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十篇

时间:2023-12-06 17:40:11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特征;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01-02

一、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当今时代,知识量大且交叉融合明显。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知识的传播,人们通过Internet可以了解各学科的知识及其最新进展,重大成果的发现往往非一人之力,而是团队合作的结晶。虽然创新型人才没有确切的标准,但对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大家有较为一致的价值取向。按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的看法: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创造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突破,包括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做出创造性的应用。创新包括两种类型:发现和发明,即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事物和创造过去不曾存在的事物。也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并按新关系创造形成新的作品。基于这种背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知识基础宽厚,善于学习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大量的交叉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新的科学技术生长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科的渗透之中。因此,创新型人才除了需要扎实地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涉猎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学科视野。同时,要善于学习,要掌握不同学科领域知识获取的方法,要及时跟踪、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2. 人格独立,具有批判精神

创新型人才要有自信和独立的个性,要敢于挑战传统,有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要有批判精神,善于发现问题。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相互协作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3. 工作态度严谨,有精品意识

有了好的创意和实施方案,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注重工作品质,具有精品意识。在激烈的竞争中把一个产品、一个项目做到最好,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同时,也只有做到最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 志向远大,持之以恒

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所以,创新型人才要有远大的志向,对认准的事情做到持之以恒。要有坚强的意志力,面对诱惑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理想,锲而不舍,不断追求既定的目标。

5. 善于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

创新计划的实施通常依赖团队协作和多种环境因素。因此,创新人才要善于与团队成员沟通,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并主动配合其他成员工作,相互补台,形成“1+1>2”的团队合力,共同创建实施计划的良好氛围。

6. 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已不可避免。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及时掌握国外各学科知识的最新进展,熟悉并了解国际规范和惯例,以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制定战略规划,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著名的博耶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提出了改革本科教育的十项措施,包括“构建新生基础和探究式的一年级教学、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拆除各学科间教育的壁垒、使交流技能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等”。该报告提出的观点和措施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同,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课题的重要参考文献。武汉大学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和发展目标,提出了“三创”(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跨学科复合型“三创”人才,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措施。

1. 确立并践行“三创”教育理念

“三创”教育在武汉大学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1929年,王世杰校长提出“要创造一个新的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加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在1981年明确提出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2001年,武汉大学召开合校后的第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正式将“三创”教育办学理念写入《武汉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三创”即创造、创新、创业,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三者都有独创性,但“创造”强调原创性,“创新”为推陈出新,而“创业”则注重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变为现实,三者结合起来,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量。“三创”教育,即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在现有教育体制和模式下,积极进行改革,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近些年来,学校秉承“三创”教育理念,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和优化,系统地推出了开展“三创”教育的举措。

2. 修订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环节

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按照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和“三创”教育的要求,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首先,是压缩课程总学分。要求4年制文科类专业控制在140学分以内,理工医类专业控制在150学分以内,5年制专业控制在180学分以内。其次,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要求文科类专业的选修课,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40%,理工医类专业的选修课,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30%。第三,加强实践教学。要求超过18学时的课程单独开课,实践教学学分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医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5%。第四,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一、二年级打通培养界限,实现“宽口径”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通过上述措施,优化整合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由选课的机会。同时,以此为基础,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鼓励教师采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调查报告等多种教学形式。积极推动信息化教学,引进“课程中心”网络教学平台,要求教师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开放教学过程,拓展时空限制,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

3. 大力推行通识教育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使学生领略不同学科的知识魅力,学校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跨学科等5大领域设置,课程教学要求体现“基本性”“整合性”“深刻性”“时代性”“普适性”,选修制度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修习2个学分,最低修满12个学分的课程。通过这种制度,打通文、理、工、医学科间壁垒,使学生能够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启迪学生心智,健全学生人格,从而培养博学多才、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通过立项的办法,资助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已开出330余门通识课程,初步形成了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中国文化、外国文化、宗教文化、名著导读、科学发展史、社会热点问题、赏析、健康教育等一批自成系列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涌现出了一批教学名师。

4. 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在现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下,学校通过开设跨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和基地班,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机制。科技的日新月异,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能够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基于这一共识,学校利用社会影响和各方资源,于1992起,开始创办跨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目前,开设了中法经济学双学士学位等12个试验班,其中包括4个国际班(采用全英文授课)。这些试验班的培养计划,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教师来自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国家,课程教学突出综合化、多样化。另外,创办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基地班)11个。这是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由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示范性教学基地,旨在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基础学科人才。这些试验班、基地班的定位是培养社会精英,为此,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确保教学质量。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比如,首届1996级国际数理经济和金融试验班的32名学生中,有30名学生先后以优异成绩赴美国耶鲁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著名高校留学深造,有2名学生进入国内银行和证券机构总部。

5. 全面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大学生参与科研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人生中最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黄金时期,科研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大学学习巅峰体验的机会,以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学校自1986年起,设立武汉大学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WHU.SSRF),开始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并在2001年出台了“武汉大学大学生科学研究管理办法”。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促进下,学校全面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首先,分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两个层次立项资助学生申报的课题,按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对学生严格要求。其次,鼓励校内科研机构和教师吸纳本科生参与自己的研究课题,促进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第三,结合“挑战杯”“数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种层次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在注重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训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赛,鼓励优秀学生冒尖。第四,设立“创新学分”制度,对大学生的各种作品、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竞赛奖项以及社会实践成果等予以学分认定,并纳入奖学金、推免研究生奖励。第五,积极筹建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为学生创建一个集中开展科研训练、相互学习交流的场所。

6. 推动本科教育国际化

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学校积极推动本科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学校出台了“武汉大学关于双语教学的若干规定”,鼓励教师开设双语课程,资助教师出国进修和开展双语教学研究,目前,每年开设双语课程达200余门。学校建有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媒体语言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该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以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特别是口语水平,学校自2004年起,连续举办暑期国际英语培训项目,聘请美国著名高校优秀教师来校授课,每年参加培训的学生均在600人以上。2008年,为增加学生海外第二校园经历,学校推出面向国际办学的新举措,组织大学生暑期海外班项目,有40余名学生参加,2009年,又有60余学生参加了这个项目。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4个国际班,采用全英文授课,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博耶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J].教育参考资料,2000(19).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篇2

论文摘要: 现代 社会 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已经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该文论述了现代 企业 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将是一个企业腾飞的源动力。 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人才;创新型;培养 在知识 经济 时代 ,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已经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将是一个企业腾飞的源动力。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人才标准,进一步更新观念,确立面向未来的人才观,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1. 人才标准的新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一些企业对人才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如: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谐的团队精神、活跃的创意思维、积极的 学习 态度、乐观的年轻心态。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两个素质:第一,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比掌握较多已有的知识更为重要;第二,更重要的是能否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进行创新。这就是说,我们不能用过去的标准,以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或者以专业经验多少来评价人才。所谓“创新人才”,应该是不仅掌握知识较多,而且善于学习新知识,并善于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新的人才。 除了这些要点之外,从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中还可以发现,创新人才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事业心、进取心、责任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当代创新活动主要表现为集体性,需要协作精神,与人相处的能力格外重要;同时创新人才的特征也体现为独立思考、敢于冒险、敢于怀疑和具有挑战精神等等,即企业家们最看重的“潜力”。这表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反映的是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 论文摘要: 现代 社会 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已经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该文论述了现代 企业 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将是一个企业腾飞的源动力。 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人才;创新型;培养 在知识 经济 时代 ,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已经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将是一个企业腾飞的源动力。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人才标准,进一步更新观念,确立面向未来的人才观,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1. 人才标准的新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一些企业对人才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如: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谐的团队精神、活跃的创意思维、积极的 学习 态度、乐观的年轻心态。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两个素质:第一,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比掌握较多已有的知识更为重要;第二,更重要的是能否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进行创新。这就是说,我们不能用过去的标准,以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或者以专业经验多少来评价人才。所谓“创新人才”,应该是不仅掌握知识较多,而且善于学习新知识,并善于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新的人才。 除了这些要点之外,从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中还可以发现,创新人才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事业心、进取心、责任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当代创新活动主要表现为集体性,需要协作精神,与人相处的能力格外重要;同时创新人才的特征也体现为独立思考、敢于冒险、敢于怀疑和具有挑战精神等等,即企业家们最看重的“潜力”。这表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反映的是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 2. 企业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有的人认为,对于传统产业特别是垄断性行业而言,创新人才的需求不像新兴行业那么迫切,然而,笔者认为,此类行业同样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该行业一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无论是在生产一线还是窗口部门,光靠现有的运营模式将是很难适应的,其结果必然是逐渐被淘汰,所以,同样需要在管理、制度、运营方面进行创新,不言而喻,这些方面的创新都要通过创新型人才去实现,因此,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是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确立创新人才全面人才观 必须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是分层次的,创新人才也绝非同一规格。这就是说,创新人才既包括高级人才,也包括一般人才,他们具有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共同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篇3

