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科学研究十篇

时间:2023-12-06 17:55:21

语言科学研究

语言科学研究篇1

【关键词】英语 语言学 哲学 文化 政治 跨学科

众所周知,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各个民族和语系,语言学都被看作是一门领先学科,语言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媒介,很多问题的处理及解决都离不开语言,它必然会对经济、政治乃至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的著作中提到,语言学研究不能是单一的语言研究,而是应该重点关注语言运用这个实践,打破限制,扩大视野,从不同视角和其他学科因素加以探讨。现如今,随着地球村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这种作用就更加显现,他必须和其他学科共存。由此可见,现代语言的运用已不再是简单交流手段和沟通工具,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也不再是单一的语言基础研究,而是应该更加注重其研究的深度及其跨学科的研究,从而拓宽语言学的研究视角,这对语言学在新时代的发展及运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 哲学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研究

语言和哲学是密不可分的,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差异决定着语言使用的不同。语言哲学体系这一思想是英国著名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哲学思想应该融入到语言学的研究中,只要是语言能表达的东西,都可成为哲学加以研究的对象,这标志着语言哲学这一跨学科的诞生。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其具体的使用中,这一思想被很多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所赞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对语言学的跨学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从分析哲学来看英语语言现象的研究涉及范围非常之大,单从一个单纯或者一个句子就可以作很多视角的分析,我们在研究分析哲学的时候也要涉及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因为语言的研究是在哲学思维引导下的各种社会知识和心理知识的综合性研究。语言学的研究关键所在就是对不同语言包含的哲学观的研究,其中包括两个大部分,第一是对跨语言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中存在理解偏差研究,第二部分是对英语语言学中的修饰哲学和语言艺术进行研究。从现在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也是非常多,不断有新的点成为研究的课题。

二、 文化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研究

我们对语言学的研究本质上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过程,有学者认为语言学是人为学科中的先进学科。在西方看来语言学的研究与文化相结合是相当普遍的一件事情,在我国的学术界看来成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我国的研究方向应该向价值观念、社会观念方向努力研究,英语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很多学者认为是由随机组合约定俗成的,但是在少部分学者看来这只是一种假象,因为约定俗成的习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结构和内在的规律性,基于这方面的研究才是现代英语语言学研究的基本精神。所以我们在做语言跨文化交流的时候不能望文生义,一定要特殊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做研究,另外在某些词汇中也隐含着文化信息,有些是属于文化禁忌类的,虽然禁忌语会随之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但是关于性别、修养、场合等我们一定要重视。

三、政治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研究

语言与政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特别是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其与政治的关系的研究也是相当重要的,例如在古代的欧洲,由于罗马的强大,拉丁语成为了欧洲的通用语。现如今美国成为了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英语便成为了世界的通用语言。这种语言与政治的天然关系让英语成为世界的交流符号。在国际政治关系的研究中,英语语言学研究应该加以加强。

一方面我们需要从理论层面探讨英语在政治语言中的应用,英语不仅可以体现个人的思想,也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思想和心理习惯。从国家的名字和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英语语言学研究正是通过政治语言现象了解该国的政治理念和以后政策的发展方向。不同时期的政治理念是不同的,因此政治语言学研究有期深刻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英语语言的研究,可以探究该国在国际政治和外交的政策主张。外交语言的表述有其独特的方式,而且政治英语有着很宽的涉及面。在政治辞令中有很多的模糊语言,并且在很多时间受到环境的影响。通常看来用灵活和委婉的语言来回避或者是掩饰某种话题。外交礼节在英语语言学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部分,特别在英国有人专门对首相那种晦涩难懂的辞令编撰辞典以帮助普通的民众理解首相的观点。所以我们单纯在词汇、语法和篇章上作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英语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不断的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来研究英语语言学,形成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是开放和多维的,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不仅要关注人文社会也要和技术科学相联系,只有这样英语语言学研究才有更加有活力。

参考文献:

[2]曹凤静.英语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及前景展望[J].海外英语. 2014(04).

[3]胡敏.发展思维能力 提高科学素质――论英语语言学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J].孝感学院学报.2010(02).

语言科学研究篇2

关键词:C语言 编程 函数 实践

1 C语言的课程地位

掌握程序设计的前提是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在众多的程序设计语言中,C语言以其灵活性和实用性受到了广大计算机应用人员的喜爱。C语言在巩固其原有应用领域的同时,又在拓展新的应用领域,支持大型数据库开发和Internet应用,掌握了C语言为后续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很多高校都选择了C语言做了程序设计语言,因为《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同学们既要掌握基本的概念知识,又要具有一定的编程调试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授基本的概念知识为基础,着重强调实践环节,即编程和上机调试能力。学习程序设计,鼓励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为以后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部分为三本院校,一部分为二本院校,公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是从原来地方的专科院校升格过来的,在本科教学方面尤其是实际应用方面还存在经验不足的地方,了解这类学校学生特点对以后的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这类院校学生往往具有下面的一些特点。

2.1 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比较强 进入高职高专院校或者三本院校就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普通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本着理解、友善、尊重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耐心引导他们,告诉他们,他们和其他普通公办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差别不大,可能上高中时候多贪玩一点或者仅仅少了一定运气而已,尤其是到了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高中的知识有很大的差别,只要认真的去学习,以后的前途并不比那些普通公办本科院校的学生差,西安一所三本院校的一对姊妹,入学成绩很差,经过大学四年的努力,最后双双考上了北京大学研究生的例子,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去影响学生,激励学生,逐步打消学生的自卑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有了,学习起来就有了劲头和希望。另外要推行赏识教育。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要不失时机给予赏识,学生有了成绩,一定要及时地适度的进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2 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专科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也成了最头疼的问题。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只要考生过了专科提档线就可以上,所以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这对于学生本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三本院校学生和普通公办本科院校的学生从文化课成绩上也具有一定的差距,现在高校的一些理工科专业也有了一部分的文科学生,很多学生往往数学成绩较差,这方面学校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学生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是他们以前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问题,通过端正学习态度和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在成绩上会有很大的提高。

2.3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 无论是三本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中普通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氛围不浓厚的情况,很多学生入校的时候,对于所学专业的特点很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况,学习目的上往往比较模糊,这方面,我们采取了对新生所学专业进行了专业课程介绍和专业课程规划的教育,安排有经验的教师专门开了这方面的讲座,很多学生对自己专业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学习兴趣方面,很多学生有一种经过高中几年的洗礼,认为到了大学该是放松的时候了,对学习的兴趣较低,兴趣和爱好能够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劲头,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专业没有兴趣,可以肯定的是在所学专业方面肯定是学不好的。这不仅仅存在三本和高职高专院校,在普通的公办本科院校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是很多从事高校教育的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学校本身也要形成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

