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信息共享十篇

时间:2023-12-01 17:32:05

资源信息共享

资源信息共享篇1

1基于Internet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是为更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以最小的信息资源建设付出获得最大的信息资源利用回报。多年来,从事信息工作的人们一直在探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由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或是在政府支持下采取企业运营方式进行运作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就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来说,虽然近年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但是其实质性的实施工作尚未进行叽

2基于Intemet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类型

2.1电子出版物信息资源电子出版物类型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和软件读物等。电子出版物资源拥有者将电子出版物在自己建的网站上,有些对读者免费,有些需要付费后才能浏览或下载。如杭州市农科院编辑部发行的《杭州农业科技》电子期刊在杭州农业科技信息网上供读者免费查阅下载。

2.2文献型信息资源文献型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成果、图书期刊、技术报告、会议论文、专著、专利、标准等。如通过中国专利信息网()可以进行中国专利信息检索,也可以免费检索到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利。

2.3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在数字图书馆检索到馆藏的联机电子文献信息和传统书本文献信息,而且很多图书馆都提供原文服务。目前,国内主要的大型电子图书馆有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均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此外,还有专门的农业图书馆,如CNKI中国知网的中国农业数字图书馆()、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NAL)(、wnal.usda•gov)等OPAC(OnlinePublieAeeessCatalog,联机公共查询目录)是网络上的公共资源,凡互联网用户均可检索国内外图书馆的OPAC。中国农科日览图书馆书目在线检索系统(onlinepublieAeeessCatalog,简称We一bOPAC)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共享数据库,读者可在线查询检索馆藏资源,包括该馆书目信息、馆藏信息和流通信息等。此外,我国很多农业院校图书馆如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农业馆、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等均已提供OPAC检索。

2.4网上动态信息资源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得网上有很多动态性强的农业科技信息。如与农业科技有关的专题讨论组、网上新闻、会议消息、通告、BBs(如杭州农村信息化论坛、中国农业科学论坛、中国农业信息网论坛)等。2008年6月25日,杭州市政府召开的杭州市首届“农村信息化论坛”,包含了杭州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网通信息港城郊信息化知识培训、杭州移动助推农村信息—化、信息化在农业企业中的应用等主题。国内外网上动态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主要来自以下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浙江农业信息网,杭州农业科技信息网等全国各省市农业科技信息网。另外,利用计算机通讯软件如MsN、QQ、Ya一hoo、Skype等进行即时通讯交流,通过图文音频等交流方式,获取农业科技信息。

2.5网络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前国际上最著名的农业综合数据库分别是eABI、AGRIs、AGRxeo以,除AGRlc0LA有100余种全文电子期刊外,其他均为文摘型数据库,这三大农业数据库是农业科技人员必查的数据库。此外,还常用到的数据库有ElsevierSDOS全文数据库Kluweronline数据库(北京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幻uwer镜像站供购买该电子版期刊的用户使用)、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CASDn)。重庆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清华同方的CN粗农业数据库帅柑£nk认et)、农业科技基础数据信息系舞。碍。

3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3.1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意识淡薄各地方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及相关企业在商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时,较多考虑自身的利益,自建自享的私有化占有观念严重,不愿与他人共享手中资源,缺乏信息资源整体化观念,共享意识淡薄。这使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分别保存在众多部门、单位和专家手中,且条块分割、分布广泛、管理分散。

3.2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影响政府宏观调控在农业科技信息的供给过程中,由于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相关信息共享立法滞后,严重影响政府的宏观管理,使得政府调控、引导手段有限。此外,缺乏必要的资源共享奖惩制度和法制措施,影响了各机构间开展资源共享的积极性.

3.3缺乏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体系目前,各地方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及相关企业都从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使用不同软件开发出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系统,这使得信息资源共享出现问题,甚至无法共享。要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的充分共享,只有采集标准规范的信息源,构建符合标准规范体系的信息资源系统,才能够进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实现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因此,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体系是实现信息流通、共享的基础。

3.4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要真正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最主要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只有得到充盈的经费,才能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获取信息,才能协调、整合各地方科研机构、农业院校以及相关企业拥有的信息资源,才能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建设资金投人普遍不足,一些靠政府经费支持的科研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型信息机构也面临资金、管理、人员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动力不足等一系列制度性问题。

4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4.1提高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树立全新的服务观念目前,大多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以及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弱。因此,首先必须对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与业务培训,使其掌握外语以及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其操作、分析、处理农业科技信息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必须解决旧思想观念问题,树立全新的服务观念,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由普通的咨询服务转向特色服务,由基础信息服务转向深层次信息服务。

4.2成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我国信息机构的管理体制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造成了各机构在功能上的同化以及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上的分散与重复。由于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既是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资金、设备、利益的再分配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起到领导、协调、管理、带动等作用。该机构要对农业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战略规划、统一管理;对全国各地科研机构、农业院校以及相关企业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再分配,明确各自领域的信息任务与信息资源共享范围;积极与国际网络系统接轨,互换数据,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尽可能节约国家人力、物力和财力。

4.3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领导.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政府应建立完备的政策调控和法律保障体系,以规范农业科技信息从采集、集成到共享、应用的各环节,国家层面政策法规就是要通过法律来规范与科技信息共享相关的各个方面的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价值,有效服务于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

资源信息共享篇2

摘要:信息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有利于信息系统的平衡稳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信息系统的必然要求。信息生态效益使信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有益的影响和有利效果,这一理念的架构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信息生态效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信息理念架构

一、 信息生态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之间借助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1]人类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而信息生态是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生态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未来学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信息圈”的概念。我国科学家钱学森也在1983年重申了“知识圈”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表明人们对于信息生态的关注和思考,尤其是信息环境对人的影响的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越来越突出,保持信息生态平衡是21世纪人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人类与周围的信息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信息生态系统。所谓信息生态,是指在特定的信息空间,信息人与信息环境之间以信息资源的传输和反馈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需求满足为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均衡运动状态,是人类信息生态系统中人类及社会组织周围一切信息交流要素的总和。信息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物质和能源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础性资源,是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内容本身,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演进的核心动力。

经济学上的效益是指产出和投入之比,这个比率越大,经济效益就越高。效益观念的本质就是以较少的投入(资金、人、财、物)带来较大的产出(产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因此,企业的效益观念涉及到处理好投入、转化和产出的综合平衡,解决好投入、转换的经济、高效和产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任何一项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改进原有的活动状态和效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也不例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信息生态效益是指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资源这一参数的改变对信息生态系统所带来的有益影响和有利结果。就是通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使信息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尽量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使信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使得信息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信息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这些有益影响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优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信息生态效益一般包括:信息污染的控制、信息资源利用率提高、信息环境的改善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信息生态效果和投入之间的关系,用公式来表示就是:b=e/i。其中b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信息生态效益,e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给信息生态带来的有益影响和有利结果;i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投入。

