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研究十篇

时间:2023-12-02 15:34:00

体育科学研究

体育科学研究篇1

略论CUBA与校园体育文化 程一辉,吴桂宁

大学生体质机能比较研究 颜昶,颜雪珍,徐丽平

血中乳酸浓度与迟发性肌肉酸痛的关系 李秀全

三段式体育教学的生理学分析 杨佩璇

左旋精氨酸对急性疲劳的影响 王鹏

健美操教学基础差生的心理分析与调控 钱津

造成运动损伤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分析 吴璋

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蔡武成

善用注意力是打好网球的必要条件 吴桂宁,程一辉

浅谈游泳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控 朱小宁

背越式跳高助跑倒二步技术在起跳中的作用 朱志平

短跑摆臂合理技术的研究 林永捷

田径运动技术模式的研究 王志文

影响跳远运动员助跑准确性的因素及其克服的方法 蔡元发

发展我国篮球运动的对策研究 王惠琴

高校体育教学推进素质教育,为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对策 刘艳霞

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的研究 谢春生

实施开放式体育课程考试有关问题的理论思考 陈海啸

学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研究 吴习东

试论体育教学中教书育人的特点和作用 龚海

关于高校体育追求"健康第一"目标若干问题的思考 邱少茹,陈壮荔

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 程俊迈

新世纪学校体育功能和目标的研究 兰亚强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对策 江慧清

浅析新世纪的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王振,杨志英

关于体育教学中各类学生的施教研究 宋振镇,张剑珍

浅析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王金腾

体育教育改革要注重创新教育 黄晓青

学校体育教学适应创新教育的探讨 梁颖

从"健康第一"观看我校俱乐部制选项课教学改革 曲京寅,宋振镇

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预防保健"的健康教育 郭琼珠,林少琴,吴金章

高校体育课程与教材内容的改革设想 陈在禄

加强体育教研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李玉英

中国足球产业走向的理性思考 蔡向阳,连瑞华

篮球运动的经济、文化价值浅析 曹桂祥

日本武道初探 袁镇澜,郑旭旭

论心理唤醒概念的强度-方向模型 漆昌柱,梁承谋

撑竿跳高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消除方法 郑俊秋

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性别特征 肖春梅

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 兰自力,杜子平

论福建省中学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高楚兰,林建华

对高校体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李子明

体育院校《教育学》教学初探 蔡灿龙

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深化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鞠志伟

现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初探 黄承国,林志旭,黄耀辉

论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师素质 郭公帅

对高师学生进行形体美训练的意义、作用及对策 连瑞华

创设教学情境、优化体育课教学 郭淑萍

国内外优秀男子铁饼运动员6项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郭丽钦

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特征的研究 廖冠群

世界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曾立火

中外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有关技术参数的对比研究 陈火木

对闽台高校体育产业合作与发展对策研究 陈海啸

新世纪初中国群众体育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林永捷

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的对策研究 朱有源,

社区体育的内涵、特点及其发展的对策 李云鹏,李云龙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 林致诚,王自清

家庭在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形成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周传志,庄小平,林永捷,冯奇荣,戴庆洲

福建师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研究 陈海春,姚金菊,林瑞珠,王深,连文毓

关于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心理应激影响的研究 王萍丽

体育舞蹈选手的赛前心理状态及训练方法 柯杨宁

论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林彩霞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与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研究 徐丽平,颜昶,陈燕萍

优化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思考 刘晓云

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黄景东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综述 陈伟霖,黄文扬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及其发展趋势 程俊迈

高校篮球专项课程整体优化与实践的研究 宋振镇,张剑珍,曲京寅

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全民健身关系的研究 吴习东

试论体育中的审美教育 朱志平

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水莲

对"快乐体育"思想的再认识 蔡武成

实验教材对初中生体质状况的分析 叶国琼

谈闽台高校竞技体育的交流与合作 陈壮荔,邱少茹

排球跳传技术的研究 杨丽红

试析北京申奥成功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童碧莎

我国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和研究 朱林

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研究 屈东华,张秋芬,史友宽

建立厦门公益游泳网页的可行性研究 潘碧芳,陈丽英,连瑞华,吴蕾红

体育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及作用分析 赵云宏,王宇

普通高校体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的构想 单涛

体育解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探析 黄美琼

中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起跳、摆体、推竿的生物力学分析 施延昭,刘学贞

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彭莉,刘昭强,陈建明,郭龙臣

试论健身中的心灵养护 徐莉,朱林

体育院校术科非语言教学法内涵与外延 左成,黄毅,王念龙,马庆

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及对体育师资培养的思考 徐忠

浅谈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措施与途径 周志华

浅谈体育课的纪律控制 王桂香

对高校开设体育选修课的探讨 初永和

表象训练运用于"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学的实验研究 陈秋斌

排球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诱因及排除方法的研究 叶宝华

厦门经济特区体育工作的现状与展望 左成

试论体育悲剧的精神美 黄美琼

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比较 周永盛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发展现状探析 肖林鹏

厦门市体育市场立法调查研究 徐卫华

福州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及其选择问题 郭公帅

电视传媒的发展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阮东,施纯志

体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兼谈品牌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 程一辉

不良心理因素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控制与转化 刘英杰,兰自力

体育与健康教育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不良心理与矫正的研究 许亮,陈晓光

体育教育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研究 彭新社,曾令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张峰,朱林

海拔1773~2502 m交叉训练对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尿蛋白指标及成绩影响的探讨 郑振昆

从得分变化的趋势谈我国男子十项全能运动总体水平的提高 刘戈

进一步发展我国高校办高水平排球队的思考 刘春忠

女排接应二传的进攻能力RSR评价研究 魏琳,方川,于云萍

福建省少儿乒乓球技术打法类型的调查分析 黄雪琳

关于乒乓球直拍运动员步法及训练的几点探索 林永捷

试析帆板运动员的赛前准备 陈和生

从人类健康角度审视大学生体育健康理念建立的必要性 郑维

高等院校体育招生考试改革对策研究 课题组

高校体育课改革的反思 潘前,曾秀端,王萍丽

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设想 张陵,邓雷

大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的调查分析 吴秀琴,许红峰,陈华

试论新周期基层体操教练员的竞技教育特点 史波萍,郑幸红,崔圆圆,袁岳东

江西龙舟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王俊奇,郑华

对河南省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消费群体现状的调查分析 马志强,赵丽光,杨吉春

2008北京"人文奥运"理念之探略 高俊兰

我国体育保险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刘买如,郭敏

传播媒体对于大众体育消费心理作用的研究 庹权,杨晓生,杨忠伟

影响学生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及对策研究 谢军

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演化阶段及特点的研究 腾国辉,胡世君,谷枫

武术散打产业化运作的思考 王国尊,谢佳山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陈阿娜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 黄鸿生

羽毛球选项课的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贺泽江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与思考 洪明忠

对体育课"自主学练"教学模式的探讨 陈东海

大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与分析 杨民光

对"抢篮板球"技术之探讨 陈秋斌

体育科学研究篇2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我国体育教学中开始最早的一门专业学科。在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中,体育教育训练学要符合我国体育战略与时代体育发展的要求,以良好健康、可持续为方向发展,进行体育学科的改进改良,完善自身的学科规划体系建设,实现学科内部以及外部的糅合。除此之外,体育教育训练学也要维护学科自身的独立性,把体育运动的特点渗透于整个体育学科之中。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并分析了其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

体育教育;学科特点;训练学;研究发展

针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口号的提出,中国的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增加学生体育的宣传力度,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人民对运动健康认识的深化,社会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据调查,现在中国的体育教育体系不是很完善,教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整个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发展水平较低,一些大学更注重体育训练学的理论知识学习,注重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训练强度。另一方面,一些学校重视体育训练,加强学生的运动强度,但缺乏专业体育训练学的知识储备。最后,体育训练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很不协调,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体育训练学是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对整个体育训练培训计划进行优化,培养出体育训练学的知识储备丰富,又具有很好的实践能力的学生,以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寻求。

1.中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

1.1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内容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这门学科在2003年提出并应用到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但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传统理论对体育教学指导和运动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活力学术型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的二级学科,它与体育学科的其他二级学科有显著的区别,它更注重体育训练的发展和体育教育的精神培养,更是体育科学的精髓。体育教育训练学不仅保留了传统体育教育学学科对体育运动理论知识的重视,也注重运动实践训练,研究体育运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而去发掘训练和运动中的一些规律,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种综合科学与实践的体育教育学科,在社会的应用中非常实用。

1.2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

体育教育训练学最初出现的时候,被定义针对体育教学与运动实践训练的基本理论方法的学科,换句话来说,体育教育训练学主要包含:“体育”、“教育”以及“训练”,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应该是体育学、教育学与运动实践训练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研究教育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伴随着教育和研究的深入,教育学逐渐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教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吸收各个方面的自然科学教育研究的优秀成果,另外在实施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顺应时代的要求,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使教育更实际、更全面、更明显。高校体育学是研究体育项目、体育科学体系、体育教育以及体育发展的方向的学科,体育学非常注重体育的推广,完善体育科学体系,优化体育学科结构。综合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更侧重于教育学。通过体育等手段达到学生教育组织的目的,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专业课程指导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增强学生对体育专业知识的掌握的目的。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具体内容就是把体育学、教育学和运动学的理论知识和规律运用到体育训练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特点和偏好,设置适当的训练方案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的运动,以此达到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培养目标。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是高校体育和自然科学有机结合的综合性社会学科,包含体育的本质。

2.中国体育教育训练的研究发展趋势

2.1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服务

自从中国的运动员在2008北京奥运会中获取成功以后,国家教育部门和广大观众回顾了国家体育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机制,更提出了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从“精英”向“大众”转变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的核心是体育教育训练的机制、体育训练具体办法以及体育部门组织形式的改革。世界首号体育强国———美国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奖牌很大一部分由大学生获得。这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体育教育教学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在国家体育战略调整中,需要为高校运动员提供辅助训练服务和发展模式的一些学科,改变其服务功能是体育教育训练的主体。传统来说,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总体是为培养日常体育教学训练人员提供服务。但是伴随着国家对高校培育高水平运动员要求的提出,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研究发展将往辅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方向靠拢。纵观世界上的一些体育强国,比如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他们在高校中设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专业,主要是为了本国或者本校运动员服务,这些专业为体育训练提供了必要的科研支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美国春田学院以及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等,它们都发挥了本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优势,充分地为竞技体育提供了优质的服务。随着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逐步转型,中国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也将有很大的变化。中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从以前的单一培养体育训练员逐步转变体育科学和技术支持。体育教育与训练课程在转化过程中,首先是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科研支持,提高运动员水平。体育可以转化为真正的表现,实现生产的同时。运用体能训练的各个环节对高校运动员进行学科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高校运动员作为学校的一个特殊平台,在培养综合素质的同时,真正把体育训练学和教育学联系到一起。

2.2加强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综合性

作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大趋势以及科学进步的重要表现,教育学科的综合化性越来越强。这种大环境对处于发展阶段、尚不成熟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综合化发展是由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自身优化和社会环境需求共同决定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可以与心理学、生物学等其它相关的学科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它的研究发展将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其包含内容非常广泛,是其他体育教育学科不能比拟的。在中国各个领域全面发展、与国际紧密交流的今天,体育教育训练学必须要扩大自己覆盖的领域。综合延展的方法是强化学科竞争力非常有用的手段,对于本来就是综合其他学科而设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来说,在未来的发展中,就要进行更多方面以及更深层次的学科综合,以增加自己的活力。

