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超声诊断学十篇

时间:2023-12-02 15:34:00

血管超声诊断学

血管超声诊断学篇1

[关键词] 肝脏血管瘤;腹部超声;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5-117-02

B Ultrasonic Diagnostic Value ofLiver Hemangioma

WANG Sufen

Department of Ultrasonograph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Taizhou in Zhejiang Province,Taizhou 31802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Abdominal ultrasound in diagnosis about Hepatichemangioma. Methods There were 120 patients with Hepatic hemangioma checked the livers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10,they were tested by GE LOGLQ7 3.5C. The probe frequency of 3.5mHZ and applies the Bright speed elite GE16 CT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feature of Hepatic hemangioma ultrasound figures:The strong echoes of 90 patients(75.00%), and the weak echo of 17 cases(14.17%),mixed type echo of 13 cases(10.83%),CT of Hepatic hemangioma diagnos(87.50%) was specificity higher than Abdomin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f 66.67%(P<0.05);The sensitiity of CT(98.21%) was higher than Abdominal ultrasound(96.40%),The accuracy of CT(97.50%) was also higher than Abdominal ultrasound 94.17%,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Abdominal ultrasound is the best selection method to examination Hepatic hemangioma consider the high accuracy and sensitivity.

[Key words] Hepatic hemangioma;Abdominal ultrasound;Value

肝内血管瘤是肝脏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直径较小时缺乏临床症状难以诊断。随着B超和CT等影像学检查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对其诊断及与其他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的意义,B超与CT各有其特异性,超声波检查仪器较CT等检查设备常用,可反复随访检查[1]。本文回顾性分析肝脏血管瘤患者的超声诊断资料,探讨肝脏血管瘤超声的图像特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120例肝内血管瘤患者的资料,年龄17~80岁,平均(42.45±12.34)岁,男54例,女66例,患者肝功能、AFP、AKP及γ-GT等均正常,除肿瘤巨大者,一般少有临床症状。经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16例,经临床综合诊断肝血管瘤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实施B超诊断和CT诊断。

1.2仪器与方法

①B超:采用GE LOGLQ7 3.5C腹部探头,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均为上午空腹检查,使患者取平卧或左侧卧位,将探头由下而上,由左向右,逐个肋间进行多切面检查,由肝左叶、右叶直至肝右肋下缘,密切观察整个肝脏及其包膜,寻找病变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其病变分布,使病变在彩色超声中能够较清晰地显示出来。②使用Bright speed elite GE16层CT,患者仰卧做正位定位像,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脏下界,层厚5~10mm,螺距为1.0,矩阵512×512,扫描时间1.0s,造影剂用优维显-300,总量为70~100mL,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2~3)mL/s。

1.3统计学处理

SPSS13.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的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取a=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肝脏血管瘤超声的图像特征:①强回声型90例(75.00%,90/120),肝内圆形或椭圆形呈回声增强结节,边缘清晰,见封三图1。②弱回声型17例(14.17%,17/120)。超声显像为边缘清晰或欠规则的弱回声占位,瘤体内可见网眼状或蜂窝状低密度透声区,见封三图2。③混合回声型13例(10.83%,13/120),超声显像为边缘清晰,形态规则或欠规则,肿瘤内部为混合回声,见封三图3。两种检查方法比较CT对肝脏血管瘤诊断特异性87.50%高于B超检查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的敏感性98.21%、准确率97.50%虽然也高于B超检查的96.40%、94.17%,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肝血管瘤发病率为1%~20%,占肝脏良性肿瘤的41.6%[2],组织学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瘤和毛细血管瘤4型,以海绵状血管瘤及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多见[3],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好发于幼儿,常多发,瘤体小,成人罕见;海绵状血管瘤常常单发,直径多在3cm以上,甚至大到占据整个肝叶,两种血管瘤病理组织学上相似,见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腔内充满新鲜血液,间质中有中等量的结缔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瘤体的中央或瘤体内散在分布的纤维瘢痕组织相当常见,偶可见到血栓或钙化[4]。

肝血管瘤大部分生长缓慢,临床无症状,多为查体时偶然发现,特别是近年来健康意识增强,单位集体体检逐年增多,因此发现此病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多数人员在发现此病后往往比较恐慌,认为诊断不能明确而要求去进行MRI检查甚至要求穿刺确诊,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5],因此需要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和进行鉴别诊断。B超作为一种无创的诊断性手段在脏器病变中广泛应用,超声检查肝血管瘤边界多清楚,典型者可在肿瘤周边见2~4mm厚的环状高回声带,呈“花瓣状”围绕,与周围肝组织和肿瘤之间均无间断现象,为“浮雕状改变”,具有较高特异性,有时可见肝血管瘤边缘有小管进入,呈现“边缘裂开征”等改变[6,7],B超声像图常常表现下列3种类型:①强回声型:最多见,本研究中为75.00%,超声显像肝内圆形或椭圆形呈回声增强结节,边缘清晰,其内部回声又可分均质与不均质,不均质内部回声可呈细小的网格样低回声,均质瘤体内部呈网格样结构的直径稍大。出现强回声型原因是血管海绵状扩张,血肿机化,静脉淤血膨大形成血管瘤或因肝内小血管发育异常,形成蜂窝状大小不一血窦,血窦间为纤维隔,间杂血管和胆管[8]。②弱回声型:弱回声型约占14.17%。超声显像为边缘清晰或欠规则的弱回声占位,瘤体内可见网眼状或蜂窝状低密度透声区。③混合回声型:占10.83%,超声显像为边缘清晰,形态规则或欠规则,肿瘤内部为混合回声,多为实质性不均匀强回声条索,斑片状形态不规则的大小不等液性暗区混杂,其后方多伴有轻度回声增强[9]。通过两种检查方法比较CT对肝脏血管瘤诊断特异性87.50%高于B超检查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的敏感性98.21%、准确率97.50%虽然也高于B超检查的96.40%、94.17%,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B超诊断敏感性、准确率较高。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对肝血管瘤的高准确率及敏感性,作为对肝脏占位的检出应为首选方法,易于反复动态观察,而且成像快,诊断及时,为临床医生决定治疗方案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但是对一些肝脏局限性占位病变的定性,需要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和随访观察,以便肿瘤的定性[10]。

[参考文献]

[1]李治安. 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28-1333.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629.