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对信息生态的具体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信息网络或互有协议的几个信息服务机构),信息服务机构通过“拥有”和“存取”活动,把全部或部分的信息资源提供给特定的信息服务机构、特定的信息用户或网络成员来分享利用,而信息资源本身不会被独占或消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过程中不变的理念则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我国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一般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为40%-50%,经常利用的藏书仅占20%左右。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为35%,高等院校为45%,中科院图书馆为17%,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为30%。而信息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必然带来效率的改进和提高。[2]因此,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根本途径。当这种共享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对信息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信息生态系统就会发生变化,并对信息生态的各组成因子产生影响。具体来讲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如下。

信息环境中关键因素是具有一定文化的人——信息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会促进信息人的信息素质的全面提升。敏锐的信息意识,良好的信息道德,较高的信息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是现代信息人必备的条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能在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资源,为现代人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的信息需求,方便了信息人对信息资源的查找,有利于全面提升信息人的信息素质。而对信息的思考和信息交流,可以使信息人能动地学习,摆脱被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最终能适应终生学习社会的需要。此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还促进了信息人的人际信息交流。人际信息交流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以达到互相补充、启发、共同受益的目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信息人构建了一个平等、协作、共享的知识交流平台。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为了实现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人的信息需求。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是信息资源区别于物质和能量资源的最本质的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信息资源的价值只能在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就是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创造出来。与此同时,信息资源的价值也只有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才能够加以实现。没有信息资源的共享,便没有信息资源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同时也就没有信息文化的建设和人类信息文明的历史进步。[3]

信息技术是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所有手段的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持续发展,改变着人类的开发信息资源的方式和能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信息技术的进步。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正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不断进步演化发展的结果。网络技术的成熟,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兴起,数据资源的交换,数据库技术的进步,无不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需求对于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需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有力的驱动力。人类正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对于需求的不断满足和追求,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的车轮。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影响信息设施的更新发展。信息技术的实现要求一定的信息设施的铺垫。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深入开展,有赖于信息设施的完善和更新。新的信息技术必然带来旧的设施的淘汰和更新,而信息设施更新换代的过程,也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向纵深发展的过程。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新的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信息环境因子之一的信息政策与法规是保证信息环境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而基于信息生态角度开展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念的出现,必然带来新的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也会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产生新的推进。

文化的先进与落后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利于资源的自由流动,是否有利于资源的社会共享,是否有利于资源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开展,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有利于充分释放人的潜能,这种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最终会影响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与信息文明紧密联系的信息文化。信息文化是人类文明和文化史上最先进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的本质是共享、协作与多赢。

 

三、基于信息生态效益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有利于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广域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信息生态系统的必然要求。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高度自治和自我调节功能的相对完善的信息资源流动体系。这就要求信息生态系统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通过能量流动的方式,对信息资源予以更新、组合、配置、利用,使之发挥自然之间、社会之间、自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纽带作用。[4]

信息生态效益的理念在于,怎样使得信息人与信息环境得到和谐发展,使信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有益的影响和有利效果,这一理念的架构,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

1.基于“以人为本”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以人为本”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根本宗旨。其核心意义在于信息人在信息生态系统中具有主体的意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信息人的多种多样的信息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让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要让人的能力由单一变得多样,人的社会关系由贫乏变得丰富、由封闭变得开放、由片面变得全面,要让人的个性不再受到压抑,让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提高,个人素质不断完善,从而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新人。毫无疑问,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信息和知识的自由存取与充分获取这个前提是不可能的,而信息和知识的自由存取与充分获取则依赖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深入开展。

2.基于“信息公平”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信息公平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分配过程中所体现的平衡与对等状态,它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价值期望,所以信息公平问题终究还是信息活动主体之间的平等相待问题。而信息活动主体之间的平等相待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和信息资源的分配这两个环节上,信息获取的公平,主要强调信息获取机会的公平;信息分配的公平,主要强调信息资源配置的公平。[5]前者具体指信息主体在信息获取活动中的起点和资格的平等,即信息主体不因种族、民族、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身体条件、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后者主要是指信息资源在信息主体之间分配的合理状态,能够实现“各取所需,所需能取”。[6]

由于信息设施、教育水平和信息化普及程度的差异,在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在高教育程度、高收入人群和低教育程度、相对贫困人群之间出现了对信息、知识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消除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信息公平的重要举措,因此开展基于“信息公平”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3.基于各因子协调发展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其它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才能存在。一事物离开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存在,更谈不上发展。普遍联系原理,实质上是讲,事物的发展必然是兼顾的、对称的,照顾他方的发展,否则就是畸形的发展,甚至是停顿和倒退。因此,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必须兼顾协调。生态系统的协调性是指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因子之间必须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强调基于各因子协调发展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是坚持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上的辩证法。开展各因子协调发展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就是要统筹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本身与其他相关因子的关系,形成共同推进信息生态系统发展的合力,确保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4.基于信息有序化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信息污染是指人们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时所受到的信息干扰程度。[7]人类社会经过前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人们往往面对巨大的信息资源,却难以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信息社会的特征之一是信息迅速增加;特征之二是信息更新速度快,更新周期大大缩短。这两个特征带来了信息量的聚增,信息总量无限膨胀。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更加加剧了信息膨胀的速度,在网络上,既有有价值的知识信息,也充斥着大量重复的、不准确的、甚至是虚假的知识信息。《大趋势》一书的作者奈斯比特指出“没有经过整理的信息不是我们的朋友,甚至是我们的敌人。当然更不是财富和资源。”这就要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构应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收集各类信息资源,并使之有序地组织在共享系统中。

5.基于“知识服务”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知识服务是指“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8]信息社会,信息资源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变化,曾民族曾指出“信息资源的价值不再取决于信息资源的数量、品种、形态、介质、传播方式、获取方式等,而是信息资源中知识的利用、创造和创新。”[9]此外,信息量的过多是相对的,根源是由于信息消费能力与信息供给的不平衡造成的。相对庞杂的信息产品或知识集合并不是真的无用,而是对一部分人有用且能用,对另一部分人却因不能用而变得无用。由于个体人的信息消费能力是有限的,他所面对的需要选择的信息资源的总量越多就意味着信息相对过剩,信息越多,即面对的相对信息污染越严重。在信息社会中,海量的信息已超出了人们所能吸收的范围,要想获得所需的知识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用户必须用自己的大脑进行信息在加工、吸收、提取或评价,去把信息变成知识。事实上,人们渴望直接得到有用的知识,而不是信息荒漠。因此,把信息荒漠开拓成知识绿洲,开展基于“知识服务”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今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卢剑波.信息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孙娟.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06硕士毕业论文.

