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6:59

家校合作论文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家校合作;社会资本;组织社会学

学校和家庭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组织,它们之间为什么要交往和互动呢?道理人所共知,当然是因为学生。学生作为中介连接着家庭和学校。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有一个教育本身的目的,即为了孩子的成长。学校与家庭的交往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遵循着各种社会规则。因此,我们还需跳出教育看教育,否则很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这些社会规则是什么?它们规定着家校之间怎样的交往?组织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即资源依赖机制、认可与合法性机制、关系网络机制。

一、资源依赖机制

组织与其他群体或者组织不断进行着相互交流和交易。相互交流包括货币资源或者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或者社会适应性的交流。作为一个组织的学校也不例外,它需要与政府、社区、家庭进行资源交换。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交换,即学费、教育税;一类是非正式交换,即择校费、家长请客与送礼。

(一)资源联结的脆弱

从很多学校的收费公示栏我们可以发现,上学交学费的历史终结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成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学校向家庭索取的货币资源不再是学费了,而是变成了借读费、资料费、补课费等。国家推行“一费制”,学校从家庭中能够索取的资源受到了规范和限制。这两个转变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种福音,长久以来“人民教育人民办”,改成了人民教育政府办,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然而这种转变对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杰弗里·菲佛(JeffreyPfeiffer)曾指出,一个组织满足特定的群体的努力是它对这一群体的依赖性与对其他群体依赖性进行比较的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群体的需求与其他群体的需求相互冲突的产物。在决定一个组织对其他组织的依赖性时,有三个因素比较关键。第一,资源的重要性,也就是组织运转和生存对其依赖的程度。第二,利益群体对这一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控制力。第三,替代资源存在的情况,或者利益群体对资源控制的范围,这也是决定组织依赖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学校的资金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这种资源依赖是否会对学校和家庭的交往产生实质性影响?学校对家庭资源依赖的减弱是否会导致家长话语权的减弱?

对比一下中美学校的教育拨款体制以及相应的家长权利或许更有助于说明问题。美国的公立教育虽然是免费的,但资金都来自政府的税收,凡是有房产的人都必须付学区教育税,各个学区学校的经费来自本学区的学区教育税。正是这种拨款体制赋予了美国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因为他们是学校的衣食父母,学区教育税是美国家长权利的标签。所以各州的教育法例都赋予作为纳税人的家长许多权利。首先,家长是学校管理者的伙伴,学校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甚至创造机会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次,每个学校都必须建立家长教师联合会,协调家长与教师、学校的沟通。家长对子女的学业进步、学习情况有很多发言权,家长可以进教室听课,因种种原因对任课教师不满均可提出换班;再次,家长有权查看学生所有档案记录,包括出勤纪律、考试分数、处分记录、心理咨询记录等,并有权查阅教师上课使用的教材、课本、作业、考卷等。

总之,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被动无力的,他们有许多权利使自己能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来。为什么美国各州的教育法例都赋予作为纳税人的家长许多权利呢?在资源依赖理论看来,一个组织满足特定的群体的努力是它对这一群体的依赖性与对其他群体依赖性进行比较的结果。当学区内学校的生存依赖于学区教育税的时候,当学区的居民也就是孩子的家长是学校的衣食父母的时候,政府和学校当然要赋予家长权利。

反观我们的学校资金,主要是由财政直接划拨。学校是依靠国家而存在,似乎与家长无关,也与学区无关。这种财政拨款方式掩盖了家长作为学校拨款人的事实,也削弱了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更重要的是政府、学校甚至家庭自身都没有也不会意识到家庭是学校的衣食父母。所以我们有理由担忧资源联结的脆弱所带来的作为外部环境的家庭对学校组织的外部控制的削弱。实际上,现实中学校和家庭的弱关系与学校和政府的强关系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校与政府的关系被称为婆媳关系,人们批评学校只对上而不对下负责。

(二)家校关系的商品化

与正式交换的日益趋弱相比,家校之间的非正式交换却更趋活跃。这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择校费、家长资源库、家长的请客送礼。

人们对中小学阶段的“择校”问题反映强烈,它已成为困扰我国各级政府的重大问题,而择校费的收取却已成为学校收入的重要来源。从学校的财政结构可以看出,国家对学校的拨款只是保证学校的基本运转,给教师拨付的是基本工资,实际上学校教师的福利部分和学校发展的一部分经费需要学校自筹。因此择校费的收取成了弥补学校福利和发展资金不足的主要手段。择校费给家校关系带来的深刻影响是学校教育的商品化。有钱的孩子可以进入有着良好师资、好的学习氛围和高升学率的重点学校,而穷人的孩子却被排挤在外。择校费这种方式正在影响着学校与谁打交道。通过收取择校费,学校筛掉了穷家长,留下了富家庭来打交道。

如果说择校费筛选了谁来与学校打交道,家长资源库则决定了学校邀请谁来参与学校管理。几乎每一个学校都建立了家长资源库。学校对家长的职业、工作单位作过记录,那些对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供帮助的家长将被列入家长资源库。对于那些为学校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的家长,学校会邀请他们加入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会,使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家长对学校影响力的大小与家长对学校所作的贡献似乎成正比。

家长送礼请客在中小学很普遍。《中国青年报》在2007年11月19日作了专门报道,标题为“家长送不送礼,真的不一样吗”。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很多老师对家长送礼持反对态度,但当面拒绝的却不多,送礼收礼、接受家长请吃的现象在中小学很普遍。送不送礼,真能起到家长想象中的巨大作用吗?不少老师坦言,送礼后的“关照”其实是很有限的,最多也就是孩子调调座位,多找谈话,多发言。但在一位姓王的家长眼里,送不送礼还真不一样:“我给老师送了两只鸡后,老师对我们家孩子的考试、发言、作业情况非常地关心。”家长送礼后,老师会对孩子特别关照指点,严格管理。让孩子专心学业,赢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列入“重,点培养”的范围。

二、认可与合法性机制

学校中存在着很多矛盾的现象。譬如人们常说:校长应当是教育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负有责任,引领着学校教学的发展。然而现实中正如人们所看到的,校长的活动大多与学校内部的运作没有关系,而是出外访问,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或接待来访的各种团体。又譬如,许多学校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制订完后常常只是挂在墙上或尘封在电脑里。同样在家校互动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学校在家长参与学校事务上的“不作为”,另一方面是今天的学校在处理与家长乃至社区的关系上出现了大量的“作为”。譬如,对外开放学校场地和设施、建立市民学校、招募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活动等活动已经在许多学校广泛开展。为什么学校花费很大的资源去做一些与它的效率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呢?转贴于中国中国论文联盟-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学校的回答:“从最初的5247小队到见习居委会主任,从英语小教员到青年志愿者,从社区公益劳动到知心家园,从社区居委会到更广泛的社区资源,学校与社区风雨兼程不断走向深入。在互动中我们实现了双赢,在各种媒体与宣传中,学校、汽南社区出现的频率、社会认可度都有所提升。互动中,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的渠道和资源得以拓展。学校展示了自身形象,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可与赞誉。几年来,我校始终保持良好的招生势头,年均8到10个平行班的规模,中考成绩稳定并保持在同类校前列,所输送的学生素质良好,得到高一级学校的充分好评。”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回答印证了制度学派的解释即认可与合法性。合法性机制的基本思想是: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制度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譬如,我们可以看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会发现它们的内部结构很相似,都采取科层制的等级结构和功能性的组织形式。几乎所有学校,不论小学、中学在管理方面都是在横向上分为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纵向上分为校长、副校长、处室、年级等,这:已成为共识。没有班主任、没有校长的学校,恐怕没有一个家长敢将孩子送去就读。制度环境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机制,采用那些在制度环境下“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形式和做法对组织内部运作是否有效率。学校为什么要对外开放?为了赢得社会的认可,获取存在的合法性。尽管这些活动耗费财力精力且与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无关,其目的不是提高效率,而是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从而为经营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那么,为什么学校花很大的力气制订了一个制度,但是制订完以后就放到一边了?一位校长的回答很精辟,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市里评比文明单位,要这些东西,我们花了几天赶出来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合法性机制是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合法性机制不仅约束组织的行为,而且可以帮助组织提高社会地位,得到社会承认,从而促进组织间的资源交往。

可以预见,合法性机制将是继续推动学校对家庭和社区开放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与调整着双方的交往方式和程度甚至规则。学校的制度化过程即学校或教师不断地接受和采纳外界公认、赞许的形式和做法或“社会事实”的过程。