2.3强化关于生源选拔制度研究

生源质量直接影响体育教育训练学教学质量,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均具有直接影响。在各高校均积极扩招的环境下,想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则需要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冷静面对扩招问题,学校在对自身师资力量以及就业需求等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切合实际制定相应招生计划,真正做到重质不重量。同时学校在关于学生入学选拔过程中,也需要提高选拔自由度,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将其作为是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学生选拔过程中如果单纯的依照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入选标准,那么并不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成才及就业。在目前招生考试过程中存在重文轻武问题,则需要结合考生及社会实际需求,对目前的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选拔力度,在进行生源选拔过程中不但要加强理论知识选拔,同时也要注重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免出现“纸上谈兵”问题的出现。最后在实践能力中,运动技能则最重要,属于基础技能,不管是教学还是健身均属于是技能知识经验的传授,强化训练主要目的也就是提高竞技运动成绩,教学、训练以及指导均能够促进促进运动技能发展。所以在生源选拔过程中,一定要制定严格的学生运动技能考核制度,以能够确保学生能够满足运动技能方面的要求,确保每个学生均具有真才实学。同时严格的学生运动技能考核,也能够为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招生考试制度设计中需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真正做好学生质量控制,选拔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样突出的学生,提高生源质量,促进体育教育学的健康发展。

2.4强化培训方案研究

学校在进行人才培训过程中,必须要和体育事业发展、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以能够为国家及社会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基于目前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则需要对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及学分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免出现课程重复开设问题,合理提高选修课课程数量,以能够为学生选择提供更大自由度,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同时也可以加大一些实践课程或实践培训课程,以促进理论结合实际,对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以及业务能力进一步强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观念。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但要增加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程,同时也需要基于专业训练课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现代技术和比赛实践经验结合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技术训练课程,不但要进一步提升本专业水平,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其他相关专业的技能水平。在选修课程开设过程中,其中需要加大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学习,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3.结束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人民对运动健康认识的深化,社会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体育运动也逐渐成为社会的潮流,体育教育训练学作为我国高校体育学的重要分支,它的培养方向以及学科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所以要不断加快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优化,进而推动中国的体育事业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才华.河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李连伟.2003-2007年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现状分析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程庆山.上海市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四项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体育科学研究篇3

关键词:体操教材;科学化;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3-0073-06

A Research on the Proper Design of Gymnastics Textbook in SportUniversities

GAO Liuhong,ZHANG Yuna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Spo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base of spreading gymnastics k nowledge and training gymnastics talents. Textbook is the carrier of knowledge,a tool for teachers to disseminate knowledge, and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stude nts to acquire knowledge. Therefore, the proper design of the gymnastics textbo o k is crucial for the cultivating talents. This paper adopts the integrated andh ierarchy theory to explore the proper design of gymnastics textbook by clarifyin g the hierarchy of the textbook framework for 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ed designof the textbook and providing theory consultancie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enriching the framework of the design of gymnastics textbook.

Key words: Gymnastics textbook; proper design; hierarchy

纵观体操理论的研究,关于对体操教材科学化研究的文章至今还尚未见到, 这表明体操教材构建的科学化问题还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本文以层次性、整体性、系统性理论为依据,对体育院校体操教材科学化进行探讨,以 期为人们科学地构建体操教材提供理论参考。

1 我国体操教材的历史沿革

体操教材随体操的教学而发展。我国近代的体操教学,是在19世纪后半期满清政府编练 新军中产生的,随着体操运动在学堂、军队、商团等组织中广泛开展。

20世纪初期,我国出版了一批围绕着体操教学、训练的专门书籍。目前,我们能找到的 最早的体操教科书是1904年由王肇钱翻译,六艺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普通体操学》,这一时 期由于历史的原因,体操在中国的发展比较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体育事业。体操作为最早的奥运会项目受到了高度的 重视,先后引进、翻译、出版了一大批教材。如前苏联教材《苏联“准备劳动与卫国”制 度的体操课程》;1952年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体操》(上、下集)(苏联•阿•特•布雷金 等 编,上集由方翻译,下集由仇标翻译);人民体育出版社于1954年出版; 1957年8月出版的《女子基本体操》(苏联•秋尔洛夫主编,张桂芬,章祖愈合译);1957 年 10月出版的苏联中等体育学校教科书《体操》(A.M.施别明等编,由王戚夫,友斐,张人 民合译),同时还引进一套(上、下两集)日本体操教材。

这些教材对新中国的体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期间,各项工作中断,直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得以恢复。80年代后,我国体操运动员频繁的登上世界冠军宝座,中国体操为世界的体操发展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体操教学和体操教材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体委联合各体育院校在 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在不同时期出版了《体操》通用教材。这些教材对我们研究体操教材 的整体性提供了依据。因此,我们下面的研究主要是对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教材进行对比研 究。

2 北京体育大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体操教材使用概况

北京体育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53年,1987 年起开始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它是国内最早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最高学府,是全 国体育系统中第一所博士学位和第一批硕士学位的授予院校,也是最早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 批准,可向海外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校。因此对北京体育大学所使用的教材进行研究 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投稿日期:2009-08-04

作者简介:高留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操教学与训练理 论。 表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 士研究生用教材

版本本科生专修 普修硕士

研究生博士

研究生1984年体育系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4-1991)√

(1984-1989)1989年体育院校普修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9-2006)1991年体育院校专修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1-2006)2000年竞技体操高级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今)2007年体育院系普修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2008)√

(2007-2008) 无专门教材,教师根据大纲自编讲义

2005年-今,章节有:体操教学、体操科研方法、体操力学、国际体操评分方法、团体操无专门教材,教师根据大纲自编讲义从表1可以看到,体操教材在本科生中得到了极大的重视,而在硕士、 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中却没有专门教材。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是否需要相应层次的教材是 应该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作为教学应该有相应层次的教材,讲座应在教材的基础上 ,加进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我们要对体操教材进行整体性把握和层 次研究,就只能对本科生所选用的教材进行研究。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出版的教材 ,应该说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教材,因此我们选择了1985年以后出版的通用教材进行研 究。

此外,2000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竞技体操高级教程》,发行量为3 150册。至今 第一版第一次发行的该教材还在市面上出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本教材与低层次的教材在 衔接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它所设立的章节和讨论的问题,应该是构成体操教材完整体系 的一部分,所以,此教材对探讨分析体操教材的完整性和层次性的构成,亦是非常重要的依 据。

3 对教材的系统性研究

3.1 教材“章节”标题的确定 标题又可称为题目,是章节的总 纲。如果一个章节像一张网,题目就是纲,纲举目张,就是说看了章节的题目,就能窥见全 篇的实质和精华所在,也可以说题目对章节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材中的标题通常是用专业术语表述,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信息点 ,它最能吸引读者,并能给读者最简明的主题提示,它是编写人员反复推敲后,经编委商榷 而定的。因此题目是从总体角度,用简明、精确的词语反映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和强 调的观点。同时题目又是指引读者阅读的航标,能引导读者去发现并准确地把握章节的要领 ,还可以 作为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主要依据。

所以,我们将每一章的标题作为第一层次来进行研究。1985年以来,全国体育院校通用 体操教材是由52(除了艺术体操和团体操两个章节)个章节构成(表2),换句话说这52 个章节从不同的角度对体操进行研究,构成了体操教材内容的一个体系。

3.2 教材的分类研究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这52个章节进 行归类。按照《对体操的再认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一文中对体操的分类 ,体操可分为: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器械体操四类。

按照题目的主题词可分为:教学、训练、管理、器械、竞赛、健身、游戏和其它。对“ 其它”进一步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它应该属于体操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包括:绪论(体操概述)、体操术语、保护与帮助、创伤与预防、器械体操动 作技术原理、器械体操动作技术分析、器械体操动作技术诊断、体操运动员选材、体操教练 员修养、体操绘图、体操科研方法、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水平评价、体操运动员的体重、成份 和营养。

体操绪论讨论体操概念、分类、特点、内容、功能价值、起源与发展等;体操术语则是 体操现象和状态以及学术观点的抽象描述;体操绘图是对体操动作形象的描述;体操动作技 术原理是对体操中的各类动作用力学的原理进行抽象描述;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评价与分析 ,是对高水平运动员完成的复杂体操动作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体操运动员选材、高水平 运动员训练水平评价、体操运动员的体重、成份和营养是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用生理、生物 化学、遗传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体操基础理论所要研究和描述的是体操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它是体操运动实践所遵 循的规律,亦为体操的普及和提高提供的理论基础。

据于上述认识我们将52个章节划分为:基础理论研究;管理研究;教学理论研究;器械 ;训练理论研究;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教学;器械体操动作教学与训练;竞赛 ;健身;游戏10个类型(表2)。

4 对教材的层次性研究

4.1 各版本教材章节的分析

通过对表1中每一版本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我们发现没有一本教材囊括了上述这52 个章节。可见,每本教材在选择章节时是考虑到了教学对象,因而对教材的章节构成是有所 取舍的,从而也就构成了各教材自身的特点。

4.1.1 对1985年版本体操通用教材的分析1985年体操通用教材,用了21章730页从体操基础理论、教学理论、训练理论、器械 、科研方法、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器械体操(表2)等不同的角度,介绍 了体操。

该教材与其它几本教材相比较,它所介绍的第一层次教学和第二层次训练的章节内容 不分侧重点,同时也涉及了第三层次的章节(器械),但器械部分所涉及的内容,即第一节 对体操馆和体操场的一般要求;第二节场地的布置;第三节器械的式样规格和安装方法;第 四节体操器械与场地的管理和保养,从节的介绍情况看该部分仍然处于第一层次。

从今天的认识水平来看,第三层次的理论在当时还没有出现,可见这本教材主要论述的 第一和第二层次,它适合于体操普修学生和体操专修学生。这是针对的对象(普修、专修) 所决定的。

4.1.2 对1989年版体操专修通用教材的分析1989年体操普修通用教材,是我国首次供体育院校使用的体操普修教材,它目的明确, 因而在章节的选用点上具有明显的侧重点。它用了18章260页从体操基础理论、教学理论 、体操竞赛、跳跃、技巧、平衡木、双杠、单杠(表2)等方面,重点讨论体操教学层面 上的内容,这些章节大部分都处于第一层次。表2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体育院校本科通用《体操》教材各章构成

版本名称(章)19851989普修1991专修2000专修(竞技体操高级教程) 2007普修类型绪论(体操概述)√√√总篇(5章)√基础理论研究体操术语√√√*竞技体操(章)保护与帮助√√√竞技体操常见创伤的防治√器械体操动作技术原理√√*竞技体操(章)器械体操动作技术分析、诊断√体操运动员选材√√体操教练员的工作特点、修养√√体操绘图√体操科研方法√√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水平评价√体操运动员的体重、成份和营养√体操运动队训练管理与运动员业务档案√管理研究体操运动员的教育手段与行为激励√体操教学法√教学理论研究体操教学原则√体操动作的教学√*竞技体操(章)体操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体操教学课的组织与实施√√体操教法分析体操场馆与器械设备√器械训练课的结构与类型√训练理论研究训练课的组织与实施√体操训练原则√√体操训练计划、训练框架√√√儿童、少年体操训练√√√技术训练运动员的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心理训练√√形体训练√√智力训练√竞技体操各项目的特点与训练√竞技体操比赛的制胜规律√高水平运动员比赛的临场指挥√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准备√训练负荷调控√队列队形练习√√*基本体操(章)队列队形徒手体操徒手体操√*基本体操*轻器械体操教学轻器械体操与专门器械体操√**跳跃√√√器械体操动作教学与训练技巧运动√√√自由体操、技巧√√√(男女2章)跳马√√(男女2章)双杠竞技体操√√√√平衡木√√√单杠√√√吊环√√鞍马√√高低杠√√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基本体操(章)竞赛体操健身原理与方法√健身体操游戏√游戏艺术体操√团体操√√总计54(章)21182935510页数730260662494216开本或毫米32323216787*960注:1)“*”表示这一标题包括在基本体操“章”或竞技体操“章”中,以节的形式出现; 2) “”表示以篇目的形式出现。“总篇”中用竞技体操发展趋势、竞技体操强国简介、 国际体操评分的沿革、我国竞技体操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形成及发展、体操科研成果分析述要 5“章”介绍了竞技体操;3) 竞技体操高级教程主要从竞技体操角度论述体操,此教材也从 教材的角度论证了竞技体操是器械体操高级形式;4) 统计是按照章节进行的,例如,“器 械体操”一章,在85年版教材中这一章包括平衡木、双杠、单杠、吊环、鞍马、高低杠六节 ;5) 艺术体操、团体操在《对体操的再认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一文中已 经将其归为单独的项目,在90年代以后的教材中也未对其研究,因而我们不将其作为体操教 材的一部分进行讨论。