3 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方法

计算机语言从诞生到现在,从当初的Basic语言、Fortran语言这些面向过程的编程语言到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都遵循了结构化程序设计的特点,学习一门计算机语言,首先必须学好理论,然后进行试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把试验看的很重,而对理论学习看的比较轻,实际上,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将变的毫无意义,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对程序运行的正确与错误不了解原因,调试程序的能力较差,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理论知识掌握较差的缘故,初学计算机语言,学生必须先搞清楚理论,先弄清所用到的数据类型,语法结构,解题思路后,然后动手编写一些程序,仔细研读自己写的程序,找出问题,然后再上机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在学习计算机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看程序的时候觉的都可以看懂,可是真正写程序的时候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就是写程序少的原因,看到一个问题,首先应该想到自己怎么解决,然后找到解决方案,运行成功后学生往往有一种成就感。教师把一些专业的术语能够用一种通俗的语言描述出来。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术语用生活中通俗化的语言来讲解,学生学起来感觉很轻松。毕竟我们不是搞算法研究的,即使一些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毕业后学生搞算法研究的也是很少的,因为那涉及到一些很复杂的数学知识。在这一方面,北大青鸟和印度的NIIT教育就做的相当成功,北大青鸟和NIIT的教学方法就是往往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术语用生活中通俗化的语言来讲解,学生学起来感觉很轻松,这一点值得高校的老师借鉴。北大青鸟和NIIT招的学生很多是职业高中或者职业中专的学生,在层次上很多方面是不如我们的,人家能够学会学好的东西,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应该完全能够学好的,相比起来,我们学生更应该有信心学好,我们老师也更应该有信心教好。教学中可以采取了对学生分组,同组同学互相讨论,教师给每个组打分,按照优劣给各组排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对学生作业做部分批改,其他由同组学生互相批改,这样能更快找到存在的问题共性,由老师集中讲解,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老师也能及时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

4 C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面临具体的设计要求的问题时它与教材中的内容相距甚远,这使大多数同学感到无从下手。这其中的原因可以分成两类:一方面目前高校使用的教材中绝大多数结构都基本相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C语言语法基础、程序控制结构、数据类型、指针、函数、文件以其它们的应用等。所谓重点只是个相对的概念,教学中的重点主要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大结构顺序、循环和条件,尤其是条件和循环结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函数,尤其是函数的传值问题,传的是地址还是变量,要重点讲解,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的制造一些陷阱,让学生学会调试程序,学会分析错误以及改正错误。C语言教学中难点是指针,很多学生对于地址运算比较头疼,教师就需要用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打比方,最好采用通俗语言来描述。

5 结束语

本文对C语言的课程地位,高职院校学生特点、C语言学习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案例分析和课程设置安排根据自己多年来教授C语言的经验谈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希望和同行交流,希望能对从事C语言教学的教师有一点启迪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陆敏.《C语言程序设计》读书报告,百度文库:2.

语言科学研究篇3

关键词应用性 转型 学科定位 人才培养 专业设置

1 汉语言文学学科面临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与促进关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我国高校当下教育思路转变的重要方向之一。显然,提出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大学教育的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传统的大学教育由于注重了学术性、学科性,人才的培养必然偏重于理论性知识和学科的深入研究,从而忽视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要的深度结合。而当下的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使传统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的状况。尤其是那些传统的人文学科更是面临着日益萎缩的窘况与困境。而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一个学科。

汉语文学学科是有关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和研究的专业,语言文学又是民族精神和艺术的精髓,因而也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科研人才以及从事相关的文化、信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仍是本专业的基本任务。

但是,在当前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学科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和不足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社会各行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小,专业价值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弱化。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学科,它的发展方向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改革现有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探索并研究新的汉语言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就成为当下这一学科发展的迫切任务。但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应用性不强。传统的汉语言学科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应用性,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乏独挡一面的能力。

面对这一现状,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都意识到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性,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或成立创新人才实验区,或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或是改革实践教学,或是改革教学方法。这些举措都表现出改革的鲜明性,为当下的教育改革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改革积累了不少有益的借签与思考。

事实上,这一问题并不仅仅是一所高校,一个地区的高校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的全国所有开设汉语言学科的高校所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社会面对复杂的局面时,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都会受到当下时代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样,与汉语言学科一样作为传统学科并深受当下时代经济社会影响的尚有文史类的其它学科。厘清这一问题,从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出发去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也必然会具有对其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能启发意义。

2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之可能性

事实上,如果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层面上考虑,我们需要注意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应用性,适合于行业的需要,能够让行业“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够尽可能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有效拓宽行业应用范围。

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重新审视学科定位。我们必须相信,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必然表现出对语言文学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要求。就我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新的社会群体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每一个群体都表现出其当下性,于是,语言的发展已经远远不是传统的语言学所能界定的规范能够恰当表述和阐释。相应地,这些新的群体对文化与文学要求与不再是传统“言志”或“载道”的文化与文学定思维定势所能涵概。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学科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跟上时代的要求,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给新的社会发展提供开放性的视界。这样,学科定位从整体上朝着应用性和综合性发展,汉语言学科应该明晰定性为应用“金字塔”中的“基石”。即在看待汉语言学科的作用和地位时,不应只从单纯的专业冷热角度来考察,而应从学科发展全局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审视。其实,汉语言学科除了基本的人文熏陶作用之外,对于每一所高校来说还具有三大方面的校园内部功能和作用:通识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但是从社会的层面而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汉语言文学学科在高校校园内部的这三个功能与作用,也同样对走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效。

其次,人才培养规格定向——居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的契合点上,建立在对其他学科专业差异性的充分认识上,实现错位竞争。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而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陈旧,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建设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从这一层面上看,汉语言学科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介环节,它肩负着消化学术成果,指导具体实践的任务,为学生铺设桥梁,引渡学生走向“知行合一”的成才彼岸。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学科 的题中之义。