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努力成为**交通建设创新型人才

海峡西岸经济概念的提出给**的经济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反映了党中央对**建设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发挥更大作用的殷切希望。“**”战略提出后,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对**交通建设支持的力度明显加大,给**交通带来了历史性、跨越性的变化。**省交通厅明确提出,“十一五”后期将着力推进“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从而助力海峡西岸经济区崛起。“一通百通,**先行”,在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中,我省对高速公路、港口、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进行了重新规划修编布局,交通系统只有自觉地把交通事业的发展与**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紧密结合起来,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不辜负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待。

“**交通先行”给了我们广大青年一个拓展能力的大舞台,为我们交通新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成才环境,给了我们无限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对广大青年寄予了厚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作为**交通建设的新兵,我们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我们进行前所未有的奋斗,**交通建设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处在历史跨越巨变时代的我们,如何完成使命,如何不负重托,我认为青年人首先就是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创新是推动历史朝前发展的动力,腾飞的**交通建设也有着对创新型人才的渴盼。

今天在青年论坛上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创新型人才?

我认为创新型人才就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品质。具备了这样一种品质,才能够有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才能构成创新型人才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创新型人才具有哪些典型特征?

首先创析新型人才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不仅精通本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还要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知识广博,爱好广泛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其次创新型人才有超前的创新思维。他们能够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能够恰如其分地找到解决难题的正确对策。能够从本源上发现重大问题,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及变化,及时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既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同时又要符合自然与科学思维规律。

第三创新型人才敢于面对困难。创新型人才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具有敢破敢立的勇气和魄力。他们喜欢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拓宽思维空间,开拓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创新型人才有理想有抱负。他们坚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为了既定的目标始终不懈地进行奋斗,锲而不舍,遭到阻挠和诽谤不气馁,遇到挫折和挫败不退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自暴自弃,不轻言放弃,他们一旦认准了目标就会锲而不舍地追求成功。

第五创新理人才永不满足。他们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喜欢与别人公平竞争,而且愿意向别人学习,愿意不断地超越自我。

三、如何成为创新型人才

今天我在这里想着重阐述的是作为**交通建设一代新人的我们,在外部环境和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如何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能积极参与**交通建设并焕发自己活力和创造性的新一代交通建设者。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

胡锦涛总书记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

当代青年要牢固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广大青年一定要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确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立志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终身奋斗。

(二)要勤奋刻苦学习

有位哲学家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一个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的直径,他感到自己未知的领域就是圆的周长。知识越多,直径越长,圆周越大,越刻苦学习,他越知道圆周以外的未知领域多;而知识越少,直径越短,他以为知识就那么一小圈。

我们正处于知识创新的时代、终身学习的时代,不懂得和不熟悉的东西很多,我们青年一定要有学习的紧迫感,抓紧学习、刻苦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习成为我们的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

同时,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学习宏 观经济、交通建设及专业知识。学习重在实践,理论要联系实际。要向有实际经验的老同志学习,提高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要善于总结经验

在工作中我们要勤于总结,要学会总结经验,也要学会总结教训。既要把成功的启示总结出来,用于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使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又要把失败的教训查找出来,作为今后工作的警示,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四)要勤于思考钻研

社会的加剧变化对我们每个人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在这个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科技经济的二十一世纪,作为一名**交通建设者不但要掌握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还要把自身的钻研思考力和先进的管理能力当作永恒主题。勤于钻研思考有利于我们很好的把握工作重心,使工作开展起来行之有效,更好的保持创造能力。

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我们特区稽征人勤于钻研的好典型,他就是我们**稽征处科教科副科长黄应峰同志,近几年来他带领组织技术人员开发了全省最早的区域联网征费系统、全省最早的费源中心管理系统、全省最早的客户端征费系统、银行系统、全省稽征系统车辆数据网上查询系统、银行一卡通代扣系统等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便民利民服务措施的应用软件,得到了省局高度的赞扬。

在工作方面,他对本职工作一丝不苟,对待稽征事业一往情深。他勤勤恳恳工作,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努力钻研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他经常忙奔于机关各科室和基层所之间,由于他精通稽征业务,所以经常帮助同事们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他的手机就像移动公司的10086客户服务电话一样,一天响个不停。即使遇到很刁钻的车户他都能耐心的跟车户解释征费政策、法律法规,且从不嫌繁琐的为车户查询车辆档案资料,让车户满意而归。对于他来说,加班只不过是家常便饭,经常是早出晚归、以处为家,特别是每年新年度开征的非常时期或是征费政策的调整时期,他一个人肩负着征费软件的修改、征费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实属不易。在全省最早进行征费联网运行的**市征费联网系统、**市商业银行的系统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智慧,正是他那孜孜不倦、勤勤恳恳的工作,才有了几年来征费系统稳定高效的运行。

从黄应峰同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脚踏实地工作的身影;感受到了创新型人才的特点,我们体会到了他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精神,他为我们年青人树立了创造性地工作的榜样,他的事例告诉我们注意平常工作中不起眼的点点滴滴,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努力思考,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样可以创造不平凡的精彩。

(五)勇于艰苦创业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振兴民族精神的需要。即使将来经济有了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我们仍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创业是时展的一种必然要求。青年人思维敏捷,精力旺盛,自主意识较强,最易成长为创业型人才。广大青年是否具有强烈的创业精神和强大的创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

所以我们青年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一定意义上看,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青年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走在全社会创新的前列。广大青年特别是大学生要努力做自主创新的先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明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典型、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未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同志,在创建冬暖式蔬菜大棚之初,为了求证大棚的最佳地理朝向,用罗盘连续两年观测当地的光照情况,最后提出了本地区的大棚最佳朝向为正南偏西5度的理论,来自北京的专家都赞叹说,“地理学上的专题被一个土专家钻研透了”。在带领群众发展蔬菜生产的过程中,也正是基于他这种严谨科学的创新实践,才使他得以不断改进种植模式,并相继研发了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20多项蔬菜种植新技术,从而由一个土生土长的普通农民,站到了农业科技的最前沿。

(六)要培养高尚品德

古有云: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优良品德的形成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交通建设需要崇高精神来支撑和推动事业的发展。重视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是践行“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青年人可塑性大,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我认为我们必须从平时做起,从点滴做起,重视修身,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品德,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作为**年青一代交通建设者,我们将在带来的发展进程中担当重任,交通建设事业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意志,要努力成为有德有才、全面发展的人。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篇4

关键词:现状;创作;理解;写意特征

我国陶瓷雕塑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陶瓷雕塑艺术家如何运用写意特征,将事物的形与神深刻的体现出来,在创作的同时也需要陶瓷雕塑艺术家发扬创新精神,给原本已经定型的陶瓷雕塑事物赋予新的形象。只有这样,我国的陶瓷雕塑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使我国的陶瓷雕塑事业具备永久的生命力。

