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的职业定位十篇

时间:2023-12-05 17:34:05

中药学的职业定位

中药学的职业定位篇1

论文摘要:在当前医药卫生类职业学校中,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从管理意识向服务意识转变,合理定位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医药卫生类职业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更好地为广大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如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i确立就业指导工作的3个服务主体,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水平

在近几年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学校逐步确立了“毕业生、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3个服务主体,即把“毕业生能否找到最满愈的单位”、“毕业生家长能否得到最满愈的(投资)回报”、“用人单位能否招到最满意的学生”作为衡盘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服务是否到位的重要评价标准。

毕业生作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的第一个主体,也是学校服务的重点对象。我们不能仅仅将就业指导工作局限于就业指导课和一、两次的动员大会,而应该更深层次地去拓展我们的工作领域。如为了使应届毕业生在实习阶段就能够独立上岗工作,同时也减少学生的就业成本和用人单位在今后工作中的用工(培训)成本,学校根据医药卫生行业及就业市场变化,制定并实施了毕业生就业及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计划。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将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的第九章“就业准备”、第十章“择业技巧”等教学内容与毕业班学生的上岗培训内容相结合;在这个培训计划中,就毕业生即将面临的双选会,开设了面试技巧、推荐资料的准备及制作等课程节对由于专业课教材的局限性导致在校所学理论滞后于企业实际要求等间题,及时增加了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址管理规范(GSP)、非处方药营销ROTC)、医药商品购销员服务规范等目前医药卫生行业新增和所急需的内容;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上岗培训,使其取得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即中职学生必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工)证书,高职学生必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工) 证书,药学、医药商品经营专业的学生参加医药商品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培训;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参加药物制剂工国家职业标准培训;药品检验专业学生参加药物检验员国家职业标准培训。

就业指导工作的第二个主体是毕业生家长。许多学校往往忽视这个群体的影响力和潜在作用。我校曾经对毕业班的学生开展过间卷调查,其中在选“你的择业目标最终确定人选”的选项中.选“学生本人”的占21% ,选“学生家长”的占70%a ,选“朋友、亲属等”的占9%,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当前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择业问题上,大多数还是毕业生家长在做主、在择业,如果不做好毕业生家长的思想工作,更新他们的择业观念,我们的就业工作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和障碍。为此,学校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就多次召开毕业生家长会,通报当前医药卫生行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情况,帮助家长分析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消除家长“怕孩子到外地工作”、“求稳怕变”等思想顾虑,形成了学校引导、家长参与、学生自主择业的模式。

任何一名毕业生最终花落谁家,决定权还是在用人单位。学校应紧紧抓住第三个服务主体,全方位地为企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如为了使用人单位能够在我校每年一次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会上挑选到满意的学生,同时也使毕业生能更加详细地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在每年双选会前的1个月,学校积极与各医药卫生单位联系,安排时间诚邀他们来校举办推荐说明会,介绍用人单位情况和相关招聘的专业要求和岗位要求。此举不仅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宜传与展示白身形象的机会,也减少了毕业生在择业中的盲目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树立‘.服务十指导十管理”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增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愈识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我们一直强调抓管理,管理出效益,管理促水平。管理的好坏,管理的成功与否,的确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逐显主导地位,服务的理念也逐步走上管理的大舞台。而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水平的提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前几年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管理+服务”的口号,第一次把服务这个理念融人其中。如今,随着就业指导工作的不断深人,我们将“管理十服务”模式调整为“服务十指导十管理”模式。刚开始有的同志还不太理解,他们简单地认为“不就是加了一个指导吗”,“不就是把服务的位置前移了吗”,“以前学校的各项工作不也是在管理中提供服务吗”。对于种种疑问,我们的解释是:把服务放在就业指导工作的首位,不仅是一个位里的变化,更是一种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管理意识的变化。

管理工作的前提是服务,服务是第一位的,首先要有服务意识,要本着服务的宗旨去管理,而不是在管理中去服务。虽然是一个位里的调换,但其中的离意却更加深远,内容却更加丰富,要求却更加严格。对此,我们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对“服务”、“指导”这个概念,予以了重新的解释和定位,即服务就是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全校教职员工,特别是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同志,要以极大的热情和对学生、对学校高度负贵的态度,放下架子,摆正位里,全方位地为毕业生、毕业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指导是服务意识转变为实际工作的具体体现,它不仅体现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也要体现为对毕业生家长就业观念的引导;不仅体现为对毕业生择业技巧的指导,也要体现为对毕业生在就业政策理解、机遇把握等方面的辅导。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校上下都牢固树立了浓厚的服务意识和指导意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实质性地迈出了一大步。

3把服务愈识触入就业指导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要将服务意识融人就业指导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把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服务举措落到实处。

在组织管理上,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为组长的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和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配置了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制定了(毕业生实习管理规定》、《毕业生就业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加强对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工作的指导和领导。

在服务措施上,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就业指导工作十大举措,即:(1)印制《毕业生推荐书》。(2)印制《毕业生就业指南》。(3)开展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4)实施优秀毕业生校长推荐信制度。(5 )举办毕业生就业指导专题讲座。(6)邀请医药卫生用人单位来校举办推荐说明会。(7)举办优秀毕业生创业事迹报告会。(8)开辟就业信息专栏,印发《就业信息简报》o (9)举办毕业生家长就业信息会。(10)实施毕业班学生就业及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计划。

中药学的职业定位篇2

关键词:执业药师;队伍建设;影响因素;对策

我国自1994年实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以来,执业药师培养制度不断完善,执业药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提高药品质量和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等起到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医药事业的迅猛发展,执业药师队伍建设及管理现状越来越不适应发展需要。如何加强执业药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执业药师在药品质量保证、药学服务方面的作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执业药师发展的因素

1.1执业药师法律地位不高《规定》明确指出:执业药师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在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执业的药学技术人员。而我国有关部门颁布的GMP、GSP规范中,均未直接提到执业药师。在相关药品监督管理文件中,对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所必须具备的人员条件要求,大多是“执业药师或依法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作为技术监督管理中坚力量的执业药师,并非法定的、必须的和唯一的强制性要求,有关规章“刚性”不够实施的法律基础薄弱,职业准入控制形同虚设,是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弊端的重要因素。

首先,在一些药品生产企业中,全职执业药师地位得不到肯定,有的执业药师相关合法权益和义务得不到履行和保障。其次,在药品经营企业中,部分零售药店追求经济利益与执业药师职责出现矛盾。很多执业药师由于受雇于药店,为了自身生存,往往屈从于药店追求经济利益的要求,不能真正履行执业药师的职责。再次,在医疗机构中,还普遍存在药师替代执业药师的现象。到2007年止,我国有执业药师151313人,其中医疗机构9万余人,部分医疗机构执业医师形同虚设。执业药师与执业医师虽然均属于责任重大、社会适用性、关系公共利益的强制性准入控制的职业,但二者实施的法律明显不同。执业医师所依据的是《执业医师法》之国家法律,而执业药师依据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规章。同是涉及人命关天的职业,有着不同的法律地位和保障,直接影响到执业药师的队伍建设和作用的发挥。