[3] 项明慧,任卫东.临床超声造影诊断图谱[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3.

[4]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8-61.

[5] 邱双健,樊嘉,陈培. 肝脏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J]. 肝胆外科杂志,2008,16(6):407-411.

[6] 吴乃森. 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 第2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82-84.

[7] 王玉红. 肝血管瘤彩超诊断的价值分析[J]. 当代医学,2010,16(7):68-69.

[8] 冯玉华,袁君君,陈超群. 肝血管瘤的超声影像学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0,4(30):99-100.

[9] 吕校平,司芩.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J]. 临床军医杂志,2009,37(2):323-325.

血管超声诊断学篇2

[关键词] 三维超声;胎儿;心脏畸形;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a)-0118-02

目前妇科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为心血管的畸形,相关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0.8%,而新生儿死亡率高达3%[1],为了探讨利用三维超声经三血管气管平面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总结了在本院用三维超声影像学技术,通过三血管气管平面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产妇560例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2010年1月~2012年11月在本院用三维超声影像学技术,通过三血管气管平面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产妇560例资料,产妇年龄24~35岁,平均(28.5±13.8)岁,孕期20~32周,所有产妇中孕早期有因感冒服用感冒药者24例,有过畸胎生育史的产妇3例,产妇羊水过多者7例。

1.2 诊断方法

三维超声影像学所用仪器为GE VOluson 730 Expert 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腹部二维探头,频率为3.0~7.0,配备RAB2-5L容积探头,频率为3.5~5.0。该探头能完成在二维、静态三维及动态三维扫查。

诊断中获得三血管气管平面图像的方式为:孕妇检查为平卧,其心脏四腔室观向胎儿的头测移动,同时略微向上方倾斜超声探头,观察主动脉弓和动脉导管共同连接在降主动脉上,而在此之前,动脉导管和主动脉弓的夹角为30°,主动脉弓行走方向为在气管前方自右向左,气管和上腔静脉在主动脉弓的右侧端,气管在后方而上腔静脉在前方,此形成的平面即为三血管气管平面(图1)。观察目标为三血管(肺动脉、主动脉和上腔静脉)位置关系,管径大小和血管数量。另外,还可以根据异常的平面近一步观察心内的结构有无异常现象,以便确定胎儿是否同时合并心外畸形现象。

1.3 血管管径大小标准

胎儿肺动脉主干的横径部分与升主动脉的横径部分基本相等(有的情况略大于),胎儿的胎龄越近满月,两横径的大小差别愈大。

1.4 确诊方法

对所有孕妇利用三维超声经三血管气管平面诊断胎儿心脏畸形后,其诊断结果与产后超声心动图结果或者尸检结果进行比较,以此来确定利用三维超声经三血管气管平面诊断的诊断准确率。

2 结果

三维超声对血管数量异常的临床诊断准确度为96.97%,对血管位置异常的临床诊断准确度为71.43%,对血管管径大小异常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为86.67%,具体结果见表1、2、3。

3 讨论

通常,在任何有畸形结构的胎儿中均会出现位置、大小等解剖学关系的改变,因此也会产生相应的超声影像学改变,气管、食管与主动脉的正常解剖关系为:主动脉弓位于气管和食道的前面,而降主动脉下行到食管的后面,而利用三维超声经三血管气管平面能够很好地反映这种解剖学关系的变化[2-3],这是本院利用三维超声对心脏大血管和气管异常进行判断的标准。

本组研究资料表明了利用三维超声经三血管气管平面诊断胎儿心脏畸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切面操作简单且易于显示和观察,在大量产前超声检查中能够作为基本筛查的切面,提高临床诊断和筛查效率[4-8]。

尽管该方法具有以上优点,但在临床检查实践中,笔者还总结了该法在诊断胎儿心脏畸形方面有以下不足之处:不能够充分显露出心脏内部的结构情况,不能很好地分辨出左右心室和心内瓣膜的情况,因此,如果要系统地完成对胎儿心血管畸形方面的检查,必须结合心脏的其他基本切面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 熊奕,王慧芳,吴瑛,等. 三血管气管切面对胎儿大动脉异常的诊断价值[J].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6):2270-2274.

[2] 王慧芳,熊奕,吴瑛,等. 胎儿三血管气管平面在胎儿心室发育不良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1):1738-1740.

[3] 陈琮瑛,李胜利,文华轩,等. 胎儿主动脉弓异常的超声诊断线索和方法研究[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1,20(6):478-482.

[4] 接连利,许燕,林振华,等. 胎儿完全性血管环的产前超声诊断研究[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1,20(8):696-698.

[5] 赵婧,杨家翔,周柳英,等. 超声三血管气管切面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的临床价值[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12(11):743-746.

[6] 孔潇玉,陆培明.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联合三血管气管切面对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特异性研究[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13(4):269-270.

[7] 黄松带,程红 柏桂森,等. 超声三血管气管切面在胎儿永存左位上腔静脉超声诊断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8(1):37-47.