三、关系网络机制

关系网络是由社会成员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社会关系网络重视人际关系,而不重视个人特征;重视人际关系所形成的网络以及人们身处在什么网络(占有多少资源)之中,而不重视类别;重视个人能够通过这种关系网络摄取多少资源,而不是人们实际占有多少资源;重视人们在网络中的位置或者网络所能使用的资源,而不重视人们的阶级地位。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关系”有关。这不仅体现在商业领域,也体现在学校中。学校属于正式的制度结合体,遵循许多正式的运行规则,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学校总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环境里,其成员都来自社会,因此不能不正视“关系网络”对学校及其成员的影响。有学校经验的人都知道,诸如家长会、家访等正式交往,不过是学校与家庭交往中的冰山一角,而冰山的底部则是大量的学校、家长、教师之间错综复杂的非正式关系。这些关系不是单线的,而是多线的,甚至是网络化的。学校则是这些关系网络的汇合点。这些关系及其强弱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家长对学校的选择和学校运作的参与。那么这些关系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或许访谈中家长的话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吴女士(学生奶奶):“选择原因是觉得这个学校教学质量好,管理规范,我们亲戚的小孩也在这所学校读书,他们有推荐。”彭女士(一年级家长):“在女儿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学校。我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就问同事、朋友等。”访谈显示出家长选择学校所依据的大量信息显然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获取的。如同格兰诺维(S.M.Granovetter)在《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中揭示的弱关系在求职中提供各种信息一样,家长在选择学,会去打听大量各个学校的信息,然后进行比较。博特提出了关系网络的重要功能:有网络的人到的信息和设网络的人得到的信息差别是很大的;传递信息的时间性、内容的丰富性也与网络有关;网络还具有推荐的作用,网络中的关系伙伴可以帮你说话。那些由于职业和单位的差异而处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的人,所获取的学校信息的能力也会有差距。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信息的差异限制了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的能力。但是关系对家长与学校的交往产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信息的差异,更多的是经由人情、关系、面子来实现的。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些访谈:家长彭女士:“现在学校限制户口,但我借助自己的优势,只要孩子选择了,我就一定会用自己的关系让她进来。”家长李女士:“我闺女都在这学校毕业,当时为了上这个学校也是通过XX区教委上的这个学校。这学校是挺好的学校。”研究人员:“你们学校择校费是多少?”江老师:“自费班15000元五年,择校生1000元一年,要是有关系单位来还不收钱。因为学校社会关系很多,收费也不多,我们主要依托自费班。”研究人员:“你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哪些?”江老师:“哪儿都有,主要是关系单位的领导,还有老师亲戚等。”研究人员:“关系单位主要是哪些?”江老师:“政府、办事处、派出所、武警等。”公务员之家:

家长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影响着孩子学校的选择,甚至学校内的分班、相关教师的关照以及各种机会的获取等。正如边燕杰在《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中所证明的在华人社会起作用的不是弱关系,而是强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基于出生而获得的先赋角色以及由此构成的先赋性关系。还有一种基于求学、当兵、就业而获得的获致角色及由此结成的获致性关系。前者如教师亲戚的孩子都可以进,直系亲属可不用钱,旁系亲属要花钱;后者如共建单位等。这些关系网络左右着学校和家庭交往的模式。与欧美不同,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正式交往似乎先天发育不足,而家长与学校、教师间的非正式沟通却大量存在,发展和构建亲密的非正式关系似乎成了我国家长的偏好。

家庭和学校大量非正式交往的存在其实是整个大的社会背景在学校中的反映与折射,是社会规则在学校中的延伸。正如费孝通所指出的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西方社会所遵循的是团体格局的逻辑,而中国社会是一个有着差序格局的关系社会。人情、关系和面子是衍生自传统文化的一套社会机制。城市化和工业化虽然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形态,但人情和面子的社会机制却并未因此而消失,它不仅具有规范的作用,能约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且经常被人们用作为一种工具,来争取个人想要获取的某种社会资源。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篇2

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相互配合,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合力,是使心理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现有研究看,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也找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专题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随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了家校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个性、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教育方法粗暴等。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学校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教师和同伴成了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的优势,但也存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如大班教学,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心理的全面认识。

家校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推进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长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校合作教育不只是使学生受益,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使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从而更多地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也就是说,家校合作也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改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是紧密联系的。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水平层次。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不良学生在智力、创造力、抱负、独立性、坚持性、求知欲、自制性、自尊心、责任感等因素上与学业优秀学生有极显著的差异:学业优秀生在各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明显优于学业不良学生。这说明,学业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优于学业不良学生。可见,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具体说来,如果父母经常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学习,那么孩子往往会从两个方面受益:第一,可以提高孩子一些科目的学习成绩;第二,如果父母与学校合作得比较好,他们的孩子会更加重视家庭作业和学业成绩。这种积极的态度是取得学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看,目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时,我国更多地注重学校的训练与教育,而对作为学生重要生活场所和心理环境的家庭却比较忽视,更没有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助推作用有机结合,更好地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机制。

(一)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的加强,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多数家长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式不科学,仅以孩子考高分为目的,以高分作为考好学校、找好工作的资本,不懂得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互相配合

教师与家长虽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是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均持不信任态度。教师对家长的认同情况要略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而且,教师与家长均缺乏一种一贯的、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愿望,双方各自长期“孤军奋战”,不能有效挖掘合作教育的资源,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这种合作愿望才相对强烈。

(三)家校合作的具体操作逐步规范,但实效性低

由于学校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许多学校逐步重视家校合作资源的开发,如举办家长例会、实行家长接待日制度、教师家访、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家长会、家长学校已逐步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但是这些组织在执行、督促、检查上还存在疏漏,如联系方式不当、联系频率不高、联系面狭窄、联系内容偏、联系制度和组织名不副实等,同时活动周期长。

(四)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偏颇,且缺乏协调、统一

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集中在孩子学习方面,这反映了教师、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高度重视。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却陷入狭窄,即只重视分数;有的则只注重孩子是不是守纪;至于身体方面、审美方面、劳动方面的交流内容却非常少。交流内容的偏颇,易造成孩子畸形发展,并使教育实效性降低。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方式

(一)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举办心理素质教育的家长培训班,可以帮助家长提高素质,增强家教能力。有经验的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的学习内容规定为:学习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常用的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以身立教”;改变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熏陶教育等。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发放家教指导手册、组织各种亲子活动、时常和家长进行电话交流、定期开展家教讲座等。通过交流、指导等方法,使家长增长家教知识,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利用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帮助家长发挥家庭个别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家校联系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共同发挥教育作用的好形式。为此,学校必须和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加强家校互访。教师应加大家访频率,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生活情况。定期开家长会,及时对家长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取得一致;邀请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共同商榷教育方法;设立热线电话,耐心解答家长咨询的问题。

座谈、交流。以家长会、家长—教师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措施,总结家教经验,树立家教典型。

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让家长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心得体会,感受心路历程。家长开放日制度还可以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拉近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子女的心理距离。

此外,还应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学生情况(如发放材料、通电话、通信、设立网络论坛等),评价激励家长(如评优秀家长、优秀家庭,为其他家长树立榜样等活动)等。

(三)聘请家长辅导员

为了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学校可以聘请一部分家长作为学生的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在社区的活动。家长辅导员们一般是邀请有文化、有耐心、再就业的家长担任。学生们在社区的活动,包括少先队体验活动和体育运动等,一般应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定出方案后,再由家长辅导员提出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增强孩子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

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曾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形式分为低层次的参与、高层次的参与和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低层次的参与是,信息传递(双向沟通)和参与子女学习;高层次的参与是,应邀参加学校活动和培养对学校的兴趣;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是,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家长委员会就起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的作用。可见,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最高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可以是家长们自发组织的,但主要应有学校发起和组织。一般来说,家长委员会可以有十多位家长代表组成。为了加强家长委员会和学校的联系,家长委员会中还应有3名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参加。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监督,并经常性地提出建议,督促学校提高管理能力、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并参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决策等。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广东工业大学;创新能力;物联网

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202件,是广州排名首位的申请机构,占广州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44%。从重点领域来看,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专利47件,位居全国首位;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19件,位列全球第五。总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在广州处于领先水平,射频识别技术全国领先,并在全球具备竞争力[1]。

1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特征

1.1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部级高层次人才7人,教育部高层次人才5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等;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智能信息处理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创新团队”;拥有制造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智能制造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级研发平台,还与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机构共同建设粤港澳离散制造智能化联合实验室。整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1.2物联网领域