1.2执业药师定位不准确在《规定》中,执业药师被定位于药品的生产、经营领域。1998年修定后的《规定》中,采取了简单扩大的办法,将执业药师定位到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领域,几乎涵盖了整个药学实践,执业药师的定位过于宽泛,导致了执业药师考试及继续教育内容的宽泛,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影响到执业药师对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责及药学服务能力。

1.3资格考试及继续教育内容缺乏专业特性目前,我国的执业药师考试及继续教育内容覆盖了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等学科专业和各种性质不同的领域,参考的药学人员感到考试内容过于宽泛,考试难度大。继续教育的内容在具体执业过程中适用性不强。一方面:我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起步较晚,相应的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与继续教育工作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目前,部分地区的执业药师培训中心与全国执业药师培训中心不能同步进行,所开展的继续教育与执业药师知识的需求还不适应。虽然《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对执业药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目的、内容、管理办法等事宜做了规定,但还未上升到国家法律地位,从而影响了执业药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另一方面:我国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形式较单一,对药品执业药师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能有效地达到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预期目的。

1.4执业药师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在国外,如日本的药师人口比为13名/万人;法国的药师人口比为9.1名/万人;美国的药师人口比为7.6名/万人,而我国的执业药师人口比为1名/万人,执业药师数量不足。从执业领域来看,我国的执业药师分布不合理。执业药师主要集中在药品生产和医疗使用单位,而在执业药师数量相对较少的药品经营单位中,较多的执业药师分布在药品批发单位,而需要较多执业药师的药品零售单位的较少,执业领域分布不合理的现象十分突出;从地域分布来看,执业药师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与东部及沿海地区,占执业药师总数的70%,而中西部地区仅占总数的30%左右,同时还存在执业药师“向东流”的现象。

1.5职业道德建设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执业药师队伍中执业药师职业道德规范尚未形成。还不可忽视的一是执业药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不够强,有的不履行执业药师的职责,有的甚至还弄虚作假;二是有的执业药师缺乏自律意识,导致服务水平下降,影响执业药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三是执业药师执业权益保障与义务履行缺乏有力的监督。

二、新时期执业药师发展及对策

2.1明确加快执业药师立法药师是一种特殊职业,它是连接病人、医师和药物的纽带,是确保药品质量和合理用药的关键因素。而执业药师承担的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关键药学技术业务领域的药品质量和药学服务的任务。进一步完善职能定位与明确法律地位是当前执业药师制度建设的紧迫任务。完善执业药师的职能定位是落实执业药师执业的基础,也是执业药师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我国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领域对执业者的知识能力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药学领域不宜设立统一的职业准入标准。药品流通和使用环节,主要是医院药房、社会药房和社区医疗药房,对从业者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结构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共性,主要职责是确保合理用药,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药品生产领域,对专业人员的要求与流通使用环节相去甚远。因此,需要加快执业药师立法,重新对执业药师进行科学的准确定位,有利于执业药师队伍建设和确保药品质量与人民用药安全。

2.2完善执业药师考试、注册和继续教育制度执业药师职业是关系公众生命健康安全,保证药品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的特殊职业。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通过资格考试制度认证药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和本国的药学教育密切联系。如日本侧重于药学基础内容,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重视专业技能操作。而我国现有的执业药师考试内容和形式较单一,考试内容与所从事职业的工作不够吻合,难以达到考试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应结合药学实践,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领域的执业药师,采取分门别类的针对性考试,以达到学以致用、考以致用的目的。

执业药师制度是国家对药学这一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社会公共利益的职业化从事这一职业的技术人员实行的一种职业准入控制。执业药师的注册和继续教育是执业药师获得执业的必备条件之一。但目前,还普遍存在继续教育中的“工学”矛盾,甚至有的单位不支持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这一制度还没有引起社会和执业药师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应该在有关法律中,强调继续教育的强制性和执业药师地位的必要性以及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性,明确其职责,才能以法管药,依法执业。

大力改进继续教育内容和培训形式,突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构建以现代网络技术、各地药品监督管理、行业学会、高等院校的执业药师培训体系,开展以集中学习、分散培训、分别指导和专题讨论、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以及自学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

2.3盘活执业药师存量,引导合理流向执业药师的执业活动涉及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也是社会对药学职业的期望。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药师对保证药品质量和药品服务质量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执业药师一方面数量不足,分布失调,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执业药师资源闲置。政府部门应采用动态的执业药师使用政策,盘活执业药师存量,引导执业药师向最需要,也最缺乏执业药师的药品零售领域流动,配套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执业药师到中西部地区执业。同时,鼓励更多的药学技术人员加入执业药师行列,迅速壮大执业药师队伍,确保我国药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2.4加强执业药师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是特定社会伦理思想和社会期望在职业行为中的具体体现,是调整职业人员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和规范。在现代社会中,药师和医师一样,所从事的是与人类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的职业,药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和身体健康。

因此,加强执业药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刻不容缓。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舆论的宣传与社会的广泛监督,依法管理,规范药师的行为,充分发挥药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把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日程,为职业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其次,作为执业药师,一方面要遵循各种药事法规对其职业行为的约束,主动、自觉地履行执业药师的职责。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加强自身执业药师修养,要树立对病人与公众负责、对自己负责、对药学职业负责、对其他卫生人员负责的责任意识。再次,要刻苦钻研,掌握最新的药学技术、信息和知识,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中药学的职业定位篇3

    论文摘要: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及国家对医学教育结构调整的要求。催生了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诞生,一批由高等中医药学校母体分化出来和中等中医药学校升格起来的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正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别。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教育领域,怎样体现它与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区别,核心的问题就是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定位。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拟就此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1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版《国际教育分类标准》(简称isced),我国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按学科类别划分,它又属于中医药学教育。因此,我国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类别应当概括为:高等教育层次的、中医药学科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 

1. 1人才目标的个性特征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和一般的职业教育及普通中医教育培养目标是有显著区别的。具体体现在教育水平层次、知识能力结构、培养目标指向等方面。 

1.1.1教育水平—高等层次 

    我国职业教育按教育水平,即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知识水平划分为3个层次:初等、中等、高等教育。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显然是属于高等教育层次。其教育对象应是接受过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中专职业教育的学生,根据现行教育制度,学制2一3年的,相似高等专科层次,学制4一5年的相似本科层次。目前在尝试的还有初中毕业后5年制的高职高专教育。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主体,在现阶段应是高等专科层次教育。 