3 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点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学科而言,既有的专业高置一直不外乎传统的中文专业或中文师范专业。也有不少高校由于传播学从语言文学学科中分离出去之后,无法再单独设立与传播学学科相关的专心,就只能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一些传播学相关的课程,比如,在中文专业的课程中加入了广告学的相关课程和新闻学的相关课程。而在传统的学科规划中,很多高校原本是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设立了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这样与语言文学同一级层的专业的。而文秘这一专业,不少中文专业中也有设置,但由于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中,把文秘只是定位于高职高专的层面,这就为高校本科增加了设立文秘本科的障碍。

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人才有了较大的需要,所以经济的发展就为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提供了可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需要,应进一步从应用性专业设置的可形性、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随着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活动对于文化素质高、语言文字功底好的应用性人才需要越来越多。因此,可以考虑在汉语言学科的基础之上增设“高级文秘”和“企业文化传播”这两个专业。高级文秘专业建立在传统文秘专业之上,但又要与之有区别。传统文秘专业更多是从事办公室的文字工作,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与文件档案的传递与保存。但是在经济活动充分发展的社会里,适用于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这样的行业需要的文秘显然不是传统的文秘。尤其是当下,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这些企业需要的文秘不只是文件、函电、调研报告等的写作与传递工作,更多还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公关与礼仪、企业形象策划等工作。所以培养高级文秘就成为一个极其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其次,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行业都必须有充分的形象宣传,不只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更是为了推销企业及产品,即使政府的各个行业部门也需要对公众宣传自己的形象,确立大众对本行业或部门的正面形象。除了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几种宣传途径外,网络、手机等新传媒的宣传日益重要。同时,对于每一个行业也要塑造各自独特的文化形象,唤起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文化意义上的宣传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就成为每一个企业或部门形成凝聚力的灵魂。这样,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开设“企业文化传播”这样一个专业,培养有着深厚语言文字与文学及传统文化素养同时又具备企业文化传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成为一个较好的专业方向增长点。

语言科学研究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5-144-2

0 引言

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教育体系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很多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始朝着职业化培养方向,人才的培养方案也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国内各高校纷纷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状况,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适用社会的发展,开始朝着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前进,这种人才培养的变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了一种大趋势。

1 汉语言文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提出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有着十分悠久历史的学科,其自身有着良好的教学传统,根植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肩负着传播传统中华文化以及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重任。但是从当前的培养模式来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老师的一言堂为主,师生间的互动很少,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主要是被动的在听课。有研究资料显示,当前大部分的高校人才培养基本上都是传统培养方式的延续。这种闭塞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的人才需求是严重脱节的。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企业对于人才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那种只注重内部发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是没有办法让学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所以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才能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需求。

2 当前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1 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规格过于单一

大部分的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汉语言基础知识、技能以及理论。培养出能够在中等职业以及基础的教育学校进行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者。培养的人才规格一般定位为具备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以及教学研究能力人才。这样单一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了毕业生毕业就业抉择时的狭隘性。

2.2 汉语言文学本科的教学计划以及相关课程设计不健全

大致来讲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点是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计专业性太强,从而忽略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点是由于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合理,课堂教学内容一直重复讲。第三点是不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使得人才的培养质量不高,没有取得预期的培养效果。

2.3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老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及理念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过于老化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陈旧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学的质量普遍低下。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严重的打压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激发以及培养。

3 针对存在的问题创新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3.1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定位

这种定位对于传统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是一种全面的革新。在人才的培养中注重由知识的传授变成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培养出一批迎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以及富有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在培养规格的设计上在原本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加强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综合创新能力的养成。在进行专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流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具有多维度的专业知识,并学会熟练的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

3.2 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置中采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

首先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一基多能为导向。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教师人才,同时为了迎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保证毕业生可以实现多方向的灵活就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要优化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计,开设一些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迎合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次以应用型为主线来实现对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整合。当前大多数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偏于专业基础与理论的教学,从而与当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其实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个整合,专注于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将来的就业竞争将有极大的益处。再次是严抓课堂教学质量。一堂课的好坏直接反应着教学改革的成效,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未来的走向。学院想要有效的提高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就必须对相关的教学老师进行谈话,打破惯性思维以及长久以来已经形成的教学惰性,发动各位教学老师积极探索新型的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的教学中真正的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置。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从而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最后是在推进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中突出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当前大部分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践型的课程都是偏少的,所以很有必要在课程的设置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学分设置,最好提高到四分之一的比重,同时学校还要积极的搭建以及拓展实践的平台,使得学生在实习的期间可以联系到专业对口的见习工作,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到相关的岗位上去实习。从而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加强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最好安排学生出去实习并在学生出去实习的时候先进行面试培训,从而使得学生可以顺利的找到心仪的顶岗工作,提前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平常的校园教学中,老师可以进行举办一些征文、演讲、朗诵、教学技能以及书法等比赛从而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以及培养。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这些实践活动就可以合理的分配到不同的学期教学活动汇总,并发动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学老师积极的配合活动的开展,院领导不定期的抽检落实的情况以及活动举办的效果。从而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本专业的知识也可以提前和社会接轨,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3.3 创造有利的条件,建设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出色的人才需要出色的老师来调教。老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只有努力的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水平,并且积极引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师资,才能切实有效的实现各个院校汉语言文学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成功转型,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效率。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务实深入事物实际的基本心理素质和工作素质,碰到实际事物应该扎实地去做,不是轻飘飘地悬浮在空中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应付实际事物的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随着人才培养定位的转型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就凸显为汉语言文学最重要的专业素质,书面写作能力不单指过去中文系培养的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写作能力,而是要学会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的写作,要有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见解。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在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的现实发展需求。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内的各高校纷纷都在积极的探索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内涵的培养方案,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一定会越来越出色。

参 考 文 献

[1] 王长武.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29-133.

[2] 杨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J].文教资料,2011(22):188-190.

[3] ⒋嫌.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J].毕节学院学报,2015(11):103.

[4] 廖秀华.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S1).