SCI论文成果显著截至2020年9月,广东工业大学共发表物联网领域SCI论文1213篇。从WebofScience的分类来看,工程电气电子学类285篇,占23.50%;电信类179篇,占14.76%;材料科学多学科类162篇,占13.36%。此外,论文“Inte⁃gratedEnergyandSpectrumHarvestingfor5GWirelessCommunications”于2016年被IEEE通信协会评为5G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四篇科技论文之一,并连续6个月被评选为IEEENetwork高访问论文。

1.3申请物联网发明专利

256件,组网领域居多广东工业大学共申请物联网领域发明专利256件,其中,组网领域133件,射频识别领域62件,传感器领域39件,二维码领域31件。从IPC主分类号来看,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领域69件,占26.95%;G06K(数据识别等)领域33件,占12.89%;G06Q(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等)领域29件,占11.33%。从各国专利分布来看,中国专利255件,PCT专利1件。

1.4九件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

从专利被引次数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平均被引1.84次。从2016—2020年第一季度来看,9件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其中,《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婴儿床》(CN201610294153.0)和《一种支持扫码支付的地铁闸门装置》(CN201610239571.X)分别在其IPC主分类A47D7/00(儿童床)和E01F13/04(活动的阻挡或限制交通的装置)领域中,被引次数全球排名第一总的来看,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技术应用若干领域已经涌现国际领先技术。

1.5射频识别领域专利在全球具备竞争力

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专利47件,居于全国首位;其中,H04L9(保密或安全通信装置)大组专利14件,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该领域专利的12.73%,中国该领域专利的19.18%。此外,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19件,位列全球第五,中国第一。总的来看,广工工业大学射频识别领域专利在全球具备竞争力。

1.6与外部机构合作研究紧密

广东工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SCI论文最多,数量达到107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8.82%;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单位也开展了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合作。与中国香港合作SCI论文达117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9.65%。广东工业大学与美国合作SCI论文达到115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9.48%;与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及地区也开展了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合作。

1.7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果明显

广东工业大学积极将物联网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向企业派出科技特派员800多人次,位居广东省高校第二名,服务广东企业超过6000余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0000多个[1]。此外,在智慧医疗领域,研制了国际首台套盲分离母-胎心电分离仪,在深圳理邦仪器和广东宝莱特两大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取得14亿元的经济效益;在智慧物流领域,针对集装箱在途监控困难而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难题,构建了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集装箱安全监控系统,实现集装箱可视化物流,在中集集团推广,产生了101亿元的经济效益。

2影响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外部因素

2.1国家政策重视物联网技术创新物联网技术是支撑“网络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在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都将物联网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此外,从2018年度开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专项,支持物联网技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纷纷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总的来看,国家政策重视物联网技术创新,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物联网技术支撑。

2.2物联网应用扩张,技术需求强劲

全球各国尤其是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积极进行战略布局,以期把握未来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主动权。截至2018年底,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已经超过170亿台,扣除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固定电话等连接之外,物联网设备数量达到70亿台。预测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99亿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突破200亿台。此外,中国物联网终端的数量快速增长,物联网在许多行业中的应用相继出现。从物联网终端连接数来看,2015年,中国物联网链接数量为6.39亿个,2017年达到15.35亿个,预测2020年将达到40亿个。总的来看,国内外物联网应用快速扩张,技术需求强劲。

3影响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内部因素

3.1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

广东工业大学先后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和“青年百人计划”,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平台团队建设需求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专家和领军人才。同时,实施“培英育才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国(境)外研修支持计划”等八大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校内存量人才培养的力度,为青年人才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产出高水平成果、冲击高层次人才项目创设良好的条件。总的来看,广东工业大学将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打造了一支高质量的研究人才队伍。

3.2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2015年以来,广东工业大学相继出台了《广东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广东工业大学校外兼职、在岗或离岗创业管理办法(试行)》,修订了《广东工业大学职称评审办法》《广东工业大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2]。明确把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85%以上奖励成果完成人,并对学校教职工专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具体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鼓励科研人员带薪创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同时,学校在职称认定、人才评价、业绩考核等方面,从多维度(学术型、产业型、教学型)、多视角(论文、专利、研发、产业、育人)等入手,把成果转化效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规定10万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考核指标。这些规章制度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

3.3重视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

为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2015年12月,广东工业大学与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成立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学院,创新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同时,重点从专利意识提升、专利战略挖掘、专利育成与转化等多方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为提高专利服务水平,广东工业大学公开招标引进3家专利服务机构进驻学校开展专业化服务。

3.4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平台

围绕地方产业需求,广东工业大学先后与广州、东莞、佛山、河源、惠州、肇庆、云浮等地政府、产业界合作共建了11个协同创新平台,并于2019年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院统筹协调地方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3]。11家协同创新平台打造的成果转化基地近5年累计获得地方政府启动资金10余亿元,吸引社会投资超过40亿元。创业孵化平台方面,广东工业大学共建立了5家部级众创空间、4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广东省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此外,广东工业大学先后牵头参与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50多个,与全省23个高新区、200多个专业镇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总的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积极构建各类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创新活力与创新能力。

4促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强化物联网技术国际化布局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领域若干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前列,已经涌现一些国际领先技术。但从专利的国际布局来看,绝大部分为中国专利,境外专利甚少。因此,建议广东工业大学紧跟国际物联网技术发展态势,积极引导技术国际化布局。

4.2积极参与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

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及发明专利方面成果显著,但对于物联网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参与较少。先进的科技成果可以通过标准化手段,转化为生产力,促进行业发展。建议广东工业大学积极参与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将自身掌握的领先技术与行业发展对接,促进物联网产品和服务的提升,助推物联网行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在物联网行业的影响力。

4.3进一步探索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当前,在国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的大环境下,各高校纷纷出台灵活的奖励激励政策,建议广东工业大学进一步探索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一是借鉴哈尔滨医科大学经验,实行分阶段赋予专利权的奖励政策,专利授权满5年,学校可奖励发明人专利成果50%所有权,专利授权满10年,可奖励全部专利所有权。二是借鉴四川大学经验,在科研人员以作价投资入股的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确权改革,建立“科学确权、早期分割、权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确权模式,使成果完成人与学校共同作为成果所有权人。

4.4完善科研人员创业制度保障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转移转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科研人员创业依然较少。建议进一步释放科研人员创业活力,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完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建议借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经验,明确规定一定年限内保留离岗创业科研人员原有教职工身份和专业技术岗位。保障科研人员在离岗创业期间,人事档案、职称晋升、档案工资晋升视同在岗人员管理。二是规范专利作价入股的程序,鼓励拥有专利权的科研人员作价投资创办企业。

4.5打造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转化队伍

技术经纪人是连接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投资活动的桥梁。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在专业的技术经纪人方面依然短缺。建议加快培养懂技术、懂市场、贴近实践的技术经纪人,打造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转化队伍。加强技术经纪人的专题培训,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经理人培训课程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经纪人。完善技术经纪人管理体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和技术经纪人期望的管理政策,优化技术经纪人的薪资待遇,使得技术经纪人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金奖励等工作与业绩挂钩,稳定高水平技术经纪人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应春,陈辉,林超辉.地方高水平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行机制探索: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7(21):4-5,7.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广东工业大学;创新能力;物联网

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202件,是广州排名首位的申请机构,占广州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44%。从重点领域来看,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专利47件,位居全国首位;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19件,位列全球第五。总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在广州处于领先水平,射频识别技术全国领先,并在全球具备竞争力[1]。

1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特征

1.1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部级高层次人才7人,教育部高层次人才5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等;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智能信息处理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创新团队”;拥有制造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智能制造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级研发平台,还与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机构共同建设粤港澳离散制造智能化联合实验室。整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1.2物联网领域SCI论文成果显著

截至2020年9月,广东工业大学共发表物联网领域SCI论文1213篇。从WebofScience的分类来看,工程电气电子学类285篇,占23.50%;电信类179篇,占14.76%;材料科学多学科类162篇,占13.36%。此外,论文“Inte⁃gratedEnergyandSpectrumHarvestingfor5GWirelessCommunications”于2016年被IEEE通信协会评为5G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四篇科技论文之一,并连续6个月被评选为IEEENetwork高访问论文。

1.3申请物联网发明专利256件,组网领域居多

广东工业大学共申请物联网领域发明专利256件,其中,组网领域133件,射频识别领域62件,传感器领域39件,二维码领域31件。从IPC主分类号来看,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领域69件,占26.95%;G06K(数据识别等)领域33件,占12.89%;G06Q(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等)领域29件,占11.33%。从各国专利分布来看,中国专利255件,PCT专利1件。

