更重要,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应该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学科的老师应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发挥各有关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自身特点,进行法制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遵守礼仪,遵循规章,从而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并将其有机渗透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

一、挖掘开发英语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如何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其实,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意识,同样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依据英语课程的特点,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使英语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与此同时,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也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平台。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在我们使用的这套人教版英语教材中蕴涵着不少重要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出教材中这些显性和隐性的素材,潜移默化地将“两纲”教育、法制教育的内容渗透其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

在人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交通规则、学校规章制度、家庭秩序的意识。在教学七年级下册UNIT 4 Don’t eat in class.时,给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中第四十三条: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以下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让学生知道不能在教室吃东西、不能在走廊上奔跑,不能打架,不能在教室里听音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应遵守课堂纪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让他们为共建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无论是交通规则,还是校规,作为一名中学生都应该了解并且认真遵循它们。对他们来说,树立这些最基本的规则意识,也就是法制意识形成的基础。在UNIT5 Why do you like kolas?让学生不仅了解动物的种类和分布,例如;熊猫产于中国,狮子产于非洲,树袋熊产于澳大利亚等,还更应该知道这些珍贵的动物由于环境的恶化,以及人类的贪婪戮杀,使得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滥杀动物是违法行为,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其中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是违法行为,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爱护野生动物,勇于同不法份子作斗争

二、英语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人教版八年级(上)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就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让学生知道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学生要德、智、体等等方面全面发展。

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制教育;渗透

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而中学课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法制课程,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更重要。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应该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英语老师应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渗透法制教育,发挥英语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那么,在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积极渗透

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从七年级开始,就循序渐进地渗透着这样一种由浅入深的法制意识的形成过程:学校、家庭、社会,规则无处没有,人人都离不开规则,社会也必须在一定的约束下才能够正常运转。中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必须遵守规则,遵纪守法,才能利己利民,才能够健康而茁壮地成长!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如何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其实,作为英语教师,同样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依据英语课程的特点,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使英语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与此同时,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也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平台。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在我们使用的这套仁爱英语教材中蕴涵着不少重要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出教材中这些素材,潜移默化地将法制教育的内容渗透其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

在仁爱版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交通规则、学校规章制度、家庭秩序的意识。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3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去邮局是哪一条路)Section B在介绍了问路的基本句型之后,紧接着学习了一些交通标志,如:Turn left(左转) /No right turn(禁止右转) / No left turn(禁止左转)/ Turn right (右转)/ Go straight(直走) / No parking (禁止停车)/ No U-turn(禁止掉头).在Section C中介绍了交通规则的罚单,如:a ticket for speeding (超速罚单)/ a ticket for drink-driving(酒后驾驶罚单) / a ticket for Parking in the wrong place / a ticket for making a wrong turn. 告诉学生在公共场所应该遵循的交通规则,然后对school rules(校规)展开了讨论,如:Keep quiet in class.(上课保持安静) Do your homework after school. (放学后做功课)Don’t be late for school.(不要上学迟到) 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不要在教室里吃东西)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增强了依律办事的意识,让他们为共建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无论是交通规则,还是校规,作为一名中学生都应该了解并且认真遵循它们。对他们来说,树立这些最基本的规则意识,也就是法制意识形成的基础。

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渗透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8 Topic 2 Section C中的短文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惯)分别介绍了在日本、泰国、穆斯林国家、巴西、印度尼西亚,在这些国家有哪些是不允许的行为,可以让学生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些规则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对他们来说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往往印象会更加深刻。

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篇8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法律法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学习技能的地方,还是学生社会身份即将发生重大转变的场所。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在社会工作中的表现,乃至影响到整个未来社会环境的发展。我国教师法中明文规定:“各级任命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中共十报告中亦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因此,作为高校教师,无论是从本职工作需要出发,还是以遵循党和国家政策为出发点,都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