1 现代陶瓷雕塑创作的现状

陶瓷雕塑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史,早已成为我国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朴素、浑厚的艺术风格特点以及隽秀、淡泊的美学风范。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陶瓷雕塑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为灿烂绚丽的中国文化增添了一丝光彩。直至今日,陶瓷雕塑依然继承了其朴素、浑厚、隽秀、淡泊的特点,此外,现代陶瓷雕塑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陶瓷雕塑的创作题材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以前的创作题材多为传统神话故事人物和宗教故事人物,范围较窄且缺乏变化,不能很好地体现当下人们的生活现状。现在的创作范围明显变得广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到国家领导人、出色的企业家、当红的娱乐明星,小到时尚潮流人物、象征吉祥喜气的动物、网络流行用语等。另一方面,陶瓷雕塑的创作方式变得更加创新,主要体现在选材和工艺技巧上。对于选材,必须是上等的材料;关于工艺技巧,陶瓷雕塑艺术家们借助新的制作工具创作出不同于以往造型的新型陶瓷。

2 现代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

2.1 据“形”取“式”

写意原是中国画技法名,俗称“粗笔”,与“工笔”相对称,通过简单概括的笔法,着重描绘事物的意象神韵。这里通过绘画技巧来比喻陶瓷雕塑,使得写意性的陶瓷雕塑作品显得既简约又大方有内涵。与以往相比,现代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显得更加有底蕴。以前的陶瓷雕塑工匠们都是根据材料的原型进行创作的,尽量不改变材料的原型。这种创作手法明显不能促进我国陶瓷雕塑事业的发展,限制了陶瓷雕塑写意特征的形成,阻碍了陶瓷雕塑写意特征的发展。现代的陶瓷雕塑工匠们意识到必须改变以前那种落后的创作手法,使得我国陶瓷雕塑的发展向前跨出一大步。于是现代的许多陶瓷雕塑工匠们都会根据自己创作手法的改变而变换不同的陶瓷雕塑样式。所以,我国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从此显得不再单调,我国陶瓷雕塑事业的发展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2.2 弃“形”留“神”

顾名思义,这个写意特征的意思是舍弃形似而选择神似。事物都是由“形”和“神”组成的,“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事物的外在特征,可以说只要知道了事物的“形”就认识了这种事物,但是“神”才是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如果能把握事物的“神”,那么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一切属性,就能加强对事物的深刻理解,真正做到认识事物。弃“形”展开来说是降低对陶瓷雕塑形态的要求,并不是完全舍弃陶瓷雕塑形态的需求;留“神”详细说来是把对事物的神态要求提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陶瓷雕塑的形体不一定要非常符合事物的原形,但是一定要突出事物的鲜明特征,让人一看就知道陶瓷雕塑艺术家雕刻的是哪个事物。这样一来,虽然陶瓷雕塑的精密性有所降低,但是陶瓷雕塑的神韵性提高了,这不仅加强了陶瓷雕塑艺术家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还加深了陶瓷雕塑艺术家们对神韵重要性的理解,这样创作出来的陶瓷雕塑作品才富有内涵。

2.3 化“丑”为“美”

化“丑”为“美”就是把现实生活中“丑”的事物经过艺术加工变成能让人们接受的“美”的事物。化的过程比较艰难,对陶瓷雕塑艺术家的要求很高,需要他们对创作对象有比较深刻的领悟与理解。在创作过程中,陶瓷雕塑艺术家的目的在于将现实生活中丑的事物美化,关键在于展现丑、表现丑,这样才能做到将丑的事物变成典型的美的事物。无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有多么的难看,一旦进入陶瓷雕塑艺术家追求美的眼中,就能咸鱼翻身,丑的东西一样能变成美的东西,就算是不能完全改变模样,但至少能让人们觉得这种事物是美的,是可以让大多数人接受的。化“丑”为“美”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淳朴、简约的轮廓,栩栩如生的造型,再加上表现人物表情时的轻松简约的雕刻技巧,让整个陶瓷雕塑的形象变得无比的精妙绝伦。陶瓷雕塑艺术家在创作人物形象时为了表现人物“丑”的一面,会刻意抓住人物的表情和神态。只有将人物“丑”的一面表现到位后,才能做到将人物“美”的一面凸显出来。化“丑”为“美”使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变得更加完美,给陶瓷雕塑的创作增添了一丝乐趣,让陶瓷雕塑变得更具有魅力。化“丑”为“美”作为一种比较实用的陶瓷雕塑写意特征,在将来的陶瓷雕塑创作中一定会大受欢迎,它的发展前景将会非常广阔。

2.4 轻“形”重“势”

轻“形”意思是忽略事物的外观形态,将事物的外形放到比较次要的地位。重“势”的大意是要突出事物的那股气势,将事物的气势诠释出来,注重事物气势的表现。在陶瓷雕塑创作的时候,艺术家们通常会刻意表现事物的“形”,而忽略了事物“势”的表现,这使得陶瓷雕塑的事物形象不够饱满,不能体现事物最本质的特性,造成陶瓷雕塑创作效率低下的不利局面。所以,陶瓷雕塑艺术家在进行陶瓷雕塑创作时,必须做到事物“势”的表现,将事物的气势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陶瓷雕塑创作的效率,才能使我国陶瓷雕塑事业蓬勃发展,才能让我国陶瓷雕塑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一些陶瓷雕塑艺术家在创作动物时,会在意动物的气势的体现,将原来的动物本身的一些外形特征隐藏起来,只用简单的一些线条将其刻画出来,这明显降低了对事物“形”的表现,加重了对事物“势”的表现。这个现象说明轻“形”重“势”的写意特征已经被大多数陶瓷雕塑艺术家认可,并且已经运用到陶瓷雕塑创作中去。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陶瓷雕塑艺术家会重视轻“形”重“势”写意特征的运用,未来我国陶瓷雕塑事业的发展全凭借陶瓷雕塑艺术家怎样看待轻“形”重“势”写意特征的运用,陶瓷雕塑艺术家只有将其发扬光大,才能振兴我国的陶瓷雕塑事业。