语言科学研究篇5

按照妇产科护理教学大纲的要求,总共有72个学时。学时不算多,在各种医学护理专业课当中,应当说,是一个小科,加之有时不把本科作为考试的必须内容,就很容易被忽视,成了边缘学科。但是,它的教学内容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如何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呢?如何把学生不喜欢的学科变得喜欢,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使之爱学、乐学,且学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呢?“牛不喝水强摁头”是不可以的,要靠生动的启发性的教学语言。笔者在教学别注意上好第一堂课。第一堂课的好与坏,常常会长期影响学生对本学科和这个教师的接受与认同能力。笔者在讲解《妇产科护理》“绪论”的时候,没有从学科的性质和内容讲起,而是从人作为一个生命,向学生提出“你是谁?你从何来”的问题,这是一个既简单又普通的问题,又是一个不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它一下子切中了生命本体:每个人都是母亲生下来的,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孩子。你这个生命降生了,你已经懂事了,你必须回答、也能够回答你是谁、你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问题,我叫学生站起来回答我的问题,再叫其他同学讨论这个同学的回答是否全面正确。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激活了,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产生了学好本科知识的强烈愿望,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妇产科护理,不仅是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也是一个健全的、有教养的、有知识的现代人的必备常识,使他们对本学科学习产生认同性和亲切感。教育学和心理学都在强调注意力和好奇心对促进学习的重要性,用艺术语言上好第一堂课,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做到了我的学科我看守,我教的知识我启发,使学生乐学愿学,这就是利用语言艺术进行教学的魅力所在。

2用形象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思维,加强记忆力

想象力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在教学中利用形象的语言,可以把看不见的知识变成可见的,产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加强记忆的效果。笔者在讲解分娩课的时候,注意运用了形象教学。教师应当把讲堂变为实际操作的平台。教师则是分娩过程的实际操作者。课堂上有挂图、以及骨盆、胎儿等教具模型,还有刀、剪、钳、线等医用工具,教师一面讲解,一面对各种道具进行示范操作,用临床的手法,说明在正常情况下,胎儿是如何入盆、下降、俯屈、仰伸等娩出的动作,再利用肢体语言,模仿产妇的临产体态、动作、声音等,把分娩的可视性、可操作性当作很强的表演课,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增强了实战和临床的感觉,学生很轻松地便掌握了本堂课的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因为多媒体教学也是形象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笔者在讲解异位妊娠的时候,就使用了教学光盘。学生的看过后,有了感性认识,使教学内容有了可视性,同时,光盘的可视性又兼备娱乐的功能,容易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用逻辑性的语言准确地讲解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运用的逻辑性,首先是做到对教学内容语言准确、周密,富有逻辑安排,讲清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不是那样。而语焉不详,内容含混,条理不清,势必降低教学质量,使学生大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此,教师必须对教材精透娴熟,成竹在胸。对每堂课的计划安排,就好比一个音乐指挥,只要往讲台上一站,一个课时的一个乐章就开始了,怎样起头、哪里是重点难点,怎样过渡,哪里是高潮,都要心中有数。古人讲写文章要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起始要华丽,中间内容要丰富,结尾做到响亮、扎实、有力度。讲课的逻辑性安排也应如此。笔者讲解妇产科产后出血的定义时,明确“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其重点是强调了时间节点是“胎儿娩后24h出血”,即从胎儿娩出时开始算起,(亦即第二产程结束开始)、到24h以内这段时间,而不是笼统地讲“产后”,因为从字面上理解,产后也可以说是第三产程结束。为此,我们还编了一道选择题:A.产后24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B.产后24h时,子宫出血量超过500mL;C.产后24h时,阴道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D.产后24h内,子宫出血量超过500mL;E.以上答案都不正确。如果学生没有注意知识的要点,差错率达到90%,如果掌握了要点,差错率只有15%。由此可见语言逻辑准确周严的重要性。教材第四章“正常分娩期产妇护理”是妇产科护理的基础,笔者在讲课时,先强调本课的教学目标,讲清楚分娩的概念,进一步讲解决定分娩的三个因素,重点讲产力、产道、胎儿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然后让学生参与讨论:产妇分娩时子宫的收缩力有什么特点?在正常子宫收缩力下胎儿有什么变化?接着出示教具:骨盆、胎儿模型及挂图,讲解分娩的机转要点,向学生提问:骨盆有几个平面?各平面的特点是什么?哪里是骨盆轴?足月胎儿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我请同学来回答这些问题,教师紧接着引出分娩机转概念,使同学认识到分娩机转关键在一个“转”字上,为什么要转?怎么转?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并请学生亲自操作,让他们既动手又动脑,这一堂课便在周密的、逻辑严谨的安排下,由教师讲解、指挥,在学生积极参与下圆满地完成了。这就是逻辑性语言的作用。

4展示语言的幽默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寓教于乐的本质是什么?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下,快乐地进行学习。没有一个学生愿意听老师板着面孔、背书似的讲课。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盼着你来给他们上课,使课堂学习不仅是接受知识,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语言的幽默性就显得极为重要。语言的幽默感是一种智慧。笔者在讲课中尽可能地发挥语言的幽默性,取得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一些医学知识、各种化验数据等,虽然枯燥无味,却又是不得不死记硬背的。我们曾对学生说:面对病患或产妇,她的身体状况是不是正常或健康,是要数据来说话的。只有数据烂熟于心,才能及时地做出正确的诊断。特别是需要抢救的危急病患,情况紧急,医师和护士总不能说?“请等一等,我需要去查查书本,回头再告诉你结论!”这句话引起了一片笑声,使学生认识到了背书的重要性。女性内生殖器及固定它的韧带在人体内部,如何把它的结构解剖知识变为可视可见、从而便于理解和记忆的知识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形象幽默的语言。我把这部分内容比做人的身体。人的上身好比女人的子宫,处在内生殖器官的中心位置。在它的下方则是阴道,相当于人的两条腿。把人的两只胳膊平伸,便相当于输卵管,在腋窝位,左右各夹着的东西便是卵巢,我穿的白大褂两个宽大的袖子是阔韧带,这个大袖子展开一个平面,从上到下依次拉出几条长短不齐的绳索,最上边的是卵巢固有韧带,右边是骨盆漏斗韧带,下面长一点的是圆韧带,最下面是主韧带,以人体做比喻,再参照教学挂图,我说,你们看过ā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吗?除阔韧带外,如果把另四条韧带比喻成观音伸出的四只手臂的话,我们现在看到是四手观音,它的名字依次是:卵巢固有韧带、骨盆漏斗韧带、圆韧带和主韧带。就这样,学生便在笑声中把内生殖器的构造记住了。