1.4九件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

从专利被引次数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平均被引1.84次。从2016—2020年第一季度来看,9件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其中,《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婴儿床》(CN201610294153.0)和《一种支持扫码支付的地铁闸门装置》(CN201610239571.X)分别在其IPC主分类A47D7/00(儿童床)和E01F13/04(活动的阻挡或限制交通的装置)领域中,被引次数全球排名第一总的来看,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技术应用若干领域已经涌现国际领先技术。

1.5射频识别领域专利在全球具备竞争力

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专利47件,居于全国首位;其中,H04L9(保密或安全通信装置)大组专利14件,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该领域专利的12.73%,中国该领域专利的19.18%。此外,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19件,位列全球第五,中国第一。总的来看,广工工业大学射频识别领域专利在全球具备竞争力。

1.6与外部机构合作研究紧密

广东工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SCI论文最多,数量达到107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8.82%;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单位也开展了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合作。与中国香港合作SCI论文达117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9.65%。广东工业大学与美国合作SCI论文达到115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9.48%;与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及地区也开展了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合作。

1.7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果明显

广东工业大学积极将物联网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向企业派出科技特派员800多人次,位居广东省高校第二名,服务广东企业超过6000余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0000多个[1]。此外,在智慧医疗领域,研制了国际首台套盲分离母-胎心电分离仪,在深圳理邦仪器和广东宝莱特两大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取得14亿元的经济效益;在智慧物流领域,针对集装箱在途监控困难而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难题,构建了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集装箱安全监控系统,实现集装箱可视化物流,在中集集团推广,产生了101亿元的经济效益。

2影响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外部因素

2.1国家政策重视物联网技术创新

物联网技术是支撑“网络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在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都将物联网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此外,从2018年度开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专项,支持物联网技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纷纷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总的来看,国家政策重视物联网技术创新,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物联网技术支撑。

2.2物联网应用扩张,技术需求强劲

全球各国尤其是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积极进行战略布局,以期把握未来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主动权。截至2018年底,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已经超过170亿台,扣除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固定电话等连接之外,物联网设备数量达到70亿台。预测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99亿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突破200亿台。此外,中国物联网终端的数量快速增长,物联网在许多行业中的应用相继出现。从物联网终端连接数来看,2015年,中国物联网链接数量为6.39亿个,2017年达到15.35亿个,预测2020年将达到40亿个。总的来看,国内外物联网应用快速扩张,技术需求强劲。

3影响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内部因素

3.1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

广东工业大学先后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和“青年百人计划”,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平台团队建设需求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专家和领军人才。同时,实施“培英育才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国(境)外研修支持计划”等八大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校内存量人才培养的力度,为青年人才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产出高水平成果、冲击高层次人才项目创设良好的条件。总的来看,广东工业大学将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打造了一支高质量的研究人才队伍。

3.2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2015年以来,广东工业大学相继出台了《广东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广东工业大学校外兼职、在岗或离岗创业管理办法(试行)》,修订了《广东工业大学职称评审办法》《广东工业大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2]。明确把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85%以上奖励成果完成人,并对学校教职工专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具体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鼓励科研人员带薪创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同时,学校在职称认定、人才评价、业绩考核等方面,从多维度(学术型、产业型、教学型)、多视角(论文、专利、研发、产业、育人)等入手,把成果转化效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规定10万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考核指标。这些规章制度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

3.3重视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

为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2015年12月,广东工业大学与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成立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学院,创新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同时,重点从专利意识提升、专利战略挖掘、专利育成与转化等多方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为提高专利服务水平,广东工业大学公开招标引进3家专利服务机构进驻学校开展专业化服务。

3.4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平台

围绕地方产业需求,广东工业大学先后与广州、东莞、佛山、河源、惠州、肇庆、云浮等地政府、产业界合作共建了11个协同创新平台,并于2019年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院统筹协调地方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3]。11家协同创新平台打造的成果转化基地近5年累计获得地方政府启动资金10余亿元,吸引社会投资超过40亿元。创业孵化平台方面,广东工业大学共建立了5家部级众创空间、4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广东省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此外,广东工业大学先后牵头参与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50多个,与全省23个高新区、200多个专业镇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总的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积极构建各类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创新活力与创新能力。

4促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强化物联网技术国际化布局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领域若干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前列,已经涌现一些国际领先技术。但从专利的国际布局来看,绝大部分为中国专利,境外专利甚少。因此,建议广东工业大学紧跟国际物联网技术发展态势,积极引导技术国际化布局。

4.2积极参与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

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及发明专利方面成果显著,但对于物联网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参与较少。先进的科技成果可以通过标准化手段,转化为生产力,促进行业发展。建议广东工业大学积极参与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将自身掌握的领先技术与行业发展对接,促进物联网产品和服务的提升,助推物联网行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在物联网行业的影响力。

4.3进一步探索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当前,在国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的大环境下,各高校纷纷出台灵活的奖励激励政策,建议广东工业大学进一步探索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一是借鉴哈尔滨医科大学经验,实行分阶段赋予专利权的奖励政策,专利授权满5年,学校可奖励发明人专利成果50%所有权,专利授权满10年,可奖励全部专利所有权。二是借鉴四川大学经验,在科研人员以作价投资入股的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确权改革,建立“科学确权、早期分割、权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确权模式,使成果完成人与学校共同作为成果所有权人。

4.4完善科研人员创业制度保障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转移转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科研人员创业依然较少。建议进一步释放科研人员创业活力,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完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建议借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经验,明确规定一定年限内保留离岗创业科研人员原有教职工身份和专业技术岗位。保障科研人员在离岗创业期间,人事档案、职称晋升、档案工资晋升视同在岗人员管理。二是规范专利作价入股的程序,鼓励拥有专利权的科研人员作价投资创办企业。

4.5打造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转化队伍

技术经纪人是连接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投资活动的桥梁。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在专业的技术经纪人方面依然短缺。建议加快培养懂技术、懂市场、贴近实践的技术经纪人,打造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转化队伍。加强技术经纪人的专题培训,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经理人培训课程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经纪人。完善技术经纪人管理体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和技术经纪人期望的管理政策,优化技术经纪人的薪资待遇,使得技术经纪人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金奖励等工作与业绩挂钩,稳定高水平技术经纪人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应春,陈辉,林超辉.地方高水平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行机制探索: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7(21):4-5,7.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篇5

下午好!

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第二次走上台前向大家专题汇报我的学习、工作经历,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成长的过程。同时诚恳地请求大家对我的汇报给予关心和支持,并能给予批评指正。

我于1997年参加工作,转眼间走过了12个年头,也可算得上是一位年轻的老教师了吧。回顾走过的四千三百多个工作日,犹如昨天一般。我的经历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这里我想首先有必要向大家简要汇报一下来这之前的有关于我学习工作上的经历。

我曾经在原太安中心小学任教过除英语和自然以外的所有学科,真正做到了以学校大局为重,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并能在各个工作岗位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记得邗江学校刚流行建电脑房开信息课的时候,我甚至承担了全校的信息技术课,并能从狠抓学生电脑兴趣培训入手,辅导的学生电脑绘画屡次在省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在扬州市引起了积极的反应,当时与沙头小学(高超老师)、公道小学(沈伟老师)一起成为邗江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排头兵,尤其是辅导高双同学创作的电脑绘画连环画作品——《流行畅想曲》一举获得全国比赛三等奖,全市仅有两家(沙头小学也是三等奖)。本人也因此被全国基础教育司表彰为活动优等辅导员,到省城南京领奖。

在小学工作的时间内,我担任过班主任、学校团支部书记、少先队员总辅导员等职务,多次被团区委、教育局表彰为优秀团干部。本人也曾参加了首届区少先队辅导员基本功大赛,获区一等奖,并代表区组队参加了市大赛,为区赢得了团体一等奖荣誉。本人也因为工作出色,贡献突出被授予“扬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邗江区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的光荣称号。工作中本人善于总结和理性思考,形成了《与学生心灵交谈的十分钟》、《少先队it型人才培养》、《德育的催化剂》、《“以德辅德”话教育》等十余篇论文在市、区《邗江教研》杂志上发表和在德育论文年会评比中获奖,尤其是谈创新教育的文章《由横切苹果想到的》在江苏省《小学教师培训》杂志上发表。

因为本人第一学历中师,深感到学识浅薄和在工作中出现捉襟见肘的窘迫,于是在98年开始参加了江苏教育学院小学教师大专自考,逢考必过,特别是在*年一次参加了六门科目的自学考试,克服了困难,顶住了压力,最终以均分85.8的高分通过了所有课程,取得了专科学历。