3 总结

我国现代陶瓷雕塑的创作题材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创作方式变得更加创新,这有利于我国陶瓷雕塑事业的长远发展。我国现代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为:据“形”取“式”、弃“形”留“神”、化“丑”为“美”、轻“形”重“势”。从这些写意特征可以看出,我国现代陶瓷雕塑事业必将迈入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前途将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篇5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德国教育家洪堡在1810年建立柏林大学,开始倡导大学应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1876年美国按照洪堡的思想建立了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并在大学内建立了研究生院。由此,美国的大学不仅学习了洪堡的思想,而且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体现于大学研究生院的制度建设之中,实现了从思想到制度的跨越。[1]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的建立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在二战期间和之后,由于军事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得到了很大的加强,这有力地促进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由于研究型大学以科学研究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所以它在国家的科学研究和精英人才的培养方面占有独特的地位,成为了高等教育系统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大学类型,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0年版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对研究型大学的最新划分标准,目前美国共有262所研究型大学,[2]而且从世界大学的排名来看,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均出自于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的群体。迄今为止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领先于全世界的。其他许多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相继提出了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例如英国的研究主导型大学,澳大利亚的研究密集型大学等。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以来,“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985”工程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历史性的发展,形成研究型大学的条件正在成熟。[3]但从总体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者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综观世界研究型大学,特别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发展,可以发现研究型大学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征。科学认识和全面准确地把握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对于促进我国研究型大学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研究型大学的显性特征研究型大学的显性特征是指人们可以观测到和可以定量测量的特征,它包括外部贡献特征和内部建设特征。(一)外部贡献特征认识和把握研究型大学的显特征最终应看它的外部贡献特征,要看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社会经济效益)。第一,研究型大学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世界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能够培养出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精英人物。第二,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中心,是世界科学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能够产生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能够对人类知识大厦的构筑作出重大的贡献。第三,研究型大学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从长期效益来看,研究型大学所造就的精英人物和创造的科研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短期效益来看,研究型大学把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直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第四,研究型大学对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产生影响。[4]第五,研究型大学培养了众多的精英人才和产生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它对增强一国的核心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内部建设特征研究型大学的内部建设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研究型大学作为传递知识,特别是创造知识的学术性机构,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都比较广泛。学科和课程设置的广泛性可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也为学科新的增长点和知识的创新奠定基础。第二,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型的教师。[5]教师既要从事教学,也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因为教学和科研是研究型大学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都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其中很多教师是世界公认的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其中还有不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例如,在斯坦福大学目前的师资队伍中,有1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该校任教。哈佛大学名誉校长陆登庭教授认为:“只有教师的绝对质量达到了国际水平,一所大学才能称得上是一所优秀的大学。”[6]第三,研究型大学生源广泛,包括一定比例的留学生,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很高。生源的广泛性和较大的研究生群体为促进知识和文化的交流与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第四,由于研究型大学的教师都需要从事大量的科研任务,所以大学的师生比例不高。第五,研究型大学办学经费充足。美国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年运行经费一般都在10亿美元以上,其中通过公开竞争而获得的研究基金在学校的总收入中占有很高的比例。[7]第六,研究型大学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和实验室等。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拥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有组织的科研机构,如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部级的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密切结合,不仅为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科研经费和先进的研究设施,也为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第七,研究型大学实行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方针,除了拥有众多的外国学生、访问学者,还设有国际研究中心,开展许多国际性、地区性的研究课题,这使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也为解决国际性和地区性的问题作出了贡献。二、研究型大学的隐性特征以上分析的都是研究型大学的显性特征,然而,研究型大学最根本和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都是大学十分重要的隐性特征。如果说研究型大学的具体办学模式各有特色的话,办学理念这种内在性的特征却有一致性和可比性。然而由于这些特征不易定量测量,所以往往也不作为评估的指标,有时也容易被忽视,但是这些潜在的和内在的根本性特征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和指导性。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主要讨论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的办学理念是指对大学的理性认识,即对大学的宗旨、使命、职能和精神等的认识。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坚持求是崇真的办学宗旨研究型大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发源地,在构筑人类知识大厦,探求真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坚持求是崇真的办学宗旨是研究型大学重要的办学理念。牛津大学是产生于中世纪的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研究型大学之一。牛津大学科林·卢卡斯教授认为,大学存在的更高价值是为了探究真理,发现和认识真理。他说,“大学之存在,是为了探究事物的本质;大学之存在,是为了发现如何区分真实与表象。”[8]哈佛大学是美国乃至世界公认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从创建至今的三百多年间,哈佛大学虽然历经变革,但始终以求是崇真作为大学的办学宗旨和神圣使命。3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素质;创新教育

21世纪的知识及科技发展飞速,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特征,社会发展应具备大量创新性综合素质艺术设计人才,这样才能支撑现代化社会发展。创新是各项艺术设计活动的源泉,设计活动均是基于创新而展开的,设计中应极具创意性及创新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注重其创新素质培养,这主要是要求整个教育过程均具备创新特征。创新教育属于启发式教育,其也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及高层次素质教育。

一、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意义

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可以说是具备创新素质的学生而推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民族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力就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国家的创新力主要源于国民创新力,这时青少年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则极为关键,这也是教育创新的关键内容。并且,知识经济时代下更需要具备创新素质的建设者、支撑着。21世纪的今天,经济快速提升均是基于各类资源及资本的规模及增量,这则主要涉及知识积累及应用与创新,此类知识密集型及智慧密集型经济可谓是知识创新及传播与应用的主要特征,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社会产品所体现出的知识创新载体。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均具目的性,创新性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关键。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其间基于计算机的诸多智能机器也替代了人类智力劳动,不过智能机器不能取代有创意的各项智慧活动,这时则创新素质是人类最重要的素质。

二、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素质构成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善于发现新的问题,且创新、突破,可自觉产生创新动机,这也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创新切入点及出发点。教育者应合理利用学生个体主观创新能动性,采用各类教学方式及活动,适宜的增强学生追求创新意识及洞察力提升。创新型人才往往对新问题有着极高敏感度,具备更强的问题亦是,对各类新鲜事物非常敏感,可着眼于普通事物而发现其间不寻常性。

(二)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则包括高度敬业精神及开拓精神和坚韧品格,且应具备较强的好奇心。这些均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创新的原动力。创新型人才往往视野非常开阔,创新是基于前人经验及知识和理论的新型实践活动,这包括总结新经验及新知识和新技术与新产品。创新型人才应熟练掌握专业领域知识,也了解其他行业的基本理论,这样才能真正的综合应用。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创新思维能力及创造性计划,且组织和实施设计活动的能力,其间也包括创造性开发设计产品能力,这些均是创造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创造型人才应具备极强的想象力,同个问题可于不同角度分析及认识,思维跳跃性大且可于新、旧知识中随意穿插和交替,从而快速综合自己的知识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四)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属于一种极具个性化且独特的特征,却具备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这也是创新型人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亦是不断创新的原动力。创新人格是指人格及气质与能力等特征的综合,主要表现为具备创新动机及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加上创新毅力及创新行为等,这其间也包括遗传因素影响,不过经过后天教育及培养亦能形成。创新人格培养及发展可开发学生创新意识,这时则要求教育者应注重学生创新活动内在动力激发,此类非智力素质应长时间保持、巩固、加强。学生创新人格存在个体差异及年龄差异等,创新教育则应注重学生整体个性及个体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及主动实践和主动思考,且主动探索且主动创造,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注重学生个体潜在创新意识激发,确保学生创新主体意识及个性共同发展,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个性特征。结语时代的变迁而使得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及教学内容和方式均出现颠覆性变化及改革,社会发展应具备大量创新性综合素质艺术设计人才,这样才能支撑现代化社会发展。本文分析了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意义,基于此探析了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素质构成,以期提升国内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雍建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6.

[2]王洪波.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篇7

宁夏农林科学院成立50余年来,汇聚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英才和各大院校的青年才俊。所谓得人才者,得市场。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的载体,是创新的关键,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根本。而在人才流动频繁的今天,选拔、评价人才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仅凭个人的简历和经验已不能完全适应人才管理的需要。2001年,宁夏农林科学院进行体制改革以后,留才、引才、用才以及激励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改革完成后,即启动了“宁夏农林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体系创新”项目。在这一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现,如何有效甄别有潜质的人才,如何构建一套科学的人才评价与管理系统,已成为当前宁夏农林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尝试通过分析农业科技人才的特征,查找传统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胜任特征理论和通用模型,构建适合本研究对象的胜任特征模型,开发适合本单位工作特点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实现在招聘、培养、选拔人才等管理过程中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推动宁夏农林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创新。

1农业科技人才的特征

什么是“农业科技人才”,关于这一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研究。有学者认为,依据农业科技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情况,兼顾其学历状况,可将农业科技人才分为三大类,即农业科技理论研究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和农业科技实用人才[1]。其中,农业科技理论研究人才包括农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及技术创新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主要集中在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他们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工作之上。宁夏农林科学院的大部分科技人员属于这个概念范畴。综合众多学者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定义,本研究采用杨庆先等人阐述的“农业科技人才”定义,即“指在农业科学技术实践中,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从事农业科技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迅速调整自己,并利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各种类型创造性劳动,为农业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人”[2]。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结合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确定了本研究的三个类别评价对象,即学科带头人(选拔功能)、青年科技骨干(培养功能)、初级科技人员(招聘功能)。农业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格的农业科技人才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科技活动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借助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农业科技人才更是如此,没有扎实的农业科技知识,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不可能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正确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

