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04 04:22:06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心理危机 家校合作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25-01

在整个心理危机管理过程中,家校合作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目前高校所践行的家校合作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一些高校虽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却没有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实施家校合作;另外一些高校虽然进行了一些家校合作的实践,但是并未引起各部门的足够重视,以致没有使家校合作在心理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针对目前家校合作的现状,结合部分学校在该领域的一些好的做法以及学生工作的实践经验,在此提出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家校沟通 增强合作效果

沟通是深入合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可以使家校合作去形式化。在深入沟通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家庭会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便于接下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管理方案;家庭通过与学校的深入沟通可以了解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得到学校提供的专业化心理知识辅导,增进对学校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的理解。

高校可以通过开通家长热线、建立网络家长联络群、网络家长委员会的方式,方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校针对学生发展开展的相关活动,还可以传达家长对学校的期望。

2 建立地区联盟 做到防微杜渐

在中学阶段,家长会是家校事前合作的典范。通过家长会,学校可以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取得家长的支持,将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然而进入大学后,由于时间空间的阻隔,想要像中学阶段那样召开一次家长会,几乎不可想象。虽然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家校沟通可以一定程度上摆脱时间、空间限制。但是虚拟的线上沟通有其无法避免的缺陷,不可能完全取代面对面线下沟通。

通过以省为单位,以省会为中心建立家长地区联盟会,可以使学生家长分布广、难以召开统一家长会的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学工干部、辅导员老师可以定期在不同的省市召开地区家长会,传递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传授家长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通过建立这样以地区为单位的家长联盟会,加强了家校的事前合作,实现了良好的线下面对面对沟通以及家长之间的朋辈辅导,这对于深入家校合作做好防微杜渐将发挥重要作用。

3 加强专业指导 做到深度合作

心理危机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是单靠热情就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只有加强对家长群体的专业指导,提升家长群体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素养,才能使家校合作在心理危机的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

高校可以借助一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节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同时对学生家长也进行宣传,让家长从观念上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情感上感知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在身边。

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网络平台向家长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按照大学生年级特点,建立科学的授课体系。通过一系列的专业培训使家长掌握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以及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

最后,高校还可以组织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咨询师以及精神科医生向家长普及异常心理问题或者严重心理问题的常见特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家长在了解到学生出现异常心理而非一般心理问题时及时联系学校或者专业结构介入,避免不幸发生。

4 正视合作困难 达成合作共识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愿望和目标,是双方深入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但与此同时,学校和家长作为不同的主体,在对待学生的心理危机时也会出现各自不同的考虑。

作为家长,对孩子充满了无条件的爱和包容,甚至会忽视原则,当出现问题时,家长往往会完全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一些家长得知学生患有抑郁症的情况下,因担心对学生本人造成不良影响,往往会向学校隐瞒这一信息。

做为学校,不仅要对具体的某个学生负责,还有对所管理的整个学生群体负责。比如,某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会给周围其他同学的安全带来隐患。面对这种情况,学校会站在学生群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做出决策。但学生家长往往关注自己孩子的利益,而不能全面客观的认识问题、做出判断。

这种差异使得在面对心理危机时双方会存在沟通理解障碍,甚至会阻断家校合作。所以,家校双方更加需要强化共识、换位思考、增强信任,在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共同目标框架下,正视差异和困难,推进家校合作。

综上所述,通过真诚的沟通、地区联盟的建立、专业的指导以及正视差异寻找切合点的勇气,家校合作将在心理危机管理中会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俊峰.新时期高校开展家校合作育人的有效途径探究[J].教育理,2007,(11).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篇2

我国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承担的任务比较简单,心态比较被动,总是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即在家校合作中还处于“边缘性参与”的状态,并不能真正深入地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本文基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视角,研究家校合作中家长边缘性参与的现象,以促进家长由“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转变。

关键词

家校合作 边缘性参与 充分参与

一、“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概念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由J・莱夫和E・温格站在人类学角度,基于个体学习的视角提出来的[1]。边缘性参与并不是一个消极的概念,它意味着由“新手”向“熟手”的成长状态。边缘性参与是由于学习者是新手,他们不可能完全地参与所有的共同体活动,而只是作为共同体某些活动的参与者[2]。新手学习者的参与形式是边缘性的,即新手在一个共同体内共同参与实践时,最初只在整个工作或最终产品中承担有限的任务和责任;这个位置上所需要承担的任务比较简单,处于整个工作过程的支端末节,即便出现失误,一般也不会对整项工作或最终产品产生破坏和影响,为此所需付出的代价也是较小的[3]。

对于新手来说,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为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用于“观察的t望台”,关键是它包含了“参与”,把参与作为学习(包括吸收与被吸收进)“实践文化”的一种方式[4]。“边缘性参与者”应该在参与共同体活动的同时,通过对其他成员,特别是核心成员工作的观察、模仿、学习,积极与同伴及专家进行讨论,将自己存在的疑惑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共同体成员进行交流,逐渐使自己适应共同体的学习活动,逐步扩大、深化自己参与活动的范围[1],因而“边缘性参与”具有积极的意义,它表明了新手通过边缘性参与进行成长的态势。

二、家长“边缘性参与”的表现

我国真正开展家校合作的历史不长,家校合作的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家长的教育素质整体还不是很高,因此,我国大部分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承担的任务比较简单,心态比较被动,总是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并不能真正深入地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即在家校合作中还处于“边缘性参与”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学校一般事务多,参与学校核心管理少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规定:家长委员会具有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职责。从目前一些学校的实践来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层面比较浅表,表现为参与学校一般事务多,参与学校核心管理少。如,有些家长能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为学校教育活动提供支持;有的家长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和物质资源,为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提供帮助;有的家长能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校提供各种志愿服务。但是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家长往往被隔离开来,参与的相对较少。

2.被动参与多,积极主动参与少

在家校合作中,家长和学校应是平等的关系,但是实际上家长和学校的关系在总体上并不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家长往往更多地扮演着配合学校教育的角色,这就决定了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时的心态比较被动。主要表现为:学校需要家长时,家长会积极回应,让参与就参与,让参与多少就参与多少,别人怎么参与我就怎么参与,甚至有许多家长抱着能少参与就少参与、能不参与就不参与的心态;许多家长并不会积极主动地要求行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很多潜在的家长资源得不到充分运用。

3.一味参与的多,沟通交流的少

家校合作是各参与方思想与行为交融的过程,要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合作,必须建立在家长、教师、专家、学生之间有效交流的基础上。然而在实践中,各方的交流并不畅通,表现为:缺少家长与专家的沟通,即使在个别学校邀请了校外专家对家长进行教育指导,能积极参与其中并能与专家进行深入探讨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一味的接受。在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中存在着严重的家长沉默现象,如有的家长担心给班主任、学校提意见,容易导致班主任、学校对自己不满,从而给自己和自己孩子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选择沉默;有的家长表现出不自信,认为在教育工作上不如班主任、学校专业,不好发表个人意见,这种不自信也导致家长出现沉默;有的家长受从众心理的影响选择沉默;有的家长为了维护与学校、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选择沉默。在家长与家长的沟通中,表现为囤于表面现象的沟通多,深入问题实质的沟通少。

三、从“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家长深度参与家校合作的路径

“充分参与”描述的是学习者个体在共同体内的参与程度、意义理解、身份认同和行动反思等方面所达到的充分状态。当学习者处于该状态时,他所需承担的任务较其他时候更为艰巨、更为关键,所需承担的责任也更多[3]。尽管从目前来看,许多家长在家校合作方面还只是处于边缘性参与的状态,但是仍要充分放权,给予家长“合法”的身份,肯定“边缘性参与”,通过家校合作共同体的创建,为家长“充分参与”学校教育打开通道,促进家长由“边缘性参与”向“充分参与”转变,这对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切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充分赋权,确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合法性身份