[3]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 张四新.基于生态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j].情报科学,2004(11).

[5] 蒋永福,刘鑫.论信息公平[j].图书与情报,2005(6).

[6] 宋海艳.数字鸿沟视角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6).

[7] 刘秀兰.信息污染与图书馆的信息控制[j].现代情报,2005(9).

资源信息共享篇3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鄂尔多斯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81-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利用逐渐增加,图书馆作为一个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需要在信息资源共享这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要有两个方面: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应积极主动的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1.信息资源共享概述

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相互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提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

信息资源共享的宗旨是尽量用最少的投入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质的知识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或成员的需要,提高信息服务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通过协调信息资源在各主体间的分布,使布局更加合理,使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用。[1]

2.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不足

2.1 意识淡薄。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在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许多图书馆各自为政,以自我为先,缺乏全局观念,共享意识淡薄,造成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合理的共享,而人们在评价图书馆的综合实力时,仍以馆舍规模和馆藏数量作为评价指标,导致公共图书馆对信息资源共享的意识无法提高。

2.2 资金短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一定时期内就必然会有很多的投入,如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联合编目、联机网络,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硬件及软件设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各种类型的图书馆长期以来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缺少资金投入,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极大的影响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 严重地制约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更影响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

2.3 管理制度有待优化。传统的管理体制目前严重地制约着信息资源共享的进展,许多公共图书馆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亟待优化,缺乏宏观管理,没有权威性的协调机构进行统一的规划和领导,各自为政,欠缺协作意识,从而造成文献信息资源的分散无序和重复浪费,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从而导致信息资源共享动力不足。

2.4 馆际合作不完善。目前各个图书馆都是多头领导,条块分割,馆际合作很不完善,各个图书馆独自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从而使图书馆群难以发挥整体功能,造成大量重复建设。

2.5 馆员素质不高。馆员素质的高低也会阻碍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进展,由于没有图书馆职业准入制度,没有法定的图书馆员任职资格,没有自主招聘馆员的权力,一切听命于组织部门安排,结果出现了由于权力等的作用而顺利进馆的工作人员,造成了许多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知识结构等问题,有些图书馆还存在"老、弱、病、残"等现象,严重地阻碍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3.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几点思考

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上除了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意识,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方面来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快全市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建设。

3.1 完善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 负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筹备策划、资源的配置调度、工程的分工协同、义务的承担、权利的分配等。该机构这一机构应有一定的权威性,最好能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这是实现区域图书馆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组织保障。如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学会就是鄂尔多斯全市从事图书馆学研究、教学的科研人员以及图书馆实际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组织全市公共图书馆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举办综合或专题图书馆业务培训班,普及图书馆业务知识,提高图书馆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介绍、推广和交换区内外市内外图书馆工作经验,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注意开展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研究活动;加强横向联系,促进与兄弟盟市图书馆及学会的交流;编辑出版图书馆学会会刊,汇集图书馆学专业资料。

3.2 加强馆际合作。加强馆际合作,与同省市的图书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实际情况出发,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共图书馆为主导,强化区域协调与管理;以地(市)、县(市)以及部分乡镇、街道(社区)为中心,建立区域内图书馆协作小组;以各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开始,避免文献资源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增强横向联系,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多联系,组织和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研讨会等;也可以开展馆际互借,由于各馆办馆条件限制,都会出现文献资源不齐全的情况,在良好的合作环境中,才能真正的实现资源共享。例如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在2009年举办了全市首届公共图书馆业务知识竞赛;2012年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举办了"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学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研讨会"征文活动,各旗县图书馆积极参与,这样既加强各馆之间的联系,又增强感情,为资源共享奠定了合作基础。

3.3 积极与其他机构合作。公共图书馆不仅要加强馆际间的合作,还要加大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如目前许多图书馆提出的总分馆制,就是图书馆与社区和其他机构建立的一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途径。 如2011年,鄂尔多斯市图书馆正式启动分馆机制,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在康巴什新区的12个社区成立了社区分馆,并送去近万册图书,为全市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公平、便利的阅读环境与文化信息资源利用平台.。鄂尔多斯市的康巴什是一个正在建设的新区,农民工的数量很多,为了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于2011年在某建筑工地成立了鄂尔多斯市首家"民工流动书屋",也是图书馆与建筑工地合作建立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3.4 培养高素质馆员。新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员不仅要做好传统的图书馆借借还还等业务工作,还应学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现有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满足广大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又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才能胜任此项工作。需要一批有正确的理想观,道德观,职业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不断更新知识接受教育,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既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操作现代化设备的计算机操作人员。我们可通过培训班、讲座、继续教育、业务知识竞赛等形式来全面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改善群体知识结构,为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全面开展提供人才保障。如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在2010年举办了鄂尔多斯市首届图书馆业务知识竞赛;2011年,举办了全市图书馆《中图法》第五版培训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知识与技能竞赛鄂尔多斯分赛区选拔赛;进行手工标引、计算机标引、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信息资源建设、文献标引工作、地方文献工作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并于2011年,组织由自治区知名的成吉思汗文献研究专家、蒙古学文献研究专家、巴拉吉尼玛、张继霞、德力格尔三位老师主讲,关于《成吉思汉图书文献研究》、《世界的蒙古学研究》的系列讲座,讲述了成吉思汗的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情况及世界各地专家学者和国家对蒙古学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3.5 合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共享工程是由财政部支持,文化部组织实施的部级文化创新工程,旨在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各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并通过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部分地(市)、县(市)以及部分乡镇、街道(社区)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公共图书馆要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合理利用这个平台,延伸图书馆服务工作,建立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村村通"。

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依托共享工程鄂尔多斯市支中心,合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平台,以"传播文化,服务基层"为宗旨,积极开展一些文化活动,通过全市、旗(区)、乡镇(苏木、嘎查)、街道(社区)基层文化单位的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市范围的共建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如2011年,为了配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借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开展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夏日电影展播活动;在"建党90周年"之际,深入到鄂尔多斯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并为老人们放映了《建国大业》、《上甘岭》等红色经典影片,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2]

3.6 开发特色数据库,创新共享模式。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普及,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已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样既便于查寻,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又便于在网上互访,实现文献共享。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建立适合地方实际情况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可以分别开发特色数据库:如农产品加工数据库、光电子产业数据库、石油化工产业数据库等。如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羊煤土气"的生产加工等方面的具体数据库,即《鄂尔多斯羊绒制品生产数据库》、《鄂尔多斯煤炭加工数据库》、《鄂尔多斯稀土数据库》、《鄂尔多斯天然气分布数据库》,也可以建立专门记载蒙古族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独具特色的《蒙古文文献数据库》。[3]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势在必行的,在新的信息时代,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完善自身,提高服务能力,开拓思路,积极创新,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为地方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冯琴.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11)