1 教师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他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进而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同时,还由于对进入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在道德品质上都有善有恶,从来就没有尽善尽美的“完人”。而社会又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教师道德水平的要求、教师道德人格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这样必然要求教师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以便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品格,从而更出色地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所以,为了确保教师的师德师风,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能把认识落实到日常的实践工作中去,国家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和组织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加强对新聘教师的培训工作。唯有如此,才能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保证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认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基本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 遵守法律法规是时代对高校教师的管理要求

法律法规对于规范高校教师队伍管理工作尤其重要。中共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杜绝教师队伍中不良行为的出现,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从制度和管理上保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严于律己,切实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来要求自己。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法,主动学习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保证自己从教育内容、方法到手段都要符合法律的规定,要把法定的职业规范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严格以法律为尺度,依照法律进行教师职业行为的选择。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先进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我国教育法中明文规定,教师有下列行为之一将会遭到行政处分或解聘: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给教学工作造成损失,体罚学生,品行不良、侮辱学生。频频被媒体曝光的不良教育事件,拷问学校老师的法规意识。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坚决不能犯这样的错误。其次,教师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熟悉《教师法》,能够维护自身的权利。教师具有教育改革实验的权利,从事科研交流的权利,指导学生作品的权利,获得国家规定的福利报酬等权利。比如,约翰布鲁塞尔曾经论述学术自由的合理性:认识的,政治的,道德的。三者缺少其一,其学术自由就不可能实现。当然,学术自由也不是没有限制的,不能违背四项基本原则,不能有悖于我国的宪法基本法。

3 两手都要抓,共同促发展

高校教师既要遵守职业道德,更要遵循法律法规要求。职业道德是基本的职业操守,作为一名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坚持高尚的气节,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法律法规则严格规定了教师的行为准则,是神圣不可逾越的。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保障自身素质和人生修为的品质,那么将会避免很多校园悲剧的发生。当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里面逐渐提高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和疏导,这也需要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

在日常工作中,高校教师要把工作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二、为人师表。要求我们在课上尊重学生,不能完全以自己的意志来要求学生,要懂得自由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但也要明白大学是一个自由发言的殿堂,无需使所有人的观点都成为一个模式,这样反而束缚了学生们的个性。四、终身学习,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特别快,也要求我们坚持信息技术的学习进修。

4 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文明的进步,法制意识和精神修养均需要进一步提升。面对青春敏感的当代大学生,高校教师积极正确的思想引导必不可缺。

高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贯彻十精神,高校教师既要遵守职业道德,又要遵守法律法规。通过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教师更进一步认识到: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懂得教育的规律,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遵规守法,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实施自己的义务,又能够确保自身权利。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教师的行为,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法律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我国乃至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和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篇9

关键词:一般性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原则和路径

商务英语人才日益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国际商务往来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交往、国际贸易、商务互动中的效率和效益。然而,我国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着培养目标过高和单一的问题。作为地方经济发展重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依托的地方理工院校,很多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其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适应市场需求自然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一、对我国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

目前学术界研究商务英语的文章非常多,但是讨论人才培养目标的很少。即使少量的几篇文献,也大都是在机械地、照本宣科地复制教育部关于商务英语本科教学的文件。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之“本”,不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研究其他问题都属于舍本逐末。

(一)我国现阶段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时展、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而设置的,是国际商务教育与英语语言教育的有机统一。2009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合理的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根据该指导性文件,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包括四种基本素养:一是英语语言交往能力,包括口头交际、沟通技能和书面表达能力;二是相关的科学知识与理论的积累,主要包括经济、管理和法律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三是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四是灵活运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能力。这些因素缺一不可,相互统一。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还具体规定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规格:(1)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2)熟悉英语国家文化,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3)系统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具有第二外国语的初步应用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用英语撰写与国际商务相关的毕业论文。客观地说,教育部所制定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的门槛是比较高的。