尽管我国教育部曾在《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学校要为家长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完善学校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保障家长委员会有效参与学校管理”,但这些规定都只能从规章制度上泛泛地对家长进行赋权,缺乏强制性,并不能从法律上切实保证家长拥有这些权利。总体上来讲,我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家校合作中应享有的权利。家长若不能获得进入家校合作共同体的合法性身份,即便在形式上成为家校合作的组织成员,也会在真正涉及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中被隔离出去。因此,家长只有获得合法性的赋权,才能有机会接触到关键的信息、资源,才能被赋予真正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要促进家长由“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首先,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从法律上确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合法性身份,尤其要加强相关监管机制,不仅要从法律上赋予家长合法性的身份,更要在实践中保障家长的合法权利;其次,家长合法性身份的获得还需要家长的主动选择,即家长自身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唤起参与学校教育的法律意识,主动要求享有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

2.提供参与机会,在参与中实现家长由“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转变

由“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转变,是家长不断参与学校教育并不断观察、思考、内化和提升的过程。在实践中,有的学校认为片区内大多数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教育素质不高,没有能力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认为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会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所以拒绝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长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要求家长在家校合作方面立刻成熟起来,要给家长成长的时间和机会,要允许家长逐步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家长不断思考家校合作的相关问题: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规律是什么、如何选择教育内容、如何组织教育活动等等。诸如此类的反思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中会不断得到深化,从而促进家长“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的提升。因此,学校应充分认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不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将家长阻隔在学校教育的,要尊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给予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为家长由“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转变提供机会。

3.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为“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转变提供场域

家长“边缘性参与”的价值在于家长在参与中由“边缘性参与”向“充分参与”靠近,而对“核心成员工作的观察、模仿和学习,积极与同伴及专家进行讨论”是家长能否实现由“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转变的重要条件。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下,应创建由学校、家长、专家、学生、各种热心学校教育的机构等共同构成的旨在不断促进家校合作、拓展家校合作深度、提高家校合作有效性的家校合作共同体。共同体“既不意味着一定要是共同在场、定义明确、互相认同的团体,也不意味着一定具有看得见的社会界限。它实际意味着在一个活动系统中的参与,参与者共享他们对于该活动系统的理解,这种理解与他们所进行的行动、该行动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对所在共同体的意义有关。”[4]在这样的家校共同体中,所有成员都关注家校合作,共同致力于解决家校合作问题,为了家校合作共同投入热情,通过持续的相互交流与共享促进家长更好地参与家校教育,逐步提高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水平,促进家长由“边缘性参与”向“充分参与”转变。

在家校合作开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的机构对家校合作进行援助。美国家长教师联合会在建立之初就确定了两项宗旨:家长教育和发挥家长在改进儿童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作用[5]。美国的许多州立大学除了教学与研究之外,还承担提供家长教育的职能,如帮助家长了解有关的社会与教育政策、学校系统的运作及子女教育方法等。美国全国性的家长教师协会(PTA)和民间的家长教师组织(PTO)等机构,也会对家委会的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PTA结合有关的研究,提出了包括有效交流、权力分享等建立家庭与学校伙伴关系的六条标准,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6]。日本建立了一套家庭教育社会支援体系,如“儿童中心”、“家庭教育咨询中心”、“育儿支援中心”、“儿童咨询所”等。这些机构不但免费提供各种家庭和儿童活动信息,而且还能帮助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难题[7]。在香港,家长教师会从加深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入手”,经常与学校联合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家长研讨会、家校互访、内地交流会及海外交流会等[8]。目前,在我国还没有类似的援助机构,家校合作大多是家长和学校两者之间的事,而且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并没有形成关系紧密的家校合作共同体。

(1)家校合作共同体构成中应强化专家的参与

建立家校合作共同体时,在人员构成上应强化专家参与,通过家长、学校、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建立旨在促进家校合作的紧密共同体。家校合作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还不是很长,系统进行家校合作研究的专家学者还相对较少,缺乏理论指导的家校合作必然是盲目的实践,为更好地指导家校合作的开展,应尽快建立家校合作的研究队伍,为家校合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

(2)家校合作共同体中应强化学生的构成

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各级协会里面都有儿童代表,有的协会名字就是家长教师儿童协会,这充分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9]。家校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在我国已有的家校合作的研究中学者仅仅关注家长和学校,很少提及学生。在家校合作的实践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学校与家庭组织的活动,很少有发言权。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家校合作共同体中就不能不给学生留一席之地,在家校合作共同体中应吸纳一定数量的学生加入进来,与学生建立同伴式的关系,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始终坚持“为了学生”的原则开展家校合作。

参考文献

[1] J・莱夫和E・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程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新视点[J].教师教育研究,2010(1).

[3] 穆湘兰.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情境学习的描述符[J].教学与管理,2014(4).

[4] 周煦.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J].教育导刊,2011(6).

[5] 黄河清.美国家校合作管窥[J].教育评论,2008(6).

[6] 郑福明.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中小学德育,2012(5).

[7] 杨民,苏丽萍.日本小学制度化的家校合作[J].上海教育,2014(3).

[8] 廖国良.家校合作在香港[J].广西教育,2014(4).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篇3

1 强化合作观念是前提

北师大郑日昌教授认为: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家庭和学校的氛围,而至关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任务。可以说,教育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素质,而家长素质所包含的诸多成份中,观念是核心成份。

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合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全体教职工要掌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对已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经常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它们是否潜含着拒绝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味。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和已有水平,并不断地修正,消除一切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学校内部障碍,营造良好的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此外,要注意捕捉在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开设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组织专家与家长座谈,现场交流、互动、解疑;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请优秀家长介绍孩子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合作。

2 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促进家校合作的保证

学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是各要素协调、合作、互补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把家庭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家庭教育如果只有善良的愿望,而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全员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高境界。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是,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如果各种积极因素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则倍增。因此,学校要认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是家校合作的过程,家校合作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学校无论制定计划,开展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家庭因素,找到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点,自觉加强家校联系,思路要一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协同。在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调控的自主构建过程中,要时时保持与家庭的联系,双方协调,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同时,要把家校合作这一内容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细则,以评价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

3 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是提升家校合作质量的重要措施

联合国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中指出:“每一所学校应该集体负责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和失败,应该是教育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来分担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责任。应该邀请家长和志愿人员积极参与学校工作。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管理者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应利用课内课外的资源来帮助学生。”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而当前我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懂得心理活动规律,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他们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或打骂或训斥或限制。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就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例如教师会担心在与家长的合作中的标新立异会使他们遭到同事的排斥,或带来更多的工作量。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合作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合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4 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形成家校联席活动制度

目前,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活动,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发动一切有关单位、部门办学,为家长广开学路,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如教学时间的安排,可以相对集中,也可以分散、灵活;教学内容的组织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最为迫切的问题,有系统地传授,既要能帮助家长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又要有时代特点,突出家庭教育的特点;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家长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它既是业余学校,又担负着特殊的任务。教师要深入家长,听取意见,有计划地组织家校联席会议,并形成活动制度。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及家长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举办父母效能训练活动、各种亲子活动,调动家长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合作气氛,形成教育的合力。

教师要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与家长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双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平等互利互惠。要重视对方的正当要求,不能无限制地向对方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要把对方看成是教育过程中密切的合作伙伴,把合作教育视为自己的权利与责任,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受益的过程。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篇4