普修教材的产生,为体操层次性的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但体操基础理论的章节对内容 的论述还不够全面。例如,体操术语这一章节中,没有论述体操技术要领术语。

4.1.3 对1991年版本体操专修通用教材的分析1991年体操专修通用教材,是供体育院校使用的体操专修教材。该教材分上、下两册, 教材的目的明确,因而在章节的选用上,明显侧重第二层次训练的讨论。

从该教材29个章节和662页的构成上看,这一时期的训练理论研究活跃,研究面广泛, 研究成果多,为以后的高级教程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器械体操项目和动作的选择上 与普修教材相比,已经存在了层次性的选择。例如,普修教材在器械体操项目只选择了跳跃 、技巧、平衡木、双杠和单杠,而在专修教材中增加了吊环和鞍马项目见(表2)。在动作 难度的选择上,也比普修教材的难度大,可见这一时期已经有体操教材层次性的意识。

但与第一层次的衔接还不太紧密,主要体现在:体操绪论部分的章节内容重复(体操的 概念、体操的手段、体操的分类、体操发展简史);体操术语章节、保护帮助章节的内容也 都与普修教材有重复。从教材的完整结构上分析,这些与普修教材章节重复的章节应该出现 在专修教材中,因而它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的教材但不是层次性的教材。

此外,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认识,该教材缺少体操教学的讨论。如果体操专修学生不学习 体操普修教材的内容,那么学生掌握体操理论知识就有一定的片面性。

4.1.4 对2000年版竞技体操高级教程(通用)的分析2000年版的竞技体操高级教程,从教材的名称上看已经有层次性的含义。所讨论的问 题是当今竞技体操比较前沿的问题,揭示了我国竞技体操在2000年之前的十多年中,长盛不 衰的内在规律,是培养体操教练员和体操教师的一本好教材。该教材也为我们划分教材的 层次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遗憾的是,此教材应该与哪本教材作为衔接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当然我们可以认为 它应该与体操专修通用教材进行衔接,那么从这一角度上讲,训练理论的部分章节可以下放 到专修通用教材中,例如“优秀体操运动员多年训练框架、竞技体操的身体素质训练等(参 见层次划分章节),但在此教材中出现显得不太合理。因此,9 a来该教材售出的数量不多 ,表明该教材在各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体育学院(系)、运动队、业余体操等单位中 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4.1.5 2007年版本体操普修教程分析从章节的构成上看,此教材是由体操发展概论、基本体操、竞技体操、体操健身原理与 方法和游戏5个章节构成。但游戏(作为体操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竞技体操并列作为 章节,显然显得不平衡。

众所周知,在体操教材的构成中竞技体操章节的比重量相对要大,这是因为竞技体操有 着悠久的历史,其章节的数量从高级竞技体操35章节的教程中就可见一斑。用一个章节介绍 竞技体操必然导致读者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例如,竞技体操对单杠器械的规格有明确的规定 ,同时还确定了不同难度组的动作,而在此教材中只介绍了低单杠上的没有难度组的动作, 这对学习者不免会带来困惑(与电视上看到的竞技体操不同)和局限性。

此外,作为器械体操中最主要的教法之一“保护与帮助”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该教 材中,只作为节下面的一个内容进行讨论,而保护与帮助在教学、训练和在平时的生活中屡 次证明是防止受伤的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所以在1985、1989、1991年版本中,都作为一章 节进行讨论,因此笔者认为保护与帮助应该作为一章或一节进行讨论。

体操健身原理与方法是一个很好的章节,但目前关于体操健身原理与方法,还处于研究 探所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成熟。因此,我们建议将此章节作为第三层次的一章节对研究 的成果进行论述,用之替代的可以是“体操身体素质训练”章节。因为有证据表明,只要你 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你的身体素质的能力就能提高,因而这是一章成熟的理论。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看到此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缺少层次观,同时对体操理论介绍带有 一定的局限性,这对体操的普及极为不利。

章节衔接的不合理,就无法做到对整体有一个很好的把握。换句话说,我们培养的学生 在体操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存有缺失,必然导致其对体操不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近几年毕 业生中反映出的在体操理论知识上的不全面,以及在实践中对体操的教学与训练存在的片面 性的现象,我们可以推断体操教材的章节衔接的不合理,缺乏层次性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也 是导致体操在中小学和业余体校不能广泛开展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4.2 教材的层次性划分层次划分的目的,是要在类与类之间以及每一类型中寻求体操教材的层次性。层次性可 以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层次,也可理解为通过一定的“可理解”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的 层次。

新的层次本质是新关系或关联的建立, 这种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是一种创造。 例如“体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的形成, 它并不是说在体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诞生之前, 不 存在“体操运动员的训练”和“心理训练”两个意义上独立的学科, 而恰恰是经过一段体操 实践后,人们所缔结的一种较高级的训练层次结构。因此层次的产生首先是一种新的整体关 系或关联的确立, 每一层次都有“新的整体性”不断逐级产生, 也就是说每一层次比它的下 一层次复杂, 因为它有下一层次不具备的“突现性质”。 这实质上是系统的部分与部分之 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因此系统的演化才会呈现出不同 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并显示出更加丰富的层次性。

从层次的本质和其意义上认识体操教材系统,我们目前所确定的体操教材系统是有局限 性的。随着体操的发展,体操教材章节必定有新的层次产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目前这一 体操教材体系中层次的确定。

根据以上原理,我们认为:每一章节是一个整体,而每一个整体在整个教材系统中应处 于不同的层次,并且每一层次比它下一层次复杂。

结合对各版本教材(1985年、1989年、1991年、2000年和2007年)的分析,我们对以上 章节进行以下层次划分。

4.2.1 体操教学与体操训练层次的划分从体操教学与体操训练的目的性上分析我们认为:体操教学的目的是使一个群体的整体 素质提高,因而教学的目标是使大部分人能通过考试,这个考试标准的制定是有很大的可调 控性,是适应这一群体中的大部分人。

而训练的目的则是,使一个个体所学习的内容达到一个群体的最高点。因而训练的目标 是在相同级别的比赛中获胜,这种比赛有名次的要求,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的,它所达成的 的目标标准是相对固定的,所以训练的方法、手段、动作内容比教学都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形 式。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体操训练较体操教学处于较高的结构,从(表2)中我们也能看 到,高级教程论述训练的章节也比论述教学的章节多。所以我们认为:体操教学理论的章节 列为最低层次,即应该在初级教材中出现,而训练理论章节应在第二层次出现。

对训练的章节进一步的分析,我们认为根据各学科参与训练的复杂程度,还可将训练部 分的章节分为三个层次,例如:身体素质训练可分为柔韧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 素质、速度素质。人们运用体操训练手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以发现人们所需的素 质能够有所提高,因而我们认为其它学科参与的程度较低,手段也比较简单,所以它可以归 为第一层次。而训练课的结构与类型、训练课的组织与实施、体操训练原则、体操训练计划 、训练框架、技术训练、儿童、少年体操训练、心理训练、智力训练等为第二层次,它们所 表现出的是单一学科与体操训练的相结合。形体训练、竞技体操比赛的制胜规律、高水平运 动员比赛的临场指挥、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准备、训练负荷调控等所表现出的是多学科的综合 运用,相对于上一层次就显得较为复杂,因此可归为第三层次。

综上所述,第一层次为:教学理论、身体素质训练(初级教程);第二层次为:训练理 论和技术训练、儿童、少年体操训练、心理训练、智力训练等(中级教程);第三层次为: 形体训练、竞技体操比赛的制胜规律、高水平运动员比赛的临场指挥、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准 备、训练负荷调控等(高级教程)。

4.2.2 各类型体操层次划分分析体操具有的: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器械体操四种类型,可见这四种 类型都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我们认为四类型的初级形式是体操的基础,所以它们都 应该在最低层次中出现(即:初级教程中)。

器械体操动作比较多,动作难度层次比较分明,因此选择范围比较广泛,所以器械体操 动作教学和训练,应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在各层次教材中出现(即:低、中、高级教程中 )。

4.2.3 基础理论部分的层次划分对于基础理论部分而言,应根据研究的对象而确定层次。体操绪论(体操概念、体操分 类、体操功能、体操特点、体操价值、体操起源与发展等)、体操术语、体操动作原理、保 护与帮助应该在低层次教材中出现。这四章节的论述是使初学者对体操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的章节,故应在第一层次介绍。

但竞技体操属于器械体操的高级形式,对它的概述可分为5节(竞技体操发展趋势、竞 技体操强国简介、国际体操评分的沿革、我国竞技体操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形成及发展、体操 科研成果分析述要)可在第二层次介绍。

体操绘图、体操科研方法、体操教练员修养、竞技体操常见创伤的防治四章节,同样有 其它学科的渗透,它必须要结合原有的体操知识才能对其理解,所以我们将其归为第二层次 。

器械体操动作技术分析与诊断、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水平评价、体操运动员的体重与成份 和营养、体操运动员选材四章节与多种学科结合的更加密切。例如,“体操运动员的选材” 这一章节所涉及的不仅有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因素,还有社会学意义上的环境因素,因而是 较复杂的篇章,应在第三层次介绍。

综上所述,基础理论部分第一层次为:体操绪论(体操概念、体操分类、体操功能、体 操特点、体操价值、体操起源与发展等)、体操术语、体操动作原理、保护与帮助;第二层 次为:竞技体操概述、体操绘图、体操科研方法、体操教练员修养、竞技体操常见创伤的防 治;第三层次为:器械体操动作技术分析与诊断、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水平评价、体操运动员 的体重与成份和营养、体操运动员选材。

4.2.4 管理、体操竞赛和游戏章节的层次划分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理划分层次,我们认为管理是在体操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学 科,所以它应该归为第二层次。

按照以上原理我们认为,体操竞赛章节是单一的体操研究,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体操 比赛的组织与体操裁判,所以我们认为它应该归为第一层次。

游戏是体操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相关的人文 素质而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一整套体操活动性游戏的 内容体系,它是体操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归为第一层次。

4.2.5 体操器械层次的划分通过对体操器械内容体系的研究,可知有关体操器械的内容可分为:体操器械术语、体 操器械的规格、体操器械的安装、体操器械的场地布置、体操器械的设计、体操器械的材料 、体操器械的营销等。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体操器械术语、体操器械规格、体操器械的安装、体操器械的场地是 体操单一学科内就能研究的问题,而体操器械材料、体操器械设计、体操器械营销则与其它 学科紧密相联系的,例如材料就与材料科学紧紧相连的。所以体操器械术语和体操规格、体 操器械安装、体操器械的场地布置应该在第一层次中出现,而体操器械材料、体操器械设计 和体操器械营销则可考虑放在第二或第三层次中。

4.2.6 体操健身原理与方法的层次划分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原理出发,来研究体操健身原理与方法,我们发现 “健身”具有社会学意义上(心理)的健身和生物学意义上(生理)的健身。那么我们体操 的一些训练方法(请注意不是理论)对身心所起到的作用如何,事实上我们还没有证据证明 体操的一些训练方法是好还是不好,对哪些人好,对那些人不好,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其 它多种学科的支持,比如心理学、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因此, 这一章节应是将体操与其它学科综合运用的研究成果,作为高层次的章节向学生介绍。

5 结 语

依据层次划分的基本原理,对体育院校体操教材内容体系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体操教材的 内容体系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内容分别为:

第一层次(或称初级教程)的章节可有:体操绪论(体操概念、体操分类、体操功能、 体操特点、体操价值、体操起源与发展等)、体操术语、体操动作原理、保护与帮助;体 操教学法、体操教学原则、体操动作的教学、体操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体操教学课的组织 与实施、体操教法分析、身体素质训练、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器械体操、竞 赛、游戏、体操器械。

第二层次(或称中级教程)的章节可有:竞技体操概述、体操绘图、体操科研方法、体 操教练员修养、竞技体操常见创伤的防治;训练理论(训练课的结构与类型、训练课的组织 与实施、体操训练原则、体操训练计划和训练框架、儿童、少年体操训练)、技术训练、儿 童、少年体操训练、心理训练、智力训练等、竞技体操难度动作、管理、体操器械材料、体 操器械设计和体操器械营销。

第三层次(或称高级教程)的章节可有:器械体操动作技术分析与诊断、高水平运动员 训练水平评价、体操运动员的体重与成份和营养、体操运动员选材、形体训练、竞技体操比 赛的制胜规律、高水平运动员比赛的临场指挥、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准备、训练负荷调控等、 竞技体操高难度动作、体操健身原理与方法。

以上三个层次构成了体操教材的完整体系,作为体操专项本科生应该较好地掌握第一、 第二层次的内容,作为体操专项硕士研究生应该对这一体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作为博士 研究生则应把握这一体系,只有很好的把握这一体系,才能对新产生的层次有敏锐的嗅觉。

以上各层次的章节的内容不是绝对的,有些章节是可以合并的,例如体操教学原则、体 操教学法可以合并为一章进行论述。而有些章节则是可以拆分的,例如,体操绪论可拆分为 :体操概念、体操发展简况等章节进行介绍。此外,在教材中还应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 读者。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应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层次性理论的基本原理进行适 当的变动与更新。

参考文献:

[1] 陈镇华,陆恩淳,李世铭.中国体操运动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 0,4.