1.1.2目标指向—职业人才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向是十分明确的,按isced分类标准应属于“职业准备型”为主的教育类型,它不是一个过渡阶段的“升学预备型”教育,“职业型”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它的培养目标指向。‘“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某类职业和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层次学习的学生获得进人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社会对中医药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决定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定位。与普通中医药高等教育相比。它不是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继承型的学科人才,而是培养应用型、操作型的职业人才,其培养目标是直接指向中医药行业及中医药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是真正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职业分工为目标的。 

1. 1. 3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型人才 

    按照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相联系的。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但总的来说,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人才应具备3项基本要求:一是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知识和符合全面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二是具备相应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具备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和相关岗位群实际工作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这三方面要求的人才,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复合型职业人才。所谓“复合型”是指2个方面:从静态看,它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多元化的,是与传统的学科和专业架构不一致的。它是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能力模块的集合;从动态上看,它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不固定的,是随具体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核心能力(中医药专业知识能力)变动相对较小。而其扩展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则总是在不断改变的。 

1.2人才类型和适当倾城 

    按照职业行为特征.高等中医药职业人才可以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即生产技术型、服务操作型、管理经营型。如以大中药类专业为例,中药制药工艺、制药工程技术、中药资源开发等属于生产技术型,药品检验、药品营销等属于管理经营型。中医药医疗、保健及护理等则多属于服务操作型。这样的划分主要是针对其工作对象不同。反映出“以人为主”(服务型)、“以物为主”(生产型)、“以事为主”(管理型)的不同要求。总的目标都是面向医疗卫生和中医药生产、经营及社会事业的相关行业部门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前沿岗位。除此之外。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还应考虑它的主要服务面向,应当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中医药产业”,以中医药知识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健康保护,以中医药知识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三个面向”和“两个服务”为宗旨,就能突破传统的行业界限。就能克服.‘重医轻药”、“重医轻护”、‘重治轻防”等错误倾向,使中医药职业人才培养向更加广阔的领域拓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1. 3专业规划的基本原则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既要相互区别,又要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一个完整的中医药教育体系,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从本质特征出发,既要坚持自身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又要反映职业教育的要求,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科学和合理地规划专业建设,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人才规格和标准,要从市场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出发,构筑合理的专业体系,要认真研究专业规划的原则和要求。 

1.3.1  行业性原则 

    中医药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注意遵循行业性原则,即明确自己服务对象的市场定位,既要跳出传统的行业办学的圈子,又要合理选择自己行业服务的适宜范围,做到有退有进。从发展趋势看,医疗类专业人才将向长学制、高学历、宽口径、厚基础方向发展,主要由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承担培养任务。中医药高职教育在医疗卫生行业内,主要培养医疗辅助人才、医学技术操作人才及护理、药学等医学相关专业人才。为了扩大生存及服务空间,中医药高职教育今后将更多地把重点投向医药生产经营、医用仪器设备制造、医药商品流通、与健康相关的服务业、医药文化、旅游产业、体育运动保健产业以及与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产业。 

1. 3. 2区域性原则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门类,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当立足于为地方服务,与地方经济、文化密切联系,充分反映自己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紧密联系本地区,为基层服务的作用,为地方培养不仅‘’适用”而且“安心”的人才。在地方和区域性卫生人力资源需求指导下合理设置专业,安排专业规模。在一定时间内,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对专科层次的中医药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在乡镇及其以下的医疗卫生单位,再过十年二十年都难以实现专科层次人才的普及。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中医药资源和中医药技术相关联的产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在门类、结构和规模数量上有着显著差别,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和规模数量上一定要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3.3开放性原则 

    以应用为主,直接服务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当建立一个灵活、开放的专业体系结构系统,一定要从普通高等中医教育“科学系统性”严格限制中解脱出来,要尝试按照“窄口径、多适应、小批量、多规格”的模式构筑专业和专业体系。“宽口径、厚基础”是“学科型”人才的标准,“窄口径、多适应”是“职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是它的鲜明特色。以中医针灸专业为例,设置‘针灸推拿应用技术专业”,把它的培养规格从‘针灸医师”降低为‘针灸医师助手”,削减其理论基础,缩小其临床各科相关知识范围,集中培养其针灸推拿技术的运用能力,这样专业知识“口径”变“窄”了,专业技术运用能力增强了,它的“适应性”反而增宽了。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这种以针灸推拿技术为特色的“‘医师助手”可以承担医疗、护理、康复等许多方面的辅助工作,这就是“多适应”。作为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短学制教育,“小批量、多规格”是紧贴市场需求,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的客观要求,是灵活、开放的专业体系的又一特征。 

2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确定以后,如何实现目标的要求,需要研究具体的培养形式、培养手段、培养途径、培养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支撑条件,这些涉及到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 

2. 1建立面向职业岗位的模块式课程结构 

    传统的课程结构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新的课程结构应当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基础,建立课程模块结构,搭建复合型知识平台。模块式课程结构包括以主干专业知识为背景的核心课程,以专业相关知识为聚合的延展课程,以及以通用知识为基础的支撑课程,各类课程均按专业培养目标制定限选标准,用课程学分组成有机的、灵活的课程模块,搭建起复合型的知识平台。在专业目标确定的框架下,多方向构筑知识平台,以一个平台对应一个职业岗位,多个平台支撑一个相关职业岗位群,针对职业岗位调整变化的要求,灵活地组装课程模块,搭建复合型知识平台。 

2. 2强化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彻底摒弃“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系统性与应用性的相互关系。从能力本位的要求出发,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应服务于能力的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应服从于培养目标的应用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即可,而能力的培养既体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又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3种基本能力,即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认知能力即是学习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记忆、分析判断能力,这是第一能力,未来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掌握了学习能力,就掌握了自己未来的主动权;应用能力即是从事具体的专业技术的动手能力,这是中医高职学生能力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直接表现为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行为的运用能力,是反映整体能力水平的标志;综合能力,实际上就是通用能力,是指适应现代社会从事职业工作所应具备的其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等。 

2. 3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 

    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应服从培养目标,围绕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避免两者脱节。实践教学应避免片面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减少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课程,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比重,按照能力目标的要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验实训课实施性教学计划,建立系统完备的训练考核体系和标准,在校内建立专业实训室、技能考核站,创造模拟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如模拟医院、模拟车间、建设专业实训中心,通过校企合作、院校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进教学安排,让实践教学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序地展开。 

2. 4探索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实验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试验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很好地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走出自己的新路子。目前国内外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 4. 1“能办本位”的课程改革模式 

    即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目标”组合成相应的“能力课程模块”,按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规律组织实施教学,是着眼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综合改革,美国加拿大“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法国“能力单元”的教学模式,即是这方面的代表。 

2.4.2教学主体多元化垮养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实际上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联合培养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主体,解决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改革培养手段、培养方法和培养途径,使整个培养过程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完成。 