5结语

语言科学研究篇6

应用语言学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学科之一,其术语最早由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于1870年提出,但一直未能受到学界重视,直到上个世纪中期,学科才初步建立。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应用语言学已经成长为语言学研究领域最受瞩目的学科之一。现在,应用语言学不仅具有较为完备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同时还有较为健全的研究机构、研究队伍和研究平台,而且学科研究的人才充足,学科研究领域广阔,下属分支学科众多,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令人看好。目前,学科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候有必要对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夏中华等的《应用语言学——范畴与现况》(以下简称《范畴与现况》)正是这样一本应运而生的著作。 《范畴与现况》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是对应用语言学学科基础知识及理论的介绍,对目前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采用了白描化的记述和客观性的分析,同时在个别争议问题上又自有见解,体现出作者严谨认真的学术风格。学科建设是促使一个学科真正独立的关键步骤之一,也是保证学科能够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范畴与现况》从学科建立、人才培养、机构设置以及课题研究四个方面探讨了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对促进应用语言学发展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例如,《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桂诗春和他的《应用语言学》、于根元和他的五部应用语言学著作、刘涌泉和他的《应用语言学》、冯志伟和他的《应用语言学总论》、陈昌来和他的《应用语言学导论》等。同时,书中从国内外两个角度详细地介绍分析了应用语言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研究状况。

应用语言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桂诗春认为“广义应用语言学联系实际问题研究语言和语言学,从为少数民族创造文字到机器翻译,都可包括在内;狭义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教学,特别是第二语言教学。”刘涌泉和于根元等人都较为支持这种观点。于根元认为“中国一般取广义的(应用语言学)”,从《范畴与现况》全书的编排来看,作者是倾向于于根元的说法的。《范畴与现况》的中编就是对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进行的相关介绍和分析。全编分为九章,分别探讨了语言教育研究、语言规划研究、文学语言研究、广告语言研究、传媒语言研究、新词语和流行语研究、辞书研究、地名与人名研究以及速记研究这九个研究方面。作者不仅对应用语言学各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重要文献进行了客观细致地介绍分析,同时还提出了许多富有见解的观点。

随着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兴的边缘学科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结合成为应用语言学新的分支学科,这大大拓展了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范畴与现况》一书的下编探讨的就是应用语言学的各分支学科。下编共十六章,其中既有对发展较为成熟的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人类语言学、交际语言学等学科的介绍与分析,又有对近些年来新出现的学科如计算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侦查语言学、法律语言学等学科的引介与探讨。在介绍各分支学科的时候,《范畴与现况》首先对分支学科进行了概述,包括学科的性质、学科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学科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以及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等。其次,作者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介绍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最后,作者对各分支学科的重要文献进行了介绍。

《范畴与现况》可以使应用语言学初学者迅速了解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等。同时,它还可以为应用语言学研究者提供大量研究所需的参考材料。所以它既是一本教科书,又是一本工具书,同时还是一本学科史。

语言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标志之一。语言对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

语言科学研究篇7

关键词:语言学;研究方法

1. 引言

语言学从最初的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到现在的以研究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其研究范围拓展了很多,发展方向多变,其中包括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等,这就要求不能用唯一陈旧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学,墨守陈规,失败是必然。同时语言学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 在研究语言时绝对不能固步自封。比如 ,在研究一个地名的时候,如果单单只是对地名的结构进行分析,从它的字面意思理解的话,研究出的结果可能与真实情况大相径庭,这时如果借用民间习俗学和历史学,可能会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2. 语言学的发展历程简介

在19 世纪之前,语言学被称作“语文学”。那时的学者认为人文学科具有主观性和个性,几乎不做实证去验证真实性和正确性,多数是靠主观臆断去评判和分析,感性认识多于理性分析。那是的语言学研究主要依附于历史文化、文学文献,哲学和逻辑学等,而在遇到某些独特的、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上,研究者主要靠感观分析,没有实证的思想和手段,以致于最后的出的结论可能会以偏概全,没有权威性,做出的评价缺乏统一尺度。语言或繁或简,内容丰富,有很多不同意义的概念,研究方法太单一。但是,这个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学的早期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它是从哲学出发考,人们可以通过哲学对语言的理解认识达到另一种高度,思想达到另一种境界,同时它可以激发人们对语言的兴趣,这对后人研究语言学并对其产生兴趣奠定了基础。

到了20世纪,语言学经历了重大改变,它从历史比较语言学转向了结构描写语言学。通过语言内的特殊符号、组合规律等向人们解释语言的特性,从而帮助人类进行认知主义的转向,使语言学可以和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更好的结合。将数学逻辑等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与语言学研究巧妙合理的结合,将语言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乔姆斯基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比较归纳法、理想化的方法、形式化的方法。他将语言学的方法体系分为哲学和实践两个层次,他的研究方法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联合了结构主义和哲学研究的方法。他的观点是理想化的语言能力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比如记忆力、情感等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认为只有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相比而言,把语言用于实际生活中才是主要的。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它作为人与社会之间沟通、作用的介质,在解释语法结构时,不能单纯的分析语言成分,不顾及其社会语境,而应将其功能作为中心,观察语言如何适应社会语境,并受到何种制约。

当代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一直向着解释语言的本质特征、提高语言的解释力和探知人类如何学习语言的方向发展。它重视语言的理解和分析,而不是只描写语言事实,这表明当论语言学正朝着解释的充分性方向发展。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当代语言研究注重人脑的语言能力,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却又是真实存在的。数学或其他自然学科中的统计方法、调查方法在此处都是行不通的,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假设理论的提出时必不可少的。构建理论模型,科学家就能更好的更合理的解释和研究人类的语言能力。

3. 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探究

3.1从研究对象角度探究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从最初的单一文学文献、哲学等延伸到现在的生物学、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以及法律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科分类的标准有很多,而研究对象则是主要标准。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学科分为两大类:研究事物性质和研究事物之间关系。而当代语言学中新出现的法律语言学、生物语言学、化学语言学、数学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生态语言学是探究生物、生态、社会、人文之间的复杂关系,属于第二类。形式主义语言学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将解释语言的内部结构作为重点,属于前者。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有很多研究方法,其中试验法,调查法、采访访谈法等是其最常用的的几种,而这些方法却不适合现在的新兴学科。所以,综合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其融为一体,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生物生态学的发展下,生物语言学才有了多样的发展,生物中的进化论学说概述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间具有的关系,生物学让我们认识到生物的整体性,每个生物都不是单一的个体。基于这些理解和认识,利用生态学中的等级主义的理念,可以批判性的认识我们现有的语言体系。这种跨学科的而研究方法,有利于语言学的深入发展,使它的社会性和变异性更加突出,使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