[2] 俞继英,张健,高健,等.竞技体操高级教程(专修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 体育出版社,2000,6.

[3]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操(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5.

[4]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操(普修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 989,6.

体育科学研究篇4

    关键词: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50-01

    一、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科研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在它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发挥之前,它的研究价值可能仅占1%,甚至是0。因为我们知道科学研究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研究价值体现在哪儿?从应用的角度看,体现在所研究的问题能对社会或实际工作产生重大的意义或作用;从理论角度看,研究问题的提出应当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可见,研究成果的转化是科学研究价值的有效平台、是检验科研价值最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

    (一)成果转化周期长、转化率过低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何转化,是长期以来困扰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问题。社会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特别是对基础理论研究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社会科学成果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对策研究,都是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是转化的方式、途径与自然科学的成果有所不同。

    当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速度慢,转化率低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降低了研究意义,而且为重复研究埋下了隐患。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例:1999年—2004年共立693项,截至2005年年底已结668项,结项率为96.39%。1999年—2005年共出版了9本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汇编内容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已经结项的,部分优秀研究成果的6000字左右的摘要,其中1999年—2000年收录了28篇、2001年收录了39篇、2002收录了43篇、2003年收录了45篇、2004年收录了43篇、2005年收录了50篇,另外,2002年—2003年资助出版了三本书,包括5项研究成果,华南师范大学《美国体育社会学》、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中心《日本体育产业研究》、首都体育学院《体育经营学》、体育信息科研所《体育赛事经营管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学院《美国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9本汇编共包括251项研究成果,转化率为37.57%。当然,部分研究成果通过或政策应用等形式也进行了转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以研究成果摘要汇编的形式还是以论文或政策应用的形式进行转化的仅仅是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二)成果转化途径单一、专业性不强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公开出版发行的方式面示学术界与社会。这是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形式;2、以内部报告的形式,为党和国家、政府部门、地方省市和企业的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和正确的理论方法,服务于社会;3、以在学术研讨会议上发言或提交论文的方式,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4、以学术评价、评论的方式,向学术界和社会介绍和阐释社会科学成果的研究内容、研究状况、研究水平、学术成就以及研究的得失,推动学术交流与学术争鸣;5、以教学演讲、电视访谈、影视制作、网络文章等方式,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大众传播媒体,多方面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播科学知识、传承文明、教育青年与民众的功能,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三、制约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因素

    (一)学术环境影响

    就社会科学自身而言,一些研究人员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对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热情不高;有的学者有意无意地远离实际,认为只有搞纯学理研究才是有学术水平和学术品位,看不上做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的人;有的学者的应用研究急于求成,深入研究不够,研究质量不高。这些都造成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困难。科研成果推广应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战略。同时,现有的成果管理的评价机制,还没有将成果的转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内容。以学术价值为评价重点的取向,有利于学者不断提高其学术水平与学术质量,但由于评价的结果大多用于评奖、专业考核和评职称等项工作,也加剧了一部分研究人员重成果写作不重成果应用、重学术界反响不重社会影响的倾向。

    (二)社会环境影响

    就其外部而言,完备的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制度与机制还未形成;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有效渠道和途径还需进一步拓展和规范化、制度化;对社会科学成果应用中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改进;一些实际部门的同志对社会科学的学术贡献和实际作用仍缺乏深入的了解,重视不够。

    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支持

    制定政策,建立适宜科研成果转化的新体制;增加经费投入,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探讨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的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既要拓宽视角、转变观念,提高对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也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家和社会科学界在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建设。

    (二)完善推广方式及途径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尤其自身独特方式与途径。按成果的性质及应用范围,其推广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应用基础):通过公开,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报告,专题讲座和出版专着等方式,进行推广;2、实用性研究成果:通过咨询、报告、和提供有关部门进行试用等方式,进行推广;3、拓展互联网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应用

    扭转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困境,要求既要大力宣传社会科学研究的成就与社会贡献,又要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为社会和大众提供高质量、多形式的优秀成果;逐步纠正当前学术界的不良风气,改变的被动因素,增强研究人员的主动研究意识;增强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联合协作,以其不断改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氛围,继而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参考文献:

    \[1\]田雨普.澳大利亚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内部管理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9,(1):47.

体育科学研究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育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罗君(1980- ),男,四川内江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申双和(1957- ),男,江苏泰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独立学院教育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1JSJG222)、2012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课题“独立学院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2DJSZ012)、2014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研究课题“独立学院本科教育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4JY11)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39-03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迅速增长以及高等教育产生结构性矛盾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以1999年7月教育部批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5所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试点院校为标志。2003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试办独立学院一律采用民办机制”“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标志着独立学院进入规模扩张期。2008年2月,教育部第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独立学院从规模扩张进入到规范管理和提升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坚持内涵式发展、促进高校办学特色、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推进试点学院改革、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等30项内容。独立学院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因此必须更加强调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独立学院的举办,提高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独立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基本情况

独立学院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全过程,在经历连续多年的规模扩张之后,已经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教育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独立学院一切工作的核心,必须坚持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并且通过各种途径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内涵建设,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及手段更新、教师培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及评估、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设置、教育资源的配置、国际合作办学乃至于学风建设、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改革等方方面面,重点应该从人才培养定位、独立学院专业抽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六个维度进行积极探索。

二、构建独立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体系

1.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独立学院的传统课程体系基本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层课程构成。但是,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必须大力改变这种结构模式。例如,增加专业交叉性的课程、实验实践性的课程和创业教育类的课程,并把这些课程所占的比重进行科学安排、合理规划。相比较而言,只有进一步加大实验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加大实验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不仅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要体现在专业培养的计划中和实际的教学计划安排中。

独立学院应把强化“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专业设置也应该坚持利用母体学校的优势以及与市场密切结合的原则,专业建设要进一步以市场为中心,体现“专业+专长”“特色+特长”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要做到以应用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对于专业实验室可以有选择性、有方向、有重点地建设,而对于基础实验室应尽可能地加大建设力度。

另外,独立学院应按照“构建合理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创新平台、重组实验实习环节”的原则,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合理优化。课程体系由两条课程链组成,一是相关理论课程,二是相关实践课程。两条线既有平行运行的要求,又有相互验证的需要,做到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序排列。在课程设置的中后期,对于专业课程调整理论和实践的比例,突出实践教学的要求。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独立学院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托母体学校办学,深入研究本科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思路,确立“应用型、创业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应用能力”,逐步确立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第一,可以举办部分实验班,以培养具有较强专业基础、素质全面、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直至博士学位目标以及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高位培养;第二,可以抓考研工作,从学院、系、学生三个层面,从动员报名、强化冲刺、初试、复试、录取、总结六个阶段,从理、工、文三种类型,打造“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院领导”四位一体的考研工作机制。第三,可以扩大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扩大实验室建设、增加校外实习基地、校外教学基地、就业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合作办班,通过开设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校外企业工程师、专家、项目负责人合作,形成本科生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实习导师共同培养)。

独立学院应该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以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管理为基本任务,把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在教学方案中贯彻始终,使培养方案更符合高水平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要求。例如,统一体例、统一课程课时结构、统一课程名称,明确专业方向与定位、明确课程归属、明确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负责的制度。按照“以专业建设为龙头,适当兼顾学科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专业技能课程的课时。

3.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独立学院应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制定并完善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工作规范。以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三能力为导向,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建立基础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社会实践层次三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循序渐进地进行。通过制定管理规定、严把选题关、规范过程指导、严格答辩与成绩评定、进行质量抽查等措施,强调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获取信息能力、写作科研论文和报告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和全面提高。

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首先,将“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比较高的就业率,并被社会所认同”作为办学目标,不断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协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例如,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学生以自愿的形式参加合作单位相关技能证书的培训,建立校外挂牌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等实践基地模式。

4.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学院自身的办学特点,充分发挥学院办学优势,通过对教学工作、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类教学渠道的改革,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质量的提升。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面向学生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课程,完善教学计划内容,实现专业知识课程、创业活动课程以及素质拓展课程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通过重点扶持一批有潜力、有优势、有能力的创业型学生社团,设立创业基金,或设立创业园、创业教育学院,给予学生一定的配套设施,鼓励学生利用更多的创业时间与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例如,对于取得营业执照申请成立公司,或可以吸收创业投资资本的社团,给予重点奖励;利用创业教育来代替学分的方式,取得较好的创业成绩就可以抵扣相关课程不足的学分,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精神,让学生在学校的第二课堂中锻炼自身的创业能力。积极拓展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类优势资源,整合现有社会力量,比如建立优秀校友联谊会、家长联谊会、企业家联谊会,建立一大批有代表、有特点、有层次的校外基地。

5.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坚持国际化办学、开放式办学的理念,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进行联系与交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开展基于学分互认、学费互免、联合培养、交流交换等的学生交换项目,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举办国际会议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国际教育合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独立学院自身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三、创新独立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重视本科教学,分层分类培养。独立学院可以围绕“技能、出国、考研”三个导向,按照“分层分类培养”的原则,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地位,优化教学质量、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

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中,按照学生实际能力和专业需求开设不同层次的班级,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例如,在学生入校后组织英语、数学摸底考试,根据摸底考试成绩,将大学英语分为实验班、强化班、提高班、普通班、民族班等不同层次,将高等数学分为实验班、理科类、工科类、经管类、民族特招生等不同层次。

在部分优秀学生班级实行“导师制”,选择一批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并承担过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教授或入选省级及以上人才培养工程并承担部级项目的副教授,指导学生的发展。主要工作包括指导学生确定后期修读计划,实行个性化培养,与学生在选定的专业方向内共同确定修读计划;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进行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导师课题、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接受科研训练;为学生其他的学业问题提供指导和咨询。

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完善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把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教学秩序有条不紊。

2.强化教学督导,保障教学质量。独立学院应建立起以督导为主体的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周报表制度、听课制度、评教评学制度、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制度等。在这“六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体系中,教学督导制度是核心。对教师实行严格的教育教学质量考核,为鼓励教师认真从教,制定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的考核分配政策,实施强有力的监督措施,充分利用学院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进行监督。

3.借助专业抽检工作,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独立学院专业建设抽检工作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的对独立学院专业改革与建设进行的常规性检查和管理制度。通过抽检,促进独立学院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标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加强基本条件建设,自觉规范办学行为,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增强独立学院的办学实力和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建立独立学院专业抽检制度,是强化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建立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需要。通过与常态监测数据相结合的制度化专业抽检机制,守住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底线并尽快促使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达到规定要求,从而推动独立学院又好又快地发展,践行教育对社会的承诺,办出同行认可、社会信赖、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因此,独立学院应高度重视专业建设抽检工作,充分认识到开展专业建设抽检是学院实现过渡期平稳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学院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明确下一阶段的改革方向、关键环节以及整改步骤,有力地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独立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但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方面还有不足和差距,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还应该继续坚持“办学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本科为重”的思想,牢固确定本科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坚持“本科教学质量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教学团队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并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突出办学特色,创新具有独立学院特点的“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增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等,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凤泰.从专项检查看独立学院的生成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

[2]吴启迪.以评估为契机力促独立学院提高办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

[3]彭佳红,邹冬生,陈玉峰.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6(1).