血管超声诊断学篇3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血管超声;颈动脉狭窄;敏感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vascular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carotid stenosis, through comparing the sensitivity of cerebral angiogram and vascular ultrasound. Methods A total of 83 cases with carotid stenosis were diagnosed by cerebral angiogram and vascular ultrasound. Among them, there were 27 cases of moderate stenosis, 29 cases of severe stenosis, and 27 cases of carotid occlusion. The sensitivity of the two method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ensitivity between cerebral angiogram and vascular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carotid stenosis (P>0.05). The difference of the sensitivity in the diagnosis of carotid occlusion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erebral angiogram; Vascular ultrasound; Carotid stenosis; Sensitivity

当今,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 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其中, 颈动脉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并且该疾病十分容易出现进一步的恶化, 具有较强的顽固性, 需要及早发现, 及早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本院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患者, 采用了脑血管造影以及血管超声的方法进行诊断, 较好地判断了患者的病情,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83例, 其中男49例, 女34例, 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56.7±4.9)岁, 平均病程(3.9±1.6)年。83例患者中, 有27例为颈动脉中度狭窄, 有29例为颈动脉重度狭窄, 有27例为颈动脉闭塞。患者入院时并发的疾病类型主要包括了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 疾病症状为急性脑梗死以及短暂性脑缺血等。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超声进行诊断。所有患者首先采用超声诊断, 随后进行脑血管造影术。具体的诊断内容如下。

1. 2. 1 在进行血管超声诊断的时候, 使用的是飞利浦IE33超声诊断仪, 在进行超声扫查时, 超声探头的频率保持在8 MHz左右。扫查的主要部位包括了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以及颈外动脉等, 通过判断颈动脉的直径, 来分析颈动脉狭窄情况。

1. 2. 2 在进行脑血管造影的时候, 使用的是飞利浦INTEGRIS造影机, 对患者的右股动脉进行穿刺, 并使用猪尾导管进行颈动脉的非选择性造影。在完成了造影之后, 再进行双侧颈动脉的造影, 得到较为清晰的颈动脉图像, 从而判断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

在两种方法诊断完成后, 通过影像学图像, 来分析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 从而对颈动脉狭窄疾病做出最终的诊断, 得出诊断结果。

1. 3 评价指标 使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进行颈动脉狭窄情况的判断。在判断过程中的核心指标为狭窄率, 可以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狭窄率=1-D狭窄/D正常。

在上式中, D狭窄代表血管最狭窄位置的血管直径, D正常代表正常血管直径。将血管狭窄率为0判断为无颈动脉狭窄;将血管狭窄率不超过50%判断为颈动脉轻度狭窄;将血管狭窄率>50%, 70%,

1. 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过对诊断情况的分析判断与统计发现, 在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时, 各等级颈动脉狭窄敏感率均为100.0%;在使用血管超声诊断时, 中度狭窄患者诊断的敏感率为96.3%, 重度狭窄患者诊断的敏感率为93.1%, 颈动脉闭塞患者诊断的敏感率为81.5%。两种方法诊断的颈动脉中度狭窄与重度狭窄的敏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种方法诊断的颈动脉闭塞的敏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许多“富贵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比如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2]。以这类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症状为例, 一般情况下是因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而导致颈动脉狭窄病变。如果颈动脉的狭窄率达到了50%, 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脑血管症状,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3]。特别是出现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症状的时候,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 患者可能出现死亡的危险。因此, 在临床上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准确诊断十分重要, 可以很好地为早期治疗方案的制定起到指引作用。

目前, 进行颈动脉狭窄诊断最为准确的方法是脑血管造影, 通过这种方法几乎可以完全可靠地诊断出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 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良好的依据[4]。但进行脑血管造影, 却无可避免地会对患者造成损伤, 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这种情况, 在临床上大多可以采用血管超声诊断的方式来代替脑血管造影, 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 安全可靠, 简单快捷, 并且费用低廉。在当今的许多医院中, 由于血管超声自身所具有的多项特点, 该诊断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5]。

在本研究中, 对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采用了脑血管造影诊断以及血管超声诊断。从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 患者接受血管超声诊断时, 对于中度狭窄以及重度狭窄情况, 均能够得到较高的敏感率, 而对于颈动脉闭塞的敏感率较低, 还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由此可以看出, 血管造影诊断敏感性虽高, 但需住院、费用高, 是有创检查, 而且放射线对人体亦是有害的, 而超声检查可重复性强, 费用低, 无需住院, 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 所以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优于血管造影。

参考文献

[1] 刘韶瑞,骆荣江,李小敏, 等.颈动脉狭窄伴眼部缺血性表现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0, 26(4):310-313.

[2] 张善春,迟路湘.血管超声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4):408-410.

[3] 赵辉林,万杰清,曹烨, 等.三维黑血磁共振成像与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对比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3, 29(8): 797-800.

[4] 沈德娟,孙骏,叶靖, 等.血管超声与64排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 (24): 65-67.

血管超声诊断学篇4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肢血管疾病

在临床上,对下肢血管疾病的诊断首选彩色多普勒超声[1],该方法具有无创、简单、诊断的准确率高等特点。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手术的下肢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并对二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外科2011年1月――2011年12月诊断并收治的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44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7例,年龄42-78岁,平均(62±10.5)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并经病理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Envisor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 5-10 MHz,受检者取仰卧位检查髂动、静脉,股动、静脉,大隐静脉;受检者取附卧位检查动、静脉,胫后动脉、静脉。观察血管的管壁、官腔、是否有血栓及其周围结构,再以CDFI观察血管腔内的血流及管腔形态,以PW于血管中取样,以获取最大的血流频谱,观察频谱形态,并测血管峰值速度、频谱宽度及阻力指数等。记录病变的部位、长度、血栓的大小、栓塞的程度。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示:静脉扩张、迂曲,呈“蚯蚓状”或“包块状”,并向皮肤表面凸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示:血栓形成部位静脉血管增宽,管壁光滑,有无回声或均匀低回声的血栓,血流部分阻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示:下肢动脉内膜增厚,欠光整或不光整,局部可见大小不等的光斑,向管腔内突起,造成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甚至闭塞,血流通过明显狭窄处血流变细,形态不规则,呈花彩血流,流速增快,频谱增宽充填,失去正常三相波形态,闭塞血管壁增厚,内膜消失,无彩色血流显示,血流频谱引不出,狭窄远端的血管血流信号减弱,流速减低,脉冲多普勒显示为单相低速波型。

2 结 果

在44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明确诊断42例,诊断的准确率95.45%。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 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改变,下肢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血管造影检查和数字血管造影检查时以往诊断下肢血管疾病的金指标,但数字血管造影检查为有创、费用高,且技术含量要求亦高,现已逐渐被无创检查所替代[3-5]。据Baur等[6]报道彩色多普勒检查下肢动脉病变与动脉造影比较具敏感性为91%,特异性85%,总准确率为89%-97%,尤其对动脉以下病变优于动脉造影。国内文献报道,超声诊断下肢血管疾病的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99%[7]。本组资料的诊断准确率为95.45%。我们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到的静脉扩张、迂曲,血流部分阻塞,动脉内膜增厚,回声增强,管腔呈不规则性、多节段性狭窄及斑块形成的影像学表现与其血管所产生的病理变化是一致的。

总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伤、简便易行的检查手段,在定性、定位诊断下肢血管疾病方面有着独到的价值,且可以多次重复进行,无检查的禁忌症。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诸如体形肥胖、肢体坏疽者,探测会受到影响,对观察血管全貌不如血管造影,并且检测过程中应注意一些技术因素,如探头的压力、声束与血流的夹角,彩色增益的调节等。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834.