2.4.3学生主体个性化垮养模式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是一种松散、自由的培养形式,充分体现大众化终身教育的思想,将“职业准备”与“升学准备”融合在一起考虑,学校用“学分课程”排列菜单,以修满一定的学时和学分为要求,培养目标无固定的职业指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是一种“准预备型”职业教育。美国的社区学院多采用这种模式。 

中药学的职业定位篇4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摘要】课程标准是专业建设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教学的指导性文本。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五年制高职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应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从而满足“职业”和“行业”标准及社会用人需求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课程标准;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薛迎迎(198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药物制剂技术。

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且重点是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将反映基本职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贯穿其中,以满足“职业”和“行业”标准及社会用人需求的培养目标[1]。本文以五年制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为例,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五年制高职课程标准制定策略。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确定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是该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或特点,主要包括课程的定位、功能和任务等内容。性质由目标决定,并受目标引导。

1.1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是根据该课程在职业岗位面向中的作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确立的[2]。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岗位面向是药物制剂工、化学检验工和医药商品购销员,并需要取得药物制剂工(高级)、化学检验工(高级)或医药商品购销员(高级)等职业资格证书,其上游课程包括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用药物化学、制药设备单元操作等课程,下游课程包括药物分析技术、GMP实施技术课程。因此,药物制剂技术课程被定位为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核心课及综合技术技能应用性课程。

1.2课程功能

课程功能为该课程在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功能就是培养合格的药物制剂工(高级),使其能胜任医药企业药物制剂生产和制备岗位的工作职责。

1.3课程任务

课程任务是该课程所担负的工作或责任,并由课程功能决定。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培养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药物剂型与制剂的制备、生产、质量控制、合理应用与正确评价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卫生意识和安全意识,并养成认真负责、科学严谨、团结合作的品格,为从事药物制剂生产制备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理念确立设计思路

为了达到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将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课程设计思路之中,包括课程设置依据、内容确定依据、项目编排思路及课时安排说明。

2.1课程设置依据

课程设置依据主要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设置依据是《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2.2内容确定依据

课程内容主要是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相应职业资格标准而确定的。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内容是依据药物制剂生产与制备岗位职责要求、药物制剂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对基础知识、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及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而确立的。

2.3项目编排思路

该课程打破了以药物制剂生产知识和技术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药物制剂生产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通过具体生产项目的实施执行相应工作任务,并进行与工作任务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进而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内容设计以各类药物制剂的制备与质量控制为线索来进行,共分8个项目,并分化出35项工作任务,总课时为216学时。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课程目标

为了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作为核心,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建立课程目标[3]。

3.1知识目标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知识目标以服务于能力目标的“必需、够用”为标准,以“了解、知道、掌握”为层次,结合药物制剂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而建立,如下内容:

(1)了解常见剂型的定义,并掌握其特点、制备方法及质量检查项目。

(2)知道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相关的工艺计算。

(3)掌握典型剂型的生产工艺、车间布局、生产管理要点。

(4)掌握药物制剂常用辅料的特点及应用。

(5)了解药物制剂生产过程的GMP要求,能根据剂型来选择适当的生产条件,满足药物制剂洁净度要求。

(6)了解影响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有效性与安全性等的因素。

(7)了解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的发展与应用。

3.2能力目标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能力目标以满足药物制剂生产与制备岗位要求为标准,以“会、能”为层次,结合药物制剂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对工作技能的要求而建立,如下内容:

(1)能按照生产指令完成各岗位操作,并能正确使用、清洁、维护制剂常用设备。

(2)能够进行正确的生产投料计算。

(3)会根据剂型选择辅料、选择仪器设备、设计工艺。

(4)能根据生产的需要即时、机动地判断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会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质量判断。

(6)能找出不合格产品的原因,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

(7)能采取措施增加药物制剂稳定性、有效性与安全性。

3.3素质目标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素质目标以满足药物制剂生产与制备岗位要求为标准,结合药物制剂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道德的要求而建立。包括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热爱思考、勤于动手职业素养的养成,认真负责、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态度的养成,安全生产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形成,团队协作观念和互助精神的形成,探索、创新、创优意识的养成等。

4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编排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编排是课程标准制定的主要内容,是设计思路的集中反映,是课程目标落实的土壤[4]。药物制剂技术课程采取了项目引导下的任务驱动课程模式(见下图1),编排格式见下表1。

5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要求提出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是为课程实施提供原则性指导的规范性文本。为了有效运用课程标准,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和应有的教学效果,需要给予务实的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条件、教材选编、资源开发等内容。

5.1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课程标准执行的核心环节,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为了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等内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而在培养学生药物制剂制备与生产技能的同时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坚持“做中学、做中教”,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5.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反映教学实施的效果,衡量课程目标达成的程度,而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因此,教学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和精细化。为了全面反映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宜采用“五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即过程与结果、理论与技能、定量与定性、常规考核与技能竞赛、技能鉴定与企业评判相结合。并引入精细化评价方法,对设备操作、问题回答、实训报告、实训态度、安全意识、课堂出勤率等内容进行评价,从而综合反映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5.3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包括专业教师配备和实训装备配置等内容。专业教师的数量、资质和能力是考量师资情况的重要指标。在教师配备方面要求是“双师型教师”,有企业实践经验或企业经历,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兼职老师,药物制剂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学士以上学位,讲师以上职称(研究生以上学历可为助教),并具有药物制剂工(高级)职业资格或主管药师、工程师以上专业职称。具有扎实的药物制剂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制剂设备操作技能,熟悉企业的各个岗位操作规程。实训装备配置方面,按每班50名学生配置具备理论、实践操作一体化功能的生产车间,模拟制药企业生产车间布局,配备仓储区,中转站,按分组轮流制开设实训课。另需实验室二间,学生操作时分为25个组。

5.4教材选编

教材是课程标准执行的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将影响教学效果和课程目标。因此,宜选用部级规划教材。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可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物制剂技术》(第2版)。也可根据课标要求及实际教学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整合,编写出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

5.5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是教材的有益补充,充足的课程资源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材选编的基础上,还可进行教学参考书和数字资源的开发。为了培养学生药物制剂生产与制备的岗位能力,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可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习题集、药物制剂工考试题库等教学参考书,并指导学生在课堂或课余有效利用,还可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制作制剂设备操作相关的微视频,使学生更易于学习和掌握。

参考文献

[1]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Z].苏教职〔2012〕36号.