资源信息共享篇4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 资源共享

文化共享工程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益、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文化创新工程。它的主要作用是实现优秀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对于缩小“数字鸿沟”,打破“信息闭塞”状况,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

图书馆资源共享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内涵及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初的信息共享一词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指的是联合目录的编制和馆际之间的互借等。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信息化社会后,信息共享指的是联合采购、网络查询、网络检索和网络上传送等。在上世纪末,国内124家图书情报部门共同签署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并向国内图书馆行业提出了八项倡议,邀请国内图书情报部门共同加盟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网络,加入的原则是“互惠互利,自愿为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该网络由部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作为主导、各地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共同组建。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网络,国家图书馆、地方图书馆、部门与行业图书馆都着手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重点是建立数字化图书馆。

自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引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后,图书馆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网络、局域网络及互联网等加快了图书馆及馆际间的自动化建设及合作步伐。在图书馆全部实现自动化后,其运行与管理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镇赉县图书馆于2003年9月建立了文化共享基层中心并开始开展文化资源共享工作。初步形成了数字资源的一个外延。2004年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评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先进单位”。2009年,省文化资源共享中心为我们提供了电脑30台,投影机1台,打印复印机1台,硬盘1个。我馆利用这些设备通过国家及省级分中心提供的数字资源为广大农村提供致富增收、适用技术、技能培训、防病治病、法治教育和道德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资源,受到广大养殖、种植户的好评。与此同时,我馆还经常深入到学校、幼儿园、文化广场、老年公寓等地,为广大市民播放健康知识讲座、爱国主义影片、农业知识讲座、动画片等。但是,做到这些还只是文化共享工作的皮毛而已,要想把文化资源共享工作开展的更好,我们就应该深入了解用户需求。

2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在社会与经济持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图书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需求内容还是需求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图书馆提供单一馆藏信息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客观上要求图书馆在信息提供内容向更全面,更广泛,提供方式上形式多样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向全方位和综合化方向努力,通过馆际间的合作,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来实现建设目标。用户对信息需求在形式方面更追求电子化和网络化,这要求图书馆加强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存储、检索和查阅的电子化、网络化,并对信息做出分析、综合、分类,整理,建立新的分类序列和新和知识单元,以方便用户查阅。完成这些任务,单个图书馆是无法实现的。

3 如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3.1 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依据的是国家的相关法律,而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则成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础。由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需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多个单位共同参与协作,有必要通过法律法规对这些行业、部门和单位的利益、责任和义务做出规范,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我国正在酝酿制定《图书馆法》和为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将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地位、经费来源、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总体布局等在法律上做出规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将会带来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例如,版权保护问题,文献的复制、传递、编目、检索及互借等都需要在法律层面做出规范,所以,制定的法律应遵循高起点的原则,为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提供法律解决途径。使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时有法可依,并体现出及时性、公平性和共享等好处。

3.2 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办法

我国的图书馆系统可划分成公共系统、科研与高校系统和工会系统等,这种系统分类导致管理松散,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设置了许多障碍。应通过改革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综合化的可实现统一协调、布局科学的图书馆体系,有利于政府在宏观上做出调控与管理。应组建全国性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对国内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协调管理。各省市应加强图书馆学会功能建设,对辖区内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协调和指导,以防止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高校等图书馆应由教育部进行统一协调统一管理,以CALIS工程作为示范标本,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按学科实现合理配置,以完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系统走向信息化。

4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指的是在信息自信息源经信息传输渠道向信息归宿点传播这一过程当中,将信息系统内部所有构成要件有机集成到一起,使其之间实现相互渗透,相互协作,相互控制,实现信息传输过程的优化,并实现不断地外部环境中获取信息和相关能量,以使信息资源在优化过程中获取最大效益。信息资源体系是一个动态资源体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信息资源整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资源体系,进而创造出新功能,实现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信息传播媒体多样化,信息载体形式多样化和人们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今天,人们既需要有限的纸质文献,又需要海量的数字文献,既需要用手工检索的方法来满足信息需求,更需要用网络检索技术与方法来检索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因此从多渠道多载体来满足用户需求,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要.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树立信息载体多样化的观念,充分认识各种载体形态的优势与缺陷,某种载体的优势正好是另一种载体的劣势与缺陷其次是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要以用为中心,不断调整两种类型文献的收藏比例其三是从满足用户信息多样化需求出发,在满足用户一般纸质文献信息需求的情况下,尽量用数字文献满足用户网上较深知识内容的需求.对于不具备购买文献数据库条件的图书馆,可通过网上使用的形式予以满足,实现复合图书馆信息载体形态上的优化与整合。

今后,文化资源共享工作将是图书馆工作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公共图书馆应当通过馆际互借等形式,积极利用各级资源,坚持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积极开展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努力实现文化共享工程的全面覆盖。

参考文献

[1] 李明子.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J]. 现代情报. 2009(04)

[2] 江新. 论区域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运行障碍[J]. 图书馆建设. 2009(04)

资源信息共享篇5

关键词:图书馆;文献资源;信息资掠;共享

一、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

1.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极大地丰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知识时代信息激增,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体图书馆收藏能力相对低下,单个图书馆对业已产生的知识信息根本不可能尽包尽容,各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只有通过网络把全世界各地的信息联结起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能使文献信息资源从有限扩展到无限,极大地丰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2.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能够有效地避免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馆际间互通有无,建立网上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各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活动中结合本馆实际,联系其他馆藏决定取舍,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最终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最大的共同使用范围。

3.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能够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效率。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使各图书馆通过网络紧密衔接起来,其实力远远超出物理意义上单个图书馆的总和。通过网络文献,社会信息资源将得到有机的综合利用,能够迅速满足用户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从而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效率。

4.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可以促使各馆间通力合作,通过统一筹划、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合理共建,形成相对完整的藏书体系,充分发挥各馆信息资源优势,从而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1.文献保障率低下,重复建设严重。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严重,有资料表明总的重复订购率高达60%,专业覆盖率不到38%,急需的外文文献严重缺乏,通过国际联机检索得到的文献线索,大约有超过50%的信息资料在国内高校找不到原始文献。