新课改协调教育要求途径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他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当代教育应当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新课改对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协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1.新课改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的生活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培养具有完善个性、乐于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生活化”的个人,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家庭和学校不仅是学生最重要的两个生活场所,而且是对学生生活最重要的影响者,双方只有积极沟通、协调,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新课改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落实基本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可是在现实教育中,在对待学生价值体系的问题上,学校与家庭往往不太一致。在目前全社会价值体系异常复杂的情况下,这种方向上的错位,必将大大降低教育的整体功能。所以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需要家庭与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3.新课改期望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保障改革顺利进行

从操作层面上看,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面有许多新的方式,这些方式能不能顺利实施,取决于家庭能不能积极配合。在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减少或者不留家庭作业,这时家长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些家长希望老师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以充分安排孩子们的课外时间,这样他们才觉得放心,才觉得老师尽到了应尽的责任,这种理解上的差异,需要通过协调、沟通来消除。

二、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中要各自发挥作用

1.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不可少的。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最强,学校教育目的明确、计划具体针对性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较之其他方面的影响具有更多的优势。

2.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决定家庭教育的层次。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情趣、修养、仪态、举止、言谈等会使孩子先入为主,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质量产生一定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而且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是非常重要的。

3.社会教育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来传授知识,学生只限于课堂来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所以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在吸引青少年参加有益的活动、占领校外教育阵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无疑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一个补充和促进的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的教育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也各有不足之处,三方面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仅靠学校教育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者学校教育显得孤立无援。

三、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结成教育网络

根据目前教育中出现教育分力,影响教育效果问题,我们提出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发挥各自的作用,又形成一股合力。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或放弃任何一个方面,否则,会出现残缺的、不成系统的教育,遗患无穷。

1.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使学生努力方向更明确,避免了不知所措和犹豫徘徊。三方面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提出的要求,作为教育的统一目标和要求,当然在内容上、措施上可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教育方式。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积极和教师沟通配合,不能各行其事;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创造必要的环境,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

2.教育作用的互补性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那么,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结成教育网,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使其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还应根据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3.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篇5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摘 要:近年来,高校频繁报出恶性事件,让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纷纷指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同时,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集结家庭、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家庭的力量是其中股肱,如何实现家校联合,让家长参与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合;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85-02

家庭是影响个人心理特征的重要因素,家长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等都对子女的人格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教育理论均推崇家庭、学校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生大都选择离家较远的地方求学,地域因素使得家校联合的模式受到极大制约.初高中时代的家长会、家访等常见联合方式不能照搬于高校,除了因地域因素不便于开展外,大学生独有的心理特征也要求我们拓展出适合这一特殊群体的新路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家长们也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当问及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如何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时,很多家长均表现出迷茫,既觉得鞭长莫及,又觉得无从下手.高校则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受到人力、资金等方面限制,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不能够具体深入.

1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误区一:成绩看分数,健康看身体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如此,家长也例外.中国家长在与老师对话中,提及子女近况时,经常会问的一句话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问“孩子最近快乐吗?”的家长几乎没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保证孩子吃饱穿暖,满足孩子各种物质条件,孩子就能快乐,心理就能健康.“健康”对家长们而言仅仅指躯体方面.因此,在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恶性事件中,当事人家长面对媒体采访时均肯定地表示:“我的孩子心理很健康,没有什么异常”.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很多家长对此一无所知.

1.2 误区二:教育是学校的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学校的事

很多家长寄希望于学校,希望高校能将子女培养成“才”,但事实情况是,很多家长都没能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顺利将孩子培养成“人”,又何以成“才”呢?家长既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教养方式不同,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明显差异.很多心理疾病的诱因都要追溯到6岁以前的生活经历,这也恰恰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家长不惜斥资替子女择校、选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把教育子女的义务完全托付给外界,殊不知家长这一重要教育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家庭因素往往是子女心理问题的根源,终身学习的理论也提醒我们,子女需要受教育,家长同样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1.3 误区三:专断压制,不懂沟通疏导

有些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愿意参与到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但由于既不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又缺乏专业指导,往往因为不得法而事倍功半.如未经子女同意查看其日记,网络聊天记录,发现子女存在心理问题时,往往采取批评惩戒的方式来“堵”,不懂得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来“导”.这样做非但无益于维护子女心理健康,反而可能矫枉过正,使问题复杂化、严重化,让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对立起来,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家庭环境,更加不利于子女心理问题的解决.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已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纷纷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通过新生普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开展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除了专业教师外还包括专职辅导员以及各班选聘的心理委员.从师生比例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比约为1:200,跟国外高校相比,人力资源显得尤其匮乏,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浮于表面,难以具体和深入的根本原因.短时期内迅速扩大专业师资队伍显然是不现实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急需获得家庭、社会支持.

3 家校联合优势

从人力上看,家长如果能够参与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可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率更高、覆盖面更广;从资源上看,家长对子女的了解及重视程度,能够让学校对学生个体情况把握更加细致准确,方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对问题学生进行必要的环境干预时,如果能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治疗效果也能有所提高.同时,学校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矫正错误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习得维护子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并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表现,家、校、生积极互动,帮助家长与子女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便于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时,顺利获得家长支持.

4 家校联合模式实施路径

4.1 宣传动员

自新生进校伊始,学校方面就应尝试各种途径吸引并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如安排在新生入学时段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内容可涉及终身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案例分析等.考虑到家长文化程度差异大,在内容安排上应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直观且感染力强的素材(如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恶性时间视频),呼吁家长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此外,考虑到少部分家长不会使用网络工具(QQ、微信、邮箱、浏览网页),可在动员讲座后,安排如何使用网络工具的教学内容.

4.2 建立联系

参照国外部分学校做法,建立家长委员会,方便各项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也是千差万别,但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既方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也有利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通过这样的平台,在遇到共性问题时,先集思广益再取其精华,多搜集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巧方法,借鉴运用到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化理论为实践,也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启发.家长委员会的建立,自然须由学校牵头,先建立沟通平台,如以学院、年级、专业为单位成立QQ群,微信群,论坛等.先由辅导员或心理辅导教师担任组织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和观察,以年级、班级为单位让群内成员民主选举委员会负责人.负责人成了家长和学校的枢纽,负责在群内组织成员参与学校活动,并将家长的诉求反馈给学校,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开展.此外,可建立校讯通平台,用短信方式通联简易快捷.

4.3 学习培训

目前,家长网络学校已经在一些省市悄然兴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仿效网校模式实现家校联合,利用网校这一媒介为家长提供学习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家长可通过网校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素养,主动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由于网校运行需要大量人力、资金投入,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适当增减栏目,如将网校缩减为网页,仅开设新闻动态、学习资料(文字、视频)、互动论坛、专家在线等模块,方便家校联合.

4.4 资料搜集

通过心理普查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初步评估,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普遍做法.但普查的目的主要是为筛查出心理健康指标显示不健康的极少数,便于日后预防和诊治,但对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标正常的学生而言并无作用.因此,普查时除运用量表测量外,还应尽可能地搜集学生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尤其是家庭背景.但不幸、复杂的家庭背景往往是一个人的隐私,甚至是自卑的根源,是很多人不愿意提及的.即便是在心理咨询中,也需咨询师与咨询者建立一定的信任关系后方能获得.如果让高校心理咨询师或是辅导员一对一通过访谈获得所有新生的家庭资料,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上来看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笔者建议可在新生入学考试时(一般只考查英语计算机两门)加试一门写作,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人生目标等.以考试形式搜集一是避免学生抄袭,二是考场气氛严肃,有利于学生端正态度认真陈述.若以课下作业形式进行搜集,这份资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就会大打折扣.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所获资料尽可能真实,这门“考试”最好是突击进行,考前无须告诉学生考试科目或内容,需提醒学生此考核仅为考察科目,成绩不计入学分,真实描述即可.尽管如此仍不能保证所获信息百分百真实,还需日后逐步筛查.“阅卷”工作可交由辅导员承担,加深对所带学生的了解,方便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 家校联合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5.1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当代大学生既渴望独立自主,自尊心强,却又敏感脆弱,容易受伤.因此,家校联络既需要公开也需要保密,公开是为了表示尊重,保密则是为了保护尊严和隐私,这个度需家长学校共同把握.