[2]肖永刚,李明华.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3]庞世俊,姜广坤,王庆江.“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

中药学的职业定位篇5

本文作者:廖伟坚朱扶蓉庄海林工作单位: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通过查阅报刊、著作、网络等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在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上对高职药学专业职业技能和实训教材等资料进行检索查阅,在充分了解国内外高职药学专业职业技能标准[5,6]及配套实训教材开发与应用的基础上开展课题研究。头脑风暴法[4]头脑风暴法由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8年首次提出。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在专家群体决策基础上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提供了一种就特定主题集中注意力与思想进行创造性沟通的方式,能有效对药学专业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以及开展工作任务必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形成高职药学专业人才需求与课程改革的调研报告,近两年药学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去向某学院药学专业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医院、药品生产企业、医药营销企业(见图1)。用人单位对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求不同方向的就业岗位对课程设置的要求有所不同,既有基本技能要求,又有各自不同岗位技能要求。用人单位对高职药学专业实习生职业技能要求用人单位对高职药学专业实习生职业技能基本满意的占绝大多数,但非常满意的却不多。高职生的技能水平还有待于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由于高职生的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因此,学生在从学校到临床的过程中,技能水平的提高仍需一个磨合期。形成药学专业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根据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需求状况以及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对药学提出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药学专业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医院、制药企业、医药营销企业。药学行业专家、一线工作人员、学院药学专业教师和部分毕业生代表,针对3个方向的不同岗位要求,分模块召开多场药学专业职业技能标准研讨会,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围绕药学专业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态度、知识、能力)进行分析,形成分析表。编制药学专业职业技能标准,编写《药学专业职业技能测试标准与训练指导》实训教材在形成药学专业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的基础上,以岗位群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按照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编制药学专业职业技能标准,共76项;组织教师与行业专家编写《药学专业职业技能测试标准与训练指导》等11本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的实训教材。药学专业职业技能标准与训练指导采用表格形式,从职业素养、实训准备、实训操作、实训后清场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使高职生对技能操作程序一目了然,同时针对每项技能提出训练指导方案。通过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为高职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要求,胜任本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高职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和考核项目,通过学期教学、专业实习、集中培训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一项,考核一项,根据实际情况,可将职业技能测试项目的考核成绩作为准予学生毕业实习和颁发毕业证书的标准。

高职院校树立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新理念,建立与实施职业技能测试标准,初步解决了药学专业准入顶岗实习及毕业生职业技能标准方面存在的片面、零乱、不规范的问题,明确了药学专业高职生准入顶岗实习和毕业生职业技能标准,进一步健全了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药学专业职业技能测试标准的确立,对强化高职生职业技能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岗位的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及早地接触职业实践,融“教、学、做”为一体,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职业兴趣,缩短了高职生实习和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实现了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实习与工作的有机衔接,为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药学专业技能型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药学专业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的职业操作技能,因此,药学专业职业技能标准的编制[7,8]和配套实训教材的编写,应按照高职药学专业职业技能标准及实训要求,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规范药学专业高职生准入顶岗实习及毕业生职业技能标准,服务学生的实习与工作[9],为培养高职药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能开拓了新途径。

中药学的职业定位篇6

中药类的职称系列为中药士、中药师(初级职称)、主管中药师(中级职称)、副主任中药师和主任中药师(高级职称)。因此,在我国,药师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药师指西药类职称系列中的药师(相当于工程类职称系列中的助理工程师),属于初级职称。广义的药师则泛指药师、中药师及其以上职称的药学技术人员。可见,此药师非执业药师。我国的药师是职称制度的产物,执业药师是职业准入制度的产物。我国从1994年开始施行执业药师职业准入制度。执业药师是我国对执业药师实行职业准入控制制度一一《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的产物。根据我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对执业药师的定义,执业药师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在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执业的药学技术人员。执业药师的职责主要有:(l)执业药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忠于职守,以对药品质量负责,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为基本准则。(2)执业药师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政策,对违法行为或决定,有责任提出劝告制止、拒绝执行或向上级报告。(3)执业药师在执业范围内负责对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参与制定、实施药品全面质量管理及对本单位违反规定的处理。(4)执业药师负责处方的审核及监督调配。提供用药咨询与信息,指导合理用药,开展药物治疗的监测及药品疗效的评价等临床药学工作。和国外相比较,我国的执业药师概念与国际上的药师或药剂师、注册药师、注册药剂师的概念相同,都是职业准入制度的产物。在我国,增加“执业”这个前缀词的目的是避免与我国职称系列中的药师相混淆。

我国执业药师的管理模式

我国的执业药师管理的依据是1994年开始施行,1999年4月1日由人事部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后施行的规范性文件—《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属于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其性质是对药学技术人员的职业准入控制。与国际上的执业药师管理模式相同,执业药师管理的核心是注册管理与执业药师执业行为监督。我国的执业药师管理主要有四大管理模块:执业药师资格认证管理;执业药师注册管理;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执业药师执业行为管理。

我国执业药师管理面临的关键问题

自从1994年我国施行执业药师资格制度以来,执业药师与执业药师管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综观我国执业药师管理领域,执业药师管理面临的突出的根本性问题就是我国尚未对执业药师立法,由于执业药师立法滞后,执业药师管理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是:3.1执业药师管理乏力由于没有对执业药师和执业药师管理立法,十几年来,我国执业药师管理依据的一直是部门规范性文件一一《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执业药师管理制度层次低、缺乏约束力,执业药师管理缺乏有力和有效的法律支持和保障,导致执业药师管理乏力。3.2执业药师地位不高由于没有对执业药师和执业药师管理立法,执业药师的作用难以发挥。必须由执业药师执行的药学技术业务、职责、权力、义务及行为规范不明确,执业药师的药学业务岗位、称谓、权利等缺乏必要的有力的保护,导致实际上执业药师保证药品质量和药学服务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作用难以发挥,并因此造成执业药师的法律地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高。3.3执业药师日常活动缺乏监管由于没有对执业药师和执业药师管理立法,执业药师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只有资格认证、注册与继续教育管理,而执业药师执业行为监督管理仍是空白,执业药师日常执业活动失去必要的和有效的监督。3.4执业药师的服务难以发挥作用由于执业药师立法滞后,执业药师在药品零售领域保证药品质量和药学服务质量的作用难以发挥,处方药与非处方药零售过程中审核、监督处方与用药咨询指导等药学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使得公众用药的安全、有效大打折扣,影响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顺利和有效推行。

我国药品零售和使用领域药学服务现状及问题

中药学的职业定位篇7

高职药学教育药学服务型人才模块课程体系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药学服务工作已成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药学人员的要求也发生着转变,以合理用药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成为就业发展趋势。高等医药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医药卫生服务岗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加强高职药学专业在校生药学服务知识和业务能力培训,优化药学服务团队的构成,使毕业生既能满足药学类职业岗位的需求又能适应未来药学服务职业演变的趋势。

为主动适应药学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契合度。而与这种转变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职药学专业培养的服务型人才数量和素质还达不到发展的要求,成为限制各高校药学专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传统高职药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高职药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都是本科教育的缩小版,仍是以药物为中心、以单纯的理论知识教育为主导,技能性培训在药学教育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体现。

在这种药学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存在明显的结构缺陷,如对药品知识缺乏实践技能,对选择和评价药品能力低下,缺乏人文精神,只注重对药物生产和营销,忽视了药学人员对广大患者的人文关怀;不能达到与职业技能的对接。