[2] 陈俊华,范宁.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下肢血管狭窄性疾病的临床价值[J].中国厂矿医学,2008,21(1):87-88.

[3] 江涛,罗慧军,陈梦宇,等.彩色与能量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对下肢血管疾病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4):78-79.

[4] 栗翠英,胡建群,叶新华,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血管疾病急诊检查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1A):2234-2236.

[5] 沈孝萍,李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血管疾病的价值[J].实用临床医学,2008,9(10):103.

血管超声诊断学篇5

方法:对98例疑似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均行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在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特别是对闭塞动脉和颈动脉高度狭窄的诊断过程中;多普勒血管超声的动脉斑块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血管造影检查,特别是对位于颈动脉交叉出的斑块。

结论:多普勒血管超声和血管造影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作用较一致,在动脉斑块的检查方面超声检查具有优势。

关键词: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DSA颈动脉狭窄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1-0074-02

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因素之一,颈动脉狭窄与多种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联系,也是心脏手术在围手术期出现脑部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早期准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都具有重要作用,多普勒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都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无创性血管检查技术,联合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对血管造影和血管超声检查的作用对比,评价两种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随机选取98例,其中男女患者分别为71例和27例;年龄为34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8±3.5岁;对上述患者均进行颈部血管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两次检查的间隔时间小于一周。

1.2研究方法。

1.2.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检查应用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飞利浦2300型颈动脉造影机进行,患者采取平卧,经局部麻醉后,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置入6F导管行左右冠脉造影,部分患者行心室造影,主动脉弓部在导丝引导下使用6F猪尾导管进行非选择性多角度颈动脉造影,观察主动脉头臂干的分支情况;在此检查基础上,在选择5F导管对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行选择性造影,以正前位、侧位为主,观察是否有狭窄以及狭窄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1.2.2超声检查。检查使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LORIE11多普勒检查仪,由超声技师独立操作完成,结果采用双盲评定。嘱患者呈头切侧位,完全暴露颈部,经胸锁乳突肌检查颈动脉,探头频率设置为10至15MHz,经纵横切面自下而上分别检查颈总动脉,分叉部以及颈内外动脉的内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情况。记录阻力指数以及最大流速、末期流速等指标;对于观察到的动脉内斑块,记录下数量、位置以及回声特性等指标;用颈内动脉狭窄度评定观察到的颈内动脉狭窄情况。

1.3诊断标准。

1.3.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标准。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计算标准,将颈动脉狭窄分为四个标准,分别是:一度狭窄(1%~49%)、二度狭窄(50%~69%)、三度狭窄(70%~99%)、完全闭塞(100%)。狭窄度的计算方法为:(1-狭窄处的直径/正常远端直径)×100%。鉴于目前对颈动脉内斑块无统一诊断标准,本研究只采用颈内动脉血流信号的局限缺损为依据。

1.3.2超声检查诊断标准。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参考了北美放射年会2005年制定的检测标准[2];对于颈动脉内斑块的诊断,采用全国第五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将内膜厚度大于等于1.4mm并有管腔的局部隆起和向内突出视为有内膜斑块存在。

1.4统计学方法。各组数据经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采用Kappa检验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在狭窄度诊断上的一致性。小于0定为无联系,0~0.2定为弱一致性,0.21~0.40定为轻度一致性,0.41~0.60定为中度一致性,0.61~0.80定为高度一致性,0.81~1为一致性强最强。采用X2检验对颈动脉不同部位的斑块检出率进行比较。

2结果

对98例患者的350条血管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多普勒超声检查,阳性一致率高达88.9%,具体结果参见表1。多普勒超声诊断动脉斑块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参见表2。

3讨论

本组结果提示血管超声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率高但特异度低,对于轻中度狭窄的敏感性较低,容易产生漏诊,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多普勒超声可以实时显示狭窄部位的流速流量波谱,无创,直观且费用低廉,与DSA相比较具有明显优势,因此适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本组研究采用kappa检验两种检查手段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种手段具有高度一致性,特别是在中重度狭窄的情况下,K值分别为0.75和0.83。综上所述,随着超声设备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血管减影数字造影与超声对于诊断颈动脉狭窄已有很高的一致性,将DSA与超声技术相结合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血管超声诊断学篇6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1]。随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应用,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本文通过分析乳腺癌的二维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探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65岁,以乳房扪及包块就诊。

1.2 方法

采用惠普10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 MHz,孕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前胸,先用二维超声观察肿块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和钙化情况,肿块纵横比以及后方和侧方声影,再观察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了解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形态和分布,记录血流分级[2]:0级,病灶内无血流;Ⅰ级,少量血流,病灶内见1~2个点状或细棒状血管; Ⅱ级,中量血流,可见3~4个点状血管或1条重要血管,其长度可接近或超过病灶半径; Ⅲ 级,丰富血流,见5个以上点状血管或2条较长血管。

2 结果

影像学表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衰减,发现针尖样钙化,纵横径比值>1,血流信号较多,以Ⅱ~Ⅲ级为主。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符合诊断者27例(84.3%),误诊5例(15.6%),均误诊为纤维瘤,病理检查结果为浸润性导管癌。