5.2 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平衡辅导员工作

家校联合中辅导员是关键枢纽,但不应是管理者或主力军.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精力有限,专业水平不高,仅能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者.家校联合模式的具体实施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5.3 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

家校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动,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先统筹规划再具体实施.各部门之间明确职责协调运作,以确保这项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畅.家校互动推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0(1):44-46.

(2)陈国魁.家庭学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校园心理,2011,9(2):133-134.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篇6

一、教师的努力是家校合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通过家校合作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培养合格乃至品学兼优的学生,不仅是家长的愿望,更是教师的职责和重任,教师为了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应做好如下工作:

1.定期组织家长座谈会

家长自身的素质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家长的教育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通过家长座谈,教师和家长能及时沟通,商定管理方法,共同为学生营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教师应真正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变化、每一点进步,这是赢得家长信任的好方法。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生活,如果他们的每一点成绩都能得到教师的赞扬和鼓励,一定能深深体会到胜利的喜悦,并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3.不失时机地展现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放射的光芒是不可估量的,不仅能赢得学生的仰慕,而且也会得到家长的全力相助,它是家长与教师之间产生信任的微妙动力。

4.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制度和条例

制定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奖励制度》和《惩罚条例》,不仅能对纪律松懈、学习懒惰的学生起到约束作用,而且能使大多数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5.组织好主题班会或团队会

组织好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或团队会,及时为学生介绍优秀的人物事迹或当前出现的一些难以理解的怪事、错事等,进行集体讨论和评价,提醒学生借鉴或防范,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6.不吝啬鼓励的语言和友好的行为

教师不要吝啬鼓励的语言和友好的行为,因为教师恰到好处的语言和善意的行为方式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等,还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7.建立良好的班干部队伍

教师应建立一支积极向上、团结和谐、分工明确、负责肯干的班干部队伍,使班级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8.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召开班干部会议

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召开班干部会议,以利于教师及时了解班级情况,并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等。

二、家校合作的作用

家校合作有利于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并分析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从而共同商讨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同时,家校合作有利于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可以创建灵活多样的家校沟通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各种良好习惯。

1.有利于及时了解并分析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初中阶段,这一阶段是儿童时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时期,是心理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变期,在整个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占特殊重要的地位。他们具有活泼、好奇的天性,教师应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行为的可操作性。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对教师而言,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并不能全部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与家长合作,了解他们的性格爱好和近期的生活变化,以便找出适合他们的方法,并加以引导和教育,避免误伤学生的自尊心。

2.有利于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 评估指标 主导思想

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是由心理学的专业人员来从事学校社会工作,充分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技术,帮助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协调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建“教”与“学”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在适应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广泛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并结合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指标的几大主导思想。

一、指标体系要具有科学性和可接受性

科学性是评估体系存在和实施的基础,失去科学性的评估不仅没有存在的价值,反而会误导公众。这要求我们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要体现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质含义,力求全面、综合、系统,能从不同侧面概况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绩效的全貌。因此,指标的选择、指标权数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评估指标是否科学,其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具有可接受性。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实事求是,从教育现状和学校实际出发,在建立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建构切实可行的,人们都能接受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体系。

二、指标体系要体现本土特色和本校特色

学校社会工作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引入我国确实新兴专业,所以需要我们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的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则是根据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其评估指标体系自然也需要体现本土特色。

指标体系要体现本校特色有三点原因。第一,“自主性评估”模式的兴起。该模式是运用发展性评估的理念,以学校为评估主体的评估指标,邀请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学生、社会人士参加评估。它强调评估的标准由各个学校自己制定,政府并不制订一个所有学校都必须遵守的统一标准。第二,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本身的需要。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强调家庭、学校、社区资源的整合。地区、文化差异可能造成学校对资源利用的差异。强调评估指标的本校特色,就是要鼓励和倡导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和开发现有资源。第三,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教界就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已基本达成共识,质量标准与评估指标体系存在密切的关系,为此在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时必须充分体现融办学特色于其中的多样化的评估标准。

三、指标体系要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这里的以人为本有三层意思。第一,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重点内容。所以我们的评估重点应该放在对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员共同努力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情况上。评估关心的是“人”而不是“物”。第二,学生、老师、家长和社区成员都是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要把老师、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以促进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发展。第三,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员在共同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他们三者应该遵循平等互助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也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应该是发展性评估,在评估方向上它不仅注重评估对象的现实表现,而且更加注重其未来的发展,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估模式。第二,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不仅包括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评估,也包括开发培育评估,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才能长久地进步和发展。可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以人为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结果。

四、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水平和培育水平是指标体系的重点内容

学校要提高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水平和培育水平,其前提条件是建立良好的学校公共关系。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与公众之间系统性、连续性、坦城的双向交流,其目的是建立合理的建设性的学校与公众关系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加深公众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很显然,学校只有建立好学校公共关系才可能有机会来开发利用家庭、学校和社区三大教育资源。

学校要提高对教育资源的整和利用水平和培育水平,其关键因素是确立学校与家庭、社区互为资源、互为服务对象的理念。该理念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学校对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指的是学校要积极争取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和帮助。第二,家庭和社区对学校资源的利用。指的是家庭和社区也是学校的服务对象,学校有责任给予其服务和帮助。前者实际上也就是指学校对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它反映各个学校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后者也就是指对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培育,它能够预测各个学校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潜能发展。因此,在指标设计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对学校的公共关系以及以学校为主导的三大教育资源的相互沟通和互动的情况来对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进行评估。

五、指标体系要考虑环境绩效和非预期效果的存在

环境绩效是指由于面临的环境不同以及环境的动态变化等因素,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评估绩效的结果。国外有研究者主张情境比个人对绩效的作用更大。所谓的“情境”实际上就是环境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强调整合教育资源来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那么这里的教育资源就相当于是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外环境,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就相当于是工作的绩效。所以我们在对学校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时为了公平不得不考虑环境的因素,即各个学校本身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的不一致。

我们的评估并非只测量事物或决定目标是否达成,还要对事物的优缺点做出判断。评估者不是要接受所制定的目标,而是要判断目标的达成是否满足被评估者的利益与需要。 已有研究表明: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社会工作都存在非预期效应,即实际进行的活动除了收到预期的结果外,还会产生许多非预期的效果,甚至是相反的效果。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直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可以借鉴,这要求我们在制度评估指标时不得不考虑非预期效果的存在。

参考文献:

[1]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批准号:06xsh01.