2.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调研分析报告。为了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以医药行业药学服务人才岗位需求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在河北省内进行了调研,调查内容包括:(1)受访单位对药学服务概念的认识;(2)受访单位对药学服务人才的需求状况(3)受访单位近三年药学人才录用状况;(4)受访单位未来药学人才需求展望;(5)受访单位对高职药学毕业生服务能力的要求。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得到如下的结论:(1)药学服务不仅限于医疗机构,社会药房,而社区医疗卫生单位是未来提供药学服务的主体。(2)公众对药学服务有广泛的需求,但社会缺乏药学服务人才就业平台。(3)药学专业人员学历结构还需完善,工作在一线的高职药学专业工作人员,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药学教育的课程需做相应调整。(4)对职业素质要求有了明显变化,更注重个人能力,88%用人单位希望学校能开展更为实用的技能性课程。比如,电子识别码的培训,OTC药品、常用处方药、抗生素类药品的专项培训。(5)受访单位普遍认为应该强化高职学生对“药”的掌握和了解,提高学生对药品使用的指导能力。

3.药学服务型人才严重紧缺。随着人们医药保健需求的日益旺盛,掌握药物应用知识的药学服务型人才正成为社会的紧缺人才。按照201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新开办零售药店均配备执业药师,实现2015年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全部实现营业时有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的明确目标。目前,全国取得执业药师资格的药学技术人员约有40万余人,预计2020年执业药师需求数量达到100余万人,所以执业药师数量和执业药师的药学服务水平,都与规划的要求还有一定距差。药学人才培养和药师队伍建设工作显得非常紧迫。

4.高职药学人才培养定位不合理。通过前期做的人才培养调研分析报告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现行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存在很大矛盾,主要原因还是目前高职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药学教育只是培养药品供应者,而不是提供药学服务的人才。因此,造成高职药学工作者正面对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时力不从心。显然,以往的理论型的药学教育已不再适合如今高职药学技能服务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二、我国高职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的趋势

1.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这一举措反映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变,即高职层次的教育“从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转变”。

2.高职学校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卫生部公布的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随着我国社会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提供用药咨询的药学服务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药学服务进社区,培养药学服务人才,提高药学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意识成为职业药学教育的改革必然选择。

同时,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入与社区服务体系,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明显增加,药物保健和慢性疾病患者用药咨询服务日益增加。居民平均每年新增患病人次和新增慢性病成比例增加。另外,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快速发展,社区药学服务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少药害、降低治疗费用方面所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进入医药企业中从事药学服务的药学本科毕业生不足0.5%,高职毕业生成为服务岗位的中间力量。2013新版GSP规定零售药房必需配备至少一名执业药师。由于社会药店酬劳低,很难吸收本科以上人才成为驻店药师,因而药学服务人力资源要从高职毕业人员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药学技术人才缺乏是制约社会药房推广药学服务的关键因素。

三、构建以药学服务为核心的专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

1.高职药学服务的理论教学课程,以培养基础药学服务人才为目的,即培养能够辅助药师工作,并能在疾病的预防、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基础药学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一名高职药学服务型人才,除了拥有丰富的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掌握一定的与患者的沟通技能,才能更容易说服患者,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因此,笔者建议在高职药学课程设置中构建以药学服务为核心的几大模块:基础医学、药学科学、社会行为学。基础医学主要包括解剖生理学、生化、病理等课程;药学科学包括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学服务综合技能,特殊人群药学服务、药品资讯(OTC、处方药、常用抗生素)患者评估、药学服务技巧等课程。社会行为学类包括药事管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伦理学、心理学等课程。

2.高职药学服务的实践教学。药学服务实践技能课程三阶段渐进式进行:(1)药学服务技能初级模拟阶段,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的基础药学服务实践技能(如配发药品、用药咨询、处方合理性讨论),达到辅助药师工作能力。(2)校内外结合实践阶段,课程中进入社区和医院药房进行现场学习,使学生熟悉初级模拟中的技能、并对药学服务的日常工作有基本的了解。(3)高级实训模拟阶段,强化药学服务水平的操作,如慢性病患者用药指导,家庭药箱合理储备等,为高级药学服务实践作准备。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而采用更为灵活的实践教学方法。包括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保健现场教学;模拟

患者与服务者的关系做用药决策过程以及药物相关问题的设计;对案例处方进行整合实验。

通过分析市场对药学人才类型需求的转变,这些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模式和灵活的教育方法要适时地调整,从而适应市场对服务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要求,真正地使高职药学教育成为技能教育和应用型教育。

3.高职药学教育要脱离执业资格考试的模版。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课改中过分注重执业资格考试,开设的课程已变态为执业资格考试培训。脱离了高职药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很难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我国药学服务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一是药学服务的社会需求人才短缺,二是提供药学服务的岗位没有社会化,三是药学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把药学服务能力教育纳入课程设置,一来可以提高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同度,二来也可以加快弥补我国执业药师服务群的严重缺口。但是,我想说明的是,高职药学培养的是药学服务的基础人才,是对药学服务人才群体的补充和融合。按照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要求,高职药学生毕业3年后才可以参加执业药师考试,在校期间应该以保障专业教育质量,培养能力教育为主,从而使在校教育与社会从业教育提前对接。

参考文献:

\[1\]吴春福.关于药学服务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药学教育,2004,20(02):1-2.

\[2\]徐蓉.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医药导报,2013,32(01):130-132.

\[3\]于静之,孙元曦.药学类技能型人才需求及课程体系调查与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0,(12):113-114.

中药学的职业定位篇8

1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岗位群及其所需职业能力分析

面向中药制药技术行业,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共享实训设备、师资和课程开发成果等教学资源,提高专业群的整体建设水平及辐射、带动作用。针对人才培养规格,开展社会调研,分析学生的就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资格,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通过对贵州省神奇制药、贵州百灵制药、贵州益佰制药、贵州德昌祥制药、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铜仁市民生大药房、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梵净山生态药业等大中型企事业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中药种植员、中药检验员、中药调剂员,中药提取员等,分析胜任这些岗位所具备的职业基本素质和岗位核心能力。