20*年,由于学校布局调整,我被调入中学部工作,与大家团结一致,并肩作战。泰安学校这几年的快速健康发展,给了我个人成长的宽阔舞台,也正是有了同志们对我亲如一家的关心,使我感觉到了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教学是教师的立命之本。我深知只有站稳课堂,适应初中教学并能达到游刃游余才是教师的根本。刚开始接触物理,自己确实感到了有形的压力。实话说,仅是当初初中物理的水平,又如何能“大孩带好小孩”?好在原教务主任焦世霖给予了我很多的关心,从课堂到课外、从教案到实验都给了我很好的示范,同时陈庆丰老师、邬瑞阳老师、嵇豪老师也都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从问题的解惑到课堂作业纸设计,甚至是物理学科专业术语的界定都曾给我友情提醒,在这里表示感谢。包括近两年来理化组的陈龙云和马永安两位高级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把握也给了我指教。我也与年轻教师刘丽、李梅经常性交流学习,虚心请教,她们都毫无保留,倾囊相助。遇到教学中的难题,甚至焦立新老师也热心参与我们的实验,使我学习到了很多,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今年,郭晶老师也加入了理化组。我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团结协作,提高团队整体战斗力,争取在理化教学上树立学校的招牌和品牌。

在这个大家庭中工作的人文环境如此和谐,我不断给自己加压,做好了吃苦几年的准备。首先从熟悉教科,熟悉学科,熟悉中考开始。刚开始时,我都坚持独立备课,借助多媒体,加班带晚制作新授课课件累计近20节。在物理组其他几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物理组自制课件资源已相当丰富。自己也深感在其过程中逐渐融入了教材,教学上也开始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我也常利用同步课程和优质教育资源下乡工程,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以提高和充实自己,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我也注意搜集自己课堂教学信息,利用摄像机将课堂实录下来,再回头浏览,潜心研究。努力发现自身教学的缺陷与不足。在20*年省物理实验优秀课大赛中,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赛,百分百的准备,一是可能报名参赛的选手不多;二是因为我是农村选手代表;三是我的课型是综合实验课,多种因素造就了我一等奖的好成绩,让我尝到了物理教学的甜头。

在20*年市物理优质课大赛中,感谢理化组的教师对我的信任推选我参赛。尤其是嵇豪、刘丽、李梅、邬瑞阳几位老师给了我太多的帮助,修改教案,准备教具,甚至加班加点。这次获得市一等奖的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用黄健翔的话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的,这是泰安学校集体备课的成绩,同时我也真心地预祝嵇豪老师在7号的基本功大赛上能再创佳绩。

在一边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也非常注意教学点滴的积累,与焦世霖主任共同合作了教学心得《冰的熔化实验探究》并在区《邗江教研》上发表;与焦立新主任合作了《运用物理原理巧解教学难题》;与嵇豪主任合作了《正确求解变化了的电功率》;与李梅老师合作了《实验是解决物理难题的唯一良方》等多篇教学札记。撰写了《“三个把握”帮你学好惯性》论文并在《现代教育报·教师专刊》上发表,同时有《猜想——打开物理学探究之门的金钥匙》、《感受物理教学的喜悦和尴尬》等论文在省物理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有《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长度的测量》等多篇教学设计获区评比一、二等奖。同时,本人撰写的教育论文《家校合作﹒构建科学的育人环境》获省论文一等奖,同时在扬州市网校上转载,并被编入市高中父母读本。有关注农村弱势儿童群体的论文《让冰封的世界在暖暖春日下融化》获市一等奖;有《两棵枣树的启示》、《父母退一步,孩子进一步》等教育文章在《扬州晚报》上发表。我的努力也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肯定,老百姓的口碑较为积极。

在学校行政工作中,本人注意严格要求,努力做好校长助手工作,以贯彻校长室会议精神为主线,能借助网络报刊媒体加强对外宣传。*年本人也被区委宣传部表彰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主要由办公室协调策划的学期手册、学年手册、校园文化手册、折桂诗词集、宣传五折页、文化台历等相关产品陆续与大家见面,与教科处合作的《教海拾贝》也即将问世。在校园物态文化建设中,办公室的人员也都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年,本人负责分工扬州市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区率先创成,学校网站也被评为市十大优秀学校网站。

在今年分管的财务审批工作中,本人坚决执行三人签证制严格手续,遇有大宗或是疑惑问题能直接向校长室递交和汇报,做到为校长室负责,为集体负责,为自己负责。在平时的办公中,坚持节俭、对口原则,力争管好学校来之不易的每一分钱。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篇6

评估按照“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特色、协同创新”的思路,强调质量,淡化规模,建立了新的评估指标和体系。全国中医学科共有21个学位授予单位自愿申请参评,共有博士授权学科14个,硕士授权学科7个。其中,博士一级12个(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二级1个(青海大学),硕士一级6个(河南中医学院,湖北民族学院,重庆医科大学,西藏藏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硕士二级1个(中央民族大学)。全国中医国家重点学科有11个,“国家重点学科”参评率为100%。全国有中医博士一级学科的大学是14个,其中12个参评,2个未参评(福建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博士一级学科”参评率为85.7%。

2评估指标分析

2.1一级指标分析

在本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共有4个,分别是“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由这4项一级指标得分按指标权重计算得出。高于“学科整体水平”的一级指标为“学科声誉”和“师资队伍与资源”,低于“学科整体水平”的一级指标有“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说明我校中医学科“学科声誉”和“师资队伍与资源”实力较强,是我校长期积淀的结果,“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较弱,表明我校在这2个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2二级指标分析

(1)师资队伍与资源。“师资队伍与资源”的二级指标包括“专家团队情况”“突出中青年专家数”“专职教师数”和“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专家团队情况”是将本单位本学科的“院士、长江、杰青、千人、973首席、教学名师、新世纪人才”等。“突出中青年专家”是指“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入选者、973首席科学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国家教学名师”。我校中医学科在“专家团队情况”“突出中青年专家数”和“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均位列第1。但在“专职教师数”指标上仅位列第9,相对于其他项明显不足。从该指标上看,我校中医学科应着力增加专职教师,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

(2)科学研究水平。“科学研究水平”一级指标包括“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科研获奖”“专利转化与出版专著情况”“科研项目情况”等二级指标。我校“科研获奖”位列第1。“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和“科研项目情况”位列第2。“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包括“国内、国外收录的代表性学术论文的他引次数”“高水平学术论文”等末级指标。“国内代表性论文他引次数和”是指近5年(2007—2011年)被CSSCI、CSCD收录的代表性学术论文的他引次数和(自选20篇)。“国外代表性论文他引次数和”是指近5年(2007—2011年)被SCI、EI、Medline收录的代表性学术论文的他引次数和(自选30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是指本学科近3年(2009—2011年)发表学术论文中,水平相对较高的15篇论文,提供给专家进行主观评价打分。我校“国内代表性论文他引次数和”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列第1,但“国外代表性论文他引次数和”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3,“高水平学术论文”位次第2。该指标比起2008年学科评估结果有较高程度的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随着我校师生研究和交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持续增强;另一方面由于我校出台了高水平论文奖励制度,学校教师及科研人员也得到了认可和鼓励,发表SCI论文能力也大幅增长[2]。但是离“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还很远,仍需加强高水平论文激励机制,大幅度提高数量和质量,特别是SCI收录文章的质量。“专利转化”二级指标是指本学科近3年(2009—2011年)获得授权并已转化或应用的“发明专利”或“国防专利”(不含“外观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我校“专利转化”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仅并列第8,说明我校成果转化能力需要加强,服务社会的贡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应在专利转化上要加大支持力度,出台优厚的政策,鼓励专利成果的转化。“科研项目情况”包括“部级科研项目经费及项目数”“人均科研经费”等末级指标。“部级科研项目”包括: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等科技部项目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科研项目;所统计经费应是本学科近3年(2009—2011年)实际到账的经费之和。“人均科研经费”是指本学科近3年(2009—2011年)承担“部级、省部级、境外合作科研项目以及30项其他重要科研项目(如横向项目)”并实际到账的经费除以专职教师数。我校“部级科研项目经费”位列第3,“人均科研经费”在20个参评高校中仅位列第2。可见,我校承接重大科研课题的能力需要加强。科研经费短缺一直是制约我校发展的难点和重点,我校应当创造条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