[2]刘裕品,周学军.美国高度教育的认可和评估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2):34-38.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篇8

一.研究背景

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而在现实社会中虽然有很多施恩不图报的感人事例,但种种令人遗憾的知恩不报的事例也屡有发生。这严重腐蚀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不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感恩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通过诸如“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最美乡村教师”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形成当今社会思想阵线的主流,社会需要更多类似的活动,需要更多的人为加强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努力。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而开展感恩教育即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二.研究内容

为扎实推进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自治区文明办批准,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立体化实验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建设于2010年3月10日正式启动。南宁市友爱南路学校成为西乡塘区第一批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立体化实验学校之一。学校结合“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原则,在思想道德教育与建设方面形成了以感恩教育为核心,构建了习惯养成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三级德育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和网络资源,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确定了未成年人立体化德育中渗透感恩教育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们说的“感恩”,是指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学校和老师,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中包含勇担责任和乐于奉献。精心培育学生“感恩文化”,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时刻做到心中有祖国、有集体、有他人的思想,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全面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我们强调学校感恩教育与家庭、社区相结合,把感恩教育这一系统工程推向家庭和社区,加强学校、家庭、社区间的沟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培育学生感恩美德中发挥各自最大效能。通过一系列互动活动,使学生受教育,家庭、小区、社会更和谐。

为此,学校开展了“感恩教育与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探索、实践、总结。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的目的:通过研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在德育教育中各自的责任、方法、作用和规律,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各自在不同环境背景中对共同的对象进行感恩教育,发挥整体育人的优势,让未成年人从中受到教益,学会感恩,形成高尚的思想品格,让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明显加强。

2.研究意义:研究有效推动了感恩教育与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立体化教育的深入发展,加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之间的统筹与协调,有利于整合和优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教育资源,发挥整体育人资源优势,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立体化”教育新模式和新平台,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提升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民族地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实现感恩教育与学校、家庭、社区相逼互促的德育发展局面。

四.研究的过程及主要成绩

(一)广泛深入开展调研,科学制订实验方案

课题组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了“感恩为他人、感恩为学校、感恩为家庭、感恩为社会、感恩为祖国”的现状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广泛深入讨论制订了实验研究的具体方案,并分年度制订了实验研究的计划和课题实验制度,以确保实验研究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健全组织,明确目标

成立了由学校领导、社区领导、家长委员会代表参与的南宁市友爱南路学校立体化德育教育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还制订了南宁市友爱南路学校立体化德育会议制度,主题班会制度等,同时还确立了学校、家庭、社区在育人过程中的地位、职责和德育目标。

(三)营造育人环境,创建“感恩”特色学校

2009年,学校制定了《南宁市友爱南路学校2009-2012德育发展规划》,规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社区资源和我校学生家庭背景复杂的特点,确立了“德育为首,育人优先”的办学原则,提出了以感恩教育为核心,以好习惯养成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为主的三级德育目标体系。

围绕三级德育目标体系,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坚持“感恩”主旋律,以此为载体实现活动育人的目标。学校注重环境育人,积极创建浓郁的“感恩”校园文化,形成了“感恩教育”的办学特色。

(四)以感恩教育为主题,丰富德育内涵

1.举办社区、家庭专题讲座,对未成年学生的家长开展专题培训。多次聘请广西教育学院专家、广西心理教育专家、精神文明建设讲师团到学校,到社区,对教师和学生,对家长们进行专题讲座,以真实生动的案例,风趣幽默的话语吸引打动学生。

2.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班主任进社区、家庭,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服务活动。通过与社区、家庭联办“感恩教育”“家庭总动员”和“赞扬、鼓励教育”三个环节为主的感恩活动,教会孩子们学会关心和感恩。

3.组织学生开展以“感受关爱,学会感动,承担责任,乐于奉献”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和爱心卡、手抄报制作比赛和征文评比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学校每月定期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或主题活动,由政教处统一指导,各班级具体实施让学生通过活动增强感恩意识。

4.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会。每年定期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会,全体成员、社区领导、家长代表共同参加,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凝心聚力鼓干劲;强化感恩教育的持续性;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感恩报恩促工作。

五.研究的主要成效

1.通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学校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构建“四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一是学校校内注重营造育人环境,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注重家校结合,以感恩教育为主线,加强亲子感恩活动;三是化优社区德育环境。学校与南棉社区结对子,通过开发利用社区人文历史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建设成就资源、社会人力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提升了德育效能,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的格局,社区育人环境得到了改善,社区德育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地进行。

2.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在未成年人立体化德育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的引领下,学校多角度抓内容定位、多形式抓活动开展、多方面抓环境建设,活化德育工作,使“感恩教育为核心、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办学理念得到了有效体现。其一,变德育内容上的封闭型为开放型,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践行道德认识,丰富学校德育内涵,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其二,变德育方法上的说教型为情境型、体验型。通过以“听、看、做、悟、评”多渠道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特定的情境,使其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中领略学校生活的美好和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活动教育交给了教师一把启迪学生美好心灵的金钥匙;其三,变德育途径的单一化为立体化、全方位。打破过去学校德育单打独干的局面,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新格局,使学校德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转化,形成了德育合力,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益。

3.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现在“学会感恩,心存感激,勇担责任,乐于奉献”已成为学校、家庭、社区的思想共鸣。学生们树立了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祖国的意识;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维护社会公德的公民道德意识;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识;不说大话假话的诚信意识。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学会了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社会公德在学生身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校园内环境卫生整洁、秩序井然、学生文明守纪、团结友爱、尊敬师长、勤学创优等良好的道德风尚蔚然成风,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5.促进了学校其它工作的全面发展。未成年人立体化德育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顺利开展,有力地带动和推进了其它工作的开展,使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高。学校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焕然一新。给学校、家庭、社区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第一,转变了家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家长们认识到教育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区(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又是人生中首要的基础的教育,懂得子女不仅要接受知识教育,更要接受思想、道德、法制、人生观等全方位的教育。过去一些家长对学校开展的活动不愿配合,现在都主动协助学校开展工作了。

第二,改变了学生。在学校,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多了,冷漠自私的少了;在家庭,孝敬体贴父母长辈的多了,指责埋怨亲人的少了;在社区,友好团结和谐相处的多了,忌妒欺诈的少了;在社会,守法重德的多了,违法乱纪粗暴蛮横的少了。

第三,促进了教改的发展,学会用感恩的心去化解矛盾,增进理解。过去,学生出了问题,教师和家长相互埋怨的多,现在相互理解、配合、支持;过去重智育轻德育,现在是既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过去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家长批评指责多,现在是互相沟通,研究对策。

六.创新点

在本项研究中,最突出的是感恩德育特色:

1.感恩教育活动特色。首先重点突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充分结合和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有关感恩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开展活动,以让学生在了解感恩的前提下去认可和接受感恩教育。其次,通过感恩活动把学生带入到生活中去。只有在生活中贯穿感恩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再次,感恩教育的中心是承担责任。在感恩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做一个勇于负责的人。最后,感恩教育要突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教育,让这些未成年人知恩图报。

2.感恩教育主要围绕五大环节开展,即:“一比、二思、三看、四悟、五干”。一比:历史对比宣传,通过开展感恩教育一堂课、感恩活动进班级、感恩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宣传近年来国家、南宁、城区、社区学校发生的变化。二思:思源思进讨论,通过座谈会、讨论会、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组织开展思源、思进讨论。“思源”就是让学生饮水思源,追根溯源,使大家正确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源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源于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强大,使大家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使大家更爱祖国爱人民。三看:看校园文化建设展示,各班通过文化墙、黑板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社会充满爱,人人需要爱,人人都可以奉献爱,知道学会感恩才能得到感恩。四悟:悟感恩认识、组织开展谈感恩认识、想感恩措施、定感恩计划为主的感悟活动,通过内心感悟主题教育活动,自主的意识、自发的醒悟、自身的要求和自觉的行动。五干:开展感恩行动评比,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总结评比活动,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总结经验,正确引导学生敢于超越自己,使“我为人人”的“感恩”思想成为校园思想主旋律。