[4]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3-05-15.

体育科学研究篇6

摘要:为了探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导向作用,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的历年社会科学基金申报指南(体育学)的相关信息为基础,采用主题词频数统计和相似度统计法对1999~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立项项目、CSSCI期刊论文主题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指南立项率为90.0%,导向率为80.0%,课题指南与立项的相似度为77.1%,课题指南主题词折线图与立项项目主题词折线图和CSSCI期刊论文主题词折线图极为相似。结果说明: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学术界对体育社会学科相关问题的关注度与国家体育社会科学发展思路基本一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指南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科学;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5-0012-09

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与该国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密切相关。体育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级别最高的科研基金项目,代表了国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层次和水平。它的设立不但可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持,而且可从宏观上为科研人员研究选题提供导向和引领作用。自1997年“体育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以来,有关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情况已有不少学者从立项的数量、主持人所属单位与地域、立项研究内容及研究热点等方面做过系统分析,但对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未有涉及。因此,本文将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方网站的1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主题条目和立项项目为依据,对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一是探讨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以下简称为课题指南)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二是从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中寻求体育社会学学科的研究重点、热点以及渊源流变;三是对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期刊论文研究主题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体育社会学学科的研究轨迹、现状和发展态势;四是通过对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分析以及学术界对体育学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分析提出课题指南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更加合理的体育社会学发展规划和课题指南提供参考。

1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分析

1.1课题指南研究主题条目

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指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党在某一时期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为依据,紧密联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围绕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五年规划要点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而提出。课题指南条目的设项首先由全国社科规划办向有关部门广泛征集研究课题,并委托各学科规划评审组提出建议,然后经全国社科规划办汇总整理,报全国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由此看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代表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研究的最新方向,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选题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的,旨在为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向。课题指南一贯坚持“口径宽厚”的原则,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据统计,1999~2009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共设研究条目160项。根据课题条目内容的相同或相似,我们将这160项条目归纳为17个研究主题(见表1),并根据每个主题研究的内容分别提取一个主题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并未列出每项课题的主题词,本研究只是作者根据研究需要按照自定的标准去提取。由于受可操作性的限制,这种提取只能说是一种大致粗略的提取)。通过统计主题词在160项研究条目中出现的频次,判断国家社科基金对体育社会学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一般情况下,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越多,表明社科基金对某研究问题的关注程度越高,该主题词所对应的研究主题可能就是一个研究热点。由表1可以看出,1999~2009年11年间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全民健身理论和实践、2008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体育管理、体育产业与市场化、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体育理论、体育道德问题与体育法学是国家社科基金关注的焦点,也就是我国体育社会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学科前沿。

1.2课题指南研究项目的类别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类别分为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和年度项目3大类。重大招标项目课题方向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申报年度内单独,重点项目和年度项目指南在前一年年底。

1)重大招标项目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课题是国家社科基金档次最高的课题项目,主要支持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课题自2005年设立以来,与体育学有关的重大招标项目课题方向有2项:一是2006年设立的“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关重大问题研究”,二是2008年设立的“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研究”。由此看来,与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研究的课题无疑成为这一时期最为耀眼的研究方向。

2)重点项目课题:重点项目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的研究前沿,在每个研究主题下附简短的提示,供申报者设计课题和论证时参考。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在2001~2003年均有重点课题,其研究主题包括:北京市承办奥运会预期效益分析、北京奥运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北京奥运会对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研究、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大众体育发展研究、中国体育简明通史等。从指南中的重点研究主题可以看出,2001~2003年北京奥运会、体育事业发展、大众体育、体育史研究处于学科研究的重要位置。

3)年度项目课题:年度项目占社科基金项目的绝大部分,设定了学科本年度的重点研究范围,指导本年度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自筹经费项目的申报。1999~2008年体育学共设年度研究主题条目150项,占总研究主题条目的93.75%。

1.3课题指南条目内容导向

由表1可以看出,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所提供的研究条目多倾向宏观层面,立足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高度,以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从课题指南的指向上看,大多都是研究阐释党和国家在体育学科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如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问题研究、体育产业与市场化问题研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体育道德问题与体育法学研究,这些都是国家社科基金与国家体育发展宏观政策紧密结合的必然。 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密切相关,因此这一重大问题一直是国家社科基金在这一时期优选支持的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国家社科基金“立足国情、立足当代”的导向作用;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是国人多年来的梦想,从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到成功举办与党和国家的重大工作部署密不可分,国家社科基金在这一时期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相关问题研究(申办、效益分析、奥运理念、社会心理、组织管理、基本经验等)予以了极大的支持,研究主题条目达15项之多,占整个条目总数的9.38%;在1999~2009年整个体育学社科基金指南研究主题条目中,有关体育理论体系建设研究的条目也占有较大比例,充分显示了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对基础理论研究的导向指引。体育产业、体育市场化、体育与媒体的关系等问题一直是体育社会学关注的热点问题,课题指南反映了这些热点问题并予以及时导引;社区体育、农村体育、学校阳光体育、国际体育、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等应用研究主题在近年的课题指南中也频繁出现,充分显示了课题指南对应用研究所具有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导向性。

1.4课题指南导向的动态与趋势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段性,在不同的时段内其研究方向、重点有所不同。通过年度指南条目的主题指向分析(见表2),可以折射出某一周期内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导向特点、基本轨迹及发展趋势。

由表2可以看出,课题指南中有些研究主题条目多年持续出现,而有些条目则出现明显阶段性变化。例如,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问题研究始终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和主攻方向。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几乎每年均有此条目,且所占比重在近年来有增大的趋势。从21世纪我国体育发展战略问题到中国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问题,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问题,深化体育体制改革问题,体育事业单位改革问题,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问题,中国体育社团改革问题、体育区域发展问题,都市体育、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发展问题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体育发展问题等,都是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事关体育稳步、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这些条目的设立,在研究方向和范围上对指导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也是自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一级学科设立以来一直高度关注的课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体育服务、提高健康素质的纲领性文件。与此相匹配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内涵、构建方法与步骤,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使用,健身器材的合理配置,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课题也就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并将持续一定时期,这也充分体现了课题指南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政策性导向作用。表2显示,与北京奥运会相关的问题研究的条目具有明显的时段性。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在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指南中首次出现了“北京市承办奥运会预期效益分析”条目。从2002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7年中,“奥运会”成了课题指南中最抢眼的关键词,与“北京奥运会”和“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主题条目达17项之多,其中含有2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充分显示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解答重大现实问题的导向特征。但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体育重大工作部署重点的转移,与北京奥运会相关的条目会逐步淡出。体育理论在体育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我们客观、全面、深入地认识体育的知识基础,也是实现体育跨越式发展和应用研究创新的“基石”。从课题指南主题条目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对自身学科前沿基础研究也非常重视。1999~2009年课题指南在体育学基本原理,体育的地位、价值、功能变化、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研究方面均有设项,显示了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紧密跟踪中外体育科学前沿,“注重基础研究”的导向作用。体育管理一直也是课题指南中的热点条目,其主题词在课题指南中的频繁、持续出现,其研究内容也逐渐走向实用,说明其在体育社会学科中始终处于重要位置。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问题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及体育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对体育新政策的制定和现有政策的修改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此条目在1999~2009年课题指南中不断出现,说明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将成为未来体育发展方向。竞技体育承担了为国争光,提高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国际声望的重任。自2001年始,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每年均有相关条目,表明了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竞技体育发展的态度。体育法学、体育史条目是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设立初期关注的热点,而近5年来这些主题已从指南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前沿研究,如体育文化、体育与媒体的关系、中外体育比较等。至于学校体育和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等一些本该热门的课题却似乎在课题指南中出现频次较少,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与国家社科基金单列教育学科有关,因为每年教育学单列学科都设有学校体育与卫生二级学科,其中包含学校体育和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内容。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与学校体育相关的条目自2005年始每年均有出现,一方面说明国家社科基金对学校体育关注度在提高,另一方面预示着学校体育、学生体质问题研究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将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课题指南中还有一些主题词,如和谐社会、小康社会、西部开发、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与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特定政策的出台不无关系,这一方面印证了体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必然要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执政党的某些路线、方针、政策要在体育学领域得以贯彻执行,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也证实了国家社科基金的政治导向作用。

2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分析

2.1立项项目的研究类别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1999~2009年11年间共立项425项(见表3),其中重大招标项目4项,占0.94%;重点项目19项,占4.47%;一般项目282项,占66.35%;青年项目87项,占20.47%;自筹经费项目2项,占0.47%;西部项目31项;占7.30%。从表3的数据来看,近年来立项数量在不断增加,尤其是最近5年明显增长,占立项总数的63.76%,反映出国家社科基金对体育学科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体育事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症结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解决和突破,要有高质量的理论支持。

2.2立项项目的研究内容

1)重大项目课题立项内容。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999~2009年11年间共立项4项,分别 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理念、社会价值与国家文化形象构建(2006年);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备战、参赛若干重大问题研究(2006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研究(2008年)和体育大国迈进体育强国的战略研究(2008年)。从立项内容分析均与2008北京奥运会密切相关,且与2006年和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内容相对应。

2)重点项目立项内容。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共设立19个重点项目,其立项主题内容包括与体育事业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4项、与2008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的研究4项、与竞技体育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2项、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相关问题的研究2项、与体育学学科建设问题相关的研究2项、群众体育现状调查1项、体育史1项;体育法规1项、民族传统体育1项、体育文化1项。重点项目的设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有效地解决当前体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例如,2002年立项的课题“举办2008年奥运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4年立项课题“关于构建新世纪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框架的研究”等,为国家有关部门解决体育发展重要理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3)非重点立项项目内容。非重点立项包括一般项目282项、青年项目87项、自筹经费项目2项、西部项目31项。其立项主题内容涉及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62项、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相关问题的研究54项、与2008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的研究23项、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研究5项、与体育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32项、与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包括体育旅游)相关问题的研究53项、与竞技体育理论和竞技体育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45项、与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相关的研究20项、与体育法学(包括体育法规、体育道德)相关问题的研究13项、与体育史相关问题的研究8项、与国际体育相关问题的研究5项、与民族传统体育问题相关的研究21项、与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问题相关的研究12项、与体育文化相关的研究24项、体育与媒体关系的研究5项、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6项、与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问题相关的研究16项。

2.3立项项目研究内容的动态

1999~2009年11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共立各类项目425项,按年度立项研究主题词频数分析,可以看出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研究主题在不同年度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从各研究主题立项的比例及年度立项数目(见表4)可以看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问题、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体育产业与市场化、竞技体育理论与发展、体育管理相关问题研究一直占据着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主导地位,每年都有课题立项,且在大多数年份有多个项目被立项,反映出这些研究领域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与北京奥运会有关问题的研究立项集中在2003~2007年,反映出国家社科基金强调问题意识,突出对重大社会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的解答能力以及应对重大战略工程的前瞻性。体育基础理论研究是体育发展的“基石”,虽然课题指南研究主题条目每年几乎可以看到,但立项数量略显不足。特别是对于体育学学科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对于体育发展具有奠基意义的基础理论问题,以及事关体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和政策问题的研究立项更少。体育法学、体育史、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一直是国家社科基金关注的对象,虽然立项总量不大,但在大多年份均有立项。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学校体育近年来立项数量呈稳步增加态势,有望进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主流。体育与媒体(传播)关系问题研究立项出现在2005~2007年,与北京承办奥运会有关,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其相关内容的立项也会淡出。国际体育问题研究虽有立项,但数目很少,符合国家社科基金“立足国内”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在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中,有不少是跨学科研究项目,如体育产权、体育旅游、休闲体育、都市体育、体育公平问题、体育地理、体育信息、体育保险、体育环境等,这既与国家社科基金推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共同发展的导向有关,也是体育社会科学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使然。