3 讨论

二维超声检查可了解乳腺肿块的形态和边缘及内部回声情况,乳腺癌多表现为:(1)肿块内部回声不均,病理学基础为癌组织的易坏死性。(2)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不整齐,呈蟹足状或菜花状,其病理学基础是肿瘤纵向浸润性生长为主[3],且各部分的生长速度不同。(3)癌细胞的聚集及癌组织内间质致使声能吸收造成后衰减。(4)癌细胞脱离正常组织平面使肿块纵横径比值>1。(5)侧缘有不规则的强回声晕,边界回声被认为是恶性肿瘤诊断的关键,其病理学基础是肿瘤向周围浸润以及肿瘤引起周围组织纤维化、胶原增生[4]。(6)癌组织内变性、坏死和钙盐代谢失调形成针尖样钙化,针尖样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极高,一旦发现,提示恶性的可能性极大。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的病理学基础是恶性肿瘤释放一种血管生长因子,刺激血管生长[5]。本组病例血流检出率为81%(26/32),以Ⅱ~Ⅲ级为主。乳腺癌的血流信号比良性肿瘤的血流信号检出率高且丰富,所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超声诊断乳腺癌的局限性:对于早期体积较小,向周围浸润不明显,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的乳腺癌,由于其与良性病变的影像交错现象,使超声诊断较为困难,本组有5例误诊为纤维瘤。综上所述,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武正炎.国外乳腺癌诊治指南解读[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2):25-26,32.

2 杨光,贺彦荣,刘佳,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研究小乳腺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量化指标的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7):501503.

3 李安华,韩峰,熊永红,等.乳腺间质内纤维结构改变对乳腺肿瘤诊断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4):303.

4 夏罕生,刘利民.乳腺肿块灰阶超声图像分析[J].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2,11(3):183184.

血管超声诊断学篇7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经胸超声心动图; 血管超声

中图分类号 R56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6-0069-02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各种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急性肺栓塞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容易误诊、漏诊,病死率很高[1-2]。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早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和及时治疗,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心血管超声对患者进行诊断,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12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均是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35~75岁,平均(54.6±3.1)岁。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在活动以后出现胸闷和心慌以及气短、呼吸困难、全身乏力、咯血、咳嗽等症状。在治疗之前,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和核素肺灌注扫描以及通气显像、64排螺旋CT肺血管显像等检查,最后确诊患者为肺动脉栓塞。

1.2 仪器和方法

1.2.1 仪器 Philips IE33、GE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S5-1;频率:1~5 MHz。周围血管的探头频率:5~12 MHz、3~11 MHz。

1.2.2 方法 让患者处于平卧位或者左侧卧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选择心脏左室长轴切面和心尖四腔切面以及大动脉短轴切面、剑下四腔、心室短轴切面。对患者的右心系统进行仔细观察,同时对主肺动脉和左右分支动脉的大小和形态以及是否有栓子进行观察。使用频谱多普勒对三尖瓣返流量和返流速度进行观测,并且根据测量值对肺动脉压力进行评估,此外还需要对肺动脉血流速度、加速和减速时间、右室射血前、射血时间进行测定。同时对患者下肢静脉是否出现血栓及其形态、发生部位和发生率进行检查。

2 结果

2.1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

有4例患者出现肺栓塞直接征象,其中有2例患者在其左肺动脉发现栓塞,为部分阻塞;还有2例患者在右房发现栓塞,栓子附着在患者右房侧壁,并跟随心脏搏动而进行轻微的摆动。肺栓塞间接征像:其中82例患者为右房右室出现扩大,室间隔向左室移位,同时右室/左室的比值增大。频谱多普勒表现:76例患者为三尖瓣返流。则通过直接或间接征象肺栓塞诊断率71.67%;其中有34例未能及时作出诊断,漏诊率28.33%。

2.2 下肢超声检查

在120例患者中,有74例患者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有52例患者为单下肢静脉血栓,6例患者为双下肢静脉血栓,14例患者为髂静脉血栓,在肺动脉栓塞患者中下肢深静脉栓塞检出率61.67%。

3 讨论

在临床上,由于肺动脉栓塞患者发病非常凶险,并且患者临床特异性非常差,很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情况,进而使得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时间得到延误[3]。引起肺动脉栓塞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血栓、骨髓及脂肪栓、空气栓、瘤栓、微生物及其他异物等[4]。其中以肺动脉血栓最为常见,肺动脉血栓栓子绝大多数系血栓栓塞,其中90%继发于下肢、盆腔等深静脉血栓形成[5]。

超声心动图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检出右心系统及肺动脉内血栓的直接征象及对右心系统血流动力学及解剖改变等间接征象进行分析,从而作出诊断,并可与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心包填塞及室间隔穿孔等急性心血管病相鉴别,同时还能够对急性栓塞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对一些疑似病例进行动态观察。此外,其还能够提供一些血流动力学变化信息,帮助临床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监测,同时对预后情况进行及时评估[6]。采用彩色超声对下肢血管进行检查,能给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提供有力的支持,并可通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间的鉴定,为鉴别肺动脉血栓新旧程度以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本组研究中,有4例患者出现肺栓塞直接征象,82例患者出现右房右室出现扩大,室间隔向左室移位,同时右室/左室的比值增大等间接征象从而诊断或高度提示肺动脉栓塞,诊断率71.67%;其中有34例无明显特异表现而未能及时作出诊断,漏诊率28.33%。下肢超声检查结果:在120例患者中,有74例患者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肺动脉栓塞患者中下肢深静脉栓塞检出率61.67%。其中本组未能及时作出诊断的34例患者中超声心动图无明显特异表现,考虑可能与起病时间短、栓塞累及面积较小有关。因此笔者的体会是,超声表现有间接征象的,应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超声心动图无特异表现,但是临床症状高度提示的也不能排除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应结合其他检查及动态观察。

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超声心动图、CT、MRI、核素肺灌注扫描、通气显像、肺血管造影等,肺动脉造影为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有创性及高风险,因此实际能完成此项检查的患者数量不多。胸部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简单、方便、没有创伤、价格低廉等优点[7-8],能够对患者反复、连续地进行检查,能够对多个指标进行测量,同时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但是,超声心动图对肺动脉远端的栓子难以发现,对肺动脉内血栓的直接检出能力有限,因此综合运用超声心动图及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可以提高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Torbicki A,Van Beek E J R,Charbonnier B,et al.Guidelines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00,21(16):1301-1336.