2.受区域经济影响,各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发展不平衡,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总体布局不均衡,表现为;东―中―西,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呈逐级递减的阶梯分布,北京和上海地区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富集,中、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相当贫乏。具了解,江西省某高校图书馆全年文献购置经费不足同年北京某名牌高校文献购置经费的10%,其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3.文献信息资源开发能力不足,数字化建设滞后。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尽管组织、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参差不齐,但在整体上都倾向于,次文献资源的建设,对以题录、文摘、综述、调研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的二、三次文献的开发,更遣论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而深度开发的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和经过多方位整合的信息资源以更直接、更转指、更便捷的特质在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重视二、三次文献的开发,加快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步伐,加强相应的数字化建设,为实现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打好基础。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即根据本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学科特色、经济投入、读者服务特点和需求等情况,有针对性的收集、开发和利用各种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针对性原则是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最基本原则。

2.系统性原则。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应注意掌握和发挥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和优势,使其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从而形成连续系统、完整统一的馆藏体系,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系统、便捷的服务。

3.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原则。各馆参加地区、系统和全国性的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分工承担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减少各馆大量的重复采购现象,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体优势。在对外文原版书的采购上必须遵守该原则。

4.效益性原则。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开发利用资源,使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益。效益性原则是馆藏文献资源合理构成和配置的重要依据。高校图书馆应掌握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和需求变化,根据本馆馆藏资源利用率及时合理的调整资金投向,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5.标准化原则。在网络环境下,各馆不再是单个孤立体,而是整个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各节点间的共享实现建立在信息资源建设的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

6.特色化原则。特色化是高校图书馆配置文献信息资源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各高校图书馆应立足本校优势专业学科,充分利用传统馆藏优势,大力开发网上信息资源,建设本馆实体和虚拟馆藏特色数据库,既避免重复建设。又实现了网上信息资源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的基础工作。

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

1.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权威组织机构,强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建立全国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权威组织机构,强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机制,确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活动中的相关标准,有效地统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确保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进行。

2.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文献资源,实现馆际间优势互利。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要以丰富的文献资源为物质基础。同时,它又是一种通过合作而互通有无、互补余缺的活动,而互通有无、互补余缺的条件在于存在差异,各具特色。只有在对各单位收藏重点和形成特色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网络内文献信息资源现状,文献需求的状况以及其他可能的条件,提出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目标和布局模式,达到合理布局的目的,才能实现馆际间优势互利,形成符合需要、功能完备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3.重视传统印刷型文献的收藏,加大电子文献收藏比重,确保满足高校读者的需求。相对于传统文献,电子文献具有存贮量大、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检索方便、易于复制和可被众多读者同时使用等特点。随着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的改善,电子文献产品的不断丰富和快速增长,高校各类读者对电子文献的需求愈来愈强烈。因此,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应调整馆藏资源采购策略,加大对电子文献的收藏比重,实现其与印刷型文献的衔接与协调及优势互补,实现馆藏资源的扩充,缓解读者对图书副本的需求。

4.充分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虚拟馆藏。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使得网络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多渠道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以弥补现实馆藏不足,成为各高校图书馆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各馆应充分发挥分类、标引、检索优势,通过In-temet对全球情报信息资源进行搜索、组织和揭示,从而克服网络信息资源高度分散、重复率高、无序化导致的信息查询利用困难的缺点,加快和扩大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度和规模,全面及时地反映各类文献信息,丰富虚拟馆藏信息资源。

5.鼓励开展馆际间项目合作,避免文献资源重复建设。为各高校图书馆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进行项目合作是十分必要的。专业交叉的各院校图书馆联合建立电子数据库,进行联合采购、联合编目、可以有效地避免文献资源重复建设,节约人力、财力、物力。

资源信息共享篇6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主体

所谓策略,包括计策、谋略、计划、主意、办法等多种涵义,是人们实现一定目标的行动指南,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状况。不同策略经常会在实践结果面前呈现优与劣、成与败的鲜明对比。要搞好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必须选择正确的共享策略。本文拟对信息资源共享若干重要发展策略进行分析,探索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体系。

一、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定位

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目标。早在18世纪,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图书馆已在书目共享上形成共识,渐后延伸到流通领域,出现了馆际互借等简单的文献信息共享活动。但是,截止20世纪60年代,图书馆之间可资共享的信息资源、促进共享的手段及实际共享的范围都是有限的,总的来说,整个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处在渐进的量变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浪潮中,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作为二者结合形式的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广范应用于图书馆等信息服务部门工作,使信息资源共享活动进入了全面的质变阶段。它突破了空间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根本制约,诱发了人们利用信息资源观念的深刻变革,标志着图书馆事业走进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时代[1](P3)。传统的共享策略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呈现狭窄、单一的特点。现代共享策略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呈现多元一体化的特点,即深刻认识诸多具体发展定位在实现共享现代化上的一致性。

1.网络化趋向

网络化泛指信息、通信、计算机等技术的集成和各区域、专业网络的互联,是共享信息传播渠道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演变的关键。一般来说,网络化建设应注意分阶段、上规模、升层次,在完成“物理网”和“网络化基本服务”的基础上,要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特别是本土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进一步搞好网络信息提供服务和增值服务。要让各使用单元都加入各级共享网络中,成为共建者和共享者,同时尽快结束过去各使用单元彼此的分散和封闭,转向集中开放的状态。

2.智能化趋向

智能化泛指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播及提供使用过程具有高度集成性、极大便捷性和更多功能性,是信息资源共享主体的人本要求,也是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演变的重要指标。从信息资源构成形式上看,智能化就是从印刷型为主逐步转向数字型为主。从信息资源构成内容上看,智能化就是从稀少、简单、枯燥逐步转向丰富、个性、适用。从信息资源的功能来看,就是从提供学习及拓展知识为主逐步转向培养创新能力及满足主体多方面的需求为主。智能化建设应处理好信息供给能力与用户满意程度的关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最大多数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信息资源共享的精神深入人心。

3.制度化趋向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以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的高效利用。而搞好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包括微观、中观、宏观层次的优化了的信息管理(广义上的信息管理)。制度是管理的基础。要搞好信息共享管理,必须重视信息共享制度体系建设。它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规章、规范、规定、条约、宣言、声明等成文制度以及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的职责、运行机制、发展规划等配套制度。一般认为,制度化及其实现是信息共享稳步发展的基本保证。

4.产业化趋向

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除了依赖有效的行政管理,还需要信息产业的强大市场推动。信息产业对于信息共享活动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为适应社会的复杂需求,它将千方百计地开发信息资源,能为信息共享活动广开“信源”;其次,它的多样化发展能培育出日益发达的信息市场,有利于建立日益高级的信息传播系统,从而解决共享信息的交易和传播问题;第三,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它能使信息商品的个别价格总体下降,有利于人们的普遍消费。第四,国家信息产业政策能调控信息产业的投资、技术、劳动、均衡等管理方式以及完善信息市场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等等方面,将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总之,产业化是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5.专业化趋向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信息总体构成越来越复杂。它客观要求受过专业训练的专门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图书馆员等)按照专业技术标准从事一系列信息共享工作,尽可能优良地满足社会各领域的信息需求。人才是兴业之本。大力推行图书馆员职业资格等系列权威考试制度将是解决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专业人员稀缺的必然选择。