3 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的比较分析

3.1课题指南立项率

课题指南立项率是指在课题指南中被立项项目的比重,可用于表示课题指南的导向程度。1999~2009年11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确立课题指南条目160条,立项项目基本与课题指南条目相一致的项目达144项(扣除重复立项数),课题指南立项率为90.00%(见表5)。从表5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立项率除1999~2000年间偏低外,2001年后均超出80%,其中2004、2005、2007年达到100%,说明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具有较高的导向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部分年份课题指南或课题指南中的部分条目的导向性还不尽人意,如1999年课题指南7项研究主题中就有体育运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研究、体育法律问题与体育法学研究、当代国际体育研究3项没有得到立项,1999、2000年课题指南均设当代国际体育研究条目,但连续2年未得到立项,2005年与体育理论研究相关条目4项中有3项没有得到立项。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可能与课题申报者的标书质量和研究者的水平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课题研究难度较大、研究面太窄、政治性或政策性太强有关。

3.2课题指南导向率

课题指南导向率是指在所有立项的项目中被课题指南指引项目的比重。1999~2009年11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425项,其中基本按课题指南设立的有340项(包含重复立项数),课题指南导向率为80%(见表5)。按年度分析,除2005年低于70%外,其他年份均超过70%,其中2001、2002、2003、2004、2008、2009年均达到或超过80%。

课题指南导向率一方面显示了学术界对课题的认同程度,另一方面也可说明立项项目与课题指南匹配程度。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要求,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条目,一般只规定研究范围、方向和重点,申请人可按要求自行拟定题目。应用对策研究方面的条目,一般要求按题申报,不能改变题义,题目的文字表述可自行确定。国家社科基金一般不受理自选课题。按理说,国家社科基金每年的申报数量与立项数量之比(课题申报立项率)不到10%,“十几个萝卜一个坑”的现象十分突出,在课题申报立项率极低的情况下,课题指南导向率应该是很高的。但1999~2009年11年间均未突破90%,分析原因我们认为除了课题指南立项率偏低的原因外,可能与有些申报者提出了体育学科领域内相当超前和相当前沿的自选题目, 得到了评审专家的好评与肯定,给予立项有关。

3.3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

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是指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两者相一致的比例,主要反映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之间的依存关系。本研究根据韩兆洲等提出的计算方法,对1999~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确立的主题条目160项,立项项目425项,其中两者相一致的有144项,两者的相似度为0.77,其中2001、2003、2004、2008年相似度较高,均达到0.80以上,远远超过其他学科,说明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在引导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选题方面具有极强导向性。

4 立项项目后续应用导向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的导向作用以立项为前提,以项目研究而展开,以业绩与成果来体现。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中标项目的研究选题大多来自经专家反复论证后的课题指南,在立项时经过了严格筛选,是“命题作文”中优中选优的佼佼者。这既可在源头上保证研究者能够更准确把握国家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使国家对体育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落到实处,又可使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高水平学者群体中,为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中期检查、经费管理对保证项目按照课题的研究指向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产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少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空白。有研究者曾对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论文检索发现,仅1999~2006年8年间,就有75篇国家社科基金在国内学界公认的体育学科最具权威的刊物《体育科学》上。这些论文不但站在学科前沿,展示了我国体育学研究领域内的新成果、新动向、新趋势,而且高屋建瓴,常作为期刊的导读论文和首篇论文,且刊登之后不断被转引,对体育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此外,“乒乓长盛考”等6项成果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成果要报》收入,“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和“完善体育法配套立法研究”等项成果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还有不少成果被国家体育管理部门采用,有的转化为体育法规政策,有的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转载介绍,有的开创了体育新学科、新领域,如中国体育通史、体育伦理学、奥运经济学、体育地理学、民族体育学等等,有力地推动了世纪之交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培养出一批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体育科学研究后备人才,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体育社会科学博士点、硕士点的学科建设以及中青年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5 课题指南“以点带面”的导向作用

国家社科基金作为国家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渠道之一,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局出发,在保证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一方面通过基金支持引导研究者在学科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加大对学科重大问题研究的投入。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地方政府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导向的指引下,分别设立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进行资助,还有不少自由研究者通过追踪研究热点步入到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发展前沿的研究领域,这既是国家社科基金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更是国家社科基金“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结果。本研究以课题指南中所涉及到的主题词为检索词,对维普资讯数据库1999~2008年CSSCI期刊论文主题词进行检索,按前述标准对主题词进行归类(见表6),并与课题指南、立项项目主题词一起画出折线图进行比较(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1999~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指南主题词、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主题词与CSSCI期刊论文主题词频数折线有惊人的相似。这一方面可以从中折射出这一时期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在“以点带面”方面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说明国家社科基金与这一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学术需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发展历程与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理论思辨与分析比较相结合的思路,重点探讨了党和国家政策导向重要形式之一的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中的导向作用,得出下列结论:

1)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整体立项率、课题指南导向率、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课题指南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方面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2)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有不少研究成果被国家体育管理部门采用,并转化为体育法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体育科学研究后备人才方面以及对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学科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体育科学研究篇7

从内容上看,该书被划分成五个章节。第一章在国内外经验的梳理与分析中展开了成人教育学的历史溯源。具體来说,在“异域追踪”部分,该书列举了赫尔巴特、罗森斯托克、林德曼、诺尔斯等人的贡献;在“本土寻迹”部分,该书在历史、现在与未来的论述中强调了成人教育发展的思想、宗旨、态度和行动。第二章在国内外经验的梳理与分析中展开了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历史溯源,与第一章不同,该部分更加强调的是成人教育的学科认定、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更趋于系统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第三章反思了当下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在经典案例的分析前提下,着重强调了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国内外经验对比总结以及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框架整合。第四章和第五章着眼未来,对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阐述了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前瞻性的思考和选择,进一步明确了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纲领、目标、意义、作用、内容与方法。由此可见,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既离不开国内外的经验成果的对比分析,也离不开学科理论的专业发展,还离不开学科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首先,我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现实性的学科发展困境、学术难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其中,我国需要尽快突破传统的学科研究限制,明确成人教育学科的学科边界,建立我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研究范式,从而逐步健全与完善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实现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规范化建设与发展。换言之,我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将成人教育作为一个有组织、有规范的整体,并对该学科的目标、内容、水平、方法进行专业的阐释与划分,从而保证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以成人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概念界定为例,要想促进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我国应当在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前提下,对复杂的概念和现象进行分析、解读、归类与定义,夯实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认知基础。

其次,我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构建需要在经验性对比分析成果的基础上增进大量艰苦的、创新性的原创性学术研究工作,更加坚实、稳固、特色化地建构起属于我国的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理论,在国内外成人教育的发展历史中,人们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国应当审慎分析、科学对比,将国内外的经典案例、学术动态、实践现状进行多向比较与分析,让成人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得以在全方位的实践调研分析中得到验证与完善,继而顺利推进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总之,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构建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动态化的、严肃的学科性工作,我国既需要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案例的分析,又需要重视认知的深化与理论的拓展,从而在结合我国成人教育市场现状与需求的前提下,使我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构建更好地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中国化的发展目标。

体育科学研究篇8

关键词:科学计量学;体育科学;科学知识图谱;关键词;共词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5-0110-05

近年来,有关体育科学研究前沿的探讨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卢元镇教授在第7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做了有关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前沿评述的主题报告。李凤英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研究了我国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中的几个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朱唯唯等统计了CSSCI期刊的关键词词频,通过被标引最多的前100个关键词的归类分析,确定了当前我国体育学的研究热点。上述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各具特色,同时也表明,体育学者正突破过去以定性分析、主观思辩为主的研究范式,开始尝试运用科学计量学这种新手段来把握体育科学研究动向。而在当前的科学计量学方法中,一种有效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和探测知识前沿的新领域与新手段――以知识单元为分析基础的知识图谱和知识可视化方法,正在蓬勃兴起。作为科学计量学最新发展的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科学知识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它是以科学学为研究范式,以引文分析方法和信息可视化技术为基础,涉及数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诸学科交叉的领域”。利用这种研究方法,可将科学前沿领域的海量文献数据信息转换为可视化图像,展示单凭个人经验难以直观获得的学科前沿领域的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等等。目前,尚未见到该研究方法在体育科学领域的应用。

1 数据来源和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全部来源于美国科学情报所(ISI)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和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3种国际著名综合性期刊――《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探索》和《运动科学杂志》(以下简称“3种期刊”)。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创刊于1930年,是体育科学领域最早的一份综合性权威学术期刊,由美国体育教育、健康娱乐与舞蹈协会出版社发行。Quest(《探索》)作为另一种体育科学领域较早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63年,由美国国家高等体育教育协会创办并由人体运动出版社发行。根据2008年期刊引用报告(JCR),这两种期刊都是SCI收录的71种期刊中被引半衰期均大于10年的10种国际体育科学期刊。其影响因子分别是1.214和0.677。虽然是国际性期刊,但这两种期刊主要反映美洲的体育科研情况,为了能更客观体现国际体育科学前沿,我们还选择了英国运动科学协会的综合性期刊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运动科学杂志》),它代表了欧洲体育科学研究情况,其影响因子为1.625,5年影响因子为2.296。上述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都较高,反映其学术影响力也较大,因而刊发的论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体育科学的发展情况。从上述期刊中下载2005年至2009年间发表的全部2528篇论文,数据的最后更新时间为2009年11月28日。

加菲尔德认为科学研究前沿的名称可以从来源文献标题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单词或词组提取出来。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往往只是3~8个词,在论文中所占篇幅最少,但却是论文的精髓。人们不仅可以利用关键词检索到文献,还可以通过关键词了解到文献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本研究用关键词共词分析法来确定研究前沿,具体方法包括共词词频分析法和共词聚类分析法。蒙纳克认为“共词分析技术就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代表性术语之间的连接强度的分析,得到某一学科领域研究发展的方式和趋势。共词分析的一个主要途径是确定这些代表性术语之间的概念图谱或知识网络结构,通过一系列类似图谱就可以相当详细地描述某一学科领域的主题。”词频分析法是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方法。共词聚类则是在共词分析的基础上,以共词出现的频率为分析对象,利用聚类的统计学方法,把众多分析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共词网状关系简化为数目相对较少的若干类群之间的关系并直观地表示出来的聚类的过程。通过聚类分析,能把这些关联密切的主题聚集在一起形成类团,表达某一领域分支的组成。

本文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借助由美国华人学者陈超美博士开发,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绘制知识图谱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来绘制3种期刊近5年的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知识图谱。Citespace是由Java语言编写的基于共引分析的引文网络可视化软件。运行该软件时,可以选择使用关键路径算法或最小生成树算法,对科学文献引文共引网络的路径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可以通过显示高频主题词来确定国际体育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共词分析功能,选择的阈值为100,形成了2005~2009年3种期刊出现的100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的共词知识图谱,字体越大,表示出现的频次越高。同时对现有的100个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将CiteSpaee软件自动标注的颜色相同的高频关键词放置在一起,目的是将研究前沿领域细分和归类,于是得到20个聚类,每个聚类之间的连线多少代表聚类间的相关程度,根据这20个聚类的连线我们将其分为7个研究前沿知识群,这些前沿知识群亦是当前国际体育科学理论研究的前沿学术领域。我们将各知识群的高频词数据导出,得出了高频关键词和前沿知识群。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前沿知识群1中,performance(成绩)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出现频率达到180次,它也是3种期刊所有关键词中的第1高频词,其他的高频词还有sport(运动)、soccer(足球)、players(运动员)、skill(技能)、home advantage(主场优势)、decisions(决定)、basketball(篮球)、expertise(专门技能)、acquisition(获得)等。从这些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如何提高运动成绩是体育科学研究者最为关注的课题。这一方面说明随着以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为核心的现代奥运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或地区对金牌的争夺更加重视,如何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成为当今