(3)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包括“教学与教材质量”“学位论文质量”“学生国际交流”“优秀学生”和“授予学位数”等二级指标。“教学与教材质量”二级指标包括“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部级规划教材与精品教材”等末级指标。“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是指本学科近3年(2009—2011年)获得的国家教学成果奖和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不包括精品课程等。“部级规划教材与精品教材”是指本学科近3年(2009—2011年)出版或再版的“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情况。我校“教学与教材质量”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10,“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9,“部级规划教材与精品教材”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10,说明我校应在中医学科的“教学与教材质量”上下功夫,花大力气冲击“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同时,争取更多的“部级规划教材与精品教材”。“学位论文质量”二级指标包括“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等末级指标“,学位论文质量”二级指标中,一项重要观测点就是“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是教育部为了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创新精神,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开展的。此次评估主要依据参评学科近5年(2008—2012年)入选和提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情况。我校“学位论文质量”本次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并列第2。我校中医学科2008—2012年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无提名,排在并列第3的位置上。表明尽管我校中医学科人才培养的成效显著,但其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国际交流情况”二级指标包括“学生境外交流人数”和“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数”等末级指标。“学生境外交流人数”是指近3年(2009—2011年)本学科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时间超过3个月)的学生数。“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数”是指近3年(2009—2011年)本学科授予境外学生的学位数。我校“学生国际交流情况”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3,“学生境外交流人数”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4,“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数”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2,可能与近些年外籍学生数目减少有关。我校已将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作为奋斗目标,因此,必须推进与境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医疗单位高层次、实质性合作,加快我校的国际化进程。走出去拓展我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同时积极宣传,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优秀学生”二级指标是有参评学科提供本学科的优秀在校生(5名)和近10年(2002—2011年)的优秀毕业生(10名),由本学科专家和行业、企业界人士进行主观评价打分。我校“优秀学生”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1。“授予学位数”二级指标包括“授予博士学位数”和“授予硕士学位数”等。本次评估对此项指标设置了“上限”,超过上限值的均为满分,而不按规模的增大递增得分。我校“授予学位数”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并列第1。可见,我校中医学科的研究生学位授予已达一定的规模,今后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从二级指标层面看,位次等于学科整体水平的有“专家团队情况”“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科研获奖”“优秀学生”“授予学位数”。位次低于学科整体水平的有“专职教师数”(第9位),“专利转化”(并列第8位),“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第2位),“科研项目情况”(第2位),“教学与教材质量”(第10位),“学位论文质量”(并列第2位)等。可见,位次低于学科整体水平的指标偏多,未来提升的需求任重而道远。

3我校中医学科发展的方向及趋势建议

综上所述,我校中医学科较前5年有较大发展,在“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均有整体优势,这与我校长期的积淀分不开。但在一些方面仍显不足,如:“师资队伍与资源”暴露出“专职教师数”的不足,在“科学研究水平”上仍有“国外代表性论文他引次数和”和“高水平学术论文”不够多,“专利转化”明显滞后,还存在“部级科研项目经费”不够多、“人均科研经费”缺乏等问题。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教学与教材质量”“学位论文质量”还有待提高,“学生境外交流人数”不多“,授予境外学生学位”的规模还不大。这些均是学科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代表着学科发展的潜能和动力。因此,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一方面要继续打造和发展学科平台,稳固学科发展所需的科研基础;另一方面要继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层次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科研成果孵化转化能力,加快学校的国际化进程,保持主干学科的国内引领地位。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篇7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来自于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其核心理论要求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将儿童释放出来。他特别强调要尊重儿童的心灵和自由的天性,遵循儿童发展中教育规律的重要性。将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运用于各类学校教育中就成为今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现教学。

发现教学法的思想渊源可上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教学方法和近代西方教育家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等人的教学思想,这一方法的广泛应用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积极倡导的结果。发现教学法亦称假设法和探究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时,不是简单地将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中心思想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独立实现知识认知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发挥启发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研究客观事物发展的过程和客观规律,从中发现创新点,形成自己的独特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促进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回答问题。

(二)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法于二战后出现于欧洲,到20世纪六十年代由英国教学专家所广泛采用。情景教学法又称视听法,该方法认为知识的学习与知识使用的“情景空间”有密切的联系,强调要注重特定情景环境中产生的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法的自然关系,不强调预设目标,不对学生提出僵化固定的教学要求。情景教学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是一种极具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合作教学理论于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并在美国教育学家的倡导实施下于八十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合作教学是以建立和组织学习中人的关系为基点,通过设计先导目标,以全员多层次多角度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团体讲授为前导,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技能和心理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手段。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策略在毕业论文工作中的应用

(一)发现教学的应用。

通过多年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些现象,一些由教师设定好的题目由于多种原因(如学术性过强或脱离现实内容生僻等)往往乏人问津,而学生对自己有兴趣的问题或在实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有研究热情。所以,我们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中尝试应用发现教学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大学生在日常课程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学生兴趣不大,简单采用请教老师或同学交流的方式来解决;而另一些问题往往能引发一段时间的持久兴趣。不论是哪种问题,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其对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兴趣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因此鼓励学生根据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自设题目。

2、在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时,鼓励有意向的同学对知名学术问题开展研究讨论。知名学术问题通常具有高的知名度和隐含的高回报收益,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如能解决知名问题,对于今后的进一步深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助力。

(二)情景教学的应用。

毕业论文主要于本科教学阶段的最后两个学期开展,这一阶段大部分学生要么在准备研究生考试和复试,要么已经进入意向单位进行实习或工作。在校准备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大多还能抽出时间,着手毕业论文的相关工作,而工作实习的学生就显得有些可望而不可即了。针对这些同学应用情景教学策略。具体做法为:鼓励工作实习同学在特定的工作情景中,发现具体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在努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时,也完成毕业论文的要求。例如,宜家家居是来自瑞典的全球最大的家具和家居用品零售商,每年会吸纳部分实习生进行短期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针对宜家采购系统结合实习工作写出了论文“宜家家具订购网的分析与设计”,就把毕业论文与现实很好地进行了结合。

(三)合作教学的应用。

合作教学策略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启示为:

1、导师在设置毕业论文题目时可以有意识地将相关题目分组,同类子题目成立论文小组,开展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在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时,导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相关题目,如连锁快餐店的管理系统设计,连锁咖啡厅的管理系统分析、连锁书店的管理系统的实现等。由于这些题目的主要设计目标相同,可以让这些同学在把握自己独特特点的情况下结合成论文小组开展合作,更好地完成论文写作工作。

2、从导师的研究课题中遴选学生能力所及的部分,由学生完成,开展导师与学生合作。导师还可以对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进行筛选,选取学生有兴趣能完成的部分,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让学生在完成论文的同时,提高科研能力。

三、毕业论文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篇8

构建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硕士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高校与企业做出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提升会计硕士职业能力这个目标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决培养环节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实践基地培养条件、管理机制和合作培养内容等方面。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瑞华)实习实践基地为例,总结“农大—瑞华”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该合作模式把会计硕士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农大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完成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共同选定的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以瑞华培养为主,会计硕士深入到瑞华参加实习、实践和撰写论文,培养实践和科研开发能力。第三阶段会计硕士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

(一)理论学习阶段

研一理论教学阶段,学院以全国会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为指南,在此基础上与实习基地共同探讨和商定培养方案。学院与瑞华的第二导师共同创建了会计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每一年度委员会都会通过座谈、专访等形式共同论证、修订培养方案,第二导师全程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计硕士的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根据会计硕士的培养方向在培养方案指定的课程中选课。校内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采用MPACC案例库中的案例和实习基地提供的案例进行情景教学,突出企业实际问题的讲解,与理论相得益彰,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实践阶段

选择审计方向的会计硕士,一般被推荐到瑞华实习。瑞华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与瑞华共同制定了工作细则,制定了联合培养方式、培养费用、生活安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明确了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长效机制,2014年12月,学院申请瑞华为校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出台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一个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校所合作战略联盟。2011年至今,会计学院以2011级、2012级、2013级会计硕士为运行实体、在多年产学研合作培养会计硕士的基础上,与瑞华就共建面向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达成共识,开展长期合作研究。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是一家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A+H股审计资格,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专业服务机构。瑞华对会计硕士实习生存在着强烈的内在需求,每年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4月份,事务所会集中处理大量的审计业务,业务在短时间内骤增,而在其它时间业务量归于常态,所以会计师事务所非常需要实习生来所工作,达到三赢的目的,学校、事务所、学生三赢局面。瑞华实习生的年接纳量可达40余人,每年10月份会安排实习生统一进来连续培训17天,前10天讲解审计准则和职工制度要求,讲解事务所具体业务,后面7天讲解今年会计准则的变化。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实习生们对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也有所了解。在11月份陆陆续续地加入到对企业的审计工作,大的公司项目一般会比较多,一般会进驻几十人,实习生在其中做一些配合性的辅助性的工作,比如用事务所自己编制的审计软件,按企业的循环做一些简单的底稿,或者按照项目经理的要求去做企业循环中的某一部分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实习生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有所了解,通过审计,实习生还能分析出企业做的账正确与否,哪些部分存在问题,软件测试有异常的,实习生会反馈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进一步处理,进行一些补充的程序,或者是对企业发表意见。实习结束后学员撰写详实、深入的实践总结报告。实习生工作结束后毕业时,优秀学员会优先考虑留所工作,如果家不在当地的,还可以推荐到瑞华其他地区的分所工作,黑龙江分所出具鉴定和证明。