6.全球化趋向

大至国家,小到一个图书馆,在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时,必须正视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而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纳入全球信息化的总体格局。美国学者贝克(S.K.Baker)在她编辑的《资源共享的未来》一书中指出:“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进一步讲,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将自己视为世界图书馆体系的一部分,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必须发现迅捷而合算地从世界图书馆体系中获取资料并送到自己用户手中的方式,必须随时准备将自己所收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其它图书馆”。面向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视野有利于促进本土信息资源开发与国际标准接轨,扩大国际信息贸易,将全面推动本国和本地的信息产业发展。

二、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动力

内部促进力与外部驱动力是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动力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的结合方式即动力类型直接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进程,应被明确区分。

1.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外发展动力

笔者认为,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内部促进力主要包括:(1)国家引导。国家把信息资源共享看作保障公民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规范整个信息资源共享活动;(2)政府投入。各级政府把信息资源共享看作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定期、持续地给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划拨专项经费、配备专门人才;(3)社会参与。全社会深刻认识信息资源共享对于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重大价值,以实际行动响应共享活动;(4)科技支撑。科学家们重视信息资源共享有关科技研究,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改造信息资源共享的传统技术形式,不断突破技术因素对于共享活动的时空限制;(5)教育普及。各级主管部门大力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的教育工作,保证广大受教育者有能力从信息资源共享中获得切实利益。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有效外部动力主要包括:(1)形势发展。各行各业迅猛发展所形成新的形势,有力充实提高或解构重组着信息资源共享的固有形态;(2)普遍需求。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强力刺激和推动着信息资源共享进程;(3)市场介入。市场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介入,有力促进着政府、企业与个体三方共建共享体制的形成;(4)科技进步。世界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着跨越式发展的条件;(5)教育进步。教育事业把信息资源共享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为信息资源共享奠定着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2.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动力类型

在特定条件下,信息资源共享的内部促进力和外部驱动力在推动自身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往往并不相等,或是内部促进力起主导作用,或是外部驱动力起主导作用。根据一般“现代化理论”[3],近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先发内生现代化”的类型,所谓“先发内生”是指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处于领先地位,内部促进力是其主导发展动力;世界发展中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后发外生现代化”的类型,所谓“后发外生”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处于落后地位,外部驱动力是其主导发展动力。与主导作用相对应的是辅助作用,当内部促进力起主导作用时,外部驱动力起辅助作用;当外部驱动力起主导作用时,内部促进力起辅助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把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动力区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以内部促进力为主导、以外部驱动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另一种是以外部驱动力为主导、以内部促进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显然,对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事业来说,应选择前一动力类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事业来说,只能选择后一动力类型。

三、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

资源信息共享篇7

关键词:水资源;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我国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现状

1.1 伴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计算机网络时代,各个行业乃至是每个家庭都在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我国的水文水资源也是如此。但是,我国水文水资源信息数据共享系统仍然处于最初级的阶段当中,潜在水文水资源共享标准上的空白。共享信息平台系统落后、共享程度很低等一系列的问题。共享机制不完善降会造成资源信息体系被分割共享非常难实现。目前我国在水方面的数据大多分散在地区和各部门,并缺乏国家层次的管理和调控。同时,我国部门内.各科学家和各单位之间竞争激烈,水信息数据大都保存在专家等手中,数据不能和同行共享。

1.2 我们国家,资源共享其实是免费的为他人提供有关信息,这是很多的人都不能够接受的理念。由于资源信息皆是获取经济效益的方式,是互相竞争的优势,这种情况使得人们忽视了为科学技术的革新做出贡献。这些现象都使可持续发展下的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难以实现。事实上,建设共享平台,交换共享信息,逐渐形成良好的共享氛围,能够推动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可持续发展,促使水利行业整体的进步。

2 实现可持续发展下水文水资源的信息共享策略

2.1 统一信息共享技术标准

伴随着我国步入信息化时代,不管是哪一种行业、哪一个部门对于资源信息的管理都已采取了现代化的管理,采用计算机网络制作数据表格、记录数据、传输数据、保存数据、共享数据等,都会有自己共有的方式,按照行业内统一的标准做。当然水利单位也不例外,但是,目前水文水资源的信息共享体系在行业内的模式以及标准还不够完善,不够规范化。标准化的信息化建设关系到水利工程管理.保持水土流失少.水利规划.水资源的管理.防汛指挥等各个平台系统的建设,因此,标准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标准统一了,才能达到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目标,以减少由于不规范操作带来的人力.物力等浪费,使水文水资源的信息共享可持续发展下去。

2.2 水文水资源共享网站的信息共享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在水文水资源共享上,可以运用网站的资源信息共享特征,推广与水文水资源开发的相关技术,实时监控各地的水文条件变化,检测水文信息变化,加强对水资源开发的技术交流,实现我国水资源的领域的科技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信息化建设。

(1) 信息检测技术我国幅员辽阔,在同一个季节的不同地区,气象条件是极其不同的,所以在建立水文水资源网络的同时,还要推广水文信息检测技术。这种检测技术将对水文水资源的自然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利用敏感的水文感应器进行水文信息的采集工作;利用相关的数据分析系统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对相关的水文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在远程 传输系统中将处理后的水文水资源的数据信息传送到水文检测中心,进行水文水资源的信息共享。

(2)水文信息预报技术

水文水资源的信息检测系统,将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后,如果当地的水文条件出现异常,比如高强度降水.强对流的雨雪天气等,这些天气将影响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其是在无人地区实施水文信息的预报技术,将有利于我国有关水文的自然灾害的分析.预报。另外,实施水文信息的预报技术,可以及时将水文信息反馈到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网站上,有利于相关部门及时组织救援队伍,进行应急预案以及相关的指挥.调度等工作。

(3) 水资源开发技术

我国的水资源丰富,但是人类活动对于水资源的污染同样严重。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技术主要利用城市雨水.淡化海水等水资源,但是这些开发技术在信息共享上还不成熟,所以新型的水资源开发技术急需被开发,一方面可以缓解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将新型的水资源开发技术的相关信息共享到网站上,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则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技术交流,共同为我国的水资源开发技术的革新做贡献。

2.2 完善信息共享平台

目前,我国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已经构建完成,按照共享政策和共享技术的标准构建,但是,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我国水利单位还要进一步完善其信息载体,优化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具体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优化方式:

(1) 应用现代分布式水文模型。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信息化建设的普及,我国一些专业的水利科研人员对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了开发和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现代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和传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比较,优点在于它可以将水文参数的变化更加清晰地准确地加以描述,还可以在描述基础上进行特别真实的模拟实验。而传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工作人员只能通过对水文参数的分析讨论了解其水文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情况,现代的分布式 水文模型将数学物理分析手段应用到模型中,这使对水文水资源的信息分析水平更加专业化,同时,如果科研工作者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将水文参数以及研究成果上传到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将信息共享,与其他科研工作者利用共享资源信息进行水利技术的革新,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2) 推广信息检测技术

在水文水资源信息的共享氛围已经良好形成的基础在,还可以对资源信息共享网站的特性加以利用,推广与水文水资源的相关技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在相同季节的不同地区,温度.湿度和环境等都相差很大,所以,在网络共享平台建立成功的同时还要推广水文信息检测技术,对我国各地的水文水资源的自然情况进行监控,并利用专业的具有敏感特性的水文感应器采集和检测水文信息的变化,对相关的水文水资源数据系统地进行分析.加工和及时的处理,最终通过远程传输系统将处理成功的水文水资源数据传送到水文检测中心,将水文水资源的信息加以共享,加强同行间对水资源开发的技术交流,使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科技发展更上一层楼

3 结束语

总的来讲,经过完善信息共享科学技术,共享平台和推广水文有关的科学技术是促使我们国家水文水资源有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方式,一定要获得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以促使我国水文水资源最终得到很好的利用。

参考文献:

资源信息共享篇8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体制的融合,其本质是以网络为工具,以用户为中心,以利用为灵魂,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实用的信息服务为目的的档案管理模式,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在最大范围内的充分共享。档案工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创造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服务与共享是使档案的价值更好地转化为社会和公民的使用价值。

学者孟雪梅,金红霞认为,档案信息共享建设是信息社会化的内在要求,是档案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必然要求。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并指出了四方面的具体条件:(1)信息网络环境。是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硬件基础,随着国家骨干网络的建设和成熟,档案网站的发展,网络信息系统以及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稳定的硬件支持。(2)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规模化,网络化开发档案信息资源。(3)信息管理标准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保证,包括档案信息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和档案信息标准、规范的一体化。(4)培养档案信息人才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所在。

而学者张锐,丁莉则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基础包括以下几方面:(1)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与发展取向;(2)政务信息环境的初步形成;(3)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4)数字化、网络化、传输方式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逐步成熟;(5)档案的信息资源属性与共享原则的适应;(6)国家的法制环境与相关法律规定的出台。

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涵义及原则分析可知,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须具备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或基础。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政务信息环境的形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出台,数字化、网络化、传输方式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逐步成熟,档案的信息资源属性与共享原则的适应等,使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具备了基本的条件。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将是档案事业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

2.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档案信息化建设自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自90年代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指导下,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从微机单机版的辅助目录管理发展到海量光盘存储系统版、网络版管理以及公文、档案一体化管理,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档案信息数字化和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上网等渐进发展的过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初具规模。但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状况,应该说还远远落后于社会信息化的要求。

2.1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1 资金制约使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难以形成规模

学者杜岩松认为,档案信息共享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不仅是信息化项目的启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还是在因特网的运作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而档案部门用于信息化的资金还十分有限,经费不仅需要前期在硬件系统方面的投入,也需要后期日常维持及其正常运行的费用。资金虽然不是万能的,可资金的投入可使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有强有力的经济保障。而争取大资金投入对于一般档案机构来说是难上加难,除非是借助于政府宏观调控下的财政资金项目,否则难以成行。

2.1.2 信息内容匮乏、信息资源陈旧

金红霞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受资金、电子文件现行阶段及档案信息开放程度的影响而信息资源开发程度滞后且共享程度较低。从目前运行的网上档案馆来看,大多是将目录信息数据库送上网络,信息量十分有限而且信息质量不高。加之历史原因,档案馆的文本数据资源原本就不足,也就难以在短时间内补充信息资源,完善资源共享。

2.1.3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状况不平衡

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与系统、规格较高的单位具有技术、资金、人力等优势,档案信息化建设搞得热火朝天,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既无充足的资金,又无能从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人才,要搞信息化建设困难重重,步履维艰。浏览档案网站就能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差距显得十分突出。

2.1.4 共享工具落后、检索途径促狭

闫小红学者认为,由于客观上档案信息的存在和分布是多行业、多部门、多地域的,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存储也就是分布式的,所以形成资源分散、搜寻不易的问题。而目前各档案信息资源网站缺少工具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导航,检索和定位,即缺少先进的信息分类检索与导航系统及信息传播与利用的平台。检索软件落后,档案信息分类较粗,缺乏多角度反映档案卷宗内容和多种逻辑组合信息检索方式,影响用户查阅效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3.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对策

学者陈山鹰认为,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更新馆藏观念,树立开放意识;(2)加强协作,联合编目,联合开发;(3)开放档案,尊重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利;(4)要树立“大档案、大文献”意识,加强各档案馆与其他文献信息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开发信息资;(5)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技术人才。

资源信息共享篇9

关键词:科技资源:平台;信息资源;整合;共事;科技创新

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科技资源,日益成为国家的重要基础条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优化、重整与共享,成为各国政府最具优先权的发展任务,它对于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增强我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式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目标

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目标是通过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服务平台。有效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它的是要强化科技创新的公益服务供给、优化创新资源品质、降低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成本,是科技创新创业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属于全社会通用和共享的公共产品范畴。

信息化的最大效益来自对信息最广泛的共享、最快捷的流通和进行深层欢的挖掘,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源头。信息资源本身只有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逐步标准化,获得广泛的一致性。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在这方面,国外已有先进的经验,研究其信息标准化体系,加快国际标准的转化速度,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优先制定出符合我国信息化需求的基础数据元词典、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提高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二、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方法

要以资源整台为主线,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突出共享。坚持共享制度先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不应该再形成新的封闭、垄断、分散的资源孤岛。实现科技资源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发挥政府投入的科技资源的乘数效应,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资源的源是基础,分为科技资源实物体和信息化的科技资源。科技资源实物体系首先要通过信息体系,才能实现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共享。因此,科技资源必须先行数字化,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才能为共享奠定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发网络化信息服务系统,提高科技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也是实现共享的有力保证。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其一就是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台。应当按照标准统一、协调监督的原则,将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机地集成并综合利用。通过对网络资源、信息资源、系统资源的整合,最终形成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其二是加快政策立法,从政策上规定信息公开制度。从信息化发展的全局考虑,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业务流程和信息资源的原则,对包括政府职能在内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