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前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当今时代,运动成绩的提高越来越需要体育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支持。此外,体育学者们对足球、篮球和游泳等项目的心理学研究颇为关注,其中主要涉及运动员技能获得、主场优势与成绩的关系等。图谱显示,与知识群1联系最为紧密的是知识群2。知识群2几乎全是关于心理学的关键词,高频词包括knowledge(知识)、skill acquisition(技能获得)、task(任务)、intervention(干预)、motivation(动机)、self-efficacy(自我效能)、achievement goals(成就目标)、anxiety(焦虑)、education(教育)、coaches(教练)、intrinsic motivation(内在动机)、perceptions(认知)、stress(应激)等。

上述两个知识群的高频词充分体现了运动的心理研究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获得理想竞技表现(peak performance)是所有运动训练与体育比赛的目标,也是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现实目标。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多是优秀运动员,也有青少年运动员;它也研究群众体育中的心理学问题。各国体育界近年来对运动员心理训练和运动员的心理选拔越来越重视。因为在运动水平越来越接近的竞赛中,心理因素对竞赛的胜败往往起决定性作用,致使心理测量和心理诊断学被广泛运用,各种心理训练方法不断出现。特别是在奥运会中,运动心理学在运动员的心理咨询和训练等应用服务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虽然我们还不能根据当前的高频关键词来断定2008年奥运会是促使运动心理学研究成为2005年以来的研究热点,但还是能判断出心理学研究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并越发变得重要。

研究前沿知识群3出现的高频词包括:children(儿童)、exercise(锻炼)、adolescents(青少年)、youth(年轻人)、fitness(健康)、energy expenditure(能耗)、physical aetiv-ity(身体活动)、health(健康)、(reliability)信度、responses(反应)、statistical-methods(统计方法)、validation(验证)、validity(效度)等。如果排除exercise(锻炼)、sport(运动)、physical-activity(身体活动),children(儿童)是第二高频词,出现频次达到了53次。可以认为,儿童是当前国际体育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图谱也显示了青少年和年轻人的健康问题与锻炼问题是国际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随着儿童与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流行,它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1世纪全球性公共卫生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有2200万5岁以下儿童超重。儿童超重与肥胖很可能带进青少年和成人阶段,并引发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探究其原因,不健康的饮食和缺少身体活动是造成这一全球性问题的两大主要原因。在意识到饮食和身体活动对预防、治疗肥胖以及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后,世界卫生组织于2004年5月通过了“关于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全球策略”,这个策略包括4个主要目标,分别是(1)通过公共健康行动减少由不健康的饮食和缺少身体活动造成的慢性疾病危害;(2)增强对饮食、身体活动促进健康的意识和理解;(3)形成并实施全球性、地区性、全国性的政策及行动计划以促进所有部门持续地、全面地和积极地参与改善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4)加强有关饮食和身体活动的科学研究。高频词图谱可以表明,从2005年开始至今,世界各国的体育科学研究者利用本专业的优势,积极投入到身体活动与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的课题研究中。

2009年12月15~17日,在世卫组织与法国卫生和体育部合作组织下,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世界卫生组织以人群为基础的儿童肥胖症预防战略论坛暨技术会议”,旨在针对导致发生儿童肥胖多重因素,提出各式各样可能的解决办法,形成预防儿童肥胖症的指导意见。可以预见,身体活动与儿童青少年健康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

研究前沿知识群4中的高频关键词有fatigue(疲劳)、poweroutput(功率输出)、electromyography(肌电图学)、power(爆发力)、heart-rate(心率)、oxygen-uptake(摄氧量)、competition(竞技)、success(成功)、endurance(耐力)、exercise intensity(锻炼强度)、athletes(运动员)。这些关键词说明运动生理学研究是近年来国际体育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在现代体育科学发展史上,运动生理学是人们最早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学科之一。19世纪,英国生理学家研究了人体在肌肉运动过程中的一些生理学机能特点,至今它一直是体育科学主要研究领域和基础学科,它关注人体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及规律,探讨人体运动能力发展和完善的生理学机理,因而是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中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从上述的高频关键词来看,当今国际体育科学界以探讨运动训练中的生理机制为主,而运动疲劳是最受人们关注的研究前沿,它是这一知识群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频次为33次。自从莫索19世纪开始研究疲劳至今的一百多年里,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运动性疲劳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整个科学水平的迅猛发展,各种先进实验仪器、手段不断问世,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有了长足进展,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我国在运动疲劳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田野教授主编的《中国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就全面总结了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此外,肌电图也是国际体育科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肌电图是研究肌肉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测定肌肉的生物电活动,可以分析肌肉的生理学特性。肌电图研究起源较早,但它作为运动生理学研究中传统的实验工具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肌电图学进展的非常迅速,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这项检查已被公认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肌肉疾病必备的客观检查手段,是其他任何检查都不能替代的一项检查。

研究前沿知识群5中的高频关键词有:recovery(恢复)、human skeletal-muscle(人体骨骼肌)、metabolism(新陈代谢)、perceived exertion(自感用力度)、carbohydrate(碳水化合物)、endurance performance(耐力

成绩)、prolonged exercise(时间延长)、blood lactate(血乳酸)、strength(力量)等。通过这些高频关键词可以发现,这个知识群是有关疲劳与恢复的研究领域,尤其对strength(力量)和endurance(耐力)等体能类项目而言,它显得尤为重要。运动后的疲劳诊断和体能恢复是提高运动水平的重要保障,而运动员疲劳及机能状态监控的方法是关键。自感用力度、碳水化合物等营养补充、延长时间的强化治疗都是恢复的主要方法。

知识群6包含的的高频关键词有:kinematics(运动学)、kinetics(动力学)、biomechanics(运动生物力学)、test(测试)、model(模型)等。这些高频词表示起步较早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仍然是体育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动力学和运动学是生物力学的理论基础,因而在图谱上它们3者的关系密切。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体育学科,当前,国际体育学者主要关注该学科在女性运动员、足球运动员、板球项目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动力学测量和模型的建构。

知识群7的高频关键词是gender(性别)、injuries(伤害)、impact(影响)、rugby(橄榄球)等。这说明国际体育学者尤其关注橄榄球运动的损伤与性别差异的问题。橄榄球运动中,运动员在肢体接触上较为激烈和频繁,且动作幅度较大,较其他球类运动容易发生伤害。近几年来,橄榄球运动发展迅速,使其在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1届全会上获得通过,正式成为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而女子橄榄球运动是一个起步较晚的新兴项目,第一届世界女子橄榄球锦标赛于1991年举办。起步较晚加上女子橄榄球运动员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诸多方面与男子运动员存在差距,使得女子从事橄榄球运动时的损伤问题备受各国体育学者的重视。除了上述7个主要的研究前沿领域外,当前国际体育学者们还在网球准确性、游泳协调性等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

体育科学研究篇9

关键词:体育院校;技术物资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756-04

Research on Sports Colleges' Technology Resources

HOU Xiangqian

(Capital Construction Office,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data, expert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management of sports colleges' technology resources is deeply researche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oad of the further reform of sports colleges' resources and provide reasonable references for scientific management.

Key words: sports colleges;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resources

体育院校的技术物资工作是保证学校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由于体育类院校所涉及的物资种类、数量繁杂,要做到有条不紊还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作保证。因此若能专门针对体育院校,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将丰富技术物资研究领域,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全国体育类高等院校的物资管理工作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分析法 通过研读相关著作,查阅政策法规性文件,搜集与高校技术物资工作有关的统计材料以及体育院校的相关资料,翻阅各学术期刊的论文,掌握前人的研究水平和最前沿的理论状况,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调查法

1.2.2.1 专家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先后采访了部分体育院校技术物资管理人员,获得各校在技术物资管理中最新的思路、观点和实践经验,集中了各方面的思想精华,为论文的研究内容和问卷设计打下了基础。

1.2.2.2 问卷调查法 在访谈的基础上,按相关原理设计问卷,问卷发放前进行了问卷的专家效度检验,符合问卷研究要求,后采用“再测法”向2所学校先后发送该问卷,两次问卷相关系数:Rxy=0.97,P

1.2.3 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通过微机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运用Excel7.0电子表格进行处理,并对部分统计结果进行重复运算,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另外还采用了SPSS社会统计软件包的统计分析方法。1.2.4 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将采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推导出相应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而科学的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管理体制 高校技术物资管理体制主要是指高校技术物资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高校整体教育工作总目标的组织保证。它具体表现为负责高校技术物资工作的领导机构和组织。

2.1.1 机构与建制 为保证教学、训练、科研的物资供应,保障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在被调查的体育院校中都设有一个负责物资供应与管理职能的部门,但由于学校规模不同,机构设置分为科级建制和处级建制两种。

图1表明,各校物资工作隶属的处级单位各不相同。其中4所院校把物资设备科与场馆科放在一个职能处中,即把物资管理和场馆管理共同作为主要工作职能,如北京体育大学的资产管理处包括设备科、场馆科、房产科和后勤办公室。

由此说明,体育院校物资部门的隶属关系还比较混乱,表现为物资管理属性不清。

混乱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名称差异较大,同样是物资管理,各校处、科的名称五花八门(图2)。

总体来看,虽然名称、归属和建制不尽相同,但各体育院校物资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基本一致,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实验室器材设备管理、设备采购、行政办公设备、家具管理、场馆设施及体育器材管理及场馆维修保养维护等,后面将做具体分析。

2.1.2 现行体制及运行机制 高校技术物资工作的现行体制及运行机制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公司型、一处两制型、承包型及管理服务型。通过全国143所高校调查表明,管理服务型占61.1%,一处两制型占27.8%。但体育院校的现行体制与全国相比有一定差距,即85.7%属于纯管理服务型,只有14.3%的学校拥有自己的经营公司,属一处两制型。

作为物资部门应该更多地引入经营机制,利用自身优势,尤其是体育院校应发挥其体育特色,利用国家政策创办公司,从而使学校、用户、物资部门三者均能得益,还能减轻学校负担。

统计表明,无公司的12所学校其业务经费和人员经费全部来自学校,而拥有自己公司的2所学校中,其业务经费和人员经费是部分自筹,部分划拨。可见采取一处两制有利于搞活经济,提高效益,为学校减轻负担。

2.1.3 管理职能范围 高校物资工作主要包括物资计划采购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物资仓库管理、在用物资管理和实验室管理等,其中在用物资管理贯穿设备寿命期的全过程,包括使用、维修、调剂、报废等综合管理。表1反映出,体育院校物资部门的主要工作还是固定资产管理、设备采购供应和在用物资管理(包括维修、调剂、报废)等。

2.1.5 队伍建设 搞好物资供应与管理工作,还要建设一支思想稳定,业务素质高、年龄、知识结构合理的管理队伍,而体育院校人员素质、文化水平还跟不上客观发展的需要。据统计,体育院校技术物资部门人员大专以上只占到23.7%(图3)。

另外,14所学校中,属于干部编制的人员仅占21.5%,大部分工作者都是工人待遇,占40.4%。要提高管理水平,必须具备高文化素质的管理干部。雇佣大量的临时工也是物资部门的一个特色,在体育院校物资管理人员中,有38.1%的临时工成分。

14所院校的处、科人员编制差异也很大,物资工作归处级编制的体院中,现有人员从8到31人不等,科级建制的人员从2人到16人不等。这种差异与工作职能有很大关系,职能多者,相应编制也多。

在工资待遇日益与职务、职称或技术级别挂钩的今天,物资部门人员正因为工人多、学历差,所以福利待遇还比较低,平均分值只有2.36分(表3)。待遇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体育院校物资部门还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改革力度不够,经营开发意识还不强。

2.2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的科学管理

2.2.1 采购管理手段 首先,必须制定科学的物资计划,加强计划管理。调查表明,体育院校中能编制年度设备采购计划的学校不多,对于这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不到六成的学校采用。因此,要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行,体育院校的计划管理需要加强。