3.2从研究性质角度探究

语言学究竟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学科,在近一百年里,各位学者各持己见,存在着不小争议。因为语言学研究范围很广,与哲学、艺术都有一定的联系,认为语言研究属于人文学科,但是语言学同时又研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也被认为是社会学科,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语言学被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所涉及的领域更是多种多样,在知识爆炸,学科种类繁多的今天,语言学的学科属性已渐渐不被重视,同时出现了大量新颖的研究方法。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继承了传统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引进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其中数学方法最多,差不多已经涵盖了语言学的所有研究领域,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来代替传统的语言研究方法,获得更加准确的语言学研究结果。语言学研究中数学方法的普遍使用,生物学相关理论模型和方法在人类语言现象描述和解释作用的增强,日益凸显出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学属性。

3.3从研究目的角度探究

语言研究的目的大概有两种:解决问题和发展理论。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实证性、应用性研究及其方法越发受到重视,语言分支学科分迅速发展以及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现象则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其中实验法、调查法和计量法是它的基本方法。语言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后具有更加独特明显的性质,还有利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比如计算机语言学可以建立固定的语言模式,方便操作和编程,调试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与此同时可以用程序来实现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从而达到以机器来模拟人的全部或者部分语言能力的目的。心理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具有比语言学更具社会科学的色彩,也更加注重科学性,其研究目的是探索语言活动中人类的心理过程,其应用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对个体怎样应用语言体系、怎样在现实沟通中使用语言体系,和为了熟悉和应用这个体系应具备甚么知识和能力都提供了帮助。以实用性为目的的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使用以及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使得应用语言学及其具体学科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在语言学众多学科中的地位得到大幅提升。

4. 总结

纵观我国的语言学研究,虽然在创新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传统的研究方式与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式的结合上,依旧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应加大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更好的发展我国特色语言学学科,提升我国的语言研究学的科研成果的实际效能。(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徐盛桓. 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探微[J]. 外国语, 2001(5).

[2]张伟琛.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方法体系[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1).

语言科学研究篇8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多维视角 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9-036-01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英语愈发得到人们的注重,逐渐在世界范围所普及。英语语言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在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交流沟通是语言的主要作用,英语语言则进一步扩展了语言作用,在语言的交流和沟通作用之上,成为不同学科连接的枢纽。英语语言的不断发展,对于英语语言学的研究,目前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开拓视角,利用多维视角的形式,在实际的英语语言学研究中,收获到较为理想的成效。因此,多维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研究是效果极为显著的方式。

一、多维视角对英语语言学研究的作用

(一)通过多维视角对英语语言学开展研究的重要性

语言的主要作用是交流和沟通,人们对语言的运用,使得语言得以发展和进步。现阶段,英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学术界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程度不断加深,却并没有取得非常显著的成绩。究其根本,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在对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范围较小且没有结合其他的学科开展研究工作。大部分的论述全部沿着别人的视角开展,简单的进行讨论,实用价值小。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一方面应深入探究,另一方面应结合英语的实际使用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多维视角对英语语言学进行探讨,是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应该最为注重的问题,充分认识到多维视角对英语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

(二)通过多维视角对英语语言学开展研究的合理性

当前,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现,语言的发展进步,需要通过较多的发展阶段不断地促进,才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成效。语言的存在,是依靠民族以及国家的形式独立的存在。对于语言之间的研究,以及语言相关的学科之间的借鉴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其中也包括了对英语语言学的探究。英语民族的国家是英语语言学的发源地,这些英语国家的语言学家对于英语的研究相对比较容易。正因为如此,采用多维视角的方式对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对于我国的英语语言学研究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维视角的方法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式。采用多维视角的方式对英语语言学开展研究,能够高效的突破研究中出现的重点及难点,对进一步深入探究英语语言学至关重要,对进行英语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三)通过多维视角对英语语言学开展研究的可行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东西种类繁多,涉及到的学科也越来越广泛,诸多的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英语语言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从语言学向其他的学科进行纵向延伸,这种延伸不仅对英语语言学的进步有重要意义,对人类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以英语语言学本身的发展角度分析,英语语言学不可脱离人类而单独存在,没有社会土壤的滋养,英语语言学将会面临毁灭,所以外界社会无形之中对英语语言学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社会环境中研究英语,才能够更加深入全面的探寻出推动英语语言学发展的条件。

二、怎样利用多维视角的方式对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

(一)哲学视角对于英语语言学的研究

哲学和语言学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在语言学的实际研究中,哲学决定着怎样对语言进行看待,而且采用哲学视角对英语语言学开展研究,能够收获较高的成效,且使用哲学视角的形式进行研究是英国的传统研究方式。对于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以哲学视角出发不仅是崭新的研究方向,也是全新的研究视角。语言是一种用于交流和沟通的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可以进行交际、相互了解,同时语言也和思维进行着最为直接的联系。用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结果以及认识活动的结果等,通过词语以及句子进行记录,通过语言体现出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以哲学其中一个学科分支的角度来讲,英语语言学通过哲学思想的相关研究的视角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扩展,不仅可以扩展到逻辑学和伦理学,也可以延生到美学方面。基于哲学这样的特点,对于英语语言学而言,利用哲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流程以及探究形式。

(二)文化学视角对于英语语言学的研究

语言是以一种文化的载体而存在的,而对于英语的研究来讲,本体不仅是一种跨越文化的交流,也是一种交际的过程。语言则是其他相关学科发展的关键点以及引领学科,正因语言的这一特点,若要对语言学开展更加深入的探究,将语言学中的相关内容和其他的较多因素进行结合研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对于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可以结合我国的社会观念、民族观念以及相关的价值观念等文化观念进行比较并进行研究。采用文化研究的方式,对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吸纳到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及思想,而且可以拓展视野,放眼国际,推动社会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英语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来讲,我们必须摒弃我国的传统教学观念,使用多维视角以哲学、文化学等视角为出发点,构建可以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气氛,转变教学方式及方法,营造师生之间能够交流沟通的氛围。另外,从多个视角出发,以学生的角度为出发点,注重文化差异和知识逻辑,构建恰当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及知识体系,以此提升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语言科学研究篇9