[2]程显声.进一步提高肺动脉栓塞诊断与处理水平[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0,23(9):517-518.

[3]丁颖,孙微,刘洁.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肺动脉栓塞[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3):117-118.

[4]刘延玲,熊鉴然.临床超声心动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38-250.

[5]刘延玲,熊鉴然.临床超声心动图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32.

[6]张红丽,何明艳,王晓霞,等.超声心动图联合外周血管超声在术后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J].武警医学,2010,21(11):1003-1004.

[7]刘巍,邸海燕,胡文宇.无创心血管超声在肺动脉栓塞与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2,9(7):104.

血管超声诊断学篇8

【关键词】超声诊断 彩色多普勒 肠套叠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广泛应用,超声诊断肠套叠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得到肯定。我科近年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2例肠套叠,分别经过X线空气灌肠复位及手术得到证实,诊断准确率达100%,为临床快速和准确作出诊断获得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我院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超声诊断肠套叠的病例42例,男33例,女9例,年龄4个月~8岁,平均年龄1.7岁。发病期间30 min~24 h,所有病例均未做钡餐及钡剂灌肠检查。

1.2 仪器设备 采用GE 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探头频率3.5 MHz~7.0 MHz,配工作站,适度调节彩色多普勒。

1.3 检查方法 患儿取平卧位,常规左右腹扫查,发现病灶后进行横切、纵切、斜切扫查,并配合体位改变实时观察。用CDFI观察包块周边及内部血流分布情况;进行脉冲取样。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 42例肠套叠病例超声检查均见腹部包块,28例位于右上腹部,10例位下于腹部,4例位于左侧腹部。包块形态规则,>3 cm~5 cm,套叠处的肠管横切面呈“同心圆”,纵切面呈“假肾征”。“同心圆“由外向内可分四层,轮廓光滑完整, 呈高回声,其内侧为较厚且多为不均匀的环形低回声带,再内侧为不甚完整的偏高回声和弱回声区, 中心区呈强回声或强弱混合回声,外层越厚,回声越低,表明肠套叠处肠壁水肿越严重。

2.2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结果 CDFI能检测到包块内肠系膜血管彩色血流信号的有力、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以帮助判断套入肠管肠壁血液循环的变化。本组42例,39例显示出肠壁血流信号,3例检测未到血流信号。

2.3 治疗及随访 CDFI检测出血流信号的39例首先选择X线气灌肠复位,34例复位成功,另5例经手术后发现合并息肉2例。合并憩室3例, X线气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3例检测未到血流信号的病例,手术中发现套入肠管呈黑色,切除肠管25 cm~35 cm,经病理诊断均为套入的肠管发生了坏死改变。术后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1 a~2 a,复发2例,纤X线气灌肠复位后未再复发。

3 讨论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1]。其病因尚未十分明确,常与小儿肠管解剖特点、畅功能失调及蠕动异常等有关。小儿肠套叠多出现于右侧腹部,本组右侧腹部肠套叠38例,其他部位肠套叠4例,按照肠套叠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回盲部型,此型最多;其次为结肠型;最少见为小肠型。本组回盲型36例;结肠型4例;小肠2例,结果与文献资料相符。超声诊断是一种快捷、无创伤、无痛苦的诊断方法,为肠套叠的及时、准确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肠套叠超声表现为较厚的低回声环套环征象,两者之间为强回声的黏膜层。套叠处的肠管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假肾征”,肠套叠的超声特征性改变为:包块形态规则,套叠处的肠管横切面呈“同心圆”,由外向内可分四层,轮廓光滑完整, 呈高回声,其内侧为较厚且多为不均匀的环形低回声带,再内侧为不甚完整的偏高回声和弱回声区,中心区呈强回声或强弱混合回声。套叠处的肠管纵切面呈“假肾征”,本组42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同心圆”征和“假肾征”,外层越厚,回声越低,表明肠套叠处肠管壁水肿越严重。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CDFl能检测到包块内肠系膜血管呈星点状的动脉血流信号[2],可以辨别套入的肠管是否发生坏死改变,本组3例检测未到血流信号,经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套入的肠管发生了坏死改变。可见CDFI的血流检测为临床治疗肠套叠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应注意与阑尾炎、胃肠道肿瘤等鉴别。超声诊断肠套叠,优点在于避免了X线照射,是一项无损伤技术,是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掌握肠套叠的“同心圆”、“假肾征”两个特征性超声表现,借助CDFI检测到包块内肠系膜的动脉血流信号,结合临床病史,不难对肠套叠做出正确的超声诊断,同时也可以辨别套入的肠管血运的动态变化。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肠套叠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参考文献

血管超声诊断学篇9

颈动脉硬化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属于非炎症变性疾病。本文为提高颈动脉硬化检出率,特选取90例此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硬化中的应用价值,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90例颈动脉硬化患者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43-81岁、平均(67.92±2.15)岁。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关于颈动脉硬化诊断标准;②对本次研究所需超声检查方法具有良好耐受性,意识清醒,可积极配合本次研究;③排除恶性肿瘤患者;④排除精神、免疫、血液、内分泌等系统疾病者;⑤排除生理特殊时期(哺乳、产褥、妊娠等)女性颈动脉硬化患者;⑥患者本人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必要时可指导其于本次研究前独立签署知情同意书(该协议由本院伦理研究会制定)。