1.2自我实现的需求强烈农业科技人才不同于普通的劳动者,其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有能力接受各种创新和挑战,更希望有提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向社会和个人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自我的需求。

1.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农业科技人才丰富的知识内涵激发了他们不断追求进取,由于他们普遍受到过较高的教育,他们学习、领悟知识的能力也普遍较强。

1.4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农业科技人才所涉及的领域与一般的科技工作者不同,他们想要有所成就,有所突破,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经常亲自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动手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5工作过程难以监督和一般科技工作者一样,农业科技人才是在易变和不确定的环境中从事创造性工作,其工作过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从而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因此,很难监督和控制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过程。

1.6个人工作成果不易直接测量和评价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思想(论文)、专利发明、标准的形式出现,往往不可直接测量和评价,而一项创新成果通常又需要一个团队合作来完成,因此,个人的成就更加不易于直接测量和评价。以上农业科技人才及其工作的特点给评价工作带来了难度,传统人事管理中“人才评价”这一环节一直是个难点。经过对这一工作资料的分析总结,查找出了传统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传统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科技人员评价工作的研究起步较晚,21世纪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界才开始注重,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人员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上。宁夏农林科学院在人才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完善了各研究系列的6个门类12类的考核标准。针对所分的三个层次的科技人才已制定了《学科带头人选拔办法》、《青年科技骨干选拔办法》等,经过几年的运行,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人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细化,在分析人才评价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评价过程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等外显特征与业绩的考察,忽略特质、核心动机等内隐特征和行为的测评,因而对其发展潜能和工作绩效的预测性较差。例如,在“学科带头人”评价选拔过程中,对“主持科研项目”、“获奖成果”、“争取经费”、“”等业绩成果有明确的量化规定,虽然这为参评“学科带头人”设置了初选的标杆,但没有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潜能、素质等因素进行综合测评,存在一定缺陷。二是不能切实结合岗位的要求分配科技人员,忽视人与工作的匹配性。“学科带头人”、“青年科技骨干”既是一个荣誉称号,更是一个有着具体胜任能力要求的岗位。要测量一个人是否胜任此岗位,须先明确岗位所要求的胜任特征。人与岗位的契合匹配程度是选拔、聘用最具关注价值的问题。三是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更多依赖领导及评委的感性认识,因而透明度不高,评价结果主观随意性较大。四是评价涉及的测评指标要素不够系统、全面,且没有权重设定。例如,评价“学科带头人”要求具备思想素质、业绩成果等指标,一级评价指标过于粗疏、笼统,缺乏二级指标要素。其中,不能确定各能力、素质的比重程度是最大弊端。五是评价管理过程中消耗的人力成本较高。在人才推荐、选拔过程中,每次要收集整理大量的申报材料、定期年终考核评价材料、期满考核材料等,工作中给工作人员带来纸质材料管理负担,管理成本高,效率低。科技人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农业科研机构能否快速发展,构建一套具有农业特征、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农业科技人员绩效的前提和基础[3]。#p#分页标题#e#

3对胜任特征及其模型的理解和认识

3.1胜任特征概念1973年,哈佛大学的麦克利兰教授著名的研究成果———《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使人们看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新的曙光。他引用大量的实证说明了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指出学业成绩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也不能有效预测人们的职业成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主张通过对岗位优秀人员所具备的个体特征进行实践分析和总结,提炼出胜任特征,作为该岗位人员筛选或评价的标准。这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有效的工具。所谓胜任特征,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素质[4]。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指的是在具体工作岗位上任职者能够做好或胜任的能力,它反映出个体与其工作匹配状态的程度,与任务情景相联系,具有动态性;胜任特征反映的是与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的能力和行为,与员工的工作绩效关系密切,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胜任特征是可以通过行为来表现的,它的评估也要以行为识别为基础,以行为表现来测度和开发,能将组织中的绩效优秀者与一般者加以区分。

3.2胜任特征模型的含义胜任特征模型是指有效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特征的独特组合。公认的胜任特征基本模型,是由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5]。该模型认为,胜任特征包括六大领域: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其中,浮在“水面上”的知识与技能是基准性胜任能力,属于表层特征、外显要素,主要通过一个人的学历、成果等表现出来,易于发现与评价;而沉在“水面下”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其他要素是鉴别性胜任能力,属于深层特征,较难发现和测量,是不易改变的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可测量个人工作上的长期表现。胜任特征模型在我国相关企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进入2000年以后,胜任特征模型在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很多咨询公司也在开展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和应用方面的业务,胜任特征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日益显现。

4构建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一个通用有效的胜任特征模型以及相应的胜任特征测评系统是十分繁杂的。鉴于不同行业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差异,各行业均试图建立起符合自身职业特色和实现各自功能的胜任特征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评价系统。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分类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安鸿章等按照建立思路的不同,将其分为层级式、族型、盒型和锚型[6]。“宁夏农林科学院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通过分析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按照高、中、初三个层级,立足于实现招聘、培养、选拔三大功能构建胜任特征模型,以此为依据开发出了评价系统。

4.1构建方法本研究的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方法

概括起来包括: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小组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针对本研究所提出的三个不同层次职位,胜任特征虽然有不同的素质要求,但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程度(量)上而完全非维度指标(质)上。

4.2构建步骤

1)确定基准岗位。基准岗位能体现行业、职系特征,岗位与岗位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和可比较性。通过对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及绩效标准的分析,本项目确定了农业初级(招聘功能)、中级(培养功能)、高级(选拔功能)三个基准岗位。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岗位要求,提炼出农业科技人员的初、中、高级三个层次的胜任特征因素,然后通过聚类分析整理出基本分类,构建起胜任特征模型框架,并对胜任特征模型的各要素进行描述性定义。本研究在通用胜任特征模型的框架下,制定出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并进行了描述性定义。为增强评价的系统性、可比较性,学科带头人、青年科技骨干、初级科技人员在3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上保持了一致性。三级指标确定了学科带头人(高级)20个胜任特征因素(评价指标)、青年科技骨干(中级)和初级科技人员各15个胜任特征因素(评价指标)。

3)确定指标所占权重。应当注意的是,为体现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胜任特征的要求,权重系数的设定必须与事业发展战略、核心价值观和主要业务流程保持同步。对于不同岗位,权重系数的设定是不一样的,以此表示不同岗位的不同胜任特征对职位的相对价值或重要性。例如,学科带头人(高级)评价指标中的科研品质、科研能力、综合素质所占权重分别为16%、70%、14%,青年科技骨干(中级)分别为20%、60%、20%,初级科技人员分别为30%、50%、20%。

4)确定各岗位的行为等级。在这一过程中,“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从实现招聘、培养及选拔功能的角度出发,确定了符合、不符合两个等级,增强了其可操作性,避免了因锚定过多过细而无法区分和界定的弊端。

4.3构建内容根据通用的胜任特征模型,“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从组织和个人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双重角度出发,全面考察备选人员的个性品质、能力素质和综合素养,科学地预测候选人员将来能否胜任其岗位,提高了甄选人员、选拔聘任、培训人员的质量,最大限度地优化了科研人员队伍结构。根据胜任特征理念包括的六大领域,宁夏农林科学院分别针对农业科技人才三个层次评价对象,设计了一、二、三级评价指标,分配了三大总指标的权重,确定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等级(即锚定)。其中,“科研品质”、“综合素质”及其二、三级指标,专家认为“不仅在创造力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且是识别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标志[7]”。同时,了解我国现行的各项科技奖励制度,明晰各种奖励的基本情况,对人才评价工作的开展很有必要[8]。“科研能力”这一指标是农业科技人员评价的核心指标,为了能客观、科学地对这一指标进行评价,本项目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和分析讨论,制定了符合宁夏农林科学院特点的农业科技人员业绩量化评分标准。