3.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开展活动。如成功举办“亲子感恩”主题活动、“小小商品拍卖会”、“感受关爱,学会感动,承担责任,乐于奉献”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得到了广西师范学院08级应用心理专业班、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烈士陵园、南棉社区、各家长的积极配合。通过活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都得到了教益。

七.推广应用效果

南宁市友爱南路学校经过三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以网络为根本,以家庭为基础,构建“四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以感恩教育为主题,以习惯养成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几方面丰富学校德育内涵,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感恩教育的熏陶和浸染下,同学们的思想道德提升了,人格更完善了,人际关系更和谐了,责任心更强烈了;家长们乐于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当中,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尊重,学校获得的成绩显著,并注重把相关成果推广应用,效果明显。

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1.社会不良的风气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应该说,整个社会的大气候是好的,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人人积极向上的氛围。同时也有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着学生人生观的变化。如把金钱看得很重要,自私心、功利心比比皆是,社会上又有一些人眼高手低,把感恩、奉献看成是傻等。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学校的感恩教育的效果对这些学生而言大打折扣,使学生扭曲的心灵很难摆正,如何更有效扭转这一局面?这是我们今后德育工作的难点问题之一。

2.部分家长的思想极端。绝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的发展不断充实自己,同时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种工作。但部分家长总是推卸责任,抑制活动,使本项目开展碰到一些困难。

3.评价需要不断创新。课改以来,学校建立了多元评价。重视过程评价,也重视结果,如期末评选各种优秀,确实应把德、智、体、美、劳,综合衡量,客观公正地进行评选。这种德育评价激励性机制的建立,对全体学生更好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篇9

杜小宜校长在教育的一方田地里辛勤耕耘36载,获得众多荣誉,有着多重身份。在学生眼中,她是慈祥可敬的校长;在同事眼中,她是关爱下属的领导;在同行眼中,她是学校改革创新的积极推动者;在领导眼中,她是名校的名校长、领头雁;在社会领域,她是人大代表、党代表。10余年任职校长的履历,她始终倡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爱的教育,以爱为支点,做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帮助孩子们从人生的起步阶段就开始确立爱祖国、爱人生、爱自然的态度。

发现“爱”的支点

当前,德育与生活疏离、与社会脱节、走不进学生心灵、体验性不足等等问题,时时冲击、拷问着教育的有识之士。对此,杜校长认为,只有在爱的教育大背景下,实现德育回归生活,我们的学校教育才能真正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在杜校长看来,“爱的教育”既是教育的常理,又是一种蕴含无限能量的教育哲学思想。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思想,都是以“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意大利小说家亚米契斯的经典小说《爱的教育》,也使各国读者受到了爱的启迪与震撼,见证了“爱的教育”的力量。

对于爱的教育,杜小宜校长有着自己的解读。她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说教,而是一种体验,一种唤醒,体验离不开生活,唤醒需要儿童的主动领受,因此,有效的德育就是要以爱为支点,使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感动心灵的德育,从而唤醒儿童内心向善的本性与爱心。

杜校长认为,爱的教育是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母体,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是“爱的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螺岭外语实验学校“爱的教育”即是用爱将学生、教师、家庭、社会结合起来,编成一只无形的、充满爱的德育网,让学生充分体验回归生活的德育。在她的愿望里,要施行有效的爱的教育,教职工就要以“爱孩子、爱教育、爱生活”为工作之本,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有高度的责任心,对事业有爱岗敬业之心,对生活有不变的激情与奔跑的热情。

在杜校长心目中,爱是世界的语言,学校是学生走向世界的窗口。螺岭外校的校训“志存高远,海纳百川”,即隐含着“具有中华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五美六会’阳光少年”的育人目标。杜校长希望螺岭外校培养的学生心胸宽广、包容大度,既能传扬中华文化,又善于吸纳世界多元文化精髓,因此,将学生培养成“爱的公民”,服务于“爱的社会”,是爱的教育的支点。

寻找“爱”的路径

杜校长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应该是这样的:营造生活化的校园氛围,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温馨如家园,美丽如花园,动感如乐园;对于老师而言,学校是教书育人、塑造灵魂、同伴互助、专业成长的大舞台;对于家长而言,学校是教师、学生、家长心灵互动的爱的共同体。

走进螺岭外校,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弥漫于整座校园的和谐温馨的爱的气息。

螺岭外校的“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从思想渊源上说,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影响;从实现条件来说,是在学校生活教育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杜校长认识到,“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要以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家校合作三方面为实践支撑。德育不只在德育活动中发生,它也根植于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家校合作之中;德育不只在学校中发生,它还可以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德育内容不只源于课本,也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因此,在螺岭实校,生活、课程、教学、活动都是以爱为支点,积极实践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有效路径。

学科教学:创造爱的时空

课堂是学生在校的主要生活时空,是实施“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主渠道。杜校长一直都认为,各学科教师都应是德育工作者,各学科教学内容中都潜藏着丰富的体验式德育元素;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元素,使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学生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五年级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就力图落实这种德育思想。课文讲述的是作者七岁时写了一首诗,妈妈看后表扬说:“精彩极了!”爸爸看了批评说:“糟糕透了!”妈妈“精彩极了”的鼓励,给他前进的动力;爸爸“糟糕透了”的鞭策,让他知道要写好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学习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希望父母也能从爱的原点出发教育孩子,又不让爱泛滥。

作为外语特色学校,螺岭外校的英语学科是德育实践的开路先锋。在对新课标进行深度解读后,他们对选用教材《New Parade》进行了校本层面的二次开发,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生活化”的重构。在英语特级教师杜校长的带领下,老师们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原有的、与儿童生活相关的元素外,还删改了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难度较大的内容,增加了贴近中国本土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提高了教材的适切性,促进了学生从课堂英语学习向生活中综合语言运用的迁移。

在螺岭外校,教师在准备Queen of the Calendar故事教学时,就会努力思考如何使教学内容与情感和谐、细腻地揉进学生现实生活,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与自我对话、思考与改进生活品质的机会。教材文本中的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是一般将来时的语法线,一是园艺劳动中与家人共度快乐时光的情感线。从成人的视角,这条情感线是Parents should spend quality time with their children(父母应与孩子有更多的共度时间),而从儿童视角的情感线则是to be creative, to be happy(创造着,快乐着)。依据 “基于主题的情感基调与生活语境设计教学”的原则,本课的语言训练重点应确立为命名节日、表达庆祝方式,整体情感升华为HOLIDAY is spending time together and loving each other(节日就是与家人共度时间、彼此相爱)。

不难看出,文本与生活左右着螺岭外校的课堂,文本与生活左右着他们的教学设计,文本与生活中的情感左右着他们的语言训练与生活态度。这种把文本课程转变为学生体验的课程,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中实施 “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积极探索。

杜校长和老师们在实践中发现,源于对教学内容深入解读的德育,常常贴近儿童生活、触动儿童心灵,激发其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才是有根基和生命力的德育。德育渗透于常规教学之中,要将学科内容、情感体验、学生生活整体考虑,做到水融。脱离教学内容或与教学内容两层皮的德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脱说教的味道,不易被学生接受。

校本活动课程:深悟爱的体验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为了培养“五美六会”阳光少年,杜校长带领教师们创编了极富校本特色的《德育指南》《“五美六会”德育目标》《学生一日常规和文明礼仪要求》《日常生活规范三字歌》,开展了感恩教育、磨砺教育、诚信教育、法治教育、习惯教育、安全教育、学习《弟子规》等特色校本德育课程,这些课程为螺岭学子的品质成长提供了丰厚适宜的土壤。