(二)我国现阶段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教育部关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的规定为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总体目标明显具有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当时在我国第一个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及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同时也为我国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提出了基础性要求。当时开设这一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主要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办学层次和办学实力相对齐整、比较统一的高校。从这一现实出发来看,教育部所提出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是合情合理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评估不合格就意味着这一专业将会被停止招生或者被取消,所以各个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都不约而同地照搬教育部的规定。但是,随着我国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随着我国国际贸易总量的迅速攀升,社会和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非常迫切,并呈现出多维的层次:既需要复合型商务英语高级人才,也需要精通某一领域的商务英语应用型特色人才。从现实层面思考,每个高校的办学实力不同,办学历史不同,办学环境不同,学科特色不同,师资力量不同,学生水平不同,各个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培养整齐划一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也正是考虑这些因素,教育部在本科教学评估标准中增设“特色”一栏,要求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实力、办学历史、办学环境等,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另外,教育只有真正从社会现实出发,从具体的教育对象出发,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更好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商贸实践,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做出贡献。从这个角度讲,各个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有差异,有区别,有不同,既要针对具体的社会现实,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又要体现商务英语专业学术共同体关于人才培养的基本共识。当然,教育部关于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要求只是基础性、方向性的指导性文件,它提出的商务英语本科教学要求,既要具有战略高度,具有相当的涵盖性,又要考虑到商务英语快速发展的现实,还要着眼于各个层次的高校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各个层次的高等院校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在遵守学术共同体的基本共识的基础上,遵循差异性发展的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积极探索适合于自身条件和市场定位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基本原则与可行路径

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篇10

论文关键词:女职工;维护;权益;女职工学校

近年来,电力系统各级工会组织广泛开展的办好女职工学校活动,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受到广大女职工的热烈欢迎。女职工以校为家,积极地参加女职工学校的各种活动,可以说女职工学校不仅是女职工学习技能的课堂,展示才艺的舞台,还是女职工维护权益的阵地,特殊利益的家园,女职工学校始终发挥了为女职工的崛起而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女职工学校产生的背景

电力企业工会组织历来重视女职工工作,把女职工工作当做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建设上,工会组织普遍建立了女职工委员会,配备了专职女职工工作干部,即使是基层部门分工会,也设置了女职工委员。也就是说,认真贯彻执行了哪里有女职工,哪里就要建起工会女职工组织的原则。更为重要的是,如同维权是工会组织最基本的职能一样,依法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是工会女职工组织的基本职能,成为电力企业工会整个女职工工作的“重头戏”。

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包括女职工的政治权益、文化教育权益、劳动权益、财产和婚姻家庭权益及人身权益等。女职工的特殊利益是指国家针对女职工生理特点而制定的特殊保护措施,重点是对女职工的劳动保护。

客观公正地说,电力企业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基本是能得到保证的,如女职工一般被绝缘于禁忌从事的劳动,如高处架线作业等,再如一些并不适合女职工的强体力强度的岗位,也罕见女职工的身影,以往引为夸耀的“三八变电所”、“三八操作队”销声匿迹。一般情况下,女职工大都集中在体力强度不大、无损于身心健康的岗位上,如供电企业的营销部门,特别是窗口服务岗位,乃至出现了清一色的“娘子军”。还有绝大多数电力企业都为女职工进行定期体检,同时办理了女性安康、生育等险种。另外在女职工的提拔使用、评比先进、同工同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电力企业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努力消除性别歧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力企业女职工工作一片莺歌燕舞,且不说女职工本身一方面承担着职场和家庭的双重负担,另一方面还遭遇着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困扰。最为重要的是,女职工权益的根本实现,不能仅仅依靠外力的支持,更有赖于女职工自身素质的提高,而现实的情况是,女职工队伍的知识结构、文化基础、技术水平相对欠缺。如电力企业女性领导干部基本上是“基层多,高层少;低职多,高职少;副职多,正职少”,就说明了尽管说起来男女职工在机遇发展上是平等的,然而女职工毕竟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不得不甘拜下风。

实施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不仅是女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女职工工作就要把重点放在提升女职工的综合素质上,否则就意味着难以真正摆脱女职工的弱势地位,就会使她们失去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也就是说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就成为一句空话。