1.2.2 检查方法90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定发生颈动脉硬化,指定高年资专业影像检查医师对其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器选用阿洛卡(ALOKA)公司提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α7)及配套线阵专用血管探头(7-12MHz),指导待检者取仰卧位且双肩垫枕,头颈后仰将颈部充分暴露,头部需转向待检查对侧配合检查。通过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动脉壁IMT(内膜-中层厚度)值判断是否发生颈动脉硬化,检查时需自颈动脉始沿血管走向实施横切、纵切扫查,检查内容包括双颈动脉分叉处、双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双颈内动脉颅外段。记录90例颈动脉硬化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与病理检查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2 诊断标准被检测者IMT检查结果符合下列任一项即可判断其发生颈动脉硬:①IMT值较邻近部位多0.50mm;②与邻近部位IMT比值为1.5:1.0;③IMT值不小于1.30mm;④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显示该处血管腔血流充盈缺损且面积不小于10mm2。

2.结果

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成功率100.00%),其对经动脉硬化诊断正确率高达87.78%(79例),误诊、漏诊率仅为12.22%(11例)。

3.讨论

颈动脉硬化是常见的血管疾病,发病原因为机体内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内膜脂质沉积,待局限性斑块形成后因脂质崩解形成硬化,局部血管处将具有血管内膜增厚、形成斑块(局限性)等表现。研究表明[1],颈动脉硬化是导致脑梗死、脑出血等脑部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造成50岁以上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提示及时检出颈动脉硬化并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是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高度重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仍是目前临床用于诊断颈动脉硬化的金标准[2],但由于此法对设备、人员、技术、环境等要求均较高,不利于县级医疗机构开展使用。病理检查可对临床提供可靠的颈动脉硬化诊断依据,但大多经手术治疗过程中完成相应检查,因此并不常用于治疗前的诊断工作中。随着临床医学水平不断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经动脉硬化诊断过程中并取得显著效果。研究表明,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无痛、无创、安全、准确、重复性强等特点。研究表明[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对机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给予有效显示,一旦确定发生颈动脉硬化后可利用超声检查确定斑块具置、性质、体积及血管狭窄情况,利用血流动力学分析血管状态。由此可知,对疑似颈动脉硬化患者给予正确有效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切实可靠的颈动脉硬化诊断依据,待确诊后有利于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措施,并可根据颈动脉硬化患者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变化情况判断其相应治疗效果,对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研究可知,90例颈动脉硬化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率高达87.78%,提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硬化效果较为理想,此结论与李超伦[4]等人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经动脉硬化血流特点:①动脉硬化内膜增厚且形成斑块,具有轻度狭窄的管腔(狭窄程度在50%以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无明显的血管动力学改变;②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0%(严重狭窄)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狭窄处具有加速的血流及有涡流形成。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硬化相关特征,接诊疑似病例后积极给予各项检查确诊病情,有利于患者获得及时治疗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志文, 李付华, 梁昌胜, 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价值的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23):79-80.

[2]杨欣,孙鹏,信天游,等.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价值[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 26(11): 1051-1052.

血管超声诊断学篇10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民康医院彩超室,吉林长春 130041

[摘要] 目的 分析肝血管瘤的彩超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经MRI或CT证实的51例肝血管瘤患者,给予所有患者彩超检查,分析彩超的确诊率并观察患者的声像图。结果 彩超检查出48例肝血管瘤,符合率为94.12%。声像图表明病灶轮廓分明,边界清晰,回声正常。按照回声强弱可将声像图型分为四类,分别为强回声型(54.90%)、中回声型(23.53%)、低回声型(7.84%)与混合型(13.73%),临床中最为多见的声像图型为强回声型。结论 肝血管瘤应用彩超检查诊断价值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敏感性高、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关键词 ] 肝血管瘤;彩超;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a)-0108-02

肝脏是贮存、代谢、释放人体能量的主要器官,也是机体储血库,因此加强肝脏保护尤为重要。肝血管瘤属于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单发或者多发,大小不一,任何年龄均有可能发生,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虽然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是随着病情发展也会危及患者生命。通常体积小时患者无任何症状,体积增大后患者伴有上腹肿块、腹痛腹胀,甚至胃肠道由于遭受挤压而出现移位,一旦血管瘤破裂则会导致腹腔大出血。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彩超在肝血管瘤的临床检测中应用越发广泛[1]。本文主要回顾分析2012年11月—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经MRI或CT证实的51例肝血管瘤患者的彩超检查结果,进一步分析肝血管瘤的彩超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经MRI或CT确诊为肝血管瘤的5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23例,年龄在24~76岁之间,平均年龄(53.18±2.76)岁;病程6个月~14年,平均病程(5.16±3.07)年。女性28例,年龄在22~79岁之间,平均年龄(54.39±2.85)岁;病程7个月~12年,平均病程(5.83±2.64)年。临床表现:26例患者因腹部胀痛、隐痛、反酸、上腹不适来院就诊,25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在B超检查或健康体检中发现。肿瘤多发22例,肿瘤单发29例。肿瘤大小:0.5×0.3cm~8.0×9.3cm。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肝胆脾肾等腹部B超检查,AFP呈阴性。两组患者病程、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叮嘱患者保持空腹,检查前8h禁食,选择侧卧位或者仰卧位。采用SSD-4000 Aloka新一代全数字化纯净声束成像彩色超声诊断仪与ATL-HDI3000型全数字化多功能彩色超声诊断仪,凸型探头,探头频率3.5MHz。通过剑突下、右肋缘下、右肋间等部位对患者肝区给予常规的切面扫查,指导患者深呼吸,充分暴露右膈顶部。用2-D细致观察并且详细记录病灶大小、形态、数目、位置、内部回声与边界情况,用CDFI与PDI充分了解肿块周边血流与内部血流分布情况,测量血流具体流速与阻力指数,明确血流性质。若病灶难以充分显示或者靠近边缘,利用呼吸动作或者改变体位显示病灶[2]。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符合率