讲述爱的故事

“爱的故事”是螺岭外校“爱的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杜校长的带领下,螺岭师生人人都讲爱的故事,人人都在爱的沐浴中成长,形成了学校爱的支点,汇聚了无尽的爱的力量,储备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在螺岭,孩子们都爱听故事,讲故事,因为故事贴近生活。在故事中,他们常常收获角色感,增加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多年来,螺岭外校以“故事会”的形式,传播爱的种子。这种爱的故事会有“校长故事会、年级故事会、班级故事会、家庭故事会”等四种形式。校长故事会由校长在全校一学年一讲,年级故事会由年级长在年级一学期一讲,班级故事会由班上同学在班级一周一讲,家庭故事会由家庭成员在家里天天讲。故事会是老师、家长、孩子分享快乐,增进感情的平台。

在螺岭,“爱的故事”在一天天延续,人人都讲爱的故事,个个都有爱的行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生们讲述身边的榜样故事,在发现身边榜样的过程中,懂得欣赏别人、友爱同窗、关爱他人。爱的故事的主人公,慢慢地换成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比如,三年级的故事会上,几个小朋友纷纷说:“老师,我妈妈说,天气变冷了,她为班上的所有同学都买了一副手套。”“老师,这是我为大家设计的错别字登记表。”“老师,我的奶奶想问一问,她可以到学校来做义工吗?”……

爱的故事就像纽带一样,把生活中爱的情感、爱的体验、爱的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老师、同学、家长和社区居民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共赴爱的约会

爱的故事仅是学生作为客体的一种体验,其实,在螺岭校园,每天也都发生着学生作为主体的爱的体验,这就是杜校长首创的师生、家校之间的“爱的约会”。

在拥有3391名学生的、并不算宽敞的螺岭外校校园,杜校长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处别样的温馨空间——“爱的约会吧”, 在这里,家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校长与教师常常共赴“爱”的约会。这个首创的民主、平等的交流方式,播撒下爱的种子,使师生、家长的心间都流淌着爱的暖流。

在这里,校长和老师们常把一些做事拖拉,爱拖欠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同学约来,和他们一起写作业,一起聊天,教他们收拾书包;对于一些父母离异,家庭重组,感情缺失的孩子,老师也常会带他们到这里,陪他们聊天,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感受亲情的温暖。有一次,一个五年级的“捣蛋鬼”在班级故事会上说:“昨天,我和杜校长‘约会’了。她约我帮她备课,要我认真预习第三课的单词,还把我不会读的都提前教我了。今天的英语真是上得太过瘾了!”

杜校长带领老师们用行动诠释着:爱的约会是爱心的互动、真情的沟通、信息的交换、快乐的分享。它所彰显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体验式人际关系文化,让教师、家长和孩子在心灵的互动中,与爱一起成长。

尝的体验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杜校长愈发认识到,基础教育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育人活动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此践行的德育,才是有效的德育。多年来,在杜校长“以爱为支点,做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思想的影响下,螺岭外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都立足于学生生活,并形成了两大品牌:

一是语言文化节。学校每年一度的语言文化节主题都是从学生生活中细心挖掘的。比如“我能行”“走近宗亲名人”“铺天盖地深圳潮”“做人要做这样的人”“我认识的美国”“文明让深圳更美好,大运因你我而精彩”等,学生全员参与、全程体验是其亮点。在活动中,孩子们感知了生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及自主研究意识,育人效果明显。

二是寒暑假综合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生活,学会生存、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学校不布置纯知识类的寒暑假作业,而是让学生积极实践,体验生活,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类作业。相应的,这类作业的主题也异彩纷呈,诸如“深圳文化之旅”“常存感恩之心”“中华文化遗产探究”等等,而学生的一份份作业,也让老师们充分感受到自然、生活、社会确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良田。

回归生活的体验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李静纯老师是螺岭生活教育的见证人之一。在深圳市罗湖区的一次课改现场会上,他对此大加褒赏:“螺岭的生活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螺岭以‘生活化课堂,自主性成长’为目标,加强了课程内容、社会发展与学生生活的整合,增强了课程结构的多样性与综合性,通过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探索,螺岭已经打开了课堂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壁垒,丰富了生活化课堂的意义解读,促进了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发展。”

家校合作:延伸爱的能量

杜校长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的问题是教育的痼疾之一,但家校之间总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孩子健康成长。杜校长由此想到,深圳的很多家长都受过良好教育,如果能搭建一个互动平台,既能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从教师的角度体验学校教育,又能使学校有效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达到双赢。

而实践也让杜小宜校长认识到,家校合作是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学校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家长与学校也需要“回归生活的爱的体验”。因此,在螺岭外校,家校合作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家长也因此成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程资源与力量。

几年前,杜校长就组织家长们建立了螺岭家教会,还曾经从46位博士、硕士家长中挑选出演讲代表,与来自省内教科所的教育专家一起举办“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家长论坛,为家长奉献了一场教育盛宴。这种家长论坛让家长从听众走上了讲台,成为主体;挖掘和利用家长中的丰富教育资源,不仅拉近了家长与学校的距离,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发展、管理以及对孩子的教育中来,更实现了民主平等的沟通,使更多家长受益。

近年,螺岭外校改革家校合作形式,建立了“1357”家校合作机制,这是杜校长和老师们近年来在家校合作方面的创新尝试。

所谓“1”,就是一个工作原则: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同为螺岭人,齐心谋发展。“3”就是三个基本目标:参与学校管理,共商发展大计;参与班级管理,为班主任分忧解难;提供良好的义工服务。“5”是5个事务部门的设置:文书秘书部、康乐文体部、学术研讨部、义工服务部、校外联络部。“7”就是“家教会”配合学校积极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形成7项独特的德育校本课程。

目前,“1357”家校合作机制已经成为螺岭外校“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特色项目,家长义工、四点半军校、亲子活动、“面对面”等则已经成为具有螺岭外校特色的品牌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学校与家教会共同开发的。

亲子活动由各班家教会负责人具体负责。家教会成员热情很高,工作积极,常常牺牲个人休息时间策划、采购、联系、组织、义务服务。在家教会的组织下,许多家长出钱出力,找资源,为班级亲子活动出谋划策,不遗余力。杜校长和老师们常常感动于来自家长们的强大的情感支撑与行动支持。

在亲子活动中,家长们很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关注孩子的细微进步,学习引导孩子从成功和愉快的经验中发现自己潜能的技巧,不再随便放过孩子们那些“不起眼”的成功和愉快的经验,而是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赞扬。活动中,家长都愿意耐心听取其他家长与同学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别人无意间的评价,也可能就是一个孩子重要的闪光点。亲子活动增强了孩子认识自我、发掘潜力的能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教师,其教育理念与能力也在亲子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从2006年至今,每年“五一”“十一”假期后,螺岭外校都会组织家长、学生、老师的“面对面”活动,围绕特定主题组织展示、交流、总结、评价活动。六年来,活动一直受到家长的好评与高度肯定。

“面对面”活动不仅是一种新制度,更是螺岭外校自主开发符合学校校情的家访新形式。此制度的诞生,源于学生住址的频繁变动,且许多家庭不在学校周边,上门家访成为一大难题。“面对面”活动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问题瓶颈。在“面对面”中,家长陪同孩子参与活动,与老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谈。家长述说孩子个性特点、优点与不足及努力方向,使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家长也可以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共同解决问题。

“面对面”活动突显了德育活动的全员性、针对性,面向全体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很好地发挥了家校教育合力,提升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实现了家校携手、共享共进的目标。