最好的投资是教育,最佳的福利是培训,最美的礼物是知识。渴求知识,增长才干,参与竞争,谋求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已经成为广大女职工的共同追求。各级工会组织因势利导,把女职工工作放在创建女职工学校上,正是提升女职工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维护女职工权益的有效途径。

几年前,根据全总女职工委员会发出的《关于实施“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意见》,电力系统中有的企业为了扩大女职工素质教育覆盖面,已成立了女职工周末课堂,也就是说女职工学校并不是完全陌生的产物。只不过近年来,女职工学校不仅在电力企业遍地开花,而且走上了更为规范化的道路,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可以说,女职工学校尽管以提升女职工的素质为主,却几乎包揽了女职工工作的全部内容。不少工会干部感慨地说,以前企业里女职工工作不过是在“三八节”前后忙乎一阵,过后就偃旗息鼓,一年中歇了大半年。自从成立了女职工学校后,女职工工作竟成为不断线的长流水,越干信心越强,劲头越足,女职工工作越发丰富多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

二、女职工学校活动的内容

女职工学校不能是挂上牌就万事大吉,既然成立起来,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特别是确定好活动的定位。常说工会是个大学校,女职工学校就是这个大学校中的一个分校,它既包含在大学校里,又显示出其独特的定位。也就是说,它的学员是女职工,工会组织就应该“计划单列”,充分兼顾到女职工的特殊性,积极开展适合女职工特点的各项工作。

一般而言,女职工学校的活动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学习并掌握有关维护女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长期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来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以促进女职工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劳动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在内的保障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和社会发展的法律体系。在女职工学校里,学法、懂法、用法,女职工掌握了法律的武器,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女职工得到企业、家庭和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二是利用女职工学校这个寓教于乐的载体,丰富女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在女职工学校开办各种讲座。如大连电力建设集团公司每逢双周末就举办一次讲座,开阔了女职工的视野,增强了女职工的知识。如这家公司邀请本市医学院著名妇科教授讲课,使女职工及时发现妇科疾病并掌握预防妇科疾病的一般常识。四是最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女职工学校的功能,鼓励女职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锐意进取,在建设现代企业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展示女职工特有的时代风采和伟大创造力。也就是说,女职工学校的活动重在提升女职工素质。

女职工素质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女职工学校只有持之以恒,不懈地努力,辛勤地耕耘,才能带领女职工打好这场艰巨卓绝的持久战。女职工学校在提升女职工素质上,既要综合全面更要突出重点。首先要坚定对女职工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女职工明确形势任务,坚定改革必胜的信心,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同时女职工学校要结合实际安排课程,推进女职工队伍的知识化进程,帮助女职工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努力学习和掌握岗位业务技能,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不断增强知识储备,实现岗位成才,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和适应时展的技能型职工。

三、女职工学校遵循的原则

一是在组织领导上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办好女职工学校固然要发挥工会的主导作用,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女职工学校只是工会一家的事情。实际上,女职工学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会在调动自身资源的同时,还必须借势借力,全力打造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这正是办好女职工学校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之一。办好女职工学校,提升女职工素质,离不开党委的领导和行政的支持,因此工会必须要加强与党委、行政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形成合力,全力推进。

二是在活动载体上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建家就是建队伍,建家就是建企业。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是提高工会工作整体水平,提升职工群众整体素质,密切工会与职工的关系,增强工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有效形式。在这种意义上来讲,女职工学校与“职工之家”的宗旨不谋而合。女职工学校大可不必游离于建设“职工之家”活动中,而运用“职工之家”这样的活动载体,也就是“借壳生蛋”再恰当不过。实践证明,这正是办好女职工学校的成功经验。女职工学校活动可以纳入到“职工之家”活动的一揽子计划中,而不必费心劳神,再起炉灶。当然,女职工学校还是要彰显自己的特点,可以把女职工学校活动当成“职工之家”活动,但是却不能把“职工之家”活动完全当成女职工学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