(三)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研二下学期,则是一个将实践与理论重新整合的过程,会计硕士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与校内的导师进行交流探讨,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也可以是案例分析。瑞华可以为会计硕士在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方面提供很多素材。在实习过程中,瑞华对几百家上市公司进行审计,上市公司的舞毕、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上市公司内控的不健全问题都可以进行研究,调查问卷的基础素材可以从事务所获得也可以从审计客户中获得。因此,会计硕士在实习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职业能力的提升,还有研究水平的提升。

二、应用效果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篇9

网络畅通,就业信息传达及时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学校通过给用人单位寄发毕业生资源信息册(2013年邮寄了600份、2014年邮寄了700份)、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联络校友、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各专业毕业生需求信息;建立了中国移动信息MAS平台、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招聘信息,另外,通过公共微信平台、QQ群、飞信群、网站、电话通知、校园广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就业信息。学校的就业信息工作做到“三快”:捕捉信息快、处理信息快、信息快。三年来,学校共岗位需求信息近4万个,每年提供工作岗位逾万个,均是当年毕业生总数和相应专业毕业生数的3~4倍,用人单位数据库的数据总量达到1500多家。学校建有功能完善、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设置独立服务器,确保网络畅通,网址为http://jy.hncu.net/,学校就业信息网已嵌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一体化系统,并链接湖南省毕业生就业网,日均校内外信息20条左右,学校就业网及时更新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的网上供需见面会,认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网上双选周活动”。

二、深入研究、完善教学,善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引路人

加强对大学生及时、有效、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设2个学分38课时,根据教学进程由教务处按学期教学安排统一排课;学校成立了由招生就业处、团委、商学院人力资源教研室、各学院部分专业教师组成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招生就业处负责就业工作的副处长担任教研室主任,归口教务处统一管理,服从学校教学研究室管理制度,接受统一检查、考核和评估;制订了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为了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工作,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学研讨会(2012年6月,2013年7月,2014年9月已举行三次)。经过集思广益,形成了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学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指导体系日益完善,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大一开展专业教育;大二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设计,考证、考研、考级、考公务员培训指导;大三进行职业基础知识、求职择业技巧、职场中的礼仪、创新创业教育;大四开展就业及面试心理与应对、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材料制作与面试技巧指导。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活动,投资五万元购买了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系统,该产品网络化、自助式的系统操作模式能够辅助80%以上的学生完成自我探索,包括了解自我、职业探索、决策行动、生涯发展蓝图等,更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了解不清楚、人生目标不明确、对职业茫然无知、思想不能转化为行动等问题;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提升工作效率与专业性。

三、强化实践、引导创业,用心做学生创业指导的探索者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未来就业工作发展的趋势。学校成立了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机构,成立了大学生创业者协会,出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立项申报规定》《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申报规定》等一系列就业创业的文件,设立了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确保经费足额到位,聘请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学生创业项目给予技术、智力扶持。与湖南省益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三年来,学校举办了创业计划、市场调研、职场模拟等赛事,组织创业导师报告会和专题培训约500余场。学校现有大学生社团29个,其中创新创业社团三个,比较有特色的是茶艺社,茶艺社是在学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老师指导下组成的一个集黑茶研发、包装设计、黑茶销售和传播黑茶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该社团是学校大学生结合专业特色,通过研发创新来创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学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三楼的“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有八间工作室,占地面积264.6m2,两百多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项目,采取真题真做的形式参与城乡规划设计项目。

四、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全力以赴开拓大学生就业市场

开拓了就业市场,才能有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做实就业工作提供保障。学校制订年度就业市场整体建设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深入各行各业收集信息,为毕业生寻求就业岗位,2013年、2014年先后奔赴杭州、佛山、广州、深圳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校企合作洽谈会、大型校企人才合作暨珠三角技能型人才供需对接洽谈会,加深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就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设立了就业市场开拓专项经费,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近年来,学校每年6月份就制作好下年度毕业生信息手册,7月份即寄发给用人单位,每年寄发的毕业生信息手册在600份以上,8、9月份,还登门拜访用人单位,热忱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举行校园招聘会。2013年暑假,招生就业处组织赴北京、天津、武汉、长沙等地分别走访了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铁五局等18家用人单位,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市场,建立就业基地,2013年学校共有就业基地129个,较2012年新增17个。2014年暑假,先后赴南京、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地拜访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北京紫荆新锐科技有限公司、麦塔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二公司、中铁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其中新开辟了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五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六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重庆分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四家就业基地。

五、全员参与、贴心服务,甘当推荐大学生就业的志愿者

深入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才能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动力。学校特别重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教学科研工作联系社会紧密的优势,推荐学生就业。建立健全了相关就业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加强与校友联系,聘请校友担任兼职就业信息员,帮助收集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另外,学校通过召开校园招聘会,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平台。学校2012届毕业生3807人,接待用人单位171家,举行招聘会182场次;2013届毕业生3874人,接待用人单位192家,举行招聘会198场次。学校就业工作人员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宗旨,富有责任心,接待用人单位不怕累,做到热情周到;服务学生不怕累,做到细致周到。学校为了给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的便利条件,减少学生外出找工作的麻烦,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组织专场招聘会,充分考虑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的时间,用人单位周末有时间来招聘,就业工作人员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安排专人接待,提前将招聘室卫生打扫好,多媒体调试好,条幅贴好,宣传海报发放好。用人单位的应聘学生比较多,面试持续到晚上,就业工作人员就服务到晚上,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便利。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就业市场活动,如省教育厅、住建厅、益阳市劳动人事局组织的专场招聘会,为学生外出参加招聘提供便利。近两年,先后组织了九台大巴车,接送300多名毕业生赴长沙市湖南省人才市场参加建筑行业的大型招聘会。

六、沉下心来、潜心研究,提高就业工作理论研究水平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学报;题目;摘要;编写;翻译

文题目及摘要的编写和英译信息承载着对外传播和交流的媒介重任,它们将决定论文传播和被引用的范围。国际上许多大型的检索机构一般只收录论文的英文题目和英文摘要等部分,而且很多数据库也只是免费提供论文的英文题目及摘要部分。学术论文题目及摘要的编写和英译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学术交流的需要,也是严谨治学的态度,学术论文不应以发表为最终目的,传播与交流才是其生命之源。

一、高校学报论文英译信息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报大多数论文作者都没有直接用英文写作,而是先写好汉语题目和摘要,然后逐词逐句地翻译成英语,其中充满了汉语式思维和表达,这给英文信息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难达到更广范围内传播和交流的目的。因此,论文题目、摘要的编写和翻译的研究和实践就非常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学报学术论文英译信息得不到普遍重视:有的学报要求提供英文信息(绝大多数本科院校),有的学报不做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很多作者也没有足够重视学术论文英文信息:有的作者根本就没有提供英文信息以扩大论文传播交流范围的意识;有的作者英语能力有限,出现汉语式的逐字逐句翻译;还有一些作者纯粹把机器翻译复制粘贴,出现词汇、句式、语法等一系列错误。所以,高校学报学术论文要求提供的英文信息翻译标准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翻译质量有待提高。学术论文需要提供的英文信息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论文摘要和关键词这五部分构成。作者姓名和单位介绍的翻译遵循惯例即可。而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在编写和翻译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方面。本文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典型案例,从学术论文的角度,结合翻译目的论三原则,探讨高校学报论文题目、摘要编写和英译的规范和技巧。

二、学术论文英译信息的翻译标准

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尤根•奈达(EugeneNida)认为,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贴切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这样的定义有三个优点:第一,它明确说明了要翻译的东西是什么,即信息、重在内容、然后才是形式;第二,它表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决定着源语文本与译入文本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即“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奈达将“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作为翻译标准,即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据此理论,在论文汉语信息英译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是根本目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对原文进行深入分析,抓住核心信息;然后思索在译入语的解释表达;最后要以译入语从词汇、句式和篇章方面重构表述。