经过彩超检查,51例患者中检出肝血管瘤的有48例,检出原发性肝癌的有3例,诊断符合率为94.12%,误诊率为5.88%,χ2=0.4621。

2.2 声像图

肝血管瘤的彩超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四型:①强回声型:强回声型为最多见的声像图型,本研究中强回声型声像图占54.90%。较小病变一般呈均匀的回声肿块,存在无回声区或者点状低回声,圆形或者类圆形多见,病灶组织轮廓分明,边界清晰。此类病灶可于肝脏的任何一段或者一叶发生,3 cm以下大小的病灶居多。和正常的肝脏组织之间有明确分界,轮廓清晰,周边锐利。部分病灶内部呈蜂窝状或网格状,与持续增加的血窦直接相关,后方无增强效应,周围肝组织的回声处于正常状态。②中回声型:中回声型声像图占23.53%,直径一般在1~3 cm之间,声像图显示病灶呈不规则形或者类圆形,内部回声类似于周围正常的组织回声。经过仔细扫查发现,局部病灶回声杂乱较粗,有小点状的中等回声,呈不均匀分布,边界清晰,有弱回声或者等回声出现。周围肝血管能够直接通入病灶,有边缘缺损凹陷与筛状结构的小病灶,病灶后方无增强效应,周围肝组织的回声处于正常状态。③混合型:混合型声像图占13.73%,病灶体积较大,直径一般在5 cm以上,部分病灶体积超过13.8 cm。病灶呈多边形、叶形与椭圆形,内部回声强弱相间,不均质。病灶后方存在轻微的增强反应,边界清晰,周围肝组织回声变化不明显。④低回声型:低回声型声像图占7.84%。病灶直径一般在3 cm以下,小病灶多,回声与周围正常的肝组织回声相比略低,回声均质,偶有较强的片状回声或者小结节状的斑片回声,病灶后方有明显的增强效应,周围肝组织的回声处于正常状态。见表1。

3 讨论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彩超检查与健康查体逐年增多。肝血管瘤可单发也可多发,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女性发病人数往往多于男性。多数肝血管瘤患者的肿瘤体积较小,而且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往往在常规的肝胆检查与健康查体时发现。虽然肝血管瘤属于良性肿瘤,但是其临床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与预后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与正确诊断能力尤为重要。

肝血管瘤的临床检查中,建议不宜选择X线与CT,而应采用彩超检查。这是因为X线有明显辐射,可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而CT价格较为昂贵。临床中经常采用的彩超检查属于无创伤性的非侵入检查,是诊断肝脏肿瘤的首选方法。与X线与CT检查相比,彩超检查具有以下明显优势:①无创伤,患者无痛苦,容易接受,而且简便易行,价格低廉,短时间内能够反复探查;②检出率高,本研究中通过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多切面与多方位的扫查,结果证实,51例患者中检出肝血管瘤的有48例,诊断符合率为94.12%,说明彩超诊断肝血管瘤检出率高,效果良好,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孙静莉报道一致[3]。本研究中,最小病灶的直径仅为0.8 cm,彩超亦能明确检查;③指导患者有效深呼吸就能够使患者右膈顶下组织充分暴露,减少“盲区”; ④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够清晰显示病灶具体的血供情况;⑤可以对病灶以及周围组织情况全面观察,了解脾脏、胰腺与胆囊的声像特点。但是彩超检查肝血管瘤亦有不足之处:①若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典型,临床诊断并无困难,但若肝血管瘤声像图中无典型表现,临床中需要慎重的给予定性诊断,尤其是低回声型需要注意和肝癌之间的鉴别,建议进行CT检查进一步证实,在排除肝癌后,及早给予定性诊断;②对于低回声型的体积较小的肝血管瘤,因声像图主要表现的是器官变化,不具备特异性,若扫描不全面、不仔细或者肿瘤位于“盲区”,容易遗漏,因此在判断病变性质时应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结合临床资料与其他检查结果;③脂肪肝患者若有高回声型体积较小的肝血管瘤,其检出率会受到一定影响[4]。

本研究中,51例患者中检出原发性肝癌的有3例,误诊率为5.88%,邹文远[5]的报道中,彩超检查的误诊率为4.16%,本研究结果与其基本一致。笔者通过对肝血管瘤声像图与原发性肝癌声像图进行分析,体会如下:①原发性肝癌轮廓与边界可表现为模糊或者清晰,一般很少见到包膜样的回声,均质,肿瘤呈结节状聚集在一起;肝血管瘤能够见到包膜样的强回声。②肝血管瘤声晕表现不典型,而且较为少见;原发性肝癌多见典型的声晕,病灶后方回声衰减明显。③肝内血管能够产生切迹,受压明显,可出现血管绕行或者形成瘤栓。本研究中通过CDFI显示肝血管瘤内部血流分布状况与肿块周围组织的血流信号,发现病灶中的血流信号稀少,而且周围未见血流包绕。④原发性肝癌的组织回声不均、光点粗大,甚至有的患者声像图表现类似于肝硬化;肝血管瘤的组织回声往往均质正常。⑤动态观察发现,原发性肝癌的病灶生长速度非常快,一般6个月内就有明显增大;肝血管瘤则变化不明显[6]。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肝血管瘤的彩超图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强回声型(54.90%)、回声型(23.53%)、低回声型(7.84%)与混合型(13.73%),临床中最为多见的声像图型为强回声型。此种图像通常是由于血管隙腔发生钙化或者纤维化导致,所以彩超对合并肝硬化或者脂肪肝的肝血管瘤患者的检出率相对更高。

综上所述,彩超诊断肝血管瘤是于常规的二维超声基础上检测肝血管瘤的具体情况与血流分布,敏感性高、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在定性诊断上优势明显,对提高临床鉴别诊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彩超诊断肝血管瘤的优越性与准确度毋庸置疑,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参考文献]

[1] 莫国强,潘敏强,刘学明.肝脏炎性假瘤的声像图表现及随访观察[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6(11):263-254.

[2] 赵子通,陈学伟,焦志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J].中原医刊, 2010,36(7):149-150.

[3] 孙静莉,孙春燕.雌激素替代治疗导致肝内多发血管瘤一例[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0,18(5):178-179.

[4] 王文辉,郭铮,李奋强,等.PLE+GF栓塞治疗肝血管瘤(附72例报告)[A].第六届西部介入放射学术会议宁夏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四届年会介入放射学新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

[5] 邹文远,石思李,李胜.肝血管瘤的CT表现与临床分析[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