其次,要多采用集团采购。由于集团采购的批量大,可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更完美的质量和更好的售后服务。但调查表明,体育院校采用集团采购手段的学校并不多,只占42.9%。

再次,要签定订货合同,这是保证高等学校物资部门采购订货顺利进行的一种重要手段。体育院校经常签订合同的学校仅占71.4%,仍有28.6%的学校选择偶尔签或从不签,说明还有少部分学校没有掌握物资采购的经济方法。

2.2.2 固定资产管理手段 在固定资产管理中采取计算机管理手段的学校有85.7%(表4)。但这一比值并不高,毫无疑问,物资部门必须用计算机管理固定资产。目前各高校的固定资产少则一两千种,多则上万种,台件、金额都不是小数目,如果仅凭原始的手工记帐,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并且准确性和可靠性会大打折扣。而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严谨的逻辑判断能力,能使帐务处理的差错率大大下降,从而使整体工作的质量向前迈了大大的一步。因此,对于还未采取计算机管理手段的体育院校应加紧改善。

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修理是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客观要求。但在体育院校中,配备专项维修经费的学校只有429%,配备专职维修人员的学校也仅占28.6%,说明体育院校对设备的维护保养还不够重视。所以有必要要建立一支维修队伍,承担起全校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以提高物资部门服务质量。

2.2.3 物资仓库管理手段 仓库是储存和保管物资的场所,仓储业务的组织管理主要是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服务。调查表明,有78.6%的体育院系设置了专门的物资仓库,但这一比值并不高。作为物资管理部门,设立物资仓库是必须的工作。在实际仓库管理中,只有28.6%的学校提供库存物品价目表,这种方式对提高服务水平很有帮助,但采取此方法的学校太少;同样,能采用计算机管理仓库物资的学校也很少,只有214%;能设置设备样品展示柜台的只有7.1%。从这些数字反映出,仓库管理的手段还比较落后,服务意识并不强。

另外,出租出借体育器材或服装的学校占35.7%,这项业务虽然比较繁琐,但具有为师生提供服务的特色,包括面向校外服务,既能获得部分经济效益,又可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可以说,体育院校拥有的体育器材和服装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优势资源,物资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加强服务意识,丰富管理手段。

2.3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部门面临的困境和发展前景

2.3.1 面临的困境 问卷的最后请管理者评价本部门所面临的困境,对于物资管理工作难点,经费太少排在第一位(表5),成为物资部门普遍困境之一。因为没有资金的保证,一方面很难激励职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无法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无法通过学习、考察或交流获取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若想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资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排位第二的难点是人际关系协调。物资部门尤其要重视与校内有关单位的协调,通过有效的措施,使自己的集体成员之间以及与其它部门之间做到相互配合、互相协作、互相支持和互相理解,形成一个密切的人群关系,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

第三个难点就是缺乏更先进科学的管理方式。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高校物资部门要有时代的紧迫感,在思想上必须重视管理,遵循科学规律,在物资管理中必须掌握了解管理理论、经济理论、商品流通及物资流通等经济知识,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贯穿整个管理工作当中。

在人员管理难点中,高居榜首的不是人员素质和待遇,反而是编制过少,这与机构精简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表6)。全国高校物资部门调查也反映出过分地精简人员会使繁重的技术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在学校有名无实,管理工作将得不到正常开展。物资部门往往由于待遇不高、地位不高、学校不重视等因素,很难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都不够的情况下,确实很难开展工作。

2.4.2 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扩招以及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政府对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强,高校年度设备购置经费正在大幅增长。从近3年内设备购置经费情况表可看出,体育院校近3年的设备投资金额也在迅速增长,平均1999年比1998年上涨27.23%,2000年比1999年上涨78.33%(图4)。相信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今后体育院校的设备经费将进入高度增长时期。这些都对物资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的14所学校,有8所正在响应政府号召,进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但在问到设备部门是否应参加后勤社会化改革时,有78.6%的学校认为不应该(表7、表8)。这就更加说明物资工作绝不能等同于后勤工作,兼有教学、科研、服务、管理、开发等特性,与伙食、运输、财务、教务等工作有本质区别,不管把物资部门放入哪一类部门都不尽合理。只有建立处级建制的物资管理部门才更有利于搞好供应与管理工作,既发挥物资效益,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难怪许多老师在问卷最后大声疾呼,物资部门一定要统一管理学校国有资产,放入学校行政机构当中,与总务、后勤、财务、教务等工作脱离开,真正发挥物资管理主渠道作用。所以在体育院校物资工作还不甚完善的今天,物资统管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在物资管理工作日益重要的今天,相信各体育院校的物资管理会更加完善,统一归口管理应是不争的发展趋势。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部门的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机构与建制上比较混乱,表现为名称不统一,归属不统一,在运行机制上改革力度不大,基本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作职能范围则与其他高校基本一致,但体育院校特征并不明显,制度建设不够健全,队伍建设比较落后。2)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管理手段明显不足,采购、维修、仓储等科学管理手段欠缺,尤其是服务意识差,没有突出体育院校的优势与特色,未能很好地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部门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经费不足,人际关系协调困难,以及缺乏科学管理手段。另外,人员过分精简也非常不利于物资部门的发展。面临后勤社会化的新形势,物资部门更应把握住方向,对物资设备进行统一归口的管理。

3.2 建议

1) 体育院校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物资供应和管理部门。2)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工作的管理体制应进一步改革。首先,在机构设置上,要有一个名称合适,机构健全,物资供应与管理职责全面的部门,代表学校面向市场及用户,协助主管校长统筹安排,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抓好技术物资的供应管理工作。其次,要坚持供管结合、服务为本的运行体制,既担负起管理职能的服务,又负责经济效益的服务。第三要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度内容要涉及到采购、管理、招标、验收、使用、效益、人员、职能等全方位。最后还要有一支团结战斗的管理队伍,在领导的指挥协调下建立一个结构合理、通晓政策、精通业务、技术完善、服务优质、团结协作的班子。3) 体育院校必须树立科学管理的新观念,改革传统的管理方法,重视运用计算机、网络、项目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动态管理、价值工程等多种现代化管理技术与手段,实现物资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4) 体育院校物资部门要切实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主动拓宽服务内容,全心全意为教学、训练和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振道,等. 高校技术物资供应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和评价[J].高校物资,1995(1).

[2] 吴书祥,等. 简论高校技术物资归口供应管理的合理性[J].高校物资,1995(1).

[3] 张柳华,等. 高校物资供应与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2.

[4] 张保生,高等学校技术物资工作的内涵[D]. 北京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3.

[5] 邵勇,高校技术物资工作内涵的探讨[D]. 北京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3.

[6] 邵勇,高校技术物资工作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及原因[D].北京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3.

[7] 研究课题组.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效益评价标准的研究[J].高校物资,1998(8).

体育科学研究篇10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回顾及取得的成绩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将成为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未来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项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大力发展与完善研究生教育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综观各国的研究生教育,可以看到三个共同特点:其一,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其二,研究生教育与本国的学位制度密切相关,以培养高学位人才为主要目标;其三,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生 产力和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而体育科学研究生的教育同样也决定了它在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体育科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在旧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生教育几乎没有。新中国成立后,逐步重视体育科学研究生教育。1955年至1961年间,在少数高校共招收研究生160多人,其中大多数是“师资研究生”。1962年,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北体等部分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开始正规培养3年制研究生,成为新中国立足国内培养的第一批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1966年,由于“”,研究生教育事业中断达12年之久。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生教育真正较大的发展,是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学位制度之后。经过20余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体育科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在我国的体育事业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

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一大批急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截止2003年底,我国共培养出4000余名硕士、300多名博士。这些博士和硕士中的大多数人锐意进取,勇于开拓,成为体育战线的骨干,在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学术水平、组织管理才能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而且为我国新世纪体育的发展和知识创新打下人才基础。

推动了高等学校和体育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以及体育教育工作,由于体育科学研究生的培养造就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极大地带动了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为我国竞技体育的提高和社会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具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高等院校和体育科研机构近几年的重要的体育科研项目80%以上是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参与完成的。同时大批的研究生毕业以后充实到教育第一线,大大地提高了我国体育教育水平,特别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促进了竞技体育训练水平提高和训练科学化,竞技体育肩负着为国争光的重任。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了大批竞技体育人才,许多教练员接受了研究生教育,许多研究生也走向了竞技体育管理的岗位,这极大地促进了竞技体育训练水平的提高和训练的科学化。

新形势下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生学位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

培养目标多元化:体育科学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培养适应体育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且还负有培训、提高在职人员水平的责任;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更好地挖掘人的发展潜能,赋予学生更强有力的生活能力。

培养规格多元化:21世纪对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科学研究生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培养各种规格的人才。如在硕士层次有侧重学术研究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有侧重实际应用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等。有学术学位、专业学位、课程硕士学位等。

培养方式多元化:全脱产全日制学生、半脱产半日制学生、不脱产在职培训生等,企业委托学校培养人才,学校走进社会,为社会“量身定制”培养人才等多种方式。

培养单位多元化:研究生培养可以由社会中的各层次单位承担,可以是国家隶属的高等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可以是各省政府隶属的高等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

学科结构多元化:体育科学的学科的发展不能单一纵向发展,要做到从综合到专业,从专业到综合,学科结构要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现象,并不断吸收其它边缘学科的新知识,具备强大的创新潜力。

研究生教育的个性化

学校教育个性化:培养单位的多样化,学校之间的竞争使学校教育更加具有个性。学校在自主办学的条件下,更加注重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包括学科特点、学风特点、教育特点,特点是学校的优势,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个性。

导师指导个性化:每个导师都有在某个领域或几个领域长期研究的实践、经验和成果,都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导师在指导学生中更多地将这些体会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更多地体现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以及特殊的指导方式。

学生自我定位个性化:当代的学生生长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他们都在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志向把握着时代的脉搏,自己定位和设计自己已经成为一种风尚,他们的眼光可能不仅仅限于体育领域而是全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化也符合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

教师国际化:教师不仅国内聘请,也可以在世界各国聘请。这种教师的国际间相互聘任,增加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力,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北京体育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学校就聘请了国外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担任本校研究生的导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内容国际化:现代信息的高速发展使教学内容成为一种共享资源,学生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获取国外最新教学内容。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现在已尝试用国外最新的教学版本来进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

学习场所国际化:研究生的培养使不同国家的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课程学习、实验、论文都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完成,特别是对于像体育MBA的培养上,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同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根据课程的需要在不同地方分别完成,各方导师分别指导不同的学习阶段。

学位国际化:人才竞争使学位质量成为国际上认可人才的一种标志,国际间学位的相互认同,加快了人才培养的步伐,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减少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观念国际化:开放的研究生教育,教师、学位以及学习场所的国际化,学术氛围的自由化使人们的观念日趋国际化,必然会使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生教育的观念和思想同国际接轨,做到真正的国际化,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生教育所应采取的策略

建立适应体育发展需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21世纪体育的发展对教育的依赖性更加显著,已经使体育教育的步伐显得更加滞后。研究生教育就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体育科学研究生不仅要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还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不仅要为在校的学生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还要为在职人员开辟更多的教育渠道;在我国目前条件下,体育科学研究生的教育,应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加强各种评估、监测的科学性、公正性、适时性,以满足人们对接受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和市场对研究生人才的需求。

扩大培养院校的自主办学权,实行分层次办学,办出特色

体育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多元化已经形成一种竞争格局。只有给予培养院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才能体现一种公平的竞争原则。要在这种竞争中取胜,各院校就会给自己寻找一个准确的定位,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办出各自的体育教育特色。同时也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梯度、层次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促进各培养院校的学科调整和师资优化,从而使各院校在办出特色的同时提高了体育科学整体的办学水平。

建立人才素质与拔尖人才培养的教育机制

人才是培养出来的,这需要社会环境、教育机构、教育者、受教育者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本人的主观努力。体育研究生教育则应遵循本身的发展规律,创造一种适合本学科教育的教育机制和管理体制,特别是在研究生的培养上更应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加大培养力度,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培养拔尖人才。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