三、题目的编写与翻译

论文作者首先要编写出一个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而又醒目的汉语题目。好的题目,不仅点出文章的主题,而且能引起阅读兴趣。论文的题目必须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清晰性,一般论文题目不超过20个字,如果太长,可借助于副标题。汉语题目的表述一般是“……的研究与实践”“……的创新与研究”或者是“……的模式探究与思考”等形式。按照汉语陈述方式修饰语靠前,而英文表述时注重核心词优先的原则,汉语题目翻译成英文一般按照“倒叙”的方式从后往前翻译。例如“老年护理方向校企合作-3354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核心词是“研究”,次核心词是“-3354人才培养模式”,导向和范围是“老年护理方向”,最后研究基础是“校企合作”,所以该题目翻译成“Re-searchon3354talentstrainingmodeoftheelderlycaredirectionbasedo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在实际翻译时,首先要找核心词:“研究”,“思考”,“实践”,“设计”,“方法”,“探索”,“应用”和“探讨”等一般要首先翻译。其次把题目断开成各个意义完整的词组。如“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积分制考核管理模型构建研究”。首先核心词是“研究”,其次是“积分制考核模型构建”,这是个主谓结构,但是英文标题很少出现主谓结构的句子,所以要把它翻译成所属关系的名词短语,再其次是研究范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最后是研究根据或者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最后把这些短语连接起来时,核心词与紧跟它的短语之间用“on”比用“of”更能表明研究的客观性。“on”是“关于”,“of”表示所属关系,关于某个方面可以是不完整的,所属关系则意味着包括全部,所以该题目翻译成“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theintegratingsystemassessingandmanagementmodelfortheteachingstaff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basedon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在这个题目中,按照纯粹的题目翻译要求:题目中所有的实词首字母都要大写,但是该期刊借鉴某大学学报标题翻译惯例并传承至今,除了题目首单词和核心关键词首字母大写外,其余的一律小写。汉语论文题目还有“初探……,浅析……”等动宾结构式,因为英语标题不会是完整的句子,所以不可能出现谓语动词,这时就要把相应的动词意思用动名词来表达。在翻译题目时,一定要把关键词翻译准确,而且保持题目、摘要和关键词中的表述要一致,否则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混乱。虽然,英文中,有一词多义,且有同一个汉语词汇在英文当中有多个翻译,这时译者一定要审慎选择用词,根据语境和使用范围,词汇使用的频率及相似例句的参照等办法对词语有所甄别和选择。

四、摘要的编写和翻译

(一)摘要的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摘编写规则GB6447-1986》中定义:摘要是以提供文章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摘要有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编写时,要以第三人称,客观、如实地反映新内容和作者强调的观点,书写要合乎语法、保持上下文逻辑关系、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意确切。摘要的编写非常重要。摘要不仅要能够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要能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摘要必须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首先表述此研究的来源(包括背景和意义),然后陈述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最后强调该研究的目的或者价值。摘要来源于论文本身,应该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多数是“针对……介绍和分析了……提出了……”等写作方法。一般情况下,摘要在200字左右,所以在编写过程中一定要高度浓缩和概括、简明扼要。摘要编写的越好,翻译出来的价值越大。(二)摘要翻译的语态和时态。不管是摘要编写还是翻译,一定要注意学术论文的客观性,所以尽可能避免第一、二人称的表述。在翻译过程中,虽然被动语态的使用能够使句子显得简洁紧凑、客观性强,但是有时被动语态的使用会使英文句子显得头重脚轻,不符合英语表达的逻辑习惯。根据腾真如,谭万成(2004)对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进行的抽样调查和统计:目前我国期刊中英文摘要被动语态所占比例为58.36%,主动语态占41.64%;国外期刊摘要被动语态占38.53%,主动语态占61.47%。国际标准ISO241-1976(E)规定:要尽可能使用动词的主动语态,这样有助于写作,内容清楚、简洁、有力。但是,需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时,可以使用被动语态;主语一般使用第三人称,除非使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笨重的句子结构而且表达更加清楚”。由于学术论文强调客观性,所以在说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或讨论等时要用一般现在时。如叙述过去某一时间的发现或者某个研究过程时,用一般过去时。摘要中很少用完成时态和其他时态。(三)摘要翻译的具体实践。本文作者从事学报英文信息编辑已有三年多时间,每期二十余篇稿件,每年四期,也积累了一些学报摘要翻译、校对的经验心得,现从日常实践中挑选一些典型案例和大家分享提高。1.细读整篇分解要点。在实际翻译、校对学报学术论文英文信息时,时常会遇到诸如下面这样一口气写成的摘要。例如,“以1+X证书制度为出发点,以建设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依托,结合煤矿企业资源勘查人员的岗位需求,将地质、物探和钻探技术三个专业整合为同一X技能“煤矿资源勘查地质技术员”,分析了X技能系统平台的搭建过程,通过“企校联合,专专配合”的方法将题库考核系统和专业培训APP同步优化,先局部试点再辐射推广,优化系统平台内容,提高X证书的含金量和权威性,带动产业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细读文章标题、摘要、关键词和正文内容,对该摘要内容进行梳理。从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以……,以……,结合……”是研究条件;“将……,分析了……”是研究内容;“通过……,先……”是研究方法;“优化……,提高……,带动……,促进……”是期望达到的研究结果。这是个指示性摘要,研究来源或者背景可以省略。但是,要把这样的文字直接逐字逐句转换成英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缺乏组织和连贯。按照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目的性、忠实性、连贯性),需要进行调整。通过与作者的多次沟通,该摘要修改成“以……,以……,结合……将……。”作为研究条件;“(本文)分析了……,通过……将……优化。”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提高……,带动……,满足……。”作为研究结果或者期望。这样调整,不仅考虑到汉语信息阅读者的感受,在忠实原文信息的基础上,增强文本的连贯性,而且这段文字条理清晰,意义明确,能够概括正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进行相应的翻译、校对工作。2.整体把握,兼顾局部逐层表达。在实际翻译和校对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貌似很复杂的句子。如:“高职院校通过为城市发展培养人才、协助企业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开发、进行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形式服务于城市发展。”这样的句子在学术论文中是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等形式做(达成)……”。要把这个句子翻译成英语,先提取并翻译核心要意,然后通过by这个词把几个表方式、手段和过程的短语并列在其后,体现了整体把握,兼顾局部的逐层表达的思想。这个句子翻译成英文是,“Collegesservethecities’developmentbycultivatingtalentsforthecities’devel-opment,assistingenterprisestocarryouton-the-jobtrainingandtechnologydevelopment,trainingmigrantworkersandnew-typeprofessionalfarmersandotherforms.”3.适当合并分类集中。汉语表述中为了强调,常常出现气势磅礴的排比式表达。如“并对高职院校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进而提出了:加强党建立师德、弘扬传统修师德、开展活动养师德、完善机制强师德、营造氛围传师德等建议。”这个句子在翻译时,分析主干要意是:“对……梳理,提出……建议”,可以把前一句看成是后一句的条件,突出后一句表达的意思。再者这个句子从五个方面气势磅礴的排比式提出建议,可以把五方面的主题词“师德”合并成一个,同时集中五个动词“立、修、养、强和传”,最后把方式状语“加强党建、弘扬传统、开展活动、完善机制和营造氛围”进行集中。

根据以上思路,这个例句可翻译成:Accordingtothethoroughconsiderationoftheexistingproblemsofyoung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constructioninhighvocationalcolleges,itputsforwardsuchsuggestionsas:establish,cultivate,nourish,stressandspread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bystrengtheningpartyconstruction,promotingtradition,launchingactivities,improvingmechanismandcreatingatmosphererespec-tively.以方便区别、检索为目的,关键词的选择不宜太多或者太少,根据CY/T173—2019以及《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根据学术论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关键词以3~8个为宜。关键词的翻译必须和题目及摘要保持一致,第一次提到的专有名词和关键词要出现全称,并在紧跟其后的括号里写上简称(一般用各单词首字母的大写)。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的相关规范,相同术语、专业名词、翻译的人名、地名、章节体例、基金项目著录等在表示习惯上要前后没有矛盾,要保持整期一致、全刊一致。五、结语本文在阐明高校学报学术论文题目及摘要编写翻译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编写、翻译的理念和依据,并以具体案例说明该理念和依据在实践中的应用,希望为从事此方面工作的同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春芳.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张东秋.学术论文摘要汉英翻译的理念与技巧———以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为中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6):91-94,146.

[3]冼春梅,梁晓道.科技期刊整期编辑及编校加工中几类常见问题[J].学报编辑论丛,2018(0):163-167.

[4]腾真如,谭万成.英文摘要的时态语态文体[J].中国科技翻译,2004(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