【关键词】哈尔科夫语言学派、社会心理语言学、波铁布尼亚

【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6)02-0043-03

引言

18世纪欧洲语言学兴起了新的研究方向,即历史比较学,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历史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欧洲一大批学者,如拉斯克、博普、格林,新语法学派的很多学者都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在俄罗斯也有一批语言学家加入到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行列中。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语言学界,在洪堡特语言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新的语言学派,即哈尔科夫语言学派(Харьковская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аяшкола),又被称为俄罗斯社会心理学派(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психологизм)。该学派产生于哈尔科夫大学(全名卡拉津哈尔科夫国立大学Харьковскийнациональныйуниверситетим.Каразина)。哈尔科夫大学是东欧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学校于1805年1月29日开始正式招生,它是当时小俄罗斯和当今乌克兰境内最早建立的大学,也是俄罗斯沙皇敕造的五所大学之一。很多世界知名的学者都出自这所综合大学,如生物学家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物理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化学家巴捷多夫•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历史学家科斯多玛洛夫•尼古拉•依万诺维奇等等,还有就是语言学家波铁布尼亚•亚历山大•奥巴纳索维基。后者为乌克兰、俄罗斯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哈尔科夫语言学学派取得的最大成就与其密切相关。哈尔科夫语言学学派的学者以文化和民族历史为背景研究语言,研究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分析东斯拉夫语族各语言的语音、语法特征,搜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作为语料进行描写。哈尔科夫学派的主要代表有斯列兹涅夫斯基И.И.Срезневский、拉夫罗夫斯基П.А.Лавровский、波铁布尼亚А.А.Потебня、奥夫相尼科-库利科夫斯基Д.Н.Овсянико-Куликовский等著名俄国语言学家。哈尔科夫学派学术理念每个阶段的发展体现在以上几位语言学家的研究探索中。本文笔者将哈尔科夫学派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前期———斯列兹涅夫斯基和拉夫罗夫斯基的学术思想;中期———波铁布尼亚的语言学思想;后期———奥夫相尼科-库利科夫斯基等学术思想。哈尔科夫学派的形成的基础是斯列兹涅夫斯基及其学生拉夫罗夫斯基在语言学领域的成就。

1.前期———斯列兹涅夫斯基和拉夫罗夫斯基的语言学思想

斯列兹涅夫斯基作为斯拉夫语言学奠基者之一,在俄国语言学界有着特殊的地位。“斯列兹涅夫斯基的名字被列在沃斯托科夫、布斯拉耶夫、卫谢罗夫斯基、沙赫马托夫等俄国最优秀的学者之中。这些学者为民族语言学开辟了新的视野”[1]19世纪30年代正是改革时期,无论是学术领域还是社会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斯列兹涅夫斯基周游斯拉夫国家,学习斯拉夫各语言,记录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期间在葆朴的带领下研究梵语,为发展斯拉夫学搜集了大量的语言事实。斯列兹涅夫斯基延续了沃斯托科夫的学术观点,他称赞当代俄国语言学家在词典编纂方面做出的努力。他认为俄语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源于民族,它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脱离现实的逻辑或者哲学问题,而应该研究具体的语言学问题:通过语言揭示民族精神、历史、文化。在“关于俄语历史的思考”(《Мыслиобистории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著作中斯列兹涅夫斯基提到:“民族的精神越强大、人民对知识和教育越是渴望,学术中民族的分量就越大。语言是一个民族最准确、最深度的映射。民族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2]斯列兹涅夫斯基在该书中研究了民族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关系与区别,他指出“俄语的研究在历史上与同族方言及亲属语言是不可分离的。”[3]斯列兹涅夫斯基最大的成就,沙赫马托夫认为,则是他把俄语引入到斯拉夫语的历史比较法的研究中。“从而奠定了俄语历史语法的基础”[4]斯列兹涅夫斯基在词典编纂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在他诸多的著作中最有影响力是“古代俄语文字与语言著作-当代概述”(《Древниепамятникирусскогописьмаиязыка(Х-ХШвв.).Общееповременноеобозрение》)。他搜集了大量的古俄语词汇作为语料,编写了古代俄语书面语体词典,毕生都在编写古教会斯拉夫语及古俄语的词典。斯列兹涅夫斯基为俄国熟语学的建设与发展也做出巨大的贡献。拉夫罗夫斯基继承了老师-斯列兹涅夫斯基的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了斯拉夫语言学。在哈尔科夫大学任教期间创造了大量的作品,“济利禄与梅笃丢斯”“КириллиМефодий”、“有关俄语全原音音组”“Орусскомполногласии”等,创立了斯拉夫语文学派。波铁布尼亚在老师的影响下,对斯拉夫语言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中期———波铁布尼亚的语言学思想

哈尔科夫学派诸多学者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波铁布尼亚。波铁布尼亚是现代俄语语义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俄罗斯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波铁布尼亚的研究是一种综合研究,把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学等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研究风格,即语言哲学观、历史-哲学观和心理语言观在哲学高度上实现完美统一。[5]波铁布尼亚掌握包括俄语、乌克兰语在内的多门语言,他的学术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问题有: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起源、普通语言学、词源学、语义学、语音学、斯拉夫方言学、历史比较语法、民间文学、文艺学理论和民族学理论等。在语言学理论方面,波铁布尼亚接受并发展了洪堡特和施坦塔尔的某些见解,奠定了俄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理学倾向的基础。波铁布尼亚在语言学领域主要研究问题有:语言的概念和本质、词的内在形式和内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波铁布尼亚接受“语言产生的声喻论”,即洪堡特和施坦塔尔后进一步深化该理论。最早洪堡特在著作中提出“关于人类语言构造的不同以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波铁布尼亚在这一问题上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他认为,诗歌创作才是语言的发展源泉。这种假设符合十九世纪末的标准语的发展特征,文艺作品成为一种最大众化、最有影响力的标准语言”[6]文学创作为语言中带来的创新,一部分进入通用语言,也就成为言语中非创造性生产的组成部分。维诺格拉多夫把波铁布尼亚的文艺论界定为主观唯心主义。但对于所处年代,波铁布尼亚的理论从公民目的的角度来说是先进的。他的理论对俄语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乃至至今俄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加盟国的语文学教育体系都包含文学与语言学。波铁布尼亚认为,语言是人的一种最初始的创造潜能,是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发生不断的语言更新。“语言并不是传达思想的途径,而是创造思想的方法。”[7]他认为,语言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的语言有截然不同的特点。“词只有出自他人的口中才能被理解,语言是共同努力的产物,社会先于语言的产生。”[8]“波铁布尼亚看到洪堡特语言研究范围的恢弘庞大而不容易深入的弱点,因而在洪堡特研究的框架中,他缩小语言研究的范围,结合民族历史文化,以自己熟悉的斯拉夫语族语言为语料,找到语言研究的最好切入点-词”[9]波铁布尼亚提出的核心概念是词的内部形式。“词的内部形式是思想内容与思维的关系,它展示了人的思想呈现。”[10]这也说明了语言中词的同义及多义现象。他强调,词只能有一个意义,也就是呈现在具体言语行为中的意义。词体现的不是全部思想,词有两个内容:主观内容和客观内容。“前者是词的最近的词源,并总包含仅仅一个特征,即词的近义,后者是最远的,并能够包含许多特征,即词的远义。”较为突出的还有他有关语法的研究。维诺格拉多夫称“波铁布尼亚正是在这方面体现出真正的创新精神”。[11]对于波铁布尼亚来说,语法范畴就是思维的基本范畴。语法范畴的空间交接则是句子。句子的结构等同于所表达思想的结构。所以波铁布尼亚认为,句子类型的进化代表着思维的历史规范。哈尔科夫学派最突出的成就在于语言学与历史、文化、心理学的结合。这一观点充分的体现在波铁布尼亚的语言哲学中。他强调,除语言范畴和思维之外,主导意义的范畴就是“民族”、“民族性”。人民(民族)是语言的创造者。语言是“民族精神”的产物。与此同时正是语言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特质。他认为,语言创作的初始类型和所创造的语言类型注定了以后的语言创作。语言的质量决定了民族的世界观,也就是说,语言决定了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的类型与习惯。波铁布尼亚所提出的“语言与民族”问题在哈尔科夫学派其他学者的研究中得以延续,如奥夫相尼科-库利科夫斯基,库德里亚夫斯基,特鲁别兹基等。