2人才培养总体思路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依据中药材种植、中药检验、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调剂、中药供销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鱼“水中游”游技项目任务为导向优化和重构适应就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构建“校内实训基地(鱼塘)和校外实习基地(江河)”联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制订、实施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轮岗、顶岗实习的管理力度,搞好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质量监控,建立教学质量校企评价机制,使所培养的人才能胜任中药材种植、中药检验、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调剂、中药供销岗位群工作,实现与企业“零”对接。(1)依据中药材种植、中药检验、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调剂、中药供销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校内,依托中药材GAP创业园、附属医院中药房、铜仁地区民族制药厂、铜仁-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铜仁市民生大药房等“校内鱼塘”对学生进行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基地教师根据不同工作岗位在校外联系对接“校外江河”企业———梵净山生态药业、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贵州德昌祥制药、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湖南怀仁药业,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建立“工学一体、校企结合”的“养鱼”人才培养模式。(2)学生是“鱼”,学校和行业企业是“水”,以“放鱼投饵”的教学理念大胆改革课程,构建突出胜任力、学习力、创新力的“鱼塘、溪流、江河”课程体系。(3)科学设计教学情境,推行学生“水中游”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由“抓鱼喂食”教学逐步转向“放鱼投饵”,再到“自己觅食”教学,教师自始至终是观鱼者,根据学生工作岗位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投饵”,直至学生自己“觅食”。(4)教师将“抓鱼”教学改为“放鱼”教学后,就会有更多精力与“校外江河”有效沟通合作,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就业有效衔接。(5)建立学校、企业和医院共同考核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过程考察与关键点考核相结合的课业形成性考核评价制度。

3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3.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贵州中药制药行业发展需要,通过对铜仁梵净山生态药业(中药材种植基地)、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中药检验科室)、铜仁民生大药房(中药销售区)、贵州德昌祥药业(中药制剂车间)、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调剂室)企事业现状及发展要求的调研,结合国内外职业标准,培养与就业岗位纵、横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高级中药制剂工、中药调剂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能胜任中药种植、检验、制剂、调剂、供销工作。

3.2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有利于“校企医共养人才”的运行管理制度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教师联系和驻扎企业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加强学生实训及顶岗实习指导,推进教学密切型、技术合作型校企医三方合作。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的系列课程建设制度和办法,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企业医院技术骨干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策划和组织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1建设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

根据专业工作岗位群要求聘请铜仁梵净山生态药业(中药材种植基地)、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中药检验科室)、贵州德昌祥药业(中药制剂车间)、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调剂室)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技术骨干等充实到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例会制度和专业调研制度,召开每年两次以上的专业建设例会和一次以上的专业调研工作,加强专业建设和发展,实现人才的校企共养、过程共管、资源共享。

3.2.2开设学生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学生进校第一学期就参加“中草药采集识别应用”兴趣小组,使其对中药原植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二学期学生参加中药材GAP科技开发兴趣小组,了解中药材种植技术,激发他们种药致富的创业热情;第三学期学生参加中药材加工销售兴趣小组,积累中药材加工销售经验,激发他们中药材收购销售创收的热情;第四学期至第六学期,学生进入学院中药材GAP创业园,对种植技术简单的中药材进行规模化种植,实现增收创业就业。学院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为中药材种植创业就业的学生提供技术支撑和创业资金支持。

3.2.3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

依据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成才规律,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学院《铜仁职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条例》《铜仁职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及《铜仁职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制度基础上,建立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管理办法和专业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实现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推进校企共育人才有序进行。

3.2.4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组建校企对接的专业实训项目部,全面负责校内外实训项目、时间、地点的安排和运行管理、质量监控及成绩评价等工作,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2.5规范顶岗实习管理

依据《铜仁职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专业顶岗实习校企共管制度,规范“一人一岗、定期寻访、以师带徒、出师定薪”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做到顶岗实习计划、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实习岗位、实习待遇、实习考核和实习教学标准“七落实”;抓好顶岗实习的前期准备、初期安排、中期检查、后期总结“四环节”;同时成立以专业主任为组长、企业参与的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督察,做好顶岗实习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企业选派工作一线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学校选派专任教师通过带教实习、指导学生论文写作、解答学生生活、心理等有关问题,配合企业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4结语

中药学的职业定位篇9

关键词: 《药物分析技术》 项目化教学 教学方法

近年来虽然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校在校人数大幅增加,但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下降,与此同时,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高职化工类、制药类甚至一些工科院校毕业的学生,用人单位更重视其动手能力、综合素质。高职类工科学校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革调整,变原来以老师灌输理论知识,外加几个基础实验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为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以项目化导向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探索、尝试各种新型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即为其中一种。项目化教学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检验项目,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目标的确定、项目过程的实施、项目评价方案的制订。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只是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在他人经验基础上,探索在药物分析技术课程中尝试项目化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性质与定位

《药物分析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药物制剂生产和药物质量控制等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在药物质量检验岗位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可服务于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各级药品检验所的各类检验岗位、药品质量验收岗位、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岗位、药品质量管理岗位等。就业的拓展岗位为药品生产和药品销售岗位。

该课程具有理论综合性明显、实践操作性强等特点,综合了药学体系中各学科的学科知识,是研究药物及制剂质量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树立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和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形成积极向上愉快合作的职业心态。熟练掌握药物质量检验与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能根据质量标准进行质量检验,并具备分析与解决药品质量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药物检验、质量控制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课程的项目化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依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1]。该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按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做到三个“一体化”,即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融为一体,同时将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药品检验室)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2]。对药物分析技术课程的项目化设计进行尝试与实践,首先要对企业的药品检验岗位的有关工作和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全面调研,并确定课程内容和组织框架后进行试运行,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应和企业的评价进行改进。

2.1工作过程分析

典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确立是课程实施项目化改革的先决条件。我们邀请来自制药企业、医药公司和药品检验所等行业专家进行深入访谈、调研,对药物检验岗位的工作任务(项目)和完成这些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其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典型的工作过程,以及完成这些任务和工作过程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药物检验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借助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对药物生产的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和工艺用水等检验对象,按照质量标准规定的方法和技术指标进行检验与判断。典型的工作过程包括药物检验依据与程序、药物鉴别、药物检查、药物含量测定及典型药物质量检验等。

2.2教学内容的选定

参考国家职业工种鉴定考试内容,针对本校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行业专家对本课程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为“针对岗位,必需够用,突出技能”。以此确定教学主要内容包括:药物检验依据与程序的相关知识、药物鉴别技术的相关知识、药物检查技术的相关知识、药物含量测定技术的相关知识、典型药物质量检验技术的相关知识、职业素养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技术。

2.3项目化设计

项目的选取和设计的好坏是决定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在药物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形成了任务驱动、技能为核心、理论为支撑的课程内容结构,实现了由传统学科型向项目型课程的转变(见图1)。

图1 项目课程结构与学科课程结构对比图

在项目进行中,各模块的理论知识点是导入部分,即药物检验工作过程的理论基础。按照药物检验工作的典型工作过程单元的顺序组织,教学主要在传统教室进行。各模块的实践是主体部分,即药物检验工作任务驱动的技术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块。按照项目化教学模式组织,在一体化实训室完成教、学、做,并适当采用开放式教学,以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时间,从而强化项目化、一体化教学效果。项目的组成主要把各模块中典型药物分析技术的实践操作为一个项目,形成本课程的项目序列。