4.4评价方法(工具)的说明人才评价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对人的基本素质及其绩效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活动。人才测评方法的具体对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个体内在素质及其表现出来的绩效。在对人才评价过程中,具体采用的评价方法(工具)视评价的目的、内容而定。本研究主要通过自主开发和选择其他辅助方法,在本评价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工具)。#p#分页标题#e#

1)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的开发。伴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工作方式向信息化管理转变的过程。360度评价方法强调全方位客观地对个体进行考评,它既注重考评的最终结果,又将个体的行为过程和个人努力的程度纳入评价的全部内容,使得评价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个体的表现和业绩[9]。但传统的360度考评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时的难度较大,有可能趋于机械化,而通过互联网构建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则大大降低了评价成本,简化了整个评价管理工作。一方面,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可以在系统上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另一方面,增强了评价过程的灵活性、适时性和动态性。为了改进传统评价过程中纸质材料成堆、透明度不高、效率低下的缺陷,本研究以360度评价方法为核心手段,开发了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具体功能包括:在“招聘子系统”实行网络报名,扩大了引进人才范围,评价过程实现了应聘人员按照既定的模式提交个人背景履历资料,便于评价部门按照统一标准、要求进行初步审核、筛选;在“青年科技骨干选拔培养子系统”中,实现了培养人员自我监督、管理、评价,导师定期评价指导和同行参与评价竞争的功能,促进了青年科技骨干人员对照胜任特征素质要求改进绩效,完成培养任务;在“学科带头人评价管理子系统”中,运用业绩分析、跟踪法,实现了学科带头人在聘期间业绩、能力水平的公开、透明。在学科带头人期满考核进入新一轮选拔时,可开通网络评价功能,按照胜任特征评价模型,收集获取对学科带头人的360度评价信息,提交选拔会议参考,使选拔评价过程的公正、公开、公平原则落到实处。

2)其他辅助评价方法。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对人的行为、能力、绩效等素质特征的观察与评价,不能脱离一定的环境[10]。所以,要想准确地测评一个人的科研品质、综合素质,应将其纳入一定的环境系统中,观察、分析、评定被评价对象的行为表现。因此,本项目对一级指标“科研品质”和“综合素质”除了采用信息化评价系统工作收集360度评价意见以外,还采用了其他的辅助评价方法,如评价中心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关键事件分析法、结构化面谈法、16PF测试法等,具体可根据评价对象选取其中不超过3种方法进行;对“科研能力”则采用业绩评价分析法进行测评。

5建立评价选拔流程

宁夏农林科学院依据“公开、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已建立了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在依据多年人才评价选拔工作的经验基础上,本项目提出评价选拔流程。

6胜任特征模型对人才评价的意义

6.1增强了测评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个体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一般比较稳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因此,通过构建胜任特征模型,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等,测试个体过去的行为,可以将其看做未来行为表现的最佳预测因子。

6.2形成了选人用人导向按照传统观念,在招聘、选拔人才中比较重视候选人的知识、技能,但在本研究的评价对象中,人员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智商水平,核心的动机和个性等处于胜任特征的深层,它是最有评价价值的。所以,对这类岗位按照胜任特征的规律进行评价和选拔人才,可以获得最高的投资回报率。

6.3将岗位分析工作与人才评价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人才评价往往存在不知道该测试什么内容,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体系,缺少对测试岗位深入的量化研究等问题。胜任特征的研究则填补了这一空白,建立了某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在评价时就有了设计评价方案所需的测评指标。

6.4提供了量化人事指标胜任特征模型与人才评价的结合可以提供许多量化人事指标,使人事工作的量化成为可能。例如,“学科带头人”评价分数达到90分及以上,则说明岗位胜任特征要求与个体的胜任特征之间的匹配性好,可以胜任此岗位;达不到这一量化指标,则说明个体的胜任特征不能满足岗位要求,难以胜任此工作。

6.5为选择测试方法(工具)提供依据人们可以根据胜任特征要求来开发工具或选择测试工具。本项目为实现人力资源的管理功能,开发出了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例如,为测评“成就导向”,评价个体的核心驱动力,则可根据评价条件选择16PF测试法、结构化面谈法等。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篇8

关键词:高职教师 创新能力 产学研结合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里所谈到的“应用”不应只是继承性应用,还应包括创造性应用。随着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型社会的倡导,高职教师不应只是向学生传授现有知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更应该传授给学生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高职教育应是创新的教育,高职教师应是创新型教师。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及其重要。

一、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特点

一般认为,创新有两个涵义:一是指人类历史上的首创;二是指个体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前者为“真创新”,后者为“类创新”。在教育领域这两种创新同样重要。能力则是指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因此,创新能力是人的大脑整体功能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一种能力,它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能力,如动作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洞察能力、评价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模仿能力等。能力除有认知因素外,还显示着人格的特征。著名创新教育家阎立钦教授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

教师的创新能力从哪些方面可以得到具体体现呢?在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描述:(1)内驱力。它是指教师发自内心的强烈的探索与求知欲望,即教师必须具备的创新精神。(2)智力。智力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终身学习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3)人格魅力。这里所说的人格魅力与广义的“个性”相当,指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不仅包括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而且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是人们的性格、气质、能力、合作精神、责任心等个性特征的总和。正如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所指出的:“创造力是人格智慧的创造性表现”。(4)资讯素养能力。资讯是经由人类感官的认知,将资料经过各种方式整理、组织所形成并产生的。其呈现形式不限于单纯的符号,举凡文字、数字、图表都可称为资讯,而其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意念、感受,即是所谓的知识,资讯是知识的载体。素养即素质的养成,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能,是受教育的状况或品质,指个人所具备的某一特殊主题或学科方面的知识。素质是具有变化性的概念,从个人最基本的读写能力到个人拥有某种学科知识的水平,是教育、学习与经验的积累,素质的内涵亦随着人类知识的急剧增加、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发展。(5)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二是将技能应用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二、高职院校对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利条件

创新能力通常是指属于个人所具有的,能产生新颖独特和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是指以创造性思维为基础的,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中形成的。根据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的特点,高职院校具备了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有利条件。

三、对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教师的创新能力更多的是通过后天训练养成的,每个高职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摇篮,努力使教师尽快成长起来。高职院校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管理机制

(1)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组织人事机制。

(2)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投入机制。

(3)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分配机制。

2.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

(1)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氛围。

(2)营造以人为本、关注教师身心和谐发展的管理氛围。

(3)营造保障学术自由的科研氛围。

(4)营造真正意义上师生平等的民主氛围。

3.强化对社会实践的参与

创新能力要靠创新活动培养,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实践。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个人获取知识是一个信息内化(理解)、固化(记忆)、外化(应用)的过程。外化又形成新的内化与固化。因此,实践在人们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高职教育,由于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外化能力的要求更直接、更高,只有通过社会实践,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才能提高教育本身的创新力,造就创新型教师。

1999年6月l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途径。产学研结合对教师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创新离不开实践,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无缝连接”的最佳平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不二法门。(2)创新离不开问题的解决,但问题解决并不一定包含创新,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问题解决。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思维的“五步法”。“五步法”强调的是“从做中学”,证明实践操作对创新思维形成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从另一个层面阐释了产学研结合对教师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3)创新与动手操作的一致性,还表现在人的创造才能的差异上。人人都有创造才能,只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各人的创造潜能不尽相同。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其才能,施展其才华,成为创新之人,这是一切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普遍原则。

有鉴于此,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并逐步完善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制度,采取多种形式,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从而丰富、完善和更新现有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因此,大力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中不应回避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高职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的独特定位,在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处于关键的地位,探索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更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绍森,陈东有.试论教育创新的基本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2003,(1).