3.后期———奥夫相尼科-库利科夫斯基的语言学思想

语言科学研究篇10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内涵界定 ; 发展动因 ;国内研究状况;不足之处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94-01

一、绪言

结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当今的语言学研究的三大主线,而认知语言学是今年来受到整个语坛研究者广泛关注的一门交叉学科。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一大批学者开始全面地关注认知语言学,各类学术专著、科研论文如雨后春笋,数量猛增。认知语学越来越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主流学派。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内涵界定、发展动因以及发展情况等多种角度来进一步解读这一新兴的实用学科。

二、内涵界定

作为认知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国内外不同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解读。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我认为,认知语言学可以由两个共识来定义,称为概括性共识和认知共识”。

认知语学大师Dirveny则认为:“认知语言学可以被定义为分析语言和其他认知域以及和其他认知机制之间关系的一种语言理论。”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从自身学术背景出发,根据不同的着眼点来对认知语言学进行定义。认知语学巨擘Taylor则坚持认为,“我使用‘认知语言学’这一描述性的术语来表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场广泛的运动。它包括一系列不同的研究取向、方法、和侧重点。然而,他们通过一些共同的假设相互联接在一起。”

国内学者也曾用富有魅力的方块字来解读认知语言学。王寅在他的《认知语言学》中认为:“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和欧洲的新的语言学科,它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的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自从Langacker, Lakoff, Talmy等国外知名学者创造认知语言学至今,有的学者们或从学科本体属性出发来界定认知语言学,或从派别分类的角度来定义认知语言学,或从学科研究方法的维度来解读认知语言学。正如“所有的故事共唱一首主题歌”,学者们在对其内涵界定时还是具备一定的共性。一方面,认知语言学家们都努力寻找语言的具有广泛概括性的普遍原则;另一方面,作为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在界定认知语言学时必须得到来自认知相关学科的解释。

三、发展动因

(一)认知动因

作为认知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认知语言学与认知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而认知语言学探讨了认知科学的体验哲学观,阐述了以空间体验为基础的人类身体体验是认识的始源。从认知语言学诞生至今,它的每一次蜕变都受到认识学科的影响,因此,认知动因是认知语言学发展的动因之一。

(二)语用动因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语用学是认知语言学形成与发展的直接动力。 语用学坚持认为语言学研究应当重视语言本体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使用环境来进行语言研究。其中,语境主要包括语言环境、社会环境、人的认知体系等方面,这样,人的认知体系也就自然成为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语用学的自身理论也在不断完善,这也促使研究者对部分语言现象的形成机制归因于人们自身的认识以及语言使用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三)心理动因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现象是蕴含着心理因素,因此心理动因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动因。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史溯源,Lakoff、Ross等认知语言学大家在70年代后开始接受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论与互动论,都主张抛弃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论,提倡研究感知体验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引进这些心理学的理论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日益多元,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原型范畴、范畴化、隐喻等认知语学核心问题的研究,并对人脑如何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进行认知语学的解读。

(四)哲学动因

通过对认知语言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哲学动因也是认知语言学发展的基本动因。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哲学基础,而体验哲学从本质上解释了认知语言学的思想:承认客观世界对认知的决定作用,也重视人的主观认知机制在范畴化、概念化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受体验哲学的影响,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通过身体体验外部世界,以自身为参考物形成多种认知视角,了解事物之间、概念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四、国内研究状况

受国外认知语学浪潮的影响,国内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也是日益升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桂诗春出版《心理语言学》一书,它成为国内最早探究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著作。90年代初期,国外一批认知语言学著作包括《语义学与认知研究》、《隐喻与认知》等。就被陆续翻译或介绍到国内。国内一批如沈家煊、束定芳、熊学亮等知名学者开始全面地关注认知语言学,各类学术专著、科研论文如雨后春笋,数量猛增。特别是近年来,认识语言学国际知名学者来华进行学术讲座,活跃了国内认知研究的环境。如今,中国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日益多元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认知语学本学科理论研究;象似性与语法化问题;认知与隐喻、转喻;范畴化与原型理论;认知与语用学等。国内认知研究紧跟国外步伐,多管齐下,在认知语法、隐喻、认知语用、认知与教学等方面成果丰硕。

五、结语

文章通过梳理学界对认知语言学内涵的争鸣,总结了认知语言学发展的四大动因—认知动因、语用动因、心理动因以及哲学动因,展示了认识语言学作为一个新的语言学派的研究领域、研究现状以及在中国发展的状况,以期读者对认知语言学有初步认识。我们不难发现,认知语言学发展迅猛,一股“认知语学”的强劲风潮从北美和欧洲大陆刮向了华夏大地,波及全球语坛,由此,我们可以预言:认知语言学在21世纪必定将大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