3.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践

3.1设置一体化教学场所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是践行项目化教学的必要场所和条件保证[3]。在实训室的布局上,我们尽量按照药物检验场所的功能分区、布局和设备配置等设置教学场所,也考虑设置理论教学区及讨论区并配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在管理上,参照制药企业药物质量检验的相关运行和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3.2实践项目化教学

在项目具体实施中,教师事先整理项目的理论知识点,再根据项目的工作量、难易程度和涉及的设备需要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2~3人为一组,个别情况下3~5人为一组。每组按照“任务布置—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教师审核—实施方案—检验操作、出具报告—项目总结”的流程完成该项目。同时要求在实训中参照制药企业对药物质量检验的格式要求,做好原始记录、数据分析及处理,并出具规范的报告,编写检验记录。在整个项目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从旁指导并监控项目实施的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3.3考核评价教与学

良好的评价体系具有激励学生、促进教学的功能,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4]。本课程的考核标准参照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药物分析工,中级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推进“双证书”制。在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主要衡量指标,以知识的积累为辅。具体实施时,整个课程的考核以项目化模块的考核为主,而项目的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课程总成绩由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综合而成。每个项目的考核和评价以方案设计、原始记录、过程记录、结果报告、操作过程、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实验习惯(包括安全、卫生等)、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的总结与反思等作为依据。

4.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在课程项目化教学中,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而项目则根据工作过程进行,即通过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创设“学习情境”,使技能训练职业化;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自主化。这种教学模式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理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达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的。[5]

4.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逻辑重构教学内容,有效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远离职业工作任务和生产实际的弊端,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贯通,通过项目有机地融为一体。

4.2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在项目化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沟通能力;通过真实药品检测实训使学生掌握药品的检测方法及检测技术。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和积累,并通过对项目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实现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4.3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项目化教学所凸显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使学生可以明确了解自己未来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职业化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认识到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从而树立了工作信心,培养了对自己职业的热爱。

4.4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来自生产岗位一线教师的介入,使项目化教学有一般意义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外,还引入了对生产极为关键的操作经验和生产经验,在更深层面上有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5.课程项目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经过一年来对上述方案的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动手能力、职业素养显著提高。但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①实训室与制药企业的药物检验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实训操作要求无法与制药企业真实情景契合。②只经过小改小革,教学区与试验区混杂,实验区域较小,学生人数较多,仿真性检验流程无法开展。③由于实训教学时间偏少,部分项目需分段进行,导致项目实践缺乏连贯性;④药物检验实训设备不足,且与制药企业的药物检验室实际配置现状有很大的差距。实训材料配置不足,且药物原料、标准品购置不便。⑤暂时只能使用原有教材与自编讲义相结合的方式。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建议拟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学校和系科真正按照制药企业检验要求,对实训室在硬件条件上重新进行一体化设计和改造;其次,与各相关专业、相关部门协调,对教学时间的安排作更有利于项目化教学的调整,以便有较长的连续时间段和更长的实训室开放时间,保证项目的实施;再次,编写配套的教材并争取出版,与职业技能鉴定作更加紧密结合。最后,改进工艺参数,选择普遍适用又价廉易得的药物原料,并在原料配置及标准品购置方面采取高效快捷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24(20):14-15.

[2]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22(7):59-60.

[3]周淑琴.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药学教育,2008,24(3):23.

中药学的职业定位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中药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中药即中医用药,是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等)、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所组成。中药的发展史记载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中药[1]。中药专业知识博大精深,在以“健康“为主题的今天,中药专业在我国各高校蓬勃发展。随着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供不应求,我院于2010年申报了三年制大专中药专业,现已连续三年招生。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客观要求。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不断更新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岗位技能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把握内涵建设,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1.建立专业的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学院的人才、技术、社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建立专业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划拨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围绕教学内容承接合作项目、服务于企业的同时亦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性人才。因此,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目标的同时,更要重注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培养,而传统的教师教室授课,早已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加强小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建立校内中药标本馆、中药种植基地、中药炮制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市场要求。

3.开发教学资源。为培养中药专业毕业生岗位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充分开发校内外教学资源。例如在本地市的植物园中辨识药用植物、中草药种植基地亲身实践中药的栽培,在制药企业下车间参与中成药的生产过程,医院中药房中实践药品的配伍等等;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网络资源掌握中药的现状等未来发展趋势,扩充知识面,提高就业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1.改革理论教学模式。通过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课程标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中药专业的招生对象包括统招理科生和统招文科生,且文科生的比例大于理科生,由于文科生的高中生物、化学基础薄弱,针对学生特点,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融合,努力向“化学生物社会药学”的模式转变。

2.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据调查显示,我国中药工业企业高技能专门性人才存在数量不足、年龄偏大、掌握先进设备的能力不足等供不应求等问题[3]。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中药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上应与岗位需求基本适应。进行实践课程的改革,应加强中药专业市场调研与职业岗位分析,与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外兼职教师加强协作,将中药专业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以项目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生技能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3.改革考核模式。为适应目前市场对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提高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校期间的考试制度应进一步改善。打破传统的考试模式,不再以一张试卷决定一个学生的能力为标准,改进考试及成绩评定方法,我们可以将考核方式灵活化,“理论考核+实验考核+项目任务考核”的方式来完善专业考核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岗位意识的树立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相适应。

三、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共育,提高就业竞争力

1.高职中药专业对应的行业主要为中药行业,包括中药的研发、生产、销流通、使用及管理等诸多方面。中药因其源自天然,毒副作用较小,具有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作用而享誉海内外。为了提升高职中药专业毕业生在海内外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在校人才培养模式上,校方应加强与海内外大中小型中药相关企业的校企合作,建立顶岗实习制度和定向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共育,提高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树立多元化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不应停留于表面的简单合作关系,应将该企业对人才某方面能力的特殊需求进行调研,在学生第一学年集中学习基础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第二学年可分项目任务定点教学,以培养出真正企业所需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积极探索校企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根据中药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创建“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中药企业的长期合作,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例如与制药企业进行“厂中校,校中厂”的教学模式,按照药用植物采摘时间,试行分学期、分段式的模式组织教学。

在分段式教学中将学生全部安排到企业中,专业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都在企业进行。在此期间,由学院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共同推进、交替进行,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四、展望

中药即中医用药,因其源自天然,毒副作用较小,具有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作用而享誉国内外。中药包括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其中成药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中成药和中药材的主要消费市场是城市居民,农村乡镇也是巨大的潜在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中医药市场的容量还将进一步扩大,巨大的中药人才需求为国内中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培养中药人才时,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不断进行内涵建设,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意识;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共育,以提高高职中药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医药学概论,王建[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文玉玲,杨晨霞,何梅霞.浅谈中医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6(2):45.

[3]宿荣秦.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纵横谈[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1):13-15.

[4]龚晋文.关于推进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J].高校教育研究,2008(07).

[5]李敏艳,毋楠.浅谈高职药学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方法[J].出国与就业,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