[2]董红.创新型教师基本特征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篇9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金融支持;金融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233-02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面临包括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创新文化环境营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1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1.1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对于创新型城市的内涵的理解一般有两种:一是指通过创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另一种是指以创新驱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本文认为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得出创新型城市的科学内涵是:以城市内部创新要素为支撑,最初是通过创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逐渐形成城市持续创新能力,实现建立在城市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之上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双赢发展)。

1.2 创新型城市的特征

创新型城市是相对于传统城市发展形态而言的一种新的城市发展形态。因此,它拥有一些处于传统发展形态的城市所不具备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是设计创新型城市建设蓝图必须给予充分关注的基本方面。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创新性是创新型城市的最基本特征。这种创新性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观念的创新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对于城市内部而言,这种创新性表现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综合创新,其中科技创新包含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城市创新的核心表现形式,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是城市创新的基础和保障条件。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了创新性这种基本的特征,才有资格被称作为创新型城市。

(2)相对完善的城市创新体系。相对完善的城市创新体系,具体来说应包括科学化的创新管理调控体系、多元化的创新要素投入体系、高效化的创新活动服务体系、制度化的创新人才保障体系。这四个子体系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以保证创新的顺利进行,共同促进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可持续性。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型城市必然具备可持续城市的发展特征,这种可持续性表现在几个核心层面:一是可持续的城市经济,能够持续的创造就业与财富;二是可持续的城市社会,能够保证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三是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能够建立协调稳定的生态系统。以可持续性为特征的创新型城市兼具“生态城市”特征,即: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可持续性既是创新型城市的一个核心特征,也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和目标。

(4)创新型城市的集聚性。集聚性是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特征,创新型城市集聚着大量的关联程度相当紧密地创新性产业和企业。同时,创新产业和企业的集聚带来了专业化创新人才的集聚,而专业人才集聚在一起,又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热情,有利于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产生。这样,创新产业和创新人才的集聚就出现了一种自强化机制,推动城市经济良好发展。

2 金融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素构成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城市系统中许多创新因素的支持,特别是各因素之间的整合和协同支持。在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各种因素中,金融支持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新型城市的金融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政策型金融支持和市场型金融支持两种类型:一方面,创新型城市需要的金融服务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基于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企业创新活动,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另一方面,创新型城市还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即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以及制定和贯彻政策等方式,引导创新型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导向,从而体现出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政策倾斜,促进创新的成功实施。从以上两种金融支持的类型,我们可以得出金融支持条件的主要要素构成:

(1)政府。从美国奥斯汀和西雅图,印度的班加罗尔、芬兰赫尔辛基等许多著名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可以看出,政府在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对城市金融业改革和发展规划具有组织和领导功能,如:政府制订城市金融业发展的政策,确定城市金融业阶段性发展目标,组织、引导和协调各金融机构等;其次,政府具有对各类金融资源进行整合和推广的功能,如:对外进行宣传,定期举办国际或国内金融论坛,为国际、国内金融人才搭建交流平台等;最后,政府具有金融服务功能,如:完善金融机构发展的配套体系,为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等。

(2)金融机构体系。建立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其它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有利于达成城市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从而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的各个金融机构都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中国人民银行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政策依据;政策性银行往往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商业性银行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许多产品,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非银行金融机构有利于城市建设中的风险分散和风险担保等。

(3)金融市场体系。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高效率地聚集、分配资金,有效地调节社会资金的配置,并且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完整的金融市场应该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每个市场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都不可缺少。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资本市场的作用尤为重要。如:货币市场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达到资金的高效率利用;资本市场里的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为城市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证券市场为许多企业提供了更好的融资渠道,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等。

(4)金融服务及配套体系。创新型城市既需要各种投融资服务,也需要其他丰富多彩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诸如信贷、保险、信托、证券发行和交易、金融衍生交易、风险投资、票据、担保、融资租赁、外汇管理、货币经纪、资产管理、财务顾问、征信服务等。社会化的金融服务配套体系在金融支持创新型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会计、法律、评估、评级等服务机构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通过发挥审计、咨询、评估、监督等作用,保证创新型融资活动的顺畅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也离不开健全的金融法律制度的支持。金融能否支持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有赖于金融法律制度是否鼓励金融创新,能否为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3 金融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作用机理

(1)金融支持系统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筹集资金的功能。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许多从事自主创新的企业存在着诸多金融支持诉求,这种诉求主要包括:一是资金瓶颈。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性的长期活动,其不确定因素多,资金需求大。缺乏适当的融资渠道与平台而造成的资金瓶颈,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大障碍。二是缺乏流动性。与其他投资不同,技术创新投资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而这导致了技术创新项目相关资源投入缺乏流动性。三是高风险对应性。由于技术创新项目本身的基础、难度和复杂性、外部市场等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技术创新过程存在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对技术创新项目不感兴趣。金融支持系统的筹集资金功能就是使得通过开发设计一系列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提供投融资服务,为技术创新企业发展和城市自主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2)金融支持系统的价格发现功能。技术创新过程涉及研发人员、风险投资基金、政府相关支持部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很多经济主体。技术创新顺利进行及其实现的基本前提是相关主体对于技术的价值和价格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并且在双方可以谈判接受的范围之内,而最终达成一致。真实的技术价格是在金融机构参与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竞争自然形成的。这种价格通过金融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向外界相关各经济主体传递,从而使这一“发现”的技术价格成为一种现实价格。这样,就为技术创新相关主体之间契约的达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从而有力促进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

(3)金融支持系统具有分散风险功能。针对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在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支持系统可提供风险投资、私募、信贷、股权融资等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工具,以分散和转移风险,满足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往往难以独自承担全部风险,而金融支持系统的该项功能就是使得技术创新风险发生转移和分散,以达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合理配置,从而为技术创新的融资提供可行渠道,保证创新的成功。

(4)金融支持系统的第四项重要功能就是项目筛选。技术创新过程实质是一个包括技术创新方向的筛选确定、创业合作伙伴的选择、战略联盟对象的确定、融资方式选择、技术创新调整等的不断筛选择优的过程。所以,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内在机理之一,就在于金融系统能够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优选,择优汰劣。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以资金供求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源优化配置过程。整个社会的资金在不断的项目筛选过程中,引导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5)金融支持系统的信用约束功能。技术创新主体在筹集到资金的同时,还要接受来自资金提供者以及金融市场施加的各种约束。一是来自股东的监督,包括风险投资者等在内的股东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二是来自债权人的监督,包括商业银行等在内的债权人对企业的监督;三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企业经营好坏影响其金融产品的价格,价格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四是来自社会的监督,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也对企业形成有力的监督。这些监督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鹏,李兴文,刘国新.创新型城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技与经济,2006(5):51~54.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篇10

关键词: 人物漫画素描 夸张 变形 创意

人物漫画素描是根据人物的面貌特征、职业、性格和成就等特点,运用素描的艺术表现形式,大胆采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获得动漫艺术设计人物造型所需的幽默、诙谐、生动、独特、典型的艺术形象的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是对动漫人物造型的直接认识和表现,是对人物造型观念的转变,也是造型方式、方法的转变,其幽默神似、风趣诙谐的艺术效果终将使人物形象视觉特征强化,并真正将我们创造的鲜活、生动、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物形象转变成动漫世界的艺术形象。

动漫造型基础同过去的纯造型基础课不同,动漫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由于动漫的制作有别于传统的造型艺术,这对于基础教学来说是个新的挑战,人物漫画素描是在原有的人物头像写生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个新的课程的设立,无论从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上都与写实人像有着截然不同的造型理念,学习人像漫画素描必须转换头脑,从对客观写实的依恋中解脱出来,转入到夸张、变形的方法上来,从而带来艺术形式和风格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在此前提下,对人物漫画素描的表现特征夸张、变形、创意的认识尤显重要。

一、夸张

动漫艺术设计中夸张应用得最为广泛。夸张是抓住人物原形的基础形象特征加以夸大和缩小,突出人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加强艺术表现效果。夸张有无穷的魅力,能强化视觉效果,突出人物结构和表现特征,摆脱对人物形象的写实、摹写,使人物形象转化成为艺术的人物造型,增强艺术感染力,创造更多不同人物形式风格的特点。