三、运行机制建设

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资源整合专家组、数据汇聚中心及资源节点单位。

1 资源整合专家组负责领导和协调数据共享和整合工作:

审核和确定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的基本政策;

促进和监督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的执行:

协调解决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中各单位工作的重大问题;

协调解决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面向社会服务的重大问题;

依据有关规定对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项目内各单位进行工作评估和执行激励等措施。

2 数据汇聚中心是整个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的数据支撑和服务保障。应在资源整台专家组的指导下规范化工作:

接收各节点单位汇聚的资源数据。及时公布数据最新情况;

为汇聚的资源数据提供存储、备份、管理和共享服务的基础环境(包括网络环境。海量存储环境、数据服务环境),做好数据的异地备份和灾难恢复工作;

研究和开发数据集成,管理、共享服务的系统平台:

研究和制定数据库建设和共享服务的标准规范;

对集中管理的数据资源进行审查和必要的质量控制,按照学科和共享需求进行整理和分类,按照提交单位以及资源整合专家组的要求及时集中管理的数据资源;

为节点单位数据库建设、管理和共享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和培训;

牵头、组织或协助研制数据管理、共享服务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3 节点单位生产和提供基础的数据资源:

进行数据的采集、加工、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维护工作;

对数据生产过程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和评估,保证数据质量;

面向社会公众领域分级分类数据,提供共享服务;

根据需要向数据中心汇聚数据。

四、实施步骤

1 制度建设

为实现科技资源运行服务的长期性,必须建立整合、共享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制度、机制要通过试点、实验逐步完善。应充分认识到。现存的科技资源大都是国有资产,大多是财政支持下产生建立的。因此,整合是具有基础的,是可行的,关键是提高认识,增强科技大战略意识。当然,具体实施时也应考虑利益因素,探索可实施的模式和方式。因为科技资源在开发、保护和运行过程中,是有成本的,是有单位利益和部门利益的。所以要协调好,进行制度探索、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在整体目标下,达到双赢、多赢。

2 资源标准规范的制订

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可以使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建设,在一开始就能够自上而下地遵循规范化的途径有序地进行,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避免工作的反复。只有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科技信息数据共享的总体目标才能够有效地实现。

标准规范的制订需要在国际和国家标准指导下,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做好承上启下数据标准的接轨。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指导科技信息数据共享相关标准的制订。为科技信息数据的高度共享和与其他应用系统的高速通信、联网创造必要的条件。

建立综合性的科技信息数据共享标准体系涉及到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科技信息数据获取、收集、汇交、存储、管理和分发等科技信息数据生产和共享活动的大量标准化工作,这实际上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以点带面、以需求引导研制、边研制边应用、据应用改进研制的原则,选择数据整合规范相对容易的行业,进行示范先行,并在建设中不断完善。具体来说:

指定行业专门人员负责协作制订数据标准,成立固定的标准制订工作组,即前面提到的资源整台专家组。

进行深入的摸底调查,掌握数据现状和标准规范需求。

研究国内外数据标准进展及趋势。

建立元数据标准。

对建立的元数据标准进行反复论证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建立数据库建库标准和规范文档。

资源信息共享篇10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 Web共享 共享模式

随着随着信息技术、数字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资源,人们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也日益增长,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纸质档案的借阅利用,而是需求更高层次的档案整合信息与档案知识服务,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使得分散、独立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从而充分实现其本身的价值,为更多的人服务,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

一、档案信息资源Web共享概述

1.档案信息资源Web共享,是指改变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手工服务模式,将各类分散、独立的档案信息资源通过Web(网络)这一途径实现档案信息的有效传输,以实现其跨空间共享的目的。

2.档案信息资源Web共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档案信息资源Web共享的客体,不再是传统的纸质档案文件,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计算机语言或以计算机作为传输媒介的各类档案信息资源:一种是对各种以传统载体形式存在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处理后形成的数据信息,如双层pdf格式档案扫描件、声音、视频等;另一种是通过计算机生成和处理的、并能通过网络传输的电子文件。而目前通过Web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主要是以上这两种形式存在的档案信息。其次,通过Web共享模式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整合与开发,档案管理部门实现馆际协调与合作,最终达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二、档案信息资源Web共享特点

1.档案信息资源Web共享深化了其横向影响力。互联网档案信息资源Web共享的主体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等。档案信息资源通过Web共享改变了其传统的手工服务模式,实现了纸质档案的数字化成果的异地共享与服务,在互联网上实现了共享,也就表示在所有网络终端实现了共享,范围覆盖及影响面与传统档案利用服务模式相比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是档案信息资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2.档案信息资源Web共享以档案网站为媒介。档案网站就是档案管理部门在互联网上建立的公开服务站点,它以构成档案信息资源网络服务节点,并以主页的方式提供档案信息和档案利用服务。但是,单一的网站档案资源匮乏,共享程度有限,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规模化、集群化的档案网站平台,才能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3.档案信息资源Web共享风险较大。档案信息资源Web共享模式建立在公用网络的基础之上,在对外提供利用和服务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安全问题,如:病毒、黑客攻击等。档案信息内容与特定载体的可分离性、易修改性等特点使得与传统纸质文件相比,数字信息的安全问题突出,它既要维护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又要防范数字化档案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泄密。因此,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必须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如:密钥技术、虚拟专网技术等),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安全保护。

三、档案信息资源Web共享模式

1.建立档案信息综合服务利用平台。加强档案部门的横向联合,要实现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打破档案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建立一个完整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建立档案利用联合目录,形成网络化服务,正是建立档案信息综合服务利用平台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之一。建立联合目录就是利用统一的著录格式和标准,通过档案信息综合服务利用平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档案馆馆藏的档案目录,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不仅能使各档案部门相互分享各自的信息资源,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而且更加方便了利用者。

2.建立内容丰富的档案信息门户网站,积极开展在线服务。随着档案部门局域网的建立和完善,档案部门应充分利用档案数字化成果,建立具有特色的对外服务档案网站,积极上传公开的档案数据和信息,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档案部门要以网站为基础,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尤其是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建设,通过网站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化,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的网络化,使得档案门户网站成为利用者获取所需档案信息的有效媒介。

档案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档案网站提供相应的档案专题汇编、档案利用指导、数据库在线查询、等服务,利用QQ、电子邮箱等即时沟通方式使得利用者与档案管理部门通过网络在线进行信息交流,实时提供档案查询和咨询服务。

3.建立电子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部门应与相关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部门加强协作,建立电子档案数据管理中心。利用网络实现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在档案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接口,下级或管理部门、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站利用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归档系统,及时把需要归档的电子文件上传到档案系统归档,而不必亲自或派人到档案部门递交材料。这样,通过电子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归档的电子文件,并通过网站或其他途径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的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