在家长义工活动中,家长义工进校园,成为教师的助手,一个个“红马甲”引领着稚气的孩子放学排队过马路,更成为螺岭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同时,家长义工也有了机会近距离关注孩子在校的学习、活动情况,能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心态和成长,更好地找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他们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也对子女进行了言传身教,使孩子也渐渐形成了积极的助人意识与行为。

螺岭四点半少年军校成立于2006年3月,是学校与家教会协商后,联合东门办事处和武警特检总站而创办的一种新型教育体验阵地,这一活动强壮了学生身体、磨炼了学生意志,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家长四点半孩子放学不能按时接送孩子的困难。对此,新华社以“四点半少年军校解忧育人”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也进行了专题介绍。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篇10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道路的基石能否在这个阶段筑得牢固、扎实,关系到一个人一生今后几个阶段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德育是关系到办什么学校、培养什么人的大事。

那种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俊遮百丑的做法只会与我们办社会主义学校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是要不得的。我校党支部及行政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政治课教师和级段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学校德育开展情况并指导贯彻实施,多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通过学习提高认识。大家一致认为:提高升学率是必要的,但如果不重视德育工作,就不会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必须坚持德育为首的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认识统一了,目标明确了,我校党支部及行政领导班子明确指出:全校的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各个部门都要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时时想着育人,事事为着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一切活动之中。几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规律,把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从内容、形式、考核、评估等方面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体系。这都充分体现在我们制定的《德育大纲实施细则》和《信阳市九中实施“中学德育大纲”的整体规划》之中。

1.德育内容系列化

我们坚持从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的原则,把德育工作的广泛性和先进性、阶段性和全程性结合起来,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实行各年级全程系列教育。

各阶段的德育任务是:对初一学生主要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召开“迈好中学第一步”、“我爱班集体”、“我为集体添光彩”等主题班会,把德育落到实处,教育学生从爱班集体、爱学校、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家乡做起,从小就培养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的思想意识。每年招收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刚进校就开始军训,增强他们的集体组织观念和纪律性,教育学生好好学习解放军的好思想、好作风,懂得珍惜集体荣誉。同时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进行养成教育,由政教处组织检查落实,开展争创“文明班集体”和“先进班集体”竞赛。以行为常规训练为起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储以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不断强化德育工作。

对初二学生主要进行革命理想教育,并结合进行青春期教育和法制教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团委创办了“中学生团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对学生进行入团前的轮训,学习共青团基础知识,热爱共青团,争取加入共青团。我校还实行了预备团员制,注重搞好团队衔接。同时,政教处组织力量,对学生开展青春期教育,分男、女生进行青春期生理知识、生理卫生及心理卫生教育,对这一复杂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爱、自强,用雷锋等榜样来激励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谱写好青春的序曲。以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教育为基础,以道德修养和理想教育为核心搞好德育工作。

对初三学生主要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初三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年,这一学年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学生受九年义务教育的结束。面临学生的分流,我们强化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近现代史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所担负的历史重任,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激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成建国之才。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使我们的中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成为遵纪守法、全面发展、学有专长、有理想有抱负的合格中学毕业生。总之,使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通过三个阶段的德育工作,形成了我校中学生由低到高的一条思想品德成长轨迹,实现了德育内容的系列化。

2、管理考核制度化

德育工作既然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考核办法,使之逐步规范化、制度化。1991年我校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制定了“信阳市九中实施《中学德育大纲》的整体规划”和一整套德育管理系列考核制度。

其中包括“德育领导小组工作条例”、“教务处德育工作考核条例”、“班主任德育工作考核条例”和“班级综合考核条例”等。每个条例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100分,由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检查考核。并把达标和评先结合起来,凡德育工作达标的个人,可优先评为先进工作者;达标的班级可优先评为“文明班集体”或“优秀班集体”。考核结果记录存档,作为今后各项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

同时,我校还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纳入学生德育行为量化考核之中,制定了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办法。把德育成绩和操行等级纳入评寻三好学生”、“文明学生”、“进步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和发展团员的条件。学校做到了德育考核有章可循,评估有标准可依,克服了过去德育工作的随意性。

当今世界上,争夺接班人和新技术革命两大挑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渗透到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因此,德育工作就显得要为重要。我校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要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只靠学校单枪匹马干是不行的,必须紧紧依靠社会和家庭的力量,齐抓共管才行。要打破从前封闭式的教育体制,开放搞活德育,建立德育工作网络,把家庭和社会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整体教育轨道,把校内教育延续到家庭和社会。

在学校德育工作主阵地上,德育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德育工作。全校教职工人人做德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更是要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由副班主任、科任教师参加的班级教导会,分析交流学生的学习、思想、纪律等各方面的情况,努力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纪律、学习都达到班级目标管理的要求,各年级由级段长负责定期召开级段教导会和工作会,结合学校德育实施细则中对各级段的目标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汇报。学校各处室都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形成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格局。

我校于1988年建立了“家长学校”,各年级各班选择关心教育事业,关心学校,关心孩子的家长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经常与班主任联系,及时提供德育工作信息,并总结推广家教经验,让所有家长,共同关心孩子健康地成长。我们还给每位家长订了“家长学校”教材《家教之友》,深受学生家长的喜爱,也给家庭中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好帮手。在抓好“家长学校”的同时,我校又成立了有机关干部、部队首长、劳动模范、居委会负责人参加的“校外教育委员会”,研究指导德育工作以及协调备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他们的宏观指导和家长、教师的微观教育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德育工作新局面。

我校还与解放军154医院和信阳陆军学院与信阳市公安局结为“警民共建”单位,大大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和发展。同时,我们还专门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加基地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今后走上社会、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矗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工作网络。

几年来,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形成了“四条线、三级段”的全方位管理体系。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计划,由政(政教处)、教(教务处)、总(总务处)、团(团委、少先队)四条线贯彻下去,建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以级段为主与教研组并存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加强了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联系,有利于互通情况,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有利于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建立了课堂教学的“22231111制度”。即在坚持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做到:备课备两纲(教学大纲、德育大纲);备出两点(知识点、育人点);两反对(内容上反对单纯传授知识,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反对满堂灌);提倡三主教学(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四个“一”:一个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一个联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中心);一个反馈(教学效果要及时反馈)。

由于这项制度的落实,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这个德育主渠道的作用,使德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每学年我校都要开展文明礼貌月、“两史一情”教育月、传统教育月、法制教育月、交通安全教育月、行为规范教育月、科学创造活动月、军训周、社会实践周。去年我校又制定了“3345”系统工程,具体说就是进行三个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树立三个榜样:雷锋、徐洪刚、蔡建;做四好少年: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团队组织里做个好成员,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开展“五心”教育活动: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这项系统工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每年还举行春游、运动会、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努力为师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发挥特长、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学习、生活、健康成长。

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学校主要是通过教师实现对学生的管理的。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管理是学校人员管理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校着重抓了教师岗位职责管理和工作考核管理、对教师晋遍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业务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文明教育。对教师充分信任、大胆依靠、热情关心、真心实意地为教师办实事。大大调动了全校教职工的教书育人积极性。

学校提倡“敬业、爱生、求实、奉献”精神,鼓励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一流的成绩。为此,我校特意邀请了几位全国教育系统的劳动模范、省优秀教师给全体教师做报告,在教师中开展学劳模、见行动、讲文明、献爱心活动。

本学年,我校又推出“教师忌语50句”和“文明用语50句”,教师们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注意使用文明语言,不说“忌语”,掌握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以敬业的精神感染学生,以严谨的态度指导学生,以文明的言行对待学生,真正发挥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