人物漫画素描的表现离不开夸张手法的运用。夸张要有根据,只有根据人物的结构、面貌、特征、动态、习性、职业等方面的认识,才能使夸张在人像漫画素描表现中具有真正的意义,凡是生动有感染力的夸张都基于这个根据。夸张不是无目的地乱变,而是有意识的艺术夸张,如五官的夸张,“三停王眼”比例的夸张,动态的夸张,神态的夸张,胖瘦的夸张。在夸张的手法运用上,我们可以采用省略、归纳、拉长、缩短、压扁、添加等手段。如在莫迪里阿尼的人物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采用拉长、缩短等夸张手法的充分表现,人物形象充满节奏和韵律感。

与写实表现相比,夸张的艺术形象更具图形化,有明确的指向性和亲切感,容易认知识别、强化欣赏者的印象,是具有鲜明形式美感的典型形象。夸张的动漫形象,具有鲜明的幽默趣味性,使人富于联想,留下令人玩味的想象空间。夸张中的重要因素就是对比,如:长与短、大与小、高与矮,笑与哭。一幅运用夸张表现的人物动漫优秀作品,它在视觉上能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夸张应根据人物的特征加以强化,既可超越实际对象,又不脱离人物本质,即表现奇特而又不违背情理。塑造出的人物形象面貌特征鲜活生动,精神气质更加鲜明,人物本质更加突出,同时,人物造型所体现的主观意识更强烈。如美国迪斯尼公司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小美人鱼》,漫画式的造型,风格极赋艺术感染力。小美人鱼爱丽尔夸张的外部特征,富有动感和韵律,饱满中充盈着张力的形体结构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小熊维尼历险记》也是一部典型的漫画造型风格的动画片,拟人化的角色造型设计,清新、可爱、简洁、夸张并极具个性。漫画家常把墨索里尼的头像画成一个大面色,希特勒满身纳粹符号,是夸张某一形象特征部分的典型性表现。总之,夸张要合乎艺术的真实,基于生活的原则,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动漫人物造型的特征。

二、变形

变形,简单地说,就是形态的变化,比如:正方形向圆形的转变过程叫做变形。变形是夸张的主要表现方式,也是获取画面形式创意的重要因素。运用变形手法,结合素描的艺术表现力,是摆脱客观对象的真实感,实现从写实人物造型向漫画式人物造型风格转变的主要途径。

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变形是创作形式美的有效手段,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艺术、夏商战国时期的青铜艺术、秦汉时期的大型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唐代的壁画泥塑、宋代的国画人物,无一不闪烁着变形的奇异光彩。变形,可以超越现实,可以无中生有,可以化有为无,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也可以将崇高化腐朽。正如画家克利所说:“绘画并不是描绘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现代艺术的变形,是以强调主观表现的有意的变形,现代艺术家了传统肖像画的模式和框架,打破了三维空间的局限,折散了原型结构,重新随心所欲地组合新的人物形象,表现到画纸、画布、综合材料的运用之中。从享誉世界的立体派画家毕加索的素描“易拉罐和女人体”中,可以看到,画家似乎运用动画的眼光将人物整个“变”的过程画到了一起,在画面里,右边的两个罐头只是被压扁了,左面的却变为女人体,通过视线的移动观看,就可以是“变形”的动画了,所以动画造型中夸张和变形通常会联系在一起。人物漫画素描变形则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表现。

1.依人物特征变形。通过写生、观察或者记忆默写,准确把握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变形塑造。

2.依个人情感的变形。这种方法随意性比较强,可写生可默写,“得意忘形”和“情动形移”就是依情而变,这种变形一般幅度比较大,可以随心所欲。

3.主观意象变形。它不是根据人物对象依情而变,而是依据主观意象的发挥,不注重物象的形态和结构,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人物加以歪曲改变,这种变形多用于寓意和象征的艺术处理,是自我情感的表白和渲泄。

4.抽象变形。抽象变形可局部或全面抽象,这种抽象变形,大多是对人物对象的观察而引发出现的,因此,抽象并不一定完全与物象无缘,而是一种可追根溯源的艺术表现。

变形在人物漫画创作中,通常把某一个人或事件变化为与其本来精神相似的另一种形象。比如把人类“普格化”,曾有一幅国外漫画,把许多国会议员的头部画成各种各样的狗,“狗格化”了各种不同性格的议员。

在人像漫画素描中,变形的目的也是对人物内涵强化与升华的过程。在形象变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变形的程度。变形不足则缺乏表现力,变形过了则失去了形象的原则特征。只有恰如其分地适当变形,才能增添人物的个性,达到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

三、创意

在人物漫画素描中,创意使素描更趋于个性化,使鲜明的个性和趣味性与人物形象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创意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给人物漫画素描带来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挖掘创造潜能。

创意表现是一种运用视觉形象而进行的创造思维的过程。创意来源于与众不同的认识角度,创意形象超出常人的想象,却又在情理之中,追求画面的合理与现实的悖理,在矛盾中形成视觉焦点,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并引发相关的思考,通过素描这种形式来训练动漫人物的造型能力。

在人像漫画创意表现中,人物对象可作为一个参照物,从中获取灵感,运用新的元素对人物进行重组表现,打破自然形态的制约,给人以超现实的视觉感受。我们可以从超现主义画家达到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重构视觉创意,天马行空般的思维跳跃和无拘无束的灵感光芒。如美国迪斯尼动画片《小飞象》把一头大象变成会飞的角色,让小象长出了飞翔的双耳,赋予了小象新的生命力,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这种将一切不可能之形象变成可能,正是造型设计的独特之处。

只有运用素描的方式进行人物漫画的创意表达和主观表现,才能创造出鲜活、生动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动画造型形象。创造性思维是艺术活动的动力。人物漫画素描创意表现旨在培养学生对个体生存体验的感知,运用素描的造型语言,通过自我感悟审美判断的酝酿,引发种种创作构想,在追求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方法中,使人物形象展示出新颖的风格样式。在人物漫画素描的创意表现中,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意挖掘。

1.联想。联想是创意形象的基础,艺术形象的创意始终依赖于设计师的创造性联想。联想是指由A事物想到B事物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通感联想等,联想可以开拓创意思维的天地,打开创意思维的通道,使无形的思维向有形的图形转化,并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2.想象。想象是创意图形表现的动力,是比联想更为复杂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想象能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理性形象。虽然人们能够想象出人未感知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形象,但想象归根到底是来源于客观现实,任何生动的动漫形象都来自于生活的原形。

3.解构。解构可以理解为发掘形象整合的素材。由联想和想象得到意念,最终都将以具体的视觉形象传递着一种完整的概念。为了把素材组合成新的形象,就要把有关的素材加以分解重构,这就是解构。只有经过解构,素材才能整合成新的形象,达到与众不同的表现画面,达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4.同构。同构就是探寻形象整合的条件,将不同的想象整合成新的形象,它们之间应有适合于整合的共性。这种共性即为同构。为了成功地进行形象整合,必须通过观察与联想,刻意地进行同构的表现。

综上所述,由人物原形经过夸张、变形的人物漫画素描的训练,是动漫艺术设计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基础课程,任何经典的动漫人物造型都是对生活人物形象有着深刻体会的典型化艺术处理后的结果。大师们的经典动画形象会给我们许多启发,我们也能从大师们的作品里学习到正确的观察方法、表现手法和概括方法。但是我们创造的动漫形象不能只是在别人所创造的动漫形象的基础上变来变去,而是应该直接从生活中挖掘。这样才能创造出鲜活、生动而具有独特风格的动漫形象来。

参考文献:

[1]薛峰,于朕.动漫素描基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王可,刘悦.动画角色造型与创意表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刘朝晖,刘晓勇.动漫形象设计.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